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精选12篇)
1.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 篇一
第十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二)上一节我们讲到批判《海瑞罢官》的历史事件时,还有一件事没讲,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中央斗争的复杂性。这就是罗瑞卿遭到突然袭击。
1965年12月毛泽东在上海亲自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罗瑞卿进行了背对背的揭发批判。
罗“篡军反党”?历来忠于毛泽东,与林关系很好,但为什么要搞掉罗。
毛泽东要打倒刘少奇需要林的支持。
1966年3月开始对罗进行面对面的斗争。与会者、过去的战友、部下和同事,几月不见都成了路人乃至仇敌。有的信以为真,有的迫于形势,有的趋炎附势,大家撕破脸皮,纷纷划清界线,全部是敌视的眼光。
会议最后作出《关于罗瑞卿同志错误问题的报告》。罪名有:“敌视毛泽东思想,诽谤和攻击毛泽东同志”,“推行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反对毛主席军事路线,擅自决定全军大比武,反对突出政治”;“搞独立王国”;“公开向党伸手,逼近林彪同志让贤、让权,进行篡军反党的阴谋活动”,说罗是“打着红旗反造反”的“埋藏在我们党内军内的定时炸弹”。
1961年4月林指示解放军报应经常选登毛主席的有关语录。于是毛泽东的著作和言论被分门别类,制成语录,每天一条,见诸报端。
部队反映热烈,林彪自足鸣得意。1964年,总政将语录集辑成册,编出一本《毛主席语录》,林彪题词:“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并指示全军人手一册。
《语录》仅文革几年内,国内外就出版了用50多种文字印成的500多种版本,总印数为50多亿,按当时的全球30多亿人口算,男女老少人均1.5册,被公认为20世纪世界上最流行的书。
在这个红海洋运动中,毛泽东越来越被神化,越来越高居于中央集体之上。对毛泽东个人的忠诚成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其他中央领导也越来越仰视,毛泽东的期望得以实现,林彪的旗手地位牢牢确立。
1966年5月通过《五,一六通知》的政治局会议上,康生说江表曾向主席告状,说彭真压制她,欺负她。毛泽东回答江青说:彭真算什么,我一个小指头就可以把他打倒。康生说,他当时在场,主席曾让他告诉江青,不要着急,没什么了不起。
3月20日杭州会议后刘出国访问。4月19日,第二次杭州会议。
“北京市一根针也插不进去,一滴水也泼不进去,彭真要按照他的世界观改造党,事物是向他的反面发展的,他自己为自己准备了垮台的条件,对他的错误要彻底攻。历史教训并不都是人人引以为戒的。这是阶级斗争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凡是有人在中央搞鬼,我就号召地方起来反他们,叫孙悟空大闹天宫,并要搞那些保玉皇大帝的人。现在是看得见的,本质是隐蔽的,本质也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彭的本质隐蔽了三十年。”
1966年5月通过《516通知》毛作了八次修改。通知的核心毛泽东在增写的几段话中说得明明白白。
“中央和中央各机关,各省、市、自治区,都有这样一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这些人,有些已被我们识破了,有些则还未被识破,有些正在受到我们信用,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在正睡在我们身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
一下子打倒四位书记处书记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行动了,然而在毛看来,这只是一个突破口。
《五一六通知》既是批判彭真又是批判中央一线的,中央一线的同志当然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全党对彭罗陆杨事件的发生感到骇然。在个人崇拜盛行、不可能不听信种种造谣污蔑的情况下,对彭罗陆杨愤恨,既深感毛泽东、林彪揭露了他们的英明伟大,又深感反对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极端重要。
5月25日北京大学贴出大字报说:“打倒修正主义的种种控制和一切阴谋鬼计,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牛鬼蛇神、一切赫鲁晓夫式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
6月1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了聂元梓等人的大字报,全国为之震动。毛泽东为什么要专断地支持造反大字报呢?他要天下大乱。
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开幕。8月2日毛泽东指责中央“北大聂元梓等七人的大字报,是20世纪60年代的巴黎公社宣言。贴大字报是很好的事,应该给全世界人民知道嘛!而雪峰报告中却说党有党纪,国有国法,要内外有别。团中央,不仅不支持青年学生运动,反而镇压学生运动,应严肃处理。”
刘少奇说:“我在北京,要负主要责任”毛说“你在北京专政嘛,专得好!”
8月7日毛泽东写《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明确指出中央内部有所谓资产阶级司令部。这张大字报标志着毛泽东个人专断作风的急剧发展,标志着毛泽东与中央第一线在政治上的决裂。斗争锋芒直指“以刘少奇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
8月18日在天安门举行了有百万人参加的“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大会,毛泽东出人意外地穿上军装,让红卫兵给他戴上了红卫兵袖章。毛泽东支持的大串连使文化大革命烈火燃遍全国。
一、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8、9月间北京市打死1000多人。谢富治说“群众打死人,我不赞成,但群众对坏人恨之入骨,我们劝阻不住,就不要勉强。”8月27日至9月1日大兴县先后杀害四类分子及其家属325人,最大的80岁,最小的38天。
二、大串连
1966年6月10日毛泽东在杭州召开的中央常委会上说:全国各地学生要去北京,应该赞成,应该免费,到北京大闹一场才高兴呀!
