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布局规划方案

2024-11-09

学校布局规划方案(精选8篇)

1.学校布局规划方案 篇一

乡镇《义务教育布局调整

与学校建设规划》的实施方案

乡各村委会、中小学:

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我乡义务教育均衡、协调、持续发展,根据县政府会议精神,特制定本乡义务教育布局调整与学校建设规划。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乡适龄少年儿童人数连年呈下降趋势,义务教育出现规模过小、力量分散、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

1.生源格局出现新变化。主要表现为:①本地生源减少。每年有不少居民到异地就业、经商,孩子也随之在异地入学;②乡政府所在地生源增加。许多边远山区的居民移居乡政府所在地,导致乡政府所在地学校生源爆满。

2.布局调整任务艰巨。目前全乡在校生300人以下的小学还有9所,推进布局调整不仅任务重,而且困难多,主要为:①村干部、群众或思想保守,或担心增加经济负担,或担心孩子上学交通安全,在并校问题上持反对意见,很难与政府形成共识;②由于撤并后学校生源分散,需要建设一批寄宿制小学,还有多数保留下来的小学教学用房不够,教育资源不足,学生宿舍没有保证,学生管理需要加强。

3.办学条件发展不均衡。目前我乡9所小学离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有较大差距,不同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差距也比较大,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

准化建设难度较大。

4.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全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已基本饱和,但专任教师学科分布不合理。同时,由于部分骨干教师流向县城,造成优秀教师流失。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教兴乡的战略要求,围绕构建和谐校园、建设教育强乡的目标,科学、合理、有序地推进全乡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力求提高办学水平,均衡教育发展,满足需求,让人民满意。学校布局调整要做到有利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有利于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有利于教育设施和条件的改善提高,有利于方便学生就近入学,有利于交通组织和学校管理,有利于财政资金的平衡和科学使用。

三、基本原则

1.尊重实际、适度超前原则。以实际需求作为规划的基本前提和依据,同时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口的流动集聚。

2.体现公平、力求均衡原则。义务教育是公平教育,必须以高位均衡为目标。要采取多种措施,扩大优质资源,缩小校际差别。

3.规模适度、突出效益原则。要讲求规模办学,突出办学效益,合理确定施教范围和就学距离。

4.资金平衡、量力而行原则。要通过政府财政、社会力量多元投入,调整撤并、资源重组等形式,平衡建设改造资金。

5.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要着眼长远,总体规划,确保规划的全局性、科学性和稳定性。

四、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要按照“十二五”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创建教育强乡、推动我乡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坚持“以调整促均衡,以均衡促发展”的工作思路,通盘考虑,合理布局,新建改造并举,撤并整合并进,加快调整优化义务教育布局, 巩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全力推进义务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均衡发展。

(二)调整规划

2013年:

扩建XX中学(寄宿制学校)。

2014年:

XX小学、XX小学、XX小学并入XX乡中心小学(寄宿制学校)。XX小学、XX小学并入XX小学(寄宿制学校)。

XX小学并入XX小学(寄宿制学校)。

扩建XX二中(寄宿制学校)。

2015年:

XX小学、XX小学并入XXX小学(寄宿制学校)。

扩建XX小学(寄宿制学校)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办学责任

依法强化教育督导工作,贯彻落实XX省人民政府文件精神和《XX县教育督导评估方案》,促进政府落实义务教育办学责任,切实履行经费投入、发展规划、布局调整、校园建设、防流控辍、环境整治等方面职责,坚持教育公益性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配

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乡义务教育持续均衡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1.依法增加财政主渠道投入。建立县乡两级财政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集中财力用于学校布局调整,集中财力办一些大事,办一些实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力求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2.多渠道筹措社会资金。要通过土地资产置换、社会集资政府补贴以及爱国侨胞、国内公民、企事业单位(团体)捐资兴教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布局调整的推进步伐。

(三)完善管理体制

明确县、乡两级政府分级负责的管理职责,并促进村积极承担控流保学责任。明确县、乡两级政府是学校布局调整的责任主体,乡XX校、中学所属学校的布局调整,在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由各校负责。

(四)妥善处置闲置校舍

对于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的闲置资产,属于公有性质的,必须按照国家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明确乡政府所属学校由乡政府统筹,处置所得资金必须全部用于义务教育。

XX乡人民政府

二0一三年三月六日

2.学校布局规划方案 篇二

关键词:快速城市化,中小学校,布局规划

1 问题的提出:“就学难”、“大班生额”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龙岩市中心城区新购房和流动打工的新迁人口、外来人口猛增,学龄人口规模也随之扩张,中心城区现有的中小学校布局和办学规模与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显,“就学难”、“大班生额”问题突出。2004年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政府基于“撤点并校” 指导思想下的《龙岩市新罗区中小学校点布局工作方案》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市民对新增校点、增加学位、缓解就学难、解决班生规模过大等问题呼声很高。

2 中小学校布局主要影响因素

2.1 城市的人口发展趋势及居住空间的迁移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的多少关乎着学校的数量和规模。而中小学生是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数量。因此人口的发展趋势对中小学校未来的社会需求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口的聚集又进一步带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造成城市规模的扩大,与此同时居住空间也随着城市发展不断转移,城市中小学校布局相对应的不断变化。

2.2 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

⑴ 均衡化发展

基础教育的均衡问题,实际上是教育公平原则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拓展,这不仅是现实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反映,也是人们对未来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数量和质量同时发展,关键是中小学校发展均衡。由于受教育意识提高和就业的驱动,要求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和机会分配均等,这在城市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择校”而导致城市基础教育布局混乱,有的学校人满为患,有的却招不满生源,并因此导致学生上学距离加大,给城市交通造成很大的压力。

⑵ 合理规模

规模办学可以发挥城市的集聚作用,提高办学效益。因此,既要从经济效益出发考虑学校布局和规模,又要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确定学校布局和规模。从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学校和班级规模不宜过大,学校规模过大会减少学生的归属感、减少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平等机会等;同样班级规模缩小后,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接触和交往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⑶ 服务半径和服务片区动态平衡

国家标准规定小学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米,中学不宜超过1000米。这一标准对于学生的就近入学提供一定的保障。然而这往往也造成中小学校布点太多、规模太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学生今后会更多依赖公共交通,同时,中小学校的后勤服务也会逐步社会化,这些将很好地解决中小学生上学交通安全问题,中小学校可以设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布点减少,服务范围扩大,做到规模化、集约化。

2.3 服务人口

每所学校的服务人口数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该学校规模的大小;二是城市适龄人口比例指标。学校的规模根据具体城市地域位置具体对待。适龄人口比例指标的高低反映城市中小学生源总量的大小,从而影响城市中小学校布局的空间密度。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龙岩市中心城区的适龄人口指标基本维持在小学80生/千人、中学(初中)35生/千人的水平。(龙岩市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小学六年制,初中三年制。)

