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7篇)
1.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一
加强生活化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内容摘要:加强生活化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用数学的思维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⑴打好“技能训练生活化”这张牌 ⑵打好“思维训练生活化”这张牌 ⑶打好“应用题训练生活化”这张牌 ⑷打好“日常生活数学化”这张牌 ⑸打好“搜集数学资料经常化”这张牌,总之,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改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更不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这样,学生就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打好以下“五张牌”。
一是打好“技能训练生活化”这张牌
“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选择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并仔细听老师的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笑笑和淘气,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1个苹果,要平均分给笑笑和淘气,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再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
二是打好“思维训练生活化”这张牌
“思维训练生活化”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十整百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258-196=258-200+4”,学生对减200再加上4,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258元钱去服装店买衣服,一件衣服196元,她付给营业员二张百元钞票(应从258元减去2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样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合作练习。这样教学,不但使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而且还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是打好“应用题训练生活化”这张牌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玫瑰花3支15元,菊花6支18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4支百合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四是打好“日常生活数学化”这张牌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都离不开数学”,使学生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粉刷墙壁、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五是打好“搜集数学资料经常化”这张牌
“搜集数学资料经常化”是指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经常引导学生搜集数学信息,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这些信息,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产、生活、天气、交通、军事等方面的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使命感。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学生在报纸上搜集到了“今年小麦比去年增产15%”;“今年国民生产总值,第一季度比去年同期增长7.8%”等。在教学统计内容时,学生就搜集到了许多资料,证券走势图、国有资产和私有资产所占比例图,某地平均气温情况统计图等。教师引导学生这样坚持做下去,就会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关注„„。就会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数学教学生活化“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总之,打好“搜集数学资料经常化”这张牌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二
一、充实自己, 更新观念, 自主探究, 培养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倡导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以“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但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课堂是由教师支配、设计的, 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听课、回答问题、观察、实验、讨论等环节预先规划好, 长期以来学生只能在框子里打转, 任何人不敢也不能跳出去, 跳出去了也要赶紧拉回来, 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活动的时间很少。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条目和知识灌输等教学目标上, 忽视了学生能力、态度、兴趣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 要真正地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 教师首先应当转变观念, 学习新的教学理论, 主动变革长期守旧的教学模式。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这一实验的目标是使学生知道三个因素。不同的教法都能不同程度地达到认知目标的要求, 但对于能力素质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来说, 不同教法达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
教例一:教师通过演示实验, 得出影响电阻大小的三个因素: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然后让学生熟记这三个因素。在这个教学中, 教师是“演员”, 学生是“观众”, 教师根据教材把知识灌输给了学生。这种教法的特点是重结论、轻过程, 只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而学生的学习还是被动的。
教例二: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模仿演示过程, 学生在模仿操作之后得出结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由“观众”变成了“演员”, 教师带着学生一起通过操作达到了认知目标。这种教法是学生跟着老师参与教学的过程, 培养了模仿能力和部分思维能力, 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发挥。
教例三:教师对学生说:“这堂课我们来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在‘探究’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 发现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看哪一位同学发现得最多”。然后分组实验, 可以相互讨论, 课堂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做小结:你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让学生演示给别的同学们看。这个“玩”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又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了本课的认知目标要求。这种教学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师只起了架桥铺路和引导启发的作用, 学生自己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以上三种不同的教例, 是在不同的教育思想下形成的教学模式。教例一中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教例二中学生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扶”得太多, “放”得太少, 课堂上虽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但重模仿、轻创新, 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教例三的优势在于重一个“导”字, 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实践, 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发现自然规律,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 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二、实验教学, 亲身体验, 理解充分, 激发创新精神
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物理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 给学生动手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如在“长度的测量”教学中, 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 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不公开, 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 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 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 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起到了良好的启迪作用。此外, 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 选一位好的同学在教学时演示, 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 初学者对热值、比热容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 学生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 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有点困难。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教师, 并侧重对学困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 便于掌握。在强化训练中, 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前, 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 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 课后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 在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再做作业, 做作业时应注意力集中,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最后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三
关键词:实验设计 创新能力 开展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2007年秋我省高中课程开始了新一轮改革,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化学1、化学2两个必修模块和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6个选修模块。我校承担了湖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研究》的研究任务。实验教学作为理科(理化生)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历来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青睐。可以说实验教学已成为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大法宝。然而在现在这样一个盛行快餐、方便面,提倡快速、高效的时代里,我们的实验教学似乎也成了“方便实验”“快速实验”,不仅实验内容、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等事先框定,而且连实验报告也已统一印制。学生只需按部就班,然后填入几个实验现象即可。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学科能力)、实验过程中现象的观察、解释(学科知识),以及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重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表面看来这样的实验教学已是技能、认知、情感并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素质。但笔者认为,要深层次地达到以上领域的目标,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则应在学生实验中提倡研究性学习。即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实验设计这一环节,使实验教学模式由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践实验、获得结论、交流总结等环节组成。让学生在实验中不仅获得知识技能的提高,而且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实验设计的意义
“是否有眼力,主要看选题;是否有能力,主要看构思。”所谓构思,就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指实验者实施实验之前,根据一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知识和技能,对实验的方法、仪器、装置、步骤在头脑中所进行的一种规划,通过实验设计并进行实践的过程实质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验设计在教學中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学生参与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大大提高。
2.学生积极地参与实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及增进对实验内容的认知与理解。
3.最重要的是,实验设计需要学生灵活地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而可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实验设计还需要学生掌握各种科学方法,使他们懂得如何鉴别问题,提出问题,找到最优的解决途径;要求学生具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这对他们日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以及对于他们的生活都将是有益的。
三、开展实验设计教学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实验问题的结论作出预期的猜想;需要将实验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可操作的小问题(转化成可以验证的形式);判断实验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并选择一定的方式来控制这些因素;要学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调整设计方案;要学会对实验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价等等。显然,要求学生一开始就一步到位地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是不可行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即将实验设计教学分成若干个层次,使学生的实验设计活动由易到难、由依赖教师和实验报告到组内合作或独立自主,循序渐进地展开。
下面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面向三种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实验设计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由低水平到高水平,循序渐进地以下述模式实施实验教学,使实验设计有效地开展。
1.模仿阶段。教学模式:提出实验课题→阅读实验材料→形成实验思路→实践实验方案→总结巩固。本阶段的教学模式面向刚在理科上起步的低年龄段学生。他们依赖性强、知识结构薄弱,各种方法技能尚待形成。由实验课题直接设计出实验方案要求太高,可行性小。在这个模式里,我们通过逆向思维法降低难度。即在已知实验方法、步骤等之后,反过来猜想实验设计的意图。
4.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四
化学习题教学,主要是指化学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例题讲解、习题处理和作业题、试题评讲等教学活动,它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概念、性质、公式和原理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是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充分发挥化学习题的功效,开拓思维,培养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精选习题,示范讲解,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
