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方法论文(共11篇)
1.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篇一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方法改革
黄晚强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这是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标。因此,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在体育课堂上通过体育教学方法来实现,所以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评价;实施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开拓能力、具有表现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体育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四大课程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四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在这新理念的指引下,课堂教学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努力建设开发具有活力的体育课程。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最直观的材料,通过图像、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生动的、直观的印象,这是讲解示范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例如在前滚翻教学时,将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画面预先录好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后脑、肩、背臀依次触垫——抱小腿蹲撑起立的文字打印在屏幕上,结合课的需要重复播放画面、讲解动作。加上师生的不同示范。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了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印象,练习起来就更简单、更积极主动。掌握理解动作要领就更快、更直观。这也符合儿童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具有强烈认同感的心理特征。
2、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探究知识、发展创新能力
所谓情景教学法就是利用一定的生活情节和模拟的情境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想象,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如对学龄初期儿童教学时,由于他们年龄小,生性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就应顺应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情景教学,教学方式应生动活泼。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儿歌、游戏和趣味活动;练习场地则可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情景,如夺红旗、找伙伴、消灭害虫等方式进行。如在教学《持轻物掷准》一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不同距离的各种害虫、让学生据自己能力的大小选择消灭害虫的距离,教师根据消灭距离的长短及时给予学生物质与精神奖励,这样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这样的教学安排,学生上课会永远兴趣盎然。
3、构建合作意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体育综合素质。合作学习时首先使学生明白自己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必须承担的一份工作,这份工作对能否完成学习任务很重要,而且学习任务的完成要靠小组的共同努力,因此大家必须同心协力,个人不能游离于小组之外。使学生逐渐懂得怎样合作,然后逐步提高合作技能。在教学中注意教会学生讨论问题、同时注意合作人数不宜过多,以3——5人为宜。小组长轮流当,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组织者,合作者。
(2)低年级的合作学习相对较难。如在教授一年级学生《左右滚动》时,教师不要急于传授,而是鼓励他们都试一试,想一想,怎样才能滚动平衡。学生无动于衷,不知怎样进行。这时应邀请鼓励一位同学出来和教师一起组织示范、把其他学生带动起来,积极开动脑筋,比一比谁做的动作好。此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的同学甚至还能说出哪个动作好、哪个动作优美,学生们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低年级也能进行合作学习,关键是要找准合作点,4、积极改革评价方式
(1)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强调统一的考试与测评来衡量学生,这主要是成绩面前人人平等的传统教育观念,把被评对象置于一个共同的标准。《课程标准》提出:不仅应由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还应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并给教师提供评价依据,以便于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
(2)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体育学习评价就是体育学习中的一个环节,它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地发展。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适时给学生创造评价的时机,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小组评等各种方式激励他们主动学习。如在教学《模仿小动物走》一课时:小鸭走、大象走、小熊走、小猴走这些本来就是非常生动形象的教材,教师给他们恰当的时机,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各抒己见、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有的还跃跃示范。此时教师再以朋友的态度给予总结评价,效果就会更好。可见这种评价方法既活跃了课堂,又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灵活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创编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体现时代特点,要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文化、融入本地本校特色,加强学习内容的创编、拓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体育的生活实践活动性、综合性、趣味性;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积极为学生的终身体育观打下基础,这是我们一线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
2.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篇二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及时评价, 不仅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给学生以自豪感和成就感, 还促进和激励学生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 例如: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认识不足, 恢复自信, 提高学习能力。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英语教学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由于学生的背景、基础和性格的迥异, 需要教师和同学们的尊重、关爱和耐心。这就要求英语教学中的评价角度、方式、内容的多样化, 从而满足不同个性和层次的学生需求。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方式
1. 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的评价两结合。
教师应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 淡化终结性的测试, 而不是“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教师应意识到考试是一种手段, 它是用来鞭策学生的学习。一份好的英语试卷, 应当具有激励性, 也要具有导向性。给学生那种跳一跳摘到果子的乐趣, 测试题既要是学习过程的检测, 考时从容惬意;又该是英语课魅力的延伸, 考完能意犹未尽。给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机会, 有利于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也会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和进行科研活动。
2. 改变单项评价, 重视教师能力的提高。
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他所面对的是人, 不能等同于物。教学工作的成绩是一点一星, 日积月累, 由量变到质变,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分晓的。仅凭某一次的单项评价反而容易出现偏差。所以, 对教师的评价要以自我评价为主, 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 对教师进行思想道德、文化素养、身心素质、专业技能和教学成果等进行全面综合性评价。同时也要注意尊重教师的个性心理、职业素养、教学风格等各方面的差异, 才会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原则
1. 丰富性原则。
传统的评价体系通常是简单地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依据, 量化分析学生, 然而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 有各自独立的人格特征。因此, 用试卷反映的分数给学生分类是很不公平的。英语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是复杂多样的, 评价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 在原有的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基础上, 转向了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潜力等个体性较大的因素的评价。例如: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等等, 这些都强调了对个体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其目的在于挖掘、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价值, 鼓励学生体验成长过程, 激活学生渴望成功、不断发展、完善自我的内驱动力, 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够全面发展。
2. 全面性原则。
如果仅仅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对象则显然是很狭隘的, 所以应以学生的各个方面为评价对象。要明确的是:学生是社会的人而不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师不是水桶, 学生也不是碗, 水桶论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英语教学了。所以, 英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评价, 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 而应针对各个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要求评价指标应具有较大的覆盖面, 要体现评价的综合性与全面性。英语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是以促进学生的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目的, 把评价作为手段, 做到为教学服务。
3. 激励性原则。
不能把评价仅仅当成一种鉴定, 也不能仅仅为了追求表层的一些肤浅的见解, 人云亦云, 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的完善。如果要寻求更快的发展和完善, 就要求在评价指标的设立过程中, 应当以激励为指导, 确立能促进学生与教师在教育教学环节中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评价指标, 因为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用意。然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指标的选取是以贯彻激励性原则为目的, 注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和创新, 并给予认可和鼓舞, 侧重于教育教学步骤中教师和学生和谐融洽的氛围, 并应不断地激发和鼓励学生学习的发展及其心理健康的成长。
4. 发展性原则。
课堂有效的教学评价, 应将其核心功能定位在促进学生作为完整人的发展上, 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检查教学是否使学生取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包括学生认知与人格的发展、智慧的发展、生成性的发展、面向未来的发展等, 还要关注教师教学效能的有效发展, 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 这些都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发展性。
总之, 评价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还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促进教师的发展。英语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体系正在改革创新的阶段, 它不是“破旧另立新”的过程, 而是继承原有的合理部分, 加以发扬及改造, 并增加新的内容, 使评价体系更合理、更科学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评价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柯孔标.教学评价[M].北京:知识出版社, 1999.
