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力

2024-06-28

财力(共12篇)

1.财力 篇一

财力证明是什么

财力证明是什么

1.

招行的定期存款存单或存折复印件;

申请人本人名下的房产证或购房合同复印件;

申请人本人名下的车辆行驶证复印件;

在招行购买其他理财产品的相关凭证,如基金等。

提供财力证明有助于申请人提高信用额度。

2.

收入证明

**银行:

兹证明****同志(身份证号码********************)系我单位正式职工,工作部门******,职务*****,年收入***万元。

单位名称:*******************

(加盖单位公章或人事部门公章)

*****年***月***日

3.

你好我之前在招商银行做客服的,对于招行的征信而言还是比较严格的,需要你提供相应的财力证明,比如你名下的房产,车产或者是你的`个人存款证明。如果你有工资卡的话直接到相关银行网点去打印你的工资卡明细也可以的,如果你有房产证或者车辆行驶证也可以,但是具体是否可以办理下来这个要看你的综合评分的。

据台“移民署”表示,大陆地区民众申请赴台个人游,需检附相当20万元(新台币,下同)以上存款,或持有银行核发的金卡,或年工资所得相当50万元以上财力证明文件。

这次大幅度放宽相关规定,最近3年内曾附财力证明申请赴台个人游,且停留期间无违规或不法情事者,再次申请个人游时,免再附相关财力证明也免附入出境证明。

另外,针对部分个人游申请人反映,在大陆地区无亲属,因此“移民署”也放宽得由大陆组团社代表人担任紧急联络人。透过申办文件简化,让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的手续更为便捷,同时兼顾便民与安全考虑。

“移民署”表示,这次一并放宽旅居香港及澳门大陆地区民众申请赴台观光,采双轨制,可以选择不经旅行业者,而直接由“驻外馆处”审查后核转“移民署”办理方式,节省委托旅行业办理费用。

据台“移民署”表示,大陆地区民众申请赴台个人游,需检附相当20万元(新台币,下同)以上存款,或持有银行核发的金卡,或年工资所得相当50万元以上财力证明文件。

这次大幅度放宽相关规定,最近3年内曾附财力证明申请赴台个人游,且停留期间无违规或不法情事者,再次申请个人游时,免再附相关财力证明也免附入出境证明。

另外,针对部分个人游申请人反映,在大陆地区无亲属,因此“移民署”也放宽得由大陆组团社代表人担任紧急联络人。透过申办文件简化,让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的手续更为便捷,同时兼顾便民与安全考虑。

“移民署”表示,这次一并放宽旅居香港及澳门大陆地区民众申请赴台观光,采双轨制,可以选择不经旅行业者,而直接由“驻外馆处”审查后核转“移民署”办理方式,节省委托旅行业办理费用。

2.财力 篇二

关键词:乡镇财政,财力保障,乡镇经济

一、加强乡镇财政建设, 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自2004年以来, 中央“一号文”连续多次锁定“三农”。2010年“一号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 提出要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要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都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2012年中央“一号文”再次聚焦“三农”, 提出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 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等问题。。

随着“反哺”农村政策的明确, 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改革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无疑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中的重中之重。我国现行的是五级政府行政体制, 相应的财政体系也是中央、省、市、县、乡五级, 乡镇财政作为财政体系的最基础的环节, 是我国财政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财政, 也是最贴近农村百姓的财政单位。乡镇财政作为我国财政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财政, 作为连接国家与农民、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桥梁, 乡镇财政的状况一方面影响国家的财政状况, 另一方面又关系着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关系到城乡统筹发展、“三农”问题解决, 关系到基层政权的有效运转。因此, 乡镇财政在建立公共财政, 提供农村公共服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任务越来越艰巨, 乡镇财政问题事关基层政权稳定,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具有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意义。

近几年来, 由于乡镇经济基础薄弱, 财力分配不合理, 乡镇财政运行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 严重影响当前乡镇经济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正常开展。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落实, 使我国各级政府最为关心的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也使国家在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伴随着这一巨大民心工程的完成, 农村经济发展和减轻乡镇财政负担这两个重大课题已日益明显地摆在乡镇一级这个目前最基层政府的桌面上。而破解这两道难题仅靠现有结构的乡镇体制, 自身是难有大的作为的, 只有改革现有乡镇体制, 完善乡镇财政建设,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加一减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 要在今后较短时间内把中国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 包括让九亿农民过上小康生活, 这是我们党和政府未来一个十分艰苦的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世情、国情、民情的发展变化, 从新历史起点出发, 在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 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农村税费改革只是减轻了农民负担, 而目前最关健的问题是要发展乡镇农村经济。而发展乡镇农村经济的关健是首先要建立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的经济管理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 两型社会的建设, 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状况备受关注, 发展农村经济, 加快城镇化建设, 必须建立合理、规范的财政分配体系,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规范财政收支行为, 逐步加大农业、教育、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二、乡镇财政的基本财力现状分析

我国现行的是五级政府行政体制, 相应的财政体系也是中央、省、市、县、乡五级。乡镇财政作为财政体系最基础的环节, 也是最贴近农村百姓的财政单位。它的状况好坏直接关系基层政权的有效运行。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经济状况、财政体制等因素影响, 乡镇财政成为财政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自2006年取消农业税后, 乡镇政府职能发生了根本变化, 由管、收、批的干预型政府向“扶、帮、助”服务性政府转变, 乡镇财政工作职能也随之发生变化。随着国家财政对“三农”支持力度的逐步加大, 各项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实施, 如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等。因此, 乡镇财政工作的任务和目标就是有效地贯彻执行上级各项政策, 将各项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 认真履行乡镇财政职能, 广辟财源, 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村建设、工业园区建设, 参与乡镇集体资产管理, 支持和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一级政府, 一级财政, 乡镇财政是乡镇政权的财力基础。实现乡镇财政体制以来, 乡镇一度因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而出现较好的财政现状。但近几年来, 随着县城经济民营化的推进, 乡镇自身造血功能的不足, 乡镇企业的不景气, 国家税制改革的深化, 乡镇财政收支均衡难度逐渐加大, 乡镇财政在运行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 乡镇财政负责面广, 债务量大

自市乡财政“分灶吃饭”以来, 乡镇财政可支配财力不断减少, 虽然乡镇机构改革精简了部分人员, 但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供养人员仍居高不下, 超编严重, 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乡镇又需要吸纳新的人才, 如教师、医疗技术人员、计算机人员, 农、林、牧、渔等技术人员。这样使得乡镇财政负担的人员经费长期居高, 再加上历史债务, 乡镇财政多年的“寅吃卯粮”, 造成乡镇财政负债累累。沉重债务负担不仅弱化了乡镇财政职能, 还使得乡镇财政在高风险状态下运行。

(二) 乡镇财政收入规模小, 财源乏力

随着国民经济迅猛发展, 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了持续, 快速、稳定、增长, 但乡镇财政自身造血功能较差, 处于先天不足状态, 财源总量有限, 稳定性差, 收入结构不合理, 财源建设相对滞后。据调查, 2008年河南永城乡镇可用财力为15195万元, 而乡镇财政支出为22471万元。其中收支平衡的乡镇只有3个, 占乡镇总数10%, 收不抵支的乡镇有26个, 占乡镇总数90%。

(三) 乡镇财政支出压力大, 收支行为不规范

乡镇作为一级政府机构, 必须履行政府的职能, 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如新农村建设、计划生育、社会稳定、农业开发、招商引资、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 可见任务繁重, 特别是为满足乡镇经济发展需要, 各乡镇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较多, 而2006年取消农业税后, 乡镇财政收入明显减少, 乡镇地方财政收入与其担负管理基层任务所需的经费有较大的差距, 形成乡镇日益增长支出需要与地方经济发展及财源现状的不相适应, 由于预算收入小, 乡镇支出面临巨大压力, 承担基层政府责任的公共支出超过乡镇财政实力。

(四) 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混乱, 会计核算不规范

乡镇迫于支出压力, 胡拉乱借用于行政支出或发放工资, 甚至截留、挪用项目资金、专项资金用于行政支出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乡镇只把制度写在纸上, 落实在口头上, 事实上形同虚设, 收入不开票, 开票不入帐, 票据管理使用不规范;会计人员无执法资格, 不按规定设帐、开户、核算、报表;会计档案资料管理无序、无章。由于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不严密, 监督机制不完善, 导致资金管理漏洞多, 资金伎用效益低下。

