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共13篇)
1.我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篇一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是2009年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斯艾斯奎。主要描述一个普通而义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也是一本值得每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和教育同行用心品读的教育书。[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是一个普通而义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也是一本值得每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和教育同行用心品读的教育书。雷夫·艾斯奎斯,一位美国的传奇教师,他三省其身,教学更育人,他结合理论创新了简单而有效的教育方法,他设立的“终身阅读”,“生活巾的数学”,“以运动为本”等课程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立刻实践,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样实用。此外,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优质的教学成绩,谦逊有礼、诚实善良的学生,这样的成就,追溯其根源是雷夫老师运用了“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近25年的教育实践,雷夫老师深信:着力于孩子的晶格培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第一章 给我一些真相
以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纪津必须合乎逻辑----你就是榜样
寻找第六阶段
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在一所全美学生最多、教师最少、装备最差、秩序最乱且位于洛杉矶贫民区的学校,雷夫不断审视、反思、尝试,逐步感悟并积蓄了:“让孩子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我们的期望决定孩子们的表现”、“孩子也是教师和家长的老师”、“教孩子终身受用的技能”、“永远不要失去对孩子的关注”等许多先进的观念和认识。他强调“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并深信: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他让学生人人树立“成功无捷径”的信念。“好孩子,行事要努力”是56号教室的口号。在书中,他明确提出了“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让学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老师的责任是要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教育我们要学会倾听:“给我一些真相”,抓住每一个绝佳的教育机会,工作中要不断积蓄经验和超强的洞察力和敏锐度;教育我们要学会承担责任,家长和社会将孩子交到我们的手里,我们就要视学生如己出,平易近人、公平公正的用爱来教育我们的学生,不会再因为无知的冲动影响与学生沟通和引导的机会,经常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去想问题,用宽容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处理事情。这样,我们也会迎来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在为学生营造一所如家般的避风港的同时学生的心里也肯定会有老师的一块地儿。为了更好的教书育人,每位教者时刻要身正为范,正如雷夫老师所说的:“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 “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每位学生想要什么?是一时的分数还是一生的人格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不同的国度对教育的解读也不尽相同。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教者要坚信“没有害怕的教育”,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对行为偏差或成绩落后的学生,教者要不离不弃,多一份耐心和关心,在师生间搭建起彼此信任、互敬互爱的桥梁,用宽容的心去善待每一位孩子,让学生有所收获:知识、技能或品德等各方面中只要学生进步了就应该算是好孩子,教者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赞许声中快乐的成长;不要小看比我们年龄小的孩子,要提供一个可以施展孩子才华的舞台,让每个孩子带着自信走好每段人生路。无论何时,我们要谨记: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有学生教者的舞台才会精彩,在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提升思想和情操才是教育的方向。相信,雷夫是每位教者的一面镜子,尽管教育工作中没有同样的舞台却有着同样的目标:让孩子自食其力,成为社会的顶梁柱。每位教者都应为这个神圣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其实,教育本身就是一本书,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钻研和摸索。当然,在教育的道路上需要学生的陪伴,“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在快乐的氛围中收获果实”是我们所期盼的,也是我的人生目标。
在这本书里,要学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但给我感触最深,最让我受用的还是以下几点:
一、营造像家一样温暖的教室。
第五十六号教室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风雨的天堂。在这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依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们的榜样。正如他所说的:“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所以无论是走出去的还是呆在里面的孩子,都认为这里是最温暖的地方。
二、寻找第六阶段。雷夫老师把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观点导入任教的班级,使“六阶段”成为凝聚全班的粘着剂,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的成长。这“道德发展六阶段”仔细研究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的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安静,老师来了!”孩子们紧张地彼此告诫。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老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爱。而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威胁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这种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但是,这样教小孩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雷夫老师在上课的第一天就开始和孩子们建立伙伴关系。他会先请孩子们信任他,同时承诺对他们的信任,让孩子们把第一阶段的思维抛在脑后。雷夫老师强调的是首要动机的正确引导,对孩子们的一生将有很大影响。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雷夫老师认为,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是很危险的,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他的话是有依据的,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是初中,有多少不是在奖与罚中进行的,奖励成了孩子们最爱的一种方式,“贿赂行为”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教室。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他们取悦老师,取悦父母,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他们的做法往往会使我们感觉很舒心,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为父母或老师努力的念头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压力,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备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己对生活如此不满。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让孩子们懂规矩是必要的,好一点的老师会花时间解释制定某些规则的“理由”,也有不少富有创意的老师会带着学生一起参与班级规范的设计。老师们依据的理论是,参与制定班规的孩子比较愿意遵守规定。事实确实如此。但雷夫老师通过许多例子发现完全遵守规则也未必是一件好事,比如他们缺乏真诚的感激和最大限度的创造性等等。所以雷夫老师认为能达到第四阶段是件好事,但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不论是儿童或是成人,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能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这种组合使得仿效成为不可能:就定义而言,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靠境界起作用。他深信: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读到这里,我在想,如果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我也把这六阶段发展教给我的孩子们,那我们的班级也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三、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
在这本书中,雷夫认为通过文学,孩子们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敞开心扉接受新观念,踏上光辉的大道去远行,所以他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也因为写作能力会令孩子终身受用,所以才用四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我也发现,雷夫老师的一些创新之举,如开办读书会,帮助孩子挑选图书,撰写每月读书心得等无一不是好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因此,读着这些文字,我有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感动于雷夫的同时,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远不可及,激情、信任、爱心、毅力,这是我对自己的新要求,也是我拜读此书后最先想到的八个字,也决心以此为目标,用自己的热情去坚持,不求出现什么奇迹,但至少要让自己的工作充实无憾,留下痕迹,留下回忆!雷夫老师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他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如果我们能够像雷夫老师一样细心观察,从爱每一个孩子出发,那么我们也会有自己不一样的教室,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让我们的教室变成孩子们心中向往的地方。好的老师,是教室里的奇迹——愿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有更多的机会去阅读更多的名人事迹,让他们的故事成为我们的指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在我们的教室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的奇迹。