[4]高等教育出版社.英语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新的高中课程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新的英语课程更加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交际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的过程。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英语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夯实学生终生学习英语的基础是我们每个英语教师都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始终贯彻交际性原则,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让游泳者到水中去。”这是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思想核心。语言学家毛鲁(KE Morrow)曾说过:“To learn it,do it…only by practicing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can we learn to communicate.”意思是,要学,就得实践。贯彻交际性原则亦就是要把教学活化为实际,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1.建立“课前五分钟会话”,培养课堂交际氛围
如一进课堂我说:“It’s nice to see you again./It’s fine today,isn’t?/How are you today?”星期一上课问:“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in the weekend?”学生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引出更多的对话,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2.尽量坚持让学生作duty report
这一做法初中就经常采用,然而到了高中仍然要坚持让学生继续做,实践证明duty report是锻炼学生开口的好方法。具体是让当天值日生在讲台前向同学们介绍当天日期、天气、出勤等情况,也可以让他们讲故事,并允许他们随意挑选同学回答问题。
3.适当让学生表演对话或课文内容
针对近期所学内容,布置学生课后进行讨论排练,然后再搬上课堂表演。
4.定期举办英语课外活动
如:圣诞晚会。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开口参与交际的积极性。
二、 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任务型教学途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能体现语言价值的、先进的、有效的教学途径”“它是一种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为用而学,用中学,学了就用”。 任务型教学通过交互活动相互沟通,有利于牢记语言知识,形成熟练技巧。任务型教学把语言及其相关因素融为整体进行学习,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过程中的正确度和速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和语言编排要做认真的研究,依据不同单元的特征,给学生编排任务,在具体实施中分为:
A. 在第一阶段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要求,介绍话题,提示相关词语。教师要通过一些方式对影响阅读的词汇或语言现象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作好准备。
B.学生以各种形式执行并完成任务,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说英语的流利程度,教师不必纠错。
C. 最后,这是语言焦点阶段。在此阶段学生要做一些与任务实施中听力和阅读有关的语言形式方面的 分析 、练习和活动。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就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多问为什么,同时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对教师课堂中讲述的内容,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有关英语学习的问题多问为什么。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养成一种问为什么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得到锻炼。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回答和争论的问题,并且多问一些为什么,就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能力,也会促进他进一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有利于他们将来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一种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不断思考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习惯,使自己的思维习惯得到培养,思维的品质也会有所提高。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英語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合理适时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创设学习英语的情境,解决英语教学的视听等有关教学 问题 ,使学生通过视听感知英语语言素材,发展视听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引导学生进行量多而质优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获得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语言基本技能得到训练,直接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得到培养,并为实现用英语进行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在课堂评价方面,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实施形成性评价的主阵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成效。课堂教学过程应贯穿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不仅要运用测试性评价(测验、听写),还要大量运用非测试性评价(观察、提问、抢答、小组讨论),学生针对自已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制订一个新的学习计划。教师针对自已的教学进行反思,改进自已的教学计划。这就是形成性评价课堂教学与常规性课堂教学不同。
4.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作文教学 篇四
内容摘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之一,特别是目前的高考改革,对学生的作文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更是肩负着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基础的重担。但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着学生兴趣冷淡化、作文内容虚假化、作文形式套路化、作文目的功利化等问题,造成这样的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当前作文教学走的还是老路子,应试教学,只重视课堂教学、轻生活积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作前指导、轻作后讲评,重共性、轻个性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目的、任务重新作了定位。其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那么,怎样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开展作文教学呢?本文在解读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现状,并作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究。提出了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以现实生活需要为作文能力培养目标,努力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作文教学
一.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小学作文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虽然国内的教育者没有间断对作文教学的研究,但最终没有形成完整的高效的作文教学体系。中央教科所自由研究员和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等同志,针对小学作文教学领域普遍存在着的“为考而教” “为考而学”的倾向,提出了“按言语交际需要改革作文教学”的主张,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此外,作文教学还存在着派系之争,如,包全仁的序列作文;李吉林教授的情境作文;滕昭蓉老师的童话引路教学;吴立岗的层次性作文;最近一些教育专家提出生活作文,等等,作文教学可以说众说纷纭。这些学说为我们的作文教学研究提供了参考的价值。现分析当前作文教学主要问题有:
1.对教材的教程过于依赖
教材是作文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参照,但教材仅仅是个例子,受地方文化、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有的内容未必符合本地区学生实际的作文需要(如教材版本的不同),另外教材改革比较滞后,多年反复地训练同样的题材或内容,与现实社会脱节,使作文教学缺乏了创新的个性。
2.沿袭套路,框架式章法指导
目前的作文教学仍然没有摆脱老框架,依然的强调作文的方法与技巧,讲究语言表达的艺术,讲究文章结构的严紧。我们认为作文章法是重要的,但对小学作文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小学作文要适合儿童的作文心理,符合儿童的语言的发展规律。儿童怎么想就要他们怎么说,让他们“对写话有兴趣”(第一阶段),“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第二阶段)
3.教学环境受限,偏隅课堂教学指导
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多数教师除了利用教学计划的课时外,很少把作文教学拓展到课外,更缺乏在生活中指导作文。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没有生活也就缺少了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积累,边生活边写作,这是作文教学的最佳出路。要让学生建立生活与写作的联系,就要先明确写作目的,然后指向生活,再由生活回归写作。
4.说教过重,抹杀儿童作文的思想意识
作文就是表达,作文内容应该反映的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态度,然而受正统的思想意识的影响,要求学生作文必须反映积极的并有一定的价值取向的内容,或者我们总用成人的思想去量度学生的意识,那么也就在某种程度作文真的成了“作” 文了。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的世界是天真的,他们对事物往往是感性的认识,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思想意识。
5.作文教学没有和其他学科以及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课堂是生活,但生活不仅仅是课堂
我们一直把作文教学作为独立的体系来教学,为了学生作文而进行作文教学。其实作文的形式的无处不在,作文教学也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专利,应该和其他学科密切的结合起来,如一节音乐课就可以是学生作文的最好素材。实践活动更是学生作文不竭的资源,一次游戏,一次游园,一次参观,一次访问,都可以让学生动笔写一写。作文教学不必按着教材的计划来进行,作文教学应该是开放的,随机的,生成的,要不断创新作文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的界定和意义
首先,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以前的作文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根本目的,在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的同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要走进生活,关注现实,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求学生能自由地表达真情实感。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作文反映出他们在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表达能力、阅读量、知识面、写字、人格等多方面的情况。作为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写作教学对打好学生的写作基础,以及打好语文素养的基础,有着特殊意义。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的策略
1、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
如果把学生比作小鸟,那么,我们的作文应该是一片天空,让学生在天空中开心地自由翱翔,而兴趣就是他们翱翔的最大动力。在学生初学写作的时候,教师要关注学生兴趣的焦点,不要定条条框框,应以新激趣,以疑激趣,以奇激趣,以美激趣,让学生之间多交流,通过交流找到共同兴趣。因为有了共同的兴趣,学生才能有更深的感受,而且在交流写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交流需要,是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需要。同时,教师要降低写作初始阶段的难度,这样提供了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
例如我们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会学生作文。儿童有好奇、好玩、好动的特点,应顺应儿童的心理,构建作文过程。游戏活动是他们的乐园,游戏不仅使他们情绪盎然,而且感悟深刻,他们乐于把游戏的过程介绍给他人,乐于把游戏的情趣表达出来与他人共享。例如开展一些班队活动“掰手腕”、“下象棋”等竞赛。
2、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其想像思维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经过夸张和变形的世界,他们的思维常有很强的想象性和幻想性,对所见的事物都带上主观色彩。教师要引导他们细心观察和体验生活,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去心去感受,多创造机会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多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捕捉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最有意思的事物和感受。有了这些感知的基础,写作时就能顺手拈来了。
在《新课标》中,多次明确提出了作文课要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第一学段提出“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提出“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觉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学段则进一步提出“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由此可见,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是《新课标》对作文课的一项重要要求。
3、要鼓励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新课标》第三阶段中也指出作文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这表明,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是作文教学的 3 重要策略。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思想开放,内容开放,形式开放”,提倡开放性写作、个性化写作、创意性写作。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爱写的内容。让学生的心灵松绑,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无拘无束的驰骋思维。当然,在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的同时也要落实基本的写作规范。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正确引导。在这方面,笔者主要取用的是从写周记(日记)入手,因为周记(日记)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感受,学生也乐于在周记(日记)里和老师沟通,因为“写之皆心话,下笔如流水”。
