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学习心得(精选13篇)
1.古代汉语学习心得 篇一
以前学习古文,是有许多迷糊的,许多地方不理解。就算对照翻译读懂了,也是走马观花,模棱两可的感觉。不知道学习古文中的乐趣,读之困难,于是,丢弃一旁。可学习古代汉语之后就不是这样的认为了。上课老师讲的井井有条,生动又有些幽默,让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提升,老师讲的孜孜不倦,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知疲倦与困意。同时,觉得古代汉语是很有生命力的,并为之感兴趣。原因如下:
在文字方面,中国的文字是汉子,是表意文字,根据其字形结构就可以了解一些其字的意义,在老师教的过程中,与我们的理解中,让我们有了一些画面感和联想、想象的空间。例如,“日”字本是,用圆圈中间加一点来表示太阳的,圆圈代表太阳的形状。
汉字最初是象形字,后通过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方式出现的新字,当然,错别字除外。其任是表意字,这种造字的规律,有利于中国的文化传播,同时利于我们的学习记忆。例如,“暮”本意是日暮,虚词“莫”字借而用之。古人是很具有创造力的,骄傲;同时,根据书体得演变由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最后到隶书楷书,我们要根据其笔画形态、风格、组装结构的变化来学习,其中都是有丰富的多彩的。
在字与意义方面,也是在逐渐的变化,同字古今不同意的古今字,同音同意替换字的通假字,同音同意的异体字,听着就有种神秘感,很古老。所以在阅读古文时,我们要通过字形知道意义,锻炼了观察能力,通过上下文来推敲词义,培养了联想能力,考验了记忆能力。很有趣味。
在古今词构成方面,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并且,古汉语单音词具有多义性和灵活性,例如,“谢”字有谢罪、辞别、告诫、凋谢的意思。所以要多记忆。
在词义的变化方面,变得复杂了,古今义里,有词义的缩小、扩大、转移、褒贬差异、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多查字典,不然就望文生义闹笑话了。
在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方面,本是词最早的词义,然后加以时间地域的变化,和人的思维思想变化所形成的文化,我们要去记忆,是很有意思的过程。例如:“间,隙也,从门从月”,指月光透过门缝照进来,指“缝隙”,后引申为距离(隔断就有距离)→隔阂(精神距离)→离间(制造隔阂)→隔间→房间(用墙隔断)→一会儿(从空间到时间)→间断(隔断几次);缝隙→参与(插在中间)→中间→窥伺(从中间偷看)→偷偷地(秘密的)。这中间的变化是很有意思的,由具体变得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有实词到虚词。
在词类活用方面,有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更丰富了古文内涵,千变万化地感触。
在学习句型方面,有判断句、叙述句、被动句等。还学习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句首句中语气词等,系统的将句子、词分类学习,是很有利于我们学习的。
在最后学习的一些音韵学中,让我们了解古文写作技巧,更觉得要好好的学学习这门功课了。
最后总结,学习古代汉语中的理论,是很觉得枯燥乏味,但在细心阅读归纳中,就会觉得古人是很具有创造力,每篇古文无不展现文化的神奇。感谢老师的教课,把课堂内容变得生动,不呆板,让我们充满想象的空间,似乎是在仙游呀,美滋滋的,轻飘飘的。迷糊中,有时会问,那个词为什么是那个意思?那句话为什么要那样的语序?找到其中的规律时,便会豁然开朗,有种时空穿越的感觉。同时又觉得古文有相当大的魅力。
2.古代汉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篇二
关键词:古代汉语体系;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中华文明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语言文化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据现有历史资料证明,中国古代文化在殷商时期便已经显现出一定的特色,但是由于史料十分缺乏,殷商之前的汉语及相关文化的发展情况难以准确推断。而汉语作为我国长期以来一直运用的语言以及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其语言体系上的变化也保留着中国古代文化类型变化的痕迹。
一、古代汉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化类型的联系
中国文化具有意蕴深远、历史悠长的特征,其发展至今,历经了众多的变化。目前,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方面,由于史料资源的限制,专家学者只有通过神话资料对殷商之前的文化发展情况、文化类型进行了解,但是神话资料不可尽信,缺乏一定的真实性。汉语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用于沟通的重要工具,随着时代的变迁,汉语体系也在不断变化,并蕴含了每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古代汉语体系中文化术语、概念等的变化,也体现着中国古代文化类型的变化,蕴藏着汉文化的变迁情况,两者之间联系密切。
二、从古代汉语体系分析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一)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汉字是汉语词汇,在汉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汉字体系几乎就是汉语体系[1]。因此,汉字的变化中,也蕴含着汉语及中国古代文化的变化。当前能够追溯到最早的汉字就是殷墟甲骨文,其所包含的单字能够达到四千多,已经形成了加我诶完善的汉字体系。随着汉字的不断变迁,可以发现,汉字的结构逐渐更加精简,而每一个汉字所蕴含的意义却愈发深远。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汉字的变化巨大,汉语的思想层面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语言愈发抽象化,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精神世界,并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范畴体系和文化术语。例如在殷周时期之前,汉字主要是用于表现具体物质、制度等的名词,而后,在汉字的不断发展中,也出现了更多展现精神世界的抽象名词,并形成了一个具体化的汉字体系,这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逐渐走向成熟。
例如“天”字,在最初的甲骨文中,是一个类似于人形的标志。在王国维的《观堂集林》中曾经有关于甲骨文的“天”字描述,即“古文天字本象人形”。其中还解释道,“本为人颠顶,故象人形。”也就是说,“天”的意义,最初是从“颠”演变成上天,又将“天”拆分,从“大”、“一”中最终获得的“神”、“王”的含义。其文化概念从汉字符号中得以衍生,并决定了古人的敬天观念,最终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形成了“天”的文化。
再例如“道”。其象形字主要是人的脚印形状,用于表示道路[2]。而在殷周之后,这一汉字的文化概念得以显现,逐渐用于表现一种观念和思维方式。如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道生万物”等。也充分显示出了汉字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思维方法等在这一时期的日渐成熟。
“易”、“儒”等文字也在这一时期逐渐转变为思想观念,并成为了中国古代的核心文化,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类型的形成。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不断发展中,虽然文化形式依旧在不断变化,但也都是基于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文化而不断变动。
(二)典籍语言与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从先秦典籍的语言运用上,也能够看到中国古代文化类型的发展变迁。从历史典籍上可以发现,时间愈久远,语言文字越简约,实践越近,语言文字越复杂[3]。例如《诗经》,其中的语言运用十分简单,语句重复,能够看出当时词汇的欠缺。即使在后期的经典著作《老子》中,所运用的语言文字也十分简约。但是继《老子》之后的诸子百家,在典籍著作上所运用的语言文字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仅词汇大量增加,语句也愈发丰富,尤其是抽象性名词,在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也同样标示着中国古代文化类型的逐渐形成。
(三)话语与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很多历史资料中都可以发现,在战国时期,大多国家之间的话语各不相同,且无法相通,各地区虽然都有汉字和汉语文基础,但是发展方向不同,具有各地区特色,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字,在当时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春秋战国后,随着社会的剧烈动荡,人口的大面积浅析、国家的不断重组,使各地域文化不断碰撞、融合。汉语在这一时期也实现了词汇、字义等的充实、丰富,古代汉语体系逐渐形成,而中国古代文化类型也实现了基本固定,不再受人们的主观意志所影响,朝着固定的方向不断发展。
三、结论
文化类型的形成会受到的多重因素的影响,但是其一旦固定,并会始终按照固定的路线被传承、发展,并对后世的文化产生制约作用。人虽然在语言的创造中发挥着巨大的主动性,但是一旦语言被创造出来,便会具有独立的精神,这一点与文化类型十分相似。在漫漫的时间长河中,两者相伴而生,共同发展,中国古代文化类型的形成及变化,仿佛缩影一般,印刻在古代汉语体系中,并在古代汉语体系的发展历程中同样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高玉.文学研究中的语言问题及其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2):70-78.