三、乡镇财政负债的原因分析

(一) 财政收入来源渠道减少, 导致收不抵支

乡镇企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为乡镇财政聚集财源, 为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许多乡镇企业技术粗放、产品档次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严重影响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因此, 大部分乡镇企业进行了资源整合、重组,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乡镇财政收入的增长, 同时, 随着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以及取消农业税政策的实施, 自然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乡镇财政收入的增长。

(二) 乡镇财政承担基层公共支出过重, 超过乡镇财政实力

乡镇作为一级政府机构, 必须履行政府职能, 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因此各乡镇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在呈刚性增长, 而乡镇财政聚集财源的渠道有限, 乡镇财政收入规模较小, 导致乡镇财政的支出超过乡镇财政实力, 乡镇财政举债较多。

(三) 乡镇财政负担的人员经费长期居高不下

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长期以来较多, 而且年龄较大、文化水平偏低, 加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又需要吸纳新的人才, 如教师、医疗技术人员、计算机人员、农业技术人员, 这样使得乡镇财政负担的人员经费长期居高不下。

四、不断推进乡镇财政改革, 增强乡镇基本财力

在城市化进程中, 乡镇是农村与城市相衔接的桥头堡,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建设中, 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与进步方面, 乡镇基层政权担负着重要使命, 而乡镇财政是政府职能实现的重要保障。

(一) 加快完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

随着县乡区域经济发展, 各财政层级间“事权重心下移、财权重心上移”, 使我国基层财政尤其乡镇财政困难进一步凸显。因此, 作为我国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加快推进和完善“省直管县”、“乡财市管”财政体制改革。做到“乡财市管乡用, 镇财市管镇用”, 规范乡镇财政管理方式, 强化财政监督,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使我国各级政府事权清晰合理, 促使基层乡镇财政真正解困, 完善现行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扩大县乡发展自主权和提高县乡财政保障能力, 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乡镇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转移支付是贯彻国家政策意图、平衡地方财力、缓解基层财政困难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 既要适度加大对经济不发达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 又要通过对部分乡镇预算外资金统筹办法, 实现横向转移支付;既要保证上级财政有足够财力下移, 又要使各乡镇财政都能基本平衡, 同时加大对村一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各项措施综合实施, 达到减轻乡镇财政负担的目的。

(三) 坚持事权与财权相结合, 建立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机制

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 上级财政与乡镇财政分割财力时要给乡镇多留余地, 根据乡镇实际情况及发展水平明确乡镇事权与财权, 特别是对农村社会公益性服务项目的确定, 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 要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项目明确、满足农村公益性服务的要求。同时, 要逐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服务经费的投入, 逐步建立资金投入增长机制, 充分发挥乡镇财政作用, 确保财政资金及时落实到具体项目上, 以保证农村公益性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要, 实现“以钱养事”, 财权与事权的高度统一。

(四) 完善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制度, 规范财政财务工作流程

为了实现对乡镇财政有序管理, 县财政局应统一制定相应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 做到程序合理, 易于操作, 责任明确。特别要强化预算管理, 严格预算约束, 与此同时, 加强债务债权管理, 规范理财行为。

(五) 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一是加强乡镇财务人员的队伍建设, 重视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 规范会计核算;二是实现报表、账薄、凭证、粘贴单、科目的统一;三是整理归集会计档案, 实现规范化管理;四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采取单位报账制, 取消乡政府各站所、中小学、行政村的会计岗位, 乡镇及以下所有会计核算全部集中在乡财政所进行, 分单位设账。

3.让软财力硬起来 篇三

这是《家人》杂志编辑部经过精心策划向读者郑重奉献的一个观点。

也许,家庭软财力从此不再处于隐身状态。它将迅速变成一个热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凭借无与伦比的活力和令人惊叹的表演,让那些因寻求财富而目光焦急的人们变得豁然开朗,从而引发全社会对家庭财富观的深刻反思,让当代中国人来一次理财创富的思维飞跃。

正如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有软硬之分,家庭财力实际上也有硬与软、显与隐、有形与无形之分。现实生活中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财力概念重硬轻软的传统诠释已经过时,需要重新界定它的内涵。硬与软、显与隐、有形与无形,是家庭财力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形态各异又互相转化,各有所长而本质相通,看似无关却连成一体。

从现代经济学和现实生活的角度看,人们应该正视家庭软财力的存在。家庭成员的特长爱好,可以发展成一个产业;夫妻二人的良好口碑,能够加速财富的集聚;家庭优质的社交圈,可以成为创业的资源;合理的消费方式,可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成功的孩子教育,能给家庭创造新的财源……不管是一个家庭在获取财富方面的资源和能力,还是在打点资产、节省支出方面的思路和方式,表面看来虽然不是货币,也不是实物,但他们能够直接转化为家庭财力,或者影响家庭财力的多寡。具有典型的财富属性。

这,难道不是家庭财力的重要构成?

忽略软财力的存在,漠视软财力的威力,是当代中国人财富观的一大缺失。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建设成为国家意志,于是人们渴望财富的激情像火山一样进发出来,理财创富成为每个家庭的重要话题。我们经常看到。有太多太多的人为追求财富而绞尽脑汁,甚至铤而走险。然而,真正享受财富喜悅的幸运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虽为摆脱贫困而煞费苦心,但最终还是与富裕无缘。

那些创富的成功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早早意识到了软财力的作用,并把它无限放大。而在致富路上落伍的人群,却犯了一个共同的低级错误,他们习惯于把眼光聚焦在有形的财富上,而忽略了躺在身边的那座金矿——家庭软财力。

软财力有硬道理。家庭软财力看似无形,实际上力量无穷。从哲学的角度看,软财力与硬财力如影随形,密不可分,互为因果。任何一种硬财力,都是软财力外化的结果。任何软财力,都离不开硬财力的支撑。在致富创富的道路上,如果你只知道硬,不知道软,就好比一条腿赶路的人,注定会被腿脚健全的人甩在后面。

其实,中国人并不缺乏重视软财力的传统。富不过三代,早已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于是许多人开始寻求破解之路。剖析一下历史上那些渐渐远去的世家大族,他们世世代代为官经商,既富且贵,远远超过三代,其成功经验无非两条,一是读书,一是积德。说白了,就是注重家庭成员的道德文化修养,打造出了以家庭文化力为核心的家庭软财力。

当前,重视家庭、回归家庭成为社会潮流。人们不仅追求家庭的物质财富,更追求家庭的文化生活。如何让家庭走出困境兴旺起来,如何让已经兴旺的家庭长久兴旺,成为每个人关心的大事。于是,既能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又能确保文化品质提升的家庭软财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家庭软财力如此重要,如何经营它,让它硬起来,却大有学问。如果全社会对家庭软财力的意识都增强了,对家庭软财力的构成、价值、作用都研究透了,对家庭软财力的自我提升功夫都花够了,对软财力与硬财力的相互转化都驾轻就熟了,那么,家庭软财力就会真正硬起来。

4.财力 篇四

This is to certify that XXXXX ,who is XXXXX’s father has been working as XXXXX in charge of business negotiation in XXXXX from 1999 to present.Hisincome of last three years are as follows :In 2006, the annual income is RMB XXXXXIn 2007, the annual income is RMBXXXXX In 2008, the annual income is RMB XXXXX In 2009, the monthly income is RMBXXXXX.The income above consists of salaries,bonuses and premiums.Hereby certify

XXXXXt

XXXXX9

XXXXXE

Telephone: XXXXX

5Certificate

This is to certify that XXXXX ,who is XXXXX’s mother has been working as

XXXXX in XXXXX from 1999 to present.Her income of last three years

are as follows :

In 2006, the annual income is RMBXXXXXIn 2007, the annual income is RMB XXXXX In 2008, the annual income is RMB XXXXX In 2009, the monthly income is RMBXXXXX.The income above consists of salaries,bonuses and premiums.Hereby certify

XXXXXnt

XXXXX9

XXXXXIE

Telephone: XXXXX5

证明

兹证明XXXXX的父亲XXXXX自XXXXX年至今在XXXXX任职XXXXX,负责XXXXX工作。其近三年年收入状况如下:

二零零六年度收入人民币XXXXX元。(已完税)二零零七年度收入人民币XXXXX元。(已完税)二零零八年度收入人民币XXXXX元。(已完税)二零零九年月收入人民币v元。以上收入含工资、资金及提成。特此证明

