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中心整体发展思路

2024-09-30

购物中心整体发展思路(共8篇)

1.购物中心整体发展思路 篇一

行政服务中心的成立、运行与发展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行政服务中心的成立与架构,总结了运行成效和机制,梳理了在运行过程中的困境,最后,通过研究各地的改革与实践,试图为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制度,行政许可法

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近年来,各地建立的行政服务中心就是在现有政府架构下,围绕提供公开透明优质高效审批服务,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和改善政府形象的创新实践。行政服务中心(有的地方称为审批中心、政务大厅、便民服务中心等),有人将其理解为政府整合职能集中审批的服务场所,也有人理解为综合性的行政服务机构,为便于讨论使用,本文选取后一种理解。

一、行政服务中心的成立

(一)成立及动因

1999年初,浙江省金华市首开全国先河,设立市政府集中办事大厅,将全市46个具有行政审批权的委办局的审批办证业务全部集中在大厅,这一粗放集中的举措却成倍地提高了行政效率。随后,浙江省上虞建成了全国第一家真正意义的行政服务中心,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制度。2001年,安徽省最早成立了省级政务服务中心,随后,天津市、四川省等也都成立了省级政务 服务中心。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地市县均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星星之火愈演愈烈,其成立动因可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在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审批是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涵盖面广,涉及领域多,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名目繁多、程序复杂、时限过长的的分散式的行政审批制度与时代越来越不适应,加之腐败不断的种种丑闻,损害了政府形象和人民利益,妨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改革总是在反映最强烈的地方突破,因此,伴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春风,行政服务中心这种集中部门审批权力实行阳光透明运行的新型模式得以遍地开花。

2、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载体。过去“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部门职责不清,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效能意识淡薄。而行政服务中心作为新生事物,在设计运行上就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职责,以“廉洁、规范、高效、便民”为运行原则。正是这种先天的优势,行政服务中心成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载体,在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起到了推动示范作用。

3、优化地方发展软环境的需要。在资源、人口、区位优势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各地之间的竞争最终趋向于软环境的竞争,良好的政务环境可以加快项目落地速度,使投资者近悦远来。因此,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将与企业生产、项目运作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纳入行政审批大厅集中办理,成为各地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的首选。

(二)组织架构及职责 行政服务中心的组织架构一般为管理层和窗口服务层,窗口服务层工作人员受中心和派驻单位双重管理,人事财务关系等在派驻单位。管理层一般设有综合、督查、行政三个处室,10个左右的行政编制或全额事业编制。为增强权威性,方便协调部门,行政服务中心的主任或比部门高配半格,由政府常务副市长兼任,或与部门平级,由政府副秘书长兼任。

行政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为对各部门进驻大厅集中办理的行政审批项目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和服务。如马鞍山市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责为:①负责制定行政服务中心有关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②负责对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单位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管理,并负责对其培训、考核;③负责协调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的部门和服务项目的确定和调整,并对审批项目的办理情况进行协调、督查;④负责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行政审批项目联合审批的组织协调;⑤协助市纪委、监察局处理窗口单位人员有关违法、违纪行为;⑥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准确地想市政府领导反映情况并提出建议,承担市政府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行政服务中心的运行及困境

(一)成效及运行体制

行政服务中心的出现,在形式上使政府的行政审批发生着许多转变:分散审批向集中审批的转变,无限期审批向限时审批的转变,串联式审批向并联式审批的转变,部门内部操作向窗口公开审批的转变,提高了办事的透明度和高效率,得到了企业、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经过探索 和实践,行政行政服务中心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规范的运作模式,各地的运行体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分类办理制。根据职责、权限,将审批事项划分为即办件、承诺件和上报件,分类予以办理;二是充分授权制。各进驻部门设立窗口首席代表,将项目的审批权力以《授权委托书》的形式授予首席代表,负责即办件的核准、承诺件和上报件的审核等等;三是首问负责制。行政服务中心指定一名工作人员作为承办责任人,由其负责陪同和指导申请人完成全部事项;四是服务承诺制。按照高效、便民、廉洁的要求,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流程再造,精简服务环节,提高服务效能,公示公开审批项目的承诺期限、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五是链条审批制。对相互关联的审批事项,按照“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要求,由行政服务中心牵头,各部门窗口联合审批、联合勘验、快速办结;六是一口收费制。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的规定,部门窗口向申请人出具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所涉及的税费一律由行政服务中心银行窗口收取。

(二)运行困境

一是法律依据缺失。行政服务中心作为一项自下而上的改革,国家并没有任何法律法规对其的法律地位和职能定位作出明确的界定。行政服务中心究竟是一个场所,还是一个机构;是审批业务主体,还是监督主体?这是行政服务中心最大的法治困境,也由此造成机构设置上的职责不明、手段缺乏等问题。

二是制度保障缺失。行政服务中心的设立依据来源于地 方政府的行政命令,地方党委、政府的改革决心和支持力度直接决定了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和创新。因此,也呈现出全国各地行政服务中心发展不平衡的态势。事实上,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总会发生变化,领导的关注也会随之转移,一旦如此,行政服务中心则有被形式化和边缘化的危险。

三是管理手段缺失。对于审批项目,各部门均有明确的法律授权,现实中存在的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不良倾向,即使政府三令五申统一集中办理,但事项进权力不进、明进暗出、体外循环等现象屡禁不止;与此同时,关系窗口工作人员升迁、福利等方面的人事、财务关系都在原单位,窗口必然“为本单位谋福利”,面对这样的现实困境,行政服务中心没有铁的管理手段。

四是服务体系断层。行政服务中心大都局限在市和区县两级设立的,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之下夹缝生存。而行政服务必然要求审批部门实现从上到下的信息沟通与协作,但是,一方面,大部分省份和乡镇的行政服务机构设立不到位,另一方面,上下级改革不统一、步调不一致,无法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行政服务的整体衔接,导致服务体系断层。

三、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思路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过了十余年发展历程的行政服务中心已处于何去何从的交叉路口,必须认真加以总结、思考,理清未来的发展方向。可喜的是,各地在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与运行方面有很多突破性进展,很多地方开展了相对集中部门审批权的制度改革,成都市武侯区等地在行政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行政审批局等,这些改革从不 同层面加强了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要从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明确法律定位等方面入手,才能取得更进一步的进展。

(一)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源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从对市场的和社会的全面管理中退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宏观调控、制定规则、监督协调和提供公共产品上来,能交给市场、中介组织或企业主体自主解决的事情坚决不管,将涉及国计民生的事情管好办好,与市场经济利益彻底脱钩,承担守夜人角色。这样的理念支配下,行政审批将不再称之为“权力”而是“服务”,作为向社会提供无形的政府服务产品的行政服务中心也就有了发展壮大的源动力。

(二)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必然路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是要对部门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和精简,主要针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必要性等方面的审核,各地一般都是几年开展一次,属于常规性动作,无需赘述;二是要相对集中部门行政审批权,建立审批与监管分离的体制。《行政许可法》第二十六条赋予了地方政府的这一职责权限,很多地方称之为“两集中两到位”审批制度改革,具体内容是,由地方政府组织各部门整合行政审批职能,设立行政审批科室集中审批职能,然后将事项、权限和科室全部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办理,确保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从受理、办理到发证都在行政服务中心完成。这样,一方面解决了部门重审批轻监管、用权不担责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窗口只挂号、不看病、环节多、效率低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样,将部门行政审批相对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不改变审批项目的主体,行政服务中心仅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协调,属于渐进式的改革模板。

(三)建设网上服务平台是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各地都在开展网上审批系统的建设,打造“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的工作机制,通过行政服务中心外网向企业和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通过政务内网传递申请材料、完成审核签批环节,打造综合性政务公开平台。从各地实践情况来看,建设网上服务平台要重视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要定位准确。行政服务中心网上服务平台是地方政府面向社会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平台,与各部门的网上服务平台存在资源整合关系而不是取代作用。二是要技术过硬。该系统除要具备与不同部门系统的互联互通特性外,必须运行稳定、易于学习、方便使用。三是配套措施齐全。要完成网上审核签批环节,必须配套建设电子签章系统,这一点邯郸市等地已进行了实践,效果良好。

(四)健全运行管理机制是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是理顺管理机制。成立更高层次的管理机构或议事协调机构,可以采取邯郸模式成立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特设直属机构,赋予其对全市行政审批、招标投标和便民服务管理协调的职责。二是要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党委、政府要赋予行政服务中心对各部门行政审批服务的考核评优权,并与目标绩效考核挂钩,行政服务中心对进驻的窗口工作人员享有年终考核权。三是健全行政服务监察机制。市纪委、监察局向行政服务中心派驻监察室,负责受 理和处理对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违规违纪行为的投诉,对窗口办事效率,服务态度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四是健全人文关怀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行政服务中心的办公条件,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的生活福利和相关待遇,统一订做工作服,建设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等配套设施,调动服务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凝聚力、战斗力。

(五)明确法律定位是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终极目标。《行政许可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这一规定可以做以下解读,一是省级人民政府有权设立行政服务中心作为行政机关,行使有关机关的行政许可权,但违背了部门审批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二是省级人民政府有权确定某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的行政许可权,但环保局总不能抓规划审批,这样又不具备操作性。在这里,法律规定的抽象性与现实操作的确定性遇到了激烈的碰撞。成都市武侯区、苏州市吴江区走出了一条新路子,那就是积极争取支持,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并列入政府工作部门,将全区的行政审批职能全部划归行政审批(服务)局,作为行政审批的执行机关。这一改革突破了以管辖对象的不同设立不同行政机关的政府管理体制,但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分离的体制现状却符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先行试点,地方突破,中央肯定,再行推广”,或许这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最终路径,也终将为行政服务中心正名、确权。

2.购物中心整体发展思路 篇二

1天津建设产业金融中心的意义

历次金融危机爆发证明只有金融对接实体产业才能真正发挥金融的优越性的作用。一旦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所难免。产业金融作为对接金融与实体产业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下面笔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其进行阐释。

1.1理论意义

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现金融与产业的有机结合是天津金融改革的重要内核。实际上,产业经济及其研究的产业政策与金融学这种跨学科交叉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天津市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和口岸优势。作为东北亚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优良的港湾,构建产业金融中心使得天津在国家向辐射东北亚开放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显现。产业金融创新将助推天津金融深化作用,完善区内的金融创新机制建设对促进区内经济发展将会带来积极效应。

从微观层面上看,产业金融中的产业部门利用金融市场这一载体提供融资支持为其高效运转提供持续动力。利用微观金融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对各类不同产业部门的融资需求进行量身定做的金融创新,使得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企业、政府和金融中介共同参与的金融创新,可以降低区域内金融发展的桎梏,进而建立起 “发挥整体优势、实现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构建产业金融中心,实质上是利用产业中的融资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是寻求区域经济调整转型的突破口,也为区域经济金融深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1.2实践意义

作为一个处在工业化后期的大型城市,天津目前实施的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的发展思路, 积极推动产业金融政策制度、体制机制和配套环境的改革创新。应力争凭借现代制造业中心、研发转化基地的实体经济优势和现代金融体系、金融改革创新基地的金融业优势,实现产业金融中心的新定位。

