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亮的日子散文

2024-07-10

响亮的日子散文(15篇)

1.响亮的日子散文 篇一

路边的树枝被修剪了,光秃秃的脑袋上竖了几根小辫,一片叶子也没有了,清洁工阿姨一片一片把叶子捡起来,放到袋子里,送到了一个地方。看上去让冬天更憔悴了,风也没有了羞涩,直接就在人们的脸上强吻乱吻。有点无奈,却不忧伤,一切都是自然的自然。

走过春夏秋,进入了冬天,是最难熬的日子。心脏的不适会头晕气喘,但是我喜欢冬天的清新,喜欢冬天的沧桑。冬天让我看淡了绚烂、诱惑、热情,静静注目那蜂拥的花潮慢慢流逝,曾经眷恋的红尘也只是花开花落的一夜之间。收拾了心情,长长吸一口干净的空气,没有花粉、没有炙热、没有膨胀的味道,就是没有情绪的空气。

冬天给了我更多的晴朗,一种沉淀。一年下来了,没得到了什么,却也无所谓失去什么。生活在闹市中,也独居在安静之中。当别人在说LV包时,当别人在说文胸的B罩和E罩杯时,当别人在说小三的趣事时,就当自己是个聋哑人,右耳确实已经失聪了。脸上没有生气和大喜的表情,淡定也许是远离是非和与世无争的一种心态。晴朗不仅仅是天气,也是自己干净的心情。

冬天让我更安详。不上班的时间,我都是躺在床上休息,或者看书,也坐在被窝里结绒线,已经结了两条围巾,一件衣服。脑子不乱想的时候,一切都变得简单清晰,心也不累了,身体的病痛就好了很多。目光安详,心就安定了。

以往每每看到这些脱落的树叶和在寒风中颤栗的树枝就会心疼,会莫名的悲伤起来。现在,说白了是看淡了,说穿了是麻木了。也可以说是反省了,如果没有回归自然,哪里来新生呢?!自然是周而复始的,出生死亡是结果也是过程。

靠在树干上,风过的声音直接跌落身上,充满沧桑、不乏恬淡的日子围绕着。冬天过去了多少也没算过,不去期待也不去奢望,安然度过每一个冬天的日子。

2.一记响亮的耳光 篇二

升入初二以来,我进入了青春期,原本我那颗沉稳的心渐渐躁动起来。原本喜欢读古书的我也渐渐迷上了那充满刺激与暴力的“武侠小说”,而我的爸妈却全然不知。

一天晚上,妈妈帮我收拾书包,突然翻出了三本小说,便斥责我为什么要看这样的书。我一挺胸,一副“无耻”的表情跃然脸上,说:“书是我买的,爱咋地咋地!”妈妈语塞,被我气得哭着跑了出去。爸爸从梦乡中醒来,他还发着烧,穿着单薄的衣衫,默默地注视着我。

在父亲的目光下,我有些局促,有些不安。

沉默了许久的父亲,缓缓地说:“你为什么要这样?”

“我,我怎么了?”我“以攻为守”,反问道。见父亲不说话,心中便有了底气。我一挺胸,顿时比父亲高出了一截。我看见父亲的手在微微颤抖,青筋不住地跳动,那生病而苍白的脸更白了,应该是“惨白”。

我冲他大声咆哮:“我的青春我做主,你吓唬谁呀?”

“啪!”父亲有力的手落在我的脸上。我被扇飞了出去,脸上火辣辣地疼。父亲在我“仇恨”的目光下,渐渐转身,离开……

父亲的背影——好无力,好像失去了什么。

我咬着牙,硬是没让自己哭出来,慢慢挣扎起来转身回房。

夜,好寂静……

深夜,父亲来到我的房间。我假装熟睡,父亲用手抚摸着我的脸。我感觉父亲的手颤了一下,我的心仿佛被什么触动了,泪水在这一时刻倾泻而出,我抱住了父亲那厚实的肩膀。父亲一愣,便更用力地抱紧我。

夜,寂静得让人心碎……

品味亲情,回味那一记响亮的耳光,猛然间,发现泪水似乎不再那么苦涩。因为,那包含的是父亲浓浓的爱。

父爱如山,感天动地!

3.郁闷的日子散文 篇三

可是我还是不快乐。我是喜欢写文字的人,坚持写作是我业余生活的一大乐事。尤其是加入江山后,成为了网站的签约作者,看着自己的文字发表在网站上,还有一部分作品成为了精品文章,我心里是很幸福快乐的。我感觉我的付出是值得的,虽然它并不能给我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那种被认同感是很强烈的。整个七月份我一直很勤奋地写作,以两天一篇的速度写作,以十五篇精品文章,获得了七月份社团的精品文章排行榜第二名。

可是进入八月份以来,我一直不在状态,不但文章写得少,而且连续四篇文章没有得精品。也许有人会说我太在乎这个精品了,其实也不是。作为一个作者来说,能够有激情,有创作的欲望,把内心里的想法落在纸上,化作文字是件快乐的事情。可是现在我休班在家,有大把的时间,天气又凉快,是多么好的写作机会啊。我却没有了思路和好的构思,已经两天没写一个字了,这对我来说是很痛苦的。我难道到了写作的枯水期了吗?为何没有灵感了呢?

看过自己的文章,再站其他老师的文章,其实我也知道同样是精品文章,但是我的文章和那些优秀的作者的文章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里面的情节设计不够精彩,故事发展太平淡,没有曲折,而且我的文章里心理描写不够,对于人物地刻划不够到位,不能很好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总是用叙述的方式来描写,手法比较单一。可是这样的写作手法地突破,又不是一天两就能突破的,所以我很苦恼。

在没有写作计划的这几天里。我并没有闲着,白天就在网上看江山网站上得精品的文章,细心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构思,如何综合地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学习需要静下来认真地体会才行,如果和看小说似的一目十行显然不行。所以我一上午的时间也就看上三四篇的文章,虽然不多,重要的是要有收获。上班的时候,如果有空,我就在办公室里继续看名著。这些书籍对我来说是个欠缺,以前上学的时候一直没有读过,现在算补上这一课。对于写文字的人来,没有读过世界名著是有缺憾的。作为世界文化的共同遗产,不能够吸收利用是多么得遗憾啊。

今天早上从山上下来,吃过早饭,又坐在电脑前,想写一篇昨天构思中的小说,可是脑子里思路和画面总也不清楚。这种状态下是没法写作的,写就要脑子里有很强的画面感才行,然后一气呵成。写文章需要这种画面感,更需要一种激情,把自己完全地沉浸到故事里去,体会故事人物的快乐与痛苦,感受故事人物的喜怒哀乐。可是现在我没有这种感觉,所以很苦恼。

从空间动态里,又看到一位空间好友发表一篇文章,然后去看了,很真实尤如身临其境。可是过了不多一会,好友发来信息,让我看看有人留言了,写得很难看。我赶快地去看,原来是一位看来和作者很熟悉的人,在空间里指名道姓地骂呢。真是没素质,小说就是小说何必对号入座呢?我赶紧地安慰朋友,并问她是不是认识他啊?为什么他知道你的名字呢?朋友说,不认识。但是根据他说的这些地情况应该能判断出是谁来。我劝朋友抓紧把他黑掉,把留言删除。可是朋友说他还不是她的好友,没法黑他。最后只好更改文章的权限,不允许陌生人看和留评。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家在自己的空间里发文章,你发什么神经啊?气得我的这位朋友一上午没法写作,好情绪都被这位无聊的人给破坏了。

由此我也想到我正在更新的一篇文章,看了里面的故事,于是有人问是不是有我的影子呢?我没有回应。发说说声明,大家不要对号入座啊。总体我的网友们还是不错的,只是开玩笑地说说,并没有不当言论在空间里出现。可是又有人针对我的声明发表了议论,后来我干脆把说说又删除了。不争论吧,越描越黑。不描的话,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经历了这两件事。我的心情是平静不下来了。一看十点多了,正好想去图书馆查点资料。反正是写不了东西了,于是起身带上借书证去了图书馆。家离图书馆不远,一趟车,也就五站的距离。现在图书馆条件很好,夏天里面不但有空调,是避暑的好地方,而且图书随便看,每年也没有年金,只需要每年注册一下就行。我经常去,喜欢在里面安静地读书,感觉那是一座精神的殿堂。一般情况下,我都是一待就是一天,中午出来吃点饭再回去,困了就趴着睡会,又有了当学生的感觉。我感觉在里面读书的效率特别高,因为没有电视电脑的诱惑,没有杂七杂八的事情影响,可以专心地沉浸在故事里面。更为重要的是,每次来。看到那成排成排的书架,满满的各行各业的,国内国外的,当代的历史的书籍,总是有一种紧迫感,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了,需要读的书籍太多了。

今天是星期一,我到的时候已经快十一点了。我先去资料室查资料,因为需要来回地寻找,我一直站着,看到有用的资料后就用手机照下来,像素高,可以放大,比用手抄又快又准。不知不觉得已经是十一点四十了。图书管理员提醒大家把看过的书,自觉地放回书架;他还提醒大家走的时候把自己的东西带上。我当时还纳闷,怎么还带上东西呢?下午不是还再来吗?我以前中午都是在里面度过的啊。

到了十一点五十的时候,管理员开始提醒大家,把书收起来,放回书架,中午十二点钟关门。说是今天是星期一,下午闭馆。原来是这样啊!我平常都是周六或周日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哎!看来今天想安静地读书的想法也做不到了。

从图书馆出来,看着马路上匆匆忙忙经过的`人们,还有在马路边上卖小吃的摊贩,以及挤在前面等着买东西的人们,我看也不看就走了。我是不愿意在路边上买这些东西的,总觉得不卫生。我想还是回家附近的乡村麦连锁店吃吧,相对来说比较卫生,也实惠。

