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现象的调查与分析(精选11篇)
1.体罚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篇一
浅议教师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东辉学校 张万海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不时被媒体曝光,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作为任何一名教师都非常清楚,体罚是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我国法律也严厉禁止教师对学生的体罚。然而,为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屡禁不止呢?
一、何为体罚与变相体罚
体罚是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来伤害学生身体或心灵的行为,体罚是处罚儿童的错误教育方式。教师用体罚的方法来处理违反纪律的同学也应称为体罚。
变相体罚是指用上述体罚方式以外的其他形式来体罚学生。变相体罚同样会侮辱学生人格,伤害学生心灵。
体罚的危害在于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一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和法律规定的侵权行为。罚站,罚抄作业,打手心,煽耳光等是其常见形态,讽刺挖苦之类的心罚则更具有隐蔽性。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下,有的教师把体罚当作提高成绩的绝招,逼迫学生学习,搞棍棒教育。
二、教师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原因
是什么原因导致“体罚”的故事重演呢? 造成体罚学生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既与学校的管理有关,与学生有关,还与教师心理健康、法制意识、传统观念和当前教育的“指挥棒”等有关。
(一)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封建教育的流毒所致,至今还存在诸如:“不打不成才”、“教不严,师之惰”等教育思想,当今教育明令禁止体罚学生,并上升在法律的高度,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面对那些调皮的学生,似乎除了体罚,别无选择。
(二)当前教育政策的作用
目前,仍然存在以学生统考成绩给学校排名次,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定教师工作质量的倾向依然严重,学生的考试分数仍是教师晋职晋级,评优评模的决定性因素。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强人所难的做法时有发生。有压迫就有反抗,有反抗自然就有体罚。
(三)学生的无知,教师的无奈
1、学生“懒、惰”现象突出。农村很多中小学生特别懒惰、贪玩,老师布置的作业,如不采取“措施”,学生就不会去完成,另外,面对一些老师把学生“管住”了,考试分数就上去的现实,更多老师受到挑战,也就效仿,对懒学生、贪玩学生采取“措施”。
2、故意捣乱,与老师对抗。现在的中小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原因,他们的攻击性很强,面对老师的善意相劝,他们往往认为是老师无能、懦弱,他们常常会置学校的校纪校规于不顾,置教师的权威与尊严于不顾,一意孤行。且这类学生具有很大的带动性和影响力。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学生及时进行“管束”。一方面渲泄老师压抑的情绪,更主要的还是想杀鸡儆猴,以警效尤。
(四)教师的心理问题,行为失控
目前中小学教师中有很多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教师的心理状况影响其行为表现。他们的精神状态、生活状态、情绪等都会受到心理状况的影响,有时又无法摆脱无意义的情绪冲动,导致到学生身上去发泄。
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惩戒
在这里,我特别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惩戒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我们在谴责体罚的同时,还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适当惩戒。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班级,都得有规章制度来管理和约束。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直坚持一个信念,我们不会打骂学生,但我们一定会对违反纪律,违反合理规定的学生予以合理的、制度化的、适度的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教育是软弱的,是苍白无力的。惩戒教育不等于体罚学生,无论从心理学还是教育学的角度看,惩戒都应该有它自己的一席之地,它可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在情感上引起自己的内疚感。适度的惩戒对培养学生的耐挫心理同样也很必要。老师要是对学生连适当的惩戒权都没有,那么我们还怎么去管理学生,我们还口口声声谈什么发展教育。
四、避免体罚与变相体罚所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学习
1、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标。全面发展既包括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体罚学生不仅直接影响其身体健康,同时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2、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改进落后的教育方法。通过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要让教师知道,只有“爱”才是古今中外教育成功的真谛,从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点,获得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告别体罚。
(二)加强法制教育,规范教师行为
《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明确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师体罚学生,不仅有悖教师的职业道德,违背教育规律,而且是违法行为。
(三)结合体罚现象特点 实行评价动态管理
学校必须不断强化动态管理,领导要亲自挂帅、统筹全局,设立领导小组,各层面齐监督、共评议通过评价促师德师风建设。
1、领导检查定时制。建立“师德师风档案”,对教师进行定量与定性评比相结合的评定,记录教师在道德中的成绩和不足。不足之处给予书面通知,从而督促教师改正,以达到提高“师德”水平的目的。
2、实行学生评教师。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面向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评价教师,并让学生提出对教师的评价。
3、实行家长评教师。家长会期间,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由领导小组成员深入各班级发放调查表,收取调查表,做到家长与被评教师完全隔离,给家长们一个自由评议空间。
(四)加强心理疏导,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1、当今社会,现代化的生活紧张和繁忙,社会竞争激烈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压力。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一些教师便产生了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要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调整自己,使自己保持轻松、稳定的心理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2、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要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和潜能,明确自己的工作价值,积极乐观地面对工作和生活,融恰师生关系,增强服务意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用老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他们。
3、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教师角色要求教师不能将烦躁冲动的情绪带入课堂,以免传染给学生。课堂外,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使情绪发生迁移。心理学家认为兴趣爱好是心理保健的维生素,通过它可以解除心理疲劳,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工作态度。
综上所述,教师体罚学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是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尊严,杜绝体罚学生行为,塑造良好的师表形象,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更高要求。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三日
2.体罚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篇二
一、“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现状
布置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目的有多种:补充教材的不足,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素材等等。例如,语文学习中的作者介绍,相关名著的介绍,图片资料;科学学习中相关科学知识的详细介绍,科学的描述,图片的说明等,都可由学生自主搜集。
《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学生的学习中,利用课外时间搜集资料的学习方式遍及所有学科,甚至学校的实践活动、班级的墙报,学生也会在课外搜集资料。其中,比例最高的是语文学科,占100%;其次是科学学科,占90.64%;再次之是综合实践活动,占71.93%,这71.93%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两所学校,另外一所学校的综合实践课几乎没有课外搜索资料的要求。在所有的学科中,比例最低的是体育,占2.63%,这些学生都集中在同一所学校。在这些五年级的学生中,47.95%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课外搜索资料协助课堂学习,22.81%的学生从四年级开始课外搜集资料。
在受访的342名五年级的学生中,70.76%的学生有一年以上课外搜集资料的实践,也掌握一些基本的资料搜集方法;35.96%的学生觉得课外搜集资料没有困难,55.56%的学生觉得有一点困难,5.85%的学生觉得比较困难,只有2.34%的学生觉得非常困难。
在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只有17.25%的家长经常帮助孩子,26.90%的家长有时帮助,23.10%的家长偶尔会帮助,32.75%的家长基本不会介入,由孩子自主完成。换言之,多数学生是自己独立完成课外搜集资料的。
学生常用的搜集资料途径:互联网搜索、查阅书籍、问家长,找实物资料(如照片、物体等)、查阅报刊等等。其中,互联网是学生搜集资料的最常用、也最喜欢的途径,占调查学生的97.08%,其次是查阅书籍和问家长。
《问卷调查》显示, 54.97%的学生认为搜集到的资料对自己的学习非常有帮助,38.89%的学生认为有帮助。两项合计是93.86%。这样的比例很高,然而,在问及对哪个学科帮助最大的时候,70.47%的学生选择了语文,其它学科比例都不超过10%。
二、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现象分析
从调查问卷所涉及的三所学校来看,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状况正朝着好的趋势发展,不仅被教师广泛接受和应用,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其中,有几个现象值得关注:
1. 课外搜集资料对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确能起到促进作用。93.86%的受访学生认为课外搜集资料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或者非常有帮助。在课外搜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不但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大大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的资料搜集,初步了解、多维度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丰富自己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认知。
2.“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是深化素质教育,落实各学科的课程标准(2011版)的体现。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都对“学生搜集资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见表格),凡此种种,都为教师布置学生课外搜集资料提供了依据和操作的目标。
3.“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普及情况出现学科不均衡,与学科特征有很大关系。从调查问卷看,在受访的学生中,100%的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参与过课外搜集资料,而且有70%以上的学生认为受益很大。其次是综合实践学科和思品学科。相对其它学科,这三个学科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拓展方面更需要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以此丰富学生学习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因此,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与学科特征、学科学习策略的相关性较大。
4. 课外搜集资料的普及情况与学校教师的教学习惯和教学策略有很大关系。以综合实践学科为例,在三所学校中,其中一所学校99.13%的学生曾在课外搜索资料协助课堂学习,第二所是78.92%,第三所却几乎为零,没有课外搜索资料的要求。这里可以看出,同一学科中,不同学校的教师,有的把学生课外搜集资料作为该学科的教学与学习的主要环节,有的却完全没有这种意识。这其中可以看出教师教学理念、教学习惯和教学策略的差异。
5. 课外搜集资料的渠道虽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但仍以互联网搜索为主。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互联网搜索、在家里查阅已有的书籍或者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查阅报刊杂志、请教家长或同学、查找实物资料等途径,小学生都能运用自如。《问卷调查》反映,觉得课外搜集资料有困难和觉得非常困难的学生,加起来不足10%;家长不帮助或者偶尔帮助孩子搜集资料的学生占55.78%。换言之,小学五年级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基本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这些搜集渠道中,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上网,这主要是因为,如今电脑已普及到各家各户,在家里就能登陆互联网的家庭越来越多,这为学生课外上网收集资料提供了物质保证。再者,如今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特别是在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甚至从一年级就开设信息技术课,这些是学生完成课外搜集资料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