例题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复习巩固知识和明确解题规范,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由于课堂时空有限,化学习题类型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为此,教师必须对例题进行筛选,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范题,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要求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并适当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意事项,使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层次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启发。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不仅可以收到以题及类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地是可以达到明确概念、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选好习题,组织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习题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掌握知识的系统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题型,开拓思路,熟悉解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是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习题训练,但不能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这就要求学生的练习要“少而精”,教师必须对习题进行精选,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采用“多变、多析、多问、多解”的导向法组织学生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加强解后评析,注重思路启迪,提高解题效率
习题解后的评析,不仅能及时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解后评析可采劝一题一评析”的策略,可先让一位学生汇报结果或上讲台作解答,并要求其作适当的讲解,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补充不同的解法,但绝不能将习题的评析变成“就题论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四、加强解题小结,注意学法指导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练习和评析中注意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并做出小结论,让学生明确或记忆,这样可使学生解题经验集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
五、习题教学中几点注意事项
1.习题要“少而精”
“少而精”的习题是习题教学成功的关键。化学习题类型繁多,学生手中的习题资料也品种不一,如果面面顾及,势必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为此,教师必须精选知识覆盖面广、典型的习题组织练习与剖析,从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以达触类旁通之功效。
2.要启发讨论
练习评析积极启发讨论,这是习题教学成功的保证。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练习返馈的信息,积极组织学生讨论,适时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
3.传授方法与培养能力并重
培养能力、传授方法是习题教学的目的。习题教学不能只着眼于解几道习题,而要着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为此,教师应多方设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通过习题的讲、练、评、议,启迪思路,传授方法,培养能力。
总之,正确认识习题教学,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教学,不仅能巩固知识,培养解题技巧,提高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5.创新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五
创新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高科技时代需要创造性人才,而人才来源教育。现在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即教材的现象。每一节课都有指定的教学内容,但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水平,也忽略同一年龄层次上,学生的知识差异性。这样的教学,造成好的学生有的不学就懂,后进生学了也不懂,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作了些调整或补充,但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还没有达到灵活驾驶教材的地步。再看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有时也会组织四人小组讨论或同桌讨论。但课堂气氛严肃、沉闷,违背学生的意愿,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无形中拉开了教师与学生距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思想都是教师的“克隆”。培养出的学生其知识水平最高也只能赶上教师而已。面对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学内容应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根据不同层次的知识水平,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尽量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教学形式开放民主化,尽量以学生的意愿为准则开展教学。我们假设,如果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民主化的教学形式作用于我们的学生。那么,我们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将会更大的提高,我们可以培养出“比教师聪明的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于未来时代的需要,在教学改革中跨出了一大步。一、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1、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尽量以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教学,以实际生活事例为例题,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做到学生知识实际水平的提高为主,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辅。让学生清楚明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主,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对教材进行改革。教材的改革应从教材的编排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两方面来进行。在教材的编排上既要考虑到知识的单一性又要考虑到知识的整体性,在编排教材时新授知识教学后,应该编排一些将新知识融入到原有知识体系中去的练习题。此外,在编排教材时应有意识地编排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把新授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明白教学内容来自于生活实际,学好新知识又能为生活服务。2、教学形式以开放、民主为主,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是教师提问题,学生集体协作解决;可以是学生提问题,学生解决;也可以采用学生授课等形式。其中学生之间的讨论,主要以自由组合为主,课堂上可以随意走动。我认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体现以人为主的教学理念,我们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又是不同,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能局限于一、两种方法,应该让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允许一道题目有多种解题的方法,然后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哪一种方法较为简便。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生明白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又可以让学生学会选择合理的方法,提高解题能力。二、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1、严与爱的统一。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待学生要严格要求,由于数学活动课是由几个班的学生组合起来的,如果没有具体的措施,具体规章制度,势必会造成乱,难以控制纪律,所以接到班的第一件事是要训练学生做到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2、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课堂上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讨论:如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离开座位讨论,也可以为一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我经常参加学生的讨论,有时也会发表一点意见,学生可以对我的意见进行反驳,有时甚至作出否定的结论。真正体现师生关系的平等。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上我与学生的关系是同学关系,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问题,只是在控制纪律,组织教学时才是师生关系。课外,我们更像是朋友关系,我也充分利用这一点,要求学生向我提意见,一个学期下来,总会收到许多学生的意见书,有向我提喜欢什么教法,不喜欢什么教法的,有希望增加练习难度的,也有向我提出新的教学方法的,有说我好的,也有说我不好的,总之各种各样的意见都有。我把这些意见进行分类,然后在课堂上或课外进行反馈。这样不仅可以完善教学环节,更主要的是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二)、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课堂教学中现已退居二线,已经有学生讲课,由学生组织讨论,问题由学生提出,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2、讲解一节课还不如给学生10分钟,像这样的场面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一个学生讲解完一道题目之后,下面的学生站起来说他还有更简单的方法,有时一个问题会出现五、六种解法,而且一种比一种简单,因此也就出现了好多以学生命名的方法。有时一个问题会出现几种答案,但正确的只有一个,我一般的方法是让学生来讲解解法,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时下面的学生会及时提出错的地方,也有的学生自己讲着讲着发现了错的原因,这样一个问题不用你老师说一句话,学生就可以完全解决了,而且,把容易出现的错误也充分地暴露出来。3、师生关系互换,教学事半功倍。在课堂上,师生关系可以互换,让学生充当老师讲解题目,教师坐到学生座位上去,听学生分析讲解,有时也会向讲解的学生提几个问题,在重点或难点的地方故意多提几个为什么?这样既突出重点,也解决了难点,更主要的是训练了讲解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 “大智若愚”也何尝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不一定要聪明,关键是怎样让学生聪明,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我有时也得装一下笨,表现出教师不是什么都会的,不必迷信教师,激发学生与教师争高下。比如遇到难题,我会跟学生讲:“这道题老师一时也想不出来,我们比一比,看谁先想出,”或者,在讲解难题的时候,故意在重要的地方讲不清楚了,让学生来指正你的说法。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培养出一批超过我的学生。我觉得教育人的最终目的也在于此,学生比老师聪明。 5、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发展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我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次刚接到班时,主要是要训练学生会讲、会分析题目,虽然刚开始口齿不清,逻辑性差,也有可能会前后矛盾,但久而久之,他们都喜欢表现自己了,讲课的学生不仅锻炼了胆量,而且训练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听的学生说,因为学生讲的比老师的通俗易懂,容易掌握,也就喜欢听了。现在班里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平时讲得多的学生,进步最快。
6、相信学生,彻底放手。到了总复习我总是给学生几天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收集小学阶段学了哪些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分类,自己认为重点的,找出典型题目,然后组织全体学生轮流反馈自己收集的情况,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掌握的不理想的问题,编成一张试卷,同学之间交换练习,共同提高。(三)、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数学教学的方法也是如此,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大胆尝试新的教法,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的学生向我提出,他们喜欢让学生讲题的方法,不喜欢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针对这一意见,我提出了以学生多讲,教师少讲,甚至不讲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提出小组讨论不能拘于形式,固定几名学生讨论,而是应该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空间。针对这一意见,我采用课堂上可以走动讨论的形式,针对学生中出现难题巧解的情况,我采用以学生姓名命名的方法等等。我觉得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这势必要求我们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上要有越前意识,想出多种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6.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六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是当前教育界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活动的迫切任务。本文结合幼教特点,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1、激发兴趣,提高创新意识。
2、学会观察,丰富感性知识经验和技能。
3、鼓励质疑,开发创新的潜能。
【关键字】学生;创新能力;教学
【正文】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是一个名族的灵魂;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在创造人才培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陶行知先生指出,“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凡是具有正常智力的学生都具有创造潜能,并且这种潜能可以通过实施创造教育得以更好的开发。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现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激发兴趣,提高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 兴趣是儿童乐于学习、积极创造的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做任何一件事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去观察、去积极探索新事物。陶先生还说过,一个人创造的兴趣越浓,创造力就越能发挥。小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充满新奇幻想、光怪陆离的世界,他们喜欢问问想想,经常向大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像“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刮风时为什么会呜呜作响?”,“早晨的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来?”等等。其实多问就是儿童思维主动
性的表现,是其求知欲的萌芽。“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喜欢刨根问底,有时问得别人无话可答,他还要问:“你为什么不知道?”可见,他的巨大创造力就是从这种寻求根究的精神中迸发出来的。因此我们老师必须发现并尊重小学生的各种发问,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他们提出的各种发问,应尽量不厌其烦的予以形象、准确、浅近的回答,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让孩子们悟出其中的道理,那是更好。另外,还要让他们形成创造思维的习惯。
(事例分析):在一次思维训练活动中: 老师问:“小皮球掉进洞里怎么办?” 孩子说:“用小手掏出来。”
老师又问:“洞很深,小手掏不到怎么办?” 孩子说:“用夹子或其他工具夹出来。” 老师又为难他们说:“洞是弯的,夹不到。”
孩子动了动脑筋说:“向洞里灌水,皮球就浮上来了。” 老师还是不放过继续问:“洞是漏水的,水一灌下去就流走了,怎么办?”