十几分钟后我已经在乡村麦连锁店里了。正是中饭的时候,十几张桌子上人都满满的。我选了一份藕片,选了一份辣椒炒羊血,一份米饭,花了九块五。不算偏宜,但也能吃饱。旁边的桌子上是四个穿工作制服的年轻人,要的菜倒不多,三个菜和一个沙锅,每人一份米饭。他们说笑着吃完饭起身走了。我侧脸看了一眼,有两个人的碗里剩下不少的米饭。我看着有些心疼,这可都是农民辛苦种出来的啊。凝聚着他们半年的心血啊。资源是国家的,不是哪个人的。一个人再有钱,也没权力浪费公共资源。看着服务员把米饭倒掉,心里真得很心疼。

我想起我在家的时候,经常教育儿子,吃饭一定要吃净,无论是米饭还是菜。可是效果不大,因为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持这个观点,那些人是只要剩下一口也不吃了,都要剩下,最后扔掉了。他们还批评我说,我的生活习惯不好,吃饱了就不要吃了。我心里痛苦,他们是没有在农村里待过,没有挨过饿啊。我知道,我小时候,经常地和哥哥抢着吃饭,每次都吃得干干净净的。谁不吃就只能饿着了,不是说想吃的时候还有吃的,再吃只能到饭点才行。哪像现在啊。儿子吃饭的时候不吃,晚上饿了时候,想什么时候吃都有饭。你说他吃饭的时候能好好地吃吗?既然儿子和媳妇不愿意吃,我又心疼把菜剩下,所以都是我最后吃完,把他们剩下的都吃得干干净净。只有这时候才觉得完成了吃饭任务,而且还得夸奖媳妇做得好吃,每顿饭都吃得干干净净的。

从乡村麦里吃完饭出来,时间快下午一点了。我回到家里,有些困意,但是我还是上网看了会文章,现在还是没有思路和灵感,看来今天我的写作计划又要泡汤了。真是让人忧郁的一天啊。还是上床睡觉吧,也许休息好,会有灵感呢?

4.流水的日子散文 篇四

“爹,我去上班了,你晌午别忘了把水缸接满。”

儿媳妇在院里吆喝一声,推上自行车出去了,院门“嘭”地一响,似乎连新鲜空气都隔绝了,小小的院落,陷入一片沉寂。

“知道了!”老杨头闷声闷气地在屋子里答应着,声音从门缝里挤出来,连儿媳妇的背影都追不上。

“都日上三竿了,还赖在炕上,这把老骨头,咋就成废品了呢!”老杨头在心里骂着自己,把烟屁股狠狠又吸两口,掐灭在烟灰缸里,不断地咳嗽着,飘飘缈缈的烟雾打着旋,慢慢散了,屋子里浑浊的空气,依然刺鼻,烟灰缸里,已经堆满了烟头。

其实,他天还没亮就醒了,年纪大了,老迷糊,又睡不踏实,一晚上翻来覆去的,这把老骨头睡在铺得绵软的土炕上,也硌得生疼。睡不着,就容易乱想,杂七杂八的,也理不清个头绪,想多了,脑仁子都疼。老伴儿在的时候,听到他咳嗽,总抱怨,让他把烟戒了,他汕笑着答应,依然我行我素,当着老伴儿的面,尽量少抽几根,烦耳朵上长茧子。现在老伴长睡不醒,去躲清闲了,撇下他一个人,还得熬这寡淡的日子,没人在耳边唠叨,这烟瘾也越来越大了。

老扬头慢吞吞地开始穿衣服,若在前些年,这个时候,他都上地干活回来了。七八亩地的庄稼,天天有干不完的活,家里还养着牛、羊,都是他喂着,夏天得空就背着大草筐出去,湖坡上长满肥嫩的青草,一会就割一大筐,一个夏天过去,两头大黄牛吃得肚滾蹄圆,产下的小牛犊三个月就能卖两三千,贴补着供两个孙子念书,也宽裕不少。冬天农闲了,杀一头肥猪,一家人能吃几个月,过年还杀只羊,天天早上喝鲜美的羊肉汤,那日子,在村里虽算不上富裕,也过得美滋滋的。

可这才几年功夫,咋就都变样了?让他这个种了一辈子庄稼,土里刨食的老农民,越来越不明白啥叫生活了。

起床下地,上一趟茅厕,回来胡乱洗把脸,到厨房里看看,儿媳妇做的鸡蛋糊糊已经冷透了,便放到炉子上再热热,泡两片馍,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吃。

儿媳妇还是不错的,过门二十多年了,安分守己的,也吃苦耐劳,家里家外的活都不在话下。老伴在时,偶尔婆媳也有拌嘴磕碰的时候,俩人都直脾气,争完了说开了,也不赌气使性子,依然和和睦睦的。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孩子老人的,也多亏贤慧的儿媳妇照应着。如今老伴不在了,儿媳妇三顿饭都按时给他做着,菜也炖得软烂,尽量做的合他口味,按说,老杨头这日子,也算过得滋润,可这两年,他的精神头明显颓废了,老苦着一张脸,郁郁寡欢的,吃饭不香,睡觉不安,总说越活越没劲了。

吃完饭,老杨头把锅碗刷了,搅半盆鸡食,到后院喂鸡去。刚推开后院门,十几只鸡就一起围上来,伸着脖子抢食吃,绊得他挪不动步子。他拎一个木棍扒拉着鸡,把鸡食倒进食槽里,它们马上围成一团,你争我抢地啄食吃。

老杨头没有马上离开,走过去坐到了牛槽上,看鸡们吃食。这鸡吃食有啥好看的,可这空荡荡的后院里,除了鸡,还有啥活物呢。几年前,这可是他家的风水宝地,牛圈、羊圈、猪圈,哪个圈里不是热热闹闹,牛哞羊咩猪哼哼,他除了干庄稼地里的活,其他时间都用来伺候这些牲畜,它们带给他家的经济收入,年年也很可观,至少供孩子们上学不紧张了。

可如今,牛槽前空了,羊栏里空了,猪圈空了,农家院里没有了牲畜,连一点活气都没有了。唯一还能出个声的,也就这十几只鸡了。

老杨头起身,把墙上挂着的一根黑黝黝的牛缰绳抓到手里,用粗糙的手指摩挲着,眼前,似乎还晃动着大黄牛的影子。若不是土地集体流转,没有草料来喂牲口,他哪里会舍得把牛羊卖了,那可是他养了二十多年的不说话的亲人啊!从一头农业社分来的小牛犊,两只母羊,一年一年地精心照管,牛羊不断地繁衍,后院里满满当当,不但犁地耕田方便,给他们家里也换来不错的经济效益。庄稼人种庄稼,原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可谁知道,一个土地流转的政策,就让他们成了种不成庄稼的闲人。现在的村子里,再也看不到曾和农民们相依为伴的家畜了,整个村子都显得沉沉,如同昏昏欲睡的老人。年轻人对土地没多少感情,乐意不种地每年发点补偿款,索性带着老婆孩子出外打工,多花点钱,让孩子也去城里的学校念书,苦点累点不怕,孩子学习好了,将来考大学找工作都轻松。可他们这些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突然闲下来,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没了相依为命的土地,就跟丢了魂一样,一时半会还真适应不了这枯燥乏味的日子。

“唉!老喽,活一天算一天吧!”

老杨头重重地叹口气,出了后院,进屋看看表,都快十点了,索性把厨房里的水龙头和院子里的都拧开,拿个小板凳坐门前,等着水来。

按说,家里有水龙头,那用的肯定是自来水了。装自来水,原本就是图用水方便,可他们村里这自来水,不是直接从上面的大型自来水管道连接装的,是村民们集资修建的一个大水塔,用来解决本村人饮水问题的。

饮水问题?从几何时,这农村里,连吃水都成了问题呢?老杨头怎么也想不明白,这几十年过去,村里前前后后发生的好多变化,让他思前想后也理不出个头绪来。

还记得他是光腚小孩子的时候,村边就是一大片自然湖泊,他们的村子也以湖命名,叫湖沿村。那片湖宽窄不一,水少的时候,是一条窄窄的小溪,清凌凌地像一根玉带,环绕着村子静静地流。村里几百亩地,有湖水灌溉着,庄稼长得也喜人,年年丰收,即使在最困难的年代里,他们村里的人靠湖水滋养着,多种点土豆白菜萝卜,也能勉强填饱肚子。

雨季来的时候,湖水暴涨,淹没了低处的湖滩,白茫茫一片,汹涌的湖水中携裹着上游冲下来的树枝柴草。怕湖水被堵淹了湖边的庄稼,村里专门轮流派壮劳力去疏通水道。男人们拿着长把的钉耙、铁衩,把水里的木棍柴草捞到湖岸边,连续几天,湖坡上就堆满了黑压压的柴草堆。

湖水退去,湖岸边的柴草也晒干了,不上地的老人孩子拉着车子背着筐,到湖边把柴草一趟趟运回来,便是上好的燃料。那些年代,不但吃粮紧张,燃料也紧张,做饭灶膛里烧的都是麦草,捡回去的树枝棍棒,还舍不得烧,码到墙根里,专门烧大灶蒸馍馍。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这清凌凌的湖泊,给村里人的生活都带来很多方便。

春夏时节,女人们最爱去的地方就是湖边。乘吃完饭休息的间隙,提上柳筐赶紧跑到湖坡上,在茂密的草丛里挖野菜,一会就挖满满一筐,做饭的时候开水烫一烫,撒点盐淋几滴醋,便是美味的下饭菜。湖边长得最多的,是一种大叶的辣辣菜,长尺把长,夏天铲回来,烫烫做成浆水菜,特爽口。

