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教案(精选12篇)
1.一年级科学教案 篇一
一年级科学教案
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科学探究: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从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科学态度: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初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
教学准备: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不同的小球,白纸,笔,米尺.教学过程:
一:出示二根长短一样,粗细不同的小木棒. 哪根更长呢?你打算怎样验证? 讨论: 汇报:
小结:比较二根木棒的长短可以采用用尺量或并排放在一起比的方法,那么对于其它的物体呢,我们又怎样比较呢? 二:活动一
出示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你们又打算怎样比较呢? 学生活动: 汇报:你是怎样比的?比的是什么?
小结:比较物体的时候,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形状,也可以比较它们的颜色,还可以比较它们的轻重和软硬.那么我们人呢,又怎样比较? 三:活动二
找我们的相同与不同.
选二个有特点的学生上台,比较他们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学生讨论: 小结
四:课堂小结
今天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一年级科学教案 篇二
据报道, 新就业大学生平均月薪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2014年就业大学生的平均月薪只有2400元左右。受到就业形势的影响, 有相当一部分本科生从一入学就抱定了继续考研学习的目标, 但上了研究生之后, 便开始觉得未来很迷茫。有部分研究生在读研期间, 尚不能完全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形成“自我同一性”, 而是处于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psychological moratorium) , 用研究生阶段的时间合法地延缓在社会中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根据埃里克森的解释, “自我同一性”是指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时空中, 解决“自己是谁?”“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等对自我的主观感觉和意识。马西亚认为, 有两个因素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一个是“过去的危机”, 也就是理清各种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问题, 顺利渡过对诸如社会角色、职业、理想、信念等茫然或迷惑不解的时期;另一个是“现在的自我投入”, 是指为认识自己、实现自我并达到某一目标而倾注全力。而是否能够顺利形成自我同一性, 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标, 实现人生价值, 对于研究生个体心理发展以及在学期间的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态, 对于学校开展更为有效的思想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二、样本基本情况及研究方法
本调查选取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新入学的一年级硕士生作为研究对象, 共发放757份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688份, 有效回收率为91%。其中男女比例约为1.65:1, 党员约占52%, 团员约占44%, 群众约占4%, 有宗教信仰的约占11%, 担任 (过) 学生干部的学生约占28.5%, 有过工作经历的学生约占18%。本研究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调查发现, 55.28%的同学攻读研究生的目的是继续深造, 33.99%的同学认为这样更好找工作, 3.14%的同学的目的在于转换专业, 3.30%的同学目标不明确, 属于随大流类型, 1.65%的同学是顺从父母期望, 2.64%选择其他。可以看出, 大多数同学攻读研究生都有着相对明确的目标, 但也有目标不明确就进入了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同学。从在学生活状态调查来看, 约76.97%的同学认为自己有目标且充满生气, 心情较为舒畅, 约23.03%的同学认为自己得过且过等文凭或心理压抑感觉无聊。进一步, 本研究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 不同入学动机的同学在0.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p值为0.000。如果我们将积极生活状态值设为1, 消极生活状态值设为2, 值越大表明生活状态越消极, 生活体验越差。从统计数据来看, 比起其他入学动机, 目的为“随大流”的同学, 在学生活状态更为消极, 更倾向于“心情压抑, 无聊, 得过且过等文凭”, 均值为1.67, 其次为“父母期望”, 均值为1.40, 有其他入学动机的同学, 更倾向于积极的生活状态, 继续深造、更好找工作、想换专业的均值分别为1.13、1.22、1.21。方差分析均值图如下页。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有目标比没目标的同学, 生活状态要更积极。即使是“父母期望”这种并非出自自己, 而是“外加”的目标, 也比没有目标的同学生活更积极。本文尝试使用加藤厚对自我同一性问题的研究对此现象进行解释:选择“继续深造”、“更好找工作”及“想换专业”目标的学生, 通常处于“同一性形成地位”, 即在过去的经历中, 已经经历了关于对自己将来发展的迷茫期, 渡过了“危机”, 清晰了目标, 并且现在也努力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因此处于更加积极的生活状态中。选择“父母期望”的同学, 通常处于“权威接纳地位”, 并没有很深刻地体验过对前进方向和价值观的迷茫期, 他们所进行的自我投入的方向和目标, 不是经过自己再三深思熟虑由自己亲自选择的, 大多是迎合或接纳父母或社会理念而得来的, 虽然不是自发的, 但仍然接纳了目标, 也有较高的投入和努力, 因此也有相对积极的生活体验, 而“随大流”的学生, 通常属于“同一性扩散地位”, 现在进行低水平的自我投入, 不管是否体验过迷茫期, 是否探索过前进的道路和价值观, 现在处于目标不清晰、未做出什么决定、无所向往的状态, 处于相对较为消极的生活状态。因此, 通过各种途径, 引导研究生探索自己的前进道路, 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对于改善“随大流”这种“同一性扩散”的研究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进一步来说, 根据期望理论, 在学期间的研究生的科研学习、生活态度, 取决于他的期望值的大小 (目标效价) 以及通过自己努力得到这一期望值的概率高低 (期望几率) 。作为教育机构及教育者, 重要的使命在于帮助研究生设置合理、合适的目标, 尤其是帮助那些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同学设置目标, 并帮助他们达成目标, 在研究生达成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以确保研究生的个人目标与教育机构的教育目标相一致。教育机构及教育者要形成这样一种信念, 即有效的教育者应该能够帮助研究生明确实现工作目标的途径, 并为研究生清理各项障碍, 使研究生达成目标的过程更为顺利。
四、讨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 从学校教育角度来看, 应该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教育, 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思想教育, 建构自己的价值观, 建构所向往和所选择的生活方式, 同时努力投入实现之。从理论上讲, 这符合接纳与承诺疗法的核心思想。本文认为, 帮助研究生建构价值观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渠道来实现, 一是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在研究生阶段, 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导师, 导师在指导学术科研的同时, 要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地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且适合自身发展的价值观;二是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关心关爱学生,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模式;三是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心理咨询作为一种“一对一”的教育模式, 在探查学生内心需求, 帮助学生构建强大心理资源方面, 起着重要作用;四是提高思想教育等课程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通过引入丰富的案例和多种教学形式, 真正让研究生学有所得。
进一步来说, 鉴于研究生入学动机与在学状态有如此密切的关系, 为了使研究生入学之后有更好的状态, 应该从入学动机入手, 尽可能地从前端源头解决问题。根据中国考研网公布的统计数据, 2014年研究生计划招收人数为60.8万人, 如果按照调查得到的3.30%%的“随大流”比例, 那么就是约有2万的学生需要接受全面系统地指导, 根据调查结果, 还有3.14%, 按60.8万的研究生人数来算, 约1.9万想跨专业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专业也并不十分了解, 也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指导, 如果按照2014年报考人数172万来计算, 那么“随大流”和“转专业”的考生人数分别达到约5.7万和5.4万。因此, 在研究生报考学校和专业的阶段, 学校或相关教育机构应该通过多种渠道让考生了解尽可能多的信息。一种渠道是通过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的形式, 让志愿考研的研究生有选择性地到目标院校参加夏令营活动, 对目标院校有近距离接触和了解的机会。另一种渠道是建立更加系统和完善的教育信息网络共享平台, 一方面连接考生, 为志愿报考研究生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力求精确定位到推荐导师, 提供更开放、更公平的信息来源, 减少考研究生的盲目性, 另一方面连接各个高校各个专业中负责招生的老师、已经入学的在读研究生, 让这些有经验、有切身感受的人士为准备考研的学生提供一对一在线答疑, 为考研同学提供耐心细致的服务, 不仅仅就研究生考试本身进行解答, 还涵盖考取到校的学习模式、未来的发展路径及职业规划等方面, 进行全方位量体裁衣式的指导。
摘要: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工作, 探究研究生入学动机与在学状态的关系, 本研究针对全体2012级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硕士一年级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 共发放757份调查问卷, 收回688份有效问卷, 有效回收率为91%。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发现:研究生入学动机与研究生在学状态显著相关, 可为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状况调查,入学动机,在学状态
参考文献
[1]2014年新就业大学生平均月薪2400元呈逐年下降走势[EB/OL].http://news.21cn.com/social/shixiang/a/2014/0907/11/28183685.shtml.
