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现状调查(共10篇)
1.村民自治现状调查 篇一
关于漯河市村民自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从法律上确定了我国农村广大村民依法实行自治.历经的.村民自治给中国农村社会带来了重大变革.村民自治目前的情况到底怎样?存在哪些问题?一直被人们所关注.最近,漯河市人大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以集中座谈、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漯河市4个区县、4个乡镇、20个行政村、200多名村民代表、60多名县、乡、村干部进行了调查.
作 者:蒋自周 作者单位: 刊 名:人大建设 英文刊名:RENDA JIANSHE 年,卷(期): “”(2) 分类号: 关键词:
2.村民自治现状调查 篇二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 调查对象。内蒙古12个盟 (市) 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101个旗 (县、区) 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职人员。
(二) 调查方法。分6个调研小组, 每组负责2个盟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所辖旗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收集获取内蒙古地区盟 (市) 旗 (县、区) 人力资源结构基本资料。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考核标准》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制定疾控机构人力资源专用调查表, 采用普查法, 对2016年全区盟 (市) 旗 (县、区) 级疾控机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调查。调查表以行政公文下发, 所填表格加盖公章上报。资料收集后, 经过严格检查核对, 对填写模糊的表格, 电话询问核对修正, 资料实行双录入, 并进行交叉核对, 对数据输入有逻辑错误的异常值进行电话咨询、修正, 以保证录入的准确性。现从人员数量、年龄结构、学历构成、职称构成和专业构成五个方面对内蒙古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结构进行描述和分析。
二、分析结果
(一) 人员分布构成。2016年内蒙古盟 (市) 旗 (县、区)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职总人数5153人, 其中盟市疾控中心1408人, 旗县疾控中心3745人, 盟市疾控中心平均为117人, 旗县疾控中心平均为37人。盟市疾控中心人员较多的地区有呼和浩特270人、赤峰183人、乌兰察布142人、包头135人, 鄂尔多斯131人, 旗县疾控中心人员较多的有丰镇85人、东胜78人、杭锦后旗75人、敖汉旗72人、伊金霍洛旗67人。
(二) 年龄构成。盟市疾控中心为1408人, 25岁以下人员为24人, 占总人数的1.7%, 25-34岁组人员为265, 占总人数的18.82%, 35-44岁人员为340, 占总人数的24.15%, 45-54岁组人员为572人, 占总人数的40.63%, 55岁组人员为207人, 占总人数的14.7%。旗县疾控中心为3745人, 25岁以下人员为30人, 占总人数的0.8%, 25-34岁组人员为566人, 占总人数的15.11%, 35-44岁人员为1076人, 占总人数的28.73%, 45 -54岁组人员为1616, 占总人数的43.15%, 55岁组人员为457人, 占总人数的12.20%。
(三) 学历/学位构成。盟市疾控中心:博士研究生:8人, 占总人数的0.57%, 硕士研究生:127人, 占总人数的9.02%, 本科 (学士) :433人, 占总人数的30.75%, 无学位人员:840人, 占总人数的59.66%。旗县疾控中心:博士研究生:0人, 硕士研究生:37人, 占总人数的0.99%, 本科 (学士) :478人, 占总人数的12.76%, 无学位人员:3230人, 占总人数的86.25%。
(四) 职称构成。盟市疾控中心:高级专业技术职称379人, 占总人数的26.91%, 中级技术职称422人, 占总人数的29.97%, 初级技术职称376人, 占总人数的26.70%, 无职称231人, 占总人数的16.41%。旗县疾控中心: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41人, 占总人数的14.45%, 中级技术职称1086 人, 占总人数的29%, 初级技术职称1422人, 占总人数的37.97%, 无职称696人, 占总人数的18.58%。
(五) 专业类别构成。盟市疾控中心:从事公共卫生工作 (执业医师) 564人, 占总人数的40%, 从事检验工作292人, 占总人数的21%, 其他专业工作人员552人, 占总人数的39%。旗县疾控中心:从事公共卫生工作 (执业医师) 1269人, 占总人数的34%, 从事检验工作429人, 占总人数的12%, 其他专业工作人员2047人, 占总人数的54%。
三、存在问题
我区盟 (市) 及旗 (县、区)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现状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人力资源总量不足, 整体素质不高, 专业结构不平衡, 缺乏高学历人才, 无专业、无职称人员比例较高, 人员相对老化, 区域人才分配不均衡等。
(一) 人才资源总量不足, 整体素质不高。专业结构不平衡, 缺乏高学历人才, 无专业、无职称人员比例较高。
(二) 专业人员不足, 技术力量不强。目前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单位有空编, 但不允许进人或专业人员进不来。二是单位基本满编, 但人数较少, 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三) 人员相对老化, 公共卫生人员短缺。盟 (市)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情况稍好些, 旗 (县、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老龄化明显;从事公共卫生预防专业和检验人员短缺, 部分旗 (县、区) 仅有1-2名检验人员, 导致工作无法开展。
(四) 地方政府对疾控事业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更是如此, 因此难以吸引优秀、年轻人才加入到疾控行业。
(五) 后续教育不足。疾控机构由于资金紧张, 尤其是旗县级疾控机构, 经费只能维持人员基本工资和日常业务工作的开展, 无力投入资金进行后续教育, 导致人员水平难以提高。
(六) 个别区旗县由于经济落后, 留不住人才。极大地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质量。继续教育发展缓慢, 专业培训不足, 人才培养跟不上事业的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一) 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内蒙古盟 (市) 旗 (县、区)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配备与当地服务人口数配置标准差距较大, 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和人口发展状况, 结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际情况, 制定人才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 明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的发展目标、内容、途径和保障措施。
(二) 增加人员编制。重点是调整城乡和地区分布, 加大旗 (县、区)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调整力度, 从而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 制定优惠政策稳定和引进高学历公共卫生和检验专业技术人才。有计划地引进一部分医科院校毕业的优秀学生充实到队伍中来。要高度重视卫生技术人员的外流现象, 建立起人才吸引机制, 营造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四) 加强人员培训, 建立培养长效机制。要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等方式, 加大人才的交流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 不断充实专业人才队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通过公开招聘、“绿色通道”等途径积极开展招聘和人才引进工作。
(六) 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力度。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考虑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因素, 统筹规划, 加大财政投入, 保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有效运转。
3.村民自治现状调查 篇三
【关键词】 群众体育 发展现状 调查研究
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是人民健身、娱乐、交际的重要活动之一,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有效手段,同时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已经成为国家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个代表,通过对该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我国欠发达地区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有利于促进我国群众体育向科学化、生活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内蒙古体育管理部门、社区指导站、内蒙古自治区三个市、三个县的居民共20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有关群众体育发展的相关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共向内蒙地区发放居民调查问卷200份、体育部门调查问卷10份。全部回收,回收率100%,有效率达100%。
1.2.3 访谈法:走访内蒙地区体育局、社区体育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
2. 结果与分析
2.1 内蒙地区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现状
2.1.1 内蒙地区群众体育组织现状
