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试题

2024-12-06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试题(15篇)

1.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试题 篇一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和防控措施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目前常见的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为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报告

1、临床科室 各科室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报告卡。

2、检验科 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并登记在《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附件1)并报院感办。

3、院感办每天到微生物实验室收《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然后到科室指导接触隔离工作。

4、医院感染突发事件 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则按照《医院突发医院感染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处理。

二、控制措施

临床科室根据回报的检验报告单结果,在隔离房间门上或MDRO患者的病床栏挂接触隔离标识,由科室负责人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感控医师(质控医师)和护士(质控护士)应积极配合。

(一)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污染的危险因素。

(二)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

4、分组护理: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最好限制每班诊疗病人者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5、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必要时戴防护面罩。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6、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

7、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

8、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作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依据以上方法进行清洁消毒。

9、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2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三)加强环境卫生的消毒

对于收治多重耐药菌患者和定植患者的房间,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每日1次。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因根据细菌微生物的培养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当医院感染为质粒暴发时,应根据细菌耐药性,严格控制某些抗生素的应用。

(五)严格遵循手卫生的规范

在直接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前后、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后、摘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

(六)医疗废物的管理

锐器置锐器盒中,生活垃圾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装,其余医疗垃圾放置在黄色医疗废物专用袋中集中收集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监督、处罚

院感科每天按照检验科填报的《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到科室监督MDRO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填写该表上相应的栏目,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并与科室负责人进行沟通。对MDRO的患者进行追踪,每周应到相应的科室不少于2次监督MDRO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直至解除隔离。

科室不执行MDRO控制措施的,由院感科按照《医院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进行处罚,没有认真落实MDRO控制措施造成医院感染暴发,由科室承担相应的责任。

2.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试题 篇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09~2010年共收治56320例患者, 其中, 2009年收治21223例, 2010年收治35097例。

1.2方法运用前瞻性调查法, 对临床微生物室每日检测到的MDRB菌株数量、主要感染部位等信息进行统计,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现卫计委) 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作为MDRB诊断标准, 判断患者为社区获得还是医院感染, 并指导临床护士进行消毒隔离;护理人员调整床位, 并做好隔离措施;对住院患者监测MDRB感染, 并制定消毒隔离措施。

2结果

2.1 MDRB感染率分析2009年共发生205例MDRB, 感染率为0.97%;2010年共发生195例MDRB, 感染率为0.56%, 2009~2010年共发生400例MDRB, MDRB医院总感染率为0.71%。

2.2 MDRB感染部位的分布情况分析2009年发生205例MDRB医院感染, 共发生265次感染, 其中, 呼吸道感染172次, 占64.9%, 皮肤软组织感染54次, 占20.4%, 泌尿道感染22次, 占8.3%, 血液感染8次, 占3.0%, 其他感染9次, 占3.4%;2010年发生205例MDRB医院感染, 共发生249次感染, 其中, 呼吸道感染128次, 占51.4%, 皮肤软组织感染67次, 占26.9%, 泌尿道感染37次, 占14.9%, 血液感染10次, 占4.0%, 其他感染7次, 占2.8%。

3讨论

3.1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临床中, 将MDRB导致发生的医院感染作为对医院预防控制措施进行评价以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重要卫生学指标。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可能受到患者病情重、自身免疫功能降低、住院时间长、消毒隔离工作不到位、住院患者多以及滥用抗菌药物等因素影响。本组结果研究表明, 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部位主要为呼吸道, 其次是皮肤软组织、泌尿道以及血液等, 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可能由于医院患者较集中、空气不畅通导致。

3.2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近年来, MDRB已逐渐成为导致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因此, 要求医疗机构要加大MDRB医院感染的监测力度, 并制定完善的MDRB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规范, 并从临床检验、医疗、感染控制以及护理等方面, 制定相应控制措施, 最终起到预防、控制MDRB传播的作用[2]。具体预控措施如下。

3.2.1加大住院患者MDRB感染的监测力度护理人员要加大住院患者MDRB感染的监测力度, 尽早发现MDRB感染患者, 并采取有效预防交叉感染措施,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根据医院微生物室检测出的MDRB报告单, 临床科室严格根据相关规定填写《MDRB感染病例报告表》, 并上报给感控部门, 提高警惕性, 并做好交接班工作, 加强控制。

3.2.2切实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并根据检测结果, 做好防范措施, 主要对MDRB感染患者于细菌定植患者采取隔离措施, 进行隔离时, 首先选择单间隔离, 如隔离病室不足, 那么将同类细菌感染患者或者细菌定植患者安排到同一个病房内, 并将隔离标志放置到患者的床号牌上, 减少、限制探视人员;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以及护理操作时, 先对非感染患者进行诊疗和护理, 后对感染患者进行诊疗和护理, 这样能够有效防止发生交叉性感染;另外, 临床科室要做好消毒工作, 确保物品专用, 并每日定时对各种医疗器械设备的表面、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消毒处理;呼吸机管道、呼吸活瓣、湿化器以及螺旋管使用后, 彻底对其进行消毒处理;雾化吸入治疗后, 对雾化罐、管道进行彻底清洗, 且在下次使用前, 浸泡后方可使用;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标准对医疗废物进行严格处理, 有效避免MDRB经医疗废物进行传播。

3.2.3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或者滥用抗菌药物, 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加大医疗资源的浪费, 而且还会使菌群出现失调, 提高细菌耐药率, 并增大医院感染风险。对患者静脉应用抗菌药物时, 要考虑到抗菌药物应用后的后效作用, 防止出现只对患者白天给药的情况, 大大降低患者晚上的血药浓度, 且使细菌药物后效应 (PAE) 明显消失, 导致病菌大量繁殖, 进而影响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 最终导致形成耐药性。

3.2.4增强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范意识有研究表明[3], MDRB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手, 特别是护理人员, 其和患者接触次数较多, 尤其要注意手卫生。要根据我国卫生部 (现卫计委) 制定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标准, 制定完善的手卫生制度,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 进而有效增强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的认知度, 提高手卫生知识水平。有文献表明[4], 医务人员手污染情况比较严重, 洗手合格率受到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无菌观念、工作认真、洗手时间、洗手次数等因素影响, 洗手次数越多, 那么手部的细菌就越少, 因此, 要求医务人员要勤洗手。另外, 医院要完善洗手设备, 如配备速干手消毒剂等,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 要注意应用防护用品, 进而有效降低感染率;此外, 加强培训, 使护理人员认识到MDRB医院感染的危害, 并提高MDRB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力度。

综上所述, 为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 需要加强监测, 并及时进行消毒隔离, 进而有效控制感染。

参考文献

[1]杨雅婷.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隔离措施的防护效果.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4, 1 (6) :656.

