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论文

2024-08-04

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论文(共11篇)

1.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论文 篇一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活动中最为基本的又最为核心的问题,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即各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1]。研究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当代高职教育理念,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更还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的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确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据

1、国家政策法规要求。具体包括1996年9月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2006年12月《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中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方面的要求。

2、市场需求。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武汉城市圈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圈区企业出现大规模快速发展,同时,企业对各级各类人才包括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也提出了大量需求。

3、岗位职业标准。为了使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之中,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人发展目标的融通,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入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以及本专业相关行业建立的与本专业培养方向一致或相近的职业标准要求。

4、学生条件及其就业、发展需要。学生条件主要是指高职学生存在的基础知识不足、学习方法欠缺、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不够好等问题。学生就业与发展需要主要是指要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发展。既要按照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专业知-1-

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又要注重“使学习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的若干职业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核心技能,使个人在选择职业时不至于受到限制,且能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从一个职业转到另一个职业。”[2]还要从教育的本质属性出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以及诚信、爱岗敬业、勤奋等职业素养,为其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确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

确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遵循明确性、符合性、科学性和动态性原则。其中,明确性是指培养目标须内容明确,具有很好的实践指导性。符合性是指培养目标既要符合国家高职教育政策法规要求,又要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性是指目标内容设计应科学合理,既要考虑专业培养要求,也要具有良好的可执行性,还要将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标准、素养要求有机融合。动态性是指培养目标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三、当前,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方向不明确。当前,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面向企业基层管理岗位。这种面向定位很不明确。首先,企业可以按规模、性质、产品等进行多种形式的分类,不同类型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管理特点。其次,企业的岗位可以按照其主要业务内容进行分类,如:采购、销售、生产、质量、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很显然,我们是无法在三年的时间里培养出能满足各岗位要求的人员的。再次,基层管理岗位有待明确。如果按照管理层次划分标准来看,基层管理者是指在生产经营第一线的管理人员。他们负责将组织的决策在基层落实,制订作业计划,负责现场指挥与监督。如经营一线的班组长、工段长等。如果按照现代管理者的概念来看,管理者是指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责任的人[3]。这时的基层管理者就包括如:仓库管理员、人力资源管理员、会计、行政后勤管理人员等。很显然,在不同理解下的基层管理者的指向是不同的。

2、规格要求偏高。一方面,由于培养方向不明确,导致培养规格要求涉及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简直就是全能型人才,这是不切实际的。另一方面,我们在具体规格要求上也是偏高的。如:在语言文字表达方面,能在不同场合恰当运用语言技巧与人有效沟通;能规范撰写通知、报告、申请、方案、条例、办法、总结等企业常用文书。而目前《应用语文》的课时只有72学时,4学时/周。很显然,对于高职学

生而言,计划用72学时的时间让学生达到上述规格要求是不切实际的。

3、没有与职业标准相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总则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02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而目前,由于多方面原因,我院工商管理专业还没有将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硬要求。学生对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的作用意义缺乏认识,考证的积极性不高,参与考证的学生数和通过率还均不高。

四、对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新定位

1、服务面向单位定位。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的单位包括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其中,约82%的为民营企业,约6%的为国有企业,约10%的为行政、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的约占2%[4]。为此,我们可以将该专业的服务面向定位为民营企业。

2、培养方向定位。据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布虽然比较广泛,但以销售员(含客服)、人力资源管理员、质检员和生产计划员岗位为主,依次各占56%、12%、12%和7%。另据企业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可就业的岗位比较广泛,但以销售岗位、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和仓管员、质检员为主,所占比例依次分别为67.7%、48.4%、38.7%、35.5%[5]。为此,我们可以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为:销售、人力资源管理等。

3、人才层次定位。据调查数据显示,100%的被调查毕业生和企业都认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该从基层干起。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基层实际是业务操作者,如:人事干事、仓库管理员、销售员等。他们属于企业员工层,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层。我们认为,毕业生从基层干起,这是锻炼需要,但这并不等于要求他们扎根基层。否则,那就与中职人才没有区别。高职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合理的成长预期。为此,我们可将人才层次定位为:企业中、基层管理者。即,我们应面向企业包括员工、班组长(业务主管)、部门主管等三个层次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后首先能很快适应相应员工岗位工作要求,经过一定时间的熟悉锻炼后,能很好地成长为班组长、业务主管,甚至是部门主管等。

4、通用知识与技能要求。据调查数据显示,在通用知识与能力方面,用人单位最关注的前五位是沟通表达、计算机应用、统计分析、常用文书写作、信息收集整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为此,我们应围绕这些知识与技能设计通用知识与能力规格要求。

5、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在专业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定位和受用人单位需求共同决定。按照新的培养方向定位,应重点培养学生在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6、基本素质要求。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最希望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吃苦耐劳、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的独立工作能力。它们的当选率依次分别为77.4%、77.4%、67.7%、64.5%和48.4%[5]。为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时,还要通过开设第二课堂、合适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对学生进行以上素质的培养。

7、对职业资格证要求。首先,要按照我国高职教育的有关政策法规要求,将“双证书制度”纳入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对于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具体应包括计算机应用和英语应用等级证书和市场营销经理、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管理师和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其次,对于证书的等级,主要是结合高职学生的基础及实际应用需求来定。其中,对于计算机应用应取得国家二级等级证书,对于英语应用应取得三级等级证书,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师和市场营销经理资格证可定位为中级,对于物流管理资格证可定位为助理级,对于质量管理员资格证可定位为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证书和初级质量管理员证书。再次,在各类证书的颁发组织要求方面,尽量选择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考核的证书以及公认的权威社会组织颁发的证书。

参考文献

[1]操小龙.关于人才培养规格表述方式的探讨 [DB/OL].[2011-12-18]

[2] 刘来泉选译.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单凤儒.管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潘艾华.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分析[J].教育界,2012年1月刊

