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生感悟

2024-11-15

教育人生感悟(精选11篇)

1.教育人生感悟 篇一

感悟教育:现实的教育

同学A做过书的批发生意,也和别人合伙开过美容店,后来又开了个餐馆。有一次,她请我们几个同学去她的餐饮店聚聚。“她当时批发书的生意做得比我好。”同样做书批发生意的同学B告诉我们。据说同学B后来买了几处房产。

不久前我再次见到她。“你餐饮店的生意怎么样?”我问。“我关掉了,现在坐在家里。”她告诉我。“不做自在些。我开餐馆时,我婆婆总以为我们挣了好多钱,家里有什么事,就会想着让我们出钱。现在好了,她常说我们是最困难的,要大家都来支援我们。说我女儿读大学的钱不用我们出。我现在落得个清闲。”

作长辈的总是希望子女生活幸福,儿女之间互相帮助。但如果处理方式不当,反而会影响子女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长辈的处世方式影响着晚辈的价值取向。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请他们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一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

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了那个最大的苹果。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人们常常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场面。老师上生物课时,一边教着学生要保护动物,一边却对动物进行活体解剖。家长对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可在发教科书时,见孩子主动拿回弄脏了点的书,家长却骂孩子笨。现实生活与教育的内容之间的严重背离,会让孩子产生疑惑,甚至让孩子们觉得大人的虚伪。教育的效果又如何能够达到?现实生活对孩子是最好的教材,老师、家长的处事方式就是最好的导向。这一点,你意识到了吗?

2.教育人生感悟 篇二

身为一名教师, 感受着教育的魅力和无穷尽的乐趣, 享受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教育是一门心理学、伦理学、生理学、艺术、美学, 更是一门哲学, 对教育的感悟, 我归结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的素质

美丽的人生有爱唤起, 并有知识引导。爱和知识就像生命的两个车轮, 唯有平衡、均速, 生命才会和谐美丽。心灵的成长需要关爱, 需要尊重, 对于一个心智发育不成熟的学生, 遗弃或漠视会掩埋激情的火花, 折断理想的翅膀。教学的艺术更侧重于鼓励、唤醒、启发, 而不仅是传授知识。曾听过一句话:“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 而是要帮助一个人”。陶行知曾说过:“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伟大的师爱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泛爱”的教育理论, 教师不能只爱几个“好学生”, 而应该“爱满天下”。他还大声疾呼:“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习的革命》的作者之一美国珍尼·沃斯说:“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 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在中国的老师眼中, 常看到“一半是空的”, 而在外国老师眼中, 通常看到“一半是满的”。记得看过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没有天生的差生, 没有自甘堕落而不痛心的学生, 教育的艺术在于发现生命、激励生命、创造生命。对于岸边渴望滋润的鱼儿, 他们一定在乎自己的生命。

教师应有教师的人格魅力, 伟大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心灵成长和人格形成, 就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教育是一次生命对生命的交流、传递、碰撞和内化的过程, 教育的本质在于润泽生命, 教育更侧重学生心灵和智慧的增长, 教人做人, 做一个大写的“人”。教育面对的是生命, 来不得半点差错。教师应有一种对生命敬畏的情怀, 对教育事业有一种宗教般的信仰, 不断地实践、思考、批判和提升自我。教师不应只是教书育人, 也应探索教育规律, 探讨教育理念, 一起推动教育事业的创新和发展。因为我们踏上了教育的航程, 肩负着整船人的生命, 以及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历史的任何时期, 教师都是一盏灯, 有时光线不怎么明亮, 有时孤零零的在风中摇曳, 但却能指明方向, 给人信心和希望, 能够长久地照耀着人生未来的道路。