因此,加快建设具有行业领先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体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 关键在于加快建设产业金融体系。这既是天津金融改革创新的难点所在,也是亮点所在。结合天津产业金融中心定位目标和发展重点,笔者尝试性提出适应天津新的历史起点和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新阶段的产业金融改革创新思路,从定位目标、发展路径、战略推进和配套政策等方面提出加快天津发展产业金融中心的政策建议。

2天津建设产业金融中心的思路

基于上文的背景与意义介绍,对于天津打造产业金融中心可以采取 “234” 的思路模式。即 “2” 代表 “两手共举”、 “3” 代表 “三大动力机制”、 “4”代表 “四个发展维度”。

“两手共举”指的是产业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 产业金融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的这一核心及其一系列的配套设施的内在逻辑安排。如何实现天津的城市定位,关键在于金融发展,而金融发展的基础在于实体经济的夯实。党中央将城市金融发展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是目前天津有别于国内其他城市的特有优势。天津市在打造产业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创新力、集聚力、贡献力和辐射力, 这样反过来也能吸引更多的资源来津汇聚。在此基础上,天津打造全国产业金融中心可以归纳为一个金字塔结构式的 “三层递进”框架。

如下图所示,这三个层次自下而上依次为: 实体经济层、动力传导层和顶层设计层。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践决定认识,从正确的认识出发的理论可以指导于实践,二者相辅相成,紧密促进,共同发展。天津市打造产业金融中心也不例外,事实上,天津产业金融中心不但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在这一过程中的实践探索,以理念指导金融改革创新,在金融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理念的认识。从顶端设计看,我们打造产业金融中心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只有高目标才能高要求,才能最大程度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从实体经济来看,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撑,很难想象在100年前的实体经济条件下能够设计出一系列的金融衍生品创新。因此,天津在打造产业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夯实实体经济的基础,对于金融发展、金融改革、金融创新是最大的后盾。 行为动力层是连接实体经济和顶端设计的有机桥梁, 顶端设计通过行为动力层影响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通过行为动力层的传递,影响顶端设计的理念。 作为连接的载体,它将宏观和微观因素整合进行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互补,让整个体系平稳发展。

资料来源: 王爱俭 . 2012 天津金融蓝皮书 [M] . 北京: 中,2013 年

从产业金融发展的路径措施来看,天津市构造产业金融中心事实上一个多目标的框架体系,产业金融中心本质上是天津经济发展的结果、是转型成功的一大体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 维度1: 从产业金融概念的资源资本化的角度出发,重点突破产融结合中的 “资源流转与价值循环”。维度2: 从提高产业附加值的角度出发,着力突破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积极利用金融资源优势发展核心产品,实现从规模发展向效益发展的飞跃。维度3: 兼顾效率与安全,产业金融发展过程中离不开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言而喻,但是如何化解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这是在构建产业金融中心过程中必须慎重考虑的因素。维度4: 从产业集群辐射出发,天津在打造产业金融中心应当尤其关注如何让产业金融服务本地区向国际化的跨越。

总之,对于天津打造产业金融中心是一个立体的思路并不是简单在几个领域单独突破就能解决问题的。天津打造全国性产业金融中心的内涵丰富, 重点在于动态视角下对产业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认识,让金融扎根于实体经济使其根深叶茂,突出金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提升,确保天津经济可持续发展。

3加强天津产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纵观国内外产业金融市场发展过程,发达国家都在产业金融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积累了很多经验。由于中国金融市场仍处于不断完善发展阶段,市场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导致中国产业金融实践较为薄弱,因此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借鉴国际经验,将好的经验做法为我所用。如何天津的金融发展过程中让产业金融与实体经济互动? 笔者认为在实现产业金融定位过程中有三方面需要着手重视:

3. 1根据天津市具体情况确立明确的相应产业发展长期目标并形成硬约束

各国政府在政策制定及产业扶持方面都设置了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创造必要的条件。政府在目标设定的过程中重点要考虑三个方面: 一是目标要具有极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最大限度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二是要考虑长期影响, 坚决杜绝为了短期利益牺牲长期利益的想法; 三是在目标设定过程中重点要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建设。

3.2政府对于新兴产业的财税扶持力度较大

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扶持政策的支持, 它是各个国家支持产业升级比较直接、有效的做法。 同时,财政扶持政策可以帮助优化和培育产业金融市场主体,促进产业金融市场发展、提升活力。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扶持及各项优惠政策扶持。 例如,在财政扶持方面,主要包括资助科技研发、 生产补助、消费者补贴、政府采购等。值得强调的是,各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的支持,因此财政扶持中对技术研发的资助力度最大, 这也是发达国家经济在全球持续领跑的重要原因。

3.3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对于产业金融发展意义重大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爆发之后,国际衍生品市场逐渐兴起。目前国际主要的各类交易所都集中在欧美国家,这也使得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结构中的地位得到很大提升,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通过在国际上形成的较强的价格竞争力所带来的高额利润,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国内产业金融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产业金融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完善的多层次市场体系,金融市场有力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并且某些产业领域如能源金融逐渐替代现货贸易和长期合同机制,成为国际市场的定价基础。因此,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建设对于天津市的产业金融发展计划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完善天津产业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配套制度

构建产业金融中心,不当当只是在金融业内闭门造车的创新行为,更是配套政策制度的金融环境的全面改革。金融生态的优化可以加快金融业创新步伐,是提高金融机构运作效率的重要保障。良好的金融生态是金融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其中以配套的政策制度改革最为关键。

4.1优化金融生态,推进政府职能改革

产业金融的生态环境和政策制度的优化,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以政府职能改革为契机, 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生态。( 1) 推进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产业金融运行中的制度成本。 ( 2) 在法律框架内为上市公司与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之作用。 ( 3) 政府部门牵头,构建产业与金融对接的桥梁,积极促进优质企业、项目与投资机构合作,形成互利共生的良好局面。( 4) 优化监管制度改革,变刚性监管为弹性监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促进推进金融业态高效运行。( 5) 推进于家堡、解放北路等重要金融聚集区的整体规划,构建金融资源在天津市区的良性循环。( 6) 加强天津与国际国内著名传媒平台合作,推介产业金融中心的天津品牌,吸引各类资源汇集天津

4.2完善法制环境,推动天津金融法制建设

法律制度层面的建设是金融生态环境的关键一环,在金融运行过程中保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是天津发展产业金融中心的制度保证。天津在产业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应建立健全配套金融法规, 法律法规的建设中应当从两个思路展开: 一是从法律层面出发,填补监管真空和及时根据情况修改相关的规章制度; 二是推进征信体系建设,尽快将在津的个人和企业一律纳入征信范围,实行金融业数据共享。

4.3推动滨海新区财税改革,完善财税政策

财政税收关乎企业命脉,影响经济发展,良好健全的财税政策发挥着统筹协调作用,可以有效调节宏观经济,同时完善的财税体系对于产业的优化升级至关重要。推动天津财税改革,应遵循经济金融的运行规律,合理引导金融资源的配置。财税制度建设按照 “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协调联动、积极稳妥”的原则,对天津境内企业在不发生漏征的同时要积极避免重复征税,适当降低基本税率,适当提高起征点,实现税源的循环可持续发展。在对不同行业企业实行差别征税的同时还应当完善相应的财政补贴政策,从政府层面引导产业发展。从财政层面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提高天津的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城市。对天津市引进的重点领域的重大项目,要多角度、多方面地加大扶持力度,实现 “天津带动企业成长,企业促进天津发展” 的良好互动模式,积极探索和完善适合天津的财政税收体系。

4.4培养和吸引各类金融人才

金融要创新,人才是关键。天津市金融创新改革必须树立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创新的金融教育高地。金融业核心在于人力资源,专业人才才是金融机构最宝贵的资源。天津应当积极整合现有的经济类高校资源优势,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的金融师资力量雄厚,能够掌握最新的金融理论和发展动态。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国内外金融专业培训机构,以天津金融教育高地建设为契机,将自身建成金融机构的人才培训基地是增强金融核心竞争力,实现人才战略整合。最后,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制度,吸引优秀人才来津落户。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吸引各类创新人才, 为天津金融改革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5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扩大天津服务空间范围

纵观发达国家以及国内领先地区的发展经验, 在产业金融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量大战略: 一是 “走出去”、二是 “引进来”。这两大战略可以说是产业金融发展的 “左右手”,对于扩大产融结合的空间服务范围以及拓展自身深度都是大有裨益。天津在20世纪30年代早已贵为北方的金融中心,如今的天津正在复苏的路上大踏步前进。天津市拥有优良的渤海湾港口以及通往内陆辐射东北亚的天然地理优势,如何让天津的金融服务产业 “走出去” 又如何让天津的金融服务地区实体经济,将各地的资源 “引进来”? 这两大问题是天津市发展产业金融中心的亟待解决的难题。

5.1天津产业金融“走出去”

天津市坐拥港口优势,给天津进出口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地理便利。在上海申报自贸区的大环境下, 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底考察天津滨海新区提出建立天津的 “投资与贸易便利化试验区”,这事实上对天津的产业金融的的实体经济和金融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大环境下,天津更要加快 “走出去”的步伐,打造天津品牌,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5. 1. 1用好、用活滨海新区先试先行的政策优势。 滨海新区自2006年以来纳入开发开放的全国战略, 有着先行先试的优势。在制度层面上,滨海新区的行政级别为副省级,拥有各类独立制定法律法规的权利。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底来滨海新区考察强调,滨海新区作为服务和贸易便利化试验区,享有上海自贸区一系列的优惠条件。因此,利用好这一政策优势,让政府的政策推动滨海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优势发挥到最大,今儿带动全天津市的发展。 以政策为纲,实体经济为目,纲举目张,实现天津立足北方、走向世界的梦想。

5. 1. 2促进服务与贸易便利化,下好外汇改革这盘棋。支持商业银行对人民币跨境贸易提供融资便利, 打通人民币的内外交流渠道。搞好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试点,统筹协调离岸、在岸业务。另外还应尽快落实完善相关政策与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如在东疆保税港区注册、开设离岸账户的具体操作细则, 明确开户对象类别、申请材料种类等。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提升天津金融服务的软实力。

5. 1. 3打造金融文化品牌。金融业是服务业产业链中的高端,天津产业的 “走出去”战略的实现,除了物质方面的支持,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推动。打造天津的金融品牌,不但要在实体方面推陈出新,开拓新的渠道、研发新的产品、创设新的机构,而且要兼顾培养市民公众的金融意识,将其融入天津的金融建设当中。金融建设不同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力各方面的配合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城市持久竞争力的考验, 因为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可能一蹴而就,但是金融文化的熏陶,却需要长久的锻造,但也最能体现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金融品牌。因而天津在金融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打造天津的金融文化品牌。

5.2天津产业金融“引进来”

天津产业金融的发展不仅要利用其港口优势, 积极 “走出去” 拓展市场。更需要将资源吸引进来,来到天津这个产业金融发展的 “沃土”生根发芽。“打铁还需自身硬”,天津市在产业金融发展的过程中的如下短板,使得天津发展产业金融收到掣肘,想要实施 “引进来”的战略,关键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5. 2. 1拓展中小企业市场。长期以来,由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规模较小、业务种类单薄、经营不规范、交易透明度低、背景不强劲、政策倾斜少等不利条件,受银行信贷 “歧视”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首先从国家层面提升了对中小企业社会贡献度的认识程度,并随之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植措施,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政策优惠力度。中小企业群体也因此顺势发展,并引起各类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广泛重视。另外中小企业形态各异,发展中需要的金融支持较为多样化,同时又由于企业整体规模较小,针对业务开展所需的资金支持和业务提供也更易于实现,这就为针对其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创造更加多元化的业务拓展空间和盈利空间。因此尽快推出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方案,抢滩中小企业业务是各类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的一大选择。