在写作过程中,不但要鼓励学生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不人云亦云,还要强调个性化地表情达意,创意性地表达,而不总是“帮助孤寡老人挑水,帮老大爷推煤车,下雨后回教室关窗户,老师为了帮自己补习而病倒……”。“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殊的视角、独立的见解和独特感受,教师不能抹杀儿童作文的思想意识。
4、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写作从审题、立意、构建、草拟、修改、成文,都是一个实践过程。《新课标》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落实这一理念,我们首先要把修改的权利分配给学生,那种越俎代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修改,启发学生想改,肯改,乐改。同时,教师也要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提高写作水平自我检查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修改作文,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取用以下的方法:
念读修改:通过朗读自己的作文,容易发现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等问题,是修改作文的一个好办法,也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示范性修改:通过集体评议,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起示范性教育。肖复兴在回忆当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的作文《一幅画像》时仍记忆犹新,原因就在于叶圣陶先生确实改得好。
自改和互改,展示和交流:,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作文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通过自改和互改,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流传千古,妇孺皆懂,也缘于一改再改。
5、要加强写作与阅读、与口语交际的联系
“凡作文,须要胸中有万卷书的根柢”。综观古今中外文学大师,能在文章中纵横捭阖,广征博引,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览、勤读。大文豪鲁迅说得好:“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 4 得和方法。” 《新课标》要求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并加以量化:“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书读多了,胸中列书万卷,视野随之开阔,在写作时就会“下笔如有神”。
口语交际是口头表达和交流的训习,它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有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所谓“我手写我的口”,所以,结合口语交际,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话和习作,把听、说、读、写紧密结合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要加强写作与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很多动笔的机会,如生活小调查、资料搜集等,要重视这些实践性的机会,认真指导学生写作。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合作过程:师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及学生和社会的接触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合作意识。
过去的作文教学多独立少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狭隘起来。现在强调,作文也应体现对话的过程。学生对问题、对事物、对现象的理解,需要有一个交流的过程,通过讨论各自的见解,相互促进,相互启迪,相互沟通,从而更好地学会表达语言。例如让学生观察和讨论“圆”是什么,代表什么,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通过交流,打开了思路,激发了写作欲望。
此外,人与人的交往,使学生对现实、对生活、对价值的认识不断的改变和加深,让学生把社会的体验表达出来,这就走向了与做人相结合的道路。社会的交往,是情感的交往,是做事态度的交往,是价值取向的交往,因此作文应重视学生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例如我们学校多次和珠三角地区的学生搞联欢,帮助学生结对子,相互感受各自的生活。在这个交往的过程中,学生有着独特的体验,也愿意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既反映了作文的真实,又反映了人生的态度。
故此,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自然,面向未来,实现内容选材的综合性、多样性、人文性。
四、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和谐、宽松的作文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自我,削除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增强他们的信心,努力创造出良好的创造性作文的氛围。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里力。因此,作文内容和训练形式应符合学生内心的需要,让孩子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表达愿意表达的情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重视语言的积累,多种方式汲取
“文言无采,行而不远”,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文章如同嚼蜡。虽然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主张文体自由,表达形式自由,但不等于忽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一个好字好词,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大家所熟知王昌龄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各东流”等佳句。在各个学段里《新课标》对语言积累也有不同的要求,并具有递进性,这些要求都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有了积累才能更好的作文实践。
积累语言的主要方式有课堂积累、课外文本阅读、网络浏览等。
3、注重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写作特长
“一花开放不是春”,教学要充分注意学生的整体性和个体性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人程度、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在习作要求时,教师不应“求全责备”,而应针对不同的要求,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充分调动每位学生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推动整体素质的提高。
4、重视信息反馈,重视评改的实效。
信息反馈是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能够及时高速学习方法,弥补知识缺陷,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因势利导,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写作信息的反馈主要是体现在文章的评改,在上述各种方式的评改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自我修改、相互修改的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修改方法等。引导学生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能力。
5.小议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评价 篇五
刘桂清 滦南县第三中学
小议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评价
在现今社会大开放的时代,中小学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可谓是公众焦点之一。为了适应新时期教育的需求,国家大力推行基础课程改革,语言新课程标准的研制和实施,为当前语文教育构建了新的目标体系。此目标体系总结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借鉴吸收了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新成果,更顾及了现代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及社会对未来人们个性发展的要求。
目标体系的变化,势必带来语文教育任务的变更,新的任务需要采用语文教学新策略来完成,而“教学评价则是现代教学的决策手段”,研究、探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评价标准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语文教育任务的再认识
新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引用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的观点来概括就是:“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
比较过去侧重于工具任务的一面,无疑课程改革侧重了语文功能的开发,体现出四个变化:一是由工具性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变化。二是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地位,三是强调审美与人文素养的熏陶与感染,改变了灌输意识。四是培养适应现代需求的多种语文能力。举阅读为例,要求学生能关注自然和命运,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与喜怒哀乐,要从作品中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向往、追求美好理想等。选文注重时代性、实用性、广泛性,注重关心当代文化的变革和发展。提倡多种阅读方式,如独立阅读、自由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要求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阵地,是完成教育任务的核心环节。新的语文教育任务,需要我们教师明晓新课程标准赋予的课堂新要求,这样才能很好地操作并完成它。分析、研究新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其对语文课堂大致有如下要求: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教师执教的基本理念。2、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3、注重学生语言积累、整体把握文本及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4、注重写作、阅读与口语交际技能的训练,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5、营造开放的,师生互动、真诚投入的教与学的氛围。6、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
7、注重师生情感世界的融通,强化教师以人格感化学生的意识。8、注重学生能力的迁移与创造意识的培养。
三、建立动态的、发展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标准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会带来语文课堂改革的新局面,如何看待,准确评价课堂效果,关键在于我们以怎样的原则与标准去衡量。而原则与标准的确立又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任务及课堂要求,针对上文对新课程标准语文教育工作者任务和课堂要求的理解,我以为宜确定动态的、发展的,注重质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标准。
总之,新课程标准重视语文的自在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语文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虑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风筝》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③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四、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五、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
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1)新课的导入: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3)典型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如合作表演时,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走入情境,体验情感,采取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表演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
(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再启发提问。)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我们要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因是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1)师生共读。(提问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
(2)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
(板书)
(三)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投影仪展示学生的问题卡片。)
(2)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下节课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的难题可在老师的启发下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网上搜索并阅读《风筝》赏析作品。(2)准备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句。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对课文主体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交流探究。
师生与作品对话:
(1)师范读1、2自然段,生思考 [问题情境一]:
1、“我” 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
[讨论明确1]: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讨论明确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指名朗读课文(3—4段),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情境二]: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板书] “我”:嫌恶
小兄弟:喜欢
2、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天真、活泼、聪明。
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
[讨论明确3]: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3)自由朗读第5—11段。思考[问题情境三]:
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
答案在第几段?(划出并自读之。)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后在书上划出,这是本文重点,可让学生自由感悟。)
[教师小结]: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兄弟已全然忘却,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呢?
