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程心理化探究

2025-01-06

初中数学课程心理化探究(共17篇)(共17篇)

1.初中数学课程心理化探究 篇一

让数学课堂生活化、活动化、探究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我们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要以生活体验为原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自主探究为动力,把数学课堂教学构建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平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现实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参与身边的数学活动,激发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探究,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一、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数学。

数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生活中数与形的夺目光芒。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是小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要求学生理解“平均分”这一概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份礼物,你们喜欢吗?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 6 颗糖,想请小朋友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议一议:这 6 颗糖你准备怎样分着吃?一下子,教室里便炸开了锅,小组同学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个同学说:“爸爸妈妈每人吃一颗,剩下是我的,嘿嘿!”立即就有一个同学批评说:“这样不好,你也太自私了吧!爸爸妈妈工作那么辛苦,我想每人应该吃 2 颗,这样很公平。爸爸妈妈也会夸奖我的。”此时,所有的同学都赞成这种分法。此刻,我非常兴奋,于是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平均分”这一概念。通过这一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这一片断的教学,让我感受到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要想真正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必须让数学随着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初步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让他们学到有价值的、生活所必需的`数学。

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数学。

实践是创造的源泉。脱离了实践活动的数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数学活动才有可能被激活,才能迸射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把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社会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的方式生活化,用动手实践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紧闭的心智,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对知识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丰满、鲜活起来。

在教学“我长高了”这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同学们,我们班上谁最高?你们想知道他有多高吗?你想知道自己长高了吗?话音未落,同学们便活动起来了。首先,他们找出了班上最高的同学,量出了他的身高,接着又互相量出了自己的身高。整个活动,大家非常兴奋,学习的兴趣很浓,因为他们正沉浸在自己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因此,我们要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去激活学生创新的思维,播撒创新的种子,点燃创新的火花,开发创新的才能。在自主探究的课堂中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收到异曲同工之妙。

在“数学广角”这课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三个小朋友握手,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果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同学们激烈的争论起来,有的说 6 次,有的说 3 次。究竟握几次呢?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好吗?活动的规则是: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其中三个人分别戴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头饰,另外一个同学仔细观察,看他们每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同学们便兴高采烈地分组活动起来。这种探究的学习方式,能让同学们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我也作为一个学习伙伴参与学生之中,把积极思考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把握教育发展的脉搏,和着教育发展的节拍,使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活动化、探究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精彩的生命活力。

 

2.初中数学课程心理化探究 篇二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学科集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于一体,初中数学学习内容也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变,因而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定理的掌握具有一定的困难. 而部分教师割裂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忽视了知识的应用背景, 将结论简单地 “抛 ”给学生 ,导致学生理解有很大的难度. 如在讲授 “图形的变化”内容时,教师创设情景如下:“(1)尝试将一张长方形硬纸片沿一条直线剪成两部分, 并将它们拼成三角形、 梯形. (2) 试着将一张正方形的红纸适当折叠几次 , 沿直线前后依次展开后得到一个五角星图案. ”

新课标强调教师不能将知识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应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创设悬疑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教师为学生搭建主动探索的舞台, 将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教者适时提出问题,“将长方形绕它的一条边、直角三角形绕它的一条直角边、直角梯形绕它的垂直底边的腰、一个半圆绕它的直径旋转一周”, 让学生想象一下会形成怎样的几何体.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者通过创设情境,从具体的事例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去感悟、 体会,获取知识的真谛.

二、重视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认知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模仿过程,而是在“做数学”过程中用脑思考、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心体会的过程. 教师要引领学生参与猜想、探索、推理、归纳等过程,化复杂为简单, 变抽象为具体. 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获得成功的愉悦. 如在讲授 “多边形的内角和”内容时,若教师将n边形的内角和为(n - 2) × 180°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只会机械地接受,而没有任何的思维活动. 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你是怎么得到的?

生:180°,可以用量角器度量,也可以将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

师: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 你又是怎么得出的?

生1:(经过操作,猜测)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也可以用度量和拼角的方法.

生2: 连接四边形的对角形, 将它转化为两个三角形来求.

师:大家认为哪种方法好? 说说你的理由.

生1:度量法不够精准.

生2:拼角法不方便.

生3:当边数越大时,用度量法、拼角法越麻烦.

生4:我认为转化为三角形的方法较好,精准、省事而有理论依据.

师:根据四边形的内角和的求法,你能否求出五边形的内角和呢? 六边形? 七边形呢?

师:多边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何关系? 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有何关系? 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引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的边数有何关系?

教者逐步加深图形的复杂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发现中经历转化的过程,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从而加深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三、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突出学生的思考过程

部分教师片面追求课堂教学容量, 急于完成教学任务, 忽视了对教材的深入挖掘,把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定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学生,未能留有让学生充足思考的时间,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足. 概念的掌握、规律的发现、 定理的证明都离不开学生积极的思维过程,因而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两者密切联系,彼此依存,数学思想方法隐含于数学知识之中, 数学知识也不游离于思想方法之外. 教师要注重渗透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

四、以思替讲,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效率”,喜欢走“捷径”,以讲解替代学生的思考,直接告诉学生解题思路,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 教师要采取开放性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经历思考、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归纳等活动,让他们在思中做、做中学,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教学中,教者先引导学生分析点(x,y)关于x轴、y轴与原点的对称点,然后据此推算二次函数图像关于x轴、y轴、原点对称后的解析式.

(1) 点 (x,y) 关于x轴的对称点坐标为 (x,-y), 则关于x轴对称后的解析式为-y = ax2+ bx + c,则有y = -ax2- bx - c;

(2) 点 (x,y) 关于y轴的对称点坐标为 (-x,y), 则关于x轴对称后的解析式为y = a(-x)2+ b(-x) + c,则有y = ax2- bx + c;

(3)点 (x,y)关于y轴的对称点坐标为 (-x,-y),则关于x轴对称后的解析式为-y = a(-x)2+ b(-x) + c,则有y = -ax2+ bx - c.

3.初中数学课程心理化探究 篇三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 ;新课程;小学数学 ;教育游戏

【分类号】G623.5

一、教学背景

新课程教育改革以来,教学重点体现在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全面发展。单纯的黑板粉笔板书式教育很难再适应教学要求,难以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和教育理念。在这种情况下,游戏化教学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青睐与关注。游戏化教学是在游戏的虚拟环境中进行知识的教授,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一个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知识,发现和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和有趣味;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受学习数学知识带来的乐趣。另外资源丰富的网络在教学中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给学习和教学带来了便利。网络游戏作为这个时代的先进产物,不仅仅提供的是休闲娱乐,还把游戏融入到学习中,借助游戏的色彩,动态,趣味的魅力来帮助学习,推动了教育游戏的产生。游戏的轻松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游戏化教学的运用方式

第一,课堂游戏化教学。

数学是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数学抽象,严密,逻辑性强,并且应用广泛。刚上课时,学生的精神状态还停留在课外玩乐的高度兴奋阶段,要给他们一定的刺激,吸引学生到课堂中来。在学习《平均数》知识时,可设计一个分组跳绳游戏,第一组9个人,第二组8个人,计算一分钟跳绳总数,第二组学生表示分组并不公平,他们要求重新平均分配人员,这个举动显示出学生已经拥有平均数的意识,这时教师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他们由此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惑,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十分贴近,极大引发了他们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行程相遇》中,让学生进行实地演示操作,1和2两位同学同时相对出发,其他同学进行观察思考各个基本量和要素之间的变化,找出等量关系,并用图像表示出来。仅仅依靠单纯的数字讲解,学生难以领会各个等量之间的关系,印象模糊,实操训练让他们了解其中的逐渐变化过程,顺利解决难点。自主学习中的游戏化,同样在学习《重量》时得以体现,事先让他们准备好1个苹果,1本字典,还有一包饼干。让他们分组估计这些东西的重量并记錄下来,再进行实物称重并且再次记录,误差最小就获得奖励。他们全程自主观察、实验,猜测并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和估算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体现。同时把游戏化持续到下课前几分钟,结束课程之前的那段时间,学生容易精力分散,在此时设计一个新颖的游戏,不仅能够活跃气氛,还能调节一整节课带来的疲劳,活跃思维,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学习《年月日》知识快结束的时候,让学生完成一个小游戏,出现的月份是小月的就站起来,是大月的就坐下,日期是奇数时举起左手,是偶数时举右手。学生异常兴奋,都参与进来,既让他们理解加深了所学知识,也加强了思维训练。另外,课间是学生的休息时间,可安排一些趣味小游戏,让学生中在玩耍中学习和成长,这是值得去尝试的,比如七巧板,24点游戏,过河小游戏等等。

