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对话分析论文(精选14篇)
1.翻译与对话分析论文 篇一
Module 5 Lao She Teahouse Unit 1 I wanted to see the Beijing opera.Listen and read.Betty: Lingling and I went to Lao She Teahouse last night.Tony: How was it ? Betty: It was great!You know, I wanted to see the Beijing opera, so Lingling offered to take me there.We drank tea and watched an opera.Tony: Did you understand the opera? Betty: No, it wa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words.But the actors and actresses were excellent.Tony: How long did you stay? Betty: We only planned to watch for an hour, but in the end, we stayed for three hours.Tony: Did you enjoy it? Betty: Well, it was interesting----that’s the main thing.I hope to understand more next time.Tony: Do you often go to see the Beijing Opera, Lingling? Lingling: No, I don’t.I wanted to take Betty to the teahouse because it’s famous.Tony: Who is Lao She? Betty: No idea.Ask Lingling.Lingling: Lao She is a great writer.He’s especially famous for his play Teahouse.贝蒂:我和玲玲昨晚去了老舍茶馆。
托尼:它怎么样?
贝蒂:棒极了!你知道,我想看京剧,所以玲玲主动提出带我去那儿。我们喝了茶,看了一出京剧。
托尼:你能听懂京剧吗?
贝蒂:不,台词很难理解。但是男女演员们很优秀。托尼:你们待了多长时间?
贝蒂:我们原计划只看一个小时,但最后我们待了三个小时。托尼:你喜欢看吗?
贝蒂:嗯,京剧很有趣——那是最重要的。下次我想懂得更多。托尼:你经常去看京剧吗,玲 玲?
玲玲:不,不常去。我想带贝蒂去茶馆,因为它很有名。托尼:谁是老舍?
贝蒂:不知道。问玲玲。
玲玲:老舍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尤其因为他的戏剧《茶馆》而出名。
Unit 2 It describes the changes in Chinese society.2.Read the passage and match the headings with the paragraphs.a)Lao She Teahouse b)The story of Teahouse c)Lao She Teahouse is one of Lao She’s most famous plays.He wrote it in 1957.The play has three acts and shows the lives of common people in China from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middle to twentieth century.It tells us the story of Wang Lifa and the customers of his teahouse in Beijing.It describes the changes in Chinese society over fifty years around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Lao She was born in Beijing in 1899.His mother sent him to a teacher’s school in 1913.After finishing school in 1918, he became a head teacher of a primary school.In 1924 Lao She left home and went to England.He taught Chinese at a college in London and returned to China five years later.He wrote many plays,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about people’s lives, and was named “the People’s Artist”.Lao She is one of the greatest Chinese writ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At Lao She Teahouse today, customers can drink tea and eat delicious Beijing food.If you like the Beijing opera, traditional music or magic shows, you can enjoy them at the teahouse.Lao She Teahouse gives a warm welcome to everyon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茶馆》是老舍最有名的戏剧之一。这部戏剧写于1957年。它有三幕,展现了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期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它向我们讲述了北京的王利发和他的茶馆顾客之间的故事。它描述了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五十多年的变化。
老舍1899年出生于北京。1913年,他的母亲把他送到一所师范学校学习。1918年毕业后,他成了一所小学的校长。1924年,老舍离开家去了英国。他在伦敦的一所大学教汉语,五年之后回国。他写了很多关于人民生活的戏剧、小说和短篇故事,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老舍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今天在老舍茶馆,顾客可以喝茶、吃美味的北京菜。如果你喜欢京剧、传统音乐或魔术表演,你可以在这家茶馆里欣赏到。老舍茶馆热情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Unit 3 Language in use
2.翻译与对话分析论文 篇二
1 翻译身体学
罗宾逊指责西方传统翻译理论研究和其他西方语言学科一样, 长期以来进行的都是“非实体”研究 (Robinson, 1991:xxi) , 他认为奈达 (Nida) 关于翻译过程的著名论断, 分析——转换——重构的理性分析过于抽象及简约化, 翻译被视为可机械操作的简单过程。罗宾逊教授在分析诸译学权威的观点之后, 给我们呈现了完全不同的翻译研究模式, 即本文的核心所在——翻译身体学, 该范式充满人文主义色彩, 译者不再处于译学研究的边缘, 不再和许多贬义的意象相联系, 不再是卑微的仆人, 透明的玻璃, 平庸的匠人, 而是将重点放在译者个人的情感感受和身体感受层面, 将理性与情感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来探寻翻译活动的实质, 并最终得到优秀满意的翻译文本。
翻译身体学这一概念认为“身体”在翻译过程中既是载体又是感性的存在, 为译者主体论提供了实质性的基础。在罗宾逊看来, “是身体指示我们如何行动, 让我们了解一切” (Robinson, 1991:x) , 这并不意味着牺牲“理智”或“精神”来强调身体学, 而是认为西方在语言交际研究中始终剥夺了直觉、感情、身体信号这些身体权利。也即, 惟有把身体视为本己性的存在, 才能切实地认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 (冯文坤, 罗植, 2008:103) 。罗宾逊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指出, 优秀的译者应该能够控制并准确传达“身体感受”, 而“身体感受”是受到社会束缚和个人感知的双重影响, 由于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不同, 个人的身体感受和接触源文本时的瞬间意识更是不尽相同, 因此译者在翻译同一源文本时就会得出有差异性的目标文本。这种通过个人身体感受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意识形态即是《译者登场》中论述的意识身体学 (ideosomatics) 。所以, 在任何一篇或者一部翻译文本的诞生过程中, 译者的身体感受和个性声音必然会不同程度影响译文的生成, 而与此同时, 译者对译文的价值诉求即个体的“意识形态”是自然并业已存在的, 会以较隐形含蓄的方式对译文起到良好稳定的制约作用。这是一个彼此涵摄且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者缺一不可。
2 翻译对话性