三、“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几点建议
要落实、普及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使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育者需要树立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客观地看待教材,使用教材,补充教材的不足。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资源,但它不是教学过程的全部内容。教师要科学地、辩证地看待教材的作用,既要看到它的重要价值,也要用专业、敏锐的眼光发现其局限。当前,新课程理念已成为常识,教师不能再把教材奉为圭臬,一切教学行为均拘泥于教材教案,以为把教材的内容讲完就是合格的课堂。其实,这样的课堂看似中规中矩,实质上却无异于照本宣科。要知道,教材的开发与编制只能着眼于一定区域学生的平均接受能力,难以兼顾特定学生的特殊性,甚至可能脱离学生当下的生活体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课文的意义在学生眼里已经发生较大改变,需要及时加以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生活体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有计划地、分门别类地搜集相关资料(当然,有的资料只能由老师搜集、筛选),弥补教材的欠缺之处,丰富、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 建立有效教学观和有效学习观。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与探究的方法,即“授之以渔”。学生能够掌握现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固然重要,但“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无疑是更为关键的素养。真正的有效学习就是学生在“愿意学”的基础上“会学”,能够通过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去获得更多的知识,进而完善现有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课外搜集资料,无疑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乃至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当然,要使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作业不流于形式,充分发挥这种学习方法的作用,教师所起的指导、引领作用至关重要。
3. 指导学生多渠道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有目的、快速搜集资料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课外搜集资料,自然以上网搜索为主。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料不断更新,不断扩充,无疑为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带来诸多方便。从《调查问卷》结果看,87.43%的学生首选或者喜欢在网上搜集资料。但是,登陆互联网并不是搜集资料的唯一途径。其实,查阅书籍、报刊也是很好的搜集途径,而且相比网络,可以更扎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搜集资料能力。因为,在互联网上搜集资料,只需要输入关键字,点击“搜索”,相关链接就出来了。此一过程虽然迅捷方便,却无形中导致学生养成了网络依赖症,一旦离开了“百度”,学生在资料搜集上就会一筹莫展。资料搜集、文献检索,特别是纸质的资料,本身就是一门精深的学问,教师不应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尽管在这方面对小学生要求不高,但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基考虑,为学习力的提升考虑,培养学生多渠道搜集资料的意识和能力,非常有必要。
4. 指导学生处理搜集到的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在网络上,同一问题的资料五花八门,参差不齐,各种信息极其芜杂,而且有越来越泛滥之势。如果没有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势必无所适从,容易被信息的海洋所淹没。针对学生反映的种种困难,教师在布置课外搜集资料的作业时,应就搜集渠道、搜集方法、搜集到资料后的甄别与应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搜集资料的目的,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加工整理、管理和运用,提高搜集到的资料的使用率。在课堂上,学生分享搜集到的资料的时候,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对比、分类、归档;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指导他们课后进行再次加工利用,有效拓展。
总之,提高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使课外搜集资料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
(作者单位: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路小学)
3.空巢老人现象调查与分析 篇三
“空巢家庭”特指那些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空巢”现象,是一个普遍而突出的社会问题。所谓“空巢”,只是一种比喻。“巢”,鸟窝也。两只老鸟养育一窝小鸟,当小鸟长大、能自立觅食而飞走了,留下来的只是巢和老鸟。人们以此来形象比喻子女长大成人后,相继与父母分“巢”而居,或者到外地打工、创业和学习,家中只剩下单独生活的老人。
一:空巢老人缘何越来越多
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促成了空巢老人的增多。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加速以及生活习俗的改变,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四世同堂”“子孙绕膝”的传统家庭生活模式正逐渐退化,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近30年,二三十年后,随着独生子女进入中年,他们的父母进入老年,空巢老人将越来越多,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和许多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
二:“空巢老人”面临的困难处境
(一)农村空巢老人困难面比较大。据了解我国苏北农村老年人处在较重度困难状态的有35万多人,而其中占60%左右是空巢老人和高龄老人。他们养老经济收入普遍偏低,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收入和子女补贴。有10%以上的空巢老人年均经济收入在850元以下,处在特困状态。还有相当一部分空巢老人,虽然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仍处在相对贫困状态,遇到大病大灾,没有什么抗风险能力。“看病难”问题很突出。苏北农村已经普遍建立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达到广覆盖要求。目前,老年人看病药费自己负担占75%以上,政府补贴和镇村报销约占25%,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的矛盾。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看病难、药费贵、报销少”,仍然是一个突出“短腿”。有些地方老年人看病报销药费比例还不到10%。因而许多空巢老人和高龄老人因付不起药费只好“小病扛、大病挨”,发生过不治而亡现象。
(二)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空巢老人大都已经或即将进入高龄期。他们处在高发病期,患有各种疾病的一般占40%以上至50%左右,健康状况呈现下降趋势。根据典型调查,在10639名空巢老人和高龄老人中,健康状况分为三类:(1)健康的,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生活适应能力良好的,有2741人,占总数26%;
(2)亚健康的,即患有一些毛病,尚不严重,生活上还能基本自理的,有3347人,占32%;(3)不健康的,即患有多种疾病,生活上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有4551人,占42%。这种状况在空巢老人和高龄老人中具有相当普遍性和代表性。
(三)精神上寂寞孤独。在空巢老人和高龄老人中,普遍存在着“孤独感、寂寞感、无用感”。据调查资料显示,存在这“三感”的空巢老人和高龄老人约占总数的50%至60%。他们从传统观念的“养儿防老”,到空巢后的孤独失落;从身强力壮、一家之主,到劳力缺失,求助于人。这种角色转换,使他们感到精力疲惫,心理凄苦。他们的子女有的在外地无法照顾老人,有的孝亲观念滑坡,冷落、歧视老人,更增加了他们的生活压力和精神痛苦。空巢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
寂,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
三:探讨解决“空巢”问题的应对之策
(一)高度重视和关爱“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关爱空巢老人则是社会建设的重点之一。高度重视和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应从几个层面着力做好工作。一是认识层面。空巢问题的产生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是最弱势的群体,他们特别需要各级党政领导和全社会的扶助和关爱,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贫穷化问题,以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二是实践层面。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把扶助关爱空巢老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纳入发展规划,统筹兼顾解决,完善养老、医疗保障体系,为空巢老人构建温馨“暖巢”创造有利条件。三是服务层面。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补充,形成照顾服务体系,把子女照顾、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结合起来,使“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得到亲情关爱和良好照顾。
(二)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是解决空巢问题的根本保证。当前要注重把握三点:①把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险范围,使他们养老生活有基本保障。②学习苏南农村养老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对空巢老人和高龄老人实行发放养老金和养老补贴金制度,发放养老金水平应从实际出发,逐步实施和提高。③空巢老人中符合“五保”条件的,应扩大“集中供养”范围,尽可能入住敬老院;“分散供养”居家养老的,应逐年提高经济供养水平,解决他们养老经济基本保障问题。
(三)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苏北农村当地政府和民政部门已在实践中调整工作思路,逐步形成了救助体系。救助对象,主要是“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和病残老人;救助重点,主要是特困老人、重病大病老人、灾害急难老人,他们自身无力克服困难、抵御风险,要依靠政府和社会救助,才能渡过难关。救助资金,主要是财政支撑,由财政拨款,民政经费和社保资金划拨,统筹安排救助财力。
4.大学生宿舍文化现象调查与分析 篇四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年级、专业、班级: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题目:大学生宿舍文化现象调查与分析系别:姓名:
学号:
2013年 3 月
目录
摘要.....................11、宿舍文化简介.................12、大学生宿舍现状...............1
2.1宿舍结构.................1
2.2宿舍卫生状况.............13、大学生宿舍行为文化现状.............2
3.1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部结构..............2
3.2宿舍文化之三大影响............2
3.2.1 思想素质的影响.............2
3.2.2 道德素质的影响..............2
3.2.3 心理素质的影响..............34、宿舍文化的不足与改进...............3
4.1 寝室文化建设缺乏切实的理论指导,应加强寝室文化建设.........3
4.2 寝室文化不丰富,缺少展示舞台,应多开展活动..........3
4.3 大学生对寝室文化建设没有主人翁意识,应该积极主动参与.......3
4.4 寝室文化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4
结束语...................4
参考文献.................4大学生宿舍文化(或流行文化)现象调查与分析
摘要:大学生宿舍是同学们生活、休息、学习、娱乐的场所,大学生在寝室中朝夕相处,长期共同生活,寝室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宿舍文化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现代校园文化离不开宿舍文化的建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办学水平,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有很重要的影响。正确地引导和整合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有助于大学生早日融入社会,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关键字: 大学生宿舍文化
1、宿舍文化简介
大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重要的成长环境,它相当于大学生的第二个“家”。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由大学生在宿舍这个特定空间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它是依附于宿舍这个载体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的总和,它包括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它以宿舍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由涉及宿舍生活的各方面的价值准则、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公共行为和学习生活习惯所组成。大学生是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从根本上说,宿舍文化是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是大学生自己的文化,会增强同学们自身的修养,它的发展始终与大学生生活紧紧相连。
2、大学生宿舍现状
2.1 寝室结构
黄淮学院南北校区的每个寝室人数是六人,平均每个面积25到30平方米,没有有独立的卫生间,有阳台,每楼层有两个卫生间,一个洗衣机(刷卡),宿舍收费为750元,较为便宜。
2.2宿舍卫生状况
好的宿舍卫生状况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休息的环境。绝大多数同学有良好的节约意识,比如按时关灯,电器不用时拔出开关,然而,大学生平时随地丢果品纸屑,浪费水电资源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就要我们加强监督,自觉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把寝室当做自己的家。我系开展的“党员文明创建帮扶”活动,就是一个党员带两个入党积极分子帮助一宿舍,使宿舍成为同学们真正的一个家。
