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环境治理建议(共12篇)
1.城乡环境治理建议 篇一
关于加强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整治的建议
提案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市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成区城区的扩展而不断向外延伸。由于城乡结合部往往是城乡地域交叉,二元管理体制职责不清卫生较混乱;居住的外来人口比较多,对周边环境卫生缺乏关心和维护;居住本地的居民,正面临着失地、失业、生活环境突然改变等各种问题,还不能适应城市环境卫生和管理的要求等乱差”的地区,成为城市管理的难点地区,垃圾乱放,污水乱流,道路破损,乱搭乱建随处施严重不足,缺乏专人打扫和管理等等。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不仅影响到生活在这些地方的市而且也有损于我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巩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局。
为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状况,推进我市“三区三城”的建民以及外来人口能够和市区居民一样拥有整洁、优美的环境,提出建议如下:
一、理顺关系,明确职能。建议由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牵头,结合我市城市管理体制和属地将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管理纳入城市环境管理的总体范畴,开展集中整治活动。
二、科学规划,加快改造。要参照城市小区的标准,加快城乡结合部的旧房屋、道路和建,增加绿化,平整道路,配套齐全公共厕所、垃圾房等环卫设施。配备足量的保洁人员,三、加强宣传,广泛动员。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介开设问题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居民和流动人口树立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方式,积极参与环境卫生的维护和管理,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
2.城乡环境治理建议 篇二
城乡关系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工业化经过三个阶段,即依靠农业初期阶段,工农业共同发展的中期阶段,和工业支持农业的实现阶段。工业化到达中期阶段后,经济的主导产业转变为工业和服务业,工业和服务业可以带动经济快速发展,使农业不再被需要。长期以来我国为保证经济快速发展实行的都是城乡分离的发展政策,使得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应与工业共同发展,保证粮食产量才能使我国不依赖进口。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但一味将农民过分排斥在城镇化进程之外,不仅使城乡矛盾越来越多,还会使“三农”问题愈演愈烈。
2 江苏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
2.1 人口地域间分布差距
江苏的人口过分集中在苏南和苏中地区,苏北地区的土地面积占整个江苏面积的大部分,人口只占全省的一小部分,苏北的人口迁移比较严重。
并且人口在城市中心区过于集中,城区居住压力一直无法得到根本缓解,导致城市的住房价格远远高于农村,加大了城市的商务成本,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2.2 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过大差距,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基础。目前江苏省还有一大部分劳动力在从事第一产业,偏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民在收入分配中处于劣势地位,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分割。
2.3 城乡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上存在巨大差距
由于财政体制、经济基础以及政策制度等原因,江苏农村地区的规划建设、医疗教育、生活设施、文化卫生、道路交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配备远远落后于城镇地区。大批有污染企业进驻农村,使农村的水污染、土地污染更加严重,出现了癌症村、空心村等现象。农村的水污染、生活垃圾处理、河道治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全省在农村环保上的投入还是相当少的,基础设施严重缺乏。
2.4 城乡间不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是国家财政进行转移支付的手段,不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过着不同的生活。城市配备有较好的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农民却因为工农产品剪刀差,收入少而支付不起许多设施的建设。苏南和苏北地区的设施存在很大差距,城镇和乡村的设施也存在差距。
3 以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为突破口解决城乡二元问题及其政策建议
3.1 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江苏省城乡差距的根本原因
江苏二元结构是在改革开放前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如户籍制度、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确保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把城市和农村分割,从而奠定了江苏的城乡二元格局。与二元户籍制度、二元社保制度同时起作用的还有土地二元所有制度,都是造成城乡差距的根本原因。
我国现阶段开放的市场主要是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可以出让、转让、租赁和抵押。而农村集体土地是不可以随便出让的,只有通过国家征收收归国有,才能拥有抵押、租赁等权益。
3.2 解决“三农”问题是缩短城乡差距的有效方法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农业农村工作要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提出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八点改革方案。
在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中提出,要开展适合人们居住的村庄环境整治。加快村庄规划编制,以治理垃圾、污水为重点,改善村庄人居环境。进一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步伐。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1)
每年“三农”问题都会作为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而农民在我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大的。十八大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就是保障农民的权益。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主要途径就是实现一体化的土地市场。
3.3 政策建议
(1)明确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完善产权权能
明确村民小组作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地位,同时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各种权能得以完善,赋予农民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力以及规定其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打破二元户籍制度
加快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废除农业人口和非农人口的登记制度,有效推动农村人口的市民化。
(3)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加快农村土地市场流转,发展种粮大户、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农业主体。规模化农业经营可以改变农村分散化的经营,提高粮食产量,减少我国对国外粮食进口的依赖。
(4)开放农村土地市场
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保障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同时严格保护耕地,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制度。健全农村土地市场服务体系,建立地价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的农地金融制度,建立土地交易服务机构,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5)建立合理的保障制度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合理的低保制度,保障失地农民和无地农民。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改变原来按土地原有用途征收制度,而改成按市场交易价格征收土地。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6)转变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场中的角色
健全城乡土地市场的价格体系,建立完善的价格形成机制。包括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交易地价及其他价格形式。
(7)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关于土地相对完善的法律主要是土地管理法、宪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不够健全,对于土地征收制度等一系列有争议的土地问题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我省可以在土地流转市场、土地征用等方面增加一些地方性的法规。完善的法律能够保护农民的财产权利,更好地保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摘要:文章部分讲述了国内的城乡关系现状,然后阐述江苏省二元结构的现状,接着阐述江苏省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并提出打破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二元结构,城乡统筹,江苏
参考文献
[1]李景刚,张效军,高艳梅,等.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一体化土地市场制度改革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97-301.
[2]冯海发.对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关农村改革几个重大问题的解读[J].农业展望,2013(11):4-12.
[3]王玮.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J].财贸研究,2009(1):72-79.
[4]陈尚春.以市场经济手段合理配置土地资源[J].国土资源通讯,2006(2):44.
[5]涂小松,于礼.完善新疆土地市场体系保障规划有效实施[J].小城镇建设,2006(1):25-27.
[6]奚正刚,夏靖.土地市场寻租行为的对策研究[J].探索与争鸣,2005(12):42-44.
[7]刘小玲.建立我国城乡一体的土地市场体系探索[J].南方经济,2005(8):37-40.
[8]付光辉,刘友兆,吴冠岑.论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构建[J].中国土地科学,2008(2):36-41.
