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与旅游管理

2024-07-12

旅游学与旅游管理(共8篇)

1.旅游学与旅游管理 篇一

旅游消费与文明旅游的现状

旅游消费与文明旅游的现状

近年来,在**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旅游业快速发展。成功创建“中国长寿之乡”,建成并对外开放“一河(**河)”、“一湖(**天湖)”、“一电站(**水电站)”,“一山(大山原始森林)”、“一洞(**河**湖)”、“一峡谷(**大峡谷)”六大景区,并形成精品一日游旅游环线;同时完成**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六美生态农业休闲园创建**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及大山原始森林创建3A级景区工作,创建六美生态休闲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参与建设的**珍珠李示范基地认定为**第二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先后创建了纳王三星级乡村旅游区、登里山泉乐园旅游扶贫示范点。我县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大力的宣传促销力度,提升了**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来**旅游人数逐年增长。

一、**旅游消费现状

我县通过民俗活动与外出开拓客源市场相结合的办法,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旅游。2015年,我县按照“月月有节庆、季季有高潮”的宣传模式,已>策划开展**河文化旅游节、亲子游景区、壮乡刨汤节、桐花节、燕归来节、“5•19中国旅游日”、**珍珠李节、下老金三角垂钓•赏栗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2015年1-11月,接待国内游客131.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75亿元;接待入境游客0.59万人次,国内旅游(外汇)收入 235万美元,预计全年,克接待国内外游客139.65 人,实现旅游收入 13.32亿元,逐步打响我县旅游知名度。

旅游收入与人均消费水平增长主要几点原因:一是与我国日益增长的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以大众旅游为特征的国内旅游蓬勃发展;二是我县旅游商品原材料都是来自大山深处的生态绿色材料,旅游商品不断研发,品种繁多;三是旅游商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提升旅游商品附加值。

二、**文明旅游的现状

游客外出旅游,是希望求得身心放松,心情愉悦,缓解工作疲劳,自今年4月6日国家旅游局颁布《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发布施行后,文明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新风气,不明文的行为得到了遏制,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各个景点景区仍有很多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通过对我县旅游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游客在旅游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文明行为主要有如下方面:(1)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污染公共环境;(2)在非吸烟区吸烟,打喷嚏不掩口鼻,危害他人健康;(3)在公共交通工具、宾馆饭店、剧场影院等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猜拳行令、喧哗吵闹;(4)在景观文物、服务设施上乱刻乱划,踩踏禁行绿地,攀爬摘折花木;(5)在他人面前打赤膊、袒胸敞怀,在房间外穿睡衣活动,穿着不合时宜;(6)讲黄色段子、宣扬封建迷信、传播胡编乱造的政治笑话,热衷低级趣味;(7)吃自助餐时多拿多占,离开宾馆饭店时取走非赠品,贪小便宜。

上述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危害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极易造成旅游景区整体吸引力下降、旅游价值降低,严重影响着旅游景区(点)的可持续发展, 甚至还可能给景区带来灾难性影响。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给旅游景区环境管理、景观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其次, 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本身往往成为其他游客游览活动中的视觉污染, 影响游兴, 破坏环境气氛, 进而影响其他游客的游览质量。

三、治理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建议

一是深化宣传教育。要深入宣传贯彻《旅游法》和文明旅游《指南》、《公约》,加强文明行为教育引导,强化人们的文明旅游意识。把公共场所作为文明出境旅游宣传阵地,制作和展示文明旅游公益广告,以文、图、声、像等多种形式教育广大游客文明出行。

二是加强管理约束。提升游客文明素质,既要靠正面引导,也要靠管理约束。制定完善相关管理规章和制度,建立文明旅游引导工作考评机制,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对不能有效教育引导游客文明出行、造成不良影响的旅行社和相关责任人,要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把游客行为文明,作为旅行社年度审核的重要内容,各旅行社要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自觉承担起教育引导游客的职责,建立导游和领队文明旅游教育责任制。

三是健全监督机制。健全和完善旅游监督机制,实现舆论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行业自律与群众监督相结合,促进公民出境旅游素质不断提高。要设立社会监督电话、媒体监督专栏,加强对旅游行业单位服务工作和出境旅游团体、游客的监督,及时曝光旅游服务不规范和旅游不文明行为,不能为迎合游客不当需求而放松管理。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各方力量,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结合工作职责,发挥部门优势,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提高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

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是在旅游过程中存在丑陋现象,不但会造成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危害,还会给其他游客造成视觉、听觉污染,影响他人的旅游心情。针对各种不文明行为,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消除旅游不文明行为,提高国民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旅游学与旅游管理 篇二

1 国外研究现状

二十一世纪以来,媒介多元化、融合化得到极大地提高。在这一新的媒体发展格局中,广播一方面在谋求技术上的融合,发展“网络广播”等新形式;另一方面在节目内容上也在追寻不断创新和发展。检索资料发现,目前国外广播发达国家的广播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广播史、广播技术、广播政策、广播节目。

其中,国外广播节目研究又主要集中在新闻、音乐与广播剧的研究上。

广播内容的研究,隶属于广播本体研究范畴。在美国等广播发达国家研究的初始阶段,出现了大量关于广播传播功能的研究,研究者多从节目内容出发,鲜有对广播新闻传播的探索。在二战结束后,美国学者的广播研究方向又有所改变,出现了大量对广播音乐、广播新闻节目的分析研究;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研究者多从实用角度出发,出现了一批研究广播新闻节目制作技巧的作品,如美国维莱莉·盖勒的《造有影响力的广播》;也有学者从广播新闻本位角度出发,出现了广播新闻节目研究和新闻节目主持人传记;从广播娱乐功能出发,出现了对音乐节目和广播剧的研究。此外,对广播节目表的定量分析也占有一定的研究比重。[1]

从广播诞生伊始,广播剧和音乐节目就成了广播栏目的基础内容。近一个世纪以来,音乐节目始终是广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便现在,音乐的比重也有增加趋势。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音乐栏目广播栏目的最初形态,听众接触广播也多是从音乐节目开始,基于当时情况,音乐和娱乐是曾是广播研究的一个重点,但研究数量并不多。因为广播播放的独特性,伴随性是其一大主要特点,时至今日,不少音乐广播提出了办“伴随性”广播。在美国等传媒发达国家,音乐台一直是最主要的电台类型,随着发展,音乐台也成功实现细分,根据不同的音乐类型,又把音乐广播细分为乡村音乐广播、流行音乐广播和摇滚音乐广播等等更细化类型电台。尽管随着发展,在中国出现了专业的旅游广播,但由于美国旅游业的发达,以及美国公民旅游理念与旅游活动实践的成熟,在美国,鲜有专业的旅游广播出现。

综观目前国际论文和著作的发表情况,国际上还少有对旅游广播开展的研究。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关于广播的研究

在CNKI检索关键词“广播”,共查到文献1974篇,研究大致可分别广播技术、广播节目制作、广播经营、广播发展。其中,广播发展中有多篇文献将广播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作为研究方向。笔者发现,近年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研究增长较明显,成果较突出。

《融合与创新新媒体时代广播发展的必由之路》(侯晓冰,2012)提出,新媒体与广播的融合可以促成相互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可以使广播的传播方式转化为网络的传播方式,广播与移动工具手机的融合可以拓展广播的收听与服务领域。[2]

《“微电台”——广播电台新宠儿》(祁鹏,2013)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为了满足广大受众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微电台”应运而生。该文就微电台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以及发展局限三方面进行了阐述。[3]

《从新媒体发展看广播节目的转型》(徐宏,2014)提出:一是推出门户网站;二是试水“微电台”;三是加强微博互动;四是建立微信“圈子”。[4]

《微博时代的广播之路——以安徽交通广播为例》(王薇,戴红莲,2012)提出:安徽交通广播主要通过广播与微博的互动、利用微博提升广播的新闻报道能力、注重广播自身微博的建设和完善三个方面来应对微博带来的挑战。[5]

《关于新媒体时代广播突围的思考》(潘亚平,2014)一文分析了广播存在的危机、面临的挑战,提出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实现突围的办法即搭建与受众的互动平台,满足受众自主选择节目的需求,实现广播功能的跨越。提出的具体做法为:1、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传播正能量;2、传统广播内容与形式的改革与创新;3、注重用户的收听体验。[6]

《广播应对新媒体竞争创新策略分析》(肖飞,2015)提出:一、更新观念,积极采用新技术;二、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三、坚持内容为王,提高节目质量。[7]

《试论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崔汝源,2014)提出新媒体时代到来,新旧媒体亟需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综合运用图、文、电、光等立体全方位的展示传播,同时利用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手段传播。[8]

