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怎样

2024-06-11

我们该怎样(共19篇)(共19篇)

1.我们该怎样 篇一

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

爱国,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心中有爱,只要你为人正直、善良,知道怎样帮助别人,就是爱国。

爱国,其实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同样可以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比如,先要懂得怎样爱自己、爱长辈和爱朋友;还要懂得尊敬国旗、国徽;更要及时的关注国家的新闻;国家有困难时,知道关心,愿意帮助……只要你懂得了这些你就可以称得上是爱国者了。

我还是个小学生,虽然对祖国帮不上大忙,但我认为,只要好好学习、用心读书、尊敬家长、乐于助人、不干坏事,就可以了。如果你觉得你的表现还不够好,就可以看一下小学生守则,按照上面的每一条去做,努力让自己变的更好。

我们也可以多看一些爱国者的故事,比如:毛泽东、孙中山、邓小平、雷锋、刘胡兰、郑成功、王二小、白求恩和《开学第一课》上的藏族老人等。我相信,看了他们的故事,你也一定会被他们的爱国精神所感动的。

爱国,其实每个人都能做到,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这种伟大精神。加油吧!只要大家都爱国,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实验小学四年级二班 何平

2.我们该怎样 篇二

关键词:国学经典,倡导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给我们淘洗出了宝贵的国学经典财富。在这个淘洗的过程中, 那些经典财富此起彼伏, 呈波浪式前进, 而当社会处于转型时期面临许多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的时候, 人们往往会重新拾起似乎被遗忘的“过去”, 就像目前人们把我们的国学经典推向风口浪尖一样。现在, 许多大学开办“国学班”;武汉一所标称“现代私塾”的童学馆穿戴仿古衣冠;今年的3月26日, 在四川成都, 十八名着汉服戴高冠的青年当众完成汉代成人礼;锦江区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但是, 这些做法就算是发扬国学了么?

反思“国学”, 毕竟是一种“学”, 我们应该塌下心来研究一些学问, 关于经典的学问, 关于经典在当代的生存境遇, 他们应该为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服务, 而仅仅是一种阅读, 一种“回归”是完不成如此大任的。

首先, 倡导国学经典不是“复古”。

文化的复兴不是简单地照搬教条, 也不是刻意模仿旧时代的某些形式, 而应该是对现代生活的融会贯通, 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因此, 对于国学经典, 我们首先应该完成其文本的去经典化。国学经典在形成的过程中, 涉及许多与文本相关联的得以流传的历史环境, 例如,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 经典统治了教育, 同时也沦为了社会权力统治的工具, 经典的工具性占据着统治地位, 所以出现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局面。经典文本的去经典化就是把那些特定历史强加于他的不属于其本身的因素剔除掉。

由此可以看出, 对于经典, 我们最好是阐释, 而不仅仅是诵读, “阐释性的话语增进了我们对于这个变得越来越复杂的世界的了解, 或者, 甚至是对曾经了解的一切的一种否定”[1]p24-25, 只有通过阐释, 我们才能够把经典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挖掘出来。就像曾主编过《现代与传统丛书》的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所说的:如果现在将农业经济时代的蒙学教材, 例如《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用来教育孩子, 会束缚他们独立人格的形成。

其次, 我们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所以我们倡导传统文化, 弘扬国学应该和时代相联系, 应该把国学学“活”, 使其存活于当代社会, 而不是学“死”, 在这里, 我们可以借用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一句话来说得更清楚:“历史学的兴趣不只是注意历史现象或历史流传下来的作品, 而且还在一种附属的意义上注意到这些现象和作品在历史上所产生的效果”[2] (p385) 。所以, 对于作为历史流传物的国学经典, 我们要具有效果历史意识, 在效果历史中去沟通过去和现在。

再次, 国学经典应该与时俱进

国学经典的提倡与弘扬应该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即如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所说的:“如果传统国学和现代文化的创造结合得不够, 也就谈不上以新的观点去看待未来。”无论是先秦诸子, 还是唐诗、宋词、元曲, 它们的涵义都有一个历史的问题, 时代不同, 经典的具体含义、外延也就不同。

我们应该在科学理论指导下, 自觉地去区分国学经典中的优秀与劣根性的东西, 积极肯定和发扬适合社会发展的东西, 而对于那些不适合和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东西应该否定和改造。

第四, 国学经典的作用不能扩大化

国学经典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传承下来的精华, 我们合理、适度、科学的提倡他们, 可以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提升我们的国民素质, 修身养性, 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净化我们的道德境界, 但是, 如果让“国学”担当更多的“救世”责任, 希望通过“国学”去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是不现实的。尤其是现代的国学教育, 许多还仅仅停留在复古、回归传统文化的水平, 就像是曾以《哲学与人生》风靡内地的台湾学者傅佩荣所说的“现在许多人读古代经典, 还在文字上打转。很多人记背《论语》、《孟子》等, 仅仅因为接受它是一种权威, 但对古人何出此言, 则不清楚。”“这么读传统经典, 不仅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 还容易造成误读……”

参考文献

[1][荷]佛克玛, 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1][荷]佛克玛, 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3.今天,我们该怎样当父母 篇三

18岁那年,我和父亲大吵一架。原因是为填志愿与父亲意见不一致。

我坚持了自己的志愿,没有听家里的。父亲以为一片好心却不被理解,一向听话的我竟敢反对他,便发火大骂我“不孝”。而我认为我有权利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便说:“谁也不能把意志强加于我!”

一听这话,父亲勃然大怒,拍案骂道:“大胆!你是我生的,若在舊社会打死你也不犯法!你给我滚出去!”

我真的一甩袖子住到姨妈家去了。

这件事最后以父亲妥协了结。但从此父子之间变得冷漠而隔膜起来。现在回想此事,父亲的好心是不容置疑的,我还是非常热爱他,因为他为我们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但我总感到遗憾:为什么父子之间不能从一开始便是朋友而平等相处呢……

是啊,为什么父母和孩子为什么不能做朋友?

孩子们渴望父母能成为他们的朋友!

我们以中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期望的理想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面对这一问题,孩子们几乎一致选择:亲子如朋友。

朋友是什么?

朋友就是彼此有交情的人,《现代汉语词典》如是说。对吗?也对。但远远不够。因交往而感情者,可以是师生,可以是干群,可以是官兵,可以是夫妻,也可以是亲子,但并不就一定是朋友。看来,“朋友”除了感情之外,还有更本质的东西。

我们且来为“朋友”寻一回根。

“朋”字,本义是古代货币单位,相传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甲骨文的朋字就是两系串起来的贝壳的象形。后来,有了“同门曰朋”的意思,“朋”指受业于同一老师的人。

“友”字,在甲骨文里像顺着同一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互相帮助之意。后来有了“同志为友”的意思,“友”指有共同理想共同志向的人。

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合起来便是“朋友”。这样看,朋友当指有共同师承或有共同志向的人。至此,我们不难发现,朋友之间人际关系的实质是什么?两个字:平等。不论古人造字时称两串贝为“朋”,两只手为“友”,还是后人的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如此漫长的历史长卷竟赋予“朋友”一个永恒的内蕴一一平等。

于是,人们把朋友定位于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这是人们共同的永远的追求,追求人与人之间润泽于情感之中的平等。人们追求着平等,人们渴望着平等,人们也创造着平等。人们共同的努力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今天,人们终于享有了更多的平等,人们拥有了更多的朋友。

于是,师生可以是朋友,干群可以是朋友,官兵可以是朋友,夫妻可以是朋友……

在走进新世纪的今天,亲子又何妨是朋友?

然而,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亲子做朋友还是那样难。类似前面的故事还常常让我们感到是那么似曾相识。

这是为什么?

有人说是“代沟”所致。这有一定道理。父母与子女是两代人,由于生活的社会背景及个人经历的不同,两代人之间对一些社会问题的价值评判和自我感受,存在着差异、隔膜乃至对立。这便是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代沟”。代沟的确会导致亲子间的心理不相容和情感不融洽,以至难于朋友般地相处。但是,通过亲子间有效地沟通,是可以消除代沟的。如果把亲子难于做朋友仅仅归结为代沟,就实在是以偏概全了。

亲子难于做朋友的根源,是至今还顽固地盘踞在人们头脑中不肯退位的“父为子纲”,是亲子关系的不平等。

“父为子纲”,是封建社会亲子关系的准则。在这种关系下,父母的意志就是子女的意志,父母的话对子女来说就是法律,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如若违抗,可以任意惩处,甚至可以处死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同“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一样,“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要不,《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何至于其父一声传唤,就吓得半天也迈不出一步?多少年来,我们中国人就是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生活过来的。

今天,“父为子纲”早被推翻。但如今还没彻底消亡。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余毒根深蒂固,“父为子纲”的观念还在一些人头脑中残存。这就是在许多家庭中,亲子之间还存在着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在不少家庭中亲子间还不能平等相处。子女的事,一切由家长做主,不看重子女的人格,强迫子女按家长意志行事,动辄打骂,施以体罚,甚至体罚子女致残致死!这岂是一个“代沟”可以了得?