5. 2. 2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业务不断创新是产业金融获得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更是一家企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商业银行作为产业金融发展的重要一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但为其提供新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渠道、 带来更多客户资源的同时还可以有效规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从而为金融业改革发展创造持久动力。要想产业金融的大浪潮中抢得先机,就要首先金融银行的创新能力。一是要以市场化为导向,树立 “客户需求至上”的服务理念; 二是要增强创新意识,完善产品创新机制,摒弃同质化局面。具体来说,对于资产业务,可以为客户提供创新型的银团贷款、并购贷款和保理贷款等,满足客户融资多样化的要求。在表外业务的创新方面,可以在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开展经营租赁、杠杆租赁等服务种类。除此之外,金融中介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资源,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大力推广网络银行服务体系, 实现电子化的营销网络覆盖和网上信息交易平台, 从而将柜台交易和网上交易进行有效整合,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只有通过这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扩展业务范围,商业银行才能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塑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5. 2. 3加快综合化经营的步伐。通过上文产融结合可以看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带来的金融脱媒现象的日趋明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金融市场的逐步放开,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提出挑战,分流银行传统的利润空间,进而对我国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为此,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必须积极调整经营思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推进综合经营发展步伐,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的方式拓展业务范围,积累与各业务领域的合作经验和业务管理经验; 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逐步建立与综合经营相适应的全面、系统的风险防范体系与人才储备系统。通过以上途径对自身发展进行全面武装,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为下一步的混业模式下的综合经营做好十足准备。

6加速率先发展尽快实现天津产业金融中心定位

实现天津城市定位,打造全国性产业金融中心, 对于天津市发展金融对接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天津产业意义巨大,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产业金融的发展是天津市实现全国金融创新高地定位的载体和归宿。我国传统的产融结合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信贷、政策性金融融资以及各级政府主导下的国有企业的财政资金融资。产业金融的横空出世,打破了原有的界限,以产业为源, 金融为流,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统一到一个框架下。从金融改革出发,大力发展以夯实实体经济为目标的产业金融体系,打造产业金融中心,最终实现金融创新高地的归宿。

其次,产业金融的发展符合天津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和全球金融自由化的规律。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绝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产融结合也不例外,天津在实现产业金融中心的定位的过程中, 最怕那种一步登天的思想,从微观上看就是类似大干快干的发展产融集团,这不符合金融自由化的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天津市打造金融创新的高地的过程中,也是为实现金融自由化而服务,产业金融扮演者关键的一环。以产融结合实现金融自由化进而促进天津市的经济顺利实现转轨,不但符合金融的稳步发展规律,也是天津市在金融创新过程中的内在要求。

再次,发展产业金融有利于全天津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金融如何促进经济转型?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方面在于产业金融将资源实现资本化, 在顺周期和金融加速器的共同作用下,对于金融深化的作用巨大; 二是以 “小巨人”计划代表对滨海高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原动力,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充当了急先锋。但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往往对这类企业 “惜贷”必须通过发展有针对性的产业金融加以扶持; 三是产业金融对相应的产业链可以实现资本和资源的良性循环。通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部门的收益最大化,收益最大化反过来又为自身产业的发展提供连续稳定的金融支持。

7结束语

对于天津打造产业金融中心的问题,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表明: 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并非改革的大潮中出台的任何措施都称之为改革,也并非一切的改革措施都是成功的。当然,要求任何改革措施都百分之百成功,这既不实际,也不可能。但是,从改革的方法论上讲,如果确立了一切改革措施都应有: 目标明确、整体规划、严密的论证、严肃的选择和系统工程的制度,而绝不能走一步看一部的犯法轮的选择的话,那么金融改革的失误就会很小,摩擦也会很小,结果会更接近于原来的目标。

3.个税改革的整体思路与政策建议 篇三

关键词:个税;改革;简化;抵扣

一、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背景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启动了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个人所得税在2011年进行了一次修改,但是这次修改也只是将免征额由之前的2000变为3500,改变了部分累进税率,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对个人所得税进行大幅度的修改,个人所得税依然没有摆脱工资的尴尬境况。

二、现行个税制度的分析与批判

自2011年个人所得税法修订以来,个人所得税制在中修修补补延续到现在,但是随着整个国家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2011年修订以来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越来越与社会经济发展不适应。既不能体现公平,也无法促进效率,更无法通过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来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

首先,经济新常态之下,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会被扭曲。经济新常态之下,为刺激经济宽松的流动性会成为一种经常性刺激措施,具体到社会层面会出现意味着可能有比较频繁的通货膨胀,比如,某人工资为3499,现不需要缴纳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工资涨到3674元,增长5%,此时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但是如果此时通货膨胀率为10%的话,则这个人的实际收入是3394元,不及免征额3500却需要缴纳工资薪金的个税。

第二,经济新常态之下,企业的融资方式在未来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多层次的融资方式构架中无论是债券交易还是股权交易都会成为企业常见的选择,个人投资人或者债权会得到股息或者是利息,这两种方式都会将个人的所得税率锁定在20%,这意味着投资人或债权人的收益再高也不能对其按照高税率征税。

第三,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诸多规范不是通过个人所得税税法来体现的,而是辅以大量的公告,国税函等形式,这些规范性文件散件于各处,纳税人人了解起来非常麻烦,从方便纳税人的角度需要将个人所得税法各种规定吸纳到个人所得税税法当中,纳税人了解和使用起来一目了然。

第四,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总体上是收入决定税基类税种,换句话说,个人所得税中能够差额征税以及允许成本扣除的范围是比较有限的。最重要的工资收入或者劳务收入除了按比例可以扣除的免征额以外,其他支出几乎都不让扣除,这就使税收实践有时会缺乏以人为本的关怀。比如某人以劳务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2015年收入5万。当年生病花销3万,基本生活支出3万等等,这些都不能完全扣除。

三、外国个人所得税制度

从借鉴完善中国税制的角度来看,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虽各有特色,但是依然有许多共性。各国在解决公平与效率问题时,有三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综合税制方式,这是基于个人收入总量的征收方式,综合税制与累进税率相联系,意味着纳税人收入越高对应的税率越高,税负也越重,在這种思路之下,税制的公平原则得到较好的实现。还有就是分类税制,比如说对资本利得的征收,有些国家对资本利得按固定税率征收,并且税率与所得无关联,纳税人按固定比例征收税负相对按累进制度征收就要减轻许多,这可以满足税制的效率需求。

从各国个人所得税差异的角度来分析,扣除项目就显得各具特色。虽然各国的扣除扣除项目大体都分为三类,一类是生计类扣除,一类是费用类扣除,还有一类是特别扣除项目。美国的生计类扣除可以由纳税人的申报身份确定,比如美国的申报的身份可以分为已婚单独申报丧偶、户主、已婚联合申报等。据澳大利亚税务局网站及英国税务海关总署网站等信息2014年度,澳大利亚个人所得税的生计扣除之前的6 000澳元调整为18 200澳元,英国的标准是每人每年10 000英镑,韩国为每人每年150万韩元。2015年美国个人免税额调整到4000美元,作为生计扣除一定是一个动态的金额,原因是随着社会物价水平的提高,纳税人的名义收入在提高,与此对应的名义免税额也应该有所提高。这样也可以防止纳税人实际收入水平下降。动态生计扣除调节机制是许多发达国家税制成熟的重要特征。

费用类扣除与纳税人整体需求无密切关联,但是与纳税人收入取得相关。在英国土地和建筑物的收入与相对应的租金、保险费、维修费、服务费等具有配比关系,所以这部分租金、保险和维修费用等可以扣除。自由职业所得所支付的个人养老保险等也属于费用扣除之列。澳大利亚个人所得税中也有费用扣除的规定包括与工作直接有关的车辆及差旅费,两个不同工作地点之间往返的费用以及因工作需要而发生的家庭办公支出,包括购置计算机、电话及其他支出都可以扣除。

特别扣除是指生计扣除以及费用类扣除之外的部分,主要由纳税人的家庭关系及个性化必须所形成的扣除。以澳大利亚配偶为60岁以上低收入或无收入澳大利亚的居民为例,15万澳元以下的应纳税所得额在其配偶9974澳元时,可以申请配偶扣除。据韩国国税厅网站资料,20岁以下的子女在韩国每年有150万韩元生计扣除。如果纳税人抚育有6岁以下子女的还可以额外扣除100万韩元的生计扣除,养育子女越多,生计扣除越多。

四、个税改革的整体思路

首先,要解决个税领域的正税清费的问题,在个税领域同其他中国的税种一样,现阶段除了有大量的税收规定以外,还有许多不在税之列的费。比如过桥过路费等,这些同样是纳税人的支出,但是不被税所统计,往后要以税取代非规范的费的问题。现行的社保费就需要与未来的社保税相统一。

其次,要解决不同税种之间的交叉问题,比如流转税依据货物流转环节而产生,财产税依据持有财产的阶段而产生,比如赠与他人房产,被赠与人既有所得税的关系,还有房屋持有阶段的财产税的关系,如果这种税的比重不协调,意味着纳税人的实际负担在加重。

第三,坚持综合税制与分类税制相结合的原则,属于劳动性支出的可以将其归属于综合税制部分,按累计原则进行纳税,可以尽可能缩小劳动力之间劳动差异带来的不平衡。

第四,坚持个人收入与扣除类一致的原则,即丰富个税的抵扣,不仅包括生计抵扣,还应包括费用抵扣以及特别扣除类抵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个税的个性的公平,也可以促进纳税人税收遵从的提高。

五、个人所得税改革政策建议

第一,简化税目。简化税制不仅仅是整个税制改革的要求,也是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具体要求,因为在现行十一大类的划分之下,存在着将不同收入划归不同税目的问题,而这些划分可能引起税企争议。将个税按劳务及财产与偶然所得类进行大类划分,可以充分体现综合税制的特点,全面涵盖税企争议。

第二,简化税率。目前的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包括比例类也包括累计类,比如20%的比例类和工资薪金的7级超额累计等。尤其是7级超额累计部分,个人有足够的纳税筹划方法将其转化为低税率处理,所以个人很少能够满足7级累进要求。所以还不如对其进行税率上的调整。

4.整体工作思路 篇四

“学前教育抓布点,小学教育抓规范,初中教育抓管理,高中教育抓质量,职业教育抓就业。”

一、工作思想:抓初中,带小学,促高中。

二、整体工作思路:“抓三新阳、带中路、促城郊区”。

三、学前抓,小学抓养成,初中抓基础,高中抓提高。

四、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少教多学”。

五、安全工作:

“十条措施”:

1、高度重视,把握特点,增强工作主动性;

2、强化安全教育,切实强化安全责任;

3、积极落实极端天气安全防范措施;

4、加强学生管理,落实各项教育措施;

5、加强学校消防安全工作;

6、做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

7、做好交通安全教育预防工作;

8、认真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9、深入细致开展安全检查;