内蒙地区群众体育组织是以群众自发组织、体育俱乐部管理、基层体育社团等为主要形式。群众自发组织活动点大多数是30人以下规模,呈组织规模小,自主管理,与街道办事处及居委会联系不紧密,发展目标不明确等现状。管理者与体育指导者以义务劳动为主,多以退(离)休的体育积极分子担任。体育俱乐部管理,大多数是非公有制、个体经营的,具有一套内部的管理制度,有规范的练习场地,可以提供相对专业的体育技术指导服务。基层体育社团管理者是由行政机构任命的,协会会员推举,大部分是其他行政机构的人员兼职管理协会。开展体育活动的经费主要是来自十分有限的会员费和报名费。
2.1.2 内蒙地区社区体育工作人员的现状调查
内蒙地区管理者取得国家认定的体育社会指导员资格的寥寥无几,专职的体育辅导员也较少,且分布不均匀。管理者多为体育爱好者(退离休人员)担任,自愿无偿的为他人服务。存在体育知识有限,练习不科学、方法单一等现象,无法满足居民个人不同的需求。近几年,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专业的体育指导员也日益增多,可逐步缓解社区体育的需求。
2.1.3 内蒙地区体育行政部门群众体育经费投入情况
据调查得知,内蒙地区行政部门每年用于建设体育场馆的资金投入是该部总之出的42.3%,较以往有所增加,可大多数体育场馆用于大型的体育赛事,并不对社区居民开放;其次,行政部门没有下发开展社区体育的专项经费,仅靠会员费及报名费是十分有限的;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很低,致使体育产业的发展非常缓慢,是制约内蒙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内蒙古地区群众体育锻炼现状
2.2.1内蒙古地区参与体育活动居民的情况调查
(1)参与体育锻炼人群
对内蒙古自治区随机抽取的参与社区体育锻炼的人群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女性略高于男性,并没有明显差异,但参与人群主要以中等以上收入、高学历、离退休人员为主,说明参与体育锻炼人群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1、拥有稳定、可观的收入,具有部分余暇时间和一定的体育消费能力。2、居民参加体育活动与文化程度成正比,文化程度越高,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越大。因为高学历人群,了解体育知识,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能够科学、合理的利用体育锻炼来增强身体体质,缓解学习、工作中带来的精神压力。3、离退休人员,有充足的余暇时间,參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圈,是消除孤独、健身娱乐的最佳途径。
(2)参与体育锻炼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
据调查得知,在内蒙地区随机抽取的200名体育锻炼者中,有吸烟和饮酒不良习惯的均占20%,有慢性疾病人占被调查者的12%。在一定程度上感觉身体经常疲劳的占48%,精神经常疲劳的占46%,担心换慢性病的占20%,运动不足的占32%,肥胖正在发生的占26%。表明内蒙地区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有不良生活习惯和慢性疾病的为数不多,但有48%的被调查者由于学习、工作等带来的压力均感到疲劳,同时,他们有意识的去维护和增进自己的身体健康,以科学的体育锻炼作为增进身体健康的一种手段。
(3)内蒙古地区居民体育消费情况调查
居民体育消费指直接从事体育活动的个人消费行为。体育消费能力是判断一个地区体育事业发展情况、居民在保证基本生活消费外,投入体育方面消费情况的有力指标之一。据调查得知,2008年至2011年,内蒙地区群众体育消费额度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消费能力不高,意愿不强。在200名被调查者中,仅有7.6%的被调查者会去收费的体育场馆,占92.4%的在调查者会选择免费的公共体育场所、住宅小区空地、公园等场所进行体育锻炼。占52%的居民没有去过收费的体育场馆锻炼,部分被调查者一年中去收费的体育场馆锻炼在10次以内,只有8%的体育爱好者会在一年中消费10次以上去体育场馆进行体育锻炼。在消费金额上,到收费场馆锻炼和娱乐每次消费在50元以内的占被调查者的92%。
2.2.2 内蒙古地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环境的调查
内蒙地区居民体育锻炼主要以自发组成、自己管理为主,主要集中在住宅小区空地、公园、广场、自己庭院等地进行体育锻炼,多数以个人、与家人、与朋友、同事一起等形式锻炼。活动场所条件较差,没有正规的体育锻炼设施,没有专业的管理者,而且居民自身对体育的认识水平有限,所以只能以日常的体育活动和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为主,包括武术类、跑步、羽毛球、篮球、乒乓球、蒙古族舞蹈、搏克等。
2.2.3 锻炼的意识及价值取向现状
随着内蒙地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其锻炼动机是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原动力。本文通过调查得知,内蒙地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绝非只有一个动机,他们的动机均倾向于健康、娱乐、交往及精神寄托等四类动机。不同年龄段参与体育锻炼动机也有明显差异,唯有健康动机均是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内在动机。此外,参与体育锻炼还受着在学生时代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新闻媒体的传播、单位组织体育活动等外因所影响。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部分参与者有放弃体育锻炼的消极想法,其影响因素包括缺乏兴趣、余暇时间少、不懂锻炼方法、体育场地设施缺乏、锻炼场地远不方便、工作负担重身心疲劳、锻炼效果不明显等。诸多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体育场地设施缺乏、不懂锻炼方法及锻炼场地远不方便。解决参加体育锻炼中存在问题,是扩大参与体育锻炼人群,培养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的关键。
2.3 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内蒙地区居民群众体育开展的影响
2.3.1北京奥运会期间内蒙地区环境变化情况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悠久、规模和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际体育竞赛,它对举办城市的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体育更是受益匪浅。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个代表,是多民族的聚集地,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2008北京奥运会效应,对内蒙地区群众体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数人认为内蒙地区体育场馆设施、体育意识、文明程度三项指标都有明显改善,且均没有后退的趋势。由于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是一个渐进完善的过程,暂时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体育锻炼意识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完善也是任重道远。
2.3.2北京奥运会对内蒙地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影响
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内蒙地区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社会体育也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来自政府和非政府的各种渠道投入体育的资源与日俱增,使体育场馆建设逐年增加、社区体育设施条件得到不断改善。通过调查得知,大部分的居民认为奥运后内蒙社会体育发展良好,体育锻炼人口有明显增加,并促进了文化与体育氛围的改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内蒙地区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不完善,体育部门对群众体育发展重视不足,群众体育的活动经费投入及场地设施建设严重短缺,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群众体育管理者、指导者严重缺乏,且指导水平较低。2008年北京奥運会的成功举办,对内蒙地区体育事业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对群众体育发展的关注程度有所提高,加大了发展社区体育的经费投入。内蒙古地区群众体育锻炼意识明显增强,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人数也逐渐增多。由于内蒙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是发达地区的1/2—1/3,导致体育消费能力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改善社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加强对社区体育的专业化管理、培养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促进内蒙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建议
从内蒙古地区群众体育整体状况及发展趋势出发,制定系统的群众体育发展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培养大量的体育管理者及专业的体育社会指导员,以满足现代社会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加大社区体育活动经费的投入,加快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改善群众从事体育活动的物质条件。并且可充分利用08奥运会后效应,加强体育功能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体育知识的正确认识,从改变人们的观念入手,促进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天芳.内蒙古通辽市城区群众体育锻炼动机现状调查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
[2] 钟天朗.我国体育消费趋势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4.
[3] 刘洪玉.北京奥运会对我国体育发展的影响[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3,57-59
[4] 李凤新.内蒙古地区与发达地区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3,48-51.
[5] 孟和,高素霞.内蒙古城镇居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34,1,123-126.