但是,随着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社会需要一代新人具有民主、平等、自主、自强的意识。新的一代也在主动追求民主、平等、自主、自强,追求自身价值和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家庭生活也必将日益民主化,平等的亲子关系模式必将日益发展和强化。这是一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如果父母的教育观念不更新,不主动调整亲子关系,势必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父母就会丧失教育子女的主动权。

因此,亲子还是应该做朋友。

朋友,已经并正在成为亲子关系的一道最亲最美的风景线。

在欧美国家的家庭里,一般亲子关系是比较平等的。在我们国家较开明的家庭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亲子能平等相处。亲子如朋友的故事,正在汇成一缕缕清新的风,吹进越来越多的家庭。

您也许说,亲子做朋友是件好事,可跟几岁的孩子也可以做朋友吗?

您听这位父亲怎么说——

在儿子心目中,我与他有着父子和朋友的双重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还要从“玩”上说起。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跟孩子同玩也是初建亲情的过程。一天,我带儿子买来塑料球,一球多用,我俩可以用脚踢“足球”,可以用羽毛球拍打“网球”,也可以挂上塑料网投“篮球”。除了玩球,儿子喜欢的活动,我都参与,我们成了不分老幼的“玩友”,玩中,我们讲究的是平等。

后来,结合儿子左撇子的特点,我们给他制订了练习拉小提琴的计划,目的是全面培养孩子的素质,不指望成为艺术家,仍然定位于“玩”。第一次“上课”,儿子的注意力像被磁石吸引住了一样,来了兴趣。可时间一长,竟将小提琴扔在地上,哭着说:“你告诉我,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啊?”对几岁的孩子光讲大道理不行。我们还是讲平等,换个玩法:把每天一个小时的训练改为我和儿子交替拉,比赛拉,孩子又能坚持下来了,而且训练水平渐入佳境,经过几年的训练,顺利通过了小提琴级别考试。

孩子上学了。一天中午,老师为孩子没完成作业把我请到了学校。在教室里,面对老师和同学,我特别尴尬,恨不得打儿子一顿。回到家里,我平静下来,感到应该和儿子平等地沟通,应该把自己摆在朋友的位置上。吃晚饭时,全家在一起说了许多知心话,儿子静静地听着,想着。我们一起讨论着怎样把学习搞好的问题。

我感觉,把自己跟孩子摆在平等的位置上,从孩子小时候就能做起,也让我尝到了甜头……

4.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作文 篇四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作文1

每次学校周一的升旗仪式时,看到那那缓缓上升的五星红旗,那振奋人心的义勇军进行曲当然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我们亲爱的祖国,还有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美好生活的抛透露撒热血的先祖先烈们。

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里,我们该怎样爱国呢?我不禁问妈妈。妈妈说:“爱国,首先要懂得爱。”看过了“开学第一课”,原来爱是分享,爱是力量、爱是承担、爱是荣耀。

如果,我们能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比如当放学时,扶一个颤巍巍的老奶奶过马路,奉献了我们小小的爱心,比如,为灾区和因困难需要捐款的,伸出我们的手,能给那些受难的人们以力量。将来,我们有可能成为道德模范,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我们的举动已经爱国了,爱国的大爱就需要从小小的爱心做起。

如果今天我们好好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一点一滴的将自己的知识积累,为国家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所以,我今天认真学到每一个滴知识,做好身边的小事,做好身边需要自己承担的小事,才能承担起大事,才能担负起建设好祖国的重任。这也是爱国。

如果今天我们好好吃饭,刻苦锻炼身体,让自己的小身体健康茁壮成长,在将来,我们才能像姚明、许海峰、郎平一样成为英雄,想其他奥运一样站在领奖台上,为我们的祖国发光发热。所以,我如果今天好好吃饭,坚持锻炼了,保持一个强壮的体魄,那么我们,已经爱国了。

其实,爱国就是要自尊自爱,爱家人,爱朋友,爱家乡,爱自己的学校。爱国,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起要将爱国热情倾注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深入了解祖国和人民,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和开拓、关爱他人、乐于奉献,为今后投身祖国建设事业做好准备。

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作文2

是祖国养育着我们,是祖国关心着我们,祖国一直爱着我们,那我们又应该再怎样爱国呢?

我们应该怎样爱国?我认为:

第一点:认真学习,天天向上。我相信,这句话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不知道已经听过老师、父母说过多少遍了,但是,尽管父母、老师一直在耳边唠叨,又有多少人正真做到过呢?现在的祖国虽然已经十分繁荣昌盛了,但是,祖国仍然需要栋梁之才,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所以,无论是谁,都要记住这一句话,并且时时刻刻的问自己做到了吗?只要这样,才能使我们亲爱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那么,你做到了吗?

第二点:忠孝雅诚。忠,忠于国家,在六十年前,为了性中国的.成立,烈士们一个个死于沙场,虽然说并不只是烈士才是忠于国家的,但是,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那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们那坚强的意志;孝,孝敬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让我们可以享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所以说,父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我们要孝敬他们,尊敬他们,懂得知恩图报;雅,行为文雅,虽然说我是以生活在山疙瘩里面的孩子,但是,我并不是像有些城里人人说的那样鲁莽的,我也知道应该如何做一个行为文雅的人,但是,那些说像我一样生活在山疙瘩里面的人都是很鲁莽的同时,就已经证明那些城里人比我们好要鲁莽;诚,真诚待人,只有对别人真诚,别人才会对你真诚,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在面对一些自己不了解的人。

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作文3

爱,是最自然,最真诚的一种情。

——题记

在九月一日,在开学的第一天,在雄伟的八达岭长城脚下,全中国两亿中小学生一同上了开学的第一课——《我爱你,中国》。

爱是什么?

于丹教授说,爱是分享。学会分享,痛苦会减少,快乐会加倍。当我们能去爱别人,我们的爱就会有力量;当我们作为后排人,没有危险时,如果我们还会帮助别人,我们就拥有了永恒不变的爱。伸出你的双手,随时准备着,这就是分享,这就是爱。

爱是力量。李连杰说,有爱,就没有敌人,爱是最好的护身符。

爱是承担。14岁的马鹏飞,六岁就学会了承担,奶奶的爱让他早就长大,早已成熟。他的故事催人泪下,让我们被深深触动,我们要学会承担,学会爱。

爱更是一种荣耀。西藏地区九十九岁高龄的次仁曲珍老人视祖国为荣耀,坚持每天升降国旗,四十五年天天如此。这是对中国的认可,这更是祖国的骄傲。荣耀是爱,爱是荣耀。

祖国的六十岁生日就要到了,祖国,我们伟大的祖国从六十年前的坎坷路启程,经历了六十年的漫漫历程。路上的一切风雨,一切喜悦,都是我们的记忆,是新中国成长的见证。今天,我们的祖国富强了,昌盛了,重新站起来了,我们依旧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我们可以昂首阔步,成为世界的领路人了!

但是,今天我们该如何爱我们这位蛮可爱、蛮可爱的母亲呢?她需要我们共同去呵护,她要我们用爱去武装自己,用爱去感染所有的人。世界的东方有一颗心在跳动,我们可以听见那声音,因为正是我们组成了这颗心,我们组成了中国——有爱的中国!

5.我们该做怎样的老师 篇五

各位老师:

你们好!本人已从教十多年了,在很多老师面前只能算个新手,但我已经腻了,作为一个老师,特别是一个语文老师,我感到困惑而无聊。当你讲得唾沫横飞的时候,很多学生冷漠地观望,觉得自己激情飞扬,完全是自作多情;有个学生一个学期不做语文作业,甚至根本就不来,考试却并不比那些认真听讲的学生差,很有些觉得是对自己教学的一种讽刺;拿到试题答案的时候,觉得很难自圆其说,但为了适应标准,生拉硬扯,很有些得尴尬,甚至背脊生凉。还有很多的时候,我心悲凉,我很早听一位年长的老师说过,“前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是报应。我本以为是那位老师的愤激之辞,后来和很多老师交流过,很多人知道这句话,可见并非那位老师的首创。近年,更有“误尽苍生”和“过街的老鼠”之说,简直是千夫所指,你说作为语文老师,悲凉不悲凉?

