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生物圈教案

2024-10-07

初中生物生物圈教案(共19篇)(共19篇)

1.初中生物生物圈教案 篇一

初中生物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能改善生态环境,哪些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

能力目标:

1.通过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关注生物信息的兴趣。

2.通过对信息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判断是非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并且能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保护生物圈的责任。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

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

分析讨论。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正、反两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生感受生物圈的美,和自己生活在其中的快乐与幸福。

学生列举一些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正面影响的实例。如:植树造林、生态农业、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等。

师生共同分析正面影响实例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所引起的积极作用。

教师: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都是这般美好吗?

学生:不是的,有的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对生物圈造成不利影响。

教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关注一下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尤其是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影响。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教师展示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如荒芜的草原,西北挖掘甘草后的遍地是坑的土地,黑水淤泥的河流,海鸟被石油包裹的惨景等等,重点集中在课本112页的四幅图片:“罪恶的偷伐”、“沙尘暴滚滚袭来”、“小鸟何辜”、“何日重现太湖美”。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1.森林遭到了严重滥伐后居民的生存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动植物的生活将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2.分析一下沙尘暴的起因中哪些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这将产生怎样的后果?

3.除了用网捕杀外,有些人还用哪些手段残害鸟类?如果鸟类日益减少,自然环境交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4.请你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假如你是当地的一名负责人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学生交流探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收集的一些有关方面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探究。

教师强调:

1.森林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物和美化环境等作用。另外,森林还能吸收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监测大气污染,驱菌和杀菌,消减噪声。

2.太湖出现的这种现象叫“水华”,也叫水花、藻花,是湖泊、池塘等淡水水体中某些蓝藻过度生长的水污染现象。主要是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过多所致。流入湖里的污水、废水中的有机物会被微生物分解成含氮、含磷的无机盐,为蓝藻生长提供营养。蓝藻大量发生时,水面形成一层厚厚的绿色藻层,并释放出有毒物质,杀死水中的鱼虾等动物。蓝藻和水生动物死亡后,会被微生物分解,从而消耗大量的.水中溶解氧,导致水体产生恶臭。如果这种现象发生在海里,就叫“赤潮”。

【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1.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实例,假如你是泰安市市长,你将采取什麽措施治理泰安?

2.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应该对自己提出怎样的要求呢?

(投影柔美的“思乡”曲下的泰安风貌片做背景,美丽的泰山风光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作为泰安人的自豪感,更加爱我泰安,争做环保小卫士。)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激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保护生物圈的行列中去。

阅读课本113页的“生物入侵及其危害”,进行分析讨论:

1.保护野生生物和警惕生物入侵相矛盾吗?

2.野生生物对生态环境以及对人类的影响都是正面的吗?

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野生生物的价值?

【巩固训练,自我检测】

1.完成巩固训练,进行自我检测。

2.推荐学生代表回答,学生互评。(个别题目说出做题思路)

2.初中生物生物圈教案 篇二

一、“生物”理念的由来

对于生物学科的工具性以及人文性一直以来都有着很大的争议,生物学科作为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其工具性显然是存在的。新课改对于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强调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生物一词也相继出现。

在实际教学中,生物教师所进行的专题知识训练以及课文知识要点总结等,都可以将其定位于“生物知识”。不过在新课标中则强调,生物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从学生能力提升角度出发,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生物教学的重点,而同样生物实践也是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基于这一点,教师应当要针对学生做好充分的引导工作,鼓励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从而感悟生物课文知识内容。

二、“生物”理念下开展生命教学策略

1. 言与意的有效融合。

对于生物教学来说,当前的初中生物教育相对已经僵化,很多生物教师都讲词语的听写掌握作为了重点,从而忽略了生命能力的提升。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已经逐渐变得不再像生物,也逐渐失去了“生物味”。如何让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品味到“生物味”,需要教师从“言”与“意”两个方面入手。所谓“言”也就是指生物课文中的言生物字,教师应当让学生感受到课文文字间所流露出的魅力,继而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而“意”则是指课文中所蕴含的意蕴、意向等等,这些内在的精神更是打动学生的东西。“意”与“言”的相互融合将使得学生在充分的生命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思想,从而获得生物实践的语感。

2. 注重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对于生物教学来说,其最终反应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时写作,只有当学生能够进行完美的写作时,那么生物的所有实践活动才会变得有意义,同样也包含生命,因此在进行生物生命教学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写作结合。很多的学者专家都针对生命教学与写作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将二者结合是当前普遍承认的观点,这一观点在新课标中也有所体现。生命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而写作则是帮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对于语言文字的不断运用显然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在进行生命教学过程中,应当要适当穿插写作教学。

3. 强化学生认知能力。

对于初中生物阶段来说,其最根本的任务依然是强化学生在读、听、写三个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从学生听得能力入手,让学生能够专心致志的去”听“,同时在听得时候能够进行自主思考,这样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生物能力。因此教师应当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技巧,让学生在进行生命的时候能够进行有效的表达,从而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并在生命完之后能够深入了解所生命内容的含义。而教师则应当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相应的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正确开展生命,从而让他们的生命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当学生掌握了听得技巧之后,其认知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提升,最终逐渐培养学生的生命能力。

4. 注重良好生命习惯的培养。

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来说,生命能力的提升是根本所在,为了提升学生生命能力,教师应当要针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读书、思考的好习惯。不管是进行何种教学模式开展生物教学,给与学生足够的生命空间都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举措。

5. 加强生命训练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各个方面都还没有完善,因此在这一阶段将审美教育融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将变得十分重要。在进行生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要针对“美与丑”进行有效的区分,从而让学生内心产生一定的衡量标准,继而在随后的生命过程中能够自我分辨出美与丑的形象。当学生在思想中产生完整的美得形象时,那么学生将会对生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自主投入到生命中来。

总而言之,生物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不仅体现在人文性,更重要的应当是体现在工具性,生物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生物生命能力,同时也要传授给他们使用生物的能力,而这也正是“生物”理念的根本。在进行初中生物生命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生命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教师必须要从生物理念出发,制定完善的策略来使得学生在生命方面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卫志骞.生物生命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2(03).