三、纠斗工作组
四、冲击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
由此邪火烧遍工矿和农村 工总司安亭事件
1966年11月6日十七家单位的造反派王洪文:我们要夺权 张春桥说:如果工厂不搞文化大革命,即使导弹上了天,卫星上了天,生产大发展,中国还会变了颜色。
1966年12月,江青公然煽动学生打倒刘少奇。
1967年1月13日深夜,刘少奇应召到人民大会堂见毛泽东,提出两项要求:“第一,广大干部是好的,特别是许多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主要责任由我承担,尽快把广大干部解放出来,使党少受损失;第二,辞去国家主席,中央常委,和妻子儿女回延安或老家种地,以便尽早结束文化大革命,使国家少受损失。”
老革命家横遭蹂躏 省市自治区党委瘫痪
1967年1月,上海一月风暴,毛泽东号召全国全面夺权,文化大革命进入新阶段。
一月22日,《人民日报》在经毛泽东审定的社论〈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夺走资产阶级道路当权派的权!〉中说:“„„向党内一小
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坚持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顽固分子,展开全面全国的夺权斗争,胜利完成毛主席交给我们的伟大历史任务。”“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
省市自治区夺权 六十一人案件
批斗王光美,株连是封建主义的,文化大革命之前株连的现象就已存在,在文革中则极为普遍。刘少奇一案牵连达22000余错案。
1968年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被打为叛徒、特务、里通外国或有政治历史问题的达总数的71%。
1969年4月,中共第九次党代会召开。
批判唯生产理论,清理阶级队伍,上山下乡,下放干部,大批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各种五七干校,变相劳改。所谓教育革命再教育给出路。
1970年3月毛泽东提出召开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不设国家主席
1971年九一三事件。
1973年12月提出要邓小平出来工作,提出把北京八所院校的教授集中起来考试。
1974年2月批林批孔
1975年1月5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任命邓小平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治理整顿
1975年11月,反击右倾翻案风.四五运动。巨星陨落
2.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 篇二
为了更有效地认识我国学校现有的心理社会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因此,有必要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校心理社会环境的评价工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0年分别在北京、陕西随机选择16所城市和农村中小学校,以兼顾学生认知阅读能力和依从性为原则,选取小学三~六年级及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计2 175人,实际有效调查问卷2 073份,有效率为95.3%。其中小学生1 056名(50.9%),初中生1 017名(49.1%);男生1 031名(49.7%),女生1 042名(50.3%);年龄以9~12岁组最多,占53.9%,其次为13~15岁组,占44.1%,8岁及以下、16岁及以上的共占2.0%。
1.2 学校心理社会环境的界定及问卷结构
1.2.1 学校心理社会环境的界定
本研究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学校心理社会环境的定义,将学校心理社会环境认定为能够创造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关怀、信任和友好的环境, 能够形成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 使每个学生的个人优势或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环境。这一认定强调了学校心理社会环境具有3个特点,即多维性、主观性和文化特异性。
1.2.2 问卷的结构设想和初始问卷的编制
以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学校心理社会环境具备特征为依据[2],试将学校心理社会环境学生评定问卷暂定为4个领域,即人际质量、民主参与、支持服务及总体感受。每个领域又分为若干方面:人际质量领域包括亲密度、矛盾及冲突2个方面;民主参与包括民主性、全体性、公平性3个方面;支持服务包括支持性、发展性、指导性3个方面;总体感受包括积极感受、消极感受2个方面。
在明确学校心理社会环境的界定及问卷结构设想后,主要运用以下方法建立条目池:(1)文献综述。对现有国际机构以及研究者有关学校心理社会环境的阐述和相应的评定工具进行全面回顾。(2)定性访谈。通过定性访谈直接获得条目内容。访谈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任课教师、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3)专家咨询。邀请儿少卫生、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共13名,就条目池中各条目按照重要性、敏感性、代表性、特异性、可获得性、判断依据及熟悉程度等6个方面进行评分,并对个别条目的表述、增减及计分方法提出具体意见。最后在上述方法基础上,确定了由84个条目组成的初始问卷,所有条目均有5个相同的选项,即“总是、经常、有时、很少、从不”,得分为0~4分。
1.2.3 初始问卷维度的确定和条目筛选
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所有条目进行维度的划分。提取特征值>1的公因子,共13项,其中有94.1%的条目>0.3的载荷都集中在2个公因子上,可见该问卷定为2个维度较适宜,与初始的结构设想有一定差异。根据最初的结构设想及条目内容将维度一定为“亲密度”,包括“互助与支持”、“合作与合群”、“积极感受”、“育人方式”、“民主与公平”、“指导与服务”等6个二级维度,共43项;维度二定为“矛盾性”,包括“心理戒备”、“人际冲突”、“不当惩罚”、“课业负担”和“不良感受”等5个二级维度,共41项。
采用EpiData 3.0 和SPSS 13.0软件分别进行数据录入、核查和分析,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条目筛选。(1)主观评分法:在前期的专家咨询中获得了各条目的重要性得分(10分制),经统计得所有条目重要性得分的平均分为8.28,保留重要性平均分较高的条目,即得分高于8.28的条目入选。(2)因子分析法:根据构建问卷结构时因子分析的结果,选取在相应公因子上载荷大于0.3的条目。(3)相关系数法1:选择与所在维度相关程度高的条目,即相关系数在0.4及以上的条目入选,从而保证条目与所在维度的一致性。(4)相关系数法2:删除与非所在维度相关系数高于0.4及以上的条目,从而保证条目仅与所在维度一致。(5)克朗巴赫系数法(Cronbach's α)法,计算某一方面的Cronbach's α系数,比较去除其中某一条目后系数的变化,如果去除某条目后该系数上升,则说明去掉该条目能使内部一致性增强,应该去掉;反之则保留。(6)t检验法:如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该条目敏感性较好,能够区分具有不同特征的群体;否则,应予以删除。(7)重测信度法:对127名中小学生进行2周后重测,计算2次测量条目得分的相关系数,保留相关系数较高的条目,本研究取重测系数在0.6及以上的条目入选。
保留在上述7种方法中至少经6种方法筛选都能被选入的条目,同时顾及问卷的效度,最后保留条目55个,建立“学校心理社会环境评定问卷”(psycho-social environment of school,PSES),其中亲密度维度30条,矛盾性维度25条。
1.2.4 问卷的应用性评价及控制
采用个体施测方式,由研究对象填写完成初始问卷,共发放问卷2 175份,收回有效问卷2 073份,有效率为95.3%。并按照10%的比例抽取调查对象在完成第一次调查后2周内进行重测,计算每一条目2次得分的相关系数。对重测信度较好的即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6的条目予以保留。
同时,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iers-Harris 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 PHCSS)[8]对同一学生人群进行测评。PHCSS适用于8~16岁儿童,包括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等6个分量表。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评价量表,并经过我国苏林雁教授等在汉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推广应用,具备中国常模。本研究将其作为学生问卷的效标量表,用于衡量问卷的标准效度。
2 结果
2.1 可接受性分析
在问卷填写中,调查对象均表示可以理解各个条目的意思。由84个条目组成的条目池花费的平均时间约为15 min,最终问卷条目数量为条目池数量的55/84,因此完成时间约为10 min。10 min左右的调查一般较容易接受[7]。此外,本问卷条目池条目完成率为99.1%,可以看出,整个量表条目池的完成率是比较高的。从条目的可理解性、问卷完成时间及完成率可见本量表的可接受性较好。
2.2 信度分析
问卷总分重测得分为0.920,其中亲密度维度、矛盾性维度重测得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883,0.921。重测相关系数达0.7,可认为问卷具有较好的稳定性[7],表明本问卷的重测信度较好。
问卷分半信度系数为0.679,依照文献报道分半信度系数达0.7,则说明较好[9],显示本问卷分半信度已接近标准。
问卷整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939,亲密度维度和矛盾性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22,0.918。表明本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好[7]。
2.3 效度分析
如前所述,问卷中每一个条目都是通过各种定性方式认证,经过专家、学校管理者、教师及中小学生多方认定和精挑细选为重要的内容,由此使问卷的内容效度具有保证。
对问卷中55个条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亲密度维度下的30个条目都在因子1上的载荷最大,而矛盾性维度下的25个条目也都在因子2上的载荷最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学生集中分布在2个因子,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本研究以PHCSS量表验证问卷的标准效度。结果显示,本问卷不良感受方面得分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焦虑得分呈显著相关(r=0.628,P<0.01),积极感受得分和幸福与满足得分显著相关(r=0.494,P<0.01), “合作与合群”与PHCSS“合群”领域相关系数r=0.326,P<0.01。说明本问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理学量表所反映的内容,同时又避免了重复。
经过对2个调查地区问卷总分、各维度得分及各二级维度得分进行t检验发现,除二级维度课业负担外,总分及其他二级维度及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农村学生大部分内容得分均低于城市学生(P值均<0.01),说明本学生问卷整体上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区分效度较好。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以初步认识和改善学校整体心理社会环境,以便适时为学生提供心理干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目的,根据标准化问卷开发程序,对学校心理社会环境评价学生问卷编制进行探索。基于对学校心理社会环境绝大多数内涵实际上是学生在校生活质量或幸福感及满意度反映的认识,本研究以主观体验作为学校心理社会环境的衡量标准,通过学生进行评价。