另外一个独到且重要的概念是“翻译对话性”。罗宾逊根据翻译身体学的理论, 逐一分析了西方主流翻译理论提倡的二元论、工具论和至善论。罗宾逊认为这些倾向脱离了翻译实践, 无视具体翻译场景中人际之间的互动, 他在《施事性语言学:以言行事的讲话和翻译》中认为“人”才是翻译研究的中心, 把翻译这项活动看作是一场由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参与的交流, 这场穿越时空、跨越语言文化障碍的对话被罗宾逊称之为“双声”的对话。他认为译文同时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意向:一是原文作者的意向, 二是折射出的译者的意向, 译文里也相应地包含着两个声音、两个意思、两个情态。 (巴赫金, 1998a:110) 巴赫金认为, 话语总是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讲话者的任何表述都以得到回答为目标, 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对听话者的回应进行猜测并把这种猜测提前组织进了自己的表述中:“交谈中真实的话语, 直截了当、毫不掩饰地把目标指向下一步的回话。它刺激回答, 猜测回答, 考虑到回话来组织自身。话语在已有之言的氛围中形成, 同时又受到未完待发、已在意料之中的答话的决定。一切现实的对话, 莫不如此。” (巴赫金, 1998a:59) 因此, 语言固有的“内在对话性”决定了译者的理解不是“复制”而是“对话”。原文不再是译者所经验和利用的对象, 而是与译者进行平等对话的伙伴。 (Robinson, 1991:96)
3 启示及反思
道格拉斯·罗宾逊在《译者登场》中否定了理性主义在翻译研究中的统治地位, 他从源头上找到理性主义的弊端, 并逐一分析指出理性主义在传统翻译观念中的表现, 再加以批判, 使得人们比以往更能认识到理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局限性。他的翻译身体学和翻译对话性共同作用给予译者主体性更多更坚实的理论支撑, 在读完《译者登场》之后, 读者会对译者是否应该“隐形”有更明晰准确的答案和判断。我的观点是, 译者不应该隐形, 也无法做到完全隐形, 因为译者的个人经历、情感、性格、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在接触源文本时的瞬间感受都会真实, 不可避免的反映到译文中去。
除去罗宾逊的翻译身体学及翻译对话性, 他的“翻译等值观”也引导我对传统意义上的“等值观”有了更深刻的批判性认知。罗宾逊认为, 翻译中的等值, 与其说是对源文本进行逻辑上的严谨分析, 并努力达到目标文本与源文本的一一对应, 不如说是基于译者在身体或感受上获得的等值。源语和目标语在单词或短语之间的等值对应具有在感觉上和体验上的同一性。罗宾逊认为诗人兼翻译家庞德 (E Pound) 是这一方面的优秀代表, 庞德之所以能在中国古诗翻译方面取得成功, 就在于他能够直观的体验和把握事物, 在他的译作《长干行》、《古风》中均有体现。现以一例明晰之, 《古风》中有“阳和变杀气, 发卒骚中士”诗句, 庞德将原文中体现中国传统哲学宇宙观的“阳”直接转换为“春” (spring) , 把“杀气”这种描写主体心里感受状态的词直接转换为“秋”, 形成了“春”和“秋”的意象对举, 繁盛与萧飒对举, 希望与绝望对举, 从而达到了自然景观 (春秋) 与人文景观 (杀戮、嗜血) 的高度融合, 并最终突出了原文揭示人间屠杀的残酷的人文图景 (冯文坤, 罗植, 2008:103) 。从传统意义上的等值观和忠实观而言, 庞德并没有对原文做出准确恰当的翻译, 但他个人的参透和感悟却使得译文消除了文字和文化差异的障碍并生动再现在译文读者面前。这不仅是庞德高超诗学技能的完美展现, 更是他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个人的情感参悟、情感宣泄、直觉酣畅淋漓的表达以及瞬间顿离理性的体验。所以, 罗宾逊在提到庞德的翻译时指出, 对于庞德而言, 内容就是被体验到的东西, 是一个身体的回应, 而且是瞬间的回应。所以, 我认为, 罗宾逊的观点具有很强的借鉴性, “翻译等值观”并不是要求译者做到目标文本与源文本之间字字句句工整的, 完全的对等, 而是目标读者是否达到理想状态下的社会及文化共鸣, 目标文本是否恢复了源文本应有的活力与精神。
综上所述, 成功的译本不是要求译者亦步亦趋遵守各种翻译理论指导及翻译方法, 不是对源文本的苦思冥想, 而是要求译者具有极强的自我认知及自我感受能力, 自觉的主观能动性, 将自己身体的感受和理性思维完美结合在一起, 时刻保持对源语言及目标语言的极度敏锐。我认为, 道格拉斯·罗宾逊在《译者登场》以及他的其他译学著作中都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蒙和指引作用。
虽然罗宾逊的译学著作具有以上种种建设性作用及里程碑意义, 但是一些潜在局限性却值得我们深思和商榷:
1) 罗宾逊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却忽略了长久以来翻译理论及翻译标准在我们翻译过程中所起到的指导性及规范性作用, 在否定、批判西方传统翻译观点的同时, 过于强调意义生成的任意性, 这就无限制张扬了译者的个人意志。所以, 我认为, 应当将译者的主体性和翻译理论及标准有机结合起来, 二者相辅相成, 只是侧重点及指导方向不同, 但同样具有不可小觑的积极意义。
2) 在当代越来越重视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进程中, 不可以忽视对原文作者和目标语读者的研究, 因为这两者对译者的翻译行为有着潜在的影响以及制约的作用。只有将方方面面都予以考虑, 译者才能在经过自己的再创造后仍可再现原文的风貌。正如金圣华所指, “译者在早期虽有‘舌人’之称, 却不能毫无主见, 缺乏判断;译者虽担当中介的任务, 却不是卑微低下。依附主人的次等角色。翻译如做人, 不能放弃立场, 随波逐流;也不能毫无原则, 迎风飘扬。” (金圣华, 2002:15) 。
3) 罗宾逊的理论认为有能力的译者无需接受翻译理论的指导, 首先, “有能力的”这个概念很模糊, 我们无法判定什么样的译者是有能力的, 什么样的又属于没有能力的译者, 并且, 我认为, 没有天生的优秀译者, 有能力的译者一定要经过严谨的、系统的、科学的翻译理论指导, 以及翻译实践的锻炼这一过程。其次, 他的这个观点抹煞了翻译教学和翻译培训存在的意义, 这与他本人之后的著作《翻译与禁忌》和《翻译速成教程》也存在相悖之处。
4 结束语
道格拉斯·罗宾逊的思想新颖独特, 特别是《译者登场》实为一部不可多得的翻译理论著作, 并且本书为他之后的其他翻译著作奠定了良好而坚实的理论基础。他的翻译身体学、翻译对话性、翻译等值观等对翻译史而言具有里程碑性的建设意义, 是非常值得我们研读的。同时, 他的理论促进了翻译界对于译者的关注, 也加强了中西方翻译学者之间的对话。
摘要:长期以来, 翻译活动被视为分析——转换——重构的理性分析过程, 该文介绍了道格拉斯·罗宾逊在《译者登场》一书中提出的崭新的翻译研究模式, 即充满人文色彩的“翻译身体学”及“翻译对话性”。罗宾逊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的主体性应得到充分体现, 译者的身体感受、已有文化背景、甚至接触源文本时的瞬间意识都会在目标文本中展现出来。此外, 该文也陈述了在《译者登场》中值得我们深思、商榷的几个局限性问题。
关键词:翻译身体学,翻译对话性,译者主体性,译者登场
参考文献
[1]Robinson, Douglas.The Translator’s Turn[M].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1.
[2]Robinson, Douglas.Performative Linguistics:Speaking and Translating as Doing Things with Words[M].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2003.
[3]巴赫金.巴赫金全集 (第三卷) [M].白春仁, 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4]冯文坤, 罗植.论罗宾逊“翻译的躯体学[J].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
3.翻译与对话分析论文 篇三
关键词:关联理论;字幕翻译;《房间》;归化翻译
电影《房间》是从一个五岁小男孩的视角,以童话般得讲述一个被绑架和囚禁七年的故事,感人至深,并获得2016年奥斯卡金奖,影片中人物对话,展现出人物性格,心理及处境,表现人对自由及爱的追求。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看《房间》的字幕对话翻译。
关联理论把交际看作是个示意—推理的过程, 谈话者在关联原则 (Relevance Principle)的指导下进行解码和推理, 最终实现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认知”(何自然, 冉永平)。关联理论认为其他条件均等,一个假设所产生的语境效果越强 ,它的关联就越大;其他条件均等,为处理假设所付出的精力越大,该假设的关联就越小,关联性 = 语境效果/处理努力(Sperber & Wilson, 1986/1995: 125)。影片中的对话中涉及两方面及说话者的信息传达及听话者的信息接受和处理,相关的语境和场所都涉及关联理论。
一、忠实翻译,再现语境及语境效果
对话语境是动态的,话语的理解一方面是受话者对话语本身进行语言解码,得出话语明说层面的意义;另一方面则是围绕话语进行语境选择或扩展,使话语在语境中产生效果,从而得出暗含层面的意义。
例1:Jack: Next week I'm six. You'd better ask for a birthday candle.
杰克:等下周我六岁,你最好要些蜡烛。
Mother: Next year ,you mean.