3.初中生物生物圈教案 篇三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学习策略;教学模式

在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有很多问题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我们要及时正确地处理这些问题。下面我就对这些问题进行自己的阐述。讲述一下我对初中生物教育教学的理解。

一、抓紧学生情绪,从“娃娃”抓起

在新课标的教学环境下,初中生物教学显得格外突出,对初中生来说,生物是一门新兴课程,学生都对这门课程充满好奇,由于生物学科本身的原因,使得学生很喜欢这门课程,在一开始就对这门课程很有好感,我们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点,使学生在刚开始就树立对生物学科的喜爱,如何让学生保持这种亲切感呢?下面我就对课堂安排的合理度和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在课堂中,大部分学生很难做到全神贯注,调研表明,大部分学生一节课听课时间只有十五分钟,剩下的半个小时,基本上处于走神和发呆的状态,这种状态对学习效果很打折扣,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让学生养成爱思考,自己悟的方法,例如,对一道例题,我们要学生找方法,加深理解记忆,然后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悟方法,进行迁移思考和运用,最终,给学生出题,让学生用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接受制式的反馈及其监测。

二、改变学生学习模式,避免学生思维定式

倡导并督促学生课前的预习,在生物学科中,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只有课前认真预习,才能将新的知识盲点找到,然后在课堂上着重听取,若不预习,面对一个新的名词或定义是很难接受的,所以一定不会很好地理解。所以,课前的预习是很关键的,课前预习的优点有很多,诸如自我挑战,对新知识的接受,整体感知所学的知识,对基础的知识进行掌握等。

课上多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探究是很有必要的,进行自主合作式的学习,既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升,还使学生增加了合作学习的经验,使学生了解在合作中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具有竞争力,从而学得更好。因此,课上的使劲分配一定要掌握好,通过学生自己的亲手实践,使学生既全神贯注,又学有所得。

三、授课改为复习课,学生亲身体会多

新课标的环境下,我们要大幅度改变以往的一言堂,只是老师一个人在讲的模式,使学生多进行探讨与交流,从知识本身内在的联系来进行讲授,以学过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得到根深蒂固的记忆和理解,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得心应手。所谓的新授课上成复习课,实质上是揭示生物知识内在联系的一种过程,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和整体意识。

在这种授课改为复习课的教学理念中,学生的课余时间会增加很多,不会因此对学习失去兴趣,这种模式使学生既对生物知识有了解和掌握,而且还保证了学生课余休息玩耍的时间,使学生更加喜欢生物学科,所以,我们要进行新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检测,而非大量的课后作业。

这种教学方式是将学生处于教学者的方面对其进行教育的,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强调的也是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能自主的学习,从而得到更深的理解和运用。

四、创建新的学习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不断地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从学习理念上也有了新的改变,现在的学习理念是注重旧知识,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新知识的探索与探究,让学生在变化中学到生物知识,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思维定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下进行有目的、有引导、有合作、有交流、有探究的综合性学习。这种学习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整体上发展了学生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的探究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发展。

在新课标的教育环境下,学科素养是一个新的概念,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素养的定义是: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对待学科素养的理解,他不是一种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融合,从而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所以是必备的学科素养。因此,培养学科素养是生物教育教学的核心。

在培养学科素养中,首先是学科基础知识,对于基础知识,最重要的是反复的复习巩固,还有反馈和纠正,最重要的是理解,只有深刻透彻的理解才能真正地掌握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其次,是对生物学科的一般性认识,只有通过最基础的理解和最浅显的概念才能逐步加深对生物的理解与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学生和老师的密切合作,只有在课堂中,老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基本学习空间,让学生亲身体会,亲自动脑去想,动嘴去说,动手去做。只有这样才会有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陈建兰.浅谈生命科学课程的作业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0(01).

4.初中生物教案 篇四

1、知识目标: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尝试通过生活经历分析、推测、类比、归纳等思维活动过程,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情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1、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2、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感知物质由分子构成。

2.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教学思路]:讲述细胞的生活,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距离较远.教学难度较大。因此,基于学生的经验创设问题情景,按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先宏观后微观的顺序开展教学活动是本节课的教学思路。

[课前准备]:糖、水、红墨水、烧杯、玻璃棒、课件

[教学方法]:基于问题情景分析、推测,类比推理

[教学过程]:

一、引课:1、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的慌。说话没力气、走也走不动,这说明什么?

(体内缺乏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2、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是细胞,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板书课题: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二、授新课:

学生实验:将一些白砂糖放入盛清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动。要求注意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现象:肉眼可见的白砂糖溶解在水中,成为肉眼看不见的物质。

结论: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粒子组成。我们把这些微粒叫分子。

学生实验:将红墨水滴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要求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现象:红墨水散开了。

结论:分子在运动。

播放动画:糖分子在水中运动(展示微观现象)

结论:物质是由运动着的分子组成。

回顾生活经验:甘蔗水多而且甜、花生可以炸油、种植植物需要施肥、人呼吸时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可见细胞中有许多的物质。(板书:细胞内有哪些物质)

讲解:根据分子的大小将物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子比较小的,一般不含碳的,叫无机物。如水、氧、无机盐等。一类是分子比较大的,一般含有碳,叫有机物。如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我们可以通过燃烧的方法大致区分这两类物质。能够燃烧的是有机物,不能燃烧的是无机物。(板书:细胞内的两大类物质)

问题情景:1、新鲜的蔬菜放的时间长了会萎焉,萎焉后的蔬菜放入水中又会变得硬挺。

2、刚买会来的苋菜用清水洗时,水是清的,但炒熟了的苋菜汤却是红的。

3、人呼吸时,吸入的是氧,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讨论:细胞中的物质会不会发生变化?

播放动画: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一、结论: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需要的有用的物质可以进入,细胞内不需要的废物加以排出。)(板书: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问题情景:1、汽车没汽油了就不能运动。

2、做了手术不能进食的病人要输葡萄糖。

3、人饥饿时会感觉头晕,说话、走路没力气。

讨论:1、汽油为汽车的运动提供了什么?

2、葡萄糖为病人生命活动提供了什么?

3、食物为正常人的生命活动提供了什么?

结论:提供了能量。

讲解:汽油、葡萄糖等有机物中含有的能量叫化学能。

讨论:如果汽车的发动机坏了,即使加了汽油,汽车能运动吗?这说明什么?

结论:不能。发动机能够将汽油中的化学能转换成汽车运动所需要的能量。发动机是能量的转换器。

讨论:动植物怎样获得生活所需要的能量?如人跑步、心脏跳动需要的能量是怎样获得的

展示:有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细胞图片

讲解:生物体的细胞中也有能量的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

(指出动植物细胞中分别有哪些能量转换器)

讨论:1、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它能将光能转换成什么能量?

2、动物体内没有叶绿体,依靠什么来实现能量的转换?

