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实习总结

2024-10-27

工学结合实习总结(12篇)

1.工学结合实习总结 篇一

工学结合岗位实习总结—— 多媒体1121班吕永云

还记得去那之前,又是兴奋又是期待,还幻想着在企业肯定要比在学校舒服。当看到公司大楼时,已按捺不住那激动的心情,可是没过多久,我就开始产生情绪了。

宿舍和学校差不多,既没空调也没热水,那兴奋劲一下就灭了一半,但是对工作的好奇心还是让我期待中。

为期两天的培训,让我一开始觉得外呼也没那么困难,并且我也学的很好,还有第三天的试呼我的成功量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正式上班的第一天我就受挫了,两百多个电话我才成功了八个,听到组长说我呼的少了,心里挺难受的,看到其他人呼的很多,心里更难受,那天,我脱了组里的后腿。

俗话说,贵在坚持,所以第二天我又继续呼,那天,我呼了十八个。我觉得我的耐心变高了,不会因为呼不到而太大的影响心情,所以下午的态度还是很好,我想这就是成功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吧。所以说,在服务业态度还是很重要的。

再后来,被调入了彩铃点歌接线,本以为肯定要比外呼轻松,至少是别人主动打电话来寻求帮助。但想象总是美好的,有的客户很礼貌,还会说声谢谢,有的客户当查询不到他需要的东西时他们会大发脾气,更有甚者会骂你。那么,我学会的便是一个字“忍”。光忍还是不够,还要以更好的服务态度去安抚他们,因为他们极可能给你打不满意。

如果是在学校,我想我绝对转身走人,也不相信自己能做到这种地步,我原来也可以忍受到这种地步。

虽然嘴上常抱怨这份工作很辛苦,但是我心里明白,当我真正踏上工作的道路,这已经是一份很好很轻松的工作了,但我想这份工作还是不适合我的,或者说服务业并不适合我。我需要释放我的个性,但这个行业会束缚我,我觉得个性是我身上的闪光点,学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我了,我需要一份释放的工作。正是因为这份工作不适合我,或者说就是针对我的缺点而来,所以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身的缺点。

这次工作让我对我的职业生涯重新做了调整,让我真正明白,我的自我压缩极限还是很大的,这是我在学校里永远也不会感受的到的。

2.工学结合实习总结 篇二

高职院校如何有效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作的管理与督导,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得以强化, 成为上手快、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受社会和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 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拟结合我院三年来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作加以阐述。

科学设计顶岗实习的时段和内容

作为工科性高职院校, 如何设计好学生顶岗实习的时段和内容, 是保证顶岗实习质量的前提。我校在确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前, 各专业进行了广泛的调研, 包括企业用人单位的调研和学校毕业生的跟踪调研。我校的所有工科专业在原来毕业实习阶段的毕业顶岗实习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一个学期, 称“工学结合学期”。一般在四五学期之间, 结合暑假的5~8月或者6~9月的时段较好。因为学生经过近两年的校内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 (部分专业已进行过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试) , 加上大一暑期的专业认识性社会实践, 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因此, 学生带着实训项目到相应企业进行企业实践和顶岗实习。如模具专业的学生, 在顶岗实习的同时学会模具总体结构方案、加工实施方案的初步设计。学生在经过这个时段的顶岗实习后, 大三的第一学期再在学校进行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和校内生产实习环节的强化训练。到毕业学期, 学生以就业为目标, 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如模具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相应的企业共同完成手绘模具总图和零件草图, 利用软件完成规范的二维绘图、三维造型及文稿资料编写, 并在实际中完善设计和工艺, 制作实际产品。因此, 就保证了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在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完善顶岗实习的教学管理

根据教学管理规范, 首先把新增的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学期列入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计划) , 因而有了教学执行的依据。同时, 为了加强对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管理, 学院成立了产学合作办公室, 负责进行校企合作、开拓校外实训基地、按地区建立工学结合站等, 使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岗位有了保证。产学合作办公室制订了一系列的工学结合学期的教学管理文件与管理细则。管理文件有:工学结合教育工作条例 (含八大内容:领导与机构、职责与任务、组织与安排、学生与管理、联络与协调、检查与考核、经费与使用、总结与交流) 、产学合作基地管理办法等;管理细则有:下厂实习联系表 (学生填) 、工学结合实习检查任务书、工学结合学生工作鉴定 (教师填) 、工学结合学生工作鉴定 (企业指导教师填) 、工学结合学生用小册子等, 对工学结合学期的顶岗实习具有指导意义;各系、各专业还根据专业实训内容制定出一些指导性的题目。

我院从2006年开始在两个省重点专业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04级的97名学生中进行试点, 进行工学结合学期的顶岗实习。2007年推广到2005级的20个班962名学生、2008年推广到2006级的29个班1420名学生, 在工学结合学期进行顶岗实习。三年来, 通过不断完善顶岗实习的教学管理, 保证了工学结合学期顶岗实习的有序进行。

加强顶岗实习的督查与疏导

有了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 要达到顶岗实习的目的, 还需加强督查。我院工学结合学期的顶岗实习,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中式的顶岗实习, 一种是分散型的顶岗实习。

集中式的顶岗实习主要是依靠与学院有长期合作关系的较大规模的校外实训基地, 一个班的学生由学院整体推荐到工作岗位类似的一个或几个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这类集中式的顶岗实习一般已形成较好的机制, 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根据学校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协议和实习指导小册子及工学结合学生工作鉴定等内容, 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 学院相应的指导教师也在企业进行跟班指导。因此, 集中式的顶岗实习的质量是比较高的。如数控0531班的学生到浙江海天机床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有限公司精密机械分公司, 电子0511班的学生到浙江桐乡金纬电子有限公司, 机制0411班的学生到杭州叉车有限公司, 模具0511班的学生到浙江红旗机械厂、浙江新华机械厂等企业顶岗实习, 学生分别在数控安装或加工、电子装配和调试、机械加工、模具制作等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取得了学生满意、企业满意的双赢效果。因此, 对集中式的专业顶岗实习, 只要在实习前制定好实习方案, 基本上属于免督查型的。

但是由于浙江省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中小企业、个体企业多, 学生的顶岗实习不可能都是集中式的, 反而多是到中小企业、个体企业中, 但这些企业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的需求小。因此, 这些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分散型的, 常常一个企业只有几个学生, 有的甚至只有一个学生。因而这类分散型的顶岗实习是我们督查的重点。

督查内容之一:各系工学结合学期顶岗实习的准备工作情况。检查各系是否召开了顶岗实习动员会, 各班的指导教师是否到位, 学生的相应工学结合指导资料是否全部领齐, 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要求是否明确等。

督查内容之二:学生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到顶岗实习的企业。分散型的顶岗实习, 主要是学生自己或通过家人找到在学校所在地或家乡的相关企业。这首先由班级所在系的教师分片负责联络, 然后由系里汇总, 再报学院产学办备案。由产学办和教育教学督导室进行抽查。

督查内容之三:各班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是否专业基本对口。工学结合学期的顶岗实习是大二课程基本结束时进行的, 因此, 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都有一定的基础。此时的顶岗实习是学校阶段专业学习的校外延伸, 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要与专业有一定的关联度, 如发现与专业完全无关的岗位, 动员学生再另找实习单位。

督查内容之四:学生是否坚持在相应的顶岗实习岗位工作。因工学结合学期一般都含有一个暑假, 学生能否在炎炎夏日坚持实习, 而不是通过熟人盖一个企业章了事。这也是督查的内容。因此, 产学办、各系和教育教学督导室联合组织督查组, 兵分多路, 分地域到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进行督查。不仅督查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否到位, 还要督查学校的指导教师是否较好地与学生保持联系, 是否进行指导。督查组中还包括基础部、外语部的教师, 他们中有些是班主任, 有些是年轻的教师, 让他们参与督查, 也是要他们对学院各专业对应的专业岗位有所了解, 以后上基础课时能更好地联系我校的机电特色。

