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三个白痴(三傻大闹宝莱坞》赏析

2024-09-05

电影《三个白痴(三傻大闹宝莱坞》赏析(精选11篇)

1.电影《三个白痴(三傻大闹宝莱坞》赏析 篇一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印度教育喜剧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两个好朋友拉加和法罕寻找失散多年的好兄弟兰彻的旅途,以第二主人公法罕的视角重现了他们不平凡的大学生活,展现了青年人对自身命运的迷茫、担忧、恐惧。更深刻批判了印度填鸭式、等级式教育,启迪着我们教育要因材施教,体现个性。

皇家理工学院是全印度著名的学府之一。能来这里上学的学生必须经过一番苦战,才能从400万份申请书中脱颖而出,成为200份中的幸运儿,真可谓是万里挑一。当然,一旦考上了这所名牌大学就意味着平步青云,成为人人都羡慕的工程师。因此,这里的每个学生都身上都肩负了家庭的希望,就比如说剧中的主人公之一法罕,他之所以上皇家理工学院,是因为父亲殷切的希望,而非心中所愿。

当所学非所愿时,我们的学习效率就会低下。因为我们只觉得所学的只是一项任务,把它完成就好了,这时学习就变成一种责任而不是义务。孔子在《论语》中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在剧中试考第一的兰切也说“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所学习的事是所感兴趣的,执意的,我们就会变成乐知者。而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是不同的,但学校、老师、父母、甚至于我们都会自动的忽略我们的兴趣爱好。就像剧中的法罕梦想成为一名摄像师,但他只能把梦想埋在的埋在心中,以至于他活得很痛苦,这样怎么可能会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就算他很努力学习,可每次还是垫底。

“没人会记住第二名”、“为了自己的成功,你必须把把别人挤下去。”影片中的“病毒”校长奉行填鸭式、等级式教育,在学校彻底底贯行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而乔伊和查尔图变成了这一法则下的牺牲者,乔伊接受不了被退学的打击上吊自杀。查尔图更可怜,他似乎变成了另一个“病毒”校长,为了分数去学习,不择手段的去达到目标,以他人的成功来衡量自己。他的人生就像一场赛跑,永远在追赶着一个虚无的敌人,活在他人的影子下。在这场比赛中,他筋疲力尽却又不得不前进,可前进的只是他的躯体,失去了自我的灵魂。

其实,教育的初衷应该是为了让人明白作为一个人需要对人类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而非是人获取金钱、权力、名利的手段,正如电影中所说“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不是为了享受人生。”所以学校不应该成为考试工厂、老师不应该成为教育流水线的工人、学生更不应该成为千篇 一律机器。一直以来,很多学校实行应式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分,其实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以至严重忽视了学生个性,甚至扼杀了这份个性,造成很多学生对权威言听计从,知道做什么,不敢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缺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批判性精神。

艺术来源于生活,《三傻大闹宝莱坞》反映反应的现象其实就在你我身边。衡水中学要求学生必须手写印刷体、被誉为高考工厂六安市毛坦厂中学学校……再说说我们自己父母就怕我们输在起跑线上,一是拼命补、补、补!别人会的我们要会,给人不会的我们必须也要会,却不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即使马戏团的狮子也会因为怕鞭打而学会坐在椅子上 但你们会说这是‘良好的训练’ 而不是‘良好的教育’。”学生不是马戏团狮子,所需要的不是良好的训练,而是良好的教育。而良好的教育应该是充满多姿多彩的灵魂,并不是以升学历可高分来划分。

要达到良好的教育,首要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其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个性,用这两者达到文者习文,武者习武。教育的春天应该是万花争艳,让每个学生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青春之花。而在这条走向春天的路上,我们的旅途还很漫长。

作者:方丽兼

公众号:鲁东语文工作室

2.电影《三个白痴(三傻大闹宝莱坞》赏析 篇二

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 拉康就创建了有别于弗洛伊德学说的“镜像阶段”理论[1]。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1901—1981) 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学说的基础上, 针对人的无意识和语言方面的关系问题, 向弗洛伊德提出了挑战, 进而进行了新的理论阐述和解读, 从而完成了对传统精神分析学说的创新和革命。

一、镜像理论的发展历程

关于“镜像理论”的最初形成阶段, 可以追溯到1949年举办的第十六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年会上。在此次大会的演讲期间, 拉康试图用一种情景化的方式, 也就是在演讲时使内容和字里行间模棱两可、毫无逻辑关系, 让台下的观众不知所云, 也不敢妄加断言其所阐释的理论框架。将观众慢慢的带入无意识的混沌状态当中。这次大会上发表的演讲稿, 也就是拉康“镜像理论”形成的雏形。

那么作为伟大理论雏形的演讲稿, 在这里有很大的必要, 做一个简短的梳理。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我们一步步感受“镜像理论”的深度, 体验它的高度。拉康一直以来是一个信仰理论的人, 他相信理论带给人的激情、内驱力等。因此在开始的演讲中, 他旗帜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指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是跟笛卡尔所提倡的“我思故我在”中的“我思”的哲学观点完全不一样的。这样的观点将自己完全从自我幻想的禁锢中挣脱出来, 进而使个体成为依附于理论的能指。在拉康看来这个能指符号就是语言, 是语言破坏了人们认为的“我思”, 将“我思”彻底击败, 而归顺于符号能指。

拉康挣脱了所谓“我思”的羁绊, 带着与导师柏拉图“意象”的切合, 开辟了“镜像理论”新的天地。

拉康对于“儿童”到成人的发展过程, 用“三个阶段”的历程来阐述。他首先提出人的三种生存状态:需要、需求和欲望。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心理的三种境界:实在界, 想象界和象征界。本文将用拉康镜像理论所阐述的三个阶段, 来展示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的发展历程和心理变化。

二、混沌的自己和他人的欲望

拉康认为, 婴儿刚刚出世的时候本是一个“未分化”的“非主体的”自然存在, 属于无物无我、混沌一团的“前镜像阶段”, 处于这一时期的婴儿没有任何整体感或个体统一感, 有的只是支离破碎的身体经验[2]。

从出生到6个月期间的婴儿, 在镜子面前没有办法辨认自己的统一整体, 看到和认识到的自己是模糊和分裂的, 比如头脑中的概念只有头、手和脚等, 但是却没有办法把他们组合起来, 甚至在这一阶段的婴儿总是咀嚼手指和脚趾, 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不知道这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而在此阶段的婴儿, 有着对生活本能最基础和最低层次的需求, 例如事物、安全和母爱等。这种需求可以使婴儿得到满足, 就像在影片中的三位主人公, 均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法兰是一个庄园护工的儿子, 而拉杜和兰乔均来自普通的工薪家庭, 或许拉杜的家庭生活情况会比兰乔好很多, 毕竟拉杜家里没有一直生病并且没有经济来源的父亲, 还有因为没有嫁妆而没有办法出嫁的姐姐。但是对于只有六个月大的他们来说, 这一切并不重要, 在他们的眼中看到的一切都是零碎和混沌的, 他们想到的只是自己的食物和安全。在他们的生命中还没有“他者”的存在。