[2]朱成勇.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试析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作家的汉语诗写作[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48-52.
3.古代汉语学习方法 篇三
2.意译课文,把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对比原文,通读课文,根据上下文语境理解文章意思。
3.分段研读,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阅读,可用余映潮先生的“实读法”,就是强调句句落实,包括“节句,断句,破句,虚句,句归,句比,句链,句读”。
4.背诵,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达到记忆熟读的程度。
4.汉语史学习心得 篇四
学了一学期汉语史这门课程,说实话,我本人对语言类的课程有些恐惧,感觉语言类的课程太难了,但通过这一学期对汉语史的学习,虽然没有学的十分好,但我对语言的反感不是那么的强烈了,也对我们汉语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汉语史这门课程给我的感觉是语言特别是汉语言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不断地增加音节,减少音节或者音节永远的消失。通过学汉语史我对一些语言学学家有了比在古代汉语课上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比如古代的学者段玉裁,近代的学者王力、吕叔湘、蒋绍豫、向熹等人,外国的学者太田辰夫。
通过这一学期的上课,我了解了汉语史这门学科的创立的标志是1958年王力先生《汉语史稿》的出版,对于音韵学、训诂学、词汇学、文字学有了比以前跟深刻的理解,虽然这种理解是较浅层的,但是我还是很高兴。而且接触到了《切韵》这本韵书,知道了“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等36字母,知道了用反切上字、反切下字来了解声母类别和韵母类比的方法。
5.现代汉语学习心得(本站推荐) 篇五
商务英语甲班
要谈对现代汉语言学习的心得,首先要知道自己学习的究竟是什么。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它不仅包括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而且包括现代汉语各方面;狭义的现代汉语只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普通话。在我看来,我所学的就是传承中华汉语文化,利用所学的知识更加清楚地认识语言,更好地使用语言。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学习她是无可厚非的,不是简简单单的只是会说说出话来,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其背后的历史发源,理论知识等基本素养也是理当要具备的。学习了《现代汉语上册》我了解到语言的三个性质:社会性,体系性,全民性。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结构上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形式)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里的内容颠覆了我对语言的认识,我以为语言就是含有一定意义的交流工具,但它其实是一种符号,一种载体,人们交流中的意思是通过词汇,语法,语音相结合而交换成功的。这些从专业知识角度解释的现象让我觉得语言是无比神奇的。中国人用中文交流,英国人用英语,冰岛人用冰岛语,我相信着动物也是有自己的交流语言的。因此,在动物看来人类就是“动物”,他们这样张嘴,发出这样的声音传达给了同伴所想的。
关于方言,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区域,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社会,历史,地理,人口迁徙,山川阻隔等因素都会导致形成多种多样的汉语言社会变体--方言。方言的不通性让我意识到普通话普及的重要性。借助学习方言的机会也对家乡方言进行了浅层学习,体会到不同地区间方言的趣味性。比如,我的家乡是温州,温州话属于闽方言区,是汉藏语系,属吴语中的瓯语。是正统古汉语的化石,保留大量的古语古音。(例;二十 nie 廿;风筝 jiyu 纸鸢;早上tiguo天光;中午 neijiu 日昼;玩xi嬉)方言是我最感兴趣学习的地方,并不只是它是平常的又是有新鲜感的,方言背后的各个地方习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让我痴迷。
我们常说汉语念起来朗朗上口,这是因为汉语没有复辅音,元音占优势,音节整齐简洁,有声调的特点,元音是乐音,是汉语赋有乐感,音乐性极强。汉语在国际上有着很高的地位,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另外五中是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日渐增强,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学习和研究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特别是2004年起,我国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转播中华文化为宗旨的孔子学院,全球学习汉语的热潮正在不断升温,这让我感到十分的自豪!
让我感到学习最困难的是语音部分,特别是陌生的理论知识,描述语音的各种方式。语音的物理性质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他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音素又分为辅音和元音两大类。什么声母,韵母,声调,音位,音节,韵腹。。光是概念认清楚就不容易,还要在各个分支中进行描述,脑子一下子就一团麻。还有辅音的发音方式,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描述声母发音(b:双唇,不送气,清塞音)更困难,在对各个字母还不透彻了解的前提下,是死记硬背的,希望以后能在了解的情况下理解记忆这样才能正真的学习到。
语文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科目,我认为数学,物理,化学都是在快速行走着的,理性尖刻的存在着的。而语文,漫步在这人世间,看花看树看水,度着生命欣赏着生命,没有催促,没有急速的思考,没有精确无比,满满的都是人情味。不是说语文没有理性,而是那份理性是橘色的是暖的。现代汉语就是语文学科的理性所在。本来以为现代汉语嘛,就是语文,结果翻开书只有音标,词语,理论,委实惊讶,一片一片的单字。原来学习到的第一声,第二声,在课本中用专业术语叫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可能以前有不经意的听到过,翻开这本课本也算一个全新的开始。我的“真才实学”还是远远不够啊。
虽然有时光是课本和理论有些无聊,但涉及到文化背景,传统溯源却是吸引我的。我对这门课也有些期望,单单照本宣科肯定不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希望能结合一些有意思的实例,在具体情境中乐学。对于第一次作业——我家乡的方言,我觉得不仅是对方言知识的拓展学习也很有趣。希望以后的作业也能这么有趣~
学习现代汉语这门课最最神奇的就是,汉语我们每天都在说,每天都在写,一出生就在听着,死去也依然记着。这与生命融合在一起的事物被这样剖析,框架起来,变成一个我不认识的她,再重新与她相知相守。
学好语文是大学生的义务,也是中国人的义务。在这门课上我也会尽力拓展自己的语文素养,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虽然现在有很多不足与未知,但相信熟能生巧,有朝一日我也能合上书说出汉语的美丽之处。
2014年11月10日
6.古代汉语学习心得 篇六
摘要:古代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授怎样的内容,教授这类知识的意义以及怎样使留学生更好地学习古代汉语,这是关键。本文从古代汉语的汉字与词汇,语法,文选阅读这三方面来出发,对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介绍。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古代汉语 教学内容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在学习并掌握一些基础汉语之后,他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他们希望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国的文化,提高自己的口语以及书面语的能力。且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就是源与流,具有传承的关系。要想在一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习者的汉语口语能力以及书面语能力,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的基础是很必要的。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通论和文选两个部分,通论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及语法等。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中提到:“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使学生扩大文言词汇量,初步了解文言的句法结构,使学生能读懂选注本和借助工具书读懂比较浅显的中国古代作品”。所以,针对留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要与中国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有所区别,主要讲授汉字与词汇、语法以及一些短小精悍的文选作品。一、古代汉语的汉字与词汇知识汉字与词汇的教学是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的重点。现今,留学生最常使用的古代汉语教材主要有两本,即徐宗才的《古代汉语课本》以及王海棻的《古代汉语简明读本》。在古代汉语汉字与词汇讲解方面,徐宗才的《古代汉语课本》关于汉字与词汇的讲解不是很详细,每课除了课文,课后基本都是讲解古代汉语语法,汉字与词汇只是在课文中稍有涉及。而王海棻的《古代汉语简明读本》在这方面比徐宗才的《古代汉语课本》详尽,王海棻的《古代汉语简明读本》不仅讲解了汉字的结构,且运用了大量的有译文的例句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古今字的异同。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汉字是音义文字,讲解汉字主要讲解字的结构和字的形音义。