[5]潘艾华.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1月刊

2.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论文 篇二

1 形势背景

目前, 高等护理教育的重心已从专科教育转向本科教育, 从本科教育发展到博士研究生教育, 从从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于2011年提升为一级学科。护理教育体系发展完善, 层次结构明朗。这要求高等教育的核心部分———本科教育基础扎实, 根基深, 其培养目标是灵魂, 对教育活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节等起着定向和规范作用, 是专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1]。培养目标越明确、越详细, 教学越有据可依。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以及卫生体制的改革, 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现代护理专业人才功能日趋丰富[2], 角色日益细化, 工作内容更加专门化, 医疗机构层次细化, 要求配备具有相应护理才能的专业人才。随着中国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科护士已然是社会护理事业的主力军, 也是更高级护理专家和学者的储备力量, 这些都要求培养目标中对本科护理人才的能力培养规格更加细化, 专业核心能力更加明确。这样, 护理本科人才能力的培养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 才能满足社会保健事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2 培养目标中专业核心能力问题

2.1 核心能力描述不明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987年第一次规定护理本科生应获得7项能力, 一些护理院校相继进行了大量研究, 修订了护理本科学生培养目标。但全国各医学院校护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描述普遍比较模糊, 总体目标和分目标只是阐述的文字不尽相同, 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详细的规定, 基本都是对1996年协和医科大学和1998年第二军医大学护理本科生培养目标研究成果的诠释。因此, 各护理院校对专业核心能力要求含糊;专业核心能力没有层次, 可操作性不强, 无法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要求, 也不能体现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 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能力培养。考查我国高等院校护理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 可以看出, 很多院校的培养目标中没有明确需要培养哪些专业核心能力。其培养目标中的能力要求通常是按照传统的学科教学来概括性地规定的, 比如“掌握生命各阶段人体的正常结构、功能和心理状态”,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从事护理临床、护理科研、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涉外护理、专业外文编辑出版等工作的高素质国际型护理人才”、“具有常见急症的急救及处理能力”、具有“知识宣传教育的能力”、“具有护理管理、教学和科研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但没有明确说明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达到这些要求, 因此对师生的教学和学习指导性不强。

2.2 能力要求没有层次

当今社会是一个鼓励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的时代,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创新就不可能用模具化的教学目标, 教育者必须在教育制度范围内允许且培养社会需求的各种层次的护理专门人才, 实现不同能力学生的人生价值, 适应临床不同职业的阶梯要求。专业能力的培养应该是详细的、具有层次的、可操作的培养目标计划。

目前国内高等护理院校护理本科的培养目标中各项能力目标间没有层次递增性, 似乎各项能力同等重要;各项能力范围内也没有层次要求, 所以各项能力都只有一个量化规格。但基础知识能力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项能力的掌握程度肯定有区别。西方发达国家的护理本科教育的核心能力结构和层次非常具体, 每项能力内部也按照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别分为几个层次。

2.3 人才培养规格陈旧, 不能反应现代护理人才能力要求[2]

查阅全国各院校本科培养目标, 大致相同, 主要是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 仍然体现的是生物医学模式, 没有适应生物—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的医学模式。以复旦大学和中国医科大学护理本科培养目标为例, 虽然复旦大学的培养目标较为详细, 但主要是体现了生物学要求, 对心理、社会知识和护理要求基本没有提及。这就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不能反映现代医疗体制改革要求。卫生部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均强调基本卫生服务, 要求有饱满的公共卫生知识基础。根据“深圳市社区护士公共卫生护理知识掌握及需求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 护士缺乏公共卫生护理知识[3]。然而,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 应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内容。目前我国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中, 即使有涉及公共卫生课程, 但不完整, 且课时很少。

2.4 缺乏核心专业能力研究

由于护理学科发展较为滞后, 队伍弱小, 任务艰巨, 没有形成专业的核心能力研究团队, 难以制订较为统一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以能力为本位 (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 的护理本科教育模式是教育界重点研究内容[4], 这是从西方引进的理念, 到目前还没有什么广泛推广的成果。其原因是专业师资队伍的能力素质问题。过去,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尤其是本科护理教育主要借助医生的力量, 现在虽然很多院校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力量不断增强, 但仍缺乏高素质的专业师资和科研人才。限制专业师资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英语应用能力。研究人员和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英语交流能力,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制订出符合护理教育国际发展需要的核心专业能力要求, 以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护理专门人才[5]。

3 有关护理本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建议

首先, 教育部门应广泛调研社会发展需求、人民群体健康照顾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人生价值观以及实现这些价值观的方式[6]。社会不同群体及不同人生阶段需要的健康照顾人员的核心能力有较大区别。正如我国的医院都按照能治疗的疾病和能促进的健康状况不同而分为“三级六等”, 那么医务护理人员的能力也有相应的不同要求, 在级别较低医院就医或进行保健咨询的患者需要的护理照顾比在高级医院进行相关活动的患者需要的更简单, 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要求就相应要低一些, 但是知识面要求更广。学生应根据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 结合经验知识的积累, 综合评估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学习活动和健康照顾活动。

其次, 向护理教育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学习。其中美国护理学院协会 (American Assocaition of College of Nursing) 对护理本科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有详细规定。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对护理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规定 (Regulation) 也非常详尽。在其护理学院的学生手册 (Students Handbook) 上有详细说明和具体的培养方式及要求, 护理本科学生应该具备以下核心能力: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护理治疗能力、健康促进或风险降低能力、疾病管理能力、专业领导能力、伦理实践能力、循证实践能力、全球文化能力。这9种能力逐渐递进, 相互关联。护理照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需要医学专业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的服务性工作, 最基本的能力是沟通能力。这里说的沟通是指有效的沟通, 包括与健康照顾和疾病治疗直接相关的沟通, 也包括与健康促进间接相关的沟通。多元文化的碰撞在临床上并不是每一例病例都会发生的, 是有一定概率的, 尤其对中国这样经济和地位快速崛起的国家, 全球文化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再次, 护理本科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目的是为临床培养中坚力量, 为护理研究生教育储备人才。研究型人才储备, 需要坚实的基本文化知识、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获得、筛选、归纳、总结能力。文化知识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7];批判性思维能力必须通过具体的课题项目执行过程培养, 可采用指导教师模式;信息获得能力可在项目研讨过程中提升。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专门的课程进行训练和长期培养。美国护理本科培养这3项能力的课程有:全球文化、护理理论分析、案例分析等。目前, 我国各护理院校本科培养方案中没有课程专门培养这些能力。建议在课程教学中, 加强相关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