[2]张日昇.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0, 23 (4) :430-434.
[3]张婍, 王淑娟, 祝卓宏.接纳与承诺疗法的心理病理模型和治疗模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26 (5) :377-381.
[4]全国各高校2014年研究生计划招生人数[EB/OL].http://www.chinakaoyan.com/info/article/id/37496.shtml.
3.奇特科学珍闻(一) 篇三
雄海马能孕育后代。它用3周时间孵化出后代,用大约72小时分娩,一次能生产200只小海马。
鸵鸟眼睛比脑大
鸵鸟是现存最大的鸟,身高可达2.5米,擅长奔跑,一步可跨越8米,而鸵鸟的眼睛比它的大脑还大。你会对此感到吃惊吗?
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
地位并不是特别低下的蚊子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世界上最危险动物的称号。这是因为蚊子能传播数不尽的疾病,它们杀死的动物(包括人类)比世界上的其他动物或植物都多。
跳蚤加速度赛过航天飞机
跳蚤从狗身上跳下的加速度是航天飞机发射升空时的20倍,跳蚤可以跳过它们身长350倍的距离,相当于一个人跳过一个足球场。美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工程师们看来应该好好研究一下跳蚤了。
长生不老的细菌已经800万岁
目前的冠军当属一个距今800万年的细菌,它取自已知地球上最古老的冰层。现在,科学家正在实验室培养皿中对它进行复制。
不能漂在水面的木头
黑铁木的学名叫铁黎木,硬度不逊于钢铁,长期埋在地下或浸泡水中也不会腐烂变形,因而,铁黎木常被用于打造建筑、造船、桥梁和机械制造等。黑铁木树木密度非常大,甚至于不能在水面上漂浮。
巨杉不怕火烧
巨杉树皮具有很强的防火性。实际上,红杉常常依靠森林大火来为它们的生长空间清除障碍,使生长区域的森林土壤变得更加肥沃,利于种子萌芽。
魔鬼辣椒让你尝之色变
4.一年级科学认识水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初步意识到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节约用水的习惯。2.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水的颜色、气味、味道、形状等特点。教学重难点
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水的颜色、气味、味道、形状等特点。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水、白醋、牛奶、糖水;各种形状的容器;滴管。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猜谜语:用手拿不起
用刀劈不开 煮饭和洗衣 都得请我来
二、认识水
1、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水?
学生自由回答后,出示图片。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2、探究活动:找一找
这里有水、牛奶、白醋、糖水,找一找哪一杯才是清水呢? 分组开展探究活动 眼睛看一看
鼻子闻一闻(注意闻的方法)舌头尝一尝(注意不要随便尝)
交流后总结:描述水是什么样的: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我们学到的观察的方法:看-闻-尝
3、探究活动:做一做
把同样多的水倒进不同的瓶子里 用手接一接水
把手握成拳头,在手背上滴水 想一想:水是什么形状的?
交流后总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三、总结
水是什么样的?
四、课外延伸
1、节约用水
2、布置作业:观察大自然中的水是怎么流动的。板书设计
4、水是什么样的
5.新课标一年级科学教案 篇五
科学概念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塑料花、植物、课件等。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聚焦
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
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 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最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
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3.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
三、研讨
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
6.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包括了四个单元和一个专项学习的内容,分别是:走近科学、用感官观察、用大脑思考、用双手创造和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
本册教材是一年级首次开设科学课的教材,设计理念与国家课程改革的三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高度一致。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
单元教学目标:
1、能通过交流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作,知道科学家与工程师分别是干什么工作的人。
2、通过科学小实验与设计制作活动,体验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过程,获得发现与制作的乐趣。
3、通过经历具体的操作活动,意识到制定与遵守科学课规则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1、区分科学家与工程师。
2、制作小实验,获得发现与实验的乐趣,培养学习兴趣。课时安排:
1、小小科学家
1课时
2、小小工程师
1课时
3、上好科学课
1课时
1、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2、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够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
3、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带有凹槽的可调节坡度大小的轨道,钢珠(或玻璃球),绒布。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一:认识这些科学家的工作,说说你还知道哪些?
教师活动:小朋友们,大家好,首先祝贺大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你们将学习到许多丰富而有趣的知识。老师知道„„
学生活动 学生谈谈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舞蹈家„„)
同学们一定也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钢琴家 谁愿意来给老师说一说。
教师提问:那么科学家到底是做什么的呢?(板书:科学家)提供一组不同的科学家正在进行不同研究的图片,也可以结合教材图片观看科学家的工作视频。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科学家们正在认真工作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一看?瞧,他们正在干嘛呢?
师:看了这些图片和视频以后,有谁科学家„„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或是看科学家的故事绘本。小结:让学生说说科学家是什么样的人。活动二:我们也来做滚小球的实验
活动三:读图,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来给老师说说,科学家是做什么的?
师总结: 观察 实验 记录 发现(板书)
师:这节课呀,我们就是小小的科学家,马上就要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呢!相信大家都滚过小球吧,瞧,老师这里有一个斜坡,让小球沿着斜坡往下滚,小球能滚多远呢? 如果课堂时间充分,还可以将斜坡的坡度变大,在同一位置往下滚,记下小球滚动的距离,进行比较。
师:小科学家们,你们的表现可真棒啊!不要小瞧我们刚刚的实验哦,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也和我们一样做过这样的实验呢。他是如何滚小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精彩的视频。
师:正是有了这些科学家的辛苦工作和实验,我们人类才解开了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大树是怎么长高的?
让学生说说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滚小球的经历。实验之前先猜一猜在哪个位置的球会滚得远一些,实验结束及时将实验结果在活动手册上做好记录。
实验过后收拾好材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从第一节课开始。学生观看动画视频,了解伽利略的实验,并把自己做的实验与大科学家做的实验进行比较,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说说教材中问题的答案,也可以说说还知道哪些科学家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 学生回答 奥秘的人 闪电是怎么发生的? 地球里面有什么? 有没有外星人?
