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学生德育论文

2024-09-01

转化学生德育论文(精选8篇)

1.转化学生德育论文 篇一

主题二:“关心他人,热爱集体”主题班会教案

高一(10)班 孙芳

一、班会背景:

开学已有一定的时间,同学间相处融洽,班级已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为了加强学生的互帮互助互爱,对这个班级产生更亲切的归属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故决定开展此次主题班会。

二、班会目标

此次班会课,目的是使学生认识集体的作用,认识他人对你的帮助,纠正不良现象倾向,尽快融入集体,积极参与班集体的建设,培养学生爱校爱班爱他人的感情,在各方面力争上游,努力提高整体素质。

三、班会时间:2009年12月14日

班会地点:高一(10)班 主持人:班委两名

四、班会准备过程:

(一)活动课前的准备

1、学生一入学就已经开展一系列班集体建设活动,如:自我介绍、班委选举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新集体的温暖、智慧和力量,获取直接经验,进行自我教育。

2、认真组织学生回忆新生军训、校运会,回忆在学校德育大活动中取得成功,唤起学生对集体的热爱和成就感。大家举手发言,畅谈军训的苦辣酸甜,尤其是最后的会操表演;国庆学校组织的比赛,摄影,书法,绘画等;校运会的参赛运动员回忆比赛时的心态,感受;

3、发动全班同学搞好班级的文化建设,回顾班规、班训,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活动课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行优点自评、互评活动,让学生深入地挖掘自己和他人的长处;

2、个别辅导有小团伙倾向的同学分析这种现象的利弊,便于在活动课更好地交流;

四、活动课的具体环节和方法 第一部分:引入

1、提问:开学以来我班取得了哪些荣誉? 学生发言:

2、每次班级取得荣誉,大家的感受如何呢?

学生发言:取得荣誉,最先有的是荣誉感,自豪感,接下来,就会想到,班级的后墙上又可以贴上一张奖状,既可以“美化”班级环境,也可以提升班级的知名度。

3、提问:我们能够取得这些荣誉,靠的是什么呢?

全体学生同时说出:靠的是大家。

强调:我们能够取得这些荣誉,靠的是团结,靠的是集体的力量。第二部分:珍重集体

1、什么是集体?

学生发言:许多人的有组织的整体

2、集体的作用

指出:良好的班集体,具有一种独特的心理效应—“森林效应”。它不仅作为一种影响源,自发地对其成员产生作用,而且可以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自觉地培养和造就人才。请在集体中学习、生活、交往等各方面成长好的同学讲他们在集体中成长及互帮互助的事例。

指出:班集体的成长与个人的个性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个人的长处、优点,不在集体就难以发挥。正如“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的事。

第三部分:和集体一起成长

指出:来到一个新集体,我们要学会主动适应,要了解别人,也让别人认识你。

请同学讲讲自己或他人在班级建设中的事迹。

与同学之间的相处,当出现矛盾时如何解决;

(学生清楚自己的优点,了解别人的长处,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集体的交往中做到既不自卑,也不孤芳自赏,才能尽快地融入到集体中,和集体一起成长。)

指出:我并非无足轻重,也并非举足轻重。融入集体,才会感到集体的温暖,感到生活里处处洒满阳光。

讨论:你觉得我们班有没有小团体?小团体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发言。

指出:融入集体,要处处为集体着想,心存大局,言行举止对集体负责任;否则就不是真正融入集体,不是真正的集体的一员。

(分析班级存在的两种不良现象,目的有两个:一是要消灭这些现象;二是让学生明白怎样才算真正融入到集体。)第四部分:为集体出力

问题:同学们希望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班集体中?

学生发言:和谐、团结、像一个家的集体。

讨论:我班现在存在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

学生发言。小结:马克思说:“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是不容易的。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谅解去护理。” 我们处在同一个班集体中,为共同的职业理想相聚,应同舟共济,将集体的前途与个人的命运紧紧相连,将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保持一致,团结协作,永往直前。

结束语:同学们!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了,只要大家齐心合力,我们相信,我们的大集体定会变得更美丽!

五、课后巩固和延伸:

1、制定班级发展计划。班委会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制定班级远、中、近期目标和相应措施,全班同学讨论通过。

2、个人根据班级计划,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发展计划。班级主题班会口号:班级永恒,友谊永存!

