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精选16篇)
1.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一
创作思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标志着当代教育已经从纯粹书写板书教学时代为主过渡到了多媒体技术与板书教学共存的阶段。多媒体技术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非常有效的教学桥梁。英语教师的多媒体技术水平提高了,多媒体英语教学环境也将随之改善,从而充分发挥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本人所在的宜春市实验小学有着优越的多媒体英语教学环境,为我们英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提供了硬件支持,因此本人常常思考怎样让多媒体技术充分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并如何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英语素质教育。本文提出了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一论点,围绕这一主题,首先分析了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常规应用和延伸应用,无论是常规应用还是延伸应用,都与培养学生能力紧密结合,最后本文对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四个方面的能力展开了论述。本文中运用了很多实例,避免了空洞的纯理论,有力的说明了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举足轻重的。本文提出了如何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并通过分析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各种应用和学生的四个方面的能力的培养来深刻阐述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二
一、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发展根基, 在小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 使之建立表象上的认识, 更是为了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境, 以便启发学生对表象上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例如, 在教学《长城》一文时, 可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一边播放录像, 一边放录音, 让学生思考“长城有什么特点”.这样, 学生看到长城雄伟壮观的场面, 听到声情并茂的赞叹声音, 情绪就会高涨, 踊跃举手发言, 长城的特点“壮观, 高大坚固”就会脱口而出, 而且, “长城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一问题, 能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 就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而配以信息技术教育手段, 使学生能较快获得“最佳”的答案, 同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起来, 通过清晰、生动的画面, 也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开发、进行联想.高尔基曾经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没有发现的环节.”有的文章中言虽尽而意却未完, 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 把它补充出来, 在这里, 因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的使用, 学生就能很快地找出正确的答案, 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 不但使学生的思维整体结构获得优化, 也会向追求独到探索最佳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二、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识忆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 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识忆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 在教学象形字、指示字时可以出示画面配合教学, 教会意字和形声字时可用幻灯片移动教学.
例如, “月”字, 出示一轮弯月的画面, 教师加以解释, 学生对“月”字已经有了很深刻形象的记忆, 如“休”字, 只要出示“一棵树左边依偎着一个人在歇息”的画面, 学生便可以牢记, 使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会使本来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趣味盎然, 有利于掌握汉字表音表义的规律, 加深理解和记忆, 因为它省时、高效、优质, 且给学生美的感受, 深受师生的喜爱.
三、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精彩的画面, 生动的情景, 可以使深刻的道理浅显化, 复杂的内容条理化, 可以使形象更具体, 重点突出鲜明, 帮助对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 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例如, 《秋天到了》一文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孩子来说, “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很难理解, 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录像, 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的样子, 再观察“一片片树叶从树上落下来”的情景, 学生在比较中很自然地就理解了句子的含义, 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的直观、形象、生动进行教学, 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录音媒体以清晰和流利的普通话, 有的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录制而成, 播放朗读录音带可以使学生沉浸于某种境界, 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 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例如, 《赤壁之战》一文, 教师的朗读与配乐录音的朗读效果是无法比拟的, 当录音带放到“黄盖把二十条船用芦苇一起点着火, 乘着东南风驶向曹操船队, 曹军在铁索连着的船上无法逃脱, 哭声、丢盔弃甲以及周瑜的兵追来的喊杀声、震天的锣鼓声混成一片”, 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生在这种音响效果的范围内学习, 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 展开想象, 培养说话能力, 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 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可以烘托课堂气氛, 促使学生声情并茂地读书, 多媒体播放的朗读声音, 清晰标准, 语调抑扬顿挫, 很有感染力, 可以让学生学读、仿读、有错误之处再加以纠正, 促使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3.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三
一、分析理解能力
一直以来,我们常说: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能够通过有效的语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课堂一直呈现的都是教师“一言堂”的模式,即便是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也是教师在主控,导致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待提高。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来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也能确保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时,为了锻炼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更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带着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文本阅读,即:(1)题目“永远的白衣战士”为什么要用“永远”一词,“战士”能否改变为“天使”?(2)主人公叶欣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是怎样的?(3)叶欣为什么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4)文本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学生的阅读盲目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而且有效问题探究情境的创设,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现实是,很多学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甚至连最平时的交流都是支支吾吾。可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
首先,搭建自主表达的平台。比如,通过创设情境来给学生搭建说的平台,鼓励学生开口说,开口表达。如,在教完《三顾茅庐》之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这则故事用自己的话表演出来,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自主组织语言锻炼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接着,要对学生的表达过程给予及时评价。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非常清楚,要想让学生开口说,愿意说,是需要勇气的,而这份勇气的来源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也就是说,在给学生搭建表达的平台之后,还要及时、准确地对学生情况进行评价。还以《三顾茅庐》的表演活动为例,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的流畅程度,甚至是音调、语气等都要进行评价,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得到鼓励,减少对“说”的畏惧,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积极地在课堂上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学习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才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当然,除了分析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实践应用能力的主要内容外,还包括审美鉴赏能力、文本解读能力、文本复述能力、辩论能力、讨论能力等,都是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素质教育下的语文课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要鼓励学生在实践应用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马丽.如何借助小学语文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J].新课程学习,2015(10).
4.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四
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初中英语教学目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学生要在口头上和书面上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是通过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的,学生要熟练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也是通过听说读写的练习培养的。那么,如何做好初中英语听说读写的教学工作呢?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听说读写,全面训练
从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听说读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紧紧相连,相辅相成。听和读是领会,吸收的过程;说和写是表达和复用的过程。领会和吸收是基础,表达和复用是提高。没有领会和吸收,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没有表达和复用,语言实践能力递进就宛如纸上谈兵。
学生学习英语总是先听后说。听懂了,才能说得出;听准了,才会说得对。听是说的前提,说又有助于听。要改变英语学习者的“聋哑症”应加强听说两方面入手。在初中阶段应重视语音教学。通过听,感知语言形象;通过说,将语言形象固定下来,让学生学会比较地道的语音语调。经过大量的听说训练,避免很可能出现的Chinglish(汉语式的英语)现象。
读和写也是紧密相连的。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提高。读为写提供内容、材料、语言,写促进学生对词汇、语法、句法的巩固理解。在英语教学中,阅读与写作要一起推进。对于教材中的课文,可让学生结合练习册中的问题进行阅读理解,通过限时阅读与阅读竞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通过平时听写、课本中的写作部分、练习册中的写作练习等,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作为言语交际的听说读写活动,既有其独特性,又有其依存性,但在多数情况下是某几项活动互相结合,同时连行。教师应根据这四个环节的特点与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四会”能力。