(提示学生结合语境思考与讨论。)
[教师小结]:作者的为人严肃认真,富有自省精神。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为自己对弟弟“精神虐杀”式的管束,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4)[问题情境四]: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集体朗读)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可以适当提示背景资料。)
[讨论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体验反思,合作表演。
学生与作者对话:
(1)假如你处在作者这个位置,你会如何做?找同桌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我”和小兄弟。
(2)想象虚拟空间,穿越历史,通过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
(三)深入理解,感悟主旨。师生与作者对话:
(1)讨论:请四人小组讨论,从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提示:在整体感知与局部探究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品析、研讨主旨,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
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
(3)主题讨论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4)主题探究提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四)课堂总结,提出希望。教师与学生对话:
(1)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说明“我”对弟弟的自省。(板书)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也说明 弟弟和“我”的亲情。(板书)(2)教师总结:《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与本文对比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6.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篇六
一、情境式的语文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以往简单的我教你听转变成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
(1)激发情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是真正引导学生开启智慧大门的闪光的金钥匙。只有在教学中真心真意地爱学生,才会给学生创造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良好成材环境。在课堂中,充分运用语文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愉快学习,教师就会捕捉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多给学生鼓励,理解他们、公平地对待他们,平易地、诚心地与他们交朋友,从而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因为学生会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信念往往转化为一种积极向着教学目标的驱动力。例如:我在教《麻雀》一课时,当问到学生老麻雀不顾自己的安危而于猎狗展开搏斗,你觉得老麻雀这种做法对吗?如果你是老麻雀你会怎么做?有的学生回答“我觉得老麻雀做的不对,它根本没考虑周全,它既救不了小麻雀连它自己的性命也会搭上,要是我是老麻雀我不会这样做的。”我对这位学生的回答做了肯定的评价“你说的很有道理,考虑的很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事情。”而不是指出学生这样回答不很好,而是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融入情境,让学生知道老麻雀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有“爱”在行动里面,老麻雀才会奋不顾身的与猎狗展开搏斗。这样教学既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了课文,又有了自信心,会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
(2)训练感觉。创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实践证明,感觉的训练,使学生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因而拓宽了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通道,并成为他们的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创设情境。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情绪。
(3)融入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陶冶情感。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从而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例如:语文口语交际《我爱吃的水果》当中,我创设了“水果超级市场”的情境环节,让学生把自己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用到学习当中,自己推销自己的水果。通过活动学生情绪高涨,达到了口语交际的学习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用生动、形象、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角色,进行语言交流。鉴于小学生的表演欲望较强,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表演。表演的形式应多种多样,有个人表演、小组表演等。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一切好的机遇除了学生把握外,还要靠教师的精心创设,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二、以质疑提问的语文教学模式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创造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是创新的能力。课堂是学生创造力成长的主要园地,课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学生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幻想,每一个学生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儿童好奇心的张扬,使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
语文教学课堂中首先要发现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运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就能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课堂中鼓励质疑,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在创新教育的语文教学课堂中,疑问是课堂中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在课堂中,只要对知识有疑问都可以提出,老师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有的教材中,往往一个学生对其中的一点提出疑问,还有更多的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在根据不同的问题来分析,找出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五彩池》当中,学生围绕五彩池为什么会呈现出那么多的颜色展开了质疑,很多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我让学生根据提的不同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自己研究出最正确的答案。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学习兴趣高。
三、活动型的语文教学模式
(1)语文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创新教育的语文课堂中,把语文知识紧紧的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因为有生活,才有感受:有实践,才有体验。教师应根据语文活动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并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体验。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讨论、交流、欣赏、参观访问、操作实践、调查研究等活动及喜闻乐见的游戏来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索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注重对活动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使活动过程不断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因素,都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作用。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要根据年段的不同、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综合型的语文教学模式
(1)把音乐带入语文课堂: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语文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将更好地辅助教学。如欣赏课中,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古画名诗,如痴如醉的乐音乐无形牵引我们的思想进入画境,感染诗中的精神,画中的韵律,更强烈地激发感情,不仅使学生感情上产生共鸣,并且提高了审美情趣。
(2)把美的感受带入语文课堂:美术通过造型视觉艺术去传播文化思想,文学则利用文字,两者目的相同,只是表现手法不尽符而已。在语文课中,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故事、诗歌、散文等),优美的语言与画结合,积极调动学生思维,仿佛身临其境,带着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再联想,再遐想,由此培养想象能力、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完《海底世界》一课后,我让学生把刚才课文中学习到的海底美景、在融入自己的想象,把它画下来,学生通过绘画,既对学习的课文知识进行了巩固,又发展了自己的创作意思,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与自己的实践当中。
多模式的语文教学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一个展示平台,通过多模式的语文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探究力,从而达到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7.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作业设计 篇七