3、大学生宿舍行为文化现状
3.1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部结构
据对大学生宿舍的直观观察,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部结构大体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表层宿舍文化。指宿舍的内部设施、布局结构、卫生状况等。第二层为中层宿舍文化。主要反映各种规章制度。如学生的学习、生活制度,道德行为规范等及其执行情况。第三层为深层宿舍文化。主要指宿舍成员的政治信念、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及其外化。大学生宿舍文化的这三个层次互为表里、相互影响、互为转换,从而构成一个特殊而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
3.2宿舍文化之三大影响 3.2.1 思想素质的影响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能使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政治信念。
当今快捷的传媒,增进了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交往,足不出室,便可获得大量的信息。大学生头脑中容纳了多来源、多层面、多途径的社会信息,怎样评价和交流这些信息?宿舍成了最好的场所。在宿舍里针砭时弊,指点江山,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争辩某些敏感问题。这些无疑有利于宿舍成员开拓视野,启迪思维,活跃思想。通过同学之间激烈的思想交锋,帮助他们认识真理,提高识别能力和政治素质。
但是,由于大学生处于涉世之初,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对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知之甚少,只能凭借各种传媒、舆论导向及一些社会现象去作简单分析和判断,因此,容易为表面现象所迷惑。有的大学生对西方某些政治观点或政治制度“深信不疑”,并在宿舍里大肆渲染,这往往容易使宿舍的其他同学产生思想混乱;有的大学生容易听信一些政治谣言,并在宿舍里传播,这使得小道消息、流言、谣言在一些宿舍大有市场,使得同学们的政治辨别力下降。
3.2.2 道德素质的影响
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人们分辨善恶、为人处世的能力和品格。宿舍小环境的文明程度、格调的高底,既反映大学生自身的精神风貌,又对大学生身心产生影响。由于大学生宿舍成员是层次及目标比较一致的群体,饭后闲聊,睡前卧谈,彼此之间可以加深了解,建立友谊,增进感情,学会忍耐与宽容,学会尊重彼此人格。因此,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能够使宿舍成员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感,使道德情操得到升华。
3.2.3 心理素质的影响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心智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应付环境和生活压力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大学生年龄相仿,文化素质接近,很容易产生心理互动。如果一个宿舍群体和睦,宿舍将成为大学生的“避风港”,都愿意把个人的喜怒哀乐在这里向大家述说,以期从集体中得到理解和支持。但是,如果彼此之间不和睦,互不理睬,仅仅把宿舍当成一个睡觉的窝,那么,宿舍成员就不会有归属感和自豪感,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期生活的学生就会形成孤僻、自私的个性。
4、宿舍文化的不足与改进
4.1 寝室文化建设缺乏切实的理论指导,应加强寝室文化建设
对于寝室文化建设而言应摸清“什么是寝室文化——寝室文化现状——建设什么样的寝室文化——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建设方案”这条线,然后付诸实践才能见效,而对于学生而言,其寝室文化应更具鲜明性。所以各高校应加强理论的指导,很多同学没有获得成功,往往将学校不好做为第一要素加以考虑。因此,学校的责任也是任重而道远。
4.2 寝室文化不丰富,缺少展示舞台,应多开展活动
大学虽然聚集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多才多艺的莘莘学子,但是缺少一个展示的平台。这与大学寝室文化单一密不可分。没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很多同学感觉到无事可做。逐渐的,同学们只能各自发展自己的小圈子而不愿去与陌生进行交流,自己的才能也没有很好的机会进行展现。而自己的发展也及局限于自己存在的圈子之中。寝室与寝室之间也走不到一起。单一的寝室文化让我们错失了很多发展机会。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倡导发展多样化的寝室文化,如以寝室为单位进行设计小作品比赛,开展寝室文化节等为寝室文化提供展示舞台。
4.3 大学生对寝室文化建设没有主人翁意识,应该积极主动参与
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建设。而调查显示,很少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更别说去组织相关的寝室文化活动和建设。学生基本上没有意识到寝室文化无论从精神层面还是实际价值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大学生寝室文化就像另一门专业课一样,从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得到发展,这些包括人际交往、才艺学习、自身的修养,应变能力和各种事物的处理能力。学生对寝室文化建设缺乏主人翁意识,就忽略了这些能力的培养,也导致很多人想学习而找不到门路。因此,我们学生一旦有机会参与大学生寝室文化活动,就要积极主动,献计献策,做到最
好。要取的实际收获,而不是敷衍了事。最关键的还是要有主人翁意识,不要把它当作“别家事”不管,而是要当作“自家事”来好好处理。
4.4 寝室文化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坚持“教师指导、信赖学生、依靠学生、学生自主”的工作方针,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寝室文化建设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在寝室文化创建小组的指导下,把学生作为实施寝室文化建设工作的主体,通过召开学生干部、寝室长会议,就寝室文化建设活动的相关要求、校园环境的净化美化、卫生检查、安全督察等方面工作,广泛征求学生意见,让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为学生施展才能创造机会。学生既是寝室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更是受益者。重视和发挥学生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使开展的各项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生活。
结束语: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亟待我们去研究、去开发、去完善。平时不管不问,出了问题后再亡羊补牢,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建设好这项工程, 管理好这块阵地, 创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大学生活中,有一个成员互相尊重,相互信赖,互相关心的寝室.不仅能使人生心舒畅,还能在和谐的氛围中缓解来自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的压力.着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人格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构建一个成员相互尊重,信赖和关心的寝室应该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参考文献:
【1】《高校寝室文化的分析与研究》曲贵江 北京:海淀走读大学
【2】《浅析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金鑫徐波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3】《试论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唐春梅滕云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二期
5.体罚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篇五
全体教职工应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爱心培育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禁止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与行为,特作如下规定:
1.加强课堂教育管理。教师应采用表扬、鼓励、正面引导的方法做好组织教育,严禁长时间(整节课)罚站和离开座位站立的现象。
2.教育学生要耐心、细致,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教育学生;教师无权随意命令学生离开教室,停止上课,有事确需停止上课者,须立即报教导处批准后才能执行。
6.体罚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篇六
依法治教要求各个法律主体都要依法办事,要求学校和教师都要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并且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要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于是,教师的心理往往陷入矛盾痛苦之中,不敢管教问题学生,尽管从法律意义上说是“不作为”行为,是违法的,但是不管学生,学生不会上告、举报,这样就能保全自己。我认为,这不是教师存在的价值所在。
需要指明的是,管教是指教师在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所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法律应当成为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保障,应当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管理的依据和规范,应当成为学生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学生动辄就把教师的管教行为等同于体罚这种违法行为,以“禁止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为理由来对抗教师,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当然也不乏极少数素质低下的教师对待学生以管教为名泄私愤,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如媒体报道的在偷他人物品的学生脸上刻“贼”字等,这些是玷污“教师”形象的败类,是不折不扣的“假冒伪劣”。
同时教师还应该看到,由于我国传统的人才观念、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市场化办学竞争压力的增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道德认知的畸形等因素,尤其是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道德上有缺陷的问题学生。又由于在宣传上,对教师转化学习上有困难、道德上有缺陷的问题学生的工作有误导,因此教师心理上有所顾忌,从不敢管逐渐演变到不愿意管,就怕“体罚学生”。是的,谁都不愿意看到因为管教学生或者管教不当而被举报,甚至被诉诸法律,一旦发生了诉讼事件,作为教师就算胜诉了在心理上也不好受,败诉了更是抬不起头,甚至葬送于自己一生热爱的教育事业。
弄清“惩戒”与“体罚或变相体罚”法律意义,可以为教师解除一些困惑。首先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违法行为。判断某种行为是不是违法,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来确定,而不是学生或者某些人想当然地去定性。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有四个:违法行为的客体、客观要件、主体、主观要件。现在就对教师管教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如果说教师的行为违法的话,往往是认为教师作出法律禁止的行为,违法的客体是行为所侵害的受法律保护的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违犯课堂纪律,屡教不改,完不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侵犯了其他学生的受教育权,本身就已经违法了,何谈合法权益?违法的客观要件是行为造成的必然后果,学生往往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自己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进而不尊重教师的劳动,危害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侵犯其他学生的合法权益。违法的主体是教师,作为教师来说,社会赋予教师的责任、他们的良知等使得他们遵守法律,认真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工作。违法的主观要件,教师在主观上也是为了教育学生,改正他们的不良行为,甚至是严重不良行为,使他们养成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在行为过程中,批评学生,帮助他们进步,采取惩罚措施也并非是出自教师本意,即使过当,也是过失造成的,应当免予处分或者减轻处分。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方面法律及有关制度的完善,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在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观念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学校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治教,在处理此类问题时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要完全遵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依法处理。教师也要依法执教,积极学习有关法律及制度,依法办事、依法律己,成为社会的楷模,为学生树立起榜样。一句话,教育教学关系中所有的法律主体都要依法进行活动,真正实现依法治教、依法执教、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真正实现教育的长足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而促进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
(作者单位 贵州省大方县马场镇中心小学)
7.关于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分析 篇七
对学生实施体罚是与国家法律相违背。其中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即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而这项法律的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也规定“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此外,我国教师法第八条第五款也规定“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即便如此,一些教师仍然我行我素,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实在与其漠视法律相关,应该说,体罚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它是一种极端愚昧、变态的非正常行为。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强化教师的师德教育,树立法制意识,切不可做出让人遗憾终生的事!