XXXXX部 XXXXX日

联系人:XXXXX 联系电话:XXXXX

证明

兹证明XXXXX的母亲XXXXX自XXXXX年至今在XXXXX任职XXXXX。其近三年年收入状况如下:

二零零六年度收入人民币XXXXX元。(已完税)二零零七年度收入人民币XXXXX元。(已完税)二零零八年度收入人民币XXXXX元。(已完税)二零零九年月收入人民币XXXXX元。以上收入含工资、资金、生活福利津贴。特此证明

XXXXX部 XXXXX日

5.财力 篇五

——关于江西省金溪县三大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了了解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加快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步伐,江西省金溪县老科协在县教体局、卫计委和人民医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于2016年12月组织部分理事对我县教育园区、体育公园和人民医院整体搬迁等三大重点民生工程项目的建设状况进行实地察看,广泛听取广大群众意见,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座谈,现将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从三大重点项目建设看我县民生工程建设的特点

1、领导重视,有关注民生工程建设的高度认识

县委县政府几任领导不忘初心,前赴后继,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政治意识、宗旨意识,把民生工程作为政府的“一号工程”,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真诚为民的深厚感情,实行政府领导分项包干制,负责各项民生工程的实施与推进。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统筹安排,把财政资金真正用在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上。在教育方面,近几年来,在城区新建了两所花园式小学,改扩建了县保育院。2013年县政府投资4000万元建成锦绣小学。2015年又投资4.5亿元启动教育园区、金溪县第六小学(心湖谭兆小学)和体育公园三大重点工程建设,成为金溪县历史上最大民生工程。通过这些大手笔的投入,使县城各中小学校园环境焕然一新,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在医疗方面,继新建的中医院于2009年竣工开业后,又投资 1600万元的金溪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建设如火如荼。作为一个年财政收入不足10亿的小县,县委县政府充分展现了小财政办大民生工程的手笔和气魄。群众普遍反映,县委县政府在民生工程上相当“舍得”,使老百姓不断享受到看得见摸得到的实惠。

2、政策到位,有问计民生工程建设的有力措施

为推动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县委县政府于2015年成立了金溪县重点工程推进领导小组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制订了相关制度措施,加强了资金保障和督查落实。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责任、有任务。并强化“四员”跟踪服务,即每个重点工程都配备有工作联络员、跟踪服务员、公安特派员以及环境监督员。当我们来到教育园区(金溪一中新校区)时,宽敞的大门、精美的浮雕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作为金溪县最大的民生工程,金溪县教育园区总建筑面积达12.8万平方米,建成之后可容纳8000名高中生和1000名初中生入学就读,切实解决县城学校大班额的问题。由于措施得力,开工仅6个月时间,综合大楼就正式封顶,现已规模初具,教学楼、食堂、学生宿舍、教师周转房等一一建成,一片树林郁郁葱葱,使大家感到这确是名副其实,是教育园区,而不仅仅是金溪一中,其高速运转已取得各级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称赞。

3、强化管理,有服务民生工程建设的创新机制

县重点工程推进领导小组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立足职能,强化管理,建立健全了一系列重点工程建设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制定相关政策,创新管理机制,组织宣传培训,建立信息平台,细化档案管理,全力推进全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并与县直主管部门分别签订了民生工程建设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项民生工程的工作任务、责任部门、完成时限和工作要求,实行考核连坐制,增强了县直部门实施民生工程的时间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这样,使预算绩效管理新常态,绩效目标管理全方位,强化预算绩效透明度,绩效运行监控新举措,评价绩效范围全覆盖。县财政局从各业务股室抽调业务骨干组成3个评价小组,集中三个月时间进行绩效评价和民生重点工程及财务大检查工作,促进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更具有指导意义,并出台了《金溪县2016年部门支出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职责、方法、内容,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体育公园是该县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总建筑面积105121.5平方米。工程完工后,将新增门球场、篮球场、休闲广场、健身路径、沿湖健身步道等文体休闲硬件设施,同时,该县老城区与新城区也将完美融合一体,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由于管理机制健全,前年11月启动,仅一个月时间,就已经完成了30%的建设任务。

4、舆论保障,有宣传民生工程建设的具体举措

县重点工程推进领导小组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立足职能,制定了民生工程建设宣传工作方案,利用会议、广播、电视、简报、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深入宣传民生工程建设的有关政策规定、工程进展情况和实施成效,重点报道民生工程实施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从而使我县三大重点工程的建设者发扬“5+2”“白+黑”的拼搏精神,你追我赶,热火朝天,呈现出一派紧张有序的忙碌景象。

二、存在问题

1、工程进展不够平衡

三大重点民生划工程项目中,教育园区进展速度很快,估计今年9月投入使用不成问题,医院整体搬迁工程也不错,问题是体育公园,工程开开停停,有时还得返工,现预期2017年12月整体竣工,看来得采取有力措施。

2、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虽然建立了统一的民生工程建设领导机构,但民生工程建设牵涉到众多部门,涉及到方方面面,还存在着工作机制和工作关系不顺的现象,部门协调配合不够,职责界定不清。如体育公园工程项目,2013年由文化局规划。后因教育局改为教体局,职能变更,由教体局于2015年11月开工,衔接不够,设计经常变更,如设计不周,致使要在泥塘上砌砖,经费肯定欠缺。又如原设计的连通白马路和秀谷中大道的公路,一条直道,40米宽,大气派,但因拆迁问题,不得不拐弯,宽度缩为25米。再加上全部为室外工程,受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3考虑问题不够全面

民生工程建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系百年大计,必须高瞻远瞩。如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程,一是政府拨地不够。计划是按600张病床的规模进行整体重建的,根据原卫生部2008年10年颁布的“县级综合医院每床113平方米”的建设用地标准,该院整体搬迁建设用地面积应为113×600=67800平方米,约合101亩,而政府仅划拨了79亩,用地缺口为22亩。加之新院建成后,因大批医务人员生活在离医院较远的地方,而医生的使命是救人扶伤,时间就是生命,依据外地经验,必须配套建设医务人员的工作室和周转房。这样算来,用地的缺口就更大;二是资金不足。现在建的住院大楼,仅建设成本就为2017万元,加上建成后的装修等费用,估计要4000万元,而实际上,目前该建设专项资金帐户上仅有国家2014年下拨的1600万元,当地配套资金迟迟没有跟上。如果加上急诊楼、医技楼、感染楼、后勤保障楼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政府需投入1.5至2亿元资金用于该院的整体搬迁。这就需要县委县政府从长远考虑,克服困难,拿出更大的魄力与胆识。

三、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使广大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需要、是进一步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实施民生工程最重要的是认识问题、态度问题。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切实把实施民生工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完善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落实、上下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工作落实。

2、大力宣传,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民生工程建设是惠及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需要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以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广泛宣传民生工程政策措施,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宣传时效,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支持民生工程的实施。同时,及时通报全县民生工程进展情况,加大民生工程建设成果宣传力度,适时总结推广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推动民生工程建设向纵深推进。

3、加强督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县政府要对民生工程政策措施贯彻执行情况、有关主管部门履职情况及工程进展和效能情况实施监督检查,严格按照已制定的方案和实施细则对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督办,对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开展调查研究,不断促进、推动工作开展。要由多家有关职能部门联合组成督查组,采取专项督查和综合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日常暗访检查的力度。每周对重点工程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落实,每月举行一次重大工程建设现场督查。同时,要强化主管单位的监督考核,主管单位必须派专人每天在工程现场检查督促以及帮助施工单位解决相关问题。县分管领导要亲自检查重点工程的进展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重点工程按规定的时间节点顺利推进。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保证进度、保证质量。着眼长远,合理配置资源,避免短期行为,避免重复建设,特别是后续管理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对于已经建成项目,要不断健全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确保民生工程长期发挥效益。重点办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各项民生工程建设资金的来源、使用和效益情况,做到严格程序,公开透明,规范有序,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大监察审计力度,审计部门要把各项民生工程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纳入审计工作计划,进行专项审计。要进一步强化考核奖惩,完善考核办法,尽量整合考核资源,坚持统一考核,不能各部门各自为战,以减轻基层迎检精力和压力。