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多是从实践角度提出促成融合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另通过在CNKI对题为“成都广播”进行检索发现,关于成都地区的广播研究较少,有关汶川、芦山地震背景下的成都地区应急广播相关内容有三篇,主要采取的是纪实形态进行呈现。除此之外,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广播功能、广播技术与广播发展上。

电子科技大学毛一玲硕士论文《地区广播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及周边县(区、市)广播电台为例》(2011)多维角度出发,审视成都地区及县(区、市)级广播发展现状,通过文献资料梳理、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框架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中成都及周边地区广播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问题提出了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成都地区广播联制联播新平台的构建的初步对策。[9]

成都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总监杨显撰写的《成都经济广播的类型化探索》(2012)对成都电台经济广播重新将定位回归到了经济生活上面进行了探索总结。提出用类型化的思路确立频率定位,重新构建节目框架;用专业化的思路提升节目的品质,打造频率核心竞争力;用脱口秀统领节目表达方式,增强市场识别度;用符合频率定位的活动,提升社会影响力等。[10]

2.2 关于旅游广播的研究

目前关于中国旅游广播发展的研究,也没有相关的专著,在中国期刊网上没有查到相关的优秀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研究成果大多数是以单篇散论文章的形式出现。

通过在CNKI上以关键词“旅游广播”进行检索,共检索到两篇文章。其中,《对台旅游类广播节目探究——以东南广播《旅游我最大》为例》(黄月慧,2011)一文是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探究对台旅游类广播节目的制作。[11]《新常态下的旅游广播如何做好特色经营》(王曼,2015)一文则探讨了在新常态下的旅游广播需开拓特色经营。[12]

以篇名“旅游广播”进行检索,共找到50篇文献,其中有5篇关于旅游广播的研究文献,主要是从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角度来阐述旅游广播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一些建议。另有文章介绍了当地旅游广播的诞生及基本情况,其他研究主要是关于广播旅游栏目制播的研究。在CNKI以“新媒体”、“旅游广播”两个关键词进行检索,没有查到相关文献。

另在互联网搜索到《旅游广播——在蹒跚中前行》(赛立信媒介研究,2012年07月27日)一文,该文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旅游广播的以下问题:1、频率数量少,区域分布不均。2、旅游广播普遍定位含糊。3、旅游节目比例普遍偏小。4、旅游节目整体水平不高。[13]赛立信乃是国内一家提供专业市场调研和信息咨询服务的公司集团,2010年,其成功研制出“广播收听测量仪(BSM)”,该技术引入到中国广播收听率调查的数据采集当中,使得收听率调查更加科学化和数据精准化,该研究颇具价值。[14]

2.3 关于广播旅游栏目的研究

由于旅游广播的诞生较晚,关于旅游广播的研究很少,关于广播旅游栏目的研究也较少。尽管基于广播发展规律,旅游栏目应该要早于旅游广播的诞生而先存在,但没有查找到中国第一档广播旅游栏目的相关资料。旅游栏目多是从别的节目形态演变而来,从最初的旅游欣赏渐渐演变成旅游欣赏与旅游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性旅游栏目。近来,国内近年也涌现出一批专家学者和广播一线的主持人、记者、编辑开始对旅游节目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CNKI上分别以篇名“广播旅游”、“旅游广播”检索文献发现,研究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从传播者主持人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二、广播旅游栏目的音乐与音响应用;三、旅游栏目定位与制作;四、广播旅游栏目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分析。

第一类是探讨主持人的角色把握:《旅游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把握》(杨施敏,2011)提出,主持人角色定位准确与否是关系广播节目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类广播节目因其特殊性,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尤为重要。文章从多个方面充分阐述了旅游类广播节目主持人目前以及未来的角色定位。如一、统领全局的“领导者”;二、游刃有余的“调控者”;三、心细如发的“第三方”;四、学贯中西的“旅行家”。文章还从旅游节目主持人应用具备的素质做了阐述。[15]

第二类是探讨音乐与音响应用:《试论广播旅游节目中音乐的运用——以旅游节目《神州任我行》为实例》(高佳帧,2010)指出,音乐是广播声音三要素之一,在广播节目中对气氛的营造和渲染、情感的抒发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从音乐节奏、音乐同构式、音乐反构式三个角度对广播旅游的音乐使用进行了专业分析。[16]“同构说”指事物的运动或形体结构与人的心理、生理结构有相类似之处。音乐反构式与同构式相反,是指在节目的音乐设置上,知其情绪但反其道而行之。[17]

第三类为旅游栏目定位制作:其中《广播旅游节目的定位和特色》(计亮,2008)通过对《飞跃城市》联播栏目的分析研究,提出要做一道广播风味的旅游大餐。文章中介绍了在2001年岁末,一档由济南、西安、海曰、开封等52家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广播电台共同策划、推出的大型旅游互动直播节目《飞越城市》应运而生。[18]

第四类为问题查找与发展策略分析,此类研究文献较多:

《浅析广播旅游类节目的发展》(杜艳亮,2011)探讨了如何以声音进行有效传播。一、以多样性的播出形式吸引观众,依托热线、联播、网络等方式来丰富广播。二、转变广播电台节目的理念,突出本土化元素、融合音乐元素、借鉴其他节目的形式。[19]

《对办好旅游广播节目的思考》(许岩,2001)提出要明确目标群体、提供使用信息;主持人要专业化,树立独特风格;策划直播活动,增强节目互动;运用音乐元素,展现各地风情;实现文化旅游,提升节目品味。文章对办好广播节目进行了较丰富的思考,其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顺着这个脉络可以更深入地去做分析研究。[20]

《广播节目如何助推西部旅游业发展》(李雅芳,2011)的研究指出:随着中国旅游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全国多地陆续开设了与旅游相关的广播栏目,有的还设立了专业的旅游频率。但在西部各省区,不仅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不够、推介不足,广播旅游节目也没有打开局面、产生较大影响。其问题的提出也贴合了本人的研究方向。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旅游产业将是开发和打造的重点,作为西部广播节目如何在发挥自身优势助推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又能借助旅游业快速发展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值得思考。[21]

《旅游广播节目的现状、文化内涵及发展趋向》(金震茅,2009)写到:旅游广播节目是我国当代广播发展进程中最为活跃的节目形态之一。旅游广播节目以深刻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旅游主题、寓教于乐的可听性和服务性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从而激发更多受众的旅游兴趣,进一步拓展旅游广播的发展空间。文章就旅游广播节目的现状、文化意境做了分析,并就旅游广播节目的发展趋向谈了一些个人的意见。

3 文献综述小结

通过文献查阅,我们可以看出,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针对旅游广播发展以及广播旅游栏目制作,这些研究有以下特点:

3.1 研究成果少:

以往的研究主要以传统媒体中电视、报纸等旅游报道的研究居多。缺少深度挖掘,多以散论的形式出现。不过,现有的少量研究对旅游广播的现状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对旅游广播今后的发展提出了部分颇具指导性的意见,但总体而言,广播一线人员和专家学者对此倾注的研究力量还不多。

3.2 研究方向窄:

以往对于旅游广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一个是旅游广播发展策略,二是广播旅游栏目的研究,从文献数量来说,以栏目研究居多。栏目研究多是就某一方面进行实践总结,如主持风格、内容编排等方面进行总结,提出建议。总体而言,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

3.3 研究缺高度:

以往对旅游广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对现存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缺少理论高度。特别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研究还较浅显,理论层面的研究更是一大缺失。因此,笔者认为,新的媒体环境下,需要更多专家学者从传播理论出发,给予旅游广播更多研究关注。

3.4 研究新重点:

近年,新媒体、自媒体迎来快速发展,传统广播媒体需适应新的媒体环境,结合新的传播形式、工具、热点,谋求融合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智慧旅游”与旅游广播融合发展的研究将是重点方向:

“互联网+”行动下的旅游广播思维:目前,媒体环境复杂,变化较快,旅游广播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局面。李克强总理今年在3月5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旅游广播”、“互联网+广播旅游”将是旅游广播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握的新情况和新机遇。

“大数据”时代里的旅游广播运营:如今已是“大数据”时代,旅游广播对“大数据”的运用成为新热点。再者,移动预定与移动支付的使用率和覆盖率逐年提高,旅游广播与“移动终端”的结合成为新突破点。

“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旅游广播交互:近年,中国“智慧旅游”建设迎来高速发展,景区智慧化不断加强,既体现在信息传递,也包含旅游预定与交易等各环节。“智慧化”改变了我们的出行习惯,旅游广播在“智慧旅游”背景下迎来了新的发展突破口,做到高效快捷的广播动态交互,为听众提供更好服务是旅游广播发展的新目标。