3 龙岩市中心城区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实践

3.1 规划的基本理念

优化中心城区中小学校的布局,关键在于对城市基础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本次规划提出以研究实际问题,给出行动对策作为基本理念。规划坚持:严格遵守城市规划要求;统筹规划、分期实施、持续发展;从客观实际出发,合理调配现有资源;扩大办学规模与兼顾就近入学相统一等基本原则,采用划分服务片区的方法,通过城市主干道、河流、铁路等自然界线,划分一定的居住区域,按照服务半径及服务人口规模的要求来布局中小学校。

3.2 中小学校布局存在主要问题

⑴ 教育资源总量不足。

中心城区生源数量急剧增加,入学压力巨大,现有办学条件有限,均在严重超负荷运转。

⑵ 大部分学校用地不足,设施不完善。

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学校,普遍存在设施不完善问题,难以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经费紧张固然是造成问题的一方面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学校位于城市建成区,用地扩张受到极大限制,而且学校现有用地有时还要被城市建设侵占。

⑶ 新区教育设施建设与新区建设不同步。

随着中心城区的快速发展,新区的住宅小区建设速度很快,但中小学校配套建设并没有与新区的规划建设同步,大部分新开发住宅小区没有相应建设教育设施,使得中心城区现有的中小学校就学压力极大。

⑷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中小学校,特别是达标学校和重点学校,主要集中在老城区,而新区的中小学校基本为原来的村办或者企业办学校,学校规模小、设施不配套、教学环境差,教育资源分布分布不均衡。

⑸ 学生交通安全存在严重隐患。

由于新建住宅区没有配套中小学校,学生难以就近入学,不少学生需换乘2-3次车才能到达学校,相当一部分学生疲于上学、放学时的赶车、赶路。同时,学校上学和放学的时间与机关单位上下班的时间接近,在上学、放学高峰时间,公交车、出租车、家长们接送孩子的各类车辆、上下班的人流等常常导致学校附近道路拥堵,给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3.3 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的主要对策

3.3.1 合理预测。

适龄学生数量的预测主要是依据中心城区人口数量预测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规划首先对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进行分析和预测。中心城区人口规模预测主要通过两种方法进行分析:一种是综合分析中心城区近五年人口总量的变化、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城市总体规划人口规模等资料;另一种是根据中心城区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人口规模及其居住分布。两种方法预测的人口进行综合比较,最后确定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及其居住分布,并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近五年中小学生数量变化的基本特点,结合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数量变化趋势,确定中心城区中小学生适龄人口规模及其城区分布,从而进一步确定中心城区中小学校的数量及其分布。

3.3.2 标准确立。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福建省教育用地控制指标》(实行),综合考虑目前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龙岩市经济发展水平、教育部门的研究报告等,制定适于本次规划的综合标准,确定中小学校需求总量和规模。

小学:办学规模不宜低于24班,每班班额45人,生均占地面积不少于18.8平方米。

初中:办学规模不宜低于18班,每班班额50人,生均占地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

3.3.3 综合评定。

根据用地现状、用地规划及外来、流动人口趋势等实际情况,本着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对城市中心城区现状存在、规划未建的每个中小学校都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包括学校规模、服务片区、主要生源、学校发展设想及学校周边用地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作为规划布点的基础。

3.3.4 布局原则。

⑴ 均衡发展原则。

应根据中心城区的人口及居住分布,结合生源、人口密度、交通等因素综合考虑各类学校的均衡分布。

⑵ 就近入学原则。

既要考虑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要求,又要方便学生入学,不给家长和学生带来过多过大的困难。

⑶ 集约化原则。

中小学校建设应保证一定的规模,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资源,节约社会成本。

⑷ 安全原则。

中小学校的位置关系到学生上学是否方便、是否安全。

3.3.5 布局策略。

⑴ 分片区进行规划布局,不同片区具体对待。

受城市发展进程影响,中小学校空间布局受不同城市地域发展所限,城市新区往往用地条件较宽裕,而老城区一般用地比较紧张。规划通过撤、留、迁、并、扩、建等措施,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比较规范的学校。规划对于老城区学校首先满足空间布点的需求,对“麻雀”学校进行撤并改造,近期用地指标并不强求高标准,随着老城区的旧城改造逐步实施;新区用地比较宽裕,考虑长远发展,适当提高学校的建设标准。

⑵ 近远期结合,规划指标刚性弹性相结合。

中小学校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在制定规划指标时,既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执行,又要考虑实际需求与可能,带有适度的弹性。近期中小学校根据预测的人口规模及空间分布,注重布局调整和整合,规划的基本指标做到既因地制宜,又适度超前;远期中小学校考虑长远的发展,注重中小学校的发展趋势,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为将来城市总体发展及基础教育的调整留有余地。

4 结论和启示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形势下,城市人口规模迅猛扩大,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增多,商品房建设加快,加上近年来在科教兴国战略和加快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办学标准不断提高,因此,传统的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千人指标来进行城市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探讨中小学校布局规划是有必要而且也是有意义的。

总结龙岩市中心城区中小学校布局规划中的体会,可以得出一些对其他城市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⑴ 中小学校布局规划是近几年来应现实需要出现的规划类型,仅仅将它置于城市总体规划之后详细规划之前的一个规划层次,一方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另一方面作为详细规划的依据是不够的,而是应该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在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再进行深化和细化,这样才能更切合实际居住空间和人口分布,更具有可操作性。

⑵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居住空间、城市人口(特别是外来人口)、国家政策等均会发生变化,不确定因素较多,中小学校布局规划不能一成不变,建议最好与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一样,编制五年滚动规划。

⑶ 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也是政府投入的为民办实事工程,应该划定学校用地规划控制线,确保中小学校用地在今后的城市开发建设中得到有效控制。

⑷ 由于每个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户籍人口、外来人口、流动人口比例结构、现状设施水平、城乡统筹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如果不仅追求定性、更要在定量层面提出具有一定精度和指导意义的设施配套标准,还需要针对每个城市个案进行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2]福建省国土资源厅、教育厅、建设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教育用地控制指标(试行)的通知,闽国土资综[2007]316号

3.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是关键 篇三

布局调整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布局,是指农村中小学在哪里办学的问题。合理的教育布局可以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与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变化密切相关。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既是税费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转型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

农村税费改革的自然选择。2001年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在农村实行“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这是对原有农村基础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明确将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主体由农民转交给政府。但是由于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原来的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费,而国家的投入机制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资金投入不到位,导致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普遍减少,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证,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面临困境。“以县为主”的投入体制面临这样的窘境:教育财政在县级财政占有较大份额,农村教育支出成为欠发达县区的沉重负担;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财力悬殊;财政转移支付在缩小县与县间的差距、协调县级政府财力方面发挥的作用小。这样一来,县级以上政府希望通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财政压力,于是布局调整就成为农村税费改革后政府的一种自然选择。