4 核心能力层次初探

根据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纲要, 借鉴美国护理学院协会 (AACN) 对本科学士学位学生能力层次的要求, 护理本科生的核心专业能力分3个层次:操作者的核心能力;专业领导者的核心能力;护理专家新手的核心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人生目标, 最基本的社会定位就是护理操作者, 在护理操作中运用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护理治疗能力和健康照顾能力、健康促进或风险降低能力、疾病管理能力。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更强, 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 那职业定位可以是照顾专家, 应该具备专业领导能力、伦理实践能力。本科学生是操作者和研究者的中间人群, 其最优秀的学生可定位为临床学者新手, 应该具备学术实践能力, 比如循证实践能力和全球文化能力。

有了明确的专业核心能力层次结构和递进关系, 能更好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这样, 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学习有据可依, 学习效果更显著, 能做到事半功倍。

5 结语

21世纪是护理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时期, 机遇与挑战并存。2011年护理学被批准为一级学科以后, 护理本科教育任重而道远, 应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制订为起点,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抓手, 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实用性护理人才, 为护理研究储备人才, 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鞠永熙, 孙峰.护理教育中护士核心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护理版) , 2009 (7) :91-93.

[2]许少英.论护理专业本科生核心能力培养[J].现代护理报, 2009 (7) :80-82.

[3]曾维, 吴惠平.深圳市社区护士公共卫生护理知识掌握及需求情况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15) :1788-1789.

[4]李秋萍, 杨支兰.护理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教育, 2006, 3 (2) :77-78.

[5]李守国, 张霄艳, 严靖.适应国际化趋势的护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 2007, 4 (21) :1291-1293.

[6]Ian Blackman, Margaret Hall.Undergraduate nurse variables that pre-dict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clinical competence in nursing[J].Intern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2007, 8 (2) :222-236.

3.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论文 篇三

关键词:人才培养;对口单招;工作岗位

对口单招是指具有单独招生资格的高校专门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的优秀学员的一种招生模式。对口单招的实施为中职毕业生提供了成才通道,有力地推动了中职教育的发展,但是单招生在素质和能力上与普通高中生具有明显的差异,如何针对单招学员进行有效的培养,成为各招生单位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高职单招生的特点分析

(一)基础素质薄弱。由于认识不足,社会对对口单招这一招生形式存在一定的歧视,导致招收的人才素质相对较差,其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不如高中生。在中职教育阶段,与其他中职生相比,尽管加大了文化课的比例,但是大量的时间用于专业课的学习,与高中毕业生相比,基础文化课显得薄弱。

(二)专业基础参差不齐。尽管以考试大纲作为基础组织教学,由于培养单位的能力、条件和目标不同,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深浅度上显示出明显的区别。即使对于同一培养单位的毕业生,其专业能力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给高职专业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

(三)专业认知差。在中职教学中,应试教育的重点是考试内容,高职会计培养内容与会计岗位脱节。学员对会计工作岗位和岗位职责、岗位工作内容缺乏了解,没有对会计专业形成正确的认知。

(四)学习习惯有待改善。招收的人才习惯了中职阶段“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自我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弱。对于出现的问题过多地依赖别人,当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时,容易放弃,缺乏自主探究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二、高职会计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存在问题

通过对具有单招资格的高职会计院校进行调查发现,各个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有差异,但绝大多数院校开设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同时辅以专业认识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会计技能实训课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培训课程设置重复[2]。理论上说,单招班人才已经学习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专业课程,考虑到人才专业基础差别大,且教学要求与高职有一定差距,大多高职会计学校仍然将这些课程安排在教学内容中,造成课程设置的重复,学员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差。

(二)难易程度把握失当。由于招收的人才的基础差别大,对后续课程的学习、理解能力区别很大,采用同一个标准作要求,难易程度把握失当,基础差的学员就会感到难,挫伤了积极性和自信心,基础好的学员却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三)会计培养内容与岗位脱节

1、会计内容体系与岗位脱节。目前,大量的院校在课程内容上仍然采用基础理论到实务程序的教学体系,希望通过教学能使学生具备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由于教学内容与会计岗位脱节,尽管学员掌握了基本核算方法,但是不能与相应的岗位相联系。学员走上会计工作岗位以后,对自己所在岗位的工作内容缺乏了解。

2、会计理论与实训脱节。会计以理论教学为主,在理论完成后采用专门的实践性实习作为弥补,这样的培养方式人为地将理论与实践割裂,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出来;而在后续的实践环节中,又无法与理论相联系,造成了人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

(四)培养的方法与岗位实际脱节。尽管有实践性培养的内容,但是实践性培养在整个培养组织中仍然采用理论为主的模式,学员的积极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仍然是被动地接受,学员按照教师讲授的操作步骤,依葫芦画瓢、亦步亦趋地去完成,学员的思维和行为受到禁锢或局限。

三、基于工作岗位培养的实施

(一)培养内容的选择

1、会计岗位及专业课程设置探讨。对单招班的教学各培养单位有一定的差异,会结合自身的特点开设一些课程,如江苏海事学院开设了水运企业会计。然而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仍然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会计岗位脱离。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教学首先需要对工作岗位进行界定,进一步分析每个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并对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解。经过调研,基本的会计工作岗位可以分为五个,即出纳、材料核算、成本核算、往来核算、总账。与工作岗位相关课程包括出纳核算会计、材料核算会计、成本核算会计、往来核算会计、总账会计等。

2、专业课程教材内容整合。基于工作岗位的培养内容不再追求课程的系统性,而应该与岗位工作需要相匹配,其基本思路是学员在岗位仿真工作中发现问题,进而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工作岗位设置课程后,教学内容分散在不同的教材中,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重新设计教材,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的框架。