10、要严格学生安全事故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

“十八防”: 1.防溺水2.防触电3.防偷窃4.防抢劫勒索5.防火

6.防食物中毒7.防毒蛇咬伤8.防打架斗殴9.防酗酒10.防吸毒11.防参加邪教组织12.防参加非法黑帮组织13.防学生到电子游戏室、营业性歌舞厅、网吧、酒吧等场所活动14.防私自外出15.防学生出

走不归和自杀事故16.防坐阳台17.防交通事故18.防参加邪教组织

六、校园文化建设

“三化一上墙”。三化: “校园美化、绿化、净化”;一上墙:“学生作品上墙”。

七、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抓五提升”:即抓“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抓“励志教育”,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和能力;抓“教研教改”,提升教学教研水平;抓“教学督导”,提升学校班子成员的教学管理水平;抓“质量检测评价”,提升教学评价水平。

八、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机制:

5.茶庄整体经营策划方案及设计思路 篇五

本文导读:纵观近年来的茶叶零售店,效益好的已经微乎其微,大多处于保本、亏本状态,而且许多已倒闭。是什么原因造成茶叶零售经营不善呢?怎样才能经营好茶叶零售店呢?这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被国人称为“国饮”,随着世界物质文化交流的发展,全世界已有50多个产茶国,饮茶之风盛行世界。

我国茶区分布广泛,种类之多、饮茶之盛、茶艺之精、堪称世界之最。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茶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奇特功效和文化价值进一步被揭示和升华。

茶已被世界人民作为保健康乐、社会联谊、净化心灵、传播文化的纽带。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茶在21世纪将成为世界“第一大饮料”。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正因为茶叶是人类生活必须消费品,同时又是人类精神文明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茶叶零售店分布广泛,阵容庞大,据初步统计全国约有十几万家,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市场越来越走向规范化。茶科技的超速发展,人们对茶文化逐步深入以及对茶知识的进一步了解,茶叶零售面临着异常严峻的考验,如果还是按照过去陈旧的经营观念,很快就会被淘汰出局。

纵观近年来的茶叶零售店,效益好的已经微乎其微,大多处于保本、亏本状态,而且许多已倒闭。是什么原因造成茶叶零售经营不善呢?怎样才能经营好茶叶零售店呢?这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经营不善的原因很多,大体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址不合理:开店重要的是位置,好多经营人员不经市场调查,随便选一个位置就去开店,有的盲目好高,片面追求繁华地段、大商场,这样就容易陷入盲目性,靠碰运气。

二、装饰不当:在装饰过程没有按茶店的特殊性,纯粹暗个人意志去做,追求豪华的、简单的,我就曾看到许多茶店的装饰模仿歌厅、饭店的装饰,着怎末行,茶叶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特点在于它的品位、清心、高雅。

三、茶叶的质量不行:好多茶店经营由于本身对茶叶知识的了解不透,没有鉴别能力,为了图方便省事,大多数茶商到初级市场去盲目进货,这样茶叶质量把关不严,坑了顾客,结果也丧失了自己的信誉。

四、价格定位不合理:由于前期是“商品短缺”时代,市场不规范,大家为了眼前利益,追求暴利,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熟,商品过剩,薄利的时代已经来临,好多经营者没有从传统的经营思维中跳出来,还是沿着过去“高价位”的老路子,可是顾客不买,你怎么办呢?

五、品种结构不合理:好多茶叶店的经营者总是认为自己或亲朋熟人的茶叶可靠,拒绝新进品种,茶店品种单调,给顾客选购的余地少,这种自我封闭的经营方式必须立即改变。

六、不了解消费者口味:茶叶经营者应该了解你所在经营地区消费者的口味,不同的地区消费者口味不一样,你不能以你自己的口味来代替你所经营地区消费者的口味。

七、商品立体结构意识不强:现代经营离不开立体思路,茶叶不仅是一种饮料,同时也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艺术,茶也须有与茶有联系的艺术品、工艺品、茶艺同台演出,不能唱独角戏。

八、商品陈列不合理:我看过许多茶店,给人感觉到商品陈列混乱不堪,品种不分、档次不分,这样“一锅粥”式的陈列,肯定会破坏顾客的购买激情。

九、店内卫生与周围环境差:茶叶是一种高雅的商品,对卫生与环境要求极为严格,有些茶店灰尘蒙蒙,周围也不很清洁,为什么不扫一扫、抹一抹,人多勤快一点,换来了好环境,好让消费者多光顾几次呢!

十、营业员的整体素质差: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要素,一个茶店经营好坏关键在营业员,有些茶店经营图省事,老是用自己家里的亲朋好友,岂不知,你花许多精力财力去开一个店,目的是要效益,应该用专职训练有素的营业员,在从事市场调查中,我发现许多店员素质低下,他们茶叶知识缺乏,松散、懒惰、反应迟钝、言语不清,有的甚至浓妆艳抹、珠光宝气、言语粗俗、大小姐架势,有人说:“我宁愿花一千元一个月请一个好营业员,也不愿花五十元请一个不合格的营业员”,商场用贤不用亲,不知各位茶店经营者是否有此共识。

十一、财务管理混乱:有些茶店根本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管理混乱,凭感觉相信人,经营效益主要是开源与截流,你经营的再好,如果不能截住流,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我并不是说不相信人,但商业是对事不对人,财务是经营的中心,任何人都要按财务规则办事,不管你们是夫妻、兄弟、朋友都应该如此,相信大家在经营过程中也有所体会,只不过是碍于面子做不到,是吗?

十二、营业制度不完善:经营不论大小,都应该有制度,一些茶店总认为不是大公司无需制度,日常见久,人员松散,无形资产消失,顾客不愿再光临,岂不是本钱亏完。

十三、广告、促销力量不强:茶店不论大小,都应该在自己有限的承受力内把广告、促销放在重要位置上,有些茶店只顾眼前利益,斤斤计较,不考虑长远,这样顾客就会越来越少,还怨天尤人,岂不知经营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放长线钓大鱼”吗?

十四、服务质量差:现代商业经营已经从以销售为中心转移到以服务为中心的轨道上,许多茶店只顾售前、售中服务,只要茶叶售出,钱挣到口袋,对于顾客前来退货,不予理睬,或找出许多理由,甚至恶语中伤,作为经营者不应该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同时更要尊重“上帝”,“和气生财”“买卖不在人义在”嘛!方便别人其实就是方便自己。

以上诸条是在从多年茶叶经营调研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既然找到了茶叶店经营的不合理要素,那末诊治方案就可以对茶叶店拿出方案。

(一)合理的选址:商业经营最注重的是“地气”“人气”,这并非迷信,“地气”主要是看这个地方有没有商业氛围,这种商业氛围对我们所经营的商品合不合适,“人气”主要是指我们经营的地方有没有顾客流这些顾客是否有购买我们商品的心理动机。茶叶作为一种特殊商品,除了它的饮用保健功能,还能体现它的文化艺术价值,它能使人清心、雅净、回归自然——茶叶店的选择要根据茶叶的特性,归纳起来一般有以下地段:

a)繁华商业中心:这些地区商业氛围浓,客流量大,购物层次复杂,购买频率高,消费者大多有较强的求质、求好、求美的特点,但房价或租金的费用比较高,竞争尤为激烈,所以进入前须经仔细考虑,分析自己的人力、财力、物力是否具备,如若有条件,进军“商业中心”当然正确,何谓抢占“制高点”呢!但实力不具备,千万不能冒然行事,这些地方要求茶叶品位高一些,要注意品牌、名茶品种要丰富,与茶叶有关的茶具、茶书要配套,如紫砂、瓷器、玻璃茶具等。

b)宾馆饭店群附近:宾馆饭店是商旅居住的地方,他们大多不带茶叶,随时购买,而且,为了走亲访友,捎一点茶叶,显得雅而不俗,饭店也要用茶,“客来泡茶”是中国人的传统礼节。宾馆饭店群旁开茶店,是比较划得来的,房租不宜过高,同时还可以租用宾馆饭店的经营大厅,从提高格调并可以与茶艺结合起来。c)交通大道:这些地方人口流动量大,主要是能吸引顾客,所以这些地方注重茶店的外部吸引力,品种要新颖,价格要优惠,适合一些字号较老的,无形资产较大的客商进入,刚刚入门的客商最好不要盲目开立茶店。

d)居民区:茶叶是居民消费的必需品,选择居民区一般风险较小,但同时针对不同居民层次茶店经营风格也不尽相同。

e)老区:这些居民区带有古朴的中国特色,有勤劳、简朴的美德,茶叶不能过于高档,偏向于中低档,追求利润要低,营业员要灵活,注重人缘,茶叶质量一定要稳定,信誉要好。

f)新区:这类居民消费较超前,且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相对提高,要求经营者茶叶品种档次略微偏高一些,品种丰富一些,新品种要多上,跟上茶叶品种的新潮流。

g)高档物业区:这类人群是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人,他们生活水平高、节奏快,这个地段开茶叶店,品位应偏高一点,价格也应高一点,要求营业员素质更佳,包装应精致,茶叶包装时速度要快,同时可多上一些高档礼品、高档茶具,营业时间放长一些。

h)行业住区:现在有些城市,形成一种行业区,如离退休老干部区、教师区、明星区。茶叶经营者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性,采取不同的经营风格。

i)集贸市场:这些地方客流量大,但消费者大多数是购物好手,要求茶叶价格实惠,可以经常采取优惠方式来促进销售。

j)学校附近:主要是以知识型分子为主要顾客,门面不要过于豪华,品种要多一些,标价一定要偏低,营业员茶叶知识要丰富。

其他还有一些地方:如旅游景点,不适应大规模经营,适当经营一些纪念性包装茶等等。

(二)茶店装饰:茶叶店的装饰主要是突出茶叶经营的特点,使顾客产生一种和谐美的心理,茶叶店装饰分为外装饰域内装饰,外装饰主要能吸引顾客进店浏览,内装饰主要是能激起顾客的购买动机。外装饰有以下几个要素:

a)外部造型:外部造型一定要突出“茶”的素雅、清心的特点。

b)招牌:招牌是永久性的广告,要激发消费者的好奇心,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便于消费者记忆,同时也能体现茶店的格调,一般茶店大都采取传统风格,长方形匾额,用黑色大漆作底色,镏金大字作点名,请名人书写,雕刻而成,庄重堂皇:或用清漆涂成木质本色,用名人题的字,雕刻后,涂成绿色,古朴典雅:再者可以用现代装饰材料做成大的内装通明灯光,外面用醒目大字,构成现代气息的招牌,具体则根据你所经营的场所而定。

c)对联:如果用一副好的对联,则更能体现茶店的文化与艺术气息。

d)橱窗:橱窗是茶店的第一展厅,它能直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橱窗尽量设计大一些,里面可以摆一些具有吸引力的茶叶,如保鲜茶、花茶、广告打得响的保健茶,适量的放一些茶具,可以将外形好看的茶用透明玻璃杯泡上几杯,隔几天在换几个品种,橱窗内灯光要亮一些,摆设的茶及茶具和茶水要组成一副美的图画,且不断的变动。

e)店门:茶叶店的店门尽量留大一些,采光要好一点,同时要考虑到安全性。

f)外部灯光:茶店外部灯光一定要明亮,最好以白色或绿色,不宜用红色,如若用一两只绿色的射灯则更能突出茶店的吸引力。g)店名:茶店的命名主要是体现经营者的个性与茶文化和谐的统一,起好一名字是关键,可利用传统的老字号,也可以按照茶叶的特点结合经营者的思维,或请茶文化专家起一个好名字。