天气晴好农活少的时候,大姑娘小媳妇抱着大盆的衣服,到湖边去洗,洗完了晾在岸边的红柳上,花花绿绿的,像一面面彩色的旗帜,村里的男人们远远看着,也忍不住扬起嘴角。湖里更是孩子们的水上乐园,烈日炎炎的夏日,大人们中午都热得不敢出门,一群群半大小子结伴冲到湖里,扑腾扑腾地练狗刨。湖里的水不深,但足够生在北方农村的旱鸭子们过瘾了。到了冬天,这片美丽的湖泊成了天然的溜冰场,是孩子们溜冰玩耍的好去处。

一年一年,他们长大,成家,养儿育女,和祖辈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种在这片土地上,一辈子的光阴,似乎一眨眼就过去了。细细想想,每一个年龄段经历过的那些事,都还历历在目。可有些变化,却让他们感到惋惜而又无可奈何,就像那湖泊的消失。

大概在二十多年前,湖里的水开始一年年减少,慢慢的,就瘦成了一根细线,断断续续流着,再也不能浇灌村里的庄稼。庄稼人不懂科学道理,据有文化的乡政府的`人说,是因为地下水位下降,上游的泉眼堵死,没有了自然水源,湖泊自然干涸了。

没过多长时间,湖水彻底干了,只留下一大片荒地,长满了野草。没有湖水,庄稼还得种,于是村子里连续打了好几眼深井,抽水泵日夜不停地轰鸣着,村里的庄稼一样长得蓬蓬勃勃,年年都是大丰收。庄稼人心眼实在,没那么多盼头,能风调雨顺踏踏实实过日子,一家人和和美美,也知足了。

八十年代末,村里开始有人家打小压井,长长的压杆上下不停地压,清凌凌的井水流出来,甜滋滋的,做饭都香。一家开头,家家仿效,没过多久,村里每家每户都打了压井,再也不用去很远的井上去挑水了。多少辈子压在农村人肩膀上的挑水担子,也彻底撂下了。

日子过得飞快,儿女们长大,嫁的嫁,娶的娶,如今孙子们都上大学了,按说,他也该安安稳稳地度过这残年了,可有些事,该经历的还得经历,虽然每一次都迷迷糊糊,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早在前几年,村子里用来浇庄稼的水井,出水量就慢慢减少,普通的水泵不管用了,再也抽不出水来,只能换更高级的潜水泵,。村民们按人口摊份子出钱,买几台泵倒也不成问题,民以食为天,庄稼人,种地吃饭才是大事。

过了一阵,新的麻烦又来了。村里人家的小压井,渐渐地都压不出水了,个人家里吃水,又面临大难题。好不容易不用肩膀挑水过活了,这下,用村民们的话说,又回到了解放前。于是,家家户户又开始买废油桶,清洗干净,做成水桶天天到井上的水池里拉水,遇上雨雪天,也很不方便。老杨头有一次大雪地里去拉水,摔了一跤,跌伤了胯骨,足足在炕上躺了几个月,现在想起来心里还发怵。

后来村里召开了村民会议,研究解决吃水的问题,大家一致同意在村里修建一个水塔,安装上自来水管道,咱庄稼人也像城里人那样,扭开水龙头就有水吃,多方便。那时很多村子也都修了水塔铺上了自来水管道,所以村民们也没意见,虽然费了很大的人力财力,短短一个多月,自来水就拉到了各家各户,也真像大家希望的那样,水龙头一扭,水就接满了缸,花钱买方便,也是道理。

自来水用了两年,各种矛盾也是层出不穷。农家院里,家家都喜欢种菜,有了自来水,浇菜更方便,每家都把水管子直接接到水龙头上,只要水塔里上水,菜地里就一直湿漉漉的,倒是苦了村长,一天往塔里上两次水都不够用。而且,抽水也得掏电费水费,一个季度下来算账,也是个惊人的数字。村长黑了包公脸,勒令村民们把院子里的蔬菜都铲了,女人们自然不愿意,死乞白咧地不答应,还跳着脚骂:“咱农民过日子,就靠种庄稼种菜,不让种菜吃啥?”村长是个倔脾气,说人人都不自觉,白花花的水就那样天天渗进地里浪费了,过两年,大水井也干了,别说吃水了,喝尿都没有,忘了咱村里的那么大一片湖,不也没了。

老杨头记得,老伴那年还精神着呢,院子里的菜蔬,可是她的命根子。老伴儿一向喜欢花花草草,院里除了种上各种蔬菜,还种上石竹花,小雏菊,东墙上搭起牵牛花花架,开满了粉嘟嘟的小喇叭,又好看又能遮阴凉。西边的院墙上,爬满了南瓜藤,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南瓜吊在架上,看着也满心欢喜。可村长下了死命令,谁家的院里都不让种菜,舍不得也没办法,得铲啊。村长也说了,种菜也不一定非得在院里,房前屋后的果园里种,轮到浇水的时候渠里的水浇,不一样吃菜。再说了,前些年没拉自来水,家家院里都不种菜,也没听谁家吃不上菜的。

村长的话都在理,农民们虽然对节约用水的道理不太明白,对他们那片消失了的湖泊也还念念不忘。这些年村里的水井也是越打越深,出的水却越来越少,原来一年种两茬的庄稼,后来只让种一茬了,秋庄稼一律不让种,浇地也限时限量,按时间收费,那钱也格外咬手。庄稼人终于明白,维系着他们生活的,不是别的,是这宝贵的水源。对没有河流,也没有了天然湖泊的他们这样的村子,那看不见地下水,也弥足珍贵。

不管老伴多么心疼,院里的蔬菜还是都铲了。村长有村长的办法,水塔停了几天不上水,村里人家水缸见底,饭也没法做了,只能妥协。村长挨家挨户检查过,院里都光秃秃的了,才去上水,而且隔两天才上一次,村民们便在塔里有水的时候把水缸接满,时间长了,也养成了等水的习惯。

其实,真正让老杨头闹心的还不是那消失的湖泊,卖掉的牛羊,他最在意的,是被流转征用了的土地。也还是因为缺水,种庄稼没有了效益,好多村里的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他们对种地也没了兴趣。乡政府出台新政策,号召村民们种大棚蔬菜,先是一些有人手的人家零零星星地建,这几年形成了规模。镇上选中他们村子为重点,把村里的地集体流转,全部建成了大型的日光温棚,承包出去,村民们每年按地发给补偿款,而他们,也成了没地种的农民。

村里只要还能干动活的爷们,都出门打工了,女人们闲不住,便也到高温棚里去干活,一天多少挣几十块钱,也能贴补家用。只剩下他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天天靠着墙根,晒着太阳,数着指头过日子,每每想起那绿油油的庄稼地,心里总不是滋味,眼里也忍不住落下几滴泪来。

5.日子的经典散文 篇五

日子,如一匹脱缰的野马,放任不羁地从眼前,从身后,从我一闭眼的瞬间,不停地奔放而过。也把我墙上的日历一页页掀翻,呈萧萧秋日里,叶落纷飞的一片片梧桐叶……

那一丛丛瘦秋草,那一片片殷红的秋叶,正日日题写着飘摇纷飞的秋凉,冬眠的蛙鼓也渐渐冷寂了下来。仿佛所有的日子都挂职上遥遥的天际。

生命的列车,还没抵达秋的`驿站,一场场凛冽和冬寒就扑面而来。霜染的两鬓,缕缕的前额,让生命中所有的日子像那列急驰的列车,一驶出始点定,就没有了站台,没有了依靠,只有一路飞奔。更似一枚出膛的子弹,只有快速地前行,去寻找目标和靶心。

这时间的飞车怎么就如此之快?那小泥鳅般整日光溜溜,还在捏泥人玩家家的小男孩,到底哪里去了?那上课总爱趴桌子流口水的小睡虫,是不是迷失了人生的方向?还是,仍在梦的世界里,精心描摹一幅幅美丽的童话写真?所有的这一切,仿佛就在昨日,却又遥遥消失于春日的百花盛开里了,即便是南归的候鸟,也难找到往年栖息的那枝树梢。

是的,就是候鸟的迁徙,昨天与今天也是不同一条路线。更何况条条江河,从没有倒流的时候。赶着朝阳望断夕日,日子就这样一天天驶离了春的播种与夏的火热,虽然还远未到日落西山的悲壮,但我总感生命的恍惚是如此匆匆,似一伸手,就能触摸到落叶飘零的秋,以及凛冽的冬寒。为此,我只好,只好把日子不断地拉伸延长,用一倍的心力去做两倍的事,用一程的足气去走两倍的行程,如此不断题写我生命的华彩乐章。而当日子渐渐融入我额上的沟沟坎坎,我又得加倍珍惜我的生命,让生命和力量,以及时间,做一回回长距离的赛跑。即便知道——无论你如何珍惜时间,珍爱生命,也无法跑赢日子。但只要有努力,你就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因为——日子是无形的,她体现于你的所有生命中;而你是有血,有心跳的,所有的日子也在你的掌控之中。

★ 烦躁的日子散文

★ 那段日子的散文

★ 普通的日子散文

★ 烟火的日子散文

★ 退休的日子散文

★ 淡淡的日子网络散文

★ 旧日子的优美散文

★ 简简单单的日子挺好散文

★ 漂泊的日子优美散文

6.中国侨商,一个响亮的名字 篇六

在南方侨乡,人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有广大侨商的参与,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在改革开放3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敢为人先的广大侨商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他们带来或引来国内建设急需的资金与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理念,推动了观念更新,创造了大批就业岗位。多年来在地方招商引资活动等场合,唱戏的主角通常是侨商和他们带回来的客人。

“稀罕物”丰富了人们生活

环顾我们身边,彩电、冰箱、小轿车、饭店……这些曾经的“稀罕物”,就与海外侨胞有着密切的关系。

记得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朋友之间聚会,见面后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坐几路车来的?”另一方则答:“11路。”两人会心一笑。坐11路车,其实就是走路来的。

打开国门之初,国内物质特别贫乏。城市公共交通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而自行车也不是每个普通家庭都能拥有的。那时候,自行车、小汽车绝对是“稀罕物”。