3.城乡环境治理建议 篇三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土地产权;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D9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17-02
我国自1987年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后,国有土地使用权逐步进入市场进行流转,城市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已经建立。相较于国有建设用地,农村土地使用权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如《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农民经济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不能直接进行流转,必须先经过国家予以征收,再由政府推向市场。
一、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国家征地行为的强制性以及对征收补偿机制的主导性使我国土地一级市场成为了一个典型的买方垄断市场。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地方政府竞争出现的零地价、低地价行为的产生,可以看成是垄断所造成的消费者剩余,对农民不合理的征收补偿则可以视为垄断所带来的生产者剩余。“国家垄断一级市场通过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造成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①同时市场结构呈分割状态,在产权,用途,市场,价格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二元特征,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市场垄断和市场割裂并存,一方面排除了市场机制,造成了农地非农化过快过渡;另一方面驱使地方政府过度征地和逐利,形成了城市建设用地紧缺、农村建设用地浪费的畸形局面。
从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运行的实际状况来看,出现了两种运作模式:(1)法律框架内“转、征、供”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2)集体建设用地自发地、直接地进入市场流转,形成“非法的、隐形的”的市场。②在第一种运作模式下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产属性无法显现,农民的收益却只能停留在最初依据农业用途进行补偿部分,无权参与土地发展权增值的分配,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权益;而在第二种运作模式下巨大的潜在利益、相关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地方政府对流转的纵容,使得隐形流转盛行,严重干扰我国土地市场正常秩序。
二对策与建议
上述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土地政策的转变,通过实施严格的农村土地制度,加快建立统一市场的步伐,已成为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1.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城乡建设用地土地权利,但在农村建设用地市场上交易对象并不明晰,其表现在农村建设用地权属不明,财产权利不完整等方面。从上述问题出发,解决统一市场交易对象问题首先是应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民集体应该拥有与城市国有土地产权相一致的完整土地财产权利,这样才能保证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权,促进其平等合理流动。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交易主体同交易客体一样相对明晰,但我国集体建设用地交易主体,特别是供给主体,即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是模糊的。虽然《宪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都明确规定了农村土地(含建设用地)所有权主体为“农民集体”,但现实中很难对“农民集体”做出明确界定。目前在我国农村,农村集体集体入地已基本上分给村民小组,所有权证一般是以村民小组为地域基础进行载明,村民小组的成员也长期作为本小组土地的经营人与管理人,因而将村民小组明确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实至名归;此外还要赋予生产小组完整的权利,只有村民小组及其成员完整拥有土地权利视为才能视为集体土地所有权存在真正主体。
2.健全土地税法体系
为了促进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必须对现行法律相关条款进行修订,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构建提供法律保障。首先,要修改《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第六十三条等相关规定,取消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必须申请使用国有土地的硬性规定,逐步允许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依法进入建设用地市场。其次,应改变我国物权法轻权力重管理、以债权替物权的思路,鼓励和保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对各项土地权力的发挥。
建立统一市场还应有与之配套的税收体系,应在借鉴国有土地税收征管的基础上,在保证农村集体应有收益的基础上,与社会分享土地发展的效益,充分发挥土地税收在土地增值分配方面的作用。
3.统一城乡利用规划和地价体系
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需要各级政府站在当前经济发展实际,并对未来态势作出科学预测分析的基础上统一编制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和发展规划,其重点应放在将符合规划用于建设用途的土地进行造册登记,明确划定进入建设用地市场交易的土地范围。
在科学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后,也应建立同城市建设用地类似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定级估价体系,科学地确定农村建设用地不同区域的地价水平、不同使用类型的基准价格,以及建立相应的流转标定地价体系,从而建立起完整、统一的城乡地价体系。
注释:
①刘祥琪,陈耀东.构建城乡统筹建设用地市场的思考-基于公平与效率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0.01.
②倪维秋,俞滨洋.基于城乡统筹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J].商业研究,2010.10(402).
[1]李凌.建设用地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
[2]倪维秋,俞滨洋.基于城乡统筹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J].商业研究,2010.10(402).
[3]张合林,郝寿义.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制度创新及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07.02.
[4]刘祥琪,陈耀东.构建城乡统筹建设用地市场的思考-基于公平与效率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0.01.
作者简介:
4.建议学生营养餐城乡全覆盖 篇四
孙晓梅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她走了全国很多地方的农村,看到很多让人心酸的场景:一个姐姐拿到发的鸡蛋和牛奶后,迅速跑到操场旁边的幼儿园,把弟弟接了出来,自己咬了一口鸡蛋,把剩下的鸡蛋和牛奶塞到弟弟的嘴里。
为啥弟弟没有呢?原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就餐的范围,是九年义务教育范畴的学生,幼儿园不在此列,所以弟弟就没有鸡蛋可吃。
而在部分城乡接合部的学校,老师在放学时会让城里孩子先走,留下农村的孩子再吃营养餐。“其实也有城里的孩子来自低保户家庭,生活拮据。”孙晓梅说。
为省钱老师兼职当厨师
孙晓梅说,操作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尴尬。有的学校是由老师兼职做厨师,而餐饮行业对于健康的规定,他们可能达不到。
“这就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到底怎么做呢?”孙晓梅说,这就追溯到我们的补贴标准,一个孩子一天4元钱的补贴标准,除了吃的东西,没办法完成厨房的建设、人员配备。
提高标准让更多孩子受益
5.城乡环境治理建议 篇五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县“凝智转型、聚力跨越”的关键年。我们一定抢抓省委、省政府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市委、市政府建设全省“四化”率先发展区,加快东山经济带建设的机遇,先行先试赶超发展,确保再造一个新和顺目标的提早实现。但是应当看到,我县是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县域经济不强,农村农民落后,实现“十二五”目标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用新的发展理念调整城乡关系,用全新的机制整合城乡资源,用发展的办法解决“三农”问题,做到在经济发展的循环中统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社会的进步中统筹城乡的发展、繁荣,推进城乡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才能实现三大跨越。
一、我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03亿元,财政总收入7.0588亿元,在全市增幅第一。财政投入“三农”资金2.17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建设投资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62.3元,同比增长10.09%。
二、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虽然呈现出喜人景象,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还存在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二、三产业仍然没有形成。农业还只是一个民种养殖业
为主的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深加工不够,缺少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农村基础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从总体来看,农村道路建设、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硬件设施服务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与城市,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公益事业发展投入不足。三是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低下。主要表现在部分基层干部传统的小农管理思维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不相适应,重管理轻服务的思维定势还没有彻底打破,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高、点子不新、措施不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致使部分村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不快,村集体积累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近年来,我县在探索解决“三农”问题和途径和办法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然而我们必须更加正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现状。为此,我们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树立更加强烈的发展意识,增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坚持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县城城区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以规划为引导,以产业为支撑,以建立健全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为关键,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农民向
城镇集中,努力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扶贫开发和农村发展环境建设,为实现率先发展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1、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发展格局
在规划编制中,要把广大农村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范畴,实现城乡全覆盖。不断推进城市公共设施向乡村延伸,加速城市与农村对接,加速实施县城建设与小城镇开发,扩大规模,改善环境,提升功能,加快形成各具特色、富有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新区域。要强化规划的执行力度,城镇规划就是城镇建设的“宪法”,必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要建立健全城乡管理新机制,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由县域城区向乡镇和村拓展,并整合现有城镇管理资源,进一步提高县城和重点乡镇的管理水平。
6.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建议与设想 篇六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切实增强发展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求。但由于多种因素,目前农村公交的经济效益较差,公司和个人投资经