旅游广播如何运用互联网来制播节目?旅游广播如何运用“大数据”细分用户,并向目标用户精准推送?旅游广播如何运用“移动终端”建立线上线下互动、创新广告经营手段……笔者认为,旅游广播一线人员和专家学者可在以上三个方向做更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摘要:在中国广播市场,随着频率向专业化发展,在2000年以后陆续出现了旅游广播。旅游广播,作为广播频率发展细分出的小分支,诞生时间不长。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对近年来关于旅游广播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对旅游广播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3.旅游安全事件与旅游目的地营销 篇三

关键词:旅游安全事件;目的地营销;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0.6 文献标识码:A

Tourism Safety Event & Destination Marketing

ZHANG Jie-lei

(Zhejiang Tourism Polytechmic Institute,Hangzhou 310007,China)

Abstract:Safety events have big influence on tourism, which may affe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stination marketing strategy directly.The relative management should rely o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reactions to different safety events and make the destination crisis marketing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ourists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Key words:safety event in tourism;destination marketing;influence

旅游安全事件会对目的地旅游业产生重大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因为旅游者认知的差异、旅游目的地信息的对称程度和安全事件发生时间等因素而表现不同。旅游者对安全事件的认知和反应决定了目的地安全管理的内容以及在营销管理中的对策,通过对旅游安全事件的营销影响分析,可以进一步地有针对性地对受影响的旅游目的地(企业)进行精确的危机效应分析,以利于采取合适的安全管理和营销应对措施。

一、旅游安全事件与营销管理

广义的旅游安全指旅游现象中的一切安全现象的总称。既包括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的安全现象,也包括人类活动中与旅游现象相关的安全事态和社会现象中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安全现象[ 2],例如“恐怖主义”、“非典”等,虽然不是旅游活动各环节中出现的安全现象,但对旅游业的影响很大。狭义的旅游安全指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的一切安全现象的总称[ 2]。从旅游学研究对象来看,旅游安全包括旅游者人身财物安全、旅游资源安全和旅游从业人员安全三方面的内容[ 2],其中旅游者安全是世界各国首要关注的方面。早在1985年,世界旅游组织就制定了《旅游权利法案和旅游者守则》,明确了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权利和在住宿、食品、交通等方面获得令人满意的公共卫生等权利。笔者所探讨的旅游安全事件对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影响也是从旅游者安全的角度出发,研究和分析安全事件对旅游者决策行为的影响。

针对旅游者的安全事件可谓多种多样。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旅游安全事件大致可分为犯罪,主要包括盗窃、欺诈和暴力型犯罪三大类型;疾病,包括旅途劳累、“水土不服”和食品卫生问题等可能诱发旅游者的疾病等;交通事故;景区娱乐项目和器械事故;火灾;自然灾害,即由不可控的自然原因引起的安全事件,如飓风、台风、洪水、传染病等;其他安全事件。

这些旅游安全事件也许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危机”,而危机是影响旅行者对一个目的地的信心并扰乱继续正常经营的非预期性事件(WTO,2003)。危机管理具有双重的管理任务,一是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另一方面是如何面对市场,树立旅游者对目的地的信心。旅游业的特殊性使人们对发生在旅游业的安全事件特别敏感。一方面,虽然人们一般不太关注旅游产品的组成成分,但它却很容易被人们觉察出来。因此,旅游业发生的安全事件很容易被识别出来并获得认同。浙江舟山沈家门游客集体食物中毒的事件屡屡发生,人们于是开始关注海滨包价旅游中的饮食卫生问题[ 6];另一方面,旅游服务具有后验性和不可储存性。这样,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都对旅游的社会环境十分敏感,一旦发生安全事件就必须考虑随之产生的营销影响。

二、旅游安全事件对目的地营销的影响分析

(一) 旅游目的地安全事件的报道会影响旅游者决策并改变其决策过程

本次课题组对国内游客的安全认知调查结果表明:60%的游客表示交通事故和犯罪的报道会影响出行决策,这说明社会治安状况和交通安全日益成为人们出行时所关心的问题。另有研究表明目的地安全事件的报道会改变旅游者的决策过程[ 1]

购买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变量的影响。根据现代社会对消费者研究的经验,消费者行为受到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学历、年龄和家庭生命周期等个人因素的影响[ 3]。从理论上说,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包括识别需要、收集信息、评价方案、购买决策以及购后行为等子过程。但在日常购买活动中,消费者实际上会省略或颠倒其中的一些环节。看到某地的风光照片,马上作出了去该地度假的决定,这种行为是一种冲动型的购买,往往是由情感反应所驱动的,几乎是完全机械性的行为,这种行为在旅游决策过程的研究中不太重要。决策过程的长短和收集信息的多少是旅游决策过程的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决策过程的繁易,可将决策过程大体分为简化决策和扩展决策。简化决策一般适用于消费者对所做的选择已经有所体验的情况,消费者知道这些产品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扩展决策的特征在于其理智的思考过程,因而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消费者通过博览信息获得众多的选择机会,并评估其实现的可能性,而这往往延长了决策期。在旅游中,当旅游者选择那些从未体验过的旅游产品时,一般就会采用这种决策模式。而一些牵涉到高风险的决策,如目的地出现了一些安全事件,会导致简化决策过程转变为一个扩展决策过程。如很长时间以来,消费者并没有过多关注他们所消费的包价旅游产品的服务供应商,只要这种包价旅游包含了所要游玩的景区、住宿的星级宾馆和乘坐飞机等要素,整个产品看起来较经济实惠就可以了。但俄罗斯客机频频失事的报道使前往俄罗斯旅游的中国公民开始关注包价旅游中的飞机的机型及航空公司的情况,图154客机自1968年面世以来,涉及最少30次空难。这种飞机中国4年前已全面停用,但仍然是俄罗斯及前苏联加盟国的主要民航交通工具,俄罗斯一半的旅客每天乘搭这款飞机来往各地[ 7]。因此前往俄罗斯旅游的游客开始深入地了解包价旅游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特别要求了解关于飞机型号的详细信息,而此前人们很少有这样的习惯。

(二)旅游者对安全事件的风险认知和评估受到许多个人因素的影响

第一,风险的认知和评估受到许多个人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它取决于人口统计的变量,如年龄、性别、教育和职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作过多次,结论基本一致,如WT0在1994年对英美国家做的一项调查研究中指出:女性旅游者往往比男性旅游者对风险的认知程度更高,而年龄介于18-24岁之间的年轻旅游者的风险认知程度也往往比较年长的旅游者更低。此外,医生、律师等职业的旅游者、学历水平高的旅游者风险认知程度会较高。

另一方面,游客在进行风险认知和评估时,个人主观印象会误导判断。如人们总是认为乘坐飞机的风险很大,比坐汽车要危险多了,而专家通过数据说明汽车事故的死亡率远高于飞机事故的死亡率;人们在海滨游泳,大多数会联想到是否有鲨鱼袭击的危险,而椰子树是被视作享受阳光度假的象征,但事实上恰恰相反,在澳大利亚,每年大约有150人被落下的椰子击中致死,而2000年受到鲨鱼袭击的人数却仅为79人[ 1]

第二,人们所处文化圈的不同,也会导致人们形成不同的风险认知和评价。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文化圈有着不同的社会、行为与发展模式。2003年受非典的打击浙江省的旅游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国内旅游的情况要比国际旅游的表现好,2003年浙江省国内旅游总人数为8 429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5.1%,而2003年浙江省入境旅游总人数为180.8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间减少了11.4%[ 4]

第三,同一国民群体内的震惊程度对旅游业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旅游者而言,在一般的威胁和自身成为受害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前者在人们的感觉中只是一个背景,而不会带来进一步的后果;只有当属于同一国民群体的某个人受到威胁时,其同胞才会感觉到危险并做出反应。2006年南非旅游局到中国召开了一次旅游推介会,此场推介会与其他国家的推介不同的是重点并不在宣传南非的旅游资源,其重点在宣传南非对于华人来说是一个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南非政府和警方非常重视有关华人受伤害案件的办理[ 8]。推介会的重点放在安全事件上是因为近年来一系列针对华人犯罪的报道。显然,南非旅游局感受到了这些报道的负面影响,担心其会进一步影响到中国公民到南非的旅游,因此就案件、南非政府的安全措施、华人游客的安全性等方面问题进行了阐述和澄清。

