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的作文

2024-11-24

知行的作文(共15篇)

1.知行的作文 篇一

知行合一作文

我独自在五龙山脚徘徊,低吟着:“莫道面前无宝镜,一轮明月照夫人。”阳光晴好,望着夫人峰,此时,此诗此境真是妙不可言啊!

仰望夫人峰,荟萃着各种绿。隐蔽而成熟的墨绿,明丽如金属色的翠绿,故作矜持的淡绿……都被阳光的碎片连起,和谐地相互交织却又色彩分明,密密地簇拥着那位情深又坚韧的“夫人”,似乎想温暖她千年的等待而又日益冰冷的心。噢,山顶应美妙如斯吧:仰面伸手可摘一抹云彩,弯腰俯身可听沧海桑田的一场絮语,贴身抚摸可感千年夫人那炽热的一腔痴情……我的心已飘到山顶了,脚下生风,望着夫人峰往上冲。但脚越来越沉,终于在半山腰停住了。

也罢也罢,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疲劳中只为看风景,这些景色图片网上都有,值得上去吗?不如就这么幻想,满足一下偶发的诗人情调吧!

停步仰面,发现自己的双眸怎么也不能从五龙山之巅移开。心里有一种声音告诉我:向山顶冲去……我要去看看这山这水!多少文人人生得意的时候,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笑谈自己的万丈豪情。在仕途失意的时候,到大自然中去深深地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气,去伸一伸他们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归依和心智的独立。对,我要爬上山顶,去领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中的至情至性,去感受山水中承载着的一颗颗高尚的灵魂,一种种光耀千年的情怀……终于,我拖着酸意渗满骨骼的.双腿,静立在山巅,任风吹荡起一身单衣,洗涤着心灵。似乎灵魂被这一片广茂的大地稀释成淡淡一绺,飘摇在天地之间。突然,心如止水,仿佛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一朝风月,万古长空之感。

多亏了“行”,让我有这番“天人合一”之感!只知道景美又不攀爬领略,又怎会有“此景只应天上有”的震撼!

我笑了,这不正是王阳明苦苦徘徊思考十九年的结晶么?知行合一!只是知道道理,用笔或极其虚伪的声音夸夸其谈的人太多了,可这有什么用?“知而不行,则为无知”。诚然,我们需要有一种判断是非的观念,也需要可以鼓舞心灵的道理,但不将其付诸行动,只是一味地幻想,不就是最荒唐可笑的玩笑么?多少人在一味地空想中迷失自己;多少人怀着雄心壮志迎接初日,却碌碌一天;多少人知行不一,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与其做语言的巨人,不如让自己因行动而变得强大,用“行”实现每一个“知”。

五龙山巅,我悟到了,“心学”最灿烂的精髓――知行合一。

2.知行的作文 篇二

一、对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理解

陶行知认为, “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造是人类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是人类才华的精华。幼儿一生下来就秉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 一旦有适合的环境, 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游戏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幼儿在游戏中都能表现其创造力。他们可以有无穷的问题, 如“晚上为什么会有星星”、“为什么晚上有弯弯的月亮”。可见, 幼儿的创造力是稚嫩的, 但却有着无限的发展价值。

二、激发幼儿自主性, 培养幼儿创造力

游戏是幼儿自由意志的体现, 这是其本质特征, 也是其鲜明特点。基于对儿童游戏权的尊重, 教师应确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意识, 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教师的指导应更隐蔽、更策略、更具科学性, 积极地促进幼儿在游戏中个性的展露与创造力的体现。

1. 在区域游戏中投放适合的材料。

区域中投放的材料应该以半成品材料为主, 让幼儿来到区域中并不是马上就拿起剪刀剪、拿起头饰戴, 而是让幼儿有个加工的过程, 比如美工区, 可以设置成“加工厂”, 加工什么呢, 可以是教师用卡纸画好的一些木梳、吹风机的形状, 让幼儿涂色、剪下来, 然后送到理发店用。

2. 合理分配游戏角色。

让幼儿自己分配角色区的角色扮演, 比较会玩的幼儿带着比较害羞或者年纪小点的幼儿;在娃娃家的区域可以让幼儿自己创设几个角色, 而不仅仅是只有爸爸妈妈;通过更多的角色扮演, 让幼儿拥有更多的新经验。在医院角色区中, 常会碰到同时几个小朋友想做医生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请幼儿共同讨论, 看看能否想出好办法, 教师指导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讨论解决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区域游戏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同伴间快乐互动的机会, 激发了孩子参与游戏活动的热情, 也为幼儿形成新经验、创造性游戏提供了机会。

三、培养动手能力, 激发幼儿创造欲

幼儿在探索中获得一些成功, 会进一步激发幼儿动手热情, 让他们的创造潜力得到更大的发挥。因此, 教师要创设条件, 为幼儿动手操作提供物质材料和准备。

如在活动室设置各种区角, 让幼儿玩积木、捏泥人, 做小制作、搞小发明, 通过这些活动推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在操作过程中, 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尽可能多给他们一点时间、空间、材料和选择的机会, 少一些纪律、要求和约束。

在平时的操作活动中, 要让幼儿大胆去探索, 让幼儿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去寻找答案。在开展《会滚的球》活动时, 孩子们与教师一起做实验。教师给孩子们提供了球、搓板、硬板纸、泡沫板、积木等材料。在操作过程中, 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探索、尝试, 而教师自始自终都是作为一名支持者、旁观者和参与者, 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 教师不主动去帮助解决, 而是让他们自己想办法, 从而增强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培养幼儿从多角度去探索、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的创造能力是活跃的, 是稚嫩的, 又是敏锐和脆弱的, 需要我们的保护和培养, 为他们提供尽可能的空间和自由。我们对待孩子, 应该做到少一些苛求, 多一些了解。在开展美术活动中孩子们常常会有各种涂色的方法、突发奇想的绘画。如果教师不信任孩子, 不尊重孩子的自主性, 就会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教师首先应从思想进行更新换代, 并且从思想上肯定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幼儿发展的促进者。

四、学会自主学习, 培养幼儿创造力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 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现代教育观念提倡教育的开放性, 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幼儿走出教室, 置身社会, 在生活中学习。而丰富的社会生活是幼儿自主学习、健康成长的肥田沃土。

1. 让幼儿在大自然中自主探索。

大自然以其声、形、色、味吸引着每一个孩子。我们经常带领幼儿置身于广阔的自然环境中, 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 自由地向宇宙发问, 与万物为友。如带幼儿到草地上捉小虫、找蜗牛;到花园里捉蜻蜓、捕蝴蝶;到田野里观赏各种小野花、拾稻穗、捡麦穗;到森林公园放风筝……每当这时, 孩子们总是三三两两、走走看看、说说玩玩, 个个开心极了。他们在丰富的自然环境中, 自主探索、自由交流、自发地开展各种游戏活动, 在不知不觉中收获很多。