师:一些还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小朋友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呢,你觉得
小结: 这些问题以后会找到答案么? 同学们,今天是你们的第一节科学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他们是如何寻找大自然奥秘的。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多多动手,成为一名小小科学家!板书设计:
小小科学家 观察 实验 记录 发现
教学反思:
2、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简易材料自制一个铅笔加长器,并对设计制作的产品不断改进,力争做到更好。
2、通过交流工程师的杰作,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程师的发明制造。
3、知道工程师是设计、发明、制造产品的人。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工程师是做什么的,经历制作一件物品的过程。
难点:认识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是有区别的,工程师重在设计、发明、制造。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1)自制铅笔加长器:短的铅笔头、吸管、小木棒、一次性筷子、废旧纸张、剪刀、胶带等。
(2)商店出售的铅笔加长器成品。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一:了解工程教师活动
师:小朋友好,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介绍的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师:今天呀,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类伟大的人,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汽车,甚至于小朋友们住的房子等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 学生回答 个性备课 等,都离不开他们,他们就是工程师。(板书:工程师)
抓住工程师工作的重要环节,提供工程师的一些典型工作场景图片,让学 学生交流、了解织学生交流,在你周围认识的人当中有没有工程师,他们是怎么工作的。
学生讨论工程师的工师的工作 生获得对工程师以及工程技术的初 步感知,同时认识到工程师所做的工作和科学家所做的工作还是有区工作的图别的,科学家侧重研究、发现,作和科学家的工作有而工程师侧重设计、发明、制造。
板书:设计、发明、制造产品 什么不一样。
活动二: 结合活动手册,荷花、轮船、山峰、学生填写活动手册并思考还有哪些属于工程师的杰作。
认识 冰箱、飞机,辨认哪些是工程师的杰师的杰作,说说还知道哪些。(注意事项:交流 工程师制造的产品不仅体现在高科技,比如宇宙飞船、高铁、电脑、高楼、桥梁方面,洗衣机、电饭锅等日常用品也是工程师发明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
活动三: 学做工程师,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师:小朋友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做过类似像工程师一样的事情呢?
谁来说说看。
师出示一支短的铅笔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支铅笔太短了不好写了,怎么办?你能做个小小工程师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么?
师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个性化的铅笔加长器,不要求全班统一。
教师巡视
师:老师这里有买来的现成的铅笔加长器,同学们你们看看,与你们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自己有没有做“工程师”的经历(搭积木、堆沙堡、拼装模型、测试赛车等活动)学生思考交流 小组制定设计方案,最好能简单的画一下设计图。
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报纸、吸管、空心塑料管、小竹筒,甚至木棒、塑料棒等尝试制作加长器 学生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测试评价,再评出小组内谁做得最好。
学生观察并使用买来的铅笔加长器,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工程师主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他们会画设计图、发明制造新产品,甚至还能维修机器,他们的工作与科学家们一样重要,我们班的小小科学家和小小工程师们,老师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成为像他们一样有用的人才!己的改进有启发。
板书设计:
小小工程师
设计 发明 制造产品
教学反思:
3、上好科学课
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科学教室与一般教室的不同。
2、通过比较水的多少的活动,认识到科学课上要遵守规则。
3、参与制定上好科学课的规则,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则。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并在活动中遵守规则。难点:能够在活动中有规则意识主动遵守。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细而高的瓶子、粗而矮的瓶子、染色用的颜料、有刻度的瓶子、抹布。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一:参观科学教室,比较与普通教室的不同
教师活动 :师:小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科学学生活动 学生参观、熟悉科学实个性备课 实验室,老师先带大家参观一下。验室 教师引导并介绍实验室
师:实验室和我们平时的那个教室有一些不同之处呢?哪个小朋友是火眼金睛,先来说一说你发现的不同之处吧!
(比较前面:课桌椅的摆放、橱窗里的物品、墙壁板报的布置以及通水通电情况。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科学教室,关注以下这些方 学生观察、比较说出实验室的特点)
尝试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布置,期望学生能将实验室的环境布置与他们的科学学习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活动二:做比较水的多少实验 活动三:制定科学课的规则
师:同学们,在实验室我们需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这两瓶水,到底是哪个多一点呢?
(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高一矮两个瓶子,且两个瓶子里饮料瓶、水装有不同高度的水。为了看得更清楚,可以用色素给水染色。)
比较的方法可以多样,教师要尽可能地预想方法并准备好相应的器材
实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如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有没有互相合作,有没有人争抢实验器材,小组里的声音是实验室的量不是太大,有没有将桌上搞得到处都是水,实验过后有没有收筒、量杯可拾好器材等。
(注意事项:比较出水的多少并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看在活动中比较水的多有没有规则意识。)师:同学们,其实不仅科学教室与普通教室是不一样的,科学课与其他课程也有许多不同,科学课上我们会面对各种材料进行观察或是实验操作。
当面对实物材料时,有的小朋友会不自觉地处于兴奋之中,他们好奇心非常强烈,总是想触摸这些材料,或者提前去操作实验,可是这容易造成科学课堂的无序与干扰,所以同学们我们应该一起来制定上好科学课的规则,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活动手册P3请同学们想一想图上哪些同学做的对,哪些同学做得不对?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的这张图比较前可先让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说说怎么去比,需要用到什么材料。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遵守了哪些,还有哪些被忽视的多少的器了,想想如果我们都遵守科学课的规则,那我们的实验效果会怎么样?
学生填写活动手册,分辨图片上的这些同学的做法哪些对,哪些不对,应该怎样做。
小结小朋友们,在以后的科学学习活动中,老师希望大家都能自觉主动地去遵守今天我们一起制定下来的规则。学生充分讨论,最后制定出一份有班级特色的上好科学课的规则。
板书设计:
上好科学课
遵守规则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用感官观察
单元教学目标:
1、识别感觉器官,运用某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2、通过做动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的活动,获得关于事物的更多信息。
3、使用简单的工具帮助感官观察事物,发现工具延伸了感官的功能。
4、与同学共同完成观察活动,交流自己的发现,感受发现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1、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性。
2、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现象。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课时安排:
1、认识感官 1课时
2、感官总动员 1课时
3、借助工具观察 1课时
4.认识感官
教学目标: 1.通过与同伴互相指认眼、耳、鼻、舌、皮肤的活动,说出它们 都是感觉器官。
2.观赏视或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3.在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各种声音的录音片段。
教学过程:
一、先从自己熟悉的感官入手,再认识感官的功能,最后拓展到对动物感官的认识。
二、认识感官
观察图片,认识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皮肤遍布全身。本环节意在整理学生对感的已有认识,明感觉器的电子设计概念,激发兴趣,引入利用感官进行的观察活动。特别强调,手不是感觉器官,手上和遍布人的全身的皮肤是一种感觉器官,是人体最大的感觉感官。
三、描述小动物的特征
观察图片找出不同小动物,描述小动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用眼睛看是学生最熟悉的观察方法,所以教学设计从用眼教睛看开始,带领学生进入观察的第一步。做“找小动物”的活动,是一个儿童及成人都特别喜欢的游戏,通过这个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用眼睛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四、描述物体的特征
用其他感官观察物体,描述物体在气味、味道、轻重、厚薄等方面的特征。内容包括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皮肤触摸四个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知道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还包括用其他感官观察。
五、总结本课
师:大家本节课学了什么? 教学反思:
5.感官总动员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茶、观察蜡烛等活动,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2.在做品茶活动和与同伴观察蜡烛的活动中,尝试发现并交流事物更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1)菊花茶、绿茶、红茶少量,玻璃水杯或塑料水杯三只,热水大杯;(2)蜡烛一支、火柴一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过的感觉器官。
师:小朋友们,在上节课中,我们一起认识了人身体上的感觉器官。那老师 现在来考考大家,小朋友们记得有哪些感觉器官?