2.我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篇二
在洛杉矶市中心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里,一位名叫雷夫·艾斯奎斯的小学教师用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创造了一间充满奇迹的第56号教室。下面来看看雷夫老师创造了哪些奇迹:
一、一切为了学生,放大教室的容量
我这个老师没有特别突出的创造力,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雷夫·艾斯奎斯)。
雷夫老师每天6:30就打开教室等待自己的学生,晚上18:00才会关上教室回家。而学校正规上课的时间是从上午8:00~15:00,但第56号教室的学生大部分都自愿提早上课,自觉地做着语法作业。他们喜欢语法,认为学习正确书写这个新语言(英语)的规则是很有价值的事情;置身于第56号教室和谐、温馨、优良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感到自在、不怕犯错、没有人嘲笑和斥责他们,俨然已成为孩子向往的天堂。他努力使自己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更长,在非正式上课时间里指导学生语法练习。正如他所说:“我要我的学生有精确表达思想的能力,我要他们善于写作,不是因为考试,而是因为好的写作能力令他们终生受用。”
“在课堂上,孩子们有30分钟的时间回答20个问题。我大约用5分钟教授语法技巧,在确认孩子听懂了以后,大概还剩余23分钟让他们答题,只要是在课堂上没完成的,都算家庭作业。”雷夫老师说,“知道用上课时间全部写完比较好,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学和老师,而且在教室写出来的作业比在家里写的质量高”。雷夫老师有效运用课堂时间,既完成了自己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高质量的家庭作业。雷夫老师在课堂上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付出,让我震撼和收获。正如雷夫老师所说:我能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
二、因材施教,让学生个性化地发展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朱熹对此的注释是:“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真正吸收并灵活运用的甚少,部分教师认为学校教育面对的是大容量的班级授课,要实行“因材施教”有很大困难,往往寄托家庭教育去实行“因材施教”。对此,让我们来看看雷夫老师的成功经验及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雷夫老师清楚地认识到,在课堂上带读的书本难度太高了,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阅读问题,继而影响全部的阅读教学进度。对此,雷夫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首先,我会经常解释教材,让落后的学生跟上进度,还会事先帮阅读程度只有初级的学生准备特别简单的段落,让他们在课程开始前便赢在起跑点上。二是让个别学生阅读合乎自己程度的书籍。”雷夫老师让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阅读特别简单的段落,并在同学面前阅读,使他们感受到阅读成就的喜悦,消除不安的情绪,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进步,自信心也一天比一天更强。雷夫老师真的做到了“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个性差异,施以不同的教育资源,让学生真正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雷夫老师的教育实践表明:教育教学要深入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身心特点和心理变更,研究具体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态势和学习方法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
三、教给孩子终其一生受用的技能
20世纪60年代发展以来,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开始探讨学校教育究竟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一般认为,学校教育主要针对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即智力的发展。较少针对学生如何学会做事,或者进行德育。对此,雷夫老师的教育理念及成功经验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以下为雷夫老师的精辟见解与经典案例:
“我想教给孩子终其一生都派得上用场的技能”“整理事物”“安排事情的技巧”等就是其中之一。
“要帮助孩子出人头地,就要拿能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课堂来挑战他们。”
建立56号教室的经济制度:首先,第56号教室的学生都会在开学第一天申请一份工作;如教室管理员、银行、球具管理人、办公室信差、店员、警官等各种职业,每一份工作的薪资都有少许差异,孩子们把薪水存在银行,但他们必须存钱来支付使用课室桌椅的费用……并且座位越靠前就越昂贵,学生可以用租金的3倍买下座位的产权,并拥有出租的权利;额外的工作或参加管弦乐团可以领取资金;未能按时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会被罚款;月底有一场拍卖会,竞卖文具用品等。
雷夫老师的实践证明:这套经济制度得到了学生、家长和其他老师的支持和认可。雷夫老师也清楚地认识到,推行这套经济制度,不在于用这套经济制度当作控制学生的机制,而在于培养学生的组织与规划能力,拥有“储蓄”的观念,形成节约使用每一分钱的意识,让学生在面对事情时把握“延迟享乐”的原则,勤奋刻苦,学会等待使自己的收获最大化。
由此,反观我们的基础教育,现行的教育较多地倾向于应试教育,偏重智力方面的培养,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论英雄,而忽略了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的培养。或许这正是我们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因所在吧!然而,多年过去了,不能说素质教育的目标完全未实现,但其效果也并不明显。就当下形势来看,我国的教育模式仍是应试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存在两大明显的失误,同样也是应试教育的典型表现,即素质片面化和素质应试化。
再来看看雷夫老师眼中那些算得上孩子一生受用的技能是什么,是懂得安排和分配时间、学会等待、养成“储蓄”观念、延迟享乐;通过旅行,让学生懂得怎么“生活”,提早认识“大学环境”,适应大学生活,懂得如何处理金钱、人际关系、寂寞、难以相处及失落感,把未来独立生活时所需要的技能教给第56号教室的学生等。对于我们的专业教师来说,教会孩子们学会课本的知识似乎是一个简单的工作,但要拿出能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课堂来挑战他们,却是我们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四、标准化测验不再让学生“害怕”
在我们的印象中,美国不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国家,他们学习的知识较为简单、课程很轻松、考试压力也没有我们大。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从雷夫老师列出的一长串每周、每学期、每年学生需要参加的各级各类考试来看,美国学生面临的考试压力同样不小,况且报纸每年至少会刊出一次标准化测验结果,测试程序不合理,测试过程不公正、作弊、泄题等现象也同样在美国发生。下面我们来看看雷夫老师从教过程中遇到的真实情况:
“标准化测验已经成为本校的梦魇。在沉重的测验包袱下,老师们再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好好教授学生应该精通的科目,孩子们因为参加测验而疲惫不堪,最后累得连自己的测验分数都不在乎了。这种情况衍生出许多悲哀的讽刺,其中最深刻的是:标准化测验旨在帮助孩子们成功,却在实际上加速了他们的失败。”
尽管雷夫老师看到了标准化测验的种种问题,但雷夫老师并不反对测验。他认为我们需要评估孩子们的学习情况,精确、公平、合理的测验能帮助家长、老师以及学生了解“已经精通”和“需要加强“的地方分别是哪些。正如第56号教室班训中的一条:“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得好好做”。因此,对于标准化测验,雷夫老师和学生都是认真对待的,但“认真”却有着雷夫老师独特的见解———我们不会花费大量时间准备特定的测验,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学会有效的读书方法。在第56号教室的学生准备考试前,雷夫老师让他的学生分享以前他们考不好的时候老师都是怎样发火的“恐怖故事”,这些已经过去的小故事,常常让学生捧腹大笑,这么做也有利于营造一种轻松、亲切的师生交流氛围。接着,他会告诉学生测验只是一项测量工具,如果他们在某次测验中表现不佳,只能说明“他们还不了解应试的技巧”,而雷夫老师很愿意再次为他的学生讲解应试技巧,让学生感到“信任”,并用实际行动向学生证明雷夫老师是不会放弃他们,也不会因为某一次测验的分数而生他们的气。其次,雷夫还给他们思考一些问题:要是他们某次数学没有考好,会有什么实际结果?他们就没有很好的未来?父母是不是不爱他们?第二天太阳是不是照样升起?当他们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时,他们已经做到了道德第四阶段所要求的,他们读书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他们做好了准备,对考试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心情很放松,在考场上也有出色的表现。
尽管第56号教室的学生在标准化测验的成绩都很好。但雷夫老师时刻提醒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测验上。“品格”“诚信”“道德”与“胸襟”的培养要比提高分数困难和重要得多,比起自己的学生会考试,成绩好,能进入加州大学、西北大学以及圣母大学就读的学子,让雷夫更值得称赞的是学生的价值观,更为他们在俄勒冈州帮陌生人捡拾垃圾的行为感到骄傲。
对于许多中小学教师来说,雷夫老师实在是一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好榜样。他做了常人所未能做的事情,克服了常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达到了常人未能达到的成就。一间教室的容量可能很有限,但他教给学生的却是无限的未来。
总而言之,教室是教师能够有所作为,并且应当有所作为的地方。我们有责任在教室里创造“奇迹”,让学生终身受益,这更需要广大教师去自觉践行。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梁秋英,孙刚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9(11):90-91.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62.