第二,教育游戏进入课堂。

在这里的游戏是真正的电脑游戏,是教育和游戏的有机融合,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利用电脑,学生能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老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可以登陆网站进行在线学习,比如魔法学院。教育游戏主要是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开发的游戏教育平台。它需要在多媒体网络教室才能进行,它更适合家庭课外教育。它具有引导作用,画面色彩光鲜,通过各种任务关卡的完成才能最终通关,这很能吸引到小学生。还能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要是以作业的形式来完成,起到巩固就知识,学习新知识的作用。在教学任务结束后,它可以作为一个评价手段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完成情况。比如在学习等分的游戏中,网页游戏《小熊分饼干》、《高手厨房》、《分礼物》从易到难,基本写法到分数表示的具体内容都能够逐一呈现,学生轻松掌握。在小学时期大部分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为把游戏教学引入到数学教学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游戏化教学和教育游戏的区别

第一,游戏化教学由老师进行实施和应用,教育游戏是由软件开发人员设计开发并且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第二,运用的时间和空间有差别,游戏化教学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部分,有一定局限性。教育游戏在有电脑和网络的情况下,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第三,针对的主要对象不同。游戏化教学主要针对是学校和学生,教育游戏针对的范围广,喜欢教育游戏的都能成为游戏的使用对象。

四、游戏化教学引入课堂的必要条件

第一,学校的硬件设施。学校一般都会配备微机室,但往往数量不够充足,达不到一对一的学习程度。但是未来是乐观的,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学校会更加重视硬件设施的配比,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第二,丰富的教育游戏资源。网络教学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各个网站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游戏之间也相对独立,没有专业人员进行资源整合,这给学生带来不便。

第三,课堂气氛难以把控。从传统教学过渡到游戏化教学,学生有极大的新鲜感,学生对电脑的关注也大于对知识本身的关注。这需要更多时间来适应,更需要老师做好引导和监管工作。

结束语

游戏化教育进入课堂是一次针对传统教育的革新和突破,打破了固有的学习教育方式,是一次能量的释放。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也存在各种缺陷和不足,是对教育工作者的考验。教育工作者如实做到趋利避害,实现完整的游戏化教学,学生将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李巧儿.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游戏化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导刊,2014,08:91-92.

[2]单燕红.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4.初中数学课程心理化探究 篇四

通过游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玩耍的同时就能完成教育任务。将幼儿园的课程实施过程转化为具有游戏特征的过程,可以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幼儿在游戏的形式下学习,学习成绩很快就会提升,并且还能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幼儿普遍对游戏充满好奇心和兴趣,教师应该将游戏融合到课程中,充分发挥寓教于乐的活动优势,将游戏与课程相互结合,为孩子提供一个可以发展的平台,在游戏化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让幼儿主动学习和交流,还能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渗透到幼儿园课程的实践中。

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教育价值

“人是游戏者,人类文明是在游戏中建立起来的,并将游戏作为一种目标融入到教学中。”游戏过程就是亲身体验的过程,游戏是幼儿体验世界的重要方法,幼儿在日常的玩乐中感知世界。游戏主要具有选择性、趣味性、生成性、创造性、合作性的特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就是突出游戏体验性,让幼儿园课程更加生动具体,利用游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体验过程中展示自我,发挥幼儿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体验与他人协商、合作、冲突,在玩乐过程中促进幼儿个性与能力的和谐发展。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建构式教育理念获得广泛认同并逐渐融入幼儿教育课程中,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融入到游戏中,游戏已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相比,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能更好地?l挥幼儿园课程整体教育的功能。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到操场上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教师可以让孩子们选出一名学生当老鹰,然后教师在游戏开始之前就可以向学生介绍游戏规则。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在旁边为孩子互动,老师说“我们这里有 1 只老鹰,却有很多只小鸡。”然后,每当老鹰抓到 1 只小鸡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说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又有一只小鸡被抓走了。这样,教师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地向孩子们传达和强调数字在游戏中的意义,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对数字更加深刻的记忆,还可以将抽象的数字变得更具体化。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字的印象,游戏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还可以有效加深幼儿对知识的记忆,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取知识。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

(一)将游戏作为基本精神融入幼儿园课程中

游戏形式决定幼儿的学习态度,游戏是精神态度的外部表现形式,游戏更能深化幼儿的感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并不是指将所有幼儿园课程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注重游戏精神,在教学中时刻注意以幼儿为主体,将教学目标与活动过程有机结合,调动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升幼儿综合素质。游戏活动是一种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主要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要打破以往的传统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要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让幼儿在游戏的形式下自主学习,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幼儿才不会因为枯燥的学习方法而被动学习,只有运用游戏形式,幼儿园的教育才能为儿童提供快乐的童年生活。

(二)塑造生动活泼的幼儿园课程氛围

游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具有趣味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设计上需要充分挖掘游戏因素,塑造生动活泼的幼儿园课程氛围,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育活动设计上挖掘游戏因素包括第一,在教育活动中挖掘游戏因素。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挖掘游戏因素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引入完整的游戏,让教学过程游戏化,引入完整游戏又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将完整游戏等同于完整的教学过程,例如让幼儿们玩花样跳绳、接乒乓球的游戏,充分锻炼幼儿手脚协调能力,另一种是把游戏当作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例如在教幼儿认识猫这种动物时,在开头通过猜关于猫的谜语、听与猫相关的歌曲导入该课程。在组织教育活动上挖掘游戏因素。首先,教师可以在组织教育活动时运用游戏性语言,比如在教幼儿画某样东西时,可先通过童谣、绕口令等讲述需要制作的东西的特征,进而引出“这种东西有什么特征”“怎么画出它的特征”等,通过游戏性的语言塑造真实的游戏环境,从而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塑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第三,可开设幼儿活动区,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动手制作各类物件再进行游戏,通过将“玩”与“做”有机融合的游戏方式组织教育活动,不仅能发挥幼儿想象能力,还能培养动手能力,提升幼儿综合素质。

(三)重视创造性游戏的作用

创造性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有重要作用,创造性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游戏表现或模仿自己所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在模仿过程中让幼儿深入理解所模仿的东西的特性,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其特征是游戏目的表现不明显,因此在教师幼儿园课程中常常忽视创造性游戏的作用。创造性游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虚拟作品生成创造性游戏,例如学习完丑小鸭之后可以让幼儿扮演小鸭子或者分组表演作品中的某一段场景,让大家来评判扮演得如何。另一种是将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创造性游戏的载体,通过带领幼儿参观超市、图书馆、医院、博物馆等地,引导幼儿总结在参观过程中听到、看到的东西,教师可设计相关情景游戏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再现超市购买东西的情境,准备相关道具让幼儿分组表演顾客和收银员的角色,在情境中适当加入一些问题,比如拿完东西要不要物归原位、收银或者寻找某样东西时的礼貌用语等,通过模仿游戏来加深幼儿对社会的初步认知,有助于促进幼儿在协调性、合作、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等多方面获得锻炼和成长。

三、结束语

5.初中数学课程心理化探究 篇五

摘 要: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开发学生们的头脑,促进智力发育,为锻炼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奠定基础,从而深化素质教育。当前,在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时出现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通过游戏来创新小学数学教育形式,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 小学数学 应用与研究

引言

游戏对于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游戏的形式展开数学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使小学生在课堂上具有更大的获得感,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促使学生们在快乐学习的同时,不断增强主动思考的能力。笔者在本文中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从而探究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1]