如何让预习作业的设计如凤头般有创意, 能绚丽多彩, 照亮课堂;课后练习的安排如豹尾般有威力, 能开放课堂, 响彻课外?本文想就此谈几点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一. 课前预习作业的设计——“凤头”要亮丽
预习作业除了常规的字词及背景资料的收集积累外, 应注意体现自主体验、自我探究、合作策划等理念, 为课堂教学创设能撞出思维火花的情境。
(一) 阅读体验, 彰显个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就要求在预习作业设计要努力克服“套版效应”, 避免“结论先行”, 因此, 课前布置阅读文本, 写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 是彰显阅读主体个性较好的尝试。
具体操作时, 可以一课一悟, 也可以根据板快内容灵活处理。在学习必修二“底层的光辉”这个自读板快时, 我将预习作业设计为:“认真阅读《品质》、《老王》这两篇文章, 模仿“感动中国”颁奖词的形式为你喜欢的主人公 (底层人物) 写一段人物评价。”学生在阅读中感受, 在感受中思考, 形成自己的认识。课堂讨论时抓住学生的体会, 学生能主动积极, 课堂就水到渠成且得益匪浅。
(二) 设置障碍, 追求成功
问题意识一直是培养学生自我探究习惯的关键。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往往不能顺利地发现问题。那么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呢?心理学家认为设置障碍能帮助问题的产生, 因为, 设置障碍能引起疑惑, 疑惑产生问题。所以, 在预习作业的设计上可以通过设置障碍促进学生自我发现问题, 通过真正的语言实践来让学生自己生困惑, “出问题”。
在教学《琵琶行》之前, 我安排了两项预习作业:
1.听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和琵琶名曲《十面埋伏》, 用语言表达这两首乐曲本身的特点。
2.用律诗的形式概括《琵琶行》的基本内容。 (刚刚学过《登高》)
第一题障碍不小。对于较少关注乐曲的学生来说, 只能用一些简单的词句来表达感受, 如低沉、忧伤;奔放、热烈等。这样“遇阻”后, 学生的问题就产生了:如何更好地用语言来再现无形的音乐呢?有了这种探究的欲望, 来学习《琵琶行》很快就会发现白居易“常物设喻”这一高招。
第二题设置的障碍, 促使学生去思考律诗的格律、本篇的内容、意象选用、押韵等多个难题。在学生参考资料众多的情况下, 完成此类预习作业需要更深更独立的思考, 更高层次的探究, 学习的尝试热情也会高涨。
实践证明, 预习中障碍的设置, 能很好地促进自我发现问题, 并且带着兴趣去探究, 同时也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探寻的乐趣, 最终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 合作策划, 激发灵感
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合作。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所以, 在布置预习作业时, 也需要尽可能地发掘集体的智慧, 注重合作策划。在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不仅是一些表演性的 (诸如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 可以合作策划, 就是像文言文教学也可以在预习时进行分工合作, 以求事半功倍。
在高三教学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时, 我曾尝试提前两天布置预习作业, 将文章分为四个语段阅读, 交给四个学习小组, 然后要求根据语段按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形式设计四个选择题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归类分析及整体鉴赏) 和三个翻译题。各学习小组可分工完成, 也可每人完成一份, 组内讨论筛选, 最后形成一套作业作为全班课堂交流的学案。这项预习作业在高三下学期的文言文教学中可以说是一石三鸟, 既较高效的完成了课堂教学, 又进一步熟悉了高考的题型,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辨别、鉴赏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灵感, 从中也总结了一些答题的规律。
二. 课后作业的安排——“豹尾”要有力
课后作业的设计要充分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 将基础反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 要能开拓课堂教学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 落实基础型——立足教材, 扎实基础
新教改强调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 强调了工具性、扎实基础是前提。今天的社会新事物新知识层出不穷, 语文的基础也应相应拓宽。因此, 研究好新教材, 扎实基础, 拓宽学生思维, 从而引导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这是新教材的双重任务。
在配合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材特点设计有双重功能的作业, 以落实新教材基础, 这是完成双重任务的重要步骤。
1.以“仿写”落实基础
对于语言优美, 有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或者多铺排手法特点的文章, 在教学品读之后, 以课文为例子, 安排对具体句子、段落的仿写, 来培养学生多种句式写作的能力。如《祖国山川颂》中有许多文辞优美的语段, 可以安排学生选择性的做仿写练习, 让学生在仿写中掌握语言上的特点和运用的手法。
2.以“创作”落实基础
对于一些结构或手法运用上有鲜明特色的文章, 通过品析, 了解写作手法上的特点, 然后布置写作练习, 让学生在创作中落实基础。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的过程中, 有意识的贯穿演讲稿的特点, 使学生明确演讲稿的一般构成 (开场白、主体、结束语) 及各部分的语言特点;演讲稿每段关键句必须一“听”了然;演讲稿的语言要整散结合, 多用修辞, 多用短句等。学习任务完成后, 安排演讲稿的写作, 作文评改后选出一部分作品安排课堂演讲。事实证明, 这样以读促写, 以创作落实基础, 比简单的写作指导更有成效, 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此外, 一些改编练习, 譬如将古诗改写成散文体同样也能起到落实基础的作用。
(二) 发展创新型——联想想象, 发散思维
建构理论强调, 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 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 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 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 要设计创新作业。下面是我对于一些经典课文安排的发展创新作业:
1.“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有关资料, 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采薇》·各抒己见)
2.看名著《边城》, 续写翠翠的人生故事。 (《边城》节选·深化主题)
3.有人指责梭罗虚伪地制造了瓦尔登湖的神话, 把瓦尔登湖看成“现代人某种矫情和幻觉的产物”, 这样的争论使人反省:文明真的是可以拒绝的吗?孤独真的使人更自由吗?你对此有何看法? (《寂寞》·关注人生)
4.观众也都被感动了, 大家拍着手喊到:“好极了, 好极了!”为这个高潮部分续上一个议论性结尾。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画龙点睛)
……
无论是怎样安排, 都是为了激越学生思维, 提出独到看法。这是一个终身收益的学习品质。
(三) 专题整合型——融会贯通, 促进思考
新教材语文必修按专题编排, 每个专题有相应的文化主题和相应的目标与过程评价。所以, 在作业设计上也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进行一些整合训练。
譬如, 必修一中第一专题包括“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三个板块, 在这三个板块教学中, 要注意设计一些专题性、趣味性的练习:
1.学习“吟诵青春”的诗歌后, 班级举行一次“吟诵青春”的诗歌朗诵会, 请设计一段主持人的开场白。
2.“体悟人生”张洁把生命比作四季, 想想还可以把生命比作什么?
3.“设计未来”参照《我的五样》围绕人生选择的话题, 写出你想到的20个词语, 从所写的词语中选择四个词语写一段有关人生选择的话。
这些带有人文色彩且有专题特色的作业设计, 既能促进学生思考, 又能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
(四) 活动提高型——合作探究, 提高能力
活动提高型作业是培养综合探究能力的极好的途径。它要求紧扣教材, 又走出教材;要求有目标、有计划, 又要有独到角度、有思维火花。总之, 它是一种集个人智慧与集体力量于一身的较好的综合性作业。
我曾经在教读了一系列的女性命运的课文后, 安排了一场“女性命运与社会”的辩论会。具体操作如下:
1.先布置学生利用两三天时间广泛阅读, 形成自己的观点;表述观点, 为自己的观点找一到两个论据 (从学过的课文中、名著中、社会生活中) 。
2.然后形成正反两个辩题正方观点:女性命运由社会决定反方观点:女性命运不是由社会决定, 是由自己决定
3.组织辩论会:分组, 补充材料, 选举正方、反方辩手, 撰写立论陈词、小结陈词。
这项作业布置后, 全班学生积极参与, 动手动笔, 出谋划策, 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
通过辩论, 加深对课文及课外阅读材料中女性形象的理解, 思考女性命运与社会的关系, 实现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兴趣, 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下面是正方陈词与反方陈词及小结陈词的摘录, 从陈词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合作探究, 对课文的理解与思考已经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这就是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正方陈词:女性命运由社会决定
高二 (5) 班卜冬欣主笔
托尔斯泰曾说过:“每位女性以为指挥着自己的生活, 内在深处却不由自主地受到社会的牵引。”
我方观点认为:“女性的命运由社会决定。”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封建社会。以《祝福》中的祥林嫂为例。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辖制, 使她自己丧失了寻找幸福的勇气。在嫁给贺老六的时候, 用四婶的话来说, 她是真的很出格, 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 鲜血直流, 随后她在爱子、丈夫先后离去之后被族人赶了出来, 命运十分悲惨, 在鲁镇的祝福声中悄然离去。
再以《窦娥冤》中的窦娥, 她对封建官吏明如镜, 清如水的幻想变为“覆盆不照太阳辉”的斥责。即使是这个打破封建思想束缚的女子最终被社会迫害, 没能逃出死亡的噩运, 关汉卿构思让窦娥在临刑时的誓愿实现, 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 这就说明了当时社会的女子是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于是只有把封建社会的斗争变成神话, 把对改变自己命运的创想变为一声叹息。
祥林嫂被封建思想牢牢的束缚着, 她想做奴隶, 但却出生在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使她这一点点的希望都破灭了, 窦娥则相反, 她具有反抗精神, 但是最终两人均被社会所吞噬。由此可见, 女性的命运是不由自己决定的。
而对于解放后解放区女性的命运, 由于社会对她们的肯定, 给了女性展示自我的舞台, 于是出现了《荷花淀》中的水生嫂, 她有与男子争高下的竞争意识, 她学会了开枪, 学会了在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 配合着子弟兵作战, 如果不是社会的发展, 这个理应呆在家里摆弄锅碗的女性怎么会参加革命。
大家再试想, 现在的女强人, 女企业家, 女政治家生活在封建社会生活是什么样子?在不同的社会的命运不同, 这又是为什么?