内装饰的几个要素: a)货架柜台主要是大方的题,线条流畅,一般应采用木质,可以漆成仿红木,也可以用清漆做成木本色,这样能体现余茶叶和谐的统一,同时可以做几个多宝格何一个小书柜,以便摆茶具和茶书用,有条件可以摆一张八仙桌或茶几以便品茶用。

b)墙面:茶店的墙面应该素雅,一般用木质装饰板,漆成原色为好,同时合理的配合茶字画或介绍有关茶叶知识的宣传材料。

c)地面:地面主要保持干净、整洁,用大理石、水磨石,也可以用地纸,如若铺地毯最好用绿色或灰色,千万不能用刺眼的色调。

d)灯光:顶部灯光一定要明亮,一般用电子日光灯,越亮越好,柜台、货架最好也配上绿色灯管,不能用红色灯光。

e)点缀:店内点缀很重要,可以适当放一些花草、盆景或大紫砂、瓷瓶,关键根据不同茶店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创意,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切不可盲目堆砌。

内装饰的布局结构与交易、休闲,外部环境一定要协调一致,给人以整齐、高雅、舒心的感觉。

(三)丰富的茶叶知识:作为一个茶叶经营者,首先需要的是掌握丰富的茶叶知识,简单的茶叶栽培知识,茶叶的产地、茶叶的种类、茶叶的加工,各种茶生长在什末地方?地方名茶的来历,茶叶质量的鉴别,茶叶价格的变动,茶艺、茶道、茶文化以及与茶有关的茶具知识等。同时,不断了解市场的要求,掌握茶叶消费的变化,更新经营观念,预测茶叶消费的变化趋势。

(四)严把质量关:商品质量是决定一个商店经营好坏的重要因素,茶叶尤其如此,故此在进茶时,千万不能讲人情,一定要严把质量关,看外形、闻香度、测水分、开汤、品滋味、看叶底、评价格,一丝不苟,如若有条件的可以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如若自己把握不定,可以向一些专职技术人员请教,同时要求供货商有三证(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商品检验合格证)进包装茶要了解对方有没有分装厂,且手续是否完备(分装资格、商品条码、产地、出厂日期、保质期),并且拆开一两盒(袋)看看品质是否相符,千万不能图省事,图便宜,轻易相信人,最好选择有规模、有实力、有无形资产的供货商。

(五)进货的科学性:茶叶的季节性特别强,储存极为严格,种类繁多,这就要求经营者在进货时要有清楚灵活的头脑,千万不要图省事一下进许多货,一定要根据你经营规模的大小,上的销售量,了解市场动态,预测当年的销售情况,适当进货,对于高档名优茶更要谨慎从事,不要图高利润一下进许多,采取卖多少进多少,少进勤进,否则你辛苦一年,积压一大批茶叶,陈茶的贬值确实令人寒心,新进茶叶行业的经营者更要小心从事,多问一些行家,多跑几趟路,因为,你更赔不起。

作为零售商对批发商、厂家要建立信息档案,以便缺货时及时联系,这样就避免了缺货与积压的矛盾。

(六)品种要齐全:消费者对茶叶的要求五花八门,作为经营者一定要适应市场需求,尽量达到品种齐全,确定自己经营的主品种外,不能拒绝其他品种,不要自我封闭,应该有宽容的胸怀,接纳新品种,有些冷门货可以少进一点,留下供货者的通讯地址,以备急用。

(七)了解经营地区消费者口味:对茶叶的好坏如否最终决定权在消费者,对于经营者来说关键是要根据消费者口味供货,不同的地区消费者口味也不同,如北方喜欢花茶,南方喜欢绿茶,西北喜爱转茶。各个地区的每个区域又不一样,以北京为例,东城区喜爱味浓、汤浓、香浓,海淀喜爱味稍淡一些,汤黄而亮,郊区则喜爱苦涩味重一点,耐泡就行,这样就要求经营者经常去调查研究,与消费者广泛接触,针对需求,更新口味。

(八)定价合理化:茶叶的销售价格一直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前期价格太高,通过媒介作用,消费者“望茶止步”。现在由于竞争激烈,许多人又卖得太低,有的甚至低于成本价,引起恶性竞争。我认为保持好的质量同时,一定要有合理的定价,首先确定你的进货成本价,在计算出你的经营成本及你的合理利润,参考一下市场定出一个合理价格,既不能牟取暴利,也不要低价竞争,当然名优茶、特种工艺茶,由于它们的特定艺术价值定价高一些,我认为是应该的。

(九)商品全方位立体结构:商品立体结构与品种齐全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品种齐全的基础上增加茶叶不同等级,如“黄山毛峰”有明前特级、特级、一级等;“牡丹绣球”有“头春”“二春”“三春”。二是经营茶叶同时经营与茶叶有关的商品,如茶具、茶书、茶点、茶水、茶保健品、茶字、茶画及文房四宝,茶具有紫砂、瓷器、玻璃、不锈钢等等,而紫砂有高、中、低,有套壶、单壶、怪壶,有黑泥、白泥、红泥等,茶点有瓜子、开心果、牛肉干等。三是采取与众不同的包装与储存,如花茶锡箔袋包装,绿茶可以放在冰柜里保鲜出售等,茶叶的主体结构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者而定,须经市场调查,不能盲目模仿,盲目拼凑。

(十)商品陈列有序:商品的陈列好坏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茶叶店的感觉。种类不同的茶叶及与茶有关的商品一定要合理的陈列,首先是分类,如花茶区、绿茶区、红茶区、保健茶区、极品茶区、茶具区,再次是档次,是消费者一目了然,最好在各个区内放上茶叶的简介(产地、品位、特点等)然后是整体的布局,要根据你经营点的整体环境,将茶叶、茶具等与你店内店外结构起来,使陈列的商品协调一致,构成一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立体画面,给顾客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同时体现井然有序,繁多而不乱。

(十一)有条件的茶店可以与品茶、茶店、茶艺连为一体:如果你的茶店面积允许,经济实力跟得上,最好与品茶、茶点、茶艺连为一体,一家很别致的茶店连上一个别有风味的小茶馆,茶馆内环境优雅,墙上挂几幅字画,室内摆上几盆盆景,原质的木桌、木椅,桌上一套精致的茶具,及碟精美的茶点心,加上身着合适服装的招待小姐、先生,定时来几场茶艺表演,也可长期表演,或设立古筝、古琴演奏古曲名曲,别有一番情调,收费不要太高,更不能附带酒类、烟类,这样顾客在品茗之后,购买欲望大增,何乐而不为呢?

(十二)搞好店内卫生与周围环境:茶叶是一种很娇贵的饮料,它具有强烈的吸腐性,店内卫生很重要,店堂一定要干净,柜台、货架、茶桶、茶箱每天最少要清抹二次以上,不能留有半点灰尘,周围环境要特别注意,看一看有没有异味的物体在附近,如香水、酒类等。看看周围有没有污染源,千万不要在饭店做饭。在同一茶店内,绿茶与花茶要分开,绿茶要封闭好,不能吸收花香一面破坏绿茶本身的品质,名优茶更应注意,与茶不能混在一起的商品千万不能放在茶店经营,如中草药等。倘若染上异味迅速消除污染源,千万不能再出售,换上好的茶叶,重新上货以免因小失大,损害茶店的无形资产。

(十三)提高营业员的整体素质:一个茶店经营的关键在于营业员的整体素质,营业员是茶店的眼睛,提高营业员的整体素质是开好茶店的最关键环节。作为一个茶店营业员,首先要有好的文化素质,最好会一两门外语,要掌握有关茶叶的专业知识,包括茶叶的种类、产地、质量标准、特点、冲泡方法、储存方法等。同时还有综合知识,如茶艺、茶道、茶礼、品茶、斗茶、茶叶历史等。营业员是直接与顾客打交道,关系到茶店是否能够产生效益的关键,一般应具备以下专业素质:

a)具有吸引力的仪表:着装整齐干净,款式适时、美观大方、表情朴实坦诚,既不可强作笑脸也不要呆板无表情。举止风度亲切、自然、热情,不披头散发、不染彩色头发、不涂指甲油、不喷香水、不能带贵重的装饰品。姿势自然得体,不可矫揉造作。

b)敏锐的观察力褐判断力:营业员必须“察言观色”的功能,通过对顾客外表的身份,针对不同的顾客,推荐不同的茶叶,这样成交率肯定较高。c)较为灵活准确的反应能力:因为顾客层次不同,要求也就不同,这样就要求营业员的反应能力,针对不同顾客的不同要求,迅速作出反应,理解和领会顾客的购买意图,并迅速给予答复或提供服务,有人总结出服务接待的方法为“接

一、问

二、联系三”已是灵活反应的具体表现。

4、较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提供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手段,语言表达对营业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茶店的效益,应讲普通话,不能用服务忌语,讲话要适中,应掌握好语气,亲切自然、礼貌诚恳,对人的称呼要得体,针对不同顾客应用不同的礼貌语言,灵活掌握。

d)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因为营业员工作环境单调,顾客性格各异,这就要求营业员控制好情绪,不论顾客多末挑剔,你都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百问不厌、耐心解答,遇到不讲理的顾客你千万不要发火,要耐心解释。“顾客就是上帝”请营业员牢牢记住。

e)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营业员要有一定的财务知识,包括对假币、外币、各种支票的识别能力,以及发票的正确填写。作为茶叶营业员还应具备各种包装能力,袋包装、纸包装、盒包装、桶包装。总之,一个茶店营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商业道德、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交际接待能力。茶店营业员的重要性大多度经营者心领神会,望大家一定要不惜代价,对你的俄营业员实行专业培训。“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一点不能疏忽,不然花费“巨资”开一个茶叶店,就因为营业员素质茶差而亏本,是在不合算。

(十四)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经营必须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这一点不能忽视,不管你用的营业人员是谁,都要做进货、销售、库存、优惠、报损现金账目,月末盘点,毫不留情。

(十五)建立严格的营业制度:作为经营者必须要制定营业制度,否则,管理就会混乱,以下是“北京信裕泰茶庄“营业制度,仅供参考。

a)早上8:00准时上岗搞好店内卫生,保持柜台整齐干净,做好营业准备。

b)8:30分准时开业,工作服穿戴整齐。售货员上班时不得涂化妆品、香水、染指甲。c)营业过程中做到: u 微笑服务、举止端庄;

u 售货时做到准斤足两,计价无误,收款准确,唱收唱付,百问不厌,百拿不厌; u 交递商品时,文明礼貌,不摔不扔商品;

u 遇到无理取闹的顾客,要做到骂不还口,要耐心说明,热情接待每一位顾客。u 下班后,要有两人清理现金,封款上交,清洁营业工具,整理上货,打扫货架卫生。d)认真执行柜台“十个不准”和“六个一样”。十个不准即:

1)不准在柜台内吃东西;

2)不准在柜台内聊天、嬉笑、打闹; 3)不准因上货、结账、点款而不理睬顾客; 4)不准在柜台上座着接待客人; 5)不准与客人发生争吵、辱骂、殴打;