2.转化学生德育论文 篇二

“王老师, 我是Z, 我不舒服, 胸闷, 请上午的假, 谢谢。”手机传来信息提示音, 看到这些内容, 看到这个熟悉的号码, 我不禁蹙起眉头。近期小Z已经以同样的理由向我请假若干次, 而事情的实际情况是:小Z的逃学旷课行为又开始了。

小Z原是我班一名各方面表现都不错的学生, 虽然性格较为内向腼腆, 但属于上进心强、学习勤奋刻苦的类型。正是由于她的进取心, 她的成绩从入学以来一直位于班级的中上等, 还曾获得过奖学金和一些荣誉称号。但也正是因为她的性格问题, 情况从三年级上学期发生了转变。彼时纯真质朴的小Z此时经常违反校规校纪, 着装打扮明显得成人化, 而且经常以各种借口请假, 严重的时候甚至旷宿。

面对小Z的转变, 作为班主任的我心急如焚。对于这个学生, 我真是费尽了心思, 曾经多次找她谈心, 也曾经把她的家长请到学校就她的教育管理进行沟通, 但都收效甚微。和她谈心的时候, 她的态度倒是很诚恳, 我说什么她就点头应答, 却不会主动透露自己的任何问题。一旦不跟她进行面谈, 她就会发来短信以各种理由请假。若是我不批准, 她就会发短信长篇大论地抱怨我不信任她, 甚至用极端的语言表达自己想要轻生的念头。在把她父母请到学校的那次, 她父亲给她打电话, 她不接;给她发短信, 她不回。最后是我给她发短信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她才勉强给我回了条短信, 表示不想回学校, 不想见父母和老师。

这样一个原本算得上优秀的学生怎么会发生如此转变的呢?通过跟她父母的沟通, 我进一步了解到她的家庭情况。父亲在外地打工, 母亲因为要照顾这个家, 要抚养她和弟弟, 虽然跟她生活在一起, 但整日在外奔波辛苦赚钱, 根本谈不上和她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从学生方面得到的信息是, 她性格内向, 在学校很少和其他同学说话, 更谈不上能有几个可以交心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上网, 她的一个同学介绍她认识了一个男孩子。那个男孩子现在已经工作了, 她常常逃学和他一起出去玩。父母知道这件事情后, 对她大发雷霆, 可她却觉得只有那个男孩子才关心她, 周围其他的人都不可信任。对她来说, 做什么事情都不如跟那个男孩子一起玩开心, 甚至连自己的前途也不放在心上。更糟糕的是, 父母和老师越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她, 她越是逆反, 甚至旷课。

二、现象分析

现在有些学生情感太过脆弱, 表现太过自私。敏感, 自尊心强, 仅仅是因为一些情感情绪问题, 就会发生各种各样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这些学生由于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 以及自身存在的一些有待改进的因素, 从而导致在心理、思想、学习、行为等方面偏离常态。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学生称之为“问题学生”。与那些同年龄段的学生相比, 他们心理状态的不健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滑坡都将严重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

具体分析,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家庭方面

实际上, 换一个角度来说, 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其实也是受害者。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必然有一个问题家庭, 这话其实不无道理。父母的文化背景、教育方式、家庭结构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在该德育案例中, 一方面, 家长需要赚钱为小Z的成长、受教育等各个方面创造机会和提供条件。另一方面, 由此带来的情感缺口又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二) 学校方面

高师学生无谓课业负担过重, 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突然被以能力为首要目标的教育取代后, 使得一些学生迷失了方向。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辅导与指引作用就变得尤为重要。而中国目前的教育制度, 由于受到资金、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没有办法做到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教育教学管理。虽然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尝试一对一的导师制和成长伙伴制, 但面对学生多老师少的局面, 很多时候老师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像该德育案例中的小Z这样一些在阴影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已经深受其害, 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将他们带离困境, 帮助他们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 社会方面

问题学生的出现不是单纯地由家庭和学校造成的。伦理文化冲突导致社会价值流变带来的负面影响, 以及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存在, 对于这些防御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孩子们来说都是潜在的危险。一些自我约束力差的孩子很有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留守儿童, 缺少了父母的教育与监督, 更有可能走向穷途末路。虽然国家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 但毕竟由于留守儿童人数众多, 短时期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该德育案例中的小Z就是因为缺少关爱, 过早地步入复杂的社会而不能够明辨是非, 从而成为问题学生。