改革开放,是广大华侨华人带头响应、勇于争先。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回乡来了,为了解决交通上带来的不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捐赠汽车。

在河南,从港胞唐宪国向家乡荥阳县侨联捐赠3部面包车开始,仅1984年到1986年间,省会郑州就有22位华侨华人捐赠了汽车共56部。

除了汽车,很多华侨华人还捐赠尼龙布、化肥、化纤布、医疗设备、摩托车、冷藏柜、农业机械等物品。

这些物品有的是直接从海外带回来的。迢迢千里,旅途多奔波,他们不仅带回来了家乡人需要的家什物件,还带回来了那最淳朴的情谊。南洋的一位侨胞在阔别祖国30多年后,经香港回到羊城,不远万里,带来了糖果、衣物、自行车等。

记者还清楚地记得,那时在中国的首都北京,有两种特殊的“票据”,一种是外汇券,一种是侨汇券。长安街上的友谊商店是卖外汇商品的,使用的是外汇券;西便门的侨汇商店是卖侨汇商品的,使用侨汇券能从那里买到免税商品。那时,若是能从这两个地方买到进口的东西,小到香烟、打火机,大到冰箱、彩电,那还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呢。

改革开放,直接给人们生活带来影响的,是像电视机、洗衣机、缝纫机、收录机这些“稀罕物”,在国内生产尚在起步阶段时,它们就随着海外同胞的归来而较早地进入了一些家庭。可以说,海外侨胞带来的这些新物资,直接改善了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改革开放初期的开拓者

年初温总理曾经评价过海外侨胞,说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开拓者、参与者和贡献者。其中“开拓者”是指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门户刚刚打开,没有人敢进来的时候,是境外的侨港胞率先进来,率先在中国打开了对外交流的桥梁。在整个30年的进程中,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积极参与了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人们记忆犹新,国门打开之初,海外的人员来往频繁。1978年夏,国家旅游总局向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廖承志求援,说北京饭店已经满员,有一批外宾没有地方招待。那时北京能够用来招待外宾的饭店没有几家。

廖承志把自己的远亲、海外侨胞陈宣远引荐了过来。经协商,双方各投资1000万美元,确定此合资饭店经营10年后,陈宣远所占有的49%的股份以1美元转给中方所有。

1982年3月29日,第一家侨资参与合作的北京建国饭店顺利竣工。此后,各种侨资外资饭店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迅速在中国各地开花结果,到访中国的客人们再不用为食宿发愁了。

这是改革开放后,侨胞回国投资的先锋。因为这一步的成功,各个行业也开始借侨资之力,迅速发展起来,海外侨商爱国爱乡的传统也由此有了新的传承。融侨集团董事长林文镜先生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上世纪60年代,林文镜先生生意刚发达,就立即寄钱回家乡。改革开放后,又寄钱为家乡买拖拉机、修路、拉电线、送电视。回乡投资后,捐建了两个公园、8公里长的堤坝,治理两条被污染的河流、办了14所学校和幼儿园,还建了医院。他为了推动家乡经济发展而制定的三个‘五年计划’更是传为美谈。

1987年带领工商考察团回国时,林文镜先生为家乡福清的贫穷而心痛:全省64个县福清排名第58位,当年福清县的农业总产值仅4亿多元人民币。林文镜先生于是有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通过在福清投资,5年内在福清建起一片工业园区,实现产值5亿美元。这个当初被视为天方夜谭的设想,在林文镜先生不懈的坚持下得以顺利实现。此后,在林文镜先生的感召之下,更多的侨商回乡投资,“顺势而上,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产值50亿美元也得以实现”。

不遗余力地推进江阴半岛的开发,是林文镜先生第三个“五年计划”的重要内容。他的构想是“把江阴半岛建设成一个国际性的运转中心,成为推动福清、福州以及全省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把江阴半岛建设成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林文镜先生认为,江阴半岛与台湾隔水相望,深水港湾资源优势突出,全港区可建深水泊位30个,年吞吐能力可达8000万吨,这样优良的深水港在亚洲乃至世界都少见。“江阴港将来完全可以成为世界级运转中心。而江阴半岛腹地开阔,可以发展临海工业、物流中心。”

“江阴半岛的发展需要海外华侨的投资,而江阴半岛同时也给海外新侨提供了一条资金的最佳出路。”林文镜先生表示,近20年赴海外发展并成长起来的福清新侨们手中累积了将近300亿美元的存款,他将致力于说服新侨们将资金投入建设江阴半岛的项目中来,共创乡亲事业发展和家乡经济新繁荣的“多赢”商机。近几年,林先生又把目光瞄向了江苏热土,在南京等地实施了新的项目。

改革开放30年来,华侨华人投资领域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展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从原先的侨乡扩展到沿海,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和内陆,从东部到中西部,从而带动了中国的全面对外开放,“中国制造”也走向世界,这方面侨商及侨属企业功不可没。

现如今,回国投资早已成为海外同胞们的创业潮流。其中,广东省是侨胞投资最早、侨资企业最多、侨资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目前,全省有侨资企业(含港澳)近3.9万家,约占全省外资企业总数的63%。在上海,目前2.8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中,由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投资或参与投资的企业占总数的近一半,達1.3万多家,资产合计1000多亿美元,年销售收入超过600亿美元,从业人员约120万。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这样,中国西部大开发地区也是如此。在云南,侨资企业占外资企业总数的65%,形成了固定资产达360亿,年营业收入160亿,年上缴利税16亿的庞大的企业群体。

7.乡村的日子抒情散文 篇七

乡村的日子,确实是那样的朴素。

是的,乡村里的每一个日子,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是不足为怪的,为此,作为一个乡村的儿子的我,才真真正正地干涉到了乡村的每一个日子都如同车轮似的飞快地转动着,给所有的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于是,我想,正因为乡村从每一个原始的时光中走来,它对现代似的生活充满无限的想往和最大的憧憬,每一份的热望都都包含在那些闪烁的目光中,实实在在了谁都不敢奢望的生活真谛。

真的眺望那远去的景色,乡村的日子浓浓了七彩所缤纷的诗情画意,令人思绪万千,在一个个的梦寐以求之中感奋。

不错,在我所想象的风景里,乡村的日子,真的如同那些青春的故事一样在不断地感动了和我一样的儿女们。

那些日子都在生动着一个个美好的青春时光,丰硕地留在麦尖上,悬在稻穗间,挂在树梢上,缠在如同彩绸一般的山涧小路上,碧波荡漾在那清澈的流水之中,还在那阳光的亲切抚慰里很蓬勃地生长着。

于是,这是一个很刺激撩人的日子。

于是,这是一个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子。

于是,这是一个嘹亮歌唱迷人的岁月。

乡村的日子,平凡得不再平凡的了,每一天都迎着日出,看着日落,和着那一首首粗犷朴实的歌谣,还有那一阵阵的唢呐声声,吐露着真情与心愿,给山野披上了新装,让村庄变得年轻起来,使人们的笑脸红光满面,喜怒哀乐愁都在那光淀淀的七彩里浓进了共同的美好愿望,拥抱着春花与秋月。

乡村的日子,如今已经不在是那个贫穷落后的老样子了,更不是那些勒紧裤带眼巴巴地望着那些穷山恶水毫无办法的时光了,乡村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一个个的穷则思变、发奋图强、众志成城,开创了一个个新的业绩:是啊,村道变宽了,房子变得高大宽敞起来了,青砖瓦房,庭院楼宇,透着青春的活力和倩美,到处都洋溢着山里和山外的新闻与消息,还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醉人捷报,长着翅膀,顿足在每一个人的心目中,在人们的眼里和芳草地上翩跹起舞。

乡村的日子,到处都是鸟语花香。

乡村的日子,分清了一个个的春种夏耕秋收与冬蓄的四季农活光景。

乡村的日子,让我和你更加地懂得了如何分享那些多彩的日子与生活。

乡村的日子,更是让我理解了生活的含义,不得不热爱它们,珍惜它们。

是啊,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沉甸甸飘香醉人的日子,呈现在你和我的眼前,呈现在时代前进的步伐与歌声里,让我和你都很足够地回味着那些酸甜苦辣涩,还有每一个日子所展现的真善美丑恶。

8.阳光灿烂的日子散文 篇八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灿烂的日子――题记

没有暴风雨的洗礼,怎能炼出精悍的水手?没有烈火和急剧的冷却,怎能炼出钢铁?没有用经历风雨的人,怎能见到阳光灿烂的日子。

起风了

“搞什么,题怎么会这么难?”望着一张张综合试卷,我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

翻书,查资料,问老师,请教同学。我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夜幕时,我在床上挑灯夜战,一道道习题,一项项选择题像狂风般向我袭来,吹得我眼睛生疼。

这种日子,或许还会长久地持续下去,但我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点又算什么。

轻轻道一句“哦!起风了,那离阳光灿烂的日子还远吗?”

下雨了

“呜呜呜……怎么了?我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么多次的努力还是化为乌有,没有一点收获?”想起这几天统考的分数,不禁嘴角勾起了一丝丝苦笑……

有人说“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是这样?但为什么我努力了这么多次,还没有一丁点儿的成效?这些我都不知道。我只知道,在这我的世界里下起了雨,一场不小的雨。

下雨的日子持续了好多天了,但我坚信,一定会迎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好日子。这点雨能吓住我吗?

缓缓吟一句:哦!下雨了,那么阳光灿烂的日子还远吗?