3.我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篇三
一、独艳不春,百花盛开春满园
“老师可以带班级,但决定这个班级优秀或平庸的,是班上的学生。”《第56号教室的奇迹》给我的第一个启示就是:一支优秀的美术教师队伍得益于每个美术教师的优秀业绩。
多年来,我校坚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在教师队伍的结构上,大力引进优秀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以新鲜的血液来充实邗中的教师队伍。陆续加入邗中的有艺术教学经验丰富的成熟教师;全国、省、市各级别教学大奖赛一等奖获得者;有书法、国画全国专业比赛金奖得主;有江苏省书协、美协会员等等。招贤纳士战略的持续实施使得我校的美术教师队伍起点高、素质好、实力强。通过引进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无疑为学校艺术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和艺术活力。
我校十分关心本土艺术教师的专业特长发展,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有的美术教师在学术上有更高的追求,在学校提供方便的条件下,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取得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硕士的学位;还有的美术教师研习书法,经过长期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我们创造条件鼓励并帮助他拜扬大教授为师,虚心求教,不断进步。
通过我们的努力,美术教师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邗江中学现有美术教师10人,主攻专业有书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设计等,美术教师专业的门类比较齐全,师资力量比较雄厚,专业特长比较明显,涉及范围比较广泛,这在同类重点学校中是不多见的。
二、换位思考,遵循规律重管理
“……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给我的第二个启示就是:教研室主任要从教师的角度看待问题,“换位思考”,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把握教育规律,使教师与教学共同提高。
学科教研室主任在实施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对教师严格的纪律要求与师德规范的约束,使他们按照管理者的意愿去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当期的教学任务。一次,在组织学生参加扬州市科幻绘画比赛的过程中,我详细制定了参赛的计划,将九位美术老师集中起来,为了体现公平,要求每位教师至少辅导10名学生参赛。可是距离上交作品时间还有两天,老师们才开始找学生布置任务,到截止日期总共收到48幅作品,其质量可想而知。在与教师交流中,我才知道由于这次比赛针对的是初中学生。任教高中的老师与学生接触的少,而辅导的学生又在初中老师任教的班上,因而难免不出问题。这就告诉我,不要在教师面前强势地推介自己的观点,要鼓励教师反馈意见。对你不同意的事项,要稳定情绪作出回应。
从教师的角度想问题,就会处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事物、现象,看到的结果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完成工作的过程是教研室主任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过程,教研室主任应以部门目标为己任,着眼于“大局”;教师会着眼于个体、局部的荣辱得失,因为所处的角度不同,所以教研室主任与教师间难免出现分歧、矛盾。因此,教研室主任不仅自己要善于换位思考,而且还要引导教师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只有这样,对问题才能有完整、全面的认识,双方才能统一思想,形成较一致的意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三、无为而治,求索教育高境界
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雷夫老师经常提到一种现象:“跟着一位好老师的学生表现突出,但某日,老师因病或开会不能來上课,改由其他老师代课,原本运作良好的教室,竟然变成闹哄哄的宠物之家。”而在第56号教室雷夫老师因事请假一天回到学校时,代课老师留给他的纸条会称赞他的学生很棒。《第56号教室的奇迹》给我的第三个启示就是:美术教师队伍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
雷夫老师运用了“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让每一个孩子懂得自治,他们谦逊有礼,体贴别人,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是古今中外管理者所追求的最佳管理目标。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靠教师的自治实现无治无不治。因此,我们应该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放在首位,建立以激励为核心,以满足教师不同层次需求为目标,促进教师生成积极的心理活动和精神力量,主动自觉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为工作目标的实现而积极参与,积极创新,积极奉献,积极追求。
4.《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体会 篇四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体会
一、教育没有捷径,孩子信任我是最重要的,一个正确的教育行为,一遍十遍不能起作用,一百遍甚至五百遍,一定能收获奇迹。
真正的平等是建立在互相信任和依赖上的,需要老师放下尊严与价值。雷夫带的班教室序号56.这间不到40平米的房间,顶层有裂缝,如果碰上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会下小雨。教室里木制的椅子,有大大的裂缝。雷夫多次向学校反映这些问题,但得不到妥善处理。他决定通过自己的双手给孩子们一个安全的环境,于是牺牲了还几个休息日,敲敲打打,修好了天花板裂缝和桌椅。
他满心以为学生们会感激,但情形恰恰相反,没过几天,补好的桌椅又坏了,天花板因为孩子们不断用球撞击,又添了一些新的裂缝。一天晚上,雷夫正在为教不好一群顽劣的孩子黯然神伤,一部《红袜队的球》的电影启发了他。他想:怎样才能要求孩子们一夜之间改变呢?教育没有捷径,他要做得就是将这些年欠孩子们的一一补回来。雷夫开始反复修理被破坏的墙面和桌椅,往往孩子们头一天弄坏的东西,第二天就变好。两次,十次,五十次,有孩子终于苏醒了,开始爱惜东西并阻止其他孩子破坏。
有个孩子不想被雷夫征服,他故意砸烂椅子,并将破碎的木条丢弃在污水沟里。雷夫没有发火,没有指责,整整一天,他都没有吭声。等孩子们放学后,雷夫走到污水沟旁,从沟里捞起那些破碎的木条,清洗干净,重新组装。他的手不慎被钉子划破了,鲜血直流。猝然间,坚强的灵魂好像也被刺痛了,雷夫止不住流下了委屈的眼泪。此时,他压
根就不知道,那个男孩子,正远远地偷看着他。第二天,男孩坐在雷夫修好的椅子上,竟然格外安静。雷夫笑了!