今年暑期, 产学办和教育教学督导室去浙江绍兴地区分别检查了相关学生的在岗情况, 如诸暨安邦服装有限公司 (会计专业, 会计事务顶岗实习) 、上海申发集团诸暨分公司 (机制专业, 镗床加工顶岗实习) 、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诸暨分公司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 售后服务顶岗实习) 、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诸暨分公司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 维修顶岗实习) 、湄池郑应村机械厂 (机制专业, 数控加工顶岗实习) 。学生都是亲戚朋友介绍或自己前往应聘的, 他们对自己进行的顶岗实习很满意, 企业师傅对我校学生吃苦耐劳、肯学上进的精神大加赞赏。学生分散顶岗实习的确让他们有很大的收获。另外, 学生顶岗实习报酬最高的达1000元/月。

督查内容之五:学生完成工学结合学期后是否完成了所有的周记和总结, 各系组织学生汇报是否很好地进行, 所有的工学结合资料是否全部完成和备案。教务处与教育教学督导室将组织人员对已完成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整套资料进行抽查。

在做好以上所述的五方面督查外, 还加强了疏导, 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各方面的疏导工作。

疏导工作之一:帮助学生理解学院设置工学结合学期, 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目的。学院产学办、招生办在学生找不到合适企业时, 主动与各地区的产学工作站联系, 使学生在产学工作站的帮助下进入与其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疏导工作之二:对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碰到困难的, 及时与企业沟通协调。如学生在某合资企业所从事的岗位与专业技能有一定差距, 企业是我校的紧密合作校外基地, 由产学办出面与企业交涉, 与企业沟通, 使学生获得较为满意的项岗实习内容。

疏导工作之三:不同系的学生在同一区域实习, 在校内指导教师教学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 为有利于校内教师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联络与指导, 产学办根据各系上报的学生实习区域的单位和岗位, 协调专业相近系的教师对同一区域的学生进行联络, 保证学生得到校内专业教师的指导。

疏导工作之四:在探访工学结合学期顶岗实习学生的访谈会中, 了解到学生对有些专业课程没有开设影响到实习效果等意见, 及时反馈给系部, 相关系部及时派专业教师进行联络和相关指导。有必要的还对下一年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通过三届学生工学结合学期顶岗实习工作的教学管理和督导的实践, 学生、家长、企业对学校组织的此类顶岗实习较为满意, 学生不仅提高了专业实践技能, 而且对浙江企业敢为人先、勇于创业的浙江精神有更多的了解, 回校后更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 教师也感到学生对专业学习更珍惜。从已毕业的两届学生来看, 不少学生后来再次到顶岗实习的企业进行毕业实习, 也有的学生选择在该企业就业。因此, 我校的工学结合学期顶岗实习, 达到了使大多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得以强化, 成为上手快、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受社会和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2) .

[2]谭辉平, 等.做实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推进工学结合[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 .

3.工学结合实习总结 篇三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思想工作;浅析

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应用技能培养,我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能运用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会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立足本市、面向全省的建筑行业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完成培养目标,加强了实习教学环节。建立了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增加了工学结合实习教学的时间,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但是实习期间学生的思想工作,却暴露出了很多。这些问题主要有:学生刚开始到单位,对工作环境不熟悉、不适应;对工作岗位不满意、不积极、不认真;不善于与同事和上级沟通。下面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习学生思想问题的解决提供建议。

一、对工作环境不熟悉、不适应的问题分析

根据学习性质,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工学结合实习环节,通常放在建筑企业单位和施工工地,学生大多是初次离开校园,走进施工企业。刚开始很多学生比较有新鲜感,但工作一段时间后,面对施工工地艰苦的环境和严格的管理,就会感觉一些美好的愿望逐渐破灭,适应不了工作环境。究其原因:一是环境发生了变化。学生从学校走向企业,从原来一个相对狭小封闭的“小圈子”进入开放的社会,往往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旦现实与预想有差距,就会觉得不适应;二是身份发生了变化。从学生变成了准职业人或社会人,由于对角色的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身在企业,心为学生,自己的角色没有转换过来。三是时空发生了变化。学校生活丰富多彩,个人的自由度相对较高,弹性空间也较大。到了企业或用人单位,学生的生活或工作的规律性强,受到诸多约束或限制,个人的空间相对缩小,难以忍受。如果不能正视这些变化,不适应工作环境就在所难免了。

针对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心理疏导教育非常重要,学生从学校走向企业,从原来一个相对封闭的学校进入开放的社会,容易把问题想得简单、天真、美好。一旦遇到挫折,又以偏概全走“极端”。 按照我校的经验,心理疏导教育工作可以落实到指导老师身上,因为每个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只有几名,实习期间他们是和学生联系最多最密切的,对学生的情况也最了解,指导教师不但应指导学生的学习,更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对工作岗位不满意、不积极、不认真的问题分析

学生在学校学了这么多年,终于踏上施工岗位,很多学生都想大展身手,期待做出一些表现,受大学生精英时代的观念影响,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很高,有些大学生高人一等的感觉仍然存在,因此一旦分配的岗位不如其所想,特别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往往工作环境较恶劣,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心里落差,感觉无处发挥才能,甚至有怀才不遇的感觉。应该说近几年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学校老师对大学生定位的教育,这种学生有所减少,但还是有的,这个问题仍然是应该重视的。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对学生进行工作上的引导。学校虽然有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但主要以学为主,企业则以真做为主,还有质和量的要求,学习的目的和重点、学习的形式和条件都发生了变化;更何况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工作中对学生加以指导,而不能把它一古脑推给校外指导教师,这也需要校内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实践水平,能够对理论和实际的转化,以及工作中的难题作出解答。对学生进行生活方面的关心与引导很重要。由于学生校外实习的施工现场的条件与学校相比,要差很多,比如健身器材、健身场地、食堂条件等。有些实习单位路途比较远,交通不便,学生感觉比较辛苦,体力也会有些透支。这些教育平时会在学校就应进行,当实习过程中困难来临时,更要帮助他们积极的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现在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成长过程中父母又事事包办。当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知如何处理,有的甚至退缩、放弃,缺乏知难而进的精神。

三、不善于与同事沟通的问题分析

这个问题的原因也是因为现在独生子女较多,有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就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经验,在学校又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呵护,一旦离开了学校和父母,缺乏与人沟通的主动性,不善于与人交往共事,从而产生思想问题。与学校简单的人际关系相比,进入企业学生会感觉到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很难相处。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是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从小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开放的空间,学校也要多组织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四、结束语

4.工学结合实习周记(第四周) 篇四

在职的外贸业务员由于各种原因不在公司(大使馆签证,国外出差)既来之,则安之:(庆幸同事有给我足够多的资料让我慢慢研究。但是,之前的一个上午看资料册无果的经历着实让我对看产品介绍没了兴趣。师傅都还没领进门,怎么自个儿修行?唉,当时心里还是打了退堂鼓的。

之后,我原打算在办公桌上找出口货物明细单的(听说过的单据,好奇)。但是随意一翻都是合同,准确的说我看到的应该是销货合同。虽说没见过销货合同,但信用证学过。回忆信用证是建立在合同之上又独立于合同的,自然里面的内容相差无几。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我还真的很仔细的看了下。坚持地站在固定位置的句子:This contract is made by and agreed between the buyer and sell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stipulated bellow.接下来装箱单和商业发票也都有翻阅到,纯粹看懂还是挺容易的,至于填写应该轮不到我嘻嘻。我记得看到Commercial Invoice 上的times of payment 写的是L/C AT SIGHT,突然大脑反应除狠狠背过的Telegraphic Transfer电汇外其他的支付方式都不记得。于是乎赶忙百度,原来比较常用的还有个托收(我觉得Collection与托收长得一点儿也不像)D/P, D/A的出现让我觉得蛮亲切的。