营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加以引导,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公交客运班车的开行。由政府牵头,相关的交通运管、公安交警、安监、城建、财政、税务、教育和各乡镇政府等单位共同参与,为推动公交一体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深入调研,合理布局,认真制定科学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规划。
市、镇两级建设规划部门应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新建点和公寓点,要注重夯实基础,规划好客运站场及沿途停靠站点,参考规划居住人数、公路建设规划和新农村规划中各点的规模,预测未来的人口、经济、用地,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认真听取当地干部群众的建议,制定符合客观实际,适度超前,而又具有明显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对改造点,要根据客流量的发展变化,合理安排公交线路和密度,翻建、新建客运站场及沿途停靠站点,以保证现有居民出行要求;对控制点,无需花大力气建设公交场站,但必须满足现有村民的出行需求。在这些大前提下,再详细地制定各个布置点的公交发展规划,使新农村公交在发展班线、运力和场站建设工作中能规范、有序地发展起来。在各镇规划的基础上,交通部门再综合作出全市新农村公交发展总体规划。
(三)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
首先,要建好乡村公路,增加通达深度是农村公交客运网络建设的依托。在规划建设村道时要提前考虑通车标准,根据《公路法》规定,农村公交的公路通达标准为四级或四级以上的公路。四级公路采用二车道路基时,在适当距离内设置错车道,错车道路基路面宽度不小于5米,有效长度不小于20米。其次,要安排好线路。对新建点和公寓点,交通部门要按照“路通车通”的原则,坚持公路修到哪个点,公交发展到哪个点。要根据新的标准逐步加密班次,调整车辆档次,适量增加站场设施。再次,要将城区公交与农村公交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虑。一体化的一个基本内容是线路的一体化,即妥善安排城区公交线路和城乡公交线路以及中转站的位置,使人们能够方便地在各线路之间换乘。对于在城区的辐射区,即城乡结合部分的线路,可以和城区统一考虑、统一规划。对于较长的线路,可以设换乘点,实现“零距离”换乘。
(四)争取财政支持,制定扶持政策,解决公交发展中的实际困难。
交是一项社会公益性很强的事业,因此,对于公交公司与公交承包经营者,政府和管理部门应采取鼓励扶持的政策:政府在协调解决土地使用问题的同时,能否进一步加大财政补贴,切实解决新农村公交站场设施的建设及更新农村公交客运车辆等问题,确保新农村公交客运网络建设和管理所需资金;交通管理部门在规费和养路费的减免上要继续给予支持;地方税务部门负责征收的各项税收能否实行收支两条线,本级财政将所得部分全额返还给客运企业;客运企业采取划片经营和冷热线搭配的方法,实行公司化经营,在经营区域范围内,自行确定运力的宏观调控和运行的方式,给予承包经营者足够长的经营期限,以利于农村公交客运市场的培育和稳步发展。
(五)规范管理,强化服务,促使城乡公交健康发展。
7.城乡环境治理建议 篇七
1.1城乡经济增长明显, 产业融合发展迅速
2007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 (GDP) 达到了5369.9亿元, 是2003年的2.2倍。三次产业结构2003年为13.3:47.3:39.4, 2007年为11.1:54.3:34.6, 农业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非农业比重不断上升, 产业结构优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速度和质量的双重提升。
1.2城乡建设步伐加快, 城乡发展载体拓宽
我省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城镇化的政策。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 重点加快规划制定和小城镇建设, 目前全省80%以上小城镇完成建设规划, 城镇化水平已经由2003年的35.5%上升到2007年的40.6%。快速发展的城镇已经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好平台。
1.3加大城乡固定资产投入, 推进城乡建设
近年来, 我省加大了农业, 水利和民生等薄弱环节的投资力度, 使全省投资在结构调整中保持稳定增长。2003-2007年全省城乡固定投资城乡增长态势, 在农村固定投资由2003年的192.1亿增长到2007年的246.19亿。我省着力实施的几乎涵盖所有民生问题的八大工程, 项目总投资达到了1118亿元。
1.4科技富农,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我省地处西部, 少雨易发生干旱, 所以旱区农业科技工作尤为重要, 我省因此建立了高水平的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基地。依托杨凌示范区、大学、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模式的农技推广模式, 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提高了旱区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2我省城乡统筹中的主要障碍
2.1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基本公共服务薄弱, 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 我省和全国一样, 经济迅猛发展, 农村经济体制也发生了深刻变革, 农村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 但是我省农村近几年较快发展是在全国农村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的农业和农村的基础仍然薄弱。
我省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实现公共资源均等困难很大, 农村教育问题成为影响农村发展的大问题。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单调, 信息闭塞。农村医疗问题未能有效解决。社会保障就业养老服务还没有大面积覆盖农村。
2.2农业竞争力不足, 城乡一体化推进不平衡
专业人员缺乏, 粮棉油林果畜等专业人员缺乏, 技术复合型人才更加缺少,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广大农民对农业新闻, 市场信息法律法规等农业信息获取困难重重。
我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存在典型的区域特征, 在城镇化方面陕南为29%, 关中为41%, 陕北为36%。收入差距方面, 西安为2.8:1, 延安为3.4:1, 安康为4.79:1。由此可见我省城乡二元区域结构差异明显。
3推进我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3.1科学制定规划, 推动整体发展
加强城乡一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要从全局的统筹理念出发, 立足实际, 突出特色, 做好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有效衔接。修边完善各项专项规划, 通过科学规划, 最大限度地集聚、整合和统筹城乡资源,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3.2完善配套 重抓基础, 夯实统筹城乡的硬件平台
一是抓住国家投资向“三农”倾斜的机遇, 统筹项目、资金、人力等各种资源。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各市县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确定本区域重点发展的中心乡镇, 利用小城镇的重点建设带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3.3着眼现实, 加快城乡社会事业发展
以我省现实民生民情出发,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建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不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条件,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证制度, 使广大农民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基本权利, 加快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3.4发展工业同时要重视农业
发展工业同时不但不能轻视农业, 而更应该重视农业, 首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制定县域工业化发展体系。其次,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 依托我省优势、资源, 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加快果业、畜牧业的发展。
3.5加强培训, 支持创业
实行扶贫式开发就业培训, 提升城乡劳动者就业水平、扶贫部门应对此类培训机构给予相应补贴;努力扩大就业, 完善资金支持, 千方百计开发岗位和做好劳务输出工作, 保持就业形势稳步向前, 抓好劳务人员返乡创业。
3.6推进农村户籍改革, 促进城乡居民合理流动
户籍制度犹如枷锁一般, 限制农民流动, 所以应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划分, 实行城乡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 消除各种制度障碍, 让务工者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 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镇流动。放宽城镇准入条件, 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不合理的政策限制。
参考文献
8.城乡环境治理建议 篇八
[关键词]城乡产业 发展现状 主要问题 政策建议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不论是实施偏重城市的政策还是扶持农村的发展战略,都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比如农村地区的问题表现为诸如小农户与大市场,小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等一系列矛盾。城市地区的问题则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市场容量狭小、土地资源稀缺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我们必须认识到,乡村和农业的现代化与工业化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谁都不能孤立地求生存、求发展,两者必须协调一致,形成一种有序发展的良性态势。
一、我国城乡产业关系发展的现状
1.目前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现在继续进行的工业化,不是传统的、狭义的工业化,这种工业化大体是指制造业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提高的过程。我们要实现的是广义的工业化,既包括工业本身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包括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以及由于技术进步和第三产业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用先进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增加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变农村社会面貌所必需的。
目前乡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素质提高的新阶段。乡镇企业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企业深化改革坚持既积极推进创新又注意规范完善,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企业生机活力有所增强。
2.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问题。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第二,乡村劳动力流动机制不完善。没有发育良好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传导机制。
3.我国城乡产业发展关系失调
根据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要低于15%的要求,工农业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2∶1~2.5∶1之间。目前中国城乡发展处于失调状况,这些失调环节主要是工农业发展速度失调,二元反差过大,城镇化进程缓慢。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滞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结构失衡。
由于我国工业化走的是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实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城市过度吸取农村农业生产剩余,城市优先的投融资体制。因此,不彻底改变这种扭曲各方面关系中的重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城乡产业结构失衡和城乡经济发展失调在内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
二、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1.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了地方政绩,往往把主要的工作重点放在招商 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等方面,而对城镇建设、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工作重视不够。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人为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划上了界限,从而难以推进城乡通融、协调发展。
2.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从50年代就开始制定出的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劳动与就业保护制度及住宅制度至今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使农民进城难。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制度虽有改革,但没有彻底改变,农民进城必须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标准,而且户口迁转手续繁杂,一些地方还要缴纳增容费、城建费、保险费等高额费用。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乡有别”,抑制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