二、忘我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去,重视孩子的品格教育,塑造人格才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酒精灯的事件,雷夫忘我投入的帮助,点亮的不仅是一盏酒精灯,还有女孩对学校的信心。让这位右手有点残疾的女孩子明白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不放弃就有希望!
雷夫认为学会生活比考试重要。我们中国的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课堂,课堂的策略,教学的效果。而雷夫关注的是非正式教育,通过带孩子出游,看歌剧、看电影、看球赛等各种课外生活的场合,适时教育孩子懂得守时,懂得尊重别人,懂得推己及人,怀有仁爱之心。
“品格远比学习成绩重要,正派得体远比考试得高分重要”这是雷夫告诉我们的,而在中国这个以应试教育为主,高考要挤独木桥的国度,这是我们这些
一线教师需要深入反思与品味的!
三、发现课堂的真正魅力:
不是表面的热闹和逗乐,而是来自对学生深度思考的激活和引发。让孩子们能够在各种失败中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才是课堂教学最大的成功。
雷夫说:课堂上,最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失败,并从失败中学习。他说他有这个感悟是来自于他的继女卡琳,这位美国医学博士、医学专家对他一节他自认为上得堪称完美的自然课的评价。这节课课堂气氛热烈而融洽,学生对雷夫提出的各种关于细胞的问题都回答正确,他们不仅彬彬有礼而且充分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去了,有的还表示很喜欢自然课,将来要当医生和科学家。
然而他女儿对这节课的评价是:最糟糕的自然课!这里的孩子以后都不会当医生!卡琳说:“孩子们上自然课应该放下书本,拿起实验器材……观察、实验记录、分析。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失败,并从失败中学习!”犹如阳光穿透
乌云,雷夫豁然开朗了!从此他的课堂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关注自己的“表演”是否精彩,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们是否真正动脑,更重要的是——他放手让孩子们失败,从失败中成长。
5.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篇五
近日,我阅读了雷夫·艾斯奎斯老师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心灵深深的被感触到了,像这样一个小小的教室,却能培养出这么多出色的学生,像这样一个小小的教室,能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而是许许多多良好的品质,而这些成功的因素,离不开雷夫老师那独特的教育思想。
作者雷夫,虽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老师,但是他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第56号教室辛勤耕耘,用自己那颗赤热的心全力教育他的学生们,他用敬业与爱心,收获了成功,创造了奇迹。“成功无捷径”是56号教室的座右铭,“好孩子,行事要努力”是56号教室的口号。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得好好做!作为一名教师,我敬佩雷夫·艾斯奎斯老师超凡的勤奋和卓越的教育才能。在雷夫老师的书中有一个例子引人深思:丽莎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在交作业时找不到了自己的作业,并当着老师的面到处翻自己的书包和资料袋。作为老师我们很清楚这是怎么回事,看到一贯这样的学生我们有时可能就忍耐不住了,会大发雷霆,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变成一位“大恶人”的形象。但是雷夫老师低下身子说他相信她,相信他写了作业只是找不到了,不过有一个大问题需要丽莎注意,那就是乱放东西。然后告知她可以在两位同学中挑选一位,中午帮助她整理资料袋。结果,从此以后丽莎的作业再也没有找不到过。读了这个例子,让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总是会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大发雷霆,或者因为学生犯了一点点小错误而大加批评,让学生感到恐惧老师。而雷夫老师却没有这样做,在雷夫老师的教室里,是以信任为基础,毫无恐惧的教室。
作为班主任的我,往往一直想的是要让学生怕我,而现在读了雷夫老师的书,我改变了这种想法:一个优秀的班级,老师和同学之间应该是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班级。而如何能建设成像雷夫老师那样的和谐班级呢?我思考了以下几点: 第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
用雷夫老师的话说“我这个老师没有特别突出的创造力,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我的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学生每天在校的时间是8个小时,占了全天的三分之一,一个星期就是56小时,一个月就是1680小时,一年就是15120小时,6年就有90720小时,几乎占了他们6年小学生活的五分之一,那么这么多的时间里,我们老师陪在孩子身边的时间又有多少呢?陪伴是会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起信任桥梁的必要因素,只有你在学生的身上花时间,才会有收获,而不愿意花时间的老师,往往和学生之间达不到心灵沟通的地步。特别是像一年级的孩子,刚刚踏进学校的大门,他们是充满了对陌生地方的恐惧,这时候,他们是最需要一个能够让他们信任的老师去依靠的,所以,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我们更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他们,去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不再恐惧。第二,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是教育智慧决定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雷夫提倡的教育观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要学生说道做到的,老师必须先做到。
6.《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篇六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该书是由“全美最好老师”雷夫.艾斯奎斯所著,原以为不同的国度的教育理念相差较大,可是当我通读全书之后,不禁感慨教育是相通的!没错,就如尹建莉所说“这不是一本美国人写美国教育的书,这是一本杰出教师写正确教育的书。”雷夫,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老师,他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第56号教室辛勤耕耘,用自己那颗赤热的心全力教育他的孩子们。他用简单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终身阅读”、“亲手劳作”、“以运动为本”等课程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立刻实践,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样实用。