一、小学数学课堂进行游戏化教学概述

所谓游戏化教学,指的是通过文娱活动的形式,由小学生自主控制的、能激发愉悦情绪的、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小学阶段属于教育领域的低段教学范畴,这一阶段的学生们,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好奇心强等特点,因而在进行数学课程授课的过程中,如何做好引导工作,促进学生们热爱数学课堂已成为相关领导和授课教师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而游戏化教学以轻松、愉快等形式,为小学生们带来了快乐,同时也在快乐中学到了数学知识,因而,当前众多数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纷纷开始选择游戏化的教学模式。[2]

二、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影响及具体运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属于儿童成长期,游戏对于儿童来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引入游戏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的作用。通过具体的数学游戏来辅助小学数学课程的顺利进行,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思考数学问题的热情,进而培养小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将具体的数学课程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传授,可见游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的有效性。

1.有利于创造互动式学习的良好氛围

游戏是小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们更倾向于在游戏中获取知识的形式,因而,游戏化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例如:在小学阶段,需要学习乘法口诀表,然而传统的教学形式是将全部的乘法口诀写到黑板上,逐个讲解给学生们,讲解完毕后,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达到清晰记忆的目的。但是,枯燥的数学符号和繁杂的公式导致学生们兴趣感低,从而难以在背诵后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针对这一教学问题,部分教师开始创新教学形式,将乘法口诀表编译成简单歌曲,设计成“大合唱”的形式,这一带有游戏性质的教学内容深受学生们喜爱,学生们随着歌曲的旋律背诵着乘法口诀,进而达到熟练的程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二者间的互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多感官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低年级的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擅长单纯记忆,且记忆力较强,但是他们不擅长逻辑推理,因此,通过游戏的形式可以在吸引小学生学生数学知识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运用多感官进行实践学习,从而促进大脑发育。比如: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习数学图形时,第一步用眼睛看到图形的形状,第二步用手摸图形的结构,第三步用大脑思考这个图形,再通过嘴巴说出图形的名字,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小学生的多感官学习能力,促进了大脑思维的不断发育。

3.有利于使学生们在游戏中获取知识,提高思考能力

小学生们的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进行持久性的学习,在学习知识时,大脑思维常常处于不活跃的状态,因此,巧妙地利用游戏的形式来促进学生们在游戏中获取知识,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思考能力。比如:在学习“面积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们可以采取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将学生们分成学习小组进行小组比拼,按照设置好的教学题目随意画出各种图形,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图形的面积。这一形式有利于改善学生们精力不集中的情况,使学生们在游戏中获取知识,提高思考能力。[3]

4.有利于在游?蛑写⒈甘?学知识,培养自信意识

据调查发现,丰富多样的游戏内容可以激发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来。通常,小学生们的课后活动一般以游戏为主,因此如何将学生们喜欢的游戏设置到小学数学课程中来,是一门教学的艺术,这门艺术有利于促进学生们在游戏中储备数学知识,培养自信意识。比如:小学生们在学习“分数”时,教师如何使学生们理解三分之一这个数学概念,需要教师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形式的探索和创新形式中来。小学数学教师在讲授分数这个部分时,可以将本班级同学分成游戏小组,第一步,在课程开始前由小组进行探索学习并分组汇报交流内容,汇报表现较好的小组选取前三名,给予红旗积分奖励;第二步,根据教师口述要求的分数,举出例子或者选择相应的图片、纸张进行折叠,折叠后由教师和全部同学一同选择表现突出的组别,给予红旗积分奖励。在红旗积分奖励制度下,通过数学游戏的教学形式,既有利于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与储备数学知识,又能够培养自信意识,从而使学生们更加热爱数学课堂。

结语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游戏教学法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体系中,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收效显著,并且,有利于学生们在数学学习中锻炼思维能力,推动小学教育在创新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本文探究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6.初中数学课程心理化探究 篇六

一、课题的界定

1、小班化:指人数控制在35人以内的班级授课模式。授课机制较为灵活,学生的个性得以真正展示。

2、农村初中:指地处乡镇办学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的7——9年级授课学校。其生源大多数来自农村,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素质发展层面较为落后。

3、数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简单地说,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

4、小组:小范围的学习小组。

5、合作学习:指一种以相互协作、共同探讨为方式的学习模式。

小班化农村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课标理论、创新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为目标,围绕每节数学教学内容,结合小班化的特殊环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相互协作、共同探讨的在农村小班化中学中开展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小班化教育理论:小班化教育不仅仅是指课堂学生人数的减少,而且意味着受教育机会的增加和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普遍提高。

2、新课标理论:《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3、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虽然人的先天素质对智力的类型起决定作用,但智力的发展水平高低更取决于个体后天的文化教育活动。

4、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5、合作教育理论: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还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促使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学、互助、互比、互励,通过学生之间的群体智力互补,不仅使学生学会关心和友爱,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课题提出的背景

1.在科技发展飞速的今天,时代在呼唤“合作精神”。我们可以看到任何大的科学研究和实验,大的工程建设,都需要集体的智慧与合作,未来急剧竞争的社会中,离开了合作,单靠个人的力量更是难以取得成功。因此,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已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把合作观念引入教育,更是现代社会,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过去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普遍存在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从而造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缺乏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合作学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活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造

精神,探索及实践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3、素质教育的大背景:素质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2、现实背景:农村教育的高峰期已渡过。农村初中学生生源大大减少。我校作为南京市30所小班化学校之一,已全面实施小班化教学。小班的特质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同时,又能大大促进学生的优化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已在我校教学中被开始重视和应用。但从目前农村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合作学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如何更好地分析原因并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积极、生动活泼,促进学生在良好的互动氛围中自觉地进行认识和意义建构。

2.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一套适合农村初中小班化学校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五、研究内容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文献研究法)2009年8-9月

(1)通过网上查阅、图书馆查看、相关专著选读,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论进行了初步的资料积累。(2)参加各种形式的教研、个人课题交流活动,听专家讲座等。

2、调查分析现状,初拟研究策略(调查研究法)2009年9-10月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分析目前我校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合作学习小组结构不合理(2)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责任分工。合作学习前没有作预先的准备,想到哪说到哪,多数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

(3)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参与度不高。(4)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尤其是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表现情况没有给予必要的评价反馈。在此基础上拟定具体研究策略,建立实验班级,本人正好带了两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所以确立了

(四)班为实验班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三)班为正常的模式教学。

3、具体实施(行动研究法)2009年12月-2010年7月

(1)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小班化教学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为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灵活编排课桌提供了可能。

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摸清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全班35名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搭配成6个学习小组(其中一组5人),并且给每个小组成员作了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主要由班干部担任;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由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同学担任;一名记录员,大多由一名细心的女生担任,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每个同学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讲都是充实而有效的。平时,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时间后,角色转换,使每个成员都有愉快的学习体验。

(2)培训组长。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有序进行组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定期召开各组组长会议。指导他们如何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给每个成员分配角色,如何在讨论过程中调动本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如何做好讨论记录,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为本组讨论搜集资料。作为组长如何想方设法让本组成员以小组的荣誉为重。

(3)训练合作技能。由于农村学生综合素质较低,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训练合作技能。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训练: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成员要认真倾听他讲话,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并且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

2)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在独立思考后,由组长安排汇报独立思考的内容,一人汇报时,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说、会说,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4)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时机。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应该是学生的一种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合作的需要,这样的合作才可以真正意义的达到高效。因此,教师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需要选择恰当的任务进行小组合作。

1)当学习任务比较多,需要分工合作的时候,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好时机。例如我在教全等三角形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识别全等三角形,让学生课前分组准备好材料,课上分组探究平移、翻折、旋转三种变换过程,最后分组演示汇报各种全等变换过程,掌握识别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这样做既能节省时间,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2)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例如,在八年级数学活动《测量物体高度》中让学生探索测量建筑物高度时,这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相互协助,共同完成。合作过程中,既体会到如何利用学到的知识求出建筑物的高度,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又培养了合作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7.初中数学课程心理化探究 篇七

一、师爱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 信其道”, 就是说师生间的感情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学习愿望.如此, 才能把学生的“要我学”真正变为“我要学”, 这才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对优等生施以师爱是顺其自然的事, 但是对于学困生施以师爱却有一定难度.平心而论, 每个人都渴望被爱, 尤其是成绩相对落后的学困生特别希望老师的爱, 哪怕只是一个微笑.比如:有一次, 我批改作业时, 发现一学困生的作业质量较高, 于是我就在班内表扬了一番, 说他学习态度端正, 相信他这学期肯定能把数学学好.没想到, 他从此上课专心了, 发言次数明显增加, 作业又快又好, 学习成绩也提高了.是他突然变聪明了吗?不!我想原因是我让他感受到了我是喜欢他的, 给了他期待效应所致.