结论:1、植物体内的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依靠线粒体将化学能转换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2、动物不能直接利用光能,通过取食获得物质继而获得能量,再依靠体内的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换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板书: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本节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能说出细胞含有哪些物质,细胞膜具有什么功能

2、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作用

[板书设计]: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无机物:水、无机盐

细胞内的物质

有机物: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

二、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三、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换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练习]:

1、将一粒花生放入火中点燃,燃烧掉的物质和剩下的物质分别是( )

A、燃烧的是无机物,剩下的是有机物 B、燃烧的是有机物,剩下的是无机物

C、都是无机物 D、都是有机物

2、在细胞结构中能够使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外面的结构是( )

A、 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3、植物和动物细胞中都含有的能量转换器( )

A、叶绿体 B、线粒体 C、A和B都对 D、A和B都不对

4、临床上常给危重病人吸氧和点滴葡萄糖,这些氧和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在什么部位被利用

A.叶绿体 B.线粒体

5.初中生物教案 篇五

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二、细菌和形态和结构

1、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2、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3、营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共生)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开花和结果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说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习惯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难点: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观察到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植株的生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2.锻炼观察、测量、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关注一种植物的根的生长的过程,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记录数据、解读数据的方法;

2.学习收集信息、筛选信息、交流及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艰辛与快乐,树立持之以恒的科学意志,领悟科学方法;

2.学会倾听与感受,提高人文素养;3.通过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

难点:在探究实验中,耐心、细致、求实地完成测量和解读实验数据的工作。

三、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

2.教学课件: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的多媒体课件、根尖的结构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贺知章《咏柳》诗歌,引出课题:展示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说明这个咏春风绿柳的诗句中蕴含着生物学知识,引出万千枝条及绿叶都是芽发育成的,从而导出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

五、板书设计

植株的生长

一、幼根的生长

1.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2.伸长区的细胞增长,增加细胞体积

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带动着物质的运输,保障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红蛋白的特性

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血液,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B、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C、了解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6.初中生物教案设计 篇六

1.能够运用结构和功能观认识有丝分裂的过程。

2.基于有丝分裂的事实,能够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进行总结。

3.在学习有丝分裂的过程中,能够动手画出分裂期各个时期的图像。

4.感受生命的奥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丝分裂四个时期的特征。

难点:区分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图片。提问:象与鼠个体大小差距悬殊的原因是什么?

(有的说是细胞大小,有的说是细胞数量的多少。)

教师讲解:动物个体的大小大多取决于细胞个数的多少。细胞分裂可以产生新细胞。细胞分裂有三种形式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有怎样的特征呢?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细胞周期

展示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图和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表,提问:细胞周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细胞周期的概念?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个时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2.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显微照片,提问:四幅图片显著的不同之处?

(有的细胞的染色质绕成一团,有的染色体已经开始分离,有的则快要形成两个细胞。)

展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图解,提问:各时期特点?小组讨论。

(前期: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核膜逐渐消失,核仁逐渐解体,细胞两极出现纺锤丝构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纺锤丝连接在着丝点的两侧,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

(后期:染色体着丝点一分为二,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开始向两极运动,使细胞中两极中各有一套染色体,两套染色体相同,且和亲代染色体也相同。)

(末期:子染色体到达两极,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核膜出现,核仁重建,赤道板中央出现细胞板,将细胞一分为二。)

教师总结口诀:膜仁消失现两体,形定数晰赤道齐,点裂数增均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

(三)巩固提高

有丝分裂哪个时期,染色体数目开始加倍?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两级。)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课后尝试自己动手画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示。

7.初中生物课堂资源探析 篇七

一、观念是课程资源的核心

生物学的课程资源呈现出非常多样的状态, 通常将其按地域划分, 分为校内和校外资源, 校外资源又分为图书馆、博物馆和科技馆等馆藏资源, 网络资源, 乡土资源或社区资源等。可以说, 初中生物的课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但是无论如何, 课程资源的应用都有一个核心, 这个核心就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资源观。所谓课程资源观, 即对课程资源的认识, 包括课程资源为什么服务, 为谁服务, 如何服务等问题, 不同教师的观念也许会有所不同, 但中心标准应该是一致的, 那就是, 教师所选择的课程资源, 能够辅助学生实现课程目标为目的。

例如, 《饮食与营养》一节, 需要鉴定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以达到了解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的目的, 本节所学的有糖类 (淀粉) 、脂肪、蛋白质, 以及水、维生素和无机盐等成分。以鉴定淀粉为例, 可以使用米面制品、土豆、藕、地瓜等多种高淀粉含量的食物做实验, 如果教师在这一节课上安排的内容比较多, 而且认为演示实验就足以让学生清楚鉴别出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他可能会选用上面任何一种或多种方便得到的食物, 并滴加碘酒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的变化。如果教师认为演示实验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得清楚, 他就会把实验操作的机会留给学生。还有的教师可能会认为将这个实验制作成动漫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他也许就只是采用多媒体演示而已。总之, 教师的课程资源观决定着他如何上一节课, 也成为决定这一节课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我们一般都认为课程资源是被教师利用在教学中, 帮助学生展开或深入学习的外物, 很少有人会将教师自己也归为一种课程资源。其实, 教师不仅是一种课程资源, 还是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种, 因为教师处于其他课程资源通向教学的一个总汇合的位置上, 他管理着教学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他就像一个阀门, 制约着一切想要流入课堂的资源, 他将外界资源进行筛选、整合, 再结合自己已经内化了的知识能力, 组成了教学内容、环节、手段等, 他的整合行为是课程资源, 他自身所携带的已经内化了的知识储备也是课程资源, 因此说教师是课程资源最重要的一部分, 他具备课程资源的所有特点。

如果一位教师擅长制作课件, 那么他的课堂上就可能出现比较多的跨越时空的生物课件展示, 以其生动性来吸引学生, 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上下五千年, 纵横九万里的生物性状, 这是一种教学风格;如果一位教师热爱自然, 他可能会带领学生更多地穿越在自然生态园或者树林中, 直接观察动植物的真实状态, 以其直观性来触动学生,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家乡的可爱, 这是另一种教学风格。不管哪一种风格都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而不管哪一种风格都取决于教师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教材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

也许有人会认为, 教材只不过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一个工具, 只要能达到帮助学生学到相关知识的目的, 教材是可以任意改变的。在多期的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 笔者不止一次看到有教师提出这样的观点。但笔者并不敢完全苟同, 因为教材是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的, 其中包含了学生在本年龄段普遍的认知水平、人对自然的认识规律、新课程理念等多方面的隐性限制, 并不是任何一个教师随意编写的“教材”就可以替代的。当然, 不同学生的学情不一样, 不同教师的特长也不一样, 因此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又应当带有一定的灵活性, 尊重教材而不死用教材, 才是比较明智的做法, 但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丢掉教材, 或者认为它可有可无。认识到这一点, 对教材的使用就有了一个基本的范式, 在整合教学资源的时候, 一定要首先考虑教材, 围绕着教材, 选择其他的可补充的教学资源, 经过教师的整合和发挥, 引导学生走向教学目的。

此外, 学生、家长及其他人的想法, 都可以成为生物学科的课程资源, 既然生物课程资源是如此的丰富多彩, 引导学生自己去开发是不是也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呢?既能站在教师的高度俯视学科内容, 又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并很容易将开发的结果回馈到生活中。在本文即将结束的时候, 我蓦然想到了这一点, 这种可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学生资源观, 给予我新的教学构想。

参考文献

[1]唐小平.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J].中学生物教学, 2002 (9) .