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雷夫将此内容做开篇,可见消除恐惧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但这恰恰也是几乎所有老师都存在的问题。在成为一名教师之前就有人告诉我:“要能镇得住学生”,这也成为我后来做老师的一条原则。随着教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镇得住”绝不能依靠学生对教师的恐惧。特别是在做了妈妈之后,这种感觉就更为强烈。身为教师的我能够想象的到,开学第一天,面对40多个不懂事的孩子,老师肯定要“立规矩”。其实很多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习惯于了恐惧,因为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学校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镇得住”学生的老师,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我只能从家长的角度帮助他战胜恐惧,把它看作是一种挫折教育。也因此我能更深刻的从孩子的角度感受到,作为教师爱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遵循教育规律是何等的重要。爱心、耐心、信任、智慧,拥有了这些同样可以成为“镇得住”学生的老师。
在幼儿园,老师就用小贴纸、大拇指或好孩子在激励孩子,在小学变成了用红领巾来激励孩子,在大学变成了奖学金。激励是促进人们进步的神奇魔法。但是我们有没有怀疑过,这样的激励健康吗?有用吗?比如,现在的小学大多数都要求学生在三年级之前全部入队,可是,有些学生确实是不具备少先队资格的,但是我们让他们带上了红领巾,这其实已经破坏了红领巾的先进意义和激励意图,自然,学生对于红领巾也就不如一年级的学生重视了。
在雷夫老师看来,这种激励在道德行为方面来说只是初级阶段。如果道德行为有六个档位的话,小红花只是在第二档上。在第56号教室里,孩子们的水准远远超过了小红花阶段,达到了第六档。雷夫老师借用了教育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成长路线图:
第一档,我不想惹麻烦——靠惩罚在起作用;
第二档,我想要奖赏——靠贿赂起作用;
第三档,我想取悦于某个人——靠魅力起作用;
第四档,我要遵守规则——靠自律起作用;
第五档,我能体贴人——靠仁爱之心起作用;
第六档,我奉行既定的准则——靠境界起作用;
看来,激励的最高境界不是外在的褒奖,而是内心的愉悦。
雷夫老师把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观点导入任教的班级,使“六阶段”成为凝聚全班的粘着剂,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的成长。这“道德发展六阶段”仔细研究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我们不妨细细来看: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的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安静,老师来了!”孩子们紧张地彼此告诫。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老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爱。而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威胁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这种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但是,这样教小孩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雷夫老师在上课的第一天就开始和孩子们建立伙伴关系。他会先请孩子们信任他,同时承诺对他们的信任,让孩子们把第一阶段的思维拋在脑后。雷夫老师强调的是首要动机的正确引导,对孩子们的一生将有很大影响。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雷夫老师认为,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是很危险的,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他的话是有依据的,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是初中,有多少不是在奖与罚中进行的,奖励成了孩子们最爱的一种方式,“贿赂行为”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教室。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他们取悦老师,取悦父母,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他们的做法往往会使我们感觉很舒心,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为父母或老师努力的念头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压力,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备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己对生活如此不满。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让孩子们懂规矩是必要的,好一点的老师会花时间解释制定某些规则的“理由”,也有不少富有创意的老师会带着学生一起参与班级规范的设计。老师们依据的理论是,参与制定班规的孩子比较愿意遵守规定。事实确实如此。但雷夫老师通过许多例子发现完全遵守规则也未必是一件好事,比如他们缺乏真诚的感激和最大限度的创造性等等。所以雷夫老师认为能达到第四阶段是件好事,但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不论是儿童或是成人,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能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这种组合使得仿效成为不可能:就定义而言,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看看我现在在做的事情,这就是你们应有的表现。”一旦你做出示范,就等于违背了第六阶段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条自相矛盾的行为准则,让教学者陷入两难的困窘。
读到这里,我在想,如果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我也把这六阶段发展教给我的孩子们,那我们的班级也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7.我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篇七
一、雷夫的阅读课程
1.愿景系统
雷夫并未专门阐述这一内容, 这里主要根据新教育关于班级愿景的表述对雷夫这一课程的愿景系统试作一概括。
(1) 使命
综述——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
细述——在一年的时间里, 让每一个学生在不断追求道德第六阶段的基础上, 学会并逐渐热爱上阅读, 能将阅读和“身旁的世界产生联系, 最后具备超越现阶段想象范围的思考能力”“在角色、情境和自我之间建立联系, 并且把它当作做决定时的参考”。树立终身阅读的目标, 并因此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2) 愿景
让每一个学生成为热爱阅读的人, 在今后的生活中爱读书, 读好书。
让每一个学生通过阅读逐渐成为与众不同的人——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
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将阅读与世界联系起来。通过文学, 使学生们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 敞开心扉接受新观念, 踏上光辉的大道去远行。
(3) 价值观
我们阅读, 因为我们喜欢这么做。
我们阅读, 因为它是生活的基石。
我们阅读, 因为我们相信通过阅读可以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4) 阶段目标
