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观课有感(共20篇)(共20篇)
1.初中思想品德课观课有感 篇一
观课有感
暑期研修,我有幸通过研修平台观看并学习了六节优质课。六节课各有特色,精彩纷呈,授课老师从容不迫的教学风度、深厚严密的教学语言、创新精彩的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观后受益匪浅。对照自己的教学,感觉差距确实太大了!静下心来,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感悟颇多,现将观课学习中感悟最深的两点总结如下:
一、课堂导入新颖别致,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以导入新课环节为例,每节课开篇设计都独具匠心,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多采用以下方式:或观看图片引入新课,或欣赏视频、故事导入新课,或温习旧课,或开门见山式的直接点题等等。六位老师的课件制作也十分优美,令人耳目一新,除了每节课的导入新颖别致且富有激情外,教学方法更是灵活多样。课堂上设计了很多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也体现了教师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媒体信息的处理和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时效性,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求实、求新、求活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了,课堂效率也大大提高。
二、贯彻新课改精神,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以前的“要我学”真正变成了“我要学”,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效率有了很大的改善。今后,我将进一步利用好这一环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我的课堂上学有所获,健康成长。二十多年的教学,我曾多次反思自己,课堂上我到底该扮演什么角色?通过观课,我找到了答案。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我观看的优质课中,每一位老师都真正地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教学中只有关注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让学生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交往的能力。让自主学习成为主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通过本次观课学习,我认为,教师若想不断进步,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精益求精;必须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进而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的教学风格。感谢研修平台,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今后,我将在教学的路上且学且成长!
2.初中思想品德课观课有感 篇二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个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填鸭式的;有了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就可以不断去探索, 不断地去创新, 这不正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课堂教学吗?同时, 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还要求教师要密切注意课堂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对课堂环境的影响, 如教师要兼顾全班学生的学习效果, 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而影响整个教学进度, 使原本良好积极的课堂氛围受到影响。又如, 创设多样化的活动, 也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如开展小型的辩论赛, 分角色表演等, 使学生真正进入教师所营造的情境中,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首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索, 而这种学习与探索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探索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课堂教学实际来看, 学生对感兴趣的课程,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并探索新的学习方法;而对于那些缺乏兴趣的课程, 即使教师反复地讲解, 学生仍然不能很好地掌握。其次, 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因为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喜欢上这位教师所教授的课程, 从而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因此我认为, 教师要在平时多关心、爱护学生, 平等对待学生, 微笑着走进教室, 真心与学生生做朋友, 多表扬、少批评, 增进教师和学生间的感情, 融洽师生关系, 从而为学生打开一扇兴趣的大门。
三、注重新课的导入, 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 重视教学前奏。作为教师,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能深刻地感觉到新课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贴近生活、学生熟悉、感人的情境或其他形式的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 教师要在新课讲授前, 做好充分的准备, 下足工夫, 力求在新课导入的环节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引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笑话导入新课。学生对故事的兴趣是非常大的, 在教学过程中, 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或与其生活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 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故事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如我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的第五课《发现自己的潜能》的教学中, 情境导入就用了一则笑话, 通过醉汉在听到“鬼话”后惊恐万分, 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引出潜能的概念, 实际的课堂效果非常好, 学生在笑声中非常自然地了解了潜能的概念。
四、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主张通过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搭建一个探究、合作、自主、交往的学习平台,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在课堂上焕发活力。当今的初中生自主意识、表现欲、参与意识都非常强, 思想活跃, 希望自己的看法、见解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 充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3.开展思想品德活动课有感 篇三
讨论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有些问题通过讨论争辩,就会更加明晰。以课堂内容为中心,让学生说课本、说自己、说生活、说电视节目。我在教八年级下册第12课“面对诱惑学会说‘不’”这一课时时,针对这一课理论知识比较简单易懂,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有很强的实践运用性这一特点,设置了一些讨论题:如我们生活周围有哪些不良诱惑?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针对当前生活中存在的网络弊端,你认为应该怎么办?中学生应该如何文明上网?结合这些讨论题,我又播放了一些有关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音像资料。面对这些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的学生说自己的经历,有的学生说生活中的实例。每一位学生都想说,每一位学生都有话说。同学们情绪高昂,讨论激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
一、辩论课是思想品德活动课的一种形式
初中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学习了八年级下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这一框题后,我组织了一次有关法律和道德哪个更重要的辩论课。首先确立正方和反方的同学,然后让同学们课后广泛收集有说服力的资料。同学们积极性都很高。他们通过网络、图书、周围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等途径收集有用的信息资料,然后和我一起讨论、整理资料。上课时先让正方、反方的同学集中一起发表言论,再让他们各推出四位同学上台辩论。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仅掌握了书本知识,而且拓宽了知识面,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提高了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二、主题班会是活动课方案设计中的一种
在学生眼中,班会课就是一周的总结大会,甚至是批判大会。如果我们将课本知识与班会课结合起来,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教九年级思想品德第1课“成长在社会”时,组织了一次“我与社会”的主题班会。同学们对要不要关心社会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有些同学认为关心社会是成年人的事,与我们无关;有些同学认为应该关心社会,但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最后大家形成了一致的看法:我们作为中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同样生活在社会中,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都与社会环境、社会变化发展密切相关。我们青少年学生应该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应该学会亲近社会,融入社会,为将来走上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接下去又讨论了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些途径。通过这节主题班会课的召开,帮助同学们树立了正确的观念,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为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调查是社会实践活动课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是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包括准备、调查和总结三个阶段。我在授完九年级第2课“融入民族文化”这一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调查主题为“家乡传统文化资源”,分以下四步:
1.制定调查计划
确定调查的内容、对象、途径和方法等。可以就本地的传统艺术、传统节目、民间工艺、文化特色、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等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选定某个方面开展调查。
2.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搜集相关资料
3.整理、分析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特别是就一些突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4.在班内或校内交流和展示活动成果
经过这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学生们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认识到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责任心,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认识到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就是要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就是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思想品德活动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采用哪种形式,都可以起到以下几种效果:
(1)能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
(2)使师生教与学的观念得以更新,有利于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3)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各种参与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关心了解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热点问题,并使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他们了解了社会,理解了他人,增强了服务社会,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使命感。