作者简介:赵锋,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在读体育硕士,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育,社会体育。
4.村民自治工作的调查报告 篇四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提升工作水平
一是强化领导,抓考核。市委、市政府把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专门调整了村民自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和职责,党政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组织协调,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农办、妇联、共青团、计生委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还把此项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综合目标之中进行严格考核,保障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有力有序深入开展。
二是培训动员,抓基础。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三农”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坚持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其配套组织开展全面系统的培训,紧紧围绕《村委会组织法》、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四个重点内容组织脱产培训,及时组织学习“四议两公开”等基层民主管理的有效方法,大大提高了村级干部的民主管理意识,在广大村干部中筑牢了正确的自治观念、理财观念和民主管理观念。同时,在全市各村,利用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走家串户方式向广大村民广泛宣传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意义、方法和程序,提高群众参与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意识。同时,充分发挥市、镇两级机关干部作用,开展“基石工程”活动,下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机关干部脱产下村指导各项工作,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薄弱村”治理工作打牢了思想基础,提供了人才支撑。
三是完善制度,抓落实。昆山市抓住村党组织班子调整,村委会换届选举后的有利契机,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务公开民主
三是抓住村级重大事项
5.村民自治现状调查 篇五
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村民自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一项带有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调查时间、地点及方法
(一)、调查时间:2011年2月——3月
(二)、调查地点:慈城镇城北片区行政村
(三)、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积极带领农民闯市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多数村党支部以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为己任,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并领办、创办农民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二)、积极联系和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多数村党支部建立并坚持了定期走访群众、民情恳谈等制度,主动服务群众,解决饮水、用电、通信、生产等农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群众的拥护。
(三)、积极改进领导方式,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多数村党支部坚持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建立健全了各项民主制度,深入推进村务点题公开和村级财务彻底公开,运用民主、法制的方式开展工作,保障了农民群众在村民自治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四)、积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促进村级各种组织职能作用的发挥 多数村党支部支持村级各种组织按照各自章程开展活动,形成了职责比较明确、运转比较协调、配合比较密切的村民自治工作机制。
(五)、积极开展党内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多数村党支部坚持了“三会一课”、“两委”集中学习等制度,规范了组织生活,提高了干部素质,增强了班子合力。推行了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加强了党员的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党员的政治素质和带领村民致富能力,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两委”关系不协调问题,削弱了党组织的执政力
目前,少数村两委关系紧张,书记、村长各唱各的调,工作上形不成合力。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有偏差。有的党支部书记认为,党支部是领导核心,其他村级组织只是自己的附属。有的村委会主任甚至一些群众认为,村委会主任是全体村民选的,党支部书记只是少数党员选的,“少数服从多数”,主张“书记管党务,主任管村务”。二是权力界限不明晰。有的党支部不尊重村委会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大权独揽,包办一切。有的村委会不尊重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拒不接受党支部的领导,我行我素,把村民自治异化为村委会“自治”。三是亲疏现象较突出。“两委”关系不协调的村,多数宗族、派性问题严重,同时,由于发展党员的“近亲繁殖”,导致这些村的党员人才少,非党人才多,党支部班子不如村委会班子强,核心地位就不会稳固。
(二)、基层民主建设不健全问题,淡化了党组织的公信力
部分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完善,农民群众难以规范有序地参与农村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有些群众民主意识不强和法制观念不强,只要民主权利,不愿意尽义务,这些都影响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顺利推进,特别是农村“一事一议”实行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往往是难议成、议不成。
(三)、自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降低了党组织的战斗力
一是一些党支部处于看摊守业、消极怠业的状态。目前“守业型”的支部占有相当比例,主要特点是:干部思想不解放,甘当“太平官”,满足于“维持局面、完成任务、不出大事、没有上访”。还有“怠业型”的支部占有一定比例,主要特点是:党组织软弱无力,甚至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发展没思路,问题绕着走,工作推着干,村困民穷,人心涣散,问题积重难返。二是一些村干部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目前农村基层干部能够奋发有为、艰苦创业的能够达到三分之一以上,但是还有20%左右的村干部处于不会
干事、无心干事、不干正事的状态。三是一些农民党员处于无力争先的状态。目前,有相当比例的农村党员仅限于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双带”作用,有的甚至致富步伐缓慢,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无法发挥作用。
(四)、集体经济较薄弱的问题,弱化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集体经济发达的村,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推进的速度较快,其党组织为群众服务的能力也就更高。缺乏集体经济实力的薄弱的村,尤其是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党支部,自身运作的必要费用都经常捉襟见肘,为群众谋福利更是困难重重。从这里可以看出,薄弱的村集体经济,已经动摇了基层党组织赖以生存的经济条件,由于不能为群众提供有效服务,一些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已经大打折扣。
四、建议和对策
(一)、构建以规范化、民主化为方向的农村事务管理体系,提升村级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核心力
1、建议修改滞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条文,理顺权力机制
建议对现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修改和完善,重点要具体界定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职责权限范围,进一步明确农村“两委”的边界;对村民代表的资格条件、村主任候选人的政治条件、宗族和邪恶势力对村民选举的非法干扰、违反民主选举的过错责任追究等问题予以确认。应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明确规定,村委会成员有被追究刑事责任、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连续三个月不履行职责等行为的,其职务自行中止或解除,无需启动罢免程序。
2、建立“两委”联席会议制度,理顺决策机制
基本原则是党组织管方向性“大事”,村委会管具体事务。由于村“两委”矛盾的焦点是争决策权,因此要重点放在规范村“两委”内部决策运行机制上。日常村务决策应当由村委会以民主的形式讨论决定,向村党组织汇报,村党组织有建议权;如果两者不协调,召开由村党组织负责人主持的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如还无法解决,交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凡涉及村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重大问题,即重大村务决策,运作方式是:村党组织可提出初步议案,提交村委会和“两委”联席会议讨论并拟订初步决策方案;也可以由村委会提出,经村党组织同意后,提交 “两委”联席会议讨论并拟订初步决策方案。
3、推行村级规范化管理,理顺管理机制
建立 “一制三化”工作机制,即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村级管理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认真解决“一事一议”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着力探索“一事一议”有效途径的基础上,出台相关政策和意见,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事物的管理。
4、加强对村级组织选举和推选工作的领导,理顺用人机制
村级党组织要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于村级组织选举和推选的全过程,从政治上领导、思想上引导、工作上指导,牢牢把握选举工作的主动权,这也是根治宗族、宗教、邪恶势力侵入农村公共权力体系的最好最直接的办法。在直选中村党组织既要切实保障村民的推荐权、提名权、选举权和罢免权,又要发挥党员作用,广泛宣讲政策、形势、任务,教育引导村民正确行使权利。
(二)构建以社会化服务为重点的服务保障体系,提升村级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服务群众的能力
1、建立生产服务体系
发挥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的优势,将村委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产业协会等农村组织统一纳入体系,从村民的实际出发,构建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服务网络;发挥村级党组织牵头抓总的作用,为农户提供信息科技、农资、销售服务,为广大农户提供方便,建立为民发展平台。
2、建立救助保障体系
村级党组织要定期走访慰问弱势群众,尤其要对因发生天灾人祸以及一时遇到特殊困难的党员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对缺技术、缺岗位而有生产能力的困难群众,村级党组织要积极协调村内党员示范户、致富能手等对其提供一定的技术、资金、项目,帮助开展创富活动;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依无靠的特困群众,可根据村集体经济强弱,实行定额定期补助。
3、建立社会稳定体系
建立以村级党组织为主导,村治保会、巡逻队为主体的群防群治网络,构建群防群治的农村社会治安体系,协助政法机关,严厉打击农村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各种邪恶势力,保障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构建以保持先进性为核心的党组织建设体系,提升村级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战斗力
1、着眼于形成合力,加强村级班子建设
着力实施好“三个一”工程。一是选好一个人。要坚持“有政治头脑、有发展意识、有双带能力、有敬业精神”的用人标准,进一步完善“两推一选”制度,选准选好村党组织书记。推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提倡书记、主任“一肩挑”,进一步巩固党组织在村级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二是配强一班人。要从发挥村级班子整体功能出发,及时调整那些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缺乏进取精神的支部成员,充实年富力强、懂经营会管理的同志,增强班子的活力。提高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建设责权利统一的村级班子。三是备足一批人。要采用“组织(个人)举荐、民意考察、实绩考评、知识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重点从那些热心为群众办事、且有致富本领的退伍军人、经商办企业的能人和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后备干部,有效解决村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
2、着眼于增添动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要落实好包括党员发展培养机制、党员学习培训机制、党员关心激励机制、党员预警告诫机制等在内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丰富“三会一课”的活动内容,不断提高党员管理的人性化程度;要根据各村的实际,从优化结构布局、完善设施配备、落实经费保障等方面入手,为高质量开展党员活动创造良好条件;要继续深化载体创新,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责任感和荣誉感;要着力改善和壮大党员队伍,重点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
(四)构建以发展集体经济为目标的组织保证体系,提升村级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统筹发展能力
一是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村级党组织要立足本地优势,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走“一村一业”兼顾多样发展的道路,盘活农村集体经济。二是加强管理,完善机制。要建立完善村集体资产登记、评估、流转、有偿使用制度,建立资产报告和评估制度,规范村集体资产管理,避免出现村集体经济合同纠纷和集体资产浪费流失现象。
三是减少支出,减轻负担。要通过精简村干部职数、推行村干部交叉任职、选派乡镇干部到村任职等形式,减少村干部工资支出。要积极采取措施化解村级债务。
(五)构建以和谐、文明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提升村级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引领社会风尚的能力
6.乞巧调查问卷终极版(村民) 篇六
您好!我们是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目前正在实施一项关于广州乞巧文化节的社会调研,请您配合我们填写以下的问卷内容,您只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选项。我们保证您填写的内容只用于学术研究之用,绝不外泄您的个人信息,谢谢您的配合与支持,在此我们向您表示真挚的感谢!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的年龄属于以下哪个范围?