因为,体罚存在着极大的不科学性和危害性。从学生方面看:
首先,体罚会对学生造成生理伤害。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很容易受到伤害,而伤害一旦产生,便容易给学生造成终生的影响。在中小学教育中,这样的事情绝非杜撰:狂怒的老师一巴掌抡向学生,于是学生再也听不到了大自然美好的声音和父母亲切的呼唤;暴怒的老师拧起学生的耳朵,试图将他拉出教室,用力之下,他手里捏的只是学生娇嫩的耳垂;因为学生的调皮,教师拂袖而去„„所有这些,难道还不够我们惊心吗?教育者为社会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废人!
其次,体罚压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学生畏于教师的体罚,只得囿于教师规定的框框之中,学生的智慧难以萌发出来,学生的聪明才智不敢发挥,久而久之,学生自甘于平庸听话,我们的教育便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瓦特、牛顿、爱迪生们如整天处于教鞭的威慑之下,他们的聪明才智怎样去发挥?又怎能发挥?
再次,体罚严重伤害了学生自尊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往往是学生走下坡路的开始。有些学生经常受到粗暴的训斥、体罚,自尊心、自信心丧失,自暴自弃,变成了破罐子破摔的“老油条”。过度体罚的结果,只能使孩子消极适应环境,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有些学生遭体罚后觉得无脸见人,干脆不再到校学习,有的甚至为此逃学离家,以至在一些不良外因的引诱下走上犯罪道路,有的甚至过早地为自己年轻的生命划上了句号。
最后,体罚影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形成冷漠孤僻、敌视和心理闭锁等畸形变态心理。经常受到打骂的学生,平时谨小慎微,提心吊胆,唯恐被教师体罚。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自卑胆孝撒谎的性格。这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打骂和过分的严厉只能让儿童说谎,变成
怯懦的人,同时养成儿童的残忍性。”
从教师方面看:体罚不仅降低了教师的威信,而且当教师实施体罚之时,正好表明了他的失助与无能。一个教师,简单地以体罚管教学生,是把教育过程、教育手段简单化,它往往铸成一种错误的行为模式,其消极影响是难以消除的。库宁等人的研究表明,使用体罚大大降低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从师生关系看:体罚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扩大了师生间的感情距离,不但很难形成向师性,反而造成学生对老师的反感和对抗情绪,不利于施教。学生当面不敢说,背后则不服。这样,实现教育目的也就落空了。体罚使学生精神压抑,负担沉重,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有些学生受到体罚,感到非常委屈、恐惧,教师讲什么一句也听不进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体罚还影响着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很多家长往往“授权”教师:“孩子在学校不听话,尽管打”。但教师真的体罚学生时,谁的家长又愿意自己的孩子挨打呢?体罚还让教师违法犯法。很多教师由于体罚方式方法过激,对学生身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导致学生终身残疾或死亡。对此家长谴责老师,有的甚至找到学校或对簿公堂,造成很多社会问题。
那么在中小学体罚现象还比较严重的原因在哪里呢?
首先,是受封建传统思想的潜在影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并成了所谓的“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子女被看成父母的私有财产,几乎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在学校内部,教师则获得了父母所“授予”的权力:“师徒如父子”。老师于是拥有了教育、惩罚学生的权力。
第二,是现阶段教育评价体系催生出来的。我国教育改革改了许多年,但始终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运作,唯成绩评价学校,考核教师,导致教师为了取得好成绩,使自己的工作得到学校、社会、家长、同行的认可,想方设法促使学生学习,给学生加压,这样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发生矛盾,造成了教师体罚学生现象。
第三、教师素质差,教育手段贫乏。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工作有热情,事业心强,想把孩子教好,但由于经验不足,缺少办法,见学生违纪,情绪便急躁,因而体罚学生。有些教师则因为在家庭或社会交往中受气,无处发泄,将学生作了出气筒。特别在目前情况下,教师地位不高,待遇较低,社会分配不公,脑体倒挂,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心中有怒气,遇事易动气发火,感情用事。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对不争气的学生,教师便使用强制措施体罚学生,而这,却常能得到人们的理解。
第四,教师心理问题严重,导致教育行为失控。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有资料显示,目前教学一线教师中有半数以上教师存在心理问题。教师的心
理状况会影响其自身的行为表现,他们的精神状态、生活态度、心境等都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有: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表现出敌对;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躯体表征;心理和行为有非常明显的异常。这些心理问题都会造成教师体罚学生,影响教师把学生没当“人”,而视为为一个物,一个发泄的工具。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其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那么我们如何走出体罚的误区呢?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变落后的教育思想。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这一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居于领导学生认识的地位;学生是教师施教的对象,其认识和发展必须在不同程度上服从于教师的领导;学生作为教学认识的主体,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必须取决于其积极主动的认识。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认识和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对学生实行体罚,危害直接作用于学生身体,它不但使学生肉体受到疼痛,严重的直接损伤学生的身体,影响学生机体正常发育,更重要的是它必然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影响学生认知发展和个性品德的成熟。那种企图靠体罚学生身体取得暂时效果的做法是无效的、错误的,也是没有前途的。
其次,要改变现行教育评价体系。多一把尺子,给教师松绑,让教师职业真正阳光,让素质教育真正回到校园。
第三、提高教师素质,综合利用多种教育手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每一个教师必须具有扎实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丰富的教育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技巧。老师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能以体罚学生来发泄自己的感情。同时,一个合格教师,必须具有灵活的教育机智,善于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和教育过程中的其它问题。教师对学生既要尊重信任,又要严格要求,防微杜渐,既一视同仁,面向全体,又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既适时适度,又持之以恒,既重视学习,又注意品德、体质的发展。
第四,学校领导要重视体罚学生的现象,要明确认识体罚给学生造成的危害,它不但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不但是肉体的,也是精神的;不但是现时的,也是未来的。学校领导要经常组织教师和学生学习《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首先在思想上引起教师的重视,转变落后教育思想,自觉禁止使用体罚。其次,学校领导应严格要求,把禁止教师简单地以体罚对待学生作为一项制度。学校领导要注意确立良好的舆论导向,把教师体罚同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的水平相联系。一旦因体罚出现问题,学校领导也应从事实出发,严肃
处理,不能一味袒护,并引导教师吸取教训,从而在中小学从根本上避免体罚现象的发生,使中小学教育更加健康地发展。
第五,树立正确育人观,促“角色转变”。树立正确教育观念,转变落后思想。在现时期,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既包括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对学生实行体罚,危害直接作用于学生身体,更重要的是它必然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可见那种企图靠体罚学生身体取得暂时教育效果的做法是无效的、错误的。学习倡导“爱”的教育,转变落后方式。剖析学生的成长轨迹,明白不良惩罚并不能唤醒学生,只能让学生在迷途中越去越远;剖析成功教育案例,认识“爱”才是古今中外教育成功的真谛。通过学习、思考、讨论剖析,影响教师提高认识,形成观点,从而获得他律到自律的效果,告别体罚,杜绝体罚,自觉用“爱心”来教育学生,诲人不倦。
第六,学习课堂控制艺术,获取恰当方法手段。缺乏科学的教育艺术是产生体罚的重要原因。学校应该运用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素养,使教师能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特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避免体罚。
第七,注重教师心理疏导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唱好”“ 三步曲”。首先要给教师减负,从生理到心理的全方位“解放”。其次要摆正教师的位置、心态,与学生做朋友,做“平等中的首席”。最后要做到“心肠热”而“头脑冷”,要有热心、信心、恒心。