(4)增强了學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学生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
如何有效地开展思想品德活动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新的教育理念、新教材改革的推动下,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化,一定会大有可为;一定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就是成长的乐园。可以相信,在广大同仁的共同参与下,思想品德课的活动化教学模式一定会越来越成熟。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渭塘第二中学)
4.观课议课有感 篇四
首先,观课议课是助人自助。参与者围绕课堂教学思考问题想办法,平等对话找出路。大家思考了教学活动中真实的问题,并分享了彼此的思考和智慧,本身就是收获。提高的不仅是献课人,还包括所有参与者。所以观课议课不是帮助,而是互助,这种互助体现在不是仅仅帮助献课老师,而是大家本着真诚的愿望和动机,共同学习,互相探询和启发,从中得到教益和启发。其次,观课议课不是下结论,而是探讨新的教学可能。有效议课重在参与,重在引起参与者对话交流,在参与中促进参与者思想。议课的本质是参与者围绕课堂上的教学信息进行对话交流,通过对话理解对方,理解教学,并探讨教学实践中种种新的可能性。因为我们未必了解情况,所以不能简单下结论,而是需要询问,需要倾听,少用句号,多用问号。通过碰撞对话实现突破和创新,提供新的可能,然后促进参与者在多种可能中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的方法。
第三,观课议课是一种平等对话。就彼此对话而言,它需要参与者有沟通与合作的意愿;需要对话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彼此接纳;需要彼此间的积极互动与交流。议课要致力从“他人提问”引向“自我提问”,在自我对话中追求自我改变和自我超
越。迈克.富兰说:“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发现问题有利于认识不足并加以改进,暴露问题、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能提高教师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有效观课议课需要培养教师直面问题的勇气。
第四,“到同学身边去”是观课议课的一个基本要求。“到同学身边去”的主要作用当然是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附带的作用则是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实施配合、进行帮助。这种参与,有利于培养参与者彼此的合作精神。了解学生另外的方法是请学生提供课堂教学的信息,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建议。观课议课坚持以学论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考察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是教师教的行为是否合理、教的效果是否理想的试金石。这样,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就是观课议课的核心。
有效观课议课从观课准备开始
1.提前协商观课主题
2.让授课教师先做观课说明
3.提前进教室与学生沟通
有效观课要致力发现课堂
1.观课是用心灵感悟课堂
2.有效观课需要主动思考
3.有效观课要为议课做准备
5.初中思想品德课观课有感 篇五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改革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旨在老师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会帮助学生掌握在初中阶段要懂得的基本道理,并运用原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逐渐形成正确观念。那么现在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是否为学生喜欢并接受呢?答案否定的。那么,如何适应新课程理念,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效果,使思想品德课真正发挥出他应有的主渠道作用呢?现提出几点策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建立更趋合理的评价方式:
长期以来,初中学生面临的是高级中学挑选,面对一张考卷而定去向。这种选拔方式逼着初中学生考出高分以适合他的选拔。因此,初中教学不得不出现应试教育。出现了“六重”即重文本,重主导,重灌输,重接受,重共性,重标准答案。由于出了上述的六个偏重,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创新,教师的创新,学生的创新,迟滞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此,要改变以往过分强调选拔功能的评价体系,改变一卷定终身的做法,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品德的发展,良好习惯养成的有效手段。首先,要逐步取消应试教育,目前有的省份己明确要取消初中升高中考试。为了适应教育新的改革与发展必须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其次,评价方法多样化,观察描述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但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的评价。再次,评价的内容要丰富,既重视学生的认识,也要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养成。最后,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本人评价自己,同学互评,家庭及邻居、社区都参加到评价过程中来,实行谁评价谁负责,力求评价的真实,客观,准确。只要做到了上述这些,就可在此方面减轻对应试教育的依重,应试评价的指挥棒退下阵来,创新型人才将层出不穷。
二、改革现在的教学内容:
教材的内容要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要求,要生动、形象地反映时代的要求,贴近生活,具有科学性,要与时俱进。因此,改革现在的教学内容大有必要。
(一)开展时事政治学习(1)收看的内容有:“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学习:半月谈和其它报章杂志。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做好记载。利用课前“五分钟论坛”,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如“利比亚局势”“欧债危机”“人民币升值”等。(2)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如重视“三农”的意义,外汇储备问题,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大力加强水利建设等。将新的话题引入课堂,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也更深入地认识到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与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现有的教育资源有图书室,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企业,农村,部队和科技院所历史遗迹,以及各种自然资源。这些资源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活教材,如果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会使学生开阔眼界,感受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实性,实效性。
三、教学方式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是因为他不会学习。”为此,教师要不断调整,改革并创新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学会学习,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就要让学生的地位发生变化,由传统的被动方式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体,调动百度文库wjb005制作 1
百度文库wjb005制作
学生各种器官来获取知识,特别要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书要学生读,题要学生解,才能发现问题,也就可以有机会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知识的目的。江苏泰州洋思中学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全过程让学生自学,大获成功。
其次,启发引导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启发引导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得到教师的暗示,避免走弯路,误入死胡同。路还是要学生自己走,这种启发和引导是起“火把”的作用。第三,使用声像教材,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将大量的案例材料,鲜活的人物形象,具体的活动过程通过画面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比文字教材和语言解释停留的时间更久一些,学生获得知识的机会更多。第四,寻找机会组织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入社会,做调查、听报告,实地走访,然后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形成文字,将书本上的材料与实际进行对证,即增加了信服度,又使学生学到了知识。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受到教育,收到实效,学到知识,逐渐树立正确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符合时代要求,社会的期望,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受到学生的欢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6.数学老师培训感悟:观课有感 篇六
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感觉到:“走出去,总会有收获”。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听课或教研活动,都是学习的好机会,无形中积累了教学经验。专家们的讲座就像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用目不暇接,精彩纷呈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先进的理念,新颖的设计,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亲切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知识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回味无穷。
短短两天里,除了专家们深刻的报告,还观摩了四节课,充分领略了他们不同的教学风格与思路。第一天上午是 李铁安老师的报告《高品质小学数学文化课堂的塑造》,使我明白了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中的教育性和价值需要。下午第一节是清华附小的许淑一老师执教的数学阅读课——绘本《宇宙小子》,通过对整本书的阅读使学生再次体会“一亿有多大”。整节课通过许老师的合理引导,孩子们通过“看、想、表达”圆满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理念下数学阅读的必要性。第二节是张红娜老师执教的体现数学文化的课——《趣话长度单位》,这是我第一次听数学文化课,也是给我触动很深的一节课。
首先,她让孩子看课题《趣话长度单位》,问: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期待?因为孩子也从未上过数学文化课,所以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好奇心,也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然后以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楼房来回忆学过的长度单位,再告知学生这是公制单位,又告诉孩子在我们语文书上的很多成语,比如“得寸进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等,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的寸、尺、丈也是测量长度的单位,是市制单位。那到底一寸有多短,一丈有多长呢?接着通过孩子动手测量和生活中的俗语“男子汉大丈夫”、“七尺男儿”来让孩子质疑,到底是怎么回事?古代的人有那么高吗?原来是每个朝代的标准不一样,让孩子感受到数学课的文化味,本节课还介绍了长征,让孩子体会到了红军的千辛万苦,要珍惜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最后在张老师说课中,以本课为例介绍了数学厚重课堂的打造,要追求“五感”,即情感、实感、动感、灵感、效感;突出“五味”:即文化味、数学味、生活味、趣味、人情味。因为现在的师生都在长度感和距离感上有所欠缺,孩子都是光会学,不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长度单位的感受并不深,张老师这节课充分让孩子去感受,并且整节课充满趣味,全程都将我们的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提醒孩子要传承古人留下的数学文化。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会向张老师学习,尽可能的体现出厚重课堂的五味,在成为好老师的路上,我将继续努力!