(三)特殊细分市场的游客对某些安全事件的关注度较高,受安全事件的影响小

针对某些特殊细分市场的旅游产品,即某些参与性和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如滑冰、潜水、漂流、宗教、考古等产品,在某些安全事件的信息还为传播开来的时候,它就已经受到了某些细分市场的强烈关注,如那些旅游者所钟情的体验活动。负面的信息会在那些情趣相投的群体中不胫而走,引起快速反应,与此同时,人们会在很长的时间内不断关注事件的发展。个人参与度对旅游市场的专业化细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个人参与度高的旅游者基于个人的经验和知识能够对安全事件做出更客观的评估[ 1]。如2001年初在一个太平洋的小岛——加拉帕戈斯岛附近发生了沉船事件,导致大量的柴油泄漏到海中,给岛上的自然保护区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虽然其独一无二的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在这次事件中受到极大的影响,全世界的新闻媒体也都争相报道这一事件,但到该岛旅游的人数在2001年底还是保持不变,仍然是7万人。这主要是因为到该岛的旅游者大多对科学和生态拥有浓厚的兴趣,参与程度很高,因此对该事故影响的判断会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类似事件中旅游者所得出的结论。同样,1997年卢克索发生了对旅游者袭击的惨案后,埃及的旅游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那些喜欢在红海里潜水的旅游者,其反应却不同于一般追求阳光沙滩的旅游者,仅在短短3个月禁期之后,潜水者就比其他一般旅游者更快速度和更高比例的返回到埃及旅游。

(四)对旅游目的地来说,对于消费者自愿承担的风险,安全事件引发的营销风险降低

一般认为,属于消费者自愿承担的风险,若发生灾难性的后果,目的地经营者的相关责任会相应减轻。因此,旅游目的地或企业必须给予旅游者自愿承担风险的机会[ 1]。盲目隐瞒已经暴露的风险不仅会因为实际与期望形象的偏离而造成旅游者的不满,而且旅游者也失去了自我决定是否承担风险的机会。因此,在旅游者作出决定之前,旅游企业(机构)必须反复尽可能地强调他们所承担的义务,从而尽可能减轻安全事件所造成的后果,这就像医生有义务向病人解释所有可能的情况,在给病人一个自由的选择。在说明风险后,通常人们会选择规避风险。如果这时游客还进行冒险,旅游企业(机构)至少减轻了在法律上的责任,以及事件经媒体报道后面临的指责。这一点说明了旅游企业在营销及日常管理中,应当向游客仔细强调所面临的风险,如水上娱乐穿救生衣、游艺机的安全告示等。浙江2006年的仙居永安溪漂流事故的调查报告中指出筏工没有劝告游客不要带8个月大的孩子上筏,以及不准脱下救生衣。这显示出企业在人员管理和培训中的疏漏。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消费者自愿承担的风险”会涉及到消费者与旅游企业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应当有相应的法律条款来支撑。

(五)安全事件发生时间的不同,对旅游者的决策影响是不同的

如果安全事件恰好是发生在旅游旺季之前,那么通过媒体对旅游目的地的有关安全事件的报道,客源地会迅速地对是否去旅游目的地旅游做出反应,旅游目的地往往会措手不及,因此面临不可避免的损失。而如果安全事件发生在旅游旺季之后,旅游者对安全事件的关注度会相应降低,同时媒体对安全事件的报道也会相应减少,而旅游目的地则拥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公关营销,降低事件的影响,迎接下一个旺季的到来[ 1]

(六)旅游者模糊的地理区域概念会造成错误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

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是由潜在的旅游者经过长时期积累的看法、印象、信仰和期望共同组成的,这些成分或多或少的都带由个人主观的色彩。目的地的形象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这些因素包括新闻、媒体、朋友和亲戚的经历以及文学作品的影响等。安全事件对目的地形象的形成非常重要,安全事件可以破坏目的地形象的体验价值,更有研究表明,当一个目的地距离旅游者的家乡越远,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形象认知就比较模糊,与旅游者家乡相距越近,目的地形象就越易于刻画(Mayerhofer,1995)。

因此,如果一个地理区域不能被人们准确划分,那么一个地区发生的安全事件就不仅影响到该地区的形象,还会给邻近地区造成伤害。如世界旅游组织曾指出非洲是受安全事件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卡特(Cater)1988年对此作了研究,他发现许多旅游者都认为非洲是一个充满了冲突、饥荒和艾滋病的地区,虽然非洲大陆的国家已经达到54个,但当安全事件发生时,人们往往还是会在感觉上把它看做一个地区[ 5]

与此不同的是,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几起恐怖袭击给埃及的整体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然而,许多客源市场的顾客并不认为埃及的海滨目的地“西奈半岛”和“红海”与埃及的负面形象有什么关联。从那以后,这两个地区在对外宣传事业闭口不提埃及,避免旅游者将其与埃及联系在一起。应当说,两个旅游目的地战略性地利用了旅游者模糊的地理区域概念。

因此,了解旅游客源市场的地理区域概念会给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规划战略带来很多帮助。在了解目标客源对本地区安全形象认知的基础上,可以运用一定的方法将自身与其他形象不佳的地区区别开来。

正如上文所述,不同的客源对安全事件的关注和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旅游者对安全事件的关注程度和承受程度也因为事件发生时机、风险的法律责任的明确以及旅游目的地的安全形象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应当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分析旅游安全事件,未雨绸缪,要将安全管理工作与旅游营销的各项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除了进行有序的安全管理,还要考虑对主要客源市场的影响,在形象宣传、产品设计、市场细分、市场促销和信息发布时要将安全事件和旅游目的地营销一起考虑,如实现旅游客源地的多元化空间格局,做好与客源地的沟通,树立良好的目的地安全形象、开发独特的体验性产品,培养特殊爱好和需求的客源市场以及引导旅游需求的时间多元化等。

参考文献:

[1] 德克.格莱泽.旅游业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2-75.

[2] 郑向敏.旅游安全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

[3] PHILIP KOTLERJOHN BOWEN JAMES MAKENS.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214.

[4] 2003年浙江旅游概览[s.n.].

[5] Carter,S,(1998),Tourist’s and trveller’s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frica and Asia as risky locations. Tourism Management,19(4).

[6] 18名湖州游客食物中毒事发舟山 目前患者被送到宁波紧急治疗[EB/OL].http://news.cnnb.com.cn/system/2006/07/03/005134495.shtml,2003-07-03.

[7] 俄客机失事现场找到170具尸体[EB/OL].http://news.sina.com.cn/w/2006-08-24/103310815538.shtml,2006-08-24.

[8] 南非政府来华推介旅游 安全问题成关注焦点[EB/OL].http://www.cctv.com/program/qqzxb/20060814/100985.shtml,2006-08-12.

4.全域旅游与旅游扶贫的思考 精品 篇四

什么是全域旅游?在大众旅游时代,海南如何开展全域旅游?旅游扶贫该如何实现?“旅游+”计划如何实施?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

如何理解全域旅游

省长刘赐贵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对全域旅游概念进行了论述,他提出,“我们要把海南全岛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实现‘日月同辉满天星,全省处处是美景’”。“日月同辉”,就是海南在“多规合一”改革中推进“海澄文”、“大三亚”区域一体化,打造辐射带动全省旅游发展的龙头;“满天星”,就是首批打造100个特色产业小镇、1000个美丽乡村,使美丽村镇成为宜居宜游的景点,遍布全省。

全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2.0时代,是把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这是一个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的过程。

如何开展创建工作

省委书记罗保铭指出,海南应以全域旅游为主抓手,加快建设一批特色精品小城镇、美丽乡村,打造多层次旅游承接的新载体。省长刘赐贵指出,推进全域旅游关键要在“全域”两个字上做文章,就是从点、线、面全方位入手,对城镇乡村、景区景点、交通网络等全面建设、改造、提升,使全省各地都成为宜居、宜游、宜业的旅游区、旅游城、旅游乡村。

具体而言,海南要开展全域旅游试点创建工作,需从以下九个方面入手:

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全域旅游、产业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全域旅游顶层设计,构建国家旅游局与海南省以及省级各部门合作机制,形成务实推进创建全域旅游省工作的系列计划和实施方案。

二要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考核评价与督办方法。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相关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将发展旅游作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进而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要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三要打造富有海南特色的旅游产品。积极发展海洋旅游、康养旅游、文体旅游、会展旅游、乡村旅游、森林生态旅游、特色城镇旅游、购物旅游、产业旅游等旅游业态,大力开发专项旅游,统筹规划设计一批新的旅游精品线路。

四要为旅游注入海南文化的灵魂。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在城乡建设中植入文化元素,打造高品质文化旅游演艺产品,赋予节庆赛事活动文化意义,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五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全省旅游道路服务体系工程、旅游便民服务工程、旅游厕所建设工程、旅游集散中心工程、旅游信息咨询工程等5大工程的建设。

六要加强全域旅游宣传推广。要创新宣传和促销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举办或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推介会、促销会、展览会,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开设全域旅游专栏,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做好我省全域旅游工作及成果的宣传推广,不断提升其知名度,提高旅游业的整体吸引力。

