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2024-11-03

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精选13篇)

1.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篇一

金川中学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校在辉南县教育局的引领下,开展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我们根据《纲要》的要求,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并鼓励教师进行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实验,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深刻反思,不断改进,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现将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订教育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制度,将实验措施落到实处。

(一)领导身先士卒,参与课改实验。

我校成立了以孙成甫校长为核心,以主抓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年组长为成员的课改实验领导小组,研究并制定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实验计划,建立了领导干部听课、研讨制度。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身先士卒,深入课堂,与实验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与研讨,指导教师领会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的编写特色,共同研究教学改革问题。并每月指导教师上一节研究课或观摩课,加强宏观调控。在校领导积极参与、具体指导和耐心帮助下,广大实验教师焕发了极大的改革和创新的热情,使课程教材实验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

(二)制订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分层管理,步步到位。我校参照先进地区的课改实验经验,及时制订适合本校实际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管理。同时,对全校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实行监控,对每一次考试,都进行质量对比及跟踪,奖励先进,鞭策落后。

教育教学管理分层、分级,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校长孙成甫抓新课改的全面工作,负责新课改所需经费保障的工作。业务副校长林晓利和教务主任林凤鸣具体负责课程计划实施,课堂教学

模式的制定与实施,和师生评价模式的制定与实施。同时对课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以及后续工作的安排检查评价等工作。每一位中层领导都挂年组、任课教师挂班级,协助班主任、搞好新课改教学工作。每项措施都责任到人,做到步步到位。

二、转变教学观念,实现角色转换,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实现角色转换。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树立了“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认识到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宽松条件;注意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角色地位的转换,教师更多是成为学生学习的观察者、设计者、帮助者,师生更多成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朋友关系;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能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开展多种实践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成功;注意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开始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随着新课程教材实验的稳步推进,新课程倡导的素质教育观念,不仅被教师们接受,并且开始融入课堂教学改革之中,正在影响并引导着教师行为与教学实践发生深刻的变化。

(二)实行“高效五步”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发。

我校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同时,积极摸索课堂教学模式,力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近年来,我校在借鉴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着力打造出适合我校的金川中学“高效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即:目标导学:是指教师把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按循序渐进的顺序展示给学生告诉学生学习方式。合作探究:就是学生自己看书学习解决问题,如果不能独立完成同一小组讨论或大组讨论或大组间讨论解决。互动解析:按D、C、B、A不同层次学生讲解所学习的知识。如到A层次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要帮助解决。提升训练:学生易混或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老师强调讲解或拓展、如果没有问题再由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整理:就是指师生共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强调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只是从旁加以指导,加以点拔,或者师生共同探究,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方面,数学科组、英语科组、语文科组走在其他学科组的前头。

三、改进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以评价促发展。

(一)制订金川中学质量指标评价体系,科学评价课堂教育教学质量。

我校正确开展课堂评价,通过开展教育教学评价,引导广大师生参与课堂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促进本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衡量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的“教”为主,而是以学生的“学”为主,重点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重点突出学生“学”的活动,“学”的内容与过程,“学”的效果。近年来,本校实行了“高效五步”课堂教学模式,以导代教,激活了课堂教学、激活师生学习因子,将课堂还给学生。

(二)将课堂教育教学评价指标,纳入评先进、评职称、提拔领导干部的参考要素。

本校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综合评价工作,重视科学评价教师、评价课堂、评价质量。制定《金川镇中学打造高效课堂具体措施》,对每个教师、学生、每个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行长期的跟踪,对比、分析,总结和提高。

四、严格执行省课程计划,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我校按照教育局的要求,严格执行省课程计划,积极开足开齐所有课程,我校的地方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得到了吉

林省政府检查组专家们的好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堂也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要树立全新的、大的课程资源观。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将教材内容全面把握,全面钻研。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课堂上学练结合。

我校十分重视对教材的使用及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拓展教学内容。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吃透教材内容,我们提倡课前预习,并做到课堂上学与练相结合。

(二)开展校本教材编写工作,不断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我校组织全体老师编写了《北苑》上下册《金川中学校本教材》两本活动教材。

(三)积极开发利用学校设施、图书等资源。

学校的图书室、专用教室、教学设施、设备、计算机房、校园内的各种花草树木等都是我们进行课程教材开发的重要资源,我们采取有效的管理,让这些资源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通过讲故事、演讲、征文、读书知识竞赛、口头作文比赛等形式使学生养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五、加强教师培训,以培训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一)做好新教师培训及新课程教学岗前培训。

暑假期间,我们精心挑选一些有教学经验、善于研究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各个学科课改实验任务,并派他们参加县级课改实验教师教材培训,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使教师们对新教材、新课标、新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促进了实验教师运用新理念,使好新教材,研究新策略,为课改的顺利进行起到了抛砖引玉的导向作用。

以前我们学校毕业班一直都是几个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把关,年年如此,就出现了毕业班任课教师老龄化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就是新来的特岗教师除了担任七八年级的教学任务以外,还要天天听同学科毕业班老师的课,学习他们辅导学生的方法,而且每周要在毕业班讲两节课,接受师生的检验。这样不但快速提高了她们教育教学能力,而且为我校教学循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校特岗教师王丽、孙艳娇她们所担任的英语、物理两学科,在2013年的中考中,成绩在全县的前列。

通过培训,新老教师在教育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我校已将教师培训作为不断盘活教师队伍造血功能的一条途径。

六、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成绩始终排在全县的前列,先后三次得到教育局颁发教学优秀奖,特别是2009年中考,我校仅仅42名考生,就有一名学生获得全县第一名,一名学生获全县第三名的好成绩。这是我们小小的山区中学天大的喜事。

(二)坚持实施新课程改革,把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新课程改革的这几年,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教师多次参加市级优质课评选、县“百花奖“教学竞赛等教学活动,并且获得各种奖励以及教育专家的好评。同时我校学生在所参加的全国奥林匹克各科竞赛、作文竞赛等活动中多次获得了很好的名次。这些都是课程改革给我校带来的教学成果。

(三)坚持把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贯穿于课程试验的全过程。通过十多年的课程改革,我校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变活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

(四)通过课程改革,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是把提高学生的能力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这是搞好新课程试验的重要前提。

七、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打算

(一)存在问题:

1、由于缺少专业教师,使很多具有特长天赋的学生的特长难以发挥出来。我校到目前为止,历年中考还没有得到一张音乐特长生合格证,考试的老师只有一句话“这孩子有天赋,可惜没基础”。

2、部分教师对“新课标”和教材的理解不到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因此就要求学生做大量的习题来弥补。

3、有些小学科教师人数少比如化学全校就一名老师无法实行集体备课。

(二)今后打算:

1、把前期新课程改革实验中获得的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好的经验要继续发扬,广泛应用到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好的方面要继续改进推进我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教师培训特别的体音美教师的培训,给他们创造出今后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工作贯穿于整个课程改革过程中。把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作为搞好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三)对于小学科我们准备以联片教研或者网络平台来实现集体备课的目的。

2013年10月10

2.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篇二

生物实验是生物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学生物探究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课标》) 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探究性学习, 并在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11条具体要求[1]。这些要求涵盖了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各个环节, 涉及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甄别变量、设计实验、收集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实验交流与报告等科学实验过程 (方法) 的诸多方面。《课标》还指出, 生物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促进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发展, 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1]。但诸多调查却表明, 中学生物实验的实施状况不容乐观,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生物实验课的开课率虽达到80%以上, 但是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却不高[2];在农村中学, 生物学实验教学面临师资力量薄弱、经费缺乏、设备欠缺等困难[3];一些生物教师思想观念上不重视生物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方法单一, 实验素质有待提高[4]。

生物实验是实施课改、探究教育理念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如今却陷入“有名无实”的发展窘境。而关于如何破解中学生物实验开展难题, 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具体生物实验的改进, 缺乏从课程层面对中学生物实验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建议。鉴于此, 本文将在分析生物实验课程实施要素的基础上, 对推进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策略进行探讨, 以期能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以及推进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实施要素

作为课程, 中学生物实验的实施又具有其特殊性, 这是由实验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作为生产事实的实验, 过程中要涉及大量的劳力、物力和财力, 甚至还需要有社会组织、机制等的支持。生物实验课程的实施也不例外, 与生物学系统知识 (理论) 教学不同的是, 实验教学除了需要教材、教师和场所以外, 还需要仪器设备与材料药品、经费等条件的支持。总体看来, 作为一种实践活动, 实验得以运行和实验课程得以开展所需要的条件可以分为基本条件、师资条件、运行条件和反馈条件这四大条件 (见表1) 。