第二天上午是蔡宏圣老师执教的《小数的意义》和《认识方程》。《小数的意义》这节课,蔡老师完全抛开课本,通过一个计数器引入课题,让孩子自己去创造新的计数单位。这节课告诉我们:数是数出来的,不管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我们数数其实就是在数它的计数单位。这为我以后在数的认识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认识方程》这节课,蔡老师先教给孩子学数学的方法:“看”、“思考”、“表达”。通过PPT逐一出示情境图,让孩子从现实的情境中列出方程,巧妙的把方程与现实联系起来,使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方程的概念。蔡老师的课堂总结很是独特,不要只局限于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要联系旧知识,才有助于思考新问题;要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总结,有助于以后的数学学习。下午在殷现宾老师的精彩报告中结束了两天的课程。
7.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篇七
一、教学设计中的案例、情境要贴近现实生活, 贴近学生
课堂上要增强教学情境的感染作用, 教师在情境案例的设计上, 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如学习中的困惑, 与父母、同学、老师关系中遇到的一些烦恼, 打不开的心结等, 并尽可能地选择与学生思想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例, 这样源于学生身边的平常事, 能够使学生真正地把自己融于这种情境之中,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 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来思考。我们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融于教学情境之中, 才能体会出别人体会不出的感觉, 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 在学习九年级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时, 根据教材内容, 首先让学生知道有了承诺就有了责任, 比如对父母承诺做一些家务, 就一定要去做, 不能食言。其次, 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必然随之产生一定的责任, 身份不同责任就不同。结合生活实际, 让学生说一说, 自己都处在哪些社会关系中?在各种社会关系中, 自己应承担怎样哪些责任?观察同学中不负责任的现象, 向他们提建议, 设想如果一个同学学习上极端不负责任, 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些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很容易调动他们的思维, 激起共鸣, 达到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教学预期。
二、课堂设计的内容不能太细太满, 要留有思考的空间
过去教师往往追求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然后通过教师的贯彻落实,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精细设计在今天看来, 可以说是对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扼杀, 使学生在课堂上既要服从老师, 又要服从教材, 留给学生的空间自然就很少。因此, 课堂设计要力求简洁, 既要突出重点, 又要留有空白, 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激发学生的想象, 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 关注差异, 让学生敢于发问, 敢于探究尝试, 促使课堂产生积极互动, 多种类型信息积极交流。教师就问题及时引导和反馈, 为每个学生的积极活动提供保证。
例如, 在讲授“切好‘蛋糕’共同富裕”这一问题时, 教师有意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要共同富裕, 为什么又鼓励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问题的提出, 让学生一怔, 他们感到社会中存在这种现象, 一时却又不知如何作答。此时, 课堂表面上是鸦雀无声, 而学生的思维却处于积极的活动中, 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教学思路要清晰, 要富有内在逻辑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主线, 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 怎样衔接过渡, 怎样安排详略, 怎样安排训练等。教学思路应当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并要不落俗套, 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给学生以清新的感觉。
一堂课, 如果教师的思路不顺, 将很难培养学生的思辨性。因此, 教师的讲授一定要思路清晰, 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过渡, 力求简洁、顺畅, 注意知识的内在逻辑性, 务求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入下一个知识点, 使学生知道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要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学会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为师生在课堂上迸出灵动的火花创设条件。
例如, 在学习《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课时, 由50年来最具影响的书之一, 美国生物学家卡逊的科普著作《寂寞的春天》导入新课, 引起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思索, 由此产生四个问题:1.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状况怎样? (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恶化) 2.面临这样一种状况我们该如何选择?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我们国家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 制定了哪些法律法规? (基本国策) 4.大家在行动, 我们青少年该怎样做?四个问题有浅入深、环环相扣, 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诱导学生一步步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 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有利于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有益于课堂情境问题的生成
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课堂情境问题生成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同时, 可以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学生, 预设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 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生活有怎样的体验, 练习会有哪些误差。设计教学过程要凸现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细节处理;设计教学事件要注重给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设计教法要注重师生互动,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学法要注重生生互动;设计练习, 要关注个体群, 要有实践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可生成性。
一堂成功有效的的课离不开教师课前精心设计, 但完全按照设计进行的教学, 将会导致教师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尽管这堂课有多么流畅, 它仅突出了教师个人的精彩“表演”。但过分追求课堂上学生主体的发挥, 这堂课也许会气氛热烈, 但因为缺乏目标, 课堂效率不高, 会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无论课堂怎样的开放, 教师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引导作用, 要把课堂纳入到所需要达到的教学预期的轨道上来。
8.如何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 篇八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因为学好思想品德课,不仅有利于广大学生增长知识,丰富人生,更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让学生学会享受健康快乐的人生,从功利性角度来说就是为了备战中考。那么,如何学好思想品德这门课呢?现在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学好思想政治课的信心
信心是获得成功的第一步。要学好思想政治课,首先必须树立一定能够学好的信心。学生平时可以多了解一些“补弱”成功的例子,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在制定目标时,学生要从小、从低开始,积极创造思想政治课进步的记录,进行自我激励,不断提高自信心。
二、培养学习的兴趣
(1)用崇高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的来激发学习的兴趣。(2)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让其互相取长补短,交流学习心得,来培养学习的兴趣。(3)努力改善师生关系,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当然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4)教师可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比如,充分调动各种教学手段,运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或从学生思想认识入手导入,或从情感入手导入,或从行为入手导入。有的教师还提倡运用谈话法或讨论法、直观法、辨析法、哲理法导入,开宗明义,直奔主题;有的提出问题设问法或类比法、归纳法、游戏法、故事法的运用,激发兴趣,引起悬念导入新课;有的则提出通过音响法或图像法、观察法、演示法、汇报法的运用,创设情境,塑造形象导入新课。
三、多读多记
第一,要记住本学科的一些专有名词,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合理消费等。
第二,要记住一些反映重要观点的句子,如:“承担社会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正因为他们这样履行责任,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多彩、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
第三,要记住一些反映重要观点的内容,如:为什么要坚持对外开放?为什么说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阶段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是怎样的?