七要加强旅游市场监督管理。加快完善地方旅游标准体系,推进省级旅游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开展旅游企业质量等级和诚信等级评定,强化旅游服务质量控制,强化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加强旅游监管,优化旅游环境。

八要加强数字化建设,打造全域智慧旅游岛。加快改善旅游区互联网基础条件,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支持在线旅游创业创新及宣传推介。打造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景区、智慧酒店和智慧旅游乡村,建设全域智慧旅游岛,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

九要加强人才培养教育。加强对旅游行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国际习惯、国际标准和国际礼仪培训;设立专题班,有针对性地对各市县、乡镇、重点旅游区、旅游院校、旅游企业负责人进行全域旅游专题轮训;支持和引导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农民工等自主创业,发挥好“候鸟”人才的作用。

如何实现旅游扶贫

海南在全域旅游的推进中,努力做到精准施策,促进农民快速脱贫致富。省旅游委将广泛动员旅游行业和相关部门力量,在市县党委政府领导下,精心组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确保“十三五”乡村旅游扶贫任务起好步、开好局,具体而言:

一要壮大乡村旅游,找准旅游扶贫路径。指导帮助贫困户以开办农家乐和经营乡村旅馆民宿等方式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指导组织贫困人口在乡村旅游经营户中参与接待服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帮助贫困户出售自家的农副土特产品;通过组织贫困人口参加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土地流转获取租金,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通过资金、人力、土地等资源要素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等方式让农户入股分红。

二要优化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扶贫标准。旅游扶贫要同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等工作相结合,整合资源、政策、资金,合力支持贫困村项目建设,共同推进全省旅游扶贫工作。指导市县政府对具备旅游脱贫条件的贫困村,建设六项基本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即每个村建一个停车场、一个旅游厕所、一个垃圾集中收集站、一个医疗急救点、一个农副产品商店和一批旅游标识标牌,以满足基本的旅游接待条件。

三要引导企业帮扶,凝聚旅游扶贫力量。组织景区旅游企业帮扶周边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帮助农户开办农家乐等经营点,吸收农村群众就业,探索建立农民土地入股,实施门票分红机制,在景区内免费代卖贫困村的本土农产品和旅游商品;组织旅行社、旅游公司拉动游客到乡村旅游区(点)游览参观,积极推广乡村旅游线路;组织酒店、宾馆帮助贫困村培训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等。

如何开展“旅游+”计划

省委书记罗保铭曾这样比喻,做全域旅游要备好大众旅游的“百家饭”,既有满汉全席,也有农家小炒,既有豪华五星级饭店,也有舒适安全、价廉物美的农家客栈,让游客各取所需、各得所乐。省长刘赐贵在2016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制定实施“国际旅游岛+”计划。

一直以来,省旅游委在实施“旅游+”计划和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一是“旅游+互联网”。初步建成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和旅游产业运行监测平台;召开了2015年海南省“旅游+互联网”大会,发布《“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并与海南电信、海南移动、海南联通三大运营商以及天涯社区、海航云科技、阿里旅行、马上游、同程网等企业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开展旅游网络营销模式,在“融e购”、淘宝旅行等电商平台推出“海南旅游商城”,建立旅游营销网络,营造“旅游+互联网”良好发展环境。

二是“旅游+金融”。省旅游委与多家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设立工商银行“融e购”海南旅游商城,面向中行香港持卡客户进行精准营销,联合海南银行推出“南海旅游乐享卡”。未来将推动设立海南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优质旅游企业登陆资本市场,鼓励金融机构推出具有旅游特色的金融服务和产品,解决小微旅游企业融资慢、融资难问题。

三是“旅游+文体会展”。以2015年为例,省旅游委积极参与、支持举办会展活动27个,其中,成功举办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和首届海南国际海洋旅游博览会、房车露营博览会暨中国房车露营大会、国际美食博览会;配合办好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等民俗节庆;协助完成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及沃尔沃环球帆船赛(三亚站)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等。2016年,将进一步推动旅游与文体会展的深度融合。

5.第一章旅游经济活动与旅游业 篇五

3学时

第一节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一、旅游活动与旅游经济活动

(一)旅游活动AIEST定义《基础旅游学》P451、定义

教科书:以游览为目的的旅行,是人们出于各种个人的或社会的动机,离开原住地到异地游览一段时间再返回原住地的整个过程。

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瑞士):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合。

教科书定义缺陷:

——目的单一。旅游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游览,也有以休闲、养生、体验为目的的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探亲旅游

——动机多余。不论何种动机,离开原住地到异地暂时去游览、休闲、养生、体验都称为旅游。

——定性不准。旅游活动是一种生活方式,“过程”说法简单化。

——角度狭窄。只是从旅游者角度给出定义,广义的旅游活动定义必须包括旅游企业、本地居民、政府的活动。旅行社组团不叫旅游活动?

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瑞士)的定义又过于宽泛。

个人观点:旅游活动应分为狭义和广义

狭义:以游览、休闲、养生、体验为目的的旅行,是人们离开原住地到异地居住一段时间再返回原住地的生活方式。

狭义的旅游活动可以分为直接的或纯粹的旅游活动、间接的或特殊的旅游活动。间接旅游活动指的是出行的目的不纯粹为了旅游,而是参加其它活动顺便进行的旅游。

广义:由旅游者离开原住地到异地进行以游览、休闲、养生、体验为目的的旅行而引起的各种行为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旅游活动的属性

(1)旅游活动的文化精神属性——本质属性

(2)旅游活动的经济属性学术界有人完全否定经济属性。

(3)旅游活动的社会属性

(二)旅游经济活动

定义:以商品生产和交换形式表现出来的旅游活动。或者说是在旅游活动商品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二、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

(一)旅游经济活动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

1、社会化大生产

2、人们社会观念、消费观念的转变

3、社会的开放性

(二)英国工业革命为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旅游经济活动提供了有支付能力的现实需求

2、工业革命使交通工具发生了质的变化,为旅游经济活动排除了空间障碍

3、工业革命改善了各种旅游服务设施,为旅游经济活动增加了旅游吸引力和提供了便利

4、工业革命使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旅游经济活动提供了广泛的出游动机和欲望

改善生活减轻压力了解世界

三、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

(一)初步发展时期:19世纪末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旅游人次与收入

△旅游设施

△官方介入旅游

△国际协会

(二)蓬勃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现代科技进步、世界经济往来密切、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旅游经济活动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旅游人次和收入

△旅游方式

△旅游关联度

△旅游企业规模

第二节旅游业的构成和特点

一、旅游业的构成(一)旅游统计构成中的旅游业

1、《国家统计调查制度》中的旅游业

国家统计局将旅游业列入社会服务业这一大的门类中:旅游业包括经营旅游业务的各类旅行社和旅游公司等的活动。不包括卡拉OK歌舞厅、电子游戏厅(室)、游乐园(场)、夜总会等活动。

△国家统计局的旅游业仅指旅行社业。

克拉克三次产业分类法:

分类范围产业特点财富形式

第一次产业

(广义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依靠自然生产力有形

第二次产业

(广义工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供水等;依靠人工生产力有形

第三次产业

(广义服务业)商业、金融与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公务、社会公益事业和其它各项事业;为生产与生活提供服务无形

2、《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中的旅游业

国家旅游局根据自己的管理权限,将旅游业概括为旅游管理机构、旅行社、旅游涉外饭店、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商贸服务公司和其他旅游企业。

△国家旅游局的旅游业未包括旅游区(点)。

3、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

世界旅游理事会将旅游业分为核心旅游产业和宽泛的“旅游经济”。核心旅游产业:运输业、住宿接待业、娱乐业及相关服务行业等。

旅游经济:除核心旅游产业外,还包括间接受到旅游业影响的行业。(教材P12)

4、新加坡旅游统计部门中的旅游业

新加坡旅游统计部门将旅游业分为13个子行业。(教材P12)

(二)旅游业构成的传统认识

1、美国学者Lundberg观点

定义:旅游业是为国内外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业。

十个组成部分(教材P14)

2、旅游业的六要素论

定义:旅游业是指与旅游六要素(行、游、住、食、购、娱)相对应部门组成。包括:交通、旅游区(点)、旅游接待设施、餐饮、购物商店、娱乐场所。

3、中国学者谢彦君观点

旅游业分为狭义旅游业和广义旅游业。

狭义定义:指提供可以满足旅游者旅游审美和愉悦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产业部门。

广义定义:指凡与旅游者的消费活动有关,为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三)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卫星帐户中的旅游业构成旅游卫星帐户(TourismSateliteAccount,简称TSA):是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为准确测度旅游业的经济影响而引入的一种新的统计方法。