三、理论策略

对于该德育案例中诸如小Z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 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 而要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运用各种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

(一) 心理学基础

根据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理论在德育工作中的运用, 班主任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强化。当然, 这里的强化既包括正强化又包括负强化。根据强化理论的观点, 人的行为由环境引起并受环境控制。对于外界环境的认知与操作, 对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只要了解环境, 就能预测行为;只要控制环境, 就能控制行为。

在该德育案例中, 我通过各种途径对小Z的行为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全面的思考分析, 并联合小Z的父母共同商讨教育管理方案, 希望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合力来改变小Z目前的状况。要想让小Z迷途知返, 首先要让她感受到家庭环境的改变, 父母关爱态度的改变是首要的。其次, 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也必不可少, 作为班主任, 我坚持不断地与她谈心交流, 用自己的耐心感动她、影响她, 鼓励她打开心扉多与其他的同龄人交流而不是将自己禁锢在狭小的个人世界中。通过对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改变, 进而促使小Z的行为发生转变。

(二) 社会学基础

根据社会学中冲突理论在德育工作中的运用, 班主任要妥善处理已发生的冲突。我认为, 德育工作中出现的“冲突”, 不仅指班级中团体间的冲突, 而且包括教师与学生间的冲突。

3.论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及结合 篇三

【关键词】初中 德育教学 转化 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71-01

众所周知,初中德育教学,直接关系到正处于身心发展中的初中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到初中生正处于从感性向理性,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状态,没有促进各种教学方式的转化与结合来提升初中生的德育水平。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于初中生德育教学中转化及结合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具体的情况,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初中生的德育教学水平,促进初中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初中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初中德育教师的素养不高

随着新时期的发展,在初中阶段的德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素养不高,思想意识没有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思想观念比较保守,教学方式比较落后,不能有效进行教学的转化,没有激发学生对于德育教学的兴趣。同时,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德育问题的讲解和处理,都不能结合新时期学生的具体情况,使得教学质量不高。

2.初中德育教学实践效果较差

在初中德育教学过程中,不能进行教学方式转化及结合的原因很多。一方面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初中生的教育教学倾向于重智轻德,没有积极重视初中生的德育教学;另一方面就是没有合理的教学安排,在初中生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一般只是把责任落实在班主任身上,没有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积极有效的活动,推动初中生的德育教育,从而使得德育教学效果较差。

二、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

1.感性和理性教育的转化和结合

一般而言,在初中阶段的德育教学中,学生形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自身的行为、意识等,都是依靠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取。因此,对于初中生的德育教学要正确认识这个具体状态,将学生自信心、心理素质以及思想品德等德育教学目的的实现,通过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再由理性认识的形式进行有效的固化,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灌输性和渗透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在初中德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不强,因此,需要采用灌输性教育促进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和品质。当然,在初中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渗透式教学,促进德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尽管渗透式德育教学对于大学或高中理性认识能力加强的学生开展,但是初中阶段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也已经逐渐具备,因此,教师需要注意周围环境以及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的影响,将灌输性教学逐渐转化为渗透性教学,依靠教师的言谈举止,以及对于整个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学生进行渗透性教学,促进学生德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3.说教性与引导性教育的转化和结合

在初中德育教学过程中,一味的盲目说教,就会使得学生对于德育教学感到厌倦,因此,教师还需要适当采用间接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促进初中德育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直接说教式教学和间接引导式教学两者要互相转化和结合使用,不能对于直接灌输式教学过度依赖,引起学生的反感,也不能过度使用间接引导教学,使得教学目的不能明确。随着现代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理性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对于学生的德育教学,要结合知识教育进行,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也能促进学生德育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效进行三种教学方式的转化和结合,促进初中德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教师也需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取得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光元,傅敏.论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J].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149-150.

[2]黄志明.论初中德育教育活动的多样性[J].科技展望,2015年第22期:283.