云散了

今天的.日子十分晴朗。湛蓝的天空中嵌着一个格外耀眼、格外温暖的太阳。青葱的树木;五彩斑斓的花儿,青春的年华,一切东欧显得格外美好。阳光也似乎更加灿烂。

云散了的日子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是否也意味着我的未来也会愈加美丽。

或许几天以后,我辛勤努力的汗水将变成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会变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壮志,会变成“欲登高处楼,手可摘星辰”的潇洒……

9.异国他乡那些响亮的中国地名 篇九

自19世纪起,世界上就有一些国家开始使用中国名字为街道命名。在新加坡,有两条以中国著名诗人名字命名的街道——李白街和杜甫街。说到这两条街道的历史渊源,还得追溯到19世纪。当时来自广东、福建两省的华侨一批又一批到达马来半岛,对当地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当地政府和市民为了纪念和表彰卓有成就的华人,就以他们的姓名命名新加坡的街道。同样地,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以华人名字命名的街道有20多条。这些路名是华人在海外的土地上奋斗过的证明和纪念。

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些国家的街道纷纷以中国国家领袖的名字命名。位于南部非洲的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是一座拥有100多万人口的旅游城市,该市的许多街道以名人、伟人的名字命名,其中,“毛泽东大道”是马普托最繁华、同时也是最著名的一条大街。大道位于马普托市中心,全长约2.5公里。在这条大道上,家家户户都悬挂着蓝底白字、用葡萄牙文书写的门牌——毛泽东大道XX号。据说,当年莫桑比克人民解放军非常信服毛泽东的军事学说,许多官兵爱读他论人民战争的有关著作。正因如此,1975年获得民族独立后的莫桑比克政府和人民,便将首都最美丽繁华的一条大街命名为“毛泽东大道”,以表达崇敬和友好之情。柬埔寨首都金边的“毛泽东大道”的历史就更久了。在柬埔寨老国王西哈努克的倡议下,1965年3月动工、同年8月底建成,全长5公里的这条大道,是穿越金边市西南部最长、最宽的一条街道,也是金边市的交通要道。

苏丹以中国人名命名警察局

进入21世纪,人们发现,在世界各地的角落都可能与中国名字不期而遇。2001年9月,阿根廷中部重镇科尔多瓦市西北一个新市区被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街”。科尔多瓦市市长坎梅拉特这样解释取名的缘由:“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举世闻名,这里是本市一个建设中的新区,把这条大街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街’,是因为我们希望这里的建设速度像中国一样快。”2005年6月26日,国际禁毒日这一天,美国纽约市将纽约曼哈顿的一段东百老汇街命名为“林则徐路”,这附近还有一个林则徐广场,矗立着林则徐的铜像。

2008年,在非洲国家苏丹还出现了一个以中国维和警察名字命名的警察局——东兴警察局。这背后又有什么典故呢?原来,在苏丹瓦乌警察局执行任务期间,来自中国江苏徐州的维和警察孙东兴用自己的积蓄和维和补助,为当地几近废弃的警察局修理了房屋。为表达对孙东兴无私帮助的感激,苏丹的西巴尔嘎扎州警察厅决定以他的名字命名警察局。联合国维和警察总部参谋长罗莎女士评价说,对东兴警察局而言,“东兴”已经不再只是一个人的名字,它代表了联合国。

中国名字成了回国的礼物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提高,热爱中国文化的老外们开始给自己取中文名字,让汉字为自己增添一抹东方韵味。外国人取中文名之风从各国驻华使节开始。如中美建交之后美国的第二任驻华大使就有了中文名“恒安石”,包括后来的芮效俭、李洁明,以及去年由奥巴马提名、精通中文的洪培博。

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市场地位日益重要。有人说,入乡随俗取个中文名是在中国经商所必需的,跨国公司外籍高层的中文译名往往蕴含着美好的本土化愿景。几乎所有跨国公司中国区总裁现在都有自己的中文名。如麦当劳的前任总裁施乐生、通用电气的罗邦民、路虎的狄思豪。合资企业中录华纳的总裁Tony Vaughan,中文名没有音译为“范东尼”,而是译得更中国化——“方东林”。他说,希望公司业务如东方的树林,愈发茂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普通外国人也爱上了中国名字。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许多回国的外国运动员在带回奖牌荣誉的同时,也带回了另一种中国纪念品——有350位运动员给自己和家人起了中文名。有些外国健儿为了在赛场上取得好成绩,还给自己直白地起了“王夺金”“康吉祥”“张高兴”“马福来”这样的名字。上海世博会期间,老外又一次掀起了取中文名热潮。米可·普斯汀是一位金发碧眼的欧洲人,给自己起了一个儒雅的中文名字:溥明睿。这位上海世博会芬兰政府副总代表是一位“中国通”。他从王昌龄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中得到灵感,给芬兰馆取了“冰壶”的名字。西班牙馆纪念品商店经理王西虎对自己的名字很是得意。他说:“我叫王西虎,‘王’是王者的意思,‘西’是西班牙,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 ‘我是一头来自西班牙的老虎’!”

10.一个女人的日子散文 篇十

今天是她结婚二十二年的日子,同平常一样六点起床简单收拾一下屋子,给自己画上淡妆,然后出门上班。午饭时间她和同事去了商场为自己买了一条咖啡色小方格修身连衣裙,穿在身上极合身。成熟女人的风韵中添了几分青春。在她心里有点渴望收到丈夫的礼物或是为她做一顿丰盛的晚餐。晚上回到家里,丈夫告诉她在街上给她买了新拖把和一盆叫做红掌的花。并演示给她看新拖把如何用。这是丈夫第二次买拖把给她,她心里有些失望与不快。回了一句就知道给我买拖把,家里就该我收拾吗?她爱干净,无论多忙、多累家里都收拾的纤尘不染。阳台花草常年绿意盎然,季节的变换中花儿交替开放,房间里有着淡淡花香。晚饭很简单,男人很快吃完离开饭桌趴到沙发上玩他的消消乐,剩她一个人索然无味收拾好碗筷坐到沙发上看书。游戏的声音让她有些烦,不时瞥一眼身边的丈夫压着心中的不快。她不想在今天发脾气,看来丈夫并不记得今天是什么日子。望着眼前这个头发稀疏白发渐生的男人,深深的叹一口气。

他九岁时父母去世由姐姐带大,他的婚事也由姐姐操办,八桌酒席算不得隆重,亲属来的不多,自从他的父母去世,父母一辈的亲戚便没了来往。宾客都是朋友和同事,她由新郎领着挨桌敬酒,来到同事那桌,一位叫秋姐的女人让她多瞧了几眼,秋姐三十多岁,中等身材普通的一张脸,样子和气。他不止一次在她面前提起秋姐对他的照顾,给他织毛衣、洗衣服、带好吃的饭菜给他。偶尔开些玩笑。她亲自倒满酒端起杯子第一个敬向秋姐。嘴里甜甜的喊着姐姐,秋姐忙站起来接过酒杯,嘴里说着咋先敬我多不好意思。按理该从最年长的人敬起的。她笑着心里有丝醋意。

怀孕五个多月时,下了夜班急急骑车往家里赶,今天是丈夫生日,她要为丈夫做一桌丰盛饭菜。路旁停了一辆三马子车,在她经过时车门突然打开,她被打倒在地上,自行车重重压在了身上。车上下来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站在那里望着她并没有去扶她起来。她用力推开车子慢慢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感觉肚子里的孩子剧烈的动了一下。她有些担心孩子会有事,盯着车上下来的女人说道,我怀孕了,你的车门打到我了,送我去医院。那女人看看她微微鼓起的肚子眼神有点慌乱。我丈夫去饭店送菜了,他回来送你去医院。两个人站在那里,她心里有些怕,即使那个男人回来她也不敢同他们去医院,怕路上会有意外。这时同车间的一个女孩子经过停了下来,这女孩子刚上班不久,她托女孩看住撞她的人,自己去旁边的工厂借电话打给丈夫。她打完电话回来车和人没了踪影,女孩说撞她的人跑了她没敢拦。没多久女孩离开了工厂,她才知道女孩收了车主的钱。半小时后丈夫才赶来,看看她没什么事情要她一个人回家,随后上班去了。她要丈夫寻找撞她的人,带她去医院做检查,丈夫却说你没什么事这事算了吧。

怎么会没事呢?怀孕到八个月时,她感觉肚子里的孩子不动了,她约了自己的闺蜜和丈夫一同陪她去医院做检查,检查结果孩子已经死亡。只能做引产手术把孩子打掉。她瘫在那里流泪却哭不出声,丈夫软软的蹲在一旁一言不发。离开医院时,丈夫骑车走在前面,她由闺蜜搀扶着跟在后面,去了丈夫的姐姐家里。临近中午没有人去做饭,丈夫的.姐姐拿出一床被子,凉到阳台上拍打,阴沉着脸一言不发,气氛压抑沉闷。下午丈夫骑车上班去了,她一个人来到街上茫然的看着街上的车辆人流悲伤绝望。孤独无助让她不知道去哪里,漫无目的的走着,直到累得再也走不动,坐在马路沿上发呆。一个下午没有人来找她,她想有人听她说说话或者有个肩膀让她靠靠,看着天色一点点暗下来她慢慢走回家。

两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女人沉浸在初为人母的喜悦中,丈夫每天下班都会抱起女儿逗上一会,女儿的到来让家里充满笑声。女儿五岁时丈夫下岗了,两个人工资本来就低没什么积蓄,女人把存折交给丈夫做家里的开支,一面为丈夫找工作。存折上的钱很快用完,丈夫的工作依然没有着落。丈夫并不急于出去工作,呆在家里很是悠闲自得,眼见家里的日子日渐拮据。女人可以容忍丈夫每月拿微薄的工资回家,然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由女人伺候着。如今靠她一个人来养家,让性格一向温顺任劳任怨的女人发了脾气。对她的怒气男人只一句我在家里呆几个月咋啦?如果是几个月女人是不会生出抱怨的,从小过惯了苦日子,婚后的日子虽然拮据,有丈夫有女儿一家人粗茶淡饭的日子她满足。

男人总算出去工作,每天不停抱怨工作辛苦老板刻薄。她小心陪着笑脸一面安慰丈夫,变着花样给丈夫调剂饭菜。每晚饭后沏好茶端给躺在床上看电视的丈夫。忙完所有家务安顿好女儿人已累到散架,她的工作并不轻松,每天检验几千米布,查疵点,按等级裁剪布段,一站就是八九个小时。男人在她刚刚坐下休息时,把腿伸过来要她捶。女人气恼,为了丈夫能出去工作她隐忍着。

