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小学英语反思(精选13篇)
1.沪教版小学英语反思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1个。积累词语8个。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一小节。
3、能圈画渔人用鸬鹚捕鱼时动作的词,能选抄描写湖面平静的句子。
4、能按小标题介绍鸬鹚捕鱼的经过。
5、了解鸬鹚能帮助渔人捕鱼的本领,体会渔民的农家乐。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11个。积累词语8个。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一小节。教学难点:
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直接揭题,指导读题
2、交流:你了解关于鸬鹚的哪些情况?
3、师补充材料。
二、感知课文
1、那么本课围绕鸬鹚写了哪些内容呢?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一学生字、新词。
2、集中学习生字。
3、交流: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深入学习课文
1、课文除了写鸬鹚帮助渔人捕鱼之外,对于湖面的景色也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再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湖面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分别都是哪几个小节?
2、交流
3、学习第一小节。
(1)轻声读课文的第1节,你感受到了什么?(景色:静、美)(2)讨论交流:湖面、渔人、鸬鹚
(3)读句子体会,理解“悠然”并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词句。
4、课文的2、3、4、5小节写出了湖面的不[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平静,那么这也就是意味着(渔人在用鸬鹚捕鱼)。(1)轻声读课文第2节,用“——”划出写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句子。(学生交流划出的句子)(2)是啊,鸬鹚在接到渔人的命令后就开始了它们的捕鱼行动,读找出的句子,从哪个词语能看出鸬鹚接到了渔人的命令,这又是什么样的命令呢?(出示)说一说: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_______一抹,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3)因为鸬鹚接到了渔人的命令钻入水里,所以——(学生接读: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4)小组学习2、3、4、5小节,找出写渔人用鸬鹚捕鱼时的动词,体会动态美,并用下面的词语说一说鸬鹚捕鱼的经过:
等待命令-----钻进水里------钻出水面-----跳上渔船-----又跳下水去
(5)因为鸬鹚一会儿钻入水里,一会儿钻出水面,所以——(学生接读: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齐读2-5节课文。
5、朗读6-7节,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哪些景物和课文前面的内容有联系又有区别? 小结:捕鱼结束了,渔人载着满满一仓鱼,荡起桨,划着小船回去了,这时候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齐读6、7小节,体会文章的照应美。练读,6、总结:渔人在这样景色优美的小湖上捕鱼,悠然自得,捕鱼时既忙又乐,捕鱼后满载而归,这就是渔家捕鱼的乐趣——渔家乐。《鸬鹚》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渔家生活的乐趣,同时也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一份美的礼物,我们应该好好地享受它。板书设计: 44鸬鹚
等待命令-----钻进水里------钻出水面-----跳上渔船-----又跳下水去 教学反思:
《鸬鹚》这篇课文景美、境美、情美,在教学中我觉得更应重视对学生的诵读训练,通过诵读感悟来品味美丽意境。通过各种方式的反复诵读,较好地感受和领悟到文中那物静人宁的静态美和鱼跃人欢的动态美。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让学生读,读他们自己喜欢的段落。因为是学生自己喜欢的,自己选的,读起来也更投入。我们可以请同桌相互评读,也可以请喜欢同一段的小朋友一起站起来读一读,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谈体会感受。如课文第一节可指导学生在想象中读,课文的描述让我们犹如看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除了鸬鹚,你还看到了什么?让学生用心读读语言文字,想象小湖水平如镜,鸬鹚站在船舷上,渔人悠然地吸着烟的画面。最后可以指导学生在感受中读。让学生通过朗诵再一次来感受这份宁静、这分温馨。通过这一系列地朗读训练,学生既感受到了语言的文字美,更感悟到了文本的意境美。
2.沪教版小学英语反思 篇二
一、认清现状, 思考可能发生的“意外”
教学预设要预先思考设计“意料之中”的事情, 即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以及学生的各种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过程, 创造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等。同时, 还要尽量思考分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料之外”的事情和问题, 注重教学流程的生成性。
我所任教的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但概括的内容只是浮于表面, 学生欠缺的是联系故事发生的背景来全面概括的能力。在小学语文第十册《詹天佑》一课的备课中, 我意识到五年级学生在感知詹天佑人物品质时存在困难。这也从课前预习中能得到了有效反馈和证实。因此, 我把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在了解并概括京张铁路修筑的背景上, 从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的嘲讽, 带着国人的期望毅然决然地修筑起京张铁路这一角度, 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他爱国的精神, 品味文字背后的含义。由于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 大部分学生不能从课文的本身加以体会。以下就是围绕理解京张铁路背景而展开的师生对话:
师:为什么詹天佑修筑铁路让中国人觉得争口气呢?请你仔细读读2~3小节, 借助提示说一说? (出示:中国人认为……, 因为……, 还因为……)
生:如果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话, 我们就不会求助帝国主义。
师:仅仅是这样吗?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中国人认为詹天佑修筑铁路能为国人争口气, 是因为这样帝国主义就要挟不了我们了。
师:再读一读1~3小节, 想想在这之前修筑铁路的情况怎么样?