四、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
1.学习环节。听课时,让学生集中精力弄懂教师讲授的内容,做好课堂笔记,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课余时间应主动问教师或同学。课后的作业应及时、认真地完成。学会有意识地归纳整理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平时多读一些有关思想政治的报刊、书籍,经常收看电视新闻,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2.学用结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认识社会热点问题和身边的生活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好思想政治课还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成绩。
五、本门课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思想品德》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同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密切相关。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各自学科中最为基础的知识,要深入领会这门课程,就必须同这些相关学科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比如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都知道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用什么样的法律来保护自己并不十分清晰,所以应该重视学科的结合。
六、关注社会热点与关注自我发展相结合
以时事材料、社会热点为背景设计考题是中考命题的热点,也是中考政治改革的目的。这就要求学生平时不仅应多关注社会热点,养成爱看新闻的好习惯,还应多关注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让中学生与时代的脉搏同跳动。比如从当前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可以联想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从中国与世界各国一起应对金融危机和应对世界气候变化等事例中还可以联想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从三鹿奶粉事件延伸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联想法律、道德(诚信)方面的知识,以及权利义务、消费者权益、社会责任等有关知识,环境污染和节能减排问题等。
七、教会学生答题
初中生答题往往出现不规范现象,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规范答题。如辨析题既要求“辨”又要求“析”,那么就应要求学生辨的准确,析的有理。具体就是仔细审题,找出辨点,辨别正误,再联系材料阐明自己观点。在回答活动与探究题时,要注意全面作答,通常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或者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几方面进行阐述。
9.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随笔 篇九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来说,就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通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爱学生
爱学生,用心爱他们,他们都是和我们一样平等的人。不应该让学生感觉到和老师的心灵差距很大,这样教学的效果就不好。所以作为老师来讲,就应该真正的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观察他们的言行,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教学中,老师也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要善于以商量的口气和学生说话,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等待学生。
二、贴近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学设计,应该把那些枯燥的语言变化为古老动人传说典故、发人深思的名言警句、带有新鲜和乡土气息的新闻资讯和时事、在身边常见的生活事例„„作为载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更形象,让学生感到很亲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入课堂。例如我在讲为什么要讲礼仪时,我事先让学生准备了一个小品,小品讲的就是学生中发生的一件小事,A同学进班时碰掉了B同学的书,该同学没事似的回到自己的座位上,B同学生气,A就和他吵了起来。而后来,不巧这个同学的书又被碰掉,但立即被捡起来放回去并得到了道歉。我让学生分析这两个人的表现,说明了什么。学生从事例中结合生活实际肯定会得出要讲礼仪,然后去分析不可取的理由,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会诊生活中的片断,在课上充分让学生参与,并且让学生对情绪控制有自己的感悟,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充分地挖掘就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说,让学生评,让学生想,这节课的价值才真正的体现出来。
三、经常变换教法
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最讨厌、最反感,觉得没意思。只有经常变换教法,采用不同的形式上课,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觉得每堂课都有它的味道,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学生才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
为此,要经常采用演讲、讲故事、辩论、情景剧表演、趣味小测试、学生提出问题等形式进行教学。比如,学习“珍爱生命”这一内容之前,先布置学生以框为题目写一片讲稿。上课时由学生来演讲,比一比,看谁讲得最好。最后由教师和同学们共同点评,表扬讲得好的同学,鼓励其他的同学下次努力。
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形象的展示以便吸引学生是注意力。
以上就是我这几年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我知道,要真正的教好这门课程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去探索更多的方式。
思想品德课教学随笔
王通中学 胡国斌
思想品德课是教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上思想品德课就是教育、启发、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老师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灵活的教育技巧。思想品德课的改革与素质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加强等等,都与教师的才能与素养的提高分不开的。思想政治课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偏,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查漏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
10.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篇十
课程名称:《共同的愿望》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
作者姓名:黄 秋 雅
单 位:江西省上高县田心中学 联系电话:*** 邮箱:huangqiuya2009@163.com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历史背景,懂得“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理解“一国两制”构想对成功实现港澳回归、解决台湾问题、乃至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观点正确分析和看待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能力,从而增强国家主人翁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知道:“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方式,从而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内涵,“一国两制”构想是成功实现港澳回归的重要保证
2、难点:“一国两制”构想对解决台湾问题、乃至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
1,学生自读课本,通过讨论,归纳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搜集的材料及相互间的讨论,让学生理解“一国两制”的深刻内涵,港澳回归的过程及意义。
3,通过讨论发言等方式,让学生对台湾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并能对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景作出较为客观、科学的分析。
四、课前准备
1、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一国两制”、港澳回归、两岸交流方面的资料,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归纳整理,2、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课外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搜集有关“一国两制”内涵、港澳回归及台湾问题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再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现给大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航:
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内容及其关系是怎样的?
3、港澳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构想对实现港澳回归具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4、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
5、我国对台湾问题的政策和观点是什么?
6、青少年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态度是什么?
(二)讲解新课
(板书)
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探索用和平方式,提出了一些有关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理论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考虑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的过程中,“一国两制”构想得以逐步形成和完善。
2.“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内容及其关系:
(1)“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内容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一国两制”构想的相互关系是: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实现祖国统一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B、实行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的国家内,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与香港、澳门、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将长期并存,共同发展。但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C、“一国两制”构想不是一项临时性的政策,而是长期的基本国策。
3.港澳问题的由来,实行“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1)香港问题的由来: 英国在1842年通过《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的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99年。至此,香港完全进入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时期。
(2)澳门问题的由来:
A、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B、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C、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3)港澳问题的成功解决: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4)实行“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
A、实现了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
B、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途径和范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也是对世界和平事业的重要贡献。
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4,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社会的发展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血汗和智慧。
(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和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与祖国大陆尚处于分离的状态。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5.我国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和观点:
(1)原则和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2)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4)我们要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和平发展的主流,积极推动两岸的沟通与交流。(5)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分裂活动。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的企图都不可能得逞。
5.青少年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应有的态度:
(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2)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台独”言行作斗争;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堂总结
配以萨克斯曲子《回家》,展示本课学习线索。
七、课外作业
简答题:
1,材料:配以《思乡曲》,由电脑屏幕徐徐演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提问:
(1)从这首诗中,你可以感受到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结?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诗人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吗?
11.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课 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课程,既有严密的科学性又有高度的思想性。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搞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思想观念
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的教育现代化具有多方面内涵,包括教学设备,管理设备等物质条件的现代化,还包括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还在于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长期以来,由于思想品德课远离学生实际,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养成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良好行为习惯,即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思想品德课不但要让学生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目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应该关注学生人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所有的教育者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思想品德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才能培养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二、改革教学方法
首先,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要落实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理论,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
