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三要素

2024-08-12

优化教学三要素(精选8篇)

1.优化教学三要素 篇一

绘本教学三要素

(一)发现。

由于绘本的特殊性,所以每一个绘本,从头到尾都隐藏着“神秘”。无论是扉页、封面还是环衬,都为我们的孩子献上了精美的“食品”。这就需要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1.发现封面(包括腰封)。无论什么书,封面都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而在阅读前让孩子发现发现作者名,译者名,出版社名,主人公(年龄性别衣着神态动作等),背景(如《爱心树》封面那棵树上写着的英文字母“The Giving

Tree”的含义,《风到哪里去了》封面上月亮群山小鸟房屋雨点代表的世间万物)等都有助于孩子对绘本的理解。腰封上有时会有对作品的评价或对主题思想的提示,(如《爱心树》腰封上有2005十佳童书,美国教育部百部最受教师孩子喜爱的书之一。看了这本书,孩子会更爱妈妈等),由封面中的图画与文字猜想故事,使整堂课弥漫想象的色彩。

2.发现环衬。环衬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很多绘本的环衬上也画有图画,不过你可千万不要以为它们仅仅是起装饰作用的图案而马上一翻而过,实际上,绘本的环衬不但与正文的故事息息相关,有时还会提升主题。(例如《花点点和鳞片片》环衬是许多不同条纹和颜色袜子,左右可以找寻配对的那只;又如《爷爷一定有办法》环衬是那条神奇的毯子,上面布满了闪烁的星星。)

3.发现会讲故事的扉页。扉页就是环衬之后、书芯之前的一页,上面一般写着书名和作者的名字,有时还有作者绘者的简介及本书获奖记录。扉页不仅仅只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不仅仅是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有时还会讲故事。(如《活了一万次的猫》扉页的虎斑猫与封面略有不同,仿佛在告诉着什么。又如《猜猜我有多爱你》扉页图画暗示着大小兔子快乐玩耍,在精神得到满足后才有了下面小兔的提问。)

4.发现正文毋庸质疑。每一个孩子都是读图画的天才,只要故事在图画上表现出来,那么孩子的眼睛就会发现它们。他们能发现画家没有发现的破绽,能读出成人料想不到的意思。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应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感受,教师不要把故事情节一股脑儿全盘托出,要积极鼓励孩子边发现边猜想后面将要发生的事,鼓励他们将自己比拟成故事中的角色让孩子也自然地融入到故事中去。(如《爱心树》发现树的姿态语言《彩色的乌鸦》,每只乌鸦色彩的区别和表情的变化,《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中小男孩的表情,《藏起来的礼物》中角落里关注女儿的妈妈,《轱辘轱辘转》每一页都躲起来的米粒大小的金虫子,欣赏图画的同时关注画中画等)一边读文,一边赏图,让思绪随着图文驰骋千里,上天入地。在想象空间大的地方可以先让孩子想象再读故事,情绪色彩浓的图画可以让学生由图画想象人物的心理。

5.发现并未结束的封底。合上一本绘本时,绘本的故事就已经讲完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有的绘本,就是把故事的结尾延续到了封底上,为孩子们想象留下了空间。因此绘本的封底不容错过。封底很有“看头”——大部分与封面相呼应,有的甚至需要与封面连在一起欣赏讨论,有的则是故事的结尾与延续。(如《神奇的蓝色水桶》草地上遗留下来的充气鲸鱼,《失落的一角》抬头期盼的一角等)

(二)思考

洛克曾说“阅读只是给头脑提供认识的材料;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因此在引导儿童阅读绘本时,不应急着说教,不断地提问、说明,犹如应试教育一般,而应把看书、思考的空间留给儿童,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故事,让他们的体验和感受,经过时间沉淀,再慢慢地转化为知识和智能。1.思考的内容(1)对图画语言的思考(2)对文字语言的思考

(3)对图文结合碰撞产生的新语言的思考。2.思考的技巧

(1)朗读引发思考的技巧

对孩子而言,听别人朗读故事是一件轻松没有压力的事。在这个倾听与欣赏的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的了解书写方式,认识生字新词,并熟悉语法。朗读故事给孩子听,也等于提供孩子欣赏创作风格,了解情节铺陈,认同成功角色的机会,这对于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当孩子倾听故事的机会越多,其生活经验与知识领域自然随之扩展,影响所及,形成个人的思考与判断。有效朗读思考故事的指引:

朗读前

*呈现书的封面并探讨封面插图。

*鼓励孩子预测该书内容。

*与孩子讨论该书的作者及插画家。朗读中

*呈现书的每一画面。多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认为是怎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鼓励孩子在朗读中积极反应与评论。

*故事的表达及内容详细度配合孩子理解能力的需要。可以伺机变化音量、语调、语气,辅助动作、神态语言、使故事生生入扣。

*故意犯错引起注意,偶尔提问以了解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及诠释。在故事的精彩、关键处、转折处,引导孩子预测即将发生的事情。

*保持眼光的接触并留意反应。当孩子一脸茫然时,改变方式重述故事。

*设计简单的活动使孩子参与其中。如请学生分段朗读(齐读或个别读交互应用)。

*运用孩子的疑问引发思考与讨论。

*比较阅读。可以与其它绘本作比较性阅读;也可前后对照着品味细节。适合朗读的绘本则为具有以下特征:

1.词句优美。

2.插画内容丰富。

3.具有猜测效果。

以上三点特征,大部分绘本都具有。(2)讨论故事引发思考的技巧

讨论故事是儿童文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可通过二三人、一小组或整个班级进行。讨论故事可以建立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对老师而言,讨论故事可以了解孩子看了哪些书,对故事的了解程度有多少,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如何。对孩子而言,讨论故事提供一个合作思考的机会,他不仅帮助孩子确认、扩展及修正个人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而且在成人的引导下,培养倾听、发问与表达的技巧,学习说理与思考,建立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系统。讨论内容 讨论技巧

* 可做段落大意的讨论。

* 于进行下个段落阅读之前,可先行预测下段内容。* 读完全文后,做主旨讨论。* 学生提出问题。

*语言简洁完整(一至三句话表达)*将学生问题抄写于黑板,写上提问者,将问题性质相近的归在一起讨论,避免讨论时间不足的困扰。(此时宜注意训练学生要能完整表达自己想问的问题)*请学生一一发表对问题的看法。*老师做归纳与整理 3.引发思考的案例 案例一《想吃苹果的鼠小弟》

故事梗概:鼠小弟看到大象,长颈鹿,犀牛等动物运用各自的本领摘到了苹果,就很羡慕他们,最后他和海狮合作摘到了苹果。

一、看图,出示题目,请同学就题目质疑

二、在老师绘声绘色的故事中出示第一副图(大象摘果),问:如果你就是鼠小弟,看到大象摘苹果的情景,会怎么想?接着让孩子试者拉自己的鼻子,什么感觉?

三、看图。小组猜:长颈鹿,犀牛,袋鼠各自会采用什方法拿到苹果?反馈后出示图,看看谁猜中了,让孩子感受猜的乐趣。

四、串讲故事。请孩子选择其中的一种动物,按照谁来了,他是怎么摘到苹果的,鼠小弟又是怎么想的?各选一个代表上台即兴串讲。

五、师生角色分配,老师采访受伤的鼠小弟后,出示图(海狮来了)。同桌分角色念,师生对念绘本中鼠小弟和海狮的6次对话,接着再次猜猜海狮用什么方法帮助鼠小弟摘苹果?

六、一图多猜,看海狮和鼠小弟最后的快乐情景,猜猜他们在干什么?

案例二《树逃走了》

故事梗概:一棵住在城市里的行道树,因不堪忍受人们忽视及城市脏乱而逃走。许多人发现后,大家开始意识到树的重要性,于是人们开始营造大树喜欢的环境于是,树回来了,城市变得美丽而有朝气!利用power point 来说故事。

一、封面引发的思考:树为什么要逃跑?

二、正文引发的思考。

1. 这是一个怎样的城市,你是否喜欢。2. 大树在做什么,它想做什么?

3. 老婆婆为什么等不到鸟来吃饲料?牵狗小孩的梦想是什么? 4. 大树不见了对城市有什么影响?他们想到了什么? 5. 大树为什么不想回来? 6. 你会怎样打扮街道?

比较第一页,那些地方改变了?你想来住吗?

绘本的图画讲究细节,而且往往是前有铺垫后有呼应地暗示读者故事想象的生发点。所以在读文赏图的过程中或者在读完整个故事之后,有必要引导孩子再现情节,通过思考感悟绘本以产生心灵的顿悟。当阅读把思考的快乐带给儿童时,就把无可估量的巨大精神财富带给了他们,就为他们建造起了自由的精神空间与心灵家园。

(三)表达

人才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如何在挖掘绘本本身的魅力同时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呢?阅读绘本,应该给每个孩子创造表达的舞台,世界上最好的“绘本作家”应该是孩子。1.表达的内容及形式

表达内容

表达形式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对故事的感受及想法,现场情景再现。

*回顾故事内容(角色、情节、情境、问题、解决方法等)。*协助孩子将主角所发生的事情与自己的生活作连结。

*配合故事内容,设计延伸活动。(1)语言表达。

讲故事,演故事,画故事,续编故事。(2)文字表达。

改写故事结局或改编故事情节,在扉页处写前言,写信给书中人或作者,谈谈阅读的心得经验等。(3)图画表达。

学画书中图画,布置学生完成绘画日记或伙伴合作制作绘本。(4)其它形式

以上三种结合,班级家庭交流分享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

2.表达的案例

(1)不同的绘本可以用不同方式表达:如读《泰迪熊搬家记》,可以学画地图;读《泰迪熊的溜冰派对》,可以让学生自己筹备开派对;读《别再亲来亲去》,可以续写故事;读《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可以演故事;读《可爱的鼠小弟》系列,可以直接在绘本的留白处写写画画;读《嘟嘟与巴豆》,可以学习写信,介绍各地风土人情等。(2)同一绘本表达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如:窦桂梅教学《我爸爸》后的延伸

1)用简笔画,为你爸爸画一张像。

2)用笔,为你爸爸写上一句话。

3)或者也像黑板一样,画一个网络图也可以。(可作品示范)

4)注意爸爸的友情提示。(“……像……一样……”;“……像……一样,也像……一样……”,用上更好。)

5)当然,你用自己的方法表达也可以。

绘本在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可以用很多方法,但不会直接告诉这是什么意思,需要自己去补白去思考。当你与学生用发现的眼睛,思考的大脑,创新的表达去理解绘本时,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会不知不觉的铭刻在心,你和孩子都会从中学会怎样对待人生,怎样使用语言。