十几年的日子就这样过来了,从争吵到彼此的冷漠。家不再充满笑声,常常让她感到压抑。周围的人都在上网,议论着网上的事,女人好奇学会了上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男人。第一次聊天男人的风趣幽默让她笑了一晚。好久没这样开心过。每天盼着男人和她说说话。男人似乎懂她的心思,故意几天才同她说话。在她的只言片语里读出她的忧伤。渐渐的她有些喜欢这个男人。心里想见又怕见到他。男人对他自己很是自信,直言告诉她自己有老婆有过情人,与她聊天是想找一段新的婚外情。男人几次约她出去,没有犹豫她拒绝了,她的心一直在家里,她所寻求的只是精神上的情感寄托.男人在网上消失了,她有些失落,不明白自己明知是谎言却曾那么留恋。八个月后男人突然在网上给她留言,并把她写进了个性签名里。之所以突然在网上消失是因为出了车祸,因想念她分了神他驾驶的车追了尾。他依然想念她,愿意为她做任何事。对这个更大的谎言她沉默着。时间让她懂的一切。没有她的回应男人删除了她。

四十岁时,女人工作的工厂倒闭,她被分到酒店的客房工作。临近春节酒店住宿的客人不多,夜里十二点钟没什么事情她在三层的值班室躺下休息。迷迷糊糊中房门突然被撞开,她一下坐起来。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闯了进来,随手关上了房门。男人走到离她三四米远的存放布草的架子旁,望着她。一脸的惊恐与痛苦。衣服和手上都是血。她努力睁开惺忪的眼睛看了看墙上的钟表。时间是凌晨一点十分。她坐着没动,对男人说了一句我帮你拿条毛巾吧?她看到他的脖子上还在流血。“不用。”男人回答的声音很小。在他的手边就有毛巾。她拿起衣服往身上穿,好几分钟才穿好。依旧坐在那里没敢动。男人慢慢走过来坐在她旁边的椅子上,拿起桌子上的半瓶水喝了一口。我去楼下给你拿瓶新的吧?她说着站起来她想快点逃出屋子。不用了,你帮我打120吧。她拿起手机问了一句,要报警吗?男人摇摇头。我不会打你自己打吧,她把手机递给男人。男人播了120然后打给自己的妻子。失血太多男人越来越虚弱坐在椅子上有些有些撑不住,你把被子收起来我想躺一会。男人望着她说,她几下把被子收起来放到一边看男人慢慢躺下。她蹭到门口,手机突然想起来,救护车到了楼下要她下去接。我去接120,说着快步走到门口,门把手上有血她拿起起毛巾垫在把手上。却怎么也打不开门。她知道自己被吓坏了,刚才自己的镇静自己都不知道咋回事。回身拿起值班室的电话打给二楼值班的同事,只说她想出去打不开门。很快同事上来在外面拧开把手打开一条缝隙,她一下挤出来,拉着同事往楼下跑,屋里有个人被砍伤了在流血,她和同事说着边拿手机打电话给酒店的领导。一回头发现同事没了踪影不知躲到了哪里。她冲到酒店门口把120的人领到值班室,男人失血过多躺在那里无法动弹。120只来了两个人,她们要酒店的人帮忙把人抬下去。又一次她冲到楼下大堂找到睡在大堂角落沙发上的保安。把事情说给他,这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听她说完,畏缩着不肯上楼躲了起来。无奈她只好重新上楼,男人的妻子和朋友赶到和120的人抬走了男人。随后警察和酒店的领导到了向她了解情况。那个保安此时也来到楼上跟在领导后面,看着地上的血迹说着什么。她心里气愤与鄙视这个男人,此刻她说出刚才保安的做法无疑会被开除。她的善良让她没有说出口。她不敢继续呆在屋子里,地上桌子上都是男人留下的血迹,她下楼来到二层值班室,门在里面反锁着,她敲开门一起值班的同事躲在里面。已是凌晨三点多钟她坐在椅子上,回想刚才的事没有一点睡意。第二天早上下班,她看到大堂里聚集着人在谈论昨天夜里的事,一群人闯进酒店找被他们砍伤的人,曾问到前台值班的小姑娘,被砍的男人熟悉酒店,坐员工电梯上楼,小姑娘没看到。她有点后怕,如果昨夜自己不够镇静真不知会出什么事。

11.散文享用公休的日子 篇十一

据说某些地方为了推行公休假制度,居然采取了强迫手段,那时,真真羡煞了我,如今,这阵春风总算吹到了我们这小地方。一时高兴不已,心里一直盘算着如何享用这段长假。年龄不是很大,也不算小,公休假长达14天。问过邻县的同行,他们还不知道这事,看来阳光还没照射到他们那。

这样的好政策当然要快快享用,于是乎在8月就申请了第一次公休,领导说要包括周末时间,还说网络上有公告,我一向是个马大哈,对这些政策不是那么喜欢查看究竟,但我相信领导的话不符合逻辑,只不好当面跟他争论。我们领导估计不是工作狂也是希望自己的职工多做点事,或许对这样的政策还没吃透精神。于是先休息了5天,选在两个周末之间,这样看上去就休息了9天时间。

第二次公休是上周星期四递交的申请,领导问我是不是家里有事?要装修?我又一次不好当面质疑他,心想这是我的正当权益啊,为什么一定要家里有事才休息呢?表面只好支吾了下,看他签了“同意”,也就出来了。这回我作了充分的调查,先问了我们人事股的`股长,也浏览了网上的文件,公休是不包括周末和节假日。如果按照我们领导的算法,我的14天公休假就要打折扣了,年休假必须两次休完,无论如何也避不开2天周末时间。估计俺们领导也弄明白了是怎么回事,难怪我递交申请他没象第一次那样仔细审阅。

我们办公室有几个人一直没怎么休,当然这是他们自己的事,因为他们觉得回家休假没事可做,闲得无聊吧,还不如在单位呆着热闹点。不休白不休,这是党的政策好,要及时享受党国的阳光雨露啊!所以俺义无返顾地拥护并身体力行地执行这一爱民政策!

12.工人歌曲何时再响亮 篇十二

过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工人阶级,那时候的石油工人、煤矿工人,钢铁工人等被称为是国家的主人而备受恩宠,几乎所有的中国工人都会唱《咱们工人有力量》。现在,这些歌颂职工的歌曲却很少有人写,也很少有人去唱了。偶尔也有唱的,但这已构不成时代的最强音了。

诚然,歌曲创作应该多元化,表现角度也应该是宽泛的。但工人毕竟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多创作点工人歌曲,以抒发他们的豪气,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更应该了。工人在各行各业负重拼搏、功勋卓著,不断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及其感人事迹都属于很好的创作素材,可惜少有词曲作者尤其是名家们去努力挖掘、认真提炼,进而创作出为人们喜闻爱唱的歌曲。

尴尬的现状及原因

工人歌曲创作不景气或流传不广,受多方面因素制约,例如企业转制、环境有变,导致基层创作队伍不稳定或者骨干流失,歌曲有了行业特点,局限性也随之产生,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

工人歌曲由于难以进入商业炒作程序,传播范围势必受到限制。时下不论什么歌曲,想让人们记住并传唱,离开媒体炒作和商业包装,是很难实现的。

在宣传推广上的不受重视。随着多种娱乐方式的兴起,随着流行音乐产品的丰富,人们已不再像上世纪80年代以前那样把欣赏主旋律歌曲作为自己的主要文娱生活了,媒体关注、宣传工人歌曲的力度随之减弱。所以,工人歌曲的流传也应采取新的推广宣传方式,尤其要考虑适合市场经济社会的方式。

工人歌曲屡次落选。中央电视台曾搞过一次建国50周年500首名歌专辑首发式,500个曲目中,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都有工人歌曲入选,唯独90年代没有一首工人歌曲被收录其中。

工人自己唱自己。过去,全社会都把工人的劳动来赞颂;而今天,差不多主要是工人自己在把自己歌唱。究其原因,这不是社会把工人给忘了,这也许是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的缘故,人们都忙于挣钱,特别是那些善于迎合市场的文艺家,或许他们也是为了生存,同时也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富裕,就不去管你什么方向不方向了。所以工人只能自己唱自己。工人唱自己不单是活跃文化生活,更大的目的是用歌声来昭示自己的存在,从而证明他们更有力量来参与市场竞争。

新作藏在深闺人未识。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写行业歌曲首先得吃透时代。虽然现在的工人歌曲与早年以雄壮、有力为主调的工人歌曲有了很大的不同,更轻快、抒情和跳跃,节奏旋律更有时代的气息。但是,从歌曲创作上看,却远不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人歌曲脍炙人口。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专业歌曲创作者不能深入工人的生活,缺少亲身体验;即使接近基层,也多是走马观花,捕捉不到鲜活的生活气息,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像挤牙膏,很难真正反映工人内心的真情实感,致使有的作品旋律不错,内容太空,毫无生活气息。这种只重表面的创作,工人当然不欢迎。而工人由于其本身条件所限,从事音乐创作的时间又常与工作冲突,资金上也难以得到很好的支持,创作的作品因而往往难免粗糙。

传唱不衰的现代工人歌曲

20世纪初中国有了自己的作曲家,出现了一大批民族化、群众化、大众化的创作歌曲,工人歌曲也成为创作歌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聂耳的歌曲创作中,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歌曲占有较大比重。1933年8月发表的第一首作品便是《开矿歌》,在这首歌曲中,他将民间劳动号子里一人领唱、众人和腔的形式引进了电影歌曲创作;随后又创作了《开路先锋》。这两首歌以其鲜明的典型形象和富于独创的艺术形式,表现出聂耳创作技巧的成熟,是两首成名之作。此后他陆续创作有《码头工人歌》、《新女性》、《打长江》等一些优秀的工人歌曲。在这些歌曲中的几种工人形象,都得到了准确、鲜明、生动的音乐表现。聂耳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成功地塑造出工人阶级英雄形象的作曲家。