妈妈:你是说,下一年吧。
小杰克做到生日蛋糕上没有蜡烛,很生气,很委屈,半带撒娇的说,明年要蜡烛,误说成“next week”,妈妈一方面承接他的话语,安慰他,另一方面却有“next year”,何时才是尽头的意味。这个对话如果是放在寻常母子对话里面就难于产生这种语境效果,但对于影片却有这种效果。
二、保持翻译语言的流畅,节约观众精力。
根据关联理论,译者要根据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 使其取得语境效果时不必付出不必要的努力。保持译文的流畅都是节约观众精力,减少观众努力的前提。
例2:Mother: That's real oceans,real trees,real cats and real dogs.
妈妈:真的海洋,真的树木,真的猫,真的狗。
Jack: No way. Where are they fit?
杰克:不可能,怎么放得下呢?
原影片中“where are they fit?”是口语化语言。而译文中“怎么...?”表现出说话者即小男孩的怀疑和不解,语言更加流畅,节省了观影者精力。
三、归化翻译,满足期待,加深印象
归化策略拉近了目的语观众与影片的距离,应用归化性的语言使得对话 亲切、熟悉 减少了观众的理解努力,符合期待 ,在心理层面,加强了影片与观众的关联,会使观众获更多的观影体验。
例4:Jack:Is bad tooth hurting.
杰克:是坏牙在疼吗?
Mother: but you know , mind over matter
妈妈:但是你知道,心胜于物。
Jack: If you dont mind ,it doesnt matter .
杰克:如果你不在意,那就无所谓。
“Mind over matter” is an English saying meaning that we can control our bodies with our minds。我们可以用心境来控制我们自己的身体。译文归化翻译为“心胜于物”,四字成语,简洁真实,一目了然。小男孩很聪明的“If you don't mind ,it doesn't matter.”一方面表现出了小男孩在从未出过狭窄的破房间,但因为有妈妈的陪伴及教导,拥有很好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的单纯和天真。
例5:Jack: liar,liar,pants on fire.
杰克:骗子骗子,火烧裤子。
杰克始终无法相信妈妈的话,即真实世界的存在,大声的喊出“liar ,liar , pants on fire ”真实表达他的愤怒和困惑。“烧”富有动感,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给人于印象深刻。
四、结语
关联理论认为电影对话是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意图表达和认知成功的翻译在于真实再现影片对话情景和文化内涵,节约观众精力,用最小的努力, 获得最恰当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关联性:交际与认知(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翻译与对话分析论文 篇四
[关键词]:翻译批评;对话理论;对话
[摘要]:翻译批评的发展对推动翻译研究发展有重要作用,它经历了从作者中心到文本中心,再到读者中心的阐释模式,却无法摆脱独白的色彩。文章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基础,从翻译批评的本质、功能、原则、规范尝试构建翻译批评的理论框架,以期在认识论上为翻译批评带来启示。
一、国内翻译批评现状
翻译批评,作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与翻译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各种翻译理论的出现,都会为翻译批评带来新的理念和变化,如对等理论,读者反应,阐释学和解构主义均为翻译批评的发展拓宽了研究的视野。翻译批评随着翻译研究范式的演进而演变,亦出现了几种翻译批评研究模式。
作者中心论以忠实于作者的原意为标准,文本不过是独特个体的表现形式。文本中心论将“忠实于原作”作为首要责任。读者中心论将读者的反应被视为译作的标准。尽管他们更新了自身的研究视角,却切断了翻译活动过程的链条作者——文本——读者(译者),进行的是独白式的研究,满足不了翻译批评发展的进一步要求。前苏联哲学家巴赫金米哈伊尔的对话理论提倡参与者之间对话,因此文章以其为理论基础,以期促进翻译批评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话理论概述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从19的《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1935年的《小说话语》,到1961年的《论陀斯妥耶夫斯基一书的改写》,经过逐步的补充、深化和拓展,最终构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文章将集中探讨对话理论的几个核心问题:
1、对话与对话性
巴赫金称文学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为“纯对话”。文章讨论的是对话理论意义上的对话:“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1]
对话性指“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2]基于对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分析,巴赫金得出结论:“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3]对话渗透到人们最深层的精神领域。
2、对话生存的时空
对话生存的时空包括共时性和狂欢化。[4]
同时存在和相互作用即共时性。对话语言在共时性的作用下,在一句话中表现两种不同的声音——双声语,而且,各种声音、各种意识,在对话中同时出现,必然产生争论、交锋。狂欢化是个体之间的相互关联。在狂欢化的时空里,每个参与者都积极参与和交流。
3、对话关系:自我与他者
针对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巴赫金认为,我之存在是一个“我之自我”,我以外,皆为他者“于我之他”。自我意识的加强只有建立在与他者意识的对话关系上才能成为可能。没有他者,自我就不能生存和掌控自己。只有建立在互相反映,互相接受,互相认可的基础上,自我才能获得本身的完整性。
三、对话理论关照下翻译批评理论的框架
文章作者采用对话理论进一步对翻译批评理论的内部框架尝试进行重新透视与构建,包括本质,功能,原则和规范,以期获得一些对翻译批评理论框架的新认识。
1、翻译批评的本质
1.1 翻译的本质
鉴于翻译批评是在翻译活动之后进行,作者将从对话理论角度审视翻译活动的本质。
文学作品一旦产生,与读者相遇,在其能动参与下,作品就被不断地诠释并经历着多重考验。作为原文本的第一读者,译者发挥他的主动性创造性地完成译作。在这其中,他不止是与原文本或者原作者相遇,还与心中假想的读者相遇。译者与目的语读者对话不可避免。译本在进入目的语文化的过程中,经受各种质疑与考验,使得译作与读者之间的对话不断循环。
由以上可看出,翻译是一场主体间对话的综合体,它不是单纯发生在原文本产生的空间或目的语文化的空间,而是译者在发挥主动性的同时,游走在原作(作者)和读者之间,来回调解,平衡,以期奏出和谐的乐章。
1.2 翻译批评的本质
基于对翻译过程中对话层次的认识,翻译批评对翻译中包含的对话也应投以关注。
吕俊指出,译者在文本翻译时,并不知道他的译文现实性读者会是哪些人,也不会准确预测,而另一方面译文读者在阅读时,作为第二作者的译者又是不在场的,隐匿的。读者也不知道或不完全确定译者话语与他所理解的之间由多大差别,更不知与原文作者(第一作者)的原文话语由怎样的区别。这就造成了双重的缺席性话语。批评的介入就会把原文作者,原文文本,译者与译文文本以及译文读者串联起来。它对于译文读者来说就充当了一种现实性的联系纽带,并激活了这种隐含的对话关系,它是参与对话的一种对话。[5]
基于对话理论的思想,翻译批评不再只具有对译作本身的纠错功能而是对这场对话的言说。批评者揭示这场对话的过程及背后隐含的因素,并欢迎各类声音与其对话和争论。他使用话语权开拓话语的空间,并参与构建文本的意义。
2、翻译批评的功能
翻译批评以对话的方式实现其功能。一方面,译者通过译作言说自己对原作的理解。在批评者的队伍中大众读者没有权力言说,偶尔扮演批评者的译者处于言说和被抨击的尴尬,于是只剩下了比例很小的专家的声音。为了构成可对话的双方,批评家的声音不可或缺。译者与批评家之间的交流促使翻译批评能更好地指导与规范翻译活动,提高译作质量。
批评家对译作的回馈,同时可为目的语读者构建文本的意义作参考。目的语读者可选择批评家的批评话语获得对译作新的认识与理解。目的语读者与批评家的对话促进了对译作的理解也提高了译作在目的语中的影响力。
在进行翻译批评时,批评家们可以借助他们的批评话语为沉默的他者声辩,使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强势与弱势之间交流渠道畅通,增强交流与对话,以保证互不相融的.意识能成为一个实体。
3、翻译批评的原则
如上所说,以往的翻译批评都带有独白的色彩。巴赫金指出,“单一的声音什么也解决不了。两种声音是生活的最低条件,也是生存的最低要求。”[6]对话是生活的基本条件。翻译批评也以倾听他者的声音为准则。
从对话理论的角度来看,多重的声音促进文化及文化批评更多元化。后殖民主义为东方人的话语拓展空间;女性主义批评为女性话语而努力;新马克思主义批评为工人阶级的话语而争辩。全球化的进程要求我们关注倾听他者,讲求多样性,同时在自我与他者的对话中寻求和谐。
对话的复杂性又要求参与对话的各个元素保持独立的立场。只有当每种意识或声音扎根于共时性和狂欢化的时空,他者才能被引入交流,批评的多样性也才能得到发展。
批评者同时要尊重他者,培养他者意识。翻译批评中的参与者包括批评者需确保对他者的意识形态认可。
4、翻译批评的规范
翻译批评的规范准如同翻译的标准,被认为是翻译批评的尺度或基础。
文章对翻译批评规范的诠释不是力求寻找译作的终极衡量标准,而是力图为翻译批评提供发展方向,对翻译批评规范进行描述。在各种文化参与的众声喧哗的和声中,译者不必丧失自己的话语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原作,原作者,读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有自己的处理策略,也会作出必要的牺牲,但同时也应警觉文化的缺失甚至崩溃。
从对话理论角度阐释翻译批评的规范,能使译作能承载更多的对话主体,译者和批评家们能倾听更多的声音,百家争鸣,实现文化的共融。在每一次历史情境的参与之下,对于译作,形成新的言说与应答,而这也使得译作能生生不息。
四、结语
单维的翻译批评模式,原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和读者中心逃脱不了发展的窘境,文章作者借助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期待为翻译批评理论发展开拓新的视野。翻译被视为主体间对话的综合体。因此,翻译批评即对翻译中对话的评说。本着倾听他者声音的原则,翻译批评通过对话实践提升译作价值,建立话语空间的目的。翻译批评应揭露和解释对话过程中的现象,以激起与读者的对话。作者从对话理论角度建构翻译批评的理论框架,以期人们更多关注翻译批评事业的发展,也是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4] 董小英. 《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 北京: 三联书店,1994.