孩子们这下被难住了,这时有个孩子就说:“这个皮球我不要了,再买一个。”
当然这个孩子的回答不能说正确,但从求异思维来看,他的回答非常好,因为他突破了问题的情境,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我们就要有意识的训练幼儿学会灵活改变思维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久而久之,使孩子们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意识,甚至成为习惯。
二、学会观察,丰富感性知识经验和技能。
心理学家早已指明:“想象力是人脑中对已有事物的表象进行加工改组,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即一个人事物表象越丰富,提供想象的材料也就越充足。反之,表象贫乏,想象力就会受到局限,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培养儿童创新实践能力,除有意点拨、启迪之外,还得为他们创设必要的、充分活动的机会和环境,使其吸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储备丰富的表象。所以说经验的积累是创造首要条件,而观察又是丰富知识、技能最好的途径。
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人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正确的认识客观的事物,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比如课外活动是丰富小学生生活经验、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为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孩子在这种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展其内在之创造力。”因此,有必要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让他们留心观察千变万化的自然景物,带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让他们看到人们是怎样劳动和创造的,从而大量的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激发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探索、创造的欲望,并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
知识、技能是进行创造的必要条件。新的设想不是凭空而来的,只有当“新、旧知识相互延伸、碰撞,进而优化组合”时,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使故知发生转化,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事例分析):我在组织学生自编《母鸭带小鸭》的律动时,我先让学生认识鸭子的三态(形态、动态、神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律动的创编。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感受展开想象,从自身兴趣出发,把鸭子的不同特征揉合到即兴表演中。有的学生表现小鸭在水里游、有的表现用嘴整理羽毛、有的表现小鸭在陆地上一摇一摆的走路。可见,知识的积累是创新的前提。虽然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创新越多,但是却为创新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这就要求成人在平时一定要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打好创新的根基,并鼓励幼儿多动脑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来活跃孩子的思路,进而出现创新的可能。
三、鼓励质疑,开发创新的潜能。
陶先生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他认为,有了疑难,就是成功的一半,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内驱力,有了它,教师勿庸频挥教鞭,学生仍自进不息。可见,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应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把问题蕴含于有结构的材料中,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不盲从,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质疑。
(事例分析):在美术活动《手指印画》中,我先不讲手指印画 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作品,猜一猜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方法画出来的,并让动手尝试自己的想法,再讲一讲你是怎样画的。有一位学生提出:“用棉签画。”课堂上有的觉得是,有的幼儿觉得不是。此时,我没有学生直接给予否定,而是在听取了孩子的发言后,首先肯定了他的画法有新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实验:对于他的这种画法,你有什么意见?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质疑:“用棉签画,点子小,而且点子上没有‘花纹’?”这时又有的学生提出:“是不是用纸球画?”“是不是用手指画的?”教师最后也请学生一一尝试了,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热情。幼儿从有疑到敢问,从敢问到敢想,是积极思维、创新求知的表现。可见,质疑、设疑能有意识地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参考书目:
1、刘以林主编 《实用素质教育指导丛书》——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与技巧 华语教学出版社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
《陶行知全集》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年
行之杯征文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太和县城关镇第六小学
张 丽
7.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七
一、精心备好实训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训课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主要阵地, 其内容包括:手工焊接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仪器仪表的使用、电路的装配与调试、工作点的检测、电路故障排除能力等。那么一线中职教师应该如何精选实训内容, 选择合适实训方法, 才能让学生更感兴趣,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如我校安排了《电子基本技能训练》、《电工基本技能训练》、《CAD》、《电子测量》、《单片机综合》等实训课课。就电子技能训教学而言, 又分为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8课时、部分电路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12课时、焊接基本技术和晶体二极管12课时、晶体三极管的测试6课时四大部分, 每一部分都有要求, 突出技术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教师在备课时, 应突出实用性特点, 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创造, 如让学生根据教材上关于稳压电源的介绍, 自行制作光伏手机充电宝等, 以联系生活的方式突出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乐于探究的兴趣。
二、创新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理论结合实践中体会学习乐趣
教学实践证明:理论知识必须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才能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而传统教学往往采用传授知识的灌输式, 忽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单一、不灵活。因此, 教师应结合实训内容善于运用多种有特色的教学方法, 互相配合使用, 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如在“OTL功率放大器的制作”中, 我采用“实训+竞赛”的教学模式, 看看哪个小组能最先根据所给的OTL功率放大器电路图画出装配图, 哪一组能最快、最正确地按照装配图装接OTL功率放大器。通过竞赛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接下来的OTL电路排故项目中, 我又采用操作示范法、动画演示法等由教师示范讲解检测过程, 再采用引导文教学法, 要求学生按给出的引导信息, 结合故障现象观察、故障分析、故障点测量等环节, 逐步完成故障检修, 让学生在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三、注重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不是单一性思维, 它和其他思维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实训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大胆放手, 给学生观察、动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机会, 把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 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如以制作一个LED声控旋律灯、音乐电子门铃或报警器等含有声、光的趣味性电路入门, 教师可以针对操作方法、步骤、动作要领、技巧进行讲解, 在学生对焊接、元器件、电路分析等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后, 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自主探究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和元器件的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检查, 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评。利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取代传统的灌输式讲授, 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电子实训的学习兴趣, 还能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锻炼协作能力, 发挥创造力。
四、完善评价体系,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新课程指出, 教学评价以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 并将情感态度提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 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在电子实训过程中, 教师要确保考核形式的多样性, 做到公平、公正地评价, 不仅要关注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工作态度、创新能力等方面, 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实现评价形式、评价主体和评价途径的多元化, 保护并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晶体二极管与晶体三极管的测试”, 实训考试方式多样, 教师不仅要从学生能否正确识别晶体二极管、三极管的管脚极性, 能否正确区分PNP型与NPN型晶体三极管, 能否准确检测晶体二极管、三极管的好坏, 能否正确使用晶体管图示仪, 能否测试常用晶体二极管、三极管的伏安特曲线等方面评定成绩, 还要考虑学生的出勤率、实训中的纪律、是否帮助同学, 是否能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及知识和技能拓展情况, 从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工作态度、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并做到阶段性评价和整体性评估相结合, 这不仅能有效强化实训教学的质量监控, 还能很好地保护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只有创新者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人才。新课程呼唤课堂教学改革, 重视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创新, 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 更要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实训项目, 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进行创新, 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技能人才, 缩短学生与就业岗位的差距, 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沈萍.注重电子实训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职业技术, 2010, 10.