二、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听说读写贯穿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但在不同阶段应有所侧重。从初一到初三,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英语水平的提高,以及英语教学中某些因素的转化,自然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教学阶段。
根据英语教材的编排体系与学生年龄特点,初中学英语教学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应以听说训练为主。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结合学习语音语调,发展学生听说能力,在听说基础上开展读写训练。从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来看,由于他们年龄小,活泼好动,不受拘瑾,模仿力强,他们乐于接受这方面的训练。因此从教学因素的诸方面分析,这一时期应突出听说教学。
第二阶段是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在此期间,应逐步压缩听说训练的强度。因为处于本阶段的学生,其模仿力开始减退,羞怯性增强。同时,学生所学语言材料明显增加,语言知识与结构也逐步复杂。故在本阶段,一方面需巩固听说训练的成果;另一方面为逐渐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第三阶段主要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随着学生词汇量的增多,语言知识、语法知识的逐步积累,学生自己可推敲教材中的课文,理解课外阅读材料。教师在课堂上将课本中所出现的较复杂的语法现象、句法现象、语言知识一讲解,又可化解学生阅读中遇到的疑团。教师还可通过课外不同英语文体的训练,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在听说训练的基础上,循序渐进,达到较好的英语阅读水平。
三、授业解惑,注重教法
研究国内外现代外语教学方法,可为我们的荚语教学提供借鉴。运用这些经典教法的优点,可给听说读写教学注入重要理念。如用直接法(即直接教英语的方法,包括直接学习.直接理解、直接应用).听说法(以句型为中心,以听说为基础的反复操练法)交际法(以语言功能为基础,以真实情景创设交际的教学方法)可为我们的听说教学提供重要理论依据;视听法(利用视听手段的教学法)、交际法可创设情景对话,为我们提供情景对话的语言材料,其中视听法叉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铺设现代多媒体电化教学网络;认知法(从已知知识出发,通过学习和分析,在有意识的语言材料中培养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的方法)可用于指导学生理解语言、语法现象,帮助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能力;连最古老的翻译法,也可帮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母语的翻译和比较,明确语法项目,能让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外语的抽象词义和复杂的句子结构,也还能直接为学生翻译句子与写作服务。因此,根据学生实际英语能力,运用上述的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可更好地起到教师授业解惑的作用。
四、课程改革,掌握内涵
我国的英语教师及广大外语教学研究工作者,多年来一直在寻求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学法。即使是二十世纪初的直接法,六十年代的情景法,七十年代的听说法和八十代的交际法,通过这些尝试,人们认识到,没有哪一种方法能在一切时候符合一切学习者的要求。
5.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篇五
音乐实践活动的内容很多,如:听、唱、奏、欣赏、创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在浓郁的艺术气氛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能力。
一、在节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节奏教学是音乐的灵魂,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任何音乐都有鲜明的节奏,在教学中,教师把日常生活和语言中所体验到的节奏引导到音乐种,通过拍击实践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
针对二年级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利用学生喜爱游戏的特性,选择有趣味性、学生广泛喜爱的游戏,把音乐知识技能贯穿其中,让学生在充分自由表现自己的主角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例如:学习《大鹿》一课时,课前让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了一个头饰分别代表“大鹿”、“小兔”、“大象”、“小鸟”、“狐狸”等。请几位同学架起一座房子,大鹿站在房子里,教师分别按先后弹奏小兔、大象等的旋律,弹到谁,谁就学做自己所代表的动物的动作走到大鹿门前、用木鱼的敲击声作为敲门声(不同的动物敲门声的轻重、强弱都不同),在进门前还得过一关,大鹿在门内大打一个节奏,要求门外的小动物变换其中一个小节节奏,打一个新的节奏才能进门。每一个小动物打的节奏尽量不要重复,等所有的小动物都进了门,大家才能一起欢快地唱《大鹿》这首歌。全体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活动中学会听辩旋律,又能自立创造出新的节奏,也能控制好强弱,还能玩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欣赏教学是让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在整个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去感受音乐。这样,才能把音乐所反映的内容变为实际的音乐音响,并通过感知和体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在欣赏教学中,采用听、想、视、画、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置身于音乐的美好境界中。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教学中抓住学生好动的特点,把动作表演和欣赏音乐相结合,让学生去感受、体会和表现乐曲的情绪和内涵。如欣赏《森吉德玛》时,让学生随音乐进行表演,当听到欢快的旋律时,学蒙古少年做骑马的动作,当听到优美抒情的旋律时,模仿蒙古小姑娘做应肩、耸肩、挤奶等的动作。通过表演,乐曲的情绪、速度很容易地被学生掌握。
三、在歌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歌曲教学是重头戏。在歌曲教学中加入一些简单的动作和打击乐器,即可以起到辅助伴奏歌曲的动作,又可以在伴奏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如《我是小骑兵》的教学,可加上骑马、瞄准、行军礼动作,以舞代词,让学生边读边演,一切都在愉快的融洽的气氛中进行,培养了乐感美感,而且也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如《看龙船》这首歌曲,宛如一幅画,绘声绘色地再现了端阳节竟渡龙舟的热烈场面。在教唱时,先准备好打击乐器,一部分学生边唱边做划船的动作;另一部分学生按歌曲节奏敲击锣鼓进行伴奏。学生边做动作、边唱歌曲、边伴奏。这样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场面和意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歌曲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6.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六
摘 要: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应该在语言能力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状况,按照循序渐进、融会贯通的原则,针对教学专题合理设计实践环节,科学安排活动计划,灵活采取评价方式,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 汉语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
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信息和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文化的标志及其赖以生存的基础,甚至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战略资源。
对个人而言,语言交际能力是每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三大核心能力之一,同时也是个人思维、气质、学识的外在体现。良好的语言能力,不仅能为职业生涯提供强大的竞争优势,而且对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国家而言,语言文字事业是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都有重要意义。
2013年1月,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科学设置语言文字相关课程,以提高语文鉴赏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并要求通过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承;2017年1月,国家又推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研究制定国民语言教育大纲,开展好国民语言教育。”可见,国家已经将提升国民汉语应用能力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发展战略的高度,并将前者作为有效手段以促进后者的实施,最终实现二者的双赢。
在这种形势下,高校人文素养课程作为贯彻国家政策的主体,如何结合语言能力理论的相关阐释,在有限的课堂实践教学中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体系,以提高大学生的?h语应用能力,从而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文章讨论的重点。
一、语言能力的理论阐释
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之前,先要弄清语言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才能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语言能力的定义
关于语言能力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我国专家认为,语言能力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沟通的能力,是一种多语能力,包括母语(方言)能力,国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外语能力。”[1]其中,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指的是“国民运用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沟通的通常状况,包括普通话使用状况,常用汉字运用状况,文通字顺情况和国家语言意识情况。”[2]而文章所述正是这种语言能力即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二)语言能力的构成
具体说来,汉语应用能力可分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学者将思维认作语言能力概括为思、听、说、读、写,[3]还有学者将汉字书写能力纳入进来而概括为听、说、读、写、书五种能力。[4]不管如何分类,听、说、读、写的主体地位是不变的,四者相互关联,组成一个完整的能力体系。从物质形态来看,听说诉诸于口耳,以声音而存在;读写寓之于目,通过文字来完成。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论,听读属于信息接收,而说写属于信息输出,前者在于理解,后者在于表达,而后者又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表达形式。一般认为,听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说写能力的提高,而说写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对听读能力产生进一步的需要,四者相辅相成,从而形成一条良性的互动链,达到听、说、读、写综合水平的提升。
据专家分析,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听”的能力包括专注力、辨别力、理解力、排序力、判断力、综合力、记忆力和纠错力等;“说”的能力包括发音标准、内容得体、表达流畅、语境适切、有针对性、因人制宜、层次清晰、合乎逻辑、长短适中、文明礼貌、有感染力和思辨力等;“读”的能力包括识字数量、掌握词汇数量、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筛选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鉴赏能力、评论能力和纠错能力等;“写”的能力包括主题确定、材料充实、用词得体、布局合理、表达流畅、文体适切、篇幅适中、修辞润色、书写能力、格式规范和无语言错谬等。[5]
这套完整详尽的能力体系,同时也可以作为一套评价体系,将各要素归纳为正确性、规范性和得体性三个大的方面,对大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进行层级性评价。这里的正确性指能正确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掌握常用汉字的形、音、义等知识并能正确运用,表情达意恰如其分、语意正确无歧义;规范性指语言表达合乎语法、逻辑、语言习惯和规范标准,没有语病;得体性指注意口语与书面语、文言和白话的区别,表达适合时间、地点、对象、场合等语境。[6]将主要体现为正确性,兼顾规范性和得体性的语言能力定为初级,三方面表现都优秀的为高级,表现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级。
全面理性地认识语言能力的内涵和构成之后,高校人文素养课程在进行大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培养时,就具备了一定的方向和依据,而不再流于随意和混乱。
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校人文素养课程,应根据语言能力体系的要素和要求,注重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切实培养大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为目标,按照循序渐进、融会贯通的原则,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教学,构建一个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完善合理的课堂实践教学体系。
(一)围绕专题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活动