为保证评价问卷质量,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策略进行信、效度的控制。主要通过保证条目数量和多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了问卷的信度评价指标——Cronbanch's α系数评定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分半信度等方法筛选条目,以保证整个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采用PHCSS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检验问卷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问卷性质评价结果表明,问卷开发过程中信、效度控制达到了较好结果,在本研究人群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区分度。
本研究对学校心理社会环境初设为4个维度,其中人际质量和个体心理感受是既往研究中公认影响学校心理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而民主参与和支持服务虽相关研究尚不多见,但却是近年来国际组织积极提倡,以引导促进儿童青少年民主及公平意识的改善。本研究最终经多种分析将学校心理社会环境评定维度定为亲密度和矛盾性。虽与WHO提出的评价维度有所差距,但是这2个维度均集中在人际质量方面,与WHO关于学校社会环境界定相吻合[1]。表明评定问卷基本能较全面地反映中小学生在校心理社会环境的状况。
为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社会能力,使学校成为促进学生主动求知、发展完善心理品质的理想场所,因此,关注健康的学校心理社会环境的构建极为重要。本研究率先在国内较为客观地就学校心理社会环境的内涵和评价进行了探讨。然而由于多种限制,在条目的权重赋值等方面依然存在局限性,还需在更大范围进行信、效度检验,进一步发展完善。
志谢 本研究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得到了国际计划中国办事处项目官员、陕西榆林、佳县、北京市崇文区参与学校的全体老师、学生以及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区、宣武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潘永平、李玉芳、许景华3位所长的大力支持与合作,在此深表感谢!
摘要:目的 编制适合我国中小学校心理社会环境评定的工具,为科学评定学校心理社会环境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标准化问卷开发程序,通过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定性研究形成条目池;运用7种统计方法对各条目进行筛选,以北京、陕西2 175名中小学生为被试,初步评价其信度和效度。结果 探索性因子分析将该问卷划分为亲密度和矛盾冲突两大维度。经过筛选,共有55个条目入选,该问卷的重测相关系数、Cronbach'sα系数、分半信度系数分别为0.920,0.939,0.679;与儿童自我意识问卷(PHCSS)的效标关联效度为0.326~0.628;所有条目的累积贡献率达32.468%。结论 学生评定问卷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关键词:社会环境,精神卫生,问卷调查,学生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WHO.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Health-promotingschools series 5—regional guidelines:Development of Health-promo-ting schools A Framework for Action.Manila:Philippines,1996.
[2]MCLELLAN L,RISSEL C,DONNELLY N,et al.Health behaviourand the school environment in New South Wales,Australia.Soc SciMed,1999,49(5):611-619.
[3]LOPEZ EE,PEREZ SM,OCHOA GM,et al.Adolescent aggression:Effects of gender and family and school environments.J Adoles,2008,31(4):433-450.
[4]TAKAKURA M,SAKIHARA S.Psychisocial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Symptoms among Japa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J Adoles Health,2001,28(1):82-89.
[5]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译.WHO学校卫生系列信息.健康促进学校: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一所健康促进和爱心学校的重要职责.杭州: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3:6-8.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Focusing resources on effective school health[EB/OL].[2010-03-20].http://portal.unesco.org/education/en/ev.php-URL_ID=7122&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7]NSW.Department of school education:Towards a health promotingschool.Ryde:Australia,1996.
[8]汪向东,王希胜,马弘,等.心理卫生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06-310.
3.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 篇三
关键词: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 团队培养 文化体育 课外活动
1.前 言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1-2],表明在国家层面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亲切慰问南京世界青年奥运会的志愿者更是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最新诠释。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深刻变化,在竞争性、择优性已成为社会的常态的情况下,对各类人才的要求更为全面与严格。因此,专业知识面不宽、社会适应性不强,综合能力不高的人才在竞争与选择中劣势明显。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引导在校大学生走出校园,广泛地接触社会,深入社会,深度观察,在实践中学习与感受,了解社会,逐渐熟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在知的基础上多锻炼“行”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在实践中发现不足,以便改进和提高,努力适应快速发展的、更加多元化的社会的需要[3]。
目前,各主要大学不断积极探索,采取措施,鼓励在校大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实践,服务社会,在实践中锤炼才干并奉献社会。作者认为,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集多样化与丰富性为一体,求变求新,灵活多样,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新一代大学生更有吸引力,使他们自觉自愿、主动积极的加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够切实使得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受到教育、修养品德、提升能力、做出贡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优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一代大学生。
2.社会实践内容多样化与丰富性的有机结合
各个主要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大型活动的志愿者、某项研究课题的调研、红色旅游文化教育、爱心服务活动、商业机构服务员、厂矿企业实习生、街头宣传品发放员等等,层次高与层次低混杂,复杂与简单并行,集体与个人兼有,城市与农村无不及。作者认为,对于一支特定的社会实践队,要把活动内容的多样化与丰富性有机融合,才能切实发挥每一位实践队队员的作用、达到社会实践的真真目的。
第一层次是要在活动内容的多样化上下功夫,要围绕活动主题精心思考,集思广益,认真策划,保证活动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不求面广点多,四面开花,费力无效果。要注重各项活动的内在联系,要时时注意贴住共同主题,不能“偏离主题”,更不能“跑题”。即不能让参与的大学性感觉活动杂乱无章,虽活动热热闹闹但实际收获不大;也不能造成实践活动的虎头蛇尾,前期人员众多,参加积极性高涨,而到了中期已感到懈怠,至后期积极性大为减弱,热情不再,深知影响活动的顺利完成,造成不良后果。
第二层次是,不仅仅是内容的多样化,更要关注活动内容的丰富性。这要求对每一活动的内容的深度与兴趣度方面仔细策划,这也是加强活动吸引力的关键。要使得参加的大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并愿意参加这项活动,而不是被动的去做。这对于组建队伍后,根据实践队每一队员的特长与性格特点安排具体工作也带来很大方便。策划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必将是参与的每一位同学积极展示自己的优点,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素质培养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树立规则意识,严格遵守制度,按规定办事,是一个合格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对于规模大、参与人数多、环境复杂的大型活动,对于社会实践队必然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同时也对实践队的工作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支高水平的实践队,一是要纪律严明,有严格的成文的制度,同时要求每位队员严格执行规定。必须明白,每一只实践队都是所在大学的代表,是大学校训的实践者,是作风的展示者。因此,实践队可采取专题小组会的方式,认真研究实践队工作制度与行为规定,要星界学习以往的经验与教训,注意细节问题,做好工作预案。这对于新一代“九零后”大型的大学生学习制度、制定规则、执行规定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每一环节,以致每一细节教育他们,培养他们,这对于强化大学生遵规守则意识意义重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新一代大学生而言培养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更为迫切。团队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同学或队员之间互相沟通、交流,真诚合作,为实现团队目标而沟通努力的精神,重点强调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完成所有的工作,他所能实现的仅仅是团队的一小部分,这就要求每一队员必须紧密合作,对于遇到的问题,互相帮助、互相协作,表明每一个队员的坚强后盾是整个团队。团队精神的前提是要求每一位队员的责任意识与负责态度,要为团队的工作尽心尽力。在团队中,要积极的与人沟通,凡事采取合作的态度。不同人的性格不同,处事方式也可能不同,在活动中多做些沟通、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善待对方,增进友情,这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另一实质性内容。