[2][3] 巴赫金米哈伊尔.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诗学与访谈》,白春仁、顾亚玲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5.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 篇五
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
本文首先简要讨论了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然后以一个实例指出,实际翻译过程是一个决策过程,对比功能分析可以为分析在翻译中可供选择的各种语言选项及其形式、语义特征和篇章、语用使用条件提供一个总体描述框架,因而对指导具体翻译和分析译文所作选择的得失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作 者:许余龙 XU Yu-long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上海,83刊 名:山东外语教学 PKU英文刊名: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年,卷(期):“”(4)分类号:H0关键词:功能主义 对比分析 对比功能分析 翻译
6.翻译与对话分析论文 篇六
真核生物的翻译起始因子5A (eIF5A)是调控生物生长发育、衰老及环境适应等的重要因子.利用设计的小麦蛋白翻译起始因子5A基因的引物对小麦“中国春”基因组DNA和cDNA进行PCR扩增,并将扩增的特异片段回收、克隆和测序,从基因组DNA中得到长度分别为1 679 bp、1 910 bp两条带,从cDNA扩增得到1条636 bp带,分别命名为eIF5a1(基因登录号:DQ167202)、eIF5a2(基因登录号:DQ167201)和eIF5a3.利用GeneRace方法得到eIF5a3(基因登录号:DQ167203)的.全长为768 bp.序列分析表明,eIF5a1、eIF5a2具82.3%相似性,都形成636 bp的转录产物,转录产物仅6个核苷酸差异.将eIF5a1、eIF5a2和 eIF5a3这3个序列的预测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发现仅有1~2个氨基酸的差异,证实它们为eIF5A基因家族的成员.进化分析表明它们与报道的玉米、水稻、西红柿、烟草的eIF5A基因序列的遗传关系最近.进一步研究表明eIF5a2位于2B染色体上,并用半定量RT-PCR 研究了小麦eIF5A基因的表达情况.
作 者:周建平杨足君 冯娟 迟世华 刘成 任正隆 ZHOU Jian-Ping YANG Zu-Jun FENG Juan CHI Shi-Hua LIU Cheng REN Zheng-Long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技术学院,成都,610054刊 名:遗传 ISTIC PKU英文刊名:HEREDITAS(BEIJING)年,卷(期):28(5)分类号:Q94关键词:eIF5A 小麦 半定量RT-PCR 进化
7.翻译与对话分析论文 篇七
关联理论属于交际理论, 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语言交际, 认为关联原则是交际的中心原则, 寻求关联是人类的本能, 其关联的程度取决于话语本身所具有的语境效果和受话者在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两个因素。
1 关联理论的核心观点
1.1 明示—推理交际模式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model)
交际是人类活动一个最普遍的现象 (何兆雄, 2000) ,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 代码模式 (code model) 是人类交际的唯一模式。代码模式又称之为信息模式, 包括代码规则和编码规则, 主张人类的交际行为应该通过编码和解码的途径来实现。说话人通过代码传达信息和意图, 受话者受到代码后通过解码, 付出一定的努力后获取说话人意在传达的信息和意图。但是, 代码模式仅仅强调了语言的规约性, 而忽略了其语境灵活性, 因而代码模式未能有效解释话语所包含说话者含蓄表达的真正意义, 于是语言学家们又提出了推理模式 (inferential model) , 认为受话者对话语的理解并不是解码的过程, 而是在遵循演绎推理原则, 受话者根据收到的词汇信息加上自己头脑中存在的百科信息, 逻辑演绎, 最后综合加工并推导出说话者的真正意图。所以, 真正的交际应该至少涉及到代码模式和推理模式两种模式。
Sperber and Wilson将上述两种模式结合起来,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即明示—推理交际模式, 从认知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明示 (ostension) 和推理 (inference) 是交际的两个方面。就说话者而言, 交际是一个明示或者示意的过程, 是一个向受话者表达意图的过程, 而对于受话者来说, 交际是一个推理的过程, 受话者需要从说话者的字里行间推敲其表达的意图。明示行为存在两种意图, 即信息意图 (说话者话语的字面意义) 和交际意图 (说话者想要传达的真正涵义) 。
1.2 语境 (context)
受话者为了进行推理, 首先需要获得语境效果。关联理论认为, 语境不是在交际的过程中, 言语双方事先确定的外部因素, 而是一个在互动的过程中为了努力正确理解话语而不断形成的。这种动态的语境被称之为认知语境, 是受话者在认知环境中不断作用对结果。认知语境一般由词汇信息、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三种基本信息构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语境, 人们之所以能够达到理解交际的目的, 就是因为交际双方根据认知语境中的事实或假设在心理上做出了共同的认知和推理。
语境是正确理解某个话语的重要前提, 是一种心理构成, 更强调话语双方低于世界或认知环境的预测假设 (Sperber&Wilson, 1986) 。
1.3 关联性 (relevance)
受话者在推理的过程中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 这样在付出的努力和所获得的语境效果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认知模式, 即关联性。关联理论认为, 任何话语都应具有关联性, 话语的理解需借助语境推理找出话语关联。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观点, 话语信息与语境相产生关联的时候, 就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取得语境效果。在一定的前提下, 语境效果越大其关联性也就越强;话语理解时付出的努力越小, 关联性也就越强。语境和话语内容的每种不同组合都需要受话者付出努力进行思考之后才能取得语境效果, 如果说话者的话语提供了最佳关联, 那么受话者就能在自己的百科知识和语境效果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对话语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关联理论有两条基本原则, 一是认知原则, 主张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相吻合;二是交际原则, 认为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该设想是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 (Sperber&Wilson, 1986) 。这两条基本原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交际原则以认知原则为基础, 而认知原则又为交际原则有指导作用。最大关联 (maximal relevance) 指的是话语理解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 (optimal relavance) 则指的是话语理解时付出了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
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话语双方是否能够最佳关联, 根据这一原则, 交际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话语双方都力争达到最佳关联的过程。
2 以钱钟书的《围城》英译本为例演示关联理论对人物对话翻译的解释力
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的结合, 充分肯定了认知语境和最佳关联在翻译中的地位, 强调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明示—推理行为, 因而将其的重点放在了翻译过程上。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 自1947年出版以来, 备受文学界学者的关注, 并被译成多国语言, 其英译本Fortress Besieged由Jeanne Kelly和Nathan K.Mao合译。关联理论对翻译有较强的解释力, 下面我们以《围城》英译本为例, 来看看关联理论对人物对话翻译的解释力。
1) 明天他到苏家, 唐小姐已先到了。他还没坐定, 赵辛楣也来了, 招呼后说:“方先生, 昨天去得迟, 今天来得早。想是上银行办公养成的好习惯, 勤勉可嘉, 佩服佩服!”