8.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八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认知功能,也是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源泉之一。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自己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化学实验这个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验教学实践,就如何加强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谈一些想法。
一、通过学生创新实验设计或进行探究性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
创新实验设计或探究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创新实验设计或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所不能替代的。
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设计探究性实验课,在实验室中利用生活常见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化学知识中能够实施创新教育的知识点很多,只要我们时时留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长期坚持下去,必定会使学生的创造力不断提高,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劳动者。
二、加强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有一道练习题:在实验室里做硫酸铝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时,采用不同的操作顺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①把少量硫酸铝溶液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里,出现白色沉淀,又很快消失。②把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铝溶液里, 得到白色沉淀。这道题涉及了铝的两性和过量问题,学生一般都能较快得出答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在①中如果连续把硫酸铝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最终能得到白色沉淀吗?在②中继续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到硫酸铝溶液里,又有什么现象?白色沉淀会消失吗? 事实胜于雄辩,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对实验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刻,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和创造实践能力
化学实验特别强调个人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勇于创新,大胆改革,采取各种措施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操作的时间机会,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验技能、知识应用、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诸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适当增加实验内容,通过實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乙醛与 Cu(OH)2 的反应,除按课本完成实验外,又增加了一个对比实验,即CuSO4溶液过量,NaOH溶液不足时生成的Cu(OH)2 悬浊液再与乙醛反应。
2.开展课外实验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方便条件
比如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可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亲自做一做,检验创造的成果。这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是有利的。
四、开发实验的深层次教学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实验:向体积为10mL,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氯化铜溶液中投入10g铝片。
实验现象观察:①铝片表面立刻有紫红色铜沉淀,同时产生较多的气泡;②溶液绿色变淡,继而产生蓝色沉淀;③混合液温度升高,试管壁发烫,产生气泡速度明显加快,铝片上下翻滚;④混合液变黑,铝片周围有少量白色沉淀物产生;⑤一定时间后,试管底部有较多红色粉状铜沉积,溶液变成无色透明;⑥铝片上继续产生无色气泡。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既丰富又复杂,大大超越了学生实验前的预测结果,因而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心理。
现象解释与思维创新:①产生气泡加快的主要原因?反应放热,温度升高,铝铜原电池的形成;正三价铝离子浓度增大,溶液酸性增强,反应速度加快。②混合溶液变黑的原因?生成的氢氧化铜分解成黑色的氧化铜。③最后溶液变成无色透明的原因?正二价铜离子浓度减小,促使溶液溶解平衡朝正方向移动,导致氢氧化铜和氧化铜溶解,溶液变成无色透明。限于知识基础,学生无法解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白色沉淀。有部分学生认为白色沉淀是氢氧化铝,也有学生认为不可能,且都提出了一些理由。这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大胆推测,鼓励开展思维创新,最终由学生得出在温度较高时,铜和氯化铜可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亚铜沉淀。
通过对该实验的探索,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盐类水解、原电池、化学平衡等化学原理的能力,大大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境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9.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九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物理实验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试通过演示实验设计、改进、实验异构、实验探究、课外实验等加以阐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理实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Abstract】Development student of innovation ability, physics the academics have the advantage of with abundant resources, but physics experiment then development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 of valid path.This text try to pass to play to show an experiment design, improvement, experiment difference Gou, experiment investigation, lesson outside experiment etc. take in to elaborate, development student of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Physics experiment;Innovation consciousness;Innovation ability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教学由于生动、直观、有趣、具有探究性等优势,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利用物理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实验,精心设计演示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总是为解决某个问题而展开的,敢于并善于对传统的知识、流行的观念提出问题,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由此可见,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批判创新意识。在现今的一般课堂演示实验中,往往是教师讲授什么或演示什么,学生便记什么,缺乏质疑的精神。要改变这一点,精心设计在部分演示实验中,寓错于实验中,并要求学生找出其中哪些操作是错误的。
例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介绍了实验仪器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操作,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并给出纠正。实际操作时,故意把打点计时器装斜,先释放纸带,再开打点计时器,设置了一系列的人为的错误。结果发现,在故意出错的`实验教学课堂中,学生发言非常踊跃,不但找出了故意设置的错误,甚至还指出了教师亦没有意识到的地方,例如,学生指出,在释放纸带前应当上下移动一下纸带,检验打点计时器是否对纸带造成较大的摩擦阻力,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2.对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加以改进,增加其趣味性,培养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被广泛使用、最有成效的教学形式之一。教材的实验设计及操作方法虽然经过反复验证,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对某些实验进行改进。实验改进本身就是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新。通过改进实验常常可以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供了更为鲜明直观的感性材料,吸引学生进入创新的殿堂,并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讲解失重现象时,引入“水瓶自由下落,”实验。当瓶子从高处下落时,小孔竟然不漏水。学生看到这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无不感到新奇有趣。继而发问,水为什么不漏了?是什么“堵”住了小孔?其中有何奥秘?学生受到这种新奇的实验现象的吸引,注意力集中,且教师的问题恰是他们脑中的疑问,激发他们积极开动脑筋。
3.同种原理实验不同方案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时,多数教师往往只是用某一套实验仪器来进行演示,使得学生的思维仅仅局限于这一套实验设备,思维无法得到较好的发散。若对其器材进行增减,能否进行原有实验的测量?并思考如何设计?这也是进行思维创新的途径之一
如求未知电阻:器材:电流表两只、电压表两只、电键若干、导线若干、已知电阻一个,求未知电阻。
方案1:电流表、电压表是用来测量?
方案2:如果只有一只电压表,电键一个、导线若干,已知电阻一个,如何测量?