重大社会实践活动可提升大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更是一种基本能力。处理问题应具备辩证的思考能力,要考虑问题的起因与结果,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显然,处理问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要以理服人,要有感情,出于真情,要善与倾听与理解他人。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课培养大学生处理问题的良好心理素质,如在面对问题时保持冷静的态度,不能有激动的情绪,培养自身宽广的心胸。要善于提出问题,在处理问题时,要敢于负责,为团队或学校负责。在现代社会,人人平等已是社会的共同价值观,要特别注意同学们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不能盛气凌人。在处理问题中,学会幽默,善于使用幽默语言会使紧张的气氛转为轻松,使剑拔弩张的态势化为平和,是互相的猜疑变为友情。另一个关键是要预估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对于面临突发性事件,要能及时反应,冷静思考对策,以及必要的随机应变。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必然会出现或大或小、或轻或重、或急或缓的问题,需把握每一次机会,学习处理问题,学会处理问题,增强自身处理问题的本领。要敢于面对问题,学会处理问题,这是每一位大学生走向社会,面对世事的基本本领。善于处理问题是一个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学会处理问题可以改善你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能力,以致心理素质。
4.结束语
不断拓展社会实践内容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升能力的关键。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多样化与丰富性必将使得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处理好广度与深度的关系,突出活动的丰富多彩以增强吸引力,最终体现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显然,这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制度意识、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社會适应能力作用显著。
参考文献:
[1] 中宣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2005.
[2] 教育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
4.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 篇四
1,《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2,《论十大关系》为党的八大的召开也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3,1956年9月,召开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1957年2月,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刘少奇,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
2,周恩来,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
5.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篇五
巩固训练
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于()
A三大改造时期 b一五计划期间C大跃进时期D十年文革时期
⑵中共八大后十年间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雷锋
⑶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这是由于()
A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B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
C苏联撕毁合同D急于求成⑷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那些失误?失误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教训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意义?
⑸科学探究
6.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 篇六
来源:《党史博采》 作者:王耀杰
古巴共和国作为西半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处于美国的经济封锁之中,其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十分巨大。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建设社会主义,并取得一定成就,实属不易。分析研究古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总结其中经验,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从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至今,古巴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巩固革命政权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再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过程。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古巴犯过超越国情和阶段、急于冒进等错误,而且也遭受过巨大的挫折。
但古共和古巴人民善于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不断调整政策,适时进行改革创新。从1993年开始,古巴逐步调整政治和经济政策,根据内外环境特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途径。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古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走出了苏东剧变对古巴社会带来的危机,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古巴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基本经验古巴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也走过弯路,但能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调整政策,并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中始终坚守社会主义制度不变向,从而加深了世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纵观古巴60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道路,有一些基本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一)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并结合本国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古巴共产党从建立时就明确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在1976年宪法中把它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1991年,古共“四大”在党的指导思想中又加进了马蒂思想。与此相适应,1992年宪法把国家的指导思想改为“马蒂思想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政治社会思想”。1997年10月召开的古共五大在其核心文件中称:古巴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列主义、马蒂思想和卡斯特罗的思想为指导的政党。马蒂思想和卡斯特罗的思想成为新的指导思想。
几十年来,古共始终重视对党员进行马列主义理论的教育,规定每个新党员必须接受100个小时的党性教育,每个党员干部必须进党校学习。古巴全国14个省和140多个市县都有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蒂和卡斯特罗的著作是党校的主要课程。
(二)古巴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是古巴坚守社会主义的关键。
现在的古巴共产党是1961年由原七?二六运动、人民社会党(原古共)和三?一三革命指导委员会合并而成,1965年改现名。古巴共产党在建党之初,既反对左倾宗派主义,又反对右倾分裂主义,保持了党的正确方向和党内团结。在苏东剧变后的非常时期,部分党员对古共的思想和主张、对社会主义产生动摇,出现了退党脱党的现象,古共仍然坚守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并加强了对党员思想素质和政治水平的提高,强调党员的先进性和坚定性。古共规定,吸收新党员要通过群众的推荐和评议,保证新党员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这些措施,都保证了古共作为古巴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纯洁性和坚强性。
(三)造福人民、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是古巴社会主义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农民通过“土地改革”得到了土地,城市居民通过“城市改革”得到了住房,并且从60年代以来古巴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免费教育,迅速建立了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襁褓到坟墓”无所不保的社会保障,使古巴人从社会主义制度中切身感受到获得了实惠。多年来,古巴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尽管现在进入困难时期,这一制度也未改变。从小病到大病,从挂号到诊治,从手术到住院,一律享受免费待遇。古巴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率已达100%。虽然目前古巴的物资还不很丰富,人们生活还有些清苦,但绝大数人都是社会主义的受益者。古巴大而不倒、压而不垮,一个重要奥秘就是人民群众从革命和建设中得到了实惠,他们是古巴社会主义的受益者和拥护者,从而使古巴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四)爱国主义是凝聚古巴人民的强大精神纽带。
古巴曾遭受400年的西班牙殖民统治,在第二次独立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时(1989年),美国以援助为名乘机占领古巴。在20世纪上半叶,古巴实际上沦为美国的殖民地。1959年革命后,古巴才取得了真正的独立。1959年的革命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独裁的民主革命,在这场革命深入发展时,古巴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当时美国想控制古巴,甚至想直接吞并古巴,阴谋未逞后,美国对古巴就一直持仇视态度,在经济和政治上实施封锁。革命后40多年的现实表明,外部压力产生的强大爱国情感是古巴民族独立的最强大精神动力。古巴人民具有争取民族独立的光荣传统,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他们决不答应重新回到殖民地时代。因此在古巴,社会主义和民族独立是密不可分的。古巴把人民对殖民主义的痛恨、对古巴民族的热爱和对社会主义的信仰结合起来,把人民对美国多年封锁的仇恨转化为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二、古巴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主要启示