然而, 他们却都无法避免的进入了实在界而形成的“他者”状态中, 在印度极其尊崇礼教的生活环境成长下, 每个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都寄予着很大的期望, 甚至到了一种歇斯底里的欲望境地。虽然从出生他们就被灌输:生存就是赛跑, 必须全速前进, 否则就会被践踏。甚至包括自己的出生, 也得和另外3亿精子赛跑。但是, 在出生之后的命运, 却被放到了另一种欲望的手中, 而这个手正是父母。就像拉杜所说自己出生于1978年5月15日下午, 而5月16日的那一天, 爸爸就宣布我的儿子会成为工程师, 从此他自己的命运就被按上了“工程师”的称号, 没人问过他想做什么。

相比较而言, 法兰和兰乔并没有像拉杜一样, 被迫按上“工程师”的印号。然而“他者”的镜像却也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 “护工的儿子”、“穷人的儿子”等这些, 在他们没有意识, 没有任何选择的情况下, 已经被扣上了“他者”的影像。

三、无意识中“他者”的找寻

婴儿通过镜子观察到的事物, 从刚开始的支离破碎到后来惊奇的发现原来这个就是自己, 在好奇心加崇敬心的促使下, 对自己产生了依恋。这种依恋来自于婴儿时期, 也将是伴随人的一生。拉康将这种依恋表述成:“这不是一个自我意识面对另一个自我意识, 也不是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的征服。而是幻想对于虚无的映射,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奴役。”[3]

而这种映射和奴役正是婴儿对镜中自己态度的反应, 从前镜像阶段的破碎拼接到现在的整体, 正是他们追求的一种完美, 这给他们带来了一种愉悦的感觉。然而拉康认为, 他们在镜中看到的自己并不是真实的自己, 而是一个“他者”, 一个与母亲形象以及周围的环境组成的非自我。可是, 处于迷恋阶段的婴儿却无法理解这些, 终于找到了在前镜像阶段对于自己混沌状态的缺失———完整的影像, 因此就会不顾一切执着的去追求, 将自己完全交付于这个陌生的“他者”。

由以上图可知[4], 意识主体也并不是全部, 无意识的他者, 有时候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根据拉康的解释, “无意识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5]。因为谨记要成为工程师的重托, 影片的第二位主人公拉杜放弃了自己心爱的动物摄影爱好。一方面, 成为一名工程师是父母欲望的发泄;另一方面, 父母作为镜中的“他者”, 是自己在完美状态的缺失, 因而极力去追求那所谓的工程师梦想。

影片中的第三位主人公兰乔是另外一位“他者”形象的迫害者, 家庭经济上的苦难、父亲的重病以及因为没有嫁妆而无法出嫁的姐姐。这一系列的现实问题, 让挣扎在贫困生活中而无法自拔的他, 对自己的学业和未来抱有着很大的希望, 甚至于是寄托, 他对自己的压力和期望远胜于自己的生命, 全家人都把自己看做是家庭未来的希望。而当这种寄托和压力, 在现实中压抑的无法喘息、无处安放时, 就要找到一个“他者”的影像来安慰内心的不安, 然而如果周围都是残酷, 都是不安, 在现实中找不到完美中缺失的“他者”影像时, 人们就会把这种渺茫的寻找寄托在神灵身上, 抓住这一线的寄托牢牢不放。令人悲痛的是兰乔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他害怕自己的失败, 害怕自己的任何不足, 害怕到只有在象征完美“他者”的神灵中找到一些安慰。

作为第一主人公的法兰, 是此影片要完美呈现的一个角色, 他有着更加坎坷的人生经历。从一开始的庄园护工的儿子, 到不经意的偷偷上学听课, 再到以后直接代替庄园主儿子上学。这一系列的身份改变, 让他对于未来对于前程没有了期望, 没有了寄托。他没有拉杜有着父母的期望, 没有兰乔有着家庭的负担, 而尽管如此, 他同样拥有着缺失, 他的缺失就是自己, 对于自己身份的认同, 对于自己影像的渴望。从而我们就不难看出, 正因为如此, 他寻找的所谓缺失的“他者”就是自己的内心。他相信自己并且按照自己内心来做事, 按照自己的爱好去学习去工作, 遇到事情就会说“ALL IS WELL”, 这样的一种状态正是自己所要寻找和追求的“他者”。这是一个完美的化身, 他现实中的缺失是人们所不可企及的, 而他影像中寻找到的“他者”缺失, 却是每一个现实中的人, 真正所缺失的。通过对想象中的自我的一种身份认同, 他把想象中的自我当成真正的自我, 认同成他自己的身份。在拉康看来这是一种主题缺失的寻找, 也是对于离开母体的一种自我补偿。

这是拉康镜像理论的想象界, 也称为是镜像阶段。通过想象界, 镜像阶段继续对于人体的成长发挥影响, 这就进入了镜像阶段的象征界。

四、“自我”与“他者”的融合

拉康认为处于镜像理论的第二个阶段即想象界, 本身就是一个想象的存在, 他看到的自己是误认为的本身。“俄狄浦斯情结”是主体从“想象界”进入“象征界”的入口, 儿童大约到达3岁左右的时候, 开始学习语言, 开始认识符号, 可以用各种象征符号来表达思想, 那么此时就进入了象征界, 这个时候的儿童可以用“他者”的影像来与本身的自我产生统一认同, 也就是说, 这个时候进入了发展特质的时期。

而每个人要达到的最终完美目标也是“自我”和“他者”的统一, 努力的做到避免两者的分裂。这个境地被德里达形象的称之为“中心” (center) 的体系。

想象界和象征界的概念并不能完全的区别开, 其中的部分还有一些重合。两者的共同之处就是“他者”的介入, 只不过不同之处就是想象界有了语言的成为, 因为语言本身就可以成为象征界阶段中的“缺失”。而影片中的大部分环节就是在象征界表现出来的。

(一) 法兰:内心的“他者”, 最大的赢家

影片中, 进入皇家工程学院的新生们, 在当天晚上必须遵守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就是要穿上内裤, 去给学长们致敬。似乎大家都很乐意接受这个现实, 并且也都没有异议的保持着, 这是一种“他者”给予学长以及新生们的暗示。只是当法兰以一个特例没有去执行, 并且不理学长, 而跑进屋里去时, 每个人的“他者”影像瞬间崩塌, 新生们惊讶的表情和学长愤怒的大叫, 宣示着一种新的“他者”影像的重生。