(二)改变培养方法和手段。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使学员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学员缺乏自主思考。大量的学员因为缺少直观的感受,学习积极性不高。这种不积极、不思考的学习将学员的视野局限于书本,限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变传统的“要我学”为任务驱动下的“我要学”,使学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方式上,因为是仿真教学,真实的工作情景不能完全模拟,但是可以通过采用现代化的培养方式,打破时空限制,把无法感知的世界在课堂上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员面前,使学员能从主观上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学员的听课热情,使培养效果满足设计要求。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创建与岗位相适应的培养情境。基于工作岗位的会计教学,立足于各会计岗位的实际工作,但是培养过程和实际工作必然会产生差异,因此只能尽可能地进行仿真教学。在培养过程中,创设仿真的工作情境,从而实现与岗位工作的无缝衔接。

(四)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基于工作岗位的会计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主导者向学员布置任务,引导学员学习,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是领导、同事,也可以是与会计核算相关的外部机构工作人员。

(五)创新评价体系。基于工作岗位的会计教学,要根据学员在工作岗位中的表现,实行全方位的考核。在评价内容上包括学员的能力、态度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通过学员自评、学员间的互评以及教师的评定,做到评价客观公正,符合学员的实际。

四、总结

基于工作岗位的培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选择培养内容,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展现培养内容,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选择教学方法,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教学,以学员为主体,避免了课程的重复,调动了学员的积极主动性,在培养的过程中加强了岗位的认知,培养了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学员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 舒岳.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基于中职衔接角度的思考,财会通讯,2013.7:46-48

[3] 蒋海燕.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与实施.会计之友,2010.4:120-122

[4] 平原.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基础会计》课程研究与思考.财会通讯,2012.1:41-43

[5] 周常青.基于工作过程的《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情境设计.财会通讯,2011.12:31-32

[6] 任玉龙,黄丽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探索—以“会计核算流程认知”课程为例.财会通讯,2012.12:26-28

4.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论文 篇四

摘 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本文通过如何对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指出应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新型教学方法,科学的实训教学内容,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配套教材,开展实务情景模拟教学,全面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以适应企业对财会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技能培养;实践教学;教学体系改革

民办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办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如何“以技能培养为主导,以强化素质和能力为内容,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直是在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财会专业作为理论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重要专业,必须突出技能的培养,即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的教学还停留在理论上,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紧贴实践的教材少,教辅资料实践性较差

财会专业教学除了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外,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很多课程的教材案例大部分是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的举例说明,旨在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缺乏实践性的案例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发散度不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水平。

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体系不完善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大部分财经类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制定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融合度不强,普遍存在实训案例在教学中的不规范使用,案例教学部分应占比例、案例教学的范式等都缺乏必要的规定,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上,实践教学的目标也还停留在用实践验证理论的阶段,实践教学安排上缺乏整体考虑。

3、师资结构不合理

目前很多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所掌握的知识已经与目前的企业实务脱节,企业实践经验匮乏、陈旧,已经不能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甚至很多教师都是刚走出校门的新老师,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在指导教学时没有说服力。

4、实践配套教学设施落后

校内实训室建设滞后,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和仿真的实训环境,与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相脱节,无法保证实训质量。

5、校企合作项目开展难度大

由于财会专业实习的特殊性,使得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非常缓慢,学生很少有在校期间能接触企业实账的机会,造成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社会需要。

二、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实行“课证融合,技能递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线,重视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构建学、研、用相结合,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相衔接,社会、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互动的全新教学模式,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具备财会知识的各岗位人才“实用”、“顶用”、“好用”的需要。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构建“课证融合,技能递进提升”的课程教学框架

在专业基础和文化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商贸企业会计实训、工业企业会计实训、企业纳税申报实训,以及中级会计电算化等实训类课程;开设初级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等证书培训课程,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从业证书培训”三项内容连成一体,以技能递进提升的课程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保障“课证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

(2)建设会计诚信教育体系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财会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以美育、心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会计诚信教育体系,与校企合作单位达成协议,建立会计诚信教育基地,将企业文化融入会计诚信教育的内容之中,确保在校学生能够全部接受会计诚信教育。

(3)建设校企合作的运作模式

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训,使学生获得初步专业技能。接着在财会专业开展顶岗实习、专业综合实习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实习中,既是企业的准员工,顶岗工作,并根据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又是在学院学习的学生,学习财会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按照学校、企业、行业三结合的原则,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建设提供保障。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5.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论文 篇五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发展, 赋予高职护理专业教育以新的内涵。如何加强职业素质教育, 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 满足临床护理需要的应用型护理人才, 是护理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 职业素质教育; 高职护理专业; 学生; 就业;

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发展, 赋予高职护理教育以新的内涵, 高职院校应面对国家护理人才紧缺的现实, 适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 能满足临床护理需要, 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实干、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概念的拓展, 人们对护理工作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因此, 需要护士的职业能力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前行, 这样, 才能满足患者对护理职业的需求。在护理专业教育中, 如何加强职业素质教育, 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护理人才, 是护理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积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职业素质是指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技能的综合体现。护士的职业素质是指良好的医德医风、高度的责任心、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医护人员的职责与工作方向发生了改变, 逐渐从过去的对疾病的治疗转变为对人的整体治疗。近年来, 随着健康中国构想的提出, 国家对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学模式也逐渐从过去的某个系统的疾病转变为整体医学模式。护士不仅要对患者已经发生的疾病制定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 还要帮助患者对自身未来的健康发展制定预防措施和保健知识普及。

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时代意义

护士是一个面向患者、服务患者, 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职业, 它不仅需要良好的形象、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因此, 作为护理教育工作者, 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为社会输送具有良好的业务能力、较高综合素质的护理人才, 对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三、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探析

(一) 职业情感培养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良好的护理职业情感来自于对护理事业的忠诚和热爱。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存在较大差异, 如就业前景好、收入水平高、家庭因素、盲从大众等多种因素, 而真正由于个人喜欢护理专业的却占很小比例。因此, 护士对职业的热爱程度越来越低。高职护理教育应针对这种情况, 加强培养学生对护理专业的兴趣, 使他们认识到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生产实习中让学生亲身感受护士的工作氛围, 体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需求和社会对医护人员的敬仰;还可以邀请资历高的护理专家介绍职业职责和使命,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职业理念, 把对职业的认识内化为自己个性的一部分, 促进护理职业情感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二) 结合护理人员职业素质要求, 加强职业语言表达与人际沟通能力培养