作为同样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古巴虽然在国际环境、内部发展和经济实力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但古巴在社会主义艰辛探索过程中的一些宝贵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一)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必
须实现基本指导思想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想要长期存在,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只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可以多样化,也应该多样化。古巴共产党在坚持马列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马蒂思想和卡斯特罗的思想,这和我党始终坚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实现具有本国风格和本国气派的指导思想,这一基本原则应得到坚持和弘扬。
(二)必须注重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完善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共产党是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想带领全体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党必须时刻注重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注重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永葆党员干部的纯洁性。古共在注重自身建设方面的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首先要在严把入口关上下功夫,真正把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吸纳入党;要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坚定共同理想信念,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形成廉政文化,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党的建设搞好了,社会主义事业才能真正迸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三)要时刻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依靠力量。
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要想长期存在,必须使自己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一边,始终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注重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从而始终得到绝大数人的拥护。只有建立了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得到拥护和坚持。把人民群众团结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周围,就要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始终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真正使人民群众从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实惠,这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应该清醒认识和时刻坚持的基本原则。
(四)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要树立起凝聚全体人民意志的核心价值观。
7.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 篇七
在政治上, 古巴的政治发展道路受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但却顶住了苏联的压力, 始终保持着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卡斯特罗时代的古巴始终保持着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是古巴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所作出的正确选择。古巴领导人较早地认识到苏联的“民主化”、“公开性”等改革有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危险, 于是结合国内开展的“纠偏运动”, 实行“战略大反攻”, 确保了政权的稳定性和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纠偏运动”虽然没有促进古巴经济的发展, 但却使它经受住了苏东剧变带来的巨大冲击, 稳定了社会主义政权。
在经济上, 由于古巴对苏联在经济、政治、外交上的高度依赖性, 尤其是在经济上的高度依赖性, 使古巴的经济状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古巴的对外贸易额锐减, 外汇收入急剧减少。由于古巴在能源上对苏联的过度依赖, 致使古巴在苏联解体后陷入了能源危机, 交通、电力、重工业几近瘫痪, 轻工业和农业也受到巨大的冲击, 人民生活状况急剧恶化, 进而由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卡斯特罗不得不于1990年9月宣布古巴进入“和平年代的特殊时期”。
为了应对苏东剧变和苏联解体后来自国际社会的风险与挑战, 古巴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古共“四大”和古共“六大”。古共“四大”是在为了应对苏东剧变带来的巨大冲击, 保证社会主义古巴的生存与发展的背景下召开的, 古共“四大”提出了“拯救祖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的任务口号, 制定了特殊时期的内外政策, 对现行方针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和改革。古共“六大”则通过了《经济社会政策方针》, 为古巴未来的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 并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中央领导集体, 实现了领导层的新老交替。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古巴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在外交上也打破了西方敌对势力的围攻和封锁, 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些具体的措施包括:
政治上, 确立了古巴独特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首先, 古巴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的政体, 即古巴政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委员会和部长会议三个重要部分组成。其次, 废除了领导干部任职终身制, 实行任期制和选举制, 限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任期, 高级领导人的任期最多为两届, 每届五年, 卡斯特罗是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代最高领导人中唯一一个践行了任期制的人。另外, 实行各级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制。最后, 建立了人民政权代表大会的基层组织———“人民委员会”, 将国家政权的建制延伸到基层。
经济上, 面对苏东剧变后的生存危机, 古巴积极调整并逐步确立了以自力更生、全方位的经济开放政策。向世界开放, 发展国民经济。一方面, 发展旅游业, 提高创汇能力。古巴通过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 大力扶持古巴旅游业的发展, 并积极吸收西班牙、加拿大等国在旅游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 提高旅游业的总体水平。另一方面, 改革外贸体制, 优化投资环境, 鼓励外商投资, 扩大商品出口。在加入WTO后, 古巴积极适应国际经济新规则, 努力与国际社会接轨, 拓宽出口的渠道和提高出口的效率。
在外交上, 古巴奉行“全方位”的和平外交, 努力改善国际环境。古巴首先决定加强睦邻友好, 积极处理好与拉美大家庭邻居们的关系, 这是古巴打破美国封锁, 克服经济困难, 摆脱政治孤立的首要的也是最明智的选择。其次, 充分利用西方国家在外交上的矛盾和间隙, 与西方国家开展务实合作。古巴积极与加拿大、欧盟及其成员国, 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开展合作。同时也与日本、俄罗斯等国有着一定的外交上的往来, 这对于古巴与西方各国间的相互理解、避免矛盾激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总之, 过去二十多年, 古巴成功的探索除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社会主义道路, 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与改革, 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毛相麟, 杨建民.苏东剧变与古巴改革[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1 (3) .
8.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 篇八
然而至今令人喜忧参半的是,在“预警”和“应急”两者之中,我国政府虽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庞大的“应急管理体系”,但“社会预警体系”的“建立健全”却显得与之极不平衡。造成这种“半壁江山”的原因深刻而复杂,有科学技术方面的,有管理体制方面的,还有思想观念方面的等等。在此,由于篇幅和主旨所限,我们暂不探究。值得关注和令人欣慰的是,在落实中央“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的指示精神中,有一支勇于探索并卓有成效的科研团队—天津工业大学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所。
这支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即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阎耀军教授。阎教授现任天津工业大学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所所长、天津市未来与预测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未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事。他很早就开始从事社会预测和预警研究工作,早在1998年就在天津社科院提出组建预测中心并担任该中心主任,并于2002年和2003年连续出版了两部社会预测和社会预警专著。2006年天津工业大学根据党中央多次提出的“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的要求,结合学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需要,引进阎耀军教授,正式组建了一个以社会预警与公共安全管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研机构—天津工业大学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所。
该研究所成立以后,在阎耀军教授的带领和全体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全国公共安全和危机管理领域可谓异军突起。