拉康认为“他者”和现实的“自我”是没有办法达到中心的中心却是难以企及的, 因为任何事物都没有办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中心相融合。正因如此没有办法达到最终完美, 而产生了欲望, 一种目标达到的能指, 这就是拉康所提倡的欲望理论, 而这里所说的欲望, 并不是物欲或性欲, 而是接近于中心能指的一种愿望。这样的欲望就像“俄狄浦斯情结”中的主体对于性欲对象的感觉。法兰因为个体身份的缺失, 所以他的“他者”就是自己, 极力的从自己内心出发。因而如此, 他敢于反对旧有的制度, 敢于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课堂上, 老师让他定义“机械”一词, 他用很简短的话表示:可以减少人类劳动数量, 避免浪费时间的就是机械。老师要的是及格分数, 而他要的是知识, 他是非常的热爱机械, 而不是像外号是“消音器”的那位学生一样, 只是死记硬背的记住什么是机械。他不在乎老师是怎么看待他, 当一堂课被赶出来, 他就会溜进另一堂课, 不管是大一还是大四的课, 反正只要是学知识就可以。而他对机械更是激情, 他一发现它们就要去肢解, 结果有的可以装回去, 但是有的就装不回去。

法兰的学习不为学位, 不为成功, 为的只是兴趣, 正是这种“他者”就是内心的信仰, 让他没有负担, 没有恐惧, 有的只是对于机械的热爱和激情。正因如此, 他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他获得了最后考试成绩的第一名, 而且获得了400个专利奖项, 成为最有名气的科学家。

(二) 拉杜:父亲的“他者”, 虚幻的童话

而拉杜的“他者”就是父亲, 家里唯一的可以买得起的空调被按在了拉杜房间, 就是为了让他有个好的学习环境;而父亲一直没有买车, 还骑着一辆小摩托, 就是为了拉杜的学习费用。在这样非压力强迫下, 拉杜放弃了自己一直热爱的动物摄影, 并且成为野外摄影师的梦想。放弃自我, 按照“他者”的影像来生活, 也是拉康影像理论的一部分, 只不过拉杜的“他者”并非自己寻找, 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里, 虽然每天用功读书, 但是换来的还是不佳的成绩, 他仿佛生活在虚幻的生活中, 而这个虚幻正是父亲的“他者”影像造成的。最后, 他和兰乔考取倒数的名次。

(三) 兰乔:恐惧的“他者”, 压抑的灵魂

兰乔的家里就像是一个五十年代的黑白电影的翻版, 一个昏暗、狭小的房间, 瘫痪的父亲, 咳嗽的母亲还有由于没有一辆车的嫁妆而没有结婚的姐姐, 发霉的沙发, 破屋顶二十四小时供水。“他者”的影像就是家庭的贫困和各种经济问题, 改变家庭的生活状态将是他的追求。曾经很长一段时间, 兰乔靠着心中神灵的“他者”影像生活, 在现实无助面前, 只有将希望寄托在虚无的世界中。

而当成绩的压力逼迫而来时, 兰乔在法兰的帮助下, 虽然克服了神灵的阻碍, 可是面对着主任的恐吓, 他选择了离开法兰的阵营。将“他者”放在了成绩上。而当父亲疾病住院时, 法兰在情急之下用小摩托及时送到医院, 挽救了父亲的生命。法兰表示:考试有很多次, 但是父亲只有一个, 恐惧的兰乔再一次投入法兰的怀抱。法兰的“他者”信仰, 让他得到了朋友的信任。

像兰乔在祈祷神灵帮助一样, 等到出成绩的那天, 许多人开始活动了, 有的人在供奉牛、有的人在供奉蛇, 他们都把“他者”建立在其他人身上。可是最后的成绩可想而知是槽糕的。

五、总结

影片的最后事实证明, 真正的成功者是法兰。兰乔和拉杜在工程学院也很努力, 但是成绩一直不理想, 因为法兰的“他者”是自己, 机械就是他的激情所在;而拉杜和兰乔这两个人一个活在虚假当中;一个活在恐惧当中。虚假和恐惧带来的“他者”影像, 就想病菌一样侵蚀着他们。拉杜的“他者”必须从家人转向到自己的“动物摄影”, 这才是他真正的自己;而兰乔则是要克服神灵的“他者”, 战胜恐惧———恐惧成绩, 恐惧姐姐的出嫁, 恐惧工作, 而只有相信自己, 脱掉指中的圣戒, 他才会获得新的人生。

在拉康镜像理论的三个阶段当中, 最难懂也是最容易让人产生困惑的阶段就是“实在界”。这是一个模糊不清、最本原始和无顺无序的阶段。这个阶段主体没有办法去控制去认识, 而最多的也不是在于客观存在, 而是一种没有语言存在的“缺失”, 或者“不在场”。尽管如此, “实在界”却是不可或缺的, 它是下一个阶段, 乃至更高阶段的源头。它没有办法捉摸, 不可言说, 让人混沌不安, 如果它一旦可以用来表达和证明就进入了想象界和象征界。这样一种妙不可言的神奇尤物, 和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道家派代表人老子的想法如出一辙。老子曾在《道德经》里提到过“道可道, 非常道”的观点。其中“可道”的说法就是可以言说, 可以讲明白的事物, 而“非常道”就是指一种永恒的真理。

摘要:2009年上映的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获孟买电影博览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配角 (波曼·伊拉尼) 、最佳剧本等六项大奖, 并获国际印度电影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情、最佳摄影等十六项大奖。对于当代西方的解构主义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来说, 拉康的这一理论成果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文章将用此“镜像理论”分析影片中三位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以及关系变化。

关键词:《三傻大闹宝莱坞》,拉康,镜像理论

参考文献

[1]黄汉平.拉康与弗洛伊德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 2003 (1) .

[2]严泽胜.镜像阶段[J].国外理论动态, 2006 (2) .

[3]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123.

[4]张兵.拉康理论解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 (6) :93-99.

3.三傻大闹宝莱坞电影观后感 篇三

第一,财富和快乐。查尔图是电影故事的“导火索”,也是电影里一个反面角色的典型:他学习很用功,做事情也很刻苦,为了增加记忆力,甚至药不离手,最后成了诺克基大公司的副总裁,在世人眼中也算是功成名就。

他“死读书,读死书”,在演讲中出丑引人发笑;他问路只知道问人家识不识字,高分低能;他关注豪宅名车,用钱衡量一切,精神卑微……可以说,查尔图是一个不好不坏,搞笑悲情的角色,一个现代青年的悲剧缩影。

而兰彻,就是他的反面:出身卑微,却聪明好学;坚持心中所爱,追求卓越;对待朋友,重情重义;学以致用,不问西东,乐观向上……可以说,兰彻是每个人心中的“白月光”,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代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第二,羡慕嫉妒恨。影片中有一个情节对笔者触动很深:期末考试,拉贾和法罕是倒数第一第二,他们没有找到兰彻的名字,感觉很难过,可当知道兰彻考了第一名后,就更难过了,旁边台词是:“我们上了社会的第一课,你朋友没有及格,你感觉很早;你的朋友拔尖,你感觉更糟。”

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社会现实啊:我们从不去羡慕嫉恨那些离我们很远的人,但是当我们身边人的成就高于我们时,我们就会非常不服气,不舒服。