有人说教师是教书的, 我倒觉得教师应该退而写书, 不断地完善自身这本书。其实, 教师也是一本教科书, 一生都在备课。教师只有“学而不厌”, 才可“诲人不倦”。著名情感教育家朱小曼说过:“什么样的人是完整的呢?我认为就是由内在的饱满的精神发育的人。”那么, 什么样的教师是有道德影响力的教师?国内外研究成果一致认为, 必须是既有人文情怀, 又能践行人文关怀的教师。智者说过:“经济决定今天, 政治决定明天, 教育决定未来”。我们毫不客气地说, 教育是一门神圣的职业, 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既要有大爱、也要有人格魅力, 更要热爱学习。

二、情感教育

时代的发展, 教育已走入一个封闭式、狭隘的模式, 所谓成功, 也变成了一元化的成功。成绩是唯一衡量生命优良的标准, 是升学的唯一凭证;唯有马云、俞敏洪、马化腾、李开复式的人物才是成功。自然科学、科技的发展, 教育渐渐走入知性教育, 而忽略了情感教育。唯理智的教育, 偏重了孩子左脑的发展, 理性思维、逻辑思维的增强, 而蒙蔽了右脑情感、愉悦、幸福等500万年人类自然遗传下的优秀的感性因子的发展。日本教育家井森大批评偏重理智的教育是“忘记了方向”, “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 “仅靠偏重效率和业绩的专门知识, 很难产生真正闪闪发光的东西。有明确的目的意识, 优秀的设定问题的能力和丰富的人生经验, 才能够创造出丰富而又优秀的东西。”日本丸山敏秋指出, 日本社会在唯智主义教育观念的影响下, 学生的“知识虽然丰富, 但缺乏真正的感动之心和‘体谅’。科学的合理主义导致了人的‘感受性’的衰弱”。试看, 理性知识已经占据了全部课堂, 我们只有死的理性思维而没有创造欲的感性、激情。如果一个人对数学没有情感, 如何能够对数学有所贡献?当一个人对某些知识现象产生强烈的欲望与感情时, 容易产生与此相关的想象, 其激情越丰富, 想象就越活跃, 思维创造性越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 我认为唯有建立在情感体验之上的理性思维才富有创造性, 学习和创新也同样是快乐的。

马克思曾指出:“情感是一个精神饱满为自己目标而奋斗的人的本质力量”。美国学者诺尔曼·丹森在《情感论》中指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应该是一个有情感的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情感是人的生命态度的重要表征, 情感的存在、表达方式及其质量反映着人的精神面貌。一个缺乏情感体验的人是可悲的、可怜的, 没有内心情感的共鸣, 貌似冷漠的动物和麻木的心灵。国内外教育家一致认为, 教育在于培养人的崇高的灵魂。朱小曼指出, “只有情感才能充当人的内在尺度, 才是教育走向创造, 实现价值理性的根据。”那么, 我们现今的教育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吗?我认为, 一个缺乏情感体验的生命是不健全的, 丢掉了一个人之为人的灵魂, 甚至是一个悲剧的苦果。

时代的人多狂妄自大, 不可一世, 更计较于眼前得失, 而看不到远处更美丽的人生风景。试谈, 什么是幸福?有钱有势, 什么是爱情?有钱有势, 什么是人生?有钱有势。莫不是么?《蜗居》的悲叹在于什么?我们归结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不论是美国、日本还是中国的社会发展。教育名家刘慧博士在《生命德育论》中倡导生命的发展应该“关爱生命、感恩自然、追求生命的意义”。生命本是自然的一部分, 不可脱离自然而谈生命, 那样会导致唯生命论, 形而上学。我认为, 人是社会关系的人, 而生命的本质具有自然性。自然是生命的母亲, 生命唯有在自然之中, 才可感受生命的渺小、有限, 消解自身的狂妄自大, 才可体验到宇宙的无穷、无限。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说过:“对自然美抱有直接的兴趣, 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教育更应该关注生命的自然本性, 而不仅仅是社会性, 基于此, 才可谈论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每个人的生命使命, 或说是社会人的自然本性使命。朱小曼在《情感教育论纲》中指出:“从根本上说, 情感教育就是培养人对价值的感受和体验, 并逐渐将社会文化的客观价值移入人格内部, 使人形成融合统一的价值体系。”