当然,发现,思考,表达并不是孤立的,因发现而思考,因思考而有了新发现,表达后再思考再发现,总之,它们彼此交融,相得益彰。由于绘本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不同,因此方法也是多样的,既不能因注重“发现”而上成“看图说话课”;或因注重“思考”而上成“集体面试课” “人文讨论课”;或因注重“表达”而上成“写作指导课”。如何在挖掘绘本自身的魅力、适当分享绘本的人文价值、思考绘本的个性风格的同时,让儿童品尝阅读绘本的甜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与观察力,教学设计时考虑如何“发现、思考、表达”仅仅只是一方面,实际组织教学时,还得有老师敏锐的教学机制,善于抓住课堂中的即时生成,才能让课堂更加自然、出彩。

2.优化教学三要素 篇二

一、指导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通过一系列线索紧密联系起来的, 所以学生学习小说时, 应明确小说的一系列线索, 把握故事情节。如鲁迅的《社戏》就是以“看戏”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全文以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组成。另外, 还有的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如《我的叔叔于勒》中, 作者通过到哲尔赛岛游玩, 遇见于勒并躲开。这一情节推动了故事的高潮。因此, 教师要先让学生掌握小说的行文线索, 把握故事情节的层次性。

二、教会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教师让学生分析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时, 要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进行刻画人物形象。如《社戏》中, 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作者对双喜、桂生、阿发、六一公公等人物形象的。对六一公公的形象通过“不肯好好的摘, 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 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夸作者“读过书, 将来一定要中状元”等一些语言描写, 既写出了六一公公的淳朴善良, 老实好客, 又表明他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以及双喜不仅聪明、而且主意多, 当“我”看不了戏, 着急的时候, 他立刻想出了“好主意”, 而且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 双喜马上来安慰“我”, “晚上看客少, 铁头老生也懈了, 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 对“我”非常体贴;在回家的路上, 伙伴们一起偷阿发家的豆, 双喜又劝阻大家“再多偷, 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 表现他为人着想的一面。

三、引导学生剖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进行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是小说中环境描写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行分析, 深入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包括时间、地点、景物、季节、天气等。社会环境的描写往往为塑造人物而服务。如都德小说《最后一课》中“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 锯木厂后边草地上, 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一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讲述了《最后一课》的时代背景。在社会环境描写中, 真实而又十分简洁地告诉读者国土已被侵略军所霸占, 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另外一句“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鸽子所象征的是和平、自由, 这一描写体现出小弗郎士不能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愤怒, 以及对和平、自由的向往。因此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起到渲染背景气氛的作用, 可以更好地衬托人物心理, 对揭示小说主题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四、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小说, 掌握小说的特点, 从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出发, 联系作者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体会作者奇妙的构思和描写方法, 用心感悟小说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我的叔叔于勒》, 然后让他们概述小说各部分情节表达的内容, 最后交流各自的读后感。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 感悟小说中的人物性格, 从而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思想。

总之, 教师在小说教学中, 要正确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 来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还要激发学生对教材小说的学习, 从而达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教学终极目标的实现。也要通过小说的学习, 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强烈兴趣, 这才是小说教学的最佳效果。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训练学生读、说、听、写能力的途径多种多样, 小说教学是其中重要的环节。笔者通过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小说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把握主题等方面, 提出初中小说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小说,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再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一年级数学教学三要素 篇三

游戏,让孩子喜欢数学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老先生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就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低年级孩子,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经常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可以大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分与合”这一单元时,孩子们在幼儿园大班时已经对数字的分与合有了一定的基础,有的孩子甚至已经对数的分与合很熟练了。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同时也为了能吸引所有孩子上课的注意力,在新授内容结束后,笔者组织孩子们进行手指游戏。这个游戏其实也只是教科书上的一道“想想做做”的改编。书上只要求孩子们能同桌两人说一说数的合成与分解,非常简单。笔者在此基础上提高了要求,让他们把嘴里说的数字配上手势,在前面“认识10以内的数”这个单元数字1—9的手势表示方法孩子们都已经学过了,这样一来,难度大了,要求孩子能手、脑、口多重配合,并达成一致。有的孩子数字说对了,手势做错了;有的孩子心里想对了,手势也对了,但嘴里说错了,对于同伴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错误,孩子们会觉得很好玩,一下子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来。其实,能及时发现同伴的错误也说明这个孩子把今天的知识点都学会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孩子们边玩边把数学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吸收并消化,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儿歌,让孩子学会数学

根据小学儿童感知不精确,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的心理特点,通过编排一些简短的、内容浅显的、朗朗上口的儿歌,则可将数学中抽象的概念、严密的逻辑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同时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儿歌又不同于幼儿园学习的儿歌,教学中的儿歌或许缺少了旋律,但其中蕴藏着数学的规律和要求,这一特殊性,让儿歌和数学教学又结合在了一起,并能及时突破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使数学课堂更加有效。

例如,在“认识=、>和<”这节课上,学生对于“=”不陌生,也不难理解,难点就在于正确区分“>”和“<”,这是两个很抽象的数学符号,虽然有的孩子知道他们的名字,但做到正确区分的不多。因此,利用书上小松鼠和小熊的只数比较出多少后,笔者板书了“5>3和3<5”这两个结论,接着让孩子们观察这两个符号,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孩子们能说到一边尖尖的,一边张开的,“还有什么不同之处?”笔者继续追问,他们也能发现开口方向不一样。于是,在笔者的引导下,孩子们自己编出了几句话,笔者再适当地加以完善,最后得出“大口朝前大于号,尖尖朝前小于号,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这样的儿歌浅显易懂,孩子们朗朗上口,又是他们参与编出来的,他们倍感亲切,并且一下子就全记住了,更重要的是在练习中,他们能很快又非常准确地识别这两个符号,达到了理想的学习效果。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榜样引领,让孩子爱上数学