由于雷夫的阅读课程持续的时间只有一年, 并未见其有明显的阶段目标, 但有些步骤是循序渐进的, 这里试作简单梳理。
第一阶段具体目标 (具体时间不确定) :通过双管齐下的策略, 使不同阅读程度的孩子均能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并进而培养阅读的兴趣。第二阶段具体目标:通过帮助孩子们选择图书并指导他们如何阅读,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阅读价值观, 并引导他们将阅读和身边的世界联系起来, 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进而树立终身阅读的伟大志向。
2.过程与方法 (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
(1) 向学生推荐好书。雷夫首先会向学生推荐他亲自阅读过的好书;其次, 他还会仔细研究历年得“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凯迪克大奖”的好书, 以便向学生推荐;另外, 他还向图书管理员咨询好的书单。雷夫向学生推荐图书是因人而异的。他会针对不同阅读兴趣和不同阅读程度的个体推介更合适他们的图书。比如对喜欢哈利·波特的学生, 雷夫则会向他推荐其他奇幻文学作品, 对喜欢读《幻象天堂》的学生, 他则会建议他们借阅《纳尼亚传奇》的下一册。
(2) 针对班上学生阅读程度的不同, 雷夫采用双管齐下的策略。首先, “我会经常解释教材, 让落后的学生跟上进度, 还会事先帮阅读程度只有初级的学生准备特别简单的段落, 让他们在课程开始前便赢在起跑点上”;其次, “是让个别的学生阅读合乎自己程度的书籍”, 保证所有人都能在阅读中取得应有的提高。
(3) 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师助读相结合, 个人独立阅读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纸质图书阅读与有声图书阅读相结合。比如, 当他注意到学生们对由演员乔·莫顿朗读的《麦尔坎X自传》, 以及薇诺娜·赖德朗读的《安妮日记》反映特别好时, 他就组织学生听读。“并且会不时按暂停播放键, 确认孩子们都了解某个重点, 或是针对某个关键议题进行讨论”。
(4) 善于运用图书馆的环境、资源。他不但鼓励家长们也这样做, 还特别重视在图书馆对孩子们的引导。
(5) 通常在午餐时或放学后, 开办读书会。每读完一章, 就组织大家讨论一次。同时, 他还鼓励家长在家里如法炮制, 和孩子们一起读书、讨论, 做他们的榜样。
(6) 引导孩子将阅读的内容和身旁的世界联系起来。鼓励他们“在角色、情境和自我之间建立联系, 并且把它当作做决定时的参考”。 雷夫还引导学生去欣赏由他们读过的原著所改编成的电影或演出, 带着他们讨论原著和改编后的作品有何不同, 即将此课程与电影课程结合起来。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们的阅读热情和积极程度”大大提高。
(7) 将阅读课程与写作课程结合起来。在要求学生写读书心得时, 他会指定学生阅读难度较低的书籍, 比如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的作品和其他易读且杰出的小说, 让每位学生自行选择, 阅读能力落后的孩子可以挑选由贝芙莉·克莱瑞所写的简单作品。所选的小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趣味横生、深受儿童喜爱且引人入胜的作品。诸如《幻象天堂》《碧祝丝与雷梦拉》《波普先生的企鹅》等。“读书心得分为几个小单元, 每个单元都对应了小说中的某个元素, 包括主角、反派、冲突、故事背景、情节、高潮、结局, 以及主题。”
(8) 借助网络资源帮助孩子做好阅读评估。
二、对雷夫阅读课程的解读
雷夫的教室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如何与孩子建立信任?他特别注重榜样的力量, “要他们做到的事情, 自己要先做到”, 雷夫自己就是个“善于阅读的人”。也正因为如此, 当他向学生们推荐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好书时, 学生们都愿意接受。他除了在班上开办读书会外, 还鼓励家长在家里如法炮制, 并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讨论, 做他们的榜样。同时, 不管什么课程, 雷夫总是从促进学生的道德自律入手, 阅读课程也是这样。
在阅读课程中, 雷夫强调强大的目标引领。他要孩子们相信:我们阅读, 因为它是生活的基石, 通过阅读我们能逐渐成为与众不同的人——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 通过阅读可以拥有更美好的人生。在他的教室里, 孩子们在阅读时发出多少笑声和留下多少泪水, 成了他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唯一标准。
在雷夫的引导下, 学生们在阅读中具有了“个性的智力充满性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他除了引导学生们在学校、在家里阅读外, 还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到将“知识、热忱, 以及阅读的喜悦”视为理所当然的图书馆, 使他们置身于热爱阅读的人群中。在这个阅读课程的穿越中, 雷夫注意到了班上那些阅读困难的学生, 为他们提供正面的引导, 他为那些只有初级阅读程度的学生准备了特别简单的段落, 在他的道德课程的引导下, 这些孩子大胆地在同学们面前朗读, 因为他们知道就算遇到困难也不会被同学耻笑。这样他们也能体验到阅读的成功, 这些孩子的阅读积极性被大大提高, “就连成就感最低的学生也开始建立自信”, 从而不断去追求卓越。
新教育认为“课程是包含着愿望、计划与结果在内的整个过程。或者是包含了愿望、计划与过程在内的一个结果。这就是说光有愿望、计划、书本, 这还不能说是一个课程” 。雷夫的学生之所以能够很好地穿越这个课程, 还在于他不是简单粗放地把好书推荐给学生, 给他们简单地组织个读书会或把他们往图书馆一放完事, 他还十分关注学生在课程中穿越的实际状况, 并加以指导。雷夫认为“怎么读要比读多少重要”。首先, 他会注重对学生所要阅读的作品的精心选择, 包括要做读书心得的书目。在阅读某本书之前, 他往往会解释相关的背景知识;在读书会上, 他会组织学生讨论;在组织收听专业的有声图书时, 他会在事先有所准备, 根据学生的反应不时按下暂停播放键, 确认孩子们是否都了解了某个重点或针对某个关键进行讨论, 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听得懂。
需要注意的是, 雷夫这么做不是一味地为了降低学生阅读 (或听读) 的难度, 相反, 他在课堂上带读的书本的难度相对较高, 这样做是力求为学生塑造富有挑战性的环境, 并在这样的环境中敦促他们追求卓越。这么做, 不仅巧妙地在本课程中实践了他的道德课程, 更重要的是运用这样的难度在课程中培养超过学生所在年龄阶段的程度的“思考力”。 他鼓励学生们在角色、情境和自我之间建立联系, 并且把它当作做决策时的参考;在莎剧课程中培养他们通过阅读不断深入地理解自己所演的角色, 包括每月的读书心得的开展, 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
雷夫的阅读课程的一大亮点就是善于运用各种资源。从开始的为孩子们选书, 到后来的阅读评估。他向学生和家长推荐相关网站上的“阅读指南”, 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生字学习运用问题以及阅读后的理解问题, 促进了学生在阅读、写作、思考上的进步。
8.《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心得 篇八
那何谓奇迹呢?奇迹是那些指难以做到却做到了,不太可能发生却发生了的事情。雷夫老师所带的第56号教室的学生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可就是这群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在美国全国测试成绩中竟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的前5%,长大后的他们纷纷就读于名校,取得了不凡的成就。那是什么促使雷夫老师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呢?我想读过本书的人应该和我有同样的体会,那是雷夫老师的爱与智慧。