人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高校人文素养课程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还包括实用口才、实用礼仪、沟通交流、阅读理解、应用文写作等应用性知识。为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各大高校往往从各个角度将这些内容分成不同的模块进行专题讲授,比如文学,就可以从主题、体裁、时代等角度划分为不同的专题,艺术也按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影视、摄影、茶艺等专题,而应用性知识部分的专题划分就更明显,也更具体。那么,在教学时,教师便可以针对每个专题的内容和性质穿插一项语言实践活动,来展开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文学为例,诗歌专题适宜安排朗诵和诗词背诵竞赛;小说专题适合设置“我最喜欢的小说人物”讨论活动;散文专题以朗读的方式最佳;戏剧专题可以请学生演绎经典作品的经典片段。其他方面的专题,比如影视和阅读可以以电影和书籍分享会的形式开展;实用口才可以实施演讲和辩论活动;实用礼仪和沟通交流可以采用情景剧表演的方式;而应用文写作最好是采取现场模拟写作和范文点评的路子。
这些实践环节形式多样,自成体系,而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能极大地弥补理论教学的单一性,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仅能丰富课堂的表现形式,拓宽知识视野,而且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交互训练,融会贯通,学生持续不断地进行语言编码和解码、输入和输出,汉语应用能力也逐渐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根据学生实际和内容的难易程度科学安排教学计划
语言实践教学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也要考虑学生的语言能力状况和认知水平。一般来说,学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已经具备较为扎实的语言基础能力,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往往缺乏面向交际、工作和生活的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汉语听说和应用文写作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
有鉴于此,人文素养课程在制定语言实践教学计划时,应充分意识到这一普遍现象,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汉语听说和应用文写作方面,按照训练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循序渐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以听说训练为例,在文学部分,朗读活动应排在朗诵之前,因为朗诵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其要求远远高于朗读;在应用表达部分,沟通交流又比实用口才要简单,而实用口才之中,演讲的难度又比辩论要低,因此,沟通交流的情景训练应安排在实用口才之前,而演讲又应在辩论之前进行。应用文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相对听说而言难度稍大,可以安排在沟通交流和阅读理解之后,而演讲和辩论是说写能力的结合,要求更高,则应置于应用文写作之后。就应用文写作内部结构而言,也有难易之分,比如条据文书相对简单,就应排在事务文书之前。如此安排既考虑到了学生的语言实际水平和不足,又照顾到了他们的认知规律,使汉语能力的培养在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得以延续,并保持良性和谐的发展态势。
(三)依照语言能力要素灵活设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职责是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引导他们去思考、探索和表达,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和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习惯,也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就汉语应用能力培养而言,教师不仅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听、说、读、写的训练当中,而且还要教会他们如何进行自我培养,而这就必然涉及到如何评价的问题。在实践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必须要把各项能力的构成要素和要求交代清楚,然后在活动进行过程中,采用自评、同学评和老师评三级评价体系,依据评价指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以演讲为例,其评价对象较为复杂,不仅包括讲话和表演,还涉及演讲稿的写作,那么,教师应该综合考虑演讲内容、语言表达、形象礼仪等方面来制定评价标准以体现正确性、规范性和得体性,并在演讲时将这些标准清晰地展现在幻灯片上,以供学生参考。在演讲结束后,先请学生对自己的演讲进行分析,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之后请其他学生从其他方面给予补充说明,最后由教师做总结评价,并给出合理的建议。?@样,学生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评价的主体,充分发挥出其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能提升学习效果,而且能加强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同学们和老师的积极参与,又使得评价更加客观,也更为全面深入,在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和谐竞争的人文品格。
提高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是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文素质课程教师的一项光荣使命。在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时,必须要改变观念,从知识本位转移到表达本位,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从学生的语言能力实际情况出发,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安排,统筹规划,构建一套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的实践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教改研究项目“ZHC视角下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培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2][6]魏晖:《国民语言能力建设刍议》,语言科学,2014年,第1期。
[3]黄春慧:《基于语文表达本位观的大学语文教学体系构建》,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2期。
[4]陈少志等:《新时期地方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走向与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14年,第11期。
[5]谭汝为:《关于汉语能力教学的八个理论问题》,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7.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七
一、评析批判性思维内涵和作用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 批判性思维的相关研究受到欧美的高度重视成为先进西方国家语言教育的终极目标。批判性思维指能抓住要领, 善于质疑辨析, 基于严格推理, 富有机智灵气, 敏捷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富有个性化的思维, 是勇于主动思考的过程, 同时, 它还兼容质疑提问和合理判断的过程。批判性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理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充分挖掘教材提供的听说材料, 利用各种媒介手段, 可以在实现语言内容学习的同时,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因此, 将批判性思维引入英语听说教学, 利用它对学生在听说过程中将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 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 形成评判性判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拓展知觉、验证假设、改变模式和发表见解,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的听说能力, 养成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个性化思维。
二、学生听力理解中现存状态的分析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听说能力上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 语言能力运用上有欠缺, 主要有以下现状问题:
第一, 对语音、语境和词义判断辨别能力差:部分学生对英语标准发音掌握不好, 在听的过程当中, 分辨不出词与词的界定, 做出错误的判断, 在理解上陷入歧途。词汇量欠缺, 在不同的语境上词义拿捏不准。如:Ms.Green ran a big clothes shop.Her business was very successful..run的词义是跑步, 在这句话中它的意思却是经营。较多学生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词义“听词生义”, 乱下结论。
第二, 缺乏语言辨析技能技巧和狭窄的背景知识:在听力中包括语音、语调、单词发音 (如连读、同化、弱化、失去爆破等) 、重音及口语习惯表达方法。常遇陌生的词汇及不同的国家、地域说英语的口音。听说材料内容广泛, 涉及到地理、历史、文化习俗等领域。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 缺乏对各国风土、文化差异的理解, 结果影响了对全篇听力材料的理解。
第三, 主次不明和缺乏良好的听力习惯:有些学生缺乏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不善抓主要内容, 只根据片言片语就断章取义, 不懂得要将信息联系要点有机统一, 最后形成连贯的记忆。结果产生片面的理解和错误的结论。例如:时间、数字、地名等重要细节的记忆与分辨常被忽视, 对有关的重大细节难以扑捉。
为让学生听力能力提高并克服英语听力中的不足, 笔者建议将批判性思维巧妙地引入英语听力教学上, 在夯实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他们实际的语用能力拓宽听力视野。
三、英语听力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1. 精心构建立体多元框架, 创设仿真语境, 培养评判性听力思维
听力理解是领会语言语义的重要能力, 听者要对听到的语音信号进行复杂加工, 整个过程是一个非常积极活跃的动态过程。英语听说教学应逐步从对文本进行简单的文字信息处理, 过渡到深层涵义的评判性解读和意义建构, 把握听力关键元素和重点词汇及多角度创设问题情景, 将对话语境中隐含词和句的语义进行设疑、品味和自我研读。在听说教学实践中, 教师只有构建师生、生生多边的立体框架的交互合作。由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要针对每一个学习者进行策略训练, 但教师可以运用评判性思维通过创设各种仿真听说语境对训练内容方法作详尽的考虑, 寻求满足不同个体需要的训练方法, 努力培养评判性听说策略意识。
2. 敢于求同存异质疑对比, 博采多元媒介, 运用评判性听力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听说能力是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的综合反应。它所反映的是文本对话主旨意义并通过插图帮助读者直观地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来预测文本, 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激发听说兴趣, 培养运用预测、质疑、分析等进行整体性听说策略。笔者认为教会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敢于质疑, 引导学生在听说中批判性求异和求同, 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听说教学的过程中, 常出现某些异常现象, 是背景知识、语境和语言知识相互撞击、相互作用的情形。针对其要采用多元化手段鼓励学生可以用不同方法和媒介来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 实现多元文化的思维对接跨文化交际。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 扩大知识面, 才能认真梳理并熟悉在特定情景中的语言交际的功能, 消除在风俗习惯差异方面的听说障碍。例如:电影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该MV主要讲述了男女主角Jack和Rose的感情之路, 席琳·狄翁略带甜美高亢的嗓音完美阐述了两人坎坷的相爱之路。特别是灵动的歌声配以优美的旋律传达的凄美爱情箴言, 在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不知不觉寓教于乐, 学生的听说必有较大的提升,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听力。
英语批判性思维培养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听说教学模式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英语听说教学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最好载体。教师应充分了解批判性思维策略的作用, 设计有效的活动和提供合适的材料, 并把这评判性思维策略培养有机融入到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 保证听说过程的有效性, 即训练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 又提升了听说能力的水平。在今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和提高英语听说水平, 让他们体验到学习英语的成就感, 增添他们听说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吴耕.电影视听英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杨志宏.英语思维模式教学研究[J].教程教材教法, 2004 (4) .