A、18岁以下B、18-25C、25-35D、35-60E、60岁以上
3、您住在珠村吗?
A、是,并且家人都是珠村人
B、是,但只是暂租住在珠村的外地人
C、不是
4、您对珠村乞巧节文化的了解程度是(如果该题选择C,请跳过第5、6题。)
A、很了解,知道活动举办的时间、地点、内容
B、知道的不多,仅从媒体的报道中了解到一些相关的信息
C、完全不了解
5、您主要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乞巧节的相关信息(多选)
A、电视节目B、互联网C、广播新闻D、报刊、书刊或杂志E、其他人的口述 F、学校相关教育G、其他
6、您知道以下的哪些与乞巧节有关的活动?(请在知道的选项前面的方框内打“√”,此题为多选。)
□穿针乞巧□种生求子□拜七娘□摆七娘
□晒书晒衣□吃巧果□拜魁星□都不知道
7、您对乞巧文化感兴趣吗?
A、兴趣非常浓厚B、有一点兴趣C、一般,无所谓D、完全没兴趣
8、你知道以下哪些是珠村乞巧节的活动项目?(多选)
A穿针乞巧B种生活动求子C晒书晒衣D供奉“磨喝乐”E拜织女F拜魁星G为牛亲生H吃巧果I都不知道
9、你是否参加过每年一度的珠村乞巧节?
A参加过两次一下B参加过两次以上C没参加过,但想参加
D没参加过,也不想参加
10、在今年的乞巧文化节活动中,有结合了现代文化的活动,例如以“相约七夕,牵
手幸福”为主题的相亲大会。您是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A.很好,这种变化与时俱进,值得保持
B.无所谓,变化和保持原样都可以
C.不好,乞巧节应该保持传统的形式
D.其他________
11、你希望乞巧节包含什么活动(最多选三项)
A、游戏灯谜B手工艺制作C汉服展示D糕点品尝 E仪式展示 F、其他
12、你认为举办乞巧节应看重哪些方面(最多选两项)
A、乞巧工艺的展示于传播B、追求经济效益C、追求影响力
D、强调文化的传播 E、其他
13、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呈衰落趋势,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
A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 B继承人的减少 C社会关注度减少 D未能实现产业化生产E文化产业缺少创新F缺少政府的支持与保护
14、您觉得在对待乞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比较有效的措施有哪些?(多选)
A、政府出台保护传统文化的政策和制度
B、做好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提高其人文素质
C、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进商业元素,用创新精神带动传统文化发展
D、继续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范围更广的人群主动了解传统文化
E、其它:(请补充)
15、你愿意通过什么方式参与乞巧节的保护与传播?(多选)
A时刻关注乞巧节的保护欲传播情况,积极响应B参与有关乞巧节的各种活动
C加入有关乞巧的组织D学习乞巧有关的知识,呼吁身边的朋友参加
E购买乞巧的有关工艺纪念品F没兴趣参加
7.村民自治现状调查 篇七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保障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以农村家庭 (户) 为单位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致力于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种互助共济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内蒙古自治区则表现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为深入了解此项民生政策实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所取得的社会成效, 笔者组织调研组对最早开展试点工作之一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西日嘎苏木 (乡) 的5个嘎查 (村) 共102户农牧民, 以及第二批开展试点工作之一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书声乡的4个自然村共99户农牧民进行了入户访谈与广泛调研。本文分析以本次调研数据为基本依据。
一、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在内蒙古的实施现状以及取得的成效
1.实施范围逐步扩大, 提高了合作医疗的参合率
2003年12月,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制定和下发了《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管理暂行办法》, 并于2004年开始在全区范围内7个旗县开展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 (以下简称“新农合”) 的试点工作。这7个试点地区下辖104个苏木乡镇, 1094个嘎查村, 农牧业人口12.1103万人。至2004年底, 7个试点旗县中参合农牧民人数为76.57万人, 参合率74.3%;共有16.5962万人次通过合作医疗报销医药费537.36万元, 其中门诊报销218.94万元, 大病报销318.42万元。2005年, 试点地区扩大到12个, 全区12个试点旗县 (市、区) 覆盖人口201万人, 有161万农牧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参合率达到80.5%。到2006年底, 全区“新农合”试点旗县已达到39个, 覆盖农牧民人口663万人, 占全区农牧民人口的47%, 共有545万农牧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参合率达到了82.3%。[1]2007年, 自治区继续全面推行“新农合”制度, 农牧民的参合率达到了85%。实施范围的扩大和参合率的提高, 不仅为进一步推广这一政策提供了基础, 也为更多的困难农牧民提供了健康保证。
2.“新农合”有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为了让广大参合农牧民受益, 各试点旗县经过认真调查、反复研究和精密测算, 制定了具体的“新农合”实施方案, 并根据农牧民的经济状况和承受力, 比较合理地确定了农牧民个人交费标准和补偿比例。调查中我们发现, 在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和给付中, 各试点旗县一般是家庭账户基金实报实销100%, 每人每年最高补偿额10~20元不等, 在农牧民交纳10元合作基金的基础上再加财政补助部分。大病统筹基金中起付线、报销比例和封顶线都有所不同, 其中, 起付线最低为100元, 最高为1000元;封顶线最低为4000 元, 最高为l5000元;补偿比例基本为医疗费的30%~40%。在具体运作中, 各地通过加强医疗服务管理, 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为参合农牧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使农牧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和县”, 能够就近享受到较好的和较适宜的卫生服务。在管理上, 各试点旗县制定了“农村合作医疗证、报销医药费公示、合作医疗家庭账户、医药费用清单、药品和基本医疗服务价格公示”等十多项制度。此外, 还规定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汇报工作, 主动接受监督。审计部门每半年对合作医疗基金收支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一次。这些制度和措施的建立, 有效地推动了新农合工作在各试点旗县的顺利进行。
3.各级政府财政补偿比例和补贴标准逐步提高
2004年, 中央财政共资助内蒙古7个试点旗县合作医疗资金905万元, 自治区本级财政按规定比例安排补助资金362万元, 共计1267万元。2005年, 12个试点旗县 (市、区) 共为参合农牧民补偿医疗费用4000余万元, 占农牧民住院费用的31%。2006年, 医疗补偿费达到1.68亿元, 受益人群达到参合农牧民的35.4%。在合作医疗的资金筹集过程中, 政府更是逐年提高补贴标准。2007年, 政府把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了每人每年90元, 这其中, 各级政府的补助就达到了每人每年80元。具体为:中央财政补助40元, 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财政按照20∶10∶10的比例补助40元, 农牧民个人缴费10元。[2]这些措施的推行大大减轻了农牧民因疾病造成的经济负担,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得到了缓解。
4.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加强