除了自个儿自学外,偶尔也会有同事找我聊天,有时候也会帮他们在Excel里面录入数据。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将产品规格和实物记清楚,我还去了厂房“游玩了一圈”。满箱堆叠的产品,真的供不应求么,还是我真太不了解市场行情:)

5.工学结合实习总结 篇五

工学结合实习管理办法

(试行)

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的精神,结合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为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工学结合教学实习的管理,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工学结合实习的目的意义

1、工学结合实习是高职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专业技能”人才的首选方式。

2、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全面提高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为企业生产服务,积累工作经验和丰富社会阅历,提高就业竞争力。

3、了解社会和国情,直接向一线员工和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学习各种相关的实践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培养学生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工学结合实习单位和实习方式

1、实习单位包括企业、事业和专业培训机构。

2、实习单位条件应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习单位应力求相对稳定,提倡和鼓励各专业与选定的实习单位长期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的实习基地。

3、实习单位应具有:培训理念先进,专业基本对口;培训设施齐全、先进,培训能力强;生产比较正常;技术、管理比较先进,对学生实习比较重视;便于安排师生食宿;就地就近,相对稳定;节省经费等条件。

4、实习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实习单位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可集中整班进行,也可分散进行,对接受20名以上学生实习的单位,原则上要安排实习指导教师。

三、实习的组织管理

1、教务处职责:

负责全校工学结合实习的组织工作,协助分院开展工学结合实习的管理工作。

(1)审核和制定全校工学结合实习计划、基本原则和有关规章制度。

(2)审批各专业的实习方案和实施细则。(3)负责全院实习经费的分配和管理。(4)检查全校实习情况和实习经费使用情况。(5)参与处理与实习有关的各种重大事件。

(6)组织实习工作经验交流,对全校实习工作做出总结,对全院实习基地的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和宏观管理。

2、分院职责:

各分院作为工学结合实习管理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工学结合实习工作的准备、落实、协调与日常管理工作。

(1)上报工学结合实习计划。(2)组织教研室制定实习大纲。

(3)确定实习指导教师,审批实习实施计划。(4)开好实习前师生动员会,做好实习前各项准备。(5)检查实习效果和质量,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对分院工学结合实习工作做出总结。

(6)科学、合理、规范使用实习经费。

(7)组织进行实习工作总结与交流,实习材料的整理、归档、上报。

(8)建立和完善专业实习基地,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实习效果。

四、工学结合实习工作程序

1、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内,各分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交下一学期工学结合实习计划,经分院院长批准后,上报教务处。教务处报学院批准后统一组织。各分院要积极探索、不断总结,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工学结合实习计划,并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学校审核通过的实习计划,于学期结束前下达各分院。执行计划中,如遇特殊情况需更改实习时间及实习地点,须书面说明原因,经分院院长签字同意后报教务处。否则按教学事故处理。

3、在实习计划下达后,各分院确定实习指导教师名单,并做好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4、各分院要根据培养计划及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实习单位实际,组织教师与实习单位合作编写专业实习教学大纲和工学结合实习计划,在与实习单位商定后,上报教务处。

5、与实习单位签订《工学结合实习协议书》,与学生签订《实习安全协议书》。

6、做好实习动员工作。

7、完成实习各项任务。

8、做好实习工作总结,上交学生实习记录、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记录表、学生实习考核鉴定表、学生实习总结、学生实习成绩表等相关材料。

9、按学校财务规定,办理实习费用报销前到教务处审核。

五、对指导教师或带队教师要求

1、资格:

实习指导教师或带队教师必须由专业教师担任,应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指导实习工作经验、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比较熟悉实习单位生产和服务内容。指导教师的数量和人员由分院指派。

2、职责:(1)实习前做好充分准备,按实习大纲和实习计划要求与实习单位共同制定实习实施计划草案并经双方协商确定后负责监督实施。

(2)实习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同时要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健康与安全,处理好与学生实习内容相关的各项管理任务。

(3)了解、掌握及检查学生完成实习的情况,指导学生填写实习手册中相关的内容。与实习单位共同组织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工作。

(4)与实习单位配合及时解决实习中的问题。

(5)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双师”素质,积极主动投入实习各环节,为学院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收集资料和积累经验。

(6)实习期间不得擅自离开岗位从事其它工作,不得私自找人顶替,否则作为教学事故处理。实习期间原则上不得请假,如遇特殊情况必须请假,应经分院院长批准,并指派其他教师顶岗。

(7)享受学校规定的有关待遇。

(8)撰写实习指导周记并做好实习的总结工作。

3、具体工作:

(1)实习前,指导教师或带队教师要提前到实习单位认真做好实习准备,与分院有关领导一道和实习单位共同研究拟定实习方案和进度。(2)依据实习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实习单位实际情况编制《实习实施计划》,经分院分管教学副院长审核,分院院长批准后,于实习前下发给学生,同时报教务处一份备案。

(3)应派有关人员在学生到达实习单位之前做好实习师生食宿交通等生活方面的安排及劳动保护用具的准备工作。

(4)如果实习与假期相连,学生由实习地返家或由家去实习地,带队教师应于学生离校前或实习结束前一周内,做好相应安排,办理好相关手续。

(5)如果实习与就业相连,带队教师应协助分管就业的有关人员做好工作。

(6)实习前到财务处办理实习费用有关事宜,实习结束后及时到财务处报销。

(7)实习过程中,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记录学生每日出勤情况及实习工作情况,并撰写实习指导周记。

(8)实习结束前,根据学生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含专题报告)、现场考查(笔试或口试)和实习期间的表现与企业管理人员一道共同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考评,并记录相应的考评成绩。

(9)实习结束后,写出实习工作总结,并将总结与学生考评成绩一道交分院及教务处各一份,其他资料交分院存档。

(10)协助分院做好工学结合实习工作总结和撰写总结报告。

六、对学生的要求

1、遵纪守法,不得做出有损学院声誉、危害集体和他人的行为。

2、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尊重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劳动,虚心学习,服从管理。

3、必须严格执行请假制度。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离队或外宿。实习中原则上不准请假,更不得无故不参加实习。如有特殊情况必须请假时,需持有关证明按实习单位和学校有关制度办理并报学校审核。学校方按下列权限办理:(1)学生请假需要报带队教师审核经实习单位批准后方可执行;(2)学生请假超过三天还需报学院分院院长批准,并报教务处备案。

4、学生在实习期间要努力学习,逐日或每周写出实习日记或周记。实习结束时每人提交一份实习总结报告。实习总结报告应包括: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实习收获及对实习工作建设性意见等。

5、实习中若有不服从管理,违法乱纪、损坏公物、打架闹事者,带队教师可根据所犯错误的性质、严重性和影响程度等,予以批评教育或停止其实习。同时向校、分院汇报,并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7、学生要与学学校签订《实习安全协议书》,学生上岗实习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七、实习考核及成绩评定

1、由实习单位和指导实习教师共同根据学生的实习、劳动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口试或笔试等几个方面的情况,按实习项目或进程项目分项综合评定其实习成绩和其他成绩。

2、凡参加本次实习时间不足三分之二或旷课四天以上者。不得参加本次实习考核,按不及格处理。

八、实习经费使用

1、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分配实习经费,分配给各分院的实习经费,由各分院统筹安排,自行调节使用。各分院在节约开支的前提下,应努力保证各专业实习计划的正常进行。