而古汉字多为单音词,一个字便是一个词,只要理解了字义,相应地词义就容易理解了。留学生学习古汉字主要是为了能正确的认读和理解字义,以达到能正确使用汉字的地步。古汉字的书写是不要求留学生掌握的,只是適当的学习古汉字,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以及记忆汉字。古代汉语的词汇主要由单纯词与合成词构成,单纯词分为单音词和多音词两类。古代汉语词汇多数为单音词,而现代汉语词汇多数为双音词,现在的双音词大多代替了古汉语中的单音词,所以,留学生学习好古汉语词汇中的单音词,对他现代汉语词汇的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对留学生而言,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別不大。留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语法,不仅仅只是学习古代汉语语法,同时在学习中还能再次复习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以达到对整个汉语语法知识的学习。而且留学生学习了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也可以让他们在阅读古文时能够更全面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寓意。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一般包括古代汉语虚词、特殊句式、固定格式以及词类活用等。虚词包含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副词以及助词,特殊句式包含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以及倒装句,词类活用包含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以及形容词的活用。徐宗才的《古代汉语课本》关于古代汉语语法的介绍就很详细,其第一册主要就是介绍古代汉语语法。该书在每课的课文之后都会有比如常用虚词、固定格式、特殊句式以及词类活用等语法知识的讲解,虽有些课后的语法只是会出现知识讲解的重复现象,但总体而言,《古代汉语课本》关于古代汉语语法知识的讲解是很好的。三、文选阅读的内容讲授黄爱华在《谈留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中提出:“从留学生的现代汉语水平出发,以至今还活跃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的词语、成语、句式的篇章,从短小精悍的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和一些篇幅不太长的散文为主。”说明在选材的时候,要以选文为主,并对文章的题材、文体、长度以及难度加以限制,且最好要与现代汉语密切相结合,同时,还要注重其文化价值。留学生学习古汉语文学作品时,最开始的几篇课文最好是成语故事或者是神话故事,这样可以吸引学生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逐渐地讲解一些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在使用的词语、成语及句式的文章,培养且巩固留学生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古汉语文学作品应该以散文为主,每篇文章的字数最好在三百字到六百字之间,使得文章不会太短也不会太长,难易程度也要适中。徐宗才的《古代汉语课本》所编选的基本上都是内涵丰富的历代佳作,文章的难易程度也是循序渐进的,最开始先讲解一些成语、俗语故事以及一些古代的笑话,让学生弄清楚这些成语、俗语的比喻义及象征义,然后可以正确运用这些成语或俗语。随着学习的深入,难度也会逐渐的加深,会讲解一些历代散文名篇、诗、词、赋、戏曲以及小说。如:《论语》、《周易》、《爱莲说》、《阿房宫赋》等等。讲解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一方面是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让留学生更加的融入到中国文化中来。参考文献:[1]苏瑞卿.谈留学生古代汉语教材的革新.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2期.[2]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学院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3]徐宗才.古代汉语课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4]王海棻.古代汉语简明读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5]朱瑞平.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古代汉语”教学及教材建设的几点考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6]胡安顺.古代汉语(修订版).中华书局,2007年.
7.古代汉语学习心得 篇七
20天的双语培训转瞬即逝。在这次难得的学习期间,我非常感谢XXX的各位老师对我耐心培训,此次培训我有很多的感悟及收获。我2010年工作以来,对布衣语言没有一点概念、一点基础也没有。工作后,总以工作忙为借口,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既使学习也是走马观花,以为有翻译就行了。通过此次培训不仅让我学会了布衣语言,更让我深深地热爱布衣文化。通过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学习,获得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开学的第一堂课是XXX老师为我们讲解的布衣族优秀风俗文化及历史传统,让我对布衣族文化产生深深的热爱,让原本对布衣语言不感兴趣的我,渐渐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我觉得布衣语学习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它与我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学习期间,XXX、XXX等老师认真而诙谐的讲解,总是让我很快的就能进入学习状态,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作为一位布依族教师,我的重要任务就是学好布衣语,为更好的开展基层工作和服务人民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经过这些天的学习,我认为学习好布衣语,就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着手,在语音方面,我们要准确读准布衣XXX个字母的发音,找到每个字母的发音部位与方法,与汉语的字母可以相应记忆音。在词汇方面,词汇就好比一座高楼中的一砖一瓦,我们在学习及其日常生活过程中,要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学习,只有词汇丰富了,才能连词成句。因此,我们
要多读,多写,多记,加强记忆。在语法方面,对于任何一个语言来说,语法是最难学习的,布衣语也如此。在语法学习上,我们可以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然后通过多读、多背布衣语文章,熟能生巧记住语法。
其次,我发现学习好布衣语,还要了解布衣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因为一个民族的语言与其文化是分不开的,只有加强对布衣民族的了解,尊重其风俗习惯,才能更好的掌握我所学习的布衣语,才能对这个民族有深入的认识,在工作上,也能开展更好的交流和沟通。
8.古代汉语作业 篇八
1、《巫山巫峡》
2、《郑伯克段于焉》
3、《触龙说赵太后》
4、《出师表》
5、《典论论文》
《巫山巫峡》
古今字: 逕:经的本字
通假字: 竦(耸)寔(是)阙(缺)异体字: 泝(溯)词类活用:
1.名作动:(1)江水又东。(2)其翼附群山。2.动作名:虽乘奔御风
3.使动用法:(1)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2)致怒湍流。(3)其翼附群山。修辞: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非亭午不见曦,夜分不见月。
《王子坊》
异体字: 牕(窗)、簷(檐)、咲(笑)通假字: 常(尝)、淩(凌)古今字: 妓(伎)词类活用:
名作状: 夏绿 冬青 名作动: 雉头狐腋
修辞:互文见义(互文、互见)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语序:
宾语前置:亦不是过。
《郑伯克段于焉》
用字现象(通假、古今、异体字)
莊公寤生
佗邑唯命
謂之京城大叔 大都不過參國之一
焉辟害
姜氏何厭之有
無使滋蔓
無庸 食舍肉
若闕地及泉
一词多义
爲之請制-先王之制 虢叔死焉-焉辟害 國之害也-大都不過參國之一 具卒乘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兼词:虢叔死焉
公伐諸鄢 活用 今京不度
非制也
不如早爲之所
有獻於公
隧而相見
为动用法:夫人將啓之
向动用法:而誓之曰
使动用法:驚姜氏
無生民心
语序:亟請于武公
姜氏何厭之有
敢問何謂也
双宾语 :謂之京城大叔
不如早爲之所
公賜之食
公語之故
且告之悔
固定用法 :大都不過參國之一 君將若之何
既而悔之
《鞍之战》
文字现象(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
旦辟左右
无令舆师陷入君地 一词多义
故中御而従齐侯—従韩厥—従左右 故不能推车而及—将及华泉
可以集事—赦之以劝事君者 活用
不介馬而馳之
三周华不注
此车一人殿之
非礼也
皆肘之
如华泉取饮
使动用法
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意动用法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固定用法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为动用法
邴夏御齊侯
《齐恒公伐楚》
文字现象(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
命我先君大公 女實征之 王祭不共 一词多义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以夾輔周室 以此衆戰 兼词 君其問諸水濱 活用 賜我先君履 语序
豈不穀是爲 先君之好是繼 楚國方城以爲城 漢水以爲池 寡人是徵 寡人是問
《勾践灭吴》
文字现象(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
沈金玉于江 令壮者无取老妇 三年释其政 疾疹 亿有三千 一词多义
三年释其政—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活用
唯君左右之 私于下執事曰 今越国亦节矣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又郊败之 寡人礼先壹饭矣