的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一个学生对数学老师的感情, 会直接影响着这名学生对这位老师所教数学科的情绪.学生喜欢你这个人, 就喜欢听你的数学课, 喜欢学数学, 相应的, 这数学科的学习成绩就好.

二、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说明了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的确,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也是学好数学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处在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 他们对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 尚不明确, 仍是很模糊, 学习欲望往往都是从兴趣中产生的.

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中《旋转》一课时, 我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动手自己做风车的情境:同学生们, 你们风过风车吗?会做风车吗?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做风车, 看谁做又快又好.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随后, 让学生观察自己做出来的风车的旋转, 以及播放一组风扇等正在旋转的实物, 让学生从中自己发现并总结得出旋转的概念及有关性质.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获取知识, 并为学习新知识创造良好的气氛.因此, 我们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努力创设新奇、新异、新颖的学习情境, 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创新是有效教学的源泉

作为教师要能活用教材, 能创新地用好教材, 这是有效教学的源泉.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并不是一定要教师按教材的安排, 按部就班地教学.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 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推敲, 挖掘教材知识内在的联系, 对教材的组织、呈现方式进行灵活地调整, 并构建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否则, 很容易使教学呆板、不流畅, 学生失去兴趣.

例如, 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课时, 我就没有采用课本上的活动程序, 而是创新地设计系列动手活动, 让学生自主探究.如:可以创设问题:今后要经常用平行四边形的图形, 为了学习方便, 怎样用直尺在笔记本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呢?将问题的探究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唤醒求知欲望.接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几种画法.同时请学生展示不同的画法并给出说明, 学生说理的过程就自然渗透了定义的判定功能.显然, 在横格本画图很朴实且最贴近学生学习需求, 使活动更具实效性, 并非为了活动而活动, 这样探究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要比教师的“告诉”效果要自然而且深刻, 也会更有效得多.

四、实效是有效教学的目的

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发展, 也产生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那就是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 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和花样的不断翻新, 结果课堂上学生热热闹闹, 课堂却难见实效.

例如, 一位教师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线段、射线、直线》这一节的直线概念时, 是这样安排的.先播放10分钟左右的电视剧《西游记》片, 然后提问: (1) 孙悟空的金箍棒是怎样的? (2) 金箍棒有什么特点? (3) 定义直线概念.结果学生强烈要求再继续播放, 嫌不过瘾, 对金箍棒是怎样的, 学生讲得眉飞色舞, 而回答金箍棒有何特点却仅限于“要多大有多大, 要多长有多长”.由于学生已被教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 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课开始很久了, 思绪却仍停留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显然, 这是教师创设的情境有问题, 浪费了宝贵的上课时间, 却达不到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

8.初中数学课程心理化探究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生活化习题

数学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同时和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立足初中生的实际水平,按照数学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地因材施教。数学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开展的学习过程,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养成学生数学素质。笔者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对所教班级开展了多次教学改革实验,获得不少教学实践经验,在本文立足生活化教学视角,考虑将生活化策略和习题教学相结合,将数学知识还原生活、应用生活。

本文以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为例,探究新课程初中数学生活化习题教学策略。二元一次方程是指在一个方程中,包含2个未知数,且2个未知数的次数为1,需要同时满足三大条件:第一,方程两侧代数式均为整式;第二,包含2个未知数;第三,未知数项的次数最高为1。那么就可以设立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的x、y组合形式:ax+by=C,其中a、b均不等于0。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指由含有2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在基本概念讲解结束后,为帮助初中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笔者特引入生活化习题进行练习训练。

习题:

某学校新建一幢4层教学楼,每层教学楼包括8间教室,建设方案为教学楼设置了4道出入门,其中包括2道正门和2道侧门,门的大小相同。为保证出入门的安全性,特进行测试:同时开启1道正门和2道侧门,学生出入可实现2分钟560名学生;同时开启1道正门和1道侧门,学生出入可实现4分钟800名学生。

求解:

(1)正门和侧门在1分钟内平均可出入的学生数?

(2)在出入门安全测试中,考虑到学生紧急拥挤,导致出入效率降低20%。要求出入门在紧急疏散时,确保大楼学生可以在5分钟内经由4道出入门撤离。假设:教学楼内教室最多可容纳45名学生,那么4道出入门测试结果如何,是否安全?

这道习题是一个源自于实际生活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我在习题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角度思考解题思路,从“审+找+列+解+答”实施五步解题,其中审是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实际问题,又能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对习题中已知和未知进行分析,并以字母定义未知数;找是指结合习题题意,提炼出2个等式关系;列是指结合2个等式关系,列出代数式,列出方程组;解是指求解方程组,求解未知数值;答是指结合求出的未知数解,写出答案,做出解题合理判断。

我在数学习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相结合的理念下,对习题进行“审+找+列+解+答”思考,最终得出下列求解值。

解:

(1)假设:1道正门出入学生数每分钟平均为x名学生,1道侧门出入学生数每分钟平均为y名学生,结合题意列出:

2(x+2y)=560

4(x+y)=800

解得:x=120

y=80

答:1道正门出入学生数每分钟平均为120名学生,1道侧门出入学生数每分钟平均为80名学生。

(2)教学楼最多容纳学生数为:4×8×45=1440

由题意知紧急疏散时,4道出入门在5分钟内可以通过学生数为:5×2(120+80)(1-20%)=1600

因为1600>1440

所以,教學楼4道出入门的建设方案是符合安全规定的。

从上述初中数学生活化习题教学实践看,实现数学习题教学和生活化教学相结合,帮助初中生能够灵活学习掌握数学习题解题能力,真正践行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强初中生数学素养,全面发展初中生的数学知识。

9.初中数学课程心理化探究 篇九

一、学生健康的心理与绘画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每幅作品背后都赋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好比写作文一样,我们用绘画来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用作品中的每一个元素来向人们讲述着作品背后的故事。所以,我们说作品能够展现学生的心理,能够诠释作者感情。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从学生的作品中来感受和揣摩学生的作品告诉了我们什么,并组织其他学生一起去感悟,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而且还能给学生的作品赋予生机,让其活起来。反之,我们也可以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心理。可见,学生的心理决定了绘画作品的情趣,作品展现了学生赋予的内涵,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对学生健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健康的心理对美术教学的意义

1.学生健康的心理能够提高课堂参与度

美术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我会用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自己挑选主题和素材,让他们从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东西入手,例如,他们喜欢的卡通漫画、剪纸手工、身边的各种花草等,通过变形、添加、组合等各种方式创作,寻找每幅作品的特色展示和表扬,增强学生的信心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实践证明,积极的心理学习态度能够推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美术课堂活动之中去创作,去用作品展现自己的情感态度,这样不仅能够确保美术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而且对学生的表达和表现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生健康的心理能够给作品赋予意义

绘画作为一个能够展现学生心理的平台,不仅能够展现学生的心情,表达学生的思想情感,还能传递亲情。例如,一次以“星空”为主题的创作课上,一个平时比较内向的女孩画了满满的星星,下面是空空的草坪,然后在那里发呆。我就跟她聊天,她告诉我她喜欢星星,她说看到星星就想妈妈,可是妈妈在好远的地方打工,好久不见妈妈,好像不太记得妈妈的样子了。我问她还记得妈妈的背影吗,这么美好的夜晚,你和妈妈都坐在草坪看星星,和星星聊天好吗?等暑假的时候给妈妈看,告诉她你跟星星说了什么,问妈妈想跟星星说什么好吗?她顿时眼睛放光,高兴地说老师我试试,后来她在画面上画出了一对相依的母女看星星的场景,感动了整个班级。所以,学生的心理直接决定了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内容,所要传递的情感。如果作品中表达的是爱,那么,爱就会随着作品的鉴赏而被传递下去。因此,学生的作品体现了学生的心理,同时,学生的心理给作品赋予了情感和意义,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走进学生心理,帮助和引导学生用作品传递正能量,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三、结语