2、工学结合实习期间教师差旅费标准及实习教师的各项补助标准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3、工学结合实习中支付实习单位的经费,必须严格按规定办理。

九、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6.工学结合个人总结 篇六

一、明确培养目标

个人理解,职业学校培养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适应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主要培养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职高学生实际,学校应该学生将来工作用什么,就教什么,学生将来怎么做,我们就怎么教,学生的培养目标,从学生将来的工作中反推得到。

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过程

1、通过企业调研,进行工作分析。通过组织企业实践专家访谈、问卷分析,现场观察,工人工作日写实,请不同岗位工人填写工作任务等方法,进行工作分析,了解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对象、工具、方法、工作和技术要求等,专家专门强调通过现场观察的方法去进行工作分析,避免主观认为,造成“想当然”的错误。具体手段:实践专家问卷、工作日写实等。

2、梳理出学生学习的典型工作任务。

A、通过和实践专家的共同研讨,确定决定将来学生发展的典型任务。例如,学生将来主要工作的任务是什么?学生将来从工人到生产管理人员是如何转变的?把最终培养目标放的更远一点,到学生将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B、梳理出各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要素、工作过程。我认为,这个过程是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从而确定任务的载体,我想,我们专业可以以一个专业技能课为切入点,来进行这项工作。

3、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学习性工作任务,开发确定学习领域课程。

确定相应的工作任务涉及哪些相关的学科和这些学科的授课内容。这是一个以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单元,单元中包含着各个工作中涉及的学科,形成体系,我个人理解就是这个单元涉及的任务需要用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分成若干平行的单元,最终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各工作任务要有一个垂直难度梯度,学校根据具体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出一系列梯度产品,从而确定校本教材。

4、依托学习领域的单元教学。

单元教学我理解就是进行单个项目的教学,应依托与各个适应的教学手段。我想这个过程应该以相应的产品为载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个“载体”可以包含两类,一类是企业产品,一类是兴趣产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兴趣产品为主,明确训练任务,比如车工将原来的训练零件改成子弹、杯子、内外配合件等;企业产品和校内产品用于测验和技能提升,从而形成以兴趣产品培养学生基础技能,培养学习兴趣,以企业产品促进技能提升,形成一定技能梯度,从而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结合起来。

对于基础课教学,更应当依托相应的载体,学生将来工作要用到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怎么工作就怎么教,使学生明确现在的学习,对将来的工作和发展有何作用,努力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来学习,开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7.工学结合实习总结 篇七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和服务一线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从现代社会需求和发展的趋势看, 高技能人才是指掌握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 能解决工作实践中关键操作技术和工艺难题的具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工学结合”为主线, 以工作实践为重点, 以生产育人为目的, 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 把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工学结合”就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使学生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高职院校通过建设高水准的实习基地, 营造浓厚的企业生产氛围, 针对专业岗位群要求, 开展“真刀真枪”的岗位技能训练, 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首岗能胜任、轮岗能适应、升岗有后劲”的培养目标。目前, 工学结合有效形式主要有“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前校后厂”、“项目导向”、“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产学一体”等多种形式, 其主体都是学生, 都注重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岗位工作有机结合。对高职学生而言, 实施工学结合意味着他们不仅仅只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 更要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 使学习生涯与职业生涯能有效“链接”, 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 并在职业训练中快速成长。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实习基地建设的要求

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有工学串行式、工学并行式和工学串并式三种。工学串行式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的方式, 即将整个课程教学分成若干时段, 按理论课———实习———理论课———实习的顺序完成, 这种分阶段串行学习的方式, 教学安排相对简单,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略显松散, 但因其可操作性强, 因而得到普遍应用。工学并行式主要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训练同步进行的方式, 一般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置课程体系, 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 以典型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 整个教学过程由一系列学习情境组成, 教学实施以现场为主。这种同步并行学习的方式, 较好地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特色, 但对教师素质、实习条件要求较高。工学串并式为工学串行式和工学并行式

实践教学

-39-

的合成, 即在某个教学时段采用工学串行式, 在另一时段又采用工学并行式。上述三种工学结合模式, 其核心都在于与生产现场的接轨, 都要求实习基地为其提供保障。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基地所应具备的功能和建设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建设理念上, 实习基地建设应坚持“既出产

品、又育人才;以教促产、以产育人”的思想, 以“培养高素质学生, 生产高质量产品, 开展工学结合, 加强技能培训, 提供社会服务”为宗旨, 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考证、技术服务六项功能于一体, 凸现职业教育特色, 不断提高自身造血功能, 并充分利用制造资源优势, 以多种形式为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培养各类专门人才。

2. 在管理机制上, 实习基地建设应按企业生产

和教学培训双重职能设置机构, 实现“两级耦合、双向互动”, 加强“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之间的有机衔接, 加强教学与生产的统筹管理和规范化管理, 建立适应教学与生产同步运行的良性机制。

3. 在训练模式上, 实习基地建设应坚持“教学内

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实习课件与生产产品相结合, 入厂教育与全过程管理相结合, 传统工艺与新技术、新工艺相结合, 动手能力训练与职业习惯、工作作风培养相结合, 实习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考证相结合”的“六结合”教学形式, 采用“产中有教、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的实习教学模式。使学生达到“应知、应会”的基本能力要求, 养成“朴实、踏实、务实, 能干、肯干、会干”的职业精神和素质。

4. 在硬件环境上, 实习基地建设应着力营造真

实的现代企业生产氛围, 现场训练环境应具有“工厂化、车间化”性质, 训练设备的类型应具备“生产型”, 训练条件必须符合地方、行业技术发展水平和趋势。学生实习能接触到真正的产品工艺系统, 能充分了解产品的制造过程、制造技术和与本专业有关的制造信息, 而且能应用已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 分析、解决较深层次的实际问题。

5.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实习基地应把优化教师

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作为工作重点, 按工学结合模式的内在要求, 不断强化培训, 提高教师的职业适应和发展能力, 从根本上保证他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经验能紧跟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建设生产型实习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工厂是与学院同步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技能训练基地, 拥有二级法人经营资格。近年来, 根据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 实习工厂在完善基地功能和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创新管理机制, 为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制度保证

首先, 要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工厂按生产经营的目标要求成立了市场部、生产部、质量控制部、技术科、安全科、物资供应科等职能机构, 同时又按教学和培训的职能要求设置了综合办公室、教学部、培训部, 教学与生产双向互动, 由综合办公室统一协调。教学部根据专业教学计划, 编制实习教学大纲, 对实习全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经营部和技术科积极开发适合学生操作训练的产品 (课件) , 或承接中等复杂程度的产品项目, 学生在加工产品时, 认真分析加工工艺过程和产品的技术要求、质量要求, 增强了操作的严谨性, 强化了责任意识。教师充当双重角色, 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完成生产任务, 既提高教学质量, 又确保产品按期完工。

其次, 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制度。包括对外合作合同协议管理办法、实习教学工作规范、学生入厂实习流程、产品质量及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工学结合”实施办法、目标化管理的实施方案、对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办法、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了教学与生产在紧密结合的状态下有序进行。

2. 树立新的实习教学观, 提高教师的“双师型”职业素质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在实践中贯彻落实, 关键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首先, 加强学习和培训, 提高教师的职业适应和发展能力。目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 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充电”, 完善知识结构, 掌握新技能。为此,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工厂建立、完善教师学习和后续培训制度, 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活动, 为教师进修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 要求教师提高自我发展意识, 保证知识和技能传授的时效性。

其次, 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一是将新入校的年轻教师先安排到生产岗位, 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磨炼, 切实提高专业技能;二是要求所有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和鉴定, 取得相应岗位任职资格;三是面向社会引进或兼职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 优化队伍结构;四是把教学与生产和新科技的转化、应用、推广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产学研”结合,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