我们经常在说这样的一句话,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笔者在一位有着丰富低年级数学教学经验的教师的课堂上,亲身体会到了榜样所发挥出来的那种震撼的力量。那孩子的榜样又是谁呢?父母和老师固然是孩子最有影响的榜样,除了两者以外,孩子最容易受同辈的影响。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在学生中,有四种同辈人最易被模仿,一是学习好的同学,二是运动场中有较高技能的同学,三是被教师表扬的同学,四是小团体中公认的首领。同学之间由于年龄、性格、经历上的接近与相似,就更容易引起相互接受与模仿。因此,笔者也试着在课堂上发挥同伴的作用,树立“小老师”这个榜样角色。

例如,某位同学的回答非常到位,笔者会说:“刚才某某小老师的回答很精彩,谁听见了,再来把他的回答重复一遍。”这样的评价能让回答问题的孩子倍感自豪,也能提醒孩子们要认真听同伴发言,同时也激励着其他孩子认真思考,回答问题后能当上让人羡慕的“小老师”。再如,教学“分与合”的时候,笔者尝试着让“小老师”们上台领读,他们个个争先恐后,表现欲非常强。有的“小老师”还能一边领读,一边指出哪位同学读得认真,哪位同学在开小差,这样一来我惊喜地发现,“小老师们”领读时,孩子们更专心了,因为只有认真地跟读,才有机会当上下一任“小老师”。数学课上正是有了“小老师”这个榜样的引领,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倍添生机,孩子们的身上个个散播着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只要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更加有效,让孩子们从喜欢数学慢慢到爱上数学。不管它是游戏教学,还是儿歌教学,或者是其他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课堂教学的“要素”。

4.从诗歌的三要素来探讨诗歌教学 篇四

聂国根

(浙江省义乌市第五中学)

摘 要:诗歌的三个基本要素:语言、意象和情感,而情感是诗歌的基本特性,其他的都是为抒发情感服务的。当前诗歌教学存在着对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情感的条分缕析,这严重损害诗歌的意境美。高中诗歌教学的重点应定位在对诗歌情感的感受和体会上。

关键词:诗歌教学;诗性;语言;意象;意脉

三千多年的历史,诗歌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礼记・经解》曰:“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长久以来,品诗对中华民族温、良、恭、俭、让等优良美德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品读与感悟古诗的词、情、意,已成为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可是,如今部分高中课堂的诗歌教学,只是简单地对诗歌条分缕析、“说文解字”,完全忘记了“诗无达诂”之训,忘记了对诗歌声情并茂的吟咏,使得本应该青春飞扬、充满情意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毫无诗意。而作文考试时又要求不能写诗歌,更是扼杀了学生对诗的兴趣,让语文诗歌教学的诗意荡然无存。

诗歌有三个基本要素:语言、意象和情感,而情感又是诗歌的基本特性,其他的都是为抒发情感服务的。因此,为尊重诗歌的情感属性,教师对诗歌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诗歌感情的感受和体味上,再结合诗人创作的背景,诗人所处的时代和诗歌本身的表达来确定教学的具体内容。对深刻、含蓄的诗歌,就需要通过品读诗歌语言来揣摩诗情;对意象鲜明的诗歌,就应该抓住意象来把握诗情;对内容丰富、蕴含多种情意的诗歌,就必须理清楚诗的意脉,弄清诗情的各种变化,才能准确地理解。本文尝试从紧扣诗歌的情感,从诗歌的语言、意象、意脉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真正有效地进行诗歌教学。

一、在品味语言中去体悟诗歌的情感

有些意义深刻的诗歌用语含蓄,往往不直接表达情意,在品读的时候就要引导学生掌握练字品意的方法,重点扣住有表现力的字词细细研读,这样才有可能体悟诗的情感。

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用直来写孤烟,用圆来描绘沙漠里的落日,其“圆”和“直”这两个字,既写了塞外大漠的壮观与空旷,又表达了诗人孤独与寂寞之情。《登鹳雀楼》里“更上一层楼”的“更”字,一方面,指登楼动作的连续不断和永不停止,另一方面,也比喻追求人生价值的永无止境。

这首词只有抓住“更”的含义,情感才容易品出。特级教师于某也曾说:“诗歌教学应当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诗歌所表现的深层含义。”在品读杜甫的诗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杜甫诗歌的语言表现力,于老师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春望》相结合来教学,她解读说,前一首诗,一个“狂”字,将这饱满的感情、腾飞的思绪和失地收复的喜悦写尽了。而“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句,只用“从”“穿”“下”“向”四个词,就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期盼回家的热切和欣喜若狂的感情。

二、在品味意象中把握诗歌的情感

在中国古代诗词文论里,意象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古人认为意为内心的情思、象是客观的外物;内心的情思需要通过客观的外物来表达,即象其实就是意在现实世界的投影。英国诗人艾略特说:“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景、一连串事件,这些都是表达特别情意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出现在诗词里的意象都是诗人内心情思的投射物,我们在品读诗词、把握诗人的情意时,就要特别注意那些典型的诉诸感官体验的物象。