[2]赵红霞.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感染类型及变化趋势.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4, 10 (6) :371.

[3]邵文博.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调查及护理对策.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4 (26) :92-95.

3.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三

【中国分类号】11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168-01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机体菌群失调而引起内源性感染增加及耐药菌的产生。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形势日趋严峻,已成为国内外医药界备受关注的问题。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对我科一年来共1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了有效隔离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预防和控制了多重耐药菌院内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发生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暴发流行及病人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共收治1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22~70岁,多处骨折8例,开放性伤口9例,骨髓炎l例。所有感染病人伤口分泌物均送病原学培养,药敏实验结果显示为多重耐药菌感染。耐药菌株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9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大肠埃希菌3例。

2处理措施

2.1

制定耐药菌病人处置流程科室制定多重耐药菌病人的处置流程并组织学习,做到人人知晓,人人掌握,同时对科室保洁人员也进行培训。

2.2隔离措施

2.2.1

当收到检验科微生物培养结果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时,医生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科,并通知当班护士,将病人转置单人间病房,如果没有单间则安排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在同一房间,或与其他患者严格进行床边隔离,但有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开放性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不能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医生必须尽快通报相关医护人员患者已进入隔离病室或采取的隔离措施。

2.2.2在病人一览表,床牌及病历夹上粘贴醒目的接触隔离标示。

2.2.3保持病室内环境清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30分钟,地面物表每天2次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抹布拖布专用,用后消毒晾干备用。

2.2.4专人进行治疗护理,在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及粪便时,必须穿隔离衣戴手套,完成操作后,脱去手套和隔离衣放入专用垃圾袋。

2.2.5严格执行手部的卫生规范,医疗护理操作前后,脱去手套后及接触患者前后必须洗手或进行手消毒,治疗车及病人床旁均放置速干手消毒液,方便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进行手消毒。

2.2.6病人使用的各类物品专用,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等不能共用。其他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等,在每次用后必须清洗和用1000m/L含氯消毒剂消毒。

2.2.7患者临床症状好转,连续3次培养结果阴性,每次间隔时间大于24小时。方可解除隔离,病人解除隔离和出院均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

2.3心理护理 患者进入隔离病房,减少了与家人的接触,使患者感到无助,恐惧。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在治疗过程中多与患者沟通,及时判断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与心理关怀与支持。与患者家属在探视时间内按照医院规定和探视要求进行探视,并给与患者足够的关怀与理解,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2.4饮食护理 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指导患者健康饮食,每餐为患者订制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注意色香味,提高患者食欲,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5加强家属的相关知识宣教,探视人员进入病房时,必须穿隔离衣,戴帽子。离开时要进行手部消毒。

3护理体会

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治需要多学科的重视与参与,应加强监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提前干预,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监督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可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防止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院内爆发流行。

4.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四

1、各临床医生要有主动搜索多重耐药菌的意识,及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多重耐药菌的培养。

2、院感科对微生物培养结果及时跟踪,若发现有多重耐药菌(主要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耐亚胺培兰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立即通知临床科室医务人员。

3、临床科室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将该病人转到单独房间或同类病人房间。并挂隔离标识。

4、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5、严格执行手卫生,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此类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或手消毒。

6、临床医师应并做好抗菌药物选择,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时刻关注该病人的治疗效果,若有需要,可向相关人员提请会诊。

7、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8、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或器械(如轮椅、担架、摄片机、心电图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立即消毒处理才可给其他病人使用;该病人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消毒。

9、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执行洗手或手消毒。

10、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做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进行清洁消毒。

11、病房应当固定使用保洁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12、院感科及时督促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所在科室做好消毒隔离。

5.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试题 篇五

2011年共监测鲍曼不动杆菌88例,分别为呼吸道感染66例,表浅切口感染8例,中枢神经感染6例,泌尿道感染6例。其中感染例数前五名的科室分别为神经外16例,ICU14例,泌尿外科8例、神经内两科5例。在88位患者中根据药敏试验得出的耐药率如表:

序号

名称

耐药率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95.4%

庆大霉素

94.52%

阿米卡星

93.27%

头孢呲

90.3%

头孢他啶

88.2%

环丙沙星

87.7%

氨曲南

86.05%

哌拉西林

84.32%

美罗培南

82.15%

亚胺培南

82.15%

头孢哌酮/舒巴坦

67%

一、科室隔离的实行情况及存在问题

1、由于本院床位紧张,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值患者无法实施单间隔离,只能采取床边接触隔离措施。

2、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诊疗。

3、对于非急诊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未能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4、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2个标本(每次间隔大于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个别医生送检率未做到。

二、整改措施

1、为了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建立了健全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严格掌握适应症。

2、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值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3、对全院医护人员定期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技术及《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的相关知识培训。

4、对全院全体医生进行多重耐药感染的预防措施相关知识,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和定制病例的监测与报告。

三、效果评价

1、临床科室提高了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的送检率。

2、医护人员对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消毒隔离意识有所增强。能够按照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及《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佩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过程。

3、增加了对患者接触物品的消毒频率,对感染患者血液、体液污染能立即消毒。

6.多重耐药菌试题清洁工人 篇六

科室: 姓名: 分数:

一、填空题

1、你每天上班第一时间会先看病人住院一览表吗?()

2、你认识多重耐药菌标识牌吗()

3、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的感染者或定植者,进行隔离的标识颜色是()

4、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

5、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

6、在病人床单位隔离患者在床边挂“多重耐药菌感染标识牌”。你认识吗()

7、是否把多重耐药菌病人的清洁工作安排在最后()

8、要求保洁对多重耐药患者要做到用物专用,你做到吗?()

9、病人转科、出院或死亡,床单位要进行终末消毒,你做好了吗?()

10、每次配好的消毒液你会监测浓度和做好记录吗?()

二、问答题

1、当地面看到血迹或呕吐物时,你怎么做?

2、需要配1000mg/L的百消净消毒液1000ml,你怎么配?