现代社会要求护士具有较强的职业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 要求护士在工作中能较好地与病人及其家属、医生、护理人员、管理人员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沟通。护士良好的人际关系依赖于其职业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高职院校通过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逻辑思维能力及应急能力, 进而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是护士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护士是以女性占多数比例的专业群体, 其工作性质一般为轮班制度。高职院校应针对此种特殊的职业现象, 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团队合作训练, 提高学生互相帮助、协作处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克服自身个性特性, 消除“小我”思想, 遇事能沉稳冷静、顾全大局、豁达宽容的职业素养, 进而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四) 职业礼仪教育应贯穿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全过程

南丁格尔曾说过:“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 是真善美的化身”。人们把护士比喻为白衣天使, 同时也赋予了护士的职业内涵美。护士的职业礼仪教育是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有教育形式。高职院校应通过《护理礼仪》理论课、实践课、礼仪大赛等形式, 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文素养, 掌握护士应具备的行为规范, 让护生的行为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 并将仪表大方、笑容友善、言语亲切的职业礼仪展现到职业发展中。

(五) 加强职业道德培养, 为学生成功就业提供前提和保障

职业道德是人们职业活动的指南。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决定一个人能否在本职工作中尽职尽责, 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取得事业的成功。因此, 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积极了解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要求, 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护理学生的医德信念、医德品质决定着护生对待本职工作和服务对象的根本态度。高职院校要注重在专业教育中, 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深化对护士职业的认知和认可, 并将护士的职业情感逐渐升华为护理人的职业责任感, 这样才能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好的发挥和创新, 应用于今后的护理事业发展中。

择业观是毕业生选择职业的前提, 是毕业生对职业的看法和态度, 也是毕业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择业观正确与否, 直接决定着择业的成败。高职院校要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引导他们从社会对护理专业的需求情况和发挥自身才能两方面来考虑自己的选择, 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环境与成才等关系, 克服择业期望值与现实社会相脱离的倾向。

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高职护理的专业特色及当前国、内外护理人才需求情况, 帮助学生设计职业发展计划, 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 及时有针对性的给予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和社会适应指导, 增强承受挫折和参与竞争的能力,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从而使学生能实事求是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掌握择业方法和技巧, 促进和帮助学生顺利就业。通过对学生的择业方法与技巧指导, 使学生掌握应聘、就业程序, 掌握自荐方式和应试的有关礼仪, 掌握面试辩答、应对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的正确运用方法。加强择业方法与技巧方面的指导, 可以使学生避免由于方法和技巧不当带来的求职择业障碍。高职护理院校还应广开就业渠道, 和多家医院建立并保持密切联系, 了解医院的需求量, 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有效就业信息, 使毕业生资源合理分配, 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刘瑞华, 董胜莲.护理教学中护生职业形象美的培养[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 (05) :105.

[2]张礼宾.论《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护理职业素质的培..

[3]刘玉锦, 王艳秋, 李玉华.人际关系与沟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56.

[4]孙会珍.护士职业形象塑造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中的实施[J].现代医药卫生, , (01) :153.

[5]韩顺玲, 张艳, 张洁.护生职业素质培养初探[J].齐鲁医学杂志, , (02) :180.

6.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论文 篇六

其他答案现在没有直接招大专生的了,中专毕业后可以参加对口升学,但要看毕业后当时划定的分数线输入您的搜索字词

提交搜索表单

(多个关键字请用“空格”格开)

2010Q.21MK.COM网站导航以上搜索信息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21MK.COM的立场网站统计

★ 中央民族大学分数线是多少

★ 2022湖南高考分数线是多少

★ 2022天津高考分数线是多少

★ 2022浙江高考分数线是多少

★ 2022福建高考分数线是多少

★ 金华市中考分数线预测

★ 2022海南大学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 山东省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预测

★ 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7.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论文 篇七

为设计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培养目标,首先应对现行专业培养目标的依据、模式、评价体系等根本性问题进行反思,扬弃按学科体系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路,然后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按照职业岗位用人质量标准重新设计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专业培养目标体系。

构建专业培养目标体系的依据

1.工作分析。工作分析就是把一种岗位工作或复杂工作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即本专业毕业生“职业内的工作”,确定学生职业内的工作职责和每一职责内的任务。工作分析的程序如下:

(1)准确界定应分析的工作范围。所界定的工作范围决定了专业教学计划中业务培养方向和毕业生应从事的主要工作,限定了毕业生择业与就业范围,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向性这一特征。如机电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业务目标)为:面向工厂机加车间和机加工中心,从事机电产品的制造、运行、维护、测试、工艺和技术及管理工作的生产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毕业生业务范围有:①金属切削机床(包括数控机床)及其他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修;②机械制造加工工艺规程,中等复杂程序的工艺装备的设计;③机械产品制造生产过程的全面质量控制、分析及管理;④一般机械制造行业的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及工艺管理。业务范围包含有11个职责。

(2)列出工作中可能包括的全部任务。分别列出每个职责所包含的任务,这些任务是学生毕业后应能够完成的。如上面的11个职责包含有64项任务。

(3)将工作分析结果填入表1中。工作分析表中包含所有的工作职责和每一职责内所有的任务。

2.任务分析。任务分析就是把工作任务分解成各个具有连贯性的步骤或阶段,然后对各个细小的步骤再加以分析,以确定各个步骤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有助于了解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应用,对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至关重要。任务分析的程序如下:

(1)确定任务分析人员和条件。任务分析人员应由在企业长期从事该项工作任务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在任务分析过程中,他们既有分工,又要相互配合。专业技术人员熟悉完成各项任务的步骤和所需要的技能,以他们为主列出完成每项任务的多个步骤和所需要的技能;专业教师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以他们为主确定各个步骤所需要的理论知识。