基本条件:场所、仪器设备与材料药品、实验教材等构成了实验运行的基本条件, 提供了实验课程实施的物质性基础。通常情况下, 场所、仪器设备与材料药品等属于学校的不动资产, 由各级教育部门统一配备和补充。实验教材才是基本条件中的核心因素, 以往一直受到忽视, 它包括教师的教学用书、学生的实验记录本和实验报告。学生的实验记录本与实验报告在实验课程实施中尤为重要, 这既是实验过程必需的步骤, 也是实验进程和实验结果的反映, 更体现了实验产生事实的“书面技术”。研究显示, 学生在实验后形成的成果有:实验报告 (lab reports) 、小海报 (mini-posters) 、口头陈述、反思 (refl ections) 和记叙性报告 (narrative lab reports) 等[5]。师 (生) 资条件 (以下简称“师资条件”) , 由实验员、生物教师和学生组成, 提供了实验课程实施的人力条件。一所学校, 当拥有了物力、人力两个基本条件以后, 就可以因地制宜开展一些无需经费的生物实验, 比如观察花的结构、制作植物标本等。但生物实验课程要想得以长期发展, 还需要经费、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由于许多生物学实验材料是一次性的, 在教育部门配给的基本条件中并不包括生物学实验所需要的新鲜实验材料, 这部分费用必须由学校支出。但很多学校却因经费紧张不得不停掉实验, 可以说经费是目前制约实验课程开展的一个很现实的因素。实验室药品、设备以及安全等都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 管理的核心是服务生物实验课程的实施。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升生物实验室管理以及实验课程运行的现代化水平, 实现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现代化、信息化。

如果说基本条件是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基础, 运行条件则为生物实验课程发展提供了动力。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效果与质量如何, 还需要课程评估的监督与评价。因此, 课程评估充当了实验课程实施的反馈条件。实验课程评估包括课程评价、教学评价、学生实作能力评价等。实验课程发展的3个条件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三、推进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策略探讨

1. 满足基本条件

诸多调查表明, 现阶段, 中学, 尤其是农村中学生物实验难以实施的主要原因在于基本条件的欠缺。对于中学生物实验室的装备问题, 早在2003年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就出台了21世纪生物实验室规范[6]。2006年, 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校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 (教基[2006]16号文件) , 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按照统一标准配备理科实验室以支持新课改的实施。5年过去了, 很多中学, 尤其是农村中学依然没有建立生物或其他理科实验室。这种状况必须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切实落实中学实验室装备方面的相关政策、制度和措施, 满足中学生物实验以及中小学理科实验课程发展的基本条件。

2. 强化师资条件

推进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发展, 必须确立生物教师在中学生物实验教育中课程领导者的角色。有课程活动就有课程领导, 要使生物实验课程改革获得成功, 就必须确立生物教师在中学实验教育中的课程领导者角色。根据我国学校人事制度安排, 一般实验室都由实验员直接管理, 若干个实验室组成实验中心, 设有实验中心主任。当生物教师要组织实验活动时, 必须先提出申请, 由生物教研组组长或实验中心主任批准后再报学校主管领导, 拿到经费后交由实验员管理。这种制度设计体现了行政管理的特色, 因管理环节烦琐, 涉及人员较多, 一些生物教师在等待领导审批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开展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致使生物实验课程有名无实。确立生物教师实验课程领导者的角色, 可以打破生物实验多头管理的格局, 促使生物教师承担起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重任。

所谓课程领导, 是指为了实现课程目标, 在一定条件下对课程领域的组织和人员施加影响的过程, 具有决策、组织、引导3个基本职能, 其中课程决策是课程领导的核心[7]。生物教师可以在课程的设计和决策中对生物实验课程的目标、资源、技术等进行科学规划。通过研究学校环境 (包括内部和外部环境) , 分析学生的兴趣、能力等各方面的特点, 确立生物实验课程的目标, 选择、组织生物实验课程内容, 使生物实验课程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需求;生物教师可以将与生物教学相关的团体 (通常为生物教研组) 成员组织在生物实验课程中, 通过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一起学习和建构生物学实验的知识和意义, 并促进实验教学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还可以决定需要哪些资源和信息技术来支持生物课程的实施, 从而在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占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 生物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发低成本生物实验 (low cost biological experiment) 、微型生物实验 (micro scale biological experiment) [8]、虚拟仿真生物实验 (virtual simulation biological experiment) [9], 或使用数字化实验技术 (digital experiment technique) 开展生物实验教学[10], 丰富生物实验课程资源, 并引导生物实验课程向现代化、多元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仅仅赋予生物教师“课程领导者”的含义还不足以使他们尽到推动实验课程发展的责任, 还需要赋予生物教师以物质上的支持。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 将实验室与生物教师的办公室合二为一。众多调查显示, 生物教师常常将生物实验不能开展的原因归咎为客观原因, 如经费不足、领导不重视、实验员不配合等, 很少从自身角度找原因。试问, 我们的生物教师每个学期花多少精力去研究生物实验的教学?又有多少生物教师将做生物实验当做个人的兴趣?如果将生物教师的办公室设在生物实验室, 这对唤醒并确立生物教师的课程领导者角色将大有裨益。

3. 优化运行条件

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来讲, 应当加强对中学实验经费的投入, 并对实验经费的流向进行审计、监督和检查。从学校来讲, 应当加强生物实验室的管理, 调动生物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参与实验课程发展的积极性。在实验课程实施得好的地区和学校, 一些教师还开发了高中生物实验室化学药品的系统化管理方案[11], 实验室管理体制完善, 措施得力。如上海育才中学抓住二期课改的有利时机, 将物理、化学、生物学3个原本单独设立的实验室整合成实验教学中心, 实现了实验仪器、药品统一采购、统一使用以及人员的统一调度[12]。福州外国语学校总结出两大类生物实验管理:一类是宏观把握, 如全校各年段实验器材的存储与备用等;一类是具体操作, 如实验过程中器材的正确使用、实验后器材的洗刷与整理等[13]。此外, 还应当加强信息技术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发信息技术含量高的数字化生物实验系统和虚拟实验教学软件。美国FROGUTS公司开发的青蛙解剖实验教学软件, 教师点击软件界面边角上的虚拟实验用具—解剖刀, 可循着虚拟立体和高度仿真的蛙体标本上所标注的红色虚线而逐步进行解剖, 一边解剖, 一边用钉子固定, 然后展示青蛙体内各器官并详细讲解。配合讲解, 蛙体可任意旋转。整个解剖过程演示清晰, 惟妙惟肖, 形象直观[14]。

4. 完善反馈条件

现阶段, 关于生物实验的课程评估几乎空白, 为促进生物实验课程发展, 应当建立和完善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教育评估制度。

课程评估对课程发展起着监督、反馈和调节作用, 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生物实验课程评估对生物实验课程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国际上,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将生物实验纳入大学入学考试, 促进了生物教育的发展。英国普通教育证书A级 (GCE-A) 生物科目的考试中就有对生物实验能力的相关测试, 其中中心评价课程作业 (center-assessed coursework) 大约占全部考试权重的20%, 是一种对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生活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或技能完成某种综合性、真实性的任务的过程、行为及结果综合评价的方式。其评分标准和政策由全国性的教育管理机构统一制定, 各考试中心 (center) 的教师负责具体评分, 所评分数还要由全国性的相关机构进行监督, 整个过程透明而公开。学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有拓展性随笔、书面作业、调查、实地试验和田野考察、统计和数据整理等;评价标准则是按照完整的实验论证框架, 如计划、实施、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相互交流等一系列步骤程序编制而成的详细的量化评分标准和质性评分等级。与纸笔测试只有一张试卷不同的是, 课程作业评价体系包含了很多方面, 如学生作业、文字报告、图表绘制、数据分析等样本, 教师评语以及最后分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评价标准体系[15]。我国的香港也在高考中设立了实验评价, 实验评价的范围涉及实验表现和实验报告。评估能力有操作技巧、观察技巧、一般实验表现 (包括表达数据、解释结果、计划实验及设计习作) 以及实验知识[16]。其改革成效已经在PISA测试中显露出来。据调查, 一些省份已连续多年在高中会考中测试学生的生物实验技能, 促使生物教师不断钻研生物实验教学, 从而促进了生物教育质量的提高。除了将生物实验纳入学生升学考试考核范围以外, 还可以将生物实验教学纳入学校评估中, 促使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生物实验引起高度重视, 通过以“评”促教, 以“考”带教, 促进生物实验课程与教学的良性发展。