The next day when he arrived at the Sus, Miss Tang was already there.Before he had sat down, Chao Hsin-mei came early today.“This must be a good habit you developed in the banking business.Your diligence is commendable.Congratulations.”
我们知道, 在汉语词汇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它的骈偶性, 我们习惯用重叠的词如“佩服佩服”来加强话语的节奏感及语气, 但在英语文化里, 由于英语单词本身就是有音节组成的, 可以是单音节词, 也可以是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其单词长短不一, 故而不会追求对称性。所以在这一对话中, 译者将“佩服佩服”翻译为“congratulations”是为了方便英语读者的需要, 并不是信息和效果的缺省, 而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语境中的。
2) 鸿渐道:“……有他, 菜可以省一点。看见他那四喜丸子的脸, 人就饱了。”
“...If he is, they can save on the food.Just looking at that meatball face of his will make people feel full, ”he said.
“四喜丸子”主要由肉和淀粉制成, 球状, 是鲁菜的一种。根据典故, 唐朝有一次朝廷开科考试, 无数的学子蜂拥而至应考, 结果衣着寒酸的张九龄中的头榜, 便被皇帝招为驸马。当时张九龄家乡正逢水灾, 父母音讯全无, 恰巧在婚礼当日得知其消息, 便命厨师做一道吉祥的菜以示庆贺。厨师做了一道名为“四喜丸”的菜, 寓意为“一喜, 老爷头榜题名;二喜, 成家完婚;三喜, 做了乘龙快婿;四喜, 合家团圆”。英语中没有这样的菜, 如将“四喜丸子的脸”直接译出, 则使读者感到困惑, 若将其译为“meatball face”, 既保留了说话者的幽默感, 又充分表达了方鸿渐对曹元朗的厌恶之情, 促成了认知语境上的最佳关联。
3) 鸿渐去叫辛楣, 孙小姐说她刚从辛楣那来, 政治系的教授们正在开座谈会呢, 满屋子的烟, 她瞧人多有事, 就没坐下。
方鸿渐笑道:“政治家聚在一起, 当然是乌烟瘴气。”
Fang Hung-chien said with a grin, “Whenever politicians congregate, there is bound to be heavy pollution.”
这一对话中, 方鸿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将政治家的官僚气息比作秩序混乱, 环境嘈杂, 因为在当时的社会, 这两者盛行, 而又遭人们的厌恶, 译者将“乌烟瘴气”用“pollution”一词译出, 是运用了百科信息增加了认知语境的关联度, 同时, 将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完整地展现给了读者。
3 结束语
关联理论是一个强有力的理论, 对译者在与原作者的跨文化交际中起指导作用, 给翻译提供了统一的理论框架, 对翻译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作为一种交际理论, 关联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的翻译, 在语用学范畴内, 它不仅能够指导人物对话的翻译, 而且还将极大推动语用学的发展。
摘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认知理论和交际理论, 对翻译有较强的解释力。该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 以《围城》英译本为个案, 分析探讨人物对话的翻译现象, 旨在证明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 是一个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关键词:关联理论,认知语境,最佳关联,人物对话
参考文献
[1]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86:15.
[2]范勇.浅论关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上海科技翻译, 2000, 3:4-8.
[3]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58.
[4]何自然, 冉永平.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27.
[5]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 1994, 4:8-11.
8.“与经典相约,与名家对话” 篇八
由上海航天局工会主办,上海图书馆、上海现代家庭杂志社协办的“浓情端午,相约上图”青年交友联谊会,在中国传统的端午佳节到来之际,在上海图书馆三楼的音乐欣赏室成功举办。会上两家单位共有50名男女青年参加这场以“与经典相约,与名家对话”为主题的公益活动。此次活动旨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营造航天职工爱工作、爱生活、爱阅读的交友氛围,放飞中国梦。活动内容主要分三部分:
1、电影配音秀;
2、专家讲座;
3、阅读经典与才艺秀。
活动还特别请来中国著名配音演员刘广宁和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梁永安,现场与青年人互动。在配音环节,不论是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大话西游》,还是深受年轻人喜欢的《北京爱情》,虽然第一次合作,男女青年都不怯场,倾情参与,现场欢声笑语不断。中国著名配音演员刘广宁老师对青年人的配音准确点评,还对配音时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如何对口型,如何把直白的语言变成一种真正唯美的艺术,向青年人传授心得,令在场青年深受感动。
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梁永安则给现场青年带来一场《电影与现代城市情感》的精彩讲座。梁老师从电影的诞生和城市发展与变迁开始说起,到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情感迷失与困惑以及进行的系列探索。讲座中梁老师引领青年人对情感探索时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真挚情感与幸福进行支招。丰富的电影和梁老师幽默的解说,令在场青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对自己的人生也有所思考。活动末了的才艺秀精彩纷呈,不论是优美的诗歌朗诵还是美妙的舞蹈表演,都令在场的人鼓掌叫好。
此次活动的协办单位上海图书馆不仅派人员参加,提供优美的场地并精心布置,温馨的浓浓书香氛围和超一流的音响设备更让与会青年尽享音乐之美!而上海航天局的青年也用精彩的表演证明了不仅有能把神舟飞船送上天的高超技术,也是一群热爱生活热爱阅读的年轻人。
9.演讲与信仰对话 篇九
信仰是什么,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比如共产主义的信奉,或是对某人某物极度信任或尊敬,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榜样和准则,比如上个世纪许多老百姓将毛主席当作自己的信仰;信仰也可以带有情感因素,比如宗教信仰。)
我的信仰不涉及宗教,我信仰快乐,每天都要给自己一些快乐的理由;我信仰奋斗,每天都鼓满干劲;我信仰自由,会尊重父母之命但不会盲从。我相信心底里存着对美好生活的爱是我所有信仰的总和。爱是一种信仰张信哲唱道。心怀对美好生活的爱,才会有更多的爱回馈给世界。
热爱生活是我的信仰,每天早上满怀喜悦的去迎接新的一天,吃到好吃的东西会用相机拍照,充满干劲的学习,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与老朋友聊一些废话,发自内心的喜欢小提琴并努力练习,看到路边的喜鹊会飞快的跑过去吓唬它,喜欢看一些闲书,喜欢抬头看着天空,欣赏风吹过时哗啦啦落下叶子的景象,也喜欢在草丛中寻找蒲公英的身影,在下了晚自习的路灯底下拍照,观察傍晚的月亮和星星,有着一双欣赏一切的眼睛,这样的我心里总在想:这个世界真是美好。
10.精神分析与翻译 篇十
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主要包括无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梦的解析及心理驱动力概念等内容。在此文中, 我们主要探讨翻译与无意识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的关联。
无意识理论是整个精神分析的基础, 始终贯穿着整个弗洛伊德的各种理论。它把人意思分为4 个层面: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和意识两个互相为反面, 前者的表现是冷静理智而又虚弱无力而后者表现尽管是盲目混乱的但是却强势果断具有决定能力。 然而, 弗洛伊德还指出, 这三个层面都不是独自存在的而是相互交错相互依赖、相互可转换的。而后在20 世纪20 年代, 弗洛伊德在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再次提出人格结构理论, 他将人格同样划分为3 个层面: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就是完全无意识的, 体现的是人的内心原始欲望。超我是人精神的道德层面, 指导我们行动往好的方向走。而自我就是处在本我和超我中间的层面, 它起到一个调控作用:让人在超我控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本我的欲望。
2 翻译和精神分析的相似点
Shapiro曾说“在翻译过程中, 我的自我和人格不可以避免的会参与其中, 但是为了忠实于原文本, 我必须尽量要隐藏我自己” (Venuti, 1992: 78) 。张兴旺 (2003) 则认为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 文学就是一场“白日梦”, 这个说法同样适用于翻译。因为译者在翻译选定的原文文本的过程中, 总是在尽力实现他们的白日梦。翻译和精神分析一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主要阐述精神分析理论与翻译的4个相似点。