(2)确定每项任务的最终绩效目标。最终绩效目标以任务为中心,关注的是完成任务的最终结果,称为输出模式。所完成的任务可以是一台设备或一件产品,其最终绩效目标为设备或产品应达到的技术指标,如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修,机械零件(轴、套、丝杆)的加工等都有若干个技术指标要求。也可以是一项活动,其最终绩效目标应为活动的效果,如农作物的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其效果是促使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

(3)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从业者为中心,分析其究竟应掌握那些知识与技能才能保证完成任务,被称为输入模式。虽然现行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有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但并不是依据工作分析和任务分析确定的。 因此,首先列出完成该项任务所有的步骤或全部组成成分,尤其是重要的步骤或成分;然后分析各个步骤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同的步骤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及多少不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正是在这些步骤上。

(4)确定每项任务的操作频率。根据平时工作的实际情况,按照任务出现次数的多少给出频率等级。等级区分为:①极少; ②偶尔;③每周至每月有; ④每天至每周有; ⑤每天有。

(5)确定每项任务的相对重要性。极少出现的某项任务可能对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按重要性区分等级与按频率区分等级同等重要,也应对其重要性进行相应的评定。评定重要性的等级有:①不太重要;②重要;③极其重要。

(6)评估每项任务的学习难度评估学习难度是工作分析的另一种尺度,它反映的是学生学习所感觉的难度。评定学习难度的等级有:①容易;②不难;③难;④很难。

(7)确定每个步骤或成分的操作频率、重要性和学习难度的方法与等级,与任务分析基本相同。

(8)将每项任务分析结果分别填入表2中,得到64张任务分析表。

任务分析表中包含有具体任务、完成任务的步骤、能力目标(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和最终绩效目标(完成任务应达到的标准)。由于每项任务分析是单独进行的,没有考虑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首先应把所需要知识、技能相同的任务分析表整合,整合后的任务分析表应是典型的、重要的,然后将整合后的任务分析表进行汇总得到“任务分析汇总表”。

任务分析汇总表转化为专业培养目标的原则

1.排序。将任务分析表中的任务、知识和技能分列排序:⑴将任务按由易到难排序,一般情况,任务的难易程度与完成任务时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多少有关,需要的理论知识越多任务也就越难,反之,则较容易。将任务按所需要的理论知识由少到多排序,得到任务序列。⑵理论知识仍按学科体系排序,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顺序。⑶基本职业技能与任务的需要相一致。

2.整体优化。由于排序是分别进行的,所得到的序列是相对独立的,那么就不可避免存在具体任务与相应的理论知识相脱节。为此在构建专业培养目标体系时,要注意任务与理论知识的关系,正确处理和调整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根据任务需要,专业知识能提前的就提前到任务需要之前进行,如果不行,就把任务调整到专业知识教学之后进行,并且职业技能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使专业培养目标各部分之间相互协调,整体优化。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类人才在职业带中的特殊位置决定其不仅要具有实际操作技能,还要掌握“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并能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现场具体技术问题。因此,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体现从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上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专项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专业培养目标的特性

1.职业性。专业培养目标是依据职业内的工作分析和任务分析来设计的,按照完成任务应达到的标准确定最终绩效目标,根据完成任务的需要确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用人标准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方向明确,职业针对性强,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职业岗位要求作为教学目标,学生以职业岗位需要作为学习目标,体现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性。

2.客观性。在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之前,首先要进行职业内工作分析和任务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使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有了科学的依据和客观性。最终绩效目标是根据任务要求事先已明确应达到的标准,这一标准不受教师学生的主观意识的任何影响,具有充分的客观性。

3.可检测性。职业教育强调教学目标的行为化,行为化是教学目标具体化的有效方法。一项完整的行为目标要指明四个要素:⑴对象:谁应达到的目标,即学生;⑵行为:学生作出什么行为才算达到了目标;⑶条件:学生应在什么条件下作出这种行为;⑷程度标准:学生的这种行为应达到怎样的水平。

4.综合性。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完成任务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完成任务并达到最终绩效目标,需要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专业培养目标中增加最终绩效目标,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出具体要求,体现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综合性。

构建专业培养目标体系

专业培养目标体系分为4个层次,分别为专业培养目标、学期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1.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目标体系中的总目标,它明确了本专业的人才类型、层次及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其他层次的目标都是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

2.学期目标是专业培养目标在各学期的具体化。在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之间增加学期目标,首先它有连结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的作用,避免它们之间相互脱节,从而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其次对每学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选择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再次,由于学校工作是按学期安排的,学期目标使教学安排、检查和评价有了具体的依据,便于教学管理。

3.课程目标分为理论课程目标、实训课程目标和实践教学环节目标。理论课程目标确定了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必需”的范围和“够用”的深度,即确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教学环节目标确定学生应具有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职业技能,即能力结构。实训课程目标是指学生完成任务所达到的最终绩效目标,即训练和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它体现了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8.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论文 篇八

【关键词】 实践教育 培养目标 目标定位

我国高职高专烹饪专业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入WTO后,我国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战略性的调整。加快推进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在前期阶段,我国高职高专烹饪专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式更多地表现为外延式地发展,这显然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高职高专烹饪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相协调,人才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已经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人才的结构、规格与市场的脱节;重专业轻技能等。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高职高专烹饪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不够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模糊,使得目标体系显得不很清晰。有学者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至今尚未完善,使得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这既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也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负面效应。”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高职高专烹饪教育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重新定位并加以思考。2006年,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 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產、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它作为纲领性的文件,只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指出了总的方向,各高职院校应在总方向下确定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众所周知,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它直接关系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这一基本问题。目前,我国各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性,为此,有必要重新审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内涵。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宏观层面上,高职院校的规模迅速扩大,结构呈现多样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一变化呼唤着人才培养的科学化、民主化、多样化。在微观层面上,随着办学自主权的逐步下放,怎样争取更多的外部资源、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形成什么样的办学特色,最终落脚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即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问题上,人才培养作为高职高专烹饪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关系整个运行机制的方向与途径问题。