我常想,是什么使我们悲凉?仔细想来,可能是我们条分缕析,用文章学的理论,把生动的文章剖析得杀猪似的大卸八块,除了旁观以外,却很难有美的感受,为了防止学生作壁上观,于是我们千方百计,设计各种问题,组织各种形式,美其名曰“诱导”,很多情况下是“引诱”,时间长了,学生不吃这一套,烦了,厌了,语文课成了休息课,成了可有可无的课。我们谆谆教导,写作应当如何如何,可是他写作并非“心中有所郁结而发之于外”,只不过是为了应付而作,于是作文语句不通,感情虚假,责骂他为何狗屁不通,学生说,“老师,我真的无话可说。”我们还有最后一招,试卷,作业。你要分数吧?你要升学吧?于是考题,讲题,可是这绝非语文的目的,怪不得洪禹平老先生在《误尽苍生》里这样说,“为此,我想先要认真了解一下实情。我请人为我找来一些高中语文课本以及相关的“教参”、考卷。长夜孤灯,我将这些资料认真看了一遍,有些“教参”和考卷,我是翻来复去看了几遍才能大体上看“懂”其中的含义和思路。它们给我的总的感觉是烦琐而荒唐,试题花样层出不穷,出题考人成瘾成癖。就我所见的这些资料看,情况要比那三篇文章说的还严重得多。这实际上已不是误人子弟的问题,因为所有的老师都得用这种课本、“教参”教书,都要想尽办法让学生们能对付这种试题,还有天下所有当父母的,都得为这种烦琐荒唐付出财力、精力。所以我说,这是一件误尽天下苍生的大事!诚如我那位堂兄说的,要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呼吁,请他们在日理万机中把这件事也当作一“机”过问一下。”

那么,当什么样的老师,交给学生些什么样的东西,才会使我们少些悲凉呢?这个问题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和老师的价值取向等很多因素相关,这里,我说说我的感受,我想,应该是交给学生终生有用的东西,即能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东西。我们的一切语文课,应该是以此为终极的目标,尽一切努力,采用一切的方法,争取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而不是止步于其他的任何一个目的。所以,在讲解《祝福》的时候,应该更多地把情感投注在对祥林嫂的同情、对旁观者的愤怒上,而不是对作者写作技巧的分析上;对《边城》的分析,应该着眼于翠翠的善良、孝心等美好的品性上,而不是沈从文小说的特点上: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讲解应多关注于孔子的思想,而不能止步于词句的含义或人物的性格;对《归去来兮辞》的讲解应多关注陶渊明清高平和的心态,而不能止步于词句或行文的特点。

有人会问,难道《祝福》的行文特点不突出吗?难道沈从文的小说特点不应该让学生知道吗?我想,知不知道没有什么妨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爱,绝不是对作家行文特点的喜爱,很多是对人物形象的喜爱,进一步可能是对语言的喜爱,但是这些文学或文章学的专门知识,可以留给那些对文学有兴趣的同学,对于面向全体同学的基础教育,没有必要为了少数同学的需要而花费过多甚至不必要的时间。

长期以来,对于课堂的形式争论很多,批评“满堂灌”的落后,欣赏你来我往的“对

话”,推广分组式的“合作”,我想,这种形式之争,实在是无关紧要,凡是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即能促使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促进形成健全人格的形式,都是好形式,反之,就不是好形式。《百家讲坛》哪位老师不是“满堂灌”,却赢得了全国无数观众的喜爱;平日整天的唇枪舌剑,未见得有多少收获;课堂上的分组,正好是学生课堂上闲话的最好时机,未见得有多少创新的结论。

当前有高考的压力,我知道很多愿望难以实现,但是为了我了良心的安稳,做得了多少算多少。

总之,精英教育的归精英教育,基础教育的归基础教育。我们能看到学生多一点健全的人格,多一点人文的素质,我们就多一份欣慰,少一份悲凉。

6.在英留学我们该怎样去学习 篇六

据了解,英国伍斯特大学曾发生这样一件事:老师批改论文时,发现一名中国学生和一名欧洲学生论文的部分内容雷同。学校叫来两名学生并召开听证会。欧洲学生最终承认自己抄袭了中国学生的作业,中国学生也证明了自己对此并不知情。最后该名欧洲学生不但成绩被取消,必须重修此课程,而且被严重警告。

这是有着国际教育经验的英国伍斯特大学国际部官员、驻华首席代表谢源晖日前所出版的新书《孩子怎么学,毕业才会赢》中所举的一个例子。他借此来阐述中国留学生海外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目前, 秋季入学的准留学生即将赴海外求学,如何让自己的海外学习充实而有价值?

“课业内容雷同是作弊行为”

从您这本书中所举的这个例子说起,西方大学对课业内容雷同是如何做界定的?对学生来说,如何避免出现“所见略同”的情况?

学生间进行学术观点的沟通和交流是没问题的,西方大学也一直鼓励大家“各抒己见”。

但这种交流更应该在口头或网上进行,不能直接拿别人已经成文的课业来看。否则的话,即使是无意抄袭,文笔表达也有雷同的可能。结果最后误人误己。

课业内容的雷同,在西方大学被视为作弊行为。轻则取消成绩,重则取消学籍。有中国学生喜欢借阅高分学生的作业,而很多高分学生又碍于面子不好意思不给,这其实是个不好的习惯,容易为课业雷同埋下隐患。

“觉得作业做得不错,为何分不高?”

有中国留学生纳闷,觉得作业做得还不错,为什么得分却不高?在您看来,这其中关键的问题在哪儿?

中国学生应该做到两点:首先,有问题和老师沟通,尽量不要问中国同学。因为中国学生对西方学术要求不熟悉,互相误导的可能性大。

其次,讨论学习时,尽量让西方本土学生参与,因为他们比较了解西方的教学要求。不要轻易认为成绩优秀的中国学生给出的建议就一定好,他们成绩虽好,但往往因为学习习惯更好或学术能力更强,并不一定代表他们具有老师的评分能力。有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直接请教老师是最好的`。

“不提前预习,课上如听天书”

作业多、课业重是不少中国留学生对留学的直观感受,您认为该如何应对学业上的难题以缓解压力?

有些学生喜欢拖拉,总是到最后两三天才开始着手,就会导致作业完成得匆匆忙忙,甚至连改正语法错误的时间都没有,更不用说学术含量了。

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理论知识多少,也不在于学习成绩的高低,而是做事习惯不同。

此外,在海外学习,由于全是外语授课,教义和资料也全是外文的,即使是外语分数很高的中国学生,也会有部分授课内容未必能听懂。如果不提前预习,就会如听天书一般。

7.该怎样了解“学情”? 篇七

生1:这还不容易, 直接除就可以了。 (说完埋头计算, 用竖式, 发现商是0.19。)

生2:好像不对, 如果商是0.19, 把商和除数相乘等于0.798!

生1:那怎么办呢?

生3:先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 变成79.8÷42, 就可以算了, 我妈妈教我的。

生1:把算式7.98÷4.2变成79.8÷42倒是可以的, 可是商怎么变回来呢?

“商怎么变回来呢?”我飞快地记录下这个问题。尽管我们都知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 才能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 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方能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从“教材知识安排”到“学生已有经验”, 从“可能起点”到“现实起点”, 末了, 却又总是感叹:哦, 原来学生是这样想的!似乎, 了解学情、把握学习起点是永远解不透、摸不准的谜。怎样解谜?我觉得还得从我们是怎么做的说起。

一、我们怎样了解学情

仍以《小数除以小数》一课为例, 通常这样分析:此课是在学生学习小数除以整数后的后续学习, 学生已经知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知道除法中存在商不变的规律, 为探索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短短几句话, 似乎很清晰地分析了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为什么还会出现意外?原因在于我们分析的思考点往往只关注学生“应该会了什么”, 而忽略了“学生不会什么”, 真实的学情自然也就成“谜”了。

二、我们该怎样了解学情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 学情也就变幻莫测, 这就是我们的预设始终难解其“谜”的原因所在。如何“站位”是解谜的关键。

(一) 站在学生困惑处思考

《小数除以小数》一课学生不会的是什么?困难又是什么呢?