必庙礼之 使动用法 服之而已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宦士三百人于吳
语序 何後之有
双宾语 公与之母
固定用法 無乃後乎 與其殺是人也,寧其得此國也,其孰利乎
《触龙说赵太后》
文字现象(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
少益耆食 恃鬻耳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必勿使反 奉厚而无劳 一词多义 乃自强步—大臣强谏 质于齐—必以长安君为质
最少—少益耆食
活用 老妇必唾其面 质于齐 赵主之子孙侯者 其继有在者乎
使动用法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没死以闻
语序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双宾语 多予之重器
固定用法 不肖 日食饮得无衰乎
《范雎说秦王》 范睢说秦王
庭迎:在宫廷上迎接。庭,通廷,名词作状语。敬执 :恭敬 地举行。
进:这里指向前挪动身子。古人席地而坐,要向前挪动,必须要“跪”起。唯唯(wēi):应答声,相当于“嗯嗯”,“是是”。跽(jì):长跪,即挺身直腰跪着,这是表示尊敬。
父,对老年人的尊称。渭阳:渭水北。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叫阳。
交疏:交情浅。擅:据有。羁(jī)旅:旅居在外。羁,在外寄居。匡:纠正。处人骨肉之间:处在人们骨肉之间的 事情。暗指太后、穰侯与秦王之间的矛盾。少:副词,稍。补:益处。
坐行:膝行。即用膝盖走路。蒲伏:同“匍匐”,伏地而行。幽囚:囚禁。幽,关,闭。同行:同样的行为。
杜口裹足:闭口不言,裹足不前。暗惑:糊涂迷惑。照奸:明察奸臣。
《鸿门宴》
《孙膑》
文字现象(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
疾之 欲隱勿見
批亢搗虛
老弱罷於內 衝其方虛
收獘於魏也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爲十萬竈 馬陵道陝
一词多义
龐涓恐其賢於己—請救於齊
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讀其書未畢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及臨質—质于齐
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
遂以爲師—而孫子爲師 活用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齊軍既已過而西矣
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
乃鑽火燭之 使动用法
欲隱勿見
蹶上將 齊威王欲將孫臏 意动用法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出师表》
崩殂:指 帝王之死。开张圣听:意即广开言路,听取意见。
宫中,皇宫之中,指宫中待奉皇帝的近臣。府中:丞相府中,指丞相府里的官员。陟(zhì),提升。臧 :赞美。否:(pǐ),恶,责备。作奸犯科:营私舞弊,违法乱纪。科:条令。简拔:选拔。简:同“柬”,选择。⑩咨:询问,商量。性行淑均:性格和善,做事公平。
布衣:指平民。古代平民,除年老者外,都穿麻类衣服,故以“布衣”代指平民。躬耕:亲自耕种。猥:谦词,犹言“辱”。驽钝:自谦才短力弱。驽:下等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论贵粟疏》
《谏逐客书》
治:治理得好,与“乱 ”相对。从(zòng):“纵”的本字。指合纵,战国时六国共同抗秦的联盟形式。公室:王室。杜:杜绝。私门:贵族势力。这里指穰侯、华阳君等家族的势力。
垂:垂挂。服:佩。树:指设置。璧:一种中间有孔的圆形玉器。缟:白色的丝织品。随俗雅化: 随着时俗的好尚善于改变自己的服饰打份。缶(fǒu):一种乐器,形制象瓦罐。适观:看起来舒适。
却:推辞,不接纳。众庶:百姓。充美:指富足丰盛。黔(qiān)首:秦国称百姓为黔首。资:助。益雠:使仇敌得到好处。自虚:使自己虚弱。
《肥水之战》
2011——2012上学期作业:
一:阅读论语第一至第十章,选择其中一章翻译为现代汉语。二:
1、结合老师的讲解,举例谈谈对“六书”的理解。
2、什么是“四体二用”,试举例说明。
3、汉字发展的历史可以概括为几个阶段,隶变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汉字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
5、请举例说明异体字、繁简字、古今字、通假字和假借字的概念。三:
1、谈谈引申义与假借义的区别。
2、什么是偏义副词?请举例说明。四:
1、谈谈你对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的看法。
2、古代汉语宾语提前的情况可以概括为几种?试举例说明。
3、谈谈古代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区别。五:
1、教材p123第一题。
2、教材p124第七题。
3、教材p382第六题。
4、教材p383第八题。
5、教材p596第十一题。
六、背诵题:
1、《巫山巫峡》
2、《郑伯克段于焉》
3、《触龙说赵太后》
4、《出师表》
9.谈谈古代汉语中委婉的表达方式 篇九
【关键词】古代汉语;委婉;表达方式
在封建社会,由于阶级地位(如爵位、官职)、场合(如廷议、外交)等种种原因,人们说话往往不能直截了当,而要用委婉讳饰的方式表情达意,有时一个简单的意思却用了许多拐弯抹角的话,搞得既曲折又复杂,如果不细心揣摩、反复领会,就会看不懂或者理解错。因此,有必要对古代汉语中的委婉的表达方式作些研究。古汉语中常见的委婉的表达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1.注意忌讳,借用典故。
在封建社会里,臣子必须避免谈及君王的错误过失,于是常常引证历史来影射,或者含含糊糊,一笔带过。例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出师表》)诸葛亮不能直言蜀汉后主刘禅亲小人的弊病,只能用后汉桓、灵两帝的史实曲折地加以讽喻,暗示刘禅必须吸取前代帝王的反面教训,疏远小人,亲近贤臣,才能成就千秋大业。
(2)“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司马迁《报任安书》)句意是:我的意见还没能都说清楚,皇上不知我的真实意图,认为我诋毁贰师将军,而为李陵说话,就把我送进监狱。司马迁下狱满腹牢骚,但又不能责怪汉武帝,只能以“明主不晓”一句带过。
2.明事暗说,隐含玄机。
古人在外交场合,有些事情不愿说,但又要让对方感觉到,于是找些理由绕着弯儿启示对方,让对方意识到我方藐视不得。例如: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魏策》)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在诈骗不成、炫耀武力也未达到预期目的的情况下,“怫然怒”,彻底撕下了外交礼仪的面具,凶相毕露,进一步要用战争来恫吓。“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就是秦王所极力渲染的“天子之怒”造成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毫不示弱,趁势接过所谓“怒”的话题,反问秦王“尝闻布衣之怒乎”,不但使他的战争恫吓落了空,而且又针锋相对地以“布衣之怒”反击“天子之怒”,并且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反驳了秦王对“布衣之怒”的丑化。然后慷慨陈词,列举专诸、聂政、要离三个“怀怒之士”的壮举,表示了自己要效法他们的决心。这样义正辞严,声色俱厉,在气势上自然委婉地压倒了对方。
3.语涉双关,曲折致意。
古代诗人对现实社会不满,但限于种种原因,常常把欲说的话用比喻或双关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这两句诗是写戍边士卒的哀思。这里的“春风”是比喻,“春风不度玉门关”紧承上句,语意双关,既指玉门关外一片荒寒,没有春光,杨柳难以发青,又讽喻统治者不关心戍边士卒的痛苦。“何须”二字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怨愤之情。
4.巧用套话,绵中藏锋。
古人在外交场合,或有所谴责,或有所挑剔,或有所泄忿,但限于礼貌,只能用动听的言辞来掩饰,于是形成一种话中有骨、绵中藏锋的辞令。
例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写道:“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意思是:昨天承蒙你赐给我教言,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往相好很长时间了,可是商讨起政事来意思常常不合,这是因为所持的政治主张有很多不同的缘故。“承蒙”,这是对司马光来信的客气说法。王安石在此先是直言自己与司马光分歧的主要之点是政见不合,接着又写道:“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用委婉的语气表明自己不放弃变法的决心,其中“具道所以”一句即宣布了自己要进行反击,其余不过是客套话。作者在第二大段中就将对方强加给自己的几条罪状一一予以反驳,揭露了守旧派得过且过、固步自封、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的面目,声明决不接受颠倒是非的责难,表示坚持推进新法的决心。通篇用辞委婉,但观点鲜明,驳诘犀利。
5.不露主角,旁敲则击。
古人跟国君、将帅说话,有时不能直指对方,则用“执事”、“左右”来替代,以表示礼貌。例如:
(1)(烛之武)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左传·僖公三十年》)句意是:烛之武去见秦伯说:“秦晋合围郑国,郑国已知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而有益于秦君,那么麻烦执事来攻打吧。”“执事”这里指秦伯下属官吏,烛之武不敢直指秦伯,所以用“执事”来替代。
(2)“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句意是:我竭尽忠心诚意,把计谋全部献出,希望大王知道,但您左右的人如此不明,终于听从了狱吏对我的审讯而不信任我。邹阳不敢谴责梁王的愚昧,怨气只能说到“左右”身上。
10.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篇十
语法的继承和发展
1、语法的继承性和稳固性。例句: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②癸卯卜:“今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 ③丁卯卜,王獲大鱼。(《卜辞通纂》 以上古文句子语序: 主→谓;述→宾;状→述
2、发展变化,例如:
“也”字→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注:现代汉语没有一个词可与之对应。
宾语前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词类的划分
▲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根据词与其他词的结合能力以及在句子中充当的结构成分。①根据有无结构能力,把词分外叹词和叹词以外单位词(实词、虚词)②根据能否充当句子结构成分,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
