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新课标学习总结

2024-08-18

语文教师新课标学习总结(17篇)

1.语文教师新课标学习总结 篇一

20xx年7月29日,我参加了国培计划吉林省20xx年农村中小学教师“新课标”远程培训的学习,在学习“新课标”的这些日子里,每一天无不被教育着、启发着、感动着...虽然学习中忙一点、累一点,但却过的无比充实有意义。我感觉自己已与国培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看到了专家们的精彩讲座,我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深深的吸引住了:这里竟是如此的精彩、细腻,这不正是我们平时百思不得起解没,梦寐以求的地方吗?思想开始转变,由此在培训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受益匪浅。在辅导老师的指导帮助和班级同学的关注鼓舞下,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我圆满完成了各门学习课程,总成绩达到了优秀标准。

一、学习成果

1、课程视频学习:根据日程安排,我认真进行了学习观看视频。10门课程中的每个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思考与活动,我都认真进行了学习。最终用时41小时45分钟完成了学习任务。收到较好效果。整个学习过程我提交了研修日志、学习总结、论坛发帖。参加了班级在线研讨活动,通过多次研讨,自己收获非常大,受益甚多。

2、取得的成果:我的研修日志、总结、帖子、作业和创新性成果受到了通化市小学数学5班班级的好评,并被辅导教师推荐。

二、广泛交流,积极加入小学数学5班QQ群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这些来自素不相识的学员之间通过交流、讨论等多了一份信任,多了一份友谊,学员和辅导员张老师也由陌生到熟悉,使我感觉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团队的重要。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认为大家为了更好地交流,学习,以及学习完之后不能因为学习的结束而终止交流,所以这次国培学习对我来说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体会到了集体的和谐。

三、思想观念的转变。

人的思想观念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变化的。以前,我十分重视经验,却很少吸收新鲜事物和信息。直到参加国培后,我才认识到,原来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这么广阔的世界,可以接触到这么多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到成体系的专业知识。这种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对于我日后的专业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次培训学习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内容,真可谓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其实,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应用,这次我一边学习,一边就结合平时的工作问题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四、方式方法的更新。

方式方法的更新,主要体现在用“爱”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名言告诉我们,爱是教育是生命。

五、改进备课方法完善教学设计。

强调规范、标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应该既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又是师与师、生与生相互沟通共同智慧的结晶。因此,对目前数学备课的过程和教案的形式有必要加以改进。学习后思考的问题,备课时抓住数学的本质,思考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设计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研读教材,了解教材间的联系,努力站在一定的高度,使教学设计有数学情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多引入学习到的内容。

六、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是成功

我觉得参加这次培训,虽然学习有些忙碌,甚至感到了累,感到了辛苦,但是收获是丰硕的,今天利用自己国培收获的知识用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不但影响着本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影响着我校同行们的思想、方法,由此我觉得付出是非常值得的。

总之,这次培训收获颇多,但必须要说的是真心地感谢领导和老师给予我这次难得学习机会,也感谢为此次网络学习付出辛勤努力的辅导员---张老师!一个月的学习,为我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实战基础,我会借鉴老师们的经验,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我的学生因材施教。这次的学习让我如沐春雨,使我明白了许多。此次的研修学习,形式多样,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在网上与专家与同仁互动式交流、评论,在交流、评论中教师共同探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大家的观点来得更直接、更朴素、更真实。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快乐。通过这次研修我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历练,使我在这短暂的学习中获得了一笔精神财富!十分感谢这次远程研修!我一定把这次远程研修所得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虽然学习结束了,我还会一如既往,一直学习,终身研究,并且争取终身进步!

★ 学习英语新课标心得

★ 学新课标心得

★ 优秀教师学习心得体会202

★ 优秀教师读书心得精选

★ 优秀教师培训心得

★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 优秀教师自我鉴定总结

★ 优秀教师总结发言稿

★ 先进优秀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2.语文教师新课标学习总结 篇二

一.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内涵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的需求,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好这一理念, 就必须真正明确其内涵。该学习方式既可以是具体的学习任务开展的策略和方法, 也是语文学习方式的养成目标。自主性, 合作性, 探究性是该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

1.自主学习的内涵。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构建性的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我国著名的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

2.合作学习的内涵。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 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 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而其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包括混合编组、积极依赖、个人责任、社交技巧和小组自评。具备以上五个基本要素的小组学习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以上述五个基本要素为原则, 主动创造自己的合作学习方法。

3.探究学习的内涵。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 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探索发现问题, 通过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因此探究学习则是一种更积极的学习过程, 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它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

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现状及反思

当前,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上已经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它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深入观察和研究该学习方式的实施现状, 就会发现还存在一些误区, 下文将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误区一:“自主学习”变成“放任自流”

课程改革中不少教师由于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一味地推崇学生“自主”, 其结果适得其反。在这种课堂上, 教师成了一个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 表面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实这是无效的“放羊式”教学, 是一种对本职工作的不作为表现。

【情景】课堂上, 教师只是一味的走在教室前后, 貌似是督促学生学习, 而学生自己在“装模作样”读书, 讨论着很有可能和教学无关的活动, 教师不参与其中与学生沟通交流, 对学生的汇报以及发言, 教师不发表自己观点, 一味地赞不绝口;花费过多的时间介绍文章背景知识, 而不对课文内容、结构进行剖析, 就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天马行空”的对文章误读等等。

反思:对《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提出的“自主学习”缺乏正确理解, 教师夸大了以学生为主的思路, 盲目的跟从甚至顺从学生, 诚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但是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和适当控制, 应当把握好教学相长的关系, 给予学生自由的同时把握好“度”的问题, 而不该一味的通过与学生的“配合”让课堂核心作用流于形式。

误区二:“合作学习”成了“小组速配”

新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师生间的地位, 合作性学习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的多向交流, 把有限的课堂更多的留给学生自己,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个个提高。但是, 有时我们会发现多数合作学习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主观随意性很大, 往往是教师宣布开始讨论, 学生便随意的找周边的同学组成小组, 进行毫无系统的讨论, 积极性明显不足, 在寥寥几分钟里, 似乎刚有点感觉, 又立马被老师叫停, 思维的火花得不到碰撞, 学生逐渐产生了依赖老师的情绪, 这种“合作”也就只是一种表面功夫而已。