3.更新教育理念 享受教育人生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快乐;策略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03-002

21世纪的人类教育面临艰巨的改革和创新任务,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其工作强度,教师肩负的责任决定了他们的工作是无止境的。目前,一个英语教师负责2个高中教学班的教学工作,在多数高中已经算满工作量了。不少学校高三年级甚至实行了“单人单班”。教师的负担似乎减轻了。事实上,笔者碰到的几乎所有的高中英语教师都感觉“忙、累并痛苦着!”他们尽管全身心地付出,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我们的教师确实需要减减负了。那么,怎样才能从“忙、累、苦”中挣脱出来,做“轻松”的事、收获“该有”的成果呢?笔者认为,更新教育理念和改善教学方式是教师减负增效的必要途径。只有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革和创新,主动适应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一、更新教育理念,做个“明理”的英语教师

任何人都希望获得成功,都希望自己生命的莲花绽放出夺目的光彩,教师也不例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所以,教师必须适应课程改革,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新课改平等、合作、探究、学习、开放、服务等理念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

修炼内心是减轻心累的有效方法之一。纵观世界各国教育,许多欧美国家教师的工作量并不比我们轻松,但他们很享受自己的工作。因为国外对教师的评价是多元的,发展性的。我国英语教师的“累”主要在于“心累”。而我们对教师的评价往往是单一的,唯考试成绩论英雄,一张试卷定终身。成绩面前师生平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所以,要成为一个“轻松的”英语教师就不易了。有人比喻高中教师行走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夹缝中,需要很高的智慧。更多的则认为“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改变不了事情,就改变心境;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面对应试教育的强大惯性,心态起决定性作用。要改变现状,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改变自我,修炼智慧。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其次,英语教师要更新观念,勇挑重担,争当班主任。在我国的教育制度中,高中班主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魏书生说,“做教师而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了,吃了大亏”。班主任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方面的工作。在做班主任的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更加了解,与学生的关系会更密切。学生也会更加喜欢、重视你教的学科,往往能事半功倍。专业成长与事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最终得益是学生、教师和学校。英语教师何乐而不为呢?有人认为,做英语教师累,当班主任会更累,会更加陷于杂务,失去自身成长的空间。其实不然,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管理班级也要学习先进的理念,以人为本,激发创新热情。运用“人本”观念与“法治”思想管理好班级。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极为有利。同时,教师也更有可能收获成功。

二、改变教育方式,做个“智慧”的英语教师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质量的主阵地。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总是习惯于滔滔不绝地讲授没完没了的习题,不给学生“喘息”的机会。许多教师整天围着学生转,讲题、背书、默写、批作业,结果学生越学越累,教师越教越没劲。最后,只能怨学生基础差。如此恶性循环,确实很令人身心疲惫。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人类语言习得、走路、骑车、游泳都是简单的“微技能” 的日积月累,是靠实践获得的。所以,英语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巧克力”,变繁为简,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