封建社会漫漫五千年, 如此之多的女性命运十分悲惨, 鲁迅说过:“然而在现世, 则无聊者不生, 即使厌见者不见, 为人为己, 也都还不错。”但现在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
以上的种种论据都说明这样的一个事实, 社会性质的转变使女性的生活变得更好, 这不是说明“女性的命运由社会决定”的事实吗?
反方陈词:女性命运由自己决定
高二 (5) 班吴基翔主笔
在辩论此题目之前, 我须阐明一点:世界上男性与女性究竟谁更伟大, 我想没有人能回答,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女性是为自己而活, 因为是她们自己决定着自己的命运。
贝多芬曾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同样的事不仅仅发生在男性世界里, 女性世界亦如此。女性的命运就应该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统治中国长达二千余年的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 女性凄惨的命运是无可避免的。但也不乏不顾一切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的女性。不管最后是成功还是失败, 在决定与封建思想封建专制作斗争的那一刻起, 她们的命运就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其中有《孔雀东南飞》里不与婆婆妥协而愤然投河而死的刘兰芝, 她的人格魅力至今还熠熠闪光。《木兰诗》中的花木兰更是在男人的世界里独占鳌头。她们是封建社会无数女性的杰出代表, 正是因为她们, 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女性为追求自己的权利而不懈奋斗。
民国时期女性斗争是中国历史的又一个里程碑。潘玉良是民国时期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是一位受旧社会所迫害的女性。由于家境贫寒, 她被卖到妓院做清倌人。但她并未就此放弃, 而是勇于做斗争。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 获得幸福, 并留学法国, 成为一名著名画家。而秋瑾更是人中之典范。她为追求民主革命胜利。用自己的行动冲破了封建的的桎梏。
同样是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社会。简·爱的自尊自爱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与尊重, 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飘》中的郝思嘉由一个骄傲自大的贵族女孩转变为一名成熟女性, 当最终孤单一个人面对遍地焦土的故乡, 她毅然决定重建家园。可以说她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主将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震撼全世界, 作者塑造了一位一手执旗, 一手执枪的神女形象, 她是自由与权利的精神象征, 是人性与解放的思想旗帜。她像号角一样引导着市民冲锋陷阵, 因为法国七月革命的春风唤醒了女性对自由、理想的憧憬, 她们搏斗于光明与未来、自由与理想的某种精神束缚之中。这正如三毛所说:“我宁愿做那冲到最高处的水珠, 也不愿做那沉睡在池底的死水, 即使辉煌之后, 立即就会粉身碎骨”。三毛与命运抗争的心声多么令人可敬可佩!
社会是发展的, 女性命运也是不断发展的, 但此发展并不是顺应社会所发展、现代女性的命运改变是她们由古至今争取来的。从这点上可以看出, 女性命运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发展。
因此, 我方认为女性的命运由自己决定, 而不是由社会所决定的。
谢谢大家!
总结陈词 (反方) :女性命运由自己决定
高二 (5) 班龚吉主笔
各位观众、主持人、评委们, 大家好!
经过正我两方的一番激烈互辩, 相信在场的每位朋友对女性命运的抉择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想法, 不过, 我想再次不厌其烦地提醒各位朋友, 我方的观点是女性的命运自己把握, 不由社会决定。对于这一点, 不由我多说, 相信各位已在我方的辩词中看到, 我们有大量的丰富的广泛的事实和理论依据来充分证明我方的正确性。
在封建社会中, 正如正方所举, 有众多像祥林嫂一样, 那些被压迫, 被社会决定命运的女性, 但也不乏有像秋瑾那些女革命战士, 为追求社会民主, 追求革命胜利与封建社会做着不懈的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更有潘玉良这一典型女性形象, 她不相信命运, 自己把握着自己的命运, 走出了一道不平凡的路, 她使自己的命运从此光辉灿烂, 她成为一代名画家。再瞧一瞧现代社会中, 有像我国副主席吴仪一样的女性领导人, 她们不但把握着自己的命运, 使自己的命运不平凡, 也使普天下众多的女性拥有了自己的权利, 女性的权益合法化。不单在中国, 外国也不乏有追求自由幸福, 自己把握自己命运的普通女性, 如简·爱、郝思嘉等等。
我想反问对方, 难道这些事例都是虚拟出来的吗?这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呀, 在理论上, 正方一直坚持物质决定意识, 即物质就是你们所指的社会, 它决定着女性的命运, 但我要提醒正方辩友, 你们似乎夸大了社会的作用, 请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社会通过人类的改造才会发展, 因此, 我方认为在社会和女性之间, 女性起的是决定作用, 她们把握自己命运, 主宰自己命运, 书写自己的命运, 争取自由、平等、幸福, 创造不平凡, 相反, 她们这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发展, 若如正方所言, 女性的命运由社会决定, 她们在那个时代里随波逐流, 顺着那个社会, 那个时代的制度, 那社会发展何在?何来男女平等?如今女性的一切, 都是靠自己本身争取来的。
所以, 我要提醒反方, 不要过多夸大社会的作用, 社会毕竟由人组成的, 人起着关键作用。
在这里, 我要告诉大家, 各位朋友, 请站在我们反方这一边来, 在座的各位, 如果今天你是来维护女性朋友的尊严, 捍卫女性权益的话, 请支持我们, 相信我们。
教师点评小结
女性命运受自身和社会两方面的影响, 即内因、外因两方面作用, 有时候社会还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自身。所以我们女性, 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要好好把握自己的命运, 用知识武装自己, 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团结一致去创造理想的社会。
实践证明:好的课后作业的设计是留给课堂一个开放性的结尾。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课堂延伸到课外, 作业由消极应付变为积极应对, 作业完成的途径也由自主、探究的方式, 取代以往的读读背背, 抄抄写写,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语文能力也得到提高。
总之,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胸中有丘壑”, 更需要和学生一起去描亮“凤头”, 画好“豹尾”。唯有这样, 才能建设完整、丰富并有内涵的课堂。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预习作业的设计如凤头般有创意, 能绚丽多彩, 照亮课堂;课后练习的安排如豹尾般有威力, 能开放课堂, 响彻课外。本文就此谈几点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8.新课程标准下的分层教学 篇八
关键词: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数学
“分层教学”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差异性, 把一个班级或几个班级中的学生按其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按照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旨在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程度发展。
“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业水平,认知能力、智力水平之间的差异,根据掌握学习、继续进步等教学原则,为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公正的机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
1.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
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和个性特征上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及生理方面。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布鲁姆提出的“掌握数学理论
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的继续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将变得十分相近。而分层教学正是实现他的“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的理论构想的有效手段。
下面就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三类课型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与同仁共免。
(一)新授课型:
新授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已知识的基础上,探究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准确定位的前提下,要设置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研究、探究,使学生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新授课中,我们主要采用学案导学法。
下面以“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学案为例作说明。
学习目标:
1、理解两个平面平行的定义。
2、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及简单的应用。
问题设置:
1、公理2告诉我们,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必相交于过这个公共点的一条直线,那么如果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那么它们可能的位置关系是什么?你能给出它的定义吗?