4、全力落实配套资金,严格民生工程建设资金管理

6.财力 篇六

培植财源 增收节支

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平泉镇人民政府(2012年3月22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发言的题目是《培植财源,增收节支,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狠抓财源建设,强化税收征管,努力增收节支,财政收入实现了新突破。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96亿元,占任务的113%,同比增加8830万元,增长42.7%,收入额度及增长幅度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一、2011年财税管理取得新成绩

(一)大力培植财源,有力支撑财政增收。房地产业是我镇主要税收来源,占税收总额的43.2%。为调优财源结构,我们坚持在项目上下功夫,设立项目库,开展全员招商。2011年项目总量和投资规模都实现了新突破,全年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4个,总投资超过3亿元,推动了镇财政可持续发展。

(二)狠抓税收征管,确保收入应收尽收。一方面加强税源监控,对全镇5家铁选企业、11家房地产建筑企业、239家加工制造企业、20家活性炭企业建立了税源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对年纳税1000

万元以上的6家企业、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21家企业以及年纳税10万元以上的132家企业实行重点监控,切实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另一方面,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企业调研,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定期召开税收调度会议,及时为税务部门解决实际困难。

(三)严格支出管控,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围绕镇、村、组三级财务管理,出台了《组级集体财产和财务管理办法》、《村民小组长工作规范》等制度,完善了《财务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村财镇管”和镇长“一枝笔”审批制度,对村、组两级支出,均由村“两委”和监委会共同签字审核后方可上报。对土地补偿款、专项资金等重大支出,一律提交镇班子会议集体决策。

二、扎实做好2012年财税工作

今年,我镇财政收入必保任务是3.28亿元,其中国税0.78亿元,地税2.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任务2.04亿元。在国家下大力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下,对于近一半税收来源于房地产建筑业的我镇来说,圆满完成财税任务的压力超过以往。为此我镇将突出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大力建设财源。支持现有企业挖潜扩能,重点做好永辉、柏泉新尾矿库建设,力争年内建成投入使用,确保柏泉年生产铁精粉、磷精粉能力达到50万吨以上。坚持“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发展战略,综合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全面加快在手、在谈、在建、改造项目的实施进程,努力促使更多项目达产,形成新税源。全力推进舒适6000万件园林工具、晨光变压器等项目建设,力求尽

早达产达效。同时借助省级工业聚集区平台,全方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确保经济有新增长点,财政收入有新支撑。

二是强化税源监控。对本镇辖区内年纳税5万元以上的企业以及铁选、房地产、活性炭、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加强监管,随时掌握税源增减变化,严防税收“跑冒滴漏”。

三是积极组织收入。以财税大检查为契机,加强与国税、地税部门的协调配合,全面清缴欠税;加大对契税、耕地占用税以及零散税的征缴力度,努力挖潜增收。

7.财力 篇七

一、传统模式下报表管理的特点

财务核算经历了从手工记账到电算化记账的核算模式, 相应的报表管理也随之发生改变。传统模式 (即手工核算及初期电算化核算模式) 下的报表管理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一) 报表种类较少, 难以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传统模式下的报表种类较少, 常见的为“四表一注”, 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或股东权益变动表) 和财务报表附注, 只能简单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二) 报表填报程序繁琐, 财务人员工作压力较大

手工记账模式下, 财务人员一般按照制单、审核、记账、结账等流程完成账务处理后, 通过手工编制科目余额表, 分析填列报表相关项目, 程序繁琐, 极易出现错误。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推广, 大多数企业开始应用财务软件代替手工记账, 但账务系统与报表系统相互独立, 无法实现数据对接, 编制报表时, 仍需手工填列相关数据, 报表系统只能简单地进行表内或表间运算, 尤其对于集团合并报表而言, 编制大量的合并抵销工作底稿给财务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压力。

(三) 报表审核方式原始, 难以发现编报差错

手工核算模式下, 报表审核方式原始, 只能通过查询科目余额表逐一分析核对报表项目。会计电算化发展初期, 报表实现了部分自动审核功能, 但仅局限于表内或表间运算的逻辑性审核, 而且大多只针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之间科目对应关系的审核, 极易造成数据失真。

(四) 报表上报频率固定, 难以及时满足相关者需求

传统模式下的财务报表, 分为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 最早要等到月末结账后, 才可按照固定的程序编制相应的财务报表, 对于需要实时关注的业务, 无法及时反映其财务状况, 难以满足相关利益者的需求。

二、财力集约化对企业报表管理的影响

近年来, 为了增强企业的财务管控能力、创新管理方式、提升经营效率和效益, 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财力集约化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 (尤其是大型集团公司) 的发展趋势。所谓财力集约化管理, 即以企业信息系统为支撑, 以财务资源的集团化、集约化运作为中心, 以建立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财务管理体系为目标, 全面推进会计政策、会计科目、业务流程等协调统一, 实现会计集中核算、资金集中管理、资本集中运作等功能, 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在财力集约化发展的大环境下, 企业应狠抓基础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资产、负债、权益、收入、成本、利润等全要素管理, 强化业务量及价值量的全链条管控, 加快建成集团化、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体系。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 报表管理不应局限于只在事后简单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而是逐渐完善功能, 起到实时管控的作用。

(一) 集约化管控, 宏观掌握企业整体经营状况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使得企业报表管理主要依赖相关财务软件系统, 财力集约化管理下, 财务软件系统通过联网, 企业可随时穿透查看下属各层级、各会计核算主体的凭证、账务以及报表数据, 打破了报表需要逐级编制、逐级审核、逐级上报后才可见的传统模式, 实现了报表的动态宏观管理。

(二) 报表种类丰富, 全方位反映企业财务情况

日常核算中, 企业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及管理需要, 随时在财务软件系统中自行增设相关报表, 并按会计核算管理、预算管理、产权管理、工程管理、资产管理、资金管理等类别进行归属, 界面友好, 管理便捷, 可全方位体现企业财务状况, 满足不同使用者需求。

(三) 报表应用“一键式”管理, 减轻财务人员工作压力

财力集约化管理下, 财务软件报表管理系统与账务系统实时联动, 可按照账户取数、业务取数、单据取数、报表取数等在每一张报表的每一个单元格内设置相应的取数、运算公式, 初始化设置完成后, 编报使用时可点击“取数运算”按钮实现“一键式”报表生成, 并可在后期维护中完善公式, 进一步优化设置。此外, 协同平台及集团对账功能能够实时生成大多数内部交易的抵销凭证, 差额抵销报表可同步从抵销账中取数生成, 将财务人员从繁琐的数据计算中解脱出来, 极大地减轻了工作压力。

(四) 业务协同, 联动上报相关数据

财务报表系统中, 部分数据建立了与各业务部门相关信息系统数据的对接功能, 一方数据填报完成后, 可通过事先设置好的接口同步推送至另一方, 实现了数据联动, 省去了手工将数据导出、传输、装载导入等环节, 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 审核便捷, 易于纠正编报偏差

审核人员可根据需要, 在报表系统中自行设置相应的稽核公式, 并可按照取数公式、运算公式、稽核公式分别进行逻辑性稽核、合理性稽核、核实性稽核等, 实现不同报表、不同期间、报表与账户、报表与单据等之间数据的相互核对, 提高报表填报的准确性及完整性。

(六) 实时上报, 满足相关利益者需求

财力集约化发展改变了企业报表管理模式, 报表可实现实时取数、实时上报功能, 尤其对于集团公司而言, 下属企业完成报表填报后, 上级企业在报表系统中可以同步看见数据。此外, 除了年报、半年报、季报、月报, 可实现周报甚至日报, 及时满足管理层、投资者等相关利益者的需求。

三、加强报表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 强化多维度辅助核算功能, 进一步做好业务协同工作

虽然报表的“一键式”功能可满足大多数据的填报, 但对电网企业的如资产类别、电压等级等维度数据及相关业务细化数据等仍需手工填列, 这需要进一步开发财务软件系统的多维度辅助核算功能, 实现会计科目、账务、报表维度间的同步匹配, 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及扩展应用需要。此外, 应进一步推进财务部门与营销、人资、基建、发展、物资、生产、经法等业务部门信息系统的集成与应用, 推动一体化建设, 将业务数据及时推送到财务系统中, 真正实现报表联动管理。