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词中的“藤、树、鸦、桥、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天涯、断肠人”等十二种本不具有鲜明情感色彩的意象被作者剪辑,根据诗人自我的情意加以组合,就传达出了空旷、孤寂的情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情。又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将“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等意象拼接组合,形成了一种朋友离别之时依依不舍的意境。从“象”的角度来看是一种景,但从“意”的角度来品便是“别情”。当逐渐消失在“碧空”中的“孤帆”远去时,作者对友人的那份不舍的别情油然而生。

一些表达特定情趣和意蕴的意象反复在古典诗词里出现。比如,表达作者对生命的短暂和死亡的焦虑时常出现“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时,常使用晶莹的冰雪;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时多以折柳来相赠;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时,餐风饮露的蝉必不可少;而乌鸦因叫声难听、形象不美,常用以叙写荒寂之景、表达凄清之情。要理解古典诗词的情意,读者积累这些有着鲜明的代表意义的`意象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懂得了诗人往往用意象表达诗情,读者就应该通过意象来理解诗情。

三、在梳理意脉中理解诗歌的情意

从字意来说,意脉指的是文章写作的意旨脉络。着名学者傅庚生曾言:“首宜求其旨意,次必寻其脉络,然后乃可以探骊得珠也。”中国古典诗词里,有些诗歌意蕴丰富、情感复杂多变,品读的时候,教师就要告诉学生注重诗的写作文脉,在理顺文脉的基础上去把握诗词内在的情感关系。

比如,《水调歌头》一词,上阕前四句,作者借用神话,在问天问月中,一方面,描绘了一幅永恒美满的生活图景,另一方面,又隐喻作者谪居一隅的凄凉处境,形成了人与月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表现情感脉络:歆羡神往―恐寒止步―人间起舞。后来三句承上启下,作者由对天与月的追问,到在人间翩然起舞,由对世间的不满到怡然于这世上。其情思变化之关键,在居于高处的“不胜寒”。下阕“转朱阁,低绮户”,从动态写月,表达世间月的阴晴圆缺,从而引出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感慨。

提出“视界融合说”的伽达默尔曾指出,要让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达到最佳的境界,就必须使学生的阅读体会与文本的意蕴相融合。由此,在教学古典诗词时,只有注重对语言的揣摩、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体味,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诗人的情意,达到与诗人的共鸣,从而提升读者的审美情趣。

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对诗歌的学习,其实就是潜移默化地和诗人一起体验人生的喜、怒、哀、乐,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喜爱上诗歌,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多彩的内容和充满诗意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王纪入。文艺学与语文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曹雪芹。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4]相萌萌。于漪老师的诗歌教学艺术[M]。聊城大学学报,2006(05)。

★ 诗歌-《欣赏》

★ 我从远方回来诗歌

★ 你来诗歌

★ 诗歌欣赏《我需要写诗》

★ 诗歌欣赏之我想

★ 来吧,来我的梦里诗歌

★ 我是来体验和欣赏的散文

★ 诗歌欣赏:等待

★ 诗歌诗词欣赏

5.优化教学三要素 篇五

安全检查是企业搞好安全生产常用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检查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事故的发生。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开展安全检查,达到预定的目的,在实施检查时,“一看、二问、三检测”是检查者必须要掌握和抓住的“三个要素”。

一看

首先看现场:看现场清洁生产、文明生产状况,有无“跑、冒、滴、漏”现象,环境是否干净清洁,物料、器具摆放是否整齐有序,有否“脏、乱、差”状况,工况条件是否安全适宜(如通风、照明、气味、温度、噪音、粉尘、卫生等)。

其次,看规程制度:企业是否制定适合企业实情的《规章制度》和各类设备、工艺的《安全操作规程》,有否签订落实各级、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包括岗位设备、工艺的操作管理责任)。

三看设备安全情况:如房屋建筑、设备安装以及附属设施等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如房子与房子、设备与设备的安全间隔,室内与室外的消防安全通道,危险化学品仓库的安全储存条件及生产使用过程中的防火防爆、泄漏泄压措施、设备配型(材)是否正确(如压力容器与非压力容器、防爆与非防爆、防腐与非防腐等等),管道、电线放置是否规范合理,部分需防冻保暖、降温升压的设备有否安全防护措施等等。

四看物料堆放(重点是危险化学品)是否按品种、按特性、按包装、按规格分类安全隔离和合理堆放,储存、摆放是否符合防火、防爆、防腐、防潮、防晒、防倒等安全要求,各种物料的标识是否齐全并清晰醒目。

五看设备维护保养是否到位(包括配套的安全装置、电气设备、消防器材、应急器具、防护用品等),运行是否安全正常,有否“带病作业”等。

六看厂区、车间的规划布局是否合理,标识是否清楚明显。如生产区、行政区、生活区是否明显分离,设备安装、物料摆放是否合理,作业场所各类禁止、警告、指令、指示标志、标识,危险化学品岗位的“安全周知卡”或安全告知牌是否清楚醒目。七看在岗职工遵纪守规(包括操作)情况是否良好,有否违反劳动纪律和操作规程的现象,如窜岗、离岗、睡岗、开玩笑、玩游戏、抽烟、喝酒、吃零食、干私活、闲谈取乐、不穿工作服等。

八看劳动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台有栏、洞有盖、轴有套、轮有罩”,包括个人防护,(工作服、鞋、帽、手套、口罩、面具和个人卫生等)。