2. 让幼儿在社会中自主学习。

随着社会发展, 人们生活日益多彩丰富。我园系列活动让我们感受到幼儿身上潜在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环境小卫士在行动”活动中, 孩子们检查环境、讨论交流、制作标记, 环境卫生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小小气象员从收集记录气象资料, 到和爸爸妈妈一起整理资料, 再到全班小朋友面前报告天气的过程中, 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每周的小博士论坛、结合节日、围绕重大社会事件开展的汇报和交流活动, 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着好奇和疑惑, 但同时又缺乏对人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幼儿理解他所接触的世界有其独特的视角, 而这正是创造力的表现, 幼儿的理解过程正是创造的过程, 他们创造性地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去同化和顺应未知的知识、经验、技能甚至情感, 而这未知的方面正是教育者意欲传递的, 因而传递中也具有创造。然而教育者往往忽视幼儿在接受传递中创造成分。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我们只有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 引导幼儿与教师、同伴、社会和自然的积极互动, 让幼儿在自主的区域活动和有趣的各种游戏中积极探索, 充分体验、自由表达, 才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和内在动机, 增强自主性, 从而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本文阐述了运用陶行知相关教育理论在游戏中、在教学活动中、社会交往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实践与探索。

3.“知行合一”的祭奠 篇三

关于清明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提到:“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节,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为祖先扫墓是最为传统的祭奠活动。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也有相关描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诗烘托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本应是一个缅怀已故之人的庄严节日。可是根据报道,前段时间在我国江西省等地出现了一些贩卖“个性”纸制祭品的商家——仿真钞票、别墅、宝马汽车、笔记本电脑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这一现象在清明节日里的肃穆氛围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犹如一出滑稽的闹剧。对此现象,众人各执己见,有人捧腹大笑,有人嗤之以鼻……

虽然如今大部分科学家研究认为人的去世很有可能只是生理上的死亡,并没证据表明存在许多平民百姓们口中所谓的“天堂”与“地狱”之说。但千百年来,限于对世界认识水平的限制,同时受各地宗教、习俗等的影响,真神安拉,上帝耶稣,佛祖菩萨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死后是否仍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两千年前,孔夫子都在其天命观中说过:“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即便是现代,也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给我们以有力的支撑,科技发展仍然不能给出令所有人可以接受的答案,我认为,对此问题也无需深究。但可以明确的是,每一个认为逝者还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的人,都有种希望故人还未离去的美好期愿。对于这种期愿,我们应该表示理解。更进一步,他们同样也希望已故的亲人朋友能够在他们自己的美好世界中生活得更加幸福,衣食无忧。这是一种爱,一种发自内心的哀思的深情寄托。毋容置疑,这种做法是真诚理性的。我们能够理解他们的思念之深、之切、之真。从这个角度来看,难道我们不应该怀着一颗包容心去看待烧“个性”祭品的这一现象吗?

然而话又说回来,虽然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烧纸祭祖也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但是,祭奠者也须铭记,清明节并非单纯为了烧纸,而烧纸这一行为仅仅是对逝者寄托哀思的一种“仪式”。祭奠者希望通过通过“火”这一明灭迷幻的事物来使尚在人与已逝人形成精神上的沟通,搭建起一座从“有”到“无”的桥梁,从而寄托祭者的哀思。是的,通过烧纸这一仪式,抒发“寄托哀思,缅怀故人”的内心。但若烧纸人的心态变成“烧宝马真有趣啊!我也要给我爷爷烧这个!对了,他是哪年因为什么走的来着?哎,想那么多干什么,我烧完宝马还要烧别墅呢!”这样的话,烧纸祭奠便成了一种形式化的虚伪行为,脱离了精神内核,没有表达出发自内心的对于逝者的哀思,清明节便失去了其原始的淳朴的价值。还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命运都依赖于因果,奉信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烧纸祭奠会种善因,结善果,期望果上生因,因上又生果。但其实形式无论作何选择,只要发自内心深处的念头是好的,那么选择什么就都是好因果,所以,祭奠者最重要的是端正心态,不忘初心,方得祭奠之始终。

正本清源,清明节只是一个追思逝者的时机,每个人采用什么方式是自己的事情,正如并不是所有的绝世高手都必须完全按照武林秘籍学习,没有什么绝对的对与错。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只要祭奠的内心坚定,那么究竟只是默哀还是烧不可胜数的宝马别墅,于逝者来说并无不同,只要传达了自己的“心意”,让心中尚在的逝者“心领”就好。

情不深不生婆娑,愁不浓不上西楼,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祭奠的本源,驻哀思于心,烧与不烧,烧了什么,寄哀思于形,抱诚守真,只有四字——“知行合一”。

(上接第339页)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对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多媒体的运用无疑给古诗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使古诗词的教学因有了多媒体而精彩。同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要用准,该用时才用,再用多媒体进行诗歌内容的讲解与分析时,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否责教学就成了演电影,老师成了放映员。

(上接第340页)有意地以小组进行命名,而不点某学生的姓名,在肯定时,肯定的是一个小组而非某个学生;在表扬时,表扬的是整个小组,而不是某个个人。例如:你们小组真棒,回答地真精彩!在需要补充时,也要以小组为单位。例:你们还有补充吗?你们小组还有意见吗?在奖罚时,也以小组为单位,使一个小组中的成员共进退。

4.善读者知行天下作文 篇四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论古今中外,善读者善思善用,终有所作为。

自古以来,陆游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教导我们要多读书,只有有了知识的积累,才能造就成功的人生。拥有远大的抱负而不付诸于行动,就像手里抓了一把握不住的流沙,终究会跟随风的舞姿,弥散于空中,幻化成虚无飘渺的尘埃。

西汉时期,有个人叫匡衡,出身农家,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通过认真学习,升任为光禄勋、御史大夫,后来又升来丞相,封为乐安侯。可见匡衡的勤奋好学,终会有用武之地。

而今,华罗庚道:“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也告诉我们要积累知识,奋发进取。没有一个成功是“偶然”的,没有不付出努力的“必然”结果,机遇只留给又准备的人。古今中外,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后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人称“文教思革”的鲁迅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有在了写作上。他的勤奋,为他塑造了文坛史上一座亮丽的丰碑。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就是勤奋造就的天才,她用超出常人的能力刻苦钻研文学。最终,她的勤奋让她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一颗耀眼之星。他们之所以耀眼,是因为被勤奋刻苦的光芒笼罩着。这些光芒也照到了周总理。

周恩来总理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一个中华儿女,读好书是我们建设伟大祖国的基础。只有把知识掌握透彻,把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寻求真理,才能用真理建设祖国。

毛泽东主席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战略家、政治家,一生都与书本为伴。他读书的目的,先是为了“修学储能”,后是为了寻求“大本大源”,最终他是为了寻找救中国的“主义”。 毛泽东曾经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用那钉子般的精神,铸就了一个伟大的祖国。

“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马克思曾这样说道。外表的美丽永远是短暂的,再美也抵不过时间的摧毁。而用知识的力量来武装自己,时光过的越久,知识便积累的越深厚。如同酿酒,存放的越久,越是回味无穷。

5.知行合一新青年心得体会作文 篇五

领导干部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包括政治理论、经济理论、社会理论、法学理论、管理理论以及与自己工作紧密相关的专业技术理论。其中,领导干部需要掌握的最根本的理论是政治理论,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创造者们都是践行“知行合一”思想的典范。毛泽东思想主要形成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是随着革命战争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不断对当时党和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的结果,反过来又用以指导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进一步完善。邓小平理论主要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加深思想认识的理论结晶,又在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渐完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同样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于中国“强起来”的新时代,是对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国内外的新形势和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提出的符合实际的理论指南。

这一系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对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不同形势和不同问题的理论认知,是对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理论回应,并且随着不同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深入而逐渐完善。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创造者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继而深刻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以艰苦卓绝的毅力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一套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不仅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和执政规律,而且也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不仅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而且也诠释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合一”思想。

6.知行的作文 篇六

2016考研考生要想在考试中脱颖而出,除了掌握知识点之外,还需要足够细心,特别需要注意题中用词是否严谨。以“知行合一”与“知行统一”为例,二者是否能够等同呢?