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体。英语教学中有许多需要检测的环节。譬如默写单词是教师常用的检测方法。许多教师把宝贵的时间用在了批改单词上,实在可惜。办法很简单,在默写结束之后,请学生相互批改,教师只要看结果就行。这样做不仅教师节省了时间,而且学生在批改的过程中,又强化了单词记忆。做选择题检测时,则可以利用读卡器来帮助提高效率。再譬如在讲解语言点时,有的教师总是将重点逐一讲解,ppt一张连一张,黑板上写得密密麻麻,学生成了记录者。他们晕头转向,无聊又无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何不干脆让学生自己找出有疑问的地方,先在学习小组内解决,然后,各小组交流讲解。最后,教师做简单总结。这样做既解放了教师,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要突出重点,精讲多练。在讲解习题时注意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合作学习。先让学生组内讨论,面对不同的答案,学会分析、研究、总结出正确答案,并且要学会说服同伴。实践证明,很多知识是能够通过合作学习掌握的。有些问题自己组内解决不了,可以由其他学习小组或几个学习小组合作解决。实在无法解决的则由教师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省掉了许多繁琐低效的工作,把更多精力放到了学生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教学的针对性大大提高,效果也就明显改善了。最重要的是锻炼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要注重反思,巧用错题。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受到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学习不理想,一些语言知识的错误屡改屡犯。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反思,整理出个性化的“错题集”,对做过的习题进行解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特别是上高三英语复习课,“错题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果教师每节课解决的都是学生的错题,这样的教学一定是受欢迎的。最近一次听课我发现一个青年教师的做法比较有效:教师课前给学生发一张空白纸,让学生自己去罗列和整理本单元的重点、难点,然后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在黑板上展示,通过打分对小组进行评价。这节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都有了提高,学生很欢迎。

总之,英语课堂“巧克力”,关键在于“巧”字。智慧的英语教师一定是动脑筋想办法,把复杂繁琐变为简单易行的。当然,“减负”并不是说教师什么都不用做了。相反,教师在课下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一个课堂上“轻松”的教师,课下必定勤奋刻苦。只有这样,才能在课上“拿得起,放得下”,才能做到如鱼得水,事半功倍!

三、调整教育心态,做个“快乐”的英语教师

长期以来,高中英语教师一直被认为是辛苦、劳累的代名词,很多教师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笔者见到不少教师嗓音嘶哑,未老先衰。其实,高中英语教师的“累”是全方位的:既要管理学生的课堂纪律等教学常规工作,又要把课上得有效、高效;既要忙于教案、导学案、作业等的设计,又要批改作业、试卷。有的学校还要教师面批作业,人人过关。既要关注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又要关注学生多元智能;既要聚焦课堂,还要关注课外;既要抓紧学业水平,又要当心心理健康……然而,面对日常教育中此起彼伏的种种问题,教师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解决。长此以往,教师受困于沉重的压力、深深的职业倦怠,怎么“快乐”得起来呢?笔者以为,破解这一窘境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要解放思想,树立“多元发展“成才观。要在全社会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更新观念,特别是要确立牢固的素质教育成才观,改变千军万马争闯“独木桥”的现状。社会价值观的偏差以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心态,使得“高考之痛”愈演愈烈。但是,时代在前进,社会在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考不上北大、清华就不是好学生,这种不成名便成“仁”的孤注一掷的社会偏见,不仅让学生体验不到成长的快乐,更是让学校、教师深陷“焦虑”的泥潭。央广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朱煦指出:“望孩子成龙成凤,不如望其成“益虫””。毋庸讳言,中国传统教育的成才观已经严重地阻碍了当今的教育发展。现今社会出现的教育焦虑、教育迷茫、教育误区是造成“教育疲惫”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当今浮躁的社会“宽松的教育环境,适度的目标,充足的从容”这样的教育理念应尽快确立并深入人心。“应试教育”也许在学生的成绩提升上会有些成果,却忽视了学生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贻误了学生的终生发展,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或开始理性规划人生。他们将艺体、广编和国际教育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社会也开始逐步接受多元发展的理念了。

二要锐意改革,强化“全面发展”教育观。多元智能理论表明,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现、挖掘的过程。教育过程说到底就是对学生兴趣、性格、习惯等的发现和培养过程。“发现—放大—鼓励—强大”,这充满亲情味的教育链条不仅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优点和能力,而且直接影响教师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朱煦2015)发达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譬如荷兰对教育理念的朴素表述是,“做一个朴实正常的人,而不是出人头地的人”。他们教育的目标不是考取名牌大学就是成功,而是要培养学生有爱心、尊重、责任、义务、奉献、服从、守法。教育重点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格健全、手脚灵活、身强体壮……同样,德国教育的“双元制”培养模式;“三轨分流制”的教育方式也值得我们学习。作为教师,要敢于接受挑战,坚决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学习国内外一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提升教育的品质。上述早已成为他们共识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和学习。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已经窄化为把学生管好不出事,把高考考好进名校。这必然导致教育方式的偏差。可以看出,欧美的教育比较人性化,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而中国的教育则希望管好学生,让学生成为社会的听话螺丝钉。可谓不同教育观培养出了不同人才。