学生回答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用皮肤感觉软硬冷热等等。
二、授课:
(1)观察蜡烛
师: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这么多感觉器官,那我们先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老师的手中有一个蜡烛,每个小组拿到后用我们刚刚说出的观察方法好好观察蜡烛,并打开实验册第五页把你们观察到的写在实验册上,最后告诉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老师提示观察蜡烛不能用嘴巴尝的方式。各小组领取一个蜡烛开始观察,观察结束后学生回答蜡烛的颜色,形状,闻上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摸上去滑滑的,软软的,油油的。
师:刚刚有小朋友说看到了蜡烛中间这白色的灯芯,那么这白色的灯芯是做
什么的呢?(学生回答点火)很好,那么现在我们就把蜡烛点燃,观察点然后的蜡烛,告诉老师你们有没有什么新发现?也不要忘了把你们观察到的记在实验册上。
老师把每一小组的蜡烛点燃,提醒蜡烛点燃后不能直接去触摸但可以将慢慢 靠近来感受温度。
师:现在好多小朋友都有了许多新发现,但是点燃的蜡烛温度很高,那我们 把它吹灭后再来闻一闻它的气味。
老师倒数321,学生把蜡烛吹灭,闻了闻蜡烛的气味,实验结束。学生回答蜡 烛会融化,白色灯芯会变黑,有烧焦的气味等等。
(2)品“茶”活动
师:在刚刚的观察蜡烛活动中,我们有一个感觉器官没有用到,小朋友知道
是什么吗?(用嘴巴尝)下面我们进行的实验就需要我们的嘴巴里的舌头了。老师会给每个小组发三杯饮料和眼罩,首先我们只用小眼睛和鼻子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这三杯饮料分别是什么?
老师将饮料发给各小组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学生回答,可以通过眼睛看,鼻子闻分辨出可乐雪碧芬达。
师:刚刚好多小朋友都正确说出了三种饮料雪碧可乐以及芬达,那么现在老师就增加实验的难度,小组长把眼睛蒙上,其他小朋友给他喝一杯饮料,看看哪个小组长可以猜对。
各小组长用眼罩蒙住眼睛开始实验,实验结束,学生汇报结果。
师:看来刚刚那个实验没有难倒小朋友们,现在我们请每个小组长把眼睛蒙 上的同时也把鼻子捏起来,这时候让他去猜一杯饮料,他还能猜对吗?
学生开始实验,实验结束,汇报实验结果。
师:刚刚的实验有好多小朋友并不是一次就猜出来喝到的饮料。有哪个小组 长想说说两次尝饮料的感受吗?
学生回答第一次用鼻子和舌头可以猜出来,第二次只用舌头不容易猜出来。师:刚刚我们发现只用舌头这一种感觉器官很难分辨出饮料,但我们如果加
上鼻子闻,眼睛看是不是很容易就分辨出饮料。那么以后观察物体时能不能只用一种感觉器官呢?应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应该把用好多感觉器官一起观察。
(3)挑西瓜
师:刚才的实验所有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棒,已经知道了感觉器官的综合运
用。那么老师想让小朋友们帮一个忙?图中有这么多西瓜,那个小朋友能运用感觉器官帮老师挑一个好的西瓜呢? 学生回答看颜色,看花纹,拍西瓜听声音,闻一闻等等。
师:刚刚小朋友说了这么多的好方法,那么以后去买西瓜的时候,每个小朋 友一定可以帮父母挑一个非常好吃的西瓜的。
板书
感官总动员
眼睛 看 鼻子 闻 耳朵 听嘴巴 尝 皮肤 摸
教学反思:
6.借助工具观察
教学目标:
1.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2.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
3.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难点: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教学准备:
(1)放大镜两个、简易显微镜两个。(2)蜡烛一支、火柴一盒。教师材料: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当人们直接用感官观察不能解决问题时,借助工具观察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本课从学生亲自使用观察工具开始,拓展到了解生活中还用到哪些观察工具。
一、观察指纹,发现不同
观察指纹的活动,激发学生使用工具观察的兴趣。组织学生用三种方法观察手指指纹时,重点观察纹路的粗细和凸凹感,能明显发现肉眼与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效果不一样。也可以让学生用三种方法观察布料,效果比指纹更明显,学生会有惊喜发现。
二、利用工具,获取信息
可以比较用耳朵听和借助听诊器听心跳声有什么不同,发现听诊器听到的更清晰,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使用工具大大延伸了人的听觉功能。
三、认识观察工具
望远镜、显微镜和汽车后视镜延伸了人的视觉功能,盲杖延伸了盲人的触觉功能,助听器延伸了听力障碍者的听觉功能,学生活动手册中还列举了酒精测试仪,它延伸了人的嗅觉功能。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教学反思:
第3单元
用大脑思考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有结构的猜想活动,认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猜想。
2、知道猜想要有依据,猜想不一定正确,猜想需要进行验证。
3、借助解暗箱活动,体会当意见不一致时,交流、磋商、讨论的重要性。
4、针对树叶变黄的问题情境,提出猜想并进行验证。单元重难点:
重点:认识什么是猜想,什么是事实。难点:对猜想进行验证。课时安排:
做个小侦探
1课时 暗箱里的秘密
1课时 树叶变黄了
1课时
7.做个小侦探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针对具体情境中的问题有依据地说出自己的猜想,体会到猜想与事实不是一回事。
2、在玩碰碰球的科学游戏中,认识到猜想不一定是正确的;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行验证。
3、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探讨一些自然界的现象.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依据观察到的事实,作出猜想。
难点:将观察到的事实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合理联系。教学准备:
多媒体,五球碰碰球架(又名牛顿摆、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过程:
一.大自然中有许多现象,要仔细观察
1.你看到了植物,为什么会这样? 2.谁破坏了蜘蛛网? 3.雪地上有动物的脚印,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共同探讨,寻找不同的答案.学生们分小组探究,最后请个别小组上台发言他们的讨论结果.三.看一看下面的现象
玩碰碰球.1.拉开一个球,松手后的结果是? 2.拉开两个球再松手呢? 3.拉开三个球再松手呢? 先猜猜,再试试.四.拓展探究
科学家一直在推测和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
五.总结回归
师:今天大家学到什么?生:。。。
教学反思:
8.暗箱里的秘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解暗箱活动,体会依靠信息猜测的过程。
2、通过阅读,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暗箱。
3、猜测暗盒里的情况,知道一些解暗箱的方法。
4、在解暗箱的过程中,如果意见不一致,需要交流、磋商、重新取证。教学重点:猜暗盒里的障碍物的位置。
教学难点:使用多种方法,体察小球滚动时暗盒里的情况。教法:实验探究法 学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小暗盒、暗箱、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我们学过观察,学过猜测,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2.让我们把观察和猜测结合起来。
二、学习新课 1.看图猜测:看图,说说发生了什么事,猜想兔子的逃跑路线。2.完成活动手册第8页。
3.小结:有许多东西像洞穴一样不方便打开,人们只能靠各种信息猜想里面的情况。4.解暗箱活动。
(1)滚小球,判断盒子里障碍物的位置。(2)和同伴说说你的发现。
(3)如果意见不一致,多试试,多交流。(4)完成活动手册第8页。4.小结:依靠信息进行猜测和判断。
三、总结与拓展 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9.树叶变黄了
教学目标: 探究树叶变黄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如何验证你的有关树叶变黄的猜想
教学准备:变黄的各种树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到了,你的家乡哪些树的叶子会变黄呢?大家来讨论.二.猜一猜
银杏树叶是怎么慢慢变黄的?整体慢慢变黄,从中间向边缘变黄,从下往上变黄.同学们怎么验证你的猜想呢? 三.验证猜想 寻找证据验证自己的猜想,可以直接观察树上的叶子,或收集树叶来观察,可以给这些银杏树叶的图片排序.四:总结回归
师:今天上了什么?生:。。。
教学反思: 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2.能够识别自然物与人造物;
3.知道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制造物品。
教学重难点:
了解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能够识别自然物与人造物。
教学准备:课件、树枝、树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在野外,在游乐场里,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 2.学生看图讨论手回答。
3.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区分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二、探索新知
1.看资料:你能区分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吗?