农村城镇化的必然结果。城镇化必然要求人们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这使得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流动人口的涌入使得流动人口生源地的中小学生源不断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教育不是按行政建制的乡、村分散人力、财力、物力,而是撤乡并镇或在中心镇重点加强初中校建设,在县城和有条件的中心镇设置、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在乡镇或中心村办小学,即按人口规模和转移趋势规划学校布局,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诉求。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享有平等的教育理想、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中国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城乡发展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一方面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率上,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教育质量的差异。农村中小学无论在办学条件还是在师资水平上都远远落后于城市中小学。在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政府已经注意到教育发展和资源投入的差距,重视东西部、城乡间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逐渐调整和倾斜政策,使东西部、城乡间的普通中小学尽可能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配置、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使中小学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得以彰显。但是,农村教育过于分散的办学模式,无法使政府均衡地进行资源投入和师资配置。因此,通过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调整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和教育质量低的中小学,集中投入,提高定点学校的教育质量,使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实现区域(县、市、区)内或更大范围内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题中之义。

对优质教育的追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想方设法将子女送到教育质量好的学校,有的家长为了让子女“就近入学”,专门在重点学校所在的区域买房入住,以方便孩子上学。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家长经过对比后,把孩子带到城里,让孩子尽可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而农村的乡、村办学模式难以满足农村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追求优质是教育工作者和各级政府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最终归宿。这是由于优质教育、高层次的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劳动能力,改变人们的社会地位,带来经济和非经济的收益。希望孩子通过教育获得较高的文化素养,获得较好的职业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家长的共识。长期以来,我国不少农村地区中小学布局分散,办学条件差,学校和班级规模普遍较小,复式班过多,老师负担重,这些都与人们追求优质教育的需求相矛盾。因此,农村中小学必须进行布局调整。

农村生源减少的必然要求。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口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学校布局的调整。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分布等变化都会导致学校数量和分布的变化。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到90年代中后期,在一些农村学校,出现了生源不足的情况。据有关预测,在2001年到2011年,我国小学适龄人口将迅速减少,由12945万人减少到11199万人,减少幅度达16%;初中适龄人口则在2002年开始减少,由2001年的7081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5567万人,减少幅度超过小学,达到21%。学龄人口的减少,这在学校的在校学生数中有所体现(见表1)。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2001至2005年普通初中、普通小学在校学生人数逐年降低。此外,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也使得农村中小学生源相对减少。2003年11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全国妇联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统计: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1亿人。其中18岁以下的流动儿童有1982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另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已达1.14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3%,其中举家在外务工人员2430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约有643万人。

表1:各年份在校学生数(单位:万人)

对教育效益的追求。效益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的消耗量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要达到经济效益,就是用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成果。在学校布局调整前,农村教育资源分散,导致一村一所小学,一个乡镇一所初中。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人口大规模流动和城市化等因素使得农村学校生源数量减少,现在一个村只有40~50个学生。生源减少,班额不足,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造成师资和其它教育资源的的严重浪费。因此,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办学规模效益,降低浪费是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进行学校布局调整的原动力。

管理效率的迫切要求。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学校的教学点越多、越分散,教育管理成本就越高,管理缺乏效率,工作就不方便开展。原有的农村中小学布局分散,规模小,教育资源和师资非常缺乏,学校内部组织不健全,既不利于学校的管理,也不利于地方行政部门对学校进行管理。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多,留守儿童的规模越来越大,其监护人监管不力,难以配合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管理此类学生的难度增大。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学校布局调整,将生源和教育资源有效地集中起来,实行寄宿制,学校对学生统一规范管理,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合作精神,这对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的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可以防止他们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同时,布局调整能起到优化师资配置、缩小学校间教育差异和促进寄宿制学校发展的作用。

布局调整面对的问题

中小学布局调整有两个内涵:一是实行学区制,在一个县域内划分不同的学区,这样可以跨行政区划办学;二是学校合并。这样的布局调整政策实际上有一个不言自明的价值预设:通过布局调整可以扩大学校规模,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但是政府这种预设并不会自动获得当地社区的认可和当地村民的支持。事实上,政府、学校、家长、村民都有自己的利益打算,都想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是在所难免的。

公平与效率的冲突。学校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利用与教育的均衡发展。一般而言,学校布局的调整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便于学生入学,二是有利于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在现实生活中,这二者存在着矛盾:从学生入学的方面考虑,学校越分散越好;从提高投资效益的方面考虑,学校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在这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遇到了公平与效率应该如何取舍的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属于政府行为,政府应该主持公平。因此,在公平与效率之间,义务教育阶段要在公平优先的基础上兼顾效率。

在许多地区,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是从节约教育资源、减轻财政压力的角度来指导学校布局调整,所以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合理要求,出现强制性撤并学校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税费改革后,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能力有限,由于县级财政无力补充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师待遇的经费,更无法维持数目庞大的村办小学和农村教师费用,有些地方把撤并学校当作财政甩包袱的手段,将布局调整单纯地等同于减少学校、减少教师、减少投入。正因为在布局调整过程中存在过于强调提高教育资源效率的倾向,有些地区的学校教学点偏远,导致学生入学难,造成了农村学生辍学率的上升。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寄宿制学校建设有待完善。学校布局调整的根本动力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但是,一些县开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却是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追求规模效益。正如上述,“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建立后,一些县级政府的财政压力变大,不少县的财力薄弱,难于承担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这些县为了减少财政压力,面对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只是简单地减少学校数量,很少增加投入,所以无法实现优化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于布局调整后可能出现的学生上学路远、在家没人照顾的困难。但是,由于农村寄宿学校的寄宿用房与配套设施投资没有纳入当地政府的教育经费预算,及上述县级财政的现状,寄宿学校建设的配套管理很不完善。寄宿学校硬件设施薄弱,大部分寄宿学校由于受资金限制,无力配备食堂、厕所、水房、洗澡间等基本设施,给寄宿学生的生活带来困难,甚至一些农村寄宿学校存在安全隐患;寄宿学校往往缺少相关服务人员,不利于学校管理,使低龄寄宿生的管理出现问题,同时又增加了任课教师的负担;学生寄宿增加了家庭经济开支,给农民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使部分困难家庭子女出现了上学难的问题;同时寄宿学生远离父母,缺少亲情关爱,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