10.初中数学教材探究 篇十

数学教材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数学文化的发展对教师及学者重新思考、定位、改善数学教育都起到很大帮助。所以,教师需要站在文化的立场来研究数学教材,并对其进行对比和分析,用批判的视角进行思考。

一、探究初中数学教材的现实意义

1.加深学生对教材和知识的理解。初中数学教材整合,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从本质上理解数学定理、概念的意义,发展思考能力,同时将知识联系了起来;另一方面,整合数学教学资源可以丰富教学资源,避免纯粹的理论堆砌和空洞的讲解。此外,教材整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数学的背景和发展历程,真实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使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就曾举例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古今的表示方法。再如,北师大版的初中数学教材中还曾介绍负数、方程的相关历史,这些知识都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开拓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初中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发展,可以联系数学概念、定理,将知识进行迁移,这样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数学史知识,将知识点和史学有机结合,让学生既学到数学知识,又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将数学史融入到教材中,作为初中数学的引教材料,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建立新的概念和学习任务,使原有的知识结构与全新的知识建立联系,这对学生学习数学更有意义。在学生开始接受非常陌生的知识时,做一些铺垫可以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有助于他们对新的知识产生兴趣。

3.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始终是初中数学课堂被忽略的`部分,为了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初中数学教材需要进一步进行整合,对比分析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势,取长补短,由此才能真正实现数学教材的价值。例如,人教版教材中举例是中国最先使用负数的,而且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算筹进行相关计算。北师大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着名数学家对正多面体及勾股定理的研究。很多知识点根本不是一本书可以介绍完的,但是相互取材,把精华融入到初中教材中,必定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正确对待数学学习和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建立自信心,在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二、初中数学教材的整合现状

1.内容与素材对比。当前我国初中使用的各类数学教材版本中,都加大了数学史资料的引入,而且内容丰富、有趣、全面,与章节知识点联系紧密,学素材也涉及到古今中外诸多内容。例如,人教版教材中有关于代数的故事、海伦-秦九韶共识、杨辉三角等,北师大的教材中列举了很多着名数学家对正多面体的研究,还有皮克公式、构图组数,费马大定力等内容。不论是人教版还是北师大版教材,都在不断增加数学史的相关素材,使其不仅融入数学教学当中,同时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枯燥的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2.形式整合对比。学生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其内在仍然保存着一种孩子的状态,一时无法接受非常严格、枯燥的学习,尤其是数学,要求学生严谨、理性,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和兴趣,那么,初中数学学业就很难顺利完成。所以,在教材中融入一定的数学史资料,配以相应的图片,不仅可以缓解紧张的教学气氛,同时还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得到片刻放松。具体来说,当前人教版的初中数学教材主要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为主,将数学定理、概念予以文字描述,并配上相关的图片解释,或者对知识点进一步拓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无论哪一版本的教材,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都考虑到了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让数学在理性中展现出感性和美感,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利于改善传统、枯燥的课堂教学。

3.教材编排方式对比。从教材的编排方式来看,人教版的数学教材对很多素材方面的小知识都会进行页边标签、文中插入及章后阅读三种方式嵌入教材中。文中插入就是章节中提到的知识点,在章节后进行相关知识点讲解或者是数学史方面的内容,在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中,每一章后面都会编排一个“读一读”版块,个别的也可能置于一个新的标题页面,以此导入本章知识点。总体来说,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的整编都突出体现了初中数学知识的总体特点,非常实用,切实反映了初中数学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符合当代初中生认知学习的要求,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课堂教学效率。

无论是人教版教材,还是北师大版教材,都是当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广泛使用的教材,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喜欢。这两个版本的教材都严谨地介绍了数学知识点,结合丰富的实例,以及生动、形象的图文详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快乐。研究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势就是能够取长补短,最终完善教材,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数学教材,使其不再感受到枯燥的公式和定义,也只有在不断地研究对比当中,才能发现教材自身的问题,并逐步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蒲淑萍,汪晓勤。法国数学教材中的“乘法公式与零积方程”[J].数学教学,,(10)。

[2]徐章韬,汪晓勤,梅全雄。发生教学法:从历史到课堂[J].数学教育学报, ,(1)。

[3]王青建,陈洪鹏。《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数学史及数学文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4)。

[4]徐章韬,梅全雄。HPM视角下的数学教材编写[J].数学教育学报,2009,(3)。

[5]刘令,徐文彬。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史料的分析与批判[J].全球教育展望,,(7)。

[6]张生春。数学史与数学课程融合的现状分析[J].数学通报,2008,(5)。

[7]郑毓信,郑玮。从HPTM到HPTS[J].全球教育展望,,(10)。

[8]汪晓勤,欧阳跃。HPM的历史渊源[J].数学教育学报,,(3)。

[9]陈红娜。浅谈高中数学中的数学史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5)。

[10]隆淼。让数学史走进课堂[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5)。

[11]凌健,李明政。新课程标准下数学史的教育功能[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1)。

11.初中数学课程心理化探究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策略;方法

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有效”呢?我认为,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学,积极地学,从而高效的获得知识,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近年来,我在如何优化课堂结构,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如何让课堂散发出无限的生命力等方面,作了一些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下面我就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总是听见很多教数学的老师时常抱怨:现在的学生害怕学数学,对数学课不感兴趣,随着年级的上升,数学成绩一天天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想,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教”的不得法,学生“学”的不得法。

1.“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课堂上“满堂灌”,学生云里雾里地听,完全是被动的接受。第二、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考试结果,忽视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忽视了学习兴趣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张扬。第三、教师对教材不熟悉,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堂上重点不突出、难点也没有突破。第四、在教学中只是片面追求难度或只注重基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训练。

2.“学”的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学生基础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课后又不及时复习与巩固。第二、学生学习不得法,花了时间但不见效果,作业不会做、考试成绩差。第三、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练习应付了事,交上来的作业中解题没有必要的步骤,数学语言缺乏逻辑性。

二、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有根据生情、学情,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因生设法,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1.认真钻研教材,提高备课的有效性。课前准备的越充分,课堂教学就越顺利,学生学的就越轻松、越扎实。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五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具。

(1)备教材。即弄清教材的主要内容、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编排意图、知识点的呈现方式等,从而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同时,还要把教材内容、教师知识、生活经验等多种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灵活、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教材。

(2)备学生。即了解学生学习兴趣、爱好和习惯,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等,提前预设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和因生设法打下坚实基础。

(3)备教法。就是根据教材和学情,着重考虑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怎样设计合理且科学的教学流程。

(4)备学法。哪些地方应让学生主动观察、比较、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哪些地方应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亲身体验;哪些地方应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应当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记忆、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等。

(5)备教具。备课时,一要考虑选择哪些教具、学具或电教手段才更恰当,更方便,更有效;二要考虑在什么时候使用,怎样使用,达到什么效果等。

2.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呢?教学中,我不仅通过故事讲述、问题设疑、图画展示、实物演示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常常借助电子白板、班班通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原理,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例如:我在教学y=x+2与y=x图象时,我先用课件出示y=x的图象,然后将直线y=x向上平移两个单位,这时便得到y=x+2的图象。相反,由直线y=x+2的图象向下平移两个单位,便可得到y=x的图象。

在教学中,还要尽可能多地采取恰当的激励措施。当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探究和讨论时,当学生大胆质疑或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充分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中,我积极学习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先进经验,认真尝试、借鉴、改进学校 “双自主、六环节”的教学模式。经过实践与探索,总结提炼出了“问题导入——自主探究——小组讨论——课内练习——拓展运用”的五步教学流程。

(1)问题导入。根据教材内容,提出疑问,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有理数运算时,我先出示“(+8)+(+2)”让学生计算,接着提问:将算式中的“(+2)”换成“(-2)“,你能计算吗?学生一听,个个跃跃欲试,兴趣十分浓厚。

(2)自主探究。就是学生带着问题独立观察、思考、操作、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提出要求:将课前准备的蝴蝶、蜻蜓图形沿中线对折一下,请认真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吗?学生带着问题,立即动手操作并仔细观察。很多学生都能发现对折后的两部分是“完全重合“的这一基本特征。

(3)合作研讨。遇有重要知识或疑难问题,我总是让学生以学习小组共同讨论,互教互学。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当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发现了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它有什么特征?”待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在班上交流他们自己归纳、总结出来的成果。

(4)课内练习。每学一个知识点,教师都要设计一些随堂练习,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5)拓展运用。教学中,要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开放性、综合性的训练题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当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都有了深入的理解后,我顺势提两个问题:“在我们所学习的英语二十六个大写字母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能列举出属于轴对称图形的物体吗?他们的对称轴是什么?”