第三,宗教是非。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电影中学生们为了企求考试成绩合格,也求了各种各样的“神灵”,在米叔的另一部电影中《我的个神啊》,对宗教的讽刺更为明显和大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求人不如求己,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才是到达成功彼岸的唯一钥匙。

第四,脆弱的心。“All iswell”是电影中重要的存在,出现在几个重要的节点,特别是影片最后,当兰彻他们历尽千辛,接生出了婴儿之后,婴儿却没有哭,这时想必所有观众都揪着心,当婴儿听到“All is well”踢了兰彻一脚的时候,我像电影中的所有人一样,也忍不住哭了出来。

4.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篇四

分享是快乐的!虽然这部电影我已经看过三遍了,但今天跟大家一起再次欣赏,内心仍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人生是一种经历,生命是一种感悟!让我们感悟、让我们成长的的事情很多,比如一段人生经历、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或者是一首经典的老歌,又或许是一次旅行、一次邂逅!毛主席说过,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俗话也说过,好记性不如一支烂笔头!所以,趁感悟还在,赶快记了下来!

亲情

在这部影片里,有让人感动的亲情!如那位骨灰差点让人倒进便桶的父亲,虽然很有钱,也很有威望,但为了儿子有一个好前程,冒险让园丁的儿子代替自己的儿子去学校考取一个好学位。虽然不赞同这种方式,但是这也是浓浓的父爱!还有那位父亲,当儿子告诉他自己想当摄影师,不想当一名工程师时,他很生气,也很伤心,但却不是强势的争辨,而是默默坐了下来。他也害怕,如果生气后过激的语言会伤害儿子,他害怕儿子也会像他的朋友一样从楼上跳下来。当儿子很诚恳的告诉他,当摄影师收入可能会少一些,但是却会很快乐时,他又一次默默走到那台笔记本电脑旁边,说退了电脑的钱够不够买一台摄影机时,我感动了!这就是亲情!父母亲总是无条件地为我们付出,所做的一切,不管我们当时能否理解,但初衷却都是为了孩子!当我成为母亲后,我才越发感慨,在我们成长的叛逆期,也曾无数的顶撞父母,无论当时能否理解,长大成人后都能明白,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开心快乐的生活!

友情

有人说,人的一生会交很多朋友,但是关系最铁的朋友不会超过五个!他们三人的友情经历了许多事情,而且在片子的细节也能看出来!一个为了见朋友,不惜冒险装心脏病犯了,逼停了刚刚起飞的飞机;一个高兴兴奋得忘了穿裤子就出门了!他们的友谊也经受住了考验。当院长下最后通牒要么让他退学,要么让他出卖朋友时,他选择了放弃生命!为了朋友,他宁愿放弃生命也不愿放弃朋友!这就是友情!正是因为这样一位朋友,他发现了他们父母都没发现的问题!为了让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摄影,为了让朋友放下恐惧轻松应聘找到好工作,他豁出去了,翻窗跑到心爱的皮娅身边表白!而最后,也恰恰是他的这两位朋友,帮他从即将开始的婚礼上抢回了新娘!想起了一位朋友的签名:朋友就是我前言不搭后语,你却什么都懂!想想我们身边,也有这样默契的朋友!当你累了时,他会安慰你;当你想要放弃时,他会鼓励你前行!当你恐惧时,他会陪在你身边;当你有些不可一世,飘飘然时,他会一针见血的刺疼你!这样的朋友,我相信,别说十年,即使我们白发苍苍时,想起他时也会会心一笑!

爱情

爱情,是听从了心的声音!一次偶然的相识,几次突破常规的事情,让她看到他的与众不同,看到他的能力和才华,也让他们相爱!爱情是真诚的欣赏对方,尊重对方!爱也是需要表达的!这部片子里,如果不是为了两位哥们的前途,我想兰彻还是不会向皮娅表白的!我想他不是不爱她,而是知道自己的现状,一无所有,怕给不了她幸福,所以不敢表白!用了十年的时间,他从一个叛逆的学生变成了伟大的`发明家,他仍然独善其身等待着心爱的姑娘!爱情也需要物质基础!当我们努力修练自己时,爱情也在不经意间来临!

教育

这部片子,最让我震憾的,是对教育体制,以搞笑的方式,在人们哈哈大笑的同时,也引发我们深思!那位老校长的教育方式,真像是咱们中国教育方式的缩影啊!那几位父亲也像极了中国的父母!人生就是一场赛跑,充满了竞争,如果不努力就会抛在脑后!人们只会记得第一名,没有在乎第二名!只要成绩好,就能考一所好学校,就能拿到一个好学位,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就能有一个好前程,然后就能结婚生子,有好的社会地位!这么多年来,我们也已经被体制化了,没有觉得哪不对,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但是兰彻却从不像我们一样,循规蹈矩地上学,循规蹈矩的考试,循规蹈矩的踏入社会工作。他打破常规的思想显得别局一格,与众不同。他喜欢学习,哪怕没有人付学费,偷了别人旧校服去学校听课。因为他热爱工程学,所以他每年是第一名,因为工程制造是他兴趣爱好所在!而且他将知识能化繁为简,并且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他从不放弃差生,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服务生,只要你热爱学习,他都会帮助你!他办的那所学校太棒了,让孩子们走出枯燥书本,走出教室,发挥想象,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让孩子们从小就爱上发明,创新创造!如果中国有这样的学校,我都会把孩子送过去的!这些都提醒了我们,在孩子教育问题上,

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为了将来在社会上出人投地,报一大堆他根本不喜欢的所谓的兴趣班,花了不少钱不说,孩子还不领情,上得还很痛苦!与其说是为了培训孩子各种兴趣爱好,不如是说是为了把大人眼中的所谓高雅的兴趣,将来出人投地步入成功人行列的想法,过早的填鸭式的强行灌给了孩子!我想起了在哪看过的一则小故事:一位妈妈在厨房洗碗,她让五岁的儿子去把扔了一地的玩具收拾起来,而孩子却像没听见似的,在一旁边不停的蹦蹦跳跳,一边跳还一边说:妈妈,我要发明一种机器,可以一下子蹦到月球上去!他的母亲没有像大多数母亲一样骂他不听话,不帮忙干点活儿,而是看着儿子,笑着说:好啊!但是你要记得再蹦回来哦!教育,有时就在身边!不要用我们所谓的经验,所谓的正确答案扼杀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像力!