一、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的,其中“知”是指认识,“行”是指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知行合一”是由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王阳明)提出来的,包括“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和“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这两方面内容,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这一思想强调了对人的重视,是有一定进步性的,但它认为认识代替实践,认为人们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把认识和实践混为一谈,是错误的。

二、知行统一:“知行统一”是毛泽东用中国哲学范畴对认识和实践统一理论的概括,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它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思想,是正确的观点。孙中山认为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历程是从“不知而行”到“行而后知”再到“知而后行”这几个阶段,其与后期毛泽东对“知行统一”这一思想的理解基本一致。

三、试题解读: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http:///kaoyan

A.知行不可分割 B.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进 D.行先知后

【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论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题干中“以行而求知”,“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这两句揭示了行先知后的思想;“因知以进行”,“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两句话表达了知行相互促进的思想;“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体现了知行不可分割的思想。因此,A、C、D三项是本题正确选项。而B项“知行合一”这一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不选。

综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知行合一”与“知行统一”二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是迥然不同的。考生在做题过程中,除了要认真审题干之外,还需要认真推敲选项的表述,注意细节的表述是否正确。

7.知行的作文 篇七

一一、好校长要有大胸怀、大手笔、大气魄

胸襟气魄、学识人品, 这是每一个好领导必备的品质。但学校的绝大部分校长是从一线教师走过来的, 或多或少会有这一特定职业背景下积淀起的“小家子气”。好校长一定要彻底摒弃教师的“小心眼儿”和“穷酸气”。

做个好校长, 我们要有容人之量。试想, 我们不允许任何一个下属比我们强, 我们的事业怎么干?我们不给下属权力和信任, 他们如何开展工作?我们不给他们发展的机会, 他们怎么实现自己的抱负?

所以, 在我担任校长期间, 从不计较任何老师离开我所在的学校。“流水不腐”的道理大家都懂, 一个人离开学校, 往往在成就了这个人的同时, 也给了接任者一个成功实现自我的机会。我极少拒签老师们和领导们外出学习开会的单子, 因为我知道, 外出学习对于老师们来说是难得的机会, 尤其对于“读书”多于“行路”的老师们来说, 出去长见识有时比很多次说教的效果还要好, 更何况他们回来后给身边人带来的辐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 一个好校长应该有大的胸襟气魄, 做事情要有大的手笔, 这样我们才能带出有气魄的教师队伍, 带出有气魄的学生, 才能让教育事业生机勃勃地发展。

二二、“大教育”的观念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说:“再好的老师也要经受成绩的考验”, 校长何尝不是如此。做一个好校长, 必须首先接受学习成绩的考验。处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转型期的初中校长们有很多无奈, 但我们一定要坚定地认识到:大教育的观念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我们一定要为学习成绩而努力, 因为智育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试想, 一个连学习成绩都抓不好的学校, 又如何能完成德、智、体、美、劳等众多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的教育呢?所以, 无论在哪个会上, 我都坚定不移地向大家灌输这样的思想:教学是生命线, 初三最重要。

但是, 我们不能不真切地认识到三点:一是一定要做好控辍工作。如果一个学生不再升学, 那么初中教育就很可能是他一生的终结教育, 为此, 我十分关注学校的控辍工作, 不单单把一年一度的控辍检查作为学校控辍工作的全部, 还要求德育处切实制定相关的制度和办法, 将控辍与班主任的相关荣誉和自身利益相关联, 并把控辍上升到“为孩子终身发展负责”的高度。二是学校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还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各个层面。为此, 我对德育处、团委、音美组、体育组及相关部门提出要求, 每赛必参, 有奖必夺, 每次的活动必须认真组织。无论是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是学生运动会、队列广播操比赛, 我都亲自参与, 给予关怀和支持。我的想法是, 让整洁优美、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 让精神百倍、富有军人气质的大课间振奋学生, 让坚持有加、整齐划一的长跑磨练学生, 让优异的运动会成绩鼓舞学生, 让翩翩起舞、异彩纷呈的校园艺术节感染学生。总之, 除了成绩, 做为一个好校长, 我们要关注的层面还有很多。三是就学生个体而言, 我们的确不能把“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当成一句空话。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培养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为此, 对十二中学的语文教育, 我提倡练字, 提倡加强古典文化的积累和积淀。所有的学科我在提倡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 兼顾学以致用, 兼顾未来的实用技能。我希望孩子们年轻时就有注重健康的意识, 我要求全校学生坚持长跑, 这虽然不是什么新做法、新观念, 但我是将它上升到“一生有用”的层面来认识的。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 一个好校长是要有一点儿大教育的观念的, 不然我们很难在自己的教育生涯和校长的职业生涯里划上完美的句号。

三三、正确的金钱观

很多人喜欢把“金钱观”理解为价值观, 我不这么看, 我认为前者更具体, 也让容易让人们对为什么活着产生认识和理解。金钱习惯上被认为是货币, 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但在哲学世界里, 金钱是物质, 更有甚者, 可以说是利益或欲望的代名词, 我们这里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是:校长应该如何对待利益和欲望。

校长应该爱钱不?应该!任何人都是如此, 因为钱是物质财富的代名词之一, 赚钱是一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但“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与日俱增, 校长这一行当已经日益成为高风险职业。我们不能如贾平凹先生所说, 对钱应“来者不拒”, 至少应该做到他所说的后半句“去者不惜”, 当我们对金钱和物质利益的诱惑看开看淡后, 我们才能省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认真想想, 我们是否应该把教育当成一份事业来做。

校长爱钱, 就会有很多人送钱, 有很多人找校长合伙挣钱, 有很多人想尽各种办法让校长腰里有很多钱。当“钱”更多地充斥在校长的腰包的时候, 校长们脑子里“教育”的概念就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所以, 如果校长不十分爱钱, 或者说只爱应该爱的钱, 就少了一些让大家送钱或让自己“发财”的机会, 就会更坚定一部分人献身教育的信心和勇气, 就会让教育更显净土的本色, 让教育更为公平。

所以, 校长对于钱不能“来者不拒”, 但一定要做到“去者不惜”, 爱钱但一定取之有道, 用公家钱得算计, 花自己的钱不必吝惜。

四四、正确的管理理念

(一) 要让手下人“抢活儿干”

我常在干部例会上对中层以上的领导们说这样一句话:“管理管理, 你只有管他, 他才理你。”这里我们解决的是一个有为的问题, 想管他就理你, 这就解决了一个做为不做为的问题。一所学校, 如果所有事情都让校长事无巨细地负责, 老师们只听校长一个人的, 那这个学校就没法好起来了。在我任职过的学校里, 我努力让我的副手和中层们成为能独挡一面的人, 老师们的问题尽量在他们那里解决, 我希望老师们更担心其他领导的监督检查, 更怕被这些行家里手发现问题。至于我, 要解决的是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不然我是真怕其他领导觉得我抢了他们的活儿, 而有“士恨不生战国”、“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至于他们抢我的活儿的事倒是时有发生的, 但每每我都认为这是在帮我, 也是我们之间亲密无间、同舟共济的战斗友情的体现。当一个下属要求我这个校长做一件具体工作时, 说明我们之间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默契。换而言之, 如果真的有一天他想取而代之的时候, 也许就是我别谋高就之时。而这也是我前面说的要有胸襟的一种体现, 说来容易, 做起来还真是很难的。