在学术创新方面,该所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课题,提出和建立了社会预测学的基础理论(《社会预测学基本原理》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初创了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理论与方法(《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提出了公共危机管理的前馈控制理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4; 《学术研究》2006.9;《天津大学学报》2009.4;国际应急管理会议2010.8《中国应急管理》2010.9)。
在实际应用方面,该所根据实际应用部门的需要,承接十多项省部级课题,开发了多种公共危机监测预警预控系统软件(中心城市社会稳定监测预警系统、民族关系监测预警管理系统、信访问题监测预警系统等);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十多个城市到该所学习培训,有二十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邀请该所专家讲学。国家安全部门、公安部门、维稳部门、信访部门以及国家民委等政府职能机构的领导多次造访该研究所。
在比较优势方面,该所与同行相比具有明显特色:
其一是理论前沿和实际应用先发优势。该所研究人员早在1998年就开始研究社会预警问题,并于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的同年就发表了全国第一部社会预警专著《超越危机—社会稳定的量度与社会预警》;该所还开发出全国首批以《民族关系监测预警管理系统》为代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并应用于实际部门。
其二是对复杂非物化现象计量研究的优势。对社会稳定或风险这类复杂非物化现象的计量,是长期困扰科学界的一个难题。自上世纪下半叶兴起于美国并逐渐风行于世的“社会指标运动”提供了一种以社会指标为工具的计量方法后,许多人在重视定量研究的同时却忽略了定性(理论)研究,其后果是导致了众多缺乏理论支持的指标体系,从而导致计量效度和信度的低下。对此,该所提出“理论模型是统帅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的灵魂”的观点(《社会科学报》2006),成功构建了“社会稳定理论模型”、“民族关系和谐模型”和“信访问题预警模型”,并据此构建计量指标体系,辅以多种现代计量方法,从而推进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结合和统一。
其三是以前馈控制为研究取向的特色优势。在理论上,肇始于维纳的控制论以反馈控制为其理论核心;在实践中,以“应急办”为代表的各类公共危机管理机构重心亦在反馈控制;而各类研究机构,绝大多数都以危机的事后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甚至危机的善后管理为中心。而该所的重点则放在危机发生前的“预警管理”,强调“前馈控制”。他们认为:在当代高速运行的社会中,任何反馈控制都不能避免“时间滞差效应”,而时滞效应往往又会导致“潘多拉魔盒效应”,使得危机后果不可挽回。因此前馈控制应当是现代危机管理的重中之重和难中之难,该所的策略就是集中力量攻其重点和难点。
其四是文理结合、四位一体集成创新优势。该所认为:理论、方法、技术包括计算机软件开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做到极致,都不能单独解决应用问题(有时甚至连科学认识问题都解决不了)。只有上述四个方面整合集成为一部“整车”,才能使科研产品由“好看”向“好用”转变。天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院校,在这样的院校中如何发展软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该所探索出了一条多学科大尺度交叉、“理论-方法-技术-应用”四位一体综合创新的道路,并初步显现出其他研究机构难以比拟的文理结合优势。该所研究人员不仅有管理学和社会学博士,还有数学博士、系统工程学博士、心理学博士、信息与计算机博士、情报学博士、统计学博士、地理信息技术博士等等。该所开发的各种监测预警软件,就是多学科集成的产品。
科研业绩的取得和优势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科学的执著探索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科学研究中,历来有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三个层次的说法,其中后者是最为困难的。所以较少有人愿意从事这种投入多、耗时长、产出少而且风险大的科研活动,然而其实这种科研活动才是对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当今社会之所以被称之为“风险社会”,就是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风险在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生存。为了规避或者减弱风险,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建立了各种社会预警系统,他们不仅形成了完备的科学体系,少数国家还开发出了用于规避风险的、被世人称之为国家安全新核武器的尖端产品“政策模拟器”。
相比之下,我们的差距之大显而易见。中央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的任务,我们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何在?阎耀军教授对此感触颇深,他在2010年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应急和预警何者更重要?”这一关键问题,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引发了新的思考和讨论。他认为,应急管理中以反馈控制为主的传统方式存在管理时滞问题,现代社会风险的“潘多拉魔盒效应”使“亡羊补牢”已经失效;而传统的预警方式—神灵性预警已被抛弃,经验性预警已经过时,哲理性预警亦难奏效,必须建立起在现代科学支持下的实证性预警系统,尤其要建立别人已有而我们还没有的国家安全新核武器—政策模拟器(社会风险模拟器)。以此认识为基础,研究所确定了明确的工作定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建立文、理、工结合,多学科大尺度交叉的新型社会预警与公共安全管理研究基地和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基地;开发有用的预警产品,探索和创造公共危机预警研究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紧密结合、学术理论研究工作和实际应用开发工作紧密结合,各方互动共赢,建立互利互惠的官、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科研机构。
第二,立足天津工业大学,拓展社会预警与公共危机管理学科建设;进军北京相关领域,成为各级政府部门进行公共危机预警管理的外脑和重要智囊团;依托中国未来研究会,成为网罗天津、北京、乃至全国和国外公共危机管理专家的桥梁和纽带,为构建我国社会预警系统倾尽绵薄之力。
第三,在重视社会预警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同时,大力加强公共危机预警管理的实物性、工程性、实用性的研究工作,瞄准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模拟器—“社会风险模拟器”,努力打造公共危机预警研究的强势品牌。
为了保障上述目标定位实现,该研究所设4个研究室:预警与应急管理仿真模拟实验室、中外危机管理比较研究室、社会稳定与社会建设研究室、民族关系与民族事务管理研究室。除了研究所这个平台之外,还拥有两个社会学术团体的工作平台:中国未来研究会评估与预测分会和天津市未来与预测科学研究会。他们汇集和整合各类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目前共有本校专、兼职研究人员10名(其中正高4名、副高3名,除1名硕士外全都是博士);此外该所还常年带研究生十多名;聘校外特邀研究员和高级学术顾问10名。虽然,这个研究所拥有的资源比起国内外著名的专业研究机构来说,可能还不算丰富,但是他们目标集中而明确:以系统动态分析为特色的理论模型研究,以社会指标理论和方法为特色的指标体系研究,以社会稳定的监测、评估和预警为对象的实证研究,以强调前馈控制为特色的社会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研究,以上述内容为主的计算机软件研发。就是在这样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引导下,这个研究所的发展日新月异,发展的脚步日益坚定,并会在此基础上,迈出新的步伐。
9.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 篇九
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起来。但到了50年代末期,我国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指的是一种什么现象?你能说出这种思想带来的危害吗? 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你知道被称为中国“两弹元勋”的人是谁吗?他为什么放弃留在外国继续深造的机会而毅然回国呢?
你知道什么是“铁人精神”吗?被人民群众称为“党的好干部”的又是谁?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精神?
同学们,学完这一课,你就会弄清以上这些问题的。
毛泽东在八大上致开幕词
1958年9月10日的《人民日报》
“大跃进”时,北京居民将家中的铁制品送去炼钢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本来是一条正确的路线,可后来为什么又会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偏差呢?
2.小组讨论:分析1958年提出的总路线的内容、影响,指出我们从中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
3.观看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影片(如《焦裕禄》、《创业》或《雷锋》、《离开雷锋的日子》等)。想一想,对于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来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模范人物身上的优良品质是否已经过时了?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铁人”王进喜是下列哪个领域的劳动模范?
a.石油工业 b.电子工业 c.原子能工业 d.航天工业
2.下列哪一事件的历史作用与其他项不同?()
a.1958年总路线的提出 b.“大跃进”的开展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掀起
【资料:】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迫切希望迅速改变中国一清二白的落后面貌。再加上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还缺乏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大跃进”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不但没有加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相反却极大地破坏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其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但是,“大跃进”运动终究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失误。对“大跃进”的三年,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把“大跃进”运动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和人民群众的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加以区分,要把“大跃进”运动所造成的破坏和“大跃进”期间所取得的一定成绩区分开来。
“大跃进”时期的一幅宣传画
“卫星田”的稻穗“托住”了小姑娘
全国几千万人齐上阵,大搞炼钢运动
【思维拓展】
1.请采访你的长辈,搜集了解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除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外,还有哪些宣传口号或诗歌可以反映当时的情况?思考一下:这种风气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什么后果?