2.1 相同的任务:从无意识到意识的转换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师通过对患者催眠然后依据患者在催眠过程中无意识的话语和平时所说的幻想和零碎的只言片语, 了解患者的问题和病因从而得出治疗方案。这个过程中, 治疗师对患者的分析首先需要突破患者的心理防御然后对患者的内心反映出来的无意识特征进行归类。这种精神分析治疗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分析患者的无意识是如何造成他们的精神问题的。所以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把患者的一系列无意识表象组合成有意识的东西, 从而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症状的根由, 达到治愈的效果。
而翻译的任务也是从无意识到意识的转换。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认为, 主体是在存在于自我 (自我的欲望) 和他的言语 (意识) 两者之间的。译者的任务就是为这两者搭建一座桥梁, 因为译者只有了解了原文文本及其相关文本的联系, 才能相应的决定翻译策略。翻译中的无意识包括影响翻译过程而又不是原文文本本身所带的所有因素, (Berman, 2000) 比如文章的潜在文本。文本的产生本来就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 比如出版商的要求, 读者的偏好, 译者自身的翻译目的和作者本身写作的背景和目的等。正如目的论所阐述的那样, 译者想要翻译好, 就需要把上述因素考虑清楚。 (Vermeer, 1989: 221) 如果将翻译比作一次精神分析, 那么与原文相关的文本, 比如作者的其他文本及不同作者但与原文息息相关的文本就是原文的“童年时期”, 就是潜意识的层面。对这些代表着原文“童年时期”的材料的研究能帮助译者确定作者的写作目的然后选取合适的翻译方法。这个过程就像是精神分析的方法, 治疗师需要对患者的童年事件进行分析, 即使这些事件已经被患者忘记可是依然对患者现在的人格构成产生了影响。
2.2 相似的过程:主体去中心化
精神分析的过程中, 治疗师必须要懂得聆听患者的无意识语言。无意识层面的东西往往对意识层面有着重大的影响。 (Freud, 1927: 9) 精神分析的过程中, 治疗师不仅仅需要懂得如何翻译, 解释患者的无意识层面,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将患者的语言行为去中心化——将患者以为他自己知道的事情去中心化, 从而他才能真正了解一直隐藏在他无意识层面的引起病患的事情。只有将意识层面的东西去中心化, 无意识层面的事件才能被发现。
译者的角色就很像一个精神分析的治疗师:译者必须将译本去中心化, 让读者察觉译文和原文的删减增加等改变, 这样读者才能很好地体会到自己阅读不是原作而是译本。而翻译本身就是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去中心的过程:将原文从原文语言、原文文化, 原文作者等因素中去中心化。译者要翻译原文, 生成一个新的文本首先就必须原文意义从原文中提取脱离出来, 才能重新构建新的文本。正如Berman (2000) 所说“所有的翻译一定是对意义的还原”, 而还原的前一步, 必须是解构去中心化。
2.3 共同的目标:结果的言语化
翻译可以被看成是将原文文本通过译者这个“过滤器”生产一个目的文本的过程。换而言之, 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根据他自己的生活经历把他对原文文本的理解进行言语话, 掺杂进目的文本中。将自己的理解, 进行言语话, 生产目的文本, 这是译者的基本工作和目标。
精神分析同样也是一个言语化的过程, 只是角度不同。根据Jacobson’s division (1959) 对翻译的分类, 翻译有3个类别: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精神分析的过程至少占有2种翻译:最明显的是符际翻译——通过对患者的各种无意识表现 (如抵抗, 失言等) 的分析将其转换成我们能理解的语言, 自我层面的、意识层面的语言;第二种是语内翻译——治疗师需要对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各种症状进行诠释。
这种言语化当然不是漫无目的的, 精神分析中将无意识的表现和症状言语化的目的是为了治疗患者, 而翻译的言语话的言语化的目的则是为了“治愈”目的语读者——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原文文本及译者的翻译情况等。
2.4 类似特征:构建乌托邦
精神分析和翻译一样, 都是一种持续的活动。换言之, 两种活动各自的界限和目标在某一点上融合在了一起, 这样一来在进行精神分析及翻译的过程中在某些方面很难说在何时一个活动结束了另一个活动开始了。 的确, 它们都有短期的, 可实现的目标:在精神分析活动中短期可实现的目标是治愈患者, 而在翻译的活动中这种目标则是目的语译本的产生。然而却不能说精神分析及翻译活动完全完美地实现了它们的本身任务及目标。事实是正好相反, 不管是精神分析还是翻译, 这两种活动都无法完美, 也并不能被完整的完成或者实现。用存在主义者萨特的理论来说, “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项目”, 所以只要主体本身存在, 那么增加人类对于自身理解 (与目标同时) 的精神分析过程就将一直持续。正如Ortega (1937) 曾经提出的那句话一样“人类的任务是不可完成的。”人类的命运——他的特权和荣誉——永远达不到他所设想的那样, 只能持续作为一种愿望, 一种憧憬存在。正如一个永远的乌托邦。翻译也是一样, 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活动。译者永远也完不成百分百地把原作的意义、言语、文化、意境等一切因素完整的翻译成目标语的目标, 只能无限的朝着这个目标靠近。所以从很多方面来说, 翻译是乌托邦式的, 不完整的, 未完成式的。 (Simon, 1996:165) 不完整是因为在翻译过程中会有必要的流失。未完成是从翻译者的角度来说的, 每一次当她返回去重新看原文及译文的时候她都会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再调整译文, 使得译文更加贴近译者心目中完美的译文。而且译文本身从内在上讲就是可以被重复翻译的, 重复思考的。 (von Flotow, 1997: 49) 翻译, 如果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解释, 就是一种持续的愿望。翻译的过程中, 不管是在原文与译文之间, 还是在我们的翻译目标及愿望与现实之间, 在意思、形式、内涵、双关、文化、风格以及其他语言给我们带来的限制等因素相互交织的结合之间, 都一直存在着一种持续的 (隐形的和/或显性的) 张力。因此, 文本是一种持续的欲望, 因为它永远都不会被完全支配, 被完全翻译。如果声称对一个文本成功的, 完整的, 全面地完成了它的翻译等于是在扼杀这个文本——扼杀它的可能性, 它的潜力;同样地, 如果声称一个人已经完整地完成了自我认知的旅程也就是在很多不同的层面上宣告了他的死亡。因此, 翻译和精神分析都是一个永恒的过程, 永不终止。但是相反地, 它们都可以持续不断地被重复理解、改进、重读、重写 (von Flotow, 1997: 24) 。
11.与信仰对话征文 篇十一
知学善学 厚积薄发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时代的生命,引领着人类向前发展,给予人类开拓进取的勇气,学习改变命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最近我读完了根据29 名采访对象口述材料汇集成的采访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它通过当年曾经与总书记一起插队知青、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用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从1969 年到1975 年这七年间,总书记在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其中让我感悟最深的是习总书记的爱读书、善读书,让人有一种直击人心的震撼。
习总书记酷爱学习,是众所周知的。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中插队知青戴明就说过:“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插队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居无书。当年到知青点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
刻苦学习也是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田间地头劳动常常一有休息时间就抓紧读书,干活一天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房东刘金莲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近平常抱着砖头厚的书,一看就是大半夜。第二天早上,我看见他两个鼻孔全部是黑的,一打听原来是煤油灯给熏得,(那阵村里还没有通电)。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学习,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近平读书有‘书瘾’”,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上大学前《资本论》他就通读了三遍,读书笔记写了厚厚的18本。不仅如此,而且还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也就有“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难能可贵。
他不仅爱读书,更是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通过纵向学习,横向比较,对比分析,发现规律。通过只要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都与他注重学习、善于读书有关。
习总书记说过:“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也正是他从自己读书学习经历中得出的深刻认识。这也可让我们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但我们的读书学习越来越快餐式、浮躁化。我们青年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我们青年学子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勤于学习、敏于思考,多几分磨练摔打、多几分从容淡定,不在坐享其成中虚度青春,在不懈奋斗中创造未来;养成爱学习的习惯、掌握善学习的方法,真正使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12.与心灵对话 篇十二
我开心地笑了。
我再一次问心灵:“我对他人是不是做到了尊重?”