其次,要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上的着眼点必须放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上。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具有“三性”:一是积极性。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的信息与原有知识和思维模式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认知能力是通过活动为纽带形成的,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进行活动是学生们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课堂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是学生获得主体地位的条件和保证。教师要给学生尝试的机会,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动态活动方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了学习的内驱力,积极性也就产生了。二是主动性。知识固然重要,但探究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结果固然重要,然而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尝试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逐渐由“试一试”逼近创新的境界。三是绩效性。在课堂教学中实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手段,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管理的参与意识。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对学生学业的检查和评价往往是单向反馈,即由教师直接批改作业或试卷,学生坐等教师批给最终结论或分数,他们不了解产生错误的过程与根源。以单靠这种“判决式”的检查和评价,会使一些中下等的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依赖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个体的检查效能,这样能促进学生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增强学习信心。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当堂测试,并当堂由学生评分,分析出错原因。也可以在临下课的时候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每一次教学,都应该让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形成新的创新意识,这样的课才能称得上有效益。
三、丰富教学内容
思想品德教学要想吸引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如多媒体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为学生提供文本+语音+图形+图像或影像等信息源,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效果,易为学生接受。如在讲授《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时,我通过一系列的多媒体课件展示了长城+故宫+京剧+中华武术+汉字的演变等内容,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这种方式,不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而且他们进一步探究中华文化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这样做,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真正体现出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夏卫东.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探究[J].教学与管理, 2005,(03)
[2] 刘世平. 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动态性综合评价初探[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5,(06)
12.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初探 篇十二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大多只注重知识的讲授,其实质是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实现有效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更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一、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兴趣
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教师只有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开发。为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让学生“动”起来,以调动和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1. 让学生“多思”。
即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运用。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例如:讲“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时,让学生讨论什么是“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2. 让学生“多说”。
即鼓励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如讲到初三思品环境问题时,联系“H7N9禽流感”引发的系列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深对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理解。
3. 让学生“多做”。
即鼓励学生勤做学习笔记,编制知识体系,解答试卷等,巩固知识,加深理解。“不动墨笔不读书”。教师要在课前安排预习,课堂督促笔记,课后布置适当的练习,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学生勾勒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提纲,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增强教学的情趣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思想品德理论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要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必须讲究授课艺术。
1. 运用悬念和惊奇,直接引发兴趣。
在教学中,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其主要途径有:
(1)创设情境,引发好奇心理,激发思考。例如:讲“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时,笔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在公共汽车常遇到小偷,如果你坐车看到小偷在行窃时,你会怎样做?问题提出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讨论回答。有的说:“别多管闲事。”有的说:“上前去制止。”有的说:“拨打110报警。”等等。可通过创设这种简单的生活情境,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公民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必要性、意义、危害等知识。
(2)引用案例,产生现场感,激发探求欲望。如在讲“婚姻自由”时,笔者先展示一个案例:张丽,女,18岁,为了给患有先天性癫痫病的哥哥娶媳妇,经人介绍与表哥王华(19岁)在摆了几桌酒席的情况下成为夫妻。同年,哥哥也与花费了上千元彩礼才肯出嫁的高玉办理了结婚手续。学生先愣了一下,接着有的学生大笑起来,有的则露出惊讶的目光。接着,笔者让学生说说想法,学生沉默了片刻,议论纷纷,并说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空前高涨,有的认为前者婚姻合法,有的认为后者婚姻合法,有的认为两个婚姻都不合法。于是,笔者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学习了相关知识。
(3)利用多媒体,增强时代感,激发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引用幻灯、视频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好奇心。例如: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时,讲授之前先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那优美的、激情的旋律深深地叩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学生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在歌声中,教师及时引导:“为什么说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为什么说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问题一提出学生思绪万千,情绪高涨,纷纷发言。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引入新课。
通过这些音像作品、漫画,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也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强化学习效果。
2. 语言表达要生动幽默。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在讲授概念、阐述理论观点时,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风平浪静”,而应抑扬顿挫,生动形象。例如:讲“宪法和普通法的区别”时,可以比喻为“母子关系”。
生动、风趣的语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政治观点,寓教于乐,达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的效果。
3. 巧设练习,促进知识的内化。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识结构的过程。有效的练习可以促进它的完成。课堂练习不仅仅是对所学新知识的简单重复和反馈,而是要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广阔天地。因此,要改变传统的练习模式,创造性地选择合适的练习方式: (1) 知识竞赛法。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知识竞赛,或抢答或必答。采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增强口头表达能力和竞争意识。 (2) 撰写小论文法。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科学生活和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写成小论文,提出自己的创造性见解。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要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成为主动学习的受体,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科的针对性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跳跃着时代脉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理论结合实际,让理论回到它赖以升华的事实中,学生才能通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的分析,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理论的内容。因此,恰当联系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强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主要途径:在课堂上,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观察、认识社会,分析时事。课外,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如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今日说法”、“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浏览报纸杂志。从关心国内外大事和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入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体现政治知识的时效性、针对性。例如:讲“依法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时,可以预先布置班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相机拍摄城市中不文明现象,然后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进行课文教学。
这样,学生既体验了生活,又了解了社会,更感觉到了思品学科的实用价值,从而既深化了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接受了思想教育,还培养了政治敏感能力,使思品学科的知识、教育功能得到了有机结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社会变革新形势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应当成为学生走进社会、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当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己任;更应当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切实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实现有效教学。
摘要:学生是“开拓的、有适应性的、自觉的、思维活跃的自我尊重的个体”。如何更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现有效教学呢?文章认为, 第一是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 激发兴趣;第二是课堂氛围生动活泼, 增强教学的情趣性;第三是理论联系实际, 突出学科的针对性。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 .
[2]曹树真.论罗杰斯的师生观[J].外国教育研究, 2000 (12) .
13.如何激发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兴趣 篇十三
西昌市川兴中学 高颖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思想品德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仅仅依靠理论的教育很难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只有以我们的激情、智慧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使学生好学乐学,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当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方法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从而真正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也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快乐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是政治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老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臭架子,不要害怕学生“造反”,来挑战你的权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 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总而言之,师生间平等了,教学才能轻松快乐起来。
二、巧妙的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 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比如八年级第七课《剖析从众》,对于“从众”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很多同学是常常犯但又并没意识到。我就采取了“情境导入”的方法来引入新课。进教室后我并没有马上开始讲课,而是望向窗外,好像被外边的什么事情吸引了,忘记了讲课,不到半分钟,很多同学也纷纷向窗外望去,有些坐在教室中间的同学还站起身来,努力地向外望,还互相询问着“怎么呢?发生什么事呢”待我观察了两分钟后,我问同学们“你们在看什么?”而给我的回答都是:“不知道,大家都在看,我也看看是什么。”最后我告诉大家这是今天做的一个小实验,很不幸,同学们都在这个实验中失败了,从而引出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学生们既惭愧又饶有兴趣的开始了今天的学习。
三、引用故事情节,以情求趣
思想品德课本中有许多的知识点需要举例说明,才能让学生理解明白。我们在保证合适的前提下尽量选取“有趣”而能发人深省的案例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一个有趣的案例就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并进行积极思考。浓厚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有效学习的强大动力。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以说理为主,很适宜采用讲故事这种方式进 行教学。刚从小学过渡过来的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也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做好准备,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例如,七年级下册《法律初探》、《心中的规则》这两课就可以大量的举案例、讲故事,让学生们从这些鲜活的、真实的案例中来了解法律是神圣的、是不容侵犯的,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四、理论联系实际,以实增趣
尽管有许多学生不是很喜欢思想品德课,但是他们对身边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却很感兴趣。比如北京奥运会、美国大选、金融危机等等,都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把他们想学的、爱学的内容搬进课堂,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好处。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在课堂上也可以组织一些小活动。如教材中讲到如何正确对待上网问题,我首先让学生课前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让学生去调查学校里、身边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上网的后果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如何看待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 把“双刃剑”,认识了上网有利也有弊利与弊。然后进行了一次辩论课。选出正反两方各四位同学,就收集的材料以及问卷调查报告展开辩论。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去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我想,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再走以前的教育老路很容易被淘汰,教师应该在与学生的教与学的互动中,不断寻找适合彼此的教学方式,这才是课改对我们的要求——在发展中求得生存!当然,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妙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添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道德的熏陶,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目的,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14.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方法 篇十四