旅游卫星帐户的特征就是将旅游业的构成从质的规定性转化为量的规模和水平。提出从供给方确定旅游产品与旅游业的核心思想。将旅游产品分为旅游特征产品和旅游相关产品,两者总和为旅游整体产品。其中,旅游特征产品是指多数国家中在没有旅游活动的条件下,将消失或对其的消费量将大幅度减少,并且其统计数据有可能收集的产品。如接待设施、餐饮服务、长途交通、旅行商以及文化与娱乐服务等。旅游相关产品指未包括在旅游特征产品之内,但在游客的总消费额总占有较大比例的产品,如手工艺品和出租车等。

以上我们对旅游业的构成及含义作了介绍。可以看出要想对旅游业及其构成作出一个完整的、明确的、各国公认的解释几乎不可能。这是由旅游产业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旅游业除了旅行社业行业界限比较清楚,其他行业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对旅游业定义及其构成的界定,其困难在于即不能太窄,又不能过于宽泛。

几点共识:

(1)旅游业不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部门,而是国民经济许多部门中为游客服务部分的综合。

(2)旅行社业不等于旅游业,旅游业比旅行社业宽泛的多。

(3)组成旅游业的相关部门与旅游的密切程度不一样,因此,旅游业可分为不同层次。核心旅游业:景区景点业,旅行社业;

基本旅游业:酒店住宿业、餐饮业、旅游交通业;

扩展旅游业:旅游购物业、娱乐业及与旅游消费活动有直接关联的部门。

二、旅游业的特点

(一)综合性

综合性是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一个显著区别,有别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无论是狭义旅游业还是广义旅游业,都带有综合性这一特点。

(二)敏感性(波动性)

旅游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内部因素有旅游业内部相关部门、相关环节表现出来的众多的比例关系。外部因素是指自然的、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

(三)开放性

旅游只有在开放的环境里才能存在,尤其是国际旅游。

(四)成长性

旅游业是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其发展速度已大大超过了国民经济其它产业。旅游业的成长性与人的需求层次和劳动生产率有关。

先导产业支柱产业

第三节旅游经济结构

一、旅游经济结构及其优化

(一)涵义

指旅游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种经济成分和经济活动各环节的构成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旅游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等。旅游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实际运行的结果,通过对经济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经济结构也是我国国情在旅游经济运行中具体反映。通过对旅游经济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经济发展之路。

(二)优化

指通过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它宏观调节措施,对旅游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使结构要素之间协调发展和逐步提升,以满足社会和游客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旅游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总量增长、结构转换和水平提高三方面,其中结构转换不仅决定着总量增长的速度和规模,而且也影响着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优化的标志:

1、合理化

根据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旅游经济要素资源的条件,对不合理的旅游经济结构进行质和量的调整,以达到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

2、高度化

旅游经济结构向高一级层次的演化,使旅游发展水平得到提高。主要体现:旅游产业集约化、旅游服务标准化和个性化、旅游产业高附加值。

3、均衡化均衡的三种涵义

旅游经济结构内部各组成部分保持相对平衡,互相促进,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过程。

二、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

(一)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内部满足旅游者不同需要的行业之间形成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主要由旅行社业、景区景点业、旅游饭店业、旅游交通业构成。

(二)旅游产业的构成1、旅行社业

旅行社是依法成立,专门从事招徕、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组织旅游活动,收取一定费用佣金,实行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旅游企业。旅行社作为旅游业的“龙头”,不仅是旅游产品的设计、组合者.同时也是旅游产品的营销者,在旅游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旅行社发展的规模、经营水平及其在旅游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直接对旅游经济发展产生重要

影响。

2、景区景点业

景区景点业是为旅游者提供核心产品的企业或事业单位组合。旅游者游览、休闲、养生、体验的主要目的地。在我国,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度假区、风景区、森林公园、海洋公园、民族风情园、动植物园、博物馆、美术馆、文物保护单位等。景区景点业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价值大小、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感受。

3、旅游饭店业

旅游饭店是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的基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旅游饭店数量、饭店床位多少,标志着旅游接待能力大小;而旅游饭店的管理水平高低、服务质量好坏、卫生状况及环境的优劣,则反映了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因此,旅游饭店业在旅游产业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发达的、高水平的旅游饭店业,就不可能有发达的旅游业。

4、旅游交通业

旅游业离不开交通运输业,没有发达的交通运输业就没有发达的旅游业。旅游交通作为社会客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同时又促进社会交通运输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交通运输要满足旅游者安全、方便、快捷、舒适、价廉等方面的需求,就要求旅游交通不仅具有一般交通运输的功能,还要具有满足旅游需求的功能,从而要求在交通工具、运输方式、服务特点等方面都形成旅游交通运输业的特色。

5、旅游购物与娱乐业

总体来说,旅游购物与娱乐业在我国旅游产业中还属薄弱环节,旅游消费在购物与娱乐方面比例偏低,但有非常大的前景。

(三)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途径

1、改变旅游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的状况,走集团化发展经营路子。单体饭店、中小旅行社。

2、打破部门、所有制、地区的人为阻隔,走一体化发展经营路子。

3、改革企业的资产经营制度,走股份化发展经营路子。

4、提高旅游企业的科技服务含量和产品的高附加值,走网络化、集约化发展经营路子。

5、调整旅游产业的薄弱环节,走均衡化发展路子。

饭店档次、旅行社分工体系、淡旺季、旅游购物与娱乐

三、旅游地区结构

(一)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与旅游地区结构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东高西低,由东向西逐步递减的态势。东部为发达地区,中部为中等发达地区,西部为不发达地区。与此相对应,除个别省份外,东部地区是我国旅游业的主体,中西部有很强的发展后劲。

(二)我国八大重点旅游区

国家旅游局《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纲要》

粤港澳旅游区(粤港澳金旅游区)

江浙沪旅游区

环渤海旅游区京、津、河北、辽宁、山东

东北旅游区东三省 呼伦贝尔

西北旅游区陕、甘、宁、青海、新疆

西南旅游区重庆、川、云、贵、藏

中原旅游区陕、河南、山西

海南旅游区

(三)促进发展的四分法及区域发展战略

1、四分法

根据经济发达程度与旅游发达程度两维标准,将全国31个省区划分为四个区域。

经济发展水平

表(P47)

优区极区

旅游发展水平

平区特区

2、不同区域及发展战略

极区:经济水平较高、旅游水平较高。提升旅游发展水平,向高附加值、高收益方向,实施国民旅游计划和旅游倍增计划。

优区:经济水平较高、旅游水平一般。资源转化,做好开发和促销。

6.论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篇六

摘要:中国旅游经济面临着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旅游业要与世界接轨、走向现代化,必须以发展旅游文化为本,走文化型旅游经济发展的道路。旅游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旅游业要建立有自身特色的旅游文化。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出新认识,深度挖掘旅游文化新内涵,从而构建旅游业的新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业发展

中国旅游业在逐步走向世界旅游强国的步伐中,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迎来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要使中国旅游业利于不败地位,并能够脱颖而出,需要旅游文化的支撑,文化与旅游关系紧密,不可分割。

一、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文化是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

美国旅游学家曾把旅游动机划分为几种基本类型: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方面的动机和地位及声望方面的动机。日本学者田中喜一也把旅游动机分为四类:心情的动机、身体的动机、精神的动机、经济的动机。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旅游者求新、求知、求美的文化的动机是出自人类的天性,出自人类远方崇拜的特征。所谓远方崇拜就是人类对眼看不到、耳听不到的远方有一种天生的渴求和向往,生命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不断追求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生命本身正是在这种不断求取与外部世界和谐的审美感应的漫长过程中,获得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远方崇拜所产生的探险精神,是人类不断开拓前进的动力。

目前,在我国,具有强烈旅游欲望且具备承担旅游开支费用财力的大多数人还是城镇居民。对生活在被钢筋混凝土建筑所包裹的大中城市里的人们来说,外出旅游更是大有成为生存必要措施的趋势。为调节在竞争中疲惫不堪、浮躁不安的心灵,避开日常生活中追名逐利的喧哗与骚动,许多城市中人选择到广大农村城乡中去,甚或深入到穷乡僻壤,从民俗所蕴含的传统中汲取智慧,通过对异地的人情物理的体验来充实自己。

(二)文化是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

旅游资源不外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是天赋的,但一般都经过人类的开发利用,将景观中的寓意和寄托着人类情感提炼出来,打上自己所处社会的文化印记,其中构成我国自然资源精华的名山大川,如泰山、黄山、峨眉山、长江三峡等景观,实际上已是人化了的自然,它与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已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人文资源的文化内涵是其固有的,重要的是进行保护和发掘整理工作。如西湖的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东方美女风采,给人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为之神往,武候祠的出师未捷身先死悲壮与概叹,弥漫着思古之幽情,极大地感染了旅游者。众多古迹在历史上屡毁屡建,历尽千百年的沧桑而不衰,至今仍为旅游圣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之融为一体的名人名篇的永恒魅力。景以文显,文以景传,相互映衬,共同传递着强烈的旅游文化信息。