【案例】口语交际假如我是导游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师:假如你是一名导游, 同学们选取家乡的一处景点作介绍并带领他们进行参观。选择相同景点的同学坐在一起作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 讨论结束后派一个代表发言。

生:好。 (学生开始相互询问并换座位。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 比较著名的景点小组成员很多, 而有些鲜味人知的景点小组成员较少, 其中有一组只有4位同学。接着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多数小组选派一名最能说话的同学发言, 发言往往只代表他个人的观点。)

反思:在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分组人数的情况下草率分组, 课堂上换座位分组影响了课堂秩序和课程的连贯性, 只能是为个别优等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违背了合作性学习人人参与、人人提高的原则。显而易见, 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是肤浅的、片面的。

误区三:“探究学习”成了“课堂标签”

当今的语文课堂, 很多老师为了让学生成为“主人”, 不管问题深浅都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甚至有些教师盲目的认为, 新课程就是大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 有的教师对新教学模式的利用只是浅尝辄止, 大多表现为形式上, 单纯的在方法使用, 而不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变通。结果显然是, 大多数学生不能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见解, 人云亦云, 另一个极端则是说一些完全和课堂不着边际的话语, 老师在不加以引导的情况下为了省时省力, 直接介绍问题答案, 新课改随之也就没有了内涵。事实上, 这已经背离了课堂交流的真正内涵。所以我认为传统教学方式中也有可取之处, 不能全盘舍去。

【案例】《草船借箭》 (人教版第十二册)

师:同学们以前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 刚才又自由读了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诸葛亮运用计谋, 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事。

生:周瑜想用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办法来陷害诸葛亮, 诸葛亮草船借箭, 击破了周瑜的阴谋。

师:读课文后, 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这对他们联合抗曹有好处吗?

生:诸葛亮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 为什么还要去借箭呢?

生:鲁肃为什么会听诸葛亮的安排?

生:诸葛亮为什么要向曹操去借箭?还那么有把握?

师: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都很有思考价值。老师觉得这些问题主要是怎样认识文中的这些人物, 把握了人物的特点, 问题也自然解决了。大家有兴趣来研究这些人物吗?

生:有兴趣!

师:文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来读书研究, 注意抓住他的特点。

反思:恰当的把握住学生读书过程中的疑问点, 培养“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理解上的误区, 是学习过程里掌握核心内涵的前提与关键环节。在这个案例里, 老师认识到了了学生对文章理解产生疑问的关键, 进而加以引导和梳理, 但没有从文章的内涵价值制度上精炼学生的问题, 反而将学生引入到人物的特点这条歧路上来。文章描述是一个历史人物, 其形象的艺术体现是通过文章人物的活动进程加以总结的, 作为教师的功用在于把握文章主题, 通过动态的文章脉络提出草船借箭最终成功的原因这个问题。此问题统领全文, 高屋建瓴, 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体文本。同时避免了学生思路的分散, 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局面, 对文章研究的辩证分析和思索不足。

上述误区, 严重阻碍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所以, 我们应辩证地看待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与新的学习方式, 因为无论教学怎样改革, 教学方式如何变革, 其检验的标准在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于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

三.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和先进性,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 如何有效地推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呢?

(一) 开发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资源

1. 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资源, 深入理解教材是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平台。这需要准确把握教材内涵, 深入挖掘和开发教材中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点和因素, 并行之有效地提供给学生。比如, 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但是对于爱国主义的主题, 生于幸福年代的学生可能不能深刻理解。可以让学生课外查找大量资料, 将我国的抗日战争时期的类似背景与文章相结合, 将郑振峰的《最后一课》与本文相比较, 将自己的学习与小弗郎士的学习相对比, 畅想今天的学习环境和人生际遇分小组进行讨论最后总结。这样一来, 教材资源就得到了非常深入地挖掘,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2. 充分利用生活资源。

生活为源, 语文为流, 源远流长, 生活是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在教者积极挖掘和开发的同时, 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 而学生的质疑恰恰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探究的基础。如有位老师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先是引入课外学习资源, 联系一则新闻报道创设了一个问题, 再利用媒体资源播放“车站为子买橘”的感人场景, 让学生沉浸在父子情深的境界中, 最后再让学生联系自身诉亲情, 写封信谢亲情, 使本节课“爱”的主题在学生的心中激荡。为了使学生的情感体会更深入, 教师让学生结合本单元“爱”的主题, 联系当时热播的电视剧《亲情树》及当今社会亲情缺失的现象, 引导学生以“爱”为专题开展综合性学习。学生自由组合, 合作探究, 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 营造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氛围

肖川博士曾说过:“当学生有兴趣时, 他们学的最好;当学生的理智遭遇到挑战时, 他们学的最好;当教学内容能够以多种形式来呈现时, 他们学的最好;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 他们学的最好……”调动学生学习欲望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创设氛围激发其学习兴趣。营造语文学习氛围的方法多种多样:

1. 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如于漪老师在教学《雨中登泰山》一文中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的长江黄河, 那千姿百态气势磅礴的三山五岳, 孕育着我们民族的古老文明, 一想到它们, 民族的自豪感就油然而生, 那具有拔地通天之势的泰山, 就是这样的一座山, 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 杜甫诗句中那‘一览纵山小’的境界更令人悠悠神往, 只有攀登到绝顶, 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 请作者做向导带我们去攀登那高耸雄伟的泰山吧!”这样的导入语, 就像一道有光彩, 充满某种精神, 饱含某种情味的语流, 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 而不是老师“填鸭式”的灌输, 长此以往, 势必可以渐渐的要学生掌握寓情于景的学习方法, 提高领会能力和对课堂的兴趣。