生:在这之前没有中国人能修筑铁路, 所以詹天佑修筑铁路能为国人争口气。
师:是呀, 这是一个创举。联系上下文, 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中国人认为詹天佑修筑铁路能为国人争口气, 是因为这个工程很艰巨, 各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
师:仅仅是因为这条铁路是我们自己修建的吗?你可以联系时代背景说一说。
生:中国人认为詹天佑修筑铁路能为国人争口气, 是因为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 帝国主义就不再过问。
师:还有一个理由, 文章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仔细读读第二节, 你发现了了什么?
生:只有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 才不会让帝国主义控制我国北部。
师:是啊, 你答到了要点上。 (出示句子) 这句话中有个词的读音要特别注意, 谁来读? (阻挠) 它的意识是? (组织暗中破坏) 。换句话说——中国人拥有这条铁路的修筑权, 就能?
生:中国人拥有这条铁路的修筑权, 就能保卫我国领土的完整。
师:看来这不仅仅是修筑一条铁路那么简单呀, 还关系到国家主权!如果用一组关联词把两点原因连起来, 你觉得是? (不但……而且……) 你能用这组关联词来说一说吗? (出示:中国人认为……, 是因为……)
生:中国人认为詹天佑修建铁路就能为中国人争口气, 是因为不仅在这之前没有中国人能修筑铁路, 而且这能保护国家的主权。
师:你把要点找准了。我们回答问题一定要答到要点上。其他同学学着他的样子自己说一说。
从学生的阅读能力来看, 大部分学生的回答停留在“创举”的感悟上, 未能联系到历史背景和民族的尊严的角度来谈。这是预料之中的事。于是, 在我的追问下, 让学生再静心去读文, 从背景的角度找一找中国人认为詹天佑修建铁路就能为中国人争口气的第二原因, 给予他们时间和启发, 学生就能顺利地从正面讲清第二个原因。这也与我当初的预设相符合。可见, 教师要在备课时充分分析学情, 设身处地考虑到学生的盲点, 通过搭设层层的脚手架, 让学生从不会说到会说。教师的充分准备不仅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还正确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使学生愿意学。这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有效途径。
二、从整体入手, 培养谋篇布局的能力
五年级的学生重在篇章的学习。年段目标清晰地要求学生具备能理解文章各部分相互间关系的能力, 并对文章的形式作出评价。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需关注考虑和落实到这点。
又如《詹天佑》一课中, 结合了区课题组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中, 我意识到我重点关注了学生对于段落的表达, 对此进行了预设充分。但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或许有点浅, 学习文本谋篇布局的能力更是高年级应迫切掌握的阅读能力。我可以试着从写作角度, 以开头、结尾以及选材为切入口, 做好学情的分析和难点的预设, 从而让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这样, 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就更强了, 教学设计也就更自然而然了,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锻炼也就更丰富和多样性了。这也令我豁然开朗, 明白了不要拘泥于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学环节, 为我拓宽了更有弹性的预设空间, 为我接下来的探索开启了一扇窗。
总之,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要从整体上出发, 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生成空间, 因而它必须是精心的而不精细的。相信只要我们能做一个有心人去精心预设, 并且注意随时总结教学经验, 我们的预设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会给学生源源不断的阅读感悟和能力的收获。
摘要:教师要在备课时充分分析学情, 设身处地考虑到学生的盲点, 通过搭设层层的脚手架, 让学生从不会说到会说。教师的充分准备不仅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还正确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使学生愿意学。
3.沪教版小学英语反思 篇三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茸、摊、遍、最、拢、舍、降、踪、乖、寒”;积累8个词语“毛茸茸、阳光灿烂、紧追不舍、无影无踪、收拢、顶用、跳跃、大雪纷飞”;书写并记忆“最、拢、舍、降、乖、寒”5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能按标点停顿。能正确划出表示小松鼠尾巴作用的句子。
3.了解小松鼠尾巴的特点和用途,有观察动物、了解动物的兴趣。一.导入: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啊?(出示松鼠图片)
课前,我们班很多小朋友已经去做了一些研究,收集了一些有关松鼠的知识,现在就请你来介绍一下吧。
啊!小松鼠真是一种可爱又机灵的小动物,它有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让我们和小松鼠一块儿去看看,它的大尾巴究竟有些什么作用。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看连环画,教师范读。学生思考:松鼠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当扫帚、当降落伞、当被子)
松鼠尾巴的作用可真多,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新词也真够多的,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学会它们吗?
2.分组自学课文
(1)现在请小朋友们分小组把生字词语读一读,再把课文读正确,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小组长上电脑查阅。自学开始。(门铃叮咚)
(2)请全班同学一起把这些生字词语读一读,每个词读一遍。(3)通过刚才的自学和上电脑查阅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乖书空
毛茸茸用触摸的办法理解 填空:例如:
(小鸡)是毛茸茸的。()是毛茸茸的。摊开反义词:收拢
顶用把词放在句子中理解
机器猫的小口袋里装着各种各样的宝贝,在紧要关头,这 些宝贝还真顶用呢!