(三)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

号称“无烟工业”的旅游业,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它之所以被称为“无烟工业”,是因为它的产生和发展从古到今都得力于文化的因素,它根本是以文化为依托,在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大厦。旅游业是以该国、该地区、该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游客,取得收益的文化经济。相对于国外游客来说,旅游国独特奇异的民族文化、人文古迹更是令他们惊叹不已、流连往返。因此,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是不是别具一格,具不具有吸引人前来觅踪的魅力,实在关涉旅游经济的兴衰成败。

与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我国旅游业经过十多年的长足发展。今天,我国旅游业初具规模,逐步从经济型旅游转化为文化型旅游经济,这也与人类旅游发展和世界旅游潮流相适应。目前,文化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市场方兴未艾,处于培育的初级阶段,是21世纪的旅游业主要发展方向。因此,旅游景点的开发、旅游经营项目应以满足旅游者所购买的对旅游景点的精神文化享受为目的,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和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较好地解决旅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这既是与世界旅游接轨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国旅游以文化为内核的历史传承。可以说,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核、旅游经营管理者和游客的文化素养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可预见,随着我国旅游业乃至世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化旅游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正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整个世界旅游业和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及兴衰成败。

二、旅游文化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是旅游的本质,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意识性、对象性很强的活动。人们暂时离开现实生活,进入另一个时空环境,感受迥异于常规空间的别样文化,追求文化享受与精神的升华。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是旅游业的基石,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关系的认识。任何一种经济活动不能仅仅从追求财富增加这一狭隘的目标上考虑,它应当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助于社会中给个个体的全面发展。旅游业固然是一个经济型的产业,通过对旅游活动的促进和向游客提供服务而获取收益。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旅游活动的本质是文化性,出游的目的是增加社会阅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基于此,旅游业更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结合部,是将两者完全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性产业。

(二)保持旅游地社会文化风貌的独特性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与保障

文化构成社会的人文环境,也可以成为“文化生态环境”或“文态环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旅游地社会文化良性发展的基础之上。旅游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享受,良好的居民素质和社会风尚都是宝贵的无形的旅游资源,能对游客产生极大的旅游吸引力。然而,我们应该承认,如同世界旅游组织所指出的那样,旅游业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对于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但是,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

比如,由于个别旅游者乱涂乱画等行为,照相机的闪光灯,数以万计旅游者的汗水、呼吸和踩踏,接待地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迎合一些旅游者猎奇的需求,有些旅游接待地的固有文化被舞台化、商品化和庸俗化,失去其本身面目等。因此,必须对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给以高度重视,并对旅游地进行适当合理的文化调试,以保证其文化环境免遭破坏和污染,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经济活动中一个生产要素,我们必须认识到它的有限性和脆弱性。自然旅游资源无论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还是内含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半自然景观,都不再是可以任意无偿使用的资源,对他们的利用一定要考虑到它的再生能力;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不可复制性,对它同样要采取“只取利息,不动底本”的消费方式,以保证后人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使用不受破坏。

对这类文化性很强的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使用,带来的成本支出将是无穷的,也必将是永远的负效益。因此,开发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时,必须本

着“保护第一”的原则,杜绝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的破坏开发,适度开发旅游产品,保持资源的文化特性。

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是中国旅游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想发展中国的旅游业,必须深深植根于文化。

参考文献:

[1]谢贵发,华国粱.旅游文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明煊,胡定鹏.中国旅游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7.现代旅游与现代旅游教育之我见 篇七

旅游学,从其本质上讲是一门应用性相当强的学科,仅仅从课本上学,所获得的知识是相当局限的。再加上课本与实际操作的差距,那距离就更远了。目前,许多高校都办了旅游管理专业,例如:旅游管理专业、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等,名目繁多。就在旅游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面积兴起之时,有多少院校真正考虑过所培养的学生步入社会,他们的知识、能力等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现在高校日益的扩招,很多高校就像航空母舰一样,不仅地盘大,而且学生多。这么多的学生出来,他们要吃饭、要生存。没有扎实的本领,哪能在社会上立足?

该专业培养的是服务性行业的人员,毕业生毕业后大多是在饭店、旅行社从事服务性质的工作。这当中和学校的教育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比如:一些高校在知识的讲解中大多讲的是管理知识,但这个讲解只是纸上谈兵地讲,不涉及到任何的与实践的结合。再说,管理只有和实际的工作结合起来,才会逐渐地积累起一定的管理经验。因此,所谓的课堂讲解只是一种泛泛而谈,又有多少学生认真地听过。还有,一些高校的学生误以为学习了管理那就是管理人员,今后的工作就是坐办公室,这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任何企业不会让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人当管理者的,即使当了,由于对基层工作不熟悉,最后还是只有败下阵来。可是让我们的大学生去餐厅里洗盘子,去客房刷马桶,又有多少学生愿意呢?况且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洗盘子,刷马桶都是最简单的事情,正如有的人说连一些农村里出来的没有读过书的大妈都会,只要敢于吃苦,不怕累、不怕脏,谁都做得下来。因此,大学生们就更加觉得读该专业冤枉。

旅游本身就是许多学科的综合,旅游专业的学生说起任何一个方面都没有自己的专长。比如:说到导游的讲解方面,旅游专业的学生不如历史专业和中文专业的学生知识积淀深厚,说到财务管理不如财务专业的学生对财务知识精通,说到企业管理不如工商管理的学生,说到营销工作不如营销专业的学生,因此,该专业毕业的学生面临着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这里面就存在着许多问题: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一个问题,高校学生思想观念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不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高校学生思想观念

像一些重点院校,要么就不要开设该专业,要么若开设该专业就应当限制学生的招生数量,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真真正正地学习管理知识,并在学习期间能深入到企业去实习,让他们在学习时就能积累一些最基本的服务知识以便他们在毕业后能顺利地走上管理岗位。

另一种方法,可采取依附于另一种专业,而不是单单地办旅游专业。旅游是一种边缘性的学科,与任何学科均能靠上边,因此可挂靠在其他学科上。比如:目前有些本科院校将其设置为旅游管理(英语方向)、旅游管理(日语方向)等,重点在加强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只加一部分旅游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的就业面也比较宽。即使该学生不喜欢毕业后从事旅游工作,他(或她)还可以进外贸公司工作。

二、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大多是面向工作的第一线

因此,该院校可以开设旅游专业,但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不应以学习服务为主,学校应当让该专业的学生真正能够掌握一门服务方面的技术,让这些职业院校的学生出去能有一技之长。为什么现在很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那么火爆,就是因为他们交给学生的是一项技术,而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我认为:学校应当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多为学生着想,除了灌输给他们服务的意识,具备职业道德外,还应当加强对技能的培养,例如:培训学生调酒、咖啡、厨师等技能。学生有了一技之长后,就业的范围就较宽,至少不只是能做简单的服务员的工作。

三、加强对该专业教师的培养

旅游专业的教师首先应当眼界宽广,其次动手能力要强。学校应当经常性地将该专业课教师派出学习,并且让他们多到景区景点、饭店等进行参观访问,和企业的员工、领导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而不是只留于形式。另外,还应派教师多参加技能的培训,鼓励他们考级考证。

8.旅游学与旅游管理 篇八

[关键词] 旅游形象 旅游产品 定位 开发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引进CIS理论进行企业形象设计,并且很快引起实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受国内企业形象设计异常活跃的影响,部分学者开始将企业形象设计的相关理论运用于区域研究和旅游研究。随后出现了有关旅游形象设计的实践探索,陆续有浙江省金华市、广东省花都市、广东省兴宁市、四川省成都市等等纷纷尝试形象设计,并作为区域整体战略发展规划的一部分。旅游形象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探讨旅游形象策划和设计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

我国对旅游形象的研究内容,较为偏重于实证研究,更为关注旅游形象的策划和设计。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理论探索,基本上直接来源于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的实践,或者直接为实践服务。关于特定城市(宁夏、大连、成都、武汉、香港、上海、深圳等)旅游形象的探讨较多。旅游形象定位和旅游产品建设是旅游形象塑造的两个重要内容,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关于旅游地形象定位和旅游产品建设的研究成果都很多;但是,对旅游形象定位和旅游产品建设的研究是分割的。旅游地形象定位是旅游形象塑造的核心。关于旅游地形象定位的研究成果很多,这些成果基本上集中于选取某个城市,分析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基础、定位口号设计以及定位方法等,缺乏理论上的深入探讨。旅游产品是旅游地形象的载体和直接体现者,是旅游形象塑造的一部分。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旅游产品的定义、旅游产品的特点、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等方面进行探讨,或是针对某一城市进行旅游产品的更新与提升。近两年来,有学者从旅游产品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旅游产品处于不良状况的原因,并且提出了优化旅游产品结构的一些具体措施。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对造成我国旅游产品不良状况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不够。目前,将旅游形象定位与旅游产品建设相结合进行深入研究的理论成果还未发现,有个别学者已经注意到旅游形象定位与旅游产品建设二者之间的联系,提出旅游开发中要注意“先创造概念,再以产品支撑”。但是并没有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现有的理论研究不能很好地指导旅游产品的构建和旅游地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事实上,旅游形象定位和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旅游形象定位与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关系的理论分析