2. 设疑解惑, 合作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解惑也是营造学习氛围的很好方式, 它的优点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教学中, 就要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他们设疑,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如某位老师在《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中, 教师板书完课文标题后, 让学生质疑。学生们踊跃发言, 提出了“谁的口袋里装满昆虫?”“他为什么要用衣袋装昆虫?”等问题。在学生提出心中的疑惑后, 教师指导他们认真阅读课文, 引导大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这样, 不仅解了疑, 更培养了他们积极用脑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 施才展艺, 盘活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大胆引进了辨论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听、说、读、写、思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的能力得到综合性的锻炼。上台表演, 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如在教学《推敲》一文时, 师生一道模仿文中主人公贾岛“推”、“敲”的动作, 再现贾岛如痴如醉的神情;分角色朗读表演贾岛和韩愈的对话, 让学生体会、感悟贾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精神。

(三) 关注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流程

强调教学过程的严密性、程序性、完整性, 是传统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流程注重学生的学习流程, 其基点是学生如何学, 是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是展示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

对郭初阳《珍珠鸟》的教学实录进行分析, 看看他是任何安排教学流程的。郭初阳上《珍珠鸟》这篇课文时, 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郭老师首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这使得学生自主、认真地通读课文, 并对文章有所思考, 不是等着老师来解答, 而是积极主动地在老师提问之前做好准备。郭老师的这节课还有很多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以及补充其他资源拓展文本的探究内容, 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包含了师生、生生的合作与启发。如:

师:小鸟离人越来越近的时候, 它离笼子越来越远。想起一首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 (播放《囚鸟》片段) :我是被你囚禁的鸟, 早已忘了天有多高。如果离开你给我的小小城堡, 不知还有谁能依靠?

师:再听一遍———我是被你囚禁的鸟, 早已忘了天有多高。如果离开你给我的小小城堡, 不知还有谁能依靠?

师:“笼子”问题, 我是被囚禁的鸟。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笼子问题。

播放《囚鸟》使学生感受深刻, 同时也以此提出“笼子”的探究性问题展开讨论。课堂的过渡自然,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利于学生打开思维的天窗, 尽情发挥他们的才智。郭老师在教学延伸上也很有特点, 他让学生把筱敏《鸟儿中的理想主义》和冯骥才《珍珠鸟》作对比继续探讨, 让学生根据筱敏《鸟儿中的理想主义》中的分类, 提出珍珠鸟应属于哪一类。然后让学生想一想对于鸟儿的情感态度和看法, 冯骥才和筱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提问应该是有梯度的, 但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养成类比分析的好习惯是有必要的。结果是学生都很好的理解的文章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 学生的结论让我们都想不到, 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相信学生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是很重要的也是我们新课程所提倡的。郭初阳的案例表明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具有开发性和先进性, 在保证课堂流畅、线索清晰地情况下, 教师应该充分引导学生大胆的思考和质疑,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让课堂成为他们思维的磁场。

传统教学设计一般是从概念出发, 重结果轻过程, 而自主, 合作, 探究式学习一般是从问题出发, 重视知识和规律呈现的过程,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开发性和先进性, 这也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成败, 需要广大教师先了解其内涵把握其实施的原则, 认真研究其实施策略, 灵活运用该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真正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真正让我们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得以推进, 学生能够受益。让我们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灵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第1版.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27页

[2]徐学福房慧.名师讲述如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1版.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76页

[3]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第1版.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 235页

[4]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法变革.中国教育报, 2002-06-01

3.语文教师新课标学习总结 篇三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课是由多篇内容不相关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其知识的连续性主要表现在这个词的意思、单词、句子和语法上。语文课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祖国语言的研究;二是培养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由此可见,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一、预习

对于语文,学生有着原来的语言基础,可以通过课前预习来提前了解书本中的知识点。学生预习后,对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深度。例如,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文,里面有生僻字以及各种语法,这便加深了学习这篇文章的难度。如果学生在课前毫无预习就直接翻开课本,在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时就会觉得困难,老师若突然解释到某个词的意思,以及为何要那般用时,学生没有丝毫印象,甚至都听不明白老师想表达的意思,那这堂课的学习效率便会很低。若老师再在互动时间问《桃花源记》的作者,以及围绕作者展开的一系列有关问题,而由于学生没有课前预习,一问三不知,那这节课所学习到的成果就会很少,所以,学生应在课程开始前收集好有关课堂学习的相关资料,以便高效地学习。

二、上课认真

一节课自上课后,学生便要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四十五分钟。在这四十五分钟里,学生需紧跟老师的节奏,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引导去思考,去发挥充分的联想。

语文的学习是开放的、灵活的,可以随意的提出问题,展开联想。也可以将自己代入到当时作者所处的境地去想作者所想,作者所问,以及为何要这般问。因此,思想和灵魂的交流在语文课堂中是最重要的,在师生互动的氛围里,学生要愿意透露真实的自己,快乐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积极参加到课堂活动中去。

在老师讲解时,用心聆听,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听课,尽量避免自己走神,试图遵循老师的方向。保持眼睛、耳朵、心道这三个点,努力集中自己的思想。当然,学生很难一直做到思想的高度集中,但可以试着给自己调节缓冲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同一个课堂上的学生一节课下来所学到的知识的程度不同的关键点所在。一些善于学习的学生在思维高度集中一段时间后会给自己安排一定的缓冲时间,合理地自动调整,使自己能更好地接受知识。

三、课后复习

人的记忆是一条曲线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记忆是从低到高,然后又下落,之后逐渐平稳,记忆效应的解释再由陌生到熟悉,再到记得不清楚,然后再到稳定的过程。记忆的特点要求我们要反复地记忆,经过这个反复的过程后才能将知识真正地、永远地记住。而课后复习,就是试图达到这一目的的方式,尤其是对一些单词及语法点,不经过一个课后巩固的过程,很快就将忘记,因此说,课后复习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也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学生上课很认真,在下课后就把书本放到一边,这种习惯需要改正。这会让学生在上课学到的一部分知识被自己无意间忘记,所以课后复习是必要的。

课后复习是对一节课内容的总结,起到巩固的作用,可以加强记忆,以防自身忘记,可以起到总结升华的作用。且初中语文教材课后有一些练习题,学生可以有目的地练习自己薄弱地方,比如,一些文言解释、一些修辞手法等。也可以在复习时,将课堂上老师讲解过、出现过的相同类型的中国古典词有序地集中在一起。