(二) 选几个可靠的人向你负责

这是做校长的秘诀。现代的系统论告诉我们, 一个百人以上的团队, 一般需要有四人左右向第一指挥员负责, 当一把手的永远不要靠前指挥, 因为这样既表明你职责不明, 又表明你没有领导力, 大家都不听话时才需要一把手上场。这告诉我们:应该按程序做, 有分工地做事, 用每人一块自留地的方式做事。对于可依靠的人, 给地给指标, 要种子给种子, 要肥给肥, 余下的事情, 连种什么都可以由自己决定, 前提是你得找到一个种田好手。

(三) 让很多事变成习惯

习惯有着巨大的前行力量, 很多学校管理工作都可以程式化运行, 这一点魏书生给了我们很多经验, 相信很多校长对此都不陌生。但我们的管理还是过于繁复, 什么时候我们过上了“校长不开例会, 日程基本可以安排的日子”, 我们也就真的从管理中走出来了。开学典礼的日子和程序可以固定, 升旗仪式的内容可以固定, 军训、艺术节等众多活动也都是可以固定下来的, 由此可见管理过程中理念的重要。

上面说的是理念, 有了正确而先进的理念后, 校长的行动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做一个好校长, 行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要有“坐言起行”的作风。

做一个好校长, 良好的行动力从“迅速去做”开始。多年管理工作让我产生了这样一种感受, 有很多事情是有想法的, 有很多管理也是有创意的, 但时过境迁就往往不能再实行。事务性的工作, 拖得太多会让人倦怠。所以, 校长要养成迅速去做的好习惯, 要让“坐言起行”成为一种工作作风, 能做到这一点, 就是学校之幸, 教师之幸, 也是学生之幸。因为, 如果学生能从校长的管理中受到“坐言起行”的行事作风影响, 是会终身受益的。

2. 要有抓住重点和细节的能力。

要做一个好校长, 我们必须有抓住重点的能力。诚然, 教学工作是生命线, 这话我们时常挂在嘴上, 是不是好校长也都会拿个凳子听几回课。但有时, 我们要抓的重点在细节中, 抓德育, 操场和楼内的纸屑和口香糖印迹就是重点;抓教学, 有可能领导定期听评课是重点;抓学生组织纪律性, 可能间操队列是重点;抓教师的管理, 可能签到簿和开大会的纪律就会成为重点;抓师德, 教师办班补课和阳光分座就可能是重点。很多重点是我们关注不到的细节, 如果忽视细节, 我们就忽视了管理的核心环节, 一些做法就难于奏效。

3. 要进行适时适度的决断。

做一个好校长, 要有良好的决断能力, 关键时刻我们要有当机立断的能力和魄力, 悬而未决的问题, 我们要依靠极强的政治敏感和洞察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上, 全面、周到、科学而不失人文关怀, 这应该是我们奉行的工作原则。

8.塑造知行合一的影响力 篇八

无论好与坏、欺骗与信任、光明与黑暗、爱与恨、生与死,我们受到身边的环境、人、事物的影响,同时也在影响着身边的人、环境、事物。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影响力随之而来,当我们有一天离去的时候,影响力也不会立刻消失。

我们生活的时代价值观逐渐模糊淡化,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大行其道,在某些领域影响力像病毒一样迅速繁衍和蔓延。最近所发生抢盐、药家鑫、染色馒头等事件可谓影响力不小,但是我们不禁要质问:这就是影响力吗?笔者调研了很多优秀的企业,企业的管理者面对居高不下的离职率而苦恼,根据走访后的结果却发现60%员工的离职有着相同的原因:因企业而来,因领导而走。当时我们认为是领导力存在很多问题,而今天看来却是影响力出了问题。人是情感的动物,虽然有着物质的诉求,但是真正能够打动人的往往是情感,往往是通过影响力而实现的,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影响力。

无论是社会、企业、个人,我们必须真正去了解和认知影响力,也应该学会掌握和运用影响力。如何获得真正的影响力,这是管理者必须要面对的挑战和门槛,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有高度影响力,真正成为团队的灵魂,从而实现团队可持续发展。

系统思维·持续修炼

我们总是与时代的影响息息相关,当下的人们总是希望以最短的时间,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收益。思维意识注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式,所以我们只能触及到事物的表面,也总是在做一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情,而没有认清事情的本质和根源,从而根本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解决难题的时候,应该在充分了解事实的基础上,拿出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而已,《影响力》恰好解读了这样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书中介绍的影响力的武器有:1、互惠;2、承诺和一致;3、社会认同;4、喜好;5、权威;6、短缺。影响力的这六个关键词貌似独立,彼此之间却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我们掌握了影响力的武器,无论是主动影响还是被动接受影响,当发生交互、交集的那一刻,我们注定不是要最后消灭对方,而是要在这一过程中彼此都能够受益,这才是真正的影响力。因此我们从管理学“共赢”的角度去解读影响力,也能够让读者更深刻体会影响力的魅力与作用。

西方哲人说过:妥协是生活的艺术。所谓艺术就是在商业竞争中,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和对方的利益所在,能够通过让对方获得利益的方法,使自己情利双收。在以利益为驱动力的商场上,共赢不是道德法则,而是利益法则。这也就是影响力的“互惠”,当然,仅仅凭着“互惠”就可以达到共赢是不可能的。

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应该是信任,彼此承诺并能够保持一致。如果脱离了承诺和一致,就无法保证互惠。商场上的共赢原则不是表面上的简单分配,而应该是在某项商业合作上使双方的利益获得最大化的努力。因此,将重点放在双方的不同利益上,从双方的利益出发,不失为到达共赢结果的有效途径。如果双方在某一方面的利益发生冲突,不妨用扩大合作条件的方法,或用在时间上找齐的方法,达到共赢的目的。

对于交易的理性接受和良好感觉是衡量双赢的标准。商场合作中的双赢是理性的接受,就是通过销售或生意上的合作达到预期的商业绩效。双赢中的良好感觉,就是双方对有商业绩效的合作都感到满意和愉快。这与双方的喜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要想说服客户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从客户利益出发,把自己的脚放进客户的鞋子里。如果你能站在客户的角度,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不但有些障碍会突然不再是障碍,而且我们还能够以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赢得客户的信任,使下一步的行动水到渠成。实现共赢需要社会的认同,并顾及彼此喜好。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确立领导者的权威地位和作用,能够创造价值,最终才能走上共赢的道路。

当从供应角度解读影响力,我们就会发现影响力无处不在,这些简单的东西蕴含大智慧,而如何将其转化而行动,并最终形成业绩与绩效,这都需要我们理论联系实际。

以道驭术·知行合一

《影响力》是西方一部优秀的经典之作,但是要想真正的学习和领会,就必须从东方的视角去解读,以“拿来主义”的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虽然现在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说东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小,但其实东西方之间的差异总是存在。尤其是在价值观上的差距,是难以跨越的,因此我们必须审视国人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财富与积垢。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时代一直是专制的时代,对于权力的膜拜和追崇压制了人们天性,一直无法让国人以人性和人文这把钥匙去打开心灵的禁锢。中国式管理仍然摆脱不了权术的窠臼,如果解除不了帝王学的阴魂,中国式管理无异就是痴人说梦。如果将“影响力”变成职场政治的利器,那么将是对影响力的误读。影响力绝对不是某些人或者某个阶层的所具备的,任何人都会具备影响力,有了影响力才会有人生存在的价值。因此,影响力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以尊重人为准则,彼此相互影响,而实现真正的影响力应该通过两个通道: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同时并行。这正是《影响力》这本书最大的闪光点所在,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所在,因为《影响力》解除了心灵的枷锁。当我们看到很多简单而粗暴的书籍大行其道,这些书中只考虑到管理者的感受和喜好,只谈执行、服从、命令,而忘记了从企业员工的角度思考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根本就没有解决企业的存在问题,更不要说企业的发展问题。