心灵无奈地摇摇头,说:“你还没有,有一次,一位同学不小心碰掉了你的`书和笔,你就对他大加指责;有一位陌生人向你问路,你却因忙着回家而不理不睬;还有......”
听了心灵的话,我万方愧疚,甚至有些无地自容。我发誓,我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以尊重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
13.与经典对话作文 篇十三
如果我要跟孔子对话,大家肯定会迷惑不解:孔子是一个思想非常高深的人啊!如果要和这样一个伟人对话,是多么的困难啊!可是,我却认为不一定如此,孔子说的一些话有些不一定会让人迷惑不解,而是很容易理解却不容易弄懂孔子的主要思想点,这才是孔子说的话的理解的难点。比如,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果不理解这句话的人,会把这句话当成一杯白开水,而理解这句话的人,则会把这句话当作生命的源泉。我是这样理解孔子先生的“学而时习之”这一句话的含义的:
“学”就是指学习,“习”则是指反复练习。学完了以后又反复练习,含义有多么的深刻啊!我们“自己学习”,然后又“反复练习”,就会不断的进步,而进步又是另一个阶段的复习,你看,多自然!多奇妙!
所以说,孔子先生说的话虽然容易理解,但仔细一悟,却能够悟出许多使人震惊的含义,谈到这里时,你还会认为孔子先生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枯燥吗?
孔子曾经说过:“庄稼出苗而不吐穗开花是有的吧!吐穗开花而不结果实也是有的吧!”如果是我与孔子对话,我会毫不犹豫的回孔子一句:“一个人小时候小学不好好读而没有考上中学是有的吧!一个人考上中学而又没有好好读又没有考上大学也是有的吧!”这两句话的差别并不大,但只要仔细一观察,会发现这两句话想要表达出的意思是相同的,而两句话的例子却截然不同。我之所以要回这一句话给孔子是从孔子的话中知道了他所要说的道理,然后再结合实际,就组成了这样的一句话。所以,不要以为对方是一个伟人而就不敢当面与他对话,要鼓足自己的勇气,用尽自己的智慧,与一代的伟人对话。
14.“与对话”作文点评与升格 篇十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生命中第一个爱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安静下来,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与自己对话,使外在的东西慢慢沉淀,你将会发现,原来自己的生命竟是如此丰富多彩,自己熟悉的心灵居然还会有这么多未曾到达过的多维空间„„于是,你便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新的定位和新的期盼。从而,生命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又一页。
其实,可以“对话”的对象千千万万,人、事、景、物、情、理,自然、文化、思想,历史、现实、未来„„与不同的对象,会有不同的对话;不同的对话,也会有不同的形式、内涵、情境、过程、状态、思考、收益等。
请以“与对话”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形成完整的题目。②选好角度,明确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与对话美
美在哪里?有人说美在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是她的眼睛;有人说,美在溪流中,飘落的花瓣是她的泪珠;还有人说,美在峡谷中,清晨的雾霭是她的面纱。美是这样虚无缥缈无所不在,又是那样圣洁无瑕意蕴深远。与美对话,与美交融,便会寻得美的真谛。
美是什么?是静水流深、淡泊明志的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求得何物,无人知晓,我们求何物,心知肚明。心如止水,看淡物质,觉解自高,其实很多茧不过是自己设置的而已。当屈原怀抱石头、义无反顾地跳入江水中,任由江水洗濯他的身躯,他便是美的,美得清白。
美是什么?是经过无数次错误曲折的伯牙。伯牙学琴归来,别的琴师听了他的弹奏后都自愧不如。有人问他,你一个人练了那么多年琴,是不是找到了练琴的捷径?伯牙看着自己伤痕累累的手,微笑着说:“是呀,我终生走出来的捷径。”正是有了这么多年的苦练,才造就了伯牙精美绝伦的琴艺。当伯牙轻抚他的琴,拨弹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乐曲时,他便是美的,美得坚韧。
美是什么?是用放大了的心去思索并写作的周国平。他在文革期间被囚禁在一个偏僻荒凉的小县接受改造,这意味着其才华有被埋没的危险。但他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一把尘土既然不能落到工匠手中变成一件坚硬的陶器,那么就平静地钻进蚌壳,等待自己发出耀眼夺目的光华。当周国平抛弃身边“积极分子”的冷嘲热讽,用那颗放大的心去思索生命并努力学习和习作时,他便是美的,美得无欲豁达。
美是什么?是三月争奇斗艳的花,是七月绚丽惊艳的太阳雨,是十月灼人的红叶,是十二月漫天飞舞的雪;是喷薄的旭日,是竞发的百舸,是搏击长空的雄鹰,是弹着欢乐的琴弦。冰心说:“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美的生命让人不觉痛苦,不感悲凉。那么让我们与美对话,活得灿烂!