方案3:如果只有一只电流表,电键一个、导线若干,已知电阻一个,如何测量?
4.把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验证性的实验是先有结论,后用实验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而探索性实验则是先做实验,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变化的根源,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于学生的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
例如,胡克定律在教材中若如果直接给出公式f=kx,并利用实验现有的器材加以检验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利用物理实验室现有的螺旋弹簧、刻度尺、钩码、铁架台等器材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索,得出胡克定律。
5.布置课外实验,通过对课外实验的设计,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课外实验题材广泛,材料极其丰富,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有益活动,课外实验不仅能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圆周运动》课后提出这样的问题:“给出一辆裸车,设计档水板。”可以让学生先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讨论,再让他们亲自动手作操作并进行验证,不但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观点。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教材中的实验,同时要不拘一格布置课外实验,充分发挥实验这块沃土,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阎金铎.中学物理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8
[2]牟大全.物理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10.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
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21世纪教育的时代特征。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试作阐述。
一、引导求异,促进创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按常规思维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但有的事情和问题按常规思维却解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从事情或问题的反面(逆向)去想,以取得成效。这就是求异思维或叫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课例。如《将相和“完璧归赵”这一故事,蔺相如出使秦国的目的是保护好和氏璧,但他见秦王无诚意换璧时,却以“举璧撞柱”逼迫秦王举行典礼,赢得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的时间。由此可见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的绝顶聪明就在于从反面设想,使水离人,砸缸放水,就了落水的小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在教学这类课文时,通过课内的启发延伸至课外,鼓励学生大胆求因,用求异思维解决现实的事情或问题,这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鼓励发散,促进创新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突破单向线性思维的狭隘和保守,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品质。在阅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和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教学《曹冲称象》一文,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方法;教学《捞铁牛》一课时,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比怀丙和尚更好的打捞铁牛的办法;教学《跳水》一课时,让学生想想当船长的孩子爬上桅杆顶端,情况十分危急时,除了船长用开枪的办法命令孩子跳水外,还有什么办法可救孩子。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发散、想出种种的不同方法之后,还需要再引导学生将他们所想出的众多办法和课文中讲述的办法进行比较、选择,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方法是最佳的方法。
三、启发想象,促进创新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渗透在小学学习的各个方面,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小学语文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想象思维材料,在阅读教学时应充分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增扩续补想象。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如教学完古诗《暮江吟》后让学生进行扩充想象,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需想,续写想象作文。如《粜米》、《凡卡》、《穷人》等文教学后,以《粜米之后》、《凡卡寄信之后》《收养孩子之后》为题让学生进行想象 说话 作文;许多课文中有“空白”之处,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想象补充。如《珍贵的教科书》中,指导员在牺牲时有许多话要对“我们”说,却没有说出来,指导员可能会说什么呢?让学生进行补充想象,通过增扩续补想象,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画图想象。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用图画画出来。这一画图的过程既是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的过程,又是培养想象的过程。如《黄山奇石》一文,对奇石“金鸡叫天都”作了生动的描绘,但文中没有插图。为使学生读懂这段文字,并受到美的感染,让学生按课文描绘,用画表现出来。“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子弹琴”这三块奇石仅说了名称,没有作任何描述,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黄山奇石的“奇”,让学生想象这些奇石的样子,并将其画下来。
四、大胆质疑,促进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教师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则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索,激活创新思维的作用。
语文阅读教学中处处有疑。在课始可引导进行预习后的质疑,如教学《穷人》时,问学生:“遇上了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了问题:“渔夫一家生活很苦,为什么还要收养西蒙的孩子呢?”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如教学《月光曲》时,出示课题后,问学生看了题目想知道什么,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月光曲》是谁创作的?是怎样创作的?曲子是怎样的?这样就更好地为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在教学课文中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性的质疑,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引导学生提出”溪流声为什么会时时变换调子“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通过释疑弄清溪流的宽窄缓急变化,弄清溪流和双龙洞的变化,使学生明白“山势”的变化引起了“溪声调子”变化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在课后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如在教学完《鸟的天堂》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了“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通过释疑,既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又使学生受到一次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教育。
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五、教给学法,促进创新
“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教学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各门学科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良好品质,使学生终生受益。
11.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加强物理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219
新课改强调,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基础教育重要一环的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突出问题是实验教学薄弱,实验教学跟不上教育改革的发展形势,不利于培养学生素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实验、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在学生智能的结构中将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中学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与任务就是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为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实际技能和创造能力。因此,必须强化中学物理实验课教学。
一、高度重视实验观察,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观察是实验的关键,是获得最基本知识的途径,只有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才能认识客观事物最基本的环节。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就谈不上探究和创新。因此,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在引导进行实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更仔细、更具体、更全面地观察所发生的物理现象,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所要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而且还要力求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造成悬念,之后再引导实验,学生明确了实验的目的,就能够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掌握正确使用基本实验器材,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得出结论,掌握一定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实验条件,独立进行思考,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和得到的结果,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此次实验中的不足之处,找出引起的实验结果的误差原因,要求学生针对实验过程中的缺点,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重新设计实验,提高实验精确度,减小实验误差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这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在初三物理实验中,学生按照课本中安培表外接法进行了实验,有的学生会考虑到电压表的电阻很大在电路中相当于开路,但不是开路,总有部分电流通过,根据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电流表的示数要比通过猜测电阻的电流要大,误差也大。怎样改变这个问题?学生就会想到电流表内接来做实验,教师让学生自行设计,独立实验思考并实验,然后将两种实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可以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设计能力。
二、采取多种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水平
由于演示实验对实验条件的要求不高,一般是由教师操作表演,一套装置就能满足全班学生的观察要求,因此,深受学生欢迎。演示实验的内容和方法有很大的灵活性,他取决于讲课者的要求,但是,我们不能循规蹈矩,而应开拓新的思路,不断丰富实验的内容,提高演示教学的水平,常采用演示实验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1.激发求知欲望,引起实验情趣。讲授新课之前,以激发性语言富有激情地引起学生对即将研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提供感性材料,建立概念规律。教师在讲授新课时,为了使所讲内容形成概念,建立规律,进行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演示实验的特点是:实验条件明确,观察对象突出,演示层次分明。
3.加深理解记忆,深化巩固概念。在授完新课之后再进行这种实验,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可在原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变换一些条件,以利于拓展和推广。
4.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这种演示实验,可在复习课中进行,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努力优化分组实验,培养合作创新能力
分组实验是中学实验教学最常见的形式,其全过程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动手操作,学生使用仪器进行测量,学生观察现象,学生处理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它是学生独立地获取物理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活动,是手和脑,知识和能力,经验和创造获得综合性基本训练的重要环节。忽视对中学进行亲自动手实验的基础训练,只能导致理论脱离实际,“高分低能”现象的蔓延。为此,要大力优化分组实验,必须切实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思维方法的培养。在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中,常采用的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这两种方法,在教学中,都应加强基本训练。在具体实验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验课题配齐设备、正确分工,合理安排,有序进行。