3.生字复习:这些词你们都学会了吗?那现在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就叫“采松果”,让我们比一比看谁摘的松果最多。三.朗读感受:
1.现在让我们把生字词语放到课文里读一读,请大家自读课文,划出写尾巴作用的句子。2.读一读:(赛读)
(1)小松鼠找遍全身,最后,发现只要把尾巴收拢,就是最好的扫帚。它用尾巴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2)小松鼠照着妈妈说的往下一跳,张开的尾巴像降落伞一样,它安全地落到地上。等到黄鼠狼下树,小松鼠早就无影无踪了。
(3)小松鼠马上明白了,它把毛茸茸的大尾巴盖在身上。外边寒风呼呼地刮着,小松鼠却感到很暖和。
3.小松鼠的尾巴有这么多的作用,可小松鼠刚开始还不知道呢!那么它是怎么发现这些作用的呢?请找你的好朋友,从2、3、4节中任选一节读一读。(小羊,小羊,回家了)4.(交流第二节):朗读指导:老师做妈妈,一个小朋友做小松鼠。女生读妈妈的话,男生读小松鼠的话。
5.小松鼠是那样的活泼而又机灵,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小松鼠在树枝上跳跃着,突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交流第三节)朗读指导:“妈妈——”(体会小松鼠的心情,紧张,急切)“张开尾巴,往树下跳!”(要读出当时紧张的气氛,语速要快一点)。6.请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读第三节 7.背诵第三节:
(1)用反复诵读法背诵,限时一分钟,反复地读第三节,比一比,看谁读的遍数多,记得又深刻。
(2)用听背法背诵,同桌两人,一人读课文,一人看屏幕上的动画,试着背诵这一节。交换做一遍。
(3)集体背诵第三节。
8.小松鼠是活泼好动的小动物,可一年中有一个季节它却喜欢躺在屋子里睡觉。你们知道是什么季节吗?(冬季)那么在冬季小松鼠的尾巴能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交流第四节)
朗读指导:松鼠妈妈的语气和蔼可亲的,温柔的。(一女生读,全班读这一句。)
9.经历了这么多的事,小松鼠终于明白了,原来自己的尾巴还有这么多的作用呢!于是小松鼠想„„(师生引读)
朗读指导:读出自豪的语气。四.课外拓展: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其实除了小松鼠以外,还有许多动物的尾巴也有很多的作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先来说一说燕子尾巴的作用。
用第一人称说一说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比一比,看谁说得最有趣,最精彩。1.教师示范说。
2.同桌讨论后,抽生说。
例如:我的名字叫小燕子,我有一个像剪刀似的尾巴。它的作用可大了,它能帮助我掌握平衡,少了它我可就飞不起来了。五.小结:
各种动物尾巴的功能可真多,除了我们现在所讲到的这些,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有关动物的有趣的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课外请小朋友们去了解一下,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再交流。
4.沪教版小学英语反思 篇四
《诸葛亮与小皮匠》这篇课文是讲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聪明人诸葛亮与三个普通人小皮匠之间发生的事。通过这个故事,不仅让学生对诸葛亮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也知道了“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话的意思。在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采用了观看有效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成功。
课文的第一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诸葛亮遇到的困难:乌江水深流急,江中还有礁石,军队无法过河。教学时先引导学生了解乌江,体会乌江的险:水深流急,江中还有礁石。
教学片段:
……
师:三国时,诸葛亮带领士兵追击敌人,一直追到乌江边。看这就是乌江。(出示乌江的有关视频)
(学生们看到乌江的江水白浪翻滚,水流湍急,礁石在江中时隐时现)
(同学们边看边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这水流好急呀!我还看到了礁石呢!”)
师:诸葛亮带领士兵追击敌人,遇到了什么麻烦事?
生1:乌江水深流急。
生2:江中还有礁石。
师:是啊!乌江水深流急,江中又有礁石,这就是追击敌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谁来把这两件麻烦事连起来说一说?
……
由于学生观看了有效视频,学生马上就讲出诸葛亮遇到的困难,后来同学们在朗读时不仅能读通了这句话,还能把遇到麻烦时焦急的语气表达出来了,真是一能多效呀!