九看各类记录,如岗位工艺操作记录、交接班记录、设备检修维护保养记录、巡回检查记录等是否按实记录。

十看职工持证上岗情况,一般岗位的“安全作业证”,特殊工种的“资格证”,是否按要求经培训考试合格后,实行持证上岗。

二问

问各类规程制度、作业标准是否认真贯彻实施(重点是工艺纪律和设备操作);问各级、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落实到位,如设备的维护保养责任、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责任、日常安全检查和监督管理责任等;问安全经费是否到位,奖罚措施有否兑现;问项目在设计、开发、施工、应用投产时,是否实行“三同时”,并进行了必要的安全评估和验收;问发生了事故或发现重大隐患后,是否按“四不放过”原则,进行了认真严肃的调查处理;问新职工进岗(包括民工和实习人员)、老职工换岗,是否都进行了必要的安全生产“三级”教育和转岗培训,日常的安全教育是否到位,如安全生产知识、消防安全知识、劳动防护技术、岗位设备操作、工艺程序、相关注意事项及万一发生事故后的应急措施等等,包括职工的应知应会知识和安全技术的掌握程度情况,在生产计

划布置安排、项目上马、装置维修、气候转变、节假日休息时的提醒教育是否到位;问日常安全管理情况如何,如值班、检查、评比、考核等等;问动火、人锅、登高作业等时,是否按要求进行审批办证;问岗位设备运行是否正常,使用过程中有否发现异常现象,平常发生的故障有哪些;问生产过程中,有否发现工艺规程尚欠完善的地方和作业流程不顺畅的环节等等。

三检测

检测高层建筑物(房子、塔)、配用电设施及电气设备、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储槽、仓库以及生产使用岗位等地方的安全防护装置、设备设施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如防雷、防静电的避雷、接地装置是否正确安装,并畅通有效;检测消防设施及应急器具是否完整好用;检测“锅、容、管、特”设备的安全装置、仪器仪表是否灵敏正常并安全可靠,有否失灵和腐蚀受损现象,管壁有否腐蚀减薄、锈蚀起皮;检测废水、废气、废渣、粉尘、噪音是否超标,排放、废弃是否符合相关的安全、卫生标准(包括盛用过危险化学品的桶、袋、设备等);相关设备(包括零部件)的几何形状、强度、耐压、受力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检测危险化学品槽、罐万一泄漏后的安全防护设施,如围栏容积、回收转储措施等。

6.摄影外景三要素 篇六

随着人们对自然、个性化婚纱照需求的增加,影楼摄影师拍摄外景婚纱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很多摄影师总不能准确地找到外拍的切入点,比如选景、人物的摆位、构图等,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入手才能把外景婚纱拍得更加自然和多样化。(本溪婚纱摄影)

外景婚纱的拍摄一般包含以下三个要素,一是选景,二是人物站位和构图,三是画面的合理性。外景婚纱照的质量高低,从上述三点就能看出区别。因此,要想成功拍摄外景婚纱,摄影师一定要认真对待这三个要素,并不断磨练自己的拍摄技艺。(本溪婚纱照)

一、选择景点和景位

如果你选择的一个景点能够在180度范围内拍到三个不同的景位,还能将全景和近景都包含在内,那么你的选择是成功的。以这组外景图片为例,我选择的这个景点既能拍海的全景,也能拍近景,还能转角过来拍摄旷美的郊野景色。这种选景方法是拍摄外景婚纱的切入点,也是一条捷径,很实用。(本溪艺术照)

二、人物站位和摄影构图

如果一个摄影师缺乏站位布局的经验,那他拍摄的照片形式就会很单一,也不易创造出与景结合的自然情态。如果学会了婚纱摄影的前后站位、交叉站位、双并站位及拉开站位,那所拍摄的内容和形式便会大大丰富起来,随之产生的构图变化也会大大增加,摄影师在拍摄时的调度信心也能逐步增强。这是创造外景婚纱照的画面丰富性的重要环节。(本溪写真)

三、画面的合理性

如同电影的分镜头一样,一组外景婚纱的照片之间要有连续性,要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动作、情态的组合要有合理性,一是人与景结合的合理性,即构图特色;二是双人动作组合的合理性,即男士的动作形态是否能与女士的相搭配,并且看上去要自然、贴切。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一组动作的表现丝毫看不出摆拍的痕迹,而是像在动态中抓拍的一样(本溪情侣照)。

1.在晴天加少量云彩的天空条件下拍摄外景婚纱照,有利于表现画面的空间感。

2.拍摄海景婚纱的采光原理:一切海景采光都要围绕人脸部的亮度和海面亮度的一致性展开,两者稍有偏差,会造成两种可能:一是人脸亮,海景暗;二是人脸暗,海景亮。这两种可能都是我们拍摄海景时要尽量避免的。这几幅海景照片,我都采用顺光拍摄,人和景均值曝光。

3.在海边拍婚纱,一般会采取低角度拍奔跑,中高角度拍全景,并在画面中按人的比例和空间透视原理体现出海景的特点。有两种特殊的可能,一是将人做下沉式构图所形成的海景表达,二是从人与人的夹缝空间所获取的海景表达。这两种都是常用的海景婚纱照的构图方法,由于达到了人景全获的双重表达效果,客人的接受度相当高。