四、课外收集

学习语文是个积累的过程,现在的学习已不再一味地局限在课堂上,生活的积累也占很大的成分。语文来源于生活,学生应学会从生活中去寻找。

例如,街角的一个告示,例如一面广告墙,当然,更多的是课外书,善于去阅读,善于去发现。生活随处都有语文的痕迹,要用心地去阅读,认真地体会。

要学会合理的运用周围资源,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毕竟语文本就来源于生活。

传统教学设计一般是从概念出发,重结果轻过程,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一般是从问题出发,重视知识和规律呈现的过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独立、合作、探究性学习模式在中国教学被广泛使用,学生需要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去深入,认真研究学习方法,而作为教师,有义务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合作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质量,以及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的整体,真正使用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以及业余时间学习,来拓展自己的思维,学会独立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语变得轻松,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让自己能更好、更有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1]郭初阳.用思想撞击课堂:《珍珠鸟》教学实录[J].人民教育,2005(Z1).

4.初中数学新课标学习总结 篇四

一: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把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惟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换作用,因此,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取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更加知道了作为一位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国家未来人才方面所担当的责任之重大,更加要遵守新课标,上好每节课。

二:通过学习,使我了解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换,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进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惟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进步,数学思想方法的构成,成绩感的喜悦,创新思惟活花的迸射。

三:通过学习,使我更加熟悉到课堂教学要建立公道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进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通过学习,使我更加熟悉到数学教学要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倡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取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一样也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既要保证学困生能学得进往,又要保证基础生的整体发展,更不能压抑尖子生的个性及特长,教师要因材施教,顺手推船,要通过量种途径及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做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支持者,做他们学习数学的坚强后盾。

总而言之,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坚定新课程的理念,坚持实施新课标,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上好每节课,使得我的每个学生在每节数学课都能有所收获,既学到数学知识,又有能力的进步,思惟的发展,数学思想的构成。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为他们能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有用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5.教师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日渐成为我们的共识。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的课堂教学绝不能像过去那样,不顾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采用以灌输为基本特征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应实施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而且要让学生不仅“动”得了,而且“动”得好。所谓“动”得了,指的是学生能积极开动脑筋举手发言,不像过去那样只会听课,不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所谓“动”得好,是指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话愿说,有话能说,而且说得透彻,有独特的见解,有创新。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而且能“动”好呢?通过听别人的课,通过自己的实践,也通过对一些教学理论的学习,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物理备课组采取了以,且在实施过程中感触颇深:

一、教师一定必须转变观念,明确师生互动的好处。

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物理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物理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为了学生的未来,也为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对从前的思想和方法屏弃糟粕,尽快适应新的形势,放下自己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甚至助手。

二、课堂气氛一定要融洽,师生感情一定要和谐。

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这种状态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最高,接受知识的程度最好,最易产生灵感,语言最易有光彩,见解最易独到。如果老师上课一脸严肃,甚至一脸“凶像”,课堂气氛一定沉闷,甚至紧张。学生生怕惹着你,哪还有心思听课,更不敢起来发言!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在我们备课组中,我们常常互相要求,互相提醒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真正把学生当成是一个独立的人看待,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他怎会不活跃起来?

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因为从小学开始,学生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大脑中“听教师讲、被动学”的思维习惯根深蒂固。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我们经历了想办法——实践——改进——再实践的一个过程。

刚开始的时候,我门主要根据课堂内容事先设计问题,然后再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但很快我们发现这样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指向性地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心理始终处于消极的等待中。也就是教师没有提问时等待教师提问,回答了提问还要等待教师鉴别回答正确与否,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考试中大部分学生都是做过的题目就会做,换个面孔出现就迷糊了。而且于我们大片的中下学生,这种方法几乎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于是我们想办法改进,加大集体备课的强度,互相提出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讨论,争辩,由于备课充分,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更加灵活的针对学生提出问题,并减小问题的指向性,注意控制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效果逐渐出来了,但对于后进生来说仍然不够吸引。

而我们心里非常清楚,学校的物理成绩差,并不是因为尖子生的缺乏,而是因为后进生的数目比起其他学校来说太大了。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成绩,我们还需要继续想办法。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不断争论,逐渐成型了一个教学模式,那就是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四至五人的学习小组,老师退到指导者和助手的位置,让让学生看书的基础上,采取小组互帮互学讨论式学习,让学困生向优势生学习,优势生帮助学困生,小组中多人动起来,那么剩下的小部分人也动起来,各个小组动起来,全班就随着也动起来。因为充分相信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不但让优生有机会表现,也让差生有机会表现,从而建立起学生的学习信心。这样,知识的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是学生亲自体验的,影响才是最深刻的。

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于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问题,通常都要求学生先在小组中自己讨论,形成共识,然后再提到班集体中进行解决,同时我们注意,即便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写错了或说错了,我们也要求要用鼓励的眼光和肯定的语气,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其继续努力。然后师生共同来分析为什么错了,原因在哪里。这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气氛一旦形成,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令人较满意,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从被动压迫的变为主动自愿了,从而时收到的效果是事倍功半了。在上学年的期末考试中,我校的物理成绩比往年已有所提高。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仍然不够成熟,就现在而言,运用得最成功的是在复习中,以学期的公开课“光的反射”为例,我们通过集体备课,决定采取的就是小组互帮互学讨论式教学,在上课提出本节课的内容后,让学生马上形成学习小组,然后由一个同学负责记录,大家一起合上书本,对本节知识进行探究,因为有时间有机会,无论成绩好差的同学都积极投入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接着小组中的同学一起找出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看能否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图,因为知识结构图出来之后还可以上黑板板出来与其他小组比赛,同学们都还处在一个好胜的年龄,所以会努力和小组同学合作,争取自己的结果是最好的,从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最后几个小组在黑板展示后,师生共同评价哪个好,为什么好,期望经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