在介绍了诸葛亮想到的两个办法“架人桥”和“坐木筏”的“坐木筏”方法时,我也运用了让学生看有效视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木筏是用一根根木头做的。把一根根木头扎起来就做成木筏了。有了直观的感受再问学生:士兵们乘坐这样的交通工具能够过江吗?学生立刻回答:不行。因为江中有礁石,礁石会撞坏了木筏的。
在教学皮匠们制作牛皮筏子,帮助大军解决了困难,顺利渡江。我也采用了这一方法,让学生看看牛皮筏子的.制作过程,学生马上明白了牛皮筏子好处。
教学中的难点在学生观看了有效视频后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方法,来帮助学生了解、理解、感悟,并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当孩子对于文本内容能够理解和感悟时,更能促使他们读好课文,提高朗读水平。观看有效视频,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特别有效。
5.沪教版语文三下反思全 篇五
第6册反思 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何去激活它,更好地让它体现出来呢?在这课堂上我及时地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他们的思维表现得淋漓尽致。2 在学生敢于大胆质疑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会针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矛盾之处、写作方法等进行质疑,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同时提高对文章品读、理解的能力。3 本节课在指导学生朗读的同时,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精彩句段,特别体会比喻和拟人的作用。如“整座森林就像一座音乐厅一样”与上文一连串像声词连在一起,比得贴切,也相当形象。“好像地球就是一面鼓”想像奇特。“品尝一下这大地的乳汁”,形象生动地点明了春雨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于是,春天听到了雨的鼓声,醒来了……”写出了在春雨滋润下,花草树木充满生气,蓬勃生长……指导时,做到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4 “语言直播厅”的说话练习,我指导学生观察自己想介绍的同学,抓住他(她)外貌上的特点,然后有顺序地进行介绍,让学生猜猜他(她)是谁。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安排了介绍竞赛,学生更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特点。5 透过贝尔太太竖起的两块牌子,我引导学生看到贝尔太太冷漠的心灵,设计通过对牌子的研读、讨论、朗读和想象说话,一步一步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分享是快乐”的意义。6 苇苇作业的前后判若两人,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利用这一部分空白处进行想象说话,不仅仅是语言训练的需要,更是深层解读文本所不可缺的。到底是什么支撑着苇苇克服种种困难,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呢?通过这一语言训练唤起学生对苇苇进步的认同感,体会这一礼物与苇苇而言是一种挑战,充满着他对老师的真诚,是孩子美好心灵,纯真情感的体现。7 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不仅要去感悟文中人物的品质,还要学作者的写作手法。鉴于本文以对话为主展开描写,所以将重点落在从描写神态、动作的词语中感受人物品质这一训练手法,帮助学生在今后写作中能将人物语言写生动,而不仅仅停留在“xx说”这样平淡的语句表达。8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内容较浅显。教学中我借助课文内容,请学生试着把叙事诗改写成叙事作文,这也为下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复述课文做了准备。9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其审美价值不仅仅在语言上,更重要在精神上,美的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课应成为孩子“精神的天堂”,以“情”为纽带,着眼于学生精神的唤醒,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通过鲜活的学,灵动地进入文本角色,借助多种生活情境的创设,再现文本情境,把握文本主人公的形象,做到以文启人,以情动人。在教学即将结束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为文学作品中的穷苦孩子写“爱心卡”,从而给“爱”赋于新的生命,又带动了名篇的阅读。10 教学中以“一家人在大雨中干什么”为突破口,找到描写他们动作的句子,通过让学生读句、质疑,再到文中去找答案,理解妈妈说的话的含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整理出妈妈与小萨沙之间的对话,读好这些句子,感受人物的爱心和真情。复述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也是难点。复述扁鹊给太子治病的内容抓住扁鹊为太子治疗的动作来进行。因为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开篇文,所以在复述时教师要注重指导,帮助学生用上文中的关键词语把事情的经过部分叙述清楚。12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语文要有长进,离不开思考,离不开积极思维,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提出疑问,是思维的起始点,是 能力提高的开端。“疑”能刺激学生积极思维,是激发学习求知的动力。13 通过默读第4—11节,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教学中我将长段内容分成3个部分,列出3个小标题,从而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蔺相如如何是一步步获得成功的。学生交流时,我帮助他们提炼出关键词语,便于复述练习。同时还注意帮助学生将三个部分联系起来体会,感受蔺相如的谋略过人。14 课堂教学中的资料补充必须适当、适切,应避免脱离文本,盲目补充的现象。在理解“不用麻醉药意味着什么?刘伯承为什么坚持不肯用麻醉”时,我根据学生对麻醉药的了解很少,对刘伯承也比较陌生的情况,补充了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麻醉药的作用、当时的战争背景和刘伯承所处的位置,拉近了学生和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体悟人物的品质。15 抓住遗书中的关键句来体会感悟赵一曼的思想感情,课上作适时的补充渲染赵一曼对儿子的思念和这对母子舍小家为大家的壮烈情感。16 复述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在课前收集了一些有关卢旺达内战的资料,可加强学生体会理解“热拉尔”的境遇,从而理解“悲喜交集”。我让学生抓住①热拉尔辗转哪些地方?②他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寻找亲人?③他悲喜交集些什么?指导学生复述,通过学生的复述,进一步理解“辗转数地”“悲喜交集”的意思。17 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来和学生演一演,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活泼的形式中进行感悟,而且很好地落实了本课的情感目标。指导朗读环节通过“划出停顿、读出韵律”使学生掌握技巧,并举一反三,可以极大地提高朗读的教学质量。18 从已感受到的海景美、贝壳美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的心灵美。小姑娘的心灵美主要是通过小姑娘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因此我先让学生将表现小姑娘心灵美的对话划下来,再通过反复朗读,从中自己体会出小姑娘负责守信、高尚纯洁、诚实美好的品质。19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很大的识字量,也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课堂上我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自主识字,并学习积累相同形式的词语,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识字效率,扩大词汇量。