从企业管理方面来讲,《影响力》不仅仅是营销必读之书,从领导力和文化管理的角度来说,《影响力》也应该是必读之书。我多次向朋友推介此书,在事后分享的过程中,他们总是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推荐给我的这本书我读了不止一遍,但是我把书里面介绍的方法拿来用了,还是不能改变员工的想法和行为。当听完这样的反馈我不禁汗然,读了影响力就想着去改变别人、驾驭他人,那么无疑是想学几招治人之术,而真正去影响别人,这才是影响力之道。如果读《影响力》只想学会了影响力之“术”,而忽略认知与了解影响力之“道”,那么则是对于这本书的最大亵渎。

何谓“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法则之“道”。这既是天道,也是人道,也就是顺应规律。因此影响力之道应该是沟通、合作、分享,是愉快而欣慰的事情,而绝对不是哪一方要去征服和改变对方。以欺骗换来的必将是更大的欺骗,因而仅以“术”只能解决局部和暂时的问题,会带来更大隐患,久而久之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来。要想解决思想深处的问题还得从问题的根源入手,从而彻底解决这一顽症。应该是道术合一,不要痴迷于权术之中。当读《影响力》的时候,应该时刻懂得这样的道理:最重要不是改变他人、改变环境、改变社会的冲动,而应该是影响他人、影响环境、影响社会,并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如果最后能够做到改变,那么将是善莫大焉。

信笔由僵,暂且收住,真正影响力绝对不是说说而已。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我想这才是根本!

“ 点评人简介 ”

党向阳:

9.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篇九

王阳明是谁?百度一查不要紧,在历史上王阳明实在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角色,曾国藩、蒋介石是他的铁杆粉丝,连毛主席他老人家都非常佩服,甚至日本明治维新运动都受了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从其哲学思想、政绩、军功、文学、书法等几个方面看称千古圣人一点不足奇。

于是我马上粗读了一点《传习录》,从中领略了心学的精髓竟然是心即理!凡事从心而定,天理自在人心!天理就是良知!良知与生俱来!知行合一致良知!我的妈呀,这些以前我怎么不知道!这么厉害的王阳明,怎么会在我50多岁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妄称是读书人,丢人啊。很想了解王阳明这个人,得知度阴山所著《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正是最适合了解王阳明的,为了省钱,在网上听了一遍。很感兴趣还不过瘾,于是就到书店又买来纸质书看,其中内容完全颠覆我的认知了。

这本书用浅显、有趣的语言,讲述了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并把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作了重点介绍,从龙场悟道悟出心即理,到提出天理就是良知人人都有,到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阶段,层层深入把王阳明心学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听读的过程中,我始终有个感觉: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就是要唤醒人们心中被私欲蒙蔽的良知,用良知判断是非善恶、指导做人做事,从而让人生更有意义。

当今社会虽然有了巨大的科技进步,物质丰富金钱万能。但是人的灵魂却出了问题,道德滑坡,人与人之间除了金钱关系外其他正常的伦理道德严重缺失。物欲横流、假货横行、为了个人私欲损公肥私坑蒙拐骗,人们的良知被蒙蔽了。当我读完《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内心波澜起伏,我的良知在哪里?我知道我的良知在心里,可是遇到社会中各种扭曲现象,我的心中同样会不平、不静、不忿、不服。我能感觉自己的良知,但却很少用良知指导做事的行动。知而未行只是未知,王阳明提出“事上练”,“知行合一”让我明白,光有良知是不够的,必须“知行合一”去做,即所谓“致良知”。当下,我们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已经无心静下来唤醒自己的良知,更不用说“知行合一”了。因此,总书记多次在中央重要会议、场合谈到“知行合一”,就是要全党全国人民“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10.厚德博学,知行合一的孔学渊源考 篇十

厚德博学,知行合一的孔学渊源考

校训“厚德博学,知行舍一”具有深厚的孔学渊源.“厚德”是孔学从<易传>继承和发展的`思想,是孔学的教育目标;“博学”是孔学的教学原则;“知行合一”的最初理论来源是孔学在伦理道德层面上的知行统一学说,是孔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作 者:张壮强 石维有 ZHANG Zhuang-qiang SHI Wei-you  作者单位:张壮强,ZHANG Zhuang-qiang(玉林师范学院,教务处,广西,玉林,537000)

石维有,SHI Wei-you(玉林师范学院,政法系,广西,玉林,537000)

刊 名: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LI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7 28(6) 分类号:B2 关键词:校训   厚德博学   知行合一   孔学  

11.简析学校道德教育的知行统一 篇十一

道德教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一般说来,从内部结构来看道德品质,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几个要素,简称为知、情、意、行。“知”是对道德知识、规范的认识,是衡量是非、善恶丑的一种尺度;“情”指道德感情,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是指实现某种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行”是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行为。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关键在于知与行,同时行又是道德的重要标志。“道德不只是认识问题,从根本上说,它是行为和实践的问题。”故人们习惯把“德行”二字放在一起。另外,从德育心理发展的客观过程来看,道德知识是自觉实践道德行为的基础,对知识的掌握可以产生规范个人思想行为的内部标准和力量。因此,在学校德育教育中,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道德的认识水平。可见,“行”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则是关键。然而,要使“知”变为“行”还需要情感和意志的中介作用。情是使知转化为信念的必要条件,没有情,则无动于衷,意和行也就缺乏推动力量。意是坚定的信念,没有意,信念则会动摇,行为难以持久,也就不可能形成一种道德品质。因此,为了正确把握学校德育中的知行统一关系,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确立和坚持人本理念,以学生为本,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体现“全国、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强调入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使学校德育,在目标上强调“人文化”,内容上凸现“生活化”,方法上注重“实践性”,评价上采取“多元化”。工作中必须遵循“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动之以情,以情育人;导之以行,以行纠入;知行统一,持之以恒”的教育规律,努力做到:

一、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这是从事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的前提。我们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社会转型变化中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社会生活实际,由具体到现象,使学生明道理、辨是非,为把知识转化行为打下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做到心中时时有学生,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心理调适等疑难问题,并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认识、熟悉教育对象,了解学生思想实际,针对性地教育和解决问题。要“缩短”师生的年龄差别、角色差别、接近学生,民主平等,相互交流,熟悉他们思想、生活、语言,建立感情,取得信任,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随时留意观察同学的言行,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向,掌握学生思想脉搏,以便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地解决。教育的内容重点放在道德认知、道德自省能力的提高,同时要结合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以解疑释惑为着力点,尽可能从学生所熟悉或关注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讲解新的知识,利用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引导青年学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了解、比较,在实践中探索真理、认识真理、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而达到识别美与丑、正确与错误的目的。对涉及青少年学生个体特殊问题,不轻易放过,利用课余时间做好个别工作,尤其要注意关爱弱势群体如特困生、残疾生和有心理障碍的特殊生等。