8.校园不文明现象调查研究分析 篇八
外国语学院 2013级英语五班 宋文娇 学号:201352010521 【摘要】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文明习惯,这是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倡导优雅言行,建设优美环境,营造优良秩序,提高文明素质是学校德育活动必须涉及的问题。正当在社会实行八荣八耻大好风气下,然而,在校园中,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文明行为:缺少公德意识。遵守公德,尊重他人,是一个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良好的品德在很多小事上都能体现,也正是在小事上,反映出一些同学公德意识的缺乏,为了能了解更多的校园不文明行为,能引起更多学生的了解和关注,号召同学们行动起来,我对校园不文明行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思考,并思考了一些解决方法和建议
【关键字】校园 不文明 行为 分析 思考 建议 【目录】
一、调查概述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目的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室内不文明现象
(二)图书馆内的不文明现象
(三)餐厅内不文明现象
(四)宿舍内不文明现象
(五)其他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一)原因分析
(二)建议
四、思考与认识
一、调查概述
(一)调查背景 人们常说大学校园是“象牙塔”,“净土”,大学生是“社会骄子”、“时代精英”,文明,现在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它是高贵、是修养、是礼仪、是风度。而一些大学生却因多元文化的“污浊之气”的窒息而感到迷茫和消沉,把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带进了大学校园。礼仪,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积累下来的一种文化,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礼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礼仪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培养积极的心态,养成高度的自制力和高超的领导才能,建立自信心,塑造迷人的个性,它让你看起来充满热情,富有合作精神,保持身心健康,这些都是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调查目的
通过此次调查活动了解大学校园不文明程度,改良大学校园之美与不文明现象的不和谐。提醒大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不文明举动。我们将这些不文明现象披露出来,并不是为了揭短,而是想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探讨思考问题,找出不足予以改进,是我们的大学校园更加文明可爱!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室内的不文明现象 1.占座
对于大多数同学,尤其是上公共课,选修课的同学都深有体会,明明自己很早就去了,但发现诺大的一个教室虽然没几个人,但却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很多座位上要么是被书占着,要么就是背书包占着,甚至还有用一张纸条就能占座的情况,面对这些,不得不感叹一声:“还是来得不够早啊,怎么都比不上一张纸条来得快”,占座给很多同学都带来困扰,越来越成为学校内的不文明行为。
1.上课、上自习不关手机
由于教室或自习室内人往往很多,所以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相信这样的经历你不陌生,在自习内经常有手机铃声此起彼伏,而且铃声还都很有个性,比如“老公,接电话”、“宝贝,来电话啦”,要么就是突然冒出一段和弦的歌曲或几声动物的怪叫。手机铃声虽小,但足以打破课堂或自习室里原本的安静,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或学习环境。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拥有手机,上课、上自习时不关手机,甚至连铃声都不关。偶尔还在课堂上、自习室中大声的接电话,很少人意识到了这影响到了整个课堂、自习室内同学的正常学习。其实,这也同样影响到了他们自己的学习。
2.把教室当做自由市场
如果你经常去上课,相信这样的现象你几乎每堂课都能看到:常有同学迟到、早退、上课中间拎着书包大摇大摆走出教室,也有同学在课堂上大肆睡觉,大声地聊天,收发短信,接打电话,玩游戏,听MP3,吃东西,翻阅与课本无关的读物,更有甚者,堂而皇之地睡大觉。这样很不雅观与有礼的行为对老师和同学都是伤害和不尊重。还有些学生毫不重视选修课,而把选修课当成一种负担,或者说是专门混学分来的。
(二)图书馆内的不文明现象 1.占座
如果你常去图书馆自习室,那你是不是了解这样的情形:人没到,有纸条、书本“占”着座位,后来的同学只能“望座兴叹”。有时候晚自习都快结束了,不少被“占”的座位却还一直空着。“占座”事情虽小,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较大。很多同学对此感到既窝火却又无可奈何。
2.其他现象
在图书馆你将会看到有些同学将看过的图书乱放,不还原,甚至把专供阅读的好书私自藏匿到隐蔽处。面对散落在地上的书,举手之劳却无动于衷。撕掉图书的条形码、磁条后,将图书馆的书不通过正常借书手续带出图书馆。把图书或者报纸中自己喜欢的页面“开天窗”在图书馆藏书上乱勾乱画,随意涂写,完全当成自己的课本。占用图书馆空间资源取暖、乘凉、睡觉,甚至把图书馆当成茶馆。安静的图书馆突然手机铃声大作,有的甚至原地大专接听。这些不文明现象数不胜数。
(三)餐厅内不文明现象 在食堂餐厅吃饭浪费无度。取饭不排队,就餐先占位,拥挤无饭后不收拾餐盘,食堂餐后不把餐盘送到残食车。恋爱中的男女互相喂饭。别人在吃饭,他(她)在那里吐痰、挖鼻子、摸脚等等。
(四)宿舍内不文明现象
在宿舍内有些人 “顺手牵羊”贪占小便宜,如:偷校服、MP3或其他物品。休息时间在宿舍内喧哗、打电话、打牌、唱歌,影响他人休息。
楼上的同学晾湿衣服时,不顾及楼下是否有晾晒的衣服或者棉被;乱拿别人东西,特别是一些非常私人化的用品如刮胡刀、卫生巾等。往水池里倒剩饭,茶叶等物造成堵塞。
浪费水电:开长明灯,放长流水。在学生公寓的走廊里踢足球、打篮球。
带异性人员进入宿舍,直接将烟蒂、快餐盒或其他的垃圾甩出窗外。偶尔的意外停电后怪声怪气地叫,甚至向楼下扔东西。
夜间从一楼或二楼阳台翻出宿舍区。在寝室聚众打麻将、斗地主等赌博行为。私用电炉等其它学校明文禁止的大功率电器。
(五)其他
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那你会在公共场合看到吸烟的行为,男女过分亲昵的行为,拖拖鞋,穿背心进入的行为,随地吐痰的行为,随手扔弃废物的行为。还有些人出口成脏,完全不顾场合。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一)原因分析
面对着眼前种种不文明现象,任何人都会问,这些不文明行为为什么会发生在大学校园中?反省与审视一下自身,应当肯定,我校的绝大多数同学是积极进取、要求上进的,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可贵品质。但也不可否认,部分学生在思想、品德、言行等方面还存在较为不足,有一些不文明的陋习甚至恶习还存在,与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素质和修养还有一定的差距。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公民道德修养建设的重要阵地,但在这被称为净土的校园里,却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的现象。大学生不文明行为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浮躁的心理状态。不文明行为,不是因为大家不知道那样做是不文明的,而是那些人发现这样做了之后付出的代价是可以接受,而去做的。比如践踏草坪,草坪坏了,对他来说,可能的代价有环境美观(说环境破坏还不够)和众人的谴责,前一条的代价很小很小;而后一条,在当今社会里,约束力也越来越小。这些不文明行为是整个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映,近些年来,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人们传统的文化道德思想的认同受到冲击,同时有没有新的公认的道德体系出现为大众接受,法律对于这些行为又是鞭长莫及,所以才会屡禁不止。
在当代文明社会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是极不文明行为,不符合社会要求的,那么就更不应该发生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他们的观念和习惯是很难在短期内改过来,虽然大家都知道什么是不文明行为,什么是一种陋习,但是大家还是在保持着这种陋习。
(二)建议
在整个调查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我提出两点建议 :
1.校园呼唤文明行为,学生普遍认为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
2.相应的宣传与造势工作尚需加强,让了解与自已相关的事情细致些。长期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思想根深蒂固,要想改变这种思想,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不可否认,我校绝大多数学生的素质是高的,能够做到“文明行事”,但不文明行为仍然存在。这是因为大家反对这种不文明现象的态度还不是很坚决,虽然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但没有从行动上去杜绝这种现象,有的甚至“两耳不闻窗外事”,持听之任之的态度。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不文明行为是素质低的表现,应加强教育,但实际生活中大家没有用行动来反对不文明行为,没有尽力阻止它们的发生,在客观上默认了它们的现实性,滋长了各种歪风邪气。文明监督成为现实的要求和呼唤,因此我校文明监督部应运而生,同时也显示出文明监督工作任重而道远。
四、思考与认识 有人不禁要问:文明到底有多远?其实并不远,只要你愿意给每一个人同样真诚的微笑。文明到底有多远?其实并不远,只要你愿意弯腰拾去地上的一团纸屑,只要你走路时多弯一下,这样我们就会离文明越来越近!
校园,应该存在一丝文明的火种。校园文明,事关我们自己切身利益,影响长远。有了好的校风,优良的校园环境,对我们身边的发展、学习都有立杆见影之效。更重要的是它反映我们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折射。这是形象问题,又是由其内在本质决定的,没有良好的个人素质是很难达到的,这就需要大家共同关心,共同努力!