4.加强课后反思,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教学中,我十分注重课后反思,经常总结课堂的成功得意之处,寻找学生的亮点和精彩表现,梳理、分析、反省教学失误的环节及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意见。长期的教学反思,不仅使我的教学业务能力有了快速提升,而且让我的课堂教学更为成功、更为有效。

12.初中数学课程心理化探究 篇十二

一、教师对“探究—研讨”教学法的认识要深刻

“探究—研讨”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兰本达教授1985年提出的。“探究—研讨”教学法注重协同效应, 它强调让学生独立地研究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它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探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这堂初中数学新课程观察课。教学重点是探究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流程、技巧和方法。教学的难点是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 (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或变化规律) 。课前老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精心制定研究项目及其所需要的各项材料, 并在这个基础上写好教案。课堂上教师主要是观察学生的探究, 倾听他们的意见, 不轻易地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不用言语或表情去干扰学生的思考。在学生发言时, 教师注意发现矛盾, 引导他们开展讨论或争论, 必要时教师可做些适当的启发, 从而使其研究更加深入。要上好数学观察课, 教师从编写教案到实施教学都要尽量体现这一特点。

二、教师对数学观察课的特点要掌握

观察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事物的基本途径之一。数学观察课的教学, 教师要精心制定研究项目及其所需要的各项材料。必不可少的供给学生研究的材料。有的课主要是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去认识、了解自然事物的外部及内部的特点, 从而归纳出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完成对自然事物的完整的认识过程, 有的课主要是指导学生运用一定文字数据和材料进行操作, 以帮助学生获取直接知识, 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技巧。总之, 数学观察课在启迪青少年的数学思维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既要培养学生观察、设计、思维、动手动脑等各方面的能力, 又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运用“探究—研讨”教学法, 上数学观察课, 其课堂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探究研讨, 建立模型—求解反思, 扩展运用”。也可以称为“教学步骤三段式”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教师利用学生想看、想做、想知道的心理设计一个蕴含着所要研究的问题的实践活动, 创设一种问题情境, 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进入到这个问题中来, 迅速成为整个认识活动的主体。

例如;上《探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这一课, 教师可先做折纸游戏。拿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1次, 就变为2层纸;对折2次, 则变为4层纸;教师向学生提问:对折3次呢?对折4次呢?对折n次呢? (变成2n层纸) 接下来师生再回首“童年的儿歌”, 朗诵:

1只青蛙1张嘴, 2只眼睛4条腿, 扑通1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 4只眼睛8条腿, 扑通2声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 6只眼睛12条腿扑通3声跳下水;

教师又向学生提问:4只青蛙呢?n只青蛙呢? (n只青蛙n张嘴, 2n只眼睛4n条腿, 扑通n声跳下水)

通过折纸游戏和儿歌朗诵, 我们发现, 在我们的身边, 在生活中, 原来有很多事情蕴含着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这个时候, 教师出示课题《探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13.初中数学实践活动课探究 篇十三

回兴中学杨长菊

内容提要:数学活动课是一种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创新课型。本文首先提出开设数学活动课的意义和背景,然后阐述其含义、应遵循的原则以及课型、教学中的注意事项,最后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初中 数学活动课探究

数学活动课是一种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创新课型。国家教委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指出,实践活动课不是其他课的辅助和附庸,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它不仅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开辟了广阔的渠道,而且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空间。根据《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数学实践课是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加强学习实践性和体验性,从传统的课堂学习时间,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使学生能解决日常生活、实际情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一、开设数学活动课的意义和背景

开设数学活动课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数学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功能——包含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二是创造功能——通过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发展提炼数学模型,了解数学方法,注意数学应用的创造性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三是育人功能——通过数学的教学,使学生形成诚实、正直、坚忍不拔、不轻率盲从的品质,尊重真理的习惯和严肃的生活态度,形成从整体把握事物,从全局考虑问题,遇到困难不断创设条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事物朝着最优方向发展的优秀品质。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仅侧重于教育给学生现成的知识结论,而往往忽视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精神——数学知识的应用。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使学生既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而我们的教学长期脱离实践,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学习好数学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找不到数学的影子,由此可见,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数学,没有真正体会数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实际上也没有学到真正的数学。

因此,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表现,也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让学生自主参与数学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探索,参与实践,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掌握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和数学建模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缩短书本与社会的距离,学生把学到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同时又能用实践中得来的知识补充和完善书本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数学活动课的含义和应遵循的原则

数学活动课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讲述、游戏、操作、推理计算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课型。通过数学活动课,可以使学生从繁重的课堂任务中解脱出来,调节学习情趣,轻松有效地学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实现学习参与的全面化;使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得到提高,培养思维的灵敏性、创造性。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的选择,一定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且符合学生认知特征和实际条件,因此要遵循以下原则:

A、实践性:数学活动课中,学生应灵活运用学到的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学与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和谐地结合起来,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中

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活动内容要比较适合学生的实践领域,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不要设计过高过难的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比方学生活动多谈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少谈旋转,因为旋转难度大些。

B、兴趣性: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数学活动课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将“知识”包装成“礼物”的过程,它无论是内容安排、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刺激他们的兴奋点,使知识真正成为孩子们乐意接受的礼物。活动内容要尽量贴近当今中学生中热点问题,或学生有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去主动参与。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C、层次性:由于初中学生程度的层次参差不齐,设计活动的内容,要富有层次,不要一刀切,让每个学生通过活动都有所发展。

D、两主结合性:所谓两主结合性即以教师主导与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原则。老师主导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是活动的主体,也就是说老师只起引导作用,不包办代替。但是如果只强调学生主体,缺乏老师的主导,学生可能象一只无头苍蝇嗡嗡乱飞。只有两者结合,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E、鼓励性: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和鼓励,是保持学生在活动中激情不减和持续探究的重要环节。肯定他们的探究意志,表扬他们的探究精神,都会使学生的精神振奋,自信心增强,参与意识受到激发,数学能力得以提高。比方在活动当中重点引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动手参与,哪怕有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数学活动课的课型

1、拓宽延伸课

在完成教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外,把课本上的某些内容适当地加深和拓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一个专门的知识疑点、重点、难点,适当加深拓宽,充分发挥数学才能解答一些数学问题。如学习了四边形的中位线知识后,开展了一节关于“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所得的四边形与对角线的关系”的活动课。学生通过画图、分析、讨论、总结出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的四边形是矩形。这样就使数学课内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也使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提高。

2、实际应用课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常要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纯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是思维的创造性过程,是思维灵活变化的体现。数学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如在教学“比例应用”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谁不上树可量得树高?谁不过河可测得河宽?”同学们听后,学习兴趣很高,纷纷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到底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于是对“比例应用”的学习,便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同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也积累了理论经验。再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张的厚度,提出问题“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20次、30次,会有多厚?”把数学问题转化数学乘方问题,最后让学生通过计算知道:如果一个楼层按高3米计算,把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20次有104米高,有34层楼高;继续折叠30次后有10万多米高,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珠穆朗玛峰高约为8848米)。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用处与妙处,从而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数学的态度,下定学好数学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创造力。