4.问题学生转化 篇四

学困生有的在学习不努力,对学习没有信心,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差,尤其是差在基本技能及创造性发挥上。因此,转化学困生工作重点放在转化学生的自信心及创造性上。班内学困生情况如下:

1、张子健:纪律较差,很多问题老师讲数遍,照样记不住。家长对孩子溺爱,对孩子的学习不能及时辅导。

2、安海波:缺乏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懒惰贪玩,上课不注意听讲。

二:学困生分析

这两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平时作业不认真,不能及时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工作,并且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能认真学习。了解到学生学习习惯差,接受能力弱,因此成绩不够理想。三:本学期转化目标

1、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及时完成作业,能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养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积极维护集体荣誉。

3、注重发展特长,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四:转化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加强对学困生的课上管理,大多数学困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而落下的,因此,教师要管理好学困生上课时经常提问他们。

2、加强对学困生的课后辅导工作,课后对学困生进行辅导是转化学困生的一个重要措施,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掌握。

3、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多数学困生厌烦学习,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厌烦心理,必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5.问题学生转化方案 篇五

所谓“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在正常生理状况下,在品德、学业方面距教育目标的要求相差较远,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学生。按类型划分,“后进生”主要有四类:学业成绩差的后进生;组织纪律差的后进生;学业成绩和组织纪律差的“双差生”;学业或组织纪律时好时差“准后进生”。特别是品德、学业都很差的“双差生”,他们在院(系)班级里,经常扮演“惹是生非”的角色,有伴随对教学、管理秩序的破坏性,及给班级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不少麻烦。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实施个别教育,主要是根据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学习等方面的特点单独进行的。个别教育的对象重点应该是后进生。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前途命运,还会影响到班级的进步、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转化后进生有着不可低估的实际意义。

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学生教育工作的实践,并借鉴许多优秀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先进经验,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应作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纠正心理偏向,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辅导员、班主任在教育转化后进生时普遍存在着一些心理偏向:一是首因效应的心理偏向;二是晕轮效应的心理偏向;三是厌弃心理偏向;四是眼光不变的定势心理偏向;五是不准反复的永久心理偏向。凡此种种心态,给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增加了主观上的困难,又阻碍了后进生思想的转变。因此作为班主作要做好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必须纠正主观上存在的心理偏向,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即坚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对症下药

后进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逆反心理;第二,挫折心理;第三,是彷徨心理;第四,矛盾心理;第五,多疑心理;第六,防御心理。由此可见,后进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和消极落后的心理往往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若采取简单粗暴生硬机械的办法对待后进生,那就会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所以,辅导员、班主任要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必须掌其心理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以情感人做先导,关心爱护,严慈相济

热爱学生,这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也是辅导员、班主任教育转达化后进生的基本前提条件。教育工作必须以情感为先导,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是要把更多的关爱倾注在那些后进生身上。当然,班主任对后进生的关爱绝不可姑息迁就。对后进生的关爱要在严格的要求中实现,应做到严而有“格”。坚持说服诱导,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教育转化后进生一定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坚持说服,反对压服,坚持正面疏导,反对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思想问题。我们可以从失败的教训中悟出一个道理,压服的办法,一时也许可以服人,其实往往压而不服,实际效果是吃力不讨好。俗语说“浇树要浇根,帮人要帮心”。对后进学生只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往往都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坚持说服诱导,就不能采用简单的惩办主义,必须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危害性很大。第一,它会摧残学生的身体;第二,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造成心灵创伤;第三,伤害学生的人格,产生对立情绪,敌视态度。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把辅导员、班主任的言传身教结合起来 坚持说服教育,还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把教师的“言传声教”结合起来。这是因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的最普通、最常用的手段是“言传身教”,除了依靠语言手段外,主要依靠教师自已的人格魅力和行为举止来对学生施加影响。这就要求辅导员、班主任时时处处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特别要在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方面给学生做出榜样。班主任在教育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只有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全国优秀班主任邵中骅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那就是要学生做的,自己先做;要学生不做的的,自己带头抵制。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转化后进生,就要运用榜样示范作,把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的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要善于发现“闪光点”,以表扬为主,用心捕捉契机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即便是后进生,也有闪光的地方,也蕴藏有某些优点和缺点。“善用物者无弃物”、“善用人者无弃人”,有的班主任说得好:教育后进生,要用显微镜从他们的失败中找优点,用放大镜从他们失败中找成绩。所以班主作对后进生即便是微不足道的极其微小进步也要及时地予以肯定。