事业

很多人把工作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有些人却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工作结合起来,由衷地热爱它,最终将它变成自己的事业!如果不喜欢,学起来,做起来会很痛苦。学习如此,事业亦是如此。就像那个摄影师,他喜欢的是动物摄影,从进校门第一天就拿着相机拍小狗。生孩子时也用相机记录下那么感人的一刻!内心充满恐慌,也会影响发挥。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当他死里逃生,重新活过来,也想明白后,他能轻松上阵,坦然面对得失,坦然面对自己,这样的状态最终打动了面试管,也让他找回了自己,重新站了起来!我也联想到我们的工作,有很多人,一边拿着工资一边抱怨着!工作是一天,不工作也是一天,开心工作是一天,抱怨工作也是一天!我们为何不让自己快快乐乐地工作,喜欢上它,爱上它,去发现它的规律,去破解它的奥秘,然后找到方法,结果就是一种惊喜!也能证明自己,对自己也是最大的鼓励和奖励!利人利已,助人助已,何乐而不为呢!喜欢它,爱上它,就能将工作转化动力,最终转化为事业,并且会快乐的干出好成绩!当然,喜欢但别恐惧,因为内心有太多的恐怕就会影响正常的发挥,学习考试如此,工作面试亦如此!我也想起了有些伙伴,很在乎那位客户,害怕自己去会讲不好,搞砸了,以至于不敢去跟他谈,

需要主管陪同。这也是因为内心恐惧太多,当你放下一切,心态平静,坦然面对时,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5.电影《三个白痴(三傻大闹宝莱坞》赏析 篇五

“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题记

看完电影,我的脑海中不停地浮现着电影中最经典的台词:“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找上门。”

影片讲述了:五年前兰彻顶替富人来到皇家工程学院读书。但在这里,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就只有考试成绩!而兰彻却不随波逐流,他反对违背人性的教育,反对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他用他的善良、开朗、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教训了野蛮的学长,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他用自己的勇气帮助好友认识到了真正的人生意义,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最后他征服了印度科学界,成为了一位天才科学家。——这一传奇的人生既让我惊叹,更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领悟。

“Aal izz well”——是啊,一切都好。我们成天面对着重复的人生,又为何不乐观积极地面对每一件事,努力让我们变得精彩呢?错过了星星请不要哭泣,否则你还会错过月亮。只有这样鼓励着自己,生活才会充满阳光。正在努力为我人生而奋斗的我正需要这样一个美好的心态。

“从小我们就被灌输,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三亿个精子赛跑。”——人生可以被看做是一次次岔路口的选择,但最准确的是把人生看成一次攀登高峰的旅行。在人生的低谷时,需要默默地忍耐;在人生的巅峰时,更要静静地珍惜。我们要怀揣着最高的理想、掌握着最强的信心、享受着最艰苦的过程、拥抱最美好的未来。

“去活出你自己,我的儿子。”——这句话也是我爸爸对我常说的。这句话不停鼓励着我,朝着自己梦想的方向去飞,所以我总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乐趣、在面对选择时轻松自然。生活即是你找到了最适合自己方式去生存。我很庆幸,我做到了!

《三傻大闹宝莱坞》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乐趣,更是一册完整精美的“人生攻略”,我会永远记住这部电影里展现给我的人生道理,并坚定不移的朝着最正确的方向出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后记

6.电影《三个白痴(三傻大闹宝莱坞》赏析 篇六

第一,这部电影有趣又有料,好玩又好笑,具备了喜剧电影的所有要素

首先,从剧情看,情节有冲突有惊喜,有分有合,有唱有跳、有愚昧有科学,有愚钝有聪明,跌宕起伏,戏剧不断。剧本的编排和人物的设计是一流的。比如说院长是一个古怪固执、冷漠和性格暴戾的工程师,他以学院排名第一为荣,他提倡“不拼命的跑,就会被淘汰”的原则,在他身上也发现了很多的悲剧。在主人公二C的教育和事实之下,他被感化了,被转化。主人公c,天资聪颖,热爱机械工程学、成绩优异,身世复杂。有梦想、自信、执着、有心法,但是不守纪律,善于质疑,是一个有叛逆倾向、特立独行的人。女主人公性格开朗直爽,敢爱敢做、聪明能力强,在他身上发生了逃婚的事情。可以说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非常得当有趣。院长的出场十分的有趣,手里男人拿着一只鸟,演员的表演十分准确,尤其院长的表演活灵活现,入木三分。音乐也是上乘的,比如开头的音乐空灵深远,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所以说这部电影具备了喜剧电影的所有的要素。

第二,这部电影思想深刻,揭示了大学教育的本质

通过主人公C的质疑和反叛,指出了印度大学教育追求分数和排名的弊端,鞭挞了教育制度,以及倡导知识要简化,并且知识一定要应用于实际的理念。通过院长的儿子和学院里一个喜欢做模型的大学生的自杀这两个极端的事例来反映印度教育制度的残酷和无情,主人公C对院长说,那个学生不是自杀而是谋杀,他最后认定是死于气管压力,而事实是死于心理压力,十分的尖锐。,主人公C也在质问院长,印度的自杀率如此的高,和学生的压力有关。院长十分气愤,说你认为你比教授强的,你来讲一堂工程课吧。后来主人公C把两个朋友的名字拼的两个词,让大家在60秒内回答这个词的意思。后来事实证明大家就急于去来解答,充满竞争而失去了获取知识的乐趣。这样,通过这样一个事例,主人公想表达大学的教学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学习知识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知识应该适用于实际当中,而不是教条主义,而不是简单的背诵概念。最后一个例子是通过接生,主人公C把所学的知识全用于了实际生活当中,来弘扬活学活用知识的好处。正是主人公的表现,使院长彻底改变了。他没有对自己外孙安排、设计和规划,最终他对自己的外孙说“做个足球运动员吧”,“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院长的改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第三,这部电影充满了柔情蜜意,弘扬了真挚的友情和爱情的珍贵

当主人公b父亲病重时,主人公C毫不犹豫的送他的父亲入院。在主人公ab成绩不好,毕业前途渺茫时,主人公C鼓励a要勇敢的寻找自己内心喜欢的事情,鼓励主人公上地要勇敢的面对现实,卸下包袱,去参加面试。而主人公c面对女主人的爱情追求时,他表现出了懦弱,那么他的两个好哥们a和b也给予他鼓励。在毕业前夕,院长故意刁难主人公b,特意出了一份难题卷子,主人公a和b在院长女儿的帮助下,深夜潜入院长办公室来复印试卷,他们想通过这种虽然不当的方式,帮助主人公b顺利毕业,解决他家庭的困难问题,可是主人公B却断然拒绝了这种不当的不道德的行为。整个电影的一个线索就是在毕业大学毕业十年之后,当主人公a和b听说有了主人公C的消息之后,他们不由分说,就去寻找朋友,一路奔波,一路回忆,这份感情十分的动人,这份友情十分的真挚。另外,电影还有一条爱情的线索,那就是主人公c在和女主人谈恋爱时,主人公C提醒女主人,她的前男友是一个重金钱和价格而忽略人的感情和需要的一个人,后来女主人公由欣赏而渐渐爱上了主人公C,后来在接生的过程当中,两个人默契的配合,让感情得到了升华,但由于男主人公C的身世之谜,他选择了毕业后就失去了联系,十年后才取得联系,和女主人公确认关系,两人修成了正果。