通过学生总结将所有知识点都复习之后,由教师指导学生明确本节的重点难点,然后针对重点难点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强化练习,在强调遵守课堂纪律的同时,允许同学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在小组中互相讨论,互相教学,这样就调动了成绩差的学生,因为通常成绩差的学生是不敢请教老师的,但请教同学他们还是乐意的。同样,对问题的解决总是采取比赛的方式,所以同学们都特别希望自己可以赢,成绩差的会希望自己有在解答的过程中有机会表现,成绩好的同学希望自己这个小组优秀,所以就课堂纪律上作到了学生管学生,就课堂教学上做到了学生教学生,导致课堂的学习气氛比较好,课堂效果也比较不错。

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认为我们还要继续放开手脚,大胆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我们相信,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采取小组互帮互学讨论式学习方法,是解决我校物理成绩多年以来一直难于突破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6.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六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本人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体会到新课程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它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让沉闷、闭塞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的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总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给课堂带来无穷的乐趣。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2

开学初我们进行了新课标的学习,在学习中使我受益匪浅。我从专家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根据语文能力实践性,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养成,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中强调日积月累、长期修习、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不能急功近利。而且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是融合在一起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认真地学习我有了一些收获:1、学习新课标,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要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我明白了教学方式的确立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发挥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课程总目标和各个阶段目标的设立,让我们更加清晰明白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在每个年级所要达到的发展。

总之,通过本次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以上是我对语文新课标浅微的认识,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3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由于新课改的许多理念最终是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得以实现的,要构建和谐、互助、愉悦的多元交流和相互支撑的鲜活课堂生活,合理有效地开发各种教学资源,教师是推进课改的最关键因素。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行为的创新呢?

我认为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以往教学中,通常看成绩,注重结果,轻过程,课堂上教师安排好一切。教师把重点、难点分析透彻,再讲解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生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变老师教为真正学生动手探究,不怕学生出错。走下讲台,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互相充当老师,互相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只有创造出这样的氛围,才是学习的环境。学生讲的可能不是很圆满,应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有一定难度的题进行点拨,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根据学生情况,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知识。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毕竟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是接受式教育的产物,要想一下改过来可能会遇到种种困难。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

7.学习新课标,走进新课堂 篇七

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 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 教会学生思考, 教会学生探索,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 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 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 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以此来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例如, 在学习“认识方向”时, 我让学生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感知、体验各种方向.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常识说出东西两个方向, 然后一起自己伸开双臂, 面向东来感知其他三个方向, 再面向西来感知其他方向.在学生能够指出四个方向后, 再让学生迅速地按要求站立, 再次感知四个方向.从效果来看很不错, 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 课堂气氛也非常的活跃.

二、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作出来的, 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学生的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三、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 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 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 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 关心学生, 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 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 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值得为学习而勤奋, 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 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 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 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试一试”、“想一想”等问题, 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 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数学成绩.

五、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效益

8.新课标学习的反思 篇八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理念、新思想从新课标中四溢出来,新课标体现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要求,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望

所谓情境,是指人们在采取或从事某种行为与实践活动时所处的环境或场合,是人的行为活动得以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关联条件;没有情境,没有客观存在的关联条件,就没有人的行为活动。学生以获取知识信息、增强实践能力和促进全面发展为主旨的学习活动,也是如此。特别是知识具有情境性,是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行为活动而获得、发展和提高的。因此,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和一定情境中,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热情。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适时地运用这一策略,有目的地调节学习节奏和提高学习质量。如在学习12.1.1轴对称一课时,首先给学生展示美丽的自然景观,宏伟的建筑物,精致的艺术品,到日常生活常见的图标,在一片“啧啧”惊叹声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迫切希望学习轴对称,学习、了解轴对称的相关知识,因此学生在情境“刺激”下,引起认知冲突,形成情境“问题”,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情境,产生学习欲望。激发兴趣、使其学会、达到会学,实现主动学习的目的。

三、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新教材符合学生好奇的心理,而好奇是创造的美妙前奏,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原来的老教材强调的是对数学知识本身的传授,如大纲里就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但新标准强调“对学生作为一个人的素质培养”,培养其“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要小看后面这几个字的变化,它包含的意义是相当重大的。新教材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教材的编排、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了“关注”的实质及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内容把老师与学生合理地融为一体。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1)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2)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條?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他们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要适应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很大差别,教学设计必须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相适应,否则不会有理想的教学策略。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设计的终点应放在如何实施形象化教学,以适应学生直觉思维图式,因而可以适当采用图像、动画和音乐之类的媒体,使图、文、声并茂。小学高年级要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完成由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这一阶段的形象化教学可适当减少。中学阶段设计则应着重引导学生学习抽象概念,学会运用语言符号去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逐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一阶段尽管形象化教学仍不可缺少,但是只能作为一种帮助理解抽象概念的辅助手段,而不能像小学那样以形象化教学为主,否则将会喧宾,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很生动、美观,而内容却无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总而言之,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史宁中 数学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9.语文教师新课标学习总结 篇九

学习数学新课标、新教材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凉水河中心校

本学期我校按照教师学校要求继续进一步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新教材活动,我们细细的研读了《数学课程标准》及《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书籍。《新课程指导纲要》提出教学改革要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而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现对本学期校本教研活动进行总结:

通过学习是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想搞好新课程改革,搞好新课程的教学就需要认真研究新教材,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做到:

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从而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二、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

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明确了物体的大小多少是从比较中得到的,又让学生把图的内容说得连贯、完整、具体,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教师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

四、发挥小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新教材为我们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资源,它系统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地,也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

凉水河中心校

-7

10.语文教师新课标学习总结 篇十

新课改向我们展示全新的理念,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立足校本培训,使老师们尽快地转变观念,全身心投入课改,真正走进新课程。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是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主渠道,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这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为了切实抓好课堂教学工作,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必须尽快掌握必要的课堂教学艺术。以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与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点,促进教师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校本培训。为此,我校组织本校专任教师于与学期初开展了新课标培训,目前培训工作圆满结束,现将本次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

由本校校长负责,教导主任主持本次培训,各学科教研组长负责培训活动。本次培训主要组织本校各科教师学习与其所担任的学科相对应的课标内容。

二、真抓实干、严格考核

本次培训坚持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通过本次培训,促进教师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践行新课程行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与能力。学校教导主任、教研组负责人在主持培训时做好了出勤记录,加强了教师培训考核。