(二) 充分调研实际业务需求, 进一步优化报表种类

在中期报表 (半年报、季报、月报等) 和年终决算报表中, 应在满足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企业财务状况的同时, 充分调研实际业务需求, 优化报表种类及数量, 对格式、内容相似的报表可归并管理, 删除低效、无效报表, 减少重复填报, 切忌盲目增设报表反而增加财务工作负担。

同时, 可根据业务需求, 对年终决算报表中填报较为复杂的应收应付往来类报表、工程资产类报表、现金流量明细表等建立常态化管理, 做好工作底表, 按月度或季度统计填报, 缓解年终填报压力

(三) 完善抵销规则及抵销模板, 进一步做好合并抵销工作

虽然财力集约化管理下的财务软件系统能够实现根据协同对账等功能, 生成大多数内部交易的抵销凭证, 但是抵销规则及模板的适用性还有待完善。例如对于抵销集团内企业间内部未实现利润时, 模板自设的毛利率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 导致有时还需进行手工调整, 为此, 应做好调研, 根据实际业务补充完善抵销规则, 提高抵销模板的精准度。

(四) 做好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 进一步防范业务风险

信息化、集约化的发展提高了报表编制的工作效率, 然而, 填报及审核人员的权限设置不当、系统误操作、账号及密码管理不善、杀毒软件配备不当、网络安全管理不善、系统运行维护不到位等, 都会带来新的风险, 可能导致数据失真或信息泄露、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控制等。因此, 企业应加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 关注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有序组织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 优化管理流程, 明确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权限, 加强业务培训, 做好岗位授权管理, 重点关注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等环节, 采取数据保密及备份管理等措施,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切实防范业务风险, 全面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天寿.ERP/财务管控环境下“一键式”报表应用探讨[J].能源技术经济, 2012 (2) .

8.浅析军事财力资源运行风险的分类 篇八

摘 要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需要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加之军事斗争准备的任务相当紧迫,军事财力资源的需求量大,但另一方面,当前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在给军费供给潜力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军费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现实情况下,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国防费,降低军事财力资源运行过程的风险,提高资源运行效率,成为当前财务工作之要务。本文重点分析军队财力资源运行风险的分类。

关键词 军队财务 财力资源 风险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看,军事财力资源运行风险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比如,从运行环节看,可以分为资源获取环节的风险、资源配置环节的风险以及资源使用环节的风险;从是否风险成因的角度看,可以分为政策风险、购买力风险、利率及汇率风险、道德风险和技术风险。这里重点讨论第五种分类。

一、政策风险

主要是军费供给政策方面存在风险,其源于军费政策公共选择的复杂性。根据公共经济理论,军费开支属于纯公共开支,需要通过公共选择的方式进行配置,在我国,军费预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核确定,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政治过程,受到国家发展战略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的军费政策可以分为三个比较明显的阶段:从建国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军事优先政策——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末的“军队要忍耐”——二十一世纪之初的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这些军费政策的变化必然引起军费开支总量占财政支出比重发生变化,加之我国没有一个基于法律的军费正常增长机制,军费每年的具体数量受到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更是表现出难以预测的波动。

二、购买力风险

因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包括通货膨胀,而使购买力下降带来的损失,也被称为市场风险。如军队采购大宗物品时遇到的风险,包括油料、建筑材料等价格上涨;办公用品、车船票价上涨;水电费价格上涨等。这些风险是由市场情况的变化引起的,从军事财力资源风险管理的角度讲,有些现在可以防范,有些将来可以控制,有些则要自己承担。但要有明确的、系统的评价,及应对措施,否则也会失控,并对军事财力资源保障效益有负面影响。

三、利率及汇率风险

利率风险指利率变动使军队保险基金、住房基金因机会成本提高而造成的损失。基金存储、投资运营等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的,利率的变化会引起利息、国债的实际价值发生变化,没有应对措施时,就会发生风险损失。汇率风险指汇率的变动给军队外币存储带来的损失。随着军队国际军事交流的增加,装备及其零部件的进口、维修、保修等业务增长很快,将需要一定数量的军费以外币的形式存在。在浮动汇率制的现代金融市场中,汇率是经常波动的,主要外币之间的汇价变化非常频繁,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浮动范围也在扩大。因此,汇率风险不容忽视。

四、道德风险

因财务人员道德品质下降,给军事财力资源管理效益带来的负面影响。受社会中一些消极现象的影响,有些财务人员放松于思想政治学习,放松于世界观改造,道德品质、思想作风蜕化变质,经不起金钱、职位、享乐等的诱惑,有谋取个人私利的倾向。比如,在经费预算分配过程中,为局部利益而谋取单位预算最大化,并进行一些设租和寻租行为;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出现诸如存储不规范的问题,有些单位通过托管银行使用一些暂时富余资金进行短期经营活动,个别财务人员挪用公款购买彩票、国债和股票,存储资金的银行管理效率低下、机会成本高,一旦经济形势变化,发生预想不到的变故,就会出现资金正常流动受阻,资金无法按时收回,必然出现呆账、死账,造成军事财力资源的损失。从本质上看,与道德风险对应的是机会主义行为,军费财力资源运行系统中有这种行为的人往往不顾及其行为对军事财力资源使用效益的影响,也不顾及军事财力资源运行过程的各种规章制度。这种行为对军事财力资源管理效益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它具有离心性特征,若这种机会主义行为长期存在而没有被发现或虽然发现了但没有加以治理,就会导致其他人的跟随,造成机会主义行为的泛滥,最终的局面将难以收拾。

五、技术风险

军事财力资源运行管理涉及面广,管理复杂,使得财务人员及有关业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出现技术性差错带来的损失。例如随着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提高和财务保障任务的增加,线路故障、操作失误、黑客入侵、数据丢失、业务差错等问题时有发生,导致军事财力资源的浪费与损失。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军事财力资源运行风险的具体类型很难面面俱到,以上风险分类也只能是相对的,主要的,随着军事财力资源运行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傅义清.通货波动的军费影响及规模选择.武汉: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1(1).

[2]熊友存,付义清.贪欲的代价.李劲松.军队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案例.2007.

9.财力资源配置与使用的效率观研究 篇九

[关键词] 效率观 财力资源 配置 使用

一、效率观的提出

1.效率的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恩格斯的“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的观点,实际上揭示的就是经济效率的概念。人们讲经济效率,就是要争取以尽可能少的活劳动消耗与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可见,恩格斯提出的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实际上讲的就是经济效率的概念。

帕累托通过对社会福利函数曲线的研究,把社会效率与社会福利的研究统一起来,并指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增进社会福利的基本途径。这一学说也被称为“福利经济学”。同时,他还提出了资源配置效率的社会评价标准:当社会中一些人的境况变好就必定有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坏时,这个社会就处在一种理想状态中,这种状态称为帕累托效率。也就是说,在这种状态下,社会已经无法再通过改进资源配置来进一步提高效率。

综合来说,效率是指生产资源的耗费与它们所提供的有用物品或使用价值的对比关系,就是指一个经济体中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反映了该经济体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该能力一方面是指资源配置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指资源的利用能力,其实质仍然是劳动时间的节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节约。

2.财力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

对财力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来说,效率观指以最小的投入完成既定的目标或得到预期的收益。或者说我们可以在得到预期的收益的前提下,通过财力资源投入最小化来实现财力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要注意的是,研究的目标虽然是通过最小的资源投入实现目标,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资源配置状态只能无限趋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很难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它包括财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与使用效率,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配置效率,往往会忽视资源使用上的浪费;如果只重视使用效率,往往会由于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体系不科学,造成更大的效率损失,两者必须结合起来,达到财力资源配置与使用的高效。

财力资源配置效率主要指统筹好财力在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之间的配比。财力、人力、物力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社会拥有的可供支配与利用的社会经济资源的数量。其中,人力与物力是从使用价值的角度分析可供分配与使用经济资源的数量,而财力则是从价值角度分析可供分配与使用的经济资源的数量,财力是价值化了的人力和物力。人力和物力资源两者的结合至关重要,只有人力与物力相互适应,实现有效结合,才能发挥财力的最佳效能。

财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本质是加强管理,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提高财力资源使用效率主要是要着力解决当前经费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解决资源使用性浪费,提高管理效率。在投资既定的条件下,管理和使用方式的差异,直接影响着财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所以应当把科学管理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向科学管理和精确使用要效率。