我国高职烹饪教育能够在短期内取得突出成就,是因为它顺应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行各业生产一线迫切要求培养大批与之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以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政府及时作出高等教育扩招和大力发展高职烹饪教育决策,成了推动高职烹饪教育大发展的前提。我国高职烹饪教育发展历程的跌宕起伏证明,当高等教育尚未进入大众化阶段,当经济发展尚未要求大量培养高技能人才,当学生尚未意识到高职烹饪教育对学会生存的重要作用时,高职烹饪教育很难形成类型特色而持续发展。因此真正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还需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改善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张,更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这是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价值是实现人人平等和个性潜能的发挥,是为了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成为适应生活要求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获得一种身份,更是为了获得实用的本领;高等教育也不再只是为了培养少数精英而存在,更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既造就英才,也培养一般劳动者。因此,烹饪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承担起了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任务。烹饪教育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对于实用型人才来说,专业特长变得异常重要。一个什么都学、什么都懂一点的毕业生,还不如一个有特长的毕业生找工作来得容易,也更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因此,高职高专烹饪专业培养目标转型后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本专业培养适应烹饪技术在餐饮业中发展、应用的需要,具有扎实的烹饪基础知识、烹饪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烹饪实际应用能力、能够在餐饮业相关部门从烹饪行业相关应用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烹饪专业高等应用型人才,实现“一张文凭,多种证书,一技之长,一专多能,品学兼优的工作在厨房第一线的厨师队伍”的培养目标。

基本规格:政治思想规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热爱烹饪工作。文化规格,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外文资料,能用外语进行日常的会话;系统掌握烹饪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烹饪硬件管理和常用烹饪应用能力、能够不断适应烹饪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式;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烹饪应用的合法性有明确的判断能力。

身体和心理规格:养成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具有强健的体魄,能够适应计算机网络应用工作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与控制能力,对突发事件能处乱不惊,并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知识结构,通用知识,通用知识是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基础和工具,并对今后从事的烹饪应用工作起辅助和支持作用。通用知识包括扎实的文化、社会科学和法律知识,以及烹饪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烹饪生物学、营养学基础、烹饪化学、烹饪美学原理等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从事烹饪专业应用技术工作的根基。专业知识包括烹饪原理学、烹饪原料学、烹调工艺、冷菜工艺、面点工艺、西餐工艺、西点工艺以及各种菜点的制作;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竞争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素质结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良好的敬业、创新意识;文化素质,具有高级职称、宴会设计、菜点处理等实用性知识,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具有必要的哲学、法律、职业道德等人文社科知识,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业务素质,具有以业务知识为基础,专业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为标志的较高的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具有强壮的体魄、旺盛的精力,掌握基本的擒拿格斗方法,养成科学的强身健体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者简介:张振霞(1969——)女,研究生,毕业于哈尔滨商业大学,获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现任内蒙古财经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专职教师。研究方向为高职高专烹饪专业。

9.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论文 篇九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会计;教学研究

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给传统会计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市场发展的需求,高职会计教师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会计职业能力。

一、社会市场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目前,社会市场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总体概括起来分为基本的职业品质与综合的素质能力两个方面。基本的职业品质主要是指作为会计人员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以及个人品质。职业道德具体就是遵守各项会计准则,不做违法乱纪之事;而个人品质则要求会计人员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较高的工作热情、强烈的责任感与积极的上进心,拥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与沟通能力,在工作不顺心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避免将不良情绪带入工作当中,注意团队协作,避免我行我素。综合的素质能力体现在: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将会计专业知识充分应用于工作,还需要拥有包括财务核算、财务管理等多种事务的处理能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千万应聘人员中脱颖而出,还需要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自我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1.教材理论知识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会计准则也随之不断完善,然而,教材内容方面的更新却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变化。目前,教材过度倚重理论知识,学生在不断吸收各种理论知识后,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实践应用,在日后的工作中将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做到学以致用。

2.传统的教学方式阻碍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

许多会计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多半从事的是理论教育工作,没有进入企业参与会计工作的经验,因此,他们的知识大多来源于教材理论知识,对社会市场上会计准则的变动缺乏敏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无法充分思考,更无法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3.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积极性也不高

高职学生在学习能力与基础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这就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高职学习不同于高中学习,此阶段没有人监督,学习全靠自觉。高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成为影响会计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对策

1.注重现实需要,变革教学内容

由于社会经济复杂多变,市场需求也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发生改变。比如,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对会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高职会计教师应将理论知识符合现实生活的需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实力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制教材,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

2.提高教师素质,变革教学方法

第一,学校应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素质,进行定期培训,如对会计专业的教师进行再教育,当市场出现与会计相关的新准则时,安排教师进行相关政策的学习与培训;还可以安排教师参与企业的会计工作实训,让教师真实地感受会计工作的流程,丰富他们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会计专业能力。

第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避免灌输式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会计理论知识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自我思考和探索中掌握知识,增强对会计知识的理解。比如,教师在教学固定资产盘盈和盘亏这两种不同的记账方法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两种记账方法的不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职业道德

對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想方设法地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还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会计行业对会计人员的道德品质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因此,学校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有利于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曹中红,魏朱宝,王书珍.“跑偏”与“纠偏”——应用型会计本科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5).

[2]王桂琴.高校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浅探[J].财会通讯,2009(7).