10.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 篇十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知识点 2感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你能行)① 年中共八大召开,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是 意义② 1958年党提出的总路线是 :。紧接着党又发动了 和 运动,发动以上运动的原因是、、这时期“左”的错误的主要标志是、、和。
二、巩固训练 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于()A三大改造时期B一五计划期间 C大跃进时期D十年文革时期 2.中共八大后十年间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是()A王进喜B邓稼先 C焦裕禄D雷锋 3.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这是由于()A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B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C苏联撕毁合同D急于求成4.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A.开展土地革命B.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镇压反革命D.开展“文化大革命”
5、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是()A、浮夸风B、整风运动 C、大炼钢铁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6、“大跃进”时期的一首漫画诗写道:“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它所反映的是()A、高指标和瞎指挥B、浮夸风和“共产”风 C、高指标和浮夸风D、瞎指挥和“共产”风 7、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由于()① 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② 急于求成③ 自然灾害④ 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
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冒进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9、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是在()A、电子工业B、钢铁工业C、石油工业D、航天工业
11.城市型大学的初步探索 篇十一
关键词:城市型大学;办学定位;城市中长期发展战略;一线工作者;专门人才
摘要:城市型大学是指行政关系隶属于某座城市,办学目标和专业设置l紧扣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一线工作者为教学目标,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科研方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阶段教育与终生教育为主的综合型地方大学。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城市型大学的办学思想应是:结合城市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将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合理融入所在城市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培养为城乡建设一线工作的专门人才,并开展技术应用与开发,以便更好地为地方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5-0066-04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高等教育的格局。而且,高等教育事业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人才的多层次、多类型的需求,向着更加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我国的人才队伍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进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这当中包括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数以千万计的一线专门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除了要培养少数精英型人才外,高等学校还应当面向社会各领域培养大量从事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因此,每所高等学校,都应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确定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
一、高等学校的办学类型
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从一般哲学中分化出来并得到一定的发展时,社会就需要上层建筑、生产技术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这时高等教育便应运而生。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演变,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先驱。纵观国外大学发展进程,可知纽曼的大学教学思想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功能;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则倡导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而克拉克的高等教育思想除了以上两个功能之外,还有第三个功能——即服务社会。
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吴家玮先生勾画出高等学校多种类型、不同功能的“大专院校谱”:即综合性、大而全的“巨无霸”,综合性、但又精选建立了某些卓越点的研究型大学,专业性很强的精英学院,传统的专业和职业学院,重视通识教育的本科教学型学院,持续教育学院等六种类型。这个“大专院校谱”里的每一种类型,对社会来说都十分重要,它们既分工又合作,以求取平衡发展。为此,笔者认为,只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在上述各种类型的大学中都有可能产生世界著名大学。
马陆亭先生在其《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一书中,将我国21世纪前普通高等学校的层次结构划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和社区学院四类。
参照国内外的高等教育分类方法,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实际,依据高校“三功能”的表现,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见表1。
当然,高等学校的分类还有以下一些方法,例如:按行政隶属关系可以把我国高等学校划分为部(委)属高校、省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按照学科多少分为综合性大学和单科性大学。笔者认为,不论从什么角度对高等学校的类型进行划分,每一种类型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重要的,它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内教育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因为,社会劳动分工要求各种层次、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布,其功能互补、相辅相成。
目前,国内的大学由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大学依据各自观念用“一流”、“高水平”、“知名”等文字来划分大学定位的做法,仍然是计划管理的遗风。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应有高、低、优、劣之分,一所大学的竞争力最关键的是要看其学科设置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的历史名声不是靠行政划分的,也不是靠领导讲话讲出来的,而是靠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的成功率,以及学校的科学研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度构筑而成的。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有各类高校三千余所,其中地方一般院校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但是,目前我国有相当多的一般普通院校在发展理念方面存在着一个典型而普遍的问题,就是趋同和拔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其办学定位不准确。大学必须为自己定好位,一个好的定位不是校长说了算,也不是教育行政管理单位说了算,而是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历史和传统,结合当地城市区域客观环境的发展需要来定位,这样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同,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物化为全面工作计划加以实施。
我国现有15个副省级城市,我们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提出了城市型大学的办学思想,意在研究与探索在城市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力争将学校建设成为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合理,能为社会培养大批高质量的一线工作人才,以便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
二、城市型大学的内涵
1,城市型大学的定义
我们研究和探索的城市型大学是指行政关系隶属于某座城市,办学目标和专业设置紧扣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一线工作者为教学目标,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科研方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阶段教育与终生教育并重的综合型地方大学。
本文城市型大学概念的提出,是以成都大学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考虑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成都大学的要求,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实际提出的办学理念。2005年我们提出了要将成都大学建设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型大学的新构想,经过了教育部原副部长、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周远清教授为代表的专家组论证,并给予充分肯定。经过若干年的探索和实践,城市型大学的内涵日益丰富,发展方向更加清晰和具体,已成为引领成都大学发展最为鲜明的办学思想。
2,城市型大学的内涵
我们提出将成都大学建设成为城市型大学,其具体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行政关系上,隶属于大城市,大学具有中心城市属地性质;(2)在学科结构上,以应用学科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结构;(3)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紧扣区域经济中长期发展目标,紧密结合成都产业结构布局的需要;(4)在人才培养类型上,主要面向成都市城乡建设,培养具有适度理论基础、过硬实践应用能力和较强创新精神,服务于社会一线的工作者;(5)在教育管理模式上,突出个性发展,个性与社会协调的教育管理模式;(6)在高等教育属性上,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阶段教育与终身教育并重,同时