8.初中生物备课浅见 篇八

一、备教材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教师备课时要有效地与教学目标和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相结合,而这一些必须通过教材这个中介物才能达到。所以我在备课时从“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实际着手,始终以备好教材这一核心工作为目标。因此,备教材是全部备课的枢纽和关键所在。在领取教科书后,我会利用假期较集中地去浏览几遍,这样有利于掌握全册教材的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各章节各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其相互关系。这样在备课时才能保证把教材吃准吃透,烂熟于心,为备课制订学期、单元、课时的教学计划提供基础,又为教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二、备学生

1.备学生的生活喜好。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及爱好,喜欢什么,爱学什么,是否爱身边的小动物,是否爱养花,是否爱看动物世界等。听取家长反映学生是否喜欢上生物课,或学生喜欢我或其他哪些老师等。

2.备学生的日常表现。通过任课教师、班主任、班里同学了解班级每位学生对不同课程的学习方法、接受能力、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思维敏捷程度等。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学生,所备的内容依据情况进行分层分类,对症下药。对于思维敏捷、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的学习目标和作业的情况是理解和拓展类知识,而对于接受能力、实验课中分析操作和归纳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备课设置的内容应为识记类知识。

3.备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备下节内容之前,要掌握学生对上节课所学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备课时把要复习的内容主要面向后进生,介绍、引导逐一慢慢深入,看看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是否理解,听他们回答复习提问。同时,在课后我会主动了解学生对上节课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有助于我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更好地备课,合理地选取备课方法。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对学生学习的情况就会了解得更清楚,教学的起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就有了依据,备课也就有了针对性。

三、备方法

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备课有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课前备课应备教材、备理念、备学生、备自我、备过程。教师应寻找教学策略和教法、学法,精心编写好教案,以较好地服务课堂教学。课后备课也不容忽视,课后应反思课堂教学效果,及时修改教学设计,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控教学,确保以后的教学更加完善,走向成功。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就同一教师来说,进行观摩教学时教学效果一般都比平时好,原因并非观摩教学时教学能力提高了,而在于教师备课比平时充分得多,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可以说,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凝结着教师备课的心血。

备课不能照搬现成的教案,别人用得好的方法可以学,但不能依照别人的方法套路死套。要结合自己班上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心理、学生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备课,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心理,还要备教具学具等。真正做到提前备课,备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高质量的课。对于有些课自己很难吃准,可以采用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备课形式。它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还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9.营养繁殖初中生物教案 篇九

1、了解营养繁殖的概念和用茎繁殖的主要方法;

2、了解嫁接的意义;

3、了解组织培养的意义、原理和在实践上的应用。能力目标

通过植物营养繁殖操作的实习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组织培养技术所取得的成果及其应用实例,增强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继续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嫁接的概念、方法和意义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从茎繁殖的种类看:嫁接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但是,和其它两种比较(压条、扦插)操作起来较复杂,技术性相对较强。

从嫁接的意义上看:嫁接又是果树栽培上一种广泛运用的方法。它能使一些通过种子繁殖不能保持亲本的优良品质的植物,利用嫁接而保持下去。还可以通过嫁接提高植物的抗寒力、抗旱力和抗病虫害的能力,此外通过嫁接还可以改善果实的品质。所以说:嫁接的技术在农村是有用武之地的。

2、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和意义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从概念上讲,组织培养指的是:在人工配制的营养物上(培养基)、在无菌的条件下,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这种技术虽然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研究,但真正成熟和大规模发展及利用还是近几十年的事。它是植物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植物生物技术的组成部分。

从原理上讲: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离体情况下,培养植物体上的一个体细胞使其生长发育成为一株完整的植物体。

从意义上讲:组织培养可以广泛的应用在:植物学基础理论研究、植物快速繁殖、植物品种改良和细胞大量培养上。

3、理解“细胞的全能性”和准备营养繁殖的教具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学生一般认为: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都是由种子发育而来的。而植物体上的一个细胞在特定的环境中也能培养出一株植物体,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教师要设法使学生能够明白:植物体上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含有全部的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下,这些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产生完整的植株。教法建议

本节课的重点,不是要求学生学会营养繁殖的具体技术,而是把营养繁殖与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联系起来。例如,扦插时为什么要选择健壮的枝条?这可以联系有机物的贮藏。

关于扦插的直观教具,可以提前剪取健壮的月季、天竺葵等的枝条,将枝条的下部浸在清水里,在温暖向阳的条件下,不久就在枝条下部长出不定根,上课时可以展示长有不定根的枝条。

关于嫁接的直观教具,可以提前对红梅、碧桃、菊花等进行嫁接,上课时展示嫁接成活的植物体。

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营养繁殖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本章还安排了一节实习。为了便于上好实习课,也可以指导学生用番茄、菊花以及仙人掌科的植物等进行操作练习。

关于组织培养,最好在课前收集一些图片资料,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组织培养具有多项用途,千万不能让学生得出片面的结论,以为组织培养只是一项用来进行营养繁殖的先进技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嫁接的概念、方式和意义;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和在生产实践上的意义。难点:通过演示实物或直观教具,让学生增加对营养繁殖和组织培养的感性认识。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观察相结合。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录像介绍让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了解,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营养繁殖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提出问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绿色开花植物是靠种子来繁殖的。那么,你能举出不靠种子繁殖的例子吗?”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引入新课题:植物体依靠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的繁殖,称为营养繁殖。

二、讲授新课:

(一)用茎繁殖:

播放录像:介绍扦插、嫁接、压条的具体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讲解三种营养繁殖的特点。

提出问题:你认为这种营养繁殖的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

总结:用营养繁殖可以保持植物体的优良特性,加速繁殖的速度。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讲解: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即:任何一个植物细胞内都含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下,这些遗传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或组织)产生出完整的植株。