6)不准在柜台会客,存放私人物品、做任何私事; 7)不准烤火价、趴货台; 8)不准挪用商品销售款; 9)不准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10)不准私自对顾客优惠或私分赠品。六个一样:

1)生人、熟人一样; 2)大人、小孩一样; 3)买和不买一样; 4)忙和闲一样; 5)买商品和退商品一样; 6)一般顾客和个别顾客一样。

制度制定好了,不能视为形式,必须长期的严格执行。

(十六)做好售后服务工作:营业员在成交过程中,肯定要做好售前、售中服务,这是理所当然,但是成交以后,顾客已付款,售后服务尤为重要,包装、提袋包装等,礼貌地送客人出门,给顾客留下一个好印象,同时,有些顾客因对本店茶叶口味不适一定要包退、包换,不能找出半点理由拒绝,同时,应建立顾客档案,多听一听顾客的意见。

(十七)做好广告、促销工作:广告、促销对商家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有条件的茶店,完全可以利用电视、报纸等。条件不具备的也可利用营业员、业务员印制一些小广告进行宣传。促销应该多做,形式多样,可以优惠,也可以按购买的金额赠送一些与茶有关的礼品,如茶具、茶书等,不论广告也好,促销也好,一定要取信顾客,不可欺骗顾客,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十八)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茶叶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和艺术品,顾客对其口感、滋味、内质、品位要一个相当的时间接受和评定过程,这样,就要求经营者要有耐心,不要开张几个月或一年挣不到钱就不相干了,要不断的进行宣传,同时针对顾客的要求不断改善,虽然开个茶叶店没有八年抗战那样“论持久战”,但也须两三年功夫不可,这也许是许多茶叶经营难以走出的误区。

6.购物中心整体发展思路 篇六

邛崃城市品牌(房地产)推广

草案

前 言

经对邛崃的房地产现状、城市特点及发展规划,通过将邛崃放在成都辐射第三圈层和周边县区的大范围来比较和研究,剖析邛崃的优势和不足,挖掘邛崃区的城市定位——“望山亲水,魅力家园”,并确定其定位和发展目标,我们提出以下营销推广策略和建议。

同时以此为基础,策划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推广活动,辅以媒体配合宣传,进一步提升城市品牌和软实力,打造邛崃“人文、生态”这一饱满的城市印象,提升城市品牌价值,推动城市房地产经济的发展。

一、推广问题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邛崃区的城市品牌推广存在以下问题:

(一)城市形象定位和城市推广概念较为准确,但缺乏行之有效的推广策略与手段;

(二)城市知名度高,旅游产业有较大发展,但存在模式单一和产业结构倾斜过重的趋势;

(三)城市具有较高吸引力的概念和价值诉求,但需要更深入与透彻的分解与传播;

(四)在以上的基础上,邛崃的房地产业发展同时受到制约,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往对城市品牌包装不足,融入大成都圈层步伐缓慢造成的人气不足,房产消费力不高。

(2)城市交通及商业生活配套有待提高,缺乏吸引大牌开发商进驻的聚集能力。

(3)楼盘定位的单一化,缺乏有效的行业内竞争机制,高品质,高服务相结合的模式有待提升。

二、思路定位

结合邛崃房地产市场现状与优势及问题。我们发现,排除地段因素,政府明确提出“望山亲水,魅力家园”的大战略下,现在需要着手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邛崃房地产的逆势转型与品牌突围。一是练内功:规范市场,提升楼盘品质,提高服务质量; 二是走出去:大力宣传,传播城市宜居形象,提升城市品牌高度; 三是请进来:策划主流开发商、城市建设专家、环保专家、媒体记者走进邛崃,从高层发出赞誉强音。

三、品牌推广

本着“优化邛崃城市形象、提升邛崃房地产品牌、奠定邛崃宜居价值”的宗旨,我们建议:2012年房产整体推广活动命名为:“2012首届邛崃人文宜居节”。就采用“望山、亲水魅力家园”为主题,同时从推动房产消费和房产投资两个方面出发,举办以下活动。

(一)、活动推广

活动一:2012首届邛崃人文宜居节新闻发布会 时间:2012年3月下旬 地点:成都

目的:以新闻发布会作为整个宣传推广的启动点,迅速在成都市掀起邛崃的“宜居风”,为第二个活动进行造势和铺垫。活动二:参加“2012成都(第39届)房地产交易会” 时间:2012年5月 地点:成都

形式:由邛崃政府通过组团的形式,将邛崃新区及有知名度的房产公司进行组织参展。

活动三:2012首届邛崃人文宜居节·2012邛崃房地产投资高端论坛暨房产项目推介 时间:2012年6月底 地点:邛崃

目的:以出台相关房产扶持政策为大背景,邀请大陆、港台等有实力的大牌开发商共同参加本次活动,解读政府政策及良好的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坚定他们投资开发的信心,为优化邛崃房产开发商结构、提升房产开发的规模和档次,吸纳更多更好的项目和资金储备。活动四:012首届邛崃人文宜居节房产超市嘉年华巡展 主题:选择邛崃 望山亲水 时间:2012年7-8月

地点:成都市区、西藏、攀枝花、绵阳、德阳等地

目的:改变邛崃房产开发商各自为政的局面,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成立邛崃房产联盟,统一形象、统一宣传口号,在邛崃楼盘的主要目标市场开展巡展活动,提出“选择邛崃 望山亲水”的概念,将整个人文与自然生态的区域优势有效利用起来,低成本、深影响地推广邛崃房产。

活动五:中国四川主流媒体聚焦邛崃暨十大媒体走进邛崃 主题:走进邛崃,拥抱自然 时间:2012年9月底

地点:邛崃——主要楼盘、园区、古镇、景点

目的:借用媒体的公信力和独特视角,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等形式,深入挖掘邛崃的特色和优势,还邛崃一个真实而亲切的形象,并将本次活动纳入到整个宣传推广活动中来,力求在四川传媒界刮起一

阵“望山亲水,魅力家园”的舆论狂潮,为十月成都房交会做预热。活动六:2012首届邛崃人文宜居节开幕式 时间:2012年10月 地点:邛崃

形式:人文盛会、房产盛会、推介盛会,采用政府引导,企业支持,明星助阵,高端访谈等形式,拉开“2012年首届邛崃人文宜居节”的大幕,结合旅游优势,进行媒介推广,打造邛崃房地产人文品牌。在活动期间,组织参与论坛的嘉宾与媒体人员进行“乐山乐水”活动,让其对邛崃的宜居优势有更深的了解,进行宣传报道。进一步打响邛崃“望山亲水,美丽家园”的品牌形象。

(二)、媒体传播

(1)第一阶段:前期宣传 借势造势 借力打力 【阶段意义】

以2012首届邛崃人文宜居节新闻发布会为引爆点,对城市推广活动进行大范围的提前预热。整合各大媒体资源平台,通过对邛崃近年来的巨大变化进行广泛的传播,让邛崃以一个全新的城市面貌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同时对邛崃强大的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进行描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的思考和行动。【阶段时间】 2012.3

(2)第二阶段:重点宣传 集中报道 深度解读 【阶段意义】

本阶段的媒体报道不仅对各项推广活动进行动态报道,同时利用各大媒体集中关注邛崃的契机,围绕体现邛崃城市价值的核心内容,深度解读邛崃对于投资者、创业者以及普通市民的价值所在,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刻的关注邛崃、喜欢邛崃并最终融入邛崃。【阶段时间】 2012.5-2012.6(3)第三阶段:后续报道 持续延续 潜移默化 【阶段意义】

本阶段主要是总结整个活动所取得的重要社会意义,同时捕捉推广活动中后期媒体、投资者以及市民对邛崃的最新评价和看法,将宣传推广活动产生的意义通过媒体再次向大众进行反馈,引起大家对邛崃的持续关注。“2012首届邛崃人文宜居节”做好铺垫。【阶段时间】 2012.9-10月

(三)媒体选择

《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成都日报》《天府早报》 《中国建设报》《中华建筑报》成都双流机场户外广告、成都高速进出口、户外广告、成都市区核心CBD圈层户外广告、搜房网/新浪房产、四川卫视/四川交通广播等

(四)、其他建议

1、规划配套

(1)净化环境,规范秩序

本着“引导、优化、提升”的原则,出台更适合现阶段房产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包括土地、税收和金融政策),规范房地产商的开发行为,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提高邛崃房产市场的整体市场能力。

(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房产规划和定位服从城市规划和定位”的整体原则,引导有序、合理、规范项目开发,使房地产业在旅游、人文发展等层面的支持下,成为服务整个邛崃城市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3)、基建扩张,人文关怀

进一步加快道路、绿化、水电设施以及医院、学校和文体中心、购物场所等城市配套的建设步伐,为整个邛崃的居住环境营造便捷、舒适和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增加区域价值和宜居品质。

2、服务配套

(1)政策引导,共建共赢

积极吸引相关企业进驻邛崃,提升邛崃消费人群的数量和质量,为消化现有存量、释放更大房产需求,奠基良好的人气基础。通过对旅游、商贸、物流等板块的建设力度,提升邛崃对周边人流的集聚和

吸纳能力,强化城市形象,扩大邛崃的居住功能。(2)平台服务,协会引导

房产行业协会自然是要在政府、企业和公众间架起联络的纽带,沟通的桥梁,协会的功能作用和地位需要明确,要成为政府和企业的联络员和帮手,为引导和推动房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应有的价值。

3、附属配套

(1)物业配套,提升品质

全面引进品牌物业管理公司的物业管理理念,提升邛崃房产的附加价值,提高楼盘对目标全体的吸引力。

(2)多环发展,产业链接

积极吸引相关企业进驻邛崃,提升邛崃消费人群的数量和质量,为消化现有存量、释放更大房产需求,奠基良好的人气基础。以上是对邛崃2012年房地产品牌推广策划草案,每项活动如果实施都将跟进详细的活动方案。

7.整体政府的内涵及其建构思路 篇七

整体政府是新公共管理日趋衰微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综合产物, 它是后新公共管理改革理念丛林中的一个代表性术语。所谓整体政府 (Holistic Government) , 是指一种通过横向和纵向协调的思想与行动以实现预期利益的政府治理模式。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排除相互破坏与腐蚀的政策情境;更好地联合使用稀缺资源;促使某一政策领域中不同利益主体团结协作;为公民提供无缝隙而非分离的服务。[1]

整体政府意味着一种新型的政府改革治理模式, 即在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的过程中, 采用交互的、协作的和一体化的管理方式与技术, 促使各种公共管理主体 (政府、社会组织、私人组织, 以及政府内部各层级与各部门等) 在共同的管理活动中协调一致, 达到功能整合, 消除排斥的政策措施, 有效地利用稀缺资源, 为公民提供无缝隙服务的思想和行动的总和。整体政府的对立面是碎片化, 而非专业化, 涉及到问题转嫁、项目冲突、目标对立诸方面, 其运行的中心目标在于整合政府职能, 以便有效地处理公众最关心的一些问题, 而不是在部门与机构间疲于奔命。