此外, 还应调动高校或科研单位、博物馆、企业等社会机构的积极性在生物实验课程的发展中发挥辅助作用。生物科学技术是目前发展最为迅猛的科学技术, 这给中学培养高素质的生物科学技术人才带来了资金、设备和实验材料等方面的挑战。为了弥补学校在资金、设备和实验材料等方面的不足, 在生物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中学的生物实验教育已经突破学校围墙, 呈现出“开门办学”的发展态势。在这方面最为成功的要数美国了, 通过学校与当地高校或科研单位、博物馆、生物技术与医药企业等社会机构的合作, 可实现生物实验教育的双赢。通常情况下, 这些社会机构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充足的科研资金和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 可为中学生提供动手实验和进行高新生物技术实习的项目与岗位, 也可为中学生物教师使用最新实验器材、更新生物知识、了解教材中最新生物知识的背景、设计与开发中学生课后生物科学研究课题创造条件。社会机构参与中学生物实验课程改革, 既充分利用了他们的实验设备, 又激发了更多学生对生物科学研究领域的兴趣;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又为未来培养了很多熟练工人;既节约了商业成本, 又资助了学校教育;既弥补了中学实验条件的不足, 又培养了中学生物教师。真可谓“一箭多雕”。

四、结束语

3.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 实验探究

生物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自然科学,生物实验教学在中学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等多种实验教学形式的开展极大的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但从总体上看,教师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的观念还相对滞后,距离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并进行交流的比例较小,相当一部分教师仍将“讲实验”当作重要的方法,这些都是与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不相符合。如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1.在实验课的教学中,营造创新环境,培养科学探究兴趣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把书本上的方法、步骤、结论先教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去进行一个验证性的实验,这样,学生完全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不能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实验过程中,发现不了问题,实验方法没有改进,知识没有创新,培养的学生应变能力差。所以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

培养科学探究兴趣,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利用洋葱表皮“觀察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中,撕取洋葱表皮很难做好,直接影响到了观察效果。此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改进实验方法。几番试验下来,学生们发现取一片鳞片叶,由里向外掰,就能撕出一层薄皮,这样获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这个小小的技巧,由于是学生自己摸索出来的,他们兴趣高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2.实验课上适时引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挥出他们的主体参与功能,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 、利用不同实验材料来进行实验以此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实验材料一定要用洋葱的根尖?能否用大蒜或葱的根尖代替?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应该鼓励其探索精神,启发并引导他们去探究。老师建议学生可以用不同植物的根尖同时进行实验,探究那种植物的根尖最适合观察有丝分裂,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回家后培养了大蒜、葱的根。通过实验比较,学生发现这些根尖同样也能观察到细胞的有丝分裂,但用洋葱的根尖实验效果最好,观察最清。

实验结束后,学生往往会得出一些与书本上不同的结果。而多数学生一般都会对此置之不理,而把书本上的正确结论写上实验报告。教师应鼓励学生针对实验结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想一想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否有改进的方法。并且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要耐心细致的帮助分析解答,不要指责学生操作方法上的差异。如在做“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某同学按照要求在甲乙两试管内各注入2毫升馒头碎末,然后在甲试管内加2毫升清水,乙试管内加2毫升唾液,将两试管振荡并放置于37℃温水浴10分钟后分别滴入两滴碘酒,观察两试管内的颜色变化,发现两试管均变蓝,没有很大差别,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发现是由于实验中“震荡”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由于没有经过充分的震荡摇匀,试管底部的淀粉没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所以加入碘液以后变成了蓝色,产生了错误的结果。

3.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实验一般可分为技能型、验证型、探究型。生物教材中的部分实验是验证型的,而探究型实验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上实验课时,可改验证型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例如“观察细胞中叶绿体”的实验中,先讲述叶绿体的形态及细胞质的流动,然后安排实验加以验证。不妨先由学生实验观察,去探究发现叶绿体的形态及细胞质的动态。这似乎是仅仅将讲课与实验的顺序颠倒,但实质是将验证性实验变为了探究性实验。学生亲自参与了知识的建构过程,其心理体验是前者无法相比的。设计探究实验是发现与创新的手段。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精神,必然是先讲授知识,然后按要求通过实验来验证其正确性。这种做法将造成学生认识过程的思维定势,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这样的验证实验必须加以改变。实验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让成功的体验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提高他们的探究、创新、实践能力。

4.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实验的主要目标应体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方法和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养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所以对一些探究性实验,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多准备一些探究材料,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给学生以提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如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时,有同学认为可以用过氧化氢酶作为实验材料,有些同学认为,过氧化氢酶催化的底物是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加热会分解,影响实验结果,不宜将过氧化氢酶作为研究材料。老师对这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方案要给予足够重视和适当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在实验课上大多数学生始终都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因而教师在指导实验时,既要明确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又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5.在实验中分组合作,激发小组团队的合作探究潜能

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在互助情境中探究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式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形式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合作学习旨在集体探究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在优势互补中促使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且在合作过程中,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合作精神都应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培养加强。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也体

教学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内实训室,如组织学生到语音实训室集体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在校外实训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条件,为学生创建校外实践基地。例如教师可以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让其为学生的英语实训提供平台。如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联系周边的酒店、旅行社等单位,让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英语实践岗位,锻炼学生的行业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四)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助推学生行业英语能力的提升

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行业英语的培养效果。传统的教学理念仍旧存在很多高职英语教师的脑海中,在今天的课堂上,仍旧可以发现注重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全面发展学生来说存在很多弊端。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创新建设,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势在必行。通过实践证明,职业院校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精深的英语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创新教学、实践教学的能力。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并定期深入基层企业进行学习和锻炼,了解最新的市场信息,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而在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英语能力为特色,不仅传授学生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学科间的知识渗透,让学生能够学活知识,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此外教师也要抓住继续深造的机会,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考取翻译、商务师、导游等职业的资格证,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职业技术院校英语教学的发展要求。

结语:综上所述,传统的职业技术院校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行业英语能力为导向,改革院校英语教学现状是提升学生行业能力的重要措施,我们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意识到自身的职责,坚持创新,坚持教学改革,努力提升学生的行业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艾龙.浅析职业技术院校英语教学创新[J].新西部(理论版).2013(24)

[2]贾成莉.新形势下职业院校英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2(11)

[3]龚春芬.行业英语的发展与高职大学英语合作教学[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2(03)

4.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篇四

研究性学习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10=20分(1—5题为单项选择;6—10题为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

1.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研究性学习属于(C)学习领域。

A.人文与社会B.社区服务C.综合实践活动D.社会实践

2.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的(C)课程。

A.必选B.自选C.必修D.选修

3.高中三年,研究性学习的必修学分为(D)

A.5分B.6分C.8分D.15分

4.某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题目为“关于我校生态园保护活动的策划”,则该生的题目属于(B)

A.课题研究型B.项目设计型C.公益活动型D.宣传教育型

5.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学分认定,以下正确的是(D)

A.研究性学习重学生的表现,其学分认定只看修习的课时数 B.根据考试成绩认定

C.由学生自我评定D.指导教师综合各种指标认定

6.研究性学习的设立,旨在引导学生(ABD)

A.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

B.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

C.学会怎样从事科学研究,当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D.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7.关于研究性学习,以下不正确的说法是(AD)

A.我国高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最早从北京地区开展

B.广义上,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

C.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学生所有的学科、所有活动中

D.所有探究性学习都可以归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

8.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评价者的是(ABCD)

A.教师B.学生C.家长D.社区

9.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重点有三个环节,分别是(BCD)。

A.专家或导师评价B.开题评价C.中期评价D.结题评价

10.以下形式可作为研究结果的是(ABCD)

A.研究论文B.调查报告C.活动设计方案D.口头报告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12=24分)

1.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

3.性,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

4.资料、总结整理、交流评价。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12=24分(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就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由国家统一制定。(×)

3.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个人独立研究,所以不需要与他人合作。(×)

4.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相对独立的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并列的综合课程。(√)

5.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

6.研究性学习属于科学研究范围,应该选取科技类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7.研究性学习大力提倡学生的主动探究,所以传统接受性学习将被取代。(×)

8.开展研究性学习仅仅利用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研究性学习也需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

9.研究性学习要跨学科进行,所以学校要建立研究性学习的专职指导教师。(√)

10.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11.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和处理,重点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如果一个学生在规定时间没有得出研究结果,或得出了错误的结论,那么,这就不是研究性学习。(×)

四、问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研究性学习课程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具有怎样的独特性?