③根据语法功能,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虚词分为:连词、介词、语气词、助词。
主要实词的语法功能
㈠名词:表示人、事物或者时间、地点名称的词叫做名词。
A、名词的组合能力。
1、名词能接受数量词的修饰限制。例句: ①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三国志魏书方技传)②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荀子·宥坐)
2、名词能受形容词的修饰。例句: 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
3、名词能接受名词、代词的限制。例如: ①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4、名词不能接受副词的修饰,因此,名词前一旦出现副词,该名词即临时活用作与其义相关的动词。①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史记)
注:名词前有副词修饰时,这些名词都临时改变词性,活用为动词。
5、名词不能带宾语,因此名词后一旦出现宾语,该名词便失去名词的特点,活用为动词。①左右欲兵之。(史记)
②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而履之。B、名词在句子中充当的结构成分。
文言文中的名词在句法功能上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可以充当句子中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可以在判断句中作判断谓语。例如: ①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鲁僖公四年)注:名词“齐侯”作主语,国名“蔡”作动词“侵”的宾语“诸侯之师”是名词性词组,作介词“以”的宾语,名词“诸侯”作名词“师”的定语。②孔子,布衣。(史记·孔子世家)
注:名词“布衣”在该判断句中作判断谓语。③晋侯使賈华伐屈。(左传·僖公六年)
注:名词“晋侯”在句中作主语,名词“贾华”在句子既作动词“使”的宾语,又作动词“伐”的主语。名词“屈”作动词“伐”的宾语。C、名词的活用(略)
㈡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以及其他活动现象的词。
A、动词的组合能力。
1、动词接受副词的修饰。例如: ①蔡溃,遂伐楚。(左传·僖公四年)
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注:副词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2、动词前能加能愿动词,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意愿和可能。例如: ①以此众战,谁能御之?(左传·僖公四年)②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淮南子·主术训)—鱼长不到一尺,不能捕杀;猪养不到一年,不能吃。③臣愿奉璧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古汉语中,及物动词的后面可以加带名词或代词,用为宾语。例如: ①孟子见梁惠王。(孟子·梁惠王上)见:拜见 ②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归:馈赠
4、古汉语中的动词,能与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结合为所字词组。例如: ①庸主赏所爱而罚所恶。(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②圣人以治天下为事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墨子·兼爱)B、动词在句子中能够充当的结构成分。
1、充当述语、谓语(可带宾语,可不带宾语)①十年春,齐师伐我。注:“齐师”是主语,“伐”是述语,“我”是宾语。②圣人知治国之要。(商君书·农战)③庄子钓于濮水。(庄子·秋水)
注:名词“庄子”作主语,介宾词组“于濮水”作补语,动词“钓”作述语。④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2、古汉语中动词还可以直接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动词行为的手段、方式或状态。例如:
①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②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
—单于向来听说李广贤德,就命令(他的部下)说:“抓到李广,一定要活着把他送来。” ③(冯谖)驱而之薛。(表示“之”的方式)
3、在古汉语中,动词还可以不用任何助词的帮助,直接放在名词前,起修饰限制的作用,充当定语。例如:
①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孟子·梁惠王上)
②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鹑兮?(诗经·伐檀)“饥”、“饿”分别放在名词“色”和“莩”之前作定语,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两个分句中的“有”字充当谓语。
4、充当补语(有争议)上册123页,例如: ①饿死(《盗跖》)注:内动词“死”作补语。C、特殊活用(略)
㈢形容词:
A、形容词的组合能力:
1、形容词的前面可以有副词的修饰或限制。例: 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②臣之罪甚多矣。(《左传·僖公二十四年》)③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2、形容词的后边可以直接带副词。①君美甚。
②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那么,我这个差使的不幸,不如恢复我缴纳赋税的不幸来得厉害啊。B、形容词在句中充当句子结构成分:
1、形容词可以修饰限制动词,用作状语。如: ①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出关。(《史记·项羽本纪》 ②急击勿失!(同上)急:赶快。击:攻打。
2、形容词用在名词前修饰,用作定语。例如: ①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传)②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学记)
3、形容词作谓语。例如: ① 王者不贵、士贵(《颜斶说齐王》)②厚我之情深,济物之意浅。(范缜·神灭论)
4、形容词用在谓语后,作补语。例如: ①(子)何得车之多?(庄子·曹商使秦)
②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韩非子·和氏)
注:例①形容词“多”放在谓语“得”之后,补充说明“得”的数量;例②中形容词“悲”放在谓语“哭”之后,补充说明动词“哭”的程度。C、形容词的活用(略)
㈣数词的句法特点
1、数词作定语
⑴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作定语。例如: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列子)②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⑵作定语的数词放在名词后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①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春秋)②命子封率车二百乘以伐京。
2、数词作状语。例如: ①齐人三鼓。(左传·庄公十年)②凡六出奇计。(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这里的“三次”是补充说明动词“击”的次数的,为什么不说它是补语呢?因为我们分析一个句子的立脚点是在文言文上,而不是在译成现代汉语以后的句子上。从文言文出发,数词在动词前,所以是状语。
3、数词作谓语
①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②顺于民心,所补者三。(论贵粟疏)③鲁仲连辞让者三。
注:在数词谓语与主语之间,用助词“者”隔开,“者”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
4、数词的活用(略)汉语的词、词组、句子
△词是句子中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词和词按一定的联系、通过相应的形式组合起来的语言单位,就是词组。它在意义上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句调,是比词大的、能直接构成句子的语言单位。有时又称为短语。有时也称为某某结构。
▽组合在词组里的词或词组叫做结构成分。▴句子是具有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 意思的语言单位。
▼结构成分进入句子,即在句子中占据一定的语法位置,就是句子的结构成分,即所谓的句法成分,或称句子成分。句法成分由词或词组充当。▲根据词与词构成的关系,词组有以下几种:
1、主谓结构
2、述宾结构
3、述补结构
4、偏正结构
5、平列结构
6、同位结构
7、连谓结构
11.大学古代汉语 篇十一
九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 1.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汉书?匈奴传》)少:古义为稍,程度副词;今义为少,形容词。2. 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公十年》)稍:古义为逐渐,时间副词;今义为略微,程度副词。3. 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史记?淮南王传》)曾:古义为竟然,情态副词;今义为曾经,时间副词。4. 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直:古义为只、仅,范围副词;今义为不弯曲,形容词。5.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史记?孙膑》)因:古义为就,副词;今义为因为,连词。6. 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汉书?张骞传》)竟:古义为最终,时间副词;今义为竟然,情态副词。7.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传》)但:古义为只,范围副词;今义为但是,转折连词。
8. 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韩非子?十过》)虽然:古义为虽然如此,词组;今为让步连词。按:教材引文误“璧”为“壁”,今正。
(九)代 詞
1.古漢語第一人稱代詞主要有哪些?“吾”的用法有何特點?