2、如果两个平面平行,凭你的直觉或生活常识能得出些什么结论?(尽可能多地给出你的结论,尽量给出证明)
以下是学生得出的结论:(1)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2)如果两个平面平行,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与另一个平面平行;(3)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和第三个平面相交,所得到的两条交线平行;(4)一条直线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相交(垂直),那么它必与另一个平面相交(垂直);(5)一个平面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相交(垂直),那么它必与另一个平面相交(垂直);(6)一个平面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行,那么它必与另一个平面平行;……
3、既然两个平面平行有如此多优越的性质,那么判定两个平面平行就显得十分关键,凭你的直觉或生活经验,满足哪些条件就能判定两个平面平行?(尽可能多地给出你的结论,尽量给出证明)
以下是学生的结论:(1)如果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2)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3)如果一個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4)如果两个平面都垂直于一条直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5)如果两个平面都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6)如果一个平面内不同的三点到另一个平面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4、以上结论是否可靠,你能证明或否定吗?(可以讨论、研究)。
上述设计打破了教材的“概念——判定——性质”的逻辑结构。采用问题1,改给出定义为自主建构定义,而且各层次学生都能解决。而问题2、问题3采用开放性的命题,同时只需要学生凭借直觉和生活经验得出结论,不要求证明,这给留给学生广阔的空间。从教学实际情况看,学生人人都能参与,并且人人都能给出至少一个结论(不论是否正确)。而且这种处理方式也符合新课程“直觉感知,知觉判断”的理念。要完全解决问题4,要求是很高的,但是问题2中的结论(1)、(2)、(3)、(6)和问题3中的结论(1)、(2)的层次较低,学生基本都能解决。问题3中的结论(5)、(6)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模型给予否定。其余的结论则由水平较高的同学尝试解决,教师点评、讲解相结合完成。
知识结构和方法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十分明显,这里不再赘述。
(二)习题课和复习课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习题教学和复习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习题课和复习课的效率很低。就其原因,一方面,教师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以下简称“三基”)之间的差异,搞“一刀切”;另一方面,教师过于强化了其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习题课和复习课,一般容易成为教师的解题表演课, 虽然注意了思路的剖析,但只是一味地暴露我们事先设计好了的流畅的思维过程,教学生“应该怎样想”,而恰恰忽视了基于学生思维水平而产生的学生“可能怎样想”的思维过程。用学生的话来说,“老师,您讲出来,我听得懂,让我做,就做不来!”。老师讲了,能听懂的学生算是有根基的了。事实上,还有部分学生即使老师讲了,也不懂。
因而,在习题课和复习课教学中,要做到“变老师先讲为学生先想,变老师先讲为学生先练”, 变传统的“讲——练——评”为“练——讲(评)——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9.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篇九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新课程改革全面有序地进行,教师转变了教学方法,运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体现着新课标的思想。教学方法在转变,学生学习方法也在改变,更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教学;教学目标;教法;学法
中学普及信息技术课已有十几年,由于信息技术超速发展,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不断变化和变革,内容涵盖多而广,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尝试改变教学方法,但大部分教师以不变应万变,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易到难,由简入繁,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其实,这样做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更使得一些原本有兴趣的学生渐渐疏远了信息技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作的探索和尝试的心得进行总结,建立了新的教学方法,即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水平制订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师生教与学都要围绕这个目标。目标模糊容易使课堂无的放矢,使学生无所适从,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于经验和习惯,信息教师一般都按照教材来制定教学目标,这样做看上去没有问题,但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现代学科,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经常令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脱节。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可按以下三种方法来制定:
1.由学生的实际水平制订教学目标
教材的使用具有广泛性,有全国通用,也有省内通用的,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仅存在地区差别,就同一学校同一班也存有差异。我们制订的教学目标,对部分学生来说轻而易举,可对有的学生来说却是望而止步,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因而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当然这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2.由社会的需要来制订教学目标
教材一旦编成,必然具有稳定性,侧重于基础知识和技能,数年内难有变化,这显然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是一个矛盾,因而要求教师紧跟时代步伐,对学生高度负责, 根据社会需要来制订教学目标,这一类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体现为任务驱动法和归纳总结法。
3.由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来制订教学目标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是以学科知识本身吸引学生。例如,讲到“信息获取”课程时,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讲述网络的便利和网络带来的影响等,使学生认识到在未来社会,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人的手臂和大脑的延伸。如果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培养实践能力,那么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根据学生的学习思路来制订教师的教学思路
1.教师备课遵循学生学法思路优先
设计教学思路是习惯性备课模式,教师应根据自身学科知识并用参考资料充实自己,达到与教材统一,其结果必然是教学思路优先,以教定学,把教师推上先知先觉的位置。其实,教师应先考虑学生的学法思路,精心研究学生的学法思路,只要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做到学法思路优先就容易。学法思路优先原则是教师的“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是根据学生学法思路来备课,有时难以继续,原因是在于学生围绕着教学目标提出的问题有的是不着边际,有的是异想天开,甚至有的是教师还没掌握的,这种情况应当因势利导,教师如何导决定着学生如何学。
2.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教材思路和学法思路之间的“度”
被动的课堂教学表现为教师被动地跟着教材走,而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走。由于教师很容易被教材思路同化,使教学思路与教材思路同一,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这样就摒弃了学生的学法思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沉迷于教材思路,被教材思路取代教学思路,教学就会变成教材知识的演绎,教学得不到实质性进展。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思路,把其中的精神转化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学法思路。
三、根据学生能自行自主的自学方法来制定教师的教法
教师研究教学方法多于研究学习方法,实践中重视教法忽视学法,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师角度考虑,很少为学生学习学法考虑,这些都是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要努力改变这种被动教学的局面,提倡学法优先。
1.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
教学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境乃至教学过程的综合,其中蕴含学习方法,把这些学习方法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中,把教学过程看作学生学法思路形成的过程,学法渗透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也不是仅仅打些汉字会聊天,更不是对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操作有个了解,而是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会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认识事物,他们都有自己特定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学习方法比较不成熟,但在教学中教师可把这不成熟的学习方法作为学习方法的起点,通过不断加强指导,锤炼出科学并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学情,掌握课堂学习的动态,因材施教。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其主导还是教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因班制宜,因材施教,加强渗透,加强引导,加强归纳和总结,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更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开创个性化全方位的终身学习局面。
参考文献
李艺,殷雅竹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教育研究,.