三、联系实际、成效显著

11.学习新课标 行新理念 篇十一

一、充分体现了人文性的理念

对于以往的政治课,人们过于强调它的政治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给人们一种只能讲政治的感觉,使初中政治课教学缺少了人情味,远离初中生的生活,严重地影响了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众观世界各国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则十分重视“人文性”和“渗透性”教育。新课程标准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强调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样就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相信它也会更受初中生的欢迎。

二、加大了德育教育的力度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例如新课程标准在“成长中的我”板块新增了下列内容:(1)体会青春期的美好;(2)克服厌学情绪、培养正确的成就动机;(3)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和价值性等。

三、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新课程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总目标,以初中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为基础,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求,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大内容板块综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正是以这三个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重要关系为逻辑线索,来组织安排课程内容的,力求增强思想品德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复杂的社会生活,把学生培养成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认为要把新课标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目前的政治课要求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事物之中,从而使学生达到有所发现以及达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教学环境。这类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自由散漫、任意为之,而是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精心组织,大胆设计,敢于创新,创设出符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这样的教学情境是以学生为主体,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将理论知识在教学情境中内化为实际的知识,将所学知识进行再创造,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发挥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魅力

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政治课教学应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那么我们教师上课的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努力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学会科学思维、学会整理知识,鼓励和培养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只有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用先进文化熏陶学生,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学生们才会拥有一定能力、养成一定素质。问题的关键是怎样获取知识、怎样对待知识。这应该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例如在学习九年级《民族精神耀中华》时我采用了两则新闻进行教学。

新闻一:北京时间2012年7月29日,女子双人3米板决赛,中国选手吴敏霞/何姿优势明显,她们以总成绩346.20分夺得金牌,这也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拿到的第六枚金牌是梦之队本届比赛拿到的首枚金牌。值得一提的是,吴敏霞也成为中国首位三连冠得主,这也是中国队在奥运会该项目的三连冠。

新闻二:体坛网讯2012年 8月1日伦敦奥运会进入到第五个比赛日,总共将决出18块金牌。中国军团目前已经确保了乒乓球女单金牌的到手,在男子单人三米板、女子25米手枪速射、女子200米蝶泳等项目上也是具备了冲击金牌的实力,今日有望再获五金。

1.听了这两则激动人心的新闻你有何感想?

2.中国奥运健儿之所以能这样拼搏的灵魂支柱是什么?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我认识到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善于把握社会热点、社会焦点,并找出它们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让学生更容易走近社会,了解社会,成为社会的一部分,积极为社会分忧,为社会奉献。当然,教师也能够使自己的课堂更具活力、魅力无限。

(三)开展有效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不是权威之下的被动学习者。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教师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在讲授中、讨论中、社会实践中、学习评价中,做理性的组织者、智慧的引路人。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要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多设置一些“悬念”、“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好奇欲望,让学生养成探究的好习惯,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2.学习新课标体验新教学 篇十二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激发学生潜能, 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学生的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二、转变教育观念, 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 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 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 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 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 关心学生, 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

四、关注个体差异, 促使人人发展

13.语文教师新课标学习总结 篇十三

一. 鉴赏形象

1.人物形象

(1)一句概括,形象特点+社会属性(…的隐士;…的底层劳动妇女;…的书生)(2)结合全诗的句子进行分析,有描写手法的要鉴赏所用的描写手法(侧面,正面)(3)概括出形象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作者…)2.事物形象(咏物诗中)

(1)一句概括,所描写事物的形象特点

(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哪句怎样表现了哪个特点)(3)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写出所咏之物中的所托之情(托物言志)

3.景物形象

(1)一句概括,诗句描写了一幅+(季节、地点、事件)+(什么样氛围特点的,孤寂冷清,雄浑壮阔,恬静优美,萧瑟凄凉等)的图景

(2)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中所写之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3)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 鉴赏语言

1.炼字、词、句

(1)释义,“…”字在句中的含义是…;或“…”字的特殊语法现象(名词动用之类的)、修辞手法(拟人,通感,化无情为有情,化静为动等)

(2)把该字放回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所烘托出的意境(3)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2.鉴赏语言风格

(1)点明语言特色(沉郁顿挫[常见杜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浑奔放、悲慨凄凉)(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

(3)表达了人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 鉴赏表达技巧

1.抒情方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前人语句]、借事抒情)

2.描写方法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实写和虚写(虚写:神仙鬼怪世界、梦境、已逝之情景、设想想象未来之情景)(3)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4)色彩变换描写(异色相衬,在答描写的景象时要注意)

(5)视角变换描写(可设题如:全诗怎样体现“望”字的;描写景物很有层次,请分析)(6)白描(一般不着抒情和议论,常和简练、质朴的语言风格相联系)(7)细节描写(常是动作描写,小的场景化描写)

(8)通过不同感官描写(嗅、视[注意颜色词]、声[注意拟声词]、触[注意动作词]、味)

3.修辞方法(1)比喻(要注意暗喻,说清本体和喻体,注意它能化具体为抽象,化无形为有形,突出事物特点)(2)比拟(注意拟人,拟物[人拟物,A物拟B物])

(3)对比(把…和…作对比,更加突出了…,表达了作者…)

(4)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永恒衬无常[常见咏史诗],以无情衬有情[注意托物言志诗],虚实相衬,异色相衬)

(5)象征(咏物诗中)

(6)借代(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人)

(7)设问(片头设问,引起全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8)反问(加强语气,表达更加强烈的感情)

4.构思方法

(1)欲扬先抑(2)铺垫(3)照应(4)以小见大(5)以景结情(6)卒章显志

四.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咏史怀古诗(多写古人往事,游览古迹,古今对比)

主要思想感情:

(1)对历史冷静的思考(多用用典抒情)(2)抒发昔盛今衰之慨(多用反衬,对比)

(3)抒发沧桑之感,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多用大自然的有常衬人事的无常[多在对古迹的景物描写中])(4)借古讽今[或劝诫],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抨击,或感慨个人遭遇

2.山水田园(隐逸)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多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渲染气氛;多有描述画面的题)

主要思想感情:

(1)表达了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逸生活的思想感情(2)厌恶和鄙视黑暗的社会现实,想要远离尘世的思想感情(3)表达了对大自然和祖国山河的热爱(4)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3.送别诗(多临山傍水,也称山水送别诗;常寓情于景,渲染烘托,以乐景衬哀情)

主要思想感情:

(1)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表现出内心的愁苦、迷恋和伤感(2)表达了与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友人的赞美、美好期望或激励劝勉(3)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美好理想,表达诗人自己的豁达胸襟和豪放的气度(4)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担忧,或对友人路途遥远的无限关心(多用虚写)

4.思乡怀人(羁旅行意)诗(写在外漂泊的游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常在特殊节日[除夕、元宵、中秋、重阳等];常触景生情,感时生情,托物传情,因梦寄情)主要思想感情:

(1)抒发了作者的羁旅愁思,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情(2)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故乡亲人的挚爱与思念(3)抒发了独居他乡,不得重用,在外漂泊多年却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5.闺怨诗(常会让分析人物形象)

主要思想感情:

(1)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感情,歌颂爱情的真挚(多见于诗经)(2)表达了闺中生活的孤独与寂寞,或宫中生活的悲凉

(3)表达了对丈夫、家人的思念(丈夫多在外征战,或他乡为官;会和边塞诗的一些内容联系)(4)表达了对虚度时光、青春易逝的哀怨与慨叹(5)借闺怨诗表达作者不被朝廷重用的幽怨

6.边塞诗(多写边塞苍茫雄奇的景象,或边疆战事的惨烈,或军营生活)

主要思想感情:

(1)体现了塞外大漠雄奇的自然风光,抒发豪迈之情

(2)表现了战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决心

(3)写战事渐衰,表现了报国无门的悲壮,和壮志难酬却又无可奈何的慨叹

(4)揭露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战士思念家乡、厌恶战争、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情感,以及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愤懑与不满

7.咏物抒怀诗(多用托物言志,象征)

主要思想感情: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

(2)由于受生活中某种事物的触动,进而引发出自己的某种生活感悟、生活哲理

——若让答:“本诗抒发感情很有层次,请简要分析。”

14.语文教师新课标学习总结 篇十四

(新课标)

第一单元现代诗新[1]

摘要: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主要选择了现代新诗的学习,包括《沁园春长沙》《诗两首》《大堰河——我的保姆》三首现代新诗。

【编者按】在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将与以往有所不同。语文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共5册。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内容分为:阅读欣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这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

“阅读欣赏”是教材的主体,可分为4个单元,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与品文(记叙散文)、博览约取(新闻、报告文学)。

目前,对高中语文必修部分的基础知识的总结,可分为: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与品文(写人记事散文)、博览约取(新闻、报告文学)、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这七个部分。

沁园春长沙

【课文简介】

《沁园春长沙》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

【字音】

沁(qǐn)园春百舸(gě)峥(zhēng)嵘寥廓(kuî)挥斥方遒(qiú)

漫(màn)江携(xiã)来浪遏(â)飞舟

【多音字】

数字数典忘祖数见不鲜汗水可汗遒劲劲头

【相近字】

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

【字词解释】

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在长沙西面的湘江中。

舸: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寥廓:指宇宙的广阔。

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粪土:把„视为粪土,意动用法。

中流:江心水深急流的地方。

【近义词辨析】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

寥廓:(天空)高远空旷。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文学常识】

新诗:五四前后出现的,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歌严整格律的束缚,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

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佳句欣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课文简介】

《雨巷》是戴望舒的一首象征诗,表现了五四运动中激昂飞腾的理想同大革命失败的现实脱节的悲剧感,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将大革命失败时的那份忧郁浪漫化,诗中描写的一切,悠长寂寥的雨巷,彳亍丁香一样的姑娘都可在现实中找到其象征意义。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诗歌记载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字音】

彷(páng)徨寂寥(liáo)彳亍(chìchù)惆怅(chàng)凄婉(wǎn)颓圮(pǐ)

青荇(xǐng)浮藻(zǎo)长篙(gāo)漫溯(sù)斑斓(lán)笙(shēng)箫

【多音字】

看守看见遒劲有劲着迷执著装载记载悄悄悄然

【相近字】

彷徨惶然惋惜哀婉牌坊惆怅稠密丝绸追溯朔风挑衅河畔斑斓无耻谰言波澜

颓圮祭祀杞人忧天

【字词解释】

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

太息:叹息。

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

颓圮:坍塌,毁坏。

青荇: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根生长在水底。

【近义词辨析】

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

徜徉: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

【文学常识】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代诗人。著作有《戴望舒诗全编》。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康桥,现在译作“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这里留学。著作有《徐志摩诗全编》

新月派诗人:新月派是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3大堰河——我的保姆

【课文简介】

《大堰河——我的保姆》选自《艾青诗选》,是一首叙事性很强的抒情长诗,塑造了大堰河这一特定的形象,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字音】

困箕(jī)青苔(tái)荆棘(jí)火钵(bō)忸(niǔ)怩麦糟(zāo)炖(dùn)肉

凌侮(wǔ)叱(chì)骂

【多音字】

瓦菲菲薄泥巴拘泥漂泊湖泊青苔舌苔

【相近字】

碾碎辗转堤堰揠苗助长偃旗息鼓凌侮陵墓棱角忸怩纽扣枢纽

【字词解释】

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火钵:用来盛火取暖的瓦盆。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小。

团箕:一种用竹篾或柳条编成分圆形器具,用来盛晒粮食等。

悬崖勒马: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

童养媳:旧社会中领养人家的女孩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后结婚,叫童养。童养的儿媳妇叫童养媳。

典押:把土地和房屋押给别人,换取一笔钱,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天伦:指父子、兄弟等关系。

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凌侮:欺凌,侮辱。

冬米:即糯米,也叫江米。

典押:典和当。

忸怩不安: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咒语:说希望人不顺利的话。

天伦叙乐:指家庭骨肉团聚的欢乐。

【近义词辨析】

养育:抚养和教育。养活:供给东西使生活。

【文学常识】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归来的歌》等。自传性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