1.认知的负迁移。

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学习基点, 但同时也可能是造成错误的基因。因为在学习小数除以整数时曾经对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进行比较, 发现商的小数点应该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这对学生来说, 是确定商的小数点位置的极好办法, 记忆往往较为深刻。因此这种认知体验会很自然地迁移运用到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中, 因此, 7.98÷4.2=0.19的错误应该在学情预设之中。

2.调用知识储备能力的差异。

商不变的性质是计算小数除法的根据。由于我们在学习商不变性质时, 对于被除数、除数、商的判断一般局限于横式中进行, 而且通常是通过题组的形式进行判断, 要求学生把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前面知识的遗忘、要求的改变、再加小数点的干扰等因素, 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 往往不能主动唤醒“商不变性质”这个知识储备。而这, 也应该在学情预设之中。

在充分分析学生困惑之后, 教学是否应该经历如下几个环节:

(1) 学生尝试计算7.98÷4.2;

(2) 发现一种真实学情:7.98÷4.2=0.19;

(3) 质疑:引导学生用乘法验算发现商0.19是错误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我们在学习小数除以整数时就发现商的小数点是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现在商的小数点不就是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了吗?怎么会错呢?

(4) 探究。如果商不是0.19, 那么商应该是多少才正确呢?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小数除以小数我们好像没法计算, 但是我们学过了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整数, 能否把7.98÷4.2转化成我们所学过的计算呢?引导学生列出:79.8÷42和798÷420进行计算。

(5) 思考。观察两种得到正确商的算式, 引导学生找到两个算式的共同点:除数都是整数。质疑:小数除以小数直接除是错误的, 把除数变成整数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商了, 这是一个巧合吗?如果不是, 这其中又蕴含着什么数学道理呢?从而引发现象背后的数学道理:商不变的性质。

(6) 回顾。看来小数除以小数比较特殊, 引导学生说说特殊之处: (1) 不能直接相除; (2) 要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化成整数再除; (3) 商的小数点不和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 和把除数化成整数后的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二) 站在学生思维断层处思考

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往往会导致思维的断层, 要站在学生思维的断层处想问题。如:《有余数的除法》课前学情调查:12个苹果可以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学生的回答几乎一致:可以分给1、2、3、4、12个小朋友。

这是基于学生现有认知的一个真实反应。从表内乘法到表内除法, 学生对于平均分一分的认识只是把物体正好分完, 因此, 12个苹果自然只可以平均分给能正好分完的人数了。这正是学生思维的断层处。

“老师发现, 12苹果可以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 你们都想到了1、2、3、4、12。为什么不可以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如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 结果会怎样呢?”看似简单的问题问出的是学生的困惑:12个苹果怎么可以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表内口诀没有5乘几等于12呀!同时也问出了研究的起点:如果我们平均分一分, 结果余下来2个, 算式又该怎么表示呢?

8.今天,我们该怎样聆听艺术 篇八

上海外滩美术馆“从手势到语言”(展期:4月27日~ 8月11日)是由巴黎卢浮宫爱德蒙·德·罗契尔德收藏馆(Edmond de Rothschaild Collection)及铜版雕刻收藏馆馆长与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联合策划的展览。展览意在使观念艺术与传统造型技法相关联,试图打破常见的时间顺序的布展模式,将古典、现代和当代作品并置在同一空间,并通过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多元化作品,展开对三个问题的追问,即:权力、身体、空间书写。用策展人的话说:“期待观众能够借助展厅中视觉与文本的有力建构,完成一次在国际语境下的当代艺术穿越。”

拼凑的词句

展览的三个板块:权力、身体、空间书写——听起来非常有料,不过看完展览之后,展览拼凑的生硬之感。每一件作品都太有想法,各自发声,却没有凝聚为一股力量。不过,这倒是合了展览本身的理念:“非字非词,仅将纯粹的形式缀合”。那么,艺术真的能脱离内在价值而纯粹追求观念与形式?自打艺术史进入“后现代艺术”以来,其趋势是抛弃宏大叙事的架构而走向碎片化、个性化的内在情绪与心灵状态。古典艺术所具有的秩序与和谐、繁复与精致的美,已经被消解为无序、模糊与惊悚,艺术史看起来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果真如此吗?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评论家之一阿瑟·C·丹托说:“丑化是过于消极的姿态,最终会丧失效用,因为处于丑的状态仍然是一种处于审美对象状态的方式,进而会增强束缚而不是抛掉束缚。”

该展有一件作品让我印象深刻: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的《好男孩坏男孩》录像装置,由两个彩色电视组成,视频共15分钟。屏幕里各有两个正襟危坐的演员,一位是黑人男子,另一位是白人女子。他们复述着由一百个短句组成的同样序列的话语,从“我本是一个好男孩,你本是一个好男孩。我们是好男孩。那是好的。”开始,转到最后“我活着,你活着,这是我们的生活。”其中的对话,从“好”到“坏”、“善良”、“邪恶”,从“活着”到“工作”、“玩”、“取乐”、“无聊”,最后回到“生活”。刚开始,双方语气平静,随后逐渐变得激动、充满说服语气,最后演变为愤怒和尖叫——这种语言游戏像极了如今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重复的符号,循环往复;每一个人都企图说服别人,然而却缺乏耐心聆听他人。是的,大家都在发表意见,那么,谁来听呢?不聆听别人,你的自我语言又何来让人聆听?当有一天,我们的平和交流变成不得不歇斯底里才能让他人听见,这恐怕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消费文化的风格导向

《好男孩坏男孩》所呈现的矛盾语境,其实正是当今艺术的语境。我们身处一个消费时代,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它有各种各样的标签,我们选择其中的一些,组成我们的“风格”。我们既想标新立异,又囿于他人的目光。影像中快速流动的图像,就是这个风格导向下的一系列符号元素的呈现。它迅速捕捉我们的注意力,又迅速使我们的注意力涣散。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其后期的著作中,尤为强调现今的媒体手段,是在不断消解影像与真实之间的区别,是在无止境地复制,以供文化消费——是的,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到处充斥连篇累牍的符号,我们所吸收的看似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实则是非常碎片化的存在,而这些碎片构不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因为它们各不相干,就像一面被打碎的镜子的碎片,而每一碎片都那么锐利,似是要割开现实的一道道口子,除了血淋淋的伤口,无他。痛并嘈杂着,这或许就是如今消费社会下文化语境的现状。而在镜子被打碎之前,它平滑光鲜的特质自然是吸引人的,但我们陶醉的图像,却是我们自己,由各种符号堆砌的自己;我们之所以陶醉,是因为我们认同了这些符号所带来的审美定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在消费文化中,人们对所谓“商品”的消费,不仅仅是因其使用价值,而主要是它们的形象,我们从这些风格中获取各种各样的、有利于我们的情感体验。那么,对于不利于我们的情感体验,我们如何对待呢?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早在《关于他人的痛苦》一书中探讨过,她认为诸如战争影像,其实是反映人的痛苦与观者之间的关系,惨不忍睹的影像尽管能唤起观者的悲悯之心,但人们的无能为力感更让这些在生活中无孔不入的影像显得多余而荒诞。

从沉思到述说

瑙曼的《好男孩坏男孩》,从表现形式来说是流动的“图像”,但从其内在价值来说是“符号”字词的罗列。“图像”是视觉艺术的初级阶段,随后进阶到“符号”体系。在今天,艺术早就远离宗教时代的氛围,从机械复制诞生起,艺术就失去了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德国现代卓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其所提出的“光晕”(aura)理论,对艺术史的观看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所迷恋的“光晕”之美,而成为一种语言的表达。也就是说,当今的艺术,不管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欣赏,从沉思走向述说。更进一步说,当今的艺术品是一个个因述说者而异的故事。比如杜尚的《泉》,它的争议点不在于小便池到底是不是为艺术品,而是它为什么不能是艺术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古典艺术的反叛意义何在?杜尚把小便池摆在展厅,不是为了抹去“泉”这个词本身的含义,用丹托的话说是“更倾向于把它作为缓解膀胱扩张的一种文明手段,在其内涵不受颠覆的状态中,把它作为雕刻式建筑作品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插在泉的标签下,达到像美丽泉、普罗米修斯泉那样的成就。”

所以,“从手势到语言”这个展览与其说是想探索观念艺术隐退形式、单纯通过语词呈现艺术品内涵的可能,不如说是在试图讲一个故事。古代艺术培养的是“凝视”的修养,当代艺术则是启发发散性的思维,独立的思考,情感体验的共鸣。在如此喧闹的世界,我们该怎样聆听艺术?或许,我们应该重拾童年对听故事的向往与好奇之心。《泉》的前提是,置换了男用小便池的存在场所,从盥洗室到美术馆。任何的艺术观念,必须是结合展示空间的语境的,只有这样,观念才能形成让人听得懂的语言。我们选择聆听某一件作品,是把艺术品当作一个故事载体,艺术家是讲故事的人,而展览馆,就是讲故事的语调。在了解了我们当下艺术语境所处的时代背景后,作为观者的我们,也就进入了故事的情境,也就能代入我们的情感。

9.今天我们该做怎样的中学生?廖婷 篇九

标题:今天我们该成为这样的中学生?