7.优化教学三要素 篇七

讲解, 就是对动作技术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 它是体育教学中最主要、最经常的一种方式。讲解要有针对性。教师要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总之, 在讲解过程中, 要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运用多种器官协同活动, 使看、听、想、练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练习是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并把知识转化为动作技能的根本途径, 是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培养优良体育作风的基本手段。教师在安排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要注意练习的多样性。多样的练习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师在指导这方面练习时, 不能只注重练习的数量和形式, 而要从各种角度, 突出每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 有的教师在安排练习时, 不注重这些, 只求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这样就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无法达到真正的练目的。其次, 要注意练习的适量性。练习的量和强度都要适当, 也就是要有适量的运动负荷。教师要遵循人体生理机能的活动变化的规律, 根据教学任务、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场地、器材以及气候条件等情况, 合理地规定并适时调节运动负荷。再次, 要注意练习的实效性。练习要讲究实际效果。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运动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训练中去。要教育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与步骤, 以提高练习的自觉性, 同时, 还要合理安排运动的间歇时间, 从而取得良好的练习效果。

综上所述, 体育教学中, 讲解、示范、练习是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三要素。讲解重在理论, 示范事在直观, 练习重在实践, 只有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巧妙地运用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才能上好一堂生动有趣、有实效的体育课, 才能圆满出色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体育教学要强化磨难教育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结合体育教学特点, 要培养学生朝气蓬勃、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精神。怎样在体育教学中, 强化磨难教育呢?它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什么呢?笔者试谈如下:

一、增加磨难教育的内容。

今天的学生, 由于缺乏吃苦精神.体育运动中, 他们喜欢轻松的活动, 喜欢不费体力、没有风险的活动;流血流汗的体育活动项目, 他们不乐意参加, 或者根本不参加。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必须重视增加磨难教育的教学内容。野营远足、越岭爬山、长跑越野、军事训练、跨栏攀高等活动项目, 对学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有利, 应把这些体育活动项目增加到教学中去。同时, 我们还要根据气候的变幻、季节的交替, 巧妙地安排体育活动项目, 上好体育课。严寒的冬天可以带领学生在雪地中上体育课,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冬泳活动, 可以开展各种象征性的长跑活动;酷热的夏季, 可以组织学生烈日下活动, 大雨中竞走, 逆风中投掷等等。这些活动, 由于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 对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大有益处, 是磨难教育的极好教材。

二、选好磨难教育的榜样。

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在体育教学中, 选好用好磨难教育的好榜样, 学生是会受到深刻教育的。其一, 革命家熏陶。73岁的毛主席畅游长江, 邓小平和小战士一起踢球;渣滓洞里, 江竹筠、许云峰等革命先辈带着镣铐锻炼身体等为学生树立了进行磨难教育的光辉榜样。其二, 明星的感召。我们国家体育战线为国争光的一批批明星们, 背后都有一部部流血流汗、失败中崛起、挫折中奋发的磨难史。感召学生, 能激起参加体育锻炼的信心、意志。其三, 身边人引路。对身体素质差的学生, 诱导他们坚持练, 科学锻练, 体育达了标, 树为榜样;胆子小的学生, 鼓好劲, 吃偏饭, 完成动作, 练出成绩, 也树为榜样;对破纪录、夺奖牌的学生, 让他们谈成功的秘诀……身边人身边事, 摸得着看得见, 对学生的磨难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引路作用。其四、教师教学中本身的示范作用仅为教学示范所进行艰苦练习更会教育学生。

三、掌握磨难教育的火候。

磨难教育的一个良法, 就是鼓励。鼓励能使学生充满信心, 产生力量, 使学生有胆略有智谋, 鼓励、要针对学生不同心理, 不同表现, 摸准火候, 抓好时机, 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文化成绩优秀体育差的学生如何鼓励?作为一个体育教师要和班主任老师一样, 和学生促膝谈心, 交知心朋友, 使之明白学习和锻炼、文化课和体育课的关系。同时, 给他们送去平时搜集的有关论述体育重要的名言、俗语。这些学生一旦明确了道理, 一旦受到老师批评中的鼓励, 他们就会开窍, 就会重视体育课, 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体育成绩必然会像文化课一样取得优秀。对于身体素质差且胆子小动作慢的学生应不断地积极地给予鼓励。器械项目的活动, 有一定危险性, 容易出事。因此, 鼓励是非常重要的。鼓励会使学生心情愉快, 兴奋性提高, 反应灵敏性加快, 动作就能完成好。

体育课的鼓励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语言, 用手势, 用眼神, 挥拳头, 可以在课堂、在课外、在房中、在操场等等, 只要运用得当, 火候抓得准, 就收到明显效果。

四、体验磨难教育的成功在体育课磨难教育中。

8.《星星变奏曲》的三要素教学分析 篇八

“三要素”理论是章建跃博士在研究高效数学教学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数学教学分析的理论模型。“三要素”是指: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价值)、理解学生(认知起点和思维障碍)、理解教学(学法指导分析)。

一.《星星变奏曲》教学分析过程

1.理解教材——内容及其解析

《星星变奏曲》以主人公对失落的梦的追忆为构思线索,把梦与血淋淋的现实作残酷的、令人震颤的对比,从而抒发诗人心中充满骚动的苦苦渴望。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这首诗的体裁是朦胧诗,朦胧诗的特点就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的表现经验,使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也就是具有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这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在朦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艺术上,它也颇能体现朦胧诗的一些特点。如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譬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等,这使得这首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教学重点:对本首诗内容及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2.理解学生——教学问题诊断

诗难“教”,新诗更难“教”,当代朦胧诗尤其难“教”。选在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星星变奏曲》,就是这尤其难“教”的一首朦胧诗,更何况它还有朦胧之外的“变奏”!