3.大中城市的活力不足。中心城市应该是一个地区的生产、流通、贸易、金融和科技信息中心。在世界各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中心城市都起了对农村进行经济技术辐射和吸引大量农业人口就业的作用。我国的中心城市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企业活力不足而导致城市功能不健全,不仅没有吸收更多的农村人口到城市就业,而且城市没有对农村产生应有的辐射作用,使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滞留在城市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农村则由于得不到这些生产要素,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4.乡村经济素质低下。在沿海地区,不少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堪与城市国有企业相匹敌。但对大多数乡村地区来说,整体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一些乡镇企业有所发展的地方,也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人员素质低、生产项目重复等问题。有一些地方乡镇企业甚至还是一片空白。从而导致了农村无法吸收城市资金、无法消化城市的一些高科技项目。
5.建设资金短缺。目前,小城镇建设的融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在金融方面,随着基层金融机构的撤并收缩,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微乎其微;财政方面,由于县级财政实行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无力调剂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县级财政也力不从心,小城镇建设只能依靠土地收益和社会投资作支撑,从而,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推进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1.政府加强引导,深化乡镇企业改革。政府应该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引导,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的实现形式,改变乡镇企业投资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大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造力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加快乡镇企业的重组转制,提高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乡镇企业的再次腾飞。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业的投入,是扩大农业再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的前提。
2.工农协作的组织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应总结经验,结合市场要求,郊区乡村地区通过农村股份合作制,确立农民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工农联系,增强“公司+农户”的关系、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和农业经纪组织,促进近郊工农业的互动发展。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依据市场需求,以农业的龙头企业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将分散的农户或由农户共同组成的农业生产基地与市场联系起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等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建立与其他行业有广泛联系的农业产业链、产业群或产业体系。
4.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宽农业投资领域,不断创新的农业投入机制,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资机制,包括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比如增加农村教育投资,提高农民素质水平;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拓宽农业筹资渠道。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结构优化;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支持小城镇建设,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承贷主体。
5.建立跨区域的产业互动与合作的协调机制。各地的资源是有限的,各具优势,在竞合日趋重要的当下,区域合作使得各地的优势资源互补,产业升级提档的速度也同时加强。而现代交通线路的不断延伸,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让相邻的两地成为日益紧密的一体。因此,只有加强跨区域互动和对外合作,加强与省内周边地区的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的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物流和产权等联动机制,才能促进跨区域的大经济区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吴方军: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 2002.12
[2]于今: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辅导百问[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3
[3]徐承红 张佳宝: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财政政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9.10
[4]王梦奎:1980-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回顾与前瞻——一个经济学家的视角[J].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4.05
9.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的三点建议 篇九
一、积极稳妥、务求实效,扎实推进环卫事业改革,持续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
(一)理顺管理体制。多年来,我县环境卫生工作一直采用属地管理的办法,各责任单位均把环境卫生作为一项业余的工作,思想无压力,工作无动力,没有积极性,卫生死角多年无人治理,出现问题互相推诿扯皮,造成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各社区卫生状况较差。今后,应将整个城区的环境卫生工作全部纳入环卫专业队伍统一管理,并根据任务量足额拨付作业经费,杜绝政出多门、标准不一的现象发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城乡环境卫生面貌脏、乱、差的局面。
(二)完善作业机制。一是创新道路保洁方式,科学延长保洁时间,全天不间断清扫保洁。使城区主次干道与小街巷道路保洁同步管理。二是把清扫、清运、督查等具体作业事务以竞争承包的形式全部推向市场,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把政府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主要抓好标准制定和监督检查。三是制定统一的环卫作业标准,做到奖惩分明,使城区的主、次干道、小街巷及社区都有作业公司和责任人,在合同履行期间,作业标准高,运行质量好的公司可直接或优先签订下一轮的承包合同,否则给予经济处罚甚至解除合同。
(三)改革监督体制。建立“环卫处---督查科---作业公司---班组”四层管理监督考核的全覆盖调度检查网络,管理、监督、考核环环相扣,一层抓一层,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一是督查科的专业监督。让环卫督查与工程监理一样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按照作业标准和考核奖惩办法对各专业公司进行监督、检查、管理、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依据。二是环卫处的监督。处领导班子不定期对各作业公司及督查科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三是接受社会监督,受理群众投诉,及时解决处理市民群众反映的问题。
二、拓展融资渠道,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为环卫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我县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应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想方设法吸引建设资金,加快我县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公厕、压缩站建设过程中,可利用政府减免配套费由房屋开发商建设和环卫设施建设附带开发部分营业房等形式,节省政府投资,少花钱多办事。
(一)高起点编制环卫专业规划。由于我县一直没有编制环卫专业规划,致使城区环卫设施设置很不合理,与城市发展规划不配套,给环卫正常工作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很大不便。新纳入管理的片区垃圾站、点的设置难度很大,垃圾站点周围居民群众擅自损坏或拆除环卫设施的现象屡禁不止。当前应委托有关部门高起点编制环卫专业规划,使城市环卫发展有章可循。
(二)高标准建设垃圾处理场。多年来,我县一直采用寻找坑塘简易掩埋的方式处理垃圾,垃圾的二次污染已经引起了部分群众的强烈不满,也发生了多起群体性上访事件。无固定的垃圾处理厂是制约我县环卫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环卫体制改革无法避开的关键一环。我县应抓住当前国家扶持县市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厂的大好时机,组成专门班子,列支专项项目经费,积极主动争取国家垃圾处理专项补贴资金,用申请的资金建设我县无害化生活垃圾处理厂,真正为人民谋利、为子孙后代造福。
(三)改革垃圾收集方式。我县沿街设置的暴露垃圾箱、点,存在视角污染、工艺原始,在周边县市早已取消,已改为内嵌式垃圾站。我县在借鉴外县市做法的同时,应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压缩式收集。在城区分区、划片建设几个生活垃圾压缩站,并增加果皮箱数量,在满足城市需要的同时,彻底取消城区明点暴露垃圾。既节约运输成本,又可以彻底杜绝二次污染。
(四)提高公厕建设档次。去年,在县政府统一安排下,我县新建、改建了几处公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市民反映的公厕数量少、如厕难和公厕设施落后的问题。下步在公厕建设上我县应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和企业自筹资金等多种方式,坚持“互利、双赢”的原则,在城市规划区内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推进公厕建设和改造工作,力争新建公厕达到或基本达到一类公厕的建设标准,与周边环境相匹配。
三、统筹发展,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网络。
实现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提升乡镇和农村环境卫生质量,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态县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在全县所有乡镇设置环卫机构,做到组织、人员、办公地点、经费、制度、设施六落实。二是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建立县--乡镇--村(居)三位一体的三级环卫管理体制,打破城乡环卫管理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三是加强乡村生活垃圾管理机制建设。建立“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垃圾管
理体系,近郊生活垃圾纳入城区统一运输和处理。环卫管理、垃圾清运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网络。四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制定城乡一体化考核办法,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并将其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充分发挥各级组织、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作用,使督查呈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特点。五是完善经费保障措施。在县财政适当补贴、资金鼓励的基础上,依据“垃圾产生者对垃圾处理承担责任”的原则,参照《xxx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尽快出台我县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加快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解除环卫作业经费的后顾之忧。
10.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2、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和内容;
3、教会学生怎样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中发挥一名中学生的作用。
教学重点: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中中学生的作用。
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解为主,结合多媒体资料
教学媒体:
图片、视频短片等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导入课程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过周围的环境?