看了这次PPT后,我觉得自己离一位合格的中学生还很远。我们要认真的做成一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中学生。我们要认真,努力作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作到全面发展,作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六(2)班lucky star(幸运之星)小队 张辰

现在,许多中学生都不符合中学生的标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一名好的中学生呢?本人认为,做一名优秀的中学生必须遵守任何一项《中学生守则》,并按照它去做。

现在有些中学生,行为不符合中学生标准,有些中学生甚至经常去网吧,抽烟,打架,这些我们都不该学习。

探究课上,我们举行了“怎样做好中学生”的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

这就是我的想法。六(2)班lucky star(幸运之星)小队 董丽

今天我们能够成为一名中学生,能够成为古美学校里的一名古美学子,能够在漂亮的校园内读书和同学们愉快的交往,应该珍惜并引以自豪和骄傲。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相信我们的同学们能改掉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及毛病,我们也相信我们的同学能自强、自尊、自立、自信,为了学校的明天,为了自己的未来,加强修养,勤奋学习,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想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有人格的人,一个有休养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有品位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六(2)班lucky star(幸运之星)小队 廖婷

作为一名中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法则就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尊自爱,注重仪表;诚实守信,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严于律己,遵守公德。

要总结经验,为自己制定一套适合的学习方法,并运用在自己学习生活上。

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制定一个理想目标,不一定要多么伟大,只要完成了,心情一样会很开心的,因为自己尝试过了,并做到了!

还有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什么都听别人的,一定要先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再对别人的建议决定取舍。

10.我们该怎样 篇十

这是一份对我而言,晚到的感动,没能在国庆去看,却十分有幸地参与到学校组织的观影活动,收获很多。

这部电影群星荟萃,七个故事,演绎了七件普通人与祖国大事息息相关的经历,以小人物见证大时代,是一部非常好的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片。七个片段《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每个故事都深暖人心。其中《相遇》和《护航》是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最感动的。尤其是相遇里,那种时隔三年在公交车碰面,那辆车是他们的爱情回忆,相同的路线,相同的车,相同的人,却相遇不能再相聚。作为原子弹研发的科研人员高远,为了拯救大家,降低损失,自己被辐射了,因此年轻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因为他们的工作是高度保密的,他们不能和家人联系,所以他一直没有告诉那个等了他三年的姑娘自己这三年去了哪里干了什么,最终两人被人群冲散。看完之后,我也很佩服科研工作者的家人,也很感谢他们。感谢你们用寂寞的露水浇灌了科研路上未来的花儿。还有《护航》里的女飞行员,她们一个个不怕苦,不怕累,她们无悔无憾。即使因为工作的忙碌没空谈恋爱,却也能把飞机当作“男朋友”。飞行员吕潇然非常优秀,但却成了备飞,虽然梦想和命令同时降临,可她有大局意识地选择了后者,她值得我们每个人的尊重。

我深切地从这些小人物中感受到了那句歌词“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我们的确都是些小人物,但是只有每个小人物努力做到最好,我们的大国才能富强,繁荣。最后,祝我们伟大的祖**亲,永远昌盛!

11.今天,我们该怎样就业创业 篇十一

早些年,毕业便创业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还是新鲜事,如今尊重个性、不走寻常路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趋势——不恋北上广,主动选择二、三线城市成为不少学生的新选择;不仅将目光聚焦于国家部委与企、事业单位,还将关注点放在支教、村官这样看似艰苦却更能扎根大地、深刻了解中国的岗位,成了大学生就业的时尚范儿。

品悟

如果说,早些年,骤然增加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让毕业大学生以及其家庭、社会与行业产业都有些措手不及,近些年来,逐年持续增加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却也倒逼出一种新的可能,即毕业生就业观日趋理性、更为科学与多元化的就业心态出现。同时,高校也不再简单地关注“就业率”,只是追求一个好看的就业数字,而是从更深层次考虑,将就业与育人相结合,帮助毕业生提升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明确自己的个性特长,精准推送就业服务,从而提升就业“满意度”与个性化的就业匹配度。实现高质量就业,让就业压力变为大学生个人成长、高校育人理念提升、社会成才观与就业观渐趋理性的发展动力,理应成为社会共识。

12.该怎样面对微博“热” 篇十二

关键词:微博“热”,受众需要,碎片化

自2009年新浪网在中国首次推出微博服务, 不过短短几年, 微博用户已从知名人士、媒体发展到普通人、小群体。本文将以前人的研究作为基础, 结合微博的特点、微博“热”的表现, 从受众的角度出发, 分析微博“热”的原因, 同时探求微博热潮背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有利于人们客观对待微博, 了解微博的不足之处, 正确使用微博, 从而创建良好的微博使用环境。

一、微博“热”的表现

1、微博的特点

由博客发展而来的微型博客, 简称为微博, 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获取、分享、传播以及互动的平台。相对于人们常用的其他网络互动传播平台, 微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消息发布的即时性

微博支持电脑、手机短信、彩信、WAP等一系列的发布方式。在“7.23”高铁事故, 关于事故的消息是网民从微博上第一时间发出的。

(2) 消息内容的多样化

在微博中, 话题涉及内容丰富多样, 专业知识、时政消息、娱乐消息、健康养生、名人生活, 用户可以针对某一热点话题发表见解和看法。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或者个人喜好来对不同类别的信息给予关注。

(3) 用户参与度高

与博客相比, 微博对于用户写作能力的要求不高, 消息的发布只需要140个字的内容, 因此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其中。微博用户通过浏览微博还可以学到实用知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其中。

(4) 互动性强

微博用户在使用微博过程中, 不但可以发布微博表达自己的心情, 还能对自己关注人群发布的微博进行评论、转发。

2、微博“热”的表现

自微博在中国推出以来, 受到广大人群的追捧.截至2011年12月底, 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微博用一年时间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微博“热潮”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微博已经成为主要新闻消息源

在微博中, 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信息的发布者。诸如2010年11月15日14时许, 上海市胶州路一高楼发生火灾。网友们第一时间发现火情, 通过网络微博对现场救援情况进行了直播, 众多微博用户通过微博了解了事件的前后经过。

(2) 微博问政的趋势更加明显

许多政府官员和政府机构开始开通微博以达到听民情、了解民意的目的。目前, 我国已开通并认证政府机构1300多个。

(3) 微博开启了新的交流方式

微博140字的内容要求, 不仅可以发布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也可以通过图片来发布自己的见闻。例如, 网友“晨风90”在逛街面对一款手提电脑时不知道买哪款比较好, 于是拍了照片用手机发到微博中, 得到了很多粉丝的建议。

二、微博“热”的原因

“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出把受众看作特定需求的个人, 把他们与媒介的接触活动看作是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 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1、受众认识的需要

人们在工作中有充实自己知识、获取信息和了解社会的需要。其即时性的特点, 成为突发事件和热点新闻最为及时的发布平台。

2、受众情感的需要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 生活压力加大, 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来调节情感, 任何人都能通过微博将自己一时的心情进行发布, 并且在短时间之内就能得到微博好友的回复。另外人们在微博中还可以关注自己身边的亲人、好友, 在微博中交流互动, 加深情感。

3、个人整合的需要

在微博中, 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播报者, 受众的主体地位增强, 在这个平台中张扬个性、表现自我, 并能争取到不少的“粉丝”关注, 发布的微博内容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回复和响应, 能够增强受众的自我认同感, 树立信心。

4、社会整合的需要

在微博中, 可以通过“加关注”来关注周围同事、好友以及亲戚的的动态, 微博为好友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搭建一个自由的平台, 由于微博信息的共享性, 朋友之间可以相互了解对方的最新动态, 并且能对好友发布的内容进行评论或者转发。

5、受众舒缓压力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面临的挑战和压力都很多。在微博里, 受众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志趣相投的网友一起探讨感兴趣的话题, 了解各种信息, 这些人们让心灵得到放松。有助于受众摆脱烦恼, 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忧愁。

三、关于微博“热”的“冷”思考

微博的流行使之逐渐成为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 其新颖独特的交流沟通模式也受到众多人的追捧。

1、微博的积极作用

微博的即时性为现代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提供了便利, 在微博中人们可以获取到最新最快的新闻消息。另外, 从邓飞发起到最后实行的“免费午餐”行动可以体现微博逐渐成为公益事业的沃土, 微博巨大的互动性能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形成良好的公益氛围。

2、微博“热”的负面影响

微博毕竟是正在发展中的新型媒介技术, 在关注微博“热”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的问题。