答:研究性学习具有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一个与其他分科课程并列、相对独立的综合课程,但他与语文、数学、外语等分科课程又是不一样的。区别于其他分科课程的是,研究性学习只有实施指南,而没有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具体:

⑴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程,具有严肃性和正统性。

⑵由于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所以充分体现生成性和适应性,是一个国家规定课名、课时和一般要求,地方统一协调和指导,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领域。

2.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起什么作用?怎样发挥这个作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1.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应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2.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3.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写好研究目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要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4.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班级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目标和主客观条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重点的指导,如着重指导资料收集工作,或指导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指导学生如何形成结论等等。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是什么?

答: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做荒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是否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建议,能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的意见等。

②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来反映,也可通过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

③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要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各个环节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如查阅和筛选资料,对资料归类和统计分析,使用新技术,对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

④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考察学生在一向研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⑤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多样,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教师需要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4.材料分析。

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后,某教研组内几个老师立即争论开来:

“研究性学习!?学生又不是科学家,能搞什么研究!基础的东西都掌握不了,能研究个什么?……”

“就是!再说了这研究和学习就不是一回事,先学习好了才能搞研究吗!” “依我看,这研究性学习应该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姓„研‟的学习……” 针对上述争论谈谈你的看法。

该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争议性,这里只提供答案要点

⑴对三种观点进行点评

这三种观点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都有错误。

第一种误以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像科学家那样搞科学研究。

第二种观点对立了研究与学习的关系。

第三种观点正确地看到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但是错误地认为研究性学习是重视研究的学习,追求的重点是研究而不是学习。

⑵运用研究性学习定义、本质特征、教学目标等理论论述自己的理解。其间要体现:

⑴研究性学习是不是搞科学研究;

⑵研究兴学习中研究与学习的关系;

5.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篇五

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在我校实施已经近一年了,一年来,我校按照《诸暨市课程改革示范学校工作意见》精神,扎实有效地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实验。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改实验工作回顾

(一)统一认识,树立课改新理念

早在2002学年,课改的信息如春风吹进校园,随着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的进行,以及校本培训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老师形成这样一个共识:“不求课改,会被淘汰;被动课改,会被落下;主动课改,将会优秀。”尽管在我校,优秀教师不断涌现,曾经的骨干老师、教坛新秀济济一堂,但老师们充分意识到:这张“旧船票”,已经不能登上课改的“新客船”。新课改,已经把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基于这些认识,学校举行了一些树立新理念的课改活动。

(1)各教研组组织全面学习和讨论,形成课改共识。为此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专门发放了《新课标活动手册》,要求各教研组认真加以学习,并及时加以总结。

(2)邀请专家讲座。我们充分利用“我校教师学堂”这一校本主阵地,邀请专家学者讲学,绝大多数是围绕新课程而展开的,其中有宁波教研室主任沈海训所作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报告。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与市教科所联系,特地邀请了首批实验区宁波北仑区实验学校的名优教师来我校展示课堂艺术,使老师们对新课标及新课标下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领会。

(3)举行了校首届“新课标” 论坛活动(新理念、新方法、新资源、新手段),老师们大胆亮出自己的在学习新课标后的体会,在教育教学中的观点与效果。

(4)领导带头,大声喊出“向我看齐”。在新课标的学习和实践中,领导积极带头,大胆尝试,向老师们亮观点,请老师进课堂。校长还专门赴上海闸北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挂职学习,并及时向全体教师传达了有关精神。

(5)向家长传达了课改精神,形成教育合力。开学初,学校通过家长学校为实验年级家专门开设一堂理念课,学校向家长们介绍了全校课改的动向,传达

了新课标的精神,使家长们初步了解了课改的一些思想。

(二)改变教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任何一项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本次课改,不仅要改变教师教育,而且要改变教师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不言而喻,但我们必须“忍痛割爱”。我们开展了一些针对性活动。

(1)以实验年级教师为靶子,进行了课堂教学诊断分析。学校教科室特地安排实验年级教师赴首批国家级实验区宁波东海实验学校考察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是否做到教育均衡、是否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等等的行为方面进行剖析,使实验年级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明显改进,促进了实验年级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以点带面,使其他教师“引以为戒”。

(2)开展“一周一反思”活动。全体实验教师,根据学校的反思内容,对照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一周一反思”,使老师们时时提醒自己,我的教师角色转变了吗?为了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理念,学校特地组织安排了部分教师赴浣江中学参加课堂教学艺术周活动。

(3)开展“走进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评比活动。所有参加实验的教师,在教研组评比的基础上,推出一名代表执教一门学科,向全校教师展示。在展示活动中,向老师明确提出如下转变;师生关系进一步向平等融洽转变;教学关系进一步由“以教论学”向“以学论教”转变;教学活动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教学目标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在此基础上,学校教导处还安排了“我校课堂教学艺术周”活动,推荐一些老师,向外来参观的老师们开课,介绍课改情况,其中有十多位老师,因兄弟学校的要求,为兄弟学校同行执教了新课程课堂观摩课,并介绍了课改经验谈。

(4)开展了“教学行为大家谈”活动。学校教导处组织全体老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举行了“教学行为大家谈”活动。执教展示课的教师与听课教师面对面进行辩论、商讨、甚至是批评,那种精彩热闹的场面不亚于“实话实说”栏目,教导处为此还专门发放了新课标活动手册,将新课标活动

真正的落实到行动中去。

(5)课改的新理念、新方法,由实验年级向非实验室年级辐射,学校明确提出,非实验室年级的老师,要穿旧鞋走出一条新路来。为此,在新学期学校正着手准备首届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通过课堂教学、课后得失谈以及论文答辩,评选出奖次。在后半学期,学校还将举行中年教师教学示范活动,由此,促进我校全体教师在课改实验中的专业成长。

(6)实验年级教师向家长全方位开课,使家长亲身感受到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从而也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注意的方式方法。

(三)改变学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传统的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极次要的地位。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了我们的核心任务。

(1)改变材料来源。尽可能使用由学生收集到的材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2)改变分析方法。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问的由学生问,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给学生做,培养学生勇于提问,敢于合作,善于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发和完善校本课程,提供学生张扬个性的机会。学校开设了形体(武术)课、书法课、阅读课等校本课程,尤其是阅读课,爱好文学的、爱好历史的爱好科学的,在阅览室里,各取所需,有的学生对课外书,甚至爱不释手。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爱买书。

(4)布置弹性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性学习。

(5)研究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老师们互相合作,资源共享的意识,我们的目标是,使每一位老师都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四)改革评价体系,促进多元发展

评价由甑别性功能向发展性功能转变,由单一的功能向多元化功能发展,这在课改实施前,我们已经研究了一段时间,这一年,我们在面上和深度上不断完善。

(1)学生评价体系的确立。以各班级实施一年来的档案袋制为蓝本,向实验年级推进,实验年级各学科教师在制定出本学科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方案,经校教导处审定同意后,开始启动实施,一学期后,向非实验年级各学科推进。评价的内容由学生的学习成绩向学习方式、学习成果、学习品质、学习能力等广度发展。

(2)改革考试制度,一学期只进行一次期末考试。根据阶段性评价情况得出总评成绩。

(3)学校不断完善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将要出台我校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旨在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以更好地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完善制度,保障课改顺利进行

针对实验年级,坚持完善五个一制度,重视课改资料的积累。对非实验班教师的导向是“穿旧鞋,走新路”;保证每一教研组每周两小时的时间进行有关新课标的学习、讨论和课堂点评;教师学堂保证每学期至少两次。

二、新课改带来的可喜变化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校的课程改革虽然刚刚实验了一年,但是呈现出可喜的变化。

(一)教材活了。老师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圣旨。我们再也不是仅仅教教材,教学生学教材,而教师和学生一起来运用教材,并且超越教材。在课前,老师们能整合相关知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阅历出发,合理地处理教材,使教学资源变得丰富。

(二)课堂活了。课堂不再是学生在老师导演下演教案剧,老师们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也就是我们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所有的教学活动都着眼于、着力于、着重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个体生命的存在,正确面对课堂生成,随时应变课堂的“生命流”。课堂充满了民主平等、和谐互动、充满人性人情,有一种浓浓的情意流淌于整个课堂,迥汤于整个过程。

(三)学生活了。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的角色已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变成参与者,探究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在组内进行交流和互补。对老师的教学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怀疑,有了自己独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课外,拥有自己拓展性学习时空。