第三, 强化教师队伍的用人机制管理。建立以鼓

-40-

励教师钻研技术业务,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依个人业绩大小取酬的收入分配制度, 对理论基本功扎实又有较强实践技能的“复合型”教师给予优厚待遇, 对有突出贡献的骨干教师给予一定的荣誉和奖励, 创造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同时, 建立竞争机制, 积极开展教师讲课比赛、课件设计比赛、技术比武等活动, 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第四, 注重情感培养, 提高教师的职业成就感。目前, 许多教师缺乏从事实践性教学的热情, 工作缺乏进取心。要改变这一状态, 必须培养教师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情感, 提高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 解决工作态度和认知问题。同时, 要研究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律, 针对教师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帮助和引导他们进行职业锚 (技术型、管理型、自主与独立型、安全型、创造型) 的准确定位, 使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工厂的发展相吻合。

3. 以任务为导向, 构建面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实施中, 遵循“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原则, 构建以项目 (任务) 为导向, 以职业实践为重点, 把课程核心知识、专业技能进行单元划分的“模式化”课程教学体系。

把按学科逻辑编排的教学内容体系, 改革为以典型零件加工为载体的知识编排体系。在强调教学内容体现基础性、交叉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前提下, 实现教学过程的模块化、情境化。我院实习工厂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 选取机械加工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零件, 如阶梯轴、移动套、端盖、减速箱、双联齿轮等, 围绕这些典型零件的加工路线, 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 并以学生“独立操作”、“顶岗生产”为主, 教学效果明显。

4. 加强硬件建设, 营造真实的“企业化”育人环境

营造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习惯、职业规范和大工程意识的现场实战环境是生产型实习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首先, 构筑教学与生产融为一体的工程环境。近

实践教学

年来, 我院实习工厂陆续添置了许多新的设备, 特别是一些现代先进制造技术设备, 学院按“工段”管理模式, 对所有设备进行重新布置、优化布局, 以利于教学与生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机结合。

其次, 按“6S”规定 (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安全、素养) , 强化教学、生产现场管理, 严格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本行业的技术规范、操作规范、安全规范, 而且在从业过程中应养成严格按生产工艺加工产品、工量具摆放有序、设备及时维护保养等安全、文明生产习惯。

第三, 加强实习现场的企业文化建设, 积极营造一个蕴含先进教育理念、管理思想、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的文化氛围。我院实习工厂许多形象生动、摧人奋进的厂区文化, 是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不断焕发学习热情的力量和精神源泉。

5. 发挥资源优势, 为社会大力培养机械加工类专门人才

生产型实习基地应按照行业、企业需要开展员工的职业培训, 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各类专门人才, 同时要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 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不断完善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方式、方法, 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我院实习工厂在不断扩大生产业务的同时, 为地方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技工,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它从建设理念、管理机制、训练模式、硬件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高职实习基地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文章阐述在生产型实习基地的建设中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工学结合,管理机制,职业素质,环境

参考文献

[1]刘紫婷.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8) .

[2]肖化移, 李谨平.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 2006, (5) .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 2005-11-10.

8.工学结合实习总结 篇八

关键词: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管理过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232-01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加强顶岗实习管理与过程监控,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过程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来引导、企业与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1 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扩展很快,顶岗实习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大力开展和推广,也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未能及时跟进。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及管理过程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方面,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教育不到位、教学与企业实践内容脱节、管理力度不够、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参与意识不强,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类型有限:企业考虑到生产安全、产品质量、大量实习生带来的人员不稳定、生产组织管理的复杂等因素,因此,很难为学生提供既对口又可以循序渐进的进行专业技能的实习,而学生则希望通过顶岗实习受到系统的培训,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由于在校学生人数快速增长,企业能够给高职学生提供的“工学结合”的岗位非常有限,导致实习效果参差不齐。

2 解决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中问题的实践探究及采取的措施

2.1 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对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过程重要性的认识

顶岗实习是推进职业教育实习场所与职业工作环境零距离对接的主要教学环节,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作为学校实施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有效培养途径,怎样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有效管理,并取得良好的成效,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职业院校提升实践性教学水平,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它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实施顶岗实习教学的主体,学院应广泛接触企业,争取建立长期稳固的顶岗实习基地。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对学校的学生有一定的认可度,另外,学校可以持续安排大部分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这些基地能够形成比较稳定、成熟的实习管理体系,在前期教学活动中能够引入企业的文化理念,以及典型的生产过程。

2.3 制定相关文件,针对学生顶岗实习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

探索顶岗实习的教学及管理改革创新之处,提升顶岗实习教学质量,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教学及管理办法,修订《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完善相关的教学及管理文件。制定顶岗实习相应的教学大纲、进程计划、教案、先进的教学方法、严格的考核和管理方法等一系列的教学文件,构建整个过程的考核评价体系,重点在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组织安排、实施与管理实践方面,对构建长效的顶岗实习教学及管理体系进行有益的探索。缩短学生在学校与企业工作环境要求上的差距,为专业学习更好地面向社会要求提供平台,达到使大多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得以强化提升的效果。

2.4 加强监管机制,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过程的正常进行

顶岗实习由校企联合指导,将学生送进企业,在企业和学校间建立“顶岗实习”的教学及管理空间,有效利用时间环节,组织实施现场教学,学院教师与企业师傅交替授课,企业环境与学校环境结合,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共享。是一种在企业和学校之间进行的“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顶岗实习。各专业应选择责任心强、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对现场比较熟悉、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和企业人员担任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和职业导师,负责对参加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工作;专业导师主要负责顶岗实习的组织及实习报告等的业务指导工作;职业导师主要负责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2.5 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公正、客观评价学生整个顶岗实习过程

校企双方要加强对学生实习的过程监控和考核,实行双方考核制度。顶岗实习考核分为二部分:一是实习成绩考核;二是实习操行考核。成绩考核由企业导师和专业导师对学生的实习过程综合评定成绩。企业导师应对学生在岗位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的重点主要包括实习岗位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并给出学生顶岗实习评价;专业导师要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的重点主要包括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内容包括学生的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实习任务书内容完成情况及实习课题成果等。操行考核以学生实习成绩为主,结合实习期间的表现及实习单位的评价意见,依据学院制定的学生顶岗实习操行评定标准,给出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操行成绩。

总之,管理是核心,制度是保障,顶岗实习最终要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社会的多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对就业的双向选择奠定基础。实践证明,顶岗实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转变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拓展了就业渠道而且更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也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一种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学文.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8-61.

[2]秦传江,胡德声,兰成琼.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教育环节的管理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2009,24.

[3]张雁平,成军.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

[4]蔡勤生.高职院校推进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5]黄光荣.对完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3).