播放录像:介绍组织培养的过程。

讲解:

组织培养是指:在人工培养基上,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

提问:你认为组织培养的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利用组织培养,快速、大量地生产有经济价值试管苗,移入苗圃栽培,供应市场需要。

2、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工厂化育苗。

3、大量生产无毒苗,改善苗木的质量,提高经济产量。板书设计:

第四节 营养繁殖

一、用茎繁殖:

1、扦插

2、嫁接

3、压条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探究活动

植物部分器官的生根

用一花盆装入潮湿的沙子,并放在阴凉处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另外要保持沙子的湿润,你可以在沙子中栽上下面的任何一种植株:

(1)各种球茎;

(2)切一段秋海棠或天竺葵埋于沙中;

(3)切下一块甘蔗茎埋于沙中;

(4)一段竹子,把节埋在沙里;

(5)胡萝卜、小萝卜和甜菜每样都要带些根;

(6)一个洋葱头;

(7)一段鸢尾属植物的茎;

(8)含有芽眼的土豆块;

(9)一根柳枝等。

10.初中生物教案及反思 篇十

2.新课引言:在完成上述过程后,教师可以指着三年生木本植物茎横切图或投影片问学生:“这是几年生植物茎横切图?”(如果没有挂图和教具可看书上彩图八或寻找木菜墩)学生一般能够答对是三年生的。追问为什么?也能提到“年轮”,当再问什么是年轮,年轮是如何形成的?一般就很难说对或说准了,需要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关于“年轮的概念与形成的原因”的教学过程,开始可组织学生讨论有关形成层的活动情况,用实物(木菜墩)或挂图、模型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年轮的概念。同时要强调指出:年轮与年轮线不是一回事。年轮是木本植物茎横切面上的同心轮纹。每一个同心轮纹是木本茎在一年中形成的木质部。因为形成层的活动受季候的影响,春夏季所生木质部色淡而宽厚,细胞大,壁薄,称春材(早材);夏未至秋季所生木质部则色深而狭窄,细胞小,壁厚,称秋材(晚材)。当年春材与秋材逐渐过渡,组成一轮,而春材与次年秋材之间,界线明显,出现轮纹。年轮线只指春材与次年秋材之间的分明界线。根据树干基部的年轮数,可推测树木年龄。

可以告诉学生,年轮的宽度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每因气候、虫害或其他因素一年内可产生若干假年轮。热带乔木常终年生长,多不具明显的年轮。

4.关于:“草本植物茎的结构”的教学,可采取与木本植物茎结构对比的方式进行,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具体过程:先让学生观察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图片、茎横切片、实物),认清茎的各部分细胞特点和结构名称。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对比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和草本植物茎的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草本植物的茎为何不能无限力加粗呢?②为何多数草本植物长不高呢?以便能更好地加强学生对草本植物茎结构的理解。同时可以补充说明:草本植物茎中的机械组织,除了有支持作用夕卜还有一定的柔韧性。如有的农村利用玉米秸编织成美丽的工艺品,给农民带来丰厚的收益。在农业生产方面,我国农业科学家很早就开始研究、培育优良的抗倒伏品种,避免由于机械组织的不发达,造成的粮食减产。实践证明,一般小麦的株高在80~85cm最为合适,过矮也不利于小麦的生长和结穗。有时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还需施加一些矮壮素(多效哇),促进茎干的粗壮。最后,可让学生整理出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在结构上的异同对照表,便于学生记忆。

【板书设计】

茎的结构

一、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椴树)

1. 树皮 外侧:主要起保护作用(保护组织)

内侧:韧皮部筛管:运输有机物(输导组织)。韧皮纤维:起支持作用,有 弹性(机械组织)

2. 形成层 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

向内产生新的木质部(分生组织)

3. 木质部 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输导组织)

木纤维:起支持作用,有硬度(机械组织)。

4. 髓:贮存营养物质(营养组织)。

年轮:

第一年:春材 逐渐交化 一个年轮

秋材 界线明显,形成年轮线

第二年:春材 逐渐交化 一个年轮

秋材

二、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玉米)

与木本植物茎不同点 1.维管束中无形成层。

11.初中生物课堂情境创设 篇十一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初中生物;课堂情境创设

一、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及学习条件

1.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近两年根据新课标要求提出的更加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符合学生心理知识需求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2.如何着手准备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通过学生们对于课本知识以及生活中的问题提出质疑,并研究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保证探究性学习的有效进行,就需要保持学生们的好奇心与创新性思维,而这正是探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

在探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起到启发作用,使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兴趣,并通过现象提出问题。

二、课堂情境创设与探究性学习关系的研究

1.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保证探究性学习开展的前提。在课堂情境创设中,首先要注重其有效性与目的明确性,虽然教师的参与可以保证以上两点,但有一点也同样不可忽略,即课堂情境创设不仅仅只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同样需要加入其中。

课堂情境创设的本质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情境创设是否真的能够起到效果。在这其中如果学生同样可以参与其中,自然也就保证了课堂情境的真正受体——学生的接受知识有效性。

同时课堂情境创设“在精不在多”,所以想要使其达到良好的效果,就需要突破传统性思维,以创新性思维来营造学习氛围与情境。

2.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初中生物中体现得格外明显,初中生物相对与其他科目,具有更强的趣味性与生活性,如果能够明确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可以提高初中生物学习的趣味性。

而良好的趣味性正是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前提,学生在兴趣的促使下,能够在课堂上发现并提出更多的问题,而正同样正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要求。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三、如何着手初中生物课堂的情境创设

1.基本步骤。初中生物课堂的情境创设首先应遵循以下几点准则:课堂情境创设目的明确;情境创设必须要讲求一个“精”字;情境创设时机必须要恰当;课堂情境创设,学生同样需要参与。

而在此后的着手课堂情境创设时,需要从知识要求目标入手,牢固明确情境创设的目标,如果漫无边际地创设情境,即便是达到了课堂趣味性的要求,卻本末倒置地忽略了知识的掌握。此外,在课堂情境引入中,需采用更加契合的方式,不可生搬硬套。最后,学生是探究性学习课堂的真正主体,学生需要有效投入到课堂的情境创设之中,只有学生真正投入的情境创设,才是真正有效的。

1.简单实例应用。通过上述理论叙述,在这里不妨举简单的例子进行举例,以利于教师在今后课堂情境创设的实际应用。

在进行《人类与环境》这部分内容授课时,首先需要让同学们能够更加感同身受地了解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对比没有受到污染的环境与严重污染的环境,使学生们对于环境破坏有更加感性的认识。

而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媒体资料,往往可以很好地营造课堂气氛,再针对环境污染的现状创设课堂情境,让同学们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刘爱忠.对课堂情境创设的一点粗浅认识[EB/OL].http://www.dzsyxx.com/Item/18929.aspx.2009-3-13.