一、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早已引入课堂,为教学活动的呈现方式提供一个高效的平台。因其直观性强,学生易于接受与理解而广泛使用。运用多媒体幻灯片或视频直观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幻灯或下载有关视频来导入新课。多媒体教学具有视听结合、生动、形象、感受力强等优点。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使抽象的知识、概念变得直观、具体、形象。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领会、记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感,明辨是非。
例如,我在讲授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框时,利用了和这一框题密切联系的小品《打工奇遇》的片段,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讲到有关“正义”的知识时,播放了歌曲《好汉歌》的片段,然后向学生提问,“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句歌词,反映了人们身上的哪一种可贵的品质?学生很自然地就联系到了本节课的关键词:正义感。
二、漫画导入法
如,在学习八年级“终身受益的权利”这一课时,呈现一幅对话式的漫画:商人说:我送儿子进学堂,花了不少钱,这些钱足可以买一头驴了。()学者则答:如果不送你儿子进学堂,你家就有两头驴了!学生看了这幅漫画,大笑不止。“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幅漫画的?作者是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你有何感悟?”学生带着兴奋与问题,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知识的环节。
三、时事导入法
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必须体现时代性,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抓住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和热点,坚持与时俱进。而且近几年,山西省的思想品德中考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体现山西特色,有浓郁的“山西味”。
因此,我们在关注国家大事的同时,还要密切联系山西本地的大事小情。在讲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基本国策时,把这一知识同山西成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事件结合起来,既让学生明白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也了解了山西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再如,复习“了解祖国,爱我中华”这一板块时,把它和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做,使学生既有了对知识的宏观把握,也联系了时政热点,提高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四、巧设疑问导入法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中,设疑也一致被认为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一原则,教师可以通过精心构思,巧布悬念或巧设疑问以有效地导入新课,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活动。例如,在讲解“财产所有权”的知识时,先让学生说说“拾金不昧”这一成语的意思,让学生明确这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是我紧接着说:“有这样一个人,不仅“拾金不昧”,还把捡到的钱捐给了希望工程,可是这位好人却要承担赔偿失主的法律责任,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急切想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一个简单的悬疑设置,为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五、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属于“温故而知新”的形式。通过提问、总结归纳等方式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而提出新的问题,承上启下地引入新课。这种方法是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二者之间的连接点,按照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入新课要学习的课题或内容。复习导入法适用于必须掌握已学知识才能进入新知识学习的教学,适宜于知识体系中的关键性重点知识的巩固教学。复习导入法中的复习内容可以是前一节的内容,也可以是原来学过的知识,但复习的知识要与现在要学的新知识有关联。复习内容的选择要服从新课程学习的需要,复习时如果学过的知识已久,可以采取陈述提示的方法,如果是近期才学的内容,可以采用提问的方法。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时会发现,它很难在第一时间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欲和探索欲,反复使用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这一方法不宜反复经常使用。
总而言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导入设计是一门艺术,正所谓导入有法,导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再好的导入方法如果反反复复地使用,就有可能收不到激情、激趣、激疑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研究,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导入方法,让学生感到新颖、生动有趣,使新课一开始就能紧扣学生的心弦,因为好的导入不仅吸引着学生的求知欲,更能扩展教材内容,突出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所以得体有效的导入方式值得我们广大思想品德教师不懈地去探究。
15.学好初中思想品德课之策略 篇十五
一、养成习惯, 掌握方法
“细节决定成败”, 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人受益终身, 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学习更是如此。在平时的学习中, 大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做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每一个环节的工作。
1. 预习。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必须重视思想品德课的课前预习。预习是学习过程的起始阶段, 是思维习惯形成的助推器。预习, 从短期效应看可以增强学生上课的目的性, 提高时效性, 从长期效应看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想品德课的课前预习主要是认真阅读教材。认真阅读教材可以了解将要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带着求知、解惑的欲望专心听课, 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阅读的方法和步骤是:首先要粗读。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分单元实施学习的, 在单元学习前先看一下该单元分几课, 每课几个框题, 每个框题几个目题, 每一目题的标题是什么, 每个目题各讲了哪些问题, 从整体上把握各课的主要内容。其次, 必须细读。对每一目题内容在听课前要细读, 即按照老师课前给的预习提纲或老师在课前提出的思考题来细读课文, 如果老师没有给出思考题, 自己就要围绕将要学到的框题或目题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方式提出尽可能多的思考题, 然后按提纲的线索或思考题的要求逐段阅读教材, 努力做到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不能解答或解答不全面的, 要在教材上做个记号, 留待课堂上解决。同时要读懂教材所举的事实、例证。弄清教材是怎样运用这些材料分析问题的, 进而归纳、概括出结论。
2. 听讲。
学好思想品德课必须牢牢抓住课堂时间, 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听课效率。首先, 要在课前准备好听讲用的教材、文具、笔记本。切忌老师已经开始讲课了, 自己才匆忙收起上节课的文具, 东翻西找这节课要用的东西, 这样既影响了他人学习, 又影响了自己听讲。其次, 要有明确的听课目的, 集中精力, 积极思考, 做到学思结合, 紧跟老师的教学安排。需要阅读教材时, 就仔细阅读;需要回答问题时, 就认真思考, 积极回答;需要讨论时, 就主动参与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 听课时还要认真做好课堂笔记。记下老师讲课的主要内容, 理清老师讲解分析教材的思路, 记下对自己有启发的问题, 记清老师布置作业的范围和要求, 这些都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在听课与记录发生矛盾时, 可先不记, 以听懂为唯一目的, 课后再对笔记进行补充完善。
3. 复习与作业。
及时复习, 是学习反复特征的内在要求。复习时要回忆学习了哪些知识, 重点是什么, 把课本、笔记相对照, 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或知识链条。做作业是学好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一环。通过做作业可以巩固教材上的知识;可以发现自己在预习、听课的过程中尚未发现的问题, 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加深自己对概念、观点、理论的理解;可以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以后的复习积累资料, 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关注时政, 启迪思维
时政热点一般是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具体表现, 是教材内容的深化和延续, 因此, 中考十分重视对时政热点的考查。这种考查不仅限于时政热点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等, 更重要的是以时政热点为载体, 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建议大家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读报纸、看新闻的好习惯, 不断拓宽知识面。另外, 在关注时政热点的同时, 要做有心人, 注意把重大新闻时事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学会多层面、多角度用教材知识对新闻进行全面分析, 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知识的重新整合能力。
总之, 初中思想品德课尽管学有方法, 但无定法。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 只要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用心学习, 就能学好思想品德课, 并从中领略到学习的乐趣。
摘要:同样的学习内容, 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要搞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就必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样才能使学生会学、爱学。
16.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初探 篇十六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情境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创设情境,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创设材料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材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新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看,它一改往昔那种严肃的说教式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有趣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语言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要使思想品德课活起来,创设与教材相融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所以备课时,我常常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设法找到相应的情境材料,如收集现实生活材料,从报刊杂志、网上、广播和电视中找相关的情境材料,然后对情境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典型的合乎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开启了他们的智慧,开拓了他们的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应在问题上下功夫,培养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勇气和毅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活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并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做到精心设计,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之入境。如在《自立自强》教学中,首先设疑激趣:你是否有过依赖的时候,当时是怎么想的,有没有想自立自强?从实际入手,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对事例的阅读和自身实际的反思,以小组讨论、研究的方式来解决,学生可以有不同见解,只要有道理,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能解决自身问题就可以。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这个问题的设置加强了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自主探究、认知,同时让学生在情感、思想、价值观上有所收获。但要注意的是,在设立问题情境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原则来合理地设置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看书找答案上;在组织教学程序时,要及时针对学生的发现活动作出适当的引导,使他们运用正确的思维规律,这样才能较好地发挥问题情境的积极作用。
三、创设活动情境,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信念的过程中,必须引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怎样按道德规范去行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情境导行,可以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中学生童心未泯,对直观、生动、形象的东西感兴趣,对感兴趣的东西非常关注。在导行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开展活动情境表演,让他们进入角色,在道德行为里加入学生自己的形象,促使学生把行为与道德规范相对照,鞭策自己去努力实践道德规范。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转贴四、创设爱心情境,铺垫学生情感基调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哈姆柴克认为:只有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充满爱的教育氛围,才能使学生心理感到安全,才能坦然接受学习。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可见,与学生情感交流得当,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惯性。与学生情感的接近,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在这一感情基奠下,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会主动、自觉,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在情感的情境中学生感到的是人格的尊重、自身价值的存在和智慧的展示以及爱心的温暖,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主观所需,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以诚心、耐心、爱心、热心来建构教学的情境,不用“教鞭治学”;更不做体罚、变相体罚的“形象大使”,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使学生在情感交流中实现自主学习。
五、创设评价情境,激发学生自信心
创设评价情境,可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活求知热情,提高学习效果。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对学生的最终判决,而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促进和提高。所以,注重营造良好的评价情境非常重要。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发展,实现个体价值。这一情境要教师精心的营造:学生学习、发言中,一个满意的眼神,一个奖励的微笑,一个好的手势,一段鼓励性的话语,都是在无形中建构评价情境。另外,对那些学习有畏难情绪的学生,用最大的耐心、关心和尊重去对待,及时发现、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让他们在这种情境中体验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敢于迎接各种挑战。还有,应将单独的教师评价情境转化为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情境,这种多主体、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情境更容易深入学生的内心,促进他们自主去探究,全面地认识自己。
六、运用媒体,创设视听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情况、和条件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以提高学生知识的再生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道德认识和情感得到巩固和发展,道德认识不断内化成道德行为,再由道德行为的实践,养成道德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雍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02)
[2]廖晓红,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性学习初探[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01) .