20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这篇课文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宽容,结合课文内容,积累两句相关的名人名言,可能学生不会一字一句地记下来,但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了宽容的种子。学生自读课文,自主体会作者小时侯逗弄小动物的“趣”和“蠢”。四人小组的讨论学习,更有助于让每个学生有机会交流。22 三年级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我通过抓文中的重点句、品词析句等方法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的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多种形式的读的过程中感悟、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23 上完课后,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进一步探索知识的欲望,促使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设计两道练习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训练语言表达的同时,理解小岛忽隐忽现的成因。24 文中写南极冰雪和南极光的内容,运用了比喻句,写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我让学生在对句子的充分朗读、体会的基础上,多展示形象、生动的画面,让他们尝试描绘自己看到的景象,以达到情感的进一步激发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25 在实际教学中,抓住两个重点句子联系生活经验,用教学楼的高来想象金字塔的高,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具体的表象,使金字塔的高、宏伟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另外,通过学生的读与教师的评,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最后利用多媒体影象资料与文字材料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突破教学难点。26 填空练习的设计能帮助学生体会蝙蝠和雷达的关系;设计语言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重组课内外语言的过程中进一步清楚地了解蝙蝠能在夜间飞行、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原因。27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学习语言并正确表达,让学生结合表格内容和收集的信息进行说话训练,旨在提高学生整合课内外信息的能力和表达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无痕化地对学生穿插写作指导,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有机融合为一体。28 鱼化石的形成过程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了化石形成的几个条件,使学生能依据这些条件和前面课文的学习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整个鱼化石的形成过程编成故事叙述下来,既分散了难点,让学生掌握了“鱼化石的形成”这一知识点,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29 本课篇幅较长,且以对话为主,学生概括文章大意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提供问题“红头怎么会到牛肚子里旅行?结果怎么样?”让学生有思考和表达的抓手,既降低了概括大意的难度,又培养了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的习惯。30 本单元的目标是理解词句。理解词语可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来实现。对于词句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而要着重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中的语言环境,不仅要懂得词句的表层意见,还要理解其中隐含着的意思。通过联系上下文,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意思。31 我在课堂上努力发挥好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思考的时间与氛围,引导学生精心地阅读、有的放矢地读,边读边思,并学会质疑与释疑,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读,会读。32 第2节是课文的重点,它通过描写罗丹的动作、神态,令读者深刻感受到他工作时的那种专注。因此,在学习本节时,我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品读文本、体会语言文字的妙用。通过学生自己品读这些关键词句,并发挥合理想象,结合行之有效的语言实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罗丹当时对工作的痴迷,从而在语言环境中进一步认识到了“全神贯注”的真正含义。33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带着问题自由读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着自己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具有初步的释疑能力。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解决部分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质疑,培养边读边思的好习惯。34 通过在课堂中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对文中感人的片段有所感悟,感受人物不屈不挠的精神,并通过朗读这一形式表达出来。同时学生围绕着“哪里读得好”的互相评价,更是提升他们的感悟程度,并通过互相学习,不断提高。35 利用课外资料的补充,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第二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从而,有更加深刻的感受,能有感情地读好句子。36 “互让独果”部分人物关系比较复杂,怎样才能让学生说清楚呢?我架设了三个坡度:第一步是让学生静心默读,在默读中整体感知;第二步是指名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梳理请关系;第三步再是让学生根据板书来完整概括地说。37 本文感情真挚,教学时以朗读为主,以读代讲。朗读时,可以多进行个体朗读,多留给学生静心朗读,静心感悟的时间。在指导背诵时,我注意提醒学生不要为背而背,要有感情地背诵。38 借助文本,展开想象,猜测权威人士和莱伊恩之间的对话,感受莱伊恩的“固执”实际上是坚持科学、不向权威低头;揣摩莱伊恩的内心世界,体验他内心的矛盾。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期望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动态实践中随文理解。39 保罗两次对小男孩的误解,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所以我在学生研读课文的时候,用问题作为导火索,指引学生带着问题,更深入地去读文章,联系上下文,做一个全面的了解。
引导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充分达到学生学习本文的目的
6.沪教版小学英语反思 篇六
一、关于催化剂概念的表述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37页关于催化剂的概念, 第五行“这种在化学反应中能增大反应速率”中的“增大”, 我认为表述为“改变”更为妥当。因为催化剂包括正催化剂和负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能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同样称为催化剂。湘教版教材上册114页和人教版教材上册38页对催化剂的表述均较严谨。
二、关于二氧化碳状态变化的叙述