旅游形象定位和旅游产品建设是旅游形象塑造的两项重要内容,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旅游地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地形象定位是旅游形象策划的核心。旅游形象定位确定后,旅游形象塑造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围绕旅游形象定位展开,旅游产品的建设也必须体现和围绕旅游形象定位;旅游产品是旅游者的直接消费对象,是旅游地形象定位的物质载体。

1.旅游地形象定位是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灵魂和统帅

(1)旅游地形象定位决定了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和重点

旅游产品的开发,往往是以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和依托。在我国,只有少数旅游地拥有垄断性的、高品味的自然旅游资源或人文旅游资源。大多数旅游地都拥有相类似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环境。因此,如何将相类似的旅游资源加工成独特鲜明的旅游产品成为旅游地发展旅游业的关键。旅游形象定位就是“为了使旅游产品能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树立和造就某一与众不同或突出的地位”。“旅游地形象定位,实际上都是指旅游地产品特色定位”。旅游形象定位确定以后,旅游地产品的开发就有了明确的主题和方向。譬如,北京旅游形象定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和东方古都,提出的口号是“东方古都、长城之邦”。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决定了北京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是观光旅游,重点是开发以长城、故宫、天安门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观光旅游。

(2)旅游地形象定位决定了旅游产品体系的项目内容

旅游产品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体系,按其性质不同可以分为观光、度假、专项旅游产品三个大类。在三个大类下面又可以细分出几个亚类型。比如,观光旅游产品又可分为自然风光观光和人文景观观光两类。在亚类下面还可以继续划分类别。旅游地的旅游产品开发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一个旅游地只有有了明确的旅游形象定位,才能围绕旅游形象定位,对旅游资源进行筛选、加工,构建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内容。譬如,深圳的旅游形象定位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决定其旅游产品开发的项目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和体现“窗口”。深圳市主要通过开发人造微缩景观观光旅游来体现这一定位。针对中国人看世界这一旅游需求开发了“世界之窗”;针对外国人看中国这一旅游需求开发了“中华民俗村”、“锦锈中华”等。

(3)旅游地形象定位决定了旅游产品的特色

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只有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才能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旅游地形象定位是在充分挖掘旅游地的文脉、深入调查客源市场需求和分析竞争替代性的基础之上,依据其地方特色、资源特色,结合旅游地的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目标而进行的综合定位。旅游地形象定位确定以后,旅游产品的开发紧紧围绕旅游地形象定位展开。这样,旅游产品的主题与特色就非常突出。譬如,青岛被定位为海滨城市,海是其地区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围绕海山风光、海洋文化和海滨花园式城市展开,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有:海滨观光、海洋休闲娱乐、购物和海鲜美食旅游,等等。

2.旅游产品是旅游形象定位的物质载体和支撑

旅游产品是旅游形象塑造的重要内容,旅游地的旅游形象定位必须有相应的旅游产品作为支撑。旅游产品应该是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文化、意念、功能的体现。有的旅游地形象看起来空泛,实际上有大量的特色旅游产品在支撑着它。如巴黎被定位为“花都”,艺术、服饰、浪漫的都市文化是“花都”形象的重要表现内容;泰国被定位为“远东旅游天堂”,美丽的海滨度假地、东方佛国等内容在支撑着这个定位。抽象的旅游形象定位只有物化为具体的旅游产品,成为旅游者的消费对象,满足旅游者的旅游消费需求,才能体现定位的价值。因为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旅游者花费一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去旅游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旅游产品,而不是感受形象。旅游形象定位就是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树立旅游地独特、鲜明的旅游形象,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旅游者来到旅游地以后,直接消费的对象是旅游产品。在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会密切关注旅游产品是否体现了旅游地的形象定位,即旅游地着力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的旅游地形象是否有相应的旅游产品作为支撑。如果旅游产品体现了旅游地形象定位,与旅游者心目中的旅游地形象相符合,旅游者对旅游地则感到满意;相反,如果旅游地旅游产品与旅游地形象定位不相符,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就会感到失望,并且会质疑旅游地的旅游形象定位。因此,旅游地的旅游产品应该是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文化、意念、功能的体现。譬如,香港在回归大陆以前,提出的旅游形象口号是“万象之都”,是一个国际公认的购物与美食天堂。

二、国内外成功案例分析

“旅游地形象是对客源市场产生吸引力的关键,是旅游地的象征,是召唤旅游者前往旅游地旅游的旗帜”,良好的旅游形象对外可以有效地进行旅游产品的营销推广,对内可以指导和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较好的旅游目的地,基本上都拥有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并且有相应的旅游产品作为支撑。在这些目的地,旅游资源经过开发、建设,经由广告、口碑、文艺作品或新闻传媒的宣传,或者经由潮水般涌入的游客的旅游活动本身的传播,使得旅游地的形象已经扎根于旅游者心中。一提起海滨沙滩,人们便会想起地中海、夏威夷、北戴河;一提起文明古国,人们便会想起希腊和中国;一提起人类奇迹,人们便会想起金字塔和长城;一提起主题公园,人们便会想起迪斯尼……这些都是国内外知名、形象鲜明的旅游点。

以新加坡为例。城市国家新加坡是个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只有很少的自然景点和娱乐度假地。但是,新加坡也有众多吸引旅游者的因素。新加坡位于赤道地带,气候条件利于作物生长,终年花果不断。国土面积小,易于管理,治安状况良好。环境优美洁净。新加坡人待人礼貌。所有这些因素使得旅游资源并不丰富的新加坡成为世界性的旅游胜地之一。新加坡旅游业的成功离不开对地方文脉的充分挖掘和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准确定位。根据其资源状况,新加坡人创造性地将旅游形象定位为“花园城市”和“文明礼貌国度”。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始终围绕旅游形象定位进行城市建设和环境美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也紧紧围绕“花园城市”和“文明礼貌国度”展开,构建了体现新加坡旅游地形象的城市风貌、自然生态等观光类和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体系。

再以深圳为例。深圳本来是一个旅游资源并不丰富的城市。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圳的旅游业取得了巨大成功。这种成功离不开对城市形象的准确定位以及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深圳是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下,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发展起来的城市。因此,人们创造性地将城市形象定位为“中国对外开放窗口”。在对城市形象进行准确的定位之后,旅游形象塑造的各项工作都围绕形象定位展开,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在旅游形象定位的统帅下进行。深圳的旅游形象定位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决定其旅游产品开发的项目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和体现“窗口”。深圳市主要通过开发人造微缩景观观光旅游来体现这一定位。针对中国人看世界这一旅游需求开发了“世界之窗”;针对外国人看中国这一旅游需求开发了“中华民俗村”、“锦锈中华”等。准确的旅游形象定位为深圳旅游产品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重点;同时,在旅游形象定位的指导下构建的旅游产品,是深圳旅游形象定位文化、意念、功能的体现。

首先,“世界之窗”、“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等旅游产品体现了深圳的旅游形象定位是追求文化差异性。“世界之窗”反映和体现了中国人通过深圳这个窗口了解世界文化的愿望;“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等则为来华的旅游者提供了一个全面、快捷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其次,深圳旅游形象定位的意念是在众多的旅游地中树立“窗口”形象。“世界之窗”、“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等旅游产品很好地反映了这一意念。“世界之窗”几乎将全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和有代表性的建筑浓缩、荟萃于一地,让中国旅游者不出国门就可以了解世界;“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等旅游产品则将中国56个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居、民俗风情集中,可以使来华的旅游者在短时间了解中国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

最后,深圳的旅游产品也体现了旅游形象定位的功能。“世界之窗”、“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等旅游产品主要是满足旅游者观光旅游的功能。

从以上对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旅游地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对旅游地进行准确的旅游形象定位,并且围绕旅游形象定位构建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

参考文献:

[1]厉新建:旅游开发十点思考——兼议香格里拉德钦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3:8(15)6

[2]杨振之:旅游开发与规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5,29,33,33,5

上一篇:安装架子劳务合作协议下一篇:新年祝福短信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