在大学里,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和科学文化素质,当代大学生们才能以崭新的形象和过硬的水平,找准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人生坐标,也才能在改革和发展各项事业中更加自如地挥洒壮丽青春。如果我们对这些不健康思想、不文明言行听之任之,姑息迁就,就是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不负责任,就会走向良好愿望的反面。
校园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创造一个文明,礼仪的校园环境是我们共同的心声。古人云:“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你我做起,让我们自觉摒弃不健康的思想,抵制不文明的行为,共同遵守《大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崇尚校园文明公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别各种不良行为,做到举止文明、课堂文明、宿舍文明、就餐文明、上网文明,以崭新的姿态开创我校更加文明、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大学生不文明现状分析》
9.“车库咖啡”现象调查与思考 篇九
自从2011年10月以来,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西区的一家咖啡馆,一直被社会热议成北京的“车库咖啡”厅,称其为“草根创业集中地”,并引起市、区政府的高度关注。为此,我们专门对“车库咖啡”厅进行了实地走访,对其经营情况及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
“车库咖啡”经营模式
“车库咖啡”的工商注册名为“北京创业之路咖啡有限公司”,其法定代表人苏菂说:“公司创办的初衷本是为初期创业者着想,一天下来能够卖几杯咖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为他(她)们提供一个免费的办公环境”。
经了解,北京创业之路咖啡有限公司的经营模式正如其字号一样,除正常经营咖啡厅业务外,经营理念主要定位在“创业之路”上,并围绕着这一定位开展了非常有特点的经营策划和宣传。我们了解到,它不仅为初期创业者提供办公场所和为创业项目与投资人提供交流平台,也成为了草根创业集中地。车库咖啡厅就是创业者的办公室,到这里来办公的创业者,只需每人每天单点一杯咖啡,就可以享受一天的办公环境,包括共享无线互联网和各种办公设施。
我们也了解到,由于收费较低等原因,尽管车库咖啡厅里每天“高朋满座”,但却不能带来滚滚财源。目前基本处于收支平衡状态。
“车库咖啡”现象效应
车库咖啡厅创新的经营模式对于中关村西区聚集的创业者们来说不亚于雪中送炭。创业者们不缺乏思想,因为思想的翱翔可以使他们充满了创新的激情,但是他们知道做事是要成本的。于是有了车库咖啡厅让他们可以集中精力地去思想,有了车库咖啡厅中天使投资给他们的思想插上翅膀,使他们的思想在创业中成长。当创业者们的思想聚合而形成团队,当创业团队得到了天使投资的青睐,当创新项目走上正轨,势必使更多的怀揣梦想的有着思想躁动的年轻的创业者们被吸引到中关村西区,更多的天使投资者们也从全国各地被吸引到中关村西区,于是车库咖啡厅终于从最初开业的门可罗雀变成了如今的门庭若市。那些因为订不到位的不能够进入车库咖啡厅的创业者们和天使投资们只好在中关村西区寻找类似的去处。果然,嗅觉灵敏的企业家门抓住了契机,于是车库咖啡现象便发生了连锁效应。“贝塔咖啡”、“3W咖啡”等咖啡厅也在差不多同一时间段在中关村西区开业。
2011年12月15日,中關村管委会在车库咖啡厅举办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金种子”工程发布会。会上,扶持促进创新型科技初创企业的“金种子”工程正式启动。成为金种子工程项目的企业则将获得政府在选址,融资,创业导师等方面的支持。在这次发布会上,车库咖啡获得了政府颁发的第2张国家创新型孵化器牌匾。首块牌匾获得者为创新工场。
“车库咖啡”现象思考
应当肯定的是,“车库咖啡”作为咖啡厅中的“孵化器”,其经营模式确实是创新的。我们知道,经济领域的“孵化器”概念,是指一个集中的空间,能够在企业初期发展时提供各项援助和支持,对高科技成果和创意产品进行孵化,使其更快更好进入市场。从这个广义的孵化器概念上讲,“车库咖啡”作为咖啡厅中的“孵化器” 与中关村软件园孵化器、中关村国际孵化园、创新工场等没有不同之处,但是在对创业团队初期发展时提供各项援助和支持的角度上却各有不同。
譬如,由国家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的中关村软件园孵化器、中关村国际孵化园等孵化器的经营管理模式是引进国内大学或者科研机构创业人才和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人才,进入孵化器通过提供科技企业孵化贷款贴息、信用贷款扶持资金、小额担保贷款无偿资助项目,以及提供一定期限的免租经营场所、减免税收等资金和政策支持,促其科技成果或者创意产品更好更快地进入市场。
又譬如,融资16443.737 万元民营资本投资成立的有限合伙企业,被称为“微型硅谷”─“创新工场”的北京创新工场投资中心,它的经营模式则是通过自行投资管理来促进创新工场的孵化工作的——助跑计划,给那些未创过业的人3个月时间证明自己;加速计划,给有过创业经验的人6个月时间,投钱加速他们创业;基金计划,给做得最好的项目9个月时间,投入创新工场基金。据了解,截止到今年年初有170余人与创新工场签约,他们中多数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或者工程师,创新工场在母体平台上能够为他们的创新团队提供行政、法务、财务,以及产品规划发展等服务。“兵戈铁马日夜兼程创新思,曲水流觞荣光绽放梦工厂”,这幅创新工场的对联,证明了民营资本是如何让创新工场这个独特的创新孵化器集聚人才和激发创意的。所以创新工场率先获得了国家创新型孵化器首块牌匾
那么同样是民营资本投资创办的车库咖啡厅,则是通过提供近乎免费的办公场所和设施来援助和支持高科技成果和创意产品进行孵化的。它的包容性,即“来者不拒”,是为车库咖啡厅被草根创业者追捧的关键特征。“用每天一杯咖啡钱的成本,为创业者提供场地,以及共享各种办公所需的设备和资源,把早期创业者的投入降至最低”,这是车库咖啡的经营理念,其定位更加靠前。创业团队来车库咖啡厅的目的,就是可以节约创业初期成本,就这么简单。车库咖啡厅的经营者认为,与美国相比,中国从来不缺创业者,但缺乏让他们开放式聚集在一起的场所。作为孵化器,据不完全统计,车库咖啡厅里创业者团队之间联合的已经有了近20家,获得机构投资的也有了近20家,其中有15个创业团队的创新项目获得了100万元以上的机构投资。
2012年2月29日下午,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北京市市长郭金龙等一行十余人在考察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后,也特意到车库咖啡厅进行调研,此举再次将车库咖啡厅创新型孵化器模式推向了社会舆论热议的前沿。
车库咖啡厅经营模式的成功,在于其以鲜明的主题性和明确的指向性圈定了存在需求的受众群体,形成群聚效应,同时放大了咖啡厅本身作为信息交流场所的功能,并取得了与创新、创意相关的人群的认可。车库咖啡厅的经营模式不仅通过成功营造的群聚效应促成了创新型企业的成长,也有效地吸引了眼球,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和支持,甚至为自身发展赢得了一定的政策资本。这一创新型的企业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了政府工作,弥补了政府部门条框过多、模式僵化、反应速度慢的缺点,起到了促进和活跃行业创新的作用。向大处着眼,车库咖啡厅的发展方式在大方向上与中关村西区改善环境、调整业态,进而吸引科技创新型企业,提升地区价值和竞争力的大理念不谋而合,值得我们进一步调研和大力引导。
在为获得“创新型孵化器”牌匾的车库咖啡厅的企业注册提供绿色快捷通道服务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以车库咖啡厅的经营模式来看,其经营者自身的经历、自律和素质以及对场所内创业者和投资人的专业筛选和意见,都是其经营模式不走弯路的重要保证。可以想见,车库咖啡厅出名之后随之而来的必定是更多创业者和投资资本的追捧和涌入,加之“创新型孵化器”等等政府可能给予的政策光环,和车库咖啡厅经营模式本身的可复制性,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涌现出更多新“车库”。“众则不齐”,如无必要的引导规范,良莠混杂的“车库”们很可能因经营者的急功近利转变为“执照工厂”。因此,认真研究解决车库咖啡厅经营模式的发展方向和运行规范,保证这一新兴商业模式的健康发展,是政府及其相部门在给予企业大力协助的同时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流转式办公”设想
通过对“车库咖啡”厅现象的调查与思考,我们能够感受到创办者们为了实现车库咖啡厅“创业之路”的开办宗旨敢想敢做,将经营获得的收入大部分用于在中关村西区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并为他们进而能够成长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是,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够通过正常的市场经营盈利,是不可能在市场中生存的。如何才能够帮助车库咖啡厅找到一种更加合理的市场经营模式,以摆脱其不能够盈利的困境,从而继续更好地发挥其创新型孵化器的作用呢?
在调查走访中,车库咖啡厅的经营者曾经提出转型为集中办公区的设想。但经过我所实地调研,该企业目前实际经营面积800平米左右,除了四个不到十平米的小会客间、一个十余平米的会议室和一个几十平米的书房以外,其余都作为咖啡厅的开放式经营场所。这样的办公场所格局并不能符合现有集中办公区的设立条件。
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与车库咖啡厅的经营者讨论提出,在政府给予拓展办公场所的前提下实行“流转式办公”的思路,即在现有车库咖啡厅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在政府支持下划出一定面积作为流转式办公场所。在流转式办公场所内分割出可供办公使用的最小面积的办公隔间,根据隔间数量确定享用流转式办公的经营主体存量上限,并由经营者统一提供公共前台、公共会议室、公共办公设备、企业展示厅等共享办公条件,以及工商、稅务、会计、公关、融资、法律等专业服务。流转式办公区内同时注册企业数量不超过主体存量上限,但注册后的企业根据不同的创业阶段只有3到9个月的孵化期。在此期间,或者项目成功获得融资,通过工商变更搬到正式的办公场所;或者不能通过投资市场的检验被自然淘汰退出市场。由流转式办公场所经营者协同投资人负责对进入企业的专业审查、与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对进入企业的信誉担保并最终负责监督被淘汰企业的清退工作。而中关村西区工商所则通过网络管理加强与车库咖啡厅的联系,特别是要对其注册总量实施动态监控,并根据车库咖啡厅报送的经营主体存量上限数据,提供经营主体注册、变更、注销等绿色通道服务。
我们认为,如果能够采用流转式办公的方式,对于车库咖啡厅的经营模式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提升,首先是能够保持车库咖啡厅创新型孵化器内企业的新陈代谢,避免注册总量虚数增长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其次是强化了流转式办公区经营者,即车库咖啡厅的社会责任,为保证这一新兴模式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实现了车库咖啡厅经营模式的良性延伸,使其对小微创新型企业的扶助从成立向成功更前进一步;第三是能够摆脱长期亏损的局面,使车库咖啡厅通过“投入-盈利-再投入”的良性循环的市场机制保证车库咖啡厅创办者们实现“创业之路”的开办宗旨。
10.体罚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篇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紧跟着教改的步伐不断前进,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受多方面原因的制约,致使学校改革阻力重重,进展相对缓慢。
一是教育思想相对落后。随着教育改革的春风和课程改革的浪潮不断地涌进校园,我校的教职工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到外面去接受新思维、新观点、新教法,因此无论是领导,还是教职工对改革的认识不够深入,在教育教学上依旧采用陈旧的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此“老掉牙”的教育方法既简单又落后,这是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是学校管理制度有待更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在八、九十年代制定的某些规章制度现在很不适应,如对大班额班级和小班额班级的管理,村小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与中心校教育资源的严重缺编,教育教学质量奖奖励办法的更新、学校教代会民主监督的职能的发挥、教学“六认真”的考核办法、学校后勤社会化的管理、学校校务公开的实施细则等等规章制度。由于所制定的年代与现在的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运用在现在达不到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的目的。
二、教师队伍建设落伍。
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应该说,教学质量的滑坡与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近年来,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确实也还存在着一些单位问题。
一是教师的年龄结构严重失衡。由于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学校地理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分配到我校的教师很少,而且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不少年轻教师分到学校不到两三年,便远走高飞,再加之调进调出的教师数额不平衡,加剧了学校教师队伍老年化趋势。据统计,35岁以上的教师约占%,50岁以上的占%。
二是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落后。现代社会,知识日新月异,需加强终身学习,然而有少部分教师本身素质就差,偏又不爱学习,教育观念的落后与本身素质的匮乏,也就加剧了其教育教学质量的低劣。另有一部分教师由于年龄偏大,对现代教育理念接受较为缓慢,特别是新课程对他们来说,接受起来有相当的困难,教了几十年的书,叫他一下子去适应,很难的。据我们的调查,有个别老教师是这样评价新课程的:教了一辈子的书,要我现在转变观念,去适应学生,真是不适应,要是能早点退休,多好呀!听听这样的语言,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对老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的老教师是一个多么大的挑战呀!