7.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试题 篇七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预防,控制

所谓多重耐药菌, 指的是具有多重耐药性的致病菌, 我们将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的微生物称为多重耐药菌[1]。多重耐药菌与同一类中的三种完全不同。2005~2009年我国多所国家级医院进行多重耐药菌检测, 结果表明医源性感染越来越严重, 其中鲍曼不动杆菌的亚胺培南耐药发生率呈现了逐年升高趋势。故世界卫生组织号召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抵制, 其口号为“抵御耐药性”。为了降低医院内感染, 必须进行积极的防控。

1 多重耐药菌增多的主要原因及现状

多重耐药菌增多主要有两种原因:多重耐药菌的产生数量增多和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感染途径增多。其中, 因为临床医生过度应用抗生素等, 导致了致病菌基因突变而形成了耐药性菌株, 致使多重耐药菌生产数量增加;若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接触, 特别是手与手的互相触碰, 导致了致病菌在医院内传播感染, 并在病人间交叉寄生繁殖后, 会随着致病菌宿主的迁移而发生医院外多重耐药菌的扩散和传播。

目前, 我国尚没有对感染进行良好控制的完善措施, 工作重点主要放在了预防多重耐药菌的扩散、传播及控制滥用抗生素并加强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同时提高疾病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2 现阶段对多重耐药菌处理流程

对多重耐药菌做出准确诊断, 对有效控制院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3]。目前, 我们一般依据化验室的病原微生物检查结果作为主要诊断依据;故临床医务人员需迅速将病原学标本送往检验, 以便早诊断、早发现, 避免延误时机。

标本送入微生物检验室后, 一旦经检测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株存在, 应迅速发出多重耐药菌书面报告, 并于书面报告单上予以明确标注, 提示进行隔离, 立刻报告给医院相应的管理部门予以处理。另外, 尚需加强微生物检验室的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 微生物检验室当定期将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公布给全院工作人员[4]。

相关临床工作人员收到检验室的多重耐药菌株的书面报告后, 需迅速通知科主任、护士长等领导予以及时处理;对于明确诊断为医院感染, 须于24h内将情况报告给院内感染管理的相关科室。

医院内主管感染的科室在实施流行病学调查的过程中, 一旦发现医院内存有多重耐药菌株爆发或流行的隐患, 应迅速报告给上级领导, 予以及时处理。同时, 医院内主管感染工作的相关科室应定期对医院总体多重感染菌株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并及时反馈给临床各个科室。

经过采取以上流程对多重耐药菌的处理, 从2010年起医源性感染率及鲍曼不动杆菌的亚胺培南耐药发生率均不同程度的降低。

3 加强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及预防工作

3.1 高度加强消毒隔离工作

(1) 单间隔离是首选考虑选择的隔离方案, 或者采取相同病原菌同室隔离[5], 切记不能和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深静脉留置导管者或抵抗力下降患者同室隔离;当医院内的隔离病房数量不够时可选择应用床边隔离[6];当感染普遍存在时, 应该选择对未感染者进行隔离以便保护。 (2) 将接触隔离标识标注于病员一览表内、隔离病房门上及床栏杆上;当进行床边隔离时, 需将感染病人放置最后进行诊断处理, 先给予其他患者处理。 (3) 严格限制或减少来回出入人员, 如VRSA者需禁止外出;对于实施护理和治疗的医务人员要给予固定, 实现专人护理和诊疗, 这里面也包括其他接触人员, 比如清洁工等。 (4) 仔细认真遵守医院内清洗、消毒手的卫生规则, 于每次接触患者或其周围东西及环境后、脱下手套后, 应立刻进行手部清洗及消毒。 (5) 认真实施标准预防:医务人员接触病人时, 要帽子、口罩、手套均戴好;若有可能污染工作服时, 需另外穿戴隔离衣。 (6) 认真做好诊疗环境的卫生工作:对物品进行清洁、消毒时候, 需应用专用物品;定时使用含氯消毒制剂对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及医疗器械的表面进行清洗、消毒。要使用专用的拖布之类的进行擦拭, 用后需及时将拖布等进行消毒处理;当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 应实施多次反复消毒工作。 (7) 在运送标本的时候, 要应用防止漏、渗的密闭性容器进行。 (8) 做好医疗废物等物品的管理工作:要将锐器放入锐器盒子内, 余下的医疗废物均放入双层的黄颜色垃圾袋子里, 应用转运箱装置后规范的、严密的运送到医院内设置的医疗废物暂存处。 (9) 患者转诊的时候, 要提前通知将要接诊的医疗科室, 让科室做好各项预防、隔离措施。 (10) 临床表现有所好转或者痊愈者, 要再次做两次培养, 显示阴性后, 才可予以解除隔离, 患者在办理出院后, 要进行终末消毒。

3.2 防止滥用抗生素, 提倡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1) 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依据微生物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显示的敏感情况, 选择恰当的抗生素, 以实现合理应用。 (2) 务必遵守处方规范, 能单独应用者尽量避免联合使用, 能使用普通药物者尽量避免应用高价格;熟练掌握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药物的用药指征。

4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针对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 在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时, 需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2) 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实施隔离措施、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 (3)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4) 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虽然我国现阶段对多重耐药菌的防控仍在探索阶段, 但是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及处理流程已初步降低了多重耐药菌的发病率, 相信通过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可达到控制多重耐药菌发病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带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防控措施[J].内科, 2009, 4 (6) :456.

[2]罗洪梅, 田洪静.浅谈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控制措施[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 9 (5) :372.

[3]李宁, 郑洪柱.三级医院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体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1 (18) :567-568.

[4]赵红梅.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 2009, 3 (22) :113-114.

[5]熊跃均.神经外科医院内感染菌群分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9, 8 (5) :109.