第四,这是一部获取心灵力量的电影,里面充满了种.种心法

我按主人公出场先后顺序把他们编为abc。男主人公a个性鲜明,a喜欢动物摄影,但不得不接受父母的安排,一直成绩靠后,十分压抑和恐惧。b受家庭条件影响不堪重负,考试往往不能发挥正常的水平,成绩很差,忧心忡忡。主人公C不但赛朋友a和b考试遇到困难毕业困惑职业选择迷惑的时候贡献了自己的心法,他向两个朋友说,对自己说平安无事,你的心脏是很脆弱的,你要告诉他平安无事。另外,在女友姐姐莫娜生孩子难产的时候,大家集体了运用了这种心理暗示,齐呼“平安无事”,成功的诞生了一个男婴。这也许是印度的一个禅法,据说苹果的前CEO乔布斯曾经到印度去学禅法学瑜伽。同时影片还多次出现心法,包括“当你卓越时期他人就会追你”“去过你想要的生活吧”,“你优秀自律成功自然而来”。

7.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 篇七

这部影片让我记忆深刻的原因有三点:

1、主题寓意深刻,反映了当前很多国家共存的社会问题;

2、人物形象塑造完美且更具代表性,并且其中的情节总是能够在最不经意间打动人;

3、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用寻找和回忆两条线索贯穿整部影片,让观众思维不停转换,很难感到乏味。因此我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表达自己对这部影片的见解。

一、思想角度

1、从表层来看,《三个傻瓜》讲的是三个朋友间的友谊,这份友谊滋生、发芽于象牙塔,以兰乔为中心的三人组合,在大学中经历了顺从、叛逆再到自我解放和认知的过程。

2、从深层次来说,这部影片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现实社会贫富差距、社会阶层、教育制度、年青人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等。

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长辈的期许、同侪的压力、生存的必须、机会的稀缺,天赋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义证明特立独行者们的悲惨命运;而死记硬背的模范学生“消音器”才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典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的中国观众会颇感共鸣。所以即便影片充满了异域的色彩,但在某些内涵上,观众所能够理解的内容是相通的。

3、我的一点期望:影片最后的结局寓意着人们的美好愿望终有一天会实现,让我们共同期待美好的明天,我们相信有一天教育体制会更加完善合理,就业方式会改变,人们的内心不再被社会制度所束缚,真正迎来思想上的解放。相信有一天,学生会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学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而不是“被选择”甚至“被胁迫”,却不敢反抗。

二、人物角度

本部电影中的三个重要角色,即“病毒”、“消音器”和兰乔可谓演得活灵活现、可圈可点。

1、校长“病毒”代表着封建制度的维护者。

“病毒”的表演者波曼·伊拉尼是印度著名演技派演员。片中的“病毒”是个高难度的角色,一方面校长的高傲、威严需要一股法西斯色彩,一方面影片的喜剧调子又需要这个人物具有喜感;同时,作为一个失败的父亲,又需要有悲剧的感觉。伊拉尼在三个层次上游刃有余,特别是他给人物设计的走路姿势和说话时的讥讽语调。

2、以兰乔为中心的三个人物与以“消音器”为代表的那些学生们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兰乔代表着追随心之所向的一派学生,他们渴望知识,举一反三,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创新,敢于打破陈旧的规章制度,敢于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

阿米尔·汗以45岁的“高龄”来出演一个20岁左右的大学新生,表演却令人信服。他在表现兰乔理想化的性格时游刃有余,分寸拿捏也十分老练,比如:在影片中表演送拉杜父亲去医院和给莫娜接生的紧张戏分时,他会恰到好处地用吐舌头和抿嘴唇来表现兰乔这个人物急中有稳、稳中有俏的鲜明性格。夸张的脸部表情、收放自如的动作语言、清朗透彻的眼神让主人公兰乔自由奔放、聪慧豁达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完全忽略了演员与角色的年龄差。

(2)“消音器”代表着那些死记硬背的模范学生,追随着当今教育体制,墨守成规,不善变通,他们也渴望知识,但他们更追寻成就,其实他们是这个社会制度下的受害者。

饰演“消音器”的奥米·维嘉尤在本片中是主人公兰乔的对立面,他在那段当众演讲的重头戏里,发挥了淋漓尽致的的表演才能,那是全片最令人愉悦的一个段落,以致这个角色可能会在印度成为“小人得志”的象征。

三、美学角度

1、剧本有独特的风格,用两条线索贯穿整部影片:一条是现实,另一条是回忆,两条线索相互交织。

在交织过程中,观众看到的是三人从过去到现在两个时间段的生活画面,这样的交叉剪辑,会让观众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很难感到乏味。现实的叙事线用来提出疑问和设置悬念(如“三个傻瓜”为何会成为朋友、兰乔为什么会对

另外两个傻瓜如此重要?),而回忆的叙事线则为观众层层剥茧地解答这些疑问揭开悬念。这两条叙事线同时也互换功用,在现实的叙事线里也会解决回忆这条叙事线内的疑问(如兰乔到底是谁、兰乔和“消音器”最后会发生什么?)两条叙事线的重合、分离与相辅相成让“三个傻瓜”的故事层次丰富又明晰,达成了让故事始终牵动人心的效果。

2、导演对传统的继承和变革印度电影有一套自己的固有风格:大段的歌舞、让人困顿的片长以及毫无技巧的平铺直叙的电影叙事方法。

《3 idiots》的导演是曾拍摄过《黑帮大佬医生梦》的印度导演拉库马· 希拉尼,他的电影比起一般的印度电影来,更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比如对歌舞的使用。拉库马·希拉尼既尊重了印度电影传统,又让歌舞融入剧情,同时在音乐和舞蹈设计上加入了现代流行元素,镜头运用和剪接也灵活多样,使本片的歌舞段落赏心悦目,绝不多余,这为印度电影树立了一个改革的标杆。

3、伏笔和呼应以台词、道具和动作行为等各种形式出现。

例如,主人公的一句口头禅“一切顺利”贯穿了整部电影,既表达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又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到了剧情高潮部分,它甚至成为了力挽狂澜的点睛之笔。

再如,一个学生发明的遥控直升机,在最后间接造成了他的自杀,但在结尾,一架更漂亮的飞机模型出现在兰乔和孩子们的天空中;兰乔在碧雅姐姐的婚礼现场急中生智说要发明一个以校长名字命名的电瓶供电装置,这供电装置在影片后半部分的雨夜接生戏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又如,开学时“消音器”不会说印度语为后来改演讲稿的笑料提供了条件;“消音器”在影片中多次随地小便,既塑造了人物的形象,又使最后“消音器”呼应开场被电发生得非常自然;像这样点睛的细节让整部电影中出现的任何东西都会在后面找到功能。