(1) 微博内容的泛娱乐化和碎片化

微博泛娱乐化是指微博用户的内容大都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势, 逐渐将微博变为消遣的工具。在微博中, 最受关注、“粉丝”最多的还是娱乐圈的演艺明星。碎片化指的是一条微博的内容不得超过140字符, 致使微博话语权的“低门槛”, 这些大量没有价值深度的消息就容易造成信息过剩。

(2) 削弱受众道德意识

在微博中, 微博的匿名性难免会导致一些偏激甚至有悖于社会道德的言论。例如前段时间出现的甄子丹、赵文卓的微博“口水仗”。其次许多人发布一些虚假信息、或者歪曲新闻消息, 来增加关注度和“粉丝”数量。这其中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3) 易产生虚假消息和谣言

微博作为一个舆论信息平台, 每个人都可以发布或接受大量的信息, 一些微博用户不惜编造假消息、假新闻事件来博得关注。在2011年4月“日本核辐射两日内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的消息在短信、微博中流传, 导致了“抢盐”风波。如果微博中的虚假消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就极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四、对策分析

微博的使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和乐趣, 但是它存在的一些弊端也给人们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要针对其不足之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 使之更好的为人们服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入手共同推进微博的良性发展:

1、加强微博用户道德素养

微博中虽然不能限制受众的表达权, 但是可以倡导微博用户文明使用微博, 不滥用话语权, 提高微博受众的社会责任感, 不随意发布不实信息, 并主动制止虚假新闻和负面信息的传播。

2、注重微博“意见领袖”的作用

微博中的意见领袖往往具有舆论导向的作用。如2011年, 于建嵘教授发布的一条“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 被网友大量转发和参与而形成的公共事件。因此我们应注重“意见领袖”的作用。

3、加大“把关人”力度

微博给予每位微博用户自由的话语权, 这就使微博中各种信息充斥其中, 导致众多虚假信息的泛滥。因此微博应建立严谨合理的监督管理制度, 加大“把关人”的作用, 对于微博中发布的信息进行筛选检查, 使微博为受众的生活创造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80.

[2]欧阳琦.“微时代”的思考[J].商业文化, 2011.

13.该怎样教育孩子 篇十三

提到孩子的教育,每个为人父母的都会有许多话语,有的埋怨孩子太任性,有的会说孩子依赖性特别强,有的会说孩子不爱学习,贪玩,等等„„大多数家长都会皱着眉头,发出这样的慨叹:“现在的孩子不好管呀!”其实教育孩子真是一门学问,今天我就这一话题,和大家一起探讨父母应如何教育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手中的宝,心头的肉,从孩子一出生,父母就精心呵护,盼望孩子能茁壮成长,所以父母时时刻刻关注着孩子,也自然成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为孩子勾画着美好的蓝图,每天看着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父母心中都会充满无比的喜悦和自豪,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孟母三迁的故事,曾子杀猪的故事,大家已耳熟能详。做父母的应如何检点自己的行为,在孩子面前保持完美形象,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家长,因为心中充满对孩子的爱,适时做出一些牺牲是很值得的。同时爱孩子要有度,不要溺爱,在家庭生活中,把孩子当作家庭中平等的一员,这是一种尊重,不要因为孩子小,就不承担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要从小培养。

时间如白驹过隙,孩子就像春天的小树苗一样,转眼进入青春期,有时父母会发现,一向听话的孩子,第一次在父母面前说“不”,这时父母应知道,这就是青春期的信号。(青春期的叛逆)此时,父母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是有的,适当引导,孩子仍然会接受父母的正确建议。用爱和宽容去感召孩子迷惘的心,对孩子的教育,要用智慧,而不是简单粗暴,以暴制暴。

不知不觉间,孩子进入了初三的学习,竞争的残酷,每一位家长都会有压力,这毕竟是孩子人生中关键的一步,家长除了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工作之外,还要在精神给予支持,现在的学习竞争既是智力的较量,更是毅力的角逐。“天才在于勤奋”。面对一道道习题,一次次失败,孩子要挑战,要承受,熬夜,加班是经常的,这条路很辛苦,父母不可能完全代替孩子走,陪孩子一起经历磨练,在磨练中不断给孩子鼓励:失败之后的坚持不懈是一种美丽,向成功迈进的执着是令人感动的,战胜难题的欣喜会促使你向更高的阶梯挺进,让学习兴趣包围孩子的脚步,乐此不疲。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难题能适当的加以指导,这也是做父母的一种幸福。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一种本能会用自己的生命去呵护,孩子读书最艰苦的一年,各位家长又有什么理由可拒绝的呢?有时候,忙于应酬,忙于生计,这都是借口。是不负责任的一种推脱。既然把孩子带到这个世上,就应该为他的成人负责。力尽到了,也是无悔的。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人,莫过于自己的子孙能功成名就,学有所成,即使你个人如何辉煌,自己的子孙却一事无成,那也是你人生的失败。

光阴荏苒,又一个寒假即将来临,与孩子零接触的时间多了,掌控好孩子的学习,是家长的责任。放假了,孩子总会找些理由;如40多天的假期,先痛痛快快的玩几天,无节制的看电视,玩电脑等等„„孩子往日的紧张学习状态也许会在明日复明日中懈怠,家长要努力帮助孩子打消这一念头,否则可能会使你孩子的学习功归于溃的,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张弛有度,抓住假期中的黄金时间,帮孩子做好复习计划,按部就班进行知识的梳理、巩固、消化。努力做到融会贯通,善于引导孩子把知识拓宽,拓深,让孩子既养足了精神,又增长了知识,充实而愉快的寒假会使你的孩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挑战中去,而立不败之地的。

14.教师该怎样爱学生 篇十四

有人这样形容教师:“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作为教师,我想,爱应该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付出!新世纪教师的神圣职责除了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外,还要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施加影响,使学生形成一种健全的人格;而这种影响的力度首先决定于对学生的爱。

教师的爱不仅独特,而是魔力般的神奇。有人说 “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也有人说 “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我们也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一个好老师得基本条件。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师爱不同于母爱,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所谓大爱之心往往表现为尊重和宽容。

教师对学生的爱,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本职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如果一个教师根本不热爱教育事业,把当教师看成只是为了挣钱,甚至把学生当作捞钱的对象,或者认为当教师只是为了“暂栖身”,一旦有更好的门路“改换门庭”。这样的教师很难对学生真正爱起来。反之,如果一个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他就会很自然地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表现在各个方面。在思想上教师要经常不断地用健康的道德观念去熏陶学生的情操,用先进典型的事迹去引导学生的言行。在学习上教师要用自己的全部知识、才能和精力去教育引导学生,对学生机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诱,同时还要关心学生的各门功课全面发展,不能只顾自己所担学科,拼命挤占学生的时间,既影响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又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上,教师同样要时刻关心爱护学生:天变凉了,提醒学生添衣服;病了,陪他去医院;甚至学生写字坐姿不端正,教师也要给他一个小小的提示------这些都能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来说渴望得到爱护、关心和尊重,渴求爱抚,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教师只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爱护学生,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一方面“传道、授业、解或”,一方面如父母般地爱护学生,才能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亲师、信道,使教育、教学活动达到应有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没有偏见的爱,把爱撒向全班。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偏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无论是高矮胖瘦美丑,还是学习上的先进和落后,教师都应机智而敏锐地发现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适时加以引导,避免学生逆反、抗拒、排斥心理的产生。如果只爱那些聪明好学成绩优秀的同学,而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纪律松懈、品行不太好的所谓“差等生”,教师爱不起来,甚至歧视、厌恶,同学们就会说你“偏心眼”,你的威信就很难在全体学生中树立起来,你的教育过程就很难在那些你认为是较差的学生中实施,更谈不上良好的教学效果了。而那些往往因为学习较差,在家中经常受到家长的训斥甚至打骂的学生,在校受到同学们的嘲讽或者欺侮的学生,有强烈的自卑感。如果再得不到老师的关心爱护,他们更会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教师对这些学生更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他们,教育他们,用炙热的心暖化他们心灵的冰霜,用真诚的爱心去激起他们心灵的浪花,用健康的情感去医治他们精神上的创伤,用满腔的热情去补救他们学习上的差距。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悔人不倦。自古以来,悔人不倦乃教师之美德。把一个人培养成材,要经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循环往复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不辞劳苦、不怕麻烦、循循善诱、耐心教诲。教育的成功是对学生的负责,更是对学生最根本的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要讲究方法。那种整天只是婆婆妈妈的说教是不可取得,然而那种认为“打是亲骂是爱”的看法更是错误的。教师对待学生要宽中有严,严中有宽,宽严结合,宽严有度。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理智化的,有原则的,应是严格要求与宽松对待相统一的。如果一味宽松,无原则的放纵学生,只能使学生蛮横自大,混淆是非,对学生品质形成有害无益。所谓“严师出高徒”。对学生严要求与关怀引导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只重优差生而忽略中间生的爱。一个班中有几十个学生,先天条件、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学习成绩不可能完全一样,总有强弱优差之分,当然,也就有夹在优差的两头的中间生。不少教师总是比较喜爱品学兼优的学生,少数开学有望“尖子”平时对他们总是给予更多的注意和关心,甚至常开“小灶”而“转化后进生”已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重视。因此,“厚爱” 后进生,关注后进生,促进后进生转化是教师必须坚持不懈的工作,而处在“中间层次”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能力一般,平淡无奇,没有出众的表现,但也不会带给老师麻烦,不少老师常常任其自然,对他们的长处熟视无睹,对其缺点心不在焉,使“中间生”处在“受冷落的尴尬之境地,”他们心里认为“没人注意我的存在,干好干坏一样。”其实,这些学生最渴望的是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心,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关节的眼神,一声亲切的问候,都会带给他们很大的影响,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有一个学期,班上有一个女生,学习默默无闻,相貌一般,毫不引人注目,并且有个最大的弱点,就是特别胆小,连课堂上站起来回答问题都会脸红。对此,她也很苦恼,我发现了她的这个弱点以后,特意选她为英语科代表,早读要她创造出头露面的机会,女孩的心里感动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变了,变得活泼开朗,胆子也大了许多,对班级的工作热情参与,对各类活动,比赛都积极投入,学习成绩也有惊人的进步,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教师应当把爱心分给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那些平平常常的,不声不响的学生也是需要关心、重视的一群,他们身上的“亮色”也需要老师去挖掘,他们同样渴望着老师鼓励的目光和赞许的点头,还有善意的批评。