8.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试题 篇八

摘要:目的 探讨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2月,某医院ICU病房感染多重耐药菌患者病历50例,分析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ICU住院患者780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50例,感染率6.41%,低于同级别医院报道的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其中呼吸道感染38例,泌尿道感染6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5例,腹腔感染1例。结论 建筑布局合理、严格执行手卫生、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等,可以很好地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暴发。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预防

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 the inducement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Methods Collecting 50 cases of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patients from 2014.1 to 2014.12.Results Among all the 780 patients in ICU,50 cases get infected by multi-resistant bacteria,the infection rate is 6.41%,which is lower than the others.Including 38 cases of RTI,6 cases of UTI,5 cases of CRBSI and 1 case of abdominal infection.Conclusion With proper 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sterilization and isolation method,rational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and advanced medical training,the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could be well controlled.Key words:MDRO;Inducement;Prevention

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即可称为多重耐药菌。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多重耐药菌的高发科室。自2014年1~12月ICU共发生5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控制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未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

1临床资料

2014年1月~12月ICU共收治患者780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50例,感染率6.41%。其中呼吸道感染38例,泌尿道感染6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5例,腹腔感染1例。

2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

2.1危险因素 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患者因素、建筑布局因素及环境因素、医务人员因素。①ICU收治的患者病种广泛,急诊患者多,病情危重;多数患者伴随严重多功能脏器衰竭,介入性治疗多,使用呼吸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动脉测压管、胃肠减压管、导尿管等;多数患者伴随严重的心肺疾病及糖尿病等;反复多次住院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差等,均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易感人群。②医务人员流动性大、缺乏工作经验,操作流程不规范,手卫生依从性差,抗菌药物应用不规范等,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促进了耐药菌的产生。③建筑布局和设施不合理,病房通风不好,仅依靠中央空调系统进行通风,也易造成耐药菌的交叉感染。

2.2防控措施

2.2.1隔离 患者对多重耐药感染/定植患者应实施接触隔离。主管医生接到微生物室多重耐药菌报告后要立即开出“接触隔离”医嘱,护士执行医嘱并在床头卡、病历牌封面、患者一览表上挂上“接触隔离”警示标识。全体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接触隔离”消毒隔离措施,患者相应部位的标本“多重耐药菌”检测阴性后方可解除接触隔离。隔离时首选单间隔离,特别要优先单间隔离那些不能自行控制分泌物或排泄物的患者,因其更容易造成感染的传播。没有单间隔离条件时,对同种多重耐药感染/定植患者可采用同室或同区域隔离。当同室/同区域隔离条件也不具备时,可将多重耐药感染/定植患者与感染风险小、住院时间短的患者相邻安置[1]。

清洁及消毒可能被耐药菌污染的环境及设备表面。包括靠近患者的物品(如床档、床头桌、各种仪器按钮)及被频繁触摸的物品(如门把手),且清洁及消毒频率要高于其他触摸机会小的物品的表面。患者的一般性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叩诊锤、手电筒等)应专人专用,定期消毒。不能专人专用的设备、用品,应在每次使用后即刻擦拭消毒或采用屏障保护。患者转出、出院、死亡后床单位及其周边环境以及专用器具应进行较为彻底的消毒,消除耐药菌被传给下一位患者的隐患。

2.2.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及手卫生规范 多重耐药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接触传播,做好手卫生对于防控耐药菌感染至关重要。必须配备实施手卫生的硬件设施及用品,如流动水、感应水龙头、干手纸、速干手消毒剂等。医务人员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接触含有多重耐药菌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应戴手套,操作完毕立即摘掉手套并洗手。

2.2.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主要方法 限制和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改善抗菌药物的使用,最重要的是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倡临床用药的多元化,使用选择压力较小的抗菌药物;加强病原学检查并根据药敏实验的结果调整用药,一旦检出多重耐药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增加药敏实验的范围,补充备选药物,进行联合药敏实验,为临床医师有效治疗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2]。

2.2.4加强教育培训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组织培训,将多重耐药菌的消毒、隔离、防护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相关知识制作成课件,对ICU的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和考核,特别是新到岗人员、轮转人员,提高ICU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的认识,达到防控目的。

3讨论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率高于普通病房,如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不严格,极易造成感染暴发。建筑布局合理、严格执行手卫生、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可以很好地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

参考文献:

9.控制耐药菌感染多部门协作方案 篇九

监测、控制多重耐药菌是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重点,但是防控工作需要多部门的协作,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统计资料显示,多重耐药菌的产生,30-40%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进行传播;20-25%是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20-25%是社区获得性病原菌;20%来源不明。因此,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需要临床医护人员、药剂科、检验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室人员共同协作完成。为了加强我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管理,根据卫办医政发(2011)5号“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及二级医院评审实施细则的要求,制定我院的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门协作方案。

一、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1、每半年一次,由院感办负责组织召开由医务科、护理部、临床科室、检验科及药剂科的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

2、会议议题主要是将已制定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及流程情况加以落实,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讨论解决相关部门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预防、控制中的问题,并达到持续改进。

3、通过联席会议,提高临床科室的执行能力,已达到多部门协作对耐药菌联合干预取得成效。

二、明确分工及职责

(一)、临床科室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实施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或床头应当有隔离标识(蓝色),在患者的医嘱中也注明多重耐药菌,提高医务人员的警惕性。

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4、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6、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

7、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8、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9、各科室院感管理小组每月对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有落实情况记录,体现持续改进。

(二)药剂科

1、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组织与制度;有分级管理制度及具体措施。

2、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3、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统计分析(细菌室协助完成)。

4、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与微生物检测种类统计分析(细菌室协助完成)。

5、每季度公布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有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考核机制。

6、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并落实;有I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7、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三)检验科

1、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在第一时间报告相关临床科室(并有记录),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

2、有细菌耐药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

3、每季度对各科室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4、每季度有细菌耐药监测变化趋势图和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

(四)、医院感染管理科

1、每天到细菌室获取准确的各科室患者耐药菌感染情况(应用院感软件后将适时监控),并每天随机到科室督查耐药菌感染控制制度落实情况。

2、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并纠正,对改进情况进行跟踪、督查,落实,体现持续改进。

3、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包括围手术期)、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总结,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10.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试题 篇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1月—12月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中共分离细菌638株, 其中MDRO 58株, 同一患者相同菌株且耐药谱相同按1株计算。

1.2 方法

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 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 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

2 结果

2.1 MDRO的检出率与构成比

2012年1月—12月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共1 580例次, 共检出病原菌638株, 其中MDRO 58株, 占分离菌株的9.09%。见表1。

2.2 耐药菌的科室分布与构成比 见表2。

2.3 耐药菌的感染部位与构成比 见表3。

3 讨论

3.1多重耐药菌 (MDRO) , 是指对3种或3种以上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目前, 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医学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病原菌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明显的差异[1], 因此进行临床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分析, 可为医院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的重视, 减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