2.交流后汇报。
3.小组活动:捡一些树枝、树叶,搭个小棚子。
4.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5.展示成果,评价; 6.小结: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创造物品;
三、环保教育:
讨论人们的这些行为对自然界有什么影;
四、小结:
人们为了生活需要,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创造物品; 教学反思:
11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
2、通过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动手操作等活动,知道衣食; 教学重难点: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碾米工具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穿越”视频。
2.你有什么感想?
3.导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板书课题:衣食住行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1.看图讨论:古时候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现在人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
2.汇报发现。
3.小结:人们的生活的变化,从衣食住行上可以看出来。
4.分别分析: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5.完成活动手册第11页,评价手册。
6.实践活动:用不同的工具把大米碾成米粉。7.谈活动感想:你觉得哪种工具最省力?米粉可以做成哪些好吃的食物?
三、总结与拓展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问问长辈,他们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
教学反思: 轮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知道轮子的作用; 2.知道轮子的发展史。
教学重难点:轮子的变化。轮子的应用。
教学准备:轮子、小车配件包、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体会导入
1.活动:先推书,再用铅笔做轮子,再推,说说轮子的作用。
2.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轮子的故事。
二、探索发现
1.读一读轮子的历史。
2.讨论:从古至今,轮子有了哪些改变?
3.完成活动手册第12页。
4.评价活动手册。
5.小组活动:想办法给“小车”装上轮子。
6.展示成果,相互评价。
7.拓展:轮子还能应用在哪里?
8.完成活动手册第12页。9评价活动手册。
三、课堂总结
师:你有什么收获?
7.一年级科学教案 篇七
一、开展“每日一题”活动的意义
在教学工作中发现, 部分学生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如上课走神、多动、不与老师互动, 作业拖拉、马虎, 仅仅把它当成一项任务应付了事, 不会做的题目稍作思考就放弃, 缺少“钻”的精神。他们在学习上总是碰壁, 学习带来的不是成就感, 而是挫折、沮丧和对自我的否定, 久而久之, 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而“每日一题”活动则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参与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他们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课堂活动参与和做作业也更加积极主动了。
二、“每日一题”活动的开展流程
第一阶段:小组做, 老师出题老师讲。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 不强制学生参加“每日一题”活动, 而是以自愿的形式组成“科学兴趣小组”。这里的“讲”指的是选讲“每日一题”中的部分优质题目, 有引导参与的意味。
第二阶段:全班做, 学生出题老师讲。有了前期的铺垫, 而且考试时偶尔也会碰到“每日一题”中的题目, 推行起来阻力不大。全组成员推选一位能力强的学生做组长, 组长安排出题顺序, 周一到周四小组成员轮流出题———一天一人一题, 并写到黑板上。
第三阶段:主动做, 学生出题学生讲。出题人讲题目, 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讲完题目, 同学提出疑问, 讲题人予以解答。“学生讲”, 这有挑战, 讲题前学生要猜测大家可能提出的问题, 还要钻研知识点, 挖掘题目的内涵, 解答完, 有强烈的成就感。
三、“每日一题”活动中的题目选择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规定“每日一题”题目的类型和内容。所选题目有的是对知识的巩固、复习、预习, 有的是作业、考试中错误率高的题, 也有竞赛题, 还有学生改编的做过的题和学生自己编的题。这些题目大部分短小精悍, 适合写在黑板上。组长反映常有组员自荐出题, 可见学生对“每日一题”有浓厚的兴趣。
选题的过程就是能力提升的过程。为了挑选出一道好题, 学生会翻好几本辅导书, 反复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 把被动地做作业变成了主动地选题目。选题和做作业是不同的, 选题时需要考虑的方面更多, 如考查的知识点、题目难度、是否严谨等。选题在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 也促使学生站在另一高度审视题目。每道好题都会得到全班同学的掌声, 那些改编题目、自编题目的学生得到的掌声更为热烈, 这时他们很自豪, 信心满满,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每日一题”活动中的题目讲解
活动初期, 主要是由教师讲“每日一题”活动中的题目。有次考试考到刚做过的“每日一题”中的题目, 但正确率只比没做过的班级稍高。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把“每日一题”当做普通的作业, 没有挖掘出它应有的价值。
学校推出作业课后, 就改为“出题———讲解———回答同学提问”的一条龙形式, 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讲解透彻和从容应对同学的提问, 学生选好题后, 会通过各种渠道查找不同解法, 这有助于学生整理思路、钻研题目, 帮助浮躁的学生静心思考,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讲题时, 要求上讲台讲, 脱稿, 言简意赅,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个女同学第一次讲得过于简略, 大部分同学都听不懂, 一个男同学帮她解了围。原因是关键的地方她一带而过, 之后学生就听不懂了。她善于思考总结, 第三次讲了一道光学题, 这次她抓住关键点只用寥寥数语就让大家有豁然开朗之感, 随即报以热烈的掌声。
学生讲题, 往往只讲应该怎么做, 不分析题目, 所以平时问同学后, 也仅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再碰到类似的题可能还是不会做。鉴于此, 我增加了“分析题目———讲解方法”的环节, 要求说出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考查哪方面的能力、展示思考过程 (包括失败的尝试) 、解释失败的原因和正确解法的依据、分享出题心得。同时引导其他同学提出不同看法, 或者完善解法, 讲题人可以进行辩护, 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这对学生课下的讨论也有引导作用。“每日一题”活动有点游戏的意味, 所以学生兴致盎然。卢梭认为, 如果对学习产生兴趣, 甚至是热爱, 并不需要教师去要求, 便能积极而愉快地完成任务。
五、开展“每日一题”活动的收获
经过实践和对活动形式的不断改进, 除了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表达能力外, 开展“每日一题”活动还有其他意外的收获。现简要列举如下:
1. 师生关系更融洽。
学生在“选题———讲题———解答”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老师的辛苦, 有了换位思考的意识, 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学生上课听讲也更认真。
2. 提高学生甄别题目的能力。
选的题目不好, 学生们或多或少会表现出来, 压力之下, 为了找到一道满意的题目, 学生们会多方查找, 反复比较。适当的挑战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甄别题目的能力。
3. 学生学会改编题目。
只有对题目理解透彻, 才能进行改编, 这促使学生钻研原题, 有助于对知识的熟练运用, 做题时更易把握题目主旨。
4. 给学生创造当“小老师”的机会。
平时受课时所限, 很难让学生在课堂上讲题, 当“小老师”, 而“每日一题”活动给平时不大有表现机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六、对开展“每日一题”活动的反思
“每日一题”活动, 对所选题目的内容、题型不做要求, 集好玩和学习于一身,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部分学生参与积极, 亲切地把“T/日”作为活动标记;借助学校选修课的平台, 在形式上做了进一步尝试, 挖掘出更多潜力。我们会继续丰富题目的内容, 尽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争取将来做成小册子。不仅科学学科有这个活动, 我校语文学科也有过“每日两词”活动, 希望能与其他教师探讨并推广到其他学科, 给学生提供更多当“小老师”的机会。
也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 开始的时候强行要求每个学生都把每日一题抄在作业本上, 不做者作业评价降低一个档次。没有这种硬性规定之后, 有些学生就不做了。如何让这部分学生主动参与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有些章节不大容易找到合适的题目, 是坚持找、如何找, 还是干脆巩固以前章节的难点知识, 如何安排这时候的“每日一题”也是需要思考的。学生对每日一题的兴趣、积极性有多少能转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如果取消这个活动, 学生是否仍然能一如既往地积极主动, 也是值得关注的。总体而言, “每日一题”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不仅成绩有进步, 而且综合能力有提升, 我们相信这会慢慢渗透为内在动力。
摘要:从流程、选题、讲题和收获等几个方面简述了“每日一题”活动的开展过程。“每日一题”作为课堂的一种补充, 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生选题、概括、表述等综合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有重要作用。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对“每日一题”的形式进行了不断的改进。
关键词:初中科学,每日一题
参考文献
[1]宋风宁, 苏良亿.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师生关系的研究[J].教育探索, 2005 (1) :23-25.