三、新课改中的体会与思考

一年来,校领导与、实验教师一起投入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大家共同的体验与感受有以下三点。

1、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是搞好课改实验的前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树立现代课程观、人才观、价值观,树立现代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等等。为此,必须认真学习,并且使其成为教学行为的指南。我们深切体验到,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决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学习、领会,不断反思、对照,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时学习。为此,我们将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放在教研工作的首位,紧紧抓住不放松,时时宣传不懈怠。同时学校领导应以身作则,带头学习,不断地用新理念分析认识教学中的问题,与教师一起在课改实践中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

2、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是搞好课改实验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就是“先立后破”。课改实验充分证明:实验教师只有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头脑,并且指导课改实践,才能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才能如前所述完成好课改实验任务。我们感受到,许多教学中凸现的问题,往往是教师理念尚未更新所造成的。因此,学以致用就成为搞好课改实验的关键。对于教师思想上的模糊认识,也要用新的理念指导解决。只有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思考去分析,才能产生正确的认识,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行为。

3、以科研为先导,搞好课题研究是搞好课改实验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教育观念彻底转变的深刻变革。课改中的许多课题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实践证明,教育科研项目仅靠

一、两个人来完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广泛发动全校教师一起共同完成才行。至今我校已有《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探索》、《初中语文积极性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初中社会政治课开卷考试教学和应考对策研究》、《初一作文法实践研究》《数学多元化教学研究》《新课标下自然科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尝试》《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龙泉江水质的调查与监测》等9个市级科研课题,已结题的《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课题实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荣获诸暨市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初中语文积极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获市二等奖。

我校的课程改革实验刚刚起步,虽然我们作许多努力,也取得了点滴的成绩,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思考。

1、理念与行为的关系:一部分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脱节现象还明显的存在,如何尽快缩短周期?

2、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实施新课程以来,有一批教师已经走在比较前面,那么新课程如何尽快被每一位教师所接受?

3、特长与全面的关系:从学生角度来说,要发现特长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如何使它全面的真正的发展?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还很难形成一个体系,如何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还需要加大力度进行研究。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打开了一片全新的天地,但是新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深感责任重于泰山,同时面对挑战,我们也应看到更多的将是机遇和希望。课改的路还很长,我们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我们一定会踏实地、豪迈地迈出更多步。

诸暨市我校

6.高中新课程实验宣传工作方案 篇六

(讨论稿)

根据省厅和市局的部署,2009年秋季我校将全面启动新课程工作。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在现代教育理念引领下,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的全方位变革。推动这场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成效,不仅需要全校广大师生统一认识、齐心协力、开拓创新,也有赖于广大家长、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密切配合。因此,做好宣传工作是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认真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面向多元群体,整合多方力量,拓宽宣传渠道,为我校高中新课程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工作目标

(一)统一全校教师思想。通过加强宣传和培训,充分理解高中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使之自觉充当课改的宣传者、推动者、组织者和实践者。

(二)提高学生及家长的认同度,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让学生了解新课程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和挑战,掌握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通过宣传和交流,引导家长了解课改、感受课改、走近课改,达到认识、理解、支持课改的目的。

(三)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通过加强宣传和联系,征集建议,寻求社会支持,充分利用、整合社区教育资源,营造氛围,形成合力。

三、具体实施

(一)思想重视,加强领导,责任到人。

学校领导充分认识高中课改宣传工作的重大意义,视宣传工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我校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确定成立课改办公室,并落实专人负责宣传工作,建立由教务处、课改办、政教处、艺术组等组成的宣传队伍,明确宣传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努力争取通过各种渠道向师生、家长、社会宣传高中课程改革的意义,引导师生、家长、社会各界了解高中课改,明确高中课改的意义,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社会各界、学生家长的共识,为我校高中课改的实施营造浓厚的氛围。

(二)培训先行,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每年7至9月,组织全体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改革的目标,熟悉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要求,领悟新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体系以及内容要求。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以突破和更新。组织全体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参加省、市、县、校各种形式的培训,坚持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做到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采取主体参与、任务驱动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充分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培训,确保全体教师均能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

(三)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广泛宣传。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宣传网络,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全体教师人人参与,及时、准确、通俗易懂地向学生、家长、社会宣传新课程,实现校内外宣传同步,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同步,学校教育行为与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步。

1、利用校园环境进行宣传教育。在校门悬挂条幅、校内设置展板专栏等形式,结合每个月宣传教育的主题,不断改变宣传内容,将整个校园布置成为对社会公众进行新课程宣传教育的大课堂。

2、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在建)、校园广播台、校报专刊。我们将通过校园网站、广播台、校刊,报道我校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准备工作和进展情况,形成立体式的宣传方式,向社会发出我校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声音。

3、让社会各界参与学校课程开发、管理和实施。一些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可邀请社会人士参与,一些课程可以聘请社会杰出人士担任教职员,一些报告的主讲人可以邀请校外专家。尤其要利用社会各界力量,实施我们的综合实践课程,让社会各界在参与学校课程开发、管理和实施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4、举办家长培训。拟召开两次家长会,第一次在每年的10月份上旬召开,主要议题是课程改革的通识教育;第二次在每年的12月底召开,主要议题是学生选课问题。此外,我们还将以“告家长书”的形式及不定期进行家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增进家校沟通交流,共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5、发放宣传教育资料。在寄发高一新生录取通知的同时,向每一位高一新生家长寄发《致高一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详细介绍课改实施,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化解家长的担心和疑虑。除此以外,我们将发放给学生及家长的宣传资料主要有《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和《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指导手册》。我们要求学生将发放到他们手中的资料等都要带回家和家长一起阅读,让家长和学生一起成长,让家长和新课程一起成长。

6、设立家长接待周。在第一学期,我们将设立家长接待周和新课程教学开放周,让家长和社会人士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我们的课堂,零距离接触我们的课程改革实验,并回答家长有关课程改革的质询。

7、通热线电话。在整个学年,我们将定期开通热线电话,组织老师接听,回答家长或社会人士有关课程改革的质询。

8、鼓励和引导学生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和课程管理。学校的课程决策可以邀请家长参加,学生选课和课程评价等更是离不开家长的参与,我们还将充分发挥学生家长课程资源的作用,让家长来参与学生新课程教育,引导家长在参与中理解、认同和支持新课程实施。

9、在高一新生入学训练期间,由课改办、年级主任及班主任结合入学教育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课改宣传,做好迎接新学年、新学期、新课改的准备。

10、搞好开学教育,第一次升旗活动,第一次校会,第一次班会,各科任教师的第一节课,由校领导、年级领导、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负责对全体学生进行课改的动员和宣传。

(四)积累经验,交流推广,持之以恒。

高中新课改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宣传工作任务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我们要积累总结实验工作经验,及时组织课改经验交流,持之以恒加强学习宣传。我校将利用《雷店高中校报》,每半年结集出版新课改中教师们撰写的优秀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实录、教学案例等,给实验教师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提供交流的机会,并表彰课改实验工作的先进学科、年级,先进个人。推广好的做法,推进课改不断向纵深发展。

7.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实验教学 篇七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他们喜欢动手操作, 喜欢富有挑战性、新颖性、开放性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下面举几个例子, 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借助数学实验教学, 引导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知识, 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 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 才是真正的知识。”新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生成, 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 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与反思等过程, 进而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案例1:无理数的概念教学

实验准备:课前准备一把剪刀、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 (边长视为1) 、计算器。

实验要求: (1) 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剪拼出面积为2的正方形; (2) 利用计算器探求估计的大小。

实验说明:考虑到本节课的特点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他们的思维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为此直接提出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拼得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估计的值在哪两个整数之间?”“能用分数表示吗?”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与探索, 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探索了以上几个问题的基础上, 学生真实体会到了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不能用有理数来表示, 但它确实存在, 切身感受到除有理数外还有一类数, 从而引出概念“无理数”。

实验结果:拼图对学生来说易如反掌, 通过动手操作, 班内交流。

因为已经学习了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学生马上就说出了大正方形的边长是。但接下去的“用计算器探求估计的大小”就有点困难了。教师提示:我们能否找到一个有限的小数, 使得它的平方刚好等于2?大家有没有发现1.4142…出现循环, 那你认为在省略号的背后, 有没有可能出现循环?从而引导学生体验到:事实上, 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动手操作实验和展示结果的过程,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合作精神, 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二、利用数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数学规律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 就应该通过实验, 把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 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 了解它的变形和发展及与其他问题的联系。新理念提倡重视过程教学, 在揭示知识生成规律上,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自己去发现数学规律, 从而理解更深刻。

案例2:乘方的意义。

1. 将一张厚度为0.09mm的纸连续对折6次, 这时它的厚度是多少?