各试点旗县把建立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不断完善农村牧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具体管理中, 各地的苏木 (乡、镇) 卫生院都实行县办县管, 嘎查 (村) 卫生室实行乡 (镇) 办乡 (镇) 管, 它们与旗县中心医院共同构成了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同时, 各试点旗县也以此为契机不断强化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原本低下的医疗服务水平, 逐步满足了建设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的要求。
二、内蒙古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困难
目前, 农牧民个人缴纳的合作医疗基金还没有找到一个经济有效、简便快捷的筹资办法, 现在采取的由乡村干部入户每年收一次的办法, 不仅工作量大, 而且工作成本也高。而且, 在这一制度实行初期, 一些农牧民对此持观望态度, 参加者较少, 覆盖面较低, 致使所筹集到的合作医疗资金数额有限。但是, 农牧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决定了他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却很高, 而且由于患大病的概率比较高, 导致所需的补偿款数额巨大。例如, 在被调研的201户农牧民中, 家庭中患大病的比例为47%, 患常见病的比例高达72%。造成筹资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缺乏集体的经济支持, 除非这个农牧区有集体产业, 否则是没有任何集体交费补贴的。二是广大农牧民交纳合作医疗有关费用的积极性不高, 这要么是因经济贫困没有能力交纳, 要么是对农村合作医疗不信任, 或者对合作医疗质量以及补偿比例不满意而不愿意交纳。例如, 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调研显示, 仅有33.2%的参合者对目前的补偿比例表示“满意”, 66.8%的参合者对补偿比例表示“不满意”。三是各级政府对农村牧区卫生经费补助政策落实不到位, 导致医疗机构运转经费严重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地方财政困难以及国家合作医疗基金补助政策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的财政收入差别。
2.硬件设施差, 专业医疗卫生人员缺乏
实行“新农合”以后, 到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患者人数增多, 但受条件的限制, 医疗服务却难以满足患者正常的医疗需求,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群众参合的积极性。硬件设施差主要表现为:一是苏木 (乡、镇) 卫生院、嘎查 (村) 卫生室两级定点医疗点条件简陋, 基础环境差, 专业人才短缺。一些旗县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房屋破旧, 设备短缺, 医务人员素质偏低, 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和能力都不能满足农牧民的需求。农牧民往往是走一整天的路见不到一家有规模的医院, 即使找到了医院, 但是条件十分简陋, 缺少必要的检测手段和检查设备。二是高素质的专业医疗卫生人才缺乏, 医务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其主要表现为专业医疗卫生人才的“逆向淘汰”, 即越是业务能力强、学历高、职称高的医务人员反而被“淘汰”的可能性越大。[3]因为, 目前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卫生技术人员的收入差距极大, 贫困地区受过良好训练的卫生技术人员大都会想方设法地调到城市工作, 以取得较高的报酬。
3.“新农合”的政策宣传不到位
“新农合”的政策宣传不到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地方政府宣传经费紧缺;二是宣传成本高但效果较差, 影响了各乡镇的重视程度与宣传的积极性。例如, 目前每户农牧民的参合经费是每人每年10元, 但花在每个人身上的宣传成本费却在15~20元之间, 这就使得这项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 严重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政策宣传不到位的另一个表现就是, 部分农牧民对这一制度心存疑虑与误解, 他们主要存在着“五个担心”, 即:担心新型合作医疗能否长期坚持下去;担心新型合作医疗资金能否管理好;担心报销医药费时能否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担心能否及时报销医药费;担心患病的人占便宜, 健康的人吃亏。基于这些担心, 部分群众不积极主动参合和交纳参合费。例如, 在被调查的农牧民中, 知晓“新农合”政策的人仅为50.3%, 其中40.5%的人是通过电视、报纸、传单获知的, 13.8%的人是听别人讲的, 9.7%的人是通过其他途径获知。在知晓程度上, 有40.6%的农牧民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仅有35.7%的农牧民同时了解补偿标准和报销程序。
4.制度的制定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制度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参合率的高低, 制度的缺陷导致参合率偏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一是参合农牧民感到住院报销的比例不高、门诊报销的是自己的钱, 没有得到多少实惠;二是对报销过程中核减的药物、适用的比例、计算的方法看不懂, 听不明白;三是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长年在外打工, 看病吃药都在外地, 而外地的大医院费用太贵, 个体诊所又无正规的票据, 回来后报销审核严格, 难以报销;四是住院患者在转院、转诊时手续繁多;五是农村一部分青壮年认为身体很好, 没有参合的必要;六是当年住院报销了的病人认为来年不可能再患病, 于是不再参合。此外, 有些家庭当年有病人就参保, 无病不参保等等“逆向选择”的问题较多。这说明目前的“新农合”制度在便民、惠民的制订上和管理措施上还很不完善。另外, 各旗县对“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和管理的监督力度不够。当前, 各试点旗县虽然都成立了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 并制定了相应的监督制度, 但有效监督机制缺位, 监督委员会参与有效监督动力不足, 压力也不大, 有形式化倾向。
5.基层开展合作医疗的卫生体系不健全
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建立的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体系, 使绝大多数农民都能够以较低的费用支出获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但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政府在卫生支出方面开始向城市倾斜, 例如:1991年~2000年间, 政府投人农村卫生的支出为690亿元, 仅占卫生总预算支出的15.9%。这使得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正常运转难以维持, 直接导致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线断网破”。[4]而内蒙古自治区限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欠发达状况, 政府对农村牧区医疗卫生的投入就更为有限, 一些乡镇卫生院处于亏损状态或接近亏损, 以药补医、以药养医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同时, 在经费来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 各级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纷纷市场化、承包化, 市场化后的这些卫生机构失去了为农牧民义务提供预防保健等卫生服务的功能。这些情况都直接导致了农村牧区医疗卫生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
三、完善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措施与政策建议
1.“静”、“动”结合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农牧民参合的积极性