二、强化实践体验意识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导之以行,在学生明道理、辨是非的基础上引导实践。而实践教育活动,一定要从青少年实际出发,针对其特点,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及全面发展,形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如组织社会实践、社会考察,举行青年学生人生理想报告会、演讲会,组织进行人生、友谊、爱情思辩会;开展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社会主义征文活动;结合学习特点进行知识竞赛,基本技能训练:开展诗歌朗颂,演唱比赛,组织青少年学雷锋活动等,寓教育于实践活动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按照学生不同年龄成长规律,对不同阶段确定不同教育目标,实施不同教育方法。使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择业成才教育贯穿于青年学生日常道德教育全过程。

道德始终是一种人类把握世界的“实践——精神”方式,而这种方式只有在现实的生活中才可能被把握。因而,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强化“生活育人”、“实践体验”意识,即把育人过程融入校园生活,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学会以道德方式生活,边学习知识,更注重学习做人。学校道德教育要围绕学生个体成长中可能触及的各类问题,把各项育人工作的开展,定位在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基础上,为学生从学校步入现实社会提供体验性经验准备,使学生能适时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而“生活育人”、“实践体验”意识,则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为学生提供“知行统一”的实践平台。

学校道德教育只有把育人过程融入校园生活、社会生活,才可能使学生学会以道德方式生活,在生活实践体验中进行自我修养的升华。学校道德教育,只有让青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认识、提高,才可能使“知”“行”统一,并以“知”指导“行”和规范“行”,在“行”中深化“知”,体验“知”,从而把“知”内化为个人素质品德,并融入生活实践。

三、突出“个体发展”规律

人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教育应当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长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过程过分强调社会价值,以“大公无私,人民伦理,”来塑造个体“无我”的道德品质,对个体道德的自主、自由和生命价值的尊严以及自我利益的正当性进行了抑制和铲除。这种缺乏自主与自律的道德理念不可能培养出个体的真正道德品质。市场经济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均发生了变化。现实社会是多元化的,时代要求德育工作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基本道德价值与核心道德价值教育。即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存在着为人们所共同接受的,对人类生活来说有重要价值的道德。如关心、诚实、公平、负责等,这些道德价值在人类长期的历史中已被证明是正确的,是社会之所以能存在的基础。而青少年学生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思想品德缺位行为,是正常的,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道德教育能否运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对学生加以实践,行为引导,且这种教育必须符合人性化要求,必须突出个体发展规律。

我们对学校德育的价值定位重新审视,并不是一反传统德育价值定位的“社会本位论”转而成为“个人本位论”,只强调个体价值,更不是将个体价值同社会价值对立起来,而是为了更科学合理看待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两者辩证统一。道德教育,一方面要服务于国家社会需要,另一方面,更要按照个体需要,个体的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这是其本质目的和价值。

四、突出“主体能动性”

为了真正使学校道德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目标,在教育内容上应构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内容体系,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个体成长发展需要。其教育内容选择与组织应把握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结合点,让学生所接受的道德知识应是活生生的,而不是游离于社会现实之外,悬于社会生活真空的干巴巴的道德规范知识,改变过去教育者授教育者进行“塑造”、“改造”的学校道德教育过程,忽略学生主体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不能回避社会及个人的现实问题,应针对社会热点问题,青年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与学生展开探讨,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社会现实及其变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得到及时反映。

五、体现民主式与个性化

学校德育工作者在道德教育中应“构建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教育观、学生观,树立‘师生平等‘教育民主的教育思想。”体现民主式与个性化的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本身是充满人性的,也只有充满人性的教育,才更易于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模式化教育是一种不顾教育对象认识水平的个性特点而千篇一律、千人一词的道德教育。而个性化教育,强调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方式,个性化教育是思想教育人性化的最好体现,也是人本理念教育的必然。

总之,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几方面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使之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以人为本,注重生活育人、实践育人,在引导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方面的知识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实践体验,生活磨练,激发情感,逐步形成道德观念,掌握是非标准,提高道德评价能力。尤其要明确提倡什么,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怎样做人,做什么样人,使思想品德方面的理论知识与青年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打开其心扉,扣动其心弦,形成一种有效催化剂,并能够排除内外干扰,真正对道德文化,在思想上认同,情感上接受,实践中践行。坚持实践正确的信念,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2.知行的作文 篇十二

企业文化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用科学的思想和先进的理念武装职工队伍,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是知与行的有机体。“知”是企业理念,对企业是什么、企业应该是什么、企业将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科学回答。“行”是实践,是用企业理念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基业长青的过程。晋煤集团始终坚持企业文化在企业转型跨越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始终坚持把企业理念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努力打造知行合一的企业文化,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升企业软实力,为建设极具核心竞争力的新型能源集团提供文化支撑。

1 高度决定视野,登高望远谋跨越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晋煤集团作为省属重点骨干企业,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战略部署,勇挑重担,奋力赶超,勇当全省转型跨越的排头兵。

坚持站位全局,奋力再造两个新晋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统领下,晋煤集团自觉融入全局,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建设极具核心竞争力的新型能源集团”的企业宗旨,“亿吨基地、千亿规模、百年企业、能源旗舰”的企业愿景,“再造两个新晋煤,对标世界500强”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及承担的历史使命,力争到“十二五”末,新增投资1 500亿元,形成1亿吨的原煤产量,100亿立方米的煤层气抽采量,2 000万吨以上的煤化工总氨产量,2 000兆瓦以上的电力装机容量,生产经营总额突破2 000亿元,实现利润200亿元,建设极具核心竞争力的新型能源集团。2011年,集团公司营业收入达到1 253.71亿元,实现利润近60亿元,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85位,效益200佳第86位,首次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前100名,成为山西省最具价值的企业。

坚持与世界500强对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承载着党和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殷切期望,也是全体晋煤人的热切期盼。对标世界500强就是要跳出晋煤看晋煤,立足世界看晋煤,认真学习世界500强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成长方式,实现经济规模与发展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打造独具晋煤特色的产业链发展模式、技术创新模式和精细管理模式,确保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在安全管理上,集团公司积极与杜邦公司对标,学习借鉴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

坚持走开放合作之路,实现互利共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企业做强做优必须解放思想、开放合作、借力发展。晋煤人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公司的合作与交流,集聚和吸收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要素资源,实现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2004年起,集团公司充分利用无烟煤是优质化工原料的资源优势,通过增资扩股、股权受让等方式,先后完成了对江苏、山东、河北、安徽、湖北、浙江等9省(直辖市)13家化工企业的并购重组,有效解决了新建项目存在审批难、投资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化工产品铁路运力紧张等问题。目前,煤化工产业已位列集团公司营业收入第一位,集团公司已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煤化工企业集团。在煤层气领域,积极与阳煤集团、焦煤集团、中石化等企业合作,在晋城、阳泉等地累计施工地面煤层气井3 300余口,煤层气抽采量、利用量连续五年领跑全国。近年来,利用“两省一市”经济技术合作考察活动、第六届中博会、第四届能博会等契机,集团公司积极走出去开展引资引智、项目推介、合作洽谈,与中石化、北汽集团等20家企业和地方政府实施战略合作,引资额达到500多亿元。