[2]刘猛.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师教育, 2008 (6) :93-94.
8.一年级科学教案 篇八
2015年11月9日,2016年“科学突破奖”颁奖仪式在美国加州圣何塞举行。中国科学家王贻芳作为大亚湾中微子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由于此前发现大气中微子振荡、太阳中微子振荡的美国和日本科学家都获得过这一殊荣,因此在王贻芳领军的中微子项目成果发布后,业界对其赢获“诺贝尔奖”的呼声甚高,业内人士认为,因“科学突破奖”较“诺贝尔奖”关注领域和前瞻性更为前卫,所以本次“科学突破奖”可谓领先一步。
HOT知识 生命科学突破奖
“生命科学突破奖”由俄罗斯富翁尤里·米尔纳在2012年7月发起、世界知名实业家赞助设立,于2013年2月启动。目前设立了“生命科学突破奖”“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数学突破奖”“新视野奖”等奖项,旨在奖励在生命科学、基础科学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的科学家。每个奖项奖金为300万美元,该奖项因此被称为“超豪华版诺贝尔奖”。马云夫妇同年加入该基金会,每年将为该基金会捐献300万美元。
素材聚焦1 工作狂,把肯定当作一种激励
在团队实验中,王贻芳是个不折不扣的“科学狂人”。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资金困难,他没有退缩,通过不断奔走和游说,最终渡过了经费的难关。然而,中美合作的大亚湾中微子项目在实验方案上出现了分歧:如果按照美国的方案,可以争取到国际合作,但中方的贡献和地位就十分有限;反之,没有国际合作,该项目可能根本无法在國内立项。果真“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即便如此,王贻芳仍不负重望,“舌战”十余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国高能物理学家,最终帮中方赢得了主导权。
在获奖致辞时,王贻芳认为:“这次获奖是对整个大亚湾实验团队工作的肯定,我更愿意把这个肯定当作一种激励。”同时,他表示,国际合作是这个实验能够成功的关键,“我们相信,高能物理的未来关乎我们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
素材聚焦2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牛在哪里
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12种基本粒子中人类了解最少的一个。2012年年底,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赫然在其中。这是一项重大科学成果,科学家们发现了这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首次精确测量到其振荡幅度,从而开启了未来中微子发展的大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这一重要发现,还将使科学家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有新的认识,为未来进行下一代中微子实验以探索研究宇宙中物质和反物质不对称性即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开启了道路和奠定了科学基础。
【考场仿真试题】从屠呦呦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奖的女科学家,到王贻芳登上世界奖金最高科学奖领奖台,这一连串的突破着实令人振奋。请以“突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范文片段示例】科学发展史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对前人成绩的突破。没有哥白尼对“地心说”的否定,人类一直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没有伽利略对“日心说”的坚持和继承,天体运动论不会进一步发展;没有牛顿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进一步诠释地球悬浮宇宙的缘由,近代天体学说同样也不会出现。突破意味着进步,今天,以王贻芳领衔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团队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正是对以往科技成果的重大突破。勇于突破,善于突破,科学发展才能阔步向前。
9.一年级科学教案 篇九
主备人:焦联群
单元目标:
1.能够像科学家与工程师那样去尝试做一些小的探究活动或是工程实践。
2.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并自觉在活动中遵守。3.了解科学家与工程师的一些工作场景。
4.意识到科学家的研究与工程师制造对于我们来说相当重要。5.愿意去主动搜集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故事,并与同伴交流。
1、科学真有趣
教学目标:
1.认识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科学,能用实验的方法破解生活的奥秘,科学研究要从事观察、实验、考察、记录等实践活动。能剔除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猜想和假设; 2.让小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发现的过程,意识到科学并不神秘,小孩子也能做科学。培养合作、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能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科学应用。3.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可以对自然现象作出很好的解释,但科学也不是万能的,一些问题至今仍没有找到答案。
4.科学研究、科学发现需要一个过程,许多问题的答案在今天仍没有找到,但不代表以后不会找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准备:
木条或磁性钓鱼竿若干,写有数字或式题的纸小鱼(上别有回形针)若干,鱼塘背景图一幅、小鱼缸若干、记录用纸和记录用笔。教学重点:能用实验的方法认识到科学真有趣。教学难点:探究实验要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设置悬念,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这儿有两个相同各种形状的鱼,猜猜把它们同时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学生自由猜测)
师演示: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提问:哪些小鱼能够被钓起来?(学生大胆猜测)2.揭开谜底,揭示课题
谜底:被钓起来的小鱼里面,有一个装有铁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钓鱼游戏真有趣(板书)
二、猜测实验,亲历探究 1.探究钓鱼现象
(1)提出问题:如果把材料盒里的小鱼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请各小组先猜测一下,把你认为钓得上来、钓不上来和不确定的小鱼在桌子上分开,并且要做好记录。(见实验记录表一)
(2)学生分组活动。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测结果?(学生汇报)(3)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但是,怎样证明你的猜测是否科学? 生分组做实验,填好实验记录单,师巡回指导。(4)教师总结
2.探究取出水中曲别针方法(1)揭示要求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发现,同样为纸小鱼,它们为什么有的能钓起来呢?那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捞取水中曲别针呢?能再做一次大胆的猜测吗?
我们怎样能知道曲别针应该怎样钓起来?
引导学生想到把手或工具放进水里,体会捞起感觉。学生用手把鱼缸里的水倒出来,体会拿出来的感觉。(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感受。)
学生交流实验感受,并说明道理。理解实验要求: A、不能把手或工具伸入水中。B、不能把水倒出来。
教师总结: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完成钓鱼游戏实验和取曲别针游戏实验,从而了解到,生活处处有科学。
(2)探究讨论,用心设计。小组内讨论一下,设计实验。
交流实验方案。(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注意问题)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实验记录表二)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总结: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科学真有趣。
三、拓展应用,延伸课外
走进科学教室,观察、实验、制作、测量,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走出科学教室,观察、实验、制作、测量,你又有什么新发现,谁能举例说明科学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袋子里面有什么
教学目标:
1、利用身边简单易寻的材料,体验生活实践。
2.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地观察、分类、比较、推断、排除、预测等。
3.积极参与活动,乐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课前准备:小袋子若干、可食用水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察教材图片,说说图中有一些什么。思考:不打开袋子,能知道里面有什么吗?
学生初步接触不能打开的袋子,分辨袋子里是否有东西,并说说理由
师:这些暂时不能打开的袋子里有东西吗?请你们试一试。(学生自己操作)
师(指着学生认为装有东西的盒子):大家都认为这些盒子里面有东西,请说说你的理由。
幼:我听了听,感觉里面有声音,确定里面有东西。
师:你从声音方面确定里面有东西。是什么声音?能演示一下吗?
幼:我感觉重重的,说明里面有东西。
师:你从重量方面感觉到袋子里有东西,大家有这样的感觉吗?