[2]戴菊开.激发学生主动式学习的课堂情境创设[J].湖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01).

12.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篇十二

一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1. 游戏

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他们总是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学得很快。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味, 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 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做游戏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智力和情感的需求得到和谐发展, 在游戏中快乐学习, 轻松记忆, 快乐发展, 寓知识于游戏中, 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欲望, 充分的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积极性, 做到人人动手、动脑, 平衡发展。

2. 手工制作

从人脑结构来看, 人的大脑皮层中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 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 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联系。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 可见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在课堂上, 我们可设计许多制作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同时也能够充分的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

3. 探究实验

如, 在探究蚯蚓呼吸及运动时, 教师只要适当的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 提出纪律要求, 给予学生最大限度地自由空间, 让学生根据所给予的材料分组设计方案, 按小组开展实验。最后写出实验报告, 并选出优秀小组做出评价。

4. 方案设计

如蚂蚁通讯方式探究方案设计、急救应急方案设计, 此外还物种密度调查等。

二课堂设计具体要求

1. 精细备课

首先, 备课要求教学目标明晰、具体、准确。以往备课中的教学目标抽象, 初中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导致不知所措。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课标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 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应达到怎样的“度”, 需要准确了解和把握。其次, 备课要求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 孩子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多, 生物知识已有了一定的积淀, 因此教师备课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最后, 备课要求对教材有效利用, 并适度增补。

2. 讲授到位

首先, 讲课首先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可以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次, 指出学习的重点难点。再次, 讲解过程要保持一定的节奏。最后, 保证过渡有条理、简洁。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但很多实验受到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完成。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 使微观的、不能动手实验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3. 有效提问

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提问要有针对性。

4. 有效倾听

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了解他们的心声, 关注他们的发展, 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 保证公平公正。

知识的讲解, 教师要适当创设情景, 贴近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 了解其中的生物学道理。

课堂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问题的分析及整合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同学间合作探讨、畅所欲言, 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从而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不断探索。

三结束语

13.初中生物食物网教案设计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间的事物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2、知道什么是食物网

3、解释食物网链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教学重点、难点:

生物间的事物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 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食物链,我们做了个游戏 是有关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那么继续让学生将这些生物联系在一 起,让学生去发现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形成了 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食物网

各条食物链就相互交叉连 接起来,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这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分析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总结出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所形成的`食物链往往不止一条,学生通过连接会自己去发现这一点,那么这节课结合上节课的食物链,让学生接着连起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引出食物网。

能量在食物链(网)中的流动

复习光合作用的公式,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路径为,能量以日光形式进入生态系统,以植物物质形式贮存起来的能量,沿着 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通过生态系统,以动物、植物物质中的化学潜能形式贮存在系统中,或作为产品输出,离开生态系统,或经消费者和分解者生物有机体呼吸释放的热能自系统中丢失。

总之,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 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 ,在流向肉食性动物。

人类活动对食物链(网)的影响

阅读课文,分析这个地区田鼠数量变化的根本原因

课堂小结

师:我们学习了食物网的知识,并且知道了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在流向肉食性动物。另外,我们看到了 人类活动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 影响,这告诉人类,只有保护每一物种,保护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阅读分析课本102页,总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网)进行的。

课本103页的资料,让学生分析,再总结出食物链(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果食物链(网)受到人为的破坏,提出下面问题:

生态系统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14.关于初中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设计 篇十四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地方措施。

②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③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能力目标:

①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并说出其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②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②了解自己接种疫苗情况,体会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关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②说明人体的三道防线,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③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 人体的免疫功能。

2.难点: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②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 人体的免疫功能。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 引入

(二) 新知探究

1、 学生阅读教材P68,观察图VIII-1思考问题:

①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区别?传染病的特点。

②举例说明什么是病原体?

③分析图VIII-1中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在了解传染病特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想:传染病在满足什么条件(即环节)下就可流行起来呢?liuxue86.com

2 学生阅读课本P69资料分析和P70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①小组讨论完成P70的讨论题。

②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③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④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分别是什么?如何预防?怎样与艾滋病患者相处?

学生交流展示,老师点拨:

①、区分“病原体”与“传染源”

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既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如何预防传染病达到健康的目的呢?

3、学生阅读P71第二自然段,了解三种预防措施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观察图VIIII-3,说出这些措施分别属于哪一方面?学生小组讨论后展示。

师强调点拨:控制 切断 保护三个动词,通过6幅图片理解。指出要根据针对对象来确定是哪一措施。

(三)教师小结:

(三)当堂达标:

学案P100达标测试题1、3、5、6、7、9

(四)作业布置:

15.初中生物教学研究 篇十五

初中生物教材中的插图占课本不少的篇幅, 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知识点。教材中安排的插图都是编者为辅助教学而精心设计出来的, 其构思巧妙、内涵丰富, 因此,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地去钻研生物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插图资源, 并且要巧妙地加以运用, 有效地促进生物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首先, 充分适用基础知识类的插图。文章中有很多基础知识类的插图, 这类插图主要是从微观到宏观方面的生物结构图, 包括生物发育过程的一些图片、生物的现象图以及生物解剖图等。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这些图片, 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生物知识。

其次, 运用插图帮助学生轻松突破学习的重难点。教材中的很多插图都是新课程改革后的最新图片, 这些插图都来自于实物和实景的拍摄, 并且还具有真实性和很强的说服力。教师充分地利用这些图片进行讲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 在教学“肾单位的结构图”的时候, 教师的重点指导是让学生学习认识“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等, 并让学生对三者的作用结构特征功能有清楚的认识。教师结合插图教学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 把握插图使用的最佳时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学习“生物生存的环境”一节内容的时候, 教师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教材中的六幅图片——不同的生物生存环境的图片, 这些图片可以很快地将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观察, 会对相关的知识点印象深刻, 产生探究欲望, 这可以有效地为新知识的讲解奠定基础。

二、多媒体的应用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的图片和实验,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对其进行演示的话, 可以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得更透彻、更形象,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首先, 多媒体技术具有生动、直观等特点, 教师合理使用多媒体能够让学生获取丰富多样的生物信息。比如, 在学习“环境污染危害”这一节内容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城市被污染的影像, 用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来感深学生, 让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让学生讨论他们身边是否也存在着环境污染的事件等。