给农民带来文化空白和文明缺失。学校是以文教化的前沿阵地。在农村,哪怕一个小小的教学点,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代表。农村学校往往是村落中唯一带有文化韵味的设施和农村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传承和发展农村文化的作用。然而,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很多边远分散的学校和教学点纷纷被撤销了。无疑,这使村寨社区失去主要文化载体,给农民留下了更多的文化空白。在贵州遵义、重庆酉阳等地,部分农民因为子女远离家庭住校学习,较早地过上了“空巢”家庭的生活,再加上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他们就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了迷信与“黄、赌、毒”和非法宗教活动中。随着村里学校的消失,村落社区文化失去了载体,村落与学校间以情感为中心的交往因学校的消失而消失,留给农民更多的是文化的空白和文明的缺失,这对农村文化建设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没有深入调研,缺乏科学规划。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情况差异较大,因此,布局调整应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与实事求是的原则。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在进行这样一项复杂而长期的重要工作时,缺乏对当地农村社会、地理、经济、教育等实际情况的深入调研,调整工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地方一味强调撤减,只在乡镇或人口达数万(一般为2~5万)的地方开设中心学校,严重忽略了边远地区人口密度小、地势复杂等客观因素,致使许多偏远农村、山区学生上学困难,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让学生家长非常担心。

教育部2006年6月颁布了《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指出:“有的地方工作中存在简单化和‘一刀切’情况,脱离当地实际,撤消了一些交通不便地区的小学和教学点,造成新的上学难,各地要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这一文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国各地在布局调整中没有深入调研,一味追求管理方便而过度撤并学校的严重性。

由于没有深入调研,缺乏科学规划,以及资金不到位,在布局调整后,大多数学校都没有新增教室,只能在各班安插更多的学生,导致班额过大。目前不少合并后的中心小学班额都在7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百人。班额陡增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尤其是目前中心学校大多实行全封闭式的寄宿管理,而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又不充足,让教师既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又要承担起管理学生和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责任,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科学规划是关键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既有人的因素也有制度的因素。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关系到政府、家长、学生、学校和当地村民等多方利益,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同时,布局调整本身又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和教育行政工作者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因此,政府和教育行政工作者要秉着公平优先基础上兼顾效率的原则,努力做好学校布局调研,科学规划布局,协调各方的利益,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4.学校布局调整方案 篇四

为了贯彻落实县局会议精神,主动适应我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加快的需要,为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快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村小将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撤并。制定学校布局调整方案。

一、基本思路

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和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立足当前,并着眼未来几年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通过调整结构、资源重组、盘活资产,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其社会效益。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要在坚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撤并一些村小,适当扩大办学规模,打破村村办学的“小而全”办学模式。农村小学适龄儿童数不足15人的一般不再设成小学。可设网点小学;距离中心小学较远的村,可以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网点小学;方便学生就学。

二、学校布局现状

(一)总体情况:我镇中小学布局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小学校均衡发展,农村学校布局结构基本合理;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未来几年,我镇经济社会将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同时人口结构和分布也将发生变化。因此,进一步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势在必行。

(二)教育资源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部分学校教育资源布局已不适应需要,流动人口逐年增多,学生逐年减少,每个年级学生都在8人以下,全校学生也只有二三十人,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孟常小学,长发小学,双福小学德信小学、东北小学。

2.一些学校缺乏再发展的空间,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扩展。

三、布局调整的必要性

1.通过调整教育资源布局,解决学校布局与城镇建设和城镇整体功能不协调的问题。

2.通过调整教育资源布局,加快示范校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消除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四、布局调整方案

(一)农村小学调整方案

1.原则:循序渐进、自然过渡,留足发展空间。

2.工作目标:原则上保留现有中学、完全小学。

3.布局调整重点:将年在校生低于40人的村小学学校逐步取消;重点规划孟常、长发、东北、太河、德信、双福等学校。

(二)村校调整规划

1.原则:总体规划、分期实施、轻重缓急、稳步推进。

2.工作目标:

(1)成立1个农村小学中心点、扩充优质教育资源。

(2),建设规范中学、小学和幼儿园。

3.布局调整重点:

(1)组建规范化中学,将二中迁入一中,对双中学进行扩建,规划等。

(2)调整结构,实现现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合理使用,发挥效能。

将孟常小学、长发小学,规划到双兴小学,成立农村小学中心点。

将德信小学规划到双阳小学。

将东北小学规划到联发小学。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由中心校长牵头的布局调整规划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协调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5.学校布局规划方案 篇五

编制方案

北京东西部能源技术研究院

陕西东西部经济研究院

二〇一一年九月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规划编制方案 专业 专注 专心

目 录

一、规划编制背景

二、规划编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三、规划编制主要框架内容

四、项目的组织实施

五、联系方式

附件:东西部经济研究院简介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2号银岛商务楼545

电话:(010)68515339 68515379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规划编制方案 专业 专注 专心

一、规划编制背景

近年来,全国各地名类繁多的工业园区遍地开花,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工业园区“画在纸上,挂在墙上”,始终停留在空间建设规划层面,产业发展思路不清,项目不具体,致使招商引资不力,难以实现具体产业项目的合理规划和落地,其主要原因则是:产业及项目研究与空间布局规划不能有效衔接,两张皮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圈地建园,轻产业规划。致使多数园区缺乏整体产业发展规划,园区产业引进方向不明,致使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困难。

二是重项目引进,轻产业配套。致使多数园区项目引进零乱,不能相互形成产业链,不能实现园区内产业互补发展。

三是重规模扩张,轻聚集发展。致使多数园区一味贪虚求大,没有形成集约集群发展。

四是重硬件建设,轻机制创新。致使多数园区管理体制滞后,软环境建设不足,整体投资环境氛围没有形成,招商引资不力。

工业园区发展必须突出以产业为引领,以项目为支撑,以基础设施为载体,以招商为抓手,加快产业集群、企业聚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和引擎,带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了更好的服务招商引资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体现出园区清晰的功能定位、鲜明的产业特色、突出的循环特征、具体的配套项目,研究制定《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规划》,实现园区产业及项目规划与建设规划相互匹配,真正使园区发展落到实处,从而将其建设成为在区域范围内具有带动效应的工业园区。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2号银岛商务楼545

电话:(010)68515339 68515379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规划编制方案 专业 专注 专心

二、规划编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要求,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工业发展战略思路,以“夯实基础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配套产业”为方针,以“特色化、集群化、生态化”为特征,充分发挥优势,整合周边区域资源,主导大区域产业协作与分工,使工业园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龙头及资源要素聚集地。

(二)基本原则

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优化配置区域各要素资源,强化各产业的分工协作,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协作体系。

集群化发展的原则。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着重培育支柱产业及完善产业链条,加快形成重点产业集群。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和培育支柱产业,以现有或潜在的竞争优势和特色为基础,实现错位化发展、差异化竞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则。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坚持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减少或者消除污染物排放,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追求更大的经济效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2号银岛商务楼545

电话:(010)68515339 68515379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规划编制方案 专业 专注 专心

益,更少的资源消耗,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规划编制主要框架内容

(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环境研究

1、发展基础及优势条件分析

2、存在问题及不利因素分析

(二)区域资源优势研究

1、区域优势资源分析

2、周边地区优势资源互补分析

(三)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思路及战略定位

1、主导产业的优劣势分析(SWOT)