3.研究财力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的现实意义

研究财力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效率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小到一个公司、企业,大到一个部门、国家,任何单位都面临如何提高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的问题。一方面,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提高效率可以在投入总量一定的前提下,以“质”补“量”,扩大财力资源的“实际规模”,弥补资源投入的不足。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要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提高财力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保证经济建设具有长时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财力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效率,把效率观念贯穿于决定经费分配使用的决策、制度和技术等各个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提高财力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的途径分析

1.提高决策水平是以效率观统揽提高财力资源配置与使用的基础环节

决策因素是决定和影响财力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也是效率观发挥作用的载体。效率观的提出,要求决策参与者在财力资源的配置决策活动中,时刻以效率为目标和准绳,决策参与者的效率观念直接决定着财力资源的配置效率的实现,制约着决策系统的构建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的运用,影响着财力资源配置与使用决策的科学性。

(1)要求决策者必须具有全局观,无论是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取舍还是方案的拟定、评价和抉择都必须从大处着眼,以全局的利益为利益;(2)科学观,决策不仅涉及面广,需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而且需要运用大量的现代化的决策技术手段,要求决策参与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快速、准确进行系统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去次取优作出恰当的决策;(3)未来观,财力资源配置的决策具有动态连续性,不仅要考虑过去和目前的情况,更要预计今后的变化和发展,这就要求决策参与者具有敏锐的预测能力。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决策参与者必须具有机智的判断能力判明情况,当机立断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4)落实观,决策者要有明确分工、有落实措施、有跟踪指导、有责任追究,保证决策有效贯彻落实,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率。

2.制度安排是以效率观统揽财力资源配置与使用的重要保证

制度因素是财力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增长的能动因素。制度之所以对财力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的增长具有能动作用就在于制度最基本的功能是节约,即让一个或更多的经济人增进自身的福利而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或让经济人在他们的预算约束下达到比他们预期的更高的目标水平。一个效率较高的制度,能够减少交易成本,防止个人和团体犯错误,激励个人和组织共同达到目标水平进而极大地提高效率。

财力资源配置是一种制度安排,或者说依靠制度安排,资源配置职能才得以实现,也即制度安排本身就属于资源配置。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考察,制度安排的效率取决于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是否完善,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否健全,也就是说,不但必须制定完善的正式规则和遵循非正式规则,而且必须建立完备的实施机制,以确保财力资源配置与使用的高效。

3.技术进步对提高财力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具有拉动作用

技术因素是决定和影响财力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关键性和核心性的因素。从经济效率角度来看,无论是作为生产设备的机器的发明和改良、生产工艺的改进、新的原材料的使用,还是作为生产的主体性要素的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管理经验和技巧的积累等等都是经济效率增长的直接诱因和源泉,应该说这是一切社会生产和经济效率增长的题中应有之义,财力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的提高也不例外。技术进步的实现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与技术移植两种途径。

技术创新是指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核心技术或核心概念的突破,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完成创新的后续环节,率先使用全新技术的一种创新行为。技术移植则是指在技术率先创新的示范影响和利益诱使之下,后进者通过合法手段(如通过购买专有技术或专利许可的方式) 引进技术并在率先者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一种形式。各地区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由此导致了技术比较优势的存在。在经济学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双方之间进行贸易可以使双方的福利水平都会变好。同样,对先进技术的引进也会大大节约成本。

如果说技术移植是通过模仿他人技术来实现技术追赶的话,那么技术创新则是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技术超越,二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总体来说,实现财力的资源配置与使用的高效,应该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对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模拟与移植来加速自身的技术发展。

三、应注重对财力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的评价

有效的财力资源综合评价关键在于:(1)指标的筛选。即从众多的指标中选择适当齐全的效率评价指标满足综合分析的需要。(2)各指标权重的确定。合理确定权重,确保其能够恰当的反映效率评价指标的重要性。(3)建立综合评价函数。较为全面的揭示财力资源配置与使用状况的综合信息。

考虑把决定和影响财力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各个互相独立的因素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建立财力资源配置使用效率评估模型。

设效率函数E=F(D,I,T)为C—D型函数即E=ADαIβTγ

D为决策因素,I为制度因素,T为技术因素,A为系数,α、β、γ为大于零的常数,对效率取对数有lnE=lnA+αlnD+βlnI+γlnT

对效率取全微分有

(lnE)'=E/E'=α(lnD)'+β(lnI)'+γ(lnT)'

=αD'/D+βI'/I+γT'/T

令e= E/E'd=D'/D i=I'/I t=T'/T

则E/E'=e=αd+βi+γt(1)

此式的含义是,效率的变化率是决策因素、制度因素、技术因素等诸要素变化率的加权和。当然也可以在式(1)中引入其他因素,如结构因素、系统因素或上述因素的子因素,如直接决策因素、间接决策因素或决策体系因素等,或根据各部门实际情况计算权重。在这个分析框架中,决定效率的各种因素不再人为地割裂,而是共享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从而大大提高对效率变化的解释力和评估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Ⅰ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

10.财力 篇十

陕西省汉阴县以创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为契机, 努力转变服务观念, 提高服务水平, 全面落实八大民生工程的配套项目, 切实做好计划生育的资金保障服务工作, 促使计划生育财政保障工作踏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责任化的轨道。

该县把人口计生经费投入作为公共财政的主要项目之一, 全面落实省政府提出的八大民生工程配套项目, 切实予以保证, 并加强对乡级财政的监督指导。县、乡两级人口计生部门建立了人口计生费专项支出辅助账。财政部门及时掌握支出情况, 经常进行监督检查, 对人口计生事业费加强了管理, 坚持定期报表制度, 对经费投入、支出, 社会抚养费征收等情况按月逐级上报, 按季度进行通报, 促进投入到位、支出合理。同时, 加大对乡村医生的培训力度, 推进信息化建设, 努力形成以县站为龙头, 中心站为骨干, 乡镇站为依托, 村服务室为支点, 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计划生育服务新格局。

11.财力 篇十一

1.财力与财权, 在以前学者的研究当中, 大多使用的是财权研究, 其中财政分权问题讨论的很充分, 如学者王绍光, 孙开等。而关于财力问题的研究, 如何振一, 但其只是从税收上着手讨论, 侯一麟也只是对省、市等政府的财力, 财权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财权是指各级政府负责筹集和支配收入的财政权力, 主要包括征税权、收费权及发债权;财力是指各级政府拥有的货币形式的财政资源, 是指各级政府所享有的组织财政收入、安排财政支出的能力。财权和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共同构成财力。通过税 (含费) 收权获得收入且可以随意支配, 是自有财力;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收入且可以支配, 是可支配财力。财权仅仅是一种权利, 而财力才是事权主体实实在在的收入, 并且还是可支配收入。

2.财力与事权, 逻辑上讲财力与事权应该相匹配, 有多大的财力, 就应该有多大的事权与之相辉映;反之, 有多大的事权, 就应该赋予相应的财力。而不是财权是与事权相匹配。政府间关系的基础是财政, 实质上是政府间财力的划分与事权的划分, 而不是财权的划分。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是形成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其形成实实在在的政府拥有的资源。而且各地方政府间的财权基本上一致, 但是财力有的却相差甚大, 譬如说贵州市和深圳市。故而我们把问题集中到了财力与事权的最优匹配度上。

3.事权与支出责任, 在这里强调事权与支出责任的不一致性, 因为支出责任是建立在事权划分的基础上的, 事权是指各级政府基于自身的地位和职能所享有的提供公共物品、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 然后在地方的事权划分清楚之后, 再确定地方政府所需的资金, 也就是要进一步确定资金来源。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求政府提供的公共品必须起到公平分配的作用, 能够缩短社会贫富差距, 实现帕累托最优。而公共品的提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政府事权的分配上, 根据相应的事权合理的分配财力能够缩短中西部的差距, 特别是在一些比较发达的省份和贫穷的省份之间, 进而体现出社会的公平。伴随着现代财力与事权观念的转变和国家加大力度的转移支付, 本文旨在借助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 说明在教育部门存在很大的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的现象出现。这里教育财力与事权的分离是我国教育经费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教育经费的预算编制、拨款和使用管理权是属于财政和计划部门所有, 但是作为统管教育事业发展的教育行政部门却没有参与教育预算经费编制和经费分配、管理的权利。这导致了有事权, 无财力的局面出现, 使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出现种种矛盾。