许多优秀的辅导员、班主任总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善于寻找和发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并以表扬为主,扬长避短。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任校长时,奖励一名男生四块糖的故事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美谈。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增强自信心

后进生一般都存在着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学习方法不佳,功课赶不上等情况,饱受学习屡遭挫折、反复失败之苦。他们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最终导致学习驱动力的丧失。所以,辅导员、班主任要把他们从失败者的心态中挽救出来。首先要提高其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以激发其求知欲,其次,注意对其学习方法的传授,再次,要结对子,发挥共生效应。协调一致,做好家访,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还应该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讲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为了取得对后进生的教育效果,辅导员、班主任作为沟通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发挥主导作

用,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和家长共同唱好学校内外这台戏。

“家访”是辅导员、班主任个别联系而最常用的一种工作方式。通过家访,辅导员、班主任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密切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取得家长对学校和班主任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家访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家访前要摸清学生家庭情况和家长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家访内容、时间和方法。家访时要尊重家长,谦虚谨慎,诚恳、平易近人,切忌搞“告状式”家访。

6.读转化问题学生有感 篇六

遵义恺瑞国际学校——庞瑞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只要做班主任,每个班总会有哪些让你劳神伤脑的学生:喜欢打架,不交作业,在课堂上捣乱,顶撞老师„„他们学业困难、习惯不好、纪律松懈,他们时常让我们无可奈何、烦恼忧虑、焦躁不安、无计可施。我们通常把他们叫做“问题学生”。

但是作为老师的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问题学生”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有些是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的偏离,需要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由于个体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没有得到应有的张扬,不能或基本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思想品德低劣,或有违纪行为,或学习成绩差。还有的问题学生是由于不适应学校生活,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处于困境中,急需得到更多关爱和帮助,却因给班级管理带来麻烦,被老师视为“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是在针对老师吗?我认为不是,虽然他们有时会让我们觉得很挫败,但是他们是真的很需要老师的帮助和鼓励,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理由。还有,转化问题学生对于学生发展、班级建设、家长信任、自我完善都有很大帮助。再有从心理需求理论来说,问题学生的行为背后蕴藏着成长的力量。人的本性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及潜能,即使那些在我们看来不可救药的个体也一样具有人类共同的积极基因,只要有合适的土壤,问题生暂时被埋没的美好天性依然会开花结果。那我们该怎样转化问题学生呢?

首先我们不能歧视和排挤他们,本来他们在家庭和社会群体中就受到了很多批评和冷眼,这时他需要的不是老师的冷嘈热讽,他需要得到表扬鼓励、得到沟通信任、得到细心引导。其次我们要理解和满足问题学生的需求。每一个问题学生都有自我肯定和积极向上的需要,他们需要一个体验成功的机会,他们需要重建积极的信念。从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来说,人的需求有五个方面:第一是生理需求,即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食物、水、睡眠和生理平衡等。第二是安全需求,这是一个人对自己人身安全的基本要求,在没有给一个孩子人身安全保证的时候,一切教育业是没有意义的。第三是爱与归属的需要,时常有

教师对所谓“无可救药”的学生让全班同学批判其行为,突出他的缺点,这样是不对的,这样做的后果会更严重,甚至无法挽回。第四是尊重要求。每个学生都希望别的同学认可自己,尊重自己,只是有时他们克制不住自己,如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判断失误,一味对学生进行批评、贬低,就会让学生得到尊重需求的满足变得越来越难,这样学生努力的动力就会消退。第五是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应该从小培养学生做人,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那样的人生才更加有意义。一个远大的理想往往是很多学生前进的动力,可以用一些优秀名人的成长历程来激励问题学生对于自我实现的渴望,同时,要纠正学生对于不良的自我实现的价值观。