从组织结构看, 整体政府不再以特定功能为基础, 而是以结果和目标进行组织设计与创新, 在不取消部门专业化分化的前提下实现府际合作。这有助于克服内部的部门主义、视野狭隘和各自为政的弊病。从运行机制看, 整体政府一改传统官僚制所形成的公共服务供给流程分割的窘状, 逐渐形成以公众需求为核心, 各环节相互协调、配合一致、运转顺畅的供给流程。从服务方式看, 整体政府通过发展联合的知识与信息策略, 增进主体间持续地资源交换, 形成协同的工作方式来满足公众多元化与个性化的需要。

二、整体政府的建构思路

依据整体政府的理论内涵, 结合西方整体政府实践, 笔者认为建构整体政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1、以责任理念为驱动力, 注重公民需求的整体回应

整体政府在对新公共管理反思和批判基础上, 将公民需求导向、以人为本奉为精髓, 捕捉和发掘公民需求、坚持服务至上, 强化责任意识, 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 对公民诉求予以整体回应。同时, 不断整合政府的公共权力与社会资源, 整合公共与私人选择机制, 使政府更能体现民主、便民的色彩。

2、以结构功能整合为手段, 优化组织运行模式

首先, 加快组织结构扁平化。适时减少政府层级, 扩大治理幅度, 降低行政成本, 开辟一条公共政策的整合化传输路径, 实现“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和人力, 更迅速更有效地实现目标并易于自我管理组织”[2]的扁平化政府构架。其次, 构建大部门体制。针对功能性划分所导致的管理碎片化和公共服务的裂解性, 需在既有部门分工基础上进行部门运作整合, 逐步向宽职能、少机构方向发展, 力图构建一个决策、执行、监督三者协调部门结构关系。再则, 加强公私部门间的合作。整体政府框架下合理吸收传统公私伙伴关系模式的合理内核, 实现理性的公私合作, 同时强调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不变, 完善公共服务与产品监督体系, 政府角色由控制着向协调者转变, 使合作过程公开透明, 以克服公私部门间的障碍和“象牙塔式”造成的管理问题。

3、以信息技术为先导, 推进电子化无缝隙政府建设

整体政府运行的目标之一就是设计能对一系列横向无缝隙结合的问题作出反应的干预或相关能力。而信息技术有利于推倒组织之间的壁垒, 赋予政府及其合作伙伴各种工具, 以跨越组织界限进行有效的合作。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简化基础性的网络程序与步骤, 重构一些具有整体功能的服务链, 使政府治理程序简化, 业务流程统一透明化、政府服务网络化, 实现“轻松的、快捷的资源共享的”在线治理模式和“一站式”即时服务, 提高政府治理与服务的效率。此外, 不断整合政府与公民间的电子化互动回应机制, 为公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从而建构一个跨时空政府服务体。

三、启示

随着“整体政府”改革日趋深入, 其理论体系也随之完善, 这在传统的官僚制公共行政模式和主流的新公共管理模式之外提供了一种政府改革的新视角, 对中国当前的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打破官僚结构的封闭形态, 实现组织“内联外协”。

我国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 建立“大部门体制”组织形态及其相应机制。整合与归并政府职能, 综合设置政府机构, 促使政府部门逐渐向大农业、大交通、大文化、大科技、大环保的管理模式过渡, 最终实现部门内部协调, 保证运行机制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同时, 规范行政行为, 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 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建立一种多中心的治理结构安排。

2、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和谐行政文化。

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从全能政府转向有限政府,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从威权政府转向民主政府, 建立高效廉洁民主的运行机制。同时, 要培育行政人员“为民、清廉、务实”的职业精神, 强化“协作、互助”的团队意识, 实现其学习工作的一体化。

摘要:本文在理解整体政府理论内涵的基础上, 归纳整体建构政府的可行思路, 以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有所借鉴。

关键词:整体政府,建构思路,无缝隙

参考文献

[1]Pollitt.Joined-up Government:A Survey[J].Political Studies Review, 2003, 1 (1) .

8.购物中心整体发展思路 篇八

关键词:孙子兵法;战术思想;竞技体育;整体思路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5-0114-04

On the Comprehensive Scheme of Usage of Sun Tzu's Tactical Thoug ht in Competitive SportsYAO Zhen-wen

(Institute of Sun Tzu, Binzhou College, Binzhou256603, Shandon g China)Abstract: Sun Tzu's tactical thought is valuable in competitive sports. A compre 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ought can help to get the essence and apply it incompetitive sports, including early domination, flexible defense and attack, ar rangement depending on for odd victory, attack weakness and avoiding strength, t rigging enemy by reality, and control rather than be controlled.

Key words: Art of War; tactical thought; competitive sports; comprehensi ve scheme

《孙子兵法》战术思想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应用价值已是人所共知,但人们在借鉴孙子的战术 思想时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孙子的战术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其内在的逻辑思路。就 最基本的框架来看,《形篇》在“先为不可胜”的基础上谈攻守之道,《势篇》在灵活造势 的宗旨下说奇正之变,《虚实篇》则是侧重于双方优、劣势的转换论“避实击虚”。可以说 ,这三篇前后相连,每一篇都有战术运用和战术变化的基本理念,而彼此之间又有不可分割 的关系,其最终目的则在于实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最高目的。此种逻辑关系可以图解如下: [1]

在竞技体育实践中,若想在比赛中借鉴孙子的战术思想,也必须遵循其内在的逻辑思路,切 实从整体上把握其理论体系,这对教练员和运动员而言,既属形而上之道,又是一个需要用 内心感悟的实践能力问题。对此,笔者结合孙子在《形篇》、《势篇》、《虚实篇》的有关 内容,做一粗略分析。

1 立足先胜,活化攻守——战术运用的基本前提

竞争对抗中,存在着一个“自己不被战胜”和“战胜对手”的辩证关系。孙子在《形 篇》中 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咱敌。故善战者,能为 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先为不可胜”,就是立足于不败 ,在对抗中尽量弥补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不给对手造成可乘之机。“以待敌之可胜”,就是 等待对手失误,敏锐地抓住作战良机而战胜对手。前者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的,所以 说“能为不可胜”。后者仅靠自己努力做不到,还要看对手给不给机会,所以说“不能使敌 必可胜”。上述先胜思想是孙子战术运用的前提和基础。任何战争或竞技对抗都是接受美学,如果对手 不犯错误,无论你战术如何变化,结果还是不能取胜。历史上,诸葛亮用兵如神,但遇上司 马懿这样的老对手,也只能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果。所以,孙子 最后总结说“胜可知,而不可为也。”

在很多体育比赛中,孙子这一战术指导思想都体现得非常明显。拳击比赛,不会防守只知进 攻的拳手是很难获得胜利的。足球比赛,每一位成功的教练,其指导思想都是首先确保自己 球门不失,而后组织进攻。2002年,斯科里拉率领巴西队夺得世界杯冠军,就是成功运用了 孙子“先为不可胜”的思想。当然,在体育竞技中,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很多运动员或教 练员往往头脑发热,过高估计自己力量,忽视了自身弱点,而被对手所乘。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形篇》)孙子“先为不可胜”的思想用之于战争 或竞技比赛中,首先表现在活化攻守问题上,即攻与守这两种基本行动样式的转换问题上, 这是孙子战术运用的又一基本前提,其间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战术变化。

孙子说:“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虚实篇》)这是孙子攻 守思想运用的高层境界。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孙子用十分简明和形象的语言提出了战术变化 要求,那就是:“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防守,是以弱制强的 行动,在对抗中要“始如处女”,深匿自己的行踪和意图,甚至做到“微乎微乎,至于无形 ;神乎神乎,至于无声”(《虚实篇》)。进攻,是以强制弱的行动,在作战上要“动如脱 兔”、“其疾如风”,进而“侵掠如火”、“动如雷霆”(《军争篇》)。这些都属于攻守 转换中的战术变化问题。战争也好,竞技比赛也好,守要守的隐蔽,攻要攻的突然,灵活机 动,快速多变,如此,方能真正做到“为敌之司命”。

2001年9月,在中国足球队迎战“中亚狼”乌兹别克斯坦队比赛中,中国队就是遵循了活化 攻守的原则不断为战术变化创造机会。中国队加强了两个边路的攻击,左前卫吴承瑛和右边 卫孙继海轮番前插助攻,而当吴、孙攻上时,中方后卫线在范志毅的统领下,迅速补位,直 到孙、吴归位。在如此灵活而又默契的攻守转换和攻守结合基础上,孙继海方能利用自己娴 熟的脚下功夫或插底线或转切对方肋部,频频突破对方防线20号球员的防守,多次创造下 底传中和定位球进攻的机会。而与此同时,其他队员也在对方防区打出了以往不常见的战术 变化套路,马明宇、祁宏、吴承瑛、杨晨等多次在小范围内传切反插,令对方难以防范。这 场比赛,中国队可以说打得流畅自然,配合默契,攻防协调自如,战术变化多端,完全控制 了场上的节奏。

2 因形造势,正合奇胜——战术运用的基本要旨

攻守是作战或竞技对抗中最基本的行动样式,是战术运用的最基础层面的东西。那么,如何 使你的攻与守发挥出最大威力,或者说如何实现攻与守两种作战方式的适时转换,还要借助 于灵活造势来实现,这就是兵法中所谓的“因形造势”问题。

“势”应该说是孙子思想中最具有哲学奥秘的概念,要想真正理解它,需要与“形”的概念 结合在一起来分析。李零教授说:“形是有形可见的东西,势是看不见的东西;形是静态的 东西,势是动态的东西;形是己所俱备,势是因敌而设;形中有势,势中有形。作为合成词 ,形势是人为制造的格局。”[2]如果用竞技比赛打比方,形是选手的体形、实力 和套 路,势就是解散套路,根据对手的一招一势,接对方的招,破对方的招,随机应变,临场发 挥。

“因形造势”可以说是战术运用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运用好了,你就会在复杂多变的战场 上,巧妙控制“势”,灵活驾驭“势”,处处把握主动。

例如,在2001年举行的亚洲足球十强赛中,中国队面对中亚、西亚诸强,因敌变化,随机而 战,完全控制了整个赛程的主动权。首战阿联酋队,中国队以我为主,加强攻击,上半时便 以3比0领先,下半时中国队玩起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令对方无机可乘。第二场对阿曼 队,则确立了“后发制人”的策略,在顶住阿曼队队员的猛攻和不顺的裁判判决之后,中国 队最后以巧力破敌,以2比0拿到了理想的3分。第三场对卡塔尔队,中国队打平即为胜利。 此役,前锋线派出曲波与谢晖顶替郝海东与杨晨,在先失一球情况下,不急不躁,耐心周旋 ,由李玮峰在第88分钟把握住定位球的机会头球破门,把“黑色三分钟”还给了卡塔尔队。 第四场面对“中亚狼”乌兹别克斯坦队,中国队排出最佳阵容,两个边路与前锋穿插传递紧 密配合,利用两次定位球机会,力斩“中亚狼”于五里河体育场。

当然,在瞬息万变、风云莫测的赛场上,因形而造势的基本原则真正实施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你要能变得智,变得巧,要能达到一种高层境界:以变制变,以无形制有形,以不变应万 变。对此,孙子告诉我们一个秘诀,那就是奇正思想的活用。可以说,因形造势的基本原则 落实于战术问题即表现为“奇”与“正”的相生相克、相辅相成,这也是孙子将奇正思想安 排在《势篇》的根本原因。

奇正,源于阵法,是讲战斗中的兵力配置和战术变化。从兵力部署上讲,有些兵力正面迎敌 ,有些兵力侧面迂回。从战术变化上讲,有时延用常规战法,有时创造新颖战法。前者叫“ 正”,后者叫“奇”。孙子说:“战势不过奇正”;“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 正是也”(《势篇》)。这提醒我们,在战场上或者竞技场上,不管竞争对抗的方式或战术 怎样复杂多变,都逃不出奇正这一范畴。

作战方式既要有“正”,亦要有“奇”,二者缺一不可,但二者的作用各自不同。孙子说: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势篇》)。从基本的划分比例来看,“正”是多数,用以 接敌,制造对立和相持;“奇”是少数,用以决胜,打破僵局和困境。

为什么出奇才能制胜呢?