试点经验证明, 做好宣传工作, 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 是提高农民参合率的重要前提。政府应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 以及发放传单、下村设咨询点等各种有效的形式, 广泛深入地做好宣传工作, 做到“新农合”制度家喻户晓, 人人明白, 使农民全面了解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政策、报销补偿比例、管理程序等。特别是对重点、难点的乡镇、村的农户, 更要做好这些静态知识面的宣讲。同时, 要充分利用发生在农民间的典型鲜活事例进行动态的宣传教育, 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在宣传时应注意宣传媒体的权威性, 宣传中应避免夸大, 力求客观, 以免误导农民, 让他们明白这是政府认真而负责的一件“惠民”大事, 从而为整个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首先, 应该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乡村卫生室为重点的农村牧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农村牧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目前, 农牧民特别是低收入农牧民最经常利用的卫生资源是村卫生室, 村级医疗服务设施的好坏与村医技术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利益。实践表明, 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 与其他医疗点相比, 村卫生室除了提供医疗服务以外, 还能够更有效地承担群体预防、保健知识传播和组织改善环境卫生活动等多种社会功能。[5]因此, 利用合作医疗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有利时机重建村卫生室, 促进其服务水平的提高, 对于改善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 是一种最有效率的投资。
同时, 针对乡村卫生技术人员缺乏, 乡村卫生技术队伍学历过低、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 应该加速培养农村卫生人才, 通过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免费培训乡村医生等办法, 增强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也可通过上级卫生部门对口支援, 定期、定向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实现农民就近就医, 享受优质廉价医疗服务。而且, 从政府治理来讲, 政府也可以借鉴诸如“服务西部计划”的教育政策, 通过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鼓励医学专业毕业的本、专科生到农村牧区广大缺少医务工作者的地方去就业, 以整合医疗资源, 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3.逐步提高医药费补偿标准和报销比例
补偿标准不高和报销比例偏低是影响“新农合”发挥其有效作用的主要原因, 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 才能增强合作医疗对农民的吸引力, 才会有利于合作医疗的长期发展。在具体工作中, 一是要遵循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设计合理的补偿方案。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及农民的意愿在住院、非住院的重大慢性疾病或对门诊的补偿之间进行权衡, 以规范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方向。二是要设计合理的报销比例。报销的比例高低应与总筹资金额的多少相一致, 但一般补偿比应设定在50%~70%的范围内, 而不是目前的30%~40%, 这样才可以较好地解决农牧民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例如, 在被调查的农牧民中, 只有60%的人对补偿满意, 40%的人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中, 44.6%认为报销比例偏小, 14.3%认为医院药费和收费偏高, 19.4%认为报销不及时, 6.5%认为不给报销, 15.2%不能说明原因。
目前各地新农合保障目标大都定位为保大病, 放弃了对大多数人基本医疗需求的保障责任, 难以获得良好的投入绩效。实际上, 真正影响农村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许多农村居民的大病也是因为“小病无钱治而扛成大病”的。从卫生投入绩效看, 对大病的干预所获得的健康效果远不如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及时干预。此外, 大病为主的保障方式也容易导致“小病大医”的道德风险。因此, 我们认为应该调整目前这种只保大病的医疗合作模式, 逐渐向保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方向发展。
4.简化报销手续, 改变付费方式
在调研中, 群众反映最大的问题还是报销手续和付费的问题。能否及时、足额地领取到补偿金, 直接影响广大农牧民对新农合的评价、认同和参与程度。首先, 新农合目前采取的是农牧民出院后凭医疗消费收据到指定单位 (一般为新农合办公室) 报销补偿金的形式, 这种报销形式具有审核手续烦琐、等待时间较长等弊端。农民为获得补偿金, 通常需要向乡 (镇) 、县 (市) 新农合管理部门申报, 经过审核、复查等数道“工序”才能获得补偿金, 既费时又费力, 容易使农民产生抱怨心理。其次, 在报销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例如, 有的农民在认识相关工作人员的情况下, 就可以更加便捷、快速、足额地获得补偿金, 而没有社会关系的农民只能“按部就班”, 农民便会对新农合产生不利民、不公平的认知经验, 对其推广和发展将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 我们建议实行医疗费用医院垫付制度, 就是患者在结算医疗费用时由医疗机构审核并垫付应给予农民补偿的医疗费用, 使农民能更加及时、便捷地得到资金补偿。它的具体程序为:在定点医院设立新农合结算窗口或在原窗口增加新农合报销程序, 参保农民在当地规定的任何一家定点医院就诊, 都可以直接在该医院所设的新农合结算窗口交纳自付费用, 一次性结算清楚。这种报销制度有两点优势:一是简化了报销程序, 为就医的农民提供了方便, 尤其是生活在地广人稀、交通设施不健全地区的农牧民;二是报销过程更加公开、透明, 使广大农民在报销面前人人平等, 避免出现“因人而异”现象, 使新农合的最后一个环节更加公正、透明和人性化。因此, 实行医院垫付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方便广大农民享受新农合, 增加透明度, 方便农民监督。
5.建立医疗合作与贫困家庭医疗救助有机结合的制度
政府中的民政等有关部门应抓住实施贫困家庭医疗救助政策的机遇, 尽快建立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 统筹安排救助资金, 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同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结合起来, 建立稳定有效的筹资机制, 为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提供长效的医疗保障。从内蒙古各地区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们还不能把目光仅仅放在这种“保险式”的医疗合作模式上, 还应该从实际出发适当扩大医疗救助对象, 增加救助受益面, 提高对弱势农牧民的医疗救助力度, 把农牧区五保户、贫困农牧民家庭、残疾家庭等弱势群体作为救助的重点, 切实缓解他们看不起病的困难。在建立合作医疗, 实行“大病救助”制度的同时, 还应增设“大病救助” 作为补充, 专门解决农牧民大病重病医疗费用, 救助资金可以由自治区各级财政、民政部门拨专款, 以及由社会各界捐赠等。鼓励社会力量对农牧区特困群众的医疗救助行为, 积极向社会募集农牧区医疗救助基金, 对患急重病或意外伤害而又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农牧区特困群众进行救助。同时, 建立独立的医疗救助基金账户, 实行个人申请、村民代表会议评议、民政部门审核批准、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管理体制, 逐步建立“大病救助” 与合作医疗相结合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内蒙古政府办公厅.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工作方案[J].内蒙古政报, 2003, (06) .
[2]钟玉堂.建立完善农村牧区医疗卫生保障体系[J].内蒙古工作, 2005, (06) .