3.2 2012年我院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占分离菌株的9.09%, 高于郭子云报道的8.48%[2];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检出率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3株 (39.66%) , 肺炎克雷伯菌15株 (25.86%) , 洛菲不动杆菌5株 (8.62%)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杆菌已成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其产生主要是由于临床大量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 特别是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所致。值得关注的是多重耐药洛菲不动杆菌的分离率呈上升趋势, 文献报道[3]洛菲不动杆菌的分离率明显高于鲍曼不动杆菌, 多重耐药率严重, 病死率高, 是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另外铜绿假单胞菌8株 (13.79%)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萄萄球菌 (MRSA) 7株 (12.07%) 也呈上升趋势, 提示多重耐药菌与医疗环境、诊疗手段及医务人员手卫生密切相关。

3.3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高危科室为ICU, 与古东东等[4]报道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相符, 其次为神经内科、呼吸内科、肿瘤内科、神经外科、普外科。这些科室的患者多病情危重, 常伴有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 留置引流管、导尿管、胃肠减压管等侵袭性操作和手术等原因, 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和使用级别较高, 导致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引起医院感染的发生, 特别是下呼吸道感染。

3.4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 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呈上升趋势, 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密切关注耐药菌的变化趋势, 根据病原学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控制预防性用药, 加强环境清洁和器械消毒, 严格医务人员手卫生, 发现感染隐患及时采取干预控制措施, 以减少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及蔓延。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 为临床治疗和控制耐药菌在医院内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12月住院患者的各类标本进行细菌检测和耐药菌分析。结果 638株病原菌中多重耐药菌 (MDRO) 58株, 占分离菌株的9.09%;检出率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3株 (39.66%) 、肺炎克雷伯菌15株 (25.86%) , 铜绿假单胞菌8株 (13.79%)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7株 (12.07%) , 洛菲不动杆菌5株 (8.62%) ;感染高危科室为ICU, 其次为神经内科、呼吸内科、肿瘤内科、神经外科、普外科;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 (62.06%) 为主。结论 多重耐药菌感染呈上升趋势, 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以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及蔓延。

关键词:细菌,多重耐药,感染,监测

参考文献

[1]黄娥, 范文, 段六生.荆门市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2) :369-370.

[2]郭子云.铜陵市妇幼保健院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1, 17 (5) :389-390.

[3]甘丹.重庆地区老年人洛菲不动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耐药性变迁[J].重庆医学, 2009, 38 (7) :808-810.

11.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议 篇十一

召开2014年下半年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

为加强我院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促进MDRO医院感染管理的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我院制定了《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并于2014年11月11日(星期二下午)下午召开首次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会议由金晓副院长主持,医院感染管理科、检验科、药剂科、ICU、新生儿科、感染性疾病科、综合内科、脑外科等科室主任及护士长准时参加了此次会议。

首先,金晓副院长对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进行诠释,金副院长认为:目前超级细菌的泛滥,多重耐药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首要病原菌,希望大家通过此次的讨论,达成共识,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工作。接着检验科曹玉风主任对2014年下半年全院细菌药菌情况、多重耐药菌的构成比、各重点科室病原菌耐药趋势分析等进行汇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反馈现阶段我院多重耐药现状及多重耐药菌隔离措施落实情况。之后大家对以下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1、是否将多重耐药菌纳入危急值管理?

2、ICU多重耐药菌患者怎样防控?

3、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多重耐药菌防控意识?

4、如何落实多重耐药菌防控管理?

经金院长提议及大家深入讨论达成共识:

1、检验科发现多重耐药菌,应参照危急值处理,及时报告临床科室。

2、大家确认排除了ICU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但ICU要注重落实多重耐药菌防控;各临床科室也要对医院感染管理科反馈的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存在问题,认真按照医院感染科设计的多重耐药菌监测反馈表、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执行情况自查表、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督查表及时进行自查、整改。

3、各临床科室应尽量参照药敏结果规范用药。

最后,金院长总结:多重耐药菌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需要临床医护人员、药剂科、检验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希望加强多重耐药菌预防措施培训,通过多科室的共同协作,切实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0一四年十一月十一日

扎旗人民医院

召开2014年上半年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议

为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医疗安全。医院成立了“加强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多部门协作小组”,由黄院长任主任委员,成员为金晓副院长、医务科、院感科、检验科、药剂科及主要临床科室主任组成。本着加强各部门间在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工作时的统筹运作和协调联动,于7月8日下午,我院在门诊楼四楼会议室召开了2014年医院上半年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议。会议由金晓副院长主持,黄院长及全体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议委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首先,院感科周淑琴主任从以下几方面对2014年上半年全院多重耐药菌情况进行汇报:全院常见耐药菌感染部位及感染科室分布情况分布情况、多重耐药菌的构成比、各重点科室常见病原菌耐药率以及临床科室微生物标本送检中存在的问题等;之后大家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1.如何正确送检微生物标本?

2、微生物室发现多重耐药菌如何在第一时间报告临床科室?

3、微生物室及时开展真菌培养及药敏鉴定。

金院长指出:

1、各临床科室应做好加大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并提高送检合格率。

2、各临床科室对院感科反馈的问题,应该及时进行整改。

3、检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应参照危急值处理,及时报告临床科室。

4、各临床科室应尽量参照药敏结果规范用药。

最后,黄院长总结,多重耐药菌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需要临床医护人员、药剂科、检验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希望各相关科室认真负责的做好此项工作,尤其是院感科和微生物室应加强沟通,对于如何正确的送检标本以及多重耐药菌预防措施要加强培训,希望通过多科室的共同协作,切实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0一四年七月八日

扎旗人民医院

召开2013年下半年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议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医疗安全。本着加强各部门间在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工作时的统筹运作和协调联动,于11月12日下午,我院在门诊楼四楼小会议室召开了2013年下半年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议。会议由金院长主持,黄院长及全体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议委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首先,院感科周淑琴主任从以下几方面对2013年下半年全院多重耐药菌情况进行汇报:全院常见耐药菌感染部位及感染科室分布情况分布情况和各重点科室常见病原菌耐药率以及临床科室微生物标本送检中存在的问题等;之后大家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检验科主任曹玉风提出:如何正确按规范采集标本、送检微生物标本。

普外科主任李国东提出:

1、微生物室发现多重耐药菌如何在第一时间报告临床科室?