9.工学结合实习总结 篇九

一、项目建设概述

2009年7月23日,广东省政府与世界银行签定了关于广东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项目的协议。协议规定:世界银行提供2000万美元贷款,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实施,选择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简称省轻工,下同)、广东省城市建设高级技工学校(简称省城建,下同)、阳江高技(简称阳江高技,下同)三所学校,从2009年8月开始,用5年时间,重点实施学校校企合作、学校管理、课程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条件改善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同时,为更多学校的改革和政策开发提供经验指导。

经过五年的建设,省城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五年中,学校的校企合作贯穿了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等建设任务的整条主线,紧紧围绕世行项目活动逻辑框架图和工作计划开展工作,探索并实践了基于校企合作的“任务驱动、二元合一、三阶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建信息平台、项目研发与技术培训服务、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校企双制合作培养和引企入校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活动,圆满完成建设任务,达到预期目标。

二、项目情况总结

(一)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长效机制。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才能真正全方位、全过程地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学校在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方面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一是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两年建设期内学校先后出台和完善了《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工作指南》、《校企合作考核办法》、《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校企合作协议范本》等17项管

理制度,形成《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汇编》,同时,还聘请法律顾问指导校企合作工作,为校企合作工作规范安全、科学高效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其中,由省城建牵头制定,三校讨论认可的《校企合作工作指南》、《校企合作工作方案》、《校企合作章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校企合作合同范本》在三校使用,《校企合作合同范本》被广东省人社厅推广在全省“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大会使用。二是建立了校企合作工作机构。学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作,校长亲自分管校企合作与就业指导中心,把校企合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了校企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和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同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单独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配备办公室60m2、专职工作人员5人,成立校企合作项目审核领导小组、专业系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并设立系校企合作专职管理员。三是集团化办学成效显著。2014年3月,在省人社厅的指导下,由学校牵头,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成立“广东省城市建设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共有3家行业协会、33家企业、5家院校入盟,会上,与海信、中兴、家商城、粤能工程、中天建设、吕氏国际、美霖装饰、松下万宝、思哲、创维等企业合作的10个校企双制班同时成立,至此,学校共有14个校企双制班。同时,学校还加入了广州市萝岗区校际联盟、产教联盟和政校企三方联盟等职教集团,职教集团有效搭建了资源共享平台、信息交流平台、企业用工平台、项目研发和技术攻关平台,集团运行正常,机制完善,推动了职业教育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四是开展校企合作工作考核评价。学校根据《校企合作考核办法》和《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考核和奖励办法》,每年对校内各教学系各部门进行考核,奖优惩劣,表彰校企合作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同时,对合作企业进行评估考核,评出校企合作优秀合作单位;此外,对下企业实践锻炼的教师从职业素养、工作技能等7个维度进行等级考核评定,并给与相应的奖励。

通过建立机构、完善制度、组建校企联盟和开展考核评价等一系列举措,促使校企合作多元共生共赢,着力打造成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产学研联合体,校企合作工作有协议、有计划、有总结、有考核 2

及有经费保障,从而建立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5年来,学校校企合作办积极推动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目前共有签订校企合作企业102家,开展了共建“校中厂”和“厂中校”等合作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目前在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1个,共建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55个。如,室内装饰设计在在校内广州九筑建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邓泰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引入广东省装饰总公司入校共建模拟室内装饰设计公司,在校外与广东省装饰行业协会、广州川上装饰设计有限公司、香港马斯其尼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广州美霖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汉逸精思文化空间设计传播机构、广州孝尊组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浩瀚图腾环境艺术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建立校外学生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初步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又如,建筑施工管理专业与广州吉华岩土有限公司、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开展综合轮岗实训。再如,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与佳远钴业控股有限公司、立白集团、广东省食品工业研究所等8家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组织了本专业学生到食品所和省农业院等进行企业综合实训。项目建设期间,多次组织学生到中兴、海信、立白等企业顶岗实习实训,实习学生赢得企业的好评,学生实习满意率达99%。

(三)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平台和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系统近两年来,学校依托省人社厅搭建的“百校千企”和“校园对接产业园”等校企合作平台,乘势而上,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首先,学校牵头组建“广东省城市建设校企合作发展联盟”。有效地搭建了“四个平台”。第二,还参加了广东省建材行业协会等各妆也行业协会,掌握最新行业信息和动态。第三,学校也通过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等机构,并每年定期开展年会和专业建设研讨会,听企业专家对学校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意见,掌握第一手信息和资料,调整优化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第四,学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作信息化水平,通过建立 3

信息平台服务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项目,项目的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外部资源、畅通内部信息、实现项目策划及分析,为校内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流程化的服务。校企合作信息平台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促进学生实训,实习工作的开展,促进毕业生就业,帮助企业寻求到合适的合作学校,扩展学校寻找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的渠道,加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各类职业教育的力度,为企业寻求甚至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铺平道路。目前校企合作信息平台上有134家企业注册,校企合作企业注册率达100%,,并与三家院校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拥有477位学生会员,招聘职业多达143类,招聘岗位共有1460个,并且有6个合作项目。2014年的毕业生招聘会采取现场招聘和校企合作平台网络招聘同步进行,共吸引了包括海尔集团、中兴通讯、海信集团、中天建设、万科集团、中国电信、华润水泥、益海嘉里、菱王电梯等世界、中国500强企业和高科技新型企业在内的近170家用人单位。企业向1934名毕业生提供5900多个实习、就业岗位,求人倍率达3.01。校企合作信息平台有效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同时搭建了企业与毕业生双向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和企业沟通供需双方信息,也加深了校企双方合作。

学校依托世行项目开发了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系统,该系统的开发目标在于满足学校、企业、毕业生三方有效沟通,实现信息化管理,构建毕业就业跟踪服务长效机制。自上线运行以来,到目前为止,共有120位教师注册使用,1200多名学生注册使用,注册企业达102家,开展网上招聘会一场,企业提供招聘岗位共有988个,通过系统向毕业生发送电子邮件问卷调查8次,为毕业生拓宽了就业渠道,同时搭建了企业与毕业生双向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和企业沟通供需双方信息,也加深了校企双方合作。目前正着手系统的二期开发和优化部署,预计12月底完工。

(四)开展企业项目研发与技术培训服务

为了促进校企融合,主动服务企业,三个重点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改革与工艺改进项目,面向企业,通过举办技术培训讲座、4

深入企业授课等形式,积极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等服务项目共28项。如,室内装设计设计专业与广东省装饰总公司、富力集团设计院等12家企业共建“广东省室内装饰设计职业研发基地”,着力于室内装饰设计职业的技术研发、培训与推广,目前已修改审定《室内装饰设计职业标准》,开发室内装设计师(三级、一级)实操和理论题,新开发室内装饰设计员(室内配饰方向)职业;同时以校内外实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所为依托,室内装饰设计专业21名教师先后为874人提供了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服务,为学校带来经济效益 25.7万元,培训内容包括室内装饰设计中级工、装饰美工高级工等。室内装饰设计专业邓泰、朱锦辉等教师还与参与广东省装饰总公司设计南方花园2期样板房等室内装修设计项目9个。又如,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教师为广东真正工程检测公司测定砂中氯离子含量技术服务项目,该项目为企业提供了砂中氯离子含量准确而方便操作的实验方法,确保了建筑用砂的质量安全。与汇科公司共同建立“汇科精细化工”等技术研发中心3个,开展食品添加剂等项目研发,校企共同申报获得国家专利3项。为佳远钴业控股有限公司和云浮亨达利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200多名员工开展分析工、建材物理检验工等职业工种的在岗职工培训鉴定,大力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再如,建筑施工管理专业古娟妮、张海霞等教师参与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的软土岩溶地区板梁式双排桩与止水帷幕复合支护施工技术项目,施工技术成功应用于荔湾区西湾路改造工程项目。类似的技改项目有5个。同时,建筑施工管理专业还为广东泽宝变形监测研究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训施工员、测量员等工种培训127人次,为优化企业人力资源有效配臵起到积极作用。

(五)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

2012年,我校室内装设计专业申报筹建的 “邓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获国家人社部批准并得到国家和省级财政30万元的资金支持,我校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工作室的发展,大师工作室积极按申报项目开展工作。工作室积极探索新颖的人才培养模,传统学徒模式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工作室初步形成了老师“推荐— 5