(观看短片,《宣汉县城的变化》)
(学生发言)
同学们都注意到我们周围纸屑少了、垃圾少了、校园变得更加整洁了、街头摊位摆放规范了、人们更遵守交通规范了„„。也就是说环境得了改善,宣汉的环境越来越好了。这些变化得来不易啊,那哪位同学能说说是什么促使这些变化的?
(学生发言)
对,这都要归功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那大家对这次活动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
学习课程
(板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优化发展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惠民工程,关系群众的安全和健康,关系宣汉的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板书)
一、治理目标
通过综合治理,到明年春节前,达到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评价体系要求,建立起覆盖城市、乡镇、村庄的城乡环境治理和管理长效机制。
(板书)
二、治理内容
(板书)
(一)城市环境治理工程
(板书)
1、强化环境卫生整治。
全面治理环境卫生,巩固全国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全面加强住宅小区管理,建立健全“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院内四自”(自搞环境卫生、自建环卫设施、自育花草树木、自管单位秩序)责任制,重点治理主要街道、公共区域、旅游通道、旅游景点、小街小巷、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城中村”、车站、码头及城市(县域)总体规划范围内的公路、河流、过江桥梁、过境公路周边的卫生死角。城市主干道全天候保洁,其余道路也要落实专人清扫保洁。加快改造棚户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合理规划废旧物品收购站(点),重点治理影响市容市貌、影响交通畅通、影响居民学习生活区域的收购站(点)。
(板书)
2、强化市场管理。
坚持“堵疏结合、便民利民”的原则,下大力规范市场管理。加快配套完善中心城区集贸市场,规范设置临时市场,坚决取缔乱设乱摆、占道经营、跨门槛经营,实现摊点归区、坐商归店、行商归市,切实还街(路)于民。县级城镇要新建和完善集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加强规范化管理。改革集贸市场管理体制,确定牵头和配合部门,推行综合执法,形成管理合力。
(板书)
3、强化交通管理。
规范车辆停放管理,消除乱停乱放现象。全面清理商场、超市、酒店、娱乐场所、住宅小区等配建停车场,纠正挪作他用、违规使用配建停车场等行为。在适当地方增设临时停车区域,划定停车标志、标线。大力治理机动车、非机动车占道停车、停车不入位、阻碍交通等行为,坚决禁止在无障碍道路及设施上停放车辆。加强规划控制,积极推进立体停车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巩固摩托车、出租车治理成果,规范运营秩序。加强车辆运输管理,严禁车辆沿街沿路抛洒杂物。规范修车、洗车管理,严禁沿街沿路占道修车、洗车。
(板书)
4、强化施工场地管理。
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工地、标准化工地活动,施工场地必须围栏作业、封闭施工、限时施工,推广运用散装水泥,逐步取缔现场搅拌混泥土,解决施工现场噪音扰民、扬尘污染问题。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必须封闭运输,施工工地必须修建规范的清洗水槽或配备专用冲洗设备,解决运输车辆污染城市环境问题,防止因砖头等杂物滑落造成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依法处罚施工场地和各类运输车辆污染城市环境和扰民行为。规划和建设一批建筑垃圾消纳场地,严禁乱扔乱倒。
(板书)
5、强化环境保护工作。
认真实施《达州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完成“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各项任务。加强环境治理,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快污水、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污水再生利用、垃圾无害化与资源化综合利用相关工作。
(板书)
6、强化广告管理。
严格执行《户外广告登记管理规定》、《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达州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进一步规范户外广告、牌匾、霓虹灯、路灯、景观灯等设置和管理。取消中心城区横幅跨街广告。综合运用法律与行政手段,解决广告乱贴乱画等顽症,彻底清除违章广告牌和“牛皮癣”等小广告。
(板书)
7、强化城市绿化和亮化。
改造提升城区园林绿化,抓好主要街道、公共区域亮化工作,解决背街小巷照明,方便群众生活。
(过度语)当然环境综合治理不仅仅是治理环境,还要培养人们良好的素质。不然再好的环境,没有高素质的人加以保护,谈环境综合治理也是空谈。所以公民素质的提升也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重要的一部分。
(板书)
(二)公民素质提升工程
(板书)
1、普及卫生和文明常识。
广泛开展养成良好公共行为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卫生知识和健康知识。突出抓好未成年人卫生文明教育。开展“文明出行,平安回家”教育活动。
(板书)
2、培养公民良好行为习惯。
教育引导城乡居民提高环境卫生意识,摒弃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不良行为,爱护公共设施,形成“讲清洁、爱卫生、讲公德”的良好风尚。
(板书)
3、积极开展各种创建活动。
广泛开展卫生文明家庭、卫生文明单位、卫生文明社区等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融入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
(板书)
三、中学生怎样为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出力。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理应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为了保护这美好的环境,那我们怎样为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出力呢?