[3]马正芳.培养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的思维能力——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尝试评判性阅读教学[A].中学课程辅导, 2013 (8) .
8.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八
【摘要】古今中外绝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是超级演说家,因此演讲备受推崇,而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更是将课前演讲作为一项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去贯彻执行。针对我院学生在“課前一分钟英文演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应对措施,并进一步指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若干方面以及“课前一分钟英文演讲”在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能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英文演讲 高职学生 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
笔者所在的学院非常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不仅在校园网上设置了“课前一分钟演讲”专题栏目,而且将这项活动纳入了日常教学和班级考核之中。我院要求学生上课前作“课前一分钟演讲”,并安排了学生会干事过来检查登记每个班的演讲情况。我院团委每年定期举办“课前一分钟演讲”挑战赛,目前已举办了十二届。我院“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湖南教育新闻网和湖南电视台新闻栏目都有报道。
一、高职学生“课前一分钟英文演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为了提高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和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笔者将“课前一分钟英文演讲”引入大学英语课堂。然而,在英文演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虽然学院非常重视此活动,并采取了相关措施保障和促进演讲活动的开展,但学生本身并不太重视。另外,由于高职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在英文演讲中表现也不佳。针对不同的问题,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下列对策:
1.学生不主动。大多高职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很少有人主动站出来作“课前1分钟英文演讲”。
应对措施:按学号顺序,人人都要参加。
2.准备不充分。相当一部分演讲的学生没有提前准备或准备得很不充分,有的临时从手机上搜索一段英文来念,自己很不熟悉,发音错误很多,基本上很难听懂;还有的很简单说几句英文自我介绍,就敷衍了事了。
应对措施:与平时成绩挂钩,且占较高比例。
3.不敢开口。部分演讲的学生不敢或不愿开口说英语,想用中文演讲代替。
应对措施:坚持英文演讲,演讲内容和形式可不限。积极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进步,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4.缺少聆听与互动。学生英文演讲基本没有互动,台下的学生也没有认真去听。
应对措施:设置演讲后的提问环节。教师根据演讲内容提问听的学生或听众提问演讲学生。
二、“课前一分钟英文演讲”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方面
1.教学步骤。在进行“课前一分钟英文演讲”前,要求演讲的学生提交演讲相关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纸制版或电子版的英文演讲稿以及演讲用的PPT或视频等。教师看完演讲材料后,提出改进或修改意见,使之更加完善。课堂演讲教学主要分为下面四个步骤:
第一步,学生演讲。由于大学英语课通常是大班授课,学生人数众多,要求演讲者使用麦克风,以便所有人都能听见。每班指派专人负责拍摄演讲视频。
第二步,教师点评。演讲的学生比较看重教师的点评,因此教师应该多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同时,也要较委婉地指出其演讲中的不足之处,促进其继续提高,这对听众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和借鉴。
第三步,课堂互动。课堂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个部分。教师可针对演讲的内容对听众学生提问,比如:“Whats the topic of the speech?”、“What do you think of…?”等等。听众学生也可以就演讲的内容提问演讲的学生。
第四步,演讲评分。评委组由教师和数名学生共同组成。学生评委包括教师指定的部分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和学生自己选出的代表。参照演讲比赛的评分标准,制定评分细则,从演讲的时间、态度、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打分。
在课堂教学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带领学生观看并学习优秀演讲短视频,比如:TED演讲、美国历任总统就职演说、各类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以及名人的演讲等等。观看这些英文演讲视频,既训练了学生听力,又学习了演讲技巧,还对他们精神上有很好的启发和激励作用。
2.演讲话题。我院《大学英语》课程开设两个学期。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演讲的话题按学期分为两个部分:
(1)第一学期学生自主命题。由于新生刚踏入大学校门,对新环境和新同学还不太熟悉,可能会比较拘谨。再加上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和演讲能力都还比较弱,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话题进行演讲,这样他们就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了,演讲效果会更好,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第二学期教师指定命题。经过一个学期的演讲训练,学生的各方面的水平都有相应的提高。进入第二学期,演讲话题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时事热点来指定命题。学生课外主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有利于他们养成自学的习惯。
3.演讲形式。这是一个讲究个性的时代,因此演讲的形式也可以不拘一格。
(1)个人的形式。除了传统的英文演说外,还有用英文讲笑话、朗诵诗、唱歌、猜谜,更有模仿Michael Jackson跳舞、魔术等才艺表演。
(2)双人的形式。比如英文对话。
(3)小组的形式。比如英文小品。
4.演讲时间。虽然活动名为“课前一分钟英文演讲”,但是演讲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课前的一分钟内。可根据参与的演讲情况和学生人数而定,比如学生在演讲中展示了PPT、分享了视频或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演讲时间可适当延长。总的来说,演讲用时不得少于一分钟,也不能超过10分钟。演讲活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放到课后进行。
5.其他方面。对于学生提交的演讲资料、现场拍摄的视频以及评分表等要及时地整理保存,不仅可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而且也相当于给学生建立了一个演讲档案,作为学生能力提升的见证。此外,教师可挑选出优秀的演讲视频,在别的班上进行展示和推广。
三、“课前一分钟英文演讲”在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能力中的作用
通過多年教学实践证明,“课前一分钟英文演讲”很好地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有效地增进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极大地改善了高职大学英语的教学状况。同时,该活动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能力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1.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绝大多数高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上几乎完全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我院学管部门和任课教师齐抓学生的课前演讲,促使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图书馆查询或网上搜索演讲所需资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的演讲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互帮互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全面提升高职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英语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在教学中,如果过于强调读写而忽视听说,即使学生有比较扎实的英语基础,但仍然是听不懂、说不出,学的也只是“聋哑英语”,交际能力很弱;如果只重视听说而不加强读写训练,学生语法混乱、词汇量少,能表达的不多而且还是Chinglish(中式英语)。“课前一分钟英文演讲”将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训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是一种综合性的全面训练:演讲前,学生在收集资料、撰写演讲稿时训练了读写能力;演讲时,学生练习了说的能力;演讲后,在互动提问中训练了听力。
3.逐渐培养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职业素养。“课前一分钟英文演讲”活动能逐渐培养出学生以下的职业素养:⑴克服紧张和畏惧心理,敢于在公众场合发言;⑵逻辑思维缜密和临场应变能力强;⑶在演讲过程中,学会相互尊重、互相聆听。这些专业素养有助于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将“课前一分钟英文演讲”活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日常化,使之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训练,能有效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唐艳玲,毕会英.大学英语课堂嵌入英语演讲的有效性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师少华.课前小演讲学习大不同—浅议英语演讲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影响[J].商界论坛,2013(18).