固体二氧化碳就是我们常说的“干冰”, 在常压下, 温度高于-78℃时, 雪花状的固体二氧化碳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显然, 这种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上称为“升华”。而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41页二氧化碳状态变化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干冰在气化时要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中的“气化”应改为“升华”更为妥当。因为“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物理现象。原句的表述虽然使用了“气化”而非“汽化”, 但对学生是一种误导。湘教版教材上册39页和人教版教材上册115页对此内容的表述均无疑义。
三、关于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的记述
20℃时, 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如出一辙地转载、复制和沿用。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下册第258页附录四也毫无例外。笔者认为对碳酸的挥发性有待推敲、商榷。据调查和分析, 挥发性酸是指逸出溶液后还保留酸分子形式的酸, 挥发性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而碳酸逸出溶液的气体是CO2而不是H2CO3, 它发生了化学变化。因此, 笔者认为严格说来, H2CO3是不稳定性酸并不是挥发性酸。
四、关于氯化钠的形成的微观图示的描述
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每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钠离子 (Na+) , 每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氯离子 (Cl-) , 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构成了氯化钠。但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69页图3-16对此过程的微观描述显示:构成氯化钠的钠离子明显比钠原子小。这是对的, 因为根据原子、离子半径大小比较规律知:电子层数越多, 粒子的半径越大。而构成氯化钠的氯离子应大于氯原子, 这是因为当粒子的电子层数、核电荷数相同, 核外电子数不同时, 核外电子数越多, 粒子的半径就越大。因为在电子层数、核电荷数相同的前提下, 核外电子数越多, 电子与电子间的斥力逐渐增大, 结果导致粒子半径不断增大。因此, 氯离子应大于氯原子。但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69页图3-16对此过程的微观描述显示:氯原子与氯离子大小相等。这一点运用化学原理是无法解释的。笔者建议将此微观图示加以修正。
五、关于原子的客观存在的描述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66页图3-12, 据本教材介绍, 这是国际上借助扫描隧道技术在铜的表面上镶嵌48个铁原子, 并将其排列成一个圆形图像。教材中取用该图像是借以说明原子的客观存在及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历程。笔者所不解的是, 为什么要在铜的表面上镶嵌48个铁原子而不是铜原子呢?而湘教版教材上册61页图3-11恰恰取用了同样的这个图像, 却注释为“STM观察到的48个铜原子的图像”, 这个注释与本人的想法一致。但这究竟是两幅图还是一幅图?该图像中到底是铁原子还是铜原子?这些似乎与运用该图像的用意无关紧要, 但基于科学的求真、求实的严谨性, 归属于一个确凿的注释显得很有必要。
六、关于元素周期表示例的阐述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149页附录四和下册259页附录五出现了两次元素周期表。表中以氧为例, 说明了每小格代表的元素、元素符号及相关数字的含义。但示例中表格的背景颜色出现了差错。示例中表格的背景颜色与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所在的表格背景不一致。示例中表格的背景颜色所标识的是金属元素的颜色, 而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因此, 应将示例中表格的背景颜色由深蓝色改为淡蓝色为宜。
七、关于中和反应中的“中和”的表述
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也就是说, 中和反应的反应物要求是一酸一碱。但沪教版教材有两处在运用“中和”这一化学术语时稍显随意, 忽略了对中和反应概念的顾及而缺乏学科术语的严谨性。第一处是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146页附录二最后一段倒数第三行:“如不慎将较多量的酸 (或碱) 液泼在实验台上, 应立即用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 (或稀醋酸) 中和……”中的“中和”笔者认为欠妥。因为, 酸和碳酸氢钠发生反应是酸和盐发生反应, 因此不是中和反应。第二处是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下册第204页练习与实践栏目中的第5题:“蒸馒头、炸油条常要用小苏打 (NaHCO3) 或纯碱, 它既可中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 又能起发泡作用。怎样用化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本题中也使用了“中和”这一化学术语。同样, 题目中所涉及的“小苏打 (NaHCO3) ”和“纯碱”均属于盐, 它们和酸反应不能断定为中和反应。因此笔者认为上述两处“中和”术语的运用均有待推敲商讨。
八、关于物质或溶液颜色的图示描述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下册第154页图6-3中的第二支试管内盛装的是硫酸铜溶液。教材中所显示的颜色为绿色, 这与硫酸铜溶液的实际颜色为蓝色不一致。该图的用意在于介绍三种带有特殊颜色的溶液。因此, 颜色的真实、匹配很重要。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60页图3-3a中第三个烧杯颜色改为红色更为客观。
九、关于铁生锈数据的统计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126页第一行“据统计, 全世界每年被腐蚀损耗的钢铁材料, 约占全年钢铁产量的十分之一。”一句中的“十分之一”与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18页最后一段第三至第五行所述的“现在世界上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不相吻合。而九年级化学湘教版教材下册第50页第一自然段第一至第二行对此内容的叙述则为25%~40%。如果上述三个数据都是可靠的话, 那么原因应该在于数据统计的时间不同。因此, 笔者查阅并考证了上述三本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时间, 分别为人教版2006年出版, 湘教版2008年出版, 沪教版2008年4月修订出版。基于此, 沪教版的“十分之一”仍有待考究。
7.沪教版小学英语反思 篇七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我在备课前研究了教材,教材在教学线段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我也可以这样引入吗?即使真的可以这样引入,在有老师来听课的情况下,会给人怎样的感觉呢?于是,我设计了让学生玩毛线,从玩引入,在玩中学。
在利用毛线引导学生认识线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毛线,然后让学生把毛线拉直,用拉直的毛线和没拉的毛线作比较,让学生理解线段是直的,我做到了。
我在剪毛线时故意剪得有长有短,让学生知道线段有长有短,我也做到了。
在学生拉毛线时,让他们观察别人拉的毛线方向有什么不同,如:斜拉,竖拉,横拉,让学生知道线段不一定就是横的,我也做到了。
通过让学生摸摸拉直的毛线的两头,让学生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并通过板书和跟读来加深印象,我也做到了。
当然这节课也留下了很多遗憾的地方,最遗憾的是没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如我引导学生从实物毛线中抽象出线段,说说线段是什么样子的,竟然有学生说线段是毛茸茸的,真是哭笑不得。这个时候如果能用课件从毛线中抽象出线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概念。
再如,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线段的时候,学生局限于找教室中的线段,这时候如果能用多媒体辅助一下,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