17.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复习方法与技巧 篇十七
思想品德课采用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才能把中考考试要求、社会热点、解题技巧“颗粒归仓”,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做法。这里向读者尤其是教初三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介绍一种独特的复习方法,即“专题式复习法”。
所谓“专题式复习法”就是指围绕基础知识、社会热点、考试题型、考试心理等进行专题复习或辅导。这种复习方法由于跨章节、跨教材,“以生为本”,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比较宽、广,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深受学生欢迎。
一、巩固基础知识专题复习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和其它课程一样,都要把搞好基础知识的教学放在首位。因此,思想品德课复习课教学,首先也应把巩固基础知识作为第一要义。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教学,应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实际,对基础知识认真设计好适量的书面练习。练习题力求做到系统全面,重在基础同时,练习题的设计要尽量做到标准化,促使学生思考。这样,通过完成练习题,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熟悉教材的基本内容。
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有赖于教师在复习教学课中将教材内容梳理好,使内容系统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复习初三思想品德(科教版)第四单元时,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然后由教师归纳出本单元的考点与热点:
考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作过程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
3、政府的报告、代表的仪案、会议的决议体现着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思想。……
热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2、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并把它板书出来,详细阐述构成课文的内容体系。可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全文的内容要点。避免了学生只孤立地掌握些支离破碎知识的现象。
我们在复习教学中,通过巩固基础知识专题复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学科主干知识形成知识树,建立起知识网络,学生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时才会出现“会当岭绝顶,一揽众山小”局面,达到满意的解题效果。
二、热点问题专题复习
“题在书外、理在书内”,“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素质教育为要求,加强与社会热点、社会实践及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试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与自然、关注国家现代化”,这是近些年来中考命题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在初三后期教学中,作为初三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按照《思想品德考试要求和范围》所要求考查时间内,对国内、区内及本市发生比较大的事件进行必要的筛选,找到影响力大、影响时间长的重大时政事件,把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反映国内外形势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联系起来形成问题,并进行讲授、分析,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而且还要让学生关心热点问题的最新动态,甚至吸取最新的理论成果。
多年的初三毕业班教学实践表明,筛选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原则与方法是:以近期为主、远期为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知识为主,科技教育体育文化卫生为辅;法律知识以运用为主,理论为辅;以定性热点为主,争议热点为辅;以长效热点为主,短效热点为辅。
通过热点问题进行专题复习,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体现思想品德学科的时代性、实用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生产,关注社会生活,实现思想品德学科固有育人功能。
三、考试题型专题复习
在考试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答题不注意方法技巧,只知道照抄照答。因此,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把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作为一个重点,提醒和指导学生对题目进行认真审阅、分析,弄清题目内容是属于教材的哪一部分,然后再根据题意认真作答。避免学生出现答案写得不少,得分却极少的现象。通过经常性地讲练,使学生熟中生巧。
思想品德考试题,目前由单项选择题(又称客观题)、材料说明题和实践与探究题(又称主观题)三大题型构成。解答客观题的逻辑思路和步骤。对题干的审题是关键,题干往往由立意、情景、问题设置三部分构成,通常采取“一看、二抓、三领、四想”来指导读题干,“一看”就是要看设问,弄清题设问的指向,看看题目设问是法律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知识或时事政治,以及哪个知识范围;“二抓”就是要抓关键词,采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号法;“三领”就是要领悟出题者的意图----考什么原理;“四想”就是要想思想品德术语即:书本术语和时政术语。弄清题干基础上,对题肢一般采用“三排一保留”办法即可以做对选择题,“三排”就是一排谬二排异三排重,在题干是正向选择前提下,那么题肢中的知识错误、观点错误、正误混杂、张冠李戴、模棱两可、与事实不相符就要被排除,在将剩下的题肢代入题干的指向性和逻辑性中去排异,同时还要注意题肢的观点不是回答题干的问题,而是对题干意思的变相重复,须排除掉。经过“三排”之后剩下的题肢就是正确选项了,最后还要将正确的选项再代入题干中的指向性和逻辑性中去验证。如果题目是要求选最佳答案的,那就用“最直接、最根本、最全面”去指导做题。
解答主观题的逻辑思路和步骤。一是要带着设问对材料进行逐段、逐句、逐层地进行阅读,找到关键词语,通过关键词语上升到所学理论。二是归类对号,落实课、节、框,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在读题时,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范围,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三是规范化答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是先归纳题目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第二步是说清有关理论观点,即说清材料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第三是用事实证明,答题不仅要有理,而且要有据;第四是表明态度或简述自己的认识体会。这四步并不是回答所有主观题都必须具备的,要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分别加以运用。
答题时一定要使用思想品德课中的观点,而不能使用自己创造的语言、概念及社会、家庭流行的俗语。只有使用教材中的观点,才能做到表述规范、准确、科学、简洁,才能和阅卷老师沟通思想、交流信息、形成共识、减少误解。
通过考试题型复习,要贯穿考试技巧方面知识教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掌握解决各类题型的技巧。学生在参加中考时,就会有备而去,满意而归,考出比较满意的成绩来。
四、考试心理专题辅导
初三学生考试过程的心理障碍主要有四种现象:第一种现象是心理过分紧张而怯场;第二种现象是情绪低落、丧失信心,在考试中由于考试者出于被迫参加,或是认为目的达不到,或是在应试过程中预感成绩不好,或第一堂考试试题难度较大,对第二堂考试中考试者心理带来干扰,表现为消极,没有信心,直至不能坚持下去;第三种现象是外来“刺激”对心理带来的干扰,在解答试题过程中,考试者在对所学知识经过回忆,联想、知识重现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时,突然外来“刺激(”包括监考教师来回走动、别人试卷翻的哗哗声、考试秩序混乱、附近传来噪声等)往往容易使“神经联系”中断,强“刺激”还能使原来已知“信息”难于“提取”,其结果影响考试者的正常答题;第四种现象是偶发事项对心理带来的惊慌,在考试者缺乏思维准备情况下发生一些事项、事件,会使考试者惊慌失措,心理紧张,影响正常思维,造成考试者考不理想的成绩来。
由于中考强大的作用及社会的高度重视,考生在考前、考中出现一定程度的考试心理障碍是正常的。那么,教师在初三后期采用考试心理专题辅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的结果。教师可以采用这些专题辅导,如考生如何度过考前“学习高原现象”、如何树立中考信心、如何调整考试情绪与状态、如何看待考试焦虑、如何克服中考考试中“克拉克现象”等,使初三学生在参加中考时有比较充分的考试心理准备,从而在中考中发挥出超常的水平,考出理想的成绩来。
18.初中思想品德课观课有感 篇十八
和耀光
本学期,我担任初中三个班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上学期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由于所授班级较多,而且学生的基础又参差不齐,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为提高每节课的效果,教学质量,我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结合身边事例,使知识通俗易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行解决能力范围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集体精神。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我们的学生基础整体而言是不容乐观的,因此批改作业是一件很棘手的工作。针对练习册里题量过多,难度过深的不足,我始终坚持结合学生实际,自己出题的原则,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
19.新课改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改革 篇十九