(学生发言)
对,同学们的建议都很好,我们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从习惯上积极改变,从行动上得到体现,做到爱清洁、讲卫生,使周围环境卫生长期保持洁净。
2、节约能源资源,节约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为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贡献。
3、争当文明劝导员、城乡综合整治宣传员通过发宣传资料、劝导不文明行为、齐唱“城乡综合整治拍手歌”等形式向同学及家长进行宣传。
同学们,“我参与、我出力、我分享”,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件功利千秋的大事,为了我们美好的未来,大家齐出力,将环境综合治理进行到底。
板书设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一、治理目标
二、治理内容
(一)城市环境治理工程
1、强化环境卫生整治。
2、强化市场管理。
3、强化交通管理。
4、强化施工场地管理。
5、强化环境保护工作。
6、强化广告管理。
7、强化城市绿化和亮化。
(二)公民素质提升工程
1、普及卫生和文明常识。
2、培养公民良好行为习惯。
3、积极开展各种创建活动。
11.城乡环境治理建议 篇十一
关键词:城乡;公共卫生;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04-05
一、问题的提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政府为保证所有公众拥有最基本的健康生存权与发展权而作出的施政导向。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研究此问题的学界权威冯显威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界定:从保障公民健康权方面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就意味着人人享有服务的权利是相同的;从服务的内容方面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根据公民的健康需要和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确定的,既有面向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例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也有面向个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例如疫苗接种。农村是我国卫生服务的重点,也是最薄弱环节,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发展不协调、农村卫生服务严重滞后现象突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分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医疗服务资源约有80%在城市,只有20%在农村。医疗服务领域中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十分薄弱。因此通过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来维护农民健康、缓解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国外最早论述公共服务问题的是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提出并分析了公共服务的公平性问题,认为公平地提供公共服务是国家的义务和职责;萨缪尔森在其著名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给出了纯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其中也体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思想;蒂伯特的“用脚投票”理论不仅提供了一个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的理论模型,而且把消费者偏好引入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竞争机制中,为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布坎南最早提出了财政剩余均等化概念,揭示了分权体制下财政不公平规律,认为应根据地区平均收入不同实施差别联邦税率,从而实现财政横向公平;罗纳德·哈里·科斯的灯塔理论从产权制度的角度出发,针对整个公共服务的供给,清晰地提出了解决公共服务的投资及管理方面的思路;肯尼斯·阿罗则基于效用主义的原则来设计和选择均等化财政制度。近年来更多的西方学者将研究重点转向具体公共服务领域的均等化问题,例如James E.Lyons对美国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研究、Roy A.Carr-Hill对OECD国家医疗水平均等化的研究等。赫尔利认为,最需要医疗卫生资源的群体如果在医疗保健服务中获得收益最多,则在获得健康最大化的效率目标下,平等与效率就可兼顾。哈同则提出救治公平论,认为美国俄勒冈州依据优先原则提供医疗服务的做法违背了救治原则,提出对发生突发性生命威胁状况的人们应尽最大可能进行救治,而不论其优先性如何。阿瑟琳娜认为,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尽可能地倾向低收入者或者最需要医疗服务的群体,并且需要政府通过提供额外的财政补贴保障资源的供给。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张进、胡善联总结了新加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在我国应建立完善的逐级转诊网络和制度、扩大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整合现有医疗机构及加快卫生立法;何江江则介绍了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台湾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基本公共卫生筹资模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等状况,提出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的适应性差,并给出调整建议。刘宝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是测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工具,并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指标进行省际均等化综合测量,从而对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省际分布情况进行考察。胡善联认为,重庆发放公共卫生服务券是公共卫生服务制度的一种创新,能保证居民获得基本公共服务机会的公平性。荆丽梅从财政分权视角分析了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及问题,进一步阐述了公共财政体制对均等化的影响。以上国内学者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本文在深入调查赤峰市卫生事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赤峰市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献计献策。
二、赤峰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辽宁、河北三省区交界处,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辖七旗、二县、三区。截止2010年底,有苏木乡镇116个,街道办事处21个,全市户籍人口457.74万(常住人口约434.8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09.52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80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为10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10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5010元。
构成我市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为:⑴脑血管病;⑵心脏病;⑶恶性肿瘤;⑷呼吸系统疾病;⑸损伤中毒;⑹消化系统疾病;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⑻传染病;⑼内分泌病;⑽新生儿病。前五位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90.58%,是影响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2010年,全市住院分娩率99.9%,全市孕产妇死亡率43.5/10万,婴幼儿死亡率9.34‰,人均期望寿命73岁。2010年全年报告传染病19种、发病总数16440例,死亡23人,年总发病率353.71/10万,死亡率0.49/10万,病死率0.13%。疾病谱分析说明,我市居民总体的疾病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一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威胁城乡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损伤、中毒导致住院的患者在农村牧区占了较大的比重。endprint
三、赤峰市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健康与卫生服务利用方面存在城乡不公平
居民健康方面,从2010年患病死亡率分析,农村高于城市,城乡平均预期寿命相差5岁,从年龄组看,65岁以上和45-64岁人群的患病死亡率均比较高,农村居民和中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值得关注,其医疗服务需求较高。中国城乡的二元化结构使得城乡的生活水平、社会环境以及医疗保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上的患病死亡率和人口预期寿命分析都体现了这一点。
医疗服务利用方面,充分说明卫生服务利用的不公平。在门诊就诊机构选择上,居民对高级别医疗机构的利用程度较高,在县级及以上医院就诊的比例为41.4%;住院机构的选择向高层次集中的现象更为明显,在县级及以上医院住院的病人占62.9%。2010年,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表明居民就诊流向不合理,基层医疗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的不合理分配,降低了农村居民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明显不足。
(二)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关系松散效率低下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是以县为总体单位,县级医疗机构是指导中心,乡镇卫生院是枢纽,是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各种职能的延伸,村卫生室是基础。目前,在国家财力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市场化现象严重,各卫生机构收费高、争抢病人、机构重叠,由于受各自利益的制约,县、乡、村作为一个网络的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成为彼此孤立的点,形成了县级医疗机构中心膨胀、乡镇卫生院枢纽萧条而村卫生室基础松垮的局面。
(三)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与配置不合理现象并存。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城市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各级别医院之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发展不协调,结构不合理,层级不清晰。调查显示:占全市人口约1/5的中心城区拥有全市1/3的医疗资源;我市北部医疗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与南部旗县相比差距较大;市区和部分旗县政府所在地仍存在医疗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现象,综合医院多、专科医院少,一级医院小而全,功能有待调整。
二是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市医院、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等大型综合医院超负荷运转,床位使用率超过规定标准,而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步伐缓慢。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功能明确、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两级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三是急诊急救指挥控制系统尚未有效建立。目前,我市120急救中心挂靠在赤峰市医院,单靠一家医疗机构难以承担全市特别是中心城区急诊急救工作需要,全市大多数医院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各家医院,均在开展院前急诊急救工作,造成了急诊急救工作职责不清、职能分散、指挥和调度难以统一的不利局面。
四是民营医疗机构发展速度缓慢。由于近年来一直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准入实施“高起点、高标准、低数量”的紧缩政策,加之举办二级以上民营医院投入大、成本高、回报慢,致使我市医疗机构“一大二公”,民营医疗机构“小农经济”发展滞后,医疗市场缺乏合理有效的竞争。现有民营医疗机构大部分为一级医院和个体诊所,人员流动性大、业务素质和诊疗水平不高。建设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五是嘎查村卫生室设置和管理不够规范。2003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卫生工作的意见》(赤政发〔2003〕92号),规定在农区卫生室可以根据自然村情况合理布局,人口较多的村可按每千人口设置一个卫生室的比例进行设置;在牧区可以几个嘎查设置一个卫生室,并以卫生院设点举办为主。几年来,卫生室数量增长迅速,一村多室现象普遍,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松散。此外,大量城中村卫生室、厂矿企事业单位卫生所室代替个体行医充斥医疗市场,存在管理不规范和医疗安全隐患。