[3]许晓丽.使用课前演讲提高英语语言表达能力[J].希望月报,2007(9).
作者简介:
陈黎明(1983-),女,湖南永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口译。
9.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九
多媒体在仿真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作者:毛敏莉
摘要:借助模型、道具模仿与表现事物全部或部分特性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归结为“仿真教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图形表现力及控制灵活性可以极大提高仿真教学效果和效益。
关键字:多媒体、仿真、仿真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等,教师在精心准备下搭配使用相关教法,借助模型、道具详细、直观、生动地描述问题,使学生透彻掌握知识,如数学老师进行算盘操作时会用教学算盘向学生讲述算子的拨动手法;化学老师会用分子结构模型讲述分子结构特点等。这种借助模型、道具模仿与表现某对象全部或部分特性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归结为“仿真教学”。
“仿真”一般是指模仿真实事物,表现真实事物全部或部分特征特性,如直升机的悬空盘旋是模仿蜻蜓的飞行特征;流水线上的机械手是模仿人类手臂的拿捏伸缩等。自从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相对于人脑的运算速度与准确性而言)的高速精确运算就与“仿真”结下不解之缘,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就是用于模仿弹道导弹飞行轨迹并计算其飞行数据的。到了八十年代起计算机性能的极大提高,特别是运算速度和多媒体技术将仿真效果推向了更新更高的领域。美国空军利用高性能计算机与精密仪器制造的飞行模拟器训练飞机驾驶员,该飞行模拟器通过显示屏能逼真的显现飞行过程中的各种画
1-7
多媒体在仿真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面,飞行员在这模拟器里操作设备就象在真实的飞机驾驶舱内控制一样。这套设备相对于使用教练机训练飞行员减少了昂贵的培训费用,极大地提高了训练的质量、效率、安全性。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拍摄的大型科幻片《侏罗纪公园》、《玩具反斗城》真实地将远古绝种的恐龙和活蹦乱跳的玩具人展现在世人面前,在影片中大量使用了电脑三维动画合成技术,使人们真假难辨。
既然计算机能模拟出“真实”的事物,如果我们将其模仿力运用到教学上将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也就是所谓CAI(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其实现在已有不少软件或教学课件正在向这方向发展,如国内著名多媒体软件开发商洪恩公司出品的《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系列等多媒体软件通过在计算机屏幕上模拟计算机基本操作过程向学习者详尽地讲解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巧。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就象请了一个不厌其烦的老师,在你每次学习时都会用形象的画面、详尽的解析为你传授知识。
在计算机普及以前,我们教学中使用的模型道具称之为“教具”,绝大部分都是制作出来的实物。这些教具虽然能够表现出某些知识点的特征,但对于学生接触时仍然是不熟悉的事物,学生很难直接从这些“新鲜”的教具中发现问题,学生就难于自学,这时就必须依靠老师详细地分析教具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如算盘的算珠拨动手法、分子结构模型中各个分子球所形成的分子图形等。所以教具的使用局限在于缺少必要的特征说明,也就是缺少一个向导;而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技术的成熟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环境。老师可以使用一些
2-7
多媒体在仿真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制作软件开发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文字、图像、声音的优势,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将一些复杂难懂,甚至以前用教具很难表现的知识点用多媒体技术较细致地表现出来。这样就相当于塑造了一位耐心、细致的虚拟老师,她可以随时出现,不厌其烦地讲解、演示课程重难点;各种教具的教学效果同样可以用课件模拟出来,并在有效控制下展示与教具同有的特征,很多情况下还能比现实教具表现得更细致、更全面(只要课件精心设计)。
多媒体技术在仿真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制作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其优势表现为:
(1)教学效益明显: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老师是有备而来,可以减少老师板书、绘图的时间,相对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多媒体的音、像、图、动画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借助各种现成的多媒体素材增强视觉效果。对于一些真实实验(如化学物理实验),可以通过模拟节约实验器材和药品的开销。(2)使用效率高:如果将课件放在网络或刻成光盘,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可以多次方便地使用到课堂上,特别是重复课,可以较好保证上课的质量。
(3)擅长模拟实验效果:多媒体课件经过精心设计,能比较准确模拟实验效果(因为老师十分清楚实验效果和特点,所以能够较准确模拟出来);多媒体技术还能按照老师的思路模拟微观的或不容易操作的实验效果,如金属置换的化学反应过程、加速运动的物理实验等。这些都是真实教具或真实实验很难观察的情
3-7
多媒体在仿真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况。
(4)操作灵活: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教学课件,能够根据教学进度灵活演示相关教学内容;只要简单操作就能够演示预先编制的实验过程;可以多次反复演示同一实验。当然,该技术也存在一些弱项:
(1)环境限制大:使用多媒体课件必须配备较为昂贵的多媒体运行平台,如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等,若硬件条件达不到,就很难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效益,所以初始硬件投入费用较高。
(2)开发投入大:要使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好用、够用,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案;尽心收集有用的制作素材;耐心学习编制多媒体软件,将构思用计算机表达出来。所以,一个好的教案必须花费老师不少时间精力。
(3)不能真实反映客观事实:如果过份依赖课件反映的实验效果是不利于学生实事求是学习态度的养成。课件作者可能由于知识所限或设计疏漏,会出现表达知识的不完整情况,而学生会因此理解错误。而且,课件的模拟效果并不是真实事物的实验效果,是在人为控制下的,所以会降低学生深入探究的冲劲和实际动手能力。
我在进行FoxBASE+数据库“记录的插入与删除”教学时,考虑到FoxBASE+数据库的教学难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数据库运行环境的熟悉,培养学生用大脑模拟计算机运行效果,其中学生
4-7
多媒体在仿真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在课堂学习中比较难理解的就是命令运行后的数据库变化。由于FoxBASE+教学涉及数据库的大量记录,如果全部使用黑板板书,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且比较难动态演示变化效果。记录的插入与删除知识点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且有点复杂,要很好理解有一定难度,老师要解释清楚也不容易。所以在设计课件时特意加强了动态演示效果。
在Insert命令的应用举例讲解中,题目要求在学生信息数据库student.dbf的5号记录后插入一条记录(学号:95113,姓名:程方良,性别:男,出生日期:06/25/63)。为了动态模拟命令运行过程,特意在屏幕中拉出一个方框显示内存数据区(演示区),用以显示命令执行过程内存数据区的变化过程,能够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而另一边显示所有执行的命令。
首先执行打开student.dbf数据库命令:USE STUDENT。然后将记录指针指向5号记录:GO 5。这时在演示区5号记录前出现了记录指针。
接着使用插入记录命令:INSERT。这时演示区切换成插入记录的输入界面,等待用户输入内容。
然后在输入框中分别输入各项内容,点击“存盘退出”按钮完成数据输入。这时演示区回复到内存数据区。
接着输入显示记录命令:LIST。演示区的内存数据区刷新,新记录出现在原来5号记录后。
此时,完成插入记录的演示。
5-7
多媒体在仿真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后面在讲解记录删除命令DELETE、PACK、ZAP和恢复删除记录命令RECALL,更是利用同一个数据库,连续操作演示各命令效果。应用举例的例1要求对数据库student.dbf中的5号记录做删除标记。
首先打开数据库文件:USE STUDENT。
然后提示两种删除记录的命令方式:一种是用GO 5, DELETE组合;一种是用DELETE RECORD 5命令实现。两种命令都在演示区的数据库中5号记录前出现当前记录指针和加上一个记录删除标记“*”。
例2要求给所有女生记录加上删除标记,并恢复5号记录。使用命令删除所有女生记录:DELETE FOR 性别=“女”。这时演示区动态从前到后的女生记录前都标上删除标记“*”。
然后将当前记录指针跳到5号记录:GO 5。
使用恢复删除记录命令:RECALL。这时,5号记录前的删除标志消失。
例3要求恢复所有女生记录,并真正将2号记录删除。使用恢复所有删除记录命令:RECALL ALL。此时演示区数据库的所有女生删除标志逐个消失。
使用删除记录命令删除2号记录:DELETE 2。给2号记录加上删除标志。
最后使用物理删除命令真正把2号记录删除:PACK。此时演示区的2号记录消失,后续记录全部顶上。
从这些例子的操练过程由于采用了模拟的动态演示技巧,能够较
6-7
多媒体在仿真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细致地反映命令对数据库记录的影响,这是板书很难实现的教学效果,这种动态的演示效果能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起空想式的理解,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直观、容易、记忆深刻。
上述例子只是利用多媒体在仿真教学中的一种应用,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多媒体仿真教学的优势和效果,我想这种应用也应该能够在其他学科中很好体现。
10.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十
一、“听”的能力的培养途径
“听“是识别和理解别人说话的一种能力。在小学英语的“听说读写”中,“听”是比较难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但它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会“听”也是一门学问,因为它受语音材料、语境、语法规则、思维策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小学生学习英语恰恰是从“听”开始的,学生只有“听”得清楚,“听”得明白,才能“说”得准确,“说”得全面。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听”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听”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教给小学生“听”的方法;其次必须训练学生“听”的习惯;再次要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最后,教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听力讲评。通过听力讲评,能够让学生增强对听力活动的兴趣,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听”的基础打好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上来了。当然,课堂教学是学生“听”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尽量要用英语去教学,多让学生“听”英语。鼓励学生课余“听”合适的英语广播、看合适的英语节目。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听”的训练。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语境,培养学生“听”的习惯;重视技巧,提高学生“听”的效率;诱发兴趣,增强学生“听”的能力。“听”的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英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抓住这个重难点,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二、“说”的能力的培养途径