10.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篇十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过程囿于固定的、狭窄的认知框框中,把传授知识和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以适应、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笔者拟就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生活性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着“活力”的人的世界。但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与考试目标的实现,将教学与生活完全隔离,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展现。教师通常根据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将“过去的史实”硬塞给学生。学生为了应试一时记住了大堆的历史概念、原因、影响等知识,而后却浑然不知历史为何物,为何要学历史,学了历史有何用,使学生们日益感到课堂上学到的历史知识是“古董”,是脱离实际生活的。针对这一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新课程强调:“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为此,笔者认为,教师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角,应当尽可能地进行“二次创作”,将历史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
例如,在学习中国现代史、当代史的内容时,教师就可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又结合历史教材相关内容设计一些来源于生活、社会的案例,如:学习了鸦片战争的“禁烟运动”时,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体会。就有学生提出,鸦片战争的“禁烟运动”和当前中国的“禁毒大战”,尽管在历史背景、具体措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但烟、毒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古今相同,禁烟、禁毒的根本目标一致:保护国民身心健康,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使学生体会到“种毒必究、吸毒必戒、贩毒必惩”的必要性。
另外还可结合相关教材设计以下活动:①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以及现在报刊上的各种广告资料,感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②查阅资料,讲一讲五星红旗的由来。③查阅读资料,讲述有关周恩来外交活动的几则小故事。④收集雷锋的事迹,讲述雷锋故事,并讨论当代青年如何学习雷锋。⑤社会调查:向你周围的老人了解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生产和生活的情况。⑥以《人民公社社员的一天》为题写一篇口述历史小论文。⑦口头社会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吃、穿、用、住有何不同?⑧搜集不同时期的照片,谈我家自改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等等。
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接近生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世界,变历史课程的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促进学生主动求知、全面发展。
二、体验性
人有与生俱来的探究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多地强调认知,过分地注重教师的理性分析、逻辑推理和参考(或标准)答案,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体验与情感需求。由于缺乏心灵体验的环节,学生的学习过程被简单地异化为机械传输的过程,求知的经历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灌装知识的活动。而新课程首次将体验摆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反复提到了“体验”这个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过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进行探究和体验的学习环境。
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五四爱国运动》一节中时,笔者就采用了问题导学法来进行过程教学。先用上面的漫画引入教学,再通过设置下列问题,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1)画面上反映的焦点问题是什么?
(2)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决定?
(3)这个问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通过上述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对五四运动背景问题的具体分析中,学生们或独立思考,或讨论问题,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接着,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经过,模拟新闻记者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作“五四北京见闻”报道。然后,组织讨论:怎样认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最后在学生基本了解了五四运动概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讲一讲:①“如何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②学习了这节课后,你有何体会或启示?”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后,还可让学生乘兴唱起《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再次体验和感悟五四精神。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用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让学生经历整个过程,从而获得深切的感受。学生在不断地思考问题、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既建构知识体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又养成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知识的主要构建者,学习的主体参与者,问题解决的“第一责任人”,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创造的快乐等种种感受油然而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从而得到加强。
三、情趣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强调能否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把学生当作装载知识的“容器”,缺乏教学情趣,结果教师讲的口干舌焦,学生听得晕头转向。新课程标准则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历史照片、历史图片、场景、资料等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各种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并引发其深入思考。课堂教学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就要实现由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化,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课堂教学过程充满情趣,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享受欢乐的乐园。
为体现课堂教学的情趣化,教师可以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言和耐人寻味的结语吸引学生,如上提到的用漫画作为课堂教学开始的激趣的材料;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进行直观性教学;可以运用角色转换方式,再现历史人物的活动;可以开设深受学生们欢迎的历史选修课,如:《史林探微》、《历史之谜》;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鸦片战争》《林则徐》《甲午风云》等历史题材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影片的背景,讲述历史故事,写历史小论文等等。在参与种种活动的过程中,师生来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并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快乐与满足。
四、活动化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从培养“自然人”的教育
目的出发,认为教育不是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主张让儿童通过实际活动接触事物,从观察与探索活动中去获得真实的知识。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坐要端端正正,学要规规矩矩”,于是学生的学习变成了“颈部以上的活动”,最终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关心周围的世界。对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的活动化,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了解、收集、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等各种丰富的活动,感受历史。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设计一些学生乐于参加的教学活动:如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纪念馆、历史遗址,进行历史知识竞赛和历史故事演讲比赛,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地搜集、整理历史资料,有条件的还可组织剪报、集邮,特别是收集近年来的一些报纸、邮票,感受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等。
如在学到中国古代史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时,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所学所闻所见,谈谈自己的感想。结果就有学生提出,在他所收集的邮票中,有一套我国邮政部门在2001年发行的《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四十周年》三枚纪念邮票。这三枚邮票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郑成功为收复台湾而英勇征战的历史。缅怀历史,追怀先辈,引发我们不仅要关注历史,更要关注与历史紧密相关的现实生活。随着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紧迫课题。笔者认为,在这里,邮票不仅仅是邮票,它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通过集邮,让学生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更有效地深化教学,以邮助教,寓邮于学;学生在收集、整理、了解、分析的过程中,既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又提高了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11.新课程标准下的情境教学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情境教学;原则;特性;方式;案例
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主阵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怎样变单纯的“知识输入”为“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如何大面积提高中学的数学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渲染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它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知识,为学好数学、发展智力打下基础。以下笔者结合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近几年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谈谈对情境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诱发主动性
传统教育的弊端告诫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面对当今新时期的青少年,服务于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决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
案例:“我”在某市购物,甲商店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店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店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活势形成,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及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幽默,还是欣喜、竞争,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强化感受性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是动机的根源。”课堂上,教师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剧烈矛盾,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此外,还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能运用不恰当的比喻,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案例: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
在△ABC中,AB=AC,倘若不留神,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是先量出∠C的度数,再以BC为一边,B点为顶点作∠B=∠C,B与C的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过D点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ABC中,若∠B=∠C,则AB=AC”。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
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正像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方法论文】推荐阅读:
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06-25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07-24
浅探新课程标准下的生字词教学09-02
本节阅读课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07-07
城西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11-06
新课程标准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07-17
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08-12
课程新标准初中数学06-25
小学新课程标准数学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