还有在指导学生画线段时,老师只是在黑板上示范,下面的学生看不清楚,效果不好,最好是通过实物投影。
原来设计的拓展练习——当尺子断了,0刻度没有了的时候怎样画线段,由于时间的仓促,这个部分没有完成,只是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到课外去探讨完成。
8.沪教版小学英语反思 篇八
新教材对于解方程的安排是变动非常大的。以前我们是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一开始时,还不和学生说解方程,叫求未知数X。而现在的教材编排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在小学阶段,只要让学生明白,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乘和除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从学生的学习上来看,我觉得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的,特别是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只要明白了要把谁抵消,怎么抵消,基本上问题不大。不过,到了稍微复杂的方程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本节课把握好教学目标是关键,
其目标有三:
1.结合现实情景了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3.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本节课内容新,知识抽象,练习多,因此要精讲,才能完成教学目标。
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地还不错,只有个别同学会在“解:设………为X…。”X的后面会忘记加单位名称;还有个别同学会在求出的.结果X=…,得数的后面反而又加了单位名称。我想格式上问题经过老师的几次提醒,个别同学会有所改正的.格式上的问题是比较好纠正的,然而理解上的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但是有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来找等量关系式。所以我在设计第二课时练习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复习,巩固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式的本领和方法,并且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这点相当重要。还有一点需特别注意学生列出的方程,其中有一种方程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我觉得如果这样列方程就和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在练习中,我把练习的重点放在找准数量关系式上。课堂上大量提问了学生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进一步进行了专项训练,在进行列方程解应用题时,重点让学困生再说说关键句是什么,是根据哪句话找出来的,(让学生找关键句)要让他们知道怎样去找,从而总结找相等的数量关系可以有这样几种策略:
①根据关键句思考等量关系。
②根据公式思考等量关系。
③根据总数思考等量关系。
9.沪教版小学英语反思 篇九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 认识新朋友乐乐, 开始出现一张图猜猜谁 是乐乐。
2.跟乐乐进入数学王国碰到一扇密码门, 密码是由1、2和3组成的两位数, 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 通过密码门就能进入数学王国。
通过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学生板演, 教师引导, 得出三组不同的排列方法:
第一组:12、21、13、31、23、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你先选了哪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再选了哪两个数调换位置?揭示调换位置法。
第二组:12、13、21、23、31、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先选1固定在十位上, 和剩下的2、3分别组成12、13;再选2固定在十位上, 和剩下的1、3分组成21、23;然后选3固定在十位上, 和剩下的1、2组成31、32。揭示固定十位法。
第三组:引导既然可以固定十位来摆数, 那是不是也可以固定个位摆数呢?
得出21、31、12、32、13、23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这种方法先选1固定在个位, 再选2固定在个位, 然后选3固定在个位, 分别和另外的两个数组成不同的数。可以把这种方法叫什么呢?揭示固定个位法。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要有顺序的思考, 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与组合。
二、探究新知
1.握手问题。进入数学王国, 碰见两个新朋友, 想跟他们 握手表示友好, 每两个人握一次, 可以握几次。
2.吃点心问题。数学王国的小精灵看小朋友这么能干, 来给大家送点心了, 面包、包子、饼干, 送给三个小朋友各一种, 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三、巩固学习
三个人拍照留念, 可以怎么排位子?
四、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一次反思:教学设计要从教材内容编排出发。
旧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中数学广角中第一课时把排列与组合放在一起, 而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 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只有排列, 并没有组合的内容摄入。我在备课中, 没有仔细研究新教材, 理解新教材, 把握手问题和吃点心问题放进了第一课时, 这两个都是组合的典型例题, 因此我做出了修改。而在一开始的导入中, 我出示两个小朋友让学生猜谁是乐乐, 这个知识点也不符合本课要求, 因此删去。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删去谁是乐乐这个环节, 直接导入, 进入密码门, 其他一样。)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用红黄蓝三种颜色, 分别涂头和身子, 有多少种涂法? (我的出发点是想创新, 不用书中的涂北城南城的例子, 又为了方便做课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涂头和身子的例子。)
2.考考你?用 0、2、3 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这个例题也是在第一次试教中教研员指出的一个对于新知识的练习。)
三、提升拓展
1.三个人拍照留念, 可以怎么排位子?
2.吃点心问题。 (变成排列问题, 三种点心按顺序先后 吃, 可以怎么选择?)
四、小结
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次反思:教学设计的案例要符合实际生活。
虽然这次试教发现了很多问题, 但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设计的用红黄蓝三种颜色, 分别涂头和身子, 有多少种涂法的问题。我的出发点是想与众不同, 没想到我的例题却出了问题, 试问世上哪有红色的头蓝色的身子呢?这个问题确实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并用于生活,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老师要以生活为背景, 真实的设计教学案例, 使学生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考考你?用 0、2、3 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2.练习一: (课本中) 用 红、黄、蓝 3 种颜色给地图上 的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 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3.练习二: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 2 个字, 一共有多 少种选法?