六是医疗机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上个世纪80年代我市医疗机构实施“断奶”政策,致使绝大多数医疗机构处于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状态,房屋建设、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压力大、困难多,不但制约了自身的正常发展,也导致了趋利行为的发生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监管的乏力。医疗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竞相扩大建设规模、购置大型医疗设备,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四)区域卫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
卫生资源过多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城区的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农村牧区卫生基础薄弱,质量不高;公立医疗机构大而全,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滞后,缺少有效竞争;不同隶属关系的医疗机构条块分割,难以形成合力。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医格局尚未形成。
(五)投入补偿机制不健全,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弱化
卫生投入达不到自治区要求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的幅度,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建设、设备购置、人才培养、人员经费和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不足,加之卫生筹资渠道狭窄、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迫使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靠技术服务和药品差价收入维持正常运转,导致了公益性质弱化、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六)医疗卫生人才缺乏,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
在人员总量上,市区卫生技术人员总量相对偏多,农村牧区卫生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护理人员、社区全科医生和预防保健人员数量达不到国家配置标准的要求。在人员结构上,卫生队伍数量与人才质量之间发展不协调,高层次的医疗卫生人才、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职业化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匮乏,出现了学历结构偏低和职称结构失衡现象。加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了队伍不稳定。
(七)新农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新农合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新农合一直实施县级统筹,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诸如统筹层次低,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弱;政策待遇不统一,参合农牧民实际受益有失公平;有效监管能力弱,存在监管空白和不到位的情况和问题,影响到基金的安全、经办水平和参合农牧民受益水平的提高。endprint
四、促进赤峰市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牧区卫生资源配置的投入力度
每个苏木乡镇应设立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室,每个行政嘎查村应设置1所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甲级村卫生室,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逐年增加政府对苏木乡镇、嘎查卫生室的投入,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回归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的共益性质,运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指导和经济手段,对苏木乡镇、行政嘎查村卫生室进行现代化科学管理。
(二)科学配置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苏木乡镇、嘎查村的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必须由政府主导、与需求水平相适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首先对原有资源进行重组、整合,形成规模优势,改变不合理的卫生资源结构,阻止卫生资源的浪费现象。二是对苏木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进行在职培训,采取措施并推动医学人才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三是继续加大对苏木乡镇卫生资源的资金投入,在资金筹集方面可采取多种形式,既要有政府投入资金,也要有公立卫生机构自身积累资金和民间资金。
(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赤峰市各级苏木乡镇政府要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建设项目,使全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等公共卫生服务得到进一步加强,使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功能更加完善,覆盖城乡。提高苏木乡镇一级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四)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在全市建立起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巩固和提高新农合制度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努力使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00元以上(全国水平)。进一步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降低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比例。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贫困家庭覆盖率,扩大重大疾病保障范围。完善基金管理,防范基金风险。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新农合信息化网络,提高统筹层次,实现市级统筹。
(五)重点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加快建成县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和以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群众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六)明确各级政府职责,重点提高苏木乡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供给
明确政府举办公共卫生的职责,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水平,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落实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11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严格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提高服务效率,促进城乡居民均等享有公共卫生服务。
(七)改革基层管理体制,完善监督管理及激励机制
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加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度、规划、指导、监管和服务等方面的职责。探索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推进医药分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积极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大型公立医院探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举办各类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人员依法开办个体诊所,促进多元化办医格局的形成,有效增加医疗服务供给。
(八)发挥上级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传帮带作用
继续实施“城市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村牧区卫生工作机制,采用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设备支援等方式,提高农村牧区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和能力。苏木乡镇卫生院建设要规范化、标准化。加强苏木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苏木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提高他们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应急救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胡光宇.新健康革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乔俊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责任:基于我国分权化改革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
〔4〕苏健婷,付鸿鹏,邓瑛等.北京地区的健康差异和公平性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
〔5〕刘金伟.当代中国农村卫生公平问题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于树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探析[J].财政研究,2007,(7).
〔7〕张慧.医疗保障:缺口大且公平性不足[J].市场研究,2005,(3).
12.城乡环境治理建议 篇十二
桐柏县社会救助工作现状
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南阳盆地东缘, 豫鄂之交, 桐柏山腹地。总面积1915平方公里, 辖13镇3乡2园区、215个行政村 (社区) , 总人口47.24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9.7万人。该县下岗失业人员、农村特困户等困难群体较集中且数量较多。
桐柏县2015年共有城乡低保对象17065人, 五保供养对象3257人。截至2016年, 共有城乡低保对象17795人, 五保供养对象3637人。该县自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以来,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 每年人数上涨, 目前社会救助补助资金工作稳步发展。
1. 领导重视, 社会救助机制不断完善
(1) 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把社会救助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范围, 形成了“党委领导, 政府主抓, 民政牵头, 多方协作”的社会救助格局。
(2) 夯实基层救助机构, 在全县16个乡镇建立民政所, 并加强基层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建设, 配备了社会救助工作专用电脑。
(3) 逐步完善制度。县政府先后出台了《桐柏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桐柏县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进一步做好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工作的意见》等文件, 明确了社会救助相关标准、认定条件及范围, 规范了申请、审批程序, 建立了资金管理制度, 使社会救助工作有章可循。
(4) 在县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 县本级配套资金足额到位。2015年, 县财政配套资金270多万元, 不含电费补贴, 五保和低保发放共计5000多万元, 约占当年县民生工程总资金的一半, 为社会救助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2.规范管理, 提高低保保障
(1) 农村低保补助水平进一步提高。经过各方努力, 桐柏县农村低保覆盖面由原来的3.5%提高到5%, 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也提高到每人每月115元。