2.重视实验技能的锻炼。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分组演示实验,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实验技能、研究方法、实验素养三个方面都可得到锻炼和培养。
3.重视实验标准的培养。物理是一门科学,演示实验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定量研究,必须有一定的计量要求,如准确度、误差、精确度等,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实验标准的培养。
4.要建立环境意识和安全要求。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强烈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为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渗透,不允许乱倒有毒、有害的物质,减小噪音污染。同时,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如防止实验过程中触电等现象发生。
通过优化分组实验,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实验能力和合作创造精神。
四、极力拓展课外实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智力,把课内教学活动和第二课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力开拓课外实验。
1.使学生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实际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大力丰富感性认识,为接受与巩固课内的系统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
2.课内实验活动可以不受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的限制和进度的约束,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同样进行活动,能够满足不同程度、不同个性、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3.课外活动是以学生独立为主的实践活动,在选题、取材、时间、空间上都比课堂教学有更大的灵活性,有利于培养能力,发挥创造力。
4.课外实验活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所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要求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小制作、小发明、调查研究等。
总之,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创造性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是大有裨益的。作为中学物理教师,我们应积极探索,努力改进物理实验方式,以便在实验教学中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1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二
一、激发学生好奇心, 引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这正是学习不断进步的动力, 也是学生不断创新的动力。为此在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将学生的好奇心引向科学探究, 转化为强烈的探究欲与求知欲, 这样就能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与积极思考, 从而为创新打下基础。
1. 制造悬念引发学生好奇心。
如在学习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时, 我告诉学生:学校准备换一根新旗杆, 你能帮助工人师傅来测量出旗杆的高度吗?这样的问题由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 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种非常简便的测量方法, 从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参与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2. 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好奇心。
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现代技术, 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运用多媒体, 以其图文声像效果来为学生创设直观而形象的教学情境, 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使学生形成强大的内在学习动力。
3. 有效引导保护学生好奇心。
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追根溯源, 爱问为什么, 这正是学生创新的强大动力。因此, 当学生表现出这种强烈的好奇心, 发表不同见解, 提出问题时, 教师不要轻易打断, 武断否定, 这样只能打击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 而将学生的自主创新扼杀在摇篮中。我们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倾听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信任与鼓励。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问题是开发学生智力, 开启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创新的动力所在。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封闭性的问题, 只是限于对知识的记忆层次。这对于巩固学生所学, 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却只是知识的简单回顾, 只是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固定的思维模式内, 这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创造性运用,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相对, 具有条件的不完善性和答案的不唯一性, 并没有将学生限定在条条框框内, 而是解放学生的大脑, 将学生的思维置于更为宽广的空间, 这样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独创性。
1. 一题多解。
不管是公式的推导还是习题训练, 都不要拘泥于一种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进而发现不同的解决方法, 从而让学生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教材教参上的方法可能是最科学的, 但却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学生个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 其解决途径自然也会有所不同。我们要尊重这种差异, 鼓励学生尝试从新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这样更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掌握。
2. 一题多变。
为学生设计条件不完善的题目, 这样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来补充条件, 形成新的题目。这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 更是一种提升, 能够实现学生对知识的重组。将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形成知识网络。同时也兼顾了学生的差异。如同一个题目, 基础差的学生只要能编出一两道基本题目就可以, 而对于优生则要求其能够编出多个知识点的综合性题目。这样更加体现因材施教, 更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三、实施激励性评价, 增强学生创新的动力
创新并不是短期内就可见成效的, 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 有成功有失败。成功固然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动机与学习动力, 但失败往往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甚至会让学生失去创新的动力, 对数学学科完全丧失兴趣。此时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来自教师的鼓励。为此,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机制, 给予学生创新的动力,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使学生对数学创新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不仅要表扬学生的成功, 更为重要的是慎重对待学生的失败。如果教师无视学生的失败甚至是讽刺, 这比失败更可怕, 会让学生完全失去信心。为此我们要注意评价的方式方法, 既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同时又要让学生振奋精神, 鼓起更大的勇气参与到后面的学习活动中来。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激励效应。当然教师除了要在语言上鼓励, 还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 如一个眼神、一个微笑, 一个爱抚, 都可以将信任与鼓励传递给学生, 从而使学生重拾自信, 展开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1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三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实验教学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高呢?
1、加强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加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了解学习过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能很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生萌生创新意识和展开创新思维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实践的热情才会被充分的激发。
实验是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实验以其丰富多彩、直观形象博得了学生的喜爱。探索性实验是激发学生求知心理状态,让学生参与重演科学事实的产生过程。教师要适时抓住学生的心理,创造实验教学的最佳情境,必将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2、加强引导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在活跃的思维下、认真地观察和积极的动手操作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实质上也是一种智力,也就是说,探索创新活动总是同智力活动相联系的,并且要把各个因素协调起来,才能提高探索科学的能力。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一节中,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时,可能得出:“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空气、温度”的结论,而忽略了“温度要适宜”。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把结论补充全面,最后总结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的正确结论。
3、创设情境,引导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在具有创新意识的前提下,将头脑中的信息整合,产生出新发现或新思想的一种思维形式,敢于、善于质疑是探求知识的开始,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起点。
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地设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状态,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生发展。如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实验临时装出的制作分为五步: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压片。这五步每一步都很重要,哪一步出现差错都会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因此,在教学时老师可以下列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
1、实验时不用根尖而用伸长区细胞能不能找到分裂期的图象?
2、为什么要用10%的盐酸作解离液而且解离时间只能是10—15分钟?
3、如果用清水漂洗这一步简化掉,实验会出现什么结果?
4、龙胆紫液使细胞的哪部分染上紫色?
5、为什么要压片?
这一系列的问题虽然是知识的拓展,但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实验观察上来,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另外,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勇于提出问题,会提出问题的习惯。如在实验复习课中,通过学习课本中的几个实验,学生们可能注意到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根对矿质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这三个实验中都以洋葱为实验材料,这时学生可能提出为什么生物学实验上许多时候都用洋葱做实验材料?这三个实验所用洋葱细胞是否都一定要用洋葱的活细胞才能看到实验现象呢?通过学生的质疑可以诱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创设条件。
4、利用媒体,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媒体技术所展示的画面,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为学生营造自由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发现,多探索,使实验教学时时处处充满创造的氛围,如“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中的向光性运动的实验。由于受课堂教学限制,不能进行操作演示来展示,可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以图文信息形式展示实验过程,便学生体验人们是怎样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逐步探索发现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及作用的。通过对实验材料分析,总结出植物向光性产生的机理。利用电脑幻灯片这一机理转换成直观而易于理解的原理图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对电脑提供的实验情景的探索中得到升华,从而理解掌握教材中有关生长素的理论知识,形成一定的相关知识结构。至此,我们可让学生展开创造的翅膀,用电脑图象创设新的实验问题情景:
(1)将盆栽幼苗放在匀速转动的转盘上,给予单侧光照射,在光源与转盘同步转动和光源固定情况下,幼苗分别将如何生长?
(2)将幼苗横放其根和茎的生长情况如何?