2. 假设连续对折始终是可能的, 那么对折多少次后, 所得的厚度可以超过你的身高?

实验准备:全班每四人一组, 每人准备一张A4型号白纸。

实验要求:让学生将手中的纸按要求对折, 并记录每一次对折后纸张的层数, 计算出它的高度, 寻找出数据变化的规律, 并解决上述问题。

实验结果:问题1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解决问题2时, 学生列出了一份表格。

学生动手操作, 找到规律, 很快就解决了问题3。

三、通过数学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数学素质

数学素质应包括数学意识、问题解决、逻辑推理和信息交流。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应是提倡“问题”解决。因此, 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用眼观察, 动手实验, 用脑去思考, 自己去探索, 那不仅很有趣, 而且也是很有益的。

案例3:测量旗杆的高度。

问题:你有几种方法测量出旗杆的高度?

方法1:利用阳光下的影子 (原理:这是直接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 。

具体操作: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直立于旗杆影子的顶端处, 其他同学分为两组, 一组测量该同学的影长, 另一组测量同一时刻旗杆的影长。根据测量数据, 你能求出旗杆的高度吗?说说你的理由。

方法2:利用标杆 (原理:这是间接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 。

具体操作: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作为观测者, 在观测者与旗杆之间的地面上直立一根高度适当的标杆。观测者适当调整自己所处的位置, 当旗杆的顶部、标杆的顶端、观测者的眼睛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时, 其他同学立即测出观测者的脚到旗杆底部的距离以及观测者的脚到标杆底的距离, 然后测出标杆的高。根据测量数据, 你能求出旗杆的高度吗?说说你的理由。

在实验过程中, 几何中的概念、性质及其结论都在学生的面前一一展示出来, 通过这些实验手段, 增加了问题的探索层次, 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变静态的被动学习为动态的探索活动过程, 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实验情境中的“做”中学, 对知识形成过程, 对问题发现、解决、引伸、变换等过程的实验模拟和探索, 这种实验式的教和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 使他们的思维更有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时, 它不仅仅关心学习者“知道了多少”, 更关心学习者“知道了什么”、“怎样知道的”。它追求的不仅仅是解决了数学问题, 更重要的是理解、发现和创造, 是解决问题的数学精神和乐趣。

让我们合理运用实验教学, 充分发挥其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 改进学习方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 拓展思路, 形成创新意识, 最终培育出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摘要:数学实验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全新的思路, 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再创造式数学教学方法。数学实验教学是再现数学发现过程的有效途径, 它为学生提供了主体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 提供了一条解决数学问题的全新思路。

8.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下 物理实验教学 继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062

一、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1.简单地用多媒体模拟实验代替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对中学物理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容易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容易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物理的兴趣。第二,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通过演示实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出问题,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定律。

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就有教师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代替教师实际动手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的分组实验。他们认为,这样既简单方便,又节省宝贵的教学时间。

【案例1】在初中物理电路特点教学中,有的教师既不做演示实验,又不安排学生实验,而是直接用《电路》课件动态模拟,并让学生讨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由于缺少了精彩的直观现象,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学生获得的认识仅仅是虚拟的图像,完全是纸上谈兵,演示实验(或者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不到位,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2.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减少了分组实验中学生动手的成分。

中学物理教学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来说就要促进学生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素养。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对实验原理、方法、器材、步骤的思考选择;通过现象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现象的观察,数据的记录、处理,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更好地掌握实验技能、提升实验能力。

3.部分实验指导书违背新课程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革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然而,目前出版的一些实验指导书或实验册,把每一个实验的原理、方法、器材、实验步骤以及记录和处理数据表格等写得一清二楚,或者是把每个实验的原理、方法、器材、实验步骤以及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表格都比较详细地印出来,只是留下少量的空格让学生去填写,这样减少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自由度。

二、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通过实践研究,笔者认为传统教育环境下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但是,无论多媒体技术应用有多广泛,开发出多少新材料、新技术,传统教育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都不能被全盘否定,有的甚至是无法被取代的,值得继承和发展,下面是继承与发展的事例。

1.原创的思路,现代的手段。如,“竹筷提米杯”实验是我国一位已故的著名物理教育家发明的一个关于摩擦力的一个演示实验,这是一个非常容易激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演示实验。现在,随着生活中塑料产品的丰富多样,可以将这个实验改进为木棒提米桶(装纯净水的塑料桶)实验,演示效果可视性更好、效果更震撼。

2.传统的实验,现代的技术。如,自由落体实验,现在可以利用频闪技术同时确定自由落体的下落位移和下落时间,定量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如四川省玛卓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运动频闪观测仪(教育部部颁目录编号:21070)就可以利用频闪技术同时准确确定物体的位移和运动时间,解决定量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问题。

3.中学的知识,现代的材料。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所学的知识,指导学生利用现代新材料完成一些课外实验。比如(1)制造魔力。实验用品:一个空饮料罐、一块聚苯乙烯塑料布。做法:将聚苯乙烯塑料布在头发上摩擦一分钟,再用这块布朝着空饮料罐挥动,罐子便会乖乖地向你靠过来。(2)制作潜水艇。实验用品:容积两升的塑料瓶、水、密闭性良好的小袋子、铅块。做法:塑料瓶里先装满水,再与密闭性良好的小袋子联系起来,这个小袋子就是你的潜水艇了。这个小袋子应该刚好能浮在水面,如果潜水艇太轻的话,可以用适当的铅块进行调节。检查好以后,就可以进行潜水实验了。用力挤压塑料瓶,只见潜水艇神奇般地下沉了。

9.南头中学新课程改革总结 篇九

毛小玲

从2004年秋季开始,我省作为全国首批实验区率先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我校也义不容辞。为此,我们政治科组认真学习了《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进高中政治课程改革。

一、理念创新落实处

科组在新课程观念的引领下,在学校“文化立校、传承创新、以人为本、和畅共生”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本科组的教学理念:合作、探究、实践。理论指导实践,本科组从以下几方面对我们的教学理念进行诠释:

1、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政治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年来学科组始终坚持不懈进行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以抓基础促高考,以辅导促全面提高,政治教学质量一年比一年高。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建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新课程方案,严格按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必修课,确保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条主线,鼓励教师大胆创新,优化课堂教学。教师以“尊重学生主体和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把“四让”(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自我调控、让学生自我创造、让学生自我评价)的教学策略贯穿教学全过程。从学科特点出发,要求教师积极采用启发式、自学讨论法、导读法、实践课题研究法等,注重教学双向交流,师

生互动;注重学科的教法研究和学法指导;着眼“三维目标”,着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优化教学方法,着眼“四导”有效学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⑴、着眼于诱导。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⑵、着力于引导。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划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层次,引发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获取“真知”,形成自己的“血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学”为“活学”。⑶、着重于疏导。当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出现偏差时,教师指点迷津,拨开疑云,疏通障碍,使学生疑难顿解,思维顿开,变“难学”为“易学”,并在化难为易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⑷、着手于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技能,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基于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克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倾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重点向45分钟课堂要效益,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严格控制辅导资料的数量,高

一、高二每学期每学科的辅导资料只能

有一本,高三不得超过两本;加强对政治学科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努力跳出题海战术的圈子。同时,加强对课外作业量的调控(一个星期一般控制在1个小时左右)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处于一个合理的水平。教学过程中的测验、考试,题目的难度要求控制在0.70左右。学生政治学科学习兴趣较浓,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新的课程理念呼唤学科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思想政治课教学也不例外。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和批判意识,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大胆的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索,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长知识、长见识、长才干、立思想、塑人格的好课程。为此,政治组教师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学科内研究性学习,如在高一年级开展的《投资的选择》、《就业与创业》、《企业的经营》等课题,在高二年级开展的《聚焦文化竞争力》《台湾问题研究》等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两翼”齐飞促发展

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政治科组在学校、教导处、教科室的带领下,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创新,组织本学科教师开展课改研究和课改实验,努力向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的方向发展,积极打造学科品牌,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