2、微生物室细菌培养及药敏鉴定的时间能不能再缩短一下时间。

金院长提出整改措施:指出:

1、各临床科室应做好加大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并提高送检合格率。

2、多重耐药菌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需要临床医护人员、药剂科、检验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

3、各临床科室对院感科反馈的问题,应该及时进行整改。

4、各临床科室应尽量参照药敏结果规范用药。

最后,希望各相关科室认真负责的做好此项工作,尤其是院感科和微生物室应加强沟通,对于如何正确的送检标本以及多重耐药菌预防措施要加强培训,希望通过多科室的共同协作,切实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0一三年十一月十二日

扎旗人民医院

召开2013年上半年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

近日,扎旗人民医院召开2013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会议就如何落实多重耐药菌防控管理工作进行分析讨论,与会代表还就三个方面内容达成了共识。

医务部、医院感染管理科、检验科、药剂科、ICU、神内、神外、新生儿科等科室和部门负责人出席本次会议。

加强人民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促进医院感染管理的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人民医院感染科将2013的工作重心确定为各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与预防控制。从2013年1月开始,医院感染科工作人员每天对微生物实验室报告的多重耐药菌进行目标性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临床。此外,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还制定了《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而本次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则是为促进此项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随着超级细菌在21世纪的泛滥,多重耐药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首要病原菌。”金院长在会上表示,希望大家通过此次讨论,逐步达成共识,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

医院感染管理科周淑琴主任对本院2013年1至6月的细菌分布情况、多重耐药菌构成比、各重点科室病原菌耐药趋势分析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详细汇报。反馈了各科室监测过程中的问题及多重耐药菌隔离措施落实情况。随后,与会代表就如何落实多重耐药菌防控管理工作进行了认真讨论。

本次会议经过深入讨论,就三方面内容达成了共识:一是各临床科室要对医院感染管理科反馈的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进行分析,自查自身存在问题,认真按照多重耐药菌监测反馈表、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执行情况自查表、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督查表及时进行自查、整改;二是各病区保洁员工进行统一培训,必须了解病区卫生的洁污分流、床单元处置方法、多重耐药菌的消毒及终末消毒方法;三是医院感染科将今年各病区多重耐药菌分离情况进行每月排名反馈临床各科室。金院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多重耐药菌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需要临床医护人员、药剂科、检验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希望与会代表加强多重耐药菌预防措施培训,通过多科室的共同协作,切实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12.多部门参与的多重耐药菌合作机制 篇十二

MDT(multi discipinary team)是一种多学科协作的理念,也是国际上近年提出的重要医学模式。多学科协作的理念同样适用医院感染管理领域。监测、控制多重耐药菌是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重点,同样需要运用MDT理念,加强多学科间的合作,强化管理是院感科所面临的新课题。有数据显示:多重耐药菌的产生,30%~40%是通过医院工作人员的手进行传播,20%~25%是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20%~25%是社区获得性病原菌,20%来源不明。因此,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需要临床医护人员、药剂科、检验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共同协作完成。根据“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则”3.4.5.5.2: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多重耐药菌管理机制,因此,经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通过,今后每季度由院感科负责组织召开一次多学科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会议由院感科主持,参会人员有: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内科、针灸科、外科、妇科、门诊、口腔科人员;会议主要议题是将已制定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及流程执行情况加以落实,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加强院感科与医务部、护理部、细菌室、药剂科及临床科室的联系,避免院感科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缺乏合作意识,同时通过联席会议提高临床科室的执行力,以期达到由于多部门对细菌耐药联合干预,取得成效。召开联席会议时除抢救病人等特殊情况,以上人员不得无故缺席。

一、临床科室: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实施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臵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或床头应当有隔离标识(蓝色),在患者的医嘱中也注明多重耐药菌,提高医务人员的警惕性。

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4、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6、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

7、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8、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9、各科室院感管理小组每月对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有落实情况记录,体现持续改进。

二、药剂科

1、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组织与制度;有分级管理制度及具体措施。

2、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3、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统计分析(细菌室协助完成)。

4、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与微生物检测种类统计分析(细菌室协助完成)。

5、各种形式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分级使用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记录详实。

6、每季度公布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有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考核机制。

7、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并落实;有I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8、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三、细菌室

1、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在第一时间报告相关临床科室(并有记录),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

2、有细菌耐药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

3、每季度公布I科室前五位的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名称和耐药率。

4、每季度对各科室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5、每季度有细菌耐药监测变化趋势图和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

四、医院感染管理科

1、每天到细菌室获取准确的各科室患者耐药菌感染情况,并每天随机到科室督查耐药菌感染控制制度落实情况。

2、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甚至处罚,对改进情况进行跟踪、督查,落实,体现持续改进。

3、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包括围手术期)、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总结,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4、制定培训计划,并不定期以各种形式对全院医护人员和微生物检验人员进行预防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流行病学及控制措施进行培训,并对培训效果有追踪总结,通过耐药菌感染率体现防控的有效性,资料详实。

13.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试题 篇十三

重症监护病房 (ICU) 是危重患者集中区, 同时也是医院感染高危区。由于患者病情危重, 住院时间长, 机体抵抗力下降, 介入性检查和操作多, 均导致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为切实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 保障患者安全, 2009年8我院根据目前的条件, 对综合ICU病房进行了整改, 建立了多间单间病房,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进行单间隔离治疗和护理, 减少交叉感染, 避免多重耐药菌造成医院感染的扩散。

1 临床资料

自2009年8月到2011年7月我院ICU共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45例, 其中男35例, 女10例;年龄11~84岁;多重耐药菌菌株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 产ESBLs酶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标本分别来自痰培养、尿液、血液、脑脊液、伤口分泌物等标本。当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时, 我们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方案》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执行, 切断病原菌传播途径, 避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暴发。具体的防护措施如下:

2 防护措施

2.1 强化医务人员及工勤人员的手卫生管理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接触患者时应戴手套;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摘手套后立即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有研究表明:在各种诊疗、护理过程中, 医护人员手细菌总数合格率仅为51.20%, 且细菌超标严重, 以超标1~5倍为主, 部分医护人员手细菌总数超标20倍以上, 甚至达到100倍[1]。可见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的严重性。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质量和洗手行为的依从性, 保证手的清洗和消毒, 我院在改建ICU房间时, 在每个单间病房内均设置一套完善手卫生设施, 同时在每个病房门口挂有一瓶速干手消毒液, 以便医务人员在查房、治疗、护理操作等过程中能随手可及, 让医务人员养成自觉手卫生的习惯, 科室医院感染小组成员随时监督医务人员的行为, 督促落实。职能部门则采取随机抽查方式。