最为著名也是流传到今天每到“五一”劳动节必唱的歌曲就是由作曲家马可创作的《咱们工人有力量》,激昂的旋律和有力的节奏使人唱起这首歌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力气。一经演唱就广泛地流传开来,而它那热情饱满的旋律深深抓住了演唱者的心,这首歌整整影响了几代劳动者。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热情激发了作曲家们的灵感,他们坚持贴近生活,在旋律的应用上更加丰富多彩,创作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工人歌曲,于是,出现了一批行业歌曲和劳动生活的歌曲。如:《勘探队员之歌》、《我为祖国献石油》、《老司机》。这些作品有着浓郁的生活基础,也被广大职工所传唱。劳动就是生活,生活中有劳动也有爱情,《草原之夜》和《克拉玛依之歌》,前者表现农垦战士对远方姑娘的思念,后者表现石油开发中克拉玛依的巨大变化。由著名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作词、著名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作曲。歌颂包钢老一辈建设者战天斗地创业精神的影片中的主题曲《草原晨曲》,几十年来,它的歌词形象感人,豪迈激越,其优美旋律和着厚重的历史感与澎湃的热情,在草原上久久传唱,已经定格为包钢豪壮的企业之歌,化作了包钢的形象图腾,传唱近50年,有着深厚的历史感和现实意义,产生过极好的激励、催人奋进的社会效果,为企业扬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当时流传甚广的《工人阶级硬骨头》则是通过广播在全国各地工厂中传唱。

进入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于是工人歌曲在这个时候也越来越关注特殊劳动者。《美丽的心灵》是一首歌颂清洁女工的歌曲,《金梭和银梭》成为一首歌颂纺织女工的名曲,而《要问我们想什么》则是80年代年轻人对待劳动生活态度的写照。劳动生活的丰富使得歌曲创作者的思路不断开拓,涌现了不少多姿多彩的佳作。

生活造就工人词曲作家

火热的生活造就了不少工人作曲家。《石油工人之歌》曲作者秦咏诚当年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作曲家,他曾经深入到大庆油田体验生活。词作者薛柱国是个喜欢舞文弄墨的石油工人,亲身体验着石油工人的艰辛和无畏。“头戴铝盔走天涯……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秦咏诚到大庆采风的时候,见到了这首词,他深为词中的豪迈之气所打动,不到半个小时,优美的旋律就在他笔下一挥而就,正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而今《当代石油工人之歌》的词作者牟书令长期在石油战线工作,置身于火热的生活之中,和石油工人同呼吸,共命运,因此他创作出来的歌词刚健清丽、真切朴实,其思想内容、艺术品质极为优秀,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穿透力,作品的朴实美、崇高美催人昂扬向上。牟书令来自生产第一线的真切感受,使得作品的基调雄浑、壮阔、鲜活、生动,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无悔情缘》歌曲集收录了由上海工人作曲家计兆琪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创作的作品160首。作为宝钢集团公司文化体育中心主任,30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在歌曲创作园地里辛勤耕耘,创作了300多首歌曲,40多首在全国及省市级征歌活动中获奖。计兆琪并没受过系统而正规的音乐教育,但他用自己持之以恒的勤奋与努力,练就了较好地把握歌曲结构、形象的本领,积蓄了流畅地写出各种旋律的功力。

北京著名曲作家印青和另一位词作家屈塬,深入到青藏铁路施工现场采风,在火热的工地上,在藏族同胞的家里,通过对铁路工人、藏族群众采访中发现:人们把青藏铁路形象地称为“天路”,而不叫铁路。这让两位词曲作家心情非常激动。几天之后,经过几十次反复修改,一首专门歌颂青藏铁路及建设者的歌曲《天路》很快就创作出来了。经过藏族女歌手巴桑凭着宽广的音域和嘹亮的天籁般的嗓音,荡气回肠的演唱和对音乐的理解演绎出来的意境,把《天路》演唱得出神入化,令人热泪盈眶。

流行音乐中的“工人之歌”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港台流行歌曲大行其道,内地原创作品蒸蒸日上,乍一看似乎满眼都是你情我爱,情歌占了绝对主流,“并不能就此说劳动题材或歌颂劳动者的音乐作品销声匿迹了,相反,它只是转换成娱乐的角度,不再以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劳动号子的方式出现而已,大致说来,港台主要以励志为主,内地则是关怀普通劳动者的大量公益歌曲”。

流行音乐中优秀的“工人之歌”不乏优秀作品,外延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宽广前景。我们曾经口口传唱的《我的未来不是梦》、《真心英雄》,它们的流行除了旋律好听上口外,阳光励志、努力奋斗的情绪也感染了一代青年工人。而台湾歌手郑智化,无论音乐品格还是个人精神,无不是这一类型歌曲的典型代表。内地原创歌坛的作品与港台风格略有不同,早期以“西北风”为代表的北方流行音乐涌现了《我热恋的故乡》这样一批充满了建设激情、音域与胸怀同样宽广的作品。而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方流行重城,改革开放大潮中“打工族”构成独特的时代新景象,于是借电视剧《外来妹》的热播,杨钰莹演唱的《我不想说》成为“打工族”最贴切的内心表达,随后出现的《你在他乡还好吗》、《一封家书》等都构成对普通劳动者的人文关怀。本世纪初,刘欢倾情演绎《从头再来》献给下岗职工,虽然从歌曲艺术价值上刘欢并没有形成对自己的突破,但由于作品特殊的社会背景以及其内涵丰富超出原来的构想,加上旋律优美动人,刘欢本人倾注了饱满的情绪,所以不失为同时期大量同类歌曲的佼佼者,因而被广为流传。另外,抛开上述特殊背景下诞生的特殊作品,以关怀普通劳动者的情感、温暖深情的“公益歌曲”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孙悦的《祝你平安》、央视春节晚会推出的《常回家看看》等。

工人音乐创作方兴未艾

提倡工人歌曲创作,不但是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歌曲可以体现企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激发职工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半个世纪来,全国各地区、各单位工会及劳动人民文化宫产生过许多工人歌曲专业或业余创作组(室),它们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创作了一批批反映职工风貌和时代精神的作品,为中国工人运动史增添了一笔又一笔的浓墨重彩。在各地工会和劳动人民文化宫的精心组织培养下,来自全国各条战线的优秀职工词曲作者满怀热情创作出数以千计反映工人火热生活和时代精神的各种体裁和题材的脍炙人口的歌曲,许多作品发表和获奖,其歌曲唱响大江南北,至今传唱不衰,影响和鼓舞了几代人。在这些创作和演唱中,一大批人才从这里起步边创作边学习,脱颖而出走向艺术殿堂,成为音乐领域的学者或艺术家。

当前,我国歌坛音乐创作空前繁荣,新歌好曲源源不绝。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更需要讴歌工人时代风貌的佳品、力作,更需要优秀作品凝聚队伍,激励斗志,鼓舞士气。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但要继承更应该有创新,而创新则离不开时代的给予,离不开火热的生活。由牟书令作词、臧云飞作曲、阎维文演唱的一曲《当代石油工人之歌》唱出了新时代石油工人为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再铸辉煌的豪迈情怀,让观众感受到了在企业文化这个大的构架中,工人歌曲创作显示出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现在,我国许多行业都很重视职工音乐创作。工厂有厂歌,公司有司歌,甚至许多业务也有专门的歌曲。许多企业都有代表自己形象、承载企业精神的歌曲。

此外,全国很多行业都有自己的艺术节,石油系统、钢铁系统、煤炭系统、铁路系统等中央企业都是两到三年举办一次,并已举办了不少年头。像上海宝钢、辽河油田、齐鲁石化、长安汽车、武汉电信等大型企业不但有自己专门的工人文工团,也有自己的职工艺术节。在各行业、企业的艺术节上,职工们自己创作、反映职工生活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而现在很多职工所受的教育与音乐熏陶,使得职工们也能并且乐于自己创作音乐作品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创作积极性很高。国家电力公司曾推出“电力人唱电力歌”音乐大奖赛,从总公司领导到各基层单位的职工都踊跃参加,积极创作,当时共推出了240多首新歌,电力公司文协还为此专门出了一本歌曲集,在本系统内发行。

繁荣工人歌曲创作,必须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给创作者一个宽松的环境。同时,词曲作家也应该更多地关注工业领域和工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优秀的工人歌曲才有可能问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首歌颂环保工人的《美丽的心灵》,被“唱红”之后,好像还没有一首工人题材的独唱歌曲的魅力超过它。

中国音协今后可组织一些采风小分队,让艺术家深入到工矿企业、边远矿山,体验生活,向工人阶级学习,为工人兄弟创作更多更好的歌曲。

各地工会、工人文化宫应继续牢牢坚守职工音乐创作这块阵地,为群众性音乐活动的创作和词曲作者、文学爱好者的兴旺搭建平台。工人有生活经历,专业音乐工作者有音乐理论知识,二者有机结合,必将涌现出许多充满工人生活气息和强烈时代感的优秀行业歌曲。

首届中国职工艺术节音乐展演为重振职工歌曲雄风提供了一个契机。举办中国职工艺术节这样的活动,是在新形势下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今后还应继续办下去,而且要越办越好,影响也要越来越大。

适时推出一批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展示新世纪我国工人阶级时代风采的易于传唱的优秀新歌已成为各族广大职工及全社会的迫切要求。向全国征集新创作的工人歌曲,包括优秀的企业歌曲,特别提倡创作节奏简洁明快、音域适度、便于工人群众传唱的歌曲,并适时颁奖及举行优秀作品音乐会;举办工人歌曲作品研讨会;组织工人艺术团赴厂矿工地慰问演出等。