其次, 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多地吸收科学文化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应用能力, 因此, 在教学生物知识点的时候, 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设置一个比较真实的教学情境, 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 还能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动力。比如, 我们在学习“血管与心脏”一节内容时, 教师可以利用媒体课件通过动画和视频演示, 向学生展示多侧面、多角度的心脏动态舒缩,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直观的视频播放, 很快会产生好奇心, 并且进行积极地思考心脏的结构、功能和特点等疑问。根据学生们的这些疑问, 教师可以继续播放动态画面分割视频, 向学生们展示心脏的内部结构, 及时地让学生进行思考:心脏分几个腔?房、室壁的薄厚以及左右壁是否都是一样的?心房和心室分别与哪些血管相连通……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视频播放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很快地将“四腔、血管、瓣膜以及血液的流动方向相统一”的难点高效率地向学生讲解出来, 同时可以使学生在这种比较真实的情境学习中既充满了好奇, 又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使他们由兴趣产生动机, 由动机到探索, 最后顺利地掌握重难点问题。

三、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生物课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生物教学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所以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能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首先, 将初中生物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提高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度。有效地融入生活化元素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比如, 学生对于花都是熟悉的,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见过各式各样的花, 但是很多学生对花的结构并不是很清楚。因此, 在教学“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一节内容的时候, 教师可以重点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一些花的结构, 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注意突出花的主要部分——雄蕊和雌蕊, 让学生进行有秩序、按步骤、有重点地观察, 进而了解这些花的组成部分, 紧接着再让每位学生勾画出一副相关的花的图片来加深他们的印象, 让他们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其次, 有效地导入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教授“消化和吸收”一节内容的时候, 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进行新课的导入:同学们, 你们知识患有慢性肠胃病的人为什么大都比较消瘦吗?有些人吃饭很少, 但是却很胖,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些问题都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有利于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新内容的讲授上。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受很多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 我们要帮助学生构建有效的知识网络, 使学生由点连成线, 由线织成网, 形成多个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 同时也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

摘要:初中生物学作为非中考科目, 在不少学生和教师的心目中是可有可无、可学可不学的。其实, 师生的这种认识本身就是错误的, 我们要改变这种认识, 为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生物奠定良好的基础。固为初中生物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1]胡秀荣.刍议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13 (2) .

[2]蔡振祥.探究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32) .

16.初中生物创新浅谈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不断地发展的实验性学科,且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生物课程开设的目的不是去培养生物学家或者生物科学的人才,而是旨在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科学的感情。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初中生物课程的地位总是不及传统的语文、数学,再加之一些学校硬件条件的制约,导致生物课程在很多初中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兴趣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本文旨在通过多措并举的深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与丰富教学实践,构建适合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体系,提高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的主要思路

1.推进开放式教学,创新教学思路

开放式教学就是废止传统的“封闭式”的学习指导,代之以差异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指导。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动态的、开放的。这相对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注入式的方法,严重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的教学模式有着巨大的进步。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是由课程本身决定的,因为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更新速度快、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需要以开放的理念对待。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作业的开放、评价的开放等五个方面。比如学习绿色植物相关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开放式教学进行,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类型绿色植物的异同,比如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异同;草本和木本植物之间的异同;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之间各器官的区别等,通过亲自观察,加强印象;在环境的污染与保护的教学中,把学生带到校外,讓学生自己调查研究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给人类的影响,在学生能真正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后制定环保措施等,加深理解;考核方式也可以采取开放式,把考场挪到大自然之中,通过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科研的素养、科研的态度等方面的考核来衡量学生成绩。

2.逐步实现分层教学,注重学生差异

以往我们的教学都是讲究公平,不论学生知识背景、智商高低、情感因素等差别,一律实行统一的教学模式,其实这种方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班里几十名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小学校,受过的教育差别以及自身的智力发育、潜力倾向各不相同,这种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所以,只要学生已经尽力,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这种教学效果就是最好的,因为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分层教学,这种根据学生知识体系、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的方式,是对学生差异的最大化尊重,而且能让学生树立自信,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比如把班里学生根据生物成绩分成A、B、C、D四级,或者把整个年级的若干个班按学生具体成绩重新分小班组合上课。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教学一般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即: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课后作业分层、考核评价分层等几方面。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端正学习态度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课堂秩序的第一责任人,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我们会发现,很多年之后,某位老师曾经说过的一个观点或者一些特殊的动作,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记得。甚至,以后的一些兴趣与价值观的取向,都明显地受到之前某位老师的引导。所以,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思路的创新,还是要从教师自身的行为开始,要改变以往课堂支配者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己的学识,而且好学习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与学生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教师要不断地完善与学生相处的方法,通过自身严谨的教学风格和和蔼可亲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尤其对于生物这种课程,很多需要的是一种对科学的探究态度,所以我们要给学生灌输一种精益求精、严谨务实的科研精神,让学生对生物学科有一个正确而且积极的态度。

三、多媒体对初中生物创新的影响

今天,多媒体的应用在生物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进化等方面知识的学科。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培养自信心,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热情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最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创造潜能拥有自信。拥有自信才能有积极的态度和不懈努力的精神去探索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为此,每当学生感到困惑、遇到挫折而产生动摇的时候,作为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让他们找回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再尝试一下,你一定行。”当然学生提出的观点不可能都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但对于其个人来说都是新的。我们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培养学生顽强的创新思维意志

创新思维意志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甚至是冒险的精神。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可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介绍科学家及生物学家的成功历程,以培养学生顽强的创新意志。

3.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培养灵活的创新思维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爱因斯坦曾断言:“创造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求异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

17.初中生物生物圈教案 篇十七

1、动物行为的含义。

2、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组织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活动的组织、督促与协调工作,活动结束时小组长给小组成员进行评价。

2、制作多媒体课件;剪辑动物各种行为的影像资料等,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知识的梳理。

学生准备:

1预习本节课内容(见预习提纲及要求)

2搜集各种动物行为的图片的资料以便与同学交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在我们的地球上,现存百万种以上的动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草里跳的……千姿百态,瑰丽多彩。闭上眼睛,不论你的思绪遨游在辽阔的海洋、奔跑在美丽的草原、还是飞翔于蔚蓝的天空……那机警聪明、通晓人意的海豚,矫健优美、快如闪电的猎豹,稍纵即逝、娇小玲珑的蜂鸟,善于伪装、以求存身的竹节虫……都会不经意地闯入你的脑海,侵占你的心田,你一定会被那个千姿百态、奥妙无穷的动物行为所吸引,让我们悄悄走近它们吧!