15.面对加班工资纠纷你该怎样应对 篇十五

不支付加班费的约定无效

揖案例铱

2009年元月3日袁杨虹与一家公司签订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时袁公司明确提出袁其实行每周48小时工作制袁即每周工作6天袁加班不支付加班工资遥杨虹考虑工作难找袁且公司制定的叶职工劳动规则曳中也有同样内容袁加之该职位很适合自己袁待遇也不错袁只好无奈接受遥2010年元月4日袁劳动合同到期后袁杨红觉得按国家规定的每周工作5天计算袁自己一年里共为公司多工作了48天袁心中很不是滋味袁遂要求公司补发加班费袁因遭公司拒绝而成讼遥法院经审理袁判决支持了杨虹的请求遥

揖点评铱

上述合同中关于劳动时间及加班工资的约定是无效的。根据《劳动法》规定, 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 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 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 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 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1995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务院关于职工每日工作时间的规定》, 将标准工作时间更改为每日8小时, 每周40小时, 并明确企业最迟应自1997年5月1日起施行。本案情形明显违反了上述规定, 属强迫劳动者加班加点。杨虹当时虽已同意, 但系处于被动地位而接受。而《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已明确规定,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劳动合同无效。对此类情形, 如用人单位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 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支付劳动者工资和经济补偿, 并可责令其支付赔偿金。

加班证据应妥善保存

揖案例铱

2009年元月1日袁张萌与一家公司签订了一份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遥其中约定张萌在公司从事会计工作袁工作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日的8时30分至17时30分袁中午12时至14时休息袁月工资为1500元遥期间袁张萌曾根据公司要求及自己认为工作需要袁于中午及周六尧周日多次加班遥2010年元月袁合同到期后袁张萌向公司索要加班费袁但公司以张萌并未加班为由拒绝遥法院审理认为袁张萌虽有加班的可能袁但因其无法提供证据证明确已加班的事实及加班的具体时间袁遂判决驳回了张萌的诉讼请求遥

揖点评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 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张萌主张加班费, 却不能提供证据证明加班的事实, 也就必须"承担不利后果"。那么劳动者应当怎样避免"承担不利后果"呢?关键在于平时必须妥善做好并保存加班证据。一方面, 对确已加班的, 应及时要求有关人员做好记录;另一方面, 应对用人单位的考勤记录进行备份;再一方面, 应完整保存或复印用人单位分配任务的书面记录。没有书面记录的, 可由分配人或在场人、知情人证明;最后, 劳动者也可以自己记录加班时间, 自己记录的加班时间只要有工友证明, 其证据效力将大于用人单位提供的没有职工签字的考勤记录。

最低工资不含加班

揖案例铱

2008年2月1日袁李康与一家公司签订的一份为期两年的劳动合同中袁约定李康从事门卫工作袁每天工作时间为4小时袁月工资为按当地政府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袁即900元遥2009年6-10月间袁因另一门卫患病需住院治疗袁其所耽误的时间袁有一部分为李康加班补上袁前后共计43天遥当时袁李康担心会被解雇袁而一直未向公司提过支付加班费一事遥合同到期后袁公司面对李康支付加班费的请求袁却以双方已经事先在劳动合同中明确"按当地政府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月工资为由拒绝遥双方因而引发诉讼遥

揖点评铱

法院审理认为最低工资标准不包括加班费, 公司应当向李康支付加班费。的确, 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 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它不包括加班加点工资, 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 以及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劳动者保险、福利待遇和企业通过贴补伙食、住房等支付给劳动者的非货币性收入等。劳动者还依法享受法定休假日、带薪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生育 (产) 假、节育手术假等国家规定的假期, 以及法定工作时间内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 视为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也不能把"包吃包住"费用计入最低工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 劳动者追讨加班工资的诉求时效为解除劳动关系后一年内, 超过这一时间, 则不受法律保护。

野值班冶不同于野加班冶

揖案例铱

2009年9月1日袁江菲与一家公司签订了一份为期六个月的劳动合同遥约定由江菲负责公司的业务接待工作遥期间适逢2009年国庆长假及2010年元旦袁江菲被安排了6天值班遥2010年2月1日袁双方的劳动合同到期后袁江菲以那6天所从事的是其工作之外的额外劳动为由袁要求公司支付加班工资遥公司则以值班不同于加班袁且其已经支付值班津贴为由拒绝遥而江菲又认为公司所发值班津贴比正常日工资还低五元袁更何况公司应按日工资的三倍支付加班工资遥双方因协调未果而成讼遥但法院却判决驳回了江菲的诉讼请求遥

揖点评铱

16.今天我们到底该怎样做父亲 篇十六

成為父亲不难,成为一名合格的父亲很难,有人可能一辈子没想过这个问题,有的可能觉得这不需要想,只要顺其自然或随心而已。但做父亲如果只处于这样的本能或因袭传统的自发状态,不自省、不主动去认识和学习为人父的内涵及规律,孩子只能在“黑暗”中成长。因此,非常认同一位80后爸爸的感悟:“养孩子真是个系统工程!为了应对儿子成长中的各种难题,不得不去向‘老爸爸’、育儿达人们去讨教,不得不去了解教育学、心理学、营养学……”

然而,做父亲的时时反省和积极学习,最终是为了给孩子的成长以更智慧的“陪伴”。

曾读过一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纪实故事。一位父亲需长年在外地流动工作,他和儿女们联系沟通的唯一方式是书信。于是这位父亲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把当地的风土人情、工作中的点滴趣事写信讲给孩子们,同时,他要求孩子们把家里和学校的大事小情写信给他。一年、 五年,十几年下来,家书装满了箱,孩子们也都健康成人。因此,作为父亲,无论工作有多么忙、事业有多辉煌、地位有多显赫,无论离家和孩子有多遥远,无论有多少现实的苦衷和无奈,只要有对孩子有深深的爱和责任,就一定有自己特别的专注和智慧“陪伴”孩子成长。

17.小儿疝气该怎样治疗? 篇十七

自疗注意事项

(1)应尽量避免和减少哭闹、咳嗽和便秘。

(2)注意休息,坠下时,可用手按摩,推至腹腔。

(3)尽量减少奔跑与站立过久,适当注意休息。

(4)适当增加营养,平时可吃一些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扁豆、鸡、鱼、肉、蛋等。

(5)大一些的儿童适当进行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疝气丸,每服2-6克,每日2次。(2)疝气散,每服1-2克,每日2次。 (3)橘核丸,每服2-3克,每日2次。

2.验方自疗法 (1)荔核15克、大茴香6克,研末冲服。 (2)老丝瓜1条焙干研末,每服2-6克,每日2次。 (3)陈向日葵杆1棵,去皮,水煎服,每日2次。 (4)茄子蒂3个焙焦为末,冲服,每日2-3次。 (5)核桃10个,烧炭研末,冲服,10次服完,每日2次。

3.饮食自疗法 (1)猪瘦肉适量、鸭椿子30克,煮熟,食汤与猪肉。 (2)乳鸽1只,生黄芪10克。将乳鸽洗净,生黄芪用布包好, 纳入乳鸽中,隔水蒸熟,食之。 4.外治自疗法 (1)用丁香适量,上药研末,撒在独角莲膏药上,敷贴患处。 (2)牡蛎30克,研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每晚睡前, 先用手将疝气纳回,再将药糊涂于患侧阴囊,每天1次,连用3晚。 (3)黄精、桔梗各9克,上药放入樟脑2克,酒浸泡半小时, 取出捣糊状,敷气海穴。 气海穴:位于脐下1.5寸处。

18.新时代,我们该怎样选择职业学校 篇十八

随着近几年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改变,技术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言。

许许多多有远见的学生准确的把握了这一信息,选择了到职业院校学习技术。

然而现在职业院校比比皆是,究竟什么样的职业学校是我们需要的?