1、以课改为契机,促进教学实效的提高。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科组教师十分重视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学习,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和业务技能的提高,每学期外出听课、外出学习多次,并多次承担市、区级公开课,通过外出听课、学习带回的信息和本校公开课后的评课和反思以及教师参加的各类继续教育活动,本组教师的教学理念得以转变和提升。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和牵引下,科组老师凭借扎实的基本功、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8、2001年政治科高考均分居全市第三,2006年高考张倩同学以786分的成绩成为南山区政治X科的状元、2007年,冯文雅同学以政治133分的高分获深圳市政治科状元。

在教改和课改的扎实推进中,科组老师积极将最新的课改理念和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了较好的整合和创新,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新课改的经验,并将其在南山区以及区外进行推广:2005年9月,李雅玫老师给南山区高一政治教师进行了一次新课改、新理念、新教材培训,传授了课改的新理念,使课改的理念和经验在全区得到推广。并代表学校在宝安区西乡中学讲授了一节新课改的示范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使课改的理念和经验在区外也得到推广和运用。毛小玲老师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2005年5月,举行市级公开课《投资的选择》,以其科学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方式获得同行高度评价。

2、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繁忙的工作之余,科组老师潜心研究教改、课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推出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毛小玲、李雅玫老师参加省级课题《新课标下高中教育教学行为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已基本结题。孟凡强、闫一等老师参与编写了《新课程教学评价与设计》一书,本书已由上海出版社出版。科组大部分老师都有省、市级或学校课题。

3、积极开设校本课程、研究型课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组内老师根据学校的要求开设了研究性课程和校本课程,协助学校制定研究性学习计划并组织落实,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收到了很好的实效。吴建华、闫

一、刘清旺等老师参加南中大讲堂的讲授,精彩的讲授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李雅玫老师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和学科特点,设计并开发了校本课程——《以案说法》,其教学设计在南山区校本课程开发评比中获奖。闫一老师的校本《时政论坛》深受学生欢迎。毛小玲老师辅导学生撰写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在南山区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多名奖项。

4、以参赛和举办时政大赛为依托,充分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2005年我校代表南山区参加深圳市中学生法律知识竞赛,我们政治科组承担了此次大赛的辅导和培训任务,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们组充分发挥团体协作精神,利用中午、晚上、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辅导学生,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遥遥领先于各区属代表队,圆满完成了此次任务,并在全校营造了一种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2006年科组老师辅导学生参加全国首届青少年法律竞赛,更是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三、存在问题与反思

(一)、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代表着我们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新课程改革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探索、有成功也有困惑。经过认真反思,我们觉得,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还不够多样化;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还不能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老师的教学质量;高水准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方面有待于提高。

(二)、问题反思

一是加强教科研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全面掌握教科研的基本要求和有效方法,积极参加教科研方面的培训,以求得到更多有关的指导,确立高水准的研究课题。

二是为及时获得更多教育教学信息,将尽一切可能的“走出去,请进来”。采取到别校参观学习、请专家讲座等形式,不断提高本组教师的理论素养、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三是处理好政治新高考与新课改之间关系,要努力以新课改来促进政治科教学,不因高考而影响新课改,也不因新课改而影响高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科组教师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创新的态度为百年老校铸就新的辉煌而努力、奋斗!

10.洒雨中学新课程改革阶段工作总结 篇十

工 作 总 结

(2010学)

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课程的改革,新课程改革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目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为进一步将新课程的新理念和新课程目标融入学校日常工作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真正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理念先进,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富有创新实践能力,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我校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大力推行新课程教学尝试,现将工作中的体会总结如下。来我校的一些基本情况及其心得体会。

一、成立学校课改领导小组,负责工作具体实施 组长:杨坤

副组长:曾捷

田维成 成员:各教研组长

学科教师

二、加强课改意识教育,提高并统一认识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加强课改意识教育,力求保证新课改工作的成效,不搞形式,不搞突出,不搞“做秀”,人人参与,突出骨干,师生协作,有的放矢,层层深入,讲求实效。通过学习,我校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已有初步的理解,并且自觉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能运用多媒体等远程教育技术制作简单的课件、大大的提高教学实践能力。面对新课改,大部分教师能应用新理念,全体学生也基本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

三、根据《工作目标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工作

1.积极整合我校现有教育资源,积极组织以师德教育和“三新”为重点内容的全员培训,包括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通过各类新课改培训,教师学生的角色变了,课堂教学模式新了,教师素质提高了,教学效果强了。

2.今年10月、11月,及时组织我校学科教师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师德培训、新课改、新理念培训;新课程培训、新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班主任培训等各类培训;

三、重视并切实推进校本校验培训工作

充分发挥“天网”,“地网”“人网”的有机结合,本着“培训与上岗有机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改培训的特定功能。学校组织教师按照教研组分学科进行《2010年国家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培训,完成规定学时。在此过程中,充分贯彻面向全员,突出骨干,以校本培训自学为主,远程指导为辅。做到以教师为本,讲实效。本着为新课改服务的宗旨,严格按照县教育局有关教师全员岗位培训的任务和考核管理方法,认真做好培训常规管理工作,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有关新课改的新课程及新理念的校本培训活动。实现新课程改工作同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机结合。

四、新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一)存在问题

1、个别教师对新课改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农村乡镇学生基础差,没有具备新课改的必要条件,因而在课改中没有真正“改”起来,对过去的“老套路”“恋恋不舍”、“换汤不换药”。

2、大部分教师新课改理念较强,也在教学实践中下了许多功夫,力图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然而由于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没有真正透彻理解新课改理念和目标要求,没有因材实教,没有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堂实际,结果是事倍功半,出现“透改越乱”的情况,教师、学生并没有真正互相起来,课堂教学的效果微乎其微。

3、新课改背景下的校本教研工作氛围不够,大部分教师没有真正形式教学研究的良好习惯,没有真正正面向新课改中的新问题,仍然处于“闭门造车”和“教研做秀”的形式阶段。

(二)对策思考

1、继续加强校本,培训工作,尤其是新理念的培训工作,着重加强全体教师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工作,进一步明确新课改工作的重大意义,真正把新课改工作落实在实处,避免形式主义,杜绝新课改工作中的“做秀”工程。

2、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工作,从制定上,环境制度上保障校本教研工作的有利进行。扎扎实实地在课堂教学工作中贯穿新课程理念,真正引导教师切实解决新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初步形成“交流、教研、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彻底抛弃“闭门造车”的陋习,建设一支教研型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制定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保证教研工作有序运转。通过集中研讨,自学结合,师徒挂钩,能者为师“手拉手”“一帮一”等形式组织备课评课等活动。

4、寻求校外外支持,跨校交流等形式拓展校本教研的新视野和空间。校内继续实行以重点科组为主阵地,设立新课改专题通过小组互动,人人参与,跟踪,研讨,评估做到对症下药,真正解决新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目的,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继续加强新课程背景下的常规教学管理工作,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需要的教师队伍。

11.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篇十一

高中新课程改革比起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专业性更强,情况更复杂,社会更关注,难度也更大。因此,尤其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它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强化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是顺应国际潮流的必然选择。在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竞争中,决定胜负的不再是土地、能源、资金等生产资料,而是人的素质,是人的资源配置能力,是一个国家与地区的基础教育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支持性水平。高中课程改革正是顺应这样一个社会发展大趋势提出来的,是基础教育持续不断的自我完善与创新发展。我们必须认识这个发展趋势,顺应这一时代要求,自觉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从全球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学生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应对挑战”。日本从2002年实施新课程方案,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突出4个方面,即: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鼓励每所学校标新立异、办出特色。一些有远见的国家和地区,都把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认真加以推行。

二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广大教育工作者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基层和学校出现了许多实施素质教育的好典型、好经验。但是,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应试教育的倾向还不同程度存在。只有在课程改革方面实现突破,素质教育的推进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课堂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在研究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问题时,都离不开课程改革这个载体。普通高中新课程将从根本上打破应试教育的模式,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采用学分制、选修制、模块制、学段制等四项制度,新增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通用技术、社会实践等内容,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所以,我们应牢牢把握机遇,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作为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切实抓紧抓好。

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系统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次高中课程改革,重建了高中新课程体系,跳出了长期困扰高中教育的升学与就业双重任务定位的困惑,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把课程的功能聚焦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上,凸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指导思想和新理念。