18.初中生物学教案 篇十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内容多,又有一个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经过精心备课,不仅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的结构;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尝试用徒手切片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难点:制作徒手切片,观察叶片结构。

3.教学用具:

新鲜绿叶[至少12片],显微镜,双面刀片[两片并排在一起,一侧用胶布粘牢],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

4.教学过程:

4.1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导入:植物吸收的那么多水都到那里去了?引出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4.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叶片结构”实验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强调安全。4.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辅导。强调将叶片横切面临时切片与永久切片对照观察。

4.4集体讨论:保卫细胞和它周围的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学生自由回答或者指名回答。

4.5教师小结:保卫细胞呈半月形,靠近气孔的一侧壁厚,远离气孔一侧的壁薄,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关闭。当太阳升起温度升高时,气孔张开,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强,降低了叶表面的温度,避免叶片被阳光灼伤。同时,随着水分的散失,使水向上运输的动力增大,促进植物根部吸水,使植物能够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当夜幕降临时,气温下降,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逐渐减弱,甚至停止,这时大多数气孔也关闭了。

4.6小组讨论:(1)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什么作用?(2)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4.7指小组回答两个讨论题。

4.8课堂练习:判断正误(1)植物的蒸腾作用会散失大量水分,这是一种浪费。(2)植物的气孔很小,因此通过气孔散失的水分很少。(3)在植物体内,水往高处流,这主要是蒸腾作用拉动的。

19.初中生物生物圈教案 篇十九

一、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在学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 笔者就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1. 准备阶段:

把全班分成12个小组, 教师对各小组组长进行辅导, 试着请各组组长先提出将要探究的问题, 尽量使探究的问题多样化 (即包括水、光、温度、空气、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 由小组长组织各组成员自主合作准备实验材料, 设计实验方案, 预测实验将要出现的结果, 形成文字材料以便课堂交流。

2. 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学校地处农村, 笔者用自拍的离校不远的棋盘山水库风景作为多媒体课件来设计教学情境, 引出本节探究课题。运用农村丰富的素材激发学生求职兴趣和直觉灵感。优化了生物课堂, 也使农村学生已有的潜能被激活,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3. 重点呈现快乐探究。

从新的课程标准看, 课程内容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 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的整合, 因此对本节探究实验我把它改为了多元化的探究实验, 即让学生自由结组, 自命组名, 由各小组自主选择探究实验的题目, 采集实验的生物材料, 设计探究实验的过程。

比如, 有两个小组探究水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这个实验中, 学生从稻田中采集到了小鱼和蝌蚪, 这给了笔者启示, 于是便拍摄了由两位同学解说的无污染水养育生物的录像, 为让学生更好理解水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又选择一位同学对学校周围一条污染河进行了考察, 同样做成了课件, 这样一对比,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水质对生物的影响, 而整个过程学生的潜能被无形激活。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让学生亲历探究实验的过程, 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还能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挖掘了学生已有的知识,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态度, 达到提高自身生物素养的目标。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的影响中, 有四个小组参与, 但选择的变量不同, 为让其他学生都能理解其中的变量及鼠妇的生活环境, 笔者同样将一个小组采集鼠妇的过程拍摄下来, 做成课件在课堂上由小组成员对其解说。

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蚯蚓的影响中, 笔者把雨后发现裸露在地表的蚯蚓回到土壤的录像设置成探究实验的情景, 在录像中有一段是往蚯蚓身上点水的过程, 引发学生提问, 并要求在实验中要用沾水的脱脂棉给蚯蚓擦拭体表帮助呼吸, 培养学生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全班12个组合的组名很奇特也很时尚, 体现了环保意识, 于是笔者选班里的2位同学把小组名称编成了一句很有创意的话: (括号中的就是组名) 各种生物及生活环境组成了生机勃勃的生物圈, 记得 (阳光女孩) 、 (青春酷仔) , 我们共同有个 (蓝天之约) , 在蓝天上 (自由飞翔) 。我们是 (创新一代) , 我们是骄傲的 (未来之星) , 有责任成为 (绿色天使) 、 (时代先锋) , 让我们 (风雨同舟) , 做 (环保一族) , 做勇敢的 (地球卫士) , 相信吧, 我们是永远的 (梦想组合) !从而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 笔者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 应用自拍的录像, 把全班同学引入现实情景中, 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就在身边, 改变课本中枯燥乏味的知识, 使课程有了“应用味”。在整个学习活动, 教师的情感伴随着学生情感的波动而起伏, 充分展示了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主导者, 学生也不再是总受制约的主体者, 师生之间可以有更多的眼神交融、语言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 师生真正得到了民主、尊重、平等、友善、理解的心理情感考验, 学习活动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活动, 课堂也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二、生物教师要提高语言的素养

1. 锻炼语言的准确性。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 准确使用语言并正确表达是一项最基本的条件。语言要精彩、准确, 使学生能在正确的语言环境中学习, 尤其在实验时要正确描述注意事项和实验过程。

2. 锻炼语言的艺术性。

各个学科都是相互关联和交融的, 如讲捕食关系时可以一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在讲述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时可以用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3. 锻炼语言的幽默性。

作为教师, 要适时把握时机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入手, 让生物课堂充满活力,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从社会生活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

1.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的学习背景, “从生活中走进生物”从生物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进而参与到生物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来, 体验到学生物的乐趣和享受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 从而提高学生能力。

2. 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规模越来越大, 团队合作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在课堂组织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 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 拉近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

3. 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为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的中学生物学教育应重视提高农村公民的科学素养, 要使学生有科学探究精神, 在实践中应用科学原理, 关注身边农业的发展。

四、老师的导在“问”的艺术上

1. 要突出重、难点。

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问的内容精心设计成二三个问题, 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

2. 要创设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生动直观、富于启发, 善于运用直观演示、多媒体技术、趣味实例等手段, 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

3. 要讲求角度。

在设计提问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多角度的设计, 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

4. 要注重启发性。

教师提问时态度要温和, 语气要委婉, 带有引导、鼓励性。

5. 要适度评价。

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的评价都是应公正的, 让不同兴趣和精力的学生参与,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不同方面的学习成果, 如:“你真棒。”“你的回答很符合要求。”“相信你下次回答会更出色。”

6. 要面向每一位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 给他们展示自我的空间。在学习资源的分配上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7. 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教师要善于搜集整理学生的信息, 相应地调整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答案。

上一篇:内分泌科共产党员示范岗承诺书下一篇:外国文学经典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