2.2 严格遵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落实隔离措施

对于病原学检查、药物敏感试验资料显示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的患者我们立即将其转入单间病房, 护士在病房门口及患者信息一览表和病历本上贴上醒目的蓝色“MDRO”接触隔离标识, 提醒医务人员及工勤人员的重视, 并于第二天晨会交接班时通报全科医务人员, 做到人人知晓, 以防止耐药菌的交叉传播。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我们安排专人治疗和护理, 医务人员相对固定, 同时限制每次进出人员的数量。

2.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各种侵袭性操作如人工气道、呼吸机使用、吸痰、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置管等都是维持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 但这些操作都有可能将病原微生物带入体内[2]。国内外研究表明, 侵袭性操作增加患者发生感染的机会[3]。因此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 操作中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2.4 加强培训、提高意识

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进行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考核。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再对本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 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4]。

2.5 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护理人员应加强病室环境的管理, 每天定时通风换气, 物表及地面每日至少湿式擦拭两次, 遇污染时及时处理, 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不能专用的物品及医疗器械在每次使用后须及时消毒。患者用过的床单、面巾、衣物等需用双层黄色胶袋密封并标示送洗衣房, 患者去其他部门检查, 工作人员陪同, 并向接收方说明须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患者转院或转科必须告知接诊医生相关信息;患者出院后应做好病室床单位终末消毒处理。

多重耐药菌感染已直接影响到了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单间隔离, 对病房和物品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 加强医务人员和工勤人员院内感染和监控工作的管理, 可有效预防因交叉感染而造成耐药菌的传播, 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李瑜珍, 谢懿, 何绪屏, 等.医护人员手带菌实验室分析[J].现代医院, 2008, 8 (11) :27-28.

[2]徐秀群, 吴小波.146例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 2011, 2 (18) :303.

[3]何庭辉, 田碧文.综合性中医院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 (24) :3882-3884.

14.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试题 篇十四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1、清洁切口: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泌尿生殖道手术时尿培养阴性,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阑尾、阴道、口咽部手术属于此类。

3、污染切口:开放的新鲜切口

• 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 涉及泌尿生殖道且有尿培养阳性的手术,胆汁培养阳性的胆道手术 • 胃肠道内有明显溢出污染

•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区但未化脓区域切口

4、感染(污秽)切口: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脏器穿孔,急性化脓性细菌性炎症。

二、围手术期长时间预防用药的危害:

1、增加CD(艰难梭菌)感染的危险性

2、增加耐药菌危险性

3、增加ADR(药物不良反应)

4、增加MRSA机会

5、感染/定植

6、增加费用

三、置导尿管的感染预防要点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

(6)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建议更换频率可为导尿管2周1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四、隔离预防的基本原则:

(一)严格管理感染源

(二)切断医院感染途径((三)保护易感宿主。

感染在医疗机构的传播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感染源、微生物的感染途径和易感宿主。

隔离预防是针对感染传播的上述环节而制定的。隔离预防分为:

1、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2、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3、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五、医疗废物分类放置

根据国务院关于《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垃圾、病理性垃圾、损伤性垃圾、药物性垃圾、化学性垃圾。

(一)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感染性废物: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

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

5、废弃的血液、血清。

6、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

1、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

2、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

3、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损伤性废物: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

1、医用针头、缝合针。

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

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药物性废物: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

1、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

2、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包括:致癌性药物,可疑致癌性药物,免疫抑制剂。

3、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等。

——化学性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

1、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

2、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

3、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

(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加强医疗废物监督管理工作,针对各地在医疗废物分类中存在的理解方面的差异,现对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1、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属于医疗废物。根据卫生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下发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卫医发〔2003〕287号)规定,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不论是否剪除针头,是否被病人体液、血液、排泄物污染,均属于医疗废物,均应作为医疗废物进行管理。

2、使用后的输液瓶不属于医疗废物。使用后的各种玻璃(一次性塑料)输液瓶(袋),未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不属于医疗废物,不必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但这类废物回收利用时不能用于原用途,用于其他用 途时应符合不危害人体健康的原则。

(三)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与暂时贮存《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第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及时分类收集医疗废物。

(四)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五)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六)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七)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八)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收集运送人员应检查包装袋完好和密封性,不得超过包装袋封装线或包装容量的3/4后进行封装。

六、多重耐药菌(MDRO)院感防控

1、各科应落实好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如对MRSA、VRE、ESBLS、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的监测应做到主动筛查、快速检测。

2、微生物实验室在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时应迅速通知院感科及相应的临床科室主任。

3、临床科室当班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获取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检测报告后应做好全科报告/交接班工作,并检查判断该病例有无院内感染,若为院感(/疑似)超过24小时报告作漏报处理。

4、各科应切实做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MDRO)的传播工作: ①、设立醒目的蓝色隔离标志并通报全科,以防止耐药菌的交叉传播。②、应严格实行接触隔离。

③、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包括护工和保洁人员。

④、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摘手套后立即洗手及手卫生消毒。

⑤、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设备表面,应每班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⑥、患者转诊之前应通知接诊科室,以便采取相应传播控制措施。⑦、患者标本连续2次(间隔应大于24小时)耐药菌培养阴性或感染已经痊愈但无标本可送,方可解除隔离。

⑧、如果采取以上控制措施,但传播仍然继续时,该病区应暂停收治患者,对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和评估。

七、发生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在30分钟内向科室负责人汇报,科室负责人在2小时内向院感科详细报告(下班时间或节假日报院总值)。

八、预防锐器伤的原则

1、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使用与否均按损伤性废弃物处理;

2、禁止手持针、刀片等锐利器具随意走动;

3、禁止将缝合针、刀片、针头等锐利器具徒手传递;

4、禁止将针头等锐利器具回套盖帽;

5、使用者必须将用后的缝合针、刀片、针头等锐利器具直接投入专用锐器盒中。

九、手卫生、洗手指征(在什么情况下洗手):

① 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测血压、脉搏、搬运患者、接触患者皮肤也会造成手部污染);

② ③ 接触不同病人或进行不同部位操作前后;