交际是语言的最基本功能。“说”是在“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学英语教材中所选的内容绝大多数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的生活,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同时,教材的编排非常科学、趣味、亲近、实用,这是培养小学生大胆“说”英语的又一个有利条件。教师要让学生在“听”的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模仿性的“说”与创造性的“说”相结合;有准备的“说”和无准备的“说”相结合;严格要求和适当宽容相结合。真正做到以“听”带“说”,以“说”促“听”,“听说”结合;当然,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克服紧张心理,使学生产生“说”的愿望和自信。教师要结合课文中学习的情景,启发学生“说”的动机,开辟英语角等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缓解学生的焦虑心情,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即使“说”错了,也千万不要说:You are wrong.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要只顾让学生Follow us,应该多给他们听磁带,让他们学会英语的洋调,而不是我们的Chinese-English。要讲究帮学生纠错的艺术,捕捉学生表达的闪光点,提倡“重在参与”。让学生身置语境,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口练“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课内课外“说”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还要灵活运用教材,采取多种形式,扭转重“读写”、轻“听说”的不良倾向。作为小学英语教师,还要争取在课堂以外多和学生用英语交流,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读”的能力的培养途径
“读”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音、语调、节奏、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头戏。学生英语“读”得好与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示范。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重自己的范读和领读。当然,无论学生是跟着老师“读”还是跟着录音机“读”,首先都必须“听”。所以,平时教师要有机地结合学生的“听说”进行“读”的训练;培养学生“读”英语的习惯。当然,小学英语教學中,“听说”在前,“读”在后,“读”有助于学生“说”的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也是对“说”的能力的一种强化。要利用课内“读”,和课外“读”,让学生知道,没有广泛的“读”,是很难培养出过硬的“读”的能力。“读”得多了,“说”和“写”的能力也就增强了。总之,“读”是最基本的英语能力,如果说一个学生连“读”单词都不会,那谈何记单词、背课文呢?
四、“写”的能力的培养途径
“写”是书面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听”、“说”、“读”对“写”的影响。“写”的能力的提高是建筑在“读”的基础的,而“写”的训练又能促进“听”、“说”、“读”三方面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的能力呢?教师首先必须要丰富小学生的生活内容,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有事可叙。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的活动时,也应该进行由易到难的练习。比如,要求学生坚持写英语日记。用所学的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写”的技能包括语句通顺、语法规范、内容完整、详略得当等等。
11.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十一
揭东区第七小学课题组
二0一四年十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属于“温室里的花朵”。生活上,往往受到父母和长辈的过度保护和宠爱,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学业上,由于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值高,承受巨大的竞争压力;人际交往上,由于从小缺少同伴,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沟通能力„„孩子的心灵往往较脆弱,一遇挫折,心理上便难以适应,往往不堪一击。小学生年纪小,思想各方面还没成熟,还没形成一定的心理自制能力,遇到挫折反应就更为强烈。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迫在眉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教学层面解读语文,语文是“工具”课;从教育的层面审视语文,语文是育人的基础;从学生的层面体察语文,语文是学生形成良好意志品质,提高抗挫折能力的关键。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身为隐性课程,由于自身的特点,为抗挫折教育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作为语文教师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以本校中、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分析学生挫折现状和产生的原因。
2、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抗挫折教育资源、寻找渗透抗挫折教育的契合点,探索出一些强化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优秀课例和活动范例。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包括了解分析本校中、高年级学生挫折现状和产生的原因,挖掘小学语文教材资源中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素材,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方法、途径并汇编成教师课例研究、学生抗挫作文案例集。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a.观察法:对学生的挫折产生和演变进行参与性观察,了解第一手学生挫折心理的资料。
b.产品分析法:对学生的作文、文字等作品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学生挫折的特点、实际状况及演变。
c.个案法:对部分特殊个体进行详细的研究,采用个案心理咨询的方式了解其他挫折的产生、发展、演变,并根据个案的情况提供必要的认知和情绪管理方面的心理干预。
d.问卷调查法:通过观察分析的结果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或重新编制标准化问卷对学生的挫折的情况进行大样本调查分析。
e.实践活动法:我们通过语文教学的合理渗透与科学设计,让学生参加一些语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小学生抗挫折教育的一整套有效措施策略。
五、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1、2013年5月课题正式确立。学校按照总课题组提出的相关要求,认真选拔了一批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教研能力强的青年语文教师组成课题组。
2、确定中、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3、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
为了保证课题的有效实施,了解分析当前学生挫折现状和产生的原因。课题组于2014年3月组织了一次学生抗挫折能力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对象六年级学生80人,收回有效问卷74份。通过对问卷的认真统计和科学分析,对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数据,引发了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思考。
被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水平还很低。这里有家庭、学校及个人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经过调查分析,课题组拟定了这样的抗挫折能力培养策略:
(1)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得到 全面的发展,为学生创造人文关怀的大环境,使学生感到语文就在生活中,消除畏惧心理,清除学习障碍,提高抗挫折能力。
(2)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多给予鼓励和支持。课堂的评价、作文的批改应尊重学生的隐私和自尊。(3)教育学生正视挫折,鼓励学生经历挫折。教师应挖掘、利用语文课内课外的抗挫折资源,有意识地提供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及抗挫折的成功典范,引导学生理解:挫折是人生必备的体验,只有经历挫折,才能走向成熟。要使学生懂得,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困难的,只有克服了它,破解了它,才能够继续前进。
(4)意志品质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催化剂,教师和家长应培养孩子有益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磨砺意志,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语文教师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坚持写日记,参加语文大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学生 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5)作为教师,不但要注重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要善于通过日记、作文等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纠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并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学生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和生活,充满对未来的向往和自信,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4、为了本课题的更好实施,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级课题培训和外出听课等活动。
5、定期开展课题组集体研讨,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和专题研究。课题开展以来,组织课题教研活动4次,每位成员完成执教课题研讨课2节,撰写论文2篇,个案研究2个,主题班会课1节。
六、取得的阶段成绩
从2013年11月课题实施以来,经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以下阶段成绩:
1、转变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一年来,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教师教育理念得以转变:即由侧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转变,学生更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生生关系更融洽。
2、形成一些实验成果。
⑴课题成员围绕课题研究撰写的论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初探》,参加揭东区教育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评选荣获二等奖。
⑵黄丽选老师执教的主题班会课《笑看挫折,做生活中的强》,参加优质课评比,获直属教育组二等奖。
⑶形成优秀教学设计和课件若干件。
七、存在问题
1、由于缺乏高水平、高层次专家的知道,加上课题组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心理辅导的技巧还比较欠缺,课题实验过程步履维艰。
2、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教师在公开课、研讨课以及观摩课能侧重培养抗挫折的能力,在常态课中则不能很好的反映。
3、课题如何实施才能有实效?怎样记录、保留、整理过程性资料?这是实验教师面临的难题。往往会出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做了许多工作和尝试,但是资料没有及时留存下来,所以课题实施近一年来,过程性的记录资料比较单一。
4、本课题局限于语文教学,加之本校规模不大,作为课题研究对象的只有两个年级四个班,未能进行大面积的实验与推广,影响了实验效果
八、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1、课题组成员要定期召开课题进展研讨会,整理总结课题实验中的资料和教学反思;定期组织教学展示活动,自查自检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情况,评估其在课题实施中的作用。
2、课题组成员每学期撰写不少于2篇研究论文;收集整理研究案例和课例等资料存档;收集整理实验班学生的作品。
3、继续做好课题实验教师的学习提高和培训工作。
九、可预期成果
1、课题资料包: ⑴教师论文集。⑵教师课例集。⑶抗挫折主题班会集 ⑷学生个案案例集。
12.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十二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结合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阐明了任务型教学法非常适合高职英语教学,尤其是在听说教学中可以取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并针对任务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进行了阐释.