2、主导产业未来发展总体思路

3、主导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4、主导产业规划范围及功能布局结构

5、主导产业发展目标及目标市场定位

(四)工业园区主导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模式创新

1、重点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

2、主导产品的市场前景分析

(五)工业园区特色优势产业的产业链规划

1、基于区域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发展定位

2、区域特色优势工业产业链规划

3、区域工业项目整合

(六)工业园区重点产业项目发展选择

1、重点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2号银岛商务楼545

电话:(010)68515339 68515379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规划编制方案 专业 专注 专心

2、主导产品的市场及前景分析

3、产业技术工艺水平提升

4、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

5、园区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

6、园区环境容量、资源保障与产业规模匹配研究

(七)工业园区产业空间布局

1、产业总体布局原则

2、空间开发功能分区

3、产业空间布局总体架构

(八)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1、循环产业体系产业链条设计

2、循环产业体系产业链条规划

3、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循环经济建设措施

4、水资源循环利用和节水措施

5、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6、循环型资源共享及绿色市场体系建设

(九)工业园区配套产业规划

1、基础设施建设

2、现代物流业建设

3、融资平台建设

4、研发平台建设

(十)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政策保障措施

2、服务保障措施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2号银岛商务楼545

电话:(010)68515339 68515379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规划编制方案 专业 专注 专心

3、合作组织保障措施

4、土地供给保障措施

5、招商引资保障措施

6、人才机制与科技机制保障措施

7、区域品牌与企业、产品品牌打造措施 附 件:园区产业发展导向目录

园区产业发展重点规划项目表 附 图:园区空间开发功能分区图

园区产业空间布局图

园区主导产业循环链条图

四、项目的组织实施

(一)组织运作方式

规划项目以项目组的方式运作,工业园区管理部门成立“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规划领导小组”,相关工业及经济部门、研究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我院组织相关经济产业领域专家及相关人员成立“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规划研究小组”,并由专人负责,专业分工互补,具体组织规划调研、编制及实施,实现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与项目布局规划有效衔接。

(二)课题项目研究期限及工作计划

整个课题项目研究期限为5个月,项目共分三阶段:其中,实地考察调研阶段1个月;形成课题成果阶段3个月;讨论分析修订、论证阶段1个月。具体工作进度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实地考察、访谈调研、搜集资料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2号银岛商务楼545

电话:(010)68515339 68515379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规划编制方案 专业 专注 专心

(1)调研形式:实地考察、座谈讨论、随机问卷调查(分组调研)

(2)调研范围:工业园区管理部门领导、政府相关领导,涉及主要工业经济管理部门、工业园区主要工业企业实地访谈调研(分组调研)

第二阶段:形成课题项目成果

(1)成立“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规划领导小组”,主要领导牵头,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并安排专人负责,协调安排调研及资料收集提供等工作。

(2)由我院组成项目组具体分工,进行比较分析、充分论证,形成咨询成果比较方案,并根据需要进行补充访谈、调研,搜集资料。

第三阶段:讨论修订、论证课题成果

讨论修订咨询成果和进行论证,形成定稿并辅助实施。

(三)规划成果及验收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规划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和实际操作性强的项目。本项目规划深度达到产业规划及项目简介层面,成果以体现前瞻性、指导性、操作性为原则。项目规划成果的验收,以工业园区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评审论证通过为准。评审通过后的项目规划成果文本,即为项目上报立项审批、园区产业布局和项目招商引资的规划纲要。

五、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2号银岛商务楼545 电话:(010)-68515339 传真:(010)-68515379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2号银岛商务楼545

电话:(010)68515339 68515379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规划编制方案 专业 专注 专心

邮箱:yjybeijing@126.com 邮编:100045 网址:http:// http://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2号银岛商务楼545

电话:(010)68515339 68515379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项目布局规划编制方案 专业 专注 专心

附件:

东西部经济研究院简介

东西部经济研究院起步于1996年,是我国最早从事政府咨询服务的专业研究咨询机构之一。研究院定位于中国政府咨询服务的先行者和领导者,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产业规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规划,基于城市价值与品牌研究的城镇总规、控规、修规,开发区、园区及新区规划,林业生态规划、森林景观规划,项目建议书、可研编制等咨询服务等,形成了涉及“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和“研究、规划、咨询、设计”为一体的“一站式、专业化”的咨询业务服务体系。

目前,研究院在北京、西安、深圳、成都拥有成员机构,包括:北京东西部能源技术研究院、陕西东西部经济研究院、陕西东西部规划设计院、陕西东西部工程咨询公司、陕西林业科技开发设计研究院、陕西德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东西部经济研究院深圳院及成都院。已形成了专业机构支撑、综合配套服务的集团化发展架构体系。

研究院成立10余年来,秉承专业、专注、专心的研究咨询精神,集合了200余名专家教授组成的综合性团队力量,为我国200余个市、县区级政府提供了专业咨询服务,服务项目累计超过500余项,服务范围覆盖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及中部部分省市,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战研究咨询经验。

研究院作为我国政府研究咨询服务开拓者,大量的研究规划咨询方案及诸多研究思想、观点已得到了广泛实践,在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得到了实践验证,已成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者和政府咨询服务的领跑者。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2号银岛商务楼545

6.学校布局规划方案 篇六

来源:黄政办发〔2011〕27号

【摘要】

《方案》提出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市区学校布局合理化、规模适度化、条件均衡化和教育优质化,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实施步骤:

●2011年,主要完成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设计,启动市、区学校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和学校布局调整、资源优化工作。

1、完成并颁布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

2、完成启黄中学、黄冈外校办学体制改革;

3、启动市区D级危房改造工作;

4、完成黄州城区学校教师编制核定工作;

5、建立教师补充流动机制;

6、启动黄州区属学校和黄冈经济开发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7、启动老城区学校“改、扩、并、迁”工程;

8、根据城东新区规划,做好城东新区教育用地预留规划;

9、启动并部分完成市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

●2012-2013年,全面实施市区学校“改、扩、并、迁”工程,完成市区部分学校的整合工作。

1、完成黄州区属学校和黄冈经济开发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2、完成市区D级危房改造工作;

3、完成老城区部分学校的整合;

4、加大迁建学校的建设力度;

5、基本完成市区学校标准化建设;

6、启动城东新区新建学校的筹建工作;

7、加大教师交流、互派力度。

●2014-2015年,重点加强市区学校的基本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实现市区学校均衡发展,基本实现规划目标。

1、完成市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基本实现办学条件均衡化;

2、完成市区学校“改、扩、并、迁”工程;

3、基本完成城东新区新建学校建设工程。

正文: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调整黄冈市区中小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工作方案的通知