具体来说,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有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基础性。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带有转折性的阶段,是奠定一个人终身发展的重要阶段,新课程实验就是着眼于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复杂性。新课程实验对课程的功能、课程的结构、课程的管理、课程的评价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教育模式、教育方法、课程管理、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深刻变革。它不是简单地改一改教学内容、换一换教材,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三是关联性。普通高中教育既关系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又影响到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既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又关系到学生的就业;既关系到学生、教师、学校,又关系到家庭、政府、社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开展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既可巩固义务教育,又会使高等教育带来新的变化。四是创新性。虽然先期进行实验的省份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但每个省份情况不一样,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要结合我省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新课程实验。这些特点决定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牵动着教育的全局,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抓好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这个关键环节,就可以很好推动整个教育的改革。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课程改革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要坚持科学发展,就要坚持课程改革。

二、认真领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内涵与实质

这次高中课程改革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以促进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核心,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深刻变革,是一个充满探索和创新的实践过程。

从课程目标来看,以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今后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从课程管理来看,高中课改实施以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教师要负责指导学生的选修和选班。同时,教师既要努力挖掘、开发校内资源,还要建设、整合和利用校外资源,并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健康资源,切实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从课程评价来看,新课程重视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和开放评价。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行为等轨迹;评价不仅局限于知识层面,还涉及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仅有教师评价,还有学生互评、社会评价,就是考试评价中也不仅有学业成绩,还有综合素质测试。

从教师队伍建设来看,由于实行模块式教学和学生自主选课,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校的教师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新课程要求,一所高中要开设数十门选修课。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学生有需求,学校就必须开设相关课程。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教师队伍目前还很难完全适应,新课改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的实验室、图书馆、电教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等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三、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各项工作

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且涉及面广,特别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条件差异大,因此各地、各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抓住重点,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校长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开展高中新课程实验,必须加强学习,持之以恒地在转变教育观念上狠下工夫。各校校长是高中课改的第一责任人,要带头学习,深入课堂,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争取对高中课改的发言权和掌握领导的主动权。要吃透精神,并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的研讨,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上来,进一步明确高中课程改革的意义、理念、目标和任务,增强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是要加强师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普通高中教师是新课程实验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各学校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努力将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结合起来,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使高中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与高中课改同步改善。

三是要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学校要按课改方案要求开设符合课程标准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形成优质的学校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项目;要高度重视新开设的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资源共享,有序推进学分制和选课制的实施。

四是要积极探索新课程管理机制。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学校要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组建各学科课程小组,认真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探索适应模块化教学特点和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及其管理的新机制。

五是要改革评价和考试制度,为课程改革提供正确导向。评价制度改革,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个体差异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实践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增加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公益活动及日常表现等真实、典型的内容,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12.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篇十二

一、实施实验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确保实验教学常态化

1. 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1) 教研组拟定实验教学计划。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 学校要求物理、化学、生物各教研组必须及时拟定实验教学计划, 并报教务科审核。 (2) 教务科核定各教研组实验教学计划后, 要求各实验室制定相应的实验室工作计划。 (3) 教务处参照教研组和实验室工作计划, 制定全校实验工作计划, 在全校推行, 并对计划落实情况定期进行督促检查, 及时予以通报。 (4) 每学期末, 教研组、实验室和教务处都要对实验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反思, 并提出下学期的改进措施。

2.“五个一”制度。

该制度的内容包括:一天一检查、一周一通报、两周一次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一月一次阶段常规检查、两月 (期中、期末) 一次常规大检查。这五项内容都有对实验教学情况的检查。并且学校在综合考查常规检查、考试成绩、学生测评三个方面的前提下, 每学期都要评选出一批教学常规先进个人, 实验教学常规也包括在内。严格的教学常规管理, 为确保学校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和质量的稳步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常规周报制度。

该制度的内容包括:课堂管理、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各个方面, 来源渠道包括教师查堂、班务日志反馈、实验员登记等, 非常全面。常规周报发放到了每一个教师办公室, 便于年级、班级、师生及时整改。周报制度的实行, 落实了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 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实验教学常规管理水平。

二、完善实验 (科技) 课程建设制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实验 (科技) 课程建设与开发制度

学校规定, 科技课、实验课等都必须按规定开设, 不得被其他科目挤占或变相挤占。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开发了《物理与人类文明》、《化学竞赛》等社团活动课程。同时, 学校提倡和鼓励在各学科教学中, 不同程度地渗透实验 (科技) 教学, 并把各学科探究与实验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实验 (科技) 活动课程管理制度

学校规定, 每周星期三的第8节课为科技活动时间, 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性的实验, 各实验室向学生开放, 有关工作人员做好相应的指导与服务工作。

为了使实验 (科技) 活动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 学校还建立了校外实验 (科技) 实习基地, 从而使学生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知识, 也增强了实践操作能力。

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全校性的科技节, 学生的创意都会得到学校的肯定、支持和鼓励。现在, 学校已形成“人人爱科学, 人人学科学, 人人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三、开展实验操作技能大赛,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加强学生对科学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学校广泛开展实验与操作技能竞赛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 教务处从每个年级每个班随机按物理、化学、生物学科, 各抽10人进行比赛。

2. 参赛学生根据竞赛课题自行选择实验所需仪器和药品, 如现场没有所需物品可以向实验员提出要求。

3. 设计出实验或操作步骤。

4. 进行现场实验或操作。

5. 写出详尽的实验报告。

6. 整个过程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

7. 由有关教研组推选出的评委组现场评价, 实验或操作完成后现场提问。

评委组根据实验或操作和现场提问的综合情况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

实验操作技能大赛的开展, 有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也促进了学校实验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四、落实实验教学研究制度, 促进学校实验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1. 专题研讨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 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实验教学专题研讨会议。参加研讨的人员来自各有关部门的人员, 包括校长室、教务处、总务处、实验室, 以及物理、化学、生物教研组所有任课教师。通过集中研讨, 可形成共识、统一思想, 有效解决实验教学和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更好地促进新课程实施。

2. 校本教研制度。

与传统教学相比, 新课程对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要求更高了。怎样更好地应对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这是实验教学和管理研究中也应该考虑的问题。为此, 学校要求物理、化学、生物等教研组, 在日常的教研活动, 包括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中, 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研究, 以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问题, 改进实验教学。学校还通省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创新中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实践研究》《现代教育媒体辅助实验教学》, 进一步深化对实验教学管理的研究。

尽管实验教学是新课程实施中一项较难落实的内容, 但只要我们在夯实常规的基础上,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就一定能攻克这一目标, 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 如何在夯实常规的基础上创新实验教学管理, 以促进实验教学, 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等动手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实施实验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完善实验 (科技) 课程建设制度、开展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加强实验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3.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篇十三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巉口中学

寇 慧

我参加了2011年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远程培训。尽管这次培训的时间短暂,但八天来紧张的学习,通过视频课例、专家研讨、老师现身帮教,学员互动交流,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学到了很有用的策略和方法,我对地理课改有了深刻的认识,使我收益匪浅。实行新课程标准,既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1、通过培训学习,使我认识了新课改,更是我转变了教育观念。认识到三维目标和“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互动”、“联系实际”等新型的教学观念能为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民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师生关系融洽,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识和能力,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同时,在教学中还要重视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陶冶他们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比如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能培养学生的生产和环保意识。

新课改告诉我们,只管“怎样教书”的时代从此完结了。在这里,我将自豪的挥挥手,握别“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念到底”的昨天,去迎接一个全新的教学时代。我想,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思考“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教得怎样”的问题;新课改也告诉我们,教师不再是教学唯一的主导者,我们的角色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学生已经悄然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已不再是机械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他们可以和老师、同学一起去探讨、交流,他们可以和老师一起去实践。我明白,我们当老师的,现在必须放下我们的架子,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着,我们的任务不再是只去教书,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会学习,怎样去获取知识,我们要更加注重的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2、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教师是新课标实施的具体实践者,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我们面对的是新课程教学,老教师,新教材,怎样将新的课程理念贯彻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教师要深入学生,交流情感,打造民主和谐课堂,要与学生沟通,及时转变其思想,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通过培训,我感悟到,新课改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要在教学中实实在在的应用,却非易事。在教学中具体如何操作,怎样从多年形成的教学习惯中走出来,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需要在实践中下大力气去探索。

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一味的教,学生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新课标要求“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新课程的重要之一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地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把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要为学生创造和搭建学习的平台,真正实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4、探究性自主学习引进了中学教学。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在于:第一,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第三,培养 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第四,获得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新课改理念对传统的教学观念产生了强大冲击;在教学中要防止穿新鞋走老路,力图把“研究性学习”引导到解题上,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等等。这些错误的做法若不加以纠正,很有可能会把这一新课程引到精英主义或“应试教育”的歧途上去,完全失去开设“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上一篇:918应急疏散演练总结下一篇:2022全乡师德报告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