—考核——培训——入选”的招徒模式。邓泰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一是校企合作,传技授艺。2012届有三十位弟子入选“邓泰大师工作室”。工作室还多次组织学生参加企业、行业的活动:2012年8月工作室成员参观天河区弁师傅红木家具制作过程;2012年10月工作室成员参加了在广州美林国际软装论坛; 2012年10月工作室部分成员参观了“广州方纬装饰有限公司”等。大师工作室与广州市集美装饰设计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合作,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技能人才培养。二是项目设计,产学结合。大师工作室利用工作室利用自身的资源,与企业合作将装饰工程项目引进大师工作室,由师生共同完成的设计项目有:2012年8-10月完成《茂名交通高级技工学校规范设计项目》;2012年10-11月完成实验项目《沿海地区传统乡村别墅设计》;2013年12-11月完成实验项目《湖南现代乡村别墅设计》等。三是指导竞赛,技能成才。工作室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项设计技能大赛,在“2012年广东省第一届家具设计技能大赛”和“2012年广东省岭南杯室内装饰设计技能大赛”中,工作室弟子获得了五个一等奖,九个二等奖,六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家具设计技能大赛还获得学生“团体第一名”和“特别贡献奖”。此外,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与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共建吴惠勤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同建设了产学研创新工作室机制带领专业教师、学生合作共同开设了综合课程教学、新检验技术研究等教学与项目工作。

(六)开展“校企双制”合作培养

“校企双制”订单培养模式即企业根据用工需求向学校提出培养数量和规格,委托学校进行培养;学校按企业的要求招生和安排教学计划,双方以签约形式确定各自的权利义务,毕业生一般由委培单位安排就业。一般由企业确定委培人数和规模,企业考核学生职业技能并根据考核结果和生产需要确定录用与否。目前全校与企业合作共办有“校企双制”班14个,聘请78名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教学,培养750名校企双制班学生。各重点专业积极与企业共同开办冠名班、校企双制班,开展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实施校企“八个共同”教学。如建筑施工管理专业与广州市吉华岩土检测有限公司共建“吉华岩土”校 6

企双制班、粤能工程校企双制班,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与佳远钴业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佳远钴业”校企双制班,室内装饰设计专业与广州孝尊组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合作设立“孝尊组”冠名班,企业参与了制定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课程体系开发、组建师资队伍、实施教育教学和学生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这充分说明了企业深度参与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

(七)引企入校,产学研用一体

一是建立“家商城”产学研实训基地。从2013年以来,学校与“家商城”电商公司通过多次互访、调研、沟通达成共识,双方共建“家商城产学园” 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采取引企入校,建立“校中企”的战略合作模式,把电子商务整套业务流程引入实训基地内,设臵产品摄影、产品编辑、美工设计、网站客服、网络营销、采购助理、SEO专员、仓储物流、质检专员、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网店运营等12个实战工作岗位,通过这种真实的工作岗位、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流程,使得工学紧密对接产业、企业,校企双方联合建立“职业感知——职业体验——职业实践”的“二元合一、任务驱动、三阶递进”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校企共建时尚智造产业园实训基地。学校与广州雅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和鹰机电集团、思纳可时尚设计机构、广州光影摄影设计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长福校区共建 “时尚智造产业园”。校企将以共同培育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致力打造时尚服饰产业设计专业化、应用信息化、制造自动化、资讯网络化为目标的产教深度融合模式。“时尚智造产业园”目前已形成四大板块的功能用途。工业板块:“时尚工业数字智造平台”引进工业制造的全生产过程的先进数字设备,涵盖拉布、切割、裁片传送、缝制各生产环节的数字设备;信息板块:“时尚信息科技应用平台”提供行业专业的CAD(电脑辅助设计)、PAD(产品辅助设计)、PDM(产品数据管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ERP(企业资源计划)等信息化应用技术;产品板块:“时尚产品设计展示平台”通过引进设计机构与设计名师搭建“时尚设计名师坊”实现设计市场 7

化、产品化;传播板块:“时尚传播电子媒介平台”拥有专业的时尚产品摄影影棚及后期处理制作机构,为产业提供相应服务。

10.工学结合申请书 篇十

尊敬的学校领导:

我是学生: 家庭住址:

身份证号:

由于我家庭比较贫困,但又要学好知识,结合自身及家庭条件,决定既要学好知识,又不要家长为我花更多的钱供我上学。特向学校申请社会实践,并保证遵守公司章程和学校管理制度以及《社会实践协议书》,不给任何人增添麻烦,否则后果自负。

此致

敬礼

申请 人:

年 月 日

申请人家长意见和建议(是否同意和希望学校给予的帮助和建议学校该怎样教育管理子女等)

家长意见:

家长建议:

申请人家长电话(常用): 家长签字:

11.工学结合实习总结 篇十一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用工的要求逐步提高。校企合作,是当前学校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模式下,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我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认真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及时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合作培养模式,深化企业服务,在合作过程中实现校企双赢。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内涵要求,我校坚持“因材施教,工学结合,育人为先,学生为本,服务社会,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开展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示范校建设,同时为学校重点专业建设与企业间的合作搭建了综合发展的平台。

二、校企合作经验总结

1.重视校企合作,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多年来,学校坚持为企业培养亟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定有关校企合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做到有章可循,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优化专业设置,调整培养方案,稳定就业渠道,提高师资水平,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实力,实现了校企双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以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为核心,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为了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发展趋势,学校聘请行业专家、高校资深专家和合作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及校内专业骨干组成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旨在为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和深度合作,专家委员会则注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完善和学校技能人才的培养。目前已有30多名生产一线的明星技师、中华技能大将获得者以及企业的重要领导者分别担任学校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和专家委员会委员,加强了学校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3.充分发挥校中厂的优势,实现产训结合

我校校设企业,占地面积7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现岗职工近百人,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占职工总数的80%以上。工厂设备配套齐全,拥有金切设备200余台,年产值2000余万元。通过对校设企业进行综合改造、资源整合,建立了机加工,数控和电工电子技术三个大型实训基地。此外,学校还注重发挥专业师资优势,与企业合作研发教学设备,开发教学课题,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4.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引进企业师资,积极推进各种办学模式

(1)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断引进企业高级师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入,學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有效提升学校资源整合能力,通过考察,洽谈,不断扩展校外实习基地。通过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有机结合,共同制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目前,已于50多家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

(2)灵活推进多元化办学模式,按企业需求量身定制培养计划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与多家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共同建立以企业名称冠名的培训班。对于冠名班的教学与管理,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效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非常受企业欢迎。

5.以服务企业为宗旨,面向企业开放办学,积极为企业职工开展培训

我校为各类大型合作企业培训技术骨干,提供技术服务。职业培训规模稳定在每年2500人次以上,2012年以来为企业培养了1100余名高级工及以上层次的一线技术骨干。在合作内容上,涵括了以下几个领域:一线在职职工岗位技能和素质提升培训;新聘员工入职岗前培训;为解决职工子弟入企就业的专项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和培训师队伍培训;技能大赛选手赛前专项技能强化等。

三、校企合作探索

为进一步做好培训工作,学校领导率机电维修专业骨干教师多次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与企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各层次管理人员进行调研、交流与沟通,了解企业对机电技能人才培训的实际需求,并从培养形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法等各个层面进行研究与探索,面向企业全方位开放办学。

1.不断扩大合作规模,拓展合作企业数量与合作项目

通过走访、座谈、电话、网络等方式对天津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发放调研问卷,及时了解天津各类企业对我校数控加工专业、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机械设备维修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不断扩大合作规模,同时拓展合作企业数量,积极与企业协商,不断增加合作项目,加深合作层次。

2.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不断更新培养方案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学校,在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需求,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并对以下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1)自主型合作模式。学校与学校自主创办的企业进行合作,企业将产品生产融入教学过程,企业车间也是教室、师傅也是教师、员工也是学生、产品也是作业。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直接参与生产活动,既培养了技能,又提高了职业素养。

(2)共建型合作模式。学校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投入,共同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室,在对学生开展教学训练的同时,也为合作企业培训员工。

(3)校外型合作模式。学校与校外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员工培训和学生实训实习,从而建立起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

3.引入企业高技能人才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和改革

根据专业特点,学校聘请了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术能手、技术明星、劳动模范等32名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与我校教师共同组建了“大师工作室”,与学校各专业教师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聘请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对教师、学生进行培训,开阔师生眼界,提高教学质量,并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基地。

四、结语

今后,学校将充分利用天津市校企对接优质平台,使学校与更多的天津市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利用技师流动站与各大企业的技师工作站的联系,结合企业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生产工艺难题等实际情况与企业技师工作站合作,开展深度合作。

总之,我校今后将继续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不断推动其向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切实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使学校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中职院校。

参考文献:

[1]刘顺清,周定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基于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J].大学教育,2013,(16).