可以完成的行业认证项目比重要高于传统大学;(7)在科学研究上,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主,以与生产及现实的城市发展需要相结合的项目研发为重。
成都大学现在的专业设置已经涵盖了理、工、经、管、文、法、医、农、教育学9大学科门类,学科属性上是综合型的,这与城市的发展是全方位、系统性的动态过程,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学科知识作为智力支撑的要求是分不开的。因此,为了更好地为城市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城市型大学往往具有学科综合型的特征。
三、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发展与思考
大学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这三项职能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城市型大学的城市属性,要求其紧扣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培养既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又具职业实战经验的一线工作者。因此,城市型大学突现了办学定位的地域性、人才培养的一线性、科学研究的应用性和服务地方的主动性四个方面的特点。
1,办学定位的地域性
城市地域性是城市型大学办学定位的突出特征。学校办学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资源和力量,学校发展顺应所依托的中心城市区域经济特征,建设与所依托的城市经济紧密协调的学科专业,其人才培养工作不仅要为城市发展培养大量的一线工作者,还承担着提高本地区在职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的各类培训以及继续教育工作。其科学研究兼顾学科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城市型大学办学定位的地方性并不排斥大学办学形式的开放,以及海纳百川的大学精神,而恰恰相反,后者将更好地为城市型大学的地域性服务。
2,人才培养的一线性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服务于社会一线的工作者是城市型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长期从事教学一线工作的工作者对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认为,“平台+插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城市型大学的主要教学模式,即以学科基础能力训练为平台,以企事业标准为插件,随时引进行业新标准、新成果,以缩短产学距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尽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科学研究的应用性
科学研究的应用性和生产性是城市型综合大学办学定位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自然科学研究一般多为与地方产业和企业需求密切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解决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生产过程中的难题等问题。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则紧密结合本地的经济、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表现出了极强的应用性。
4,服务地方的主动性
在社会服务方面,城市型大学更强调服务地方的主动性。城市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使得大学紧密结合城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地域特色,广泛参与并深度融合到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发展之中,主动为城市社会经济、城乡一体化、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与和谐城市建设服务。学校的学科整合与院系建设突出与城市发展相结合,集聚整合地方与学校各类资源,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稳步推进与城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良好的合作与服务,主动地把握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和人才技术需求,积极开展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与各类应用研究,努力形成与城市产业链紧密结合的学科群和学科链。
12.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 篇十二
1、政治宣传画。
政治宣传画, 即, 以政治宣传为目的的平面设计作品。
其中最主要为政治宣传海报。战争期间, 随着战争局势的紧张, 世界各地出现了最常见的战争海报。有以为保卫国家利益而作的, 有为宣传民族团结而作的, 有为宣传革命形势而作的, 也有呼吁和平以反战为主题而作的。大量的政治宣传海报, 不仅为了宣传具体的政治内容, 同时也包含了某种理想和观念。
2、我国的宣传画。
我国的宣传画出现始于20世纪30年代[1], 早期的宣传画由于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 一般以木刻为主, 以战斗性的表现状况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以夸张的造型、激昂的情绪表现鲜明的主题, 随着革命政权的确立, 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也开始了向苏联学习, 在艺术形式上将延安时期的那种比较简朴鲜明的宣传画风格, 转化为以西画为背景的, 激烈而富有战斗性又讲究艺术性的样式。50年代的宣传画在宣传建国方略、参与政治运动等方面, 始终走在造型艺术的前列。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当时社会的政治需求, 折射出当时的中国审美意识。
3、文革时期的宣传画。
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对于我国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特别是“四人帮”大肆鼓吹样板戏的“三突出”等创作原则, 使招贴广告的创作呈现出一些被很多文章称为“极端化”的特点。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应这个时代在视觉传达上的创造。
视觉传达设计, 即以图形等视觉语言来表达一定的观念和理想, 来传达信息, 从这一点上来说, 文革宣传画是在特定的条件下, 选择的一种特殊的视觉传达方式, 作为意识表象的存在物来说, 文革时期的宣传画是有意义的, 它是一种对现有意识的很有效的视觉传达。而并不能绝对的去否定的评价其对绘画审美的扭曲与破坏, 更不能片面的说“红光亮”、“高大全”就失去了审美的意义。
“文革”时期的政治宣传设计, 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下[2], 政治招贴作为“宣传和教育人民, 揭露和打到敌人”的重要武器, 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把宣传画推向了高峰的峰巅。
二、宣传画的视觉特点分析。
1、版面构成。
在设计中, 将两个以上的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则重新排列组合, 从而形成新的视觉元素, 这一设计活动成为“构成”[3]。文革时期宣传画在视觉效果有一种强烈的平衡感, 主题元素突出, 且对比强烈。宣传画的视觉对比效果非常醒目, 视觉冲击力强, 尤其是版面的主从关系鲜明, 这更加突出了“高大全”、“红光亮”的时期审美取向。
三、流行色彩。
文革时期的宣传画, 主要以红色、黄色等鲜明色彩为流行色。红色[4]使人们产生热情、强烈、浑厚的心理感受;黄色在三原色中明度最高, 非常醒目, 给人以活泼、单纯、清雅、愉悦的感受;而高纯的的色彩更醒目、鲜艳、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文革宣传画中, 红色、黄色和一些高纯度色彩的大量配合使用, 更加烘托了一种积极、热情、喜庆、胜利和希望的情感。不仅创造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增强了画面的吸引力和注意力, 更快而准的传递了信息, 调动了无产阶级运动的积极性。从这一点来说, 宣传画的色彩运用, 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来讲, 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四、审美特点。
这一时期的宣传画, 大多都是人物画, 画面有红、光、亮、高、大、全的典型特点, 有强烈时代特征, 人如潮、歌如海、旗似画的明确政治风貌[5], 印证了“万岁不离口, 语录不离手”、“红海洋”的特点。宣传画还有一个特点, 即, 工农兵形象绝对是光辉的。虽然文革宣传画在构图层面上不符合规则, 但具有深深的时代烙印, 从各个角度表现激昂的情绪, 工农兵的形象始终高大健壮, 脸部始终宽阔红润, 眼神始终充满了希望与信心, 手臂始终粗壮有力, 姿势始终是冲锋向前的预备。
在造型艺术中, 由于宣传画是最富宣传作用、最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 用此造型艺术形式进行宣传鼓动工作, 是有必要的。这一时期的宣传画开始向艺术性的宣传画方向发展,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红光亮”的战斗性和“高大全”的理想性, 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现象。
五、文革风格在当代视觉设计中的应用。
文革风格的视觉设计, 获得了更广泛的时代品格, 激活了另一种形式的视觉生命, 走向了时尚化和通俗性。
时尚化, 是指文革风格设计重新被包装后, 在大众文化中成为一种更新的时尚和潮流的概念, 从前几年流行的“为人民服务”雷锋头像和标语的背包, 到现在格式潮流T恤, 潮流笔记本的风靡。文革风格被重新包装成时尚的概念, 既是对既有视觉经验的迎合, 也是吸取了这种尚未完全确定的, 在政治和审美上的视觉文化的叛逆气息和青春活力。
通俗性是文革风格设计与时尚化相对立的另一个面。文革视觉资源本身具有的通俗性, 在这一设计中得到了完整的利用和发扬, 通过挪用语境、替换画面主体等方式, 达到一种通俗易懂简单直白的效果。同时, 因为文革风格设计在图形表现上保留了文革视觉化特征中粗犷、热烈的一面, 在强烈的视觉刺激中, 得到了第一眼视觉冲击力的极大增强, 以这种图形语言来更有效地传递了信息。
在我国飞速发展了几十年后的今天, 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看, “文革”宣传画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 是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是视觉传达艺术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有更多的意义和经验等待我们来发掘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宣传画兴衰演变说收藏》, 陈履生,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53/5121/540908.html。
[2]夏燕靖, 《中国设计史》, 上海美术出版社。
[3]赵子江, 《平面艺术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95-97。
[4]邢庆华, 《色彩》,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31。
【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推荐阅读:
考研政治毛中特强化资料-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09-01
社会主义与中国道路09-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教案08-06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11-27
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探索11-15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12
大学生党员如何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08-20
社会调查初步方案08-16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