正是因为雷夫老师的爱与智慧,才把一批批的孩子变成了爱学习的天使,才会使那间漏水的小天地上演了一个个让人赞叹的奇迹。仔细读本书,我相信你会惊讶并赞叹雷夫是一位多么热爱学生的老师。他会为了帮孩子放大编织线绳所需的图案而等待四、五个小时以致牺牲自己的周末,而且说到做到。他会在带领孩子们旅游时细心的看着地图推测参观景点当时太阳的位置并据此安排活动,这只是为了拍出光线最好的照片。这是一位让人敬佩的老师,因为他说到做到;这是一间令人振奋的教室,因为这里的`事情说发生就立刻发生。雷夫老师对教育和学生有信徒般的坚持,父亲般的亲切,还有哲人的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他拥有智慧,拥有力量,所以他能创造出奇迹。
还记得雷夫老师口中那个书包特别乱的叫艾利克斯的男孩吗?其实,我们班里也有这么两个小邋遢,他们的桌面乱的不成样子,作业常常找不到。我多次告诉他们要把桌面整理整齐,而他们却当作耳旁风,最后气得我把他们的书全扔到了地上。但我的发怒并没有使他们改过自新,他们的桌面依然如旧。我想如果我早点接触雷夫老师,运用雷夫老师般的智慧处理这件事,事情也许会是另一番情景。
9.《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心得 篇九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推荐人说很好,很值得读一读,并未在意,甚至忘记了它的名字;第二次听到这本书,恍惚觉得听过,却又成了过耳之风,无动于衷。它真正成功地“诱惑”了我,是在学习后的交流会上。对雷夫赞赏有加,雷夫演讲时的幽默,雷夫教育学生的做法,听着老师的讲述我已经如痴如醉,好像我也亲历现场,受了场精神洗礼般。于是,从最初的“不理不睬”,到现在我对雷夫“无比崇拜”,甚至相见恨晚的感慨。
在开篇我就被雷夫的一句话深深地迷住了——“我痛苦地认识到自己不是个超人”。我想这是每个教师都会有的痛苦,至少我就这样痛苦过。就在做教师之初,当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我“千呼万唤始回头”的时候,当学生从书桌里拿东西“大书小书落地板”的时候……我恨不得手里有魔法让所有的学生都乖乖听话,好好学习。后来我发现这一切不可能,所以我也痛苦地认识到自己不是个超人。
雷夫虽然不是一个能够飞行拥有超能力的超人,但是他却真真正正地在学生的生命中起到了“超人”的作用,他用自己常人的能力使学生走上了不寻常的道路,现在令我痛苦地是:“我不是雷夫”。
雷夫作为人是寻常的,但作为教师他绝对是有“超能力”的。超人有一种超能力是“热视力”,几乎能够燃烧和融化任何人或物质。雷夫也有这样的超能力,他能够点燃所有孩子的热情,使他们成为爱学习的天使。数学课是最能开发学生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的`,雷夫上课时巧妙地使用“数字砖”将游戏和数学融合在一起,学生在一次次挑战中巩固数学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样的情况,如果我是雷夫的学生,这样的数学课我怎能不爱呢。在阅读方面,雷夫为孩子挑书只有三个原则:“乐趣、热情、引人入胜”。这是雷夫追求的阅读境界,当然,他也的确做到了。在这样一个富有挑战的阅读环境中,孩子们追求卓越,将阅读和世界联系在了一起。
更令我佩服的是,雷夫的学生几乎是全才,他们爱学习,爱运动,能唱摇滚,能演戏剧。雷夫自豪地称他的学生们为“小霍勃特的莎士比亚们”。他可以带领学生去写剧本,背台词,排戏剧,最终到国外演出。然而从酝酿到演出这期间需要一年的时间,是什么使雷夫如此坚持却又不急躁?是什么使学生能够理解莎士比亚并最最终成果演绎?我想,应该是雷夫的热情,他用自己为师的热情点燃学生的热情,他用自己对沙剧的热情点燃学生演出的热情。我想,如果我跟在这样一个又唱摇滚又演戏剧的老师身边,我也会很幸福充实。
读完整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班训,是这样说的:“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好好做。”与其说这是雷夫要求学生的,不如说,雷夫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不是偶然的,他的“超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他努力得来的。在一次做实验的过程中,他的头发被点燃了,他却浑然不觉。“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火了都米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是正确的。从那一刻起,我下定决心永远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中去。”
是的,就是这个词“投入”。班里的实验器材他自己掏钱购买,这是金钱的投入;每天早到一个小时,晚走一个小时,这是时间的投入;对学生的爱与呵护,这是情感地投入。就这样雷夫老师在一个漏雨的教室里全身心地投入着,一投入就是25年。“假如你扫街,就扫得有模有样,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这是雷夫最喜爱的一首诗。李希贵评价说:像莎士比亚写诗那样去教学、去带孩子们看球赛、去带孩子们旅行……于是,雷夫的莎士比亚式态度造就了一群小莎士比亚。这是雷夫的成功,也是教育的成功。
10.《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篇十
我的震憾,首先来自于雷夫老师“几乎每年48周,每周6天,每天12小时的和学生们涌进教室里,沉浸在莎士比亚、代数和摇滚的世界里”。其次,我的震憾还来自于雷夫老师那一次“教室里的火”——教师上课上得竟然连自己的头发着火了都还不知道!竟有如此投入教学的老师!而且学生们“抡起胳膊使劲地打我的头”时,他却“觉着当老师棒极了”!而更让我感到震憾的是,雷夫的学生们竟然都着迷般的每天提前2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内又仍不愿离去。这是一种怎样的“疯狂之举”,又是一种怎样的教育奇迹!
作者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从教二十五年来,一直在一所叫霍伯特的小学担任五年级老师。这所学校位于美国的洛杉矶,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并且大部分来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可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雷夫老师班里小学生的成绩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前5%,而且孩子们谦虚有礼诚实善良。长大后,他们纷纷进入哈弗、普林斯顿等名校就读取得不凡的成就。作者的着眼点不在成功,而在过程上。他心态平和而自信地写了许多发生在第56号教室中他和他的学生们零碎的事儿。这些小事儿,在许多教室里都会发生,情形似乎大同小异,但是第56号教室却让这些小事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意义。
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雷夫先生为了让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付出了努力与艰辛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成功无捷径的真谛。雷夫先生每天为了自己的学生早上三点多从家里出发,倒好几次车在早上六点多赶到教室,晚上六点离校。节假日还带着学生到学校去上课,这些都是免费的。他那所谓的“魔鬼式训练”、学习“8法则”——解释、示范、模仿、重复、重复、重复、重复、再重复,都是建立在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出于对学生的那份爱的基础之上的。爱好孩子是很容易的,但要爱那些调皮的孩子,就真的需要我们老师的爱心了。对于班上的任何一个学生,对他们的态度,雷夫先生都是不放弃,不抛弃。
在雷夫的用心、努力下,雷夫和他的学生受到了外界的高度赞扬。在我认为,雷夫心中最骄傲的应该是n年后他的学生还会回到56号教室去看望他、帮助他和他的学生们,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然而雷夫却说最骄傲的是学生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于是我豁然了!忘也好,记也罢,只要真心付出了,付出得有意义,何必计较、在意那么多呢?