三是个别教师的素质急待提高。学校的个别教师无论是业务素质,还是政治素质都急待提高。应该说,就是这个别的教师,导致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在群众的印象极差。这部分教师本身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而且在参加教学工作后,也不钻研、不虚心向有能力的教师学习,整天闭关自守,做一天和伤撞一天钟,致使教育教学质量极为低劣,在期末考试中,人均分与最高的相比悬殊40多个大分。还有部分教师的政治素质也极待提高,对学校的政治学习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在工作中,时常与领导唱一些反调。个别教师开会不说,会后乱说,在学校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
四是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应该说,学校大部分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高尚情怀去影响身边的一代人。可是,也有极少数教师教育教学责任心不强,教学得过且过,教学六认真极为马虎,学校每次检查,总有那么几个教师,不仅不写备课教案,连学生的作业批改也是一片空白,你说,这样的教师的教学质量能够提高吗?显然只能是低劣的。
四、教育资源启用不力。
近年来,学校在教育资源的配备上投入了不少的财力、人力,但是收效甚微,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中心校超大班额与村小小班额形成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由于近年来受民办学校的冲击,不少家长将孩子送往中心校,如果学校不答应,他们就扬言要将孩子送到民办学校,如此以来,就加剧了中心校人数的猛涨,村小学生的猛减。中心校班额三年级以上一般都在75人以上,村小一般都在20人左右。学生人数的加大,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不说,还增加了中心校老师的工作量,一个老师教150人以上的学生,单批改150人以上的作业就要花费其多少时间。而村小教师,虽然所教的学生人数较少,但是科科都要教,节节课都要上,也还是够辛苦的。如此这些该如何来有效地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确实是摆在我们学校领导面前的一道道难题。
11.当代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与解析 篇十一
报告主要撰写人:简海浩
学院、专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届、年级:2011届大一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逃课 调查 分析
论文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迅速扩大招生规模,至2008年的短短九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但由此所带来的大班和多班教学问题、由于院校招生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教学管理不科学的问题也渐渐严重。其中,大学生逃课是伴随着这一历史现象而出现的现象。分析大学生逃课现象,有利于改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管理问题,对加强高校的教学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序言
高等教育扩招是我国实行“科教兴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缺乏。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虽然已达到了17%,但与发达国家60%的毛入学率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应该来说,在中国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是必须要经过激烈竞争的。然而,在高校扩招规模逐渐变大的今天,历经千辛万苦和激烈竞争后进入高等学府的学生却频频出现了逃课现象。这是一个让人不得不深入思考其原因及对策的问题。
其实,“逃课”现象在当今大学生中早已是司空见惯。进入大学之后,不少大学生受到了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感到彷徨、感到困惑,而“逃课”则成为了不少大学生逃避现实的重要途径。在这个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深深体会到“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
未来”这句至理名言的内涵,许多人高中毕业后仍选择进入高校接受更高等的教育,希望能够造就一个美好的将来,美满的人生。然而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却弥漫着“大学生逃课是正常的”,“没有逃过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之类的不良风气,而且这种不良风气的扩散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对校园文化破坏性之大,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可想而知,当今大学逃课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为此,我们特展开了一项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活动,对大学生逃课现象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分析。
一、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数据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大学生逃课现象,分析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及提出相应对策。调查采样地点:西南政法大学北苑及周边地区 调查时间:2011年5月11日-2011年5月14日
调查问卷:发出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17份,回收率86.8%。
根据调查结果,生成以下报告。
下面是根据本次调查所得出的相关数据。
1.平均每周逃课次数。经调查,逃课节数10次以上的竟占18%,逃课节数5-10节的占54%,逃课节数在1-5节的占23%,而从没有逃课的只占了5%。逃课次数较多的专业(仅限在北苑四教上课的专业)分别是:工商管理、会计、新闻。逃课节数集中在1-10节这一区间,这也符合实际上的情况:没有逃课和逃课特别多的都是少数。而由此可见,北苑学生逃课的情况不容乐观。
2. 逃课的类型。经过调查及计算,专业基础课逃课率在25%左右,专业主干课的逃课率在35%左右,选修课和哲学、思修等公共必修课的逃课率竟高达50%。逃课变成了“必修课”,必修课变成了“选修课”,选修课等于“没课”,成为了一些大学生的真实写照。
3. 逃课的原因。认为“老师上课内容很无聊”的占47%,认为“觉得很疲倦,没有学习精力”的占10%,“学生会或其他社团有急事”的占17%,“回宿舍看体育比赛或其他电视节目”占34%,认为“自学比听课的效果更好”的占22%,认为是其他原因的占5%。据此可以看出,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主要在“老师上课内容很无聊”和“回宿舍看体育比赛或其他电视节目”。4. 对逃课的态度。“赞同”的占48%,“偶尔为之”占35%,“不赞同”占17%。由此可见,赞同逃课和偶尔逃课的人占了大多数,而不赞同逃课的只占很少比例,可以说明逃课的不良风气在北苑十分严重。
5. 逃课对学习的影响。认为逃课没有影响的占20%,认为逃课有一点影响的占13%,认为逃课对学习的影响很大的占67%。这说明大部分的大学生还是明白逃课对学习、考试的影响的,但是他们为什么还要逃课,这个原因我们在下一部分将会分析。6. 现行防止逃课措施的有效性。65%的学生认为学校防止逃课的措施“没有效果”,15%的学生认为学校防止逃课的措施“有一点作用”,20%的学生认为学校防止逃课的措施“有很大作用”。这说明学校防止逃课的措施上有重大的漏洞,教学管理不科学是逃课现象严重的原因之一。
7. 逃课后的一般活动。选择“回宿舍睡觉”的学生占39%,选择“上网玩游戏”的占46%,选择“逛街”的占15%,选择“进行体育活动”的27%,选择“做兼职”的占15%,选择“完成社团安排的任务”的占2%,选择“去图书馆或自主学习中心自习”的只占7%,选择“其他活动”的占5%。由此可见,学生逃课之后基本上都是选择上网玩游戏、回宿舍睡觉或者进行体育活动。
8. 关于减少逃课的措施。许多学生倾向于“加强老师授课内容的趣味性”,占45%,另外认为学校“安排好上课时间,给予学生充分的休息时间”的占32%,而其余的硬性规定诸如“不定期的抽查点名”和“安排教职工在教室门口巡逻”的分别只占17%和11%,而“安排规划好社团时间,避免冲突”则占8%。另外,部分学生也提出了防止逃课的建议,例如“减少教材内容授课次数,适当安排教学实验课程的次数”“采用小班教学模式”等,我们认为这样的建议可适当采纳。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逃课原因分析
学生逃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家庭、教师、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1)学生轻视专业学习。
古人十年寒窗为中状元,今天的学子苦读十二年为进高校!进入大学后,许多大学生认为“苦日子已经熬到头”,而且监管的放松和可支配时间的增多,许多大学生选择上网、谈恋爱、唱KTV的方式来放纵自己。其中,“逃课”是他们进行这些活动的时间来源。
其次,为了能让自己就业的时候多几个“本子”,许多学生选择了报考国家英语四六级或其他的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由于本身缺乏对本专业学习的热情,他们都选择以逃课来增加自己课外学习的时间,并认为这是对时间的合理化应用。
最后,有的大学生上大学只是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或者是想尽早适应社会竞争的激烈性,他们利用周末及寒暑假,甚至上课时间来做兼职,渐渐地连上课时间都占据了。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问题9的调查结果中得到反映。(2)教师陈旧的教学方式
教师呆板的教学方式,枯燥无味的授课内容,是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之一。不少教师只注重将知识点生硬地传授给学生,而没有顾及学生接受知识点时的感受,导致师生之间沟通的缺失,是造成学生感到教师课程内容无聊,继而选择逃课的原因。
最重要的一点,大部分的教师在考前都会将必考的知识点划出提供给学生,学生只要“突击”一两天即可轻松过关,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
这一点在问题4的调查结果中能够得到反映。(3)学校监管的不给力
刚入校的学生以师兄师姐为榜样,而且又有某某的名言:大学课程考60分即可,多一分就是浪费。认为平时只要和学习委员搞好关系,就不会有旷课记录。更有甚者,由于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漏洞,没有严格执行旷课扣分制度,许多学生连课都不上直接就逃掉了。
这一点原因,可以在问题7中得到反映。