师(小结):有些人是听到袋子里有声音发出来,所以确定里面有东西;有些人是感觉到袋子重重的,所以确定里面有东西……
(析:用问题引导学生感知袋子里是否有东西,并鼓励学生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如:从轻重上感觉到袋子里有东西,从声音上感觉到袋子里有东西等。)
二、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袋子里的物体都是一些什么?
1、听
2、闻
3、摸
三、打开袋子看一看,我们的观察对吗?
四、思考: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区别袋子里有什么?(尝)
温馨提示:不能随便品尝不了解的物品。可食用的才可以品尝。
五、小结:我们刚才观察物体时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呢?
(眼、耳、口、鼻……)
六、拓展应用,延伸课外
1、观察:哪个长,哪个短?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观察。
2、实验、测量、观察,引导认识科学在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相同和不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一组物体的色彩、图案等细节发现相同的物品,并将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
2、能按教师的指令操作,并愿意边操作边讲述。
3、乐意参与观察实践活动。活动准备:
教具:图卡(颜色和装扮各不一样)贴在讲台桌面的小盒子里,准备一个特别大的水果盒(当作一个水果的家)。
学具:科学用书,彩笔一支,人手一个水果小篮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观察比较
1.观察这些水果,我们会有哪些发现?
比较之前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水果,关注以下这些方面:样子、色彩、味道……
2.学生尝试说说它们都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二、问题解决
1、教师戴上贴有小熊标记的围裙,请学生找出和围裙上一样图案的小熊。
教师:“这是小熊的家,请你们找出一只和它一模一样的小熊。仔细看一看,比一比,它们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2、教师引导学生边送边说:“小熊,我送你回家。”
3、请学生在自己的水果篮中找出和围裙上相同的小熊并将小熊送回家,教师提醒学生边送边说:“小熊,我送你回家。”
三、实验:比一比,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1、观察一种水果,描述它的样子。
2、比较。比较之前让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说说怎么去比,需要用到哪些器官或工具。
3、比较的方法可以多样,教师要尽可能地想到学生所想到的方法并准备好相应的工具。示范方法:按照相同点把它们分一分;
4、实验过后。教师回顾,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各自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相同点进行分类的?
5、结合活动手册,明辨图片上的这些做法,哪些做得对,哪些做得不对,我们应该怎样做?
四、单元回顾:我们借助哪些身体器官走近科学、走近科学实验?
五、延伸拓展,强调实验好习惯:
好的行为:交流声音很轻,人人有序操作,实验过程中注意材料轻拿轻放,实验过后及时清理桌面……
不好的行为:声音吵杂,不听指挥,互相争抢器材,搞得桌上到处是水、没有人人参与……
10.一年级科学教案 篇十
1、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持征。
2、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3、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4、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教学准备
1.小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
2.全班:《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初步感知
自主探究 1.认识常见的物体
老师今天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出示幻灯)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凝趣: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 3.说明要求: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诗论万具个人要观察回一种物体,那该去么办?(写引导: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辆取交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第2课时
结论:跷起来的小动物轻,沉下去的小动物重。
二、初步感知
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
(1)任意选择两件物品,感知并发现有的物品轻,有的物品重。(2)比较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了解大的积木重,小的积木轻。(3)比较同样大小积木的轻重。一样重。
(4)比较同样大小的玻璃球和铁球。玻璃球轻,铁球重。
教师准备丰富而适宜的活动材料,学生尝试对多种材料进行探索与比较,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探索、比较的热情。
三、反馈交流
合作探究
1、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水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先比较、判断两个水杯的重量。一样重。
(2)引导学生自由探索,体验通过多种思维方式改变物体轻重。通过加沙的分量来改变水杯的轻重。
2、天平两端分别是:一块大冰块和两块小冰块,两边重量相同,如果两边冰块的融化速度一样快,过一会儿天平还会是平衡的吗?是平衡的。
3、天平上同样重的皮球和冰块,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冰块会变得越来越小,会越变越轻,天平会倾斜,皮球会滚掉。
四、拓展训练
实践探究
带领学生到户外,利用可操作的自然物比较轻重,学生自玩跷跷板,比较自己与同伴之间的轻重。
五、评价总结
反思提升 教师小结。
3、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第3课时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热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部是怎么摆放的吧。(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星。
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敏,真的能够部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兵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四、拓展训练
实践探究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
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侧”。装的数量都不一样。(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五、评价总结
反思提升
思考:为什么兵乓球能摆进盒于的数是比大小整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 分析:由于形状的原因,兵乓球没有将盘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
4、给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1.认识物品的外部特征。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2.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分类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分类能力,渗透归纳方法。
3.逐步形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第4课时
4.小组提出自己新颖的分类标准,并总结一分为二的方法
(活动交流中,教师可以及时板书学生的分类方法,最后对活动予以小结,重点小结一分为二的方法。)
三、反馈交流
合作探究 小组竞赛:
(1)分类物品: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小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玻璃试管。
(2)快速分类,并说出分类的标准(3)全班汇报交流,互相评议
(4)师小结:可以按照是否有盖分,按照是否敞口分,按照透明与不透明分,按照是不是塑料做区分„„运用到我们的一分为二的方法。
四、拓展训练
实践探究
教师讲述,学生看图方式,了解我国古代人们认识自然的历史,了解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其中对动物就有了分类,从而体会分类工作由来已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五、评价总结
反思提升
教师出示图片,各种图书散乱摆放,并给学生布置课后延伸任务,让学生用学过的分类方法,整理散乱的图书。
5、观察一瓶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本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避明等。2.水和洗发液一样,部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与本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3.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预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4.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5.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劝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第5课时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的过程和观察的结果,并息结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蔬
洗发液:孔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明。
三、反馈交流
合作探究 1.不同
教师把洗发液和水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里让学生与本块对比观察。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本块不能流动。(2)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快,未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改变。
2.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水、发液、木块有没有相同之处。3.总结水、洗发液与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四、拓展训练
实践探究
教师请同学根据板书总结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五、评价总结
反思提升
学生发表观点:我们发现尽管水、洗发液的形状可以变化,本块形状不变。但它们都有形状。
6、它们去哪里了
教学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3、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4、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
第6课时
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边梳理学生回答的结果,边用图和关键词在黑板上呈现出来。
2.再组织学生进一步思考:“它们的变化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学生如果说出“红糖或食盐放入水中,搅拌后,就看不见了,但是小石子仍然能被看见”时,教师可以借机说明,红糖或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
四、拓展训练
实践探究
进一步提出“食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引导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比如说“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过程中,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大胆假设,鼓励他们不断研究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五、评价总结
反思提升
鼓励学生在课后实验,比如观察把面粉放入水中后的状态,它能像食盐和红糖那样溶解了吗?