7.转化学生德育论文 篇七

一、培养盲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转化的基础

盲生是各类残疾学生中最需要教师关怀和帮助的。他们长期看不到光明,有的自卑和偏执心理十分严重,有时老感觉别人在冷眼看待他们、在歧视他们,心理上的遗弃感非常强烈,觉得天生自己没有用,对重于“说道”的德育课自然会持排斥心理。德育课教师教育盲生就更要充分重视情感教育,培育其自信心、尊重其人格,维护其自尊。正如杜威所说,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不可以按着马头让它饮水。培育盲生信心和自尊心最有效的方法是赏识激励。盲生身上其实有许多闪光点,德育课教师更应该去发掘、发现并及时给予他们赏识激励。自信是前进的动力,尊重是一种征服,德育课教师主动去帮助盲生树立自信心并能设身处地地去尊重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就为改变盲生德育课学习困难现象提供了心理保障,利于盲生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劲头。而有效改变盲生德育课学习困难现象,也是改变盲生其他课目学习困难现象的基础。

二、激发学习兴趣是转化的关键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盲生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其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因素。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激发盲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

(1)以盲生为本,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情感交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以一颗真挚的心爱护盲生,真诚地对待盲生,才能赢得盲生的信赖。在课堂上要注重多表扬少批评,经常走到盲生中间,使他们真切感觉到老师很在乎他们,是他们的知心朋友。只有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亲近老师,对德育课学习产生兴趣。

(2)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德育课在学生眼中是“副课”,但德育课教师一定要把“副课”当成主课来上。目前,我国还没有发行盲文版的特殊教育中职学校德育课教程。因此,要激发盲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转变教师依照统编汉字版教材照本宣科、完成任务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1变化形式,新颖导课。好的新课导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特别照顾盲生,采用盲生唱歌曲、讲小故事导入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盲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他们就可能怀着期待的心理,兴致勃勃地进入新课学习。2重视课堂设计、广泛联系生活事例,变空洞说教为现身说法。目前,汉字版通用教材有的内容滞后于社会现实、脱离学生思想实际,这是导致德育课实效性不高和学生尤其是盲生学习困难的基本原因之一。德育课教师要切实从实际出发,大胆变通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国内国际形势和时代发展要求,紧密结合特教中职学校盲生生活、思想实际,努力回答盲生所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和深层次问题,既不失原则,又要说实话、讲新话,才能增强德育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3注重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德育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源自教师的语言技巧、风采。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会引起盲生的共鸣,激发其兴趣。生活中新鲜好奇的幽默小故事、笑话、歇后语、俚语等都可以拨动盲生的心弦,诱发盲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策略指导是转化的核心

盲生敏感善辩,但学习习惯不佳,学习策略的指导就尤为重要。学习策略是盲生有效学习的措施、过程或步骤。例如,教师可以设立盲生“时政论坛”来指导、促使盲生进行自主学习。即每节课都预留10分钟左右时间来由一名盲生作为主讲人给全班同学述评一件时政热点事件,既要摆事实、又要运用德育原理来剖析,其他人可以模拟客串嘉宾参与分析和讨论。这样有利于让盲生把学习德育课由一种负担变为一种责任和享受。再如,虽然没有专用盲文版教材,但基本理论和原理教师可以指导盲生简化成顺口溜等进行掌握,并采取适当的奖惩手段去督促盲生进行学习的自我监控和约束。

总之,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盲生的学习困难问题如何转化解决,是困扰特教工作者的难题。盲生德育课学习困难问题的转化尤为重要,是转化其他学科学习困难的基础。我们始终赋予盲生爱心和耐心,立足合格人才培养,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才能逐步抓出实效。

摘要: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盲生,有些认为德育课对自己没有多少直接帮助,德育课学习困难问题较为突出,使思想道德教育功效大打折扣。教师应从培养盲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盲生学习兴趣、重视学习策略指导等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8.转化学生德育论文 篇八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德育教学;转化与结合;分析

前言

目前,我国在教育领域开展大幅度的改革,为了让教育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人才,更好的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服务。自始至终,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我国对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的转化和结合是非常重视。结合当前我国新课改的背景,着重分析了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和结合,为我国德育教育的发展提供建议,希望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德育在初中教学中的发展,更好的教育初中生,培养他们更好的人格。

1新课改的对德育教学有新要求

社会的发展需要全面的人才,要求我们必须具备高素质和高道德、高技能。所以,在人们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为重要时期的中学阶段,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学。结合我国初中德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其转化与结合现状,我们发现现在初中德育教育根本不能够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加快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进程。