一所好的职业学校应该具备这些特征

课程设置: 面向市场,全天候实践课程

职业院校办学的着力点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更适合、更优质的就业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学习到有利于就业的知识与技能。山西新东方烹饪学校以市场为导向办学,在充分考察市场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制定课程,并且学校提供全天候实践,原材料配比更是严格按照酒店配比实习。

前厅后厨

实战演练

技能公共课

签约名企

培养目标:优质培养,技能学历两手抓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好的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是真正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需求与个性发展的。山西新东方烹饪学校按照“技术+学历”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传授烹饪技艺的同时,还重视学生素养的提升,除了平时的素质教育课程外,学校还与高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学历提升平台。

师资力量:名师济济,百家荟萃育英才

任何一所学校从办学到办好学,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最关键的问题是质量。而提高办学质量最关键的是教师,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标志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山西新东方烹饪学校现拥有一支以素质高、技术强、教学精而著称的专业教师队伍。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引进教学资源,聘请知名酒店后厨、外籍教师为学校客座讲师,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

外籍大师亲自授课

国内知名大师零距离接触

校园文化:积极向上,提升在校生素养

积极的职业教育主张立足挖掘每一个职校生的美德、优势和潜能,理解、尊重和包容学生间的差异、差距和差别,让每一个学生努力成为最好最优秀的自我,成为具有核心积极素养的现代人。为营造更加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山西新东方烹饪学校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如篮球比赛、叠被子大赛、魅力新东方才艺比赛、烹饪大赛等等,提升学生的素养。

军训叠被子

魅力新东方我等你出彩

烹饪大赛

学生作品

19.新课改下我们该如何教学 篇十九

在我听的两节语文课中, 一篇是梁实秋先生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授课的是一位刚刚硕士毕业走上讲坛的年轻女教师。上课伊始, 老师先对作者及梁任公 (即梁启超) 作了简单的介绍, 随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 然后找出这篇演讲中梁任公先生讲了“哪些内容”?通过阅读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在演讲中梁任公提到三个内容:《箜篌引》、《桃花扇》、《闻将军收河南河北》。随后年轻的女教师分别详细介绍和朗读了这三个引文内容, 并请学生体会这其中的演讲者在演讲时的感情, 在文中找出演讲者演讲时的动作神态等描写。让学生思考“一次成功的演讲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一节课下来, 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这位年轻女教师文学功底的丰厚和她的见多识广, 但学生的主动参与很少。

另一节课是我校的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 (李丹妮老师) 讲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她用传统教学中“以读代讲”的方式, 先教师范读再到学生齐读, 纠正学生朗读中的发音不准的现象, 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中语气的快慢、声调的抑扬顿挫来体会故事情节结构的曲折和人物形象的特点。例如:由一个“夜缒而出”中的“缒”字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层次思考和探索。

师:“缒”字在文中何意?为何我们在朗读时要重读“缒”?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缒而出?

学生甲答:“缒”意思是用绳子从上往下放。这里重读是为了强调形势危急。

学生乙答: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原因, 一方面是形势危急, 秦晋合围郑国, 郑国危如累卵, 情急之下郑伯派烛之武出使秦国, 劝秦退兵, 机密不可外泄;另一方面恐怕是烛之武老来受重用, 情非得已, 面子上挂不住。……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翻译理解课文第三段, 并完成基本的文言文常识掌握, 如: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字、特殊句式等。然后再读课文, 抓住课文标题中的“退”字分析烛之武高超的劝辩艺术及方法, 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 当堂尝试用这种艺术和方法, 进行劝辩的口语表达训练。李老师设计了两个案例: (1) 假如你的身边有同学厌学, 你该如何去劝说? (2) 假如你的身边有同学上网成瘾, 你该如何劝说?学生们活动非常积极踊跃, 劝辩语言也非常精彩。记得其中有位女生在劝说厌学的同学时, 结合了自己的生活切身感受认识, 说道“如果你今天不努力学习, 没有文化, 将来走上社会, 看到人家坐办公室工作轻松自在, 一个月收入1000—10000;而自己不学无术辛辛苦苦工作一月工资只有七八百……”语言虽质朴但实事求是。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融洽。

李老师的这堂课亮点很多, 让人印象最深的就属那个“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劝说活动的设计。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深入挖掘课本中生动的素材, 结合现实生活, 让学生学有所获, 而且通过劝说口语训练还培养了学生思维逻辑的严密性能力。老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也非常自然流畅, 语言“娓娓道来”, 课堂组织“循循善诱”、“游刃有余”。课后省教育厅的一些专家对李老师的课也给予高度的评价:二个“亮点” (阅读、鉴赏) , 三个“活” (课堂运用、结合实际、学生学习) 。专家还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学素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能力。

听完这两节课, 我的收获也很大。两位教师的教学各有各的长处, 各有各的教学特点和方法。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学设计很严密;年轻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新, 朝气蓬勃、充满激情, 对新事物也非常敏感, 但缺乏教学经验, 课堂组织能力不如老教师。听她们的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借鉴学习, 同时从她们身上我也看到了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引发了我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及教师素质的反思。

反思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要具备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学生大多都是出生在90后的“新新人类”。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高速发展, 社会多元化的环境中。他们大多数思想“前卫”富有创新精神, 言行举止特立独行, 崇尚个性和自由, 对一切新鲜稀奇的事物都会感到好奇。作为教育者, 我们每天面对这样一个群体, 如果你不走进他们, 了解他们, 如何谈教育他们?另一方面, 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 如果教师本身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人云亦云, 照本宣科, 死守教条主义, 面对一本教参, 不敢说“不”甚至没有教参就不会教书。那么这样的教师绝对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思维的学生, 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教师要有独立思考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要提高这一能力就要善于学习,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 教师要具备宽广的视野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要博采众长, 融会贯通, 努力使自己成为精通现代教育理论, 善于实践和创新的复合型教师。要敢于大胆质疑。大胆提问, 大胆质疑, 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前奏。要做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首先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没有教师的大胆质疑, 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很难迸发, 并且还要善于启疑。作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倡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 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 创新思维, 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反思二:新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注重“实践+反思”

以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广大第一线的教师通过培训和自学, 已经有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等新理念, 但实际课堂教学却还是“涛声依旧”的现象比较普遍。例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案例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授课老师想通过对三段引文的介绍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能有阅读的兴趣, 从而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来感知作者的情感。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却很难看到学生发问或主动参与的现象, 只感受到教师丰厚的文学功底和见多识广。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关键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和教学实践结合。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知识有真有伪, 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 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 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我们要有自已的经验做根, 以这经验发生的知识做枝, 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 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的理念是个体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来自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只有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感受联系起来, 才有可能构建起属于自身的新的理念。理念通过实践来体现, 理念更是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年轻的教师有新理念也有创新意识, 但缺乏教学实践经验, 所以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达不到有效地教学效果。

要改变这种现状, 我认为教师要不断的“实践+反思”。总结每一次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分析原因。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内容设计教学, 注重教学的个性化。语文教材是一篇篇不同的选文。不同的课文, 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篇课文都应该选择最适合教材的个性化的方法——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当然, 教育的主体是一群个性鲜明的学生, 不同的个性群体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也不拘一格。

反思三:学习方式要“自主”, 教学方式要“灵活”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点。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 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 自然成为课改的核心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只有学生自己充分参与了学习, 才会学得扎实, 学得有效。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 他们的活跃与否, 关系到他们自己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程度。

教师要积极地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充分信任学生, 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 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 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 多与他们沟通, 不挖苦、不歧视, 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 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 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 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以促其建立自信,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 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针对语文学科特点, 语文学习实际上就是“听、读、说、写”能力培养的过程。在落实课本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语文教学要多引进一些课外的“活”的内容。把课本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上一篇:学校领导民情日记下一篇:关于时间爱情的说说 时间和爱情的爱情说说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