[3]高书生.社会保障改革何去何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4]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8.村民自治现状调查 篇八
摘要: 政治参与是当今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但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其经济水平、地理位置、文化背景都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所以该地区农民政治参与状况也有自己的特点和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政治参与状况,为如何提高当前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提出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农民;政治参与;村民自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028—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村民自治制度,从制度层面上为农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条件和制度保障,使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地理位置,文化素质等原因,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政治参与状况不容乐观,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政治参与状况及原因
以甘肃省环县S村的调查结果为例,分析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政治参与状况。S村总人口约1 400人,其中18~60周岁的村民约600人,按照1∶6的比例和分层抽样的方法,将村民分为农业农民、农村乡镇企业工人和城市农民工3个层次,抽取100人为调查样本,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被调查村民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以上的调查数据和现实中的一些具体情况分析,笔者认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政治参与状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情况。西部农村比较普遍地贯彻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从调查统计的数据看,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所了解”、“比较熟悉”和“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农民达到了58.8%,认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农村得到了贯彻和实施,给农村经济、政治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有46.4%的农民认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贯彻实施,使农民有权利选举自己的代言人”,“使农民的合法权益更有保障”,“使农民的生活与村委会联系更加紧密”;还有52.3%的农民认为村民自治后没有带来影响和变化,选举流于形式,伤害了农民的民主权利。政治选举最能反映选举人的意愿,是影响其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自身合法权益的最重要途径,我国农村实施的村民自治是农民政治参与的集中体现,它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然而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因村民自治参与的程度和水平较低,村民大规模的政治参与仅限于民主选举活动,至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诸多环节在经济落后的西部广大地区根本无从谈起。
2.农户的经济地位对政治民主的影响。我们一直认为,在封建家族势力和地方黑、恶势力受到极大打击和遏制的现代社会里,农户的财产权利和经济能力,在事实上决定着村民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没有一定的财产和经济实力做基础,在乡村社区就不会有地位,那些相对贫困农民的“一票”往往显得软弱无力;相反,“财大者气粗”,他们往往在社区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但问卷显示,乡村最有权势的是“在乡村工作的干部”和“有能人在外边的人”,两项合计占60%,其次才是“有钱人”,占29.6%;认为“大姓望族”决定其在社区地位的人只有5.7%,考察受访农户本人在村庄的地位,有53.8%的农户认为自己“有一定地位”,43.2%的受访农户认为自己在村庄“没有地位”,自认的主要原因是“太穷”和“读书太少”合计占74.3%,这说明西部农村正在由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变。但从总体上来看,经济上宽裕的村民较处于贫困边缘的村民更热衷于参与村子里的事情,他们的政治参与动机也较后者主动一些。由此可见,沉重的生活压力和经济负担制约着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农民只有在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彻底摆脱贫困,衣食无忧的条件下才可能以更大的热情参与政治。
3.村民的选举权从形式上看,村民委员会的干部全部由选举产生,过去依靠乡镇任命村庄干部的时代结束了。但是,真正让农民满意——“候选人由村民提名,实行差额选举,过程公正”的选举还未超过半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选举过程不公正”,“做手脚”、“人为干涉”比较普遍,比例达到26.3%,有61.0%的村民参与选举是“因为选出的干部对我们很重要”。不参加村庄的选举或者“因为有补贴”才参加选举的只有很小的比例。特别要提醒的是,有33.4%的农民因为某些选举不合法而拒绝参加,对于“走形式”、“候选人不经我们推选”、“上面早定好了”、“参不参加都一样”等类型的选举,村民表示了反感。这些非法的选举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政治参与的热情。
4.影响村庄选举的多重因素与民选官相伴而生的是“拉选票”现象的出现。有意思的是,有6.7%的农民“越拉选票、越不选他(她)”,表现出村民政治成熟和对选举的认真,因为“村官”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这并不说明村民选举已经走向成熟。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据当地村民透漏,在该村曾出现一个选民人数不足500人的小村庄,海选中提名的“两委”候选人竟然多达80多名。经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村民是哥哥选弟弟、妻子选丈夫、老子选儿子、甚至还有自己选自己,令人啼笑皆非。许多村民在投票时受人左右,没有主见,给包烟,或者他因为吃了别人请的一顿饭,就在选举时投上人家一票,没有任何行使选举权利的神圣感。村民对选举中出现的违规操作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贿选的苗头已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考察村庄选举的过程,分别有57.8%、75.3%的农民经过慎重考虑填写选票和自己亲自投票。但是,村庄选举受家族势力影响还占一定的比例,分别有5.7%的农民按“家族统一的意见”选举“村官”,有16.8%的农民是按“全家统一的意见”选举。在这里,选民没有个人的独立性。同时,村庄选举中也存在随大流的现象,“人家选谁我选谁”的竟有11.6%。
5.村民的决策参与权问卷显示,有54.1%的受访农户表示被“经常邀请”或者“偶尔邀请”参加村庄的重大问题决策讨论,有23%的受访农户表示“从来不邀请”。需要指出的是,仍有14.8%的受访农户表示虽然被邀请“参加会议,但只是举举手”,对于这种走过场而又浪费时间。
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增强农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对策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利益诉求,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研究。
1.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我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新型基层民主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结果,只有农村的经济发展了,他们才会不自觉地参与到政治中来,由此可见,利益动机是农民参与村民自治、参与选举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政治参与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活动,这是增强农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内在动力和根本途径。
2.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保障村民的民主政治权利。村民委员会必须认真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农民的各项民主权利,进一步完善选举规则和程序,引导和保证农民选举出真正维护自身利益的管理者和代言人,杜绝任何形式的贿选以及其他一切不合法形式的存在。此外,定期召开村民大会,村内一切重大事务一律交由村民大会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并且定期公开村务、财务,让全体村民监督,真正落实村民的“村民自治”。同时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转变支部职能,协调好村支部与村委会间的权限关系。
3.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作风过硬又肯为群众谋利益的农村干部队伍。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和党员的“保先教育”活动、大学生进村进社、招考村官等途径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道德的力量绝对不容低估。如若公务人员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大公无私,那就不会用手中的权力去谋取私利。
4.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增强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在我国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都比较低,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普遍比较低下。因此,我们必须对农民进行政治常识和政治技能的培训,增强法制意识。要减少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提高农民政治参与水平,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农村法制建设的同时,也要利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在农民中开展普法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在农民中宣传党的为民政策,经常组织农民学习《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条文。让农民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自由和责任,正确认识当前的国情,使农民的参与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目标,在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施参与,从而不断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理性程度,农民知道如何进行合法的政治参与。
参考文献:
[1]陶东明,等.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封福霖.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析[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1,(1):8-11.
[3]王瑞丰.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2,(8):20-22.
[4]王浦勖.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7.