2目前,我国初中德育教学转化与结合的现状

第一,现在我国初中教学重视智力教学轻视道德教育。现在很多学校都不能够很好的把握智力教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很多教育者和教育机构都认为只要能够培养出许多能够掌握课本知识,能够在考试过程中取得高分的学生就可以了,他们认为只要完成课程教学,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在每次的测试中可以取得好成绩就够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有些偏离了教育的目的,我们需要的是高分高能,高素质、高道德的学生,并不是简单的所谓的“人才”,我们需要的是全才。还有对于广大教育者和教育机构的管理者而言,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是很难,真正难以实施的是在行动上落实到位。很多学校都会有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的口号,主张要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但是当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德育教育发生冲突的时候,通常都是用减少德育教育课程,占用德育教育时间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这些都是由于受学校升学压力的影响,从而制约了德育教育的进程。

第二,学校课程教育过程的育人功效被忽视,没有很好的落到实处。初中阶段同学们所学习的《思想品德》没有很好的发挥其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作用,而是仅仅重视其内容的学习和对考试的应付。并没有积极地引导同学更加注意对良好品质的树立,良好习惯的养成。引导同学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他们具备优良的品质。

第三,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前,人们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学们可以接触网络和电子信息设备的机会越多,并且接触网络文化的概率也很大。所以,现在的中学生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也很大,并且现在的网络文化很多都是不良的文化,很多都是很黄、很暴力的场景,这些文化对中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及其正确三观和正确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阻碍。现在对网络文化的监管和引导力度不强,人们对于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也不强,中学生没有那么强的自制力和那么高的辨别力,所以,这些原因足以导致中学生们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这不但不利于中学生们的身体健康,还不利于同学们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中学们道德教育,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目前,我国中学德育教育的发展是不容乐观的,面对如此多的困难和阻碍,我们要从各个方面着手,联合多方面的力量,不断地积极改进和调整相关的教育策略。加强对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监督与管理,同时要积极引导学校和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在德育上积极引导,促使同学们更快更好地树立良好的品质,树立优良的道德。

3促进中学德育教育在教学中转化和结合的建议

首先,要健全对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考核制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入手,充分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曾经有一个伟人说过:道德常常可以填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也不可以填补道德的缺陷。现在,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和素质教育的推广,我国的德育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但是,我国所有的教育部门、教育机构、教育者、学校的管理者又不得不要积极接受这个挑战,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以来并没有真正解决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问题,所以在相当一部分领导观念中,他们认为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指标,也正因此出现了重“智”轻“德”、以“智”代“德”的现象,德育与智育同时都可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同时,它们都可以增进同学们的能力和培养同学们的素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两方面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所不同的。德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识别是非善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同时使同学们能够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它主要是解决学生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解决的是要怎样做人的问题。德育是以培养良好道德、优良品质、形成正确三观为目的。

其次,学校的教育观念与教育理念要有所创新。应该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着力点,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在的教育要全面推行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就必然要求学校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还要充分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为智育及其他方面的教育提供更多的精神动力。中学教育还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然而,义务教育阶段也是正处于人生的奠基阶段。中学期间也是人生的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是正确三观培养的最佳时期。中学应该主动承担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责任,还有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承担起考核以及监管的作用。转变目前中智育轻德育的现状。应该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入手,把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只有学校教育观念转变,才可以更好的促进德育教学的推行。

最后,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督,严格管理暴力、色情文化,积极宣扬健康文化和正能量。学校的老师也要积极引导同学们健康上网,提高同学们对不良文化的辨别力和抵御诱惑的能力。鼓励同学们要远离网络虚拟世界,不能够轻易相信网络文化的不良诱惑。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变化,要严格控制同学们的上网时间,监督同学们要远离网络不良诱惑。平时要多与同学们沟通交流,帮助同学们排解压力。

4结论

面对新课改形势的要求,我们要加快对教育的改革,不断加快初中德育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小彬. 浅谈如何突破当前初中德育教学的困境[J]. 赤子(中旬). 2013(12)

[2]王建媛,宋春光. 初中德育教育的优势和必要性[J]. 学周刊. 2013(11)

[3]刘可红,吴华. 外语教育的文化取向研究——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美国化文化取向[J]. 现代大学教育. 2005(04)

[4]王孝华,康薇. 基于学生主体性分析立德树人的现实路径[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04)

上一篇:五四红旗团支部申报事迹材料下一篇:广东省家电商会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