15.新课标中的“语文素养” 篇十五

一、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有些宽泛

大家知道, 素养是一个人平时的素质和教养, 它所涵盖的内容包罗万象, 既包括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品性特征, 也包括个人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价值体验。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从掌握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的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以及能力, 都称为语文素养。再说它的内涵, 新课标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时间活动, 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实现语文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这一要求比较全面, 但是各个要求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体现出来, 层次感不强, 造成目标众多, 有关于学生的人生态度, 有关于学生的认知态度, 有关于学生的道德品质, 这些目标要素间如何平衡和衔接, 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语文素养的限定

宽泛的语文素养需要从两个方面来限定。首先是其对象的限定。我们这里谈的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 其对象是广大的学生, 特别是广大的初、高中学生, 因此它有别于一般的素养, 它指的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习得的语文素养。比如一个作家, 他的语文素养可能是多方面的, 较强的写作能力、较大的阅读量、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 而且随着时间的积累, 其容量会越来越大;而我们讲的语文素养, 对学生只是规定了一个最低标准, 只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达到相应的最低要求, 就算已经达到了要求。因此,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各个阶段不同的心理发展特性, 制定出相应的培养目标。其次, 语文素养的培养有一个“变通域”, 即它有一个很大的层次空间和范围, 这样势必导致其内涵丰富, 概念宽泛以至模糊化, 为此, 必须对语文素养从量上进行规定, 即“量化”, 就是用客观、具体的数字来规定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实现语文素养所要求达到的最低标准。比如, 在小学阶段, 学生应该掌握至少2800个单字, 高中阶段应该会背50篇古诗文等等, 只有规定了一个最低标准, 语文素养的实现才更加容易和现实。

三、学生原有素养和将来素养

学生原有的语文素养与其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兴趣爱好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调研。对学生原有的素养, 教师要予以正视, 不能存有任何的偏见。在实施差异性教学的过程中, 要因“生”而异:对于一个缺乏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的学生, 教师应多鼓励其发言、多用语言表扬, 逐渐让其认识自己并相信自己, 从而发挥出他的潜能, 进行有效的创造性学习;对于一个粗心大意、丢三落四的学生, 教师则可以从锻炼其耐性和沉稳性开始, 逐渐培养其稳重心细的个性品质。

四、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融合在新课标所讲的“三维目标”中的, 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目标的实现, 即意味着语文素养的实现, 二者是息息相关的。

1. 语文素养, 强调的是养成, 因此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过程, 即循序渐进, 尊重学生心理的发展。

2. 语文素养的培养, 必须融入各学龄段和各个学期

的教程中, 只有实现了前一阶段的“前素质”, 才有后面的进一步发展。同时, 语文素养必须和教材的传授紧密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在学习文本材料中, 不知不觉地提高语文素养。

3. 语文素养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一个人的心智发展,

也就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的语文能力, 如写作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等。

4. 另外, 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注意区分好坏, 辨别良

莠。如对待外来词, 有的是能够融入到汉语中来的, 这样的我们接受;有的则是生硬地拿来, 生搬硬套, 对于这样的词汇, 我们要坚决抵制, 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要求。

16.新课标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十六

一、要让学生重新认识物理

物理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及人类本身的智慧的结晶。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要让学生意识到人类的进步和文明无一不闪耀着物理学的光芒,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进入科学技术的任何一个领域都必须敞开物理学的大门,树立学生学习物理学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物理的目的不仅在于单纯地学习一些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物理学,使自己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较好的训练,培养自己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唯物辩证观,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好物理学,不仅能了解物质世界的奥秘,同时还能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为将来进一步探索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通过物理实验动手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是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新奇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解动量定理一节时,在课前我先准备了两个生鸡蛋,一个玻璃杯,一个软点的纸壳箱。课前就把纸壳箱放在讲桌底下,上课时先把一个鸡蛋掉入玻璃杯,鸡蛋打碎,再把鸡蛋掉入讲桌底下的箱子里,而鸡蛋没碎,从而让学生感到奇怪,学生就能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学习这节课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再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摆球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人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替老师担心,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作好准备。

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到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时,利用电影里“抛绣球”的故事,并准备好“绣球”进行实验,一定会引人人胜、妙趣横生。抛“绣球”时,只有“绣球”和接球人的连线是“绣球”在该时刻的切线方向时,才能够接到“绣球”,这个方向就是“绣球”在该时刻的线速度方向。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直到几年后,有些学生还说这个实验很有趣,印象深刻。

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三、重视物理知识的应用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有一位学生问过我,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在高速驶过我们时,我们听到的音调会发生变化,为什么呢?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思索,最后使他恍然大悟。

近几年的物理高考中,一直在引导中学物理教学要走一条“生活——理论——实践”的路子,引导学生要养成一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良好学习习惯。一方面,新知识的教学要多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应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进行理性归纳。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过程。另一方面,要鼓励、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放到生产、生活实际中去检验、巩固,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必然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教师要有多种教学艺术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

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例如在讲“惯性”时可随机在学生当中挑一胖一瘦两名同学,让第三个同学去改变他俩的运动状态,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再如在讲“简谐”运动时,可不经意间说此“简谐”非彼“捡鞋”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其次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采用。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五、师生之间要及时沟通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虽然学习很用功,但其学习效果却不尽人意,各次测验考试的成绩低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大受打击。在对学生进行交流、访谈和教育调查时,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许多物理教师也认为这种情况在高一新生中相当普遍。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应针对学生物理学习特点,以及物理学习上的困难,及时与学生沟通。不要做一个高高在上的教者,要走进学生之中,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才能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同时学生和老师成为朋友,学生对老师产生了兴趣,自然对你所教的学科也就感兴趣了。这就是我们常常发现的有些老师眼中的差生在有些科目却特别擅长的原因之一。

总之,在物理教学当中,老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精心策划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物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怕物理,爱学物理,物理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17.学习《新课标》体会 篇十七

潜山县希望小学数学课题组

周源生

今天我校数学课题《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均衡发展》研究小组,组织了课题组成员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使我深深认识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教师只有彻底地“洗脑”,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深入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改变教师角色,在教学中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

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三、改变传统的评价,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上一篇:浅析煤矿“三违”的危害与对策下一篇:包装机械的定义与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