[2]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的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

[3]丘文,李中胜.工学结合的案例分析和若干思考[J].职教论坛,2006,(09).

12.工学结合实习总结 篇十二

一、“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的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的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 以“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载体, 兼顾理论教育有先进性和产业实践的创新性, 培养符合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学者变成“实用型”专家, 通过“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把在校学生“催熟”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专业性, 具有管理能力及职业精神”的“准职业经理人”。这些内容的最终落脚点是培养现代企业的职业经理人。

1.以“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为专业建设主线, 建立本专业教学质量学校培养标准, 调整学校培养方案, 建立企业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 构建有效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长效机制, 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 探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2.学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聘请产业和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及现代企业的管理专家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意见并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改革。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 提供管理咨询, 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 共同开发新产品等。学校与合作企业建立校企师资互动机制, 企业为中青年教师企业经营与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 着力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学团队。

3.着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进一步加强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与改革, 改善教学条件, 优化教学资源。

4.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计划地向高职院校提出研究课题, 这些研究课题可以包括不同的层次: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二是企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提出的对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三是为了保持产业可持续发展而需要的前沿性研究课题。着力学生发现和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 全面重组课程体系, 加强教材建设, 优化教学内容。

5.进一步完善师生教与学的有效评价体系, 健全师生教与学的有效激励机制, 调整学生成绩评定与考试考核标准、 方式、方法, 完善专业教学管理体系, 提高专业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

二、“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的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所解决的主要问题

1.多年来一些地方高校以职业经济人培养为导向的工商管理教学改革起步较晚, 在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与行业发展需要等方面, 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根据国家经济建设与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依照“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要求, 全面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标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2.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以促学为主的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 是实现“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的重要保证。

3.师资结构不合理, 年龄老化, 缺少具有企业经营与管理实践的中青年教师, 因此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校企合作师资互动机制,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是提高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4.专业化发展及技术更新较快, 而专业教学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教材相对滞后。今天我们进入的经济体系, 不但是无法靠增加就业来拉动发展, 而且是“减员”可以做更多的事。 那些被技术武装起来的专业人士, 开始发挥他们从未有过的能量, 当然也开始挣得他们过去几倍的薪酬。这些人不是过去的低收入、低学历的“临时工”, 他们是“超级兼职者”, 拥有一流的学历、一流的工作经验。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去世前的几年就说过, 我们必须彻底放弃对“工作”、“岗位” 和“职业生涯”的陈旧的定义, 大家必须接受“项目”或“任务” 这样的理念来对待企业的运营管理。德鲁克认为, 新的工作关系将会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组织模式、建立多种灵活的工作方式, 从业务流程外包 (BPO) 、到战略合作联盟 (Strategic Alliance) 等。事实上, 这类“超级兼职者”已经开始冲击我们今天的企业。企业家、企业管理者必须学会如何释放这类人员的能量。 我们企业无法被他人取代的核心东西是什么?如果“超级兼职者”不会取代这些核心东西, 他们会如何不同地为企业增值?什么样的雇用和被雇用关系是最合适的?泛太平洋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中, 在全世界范围搜集“核心专家层”、“签约专家队伍”, 允许部分员工和经理人在家里办公, 有的可以每周工作三天而不是五天, 享受全职人员的福利。这些员工, 既不是过去的“临时工”, 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全职人员。然而, 在利用今天便捷的通信技术 (包括微信) 、指尖的搜索和学习、 开放的专家网络 (比如Linked In) , 创造价值的过程比以往更高效、更有趣!

三、“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的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对策

1.在“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的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上围绕职业经理人培养这一条主线, 成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行业高级行政管理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制订、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 创新工商管理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体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十分重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建立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程学习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实现课堂教学情境、实验模拟仿真教学情境以及现场教学情境的动态化整合, 形成“三境合一”的动态化教学方式, 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学思结合”;建立整合校内外资源的多元化、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 为知识转化、理论升华以及能力、素质的提升创造平台, 做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知行统一”。

3.校企联姻, 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聘请企业著名高管或行政部门领导为专业老师, 讲授专业课。二是试行大学生导师制, 外聘企业精英当职业导师。建立一支专兼教师比例合理, 年富力强, 学历职称与学科专业结构优化, 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又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学团队, 提升整个教学团队的学术水平、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 为工商管理专业综合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4.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多维度、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对象上, 以培养具有“强能力、重应用、做精做优、可信可依”的工商管理人才为目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做精做优、可信可依的职业素养,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培养主体上, 倡导多方参与, 将校政合作、校行合作、校企合作、校所合作融入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 不断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在培养过程上, 推进知点—能力线—素质面的渐进式培养, 通过知识点的切入, 能力线的串联, 素质面的构建, 最终培养“强能力、重应用、做精做优、可信可依”的复合型人才。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是“万元户”、“个体户”的时代;90年代是外资企业、跨国公司的天下;2000年后是国企、央企的天下。那么在未来十年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专业化程度, 而不是个体、外企、央企的角色轮回。这里说的 “专业化”是指无论什么所有制形态的企业, 都不可避免地在 “做精做优、可信可依”这样一个新的层次上展开较量。从这个角度来说, 接下来的赢家不是国企和民企之争, 不是外资和内资之分, 而是在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经营上拉开距离。 “做精”就是把你的企业该做的事情认认真真做好、做到业内大家尊重和认可, 在某些指标上应当是业内最好。“做优”就是能创造过硬的经济效益指标。做精是基础, 做优是目标。 “可信、可依”是说企业的专业化运营不只是在生产、营销等外在环节, 还需要建立让客户、消费者可以信赖和可以依靠的软性指标上。这些软性指标, 比如品牌、公司信誉、使命感和责任感、服务满意度、客户忠诚度、员工忠诚度, 通常都不是短时间内快速建立的, 它们需要企业持续地投入、持续地卓越表现。显然, “做精做优、可信可依”构成企业专业化运营的核心。正如日本的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他的《专业主义》一书里强调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成为国际专业化人才的四大核心能力: 远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能力、适应矛盾的能力。

5.完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激励制度。把教学、教育质量放在首位, 对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管理。从入学到学位授予全过程各环节制定标准, 严格要求, 规范管理, 健全制度, 调整学生成绩评定与考试考核标准、方式、方法, 完善专业教学管理体系, 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对任课教师、指导教师资格认定严格进行岗位培训和资格审核, 健全管理规章制度, 确保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程志宇.地方高师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 (2) :39-41.

[2]储伶丽, 武汉生.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 :231-232.

[3]郭开朗.大力促进大学生创业推动实现“四化两型”[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0, (20) :4-6.

[4]刘持金.中国企业下一轮竞争:专业化[J].财富中文版, 2013, (6) :18-19.

上一篇:我的一次演讲经历作文下一篇:县工业园区建设调度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