(3)若将幼苗水平放置于太空飞行的飞船中,其根和茎又如何生长?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探索,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推测有多种多样,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电脑动画展示实验结果,使学生的分岐导向一致,由此产生相应的结论,总结出规律。
5、加强生物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探究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各种潜能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体现一种参与性和体验性并存且具有严密学术性的创造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来获得知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探索奥妙世界的积极态度。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教学中占主要的地位。而新课程将以往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这无论从传统知识的继承到新知识的探索,还是从以往知识的被动接受到现在的主动探究知识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自主参与的意识,养成“不惟师、不惟书”的积极活跃的思维习惯。将探究学习应用于生物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新课程的教学顺利进行。
14.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四
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的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学生的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素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导位置.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对学生充满希望、鼓励,并具有感召力,并随时观察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反应情况,为学生释疑解难.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循循善诱地帮助他们把问题弄透,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疑敢问.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要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不能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进行挑战,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问题,力求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和谐,充满情趣.只有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双方之间心灵的沟通,并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提高.只有营造师生之间完全平等、充满生气的课堂气氛,学生才敢大胆质疑,乐于与老师展开讨论,并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二、开展设计性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的有力措施
设计性实验是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条件下,让学生自行设计和操作实验,灵活地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进行实践活动.实验设计能力是实验能力的最高层次,它直接反映了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开展设计性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例如,在讲“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设计实验.在实验步骤上,有的学生把倒入部分盐水改为倒入全部盐水;有的学生先称空烧杯的质量,再称倒入盐水的总质量.这些做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把烧杯中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时,由于杯底和杯壁上还沾有盐水,所以测得的体积小于杯中原盐水体积,造成较大误差.通过这样的分析探究,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15.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五
1修订实验内容
旨在落实学院“十二五”教学发展规划, 本着以学生为根本,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 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 2011年重新修订本课程实验项目内容。设置理念从基础技能训练入手, 逐步向熟练操作和掌握综合性实验的原理和技能过渡, 最后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简单实验设计并独立完成某个创新性实验。修订的实验内容如下。
1.1验证性实验
改进后的项目包括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细菌的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细菌的芽孢与荚膜染色和细菌的鞭毛染色与运动性观察等。基础验证性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
1.2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改进后的项目包括从发病畜禽病料中分离筛选出致病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与转接种、常见生化反应鉴定、微生物营养和环境条件设计等。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并启迪学生形成开放性思维。
1.3研究创新性实验
当今, 分子生物学研究把整个生命科学推到了分子水平上来, 很多新技术、新方法在微生物学中广泛应用。仅靠教学大纲计划内传统的实验教学训练已无法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要积极创造条件, 采取课内外结合的方式, 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多种形式的训练。例如将实验内容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相结合, 让学生体验实验设计过程, 建立系统性思维,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2.1精细讲解
对每个基础验证性实验, 教师都要精细讲解其基本原理, 实验中所用到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和这种基础研究方法主要适用于解决哪一类实际问题。
2.2引导示范
教师演示实验的关键步骤和环节。在学生操作中,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将相关实验进行分析比较; 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
2.3归纳总结
根据实验进度和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 及时收集实验中学生遇到的共同性的问题, 统一讲解, 以系统化学生感到凌乱的知识, 达到对知识总结强化的目的。
2.4因材施教
在实验中针对学生暴露出的个别问题, 教师给予单独指点, 因材施教。对有创新精神同时基础较好的学生, 鼓励他们在完成好书本实验的基础上, 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 引导他们进行科研活动, 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实验能力较差的学生鼓励他们独立完成每个基础实验, 参与小组共同完成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2.5双向互动
教师与学生双方以主体性需求情感为切入口, 通过激活教师“教”与学生“学”两者的自主性、能力性和创新性, 在实验中达到创新教学目标。
3使用先进实验教学手段
3.1继承传统教学手段优点, 结合现代教学手段优势
动物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技术细节较多, 且概念与实物联系比较紧密, 实验教学中仅利用板书为主的传统授课手段, 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优点的同时, 发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将微观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 例如形态结构用图片表达; 鞭毛起作用的过程用动画展现; 微生物的特点、应用等用视频演示等。
3.2建立“开放与共享型”实验教学管理运行体制
通过开放、共享的管理运行机制, 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对周期较长的实验, 安排部分实验室不定期开放, 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动物饲养管理、收集组织样本、分离微生物、整理数据及统计分析等工作。学院在原有实验设施基础上加大了对仪器的投入, 扩建了显微实训室、高压灭菌室、微生物培养与检测室等, 并增购了超净工作台、超低温冰箱、恒温培养箱、全自动立式高压蒸汽灭菌锅等设备。此外对于学生难以接触到的微生物学领域当前先进的实验仪器, 根据学院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具体情况, 通过共享方式, 选择使用先进的微生物检测仪器, 例如细菌自动化检测分析仪和微生物鉴定与药敏分析系统, 使学生在接触到传统实验方式的同时, 对比这种更先进、省时准确的检测过程, 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检测仪器带来的快捷。
3.3教学、科研及实践生产有序结合
首先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 其次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 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开拓科研思路, 树立正确的科研理念, 为今后从事工作奠定基础; 第三, 组织学生到规模化、专业化的检疫检测部门考察参观, 既让学生感受到动物疫病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广阔市场前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又使学生了解动物生产实践中的主要环节及存在的问题, 理论联系实践,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4改革实验过程考核评定方法
为了更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必须改革过去以单一闭卷考试作为最主要的实验成绩的评定方法, 注重实验过程考核, 引入综合评定成绩制度, 以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1) 在每个实验开始前要求学生先预习并写预习报告, 教师对学生预习报告评分, 按一定比例计入该课程实验考核成绩中。学生每次交出预习报告后, 实验教师随机抽取几名学生, 向他们提问预习内容, 目的是尽可能减少在写预习报告过程中的抄袭行为。2) 实验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 对学生的实际表现评分, 主要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正确; 是否按正确规程使用仪器; 实验态度是否认真; 是否遵守实验室相关规章制度等方面的表现。3) 对学生实验报告进行评分时, 针对在实验中认真规范地做实验并得出相应实验结论和测试数据的学生, 即使数据和结论与标准答案有一定出入, 也应予以肯定, 并客观地给予分数; 针对有抄袭实验报告行为的学生, 则不能给高分, 甚至判为不及格; 此外对实验报告有新意、有更深层次思考的学生, 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并给出较好的分数。
5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不断地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动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1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科研态度和参与科研的兴趣
在实验过程中要重视纠正少数学生的不良风气, 例如某学生擅自旷课, 并让另一班学生代其做实验, 教师及时发现并坚决制止, 要求两人写出深刻检查, 并补做实验。这样严格要求,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实验研究的真实性和严肃性。此外还大力支持学生利用实验的部分成果积极申报湖南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科研活动, 各项活动可以借助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平台予以开展, 很多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就获得了从事研究工作的经历。
5.2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不仅学会了动物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程序, 而且基本操作技术得到了强化训练。通过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开设, 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5.3提升了学生对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 95. 3% 以上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动物微生物学各种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并能够自主设计实验, 独立完成实验。每学期实验结束后, 采用网上教学评价系统对教学效果进行调查。然后分析问卷结果, 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 验证所做的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 是否得到学生的肯定; 是否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质, 并且为今后深层次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每年学生对动物微生物学教学评价均为优秀。
6结论
经过2005—2012级共7届本科生的教学,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更新,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适应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摘要:动物微生物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其实验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前沿。在动物微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中, 通过改革传统的实验内容, 开设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采用先进教学手段, 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 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动物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能力,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翠红, 陈秉岩, 王建永, 等.基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01) :151-152.