二、教育的投入支出和政府的转移支付:不对称

要发挥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 特别是在教育中的作用, 财力在教育方面应该有所保障, 并且还要加大力度, 充足的财力来源是最基本的物质保证。本文选择全国教育性投入作为财力绝对数的指标, 用以衡量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对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将财政性教育投入作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作为相对指标来考虑;同时, 将教育性支出作为事权的重要衡量指标, 教育性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作为相对性指标, 接着比较教育性投入与支出的匹配度, 再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较, 在教育方面关于“财力与事权”的匹配度上展开讨论, 找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1. 全国教育性投入绝对数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模迅速扩大, 从1980年的113.19亿元增长到1993年的745亿元 (包括预算内教育投入和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 , 1993年的投入额是1980年投入额的6.58倍。预算内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由很大提高, 1980年为8.8%, 1993年达到13.88%, 教育经费总投入从1980年的145.50亿元增长到1993年的1059.94亿元, 增长了7.29倍。总体上来说, 我国政府在教育投资上的规模是不断增加的, 教育经费的增加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至2007年底, 全国实现“两基”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验收的县 (市、区) 累计达到3 022个 (含其它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05个) , 占全国总县数的98.5%, “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4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十五”期间全国共扫除文盲971.73万人, 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3%左右, 中国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由小学毕业提高到初中毕业。这与各级财政和政府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快教育事发展”的决定有直接联系。

2. 全国教育性投入相对数分析

我们用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来作为考察教育经费合理性的指标分析, 可以显示出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见表1:

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有多少资金用在了教育上的重要指标。从表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来, 虽然我国教育投入的绝对量一直在增长, 而且还比较快, 但是相对于GNP增长的速度确实是比较缓慢的, 而且一直没有超过4%的, 尽管是一直在提高。

理论上来讲,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时基于财政收入的基础之上的, 那么就应该是财政性教育投入增加的比例是和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一致的, 但是从表上明显可以看出二者是不一致的, 而且财政性教育投入增加的比例还多次小于财政收入增加的比例。1993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当年, 中国财政收入为4 348.95亿元, 占当年GNP的12.58%, 当年财政性教育投入为867.76亿元, 占GNP的比重为2.51%。2007年中国GNP已达到249 529.9亿元, 财政收入达51 304.03亿元, 接近GNP的20.56%, 与1993年相比增长了7.98个百分点, 而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NP的比重仅为3.32%, 与1993年相比仅增加个0.81个百分点, 这离当年规定的4%的目标还有相当一部分距离;而且这里的财政收入还仅仅是预算内的, 如果再核算上预算外的呢?结果可想而知。从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看, 中国1995年这一比重达到15.54%, 2002年下降为11.99%, 已经低于中国规定的15%的目标, 与国际上发展中国家比较属于较低水平, 如韩国 (1997年) 为20.5%, 泰国 (2000的年) 为22.44%, 墨西哥 (1999年) 为25.54% (安体富、王海勇, 2005) 。财政对教育整体投入入严重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城市的孩子上学, 实际上是家庭承担的负担, 农村教育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农民自己办教育, 所以, 义务教育的福利性受到了损害。由于福利性受到损害, 不少家庭的子女因为贫困而无法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可见, 再加上中国城乡差距、地区不平等程度呈扩大趋势, 这一点可以从泰尔指数的分解来看出其来自省内的不平等程度要大于省际之间的不平等程度。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真正实现教育的福利性, 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 故而我国要实现长远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 就必须增加对教育财政性投入的比例, 而仅仅是靠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的绝对数是远远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提高其在财政投入的相对比例上, 即增加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

三、中国财政性教育投入不足的制度性原因剖析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进程中, 中国在教育上已经投入了很大的人力财力物力, 也深深的拉动了教育的改革与前进, 各方面业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仍然存在着财政性教育投入的规模问题, 即是比例相对不足, 特别是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在进一步的拉大, 在农民群众中尤其是进城务工的农民们的子女的教育问题在新的时期给了我们社会一个极大的挑战, 他们无法享受到城市市民子女所享受到的教育服务, 致使教育的阶层性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可以从中国财政体制上着手分析, 而我国财政分权制度是导致财政性教育差距的根本原因, 具体表现在地方政府的财力与事权不对等的矛盾方面。在教育的管理体制方面自从1994年以来一直实行的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政策, 这一年的分税制改革把教育问题大多留给了地方政府, 而地方政府由于经济上的差距, 就使有的地方没有能力充分负担起本地学校教育 (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 的资金。即便是有的地方有能力负担这个问题, 但其地方领导追求的是个人政绩, 我们清楚:教育的效应一般会比其他的经济效应来的晚。而领导在任五年, 五年内让教育发挥其经济效应是相当困难的, 所以很多地方也是不愿意承担大部分的教育资金问题的。因此要扭转教育的差距还应该多多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事权, 然后根据事权分配相应的财力, 甚至通过直接的转移支付来解决问题。这样更加能刺激地方政府加大力度办教育的决心和信念。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在教育方面实现和谐发展, 促进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开放,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中间需要有财政的大力支持, 实现在教育方面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避免以后在教育公平上出现差距越来越大的恶性循环。

1.赋予地方政府足够的事权, 建立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各级政府对本地学校 (中小学和高等院校) 教育的支持力度和相应的标准转移支付力度, 然后根据各地的实际努力情况在这个标准下上下浮动, 当然这一套评价指标必须考虑到各地的经济实力问题。在根据各地的切实努力情况给予地方政府相应的财力, 达到其在教育上的财力与事权的匹配性。如果地方政府并没有切实的付出努力, 则不应付诸其其他地方政府所享有的财力。

2.完善政府间的财政性转移支付制度, 促进城乡、区域间的均衡发展。消除教师在工资待遇的差距问题, 避免因为待遇问题产生的师资流动, 消除待遇的这一地域性差异, 使教师工资标准化, 限制学校兼职老师的比例。

3.健全地方性教育资金的使用问题, 每一次的教育资金的使用要完全公开化、透明化, 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避免因此而产生的侵占、挪用、滞留、截留, 避免给寻租者机会。

4.财力是事权的基础, 使教育行政部门具有相应的财力, 实现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因此要进行财政预算体制改革, 赋予教育行政部门相应的权限, 并将教育部门的经费管理权和分配权也赋予教育行政部门, 这样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绍光: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的政治逻辑, 战略与管理2002.3

[2]辛波:政府间财政能力配置问题研究,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2

[3]高培勇:科学发展观:引领财政政策新思路,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12.财力 篇十二

关键词:基尼系数;县级基本财力;均等化

县郡治,天下安。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县乡经济社会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先后明确提出要研究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提出要“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按照中央和国务院部署要求,财政部自2010年起全面推进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建设,当年安排475亿元,2011年安排775亿元,2012年预计安排1 075亿元,以“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为目标,保障基层政府履行职能的基本财力需要。

江苏省是东部沿海省份,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任务迫切而繁重,但由于省内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给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增加了难度。基于此,江苏省近年来积极推进县级基本财力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对县(市)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较好地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本文拟对江苏省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并通过估算基尼系数,对政策效应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 基尼系数

1.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卡拉多·基尼(Corrado Gini)于1912年提出的一个概念,用来衡量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如图1所示:横轴表示国家(区域)人口比重,纵轴表示国家(区域)收入比重;对角线OA表示绝对平均状态:随着人口所占比重的增加,对应拥有的收入所占比重同比例增加,即人口所占比重与收入所占比重严格对应;折线OBA代表绝对不平均,即所有收入被一个人占有;曲线OEFA (亦称洛仑兹曲线)代表一定程度的不平均,不平均程度由图形OEFA面积占三角形OBA面积的比重(即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来衡量:数值越小,越接近绝对平均;数值越大,越接近绝对不平均。根据国际惯例,该数值低于0.2,表示非常平均;介于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介于0.3~0.4之间,表示基本合理;介于0.4~0.5之间,表示差距较大;超过0.5,说明财富分布差距悬殊。

2. 基尼系数近似积分计算。从理论的角度,需要先通过积分计算图形OEFA的面积,再计算图形OEFA的面积与三角形OBA面积的商,即基尼系数。理论上的计算方法有一个假设条件:曲线OEFA的函数是已知的。但在现实中,需要先通过数据模拟出曲线OEFA的函数,计算较为繁琐且并非精确。通常在样本较多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近似积分计算,先计算图形OBAFE的近似面积,再用三角形OBA的面积减去图形OBAFE的近似面积,即可得到图形OEFA的面积的近似面积。在计算图形OBAFE的近似面积时,需要先根据样本情况(假设有n个样本),按照人均财富情况由低至高分布;然后再根据排列好的样本,将图形OBAFE依次划分为n+1个梯形(第一个梯形实际是一条边为0的三角形),n+1个梯形的面积和即为图形OBAFE的近似面积。