初三学生虽然学过一些诗歌,并有初步的一点诗歌鉴赏能力,可学的大多是古诗,现代诗还是在这个单元第一次接触。对于《星星变奏曲》的教学,关键是其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其内容,一是对朦胧诗的理解,二是对《星星变奏曲》的解悟。可朦胧诗是特定年代——文革时期,特定诗人的特定诗歌,是当代的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一种新诗潮。有论者称,朦胧诗,是“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像顾城、江河和其他“朦胧诗人”所代表的这一代,都是在文革中长大,心灵的成熟包括着对苦难的承担,或者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经历成长,而这种成长经历和体验对现在的学生来说距离实在太大了,所以这对学生来说,是在接触一块新领域,对这种诗歌的风格——较为隐晦而陌生,当然更难理解的是这类诗的情感。

朦胧诗是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因此这首《星星变奏曲》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同时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的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也是难点。

3.理解教学——学法指导分析

(1)这首诗教学的创新点之一是导入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根据对教材和学生地分析,这首诗有以下几种导入法:①借助音乐导入。多媒体播放星星与有关的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一段优美的音乐,随着乐曲进入自由想象的空间,听完后把自己刚才想到的意境说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今天我们来学习江河的一首现代朦胧诗《星星变奏曲》,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导入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想象,但学生想象的那种意境,往往与诗歌的意境想去甚远,不能帮助学生很好的靠近这首诗的感情。②借助朦胧诗导入。用顾城的朦胧诗《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种导入能让学生先从简短的朦胧诗来认识朦胧诗的基本风格,再来学习较难的《星星变奏曲》,遵循学生由浅入难的认知规律,但不够简洁,一开始学生就被导得云里雾里,事实上学生不见得明白,更不用说学习下文了。③介绍朦胧诗的特点和作者导入。这种导入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但可能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以上三种导入方式的优劣分析,这首诗的导入方式可以是这样:首先问平时我们说的“话里有话”是什么意思?谁能解释并举例?这种语言的表意不是很明了,给人一种朦胧感。其次在播放舒缓的钢琴曲的同时,师深情地叙述诗人所处的特殊时代和特定的情感。然后说,江河他们一群进步青年为了要表达自己不能直接抒发而又难以克制的感情,就利用诗歌的形式用朦胧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江河的一首现代朦胧诗《星星变奏曲》。这样的导入既可从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起点,从而初步体会到“朦胧”的意思,又通过听音乐激发学生想象的同时,了解“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和诗人的情感,为后面对全诗内容和情感的把握做了很好地铺垫。

(2)这篇课文教学的创新点之二是探究诗歌内容活动的设计。如果只是简单地从字里行间让学生体会找到能表达情感的字词,这往往会破坏诗歌的意境。虽然《星星变奏曲》是一首朦胧诗,但诗人没有刻意去追求个人化的意象与词汇,涵义也不是特别的晦涩,“朦”而不“胧”,使“现实的黑暗”与“理想的光明”这个主旨在诗歌中表现非常突出。诗人把“星星”放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星”光。强烈表达了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所以像这类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宜于朗诵,通过诵读,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但也不是简单而单一地读,而是有层次地读。教者可采取听读、齐读、寻读、对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也读出诗歌的情韵之流、意境之美。其中特别是“寻读”部分,教者借助“本诗的‘意象’有哪些和各自象征是什么?诗中的中心句(即诗眼)是什么?”的简要提问,引导学生读出了诗人笔下的“一颗炽热的心”、“二种黑暗的现实”(一种写满苦难的现实,一种像冬天般冰冷的现实)、“三个美好的世界”(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的世界)。

二.随感随想

1.教学分析的意义

教学分析能使教学“立意”更高,内在逻辑线索更明显,目标定位更准确;教学分析有利于明确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合适载体,从而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并处理教学内容,使组织的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分析有利于明确内容呈现的各种可行方式,从而能使教学方式经历“多选一”的优化过程,并有可能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作出创新,使教学更符合语文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教学分析有利于明确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法指导更科学,教学更有效。教学决策之前的分析是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

2.教学分析的视点

“三要素”教学分析理论给出了相对稳定的分析程式:内容及其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学法指导分析。内容及其解析的视点是把握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并分析本文给学生带来的教学价值。教学问题诊断的视点有:认知起点和认知障碍(预测学生学习新知识可能会遇到的思维障碍)。学法指导分析的主要视点有:分析教材内容呈现的各种可行方式,并指出各种呈现方式的优点和缺点,从中选择最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的教学方式;分析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教学目标;分析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学习方法和指导策略,特别是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思维的教师指导方法,进而构建合适的教学过程。

3.教学分析的策略

这一过程就是教师正确解读文本,理解本教材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内涵,认识它的教学价值,进而选择并确定适合本文和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其中教学方式的选择,需要教师对文本内涵多维加工,在可行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激活知识的“生命态”(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沟通,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个人经验的沟通,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命实践的沟通),需要根据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状况进行有效指导:思维跨度大时的问题暗示、困惑或认识模糊时的点拨,思维受阻时的“原认知提示语”发问、思维偏离方向时的干预、观念碰撞时的评价,回答不完善时的追问、回答有创意时的激励,以及问题解决后提出反思性的问题等。

上一篇:幼儿园环保教育总结下一篇:六年级上册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