16.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六
【关键词】中职 市场营销专业 教学 职业能力
一、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对于培养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扩大。然而很多中职学生在走出校门后不能灵活运用营销知识,缺乏职业能力,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还有相当的距离 。当前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市场营销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方法以及手段与专业的发展目标存在较大差距,阻碍学生能力的提升,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中职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采用的教学模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近年来的中职学校教育研究重视在课堂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改革。但是,无论应用怎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水平、中职学校的课堂环境始终是制约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脱离课堂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书呆子,而不是追求发展、追求创新的创造者。没有一点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很难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这也是大多数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普遍问题之所在。
(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理念落后
中职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理念是学校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指导思想,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行动指南。一些中职学校认为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应该注重理论教学,当理论基础知识夯实后,实践也就不会成为难事。从实际效果来看,中职学校的这一教学理念是相当落后的。如果说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作为理论课程来进行教学的话,那么高职、本科院校比中职学校理论教学更有优势,这就无法突出中职实践教学的特点,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样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不好,甚至是无效教学。
(三)实践课程教学条件匮乏
中职教学本身的教学条件不充足,无法满足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尤其是对实践有较高要求的市场营销课程更是存在教学条件无比匮乏的状况。实践教学的开展没有配备专用的实训室,还停留在运用纯理论教学的教学形式。另外,中职的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也并不多見,只有少数的学校建立有实践基地。这种教学条件无法满足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措施分析
(一)构建基于营销岗位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第一,市场调查与分析是营销工作过程的基础工作。工作能力要求主要是需求分析和客户分析能力,培养该能力的课程是“市场调研”和“消费心理及行为分析”。
第二,营销计划的制订是营销工作过程的核心工作,相应的工作能力是书面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营销策划能力。围绕该能力主要开设“营销文书写作”和“市场营销与策划”等课程。
第三,产品销售是营销工作过程的关键工作,相应的工作能力是市场开发能力、沟通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围绕该能力设置的课程包括“商务谈判”“ 推销实务”和“ 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营销话术”等课程。
第四,营销管理是营销工作过程的重点工作环节,其要求的职业能力为营销执行能力。围绕该能力设置的课程有“公共关系与客户管理”“销售管理”和“物流管理”。
(二)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根据营销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必须转变以往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要想让学生的营销岗位职业能力得到提高,不可或缺的就是实践学习。配备现代化的符合要求的专业综合实训室是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场地,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营销岗位职业能力。同时建立与专业相适应的先进的校外实践培训基地,实习基地的建立是企业和学校之间互利双赢的成果。但是实习基地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是需要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多方努力,才能建立起一座完备、成熟的实习基地。实践学习另一途径就是与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培养关系,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到工作实习。为此,可以每学期安排学生进入到相关的企业进行为期两周的营销综合实训,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企业的营销情况、企业所在行业市场的营销环境以及在营销过程中的几大重要关键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创新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方法,以此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营销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培养方式,才能够培养出一批可以随时与社会接轨的一线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汝英.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1):62-64.
[2]翟方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的思考[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3):39-41.
17.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七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429-02
现代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在新时期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培养出大量的创新人才,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美术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也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有所收获和发展。
美术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艺术的含义之一便是富有创新的方式、方法。崔子范说:“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另外中学美术课没有升学压力,这反而解放了教师,美术教师可以放开手脚,紧跟时代的步伐,大胆实践和探索创新教学。马克思说:“我们要以美的原则改造世界”。美术课的内容应该充分突出美感教学,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美感的内容吸引、感染学生,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进而主动选择美。丰子恺说“美术是为人生的,人生走到哪里,美术跟到哪里。”在当前的教学中,美术课的任务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自觉运用美来塑造自己以后的人生。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必须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不断创新。皮亚杰指出“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赫尔巴特也说创”造力的育成,不是由大人注入的而是以儿童本身表现为中心“。因此,美术课决不能是依样画葫芦式的教学。而是诱导学生发展个性,启迪智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这样才能使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方面发挥学科本身具有的独特功能。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改革教材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求知识形成能力。在美术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1 深入钻研现行教材,挖掘教育因素,拓宽知识面。
1.2 借鉴各种美术教材,选取适应学生实际的而现行教材中没有编排的美术课程。这些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1.3 探索以发挥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特色。教学安排上体现普及性、层次性、系统性和专业性。
2.改革教学方法
注重教学过程的创造性,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新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
过去有些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没有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以至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思想僵化不开窍,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新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游戏“是人的天性,是人最自由的状态之一。艺术与游戏同具超功利性,艺术的学习和创造的首要前提是心灵的独立和自由,采取游戏式教学方式进行艺术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艺术教育有效的途径之一。游戏式教学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其一,游戏式艺术教学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游戏形式,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为了单纯追求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而流于形式,降低了艺术课程的学科性;其二,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又是游戏的参与者。教师必须下功夫,平等交流,以促使师生人文精神的建构。其三,低年级艺术教学应以活动为主。整个课堂就是一堂大活动,由多个游戏活动组合而成。
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影像、范画、参观、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还可以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及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环境等)都可用为教学资源与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丰富学生体验,激起学生联想,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带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3.培养想象力
我国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他曾经说过:”绘画不仅以形似为标准,更重要的是以神气表现灵魂。“少年天生喜欢幻想,而且想象力丰富,美术教育可以引导他们正确运用想象能力进行美术创作。对于儿童而言没有生活感受是缺憾,有了生活感受无法表达更是遗憾。为了增强儿童的想象力,必须启发他们的形象思维运转,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并勇于表现。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且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平等的学术气氛,让学生相信自己具备巨大的创新潜力。罗丹说:”珍惜每一次激情的冲动吧,这便是生命的意义!“我想这种冲动便是开拓创新和创造的勇气,而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新。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座右铭便是”怀疑一切"。这种可贵的气质或锐气需要教师发现和保护,但仅有创新的勇气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美术课的优势在于能开发学生的形象和直觉思维的潜能,培养学习兴趣。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让学生处于自由创造的主动地位,万不可用成人的模式意志及公式化的教条去强制学生机械模仿,束缚他们的手脚,失去自主地观察思维方式的机会和表现形式,使其失去自我个性的表现。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荐阅读: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1-19
理科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12-18
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宁董莉08-21
高职英语教学要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12-14
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11-30
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创新能力08-25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实验方案12-16
学校加强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方案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