4、影片的置景、美术、化妆,以及摄影和剪接等诸多技术环节均十分成熟。

(1)影片比较突出的特色表现为对色彩的有机运用。

影片的色彩、光线随着影片叙事的情绪而不断转变,校园部分具有丰富明亮的光线和颜色,紧张、压抑的室内冲突戏光线较暗并且色调凝重;表现悲惨情绪的几个场景用黑白两色来强调。其中,发现学生自杀一场戏最为典型,用彩色画面中遥控直升机的黑白显示屏来表现一个年轻人的死亡,在时间和空间上制造了强烈的震撼。

(2)影片公路上的外景大量使用航拍来展示印度的自然风光。

成功渲染了故事广阔的时空背景,以及令人唏嘘的人物命运。不过多数时候,摄影机的运动还是均匀、简单的,对影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的基调起到了平衡作用。只有在气氛紧张时,摄影机才会通过不稳定运动来增加失衡感,直接而有效,显示了成熟的拍摄功底。

(3)在剪辑上,《三个傻瓜》有效地吸收了好莱坞式的三镜头剪辑法。

对人物对话采用开门见山的正反打的组接,这些组接中也点缀了一些跳接,在有些场景还用到了快速剪辑的手法来制造强烈、直观的喜剧效果。

8.《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 篇八

如果你承认你有过所谓的“理想”,那么《三傻大闹宝莱坞》有可能会将你所有有关“理想”的概念都彻底打翻,甚至让你痛悔过往的人生原来竟是虚度。“圣人”兰乔如信手拈花般道出一个又一个有关人生的全新理念,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甚至能让心有所感的人泪流满面,唏嘘不已,然而回头面对现实,我等依然只有望洋兴叹,徒唤奈何。

一看此片悔终生

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我最悔恨的是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青春岁月和金色年华几乎完全是谬误几乎处处都被绑架,其实兰乔所说的道理人人都懂,只是可能从来没有如影片这样以寓教于乐的形式陈述得令人印象深刻感慨不已。我们上学工作,我们恋爱生活,世俗的观念从小就告诉我们要去争取那些所谓的最好的和最棒的,我们为了考试第一而沾沾自喜,我们为了得到一份“好”工作而兴奋不已,我们为了找到一个美女老婆而洋洋得意,我们为了一点奖金而喜出望外,当我们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得到了任何一点所谓的“成就”而踌躇满志时,殊不知荣誉、面子和物质奖励这些东西都不过是精神枷锁而已,从那一刻起我们就像被套上缰绳的驴而被生活所驱赶着上路,没有人问我们真正需要什么,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去追求什么,当然更不会有人告诉过我们世界是什么以及世界为什么,他们告诉我们的只是利益的争夺和荣辱的计较。我们甚至来不及思考,我们的付出和得到是否对等,我们的`所得和追求是否一致,我们的天性和目标是否相容,我们得到的真是我们灵魂深处最想要的吗?在肉食的世界里,浑浑噩噩的我们哪有机会去问哪里有机会去想?《三傻大闹宝莱坞》以嬉笑怒骂的风格充满禅机的对白,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印度电影载歌载舞重于情而疏于理的固有看法,宝莱坞的电影终于再次向世人证明了他们也有令人高山仰止的那一面,只是宝藏于深山外人不知尔。

再看此片恨终生

权威者的言论、教科书的定义,从来都是我们恪守的东西,很久以来我们从来不去怀疑从来不敢怀疑,于是在条条框框之间我们成为世俗利益的傀儡。多想如兰乔一样自由飞翔在为快乐而求知为良知而问道的真正的蓝天里,可是可能吗?从我们一出生就被告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否则就没有工作没有金钱没有老婆被人瞧不起,不是我们痛恨学习,而是我们不想为了竞争和利益而去学习,不是我们不爱工作,而是我们不想为了金钱和荣誉而工作,不是我们不爱生活,而是我们不想为了利益和纷争而生活,但是当我们只想活得更率性一些时,当别人比你有钱比你有地位比你有势力的时候,你如何能心安如何能心不旁骛?世界是动物性的是物质性的,从有生命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竞争是它永恒的主旋律,我们不想竞争但是不得不竞争,因为在中国过去的三十年来,不竞争就真的意味着在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死亡。其实我们早已经很累了,但是生命存在一天就必须要竞争一天,是的,我们不想为了一座房子而卖命,不想为了一个昂贵的老婆而卖命,不想为了一个上司的愚蠢决定而卖命,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你不做立刻有人取代你,你想自由你想独立你不想做生活的傀儡,可如果那样在这个现实世界里只有意味着毁灭。想起此事,眼角眉梢全是恨,原来人生竟是如此的不地道!《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一个处处都在讲真理讲道理的故事,它的最大妙处在于歌舞欢娱的表面下处处皆禅机,爱情、亲情、友情全部囊括,喜剧、悲剧、闹剧一网打尽,在令人愉悦场面的之中,却是越看越让人憎恨现实的悖谬,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的世界?看此片,从此憎恶这该死的生活。

不看此片误终生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一部蔑视权威挑战教条的好电影,它告诉了我们或者说唤醒了我们最本真的天性,告诉我们应该去追求什么。特别是当你还比较年轻时,特别是当你还有时间有力量反抗的时候,那么试着反抗一下吧。正如片中人所言,不必为了金钱和地位去学习,为了兴趣和爱好去学习,跟着感觉走,当你的所好和所学都达到一个高度时,金钱地位将会随之而来,前提是你一定要真正在你喜欢的领域里学得精通做得精到。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还不如像《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那个“背书机器”一样选择一条急功近利的道路,那最起码还算世俗的光宗耀祖,那起码还能赢得很多世俗之人的羡慕和尊重。印度电影就如印度的民族性一样,似乎永远快乐永远都轻松自如,任何悲伤的和喜悦的事情都能以歌舞为承载物来抒发情志。《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歌舞行云流水信手拈来,与剧情真正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娴熟的场面调度,把一部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处理得丝毫不冗繁漫长。看这样的电影,一来体会人生得失,二来感受电影技巧,不看就是遗憾,何乐不为?

9.看《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篇九

如果你承认你有过所谓的“理想”,那么《三个白痴》有可能会将你所有有关“理想”的概念都彻底打翻,甚至让你痛悔过往的人生。主人公兰乔如信手拈花般道出一个又一个有关人生的全新理念,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甚至能让心有所感的人泪流满面,唏嘘不已;然而回头面对现实,我依然只有望洋兴叹,徒唤奈何。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真的有种想哭的冲动,不仅仅是因为他成功地把我带入了电影之中,一同感受的主人公的喜与悲;更多的是为我在现实生活中生存久了,遗忘了如何找到反抗的勇气。主人公讲的道理人人都懂,只是可能从来没有像影片这样以寓教于乐的形式给人印象深刻。一直以来,我们上学工作,我们恋爱生活,世俗的观念从小就告诉我们要去争取那些所谓的最好的和最棒的,我们为了考试第一而沾沾自喜,我们为了得到一份“好”工作而兴奋不已,我们为了找到一个美女老婆而洋洋得意,我们为了一点奖金而喜出望外。我们想当然的以为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小幸福。回过头来看,曾经的年少轻狂,还剩下什么?