3. 基尼系数应用的延伸。基尼系数最初是用来测度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后来逐渐被引申至经济领域的其他范畴,用来衡量不同经济群体所占有资源或财富的差距。本文借用基尼系数的概念,测度江苏县域经济发展差距以及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政策对财政均等化的贡献。其中:GDP、财政收入的基尼系数,反映的是县域间创造财富的能力(经济实力)差距;而一般预算支出、“三保”支出(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基尼系数,反映的是在转移支付制度下,县域财政支出特别是其中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区域差距。

特别需要指出,对于地方的某一级政府(包括县乡政府)而言,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本级财政支出=本级财政收入+(上级财政补助收入+下级财政上解收入)-(上解上级财政收入+补助下级财政收入)。如果将分税制规定的各级财政收入划分视为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初次分配,那么上下级政府间关于补助和上解的结算可以视为政府间财政收入二次分配。二次分配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区域间财政均等化。因此,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相等的,经济落后地区的财政收入一般小于财政支出(得到的上级补助相对较多),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收入一般大于财政支出(上交上级收入相对较多)。

顺便说明一点,国内相当一部分学者,在研究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的时候,简单地将某一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进行比较,如果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就认为该地区存在财政赤字,赤字的额度就是财政收支差额。从政府间财政结算关系以及某一级政府实际可用财力角度来看,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

二、 江苏省内的县域经济发展差距

从整体上看,江苏属于国内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省份,但区域间发展差距较大,“穷多富少”特征明显。

从地区生产总值方面看,在13个省辖市中,2011年,无锡、苏州两市(含县区)人均GDP分别为10.7万元和10.2万元,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3.5万元);但连云港、宿迁人均GDP分别只有3.2万元和2.8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宿迁市人均GDP水平甚至低于宁夏、青海、新疆等省份。在50个县(市)中,昆山、张家港、江阴、太仓四市人均GDP分别为33.6万元、20.5万元、19.3万元、18.4万元,而灌云等22个县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丰县、睢宁、灌云、涟水、滨海等5个县的人均GDP低于2万元。

从一般预算收入方面看,在13个地级市中,苏州、南京、无锡3市的一般预算收入合计2 350.9亿元,占全部市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约50%。在50个县(市)中,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吴江5个县级市一般预算收入合计731.3亿元,相当于金湖等33个县(市)一般预算收入之和。

为量化说明江苏省内区域发展差距问题,我们根据50个县(市)2011年人口、GDP、一般预算收入、税收收入等情况,分别计算了相应的基尼系数。其中,GDP的基尼系数为0.48,一般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3和0.45,按照国际惯用判断标准,江苏省内县域间经济和财政能力差距较大。

三、 江苏省加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的政策措施及效应

1. 不断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从1994年建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开始,江苏省一直较为重视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并且通过不断完善财政体制,推动实现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范围由窄至宽、保障水平由低渐高的转变。1994年,省级财政对人均体制内分成财力较低的县(市)给予进基数补助,重点支持县(市)保工资;2001年,省级财政将标准人均财力较低的县(市)列入转移支付范围,给予进基数补助,重点支持县(市)保工资、保运转、保平衡;2008年,省财政建立县乡基本支出保障财力缺口补助制度,对标准财力缺口县给予进基数转移支付补助,重点支持县(市)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2010年和2011年,省财政按照中央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要求,加大对各县(市、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补助力度,支持各县继续做好“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工作。

2. 促进财力下倾。在收入划分方面,省本级保留收入偏少,将更多的收入划归市县。2011年,江苏省省级一般预算收入369.4亿元,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仅为7.2%,远远低于全国以及东部沿海各省省级收入的平均占比水平(均超过20%)。在省级对市县收入集中方面,自2008年调整省级对市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后,江苏省省级财政对市县财政收入的集中比例进一步降低,目前已降至9%以下。

3. 大力扶持市县发展经济和培植财源。首先是注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台一系列促进区域发展专项政策,主要包括:振兴苏北发展政策、沿江开发政策、沿海开发政策、支持宿迁发展市县更大突破政策、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支持淮安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等。其次是支持开发区建设,主要包括:对苏北苏中省级以上开发区实行平台提升奖励政策,鼓励苏北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合作共建园区,对苏州工业园区、苏通科技产业园、江阴靖江园区、泰州医药高新产业园等实施超收奖励政策。再次是支持重点产业发展,通过整合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集中力量支持现代服务业、六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4. 不断加大对市县的转移支付力度。近年来,江苏省省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市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市县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省财政对市县转移支付1 275.1亿元,是2005年的4.6倍,较2005年年均增长28.9%。另外,近年来,省级财政还通过实施县级预算审查制度,对省级转移支付资金安排使用情况进行监管;通过建立财政供养人员数据库,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帮助各县减轻财政负担。

在上述政策的推动下,江苏省各县(市)整体财政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县域间财政基本保障水平差距不断缩小。根据2011年江苏省各县(市)人口、一般预算支出、财政部核定的“三保”(保工资、包运转、保民生)支出数据,江苏省县域一般预算支出的基尼系数为0.27,“三保”支出基尼系数为0.24,按照国际惯用判断标准,已经达到比较平均的水平。

四、 问题与建议

近年来,包括江苏在内的各省在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区域差距的存在使得基本财力保障基础尚不够稳固。无论是从全国范围看,还是从江苏省内看,区域差距是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尽管近两年由于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而使得基本财力缺口得到了明显消化,但随着各项民生保障标准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中央要求在教育支出、政法经费保障、新农保、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县乡政府财政支出压力仍较突出,基本财力保障基础尚不够牢固。

(2)财政收入不合理划分使得县域经济自我保障能力持续走弱。从现阶段看,大部分县域经济处于工业化中前期阶段,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而制造业的主体税种是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此两项税收的75%和60%属于中央,此外,消费税100%部分和个人所得税60%部分也属于中央,加上进口货物增值税、关税全属中央收入,导致地方收入留成比例较低,自我保障能力难以有效增强。

(3)经济发达地区县(市)民生支出压力也较大。以江苏省为例,苏州、无锡等经济发达地区,一方面要向中央和省级贡献财力;另一方面也要承担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责任,而且支出范围更广、标准更高;较多的流动人口增加了对教育、社保等额外需求,加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支出需求巨大,很难继续提高财力贡献比例。

针对上述问题,为进一步支持地方做好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工作,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在总体导向方面。建议中央进一步强化建立和完善县级财力保障机制的政策导向,加大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励和补助力度,为地方各级政府继续做好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工作提供制度支撑和财力支持。

(2)在奖励和补助范围方面。建议中央继续对东部地区予以适当支持。尽管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但部分省内部的县域间发展差距较大,其中一些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西部省份,单靠省级和少数发达市县,难以有效带动众多的欠发达地区。因此,建议中央继续充分考虑东部省份内部发展差距,特别是流动人口多、对基础设施、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需求大的因素,加大对东部地区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励和补助力度。

(3)在奖励和补助机制方面。建议中央继续以激励为主导,对做得好的地区给予更多的激励性奖励,引导其做好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工作;而不宜以补缺口为主导,避免出现有的省级政府故意上收财力、下移支出责任、人为做大县乡财力缺口现象。

(4)在扶持形式方面。建议中央一方面继续加大对地方的直接奖励力度,另一方面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通过调整收入划分,更多地让利予地方;或是加大对地方的收入返还、专项转移支付力度等,以培养内生机制为目标,支持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5)在民生政策制定方面。建议中央以后出台新的民生政策时,应先根据各地现实承受能力进行综合衡量,在此基础上决定民生支出是否可以扩大范围和提高标准以及是否可以新增民生支出项目,否则可能会造成地方负担过重,如果再加上财力不足、保障不到位,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S·平狄克.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第四版中译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中译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 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中译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 哈维·S·罗森.财政学(中译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译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高寒,南京大学经济学系博士生。

【财力】推荐阅读:

出国财力证明06-21

上一篇:关于背叛的个性签名下一篇:音乐六年级下教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