7、认识一袋空气
教学目标
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3、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4、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教学重点
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闻的特证,也有一些相间的持证。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
第7课时
五、评价总结
反思提升
11.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 篇十一
关键词:人才;科学发展;第一资源
中图分类号:C9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46-02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这是科学人才观的核心理念。当今时代,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在知识和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今天,人才资源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和动力源泉,谁掌握了人才竞争这个关键,谁就能持续发展、长盛不衰。牢固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必须坚持用科学途径育才,用科学机制引才,用科学方法用才,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我认为,在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迎来了人才发展的新突破。目前应牢固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及时抓住人才优先发展的机遇,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更好地认识人才、集聚人才、使用人才。要认真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充分吸收国际人才发展的先进思想理念,不断创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深刻认识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关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多种资源,人力资源是我国最丰富、最可开发、最有潜力的资源。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中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最可依赖也必须依赖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决定着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具有其它资源无法比拟的无限可开发性,在所有的社会资源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符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符合国际人才开发与管理的客观趋势,是资源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基础,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理论的重大创新。
二、以人才发展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
1.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必须加紧培养和造就人才。现代化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出大本钱,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培养一批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提升各类人才整体素质和能力;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锻炼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成就人才。
2.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必须吸引和凝聚人才。人类历史发展要靠人才,构建和谐社会要靠人才,有人才,才有创新,有发展,才有强大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抛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重要的一点就是靠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吸引凝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要缩小差距、应对挑战,更应提高生产力,更应重视人才,人才多,技术就高,发展就快。
3.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必须广泛激励人才。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积极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抱负、发挥才智的机制和环境。要拿出改革创新精神,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要有广阔的视野,建立和完善人才的竞争、激励和选拔机制,激发人才的创新欲望,激活人才的创新潜能。要有博大的胸怀,打破选人用人中论资排辈的观念和做法,关心、爱护、理解、信赖人才,激励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使他们充满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必须建设高素质人才工作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4.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必须建设高素质人才工作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工作队伍。要选好配强人才工作力量,把那些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勇于创新、作风过硬的同志充实到人才工作队伍中来。要加强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努力提高人才工作者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执行能力,尤其要加强政策理论和专业培训,培养人才工作的行家里手。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关心广大人才工作者,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怀,调动他们做好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必须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人才工作、共同推动人才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社会团体和欧美同学会等组织要加强与人才的联系,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各类人才的桥梁纽带作用。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要充分发挥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的优势,团结人才、引进人才、服务人才。各类行业协会、人才协会、企业家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要为各类人才搞好服务。
从我国自身发展看,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急需人才资源的开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廉价资源、人口红利和低成本劳动力的拉动,但这些要素现在已难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靠科技创新作为主要驱动,走上内生增长的轨道。这需要人才作为转型发展的支撑。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的因素,而人既是生产力中的第一要素,也是拉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尤其是创新型人才,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大量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涌现,科学发展才可能获得内在持久的动力。
12.一年级科学教案 篇十二
机遇与灵感息息相关, 捕捉到机遇就有灵感闪烁的可能, 一旦失去机遇, 灵感便无从谈起, 足见, 机遇对灵感、灵感对创造该有多么重要!
机遇在于捕捉, 捕捉到机遇则灵感爆发, 灵感爆发则带来创造的突破。
那么如何捕捉灵感呢?
一、王永民从“郑易里学说”中捕捉机遇产生灵感
王永民发明电脑“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的过程, 也是捕捉机遇的极好例证。王永民生于1940年, 家庭的贫寒促使他奋发向上, 他曾说:“有两种品质, 是我在那个家中培养起来的:特别喜欢动脑筋动手, 特别能吃苦。别人不能吃的苦我能吃, 别人没有耐心干的事我能干。”1962年, 他以南阳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大学毕业后, 8年中他生了6年病, 后来在南阳地区当了一名办事员。
1978年秋, 我国形码理论专家郑易里在郑州讲学, 介绍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字根编码法”。当时在南阳工委工作的王永民去听了报告, 在听报告的过程中, 立时对汉字编码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并产生了将字根编码法进一步完善的灵感。回到南阳后, 王永民开始在“郑易里学说”的基础上从事这一研究。在此后数年间, 他三次请郑易里到南阳讲学, 王永民也多次到北京请教, 得到郑老毫无保留的指点和辅导。1984年五笔字型通过鉴定, 郑老作为鉴定组组长, 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我国第一个比较完美的汉字电脑输入法———“五笔字型”输入法———就在我国河南诞生了。1984年9月, 王永民带五笔字型输入法到美国参加全美软件展, 并到联合国总部操作演示, 用五笔字型法输入汉字, 每分钟达120个字以上。同样内容的两个文本, 同时用中英文打字, 中文本已经打完, 英文本还没有打完, 看得外国人目瞪口呆, 使外国人得出中文打字速度超过英文的赞誉。
此前, 美国IBM公司花了5 000多万美元开发电脑汉字输入法以失败告终, 所以王永民的成功令外国专家刮目相看。1985年以后, 王永民为使五笔字型更完善, 同时为五笔字形在全国的推广使用, 他带病坚持研究, 东奔西走, 到处游说。功夫不负有心人, 这项成果1987年获国家第三届发明展览会金奖, 并获得美国和英国专利。现在全世界有数以百万计的人使用五笔字型输入法。
毫无疑问, 王永民的成功建立在“郑易里学说”的基础上, 同时也得到郑老的无私帮助。王永民聪明之处正是紧紧抓住这个机遇。王永民的成功也正好证明, 世上任何事情都是不完善的, 总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借助别人的思想和原来物体的力量搞再发明, 是会省很大力气的。这是科学发展的一条捷径。 (选自梁广程的《灵感与创造》,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98年版)
二、比尔·盖茨从《大众电子学》杂志上捕捉机遇爆发灵感
现在, 恐怕没有多少人不知道比尔·盖茨其人的了, 他是美国微软公司的总裁。据路透社报道, 1997年, 盖茨拥有的个人财产简直是天文数字, 达364亿美元, 是毫无争议的世界首席富豪。
比尔·盖茨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并非人们常常附会的显赫的家庭。父亲是一家大公司的律师, 母亲是一家银行的董事和华盛顿州立大学的评论员。盖茨读小学、中学时智力并不超群, 至少在“中小学诺贝尔奖”中从没有他的份。但在西雅图读中学时他就迷上了电脑, 13岁时就设计一个可玩三连棋的程序, 上中学二年级时, 他与比他高两年级的伙伴保罗·艾伦成为一对小电脑迷。1967年, 西雅图计算机中心公司招收一批中学生参加义务工作, 任务是为公司生产的电脑软件找毛病。盖茨和艾伦都被选中。这两个电脑迷非但找出了一些软件的错误, 而且破译了一些软件的安全密码, 改动了软件中的一些不合理程序, 使公司头头大吃一惊。
1971年, 他俩瞒着自己的父母创办了一家起名为“Traf-O-Data”的公司, 那年他们设计了一种可以测算繁忙十字路口汽车流量的电脑装置, 居然赚了几万美元。1972年, 两人又受聘于美国TRW公司软件开发部, 他俩利用晚上和休息日工作, 年薪2万多美元, 这在当时美国中学生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时, 17岁的盖茨和19岁的艾伦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电脑软件专家。后来盖茨在哈佛上了几年大学, 再后来又到剑桥大学求学。他原先是想学经济学的, 不知什么原因改变了主意学了法律。据他自己说, 自己在十几岁的时候就预见到低成本的计算机可能会具有冲击性影响。
1975年初, 盖茨和艾伦在哈佛街头的报摊前闲逛, 保罗从报摊上拿起一本1975年1月份的《大众电子学》杂志, 他俩瞥见杂志封面人类第一台微型个人电脑MITS Atlair8800的照片, 这台电脑当时售价只有397美元。这个价格与大型专业电脑相比是太便宜了。盖茨和艾伦看完有关这个电脑的介绍文章后, 发现MITS Atlair8800的核心是使用了英特尔8080微处理器芯片。盖茨随即捕捉到机遇后爆发了灵感:只要有适合家庭使用的电脑软件, 低成本的电脑进入家庭的时机就会到来。
【一年级科学教案】推荐阅读:
一年级科学科学上册教案09-29
二年级科学教案第一单元08-18
七年级科学上册《太阳和月球》第一课时教案07-09
2018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2起点和终点10-13
一年级科学真有趣06-09
一年级科学电子备课10-18
人教版科学一年级12-18
一年级上科学教材分析07-07
一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10-07
一年级粤教版科学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