黄政办发〔2011〕27号

黄州区人民政府,黄冈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关于调整黄冈市区中小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关于调整黄冈市区中小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工作方案

为了做好黄冈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关于调整黄冈市区中小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议案》的办理工作,实现市区教育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理顺体制、科学规划、改革创新,推进市区教育事业优先、快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市区中小学办学水平,提升市区龙头地位,改善市区人居生活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

二、整体目标

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市区学校布局合理化、规模适度化、条件均衡化和教育优质化,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三、基本原则

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市区一体,整体联动;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财政为主,多元投入。

四、工作任务

(一)科学编制规划。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务实可行、适度超前”的原则,组织专家团队和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并完成市区学校规划编制工作。广泛征求市区群众、教师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布局调整规划进行评审,向社会公示,并报市政府批准颁布实施,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权威性。

(二)理顺管理体制。改革市区学校办学体制,探索市区学校统筹管理的新机制和新模式;按照“规范简洁,科学高效”的原则,切实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完成市直、黄州区、黄冈经济开发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教育合力。同时,理顺启黄中学和黄冈外国语学校的办学体制。

(三)优化学校布局。在科学编制学校布局规划的基础上,2011年开始启动实施市区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重点是实施老城区学校“改造、扩建、撤并、迁建”工程,加大对黄州中学、市实验小学、市实验幼儿园、考棚街小学、区实验小学和区实验二小等资源整合力度,优化学校布局,解决老城区学校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和交通拥堵问题,初步实现市区教

育均衡发展。

(四)做好新城预控。根据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发展变化趋势,优先考虑各类教育教学机构设施布点,做好新城区特别是城东新区学校远期预控和建设工作,加强教育用地预留控制,使城区各类教育设施布点科学合理。启动新区新建学校的筹备和建设工程,使新建学校起步快、起点高、环境优。

(五)改造薄弱学校。加大对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的改造力度,切实做好扩建学校的周边土地控制征用工作,大力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面消除D级危房,使市区学校全面达到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

(六)合理定额定编。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核定市区现有学校办学规模和班额,解决学校规模超负荷和班额严重超标等问题;按政策规定和学校运行要求重新核定市区学校教师编制,落实教师员额;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流动机制,实现市区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

五、实施步骤

(一)2011年,主要完成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设计,启动市、区学校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和学校布局调整、资源优化工作。

1、完成并颁布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

2、完成启黄中学、黄冈外校办学体制改革;

3、启动市区D级危房改造工作;

4、完成黄州城区学校教师编制核定工作;

5、建立教师补充流动机制;

6、启动黄州区属学校和黄冈经济开发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7、启动老城区学校“改、扩、并、迁”工程;

8、根据城东新区规划,做好城东新区教育用地预留规划;

9、启动并部分完成市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

(二)2012-2013年,全面实施市区学校“改、扩、并、迁”工程,完成市区部分学校的整合工作。

1、完成黄州区属学校和黄冈经济开发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2、完成市区D级危房改造工作;

3、完成老城区部分学校的整合;

4、加大迁建学校的建设力度;

5、基本完成市区学校标准化建设;

6、启动城东新区新建学校的筹建工作;

7、加大教师交流、互派力度。

(三)2014-2015年,重点加强市区学校的基本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实现市区学校均衡发展,基本实现规划目标。

1、完成市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基本实现办学条件均衡化;

2、完成市区学校“改、扩、并、迁”工程;

3、基本完成城东新区新建学校建设工程。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黄冈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管理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工作。建立“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支持”的工作机制,落实相关部门的责任。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及成员单位职责附后。

(二)加大资金投入。一是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列支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二是加大教育“两费”征收管理力度并优先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三是积极争取上级建设项目和资金。四是加强教育资源整合置换管理,将置换所得收益全部用于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并在土地置换、安置补偿、规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五是争取社会资金参与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

(三)及时督办验收。市政府加大对议案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督办力度,加强对议案办理的过程管理,定期向市人大报告议案的办理情况。制定议案项目验收办法,组织力量对议案项目进行验收,做到完成一个,及时验收一个。项目验收按照自下而上、分级管理的原则,由项目建设(承办)单位逐级报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验收。议案实施期届满后,市政府将组织市直有关部门并邀请市人大及部分人大代表,对议案办理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黄冈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名单及成员单位职责

组长:刘雪荣市委副书记、市长

副组长:王静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梅香雪市政府副市长

黄祥国市政府副市长

成员:方成市政府副秘书长

方光明市政府副秘书长

张新佳市政府副秘书长

余友斌黄州区人民政府区长

吴佑元黄冈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万亚平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

王万福市编办主任

潘咏华市发改委主任

王建学市教育局局长

宋兰萍市财政局局长

姚涛市地税局局长

骆效崇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

孙楚强市人社局局长

黄强胤市住建委主任

喻长友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王永忠市人口计生委主任

叶俊甫市审计局局长

张际伟市城乡规划局局长

刘劲松市城投公司总经理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黄冈市教育局,王建学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张以标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

黄州区人民政府:按照市区一体、统筹发展的要求,根据属地管理原则,认真实施布局调整规划,加强管理,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做好辖区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学校布局调整建设有关工作。

黄冈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按照市区一体、统筹发展的要求,认真实施布局调整规划,负责做好辖区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学校布局调整建设有关工作。

监察局:负责监督学校撤并、校产转移、资产处置、项目建设经费使用行为,查处学校资源整合过程中的违法行为。

编办: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合理核定落实市区学校教师编制。

发展改革委:负责将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优先市区调整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审批。

教育局:负责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方案的拟订、实施等日常工作,协调市区有关学校做好相关工作。

财政局:加大资金筹措和投入力度,做好相关经费测算、补助和调剂工作,为市区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提供经费保障。

地税局:加大市区教育“两费”征收管理力度,做到依法征收,做到应收尽收。

公安局:负责市区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过程中社会治安和稳定工作。

人社局:建立完善教师补充、流动机制,配合做好布局调整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有关工作。

住建委:加强市区学校布局调整建设管理,落实教育建设项目减免费优惠政策。

国土资源局:做好市区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用地的规划、预留控制和划拨工作,优先保证教育用地。

人口计生委:负责对市区分年龄学龄人口作出科学的统计分析和预测,提供相关信息资料。

审计局:负责布局调整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建设资金和资产管理的审计工作。

城乡规划局:将市区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发展整体规划,做好布点选址、建设规划、协调用地等工作。

7.城市电力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篇七

由于早期编制的城市规划和电力规划不能互相衔接,再加上城市的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使规划的变电站无法落点,线路走廊得不到解决,造成电网建设滞后,供用电矛盾突出。电网建设也因此成为供电部门和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1 规划的原则及要求

1.1 规划的对象和年限

本次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主要考虑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变电设施及其网络,分近期、远期二个阶段,并考虑远景电网饱和情况。规划年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市、县域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致。