吾、我、予(余),“吾”字在魏晋以前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用(否定句中可以); 2.古漢語第二人稱代詞主要有哪些?“而、乃”的用法有何特點?
“女(汝)、尔、若、而、乃”等,其中要注意的是:“而、乃”一般只作宾语用。
3.古漢語中是怎樣表示第三人稱的?“之、其”用作第三人稱代詞時用法上有何差異?
先秦时期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本是指示代词,借用为第三人称代词。要注意的是:“其”一般只作定语,“之”一般只作宾语。
“他”字上古的含义是“其他”、“别的”(如:《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到了唐代,“他”才发展成为第三人称代词。
4.古漢語中是怎樣表示人稱複數的?
古代汉语中表示人称复数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用单数人称表示人称复数。第二,在人称代词后架“侪、属、曹”等字表示人称复数。
5.古漢語中的近指代詞與遠指代詞主要有哪些?
古汉语的近指代词有“此、是、斯、兹”等,可译为“这”;远指代词主要有“彼”,可译为“那”。6.指示代詞“之”、“其”在用法上有何差異?
之”既可以翻译为“这”,也可以翻译“那”,是泛指代词,经常作宾语,偶尔作定语。“其”只代的是特定的人或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个”、“那种”,是特指代词,经常用作定语。
7.指示代詞“夫”、“若”、“然”、“爾”、“焉”、“諸” 用法上各有何特點?
“然”、“尔”作指示代词用,其特点是作谓语,等于现代汉语中的“这样”、“那样”;“焉”特点是兼有指示代词与语气词两种词的特性,能指代一定的范围与方面,同时还能够表示句末的停顿语气,可理解为“在这里呀”、“在这其中啊”等。“诸”的特点是合音而成,用于句中是“之于”,用于句尾是“之乎”。8.古漢語指人的疑問代詞主要有哪些?“孰”的用法特點是什麼?
孰、谁 “孰”用于疑问句中,主要用来指人,也可用来指事物。
主要用于选择疑问中并且不能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也可以用于一般疑问句中。9.古漢語指事物的疑問代詞主要有哪些?“胡”、“曷”、“奚”的用法特點是什麼?
有“何、胡、曷、奚”等,其中“何”的使用范围比较宽泛,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胡”、“曷”、“奚”使用范围较窄,一般尝作状语使用。
10.古漢語指處所的疑問代詞主要有哪些?
有“安、恶、焉”等,既可作宾语,也可作状语
11.無定代詞“或”、“莫”分別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用法?兩者有什麼區別? “或”为无定代词,是肯定性的,一般用来指人,其含义是“有人”、“有的人”等,有时前面出现先行词,、“或”指代的对象则就在先行词中,“或”还常常对举使用,用来列举不同的情况;有时“或”也用来指代事物,可译为“有的”。
“莫”为无定代词,是否定性的,用来指人,也用来指事物,其含义是“没有人”、“没有谁”、“没有什么(事物)”等。“莫”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其范围。汉代以后,“莫”逐渐产生了否定副词的用法。
五、辅助性代词“者”话“所”
12.輔助性代詞“者”、“所”的用法有何異同?
“者”和“所”都是起辅助性作用的代词。它们都能指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又都不能独立充当句子的成分,必须放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后面或前面,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才能充当句子的成分。这种词我们称其为“辅助性代词。
“者”作为辅助性代词,用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后面,组成“者”字结构来充当句子成分。和“者”结合的可以是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行词组,也可以是数词或时间词等。可译为“……的”、“……的人”、“……的东西”等。
“所”作为辅助性代词,用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前面,组成“所”字结构来充当句子成分。和“所”结合主要是动词或动词行词组。可译为“……的”、“……的人”、“……的东西”等。13.凝固格式“所以”在古漢語中是怎樣使用的?
所以”是由“所”与介词“以”组成的凝固格式。古汉语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不同,现代汉语中,一般用于因果复句中,起连接出结果的作用,一个连词。而古汉语中的“所以”是凝固结构,据其意义分析,主要有两种用法:第一,表示的意义比较具体,可理解为 “„„的工具”、“„„的人”等。第二,表达的意义比较抽象,可理解为“„„的方法”、“„„的原因”。14.練習二第十一題。
十一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代词的用法: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学”构成所字结构,指代学的东西。
2、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孟子•许行》)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注诸海”即“注之于海”。3.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或:无定代词,作主语,意思是“有的人”。
奚:疑问代词,用作状语,意思是“为什么”。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者:辅助性指示代词,用于数词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五十者”即五十岁的人。5.“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韩愈《原道》)
斯:指示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这”。
何:疑问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什么”。
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动词“谓”构成所字结构,指代所说的事情。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其: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意思是“他们的”。
之:代词,作“望”的宾语,指代溃逃的齐军。
15.請比較古今漢語的代詞體系。
(七)語氣詞和詞頭、詞尾
1.句尾語氣詞“也”表達怎樣的語氣?
“也”字位于句尾时,主要出现在判断句中,帮助谓语进行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在复句中,“也”字常常用于最后一个分句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2.句尾語氣詞“矣”表達怎樣的語氣?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3.句末語氣詞“也”、“矣”的用法和區別。
“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4.句尾語氣詞“乎”、“歟(歟)”、“邪(耶)”表達怎樣的語氣?
“乎”、“与”、“邪”都经常用于疑问句的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其中“乎”的疑问语气最强,用得也最普遍。在是非问句里,发问者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往往用语气词“乎”。这种“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反问句中的“乎”字,跟疑问代词相呼应,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呢”,其余的除和“况”呼应时也可译成“呢”外,一般都要译成“吗”。
“乎”字除了表示疑问语气,还可以用在感叹句的句尾。5.句尾語氣詞“哉”表達怎樣的語氣?
“哉”字所表示的语气比较单纯,它的基本作用是表示感叹,而且是比较强烈的感叹,和现代汉语“啊”的作用大致相当。
6.句首、句中語氣詞“其”有哪些作用?
语气词“其”用于句首或句中,一般表示推测、擬议,有“大概”、“恐怕”等意思 7.句中語氣詞“也”有哪些作用?
语气词“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放在句尾表示判断肯定的语气;但有时也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8.詞頭“有”、“其”是怎樣使用的?
“有”字作为词头,最常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常见的有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 “有”又用于某些名词前面。例如: 予欲左右有民。《书经·皋陶谟》 还可以用于某些形容词前面。例如:
不我以归,忧心有仲。《诗经·邶风·撀鼓
“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前面。例如: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诗经·唐风·扬之水》 北风其凉,雨雪其滂。《诗经·邶风·北风》 9.詞頭“言”、“于”、“薄”是怎樣使用的?
“言”、“于”、“薄”用作词头时性质相同,都只能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诗经·召南·草蟲》
10.詞尾“然”、“如”、“爾”、“若”是怎樣使用的?