作 者:丁小月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南,平顶山,467001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41)分类号:H3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高职英语 听说教学
13.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十三
[关键词]巧用多媒体规律听说能力
方法
英语学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英语教学首先要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聆听先行、听说结合、读写跟上,符合英语学习规律,最终使学生获得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现结合多媒体教学实践,谈一谈巧用多媒体培养高中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认识和方法。
一、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多媒体角色的定位
1.转变观念正确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首先教师要有先进教学理念,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创设地道英语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设计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对于英语教学首先要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重视让学生从听说开始打好语音基础。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造从听说开始,读写跟上合乎人性本能、遵循自然规律的学习方法。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听说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持之以恒地巧用多媒体创设英语听说环境
缺乏英语环境,英语学习就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的英语只能是“聋哑”英语,无形之中就给学生以后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多媒体在教学的使用,要以营造语言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英语交际欲望为出发点。教师在多媒體的环境下,打好英语语言的基础,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就必须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听说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听,开口交流,沟通。从聆听开始,打好基础培养语感。
二、巧用多媒体培养高中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方法
1.巧用多媒体以聆听先行、听说结合打好英语语音基础
听是说的基础,是语言输入的重要环节之一。聆听先行、听说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和学到比较自然的语语音、语调。巧用多媒体以听带说,以说促听,听说结合培养学生扎实的语音基础,为学生口语交流和书面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提高听说效果,可采取以下方式:1.听音模仿朗读。2.听音后复述。3.边听边写,以写促听。4.听后讨论等方式。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学好,必须长久坚持,方能见成效。
2.巧用多媒体坚持课堂听说训练不间断
利用网络资源选择语音语调规范的听力材料每天进行听力训练。每天每堂课的时间为5分钟,做到有始有终,持之以恒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听力材料,内容应由浅入深。头两次听时不提供书面材料,第三遍后提供检测听力效果的所设计的书面检测的习题,其中包括回答问题、选择正确答案、短文填空等。学生完成检测题后核对答案,要求学生再抽时间朗读、复述或者背诵。最终利用剪辑好的音频或视频资料提出问题,5分钟听力练习后让学生结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就讨论结果发言或就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巧用多媒视听结合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置于真实、生动、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中,以视促听、以听带说,强调视听说相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利用多媒体进行听说、视听结合、培养听说能力。课堂教学以不同层次的任务为依托,兼顾优生和学困生,视听或听说结合为手段,活化教学过程。因此,听说课可以按照以听为主、听说结合、视听说结合的步骤来进行。第一步应先让学生多听,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第二步,在此基础上加大口语训练力度,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第三步,在听说已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进入视听说结合的阶段,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利用多媒体音视频资料加强课堂互动,可设计视听后复述、总结、对话、口头概述、即兴演讲、角色扮演和模拟表演等多种课堂形式。多媒体音视频资料的选择上也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听前、听后给学生留有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以使语感转化为思维。
4.巧用多媒体重视朗读与复述培养听说能力
巧用多媒体、合理分配时间,让学生在听、说能力上得到训练和提高。视听不能代替朗读和复述的作用。养成用正确语音、语调、节奏朗读英语的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培养英语语感和形成正确的英语思维,还可以使学生读出英语的韵味和美感。正确的朗读是学生开口的前提,也是背诵和复述的初步基础。通过大声朗读,不仅从视觉上会高度集中,听觉也会高度集中,从而直接感受语言中的内在内容。从机械模仿感知语言材料,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过度到真情实感的复述不是一夕之功。发挥多媒体优势,展示文字蕴含的深远意境,助推学生有声色的朗读和复述是教师使用多媒体的正确方式。
14.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十四
创新能力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它们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自由、宽松的探究问题的环境,教师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激烈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一点看法:
一、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是宇宙间最美丽的花朵。” 科学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长期探索、研究的成果。
邓小平指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 历史 ,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 自然 规律 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 经济 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 发展 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我们之所以在学习中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广义的创造,是从个人的活动来考察的,是指个人从事的活动和思维,只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活动。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的创造性,就是这种广义上的创造性。创造意味着从无到有,创新具有更新与日臻完善的含义:创新体现现有事物更新改造的过程;创新意味着一种旧貌换新颜和推陈出新的感觉;创新更多地被应用于技术、制度、管理等具体的事物方面。创新是建立在创造结果基础之上,是对具有原创性的东西的具体应用。创造和创新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动力。我们说,一个民族的真正伟力根植于它的创造与创新精神,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能找到的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因所做出的一个最有效的解释。
二、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1、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例如,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如,构造新命题,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甚至整个题用等价的形式替代,得到新题目称为原题的等价变式,这是由于一个数学问题常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不同表达方式而决定的,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
用心
爱心
专心
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可以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的综合性就决定了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
2、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做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的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而继之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发散思维虽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重要设想,但其成果必须严格验证。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要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偏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
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课本的例题、习题,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创新素材及潜在功能。在保持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索能否得出更深刻、更广泛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更一般的命题,并探究其正确性,不落俗套,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 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 艺术 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在美国教学中,教师认为好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 发展 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无形的推动力。(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主体作用,能有效地推动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挥同学的创造性。(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演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形成运动变化的观点,掌握归纳与转化的方法。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 科学 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主。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用心
爱心
15.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十五
小学科学 即墨市华山镇华东小学
姜治君 邮编:266216 电话:(0532)84559976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 即墨市华山镇华东小学 姜治君 邮编:266216 电话:(0532)84559976 科学课可以让学生接触到许多科学常识,科学知识是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出来的,有些在现在看来也还是很抽象,很难理解的。实践出真知,科学精神更应该包括实践精神。实验是人认识大自然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科学科教学中基本有效的方法,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所以,上好科学科实验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的自然观、科学态度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创新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唤起,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教师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而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教师应有意识地构建创新环境,扶持创新意识。
1.好奇意识的保护,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的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如我在教学《电产生热》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并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不明显,可是有的学生的效果却很突出——手很烫,原来他是用了三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我是对该生大力表扬,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电热效果更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试试。”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则更强烈。