很感谢学校为我们推荐的这本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因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还给我带来了一个教育家典范、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和启迪。感谢雷夫,因为他提醒了我,多一个角度去认识这个世界,还因为他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教育的关键还在于不断地实践、反思、实践,因为“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的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
11.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心得 篇十一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全美最佳教师” 雷夫・艾斯奎斯著作的一部畅销世界的教育类读本,讲述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故事,轰动全球,深受读者的喜爱。以下是我的读书心得:
当一名教师倾其所有精力、美德与创造力,他能为学生做什么?如果认识了美国的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或许便有了答案。第56号教室的孩子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全国测试成绩高居全美TOP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这一切奇迹的谛造者就是――雷夫・艾斯奎斯老师。这位心灵导师,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技巧,以及人格、信念的培养。
艾斯奎斯用简单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终身阅读”、“亲手劳作”、“以运动为本”等课程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立刻实践,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样实用。
12.读《第56号教室奇迹》有感 篇十二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2》有感
拿起这本书,我心中涌起的是一份遗憾。如果让我在二十年前读到这本书,那么,在走上教师职业的第一天,我就会从关注孩子们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的点点滴滴开始,塑造着孩子们“莎士比亚写诗一样的人生态度”(李希贵)。也许,我就不会在认可“教育无小事”的同时,却在日复一日的学校生活中,忽略了许多发生在身边的风景,而让“教育也没有多少大事”不断上演。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庆幸。雷夫·埃斯奎斯老师把所有教室内外遇到的一切和他所创造的一切都演绎为平凡而动人的教育故事。在平凡简单中,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复杂而又丰富的精神世界;在单调重复中,让我们领略到山重水复、多姿多彩的教育艺术。它让我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能时时找到一个对照、学习的榜样,让我的教育理想变得更为清晰。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雷夫老师探讨的几个问题:他要学生了解时间的重要,学会专注,远离电视,学会如何做决定,为自己制定高标准,无私和利他,以及谦逊。最重要的是,他强调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我们如果想教育好孩子,那么首先就要成为我们期盼孩子成为的那种人。
时间的重要性,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永恒命题。珍惜时间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对于成人来说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训诫。孩子需要理解:守时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为了守时,我们就要计划好之前的每一件事情,这也从一个侧面训练了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让他们明白,每一件事都不能拖沓,不然就会影响到下一件事。对于教师而言,要成为学生有效时间管理的典范。最杰出的教师懂的和学生相处的分分秒秒都很宝贵,而且能善加利用。这让我想起曾经听过的一场讲座——一堂好课的标准,其中之一就是要准时下课。现在对于我自己的课堂,我也开始要求自己准时下课,正因为我要准时下课,我才更感觉课堂上的每分每秒都如此珍贵,都要更有效利用才好。
专注是成人们最希望孩子具有的品质。在教室里,教师希望孩子能专注得听讲;在家里,家长希望孩子能专心得完成作业。可是雷夫老师告诉我们,比专注于学习更重要的是要专注于自己的梦想与目标,这样孩子们的人生才会变得更美好。许多成功人士都有的一个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对自己的事业保有高度的专注。正是因为这份专注,他们或者是创作了不朽的作品,或者是成就了伟大的事业,而他们的专注换来了更多人的专注。当我们也沉醉于一首名曲,一副名画时,我们的专注正是他们昔日的专注所换来的。要让孩子懂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你的专注有一天会换来他人的专注。
这本书的结尾也引用了我很喜欢的一个故事——扔海星。也许很多人觉得他只是扔了少量的海星回到大海里,比起更多的躺在沙滩的海星,这个数目小的惊人。是的,对于躺在海滩上更庞大的数量而言,扔回一个海星的举动不值一提。但是对于那只获救的海星来说,它的生命重新起航了。作为教师的我们,即使不能兼济天下,至少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送回一只海星,两只海星,三只海星„„去努力帮助那些沙滩上的海星回到大海,自由自在得追寻他们原本就该拥有的美好生活,这就是每一个教师应该致力于做的事。
13.《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心得 篇十三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美国小学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写的书,作者是从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教学方法的总结来写的本书。而对于我则更多的是从作为一个家长的层面来阅读这本书: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让我们的孩子爱上学习?
雷夫在书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雷夫相信“你就是榜样。绝对不要忘了,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需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先要做到。”这个道理显而易见,如果你是一个经常迟到的老师,怎能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如果你是一个沉溺于手机的家长,你怎能要求孩子远离手机,戒除网瘾?如果你是一个容易动怒发火的家长,你怎能要求孩子温和有耐心呢?
关于阅读,“阅读是学校里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其他课程。如果孩子不能学着好好读书并且喜欢阅读,那么这个孩子在其他方面发现成功和幸福的机会就很低。”正如雷夫老师相信:热爱阅读的孩子们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然而培养一个好的、热爱阅读的习惯不是一天、一月、一年就能养成的,反思下我们自己,作为家长的我们有自己的每月阅读计划吗?一年能读多少本书呢?所以阅读习惯我们必须以身作则,当个好榜样,同时陪伴着孩子一起读书、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关于数学:本书中提到的“数字的研究是门极端的学科,孩子不是爱它,就是恨它”。好多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没有语文那种诗意、气魄、伤感、欢乐,也没有音体美的愉悦、宁静、伤感。我自己真就有非常深刻的体会,无论是中学数学,还是考上大学后的高等数学,无论如何我就是没法喜欢上这门学科。然而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呢?雷夫的观点就是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感,他没有把整堂课的时间拿来做练习,而是尽力去帮助孩子理解数学,学着喜欢数学。让学生克服对数学畏难心理,让孩子喜欢数学。
关于电视、电影:56号教室20多年来一直有一项让人羡慕又紧跟潮流的课堂活动就是看电影。与很多人给学生看电影是为了填补时间的空白不同,雷夫给学生看电影是为了学习,让他们从中学习历史、艺术乃至人格,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终身受用的东西,这是多么伟大又实用的教育方式。其实对于能否让孩子看电视,我一直都持赞同的观点,因为无论是迪士尼的经典动画,还是BBC的探索奥秘,还是诸多拍摄优秀的记录片和电影都能建立孩子好的品格,并启发他们去了解探索更多未知世界,从而努力学习,并爱上学习。
【我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推荐阅读:
我读56号教室的奇迹(王倩)10-02
《56号教室》读后感09-28
生命的奇迹周记07-26
有关创造奇迹的名言10-12
我期盼的奇迹作文11-05
信念的奇迹优秀的作文07-14
书籍《教育的奇迹》读书笔记感触10-03
你就是自己的奇迹800字作文07-13
低温世界的奇迹阅读训练及答案07-27
你我都可以成为创造奇迹的那个人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