1.2 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期规划重点,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远期规划应与近期规划相衔接,并明确发展的目标以指导近期规划,远景以战略研究为主。

1.3 规划成果的要求和报批

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成果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保证电网建设顺利实施。因此,在确定电力设施位置和走廊时应充分考虑电网现状、城市规划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本次规划要求将所有规划的城区范围内的变电站站址和线路廊道在比例为五百分之一的地图上确定边界坐标。

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经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评审通过后,纳入市、县域总体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并报人民政府审批。

2 规划的主要工作

2.1 基础数据的收集

基础数据收集阶段需要收集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市、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基础数据;同时需要收集当地电力负荷和电量的统计数据;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后在地图上标出现状电网中相关的站址和线路具体位置。电力设施的现状调查是指导后续工作的重要依据,必须加以重视。

2.2 负荷预测

负荷预测的方法通常有单耗法、弹性系数法、负荷密度法、综合用电水平法、人均电量预测法等。

对已经有控制性详规的地区,可以依据各地块分类建筑选取需要系数预测出各地块和整个分区的近、远期负荷。对没有控制性详规的地区,可以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负荷密度法预测不同性质地块和整个分区的近、远期负荷。预测结果可以用其它方法进行校核。近期负荷预测是安排近期变电站建设计划的依据。

本次规划参照发达国家的饱和负荷,根据规划的城市饱和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采用人均综合用电指标和负荷密度法进行饱和负荷预测,并与国内外同等规模的发达城市进行类比,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符合客观规律的预测数据。饱和负荷预测是安排远景变电站落点的重要依据,应有发展的眼光和适当超前的意识。

2.3 确定电网远、近期接线

在电力设施落地前,应根据远景负荷预测和负荷的空间分布对整个城市目标网架有个整体的规划,包括变电站的分布和接线形式。整个城市的电网接线应可靠、灵活,既能与现状电网进行衔接,又能充分满足远景电力负荷发展的需要。

根据规划的目标网架.按照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和远、近期负荷预测的结果,确定远期的电网接线、近3~5年分年建设计划和相应的电网接线。

2.4 确定电力设施的建设标准

变电站和线路的建设标准是落实具体的站址面积和线路走廊宽度的前提。本次主要的工作是确定220kV及110kV变电所的数量、落点及接线方式。35kV变电站根据我市电网的实际情况只在220kV变电所周边和一些大用户考虑少量设置。500kV变电站数量较少,且一般位于郊区或农村,本次只确定其220kV线路往城市电网送电的廊道。

2.4.1 变电站的建设标准

变电站规模主要根据当地电网的负荷密度以及城市发展规划确定。由于我市是个人多地少的城市,110kV变电所一般按最终3×50MVA或者2×50MVA考虑,220kV按3×240MVA或者4×180MVA考虑,负荷密度高的地区可按3×300MVA考虑。

变电站的布置型式、设备选型可根据所在地理位置,周边自然环境,地质、气象条件以及规划、环保等部门的要求分别采用户外AIS,户内(半户内)AIS、GIS等型式。

最后根据进出线方向,按照不同规模和型式确定不同类型变电站的面积和布置方向。

2.4.2 线路的建设标准

为节约用地,新建线路按双回路架设,一般不考虑采用单回架设方式。对于变电站出口处或者线路走廊很紧张的地区,可考虑采用同杆四回路架设。各电压等级架空线路廊道宽度按目前的技术水平和有关规程规范控制,并积极采用一些新技术以减少廊道空间。受恶劣天气(台风、雪灾)影响地区,线路应按照差异化设计要求,对在电网中比较重要的线路适当提高建设标准。

由于电缆的投资是架空线路投资的8~10倍左右,为节约电网建设资金,同时兼顾城市建设的要求,保证线路“进得来、出得去”,经过政府和供电部门的协商,在市中心划出几块原则上使用电缆的区域,其它区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5 落实站址、线路廊道

在规划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将前面已经规划好的变电站初步落实到某个地块上。首先根据建设标准确定变电站的占地面积和进出线方向,在地图上大致画出每个规划的站址和每回线路廊道、电缆管道。然后进行现场踏勘以确定站址和廊道(管道)选择是否合理,并根据土地的性质、区域规划,以及行政分区、自然阻隔等因素进行局部调整,在地图上绘制边界坐标。规划成果经审查后报市政府批准,最后以城市黄线的形式确定下来作为今后电网建设的依据。

3 问题讨论

3.1 电网的过渡问题

从现状电网到目标网架必然有个逐步过渡过程。实践中采用的方法是以目标网架为依据,根据近几年电网建设的顺序往前推出电网分年接线方式。

对于电源站点未建成导致变电站只能采用过渡接入方式,或者对于规划路网未实施导致线路廊道暂时无法通过(如跨越大量民房)的情况,应认真研究目标网架、路网建设时序和改接停电的要求进行优化,使中间接线易于过渡到规划目标网架,减少重复建设。

3.2 减少站址和廊道的调整

以黄线形式确定下来的站址和廊道是不能随便调整的。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调整,在实践中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预留足够数量的站址和廊道,在负荷增长时不至于出现没有土地和廊道用于电网建设;(2)做好廊道(特别是架空线)的合理规划,满足变电站接入的需求;(3)根据变电站进出线方向确定合理的用地面积和布置方向,特别是变电站布置方向的变化将造成用地面积的改变。

一般情况无需将用地面积和廊道宽度放得太大,因为随着技术进步和设备的改进,同等规模变电站面积将逐步减少,线路的输送能力也在不断增长。适当的负荷增长可以依靠更大容量的主变和更强的输送能力来解决。

3.3 老旧电力设施的改造

实践中根据电力设施运行情况、城市规划要求和分年建设计划,逐步以老旧设备改造,架空线路整合、改道、入地等方式进行电力设施的改造。如我市两座110kV变电站由政府和供电部门按比例分担建设资金,在原地(或附近)将原来的户外AIS(2×31.5MVA)重建为全户内GIS(3×50MVA)变电站,不仅腾出一半多的土地,改善了城市景观,而且变电站的容量和设备档次也得到提高。

4 结束语

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电力设施的用地和线路廊道,提高建设效率,节约建设投资,满足城市用电需求。此项工作在我国部分地区也进行过并取得不错的成效[1,2,3]。

参考文献

[1]肖珈琦,陶建荣.城市电力工程规划编制探讨[J].规划师,2006,22(10):95-96

[2]刘永清.城市电网设施地理布局规划的应用[J].电力建设,2006,27(9):20-22

8.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研究 篇八

摘 要:人多地少、国土资源非常紧缺是我国人地关系的主要特点。根据现有国家政策来看,国家将土地作为尤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着手实施“紧缩地根”政策。从土地市场来讲,既保证经济发展,又同时保证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需要有赖于改善土地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价值。上升到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看则需要“开源”和“节流”并行,各类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缓解和解决人地矛盾的有效途径。而农村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是实现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土地资源;耕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4-0048-02