当我们为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得到了任何一点所谓的“成就”而踌躇满志时,殊不知荣誉、面子和物质奖励这些东西都不过是精神枷锁而已,从那一刻起我们就像被套上缰绳的驴——被生活所驱赶着上路,没有人问我们真正需要什么,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去追求什么,当然更不会有人告诉过我们世界是什么。他们告诉我们的只是利益的争夺和荣辱的计较。我们甚至来不及思考:我们的付出和得到是否对等?我们的所得和追求是否一致?我们得到的真是我们灵魂深处最想要的吗?在竞争的世界里,浑浑噩噩的我们哪有机会去问、哪里有机会去想?在当前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我们连梦想和理想也没有了,我们只想着如何才能生存。影片是一部反对功利僵化机械教育体制的好电影。现在的学校成绩与社会地位相挂钩,读大学不再是为了完善人生,而是为了混毕业证;我们的社会价值观也发生的改变,现在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我们只会关注它拥有的财富值、他的消费水平。在这样的环境观念下,人的心及兴趣不被尊重;学习的目的不是為了学习知识,不是為了找寻学生个人的潜质,是為了进一所“名牌”大学。可是,到大学的时候,学生真的能一下子把思维转换到发挥他们的创意呢?电影最后唤醒了我们最本真的天性,告诉我们应该去追求什么。兰乔成功的建立一所让创意任意发挥的学校,相信这是所有办学者的最初理念。在这种商业型社会中,有时候会在竞争追求中失去了原来的目的。当中有一句点题的台词,“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找上门来”,我们该如何衡量卓越?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应试教育的必要,但这种制度确实有一些缺点。它让我们从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都规规矩矩地,只为拿张毕业证,只为毕业后找到一份相对好点儿的工作,比别人多挣一点钱。这是很悲哀的。虽然中国与印度一样,人口远远大于机会,但这决不是把人教育成机器、把学习者变成傻瓜的理由。希望“一切都会好”起来。

生活中有多人为自己的梦想而畏首畏尾,惶恐地担忧明天,只能使一去不复返的今天更加浑浑噩噩。而这部电影却还给像主角那样的“理想主义者”传达了一个讯息:不想被世界改变,那么唯有改变世界。虽然力量弱小,只要意志坚定,付出努力总会有收获。

10.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篇十

上个星期妈妈总是说:“三傻大闹宝莱坞好看啊!”我都不知道是什么东东。昨天,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观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这电影的主内容是说:在一个既属于印度又属于中国的地方,有一所叫“ICE”的工程大学,里面的主角Rancho(Wangdu)是一个非常热爱学习的人,他对ICE只让学生死记硬背的现实顽强抵抗,不过次次都被校长压了回去。一次因为他的朋友Raju没有自信,他就把教师节的演讲词改了。恰好碰上个死记硬背不动脑筋的人,闹了一翻笑话。(其实是那些人长大后回忆以前)这部电影一些是喜剧,一些是悲剧,

有时让人趴在地上狂笑,有时则让人泪流满面。最搞笑的要数那次教师节演讲了:因为主角把歌词改了,所以那个演讲的学生一上台就闹笑话。他说:“几十年来,Viru博士(校长)从未停止过压榨(其实是服务)学生,他将继续努力,我们尤为震惊一个人是如何一生压榨如此多的学生,如此彻底。・・・・・・”然后又说:“请欣赏诗歌!响而不臭的屁是光荣的,半响半臭的屁是可忍受的,轻微的放是可怕的,无声的屁是让人致命的。”刚说完,校长就上台,把演讲的那个人掐得半死。这故事又搞笑又悲哀,而在这些事当中,让你清楚的明白了几个道理:死记硬背不动脑筋是不行的,这就让你没有创造性,假设一下如果世界全部人都没有创造力会是怎样的你就知道了;让我们明白人心很脆弱,也很容易有(没)自信,本电影的主人公就是脆弱时说:“All iswell(一切都好)”让自己迎接事实。

说到这,我不禁想起了中国的教育是多麽的悲哀:考试,除了一些题之外,都是死记硬背的。有时候你精炼点,一些顽固思想的老师就说错。招聘,整天搞什么大学学历什么的,其实招一百个大学生只有几个有用的,也不学学日本的Sony公司只看能力不看学历。如果这样下去中国必将灭亡。唉!有多少人在做不想做的东西?又有多少人想不开自杀?现在物质虽然越来越丰富,但精神却越来越空虚。像郑渊洁写童话,就是越写越差。什么学习雷锋是只是讲不做,我想以前妈妈那个时代,虽说是吃不饱饭,但是有自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不像现在,像被软禁了一样。希望中国可以改变。

11.电影《三个白痴(三傻大闹宝莱坞》赏析 篇十一

它主要讲述了两个好兄弟莱俱和法汉去寻找多年不见的好兄弟兰彻,过程中展开了许多回忆。兰彻顶替别人来到皇家工程学院读书。这是一个印度名校,但是压力却巨大,几个学生因为压力过大而放弃了生命。这所学校是非常注重成绩的,成绩决定着一切,没有好的成绩就意味着没有未来。而兰彻却没有受到压力大而放弃,用他自己的智慧、幽默、善良和开朗的性格影响着周围的人。他们三个好兄弟还经常受到退学的的打击。害怕、紧张的心情使莱俱被野蛮的院长——病毒的强迫退学而跳楼,变成了植物人,后来被兰彻和法汉救活。经历了酸甜苦辣的大学生活,最终兰彻用智慧征服了印度科学界,他成为了一位具有400项专利的天才科学家;莱俱也实现了梦想,成为了工程师;而法汉却成为了野生动物摄影家,完成了他的梦想。

梦想是什么?是我们心中的目标。电影告诉我们要去追逐它,去实现它。不要放弃,尽管路上障碍重重!没关系,想办法跨过它吧!电影中最真挚最感人的就是三个朋友互相真诚的帮助,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抛弃,不放弃,坚守着属于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最终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这是电影中的一句话,成功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词,只要努力,有什么不可能的?想要成功,脑海里必须要有两个字——坚持。说说简单,做起来可是非常难的。但是,只要你真心的想要成功,这也是个简单的考验。

对于这部影片,还让我特别喜欢的就是对印度有了更多的了解。印度的服装,美食,礼仪都很特别!特别是女主角穿的服装颜色艳丽,款式不同于我们的普通服装,非常有民族地域特色!还有就是印度的风景了,在法汉和莱俱开车去找兰彻的途中,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下尽是美丽的风景,火红的叶子煞是美丽!真希望今后等我长大了,有机会可以去这个神秘而古老的城市看看,一探究竟!

这真是一部励志的影片,用独特的方法告诉我们了许多道理,使我看了回味无穷。

上一篇:关于内科医师工作总结下一篇:社区后备干部座谈会心得体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