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或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后;穿脱工作服前后,戴摘手套、口罩前后;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后; 进入和离开病房前;接触伤口前后;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与任何病人长时间接触后;在病室中由污染区进入清洁区之前。

2、洗手方法:洗手七步法 :具体见有关示意图(注意:1.正确 的洗手方法要持续15 秒!手部卫生清洁经常疏忽的地方:拇指、手指之间、指尖、手腕)

3、医务人员在手无可见污染物时,可以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其步骤与清洁洗手相同。

十、医院感染概念:

1、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2、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3、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4、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亦属于医院感染。

5、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有: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婴幼儿及老年人、营养不良者、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十一.抽出的药液、启开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必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无菌包、无菌槽有开启日期,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无菌棉签应注明开启日期,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十二.无菌干燥镊子筒4小时一更换,开启的安尔碘(小瓶)使用不超过7天,安尔碘(大瓶)使用不超过30天,必须注明开启时间。

十三、大小便器一用一消毒,使用后的大小便器予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凉干备用。

十四、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保护性隔离病房、供应室无菌区、重症监护病房的环境类别为Ⅱ类。

十五、医院必须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岗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 学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医务人员应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每年不少于6学时。

十六、采用2%碱性戊二醛作内镜或器械灭菌时,必须浸泡10h。

十七、当出现医院感染病例时,经治医生必须在24小时内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十八、合理使用抗生素的5大原则

1、为了有效控制感染,争取最佳疗效;

2、预防和减少抗生素的毒副作用;

3、注意剂量和疗程,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4、密切注意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

5、根据药敏试验严格选药,确定给药途径防止浪费。

十九、什么情况下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1.清洁手术通常不主张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除非伴有以下情况:异物植入;手术涉及重要器官(头颅、心脏、眼内),一旦感染,后果严重;远处有感染灶;全身情况差,高龄或免疫缺陷患者;估计手术时间长、分离组织广、局部组织血供不良;脾切除术等。

2.清洁一污染需要用抗生素: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的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术、开放性骨折。

3.污染手术需要术前使用抗生素:胃肠道、胆道、尿路体液大量溢出 4.污染一感染手术则属于治疗性应用抗生素的范畴

15.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试题 篇十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感染性疾病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NDRO诊断标准:检查标本培养出一种微生物对≥3类抗生素同时耐药即列入MDRO感染。其中男51例, 女31例, 年龄46~85岁, 中位年龄67.6岁。住院时间8~37d, 平均住院18.7d。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62例, 肺部感染9例, 支气管扩张2例, 菌血症5例, 吸入性肺炎3例。发生MDRO感染者15例, 发生率为18.3%。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查阅病历中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感染标本的种类。

2 结果

2.1 MDRO感染患者的一般情况

15例患者中, 年龄51~83岁, 中位年龄69.2岁, 见表1。9例患者接受侵入性操作, 其中有3例患者同时存在有≥2种的侵入性操作, 见表2。

2.2 病原菌分布

15例病例中, 共查出病原菌17株, 排列前3位的病原体类型分别为金黄色葡糖球菌、大肠埃希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其中同时感染2种病原菌的患者2例。见表3。

2.3 感染标本分离份数及构成比

15例MDRO感染标本为13例份痰标本 (86.66%) , 1份血液标本 (6.67%) , 1份胸水标本 (6.67%) 。

3 讨论

3.1 MDRO感染的特点

呼吸内科患者由于基础疾病多, 致免疫功能低下, 且常常进行各种侵入性检查及医疗设备的消毒不彻底等, 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2]。感染病原菌常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有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革兰阳性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等。这些病原菌大都为多重耐药菌[3]。本组资料显示86.67%的患者为>60岁的老年患者, 15例患者均使用抗菌素。这些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 侵入性操作多, 免疫功能低下, 大量使用抗菌素, 耐药菌发生几率高。因此老年患者应作为感染监控的重点人群。从本研究显示呼吸内科的患者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 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开展, 将外环境细菌带入人体内, 引起外源性感染, 同时也可以将自体细菌带至身体的其他部位而引起内源性感染, 因此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及缩短侵入性操作的时间, 降低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从临床分离的耐药菌株可以看到, 依次排序为金黄色葡糖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这些菌的特点为耐药谱广泛, 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 将导致耐药菌的流行和传播。

3.2 护理对策

3.2.1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及管理, 提高防护意识:

在我们实时监测的开始阶段, 仅有20%的医护人员了解MDRO感染的相关知识, 暴露出医护人员对MDRO感染认识不足、干预不利的问题。应定期在科内举办MDRO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等知识的培训, 提高医护人员对MDRO感染认识, 早期识别MDRO感染的发生, 切实做好防控措施。

3.3.2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有效控制感染:

对MDRO感染者, 特别是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 我们采取单间隔离的方法进行治疗、护理。如果条件不许可, 将同类MDRO感染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床头悬挂蓝底白字隔离标识。此类患者严禁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性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护理用具如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输液架等, 必须专人专用, 并及时进行消毒。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物品、器械如轮椅、平车、心电监护仪等, 每次使用后必须擦拭消毒。每天用消毒剂擦拭病房所有设备表面及地面。使用过的抹布, 拖布必须消毒处理后晾干备用。病区空气紫外线照射, 每天1次。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必须使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单独收集。

3.3.3 加强医护人员的手卫生:

加强手卫生室最直接、有效、经济的预防院内交叉感染的防护措施。患者床尾、治疗车上放置快速手消毒剂。要求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前后、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 必须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3.3.4 加强侵入性操作管理:

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程, 特别是实施深静脉置管、气管切开、留置各种应流管、细谈等操作时, 避免污染, 减少感染的危险。加强口腔护理, 根据口腔的pH值选择合适的漱口液, 防止口咽部定植菌“误吸”、胃、十二指肠定植菌逆行和移位、细菌生物被摸形成, 切断病原体定植或感染环节。对于长期卧床、物理咳嗽、咳痰的患者, 每2小时协助翻身、拍背, 必要时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

3.3.5 确保抗菌药物的效果:

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以感染性疾病为主, 使用抗菌素是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治疗措施。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素, 严格按照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 做到现配现用保证药物疗效。

参考文献

[1] 朱德妹.2004年上海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5, 5 (4) :195.

[2] 肖素香.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2) :178-180.

上一篇:寿光市教育局下一篇:如何参加面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