“然”、“如”、“尔”、“若”主要放在形容词之后,与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 的状语(有时也用作谓语)。此外还有“焉”、“乎”两个字,作用同前四字相同。“如”、“尔”、“若”可以认为是“然”的变形。例如:
天下晏如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子路率尔而对。《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形容词后面加上这些词尾,能增加形象化的色彩,一般都可以解释为“„„的样子”(古 人解释“为„„貌”)。六
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不是。之,代词,指代梁王兔苑。用作“想”的宾语。
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是。“何厌”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不是。之,连词。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个“之”用于定中之间。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不谷”作“为”的前置宾语,“先君之好”作“继”的前置宾语。之,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5、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
是。“之”作“行”的前置宾语。之,代词,代指所闻之事。
6、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汪琬《传是楼记》)
不是。两处的两个“之”,前一“之”字是代词,代指书籍,用作宾语;后一“之”字是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奚以”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之,动词,到、去。九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
1、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汉书•匈奴传》)
少:古义为稍,程度副词;今义为少,形容词。2.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公十年》)
稍:古义为逐渐,时间副词;今义为略微,程度副词。
3、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史记•淮南王传》)
曾:古义为竟然,情态副词;今义为曾经,时间副词。4.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直:古义为只、仅,范围副词;今义为不弯曲,形容词。
5、齐因乘胜尽破其军。(《史记•孙膑》)
因:古义为就,副词;今义为因为,连词。6. 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汉书•张骞传》)
竟:古义为最终,时间副词;今义为竟然,情态副词。7.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传》)
但:古义为只,范围副词;今义为但是,转折连词。
8、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韩非子•十过》)
虽然:古义为虽然如此,词组;今为让步连词。按:教材引文误“璧”为“壁”,今正。
十阅读下面一段短文,说明文中“以”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这段文字中共有六个“以”字,分别解释如下: 1.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 以,动词,认为,在句中作谓语。2.必以倦而归也。
以,介词,因,与“倦”构成介词词组作“归”的状语,引入“归”的原因。3.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
以,介词,用、靠。与“其力”构成介词词组作“攻”的状语,引入“攻”的凭依。
4.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
前“以”字是介词,把,与“其力之所不能取”构成介词词组作“送”的状语,引入“送”的东西。后“以”字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状语与中心语。5.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
以,介词,把,与“虞卿之言”构成介词词组作“告”的状语,引入“告”的内容。十一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代词的用法: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学”构成所字结构,指代学的东西。
2、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孟子•许行》)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注诸海”即“注之于海”。3.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或:无定代词,作主语,意思是“有的人”。
奚:疑问代词,用作状语,意思是“为什么”。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者:辅助性指示代词,用于数词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五十者”即五十岁的人。5.“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韩愈《原道》)
斯:指示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这”。
何:疑问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什么”。
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动词“谓”构成所字结构,指代所说的事情。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其: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意思是“他们的”。
之:代词,作“望”的宾语,指代溃逃的齐军
文言背诵:
《齐桓公伐楚》
1、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2、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国语·勾践灭吴》
1、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船,水则资车,以待乏者。
2、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者所恶,补民之所不足。
3、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不食。
4、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5、吾不欲匹夫之勇也,与其旅进旅退。
6、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陈胜起义》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鱼腹置书。
6、表现陈涉远大志向:嗟乎,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
8、点明陈涉起义原因的语句是:失期,法当斩;天下苦秦久矣。
9、表达陈涉有福同享的朴素阶级意识的语句是:苟富贵,无相忘。
11、写吴广令将尉“怒众”的语句是: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
12、写起义队伍迅速壮大的语句是: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13、与“宜多应者”相照应的语句是: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4、陈涉、吴广起义时提出的口号是: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则举大名耳。《谏逐客书》
1、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疆则士勇
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流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答李翊书》
1、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2、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3、仁义之人,其言蔼如
4、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5、气,水也;言,浮物也
12.古代汉语学习心得 篇十二
关键词:古汉语;“双改”;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45-03
2012年赤峰学院全面启动了学分制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简称“双改”)工作,制定了《赤峰学院关于深化“双改”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了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与“学”的真实状况,找出“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古代汉语”课程“双改”提供可靠依据,进一步提高“古代汉语”教学水平和运用能力,“古代汉语”课程“双改”课题组进行了关于“古代汉语”“教”与“学”方面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14年下半年,我们对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1、2班、2012级3、4班、2013级3、4班共6个班208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着重针对赤峰学院文学院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习惯、教法、自学、障碍、考研以及今后对古汉语的运用等几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表208份,收回200份,有效率96.9%,并抽查了部分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于“你对“古代汉语”这门课感兴趣吗?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调查结果如下表。
在“你对古汉语这门课感兴趣吗?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中,有9%的学生选择了很感兴趣,有53%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感兴趣,这是令从事古汉语教学的老师们感到欣慰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选择“不太感兴趣”和“没兴趣”的占了32.5%和5.5%。我校文学院的很多学生,将来有可能成为中小学语文老师,如果这些“准”语文教师们对“古代汉语”这门重要的基础课都不感兴趣、没兴趣,那以后怎么可能教好中学文言文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将近40%的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不高呢?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有:学生对课程目标了解不够明确,不知道为什么学,学了之后又有什么用。认为“好像没多大用处”,“教学内容繁多、艰涩难懂”,“学习过程枯燥无味”,“教学方法陈旧老套,课堂气氛沉闷”等。这一调查结果使我们看到,当前“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存在问题的。与“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关系最为直接的是教材,我校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年来一直使用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教材,学生对这套教材的看法,可以从他们对“《古代汉语》教材的评价”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得知。
对于“你对文学院使用的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教材的评价。”调查结果如下表。
在这一问题中,7.5%的学生选择了A项;71.5%的学生选择了B项,认为教材“通论、文选和常用词”结合的好,但很难自学;21%的学生选择了C.D.两项,认为教材内容脱实际,应换教材。选择B项“通论、文选和常用词有机结合,但自学较难”的同学很多,有些同学还在这一栏中注出“不认识繁体字,无法预习。”可见,教材上的繁体字是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有71.5%的学生认为自学较难,原因也是难在不认识繁体字,无法预习,这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印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做了《繁体字简化方法表》,将繁体字与简化字的对应规律、简化方法一一列出,发给学生,将所讲授的“文选”名家朗读材料拷给学生,方便了学生自学。需要注意的是,有21%的学生选择了“内容已经跟不上实际需要”和“换教材”,我们认为,这部分学生还不太了解教材内容,学习还不太入门,应激趣引导。因为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教材是精品教材,曾获全国第三届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另外一个原因可能与个别老师的讲授不够生动有关。
对于“您认为古汉语教师急需加强那些素质(多选)。”调查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知,选择A.E.的占4.5%,要求写出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要加强趣味性”。最应注意的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是具有“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能力”和“带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师,占38.5%。这就要求古汉语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且必须要运用自如,这样才能与学生互动,才能解决实际问题。选择“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能力”的占18.5%,强调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必须结合。从中可以看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与实践运用能力强的教师受学生欢迎。
对于“在‘古代汉语课堂上,您希望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调查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选择传统方式(粉笔+黑板)进行教学的学生不多。这就要求我们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对于“你是否愿意选择古汉语方向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选题?”调查结果如下。
从调查数据统计来看,从大二就有明确意向愿意选择古汉语方向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选题的学生仅有10.5%,比较少;有28.5%的学生表示勉强;有37.5%的学生表示不愿意;有23.5%的学生没有明确的选择意向。这就提醒我们,在大二的古汉语教学过程中,应当随时注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设置有意义的调查研究项目,指导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进行分析研究,为今后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打好良好的基础。从此表我们也看到,古汉语这门课对学生来说,的确有一定难度,导致了写这方面毕业论文的学生很少。这种现象不容乐观,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激趣、诱导,使其乐学,学以致用。
对于“你对古汉语教学实践的满意程度如何?”调查结果如下。
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 学生对课外古汉语教学实践“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有62%,可以看出有用有趣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还是感兴趣的。同时也应看到有将近10%的学生动手能力差,还需强化引导,要求必须完成课外练习。还有将近1/3的学生不太满意,有可能是懒惰原因,还需深入细致调查。