3、实践操作课

指导学生制作学习用具或操作学习用具,进行实际测量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做一做、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具体操

作活动,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既能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用硬纸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圆台等模型,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不仅认识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平面图形经过折叠成立体图形,立体图形沿某些棱剪开展开成平面图形),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能力。又如,学了图形变换后,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几个简明的轴对称图形或中心对称的图形构成的商标,再着色并配有简炼的广告语,给天城工业区的麻花开发商的汪老板设计商标并加上简洁温馨的解说词等,使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数学是有价值的数学,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4、游戏活动课

数学游戏的趣味性强,通过数学游戏,使学生在玩中乐、乐中学,可以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 数学游戏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种极好的益智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游戏活动形式很多,如下数学棋,玩数学扑克牌,猜数学谜语,开设数学诊所、数学游乐园等。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为了让学生能熟练记忆、理解所学过的有关几何定理、推论以及逆命题,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学生坐在各自的座位上,进行击鼓传花游戏。第一横排的学生传完花,把花交给第二横排的学生,第二横排的学生传完花,又交给第三横排的学生,这样依次传下去。当鼓声一停,花落“甲”同学手中,便叫“甲”起来邀请他的好友“乙”。“甲”说出所学的一个几何定理或推论,让“乙”说出它的逆命题,由全班同学来判断其正误,回答正确各自得10分,有说错的记0分,要求已说过定理、推论不能重复,以小组形式积分,最后评比。学生在兴趣盎然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反应的灵敏度和辨别能力。

四、数学实践课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实践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活动,学生做出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教师要让学生在选择中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数学实践课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活动,活动的参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展示,在教学中要注意:

1)要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

2)要让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一些探索的方法)。

3)要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每一个主题都应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和交流。数学实践课的学习方法是行动、提问、研究和实验,而不是死记硬背事实性知识。

3、鼓励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综合实践课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或解决方法。

4、对数学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该以质的评估为主

对数学实践活动的评价应强调过程性评价,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应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综合实践活动应主要评价以下内容: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否运用多种方法,对结果的有无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否积极参与讨论与表达。

五、结论与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数学活动课具有数学教育的文化功能,通过课堂知识的延伸,加深了学生对所知识的理解,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功能在课堂活动中得以实现;同时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相协助,体现了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学生之间的知识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使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参与。二是教师教学的选材等对数学活动课顺利开展的影响比较大,选材不好,课堂活动气氛就不好,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学校的硬件设备,如直观工具、电脑设备等对教学有比较大的影响。

总之,教师要成功地上好一节活动课,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主题;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使学生易于接受;必须充分运用各种教具,通过轻松灵活的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新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学课程标准》。

2、《中学数学研究》

14.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篇十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式教学的流程重点在于讨论。教学活动的主体就是学生,学生开展的活动主要包括形体活动、情感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等,在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仅仅是设计者,学生才是活动主体。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课堂的时候,不仅要高度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更要将自主权下放给学生。初中数学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技能水平、分析水平以及认知水平进行掌握,对学生经过讨论以后对于不同问题的理解不能够轻易否认,应该对其加以引导,培养初中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鼓励学生搜集和总结各种信息。例如,在第一个阶段中,教师要明确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目标,要引导学生思考题目、质疑求异和确定目标。在第二个阶段中,要组织学生开展组内的合作学习,在第一个环节以后,学生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围绕着学习的主体来实施沟通和交流,小组里面的每一名学生都应该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第三个阶段则应组织小组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小组选出代表,大家一起共同切磋、分享和讨论自己的成果。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重视操作

数学知识并不来自于教材和课本,而是来自于实践,数学知识最终应被应用到实践操作中。纵观我国初中数学教学,很多教师都过分注重学习结果,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更阻碍了学生实现真正的学习。教师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给学生机会,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和充分思考,只有这样,才可以取得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为学生终身开展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来动手操作,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更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到群体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教授特殊平行四边形知识的时候,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后,先组织学生准备学具,每一名学生都要准备正方形以及全等直角三角形纸片。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全等直角三角形的纸片是否能够组合成平行四边形?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边讨论、边研究、边操作,有的小组很快便找到规律,得出方法。

三、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性,原因就在于,学生离开学校以后便会步入社会中,那个时候,社会从四面八方带给学生压力,学生学习的干扰因素也就越来越多,阻碍了学习。在面对学习过程中各种困难的时候,学生只能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态度来对待,并且实施自我调节,以适应压力,克服困难。这便要求学生必须有很高的积极性,这样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会影响学生一生,同样能够使学生在社会中快乐成长。比如,根据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实际问题来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在开展某项竞赛之前,让学生由一枚硬币来决定谁先开展竞赛,由此引导学生学习概率知识。并且让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仅可以掌握知识,还可以体会到学有所用的感觉,教师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只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发挥其自身的价值。综上所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和学生要不断学习和理解,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及时沟通,进而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践来不断完善和探索,努力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际效果。

15.初中数学课程心理化探究 篇十五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育人从“心”开始

真正有效的教育, 必然是一种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影响其心灵、统摄他们的思想与行为的教育, 其着力点在于内心的改变。基于这样的认识, 学校充分挖掘能激励学生内心的教育资源, 追求体验和实践的育人方式, 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铸造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从满足每一名学生成长需求出发, 针对实际, 确立了“育人从‘心’开始”的理念, 变“被动教育”为“自我教育”, 变“说教式”为“活动式”。改变传统教育思想, 用心理学的理论统一教师育人思想, 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 开发并实施了系列的“心育”校本课程, 采用课程普及、个体干预和团队辅导相结合的方式, 全方位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呵护。教师作为最重要的心灵疗愈师和陪伴者,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陪伴学生度过心理困境, 积累心理资本, 与学生和家长联动, 构建“三位一体”工作模式, 合力陪伴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二、构建多元的“心育”校本课程体系, 全方位呵护学生成长

1.构建了明确的“心育”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懂得人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健全人格、积极心态和抗挫折能力, 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奠基。让学生认识、适应未来存在的问题, 掌握必备的方法和技能, 提高生存本领。让学生变成一个快乐、积极、热情、有爱心、有自信、有责任心、有价值的人。

2.构建系列化的“心育”课程内容

依据现代学生应具备的素养, 针对学生现存的缺失, 设定了“八个模块”课程内容, 即学会交往、学会自立、学会适应、学会自信、学会自律、学会感恩、学会规划、学会自强。每个模块下设十个主题, 各主题均有不同的设计理念及活动目标。如“学会交往”模块, 通过设计学会尊重、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学会合作等主题, 让每个学生不仅懂得交往的重要性, 而且学会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愿意付出自己的爱和友谊。

3.构建多元的课程载体

我们把多元课程作为“心育”工作第一支点, 深度开发“心育”校本课程, 实行“三课”并进。通过每双周一节的“情感体验课”, 让学生形成道德情感, 解决心理认识问题;通过每月一次的“拓展训练课”, 提升学生道德智慧, 开展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辅导;通过开设“教练技术课”, 形成多方育人合力, 解决班主任教师和家长如何开展教育的问题。班主任双周上一节, 家长每月上一节。这“三课”都是围绕“八个模块”主题开展的, 形成协同立体式“心育”模式, 使得育人工作效果显著, 并形成了三套完整的校本教材。

(1) 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培养, 开设了“情感体验课”。只有关注学生心灵的教育, 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因为, 一旦心的问题解决了, 人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行为能量。基于这样的理解, 学校开发了情感体验课程, 探索出开放式“心育”课堂模式。即“参与——体验——交流——分享”。在课堂上, 教师抛弃了传统的“说教式”育人方式, 不是把心理学知识和认识强加给学生, 而是重视情境创设, 将音乐、视频、情景剧、角色互换等引入情感课, 注重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通过说、唱、画、做、争辩、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展示出来。在活动方式上主要采取“八个一”, 即走一走, 听一听, 查一查, 演一演, 谈一谈, 议一议, 看一看, 做一做等方式, 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和思维能力, 促进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会选择正确的行动。然后, 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对话, 分享内心的感受, 提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的好习惯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生成。