(2) 城乡低保实现非农业人口全覆盖, 待进一步规范。桐柏县城市低保工作经历了建章立制、保障扩面、规范管理三个阶段;保障范围由原来的仅限于“三无人员”发展到覆盖桐柏县所有非农业人口的城市困难户, 做到突出重点, 分类施保, 按月足额发放低保金, 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补助水平逐年提高, 经过几次提标, 月人均补助标准已达到225元。
(3) 进一步规范城乡低保工作。为实施新的保障标准, 桐柏县打破过去平均调补的老办法, 实行分类补保, 将保障对象按照家庭困难程度分成不同的类别, 并设立相应的保障标准, 实行分类保障, 把重病、重残、年老体弱、缺少劳动力的特别困难对象纳入重点保障范围。制定实施方案, 明确工作任务。结合工作实际, 制定印发了实施方案, 明确目标, 细化责任, 建立台账, 为我局开展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4) 进一步完善保障对象补助水平随物价上涨补贴机制。
3.标本兼治, 达到五保集中供养率
桐柏县为了提高五保集中供养率, 2015年整合资金300多万元, 实行以奖代补形式对回龙乡、月河镇、淮源镇、安棚镇、平氏镇、朱庄镇、埠江镇敬老院进行新建扩建、整修, 提高乡镇敬老院入住能力。同时, 出台桐政办[2014]10号文件, 解决了敬老院管理经费及人员工资严重不足的问题, 进一步提高了乡镇敬老院服务水平。以试点先行的办法在淮源镇实施了3个“村级幸福院”建设。目前, 全县共有五保对象3752人, 建有农村乡 (镇) 、村级敬老院22所, 其中集中供养1511人, 集中供养率提高到46.9%;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3800元/年, 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2800元/年, 圆满完成为民办实事任务;五保丧葬费提高到2000元以上, 基本实现五保基本医疗费用全免, 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桐柏县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少数低保对象认定不够准确
桐柏县在城乡低保对象的认定上, 按照“4+2”工作法, 实行个人申请、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张榜公示、年检年审、信息比对等程序进行操作, 但是仍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其原因是:
(1) 缺乏科学的核查手段。全国尚无统一的收入核查办法, 入户调查仍然是以估测为主, 加之低保对象的家庭收入情况在不同的调查时段变动不定, 从而影响到对象的认定。
(2) 部门间数据联网、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从社保、房产、工商、税务等部门获取信息需要严格的法律、法规授权和行政许可, 在保守工作秘密和居民隐私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导致部门有顾虑, 缺乏有效沟通。
(3) 部分低保对象缺乏诚信, 不如实申报家庭收入和财产等。
2. 低保家庭的第二层次需求难以满足
目前, 城乡贫困群体的诉求焦点不是在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而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主要用于医疗、教育、住房等第二层次的最基本需要, 留给自己的“吃饭钱”很有限, 亟待政府专项救助, 帮助其渡过难关。因此, 低保对象的专项救助需求将日益凸显。
3. 政策难以应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性
国发[2007]19号文件规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 也就是说农村低保对象的确认必须以“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为法定条件。那么, 若有一农户, 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为2800元, 高出该县农村低保标准 (1800元) 1000元, 若该户当年因大病需支出20000元, 又因供养一大学生年需支出20000元, 家庭经济入不敷出, 那么该户是否纳入低保范围?这种家庭收入虽高于低保标准, 但却因支出过大而生活困难的现象在桐柏县较为普遍。现实生活是万花筒, 复杂多样, 如果只以收入核定为纳入低保的决定性条件而忽视了贫困原因的多样性, 那么政策设计的局限性就很有必要调整。
4. 低保对象从业率较低
低保对象中有部分是年老多病、身患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 难以就业;有能力就业的文化水平较低, 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的占58%, 低收入家庭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没有一技之长, 这给他们的再就业带来很多障碍, 大都只能从事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的工作。
5.未达到信息共享
建立与电子政务中心信息共享的核对平台。应根据有关规定和社会救助对象认定工作需要, 及时准确向民政部门提供公安局的户籍、车管所的机动车、人社局部门的就业、保险公司的保险、房管局的住房、银行的存款、证券公司的证券、工商部门个体工商户、国地税的纳税、公积金管理部门的公积金等方面的信息。只有达到信息共享的核对平台才能堵塞漏洞。
6.违规享受待遇
社会保障违规, 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人员违规享受待遇, 其中2014年、2015年涉及金额分别为42万元、10.7万元, 该款正在追缴。现阶段财政局已成立的专项检查小组正在对低保资金进行延伸检查, 检查其是否按照低保资金管理程序进行发放以及是否存在资金被截留、私分、挪用等问题。同时, 财政局督促民政部门严格排查, 取消不符合条件人员的资格, 对违规领取资金进行追缴, 并规范低保领取程序。对存在的问题, 限其90日内整改完毕。
建议
1.加强制度建设
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 完善民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政策规章体系和长效机制。建立和启动物价涨幅与社会救助联动机制, 保障城乡低保对象、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2.加强阵地建设, 营造整治氛围
为加强专项整治工作机制建设, 及时挂牌成立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配置了电脑、打印机、档案柜、档案盒等必要设备, 设置了信访举报箱, 公布了举报电话, 并抽调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3名同志充实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全力推进专项整治工作扎实开展。在此基础上, 充分利用局域网、电子屏幕、宣传栏、微博、微信等形式宣传专项整治工作, 在机关大厅开设了专项整治工作宣传展板、在楼道走廊等场所悬挂职业道德、格言警句, 使专项整治工作自然和谐地融入到财政党员干部的习惯之中, 营造出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3.尽快建立部门信息共享与比对机制
农户家庭财产和家庭收入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和动态性, 而且低保对象在接受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时, 往往隐瞒一些隐性收入和财产。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及比对机制。长期以来, 公安、房产、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人社、财政、农机、金融、民政等部门之间出于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和法律法规的保密规定等原因, 各自为政, 信息封闭, 形成沟通壁垒。各级政府关于低保工作虽然明文规定了各部门要配合, 但是缺乏刚性约束。因此, 应尽快建立部门信息共享与比对机制, 明确部门无偿提供信息的法律责任。并以国家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和固定下来。
4.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
我国在1997年就实行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而且农村低保标准增幅远远跟不上城市低保的提标速度。桐柏县城市低保人均补差为225元/月, 农村低保人均补差为115元/月, 城乡差距显而易见。随着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已无多大区别, 水、电、煤气、米、油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已经实现城乡同价。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任由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各行其道, 那么差距将继续拉大, 这是对农民的一种不公平, 也背离了党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村, 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公平、公正、公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尤其需要指出的是,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发展, “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概念将会变得模糊, 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户口将会实现一体化, 统称为“居民户口”, 在这种大趋势下, 消除城乡壁垒, 逐步缩小城乡低保保障差距, 从而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已是必然。当前, 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保障面, 进一步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 实现城乡困难人口在低保方面的同等待遇, 从而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的幸福指数。
5. 完善顶层设计, 调整国家低保政策
家庭贫困原因多种多样, 并不局限于“低收入”一种类型。一些家庭的人均收入虽然高出了低保标准, 但是家庭负担过重, 开支很大, 导致入不敷出。这些家庭生活的艰辛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那些“低收入家庭”, 他们更应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救助, 更应纳入保障范围。因此, 应适时完善顶层设计、调整国家低保政策、修改低保对象的确认条件, 既要考虑收入因素, 又要考虑财产因素, 更要考虑支出因素, 将低保对象确认条件修改为“家庭收支盈余额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人口”。
6. 强化就业技能培训, 创新城乡救助模式
目前, 桐柏县基本上是被动的救济, 即“输血机制”。这种机制是必要的, 但如果不把握好“度”的问题, 则会助长救济对象的依赖思想。对有条件的救助对象要从劳动技能、文化教育、生产发展、经营服务等方面进行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扶持, 大力鼓励农村闲置劳动力参加就业技能培训, 积极搭建就业技能培训平台, 对农村劳动力实施就业技能培训指导, 帮助这些低保对象户掌握1—2门实用农业技术, 鼓励并支持他们兴办种养殖业, 增强自我解困能力, 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7. 搭建互帮互助平台, 推动城乡救助社会化
要在农村大力搭建“互帮互助”平台。以低保对象生产、生活需求为着力点, 引导建立不同需求的低保互助小组, 做到生产互助、生活互助、信息互助。针对低保对象的实际情况, 大力倡导“和谐相处、互帮互助”精神, 形成“一人有难众人帮”的格局, 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积极地推行结对帮扶活动, 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有计划地解决低保对象的实际困难。发挥农村社区优势, 拓展互帮互助空间, 架好互帮互助桥梁。
8. 整合资源,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除各级政策保障资金投入外, 还可借助社会力量, 发挥民间资本作用, “劝富济贫”, 通过发行彩票、开展捐助等多种途径, 引导社会资金积极投入慈善事业。借助慈善力量, 支持和参与农村社会救助事业。解决部分资金不足的难题。
9. 强化监督检查责任
切实强化监督检查责任追究。加大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力度, 违纪违规问题及时查处和纠正。保障正确享受城乡低保五保人员政策落实。为桐柏县涉农惠民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提供有效监督。
摘要:桐柏县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和覆盖面每年都在稳步增长, 资金管理发放也在不断规范化, 为该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该县城乡低保资金在管理发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加以完善和提高。
【城乡环境治理建议】推荐阅读: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简介11-18
城乡环境进机关总结07-11
乡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简报07-31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调研汇报06-12
立足治理城乡环境,携手共建美好家园11-01
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07-22
2024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10-22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年初工作计划11-16
在县城乡环境整治(发言稿)09-29
安全生产、城乡综合环境治理承诺书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