如何才能创作更多更好的工人歌曲,最大限度地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而且向全社会颂扬工人阶级的主人翁意识和闪光品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应该把全社会关注的目光吸引到工人歌曲创作上来,促使优秀的词曲作者把手中的笔对准一线工人,深刻刻划当代工人的精神风貌,引发他们的心灵共鸣,真正让优秀工人歌曲具备传唱性,才能有效地推动工人歌曲创作的繁荣发展。

13.别后的日子散文 篇十三

花开的微笑,花落的哭泣,本是自然,但花枝的精神,就是不改变自己的执着。

果子熟了,就要去采摘,等腐烂或坠落,则悔之晚矣。

青春不再,我们不要颓废也不要抱怨。青春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短暂而美好,但在生活中有些人游戏青春,游戏人生,亵渎爱情。难解的爱或难解的一道道方程式,都需要我们去面对和思考,能放得下想得开,我们才能轻松地接受爱,享受爱的温暖。

人生有太多的相遇,有时虽然是那样短暂,却让人永生难忘,苦苦寻觅。也许那只是没有结局的故事,只是转瞬即失的过客,但心里却守着那一角,任凭岁月流过。

云围着山绕来绕去,而山依然“我自岿然不动”,经得起诱惑和考验;云诱惑不了山,那么水呢?也依然不是山所要索取的美宴。不管是来自哪方面的诱惑,我们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自己。

我是你的.影子,你是我的梦,忧伤的旋律奏亮了寂静的夜空!既然放弃并不能令自己快乐,那么就再次扛起坚强来吧!多一次熟悉而已!因为坚强对于你我来说并不陌生!你说好么?

陪你一起看草原,逐月步入草原,梦,一个绿色的梦,一片平静的绿色上突然飞腾着卷地似的马蹄声的响亮着的梦……茂密的原草,成群的牛羊,点缀着天空的蔚蓝,灵魂插上了很多绿色的翅膀……

心在哪,思念就到哪。春天爱的故事因缘而起,一串风铃,一场梦,远方再远,思念也能到达。在思念的客厅,没有越过爱情的雷区……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秋天的叶连着萧瑟,是时光,带走了太多。一座城,一棵树,舍不得也要远走。期盼,是爱的永恒,找不到生命轨迹的鸟,飞在落寞的时空,留下的,是等待。黑色的夜,犹豫的目光,希望是美好,希望,是对秋叶美好的祝愿。

如果没有你,就不会遇见另一个自己。一段深情款款的红尘不了情,纵使收获的都是无果的哀怨,我亦无悔。想你念你皆多于自己,承受着痛苦的灵魂不肯破碎,那是因为爱的太深,恋的太热烈,才会任思念冻僵在冬季里。

为了所爱的人,愿意竭尽所能去枝繁叶茂、为你遮风挡雨,一直守望着你。愿意和所爱的人永远不离不弃。

长了翅膀的梦飞出窗棂,飞向远方,飞向山水之上。梦想就是心想、就是希望,一颗燃烧的心,以清风乘凉,以花为媒,走向远方。

14.难忘的日子的散文 篇十四

难忘的日子,总是意义深刻的,今天我们就要过一个难忘的日子。

“叮铃铃……”伴随着闹钟的铃声,我迷迷瞪瞪地起了床,晕晕乎乎地穿上我早已准备好的衣服,接着又跌跌撞撞跑进卫生间。洗漱完毕之后,又毫无目的地跑进里屋喝了杯冰水,不过还好,总算清醒了。

我们踏上了奔向顺义的汽车,一路上我们一车的人都在唱歌,可是不管我们怎样在歌声里表达我们的兴奋与欢愉,也无法抑制我们心中的喜悦之情。

神笛陶艺村到了,大家一个个立刻兴奋起来,大家都很想知道陶艺是什么,它的制作过程是什么样的。

听完同学们滔滔不绝的问题,我才回过神来,仔细地观察起这些小房子:蓝色的房顶,雪白的墙面,又矮又小的平房……

“下面我们来做彩绘,请大家安静,听我把彩绘的制作过程来做个详细的介绍。”随着彩绘老师的声音,大家的眼光从桌子上的彩绘工具上移开,集中在彩绘老师的详细介绍中。

听完了老师的介绍,我们一个个摩拳擦掌,一副心急火燎的样子,像是要去救火,等老师发下来盘子,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开始画起来,可是,画出来的可不像预期的那样十全十美,一会这儿没画好,一会那儿串色了,一会又画错了,卫生纸浪费了一大堆。

等老师把我们的作品收好,我们便要去下一个地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脏兮兮的屋子,一团团恶心的泥巴,还有一台台脏脏的机器,我实在是不明白这是要干什么。

随着拉坯老师的讲解接近尾声,我渐渐明白了:原来这些恶心的泥巴是用来做碗和小花瓶的,看着一个漂亮的`碗在老师手中诞生,我禁不住有点儿跃跃欲试,看着大家都是那种胸有成竹,志在必得的样子,我想我也是这种表情吧!

等我们一个个拿了一团泥后,就开始做了,我一边做一边想象着我拿着一个精美的碗时的样子,谁知事与愿违,那一团泥在我的手中变成了一个“大花坛”,在吴佳玉的手里变成了一口“井”,大家渐渐不那么自信了,争先恐后的叫着:“老师,老师!”等到了最后,我们都像泄了气的皮球,什么也没有做成。

当我恋恋不舍地走出神笛陶艺村时,捡起了路边的一块光滑、细腻的石头,就当我这次活动的纪念吧!

15.《中国好声音》 好声音更响亮 篇十五

《中国好声音》2012年横空出世,引领模式潮,更将歌唱选秀节目重新带回巅峰。有了第1季的荣光,《中国好声音》第2季备受期待,两季之间,关于导师人选的“竞猜”持续不断。成功的同时,浙江卫视和灿星制作承受着巨大压力。第2季开播之时,东方卫视的《中国梦之声》战事正酣,颇受好评;同档期同时间段撞上时隔两年回归的湖南卫视《快乐男声》,两档节目展开近身的“刺刀血拼”。浙江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中国好声音》总监陈伟坦言,之前也担心2013年的众多音乐节目会对《中国好声音》造成影响,最后的成绩证明只要把节目品质做好,观众永远捧场。

目睹了《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模式引进节目成为2013年各大卫视的首选,扎堆出现。一番比拼下来,“好声音”的超高收视证明,它依然是国内最成功的歌唱类选秀节目。第2季在去年夏天播出时,热度更超首季,收视屡创新高,破3,破4,直至破5,根据CSM46数据,15期节目均列同时段第一,2013年8月30日播出的第8期节目更是创下5.233%的高收视率。

电视节目的创新频率越来越快,从几年前的一年一改版到现在每期都要有新东西出现,季播节目面临的挑战更多。《中国好声音》第2季出现了“大逃杀”和“导师抢人”两个新环节。“好声音”原版模式的版权在全球卖了50多个国家,每个购买到版权的国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本土化修正和创新。这些创新在整个“The Voice”模式大家庭内共享。第2季筹备期,浙江卫视和灿星制作对“The Voice”美国版本和英国版本进行了深入研究,集合全球创意,加上本土思考,增加了这两个新环节。“大逃杀”和“导师抢人”的设置,优化了模式,使节目增加了更多悬念。“导师抢人”避免了某个导师队内学员风格过于相近造成损耗,出色的学员通过被别的导师抢去得以继续留在舞台上。陈伟透露,第3季也将出现创新环节,“我们还在研究中,尚未最终确定”。

正在央视3套播出的《中国好歌曲》由灿星团队和央视合作,其中涌现出不少好歌曲和优秀的音乐制作人。这些资源将给《中国好声音》第3季增添新的元素,因为由同一个公司制作,两个节目可自由进行资源调配。陈伟说,这是制播分离带来的好处。

《中国好声音》第2季花大手笔升级了音响设备,但因第1季积累下的经验使第2季少走了很多冤枉路,其他方面的投入节省了很多,总投入并未比第1季上升多少。陈伟说,投入由内容决定,“盲目攀比没有意义”。第3季因为各项设备已升级到“顶配”,所以“投入反而会低于前两季”。

第3季继续坚持“无海选”形式,由导演组飞赴各地搜寻“好声音”。第2季播出时,很多观众反映选手选歌雷同,存在刻意投导师所好的现象。这也是浙江卫视在第2季节目结束后自我检讨的重点,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第3季的导师人选将有所调整,具体人选尚未确定。“第2季在歌曲选择上,有点用力过猛。有些歌曲比较‘狠’,让观众觉得好声音就是拼高音、拼爆发。”陈伟对节目自我剖析道。他透露,第3季的音樂类型将细分得更明显,各种类型的选手和歌曲会被一网打尽,各种音乐形式,包括国际上流行但尚未在国内普及的音乐形式都将在“好声音”的舞台上展示,改变观众“好声音就是选大嗓门”的感受。和《中国好歌曲》的合作,对这一转变大有助力。

姚贝娜、林育群等学员参赛引起不少争议,有人认为这些成名歌手的参赛对草根歌手不公平。陈伟解释,如果拒绝已经发过片的成名歌手才是真正的不公平。《中国好声音》第3季的舞台依然面向所有人开放,不管是一文不名的草根,还是成名已久的大腕,“谁都可以来参加,我们的标准只有一个——你是不是一个好声音。”

《中国好声音》第3季将在2014年第三季度的每周五黄金档播出,档期不变,主持人依然由华少担任,依然与灿星制作合作。陈伟介绍,浙江卫视与灿星制作签的是3年合约,最初的谈判花了很长时间才确定长期合作的各项细则。合作到第3季,双方越来越融洽,“除非是非常重要的商务谈判,其他事情都可以在微信上拉个群解决。”

上一篇:letsgotozoo歌词下一篇:保护水利设施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