10.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论文 篇十

摘 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在大量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笔者确认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与能力,另一个是专业素质与能力。本文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与能力,另一个是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出了素质与能力的具体要求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基本素质 专业素质 职业能力 具体要求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在大量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笔者确认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与能力,另一个是专业素质与能力。

一、学前教育专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幼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较好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体育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并具有一定的竞技能力。

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达到国家普通话考试二级甲等以上水平;能写一手好字;英语要获得国家统一考试的二级(或三级)证书,能用英语进行“双语”教学;能运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及开发幼儿智力,并会制作幼儿园的教学课件,同时要获得国家非计算机专业等级考试的四级证书;具有健康的体魄。

培养方法、手段与途径。注重学生入学时的军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道德规范,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组织好认识实习,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组织儿童故事大赛,促进普通话的提高,并参加国家级普通话等级测试。请外教上课;去社会“英语角”训练口语;去幼儿园见习“双语”教学,并利用社会实践时间去幼儿园体验“双语”教学。进行教师模拟计算机等级考试训练,并让学生实际去参加国家级计算机等级考试。⑤组织好学生体育达标考试及儿童韵律操考试。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1.具有组织综合教育活动的素质与能力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对儿童的发展负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即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容忍和尊重幼儿的差异,尊重并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支持幼儿学习,促进幼儿认知和智力发展,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人格的积极性和谐发展,对幼儿的学习发展负责。

儿童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不同儿童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的优点和缺点掌握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规律,在与儿童交往和教育过程中研究儿童发展。有效地组织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活动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幼儿教师的创造性与幼儿的创造性高度相关。

2.具有艺术素质与能力

高职学前专业学生应具有较好的艺术素质与组织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在音乐方面要具有识谱和创作儿童歌曲的能力,要具有边弹边唱、即兴伴奏、为他人伴奏和演唱歌曲的能力;在舞蹈方面要具有儿童舞蹈创编、表演、编排的能力;在美术方面,要具有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布置的能力,具有指导幼儿绘画和制作玩教具的能力。

除第一课堂教学外,要开展第二课堂延伸教学。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强化技能训练,促进个性发展。加强音乐边弹边唱和即兴伴奏的综合能力的考试,并自编教材《儿童歌曲弹唱》,以培养学生边弹边唱的能力。加强儿童主题画创作和玩教具制作等美术综合能力和幼儿园五大领域教法综合能力的考试。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会和美术画展,学会艺术欣赏。去幼儿园实践,为幼儿园编排舞蹈和进行环境创设与布置。

3.具有科研素质与能力

学前科学研究亦即幼儿科学研究,是探索幼儿教育科学的认识过程,以揭示并促进发现幼教的客观规律,研究幼儿教育科学的知识体系为目的,进而用于指导幼儿教育实践,改进幼教内容和方法,提高幼教质量,更好地完成幼儿教育的任务。所以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探索幼儿教育规律和方法的能力,具有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现代的幼儿教育需要的是研究型幼儿教师。

4.具有管理素质与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掌握国家政策法规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幼儿园管理意识,掌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精神,具有幼儿园管理的理论知识。不仅要具有管理一个幼儿教学班的能力,而且要具有管理一所幼儿园的能力。

运用案例教育、模拟教育等方法进行教学。请专家做报告,请幼儿园园长兼职教学。参观幼儿园的管理。开展做园长助理的社会实践活动。⑤实习保育员和教养员的全部工作。

5.具有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信息时代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如下能力:具有运用多媒体进行幼儿园教学的能力及制作课件的能力。具有驾驭信息的能力。即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自主、高效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具有信息时代公民的人格教养。即努力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应有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6.具有国际化观念与借鉴国外幼儿教育先进经验的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具备国际交流的能力,善于接受各国的文化和信息,熟悉国际的通行规则,加强国际合作,具有借鉴国外幼儿教育先进经验、洋为中用的能力。

讲授国外幼儿教育的最新理念,观看有关录像。参观幼儿园的蒙氏班和瑞吉欧班。让学生亲身实践并学会蒙氏教具的使用方法。进行专题研究与实践课,撰写中外学前比较教育的文章。通过国际合作办学,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化进程。通过国际合作,推进课程和教材的国际化。通过国际合作,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认证的国际化。

三、结语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与能力,另一个是专业素质与能力,其中包括组织综合教育活动的素质与能力、艺术素质与能力、科研素质与能力,信息素养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国际化观念与借鉴国外幼儿教育先进经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肖湘宁著的《幼儿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1.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实验教学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 高职护理 解剖学 实验教学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学科,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主要讲述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相关功能等,是临床学科的基础。实验课教学不但能使学生直观得获得解剖学的基本知识,还可以营造出与人体接触的真实情景,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达到培养“复合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如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1 重点内容与护理专业特点相结合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在全面了解人体结构、主要器官形态特点、功能及其各个结构之间的相互毗邻关系的基础上,应紧密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突出实用性,增加与护理操作、治疗、抢救、生活护理等需要的临床实际应用内容。例如,四肢骨易骨折的部位、肌肉注射部位和坐骨神经的走向、插胃管和导尿管的等护理操作、动脉注射和静脉注射急救时的重点血管。

2 重点讲授体表标志

人体常用的体表标志及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对正确的护理操作具有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对照自身和同学间相互对照,进行体表标志的观察和触摸,并结合临床上的应用,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书本中的描述。如胸骨角、甲状软骨、颈部气管、心尖搏动点等等。

3 联系护理临床实践教学

学习基础课的目的就是为临床实践打基础,联系临床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性的选择典型临床病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肝门静脉侧枝循环,解释肝硬化出现呕血、便血的原因;心脏体表投影与心包穿刺。

4 注重操作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解剖学是形态学科。因此解剖模型、标本和活体观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结合日后临床护理的应用,配备护理解剖学有关的注射、插管、穿刺、生活护理等操作的专用标本,突出鲜明的专业特色。在實验课上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亲自动手触摸和观察标本,克服害怕和恐惧的心理,老师正确引导,示教后可先分组观察后再亲自动手触摸和观察标本。护理专业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更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标本模型考试是检测和督促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5 注重实验教学管理

建立实验课的考核制度每次实验课做好考勤记录,学生要衣着整齐,不迟到早退,保持良好的行为风尚;课前提问,课间讨论,课后总结;实验报告要求认真完成,把实验考核记入总成绩,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观看教学录像每次提前通知学生实验课的主要内容,要求他们预习,并组织观看相关的教学录像或VCD,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电教设备(多媒体),发挥现代视听教学的优势。加强教师巡回示教指导每周的实验课,分班分次,由专职实验教师辅导。教师除了讲解示教外,要及时巡回指导,为学生排忧解难,答疑解惑。

参考文献:

[1]宋励,王彤,乔从进,蔡玉瑾.组织学实验课教学的几点体会.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02

上一篇:土木实习自我鉴定模板下一篇:关于中水运行指标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