对于“你认为古汉语最合理的考核方式是?”调查结果如下。
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选择“闭卷考试,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科学合理搭配”的占48.5%,将近一半,学生喜欢这种测试方式。选择“开卷与闭卷综合”的占35%,1/3多一点,这也是一种需要探索完善的考核方式。选择“开卷考试”和“其他形式”的只占16.5%,这种测试方式只有很少学生喜欢。
对于“如果您是古汉语老师,你会怎样激趣,讲授?你怎样和学生沟通?”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1)把古汉语与现代汉语语言现象联系起来,融会贯通。(2)通论与文选、常用词紧密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这样,课能更生动些。(3)分成学习小组,探讨问题,互相交流,教师更正。(4)上课时多引入一些课外的又与所讲内容相关的东西。(5)要有幽默感,精讲要点,讲清讲透;让学生记上笔记,让学生预习、复习、做作业。(6)和学生做朋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互动与语言有关的实践活动。(7)希望为小论文或研究报告提供发表的园地或途径。这些建议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古汉语“双改”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总结
这次调查问卷组织严密,回答时间充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说出了心里话,因此,基本达到了较好的预期目的。这些数据基本上可以作为今后我院古汉语“双改”的依据。通过分析可知,目前古汉语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急需作出策略调整,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课程目标不明确。通过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了解到学生对古汉语课程目标的认识有偏差,认为现代社会学好现代汉语就可以了,没必要学习古汉语。第二,造成古汉语课程难学的原因:一是认为古汉语没用;二是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必须学,但教材是繁体字,很难认,无法自学,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第三,课程内容上受外语冲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学习重点本应是本专业课程,然而,学生们大量的课余时间却都用在了外语四、六级学习上。第四,教学模式上单一。个别教师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黑板+粉笔),课堂枯燥沉闷,影响了学生学习古汉语的积极性。第五,考核和评价还需完善、规范。
(二)教学“双改”思路
第一,强化培养目标,使学生“乐学”。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培养学生中学文言文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在现代汉语交际中运用古汉语知识的能力。比如成语的理解和运用,离不开古汉语知识。第二,搭建学习平台,扫清自学障碍。整理印发《繁体字简化方法表》,使学生能“识繁写简”,能预习繁体字印刷的古汉语教材。第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生动活泼,幽默有趣,使学生“乐学”。第四,完善考核和评价体系。第五,构建探究性学习体系。以建设自治区精品课程(古代汉语在2011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为契机,适应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培养学生阅读古书、中学语文教学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实践性教学为重点,构建一个探究性学习体系。
通过这次关于古汉语课程“双改”问卷调查分析和个别访谈,我们及时、准确、真实地了解了我校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古汉语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古汉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这些意见和建议,将成为今后古汉语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和考核等改革的重要依据。古汉语教师必须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根据课程特点不断创新,积极投入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古汉语教学工作中去,力争使这门传统课程焕发出新的光彩,使古汉语课程成为同学们非常喜欢的课程。
13.古代汉语习题2 篇十三
一、词语解释
1.句读 2.倒置 3.并提 4.互文 5.引用 6.代称
7.委婉 8.上古音 9.中古音 10.对仗 11.平仄 12.小令
二、填空题
1.古代有所谓三十六(),大致反映了()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2.古代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是声母的()。
3.明末古音学家()在《毛诗古音考》序言里指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反对朱熹的()说。
4.王力先生考订()时代古韵为29部,()时代为30部。5.近体诗除了句数固定、押韵严格之外,还讲究()和要求()。6.近体诗中八句的叫律诗,四句的叫(),超过八句的叫(),又叫排律。
7.近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律诗都是()句,绝句都是()句。8.律诗的四联各有自己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一般在()两联用对仗。
9.词最初称曲子词,又叫()句,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叫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叫()。
10.词调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牌是各种词调的()。11.词可根据分段的不同分为单调、()、()、四叠。12.词根据字数的多少可分三类,传统的说法是五十八字以内为(),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13.校勘古书有一些专门用语,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叫(),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叫()。
14.唐代出现了一种不仅解释古书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的古书注解,一般称之为(),也称为()。
15.譬喻根据本体、喻体、比喻词这三个成分的隐现,可分为()、()和借喻三类。
16.古人常用的委婉语主要有()、()、()和()等四种。
三、单项选择题
1.“油”和“笛”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①古无舌上音
②喻四归定
③古无轻唇音
④娘日归泥
2.“辅”和“捕”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①古无舌上音
②喻四归定
③古无轻唇音
④娘日归泥
3.“菲”和“辈”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①古无舌上音
②喻四归定
③古无轻唇音
④娘日归泥
4.“哗”和“烨”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①古无舌上音
②喻三归匣
③古无轻唇音
④娘日归泥
5.“怠”和“怡”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①古无舌上音
②喻四归定
③古无轻唇音
④娘日归泥
6.“仍”和“奶”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①古无舌上音
②喻四归定
③古无轻唇音
④娘日归泥
7.“常”和“棠”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①古无舌上音
②喻四归定
③古无轻唇音
④娘日归泥
8.“稠”和“调”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①古无舌上音
②喻四归定
③古无轻唇音
④娘日归泥
9.《汉书·地理志下》:“宣帝时,召信臣为南阳太守。”颜师古注:召读曰邵。“读曰”这个术语是用来()
①给汉字注音
②以本字释假借字
③声训
④以具体释抽象
10.《荀子·天论》:“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杨倞注:“信读为伸。”“读为”这个术语是用来()
①给汉字注音 ②以本字释假借字 ③声训 ④以具体释抽象 11.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属于()①古诗 ②古风 ③近体诗 ④入律古风 12.曹丕《燕歌行》诗属于()
①古诗 ②古风 ③近体诗 ④入律古风 13.《焦仲卿妻》诗属于()
①古诗 ②古风 ③近体诗 ④入律古风 14.李白《蜀道难》诗属于()①古诗 ②古风 ③近体诗 ④入律古风
15.王维的《鹿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属于()
①古诗 ②古风 ③近体诗 ④入律古风
四、指出并说明下列各句中所用的修辞方式
1.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山海经·大荒北经)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3.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元稹《遣悲怀》)4.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煖不足于体与?(孟子·梁惠王上)
5.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
6.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战国策·赵策四)
7.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三国志·魏志·方技传)8.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传·僖公四年)9.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之家)10.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同上)
11.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战国策·秦策三)
12.鳏寡不闻犬豕之食,煢独不见牛马之衣。(洛阳伽蓝记·王子坊)13.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14.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肖统《文选序》)
15.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司马迁《报任安书》)
16.夫人年逾耳顺,视听不衰。(庾信《伯母李氏墓志铭》)17.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十九年)18.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棲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19.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公孙丑下)20.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陶渊明《饮酒》)..21.延寿修史载此猥鄙无稽之语,岂不令人喷饭。(茶馀客话·六朝俗恶劣)..22.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矣。(左传·僖公二十三年).23.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24.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2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26.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27.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28.荒侯市人病,不能为人。令其夫人与其弟乱而生他广。(史记·樊郦滕灌列传)29.权起更衣,箫追于宇下。(资治通鉴·卷六十五)30.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五、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1)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列子·说符)
3)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左传·襄公十五年)
4)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战国策·齐策四)
5)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居数月淫益甚大夫苏从乃入谏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于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是岁灭庸六年伐宋获五百乘 6)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娟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娟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7)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鸇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8)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岂是乎(史记·黥布列传)9)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六、分析下面这几首近体诗的平仄
1)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提示:“
一、落、说”为古入声字。)
2)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提示:“国、人、月、结”为古入声字。)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霑巾。
(提示:“阙、别、若、路”为古入声字。“为”在此诗中算平声字。)
4)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提示:“百、尺、摘、不”是古入声字。)
5)邯郸至夜思亲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提示:“驿、至、膝、得、说、着”是古入声字。)6)柳桥晚眺
陆游
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
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
(提示:“跃、鹤、不、碧”是古入声字。)
7)夜宴左氏庄 杜甫 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提示:“月、落、烛、不”为古入声字。)
【古代汉语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06-20
大二古代汉语期末考试06-10
古代汉语考试题06-14
古代汉语专题期末复习08-19
203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古代汉语(2)》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391)07-02
北京师范大学727古代汉语及语言学理论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09-19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鉴赏课学习心得08-31
汉语初三课文学习09-12
汉语拼音学习材料08-29
现代汉语心得体会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