2.创新情境的构建,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构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如教学《大气的压力》一课时,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特意构建创新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向学生们出示了“马德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开,一个、两个、四个,直到最后到全班同学像拔河似的一齐拉,但仍拉不开。此时,我提出问题:“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极了,纷纷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如果两个班的同学一起拉,能不能把它拉开?恰当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教师为学生构建创新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扶持,深入探究的愿望油然而生。
二、创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创造良好氛围,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1.营造良好氛围,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
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能促进求知欲的滋长,激发解决办法的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维的开拓。因此,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重视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如我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热喷泉”实验,学生对实验现象感到非常惊奇,并产生极大的研究兴趣,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出来,有个学生说:“如果我把做的‘铝皮风车’装在上面,不就是成为一个新型的自动风车吗?”这不正是表明:小学生也有创新潜力,完全可以培养起一定的创新精神。
2、适时点拨,激发思维
如学习《热空气》一课时,我在导入新课阶段,出示一盏自制的走马灯,在走马灯下面点燃酒精灯后,走马灯转动起来。看到这种现象后,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对走马灯不停地转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议论纷纷。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通过这种现象你们想到什么问题?”问题一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静止的走马灯在点燃酒精灯后为什么能转动?”“是什么力量让走马灯转起的?”“走马灯转动与什么有关系呢?”„„通过观察、讨论,唤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
3.引导发散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能力
科学教材内容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在深钻教材的过程中,更好地挖掘教材中的各个因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畅所欲言的机会。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教材实验: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是否能流到瓶子里;再把瓶塞松一松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水流进了瓶里;你还有其它方法能让水流进瓶里吗?学生思索后,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气氛十分热烈,有的说可以在瓶塞上开一个小孔;有的说可以在瓶子上凿一个洞,还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设计一个分成两格的漏斗,一边放水,一边空着„„学生的交流使他们获得了意外的信息或“灵感”。学生的畅所欲言,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学生创新能力的锻造创新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明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一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从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锻造创新能力,是科学教学追求目标。
三、引导学生独立思索、鼓励学生自行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观察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科教学的特点。对于学生的观察实验活动,教师是手把手地教,还是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尝试,标志着两种教学观。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提出观察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
1.立足于学生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产生于动作。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物体沉浮的规律后,要求学生实践自制“潜水艇”。有的学生找来两个装眼药水的玻璃瓶,用胶布把大口连接起来做成船体,再在两端小口各套上一段自行车上的气门芯,一段插入水里,一段露出水面含在口里。想让它沉,就吸出瓶里的空气;想让它浮,则用口吹进气体,使水排出。在这个实践制作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当然,创新能力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和增长。所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经历“搞科学”的过程,比获取最终结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2、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6.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十六
在新形势下英语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学理念,加强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当前英语教学的趋势,也是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听说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其他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但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听说水平普遍较低,大大地影响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针对英语教学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英语听说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些探讨和剖析。
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国与国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经济等领域里的人员交往、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英语教学尤其英语听说能力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但一直以来高职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播,书面语言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许多学生听不懂、说不出,听说能力非常有限。为适应市场社会的需要,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必须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在近年来的英语教学中发现口语方面的主要问题:学生的语音语调不准确、口齿不清楚;表达不流利、汉语思维、使用的句子不符合英语表达的习惯;基本句子结构掌握的不好、语法错误多、词不达意、时态运用不当;表达的内容肤浅、没有逻辑性。听力方面的主要问题:对整句、文章的理解有难度,只能听懂部分单词,跟不上听力材料的语速,瞬间记忆能力较差,听写练习非常吃力。
综合上面两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整体听说水平较差,主要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学生英语基础较差,部分学生听不懂老师上课讲授的内容;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不高,缺乏学习意识、学习兴趣;缺少听说训练的环境;学生入学前更多的是接受应试教育、应试训练,听说方面的训练极少,入学后限于学生的英语水平,相互交流几乎很困难,同时校园里缺少听说环境。
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高职院校教育的声誉的培养质量,关系着能否培养出新形势要求的高技术型人才,英语作为学校提升层次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一直受到各类高职院校的重视和学生的青睐。但高职英语教学质量还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求,大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学生的英语水平偏低,参差不齐。由此可见重视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合理安排听说教学、找到合理有效的途径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中一项即紧迫又有意义的工作。借此文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搞好英语听说课题教学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二、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1.重视英语听说课
听说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要求实践者有大量词汇、完整的语法体系、丰富的背景知识,还要求实践者接收(听)、表达(说)得准确无误,要大脑不断做出瞬间的快速反应与判断,然后将存储的死的语言信号逻辑地传达出来变成活的信息载体。可以说听说是语言最高境界的实践活动。在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听说课所占的课时比例很少,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听说能力水平的提高。要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首先要解决教这方面的主要问题:要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合理的课时、安排听说教学,保证学生训练和实践的时间;要提倡进行口语测试,促进和激发学生自觉加强口语技能的训练;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改革能力,给教师提供外出培训、进修提高、交流学习业务和科研的时间和机会。
2.强化口语训练
(1)为学生提供关于生活中不同场景的对话,要求学生通过听录音不断模仿并熟练的前提下两人一组创造出自己的对话,进行情景对话练习。(2)为学生提供好的段落,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选择段落关键词进行记忆,学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所提供的段落背下来,不容易忘记。(3)为学生提供阅读短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条件下充分调动大脑记忆、思维、化复杂为简单、复述短文,这一过程能有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4)为学生提供话题进行课堂讨论,采用单独发言、分组辩论、抢答的方式,通过课堂话题讨论,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口语练习的积极性,达到强化口语训练的效果。
3.精听和泛听相结合
英语听力可分为精听和泛听。泛听是精听的基础,精听是泛听的深化。在进行听力训练的时候可把听力部分的短句、短对话作为精听的对象,把长对话和短文作为泛听的对象。要顺利较好地完成精听的内容首先要掌握一定的语音方面的知识和准确的英语发音,能判断处理好一些语音现象,如英语中单词的连读、省音、某些英语单词的弱读、单词的重音等,如不加重视这几方面就很难听懂某些句子、真正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及听力材料的内容;其次要有信息反馈的能力,单词和句子与大脑同步,听到的单词和句子在大脑中能马上反映出这个词和句子的意思及拼写,要训练学生迅速捕捉所涉及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程度等信息的能力。
泛听要求学生把通过精听的技巧贯穿到其中去,能听懂多少就多少,不要在某一单词、短语或句子上徘徊,只要听懂听力材料的大体意思即可,能较顺利地完成听力内容下面的作答。
4.听说训练相结合
听和说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听得懂才能说得出。多题材、大容量的口语训练和师生间、学生间的对话操作都必须建立在听懂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听力教学过程中,对所听句子的重复以及根据所听部分有用句式进行再创造都对于提高口语有很大的帮助。
英语的听说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专门的听说课,它也应渗透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为目标的英语课堂,因为它们是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的。总之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努力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使教师的作用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变成策划者、鼓励者和启发者,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英语听说能力、交际活动中来。为达到大纲所要求的“教学活动不但要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也要有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推荐阅读:
论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0-23
谈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08-11
论多媒体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08-20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12-04
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25则范文09-29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12-07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10-25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图像教学法中的应用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