4.练习三: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 3 个字, 一共有多 少种选法?
10.沪教版小学英语反思 篇十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描写了蝴蝶泉泉水的清冽、树的奇特、蝶的优美。由于这是一篇古文,学习本文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记得自己小时候学文言文时,最害怕的是熟读并背诵古文,因为古文中有许多难读的偏冷生字,句子也拗口,让人读起来生涩。于是,怎样上好文言文这种课就成了我思考的对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学文言文一个是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二是能借助注释或译文,读懂课文。针对这两点,我把整个课堂教学设计成三个环节:
其一是朗读:熟读《蝴蝶泉》,从难读字到拗口句。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有三个重要词:积累、诵读、欣赏。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是积累,而诵读恰是积累的最佳方法。诵读不仅有利于记忆,正确的诵读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文特有的音律之美、声调之美、节奏之美,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因此,我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古文,并给予了一定的时间,很值得,因为文言文的朗读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在他们朗朗的读书声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精炼、洗练的特点。多读才能多悟,才能感受其文美、意深。
其二是理解:借助注释和译文,帮助理解读懂古文。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文,一般都是篇幅短小、积极向上、意境优美、朗朗上口的。像这样的诗文,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它,甚至可以不求甚解。因为有些作品是不可能要求学生一下子就了解它深厚的内蕴的,在孩子们慢慢成长的过程中,随着他们人生阅历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情感世界的拓宽,他们逐渐就会对它的深刻内涵有所了解。
于是,注释和译文就很重要了,我采用了抓重点词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读读句子,看看句中哪个是重点词,哪个是我们不理解的词,自己去注释和译文中找找答案,弄懂词义后试着说说句意。效果较好,我班学习最困难的一个小朋友都能在不看译文,只看古文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话来说。
其三还是朗读:读懂课文后的欣赏朗读,重在积累。
在上面两步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来读,感受不同了,读起来顺口了,而且作者的内在意图他们也在朗读中体会到了。在朗朗的朗读声中,他们领略到了蝴蝶泉泉水的清冽、树的奇特、蝶的优美,这些特点词都是他们自己说出来的,不是出自我的口,因而在做练习时用一个字来概括它们的特点时,学生人人会做了。
11.沪教版小学英语反思 篇十一
本节课首先通过一段动画向学生展示我们古人的记数方法,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介绍算筹时让学生经历猜一猜、动手比划比划等过程,让学生了解算筹记数的方法。鼓励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介绍算盘时,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加以巩固和练习。从形式上看,由学生去讲解,使学生倍感亲切,气氛也很活跃;学生听得相当认真。最后介绍了算盘的一些口诀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带有艺术性的算盘,让学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创造性。
12.沪教版小学英语反思 篇十二
成功之处:
1.选择的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贴近生活,使学生乐学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注重“兴趣第一”的原则并能体现贴近生活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原则。如这节课我让学生带着Where isare the …? It’sThey are … the …. What colour isare? It’sThey are ….这样的问题对身边多的实物来不断操练,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认读单词和句子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通过阅读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通过故事把文中的事物有机地串起来。在故事中,我增设了青蛙这一个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青蛙与蜥蜴进行的一次旅行贯穿教学始终,通过青蛙与蜥蜴地对话,逐步引出所要教学的内容。运用课件动画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让学生观看了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加上比较地道的朗读,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英语的氛围中,使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增强了,同时也练习了学生的听力。
3.让学生用对话表演,能够给学生发挥才能创造机会。 在学完课文,让学生自编对话进行表演,学生的兴趣很浓,尤其是那几个学有余力的学生,都想跃跃欲试,最后让他们的才能得以发挥,锻炼了学生的学英语,用英语的能力。
不足之处:
1.学生的阅读时间还不够,本节课只让学生读了两次,还要再让学生多读几次就更好了,而且以后再这样的课上要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语音和语调来读就更好了,还能在不同的环境下体会句子的含义。
13.沪教版《秦陵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十三
沪教版《秦陵兵马俑》教学反思
教学中如果想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还有点难度。因为,秦陵兵马俑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太远,这除了给秦陵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我不但在前一个案例中让学生欣赏了秦陵兵马俑的全景视频录像,还上网搜集了大量的秦陵兵马俑图片,多次进行筛选。在教学中,我巧用媒体或单幅,或整组地出示图片:面对气势恢弘的一号坑俯瞰图,学生惊讶其规模宏大;面对用广角镜头拍摄的“鸟瞰”兵马俑的图片,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个词语,并马上想到了它的近义词“俯视”;而最后一组图片似乎一下子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秦陵兵马俑似乎一下子处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面对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学生不禁啧啧赞叹古代雕刻家的精湛工艺……无疑,这一切逐步让学生体会到秦陵兵马俑之伟大,中华民族之伟大。
【沪教版小学英语反思】推荐阅读:
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09-04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春笋》教案06-23
沪教版实验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试卷10-12
新人教版小学英语四上Unit5BLets talk教学反思06-18
闽教版三年级英语教学反思07-31
新人教版小学英语全套12-03
闽教版小学英语教学总结07-13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英语教案10-03
冀教版小学英语教学设计07-25
沪教七年级下册英语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