2 思路决定出路,六业并举促转型

转型发展是资源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晋煤集团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基本方针,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走出一条独具晋煤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集团公司拥有煤炭和煤层气的资源优势、煤化工的规模优势、煤炭和煤层气开采的技术优势、逐渐成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特别是50多年发展积累的雄厚人才优势和文化优势。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实施,结合企业自身优势,集团公司明确了“固煤、稳肥、增气、扩化、强机、兴电、育新”的发展路径,“做强做大煤炭主业、开放合作相关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速推进转型跨越”的战略方针,“构建三条产业链,做到五强五优”的基本要求,着力实现由重采煤向重转化的转变;由线性生产方式向循环生产方式的转变;由一元独大向多元支撑的转变;由单打独处向开放合作的转变;由占领资源向占领市场的转变,积极培育独具特色、主业突出、循环发展、高效节约、极具核心竞争力的新型能源集团。2011年,集团公司非煤产业营业收入833.64亿元,占集团公司总收入的74.2%。

以六大产业为依托,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结构。集团公司通过实施“固煤夯基、稳肥扩化、保安增气、强机发展、特色兴电、育新突破”六大工程,做强做优煤炭、煤化工、煤层气、煤机、电力、新兴产业六大板块。其中,煤炭是基础产业,核心战略地位不可动摇;煤化工是支柱产业,是比较优势,煤化联动是集团公司化解市场风险的坚实屏障;煤层气是重要产业,是转型发展中的亮点,在“气化山西”进程中发挥着领头雁和主力军作用;煤机是新型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前景良好;电力是特色产业,煤电一体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增强企业发展实力、提升发展水平的战略之举。

以循环发展为路径,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集团公司按照“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基本理念,强化“煤-气-化、煤-焦-化、煤-气-电”三条产业链建设,构建起了独具晋煤特色的单位“小循环”、园区“中循环”、产业“大循环”、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友好和谐的“全循环”经济体系,创立了“以煤为基、产业耦合、绿色生态、循环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闯出了一条资源型企业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集团公司通过井下低浓度瓦斯发电、建设煤泥、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发展煤矸石建材,矿井水净化复用,建成了寺河矿、成庄矿等多个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正在加速推进山西晋煤集团100亿立方米煤层气抽采和利用项目、高硫煤洁净利用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古交煤焦化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山西晋煤集团100亿立方米煤层气抽采和利用项目被列入省级标杆项目,高硫煤清洁利用循环经济工业园已被列入山西省综改试验“一市两园”项目。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集团公司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充分发挥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作用,以影响企业安全生产和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环节为重点,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助推企业转型发展。“十一五”以来,集团公司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4项,“煤矿区煤层气立体抽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示范”等3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拥有专利近200项。在煤机制造方面,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高的7.6米液压支架、二代连掘和掘锚一体化工艺,拥有20余项国内首创及国际领先技术。建成了国内实力最强的山西煤层气工程研发中心,组织起草的《车用压缩煤层气》、《民用煤层气(煤矿瓦斯)》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颁布施行。

3 细节决定成败,科学管理助推发展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晋煤集团围绕企业战略实施,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以企业理念引领企业管理创新,将企业理念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加快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创新,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狠抓安全生产不动摇,筑牢转型跨越发展根基。集团公司将安全观由“安全高于一切,一切服从安全”上升到“生命高于一切,一切服从安全”。“安全”到“生命”两字的细微变化,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内涵。集团公司每年下发安全一号文件,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委会扩大会议、每月召开一次安全讲评会,每半年分系统、分专业组织开展一次安全技术会诊,始终把安全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位置,构建起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下发《“安全红线”管理规定》,把易导致重大恶性事故的行为确定为“安全红线”。对触犯红线的矿级领导干部予以免职;对触犯红线的岗位操作人员给予开除或留用查看处分,成建制外界队伍人员予以辞退,不得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工作,不断强化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推行128条《安全管理强制性若干规定》,规范职工岗位操作行为,实行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做放心人。对安全绩效进行刚性考核,对失职的管理人员,进行先免职再处理。

狠抓执行力建设,为企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集团公司提出了“少说不能办,多说怎么办”的执行观,就是要求凡企业定下来的事情,当天的事当天办,当月的工作当月做,当年的任务当年毕。由人力资源中心牵头,每月对职代会重点分解任务完成情况或进度、会议纪要落实情况进行督办考核,完不成的要说明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对单位作出相应的扣分或经济处罚,确保各项工作“有部署、有执行、有监督、有反馈、有考核、有兑现”。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按照“一年一循环、一季一讲评、一月一汇总”的要求,严格控制项目工期、质量、投资、安全等指标,加快推动项目的规划、审批和落地。大力推进准军事化管理,以军人的严明纪律培养职工的自觉行为,以军人的严整风纪培养职工的作业习惯,以军人的团结精神培养职工的团队意识,全面提升企业执行力。

狠抓团队建设,为企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集团公司提出了“人人可成才,识人看德才”的成才观,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观念,不拘一格广纳群贤。集团公司制定并实施“三·四·五·一”人才战略规划,鼓励职工根据岗位特点与自身优势,在“管理序列、专业技术序列、操作序列”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全煤技术能手张晨光的名字命名了集团公司首个“大师工作室”,年薪不低于20万元,激发了技术工人岗位成才的积极性。出台了基层高管公开招聘制度,通过岗位竞聘,先后选拔了85名财务总监、总法律顾问和专职董监事等高管人员。

狠抓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为企业转型跨越发展培育优良风气。各级领导干部在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中坚和骨干作用。集团公司提出了“把工作当事业、视事业如生命”的事业观、“干净干事、干事干净”的廉洁观,“六提倡六反对”的领导干部行为准则,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企业转型跨越中发挥表率作用。按照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出台了《晋煤集团关于改进文风、会风、工作作风的20条规定》,集团公司领导班子及机关处室向全体员工做出庄严承诺。利用OA系统,设立《昨日要情》专栏,集团公司所有正处级以上干部每天的工作要点要上报昨日要情办公室,经汇总后,网上公示,接受监督。集团机关人员下井查处的问题在OA系统进行公示,杜绝了以往找人替班或只下井、不解决问题的现象。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正处级干部出差请假,要向集团公司正职领导、分管领导请假。对于未请假,无故缺席集团公司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管理人员进行通报。

4 结语

综上所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企业文化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晋煤集团将企业改革发展中的战略思想、创新成果进行总结提炼,上升为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理念,体现了企业决策层的集体智慧和全体晋煤人的根本利益,丰富了企业文化内涵,成为晋煤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纲领。在企业文化引领下,把企业文化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以文化力激活生产力,提升发展力,推动了企业转型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念怀.战略制胜[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吴宏彪.核心价值观—建设有灵魂的组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13.知行合一学校校训 篇十三

何为“知行合一、为人师表”?知是指对社会现象人生事务的理解和认识,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行是指主动参与和实践活动,一个能治国平天下的人,必须要有对社会各种事物和现象都能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过程。所谓合一,是说:并不是知是绝对主导,也不是行是惟一功用,而是知和行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对社会对世间事务的正确认知是正确行为的前提,正确行为实践是正确理解世间道理准则的必然结果。反推也一样,行为社会实践可以总结出相应的社会经验。为人师表,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

在当今的社会中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为人师表“?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以前,人们认为,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已要有一桶水,这种看法在社会发展速度很慢的年代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在当代这样一个发展极为迅速的社会,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已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一桶长期不更新,不流动的水,会变成死水,一个教师的知识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更新,他的知识就会变得陈旧,变得无用,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已的知识,常教常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贯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一的探索精神。比如地位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分析文章的成败得失,如果自己没有一定创作性活动,没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就很难入木三分,切中要害。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的标准,道德的准则,价值的取向也是不断变化的,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我们不可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给使学生受用终生。人们不仅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14.知行在我心征文 篇十四