(2) 注重团队辅导, 开设了“拓展训练课”。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沟通、合作、交流能力, 学校在鸡西市外展拓展基地、武警一中队、西郊生态园、动植物园等地建立了拓展训练基地, 利用基地资源, 开展全员拓展训练, 创设了“150”“无敌风火轮”“穿越死亡线”“空中运动会”等50 多个拓展项目。学年、班级、小组的竞赛活动, 让每个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合作的魅力、团队的力量, 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品质, 又培养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让学生在体验中做出分析判断, 在实践中提升人生智慧。

(3) 强化“心育”合力作用, 开设了“教练技术课”。教师和家长是学生心灵导师, 家校互动是育人的重要途径, 因此学校通过每月一堂家长心理和家庭教育培训课, 提升家长对孩子心理规律的认识, 指导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保持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发挥家庭教育应用的作用。学校围绕鼓励欣赏策略、民主管理策略、情感沟通策略、自我管理策略等“八大主题”, 开展班主任专题培训, 全年十五期。采用开放式、对话式的培训模式, 极大地提高了班主任的育人智慧。同时,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走近专家, 走近实践, 四年来学校聘请心理学专家到校讲学13人次, 学校专兼职教师全员参加市级培训, 一半专兼职教师参加过省级或国家级培训, 具备市级以上心理辅导资格, 有两人取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培训师资格。同时, 在相关部门组织下, 有6名教师先后在晨星中学、职教中心、兴凯中学、鸡西二中等多所学校送课;葛琼、刘鑫鑫两位教师在国家教科院心理健康科研年会所上展示课, 得到与会专家一致好评;李雪、付文霞老师多次在全市上示范课和展示课。在每年的全市心理健康课堂大赛中, 我校参赛的教师都能获得大赛一等奖。

三、多渠道开展“心育”活动, 及时排解学生心理困惑

一是个体咨询与辅导。学校按照省内一流标准建立心理咨询室, 经历了近8年的摸索与发展, 形成了科学、系统和特色化的心理辅导工作体系, 创建了学校心理管理系统, 建立了预防、预警、干预“三预”保障机制。建立了学校心理网站, 通过网络心理普查、异常筛查预警、建立心理档案、网上心理咨询、心理训练 (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反应等训练) 、问卷调研、心理案例分析、群体比较描述、方差计算等方法, 为学校教科研提供了支撑平台, 保障了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 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和迅速发展, 做到了专业引领、操作规范、诚信守密, 成为学生欢迎、家长放心的心灵家园。心理咨询室等功能教室全天向学生开放, 每学期心理咨询室接待个体学生心理辅导200人次。

二是团体咨询与辅导。让学生在团体的情境中学习探索自我, 学会人际互动, 了解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每年“心育中心”都设计了学会适应、学会交往、释放压力、高效学习、心灵成长、规划与未来、高考考前心理调适等团体心理辅导课程, 在团体训练中, 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适应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提升。

三是预防与普及。预防和普及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项重要内容。除运用心理课堂、个体咨询、团体辅导进行预防和普及外, 我校还通过新生心理普查, 心理健康宣传栏,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学生心灵成长俱乐部等形式积极开展预防和普及工作。

四是教育研究。我校承担的“十一五”国家课题子课题《体验式心育活动研究与实践》顺利结题。学校老师的《构建心育活动课程体系, 开创特色化育人工作新模式》《不让学生在否定中成长》《做情绪的主人》等多篇论文获得省级一等奖。

四、强化管理, 加大保障投入

一是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保障“心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学校制定了三年心理健康教育规划, 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守则、课程计划、工作方案, 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和落实。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 主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设立了“心育”工作室, 配备了两名专职教师和20 名兼职教师, 以满足全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在教师培训上每年足额报销心理教师外出学习费用, 近三年达15万之多, 保障了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学校投入30万元改扩建了一个150平方米的“心育”活动中心, 投入了15万元改扩建了心理咨询室、心灵宣泄室、沙盘游艺室、心灵阅读室。购进了国内最为先进的音乐放松系统, 为师生提供了先进的诊疗设备。购置了宣泄器、减压投篮机、减压健身单车、标准的干湿沙盘系统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器材箱等先进的心理健康诊疗和辅导器材, 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五、“心育”成果显著, 影响不断扩大

16.初中数学课程心理化探究 篇十六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改变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绝不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做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在课堂教學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自己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在“绝对值”一节的教学中,我按四人一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难得出:(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零的绝对值是零;(3)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l)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有哪些?(2)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吗?(3)若a>0,则a=___;若a=0,则a=___;若a<0,则a=___。(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思考探索,学生自己总结出绝对值的重要性质。

三、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觉得苦。

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我提前两天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一些图片、实物,用硬纸片制作柱体、锥体等模型。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实物和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然后按每两人一组把这些实物或模型进行归类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最后选派一些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愉快地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另外,教师也可利用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地砖的铺设”、“银行的利率”、“股市走势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五、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7.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篇十七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表现在:教学老师拥有合理的教学理念,在平时备课时,能指定正确的教学目标,课堂上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教授学生数学知识,及时获得学生课堂反馈,使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互动效果,促进学生在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提高,收获到良好教学效果。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在学生的漫长学习生涯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学习其他课程和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是初中学生逻辑思维开发的启蒙阶段。初中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对学生今后发展和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家推行的素质教育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好课程知识与技能之外,也要发展初中生的情感价值、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初中数学教学课堂需要解决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2.1数学老师对有课堂效性的影响

2.1.1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意识: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归根究底是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不意味着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老师的讲课效率,减少老师占用教学课堂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使其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2.1.2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数学课堂教学目标限定着整个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规定教学目标以后,师生就会努力去实现目标,合理安排时间,有选择的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实现教学目标上,而且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四个方面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发展,有效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1.3数学课堂教学反馈:数学课堂教学反馈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使数学老师及时获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老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任务,弥补实际教学与预订目标之间的差异,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而且,老师采取措施让学生随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学生学习进步,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学生学习退步或停滞不前,促使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看到自身的不足,即使调整数学学习方法,主动花费时间学习数学,以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有效性。

2.2学生对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的影响

2.2.1初中生的智力因素:智力是由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五个部分组成,其中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初中教学学习过程是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力和思维力的过程,学生凭借其观察力可以观察数字、字母在数学的联系,观察到数学关系式的特殊意义,提提到数学中的几何对称美等,提高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初中生的思维力正由形象性思维向逻辑性思维转变,需要老师引导,但是每次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时,使学生有成就感,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2.2.2初中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之一,学生最开始学习是由于好奇和家长们的要求,他们被动的学习,随着年龄增长,学生逐渐有自己的学习动力,他们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努力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学习目标越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越高,数学和其他科目的成绩就能显著提高;学习兴趣又是另一重要方面,好的兴趣能促进人向正确方向发展,提高数学学习兴趣,进而促进数学学习,老师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3提高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措施

3.1初中数学教师方面采取的策略:中学老师在数学课堂上要注意提高教学效率,初中数学开始在上课之前,要对课程有整体的把握,掌握数学中的重难点,使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有侧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老师讲课内容精炼,注意讲课的层次性,老师及时获得学生学习反馈情况,合理调整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2初中学生方面采取的策略:初中生的智力提升至关重要,加强学生智力训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观察数学题目中内涵,抓住重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美。训练学生的广阔思维力,数学被认为是人们思维的体操,人的思维对人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两者结合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平时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动力,不同时段的学生动机不同,并且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除了上述措施意外,还有其他的改善措施,例如有效呈现教学内容,营造有效的教学心理环境等,这些措施还需要不断的改善,以达到提升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4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颁布法令,使得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老师的教学方案也做适当的调整,把课堂上时间的主动性交给学生,使学生能主动学习,提高其自学能力,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能得到不断提高。这些也需要学者们的大力研究和老师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作者:张秀梅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第五中学校

上一篇:年味的高二作文下一篇:专题培训班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