这需要从力量作用的角度来解释,竞争中的胜负结局归根结底取决于双方实力的大小。从客 观角度分析,双方实力对比永远都不均衡,力量强的一方肯定要在竞争中占优势。但力量作 用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客观因素,也取决于主观因素。洪兵谈到:“力量的存在不等于力量的 作用。也就是说,没有准备好的力量,只是存在的力量,而不是实际对抗中的力量。这种没 有准备的力量在实际对抗中是不堪一击的。‘出奇不意’能够迅速捕捉或创造打击这种力量 的机会,使出其不意者稳操胜券。”[3]这在体育比赛中有很多典型案例。

在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教练员容国团对奇正思想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预 赛中,容国团主要用梁丽珍、李赫男两位直板选手出战,连战连捷;两名横板选手中除林慧 卿参加了几场比赛外,郑敏之几乎被雪藏,此所谓“以正合”。决赛中,中国队遇到了老对 手日本队,当两名横拍选手林慧卿和郑敏之出现在决赛场上时,日本队大惊失色,他们根本 没有料到决赛的紧要关头中国队临时变阵。结果,日本选手在中国女将春风杨柳轻柔飘舞的 削球面前,仿佛闯入一道冲不破的网中,考比伦杯终于第一次刻上了中国队的字样,此所谓 “以奇胜”。

这个例子足以说明,“奇”是置于“正”外,藏于“正”后,驾于“正”上,故意留下的一 手,用以超越对立,控制对立,解除对立,永远让对方感到意外的一种特殊力量。

从更深的层次理解,奇正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奇正的认识不能僵化。孙子说:“奇正相生 ,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李靖在《唐李问对•卷上》中说:“若非正兵变为奇,奇兵 变为正,则安能胜哉?故善用兵者,奇正在人而已。”这就是说,奇正没有固定的标准,通 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灵活变化,“奇”可以是“正”,“正”也可以是“奇”,“奇” 可以变“正”,“正”也可以变“奇”,全看对方上当不上当,料到料不到。料到的就是“ 正”,料不到就是“奇”。

在体育比赛中,进攻路线的选择就富含着奇正之变。面对一个新的对手,我可以沿用自己熟 悉的常规的进攻路线,但面对一个老对手,我就要选择对方不熟悉的新奇的进攻路线。但这 在比赛中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当新对手已经适应了我的进攻路线之后,我就要变正为奇,而 当老对手对新的进攻路线适应之后,我就要再选择新的进攻路线(以奇为奇),或者根据形 势突然变为常规进攻路子(以正为奇)。

战争或竞技都是活力对抗。对方能不能中计,是否就范是关键。必须明白“奇”、“正” 的区别不在于“发”,而在于发了以后,对方如何反应。你出招,他接招,有来有往,这都 是“正”。只有你出招,对方料不到,招架不住,没法反击,这才是“奇”。

从战略战术运用的角度讲,“奇”反映着某种规律性的东西,体现了竞争对抗中超越常规和 “反者道之用”的制胜理念。“奇”是一种挥洒自如的驭力之美,是一种化险为夷的智慧之 美,它包含有无穷无尽的制胜诀窍,能够为你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制胜良机,尤其对于对抗中 的弱小一方来说,它更是由被动转为主动的“一字真言”。

3 避实击虚,示形动敌——战术运用的方向选择

当然,正合奇胜的战术变化并不是无原则的变,而是要服务于作战目标和攻击方向的选择, 最终形成战争或竞技对抗中的“避实击虚”态势。

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虚实篇》)对 这一思想,历代兵家均有高度评价和深刻的体认。现代著名孙子研究专家吴如嵩教授也说: “战争舞台上,赢得胜利的方式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虚实’。这 就好比杂技艺术异彩纷呈,但最根本的规律只有一条:‘平衡’,掌握平衡。”[4 ]

“避实击虚”为什么有利于达成致胜目的呢?

《管子•制分》的论述相当精彩,“凡用兵者,攻坚则韧,乘暇则神,攻坚则暇者坚,乘暇 则坚者暇。”意思是说:打强点就会碰钉子,打弱点就会显神功。硬打强点,则弱点变为强 点,巧取弱点,则强点也会变为弱点。寥寥数语,说得辩证而深刻。

孙子“避实击虚”思想在竞技体育比赛中被成功运用的案例是相当多的。

例如,在1991年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散打比赛中,中国队的杨锐对阵瑞典队的 尼博格。开局比赛后,杨锐与尼博格展开了对攻战。尼博格曾是一位拳击运动员,杨锐与他 近战攻击,丝毫占不到便宜,还被尼博格击中面部造成鼻子流血。第二局开场后,杨锐改变 了战术,他运用灵活的步法与对手拉开了距离。对手近身强攻,杨锐躲闪环绕,寻机用腿法 攻击连续奏效,十一次防反攻击成功十次。尼博格近战不成只好使用不大娴熟的脚法进攻, 杨锐正好采用接脚摔破之,并取得最后胜利。

“避实击虚”要运用成功,审对方虚实是非常关键的。特别要注意区分静态的虚实和动态的 虚实。静态的虚实,虽不说一目了然,但通过观察、“用间”等手段,还是比较容易弄清的 ,但动态的虚实则很难分辨和判断。为了战胜对手,竞技双方总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诡 诈之术充斥其中,此可谓“竞争的迷雾”。这就需要教练员具有见微知著的战略眼光去观察 ,要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透过偶然发现必然,尽量排除各种纷扰,割断无关的联系,使 对方虚实的客观情况豁然展现在我方面前。

另一方面,在审对方虚实的同时,又要尽力隐我虚实。作为一名聪明的教练或运动员,一定 要把自己的虚实隐藏起来,不被对手所知道。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各种手段,使自己处于 一种“微乎其微”和“神乎其神”的“无形”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方的意图和行动,对 手“见不可见”,“闻不可闻”,就会不知所措,茫然应对,最后被我们所主宰。

审对方虚实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达成避实击虚的企图。我们强调“避实击虚”,但 绝不意味着逢虚就击,见实就避。关键是要“夺其所爱”,也就是要攻击其既虚弱又要害的 部分,夺其所恃之利,达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实战效果。体育竞技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 瑞典男子乒乓球队为了登上世界乒坛冠军宝座,花了整整10年时间,动用现代化技术和装备 认真研究中国队从训练到比赛的一切方面,甚至雇佣一名中国选手作为陪练,真正了解了中 国队的虚实情况,并能做到察其本质,击其要害。他们利用准确的弧圈球进行远台防守,将 球打到两角,不断地调动中国运动员,然后放出高质量的上旋球,特别是致命的反手旋转球 ,迫使中国队员不能发挥自己近台快攻特长,空有一身高超技艺,无法发挥。最终在汉城奥 运会上一举夺冠。

当然,对手不是傻子,不会始终暴露一个既关键又虚弱的地方等待你去攻击,这又涉及到另 一个策略,即“示形动敌”思想。孙子说:“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 之。以此动之,以卒待之。”(《势篇》) 孙子在这里谈到了两个“动敌”之法。一个是 “形之”,就是通过力量强弱或力量部署的形态变化,调动对方;一个是“予之",就是通 过 出让一些对方想要得到的东西,调动对手。中国第一个连续三届获得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冠军 的庄则栋就善用此种策略,通过巧妙设置陷阱引诱对方上当。他在谈到他取胜的经验体会时 说过:“我在与攻球选手们比赛时,常是先发一个小球到对方的左近网,与此同时将身体左 移,貌似要侧身抢攻了,这时,我的右方区域虽然出现了空档儿,但这是故意网开一面,引 诱对方袭击。我在身体往左侧斜时,身体重心仍放在前脚掌上,暗中蓄势准备右角。对方袭 击我的右前空档儿,这球正中我的下怀。”

4 致人而不致于人——战术运用的最终目标

在孙子看来,任何战术变化的宗旨都在于实现“致人而不致于人”、把握主动权的最高目标 。他在《虚实篇》中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 而不致于人。”

从先胜和攻守的角度讲,任何战争的形势都是瞬息万变而难以预测的,战争的双方必然都想 击败对方,然而,战争的胜利只能归于一方。这样以来, 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在指挥战争之 时,“先为不可胜”,确保自身立于不败之地,自然是一种非常明智的做法,而这种古代兵 家反复强调的明智的做法,其实也正是教练员把握竞技比赛主动权的一个重要前提。

从因形造势的角度讲,“势”实际上是对抗一方通过借助有利条件所形成的主动对抗地位, 是一种压迫对方、控制对方,使其不得不服从于我方意志的客观趋势和必然性。当对抗的一 方已经失势,处于一种丧失了主动权的两难选择时,这一方已经失败了,他们在事实上被对 方所摧毁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了。战争或竞技对抗的目的在于求胜,求胜在于谋略,而谋略最 终又落脚于用势。只要把握好了势,利用好了势,也就有了主动权和自由权,就能够“致人 而不致于人”。难怪孙子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势篇》)

从奇正思想运用的角度讲,孙子重视“以正合”,更强调“以奇胜”。因为在任何竞争领域 ,“奇”永远是反常的东西,正因为它反常,才会有争取主动的特别意义。孙子说:“三军 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势篇》)即言:无论敌人从哪个方向进攻, 我都能用奇正去化解它,始终处于不败之地,这明显是把握主动权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避实击虚的角度讲,无论战争对抗还是竞技比赛,双方的实力对比都是不均衡的,如果将 双方的各种因素进行对比,难免会各有短长,各有虚实。因此,准确掌握对立双方在各种实 力上的优劣虚实,充分发挥己方的长处与优势,回避己方的短处与不足,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必然是掌握竞争主动权的一个重要原则。

以上仅就孙子战术思想体系及其在竞技体育中运用的整体思路做一简单阐述,并不足以概括 孙子战术思想体系的全部内容。值得强调是,孙子的战术思想体系有其完整性和逻辑性,需 要整体把握,但在竞技体育的实践运用中又不能过于僵化。教练员和运动员必须在深刻领悟 其行动要旨和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做到活学活用,方能真正造就神秘莫测的战术变化效果, 最终调动对方而不被对方调动,控制对方而不被对方控制,以夺取比赛的胜利。

参考文献:

[1] 钮先钟.孙子三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4.

[2] 李零.兵以诈立[M].北京:中华书局,2006:168.

[3] 洪兵.中国战略原理解析[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245.

[4] 吴如嵩.徜徉兵学长河[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85.

上一篇:国旗下理想演讲稿5分钟下一篇:幼儿教师培训小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