模拟评分:(内容)15分+(表达)20分+(发展等级)3分= 38分
打分理由
文章采用说理文体,从“美在哪里”入手,分析“美是什么”,最后得出“美的生命让人不觉痛苦,不感悲凉。那么让我们与美对话,活得灿烂”的结论,看似顺理成章,实则对标题理解很不恰当,重心明显偏离。故内容项得分为15分。/ 4
作者文体意识较强,文体特征鲜明,能围绕自己提出的观点展开论述,举例恰当并能有所分析,论证也较为严谨,语言表达流畅,所以在表达项得分是20分。
尽管文章材料丰富,论据充实,能通过屈原、伯牙、周国平等例子来阐述美的内涵,句式也灵活,个别文句表现力较好,但根据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规则,“基础等级”得分在35分以下的,“发展等级”一般不超过3分,故定3分。
修改建议
这篇文章的主要问题是审题。“与对话”是“待补式”标题作文,有关材料具有提示作用。“对话”是谈话,更是交流,与“美”对话,便是与”美”交流,是自己与“美”的交流。而本文显然写成了对“美是什么”的理解,假如不是在写“对美的理解”之余,也点到了美对自己的若干启示,则会更加糟糕。要是能把分论点改成“与美交流,让我领悟到高洁刚直的魅力”,“与美交流,让我感受到坚韧执著的可贵”,“与美交流,让我领悟到乐观豁达的潇洒”,并佐以屈原、伯乐、周国平的例子,从而侧重于写不同的对话有不同的收益,那么,不仅文章会切合题意,而且主题也会突出了。
与对话善良
善良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方;善良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善良是春日里的细雨,是夏日里的凉风,是秋日里的果实,是冬日里的暖阳。
与善良对话,可以温暖自己的心灵。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需要善良,也处处都体现着善良。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北风呼呼地吹着,我独自一人在街上闲逛。正当要过马路时,我看见对面有一个盲人满脸焦急,茫然不知该怎么过马路。这时,一位叔叔走向他,热心地扶他过马路。随即,身影又消失在人群中。我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行走,突然被一阵若有若无的烤番薯香吸引,那香味啊„„正要去寻找呀,抬头却看见一个小女孩,举着一个热气腾腾的番薯走向一位行乞者„„突然间发现,闲逛也并不那么无聊,还可以看见这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场面,让自己与善良进行对话。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我的心显得异常温暖。
与善良对话,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变得多姿多彩。慈善家选择了善良,因此他们的生命炫丽多姿,让人羡慕;志愿者选择了善良,因此他们的生命丰富多彩,让人向往;义工选择了善良,因此他们的生命五光十色,让人钦佩。常常与善良对话,可以让我们的善越多,生活本身的情趣也就越多,我们的生命也就会被各种美好充满,自己本身也就成为了一个发光体,让别人也心生向往之情。
与善良对话,可以让我们的灵魂变纯洁。一位盲人和他的导盲犬一起死于一场车祸,在天堂门前被天使拦下,说他们两者只能有一个可以进天堂,他们要通过赛跑决出胜负。盲人慢慢地走着,导盲犬在旁边随着他的脚步跟着,在快到天堂门口时,盲人慢慢地蹲下身,用手抚摸着导盲犬,导盲犬也满脸依恋地靠着盲人。然后盲人一脸不舍一脸悲壮地对狗说,你快跑吧!自己却转身走了,狗急忙追上主人。因为心中善良越多,灵魂奔跑的速度也就越快。因为他们有着与善良的对话,所以他们的灵魂变得如此纯洁,甚至超过了天使。所以我们要常与善良对话,给自己一个纯洁的灵魂。
善良的力量是无比大的,善良的色彩是无比美的。让我们常与善良对话,让自己拥有善良,让善良温暖人心,更温暖这个社会,使社会处处有温暖,处处有善良。
模拟评分:(内容)21分+(表达)17分+(发展等级)5分=43分
打分理由
文章能立足“与善良对话”,提出三个分论点:与善良对话,可以温暖自己的心灵;与善良对话,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变得多姿多彩;与善良对话,可以让我们的灵魂变得纯洁。切入点很好,而且举例恰当,内容也充实,从身边的例子展开,也能以天使追赶盲人和导盲犬的故事加以补充,因此在内容项得分是21分。
从文体上看,文章采取议论形式,但其中两个例子纯用叙述笔调,语言表达较为感性,所以显得文体不够明确,故在表达项得分为17分。
文章第二、四段语言表达方式不切合文体要求,但总体上看表达较为老练,分论点也很恰当,开头结尾也较有文采,故发展等级得分为5分。
修改建议
文章的主要问题在于文体概念不明晰。作为一篇议论文,表达方式要以说理为主,叙述事例的目的在于阐述和证明观点,应当简略,不宜烦琐。而文章第二、四段用较多的文字和篇幅来叙述两个例子,在举例过程中又运用记叙文的语言进行表述,造成结构松散、拖沓,影响了论证的力量。举例之后,分析也不足,不但使得事例跟观点的融合度大大降低,而且淡化了议论的背景。如果能对两个例子作简略描述,并在事例后结合观点进行深入分析,来突出“与善良对话”带给我们的人生影响,文章就会增色不少。
与未来的自己对话
与过去的自己对话,或许是遗憾,或许是辛酸,但可以让人吃一堑长一智,更理智地面对现在;与现在的自己对话,或许是不甘,或许是自满,但可以让人鉴于现状,更美好地憧憬未来;与未来的自己对话,或许是期盼,或许是等待,但可以让人明确人生的方向,更真实地寻找未来。
对话未来的自己,让人更能认清自我。台湾著名女作家张德芬曾写过一本书《预见未来的自己》,书中主人公在一次雨夜迷途后遇见了一位老禅师,从此便踏上了探索真我的心路历程,她通过瑜珈、倾诉、聆听的方式,在身心两方面第一次真实地触摸到了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在宇宙的存在,更体会自己生命意识的存在究竟为了什么。从此她找到了生活的定位,更找到了真我,奇迹般地从原来糟糕透顶的日子中解脱出来。因此静下心来聆听,了解未来的自己要的是什么,才能有条不紊地经营生活。告别从前的繁杂和不知所措,更清楚地面对自我。
对话未来的自己,让人更能迈向未来。知道了自己的内心需求后,更重要的是如何来达到这些需求。现在的自己可以让你明白自己的能力和局限、优点和缺点,那么就需要未来的自己来告诉你如何运用你的长处回避你的短处来达成目标。如果说现在的自己是一块明镜,那么未来的自己便是一副望远镜,它不仅能看到现在更能看到未来。所以现在还在原地打转或者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人们,停下你们慌乱的步伐,找一块静地,坐下来,用心去与未来的自己交流,让他带你进入正确的人生入口,寻找那片未动土的未来大陆。
与未来的自己对话其实很简单却可受益匪浅。当你打算读懂你的内心时,你可以从身体外层的细胞开始,感受它们的呼吸所表达的信息,由外入里层层剖析你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从中发现真我。但难处就在于这层层屏障。或许是生活的尘埃、社会的躁气,早已将它包裹得难以喘气,让你与它断绝了关系,分不清是真实还是虚假。所以要打开这层阻隔才能真正地对话自己,触摸心灵,才能真正看清未来的自己和自己对未来真正的需求。
此刻,请放松自己,打开内心,与未来的自己对话,开启人生中的心灵之旅。模拟评分:(内容)22分+(表达)18分+(发展等级)6分=46分
打分理由
本文从“与过去的自己对话”和“与现在的自己对话”入手,引出“与未来的自己对话”,并明确提出观点:与未来的自己对话,可以让人明确人生的方向,更真实地寻找未来。思路展开很自然。然后用三个分论点来建构论证框架,论述对话“未来的自己”,让人更能认清自我、迈向未来、受益匪浅等三个方面,从不同的层面采用递进式论述,这是本文较为成功之处。内容较为充实,贴近中学生实际,因此在内容项得分为22分。
文章采用议论文体裁,文体意识很强,结构上层层深入,思维较为严谨,且有较强的逻辑性。但本文最大的不足是缺少有力的事例佐证。第二段中作者用《预见未来的自己》一书的故事为例,证明第一个分论点,是可取的。不过,后面的两个分论点就缺少例证,使得文章在总体上论证力度不够,说服力严重受损,故在表达项得分为18分。
本文立意正确,语言流畅,文采略有不足,发展等级分为6分。
修改建议
【翻译与对话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意象对话与精神分析和荣格心理学02-01
与人生对话08-06
对话哲学研究论文12-09
与名师对话语文06-28
与时光对话作文10-28
党课心得-与信仰对话07-04
与孔子对话高中作文09-24
与信仰对话主题班会10-15
对话与语文阅读教学12-20
人与土地的对话作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