在这个铄石流金的季节里,我参加了2010“知行中国”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转眼间,班主任培训已经接近尾声,在这段时间内,我看到了各位同行从克服各种困难进入学习到如火如荼的进行学习再到熟练操作,以及现在把学到的经验运用于自己的实践中,内心感到无比的快乐。

回顾自己参加工作的十几年,我一直穷于应对班主任纷纷扰扰的工作,很少有时间去安静地思考和学习,脑袋越来越大,内存越来越少,尤其在成家及有孩子后的最近几年,班主任工作越来越觉得吃力。在我参加了这次的班主任培训后才幡然醒悟,通过近一个多月的在岗实践,再次欣喜地品尝到了这次培训给我带来的巨大收获。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管的事是最琐碎而复杂的。大至教育教学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如果班主任不去管理这些小事或管理方法不到位,可能就会使班级纪律涣散,学生思想懒散,更不必说形成一个学风浓厚、紧密团结的优秀班集体。如果班主任事事都亲力亲为,对于现阶段的老师来说,压力又过大。如何既能减轻自己压力又能带出一个先进的班集体呢?我觉得这次的培训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这次远程培训学习容量大,任务重,每天都得抽出时间观看视频案例,完成相关作业,写日志,发帖留言、上传资源等,否则就会跟

不上学习的节奏。进入学习后,我感觉到这次培训的涵盖面很广,案例中所呈现的都是班主任们多年的教育生活中最真实最鲜活的案例,教育专家们呈现给我们的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能直接有效应用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实践,为我们在班主任管理过程当中解决许多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也使我们能不断反思自身的班主任工作。每次处理班级事务,我总是会想到暑假中观看的相关案例,与之进行比较、反思,在思想与学识,理论与实务的交流中,我深深地体会着培训学习带给我的激情和感动。班主任工作中的很多事情都能在这次培训中找到处理解决的途径,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捷。我觉得,这次培训本身就是一段充满大爱与智慧的快乐旅程。

今年我任教二年级的一个班语文,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其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件事儿,所以低年级的班主任是学校里最累的。而我班的大部分学生由于父母在上班打工,所以早上到校早,中午在校用餐,晚上父母很晚才来接。针对这样的情况,如果让班主任每时每刻在教室里看着这帮孩子,就给班主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且加重了班主任的负担。所以本学期一开学,我就着力打造一支优秀的小干部队伍,来加强班级的管理。在培养小干部队伍的过程中,我试着用培训中学到的技能,采用激励方法,培养孩子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指导小干部做好本职工作,让小干部们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锻炼自己,并在班里向全体小朋友贯输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以此来管好班级的各项事务。

在我的指导下,以及各项班规的制定实施,现在,我班的小干部

们都能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班中的学生也能自学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每天早晨到校后能自觉读书,当我一进校门就能听到班上的几个大嗓门的琅琅的书声,中午时候也能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教室里的小朋友们能专注于午读,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傍晚时,同学们静静地在教室里做作业、下棋,等待晚归的家长来接。看到有序的班级,我感到很欣慰,同时也觉得这一段日子里,我的班主任工作不再繁重复杂,一下子轻松了许多,一切都变得井然有序,这可真多亏了“知行中国”班主任培训。

15.源头活水 知行合一 篇十五

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是“生活教育”, 强调“生活”在“教育”中的作用。他认为, 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 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 都是本领”, 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 增加自己的力量, 增加自己的信仰”。

这样的思想在当前锐意改革的新课程推进中依然闪烁着理性的光辉。新课程理念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的地位, 那么怎样实现学生的角色转换, 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如果我们能坚持陶行知的这一教育思想, 我们的教育就会生动, 就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经常抱怨自己精心设计的一堂课得不到预期效果, 也经常埋怨学生的思考不够积极, 很无奈于学生对我们所认为的精警妙语表现出的默然, 甚至杞人忧天般担心着如今学生的精神世界怎么如此荒凉……我们的煞费苦心只是一厢情愿:讲台上我们很深刻地品味着鲁迅的句子, 学生在摇头;我们深情地朗诵着“田田的是弥望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好,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学生在窃笑。对此, 我们无奈, 甚至会恼火。

其实大可不必, 正如那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身处于迷雾之中, 没有从另一个角度审视问题。我们的苦恼在于我们的自我感觉完美, 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影响力, 殊不知, 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真正需要什么, 喜欢什么。学生需要的来自于充满新鲜的生活, 我们作为师者脱离了学生的世界, 却要求学生要关注生活、感受生活, 真是强人所难。我们需要走进学生的世界, 要改变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我们先看陶行知对教学内容的总要求:第一, “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 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也就是说, 教科书要有引导学生动手的力量, 使学生的手从仅仅起握笔的作用中解脱出来, 成为“万能的手”“开天辟地的手”。第二, “看它有没有引导思想的力量, 看它有没有引导想了又想的力量。”一本好的教科书, 要给学生以启发、以思考、以创造的作用,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三, “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 看它有没有引导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根据上述三个标准, 陶行知对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总要求:“我们要活的书, 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 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 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 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 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 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上述标准和总要求, 是否给了我们启示?归为最通俗的一句话就是将我们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陶行知把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有关健康的教学内容。第二类有关劳动生活的教学内容。第三类有关科学生活的教学内容。第四类有关艺术生活的教学内容。第五类有关社会改造生活的教学内容。显然, 陶行知所要的教学内容, 不是应试的内容, 不是升学的内容, 而是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内容。我们一定要明确, 这些非应试的教学内容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们坚持与生活联系, 教育出来的人就是陶行知所说的“真人”, 那应试目标又何尝达不到呢?

所以, 教师首先应该知道生活的力量———生活是教育这棵大树的根。把“生活”带入课堂, 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兴趣, 所有的杞人忧天, 怨天尤人都将远离我们。

三、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 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 虽然书已是求知得一种工具, 但生活中随处是工具, 都是教育。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和归宿。传统的教育, 特别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教师不但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而且还要扼杀这种创造力。

苏轼有一首颇有哲理的诗———《琴诗》, 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是说琴与指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如何产生美妙的琴声?苏轼的答案是:“虽有妙音, 若无妙指, 终不能发。”

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有发生了联系, 才得以存在, 完全孤立的事物存在的价值何以体现?正如我们的教学, 脱离了生活的基础, 就如空中楼阁;学生的学习, 脱离了生活, 就如学习斩龙之术。孤立地“教”和“学”不彼此联系起来, 又谈什么教师的创新和学生的创新?

陶行知先生谈到创新教育时提出“六个解放”, 其中之一是“解放他的空间, 使他能到大自然和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们的时间, 不把他的功课表添满, 不逼迫他赶考, 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 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 并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 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学生得以解放, 教师的空间和时间也会得以解放, 那么对于社会上的热点就会更加以关注, 对于生活的点滴更加敏感。教师将生活中的所得、旅游见闻与学生分享———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 写成小短文和学生的随笔混在一起印发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讨论, 让学生也关心自己周围的生活, 关心自己周围的人。我们班里有几个女孩子的文章里总会洋溢着亲情的温暖, 充满着对不幸的人的同情, 表达着内心的感动, 也有对班里一些事情的看法。这些文章经常让我的眼睛湿润, 从中我感受到孩子的单纯善良, 甚至感觉她们就是我的老师。在互动中各有所得, 教学相长, “知”与“行”也就统一了。

上一篇:特别幽默早安问候语下一篇:写秋天的果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