9.村民自治现状调查 篇九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大羊村村民焚烧秸秆现象调查与研究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承诺人:
日期:
大羊村村民焚烧秸秆现象调查与研究
近些年每年到了小麦和水稻的收获季节,几乎所有农民都将农作物收割后留在田地里的秸秆露天焚烧掉,这种做法虽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产生了大量浓烟,对交通运行、大气环境、消防安全等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我的家乡大羊村是农业大县,小麦、水稻等是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很大,所以焚烧秸秆的现象尤为严重。秸秆是指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在收割后的剩余部分。以前秸秆曾经作为很好地燃料和饲料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做出了很大贡献,记得小时候我们这儿都是将秸秆堆放在家里作为燃料使用,但由于现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秸秆作为燃料的需求量越来
越少,于是人们对秸秆已不像以前那么重视它了。焚烧秸秆现象由此产生了。
社会实践中我首先到田地里进行了实地考察,我到附近的田地间查看了村民耕地里的秸秆情况,发现了许多秸秆被焚烧掉的痕迹,沟渠里也堆放了不少,不少因泡在水里而烂掉了,这既污染水资源又影响了水稻田的灌溉。随后我对村民进行了随机采访,发现在收割完麦子之后,一些村民为了省时和省力就偷偷直接将秸秆烧掉了,但由于近来政府加强了管理,所以一些村民就直接把秸秆推放在沟渠里了。采访中我还发现有些村民认为秸秆焚烧后剩下草木灰,可以增加土地肥力,其实不然,焚烧秸秆会使土壤中原有的有机物含量减少,无机物含量增加,从而致使土壤板结,肥力流失,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焚烧麦秸秆也存在着火灾隐患,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会造成很大的威胁,前些年隔壁村就有由于焚烧秸秆而丧命田间的村民。同时燃烧秸秆也是一种浪费的行为。其次,秸秆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等,对人们的呼吸系统有很大伤害。
焚烧秸秆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这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在国家严令禁止焚烧秸秆下,村民也知道了这样做法的危害,可还是有些村民偷偷地将田里的秸秆烧掉。针对出现的问题的调查、分析我总结出的原因大体有五个方面:
原因一:燃料的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地区常见的秸秆燃料已被液化气、电能代替了。
原因二:农村的不便性
在收完庄稼后需要尽快把田地收拾干净,然后播种。清理收拾麦秸秆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村里的劳动力又不足,而直接焚烧是最省时省力的方法。于是大家都认同了这种做法,即使许多人也知道这样做的危害。
原因三:认识不足
许多村民都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认为将田里的秸秆直接在田地里焚烧掉可以使田地增肥。其实这是错误的,这只能适得其反,使得庄稼歉收。
原因四:农村劳动力不足
现在农村里许多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家里留守的大多是一些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农村的劳动力相对很不足,特别是在农忙的时候,这个问题尤显突出。
原因五:秸秆的出路少
我们这儿处于苏北欠发达地区,利用秸秆的相关产业几乎没有,秸秆的利用率很低,主要是在技术上得不到支持。
针对上述问题,我建议:
(1)在收割前,镇政府应大秸秆禁烧的宣传力度。可以成立秸秆禁烧小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实行全天不间断的巡查和监督。如可以利用派出所警车进行巡逻等。
(2)大力宣传秸秆焚烧会污染空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引发火灾、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引发交通事故、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以提高农民秸秆禁烧意识。这是禁烧工作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觉得只要村民从意识上知道秸秆焚烧的坏处,村民们也就不会轻易焚烧了。
(3)加强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将责任落实到每个干部身上,对于做不好工作的要进行处罚,同时发现焚烧的村民要加强教育力度同时还得进行适当罚款。
(4)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力度。秸秆固化成型技术、秸秆产沼气技术、热解气化技术、秸秆直燃发电技术、做一次性餐盒等都是最新的利用技术。镇政府应该大力推广可以实现的技术,如果将秸秆变废为宝了,我想大家肯定会好好利用秸秆的,而不是直接焚烧掉了,这才能切实解决这问题。
(5)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只有得到政策上的大力支持,秸秆的能源化利用才会日渐成效。农民的积极性和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很大的关系。
要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给秸秆一个出路,让麦秸秆正确地发挥它的用途。其实麦秸秆还是有很多的用途,比如秸秆发电、生产麦杆纤维地膜、秸秆饲料、秸秆建材及草编、制做麦杆画、秸秆生物油、秸秆气化、制作木糖等。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话说的一点都没错。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经历,让我从中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体会到秸秆焚烧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之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之严重。面对这些真实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做到正视问题,然后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找准问题的切入点,然后制定出一系列可行的解决方案并把它们切实地运用起来,这样问题才能有可能解决。
10.村民自治现状调查 篇十
一、调查过程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1.调查的目的
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最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它作为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贯彻实施建设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同时,解决建设中政府无法解决的种种问题。
2.调查的意义
居委会的自治发展,其中之一就是对居民生活领域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政府无法给予解决。通过居民自治来达到解决问题。从而对政府区域经济发展、维护社区稳定,繁荣社区文化,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调查内容 1.调查对象全称
***居委会自治建设的发展状况。2.调查对象地址
*****
(三)调查证明人
姓名:*****与调查主题关系:居民区党总支书记。
(四)调查时间
2011年9月18日—2011年9月21日。
(五)调查对象
访谈,****委员会干部3人;居民代表10人;志愿者代表5人;党员代表5人。访谈对象选择的原则:居委干部是开展日常工作的指导者;居民代表、志愿者和党员是整个工作的实施与监督者。
二、调查对象的现状
(一)****居委会自治建设基本情况
****,管辖区域面积19.4万平方米,有9个居民新村和15个散户点组成,整个辖区共有96幢楼房,新村楼道总数196个,其中成套公房楼道数143个,其他53个楼组为非成套房。目前,常住户1957户,常住人口3526人,其中,退休人员为1446(男635、女811)人,占常住人口的41.0%;失无业人员142人,占常住人口的4.02%;享受社会救助家庭103户,占常住户数的5.26%。其余都为在职人员和未成年人。居民区呈现出三个特点,即:老人多、失无 1 业人员多、享受社会救助人员多,是一个混合型社区。
(二)**居委会开展工作具体做法:
1.组织健全,网络完善,制度规范,功能健全
自09年7月,换届直选后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自治网络,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采用“3加2”模式,调整了四个工作委员会,吸纳了30名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居民参与居委会日常管理,充实了专业委员会的办事能力。同时,健全居民小组长和楼组长队伍,夯实自治建设根基,使自治功能更加完善,进一步增强了居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此外,民主自治要健康发展,必须要用制度来规范。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的民主意识、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通过多年的发展,居委会已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工作制度,着重抓“四个民主”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四会制度”,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对重大事项讨论、决定,畅通参与管理的平台,体现了居民的事由居民管理的自治精神。并做到了政、居务公开、制度职责上墙,明确责任和要求,自觉接受居民群众的监督。充分体现“四个民主”的价值,即,“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四自功能,促进了居委会活动的健康发展。
2.设施配套,管理有序,社区服务,便民利民
*****实行的是企业下运作的社区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比较困难,但政府十分重视基层政权建设,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拿出了一定的资金,投入到了居委会的硬件建设中,先后改建了100平方米的综合会议室、6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室、40平方米的图书室;新配了2台办公电脑和打印机,添置了3台空调,使居委会的硬件建设得到升级,办公环境得到了改观,提升了居委会综合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是居委会的工作宗旨,也是自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居委会通过整合镇域资源,共建共享,努力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丰富社区服务内容。目前,居委会共有11支16项便民利民项目。他们在为老、医疗服务、爱绿护绿、卫生保洁、活动室、健身点等方面,为居民提供日常的便民服务。全年受益居民人数达10000余人次,使居民得到了实惠,进一步推动了居委会与居民之间的沟通,加深了居民对居委会的信任,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
3、居民自治、实力体现、社区文化,丰富多彩
为搞好社区文化建设,按照自我教育的功能,居委会积极培育社团组织,组建了腰鼓队、拳操队、舞龙队、舞蹈队、门球沙龙队、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抖空竹等19支队伍,每天在小区活动室、健身场、社区的白玉兰休闲广场等场所开展活动,成为小区文明的一道靓丽风景。
该居以月月有活动为宗旨,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组织开展健康文明、积极进取的文体活动。动员社团、共建单位、文艺积极分子融入参与,来丰富小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每年开展:新春联谊会、元宵敬老、健康服务、百名居民看上海、端午送种子、暑期活动、高温为老送清凉、建党九十周年、重阳节、金秋十月歌会等系列活动、还组织居民开展了防灾灭火疏散逃生演练、食品安全、妇女维权等等。同时,针对创建“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文明氛围,每月开展一次特色工作“读书读报”,组织居民学习时事政治、思想道德、文明礼仪、健康知识等,提高了居民的思想素养和自身素质,为和谐社区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自治建设经过几年的实践,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居委干部收入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体制不顺,自治建设弱化
居委干部,多为转岗职工或退休居民和万千百岗位人员,经济实力本就弱,但工作量较大,业余加班无报酬,因此积极性不高。据调查,全镇居委干部兼职的补贴每月500元,在职为每月1700元左右,万千百岗位每月1280元。由于待遇较低,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居委会自治建设管理。
2.干部素质不高,工作水平偏低,社区工作量大,任务又繁重
【村民自治现状调查】推荐阅读:
村民自治工作材料07-17
村民自治工作的意见09-04
村民自治的主要问题及对策06-10
版《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10-19
某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06-14
村民自治“两委”班子的协调工作心得07-15
村民自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范文07-11
社区居民自治调查问卷07-09
居民自治工作调查报告10-05
悼词村民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