通过使用人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 笔者深切地感受到新教材科学合理的教材结构给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确实增添了不少活力,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个别不和谐的“穿新鞋走老路”或过分强调主体的“放羊式”教学现象。
一、认真研究新课标, 把握好教材知识的深浅度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避免德育课程学科化的倾向, 追求教材内容的整合性。为了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的学科化, 教材的设计考虑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改变把教材仅仅视为传授学科知识工具的状况, 从过分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转向增强课程育德功能, 重视促进德性发展。因此教材在注意传授道德知识的同时, 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而教材在内容上与以往的思想政治课的教材相比, 有了很大程度的创新, 在语言表达风格方面, 已经由有原来的“讲授文本”转变成“与学生对话的文本”, 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文本, 教材的内容语言朴实, 通俗易懂, 没有生僻的词语, 也更少难懂的专门术语。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思想品德教材的使用者在备课时以及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认真研究新教材的特点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标准, 把握好教材知识的深浅度, 绝不能因为教材中知识的平实易懂, 人为地增加课外知识, 学科知识, 加大知识的难度, 又回到传统的讲授文本, 重知识传授的老路上去。
二、精心备课, 把握好课堂讨论活动的疏密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 已成为一种教学时尚, 是广大初中政治教师普遍采用的体现合作教学思想的一种教学策略。于是在一些思想品德课上, 讨论便成了家常便饭, 什么问题都要讨论, 一堂课学生要讨论五六次甚至更多。前一个论题还没结束, 后一个论题已接踵而至。整整一堂课, 论题就好比是接力棒, 学生就是运动员, 讨论就像一场接力赛, 学生疲于应付, 听课老师也感觉激情有余, 内容不足。而有的课堂上, 讨论又成为教师调节教学时间的工具, 就像一根弹性十足的橡皮筋, 时间宽裕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再讨论讨论”, 时间紧凑时就打个“短平快”, 学生刚进入讨论角色教师就宣布结束。这样的讨论, 无论是论题的设置还是讨论的启动、组织, 都具有很明显的随意性, 讨论的质量也因此而大打折扣。
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教师曲解了课堂讨论的内涵和意义, 曲解了新教材的另一个特点, 即———使课堂的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活动设计融为一体, 曲解了“内容活动化, 活动内容化”的精神实质, 对讨论的基本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 把讨论看成是装点课堂的点缀, 或者以讨论代替课堂教学。因此要适应新一轮课改, 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的使用者, 一定要做到精心备课, 把握好课堂讨论活动的疏密度, 而不能过于随意。
三、关注过程, 把握好课堂讨论活动中师生的参与度
在一些公开课上, 笔者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 教师刚提出一个问题, 要求学生讨论, 教室里立即一片喧哗声, 热闹的场面, 好像每个学生都在参与讨论。仔细观察一下, 发现有些学生的确是在按照要求讨论;可也有的学生互不倾听, 你说我也说, 缺少真正意义的合作交流;有些学生乘机聊天;有些小组成员不是在认真讨论问题, 而且找出从书店买的参考书, 把对教材解析中对活动题的解读答案抄到课本上就算完成讨论任务, 而且还会洋洋自得举起手等老师喊自己答出所谓的标准答案;更有的学生干脆作壁上观, 等着听答案。而在讨论活动的汇报过程中, 真正参与较多的还是那些学习成绩好、胆大、性格外向的学生, 尤其是好学生经常代表小组发言;困难学生则多扮演听众的角色, 未经独立思考就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取答案和信息。困难学生能从讨论中获益多少呢?这是个未知数。
学生讨论问题时, 有的教师守卫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或面无表情袖手旁观, 或只顾低头背自己的教案, 或像个警察一样严肃地走来走去, 严重缺乏参与意识。有些教师虽然参与了讨论, 却光顾着和个别学生讨论交流而忘了要照顾其他同学, 导致多数小组的讨论不能按预设的方向发展, 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样的讨论活动发展下去, 只会成为少数优等生表现的舞台, 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思品课丧失表现的欲望和兴趣而最终导致活动教学无法正常开展。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 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只关注讨论结果, 对讨论的指导和监督不够, 讨论时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当然, 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自觉性、自控能力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部分学生性格自私、独立, 缺乏合作意识, 也是出现上述问题的客观原因。因此, 在课堂讨论活动中, 教师应该主动放下架子, 积极参与, 这样才能听到学生的心声, 才能清楚地了解组织形式的利弊和讨论时间的长短, 从而不断改进讨论的方式方法, 提高讨论效果, 才能在课堂中扮演好学生的“对话者”、“商谈者”, 把握好课堂讨论活动中师生的参与度。
20.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篇二十
一、思品课堂导入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
教师若能设计出一个新颖的有趣的开场白,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激活思维,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比是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
二、思品课堂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 。
新课程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背景,与社会、学生的实际有着广泛联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更要注意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过去的课堂所传授的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并不紧密,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课堂成了与生活割裂的空间,知识成了从生活中剥离的纯粹的知识。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正努力地还课堂以生活的本来面目,时时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如:在讲“消费者权益保護法”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答,“在日常生活消费中,我们应怎样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如;在教学“正当防卫”时,新课伊始,我就对学生说:“我们知道,打伤人都要负法律责任的,可是有一次,小明打伤了小王却不用负责任。”每个同学都表现出惊讶的神情,都急着要知道老师究竟有为什么,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样学生就能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在丰富、在发展,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课堂变成了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使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应用。
三、思品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
有研究表明,80%的学习困难与过重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明显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毫无疑问,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其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教师与学生交流方式恰当了,学生上课时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学习的效率自然就高。民主平等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而诙谐幽默的思品课是最快乐的,今天的课堂,已经改变了原有的僵化模式,正如海菌兹·雷曼麦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们所接受。”所以教师采用诙谐的故事、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富有生机,让整个课堂充满快乐。
四、思品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观课有感】推荐阅读:
山东初中思想品德07-10
初中思想品德复习提纲10-20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方法10-04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工作总结07-13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08-07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读书笔记10-24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状况问卷调查06-27
远程培训——初中思想品德理论研修学习总结06-13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研工作计划08-04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反思——毕业论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