1我国居民点的概念、类型

居民点是人们定居的场所,是配置各类建筑群、街道网、车站、码头等交通设施、社会公共设施、绿化系统等的综合地类,也是工商企业、文化教育事业单位集中的地方、劳动力集中的场所。

1.1 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是随着工业化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出现农村居民向城镇集聚并改变其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但其绝不就是放开让农民涌进城。他是以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发展为基础的,从而生产、生活方式、观念向城市文明的转变。城市化的真正含义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他实际上是一个工业、人口集聚过程。

1.2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

①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评价。主要有三种类型:大体合适;稍微滞后型;隐性超城市化型严重滞后型。在这其中片面倾斜重工业的发展模式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长期形成的城乡户籍制度城乡隔离政策限制人口向城市转移。②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在目前学术界对城市化道路分类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大城市重点论“龙头战略”,中等城市重点论“中间凸起战略“,小城镇重点论“遍地开花战略”。在这些理论当中,都对小城镇的作用予以了肯定,小城镇就是3万人以上尚未设市建制的县城和镇。他能够实现农业产业化,连接城乡两个市场,吸收农业劳动力。小城镇发展模式是一个金字塔型的。文章认为我国城市化道路应该走优化布局,改善质量,全面推进和立体发展之路。

1.3 我国居民点用地现状特点

①居民点布局疏密不均。②亦工亦农人口显著增加。③小城镇正逐步发展起来成为一支壮大力量。

2我国居民点用地问题及对策

我国居民点用地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缺乏整体规划和计划,未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用地报批管理问题大。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旧城改造注重内部挖潜,规划新区注重集约化土地利用;因发展需要新建一些小城镇,以带动周围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中心村建设,同时应避开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

3我国居民点布局

3.1 居民点布局经典理论

①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把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称为磁力吸引,而把为摆脱这种磁力吸引所采取的措施称反磁力吸引。每个城市都有与之相应的地域吸引范围,但城市不能孤立存在,不能负荷过大,而应有机联系,共同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②门槛理论。居民点发展中有三种限制条件即门槛,地理环境条件、基础建设设施、居民点结构改建上的限制。太小城市的居民不可能享受齐全的服务设施,而太大城市居民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恶化,继续发展所需造价越来越高。门槛一是居民点形成,这对于小城市来说比较突出;门槛二是居民点扩大,这对于大城市来说比较突出;门槛三是居民点改善,这对于新型城市来说比较突出。③环状带形城市理论。交通是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基本主张为使城镇分布在一条带形区域内。可构成封闭环式,以利公共交通的运转。布局原则:以经济联系半径为主要依据;从经济建设出发,达到全区居民点布局的整体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创造最佳生态环境;合理用地,节约用地。

3.2 居民点用地选择

居民点用地选择的一般要求:便于生产,便于运输,宜于建筑,环境卫生与安全条件。

4实证研究

4.1概况

本人以登封市做为例子进行研究。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中岳嵩山南麓。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温带大陆性气候。207国道与217、316省道贯通全境,郑少洛、禹登高速公路纵横交错,登封铁路与京广、陇海、焦枝铁路干线相连,形成了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4.2农村居民点布局

根据登封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分析可得,按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占乡镇土地面积的比重可分为五级:第一级包括宣化镇、告成镇、唐庄乡,农村居民点用地占乡镇土地面积的比重达10%以上;第二级包括大冶镇、东华镇、白坪乡,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平均为6%~10%;第三级包括君召乡、颍阳镇,农村居民点用地占乡镇土地面积的比重达3%~6%;第四级包括石道乡、卢店镇、大金店镇、徐庄镇,农村居民点用地占乡镇土地面积的比重小于3%。

其中第一、二级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较大,属于农村居民点密集区,第三、四级属一般分布区,农村居民点相对分散。

从空间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分布较密集的9个乡镇中,均位于登封市县的中部和东南部,该区域地势较为平坦、可利用颍河灌溉、交通便利、人口密集、耕地资源丰富是最重要的农业区;而农村居民点较分散的乡镇则分布在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人口稀少的西北部山区。

表2 登封市农村居民点密集等级表

4.3登封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村庄建设选址不太科学。有些村庄位于自然地质灾害多发区,村庄布局隐患多,形成“先天性”不合理。在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危险区依然有村庄布局,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不少村庄位于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保护的区域,如水源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保护区等,造成村庄布局不合理。

②居民点用地缺乏统筹规划,无序建设严重。由于受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点的规划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农村居民点基本上处于自然形成自我发展的无序状态,导致了大多数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

如平原地区普遍存在的大量条状居民点,而山区和丘陵地区存在的大量点状居民点,这就给建设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由于没有统筹规划,基层村委会缺乏规划这一管理的重要依据,即使是有规划的也由于土地权属不便调整、经济条件制约等原因大多没有实现,导致了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居民点处于无序发展状态。

③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用地疏于管理。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用地情况较为复杂,按照村内大部分居民生活来源划分,大致可以分为3类:

一是居民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方式,在城市工作,只是在村内居住的居民点;

二是部分居民依靠务农为生;

三是全部居民靠务农为生。

事实上,第一类居民点用地完全可以纳入城镇用地管理,第二类居民点用地则应该加强管理,而目前却疏于管理。

④农村居民点人居环境较差。农村多数居民点的环境状况堪忧,大多数的居民点中没有统一的垃圾处理措施,没有统一的污水排放管道,居民点中的生活垃圾随处弃置,人畜粪便无统一的处理办法,雨天污水横流,晴天秽气充鼻。

⑤土地执法力度不够,违法用地现象时有发生。新《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各地虽采取了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宣传,但总体的效果并不明显,由于法制宣传的力度不够,执法力度不强,农民建房办证把关不严,使农村建房违法用地现象时有发生,或不批就占,或少批多占,或批甲占乙。由于缺乏法定的强制手段,各级地方政府也没有具体的处罚标准,国土资源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法律依据。因此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出现了比农业人口减少要慢,其中新占地建房的大多数是违法用地。

⑥土地开发、整理的深度不够,实施力度不够。由于对全市可供开发整理的后备资源缺乏全面深入的调查,专项规划的深度不够,实施的方式单一,缺乏保证新开发耕地质量的有力措施。同时,由于图件比例不能满足精度要求,中心村、农村居民点用地定位不够准确。自规划实施以来,中心村、农村居民点建设尚未进行有效的综合整理。

5 结 语

近年来,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扩张是社会、经济、人口、科技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综合体现[2]。面对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应从以下几方面优化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

上一篇:嘉兴市人才招聘(重点)活动计划下一篇:匆匆这篇课文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