除了以上从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到的原因,我们结合自身的经历,提出了以下两点原因:(4)家庭缺乏有效的沟通 高中填报志愿时,许多孩子都是顺从长辈的意愿而填报了不是自己心仪的专业。尽管现在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但是都缺乏与父母沟通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父母的做法往往与孩子的意愿背道而驰,结果却造成了大学生对现在学的专业没兴趣,对心仪的专业又学不了的,“驼子跌跟头——两头不着实”的后果。
(5)社会风气的侵蚀
有的学生对社会就业的认知度不高,自认为自己学的专业不是热门专业且就业率很低,从而导致了学习积极性的下降,对专业学习的厌烦。同时,大学半身就是半个社会,容易结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的人,因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很容易侵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今朝有酒今朝醉”成为不少大学生的处世哲学。
2.现行学校防止逃课的措施分析 学校采取的防止逃课的措施,固然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质量,以及保证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然而,从我校实际的防止逃课的措施来看,许多措施不仅没有落实,甚至被学生抓住漏洞,增加了其逃课的有利条件。
(1)教师的点名制度
上课前或下课前点花名册,本来是高校为了防止逃课,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但是在实际 3 工作中,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并没有点名,或者只是抽点一部分名字。这固然是因为大班教学、多班教学的弊端,实际上也默许了学生的逃课行为。另外,不少学生在上课前点名后就大摇大摆地离开教室,或者是在下课前几分钟教师点名时才匆匆忙忙地赶来,也使得这项防止逃课的措施流于形式,没有任何实际效果。
(2)学校行政工作人员的不定期抽查
此项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教师点名制度的弊端,因为行政人员本身没有教学任务,时间比较充裕,能够及时检查教室的上课人数。但是,这项制度也有其不可克服的缺点。原因在于行政工作人员不熟悉每个学生的情况,即使检查到应到人数和实到人数不足,也无法惩罚逃课的学生,这就给予部分学生侥幸逃课的心理,起不到阻吓的作用。
三、结论
1.大学生逃课现象不容乐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各专业的学生都普遍存在着程度各异的逃课现象。而其中大三大四的逃课率水平更是高得令人惊讶。
2.逃课的原因中,以教师授课内容枯燥为主要原因。许多学生对授课内容不敢兴趣,教师教学模式的呆板单调,是造成逃课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而许多学生倾向于加强教师授课内容的趣味性,正好佐证了这一结论。
3.现行的防止逃课的措施中存在着重大漏洞,教学管理模式不完善、不科学。正是由于教学管理的漏洞,现行防止逃课措施中的不科学性,导致了逃课现象风行,甚至有扩大趋势的后果,因此加强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减少逃课现象的举措。
4.现行的课程表存在着重大的问题。在调查过程中,不少学生均表示“学校某些天的课程表满当当的,一天下来要上十几节课,根本没有这样的精力全都去上”。这表明学校的课程表、课程安排方面存在着重大的问题,时间安排的不合理,导致学生劳逸结合的不足,降低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上课充满了厌烦,最后选择了逃课。
5.学生逃课后的一般活动存在问题。学生逃课后一般选择上网玩游戏、睡觉、谈恋爱等活动,而实际上到图书馆或自主学习中心自习的人只占少数比例。
四、对策分析
既然逃课现象已经是一个不得不引起关注和思考的普遍问题,如何采取有效的对策就成为了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以下是我们提出的几点有实际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建议:
1.重视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学生从一个紧张的环境进入一个轻松的环境会很容易迷失自己,此时学校的班主任和院(系)的心理辅导老师应该多与学生接触,通过有效的沟通解除学生内心中的迷惑,指引他们更好地了解大学里应当干的事情,从而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
学校在学期初期应当注重组织思想教育,及时让学生了解、遵守校纪校规,做到有事有病都要及时请假,同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有益的课外活动(在不影响学习时间的前提下),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办事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康的生活观念和态度。
2.配合专业调剂,鼓励专业辅修 在学生进入大学一年内,学校的有关人员要对学生进行一个对本专业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在一年后对他们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度进行一个调查。对于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学校、院系方面应积极支持,并提供相关学习资料,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正确选择学习方向;对于不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学校和院系方面也不应否定,应鼓励他们考虑转报其他专业。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学校和院系方面也应当鼓励他们辅修本专业以外的一门专业,培养复合技术和能力,以便学生在毕业后就业应聘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监督
既然教学呆板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感到无聊继而逃课的原因之一,那么我们只要改变上课时的教学模式,自然就能减少学生的逃课现象。教师应当注意与学生形成互动,例如设计几个问题,鼓励学生在课上自由讨论,同时让他们大胆地上台发言;课堂的气氛也不要太书香气,以聊天的方式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或者在上课前将课题交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让他们谈心得体会。
期末对学生的考核形式不应再局限于试卷,可以采用写论文的方式,增加他们对本课题、本学科的知识了解面,增加对本专业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学校管理部门应严格检查上课情况,督促行政人员和教师的工作,学期末要将学分奖惩制度明朗化,严惩学生逃课的侥幸心理。与此同时,各任课老师还要严格上课检查的 5 秩序,增加上课点名的次数,规范学生上课的纪律性。
4.倾听亲友意见,善于亲友交流
良好的沟通才能获得双赢。现在的社会不再仅仅有“360行”,也许有翻倍的行业量,无法估计各行业将来的成就高与低,所以学生父母在其孩子填志愿的时,应针对孩子的特点及其兴趣所向,理智地选择专业。与此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地听取父母的意见。
5.抵制社会诱惑,摒弃社会糟粕
大学生对外界的不良诱惑应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坚持绿色上网,坚决抵制网吧、KTV等娱乐场所的诱惑;对于外界的一些及时享乐行为应该远离,不能贪图一时,而耽误一世。这些都需要大学生有较强的自控力,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处事原则,提高对外界不良习俗的抗干扰力。
五、总结
当初千军万马过独木,只为梦寐以求的大学。大学四年的时间其实很短。如果虚度大学生活,我们就虚度了美好的青春、错失了大好的时光、输掉了未来的起点。大学生是时代的主力军,大学生成功才能提高社会文明,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逃课不仅是对校园风气的影响,更是给学生自身发展带来弊端。因此解决好大学生逃课的问题,不仅关系到校园的良好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高洪亮,傅明冲.大学生逃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8,1:46-50.张予蜀,袁捷,张振玉.“隐形逃课”现象分析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65-71.闫福全.当前高校大学生逃课现象剖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2):80-81.李玲.大学生逃课原因的探讨与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09,11:25-26.周丽、杨海明.浅谈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与对策,2010-06-02 6 附件: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问卷
学院:
专业:
性别: 您所在的年级?(必答)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 大四 您平均一周逃课的节数?(必答)
A 没有
B 1-5节
C5-10 次
D 10节以上 您主要逃什么类型的课?(必答)(可多选)
A 公共必修课
B 专业基础课
C 专业主干课
D 专业拓展课 您逃课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必答)A 老师讲课内容无聊
B 觉得很疲倦,没有学习的精力 C 学生会或其他社团有急事
D 回宿舍看体育比赛或者其他电视节目 E 认为自学比听老师讲课效果更好 F 其他原因 您对逃课的态度是?(必答)A 赞同
B 偶尔为之
C 不赞同 您认为逃课对学习有影响吗?(必答)
A 有很大影响,因为逃课会影响期末考试的复习B 有一点影响,但对期末考试的复习影响很小 C 没有影响 您认为学校现行的减少逃课现象的措施有效吗?
A 有很大作用
B 有一点作用
C 没有效果 您认为学校应如何有效减少逃课现象?(必答)(可多选)A 加强老师授课内容的趣味性
B 不定期的抽查点名
C 安排职工在教室门口巡逻
D 安排规划好社团活动的时间表,避免冲突 E 安排好上课时间,给予学生充分的休息时间 您逃课后一般选择什么活动?(可多选)(必答)
A 回宿舍睡觉
B 上网、玩游戏
C 逛街
D 进行体育活动
E 做兼职F 完成社团安排的任务
G 去图书馆或自主学习中心自习
【体罚现象的调查与分析】推荐阅读:
教育中的体罚与惩罚08-11
怎样才能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07-16
体罚学生的心得体会11-16
禁止体罚学生制度06-21
浅析教师体罚学生的成因及预防措施09-11
教师变相体罚学生处理规定08-30
政治家族现象调查11-11
关于中小学生择校现象的调查研究06-21
大学生恋爱现象的分析(选修作业)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