在当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博弈的背景下,作为教师,我们还是要坚定不移地更新观念,逐步做到不以分数论英雄,理直气壮地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保护学生完整人格,创设合适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要大胆实践,重塑“教书育人”质量观。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强烈冲击,分数决定命运,学习充满竞争。挣扎在题海里的学生们,基本上没有了兴高采烈做作业的情形,也见不到做出一道难题的那种兴奋劲儿。学习已经成了名符其实的“负担”,而且随年级提升负担越来越重,学生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多。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样的负面情绪也会迁移到教师身上。众所周知,学习过程的快乐是激励学生坚持学习的唯一的动力。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必定会更加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教学中。传统教学中最大的弊端是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无法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最常见的违规是溜出学校到游戏房打游戏。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学生玩游戏从来不需要逼迫,他们会自己想尽办法找时间、找地方、创造条件来玩。究其原因,是因为游戏让他们快乐。如果教师把英语学习也能变得“好玩”,学生必然会变成“我要学”,那教师不就“快乐”了吗?教师的快乐,其实是师生共同的快乐,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快乐。最近在国际教育界传播“游戏化”教育理念,主张用游戏的设计要素来实现非游戏的目标,这种方法在英语教育中应该可以借鉴利用。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让学习变得更有趣,让学生在学习时像玩游戏一样因为快乐而专注、兴奋,在快乐中学习,应该成为新课改的重点目标。

另外,要让教师快乐起来,关键是优化教育环境、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作为教师应该怀揣着“教书育人”的教育梦想,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自己。”否则就是痛苦的。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但我们可以优化课堂小环境。英语课堂本该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小世界。如今教育技术突飞猛进,使得许多教学梦想成为可能。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源源不断的网络资源,丰富完善课堂教学。同时,不断地给自己的教育人生确定新目标,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每学期都有新目标也是很好的“减压”方式。譬如,本学期我要把班级管理好,形成特色鲜明的文明班;我要在大市范围内开一节公开课;我要在省级刊物发表一篇文章等等。当这些目标一一达成时,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指数也会提升。诚然,让教师快乐起来,不仅仅是教师本身的事,需要多方努力,学校更要提高管理水平,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找回职业幸福感。

总之,“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取得成功”,教书也一样,教学有法却又教无定法。做教师难,做一个快乐的、成功的教师更难。只要我们怀揣充满激情的锐气、不屈不挠的勇气、厚积薄发的底气、破解难题的才气、自强不息的志气和厚德载物的大气,就一定能够找到成功之路。我也相信,只有我们的教师寻找到了自信与快乐,觅求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拥有更加美丽的风景,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才会有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David A.Sousa,董琦,译.脑与学习,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5

[2]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沈奕斐. 学习可以变得很快乐,上海教育,2015.3B

[5] 翁娟.做学会“偷懒”的英语教师,《教师》,2011年第28期

4.教育人生感悟 篇四

读《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有感

对邱学华及他的尝试教学法我早有耳闻,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拜读他的文章和书籍,这个寒假,我有幸从图书室借到了《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这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邱学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我感慨于他的勤奋,更钦佩他的执着,走近了他,越发觉得他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坚持不懈,敢于尝试创新的人。从他和他的尝试人生中,我有了以下一些感悟和体会:

一、要热爱教育事业,树立远大理想

干一行爱一行,热爱自己的事业,甘心为此献身,才能有所成就。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事业都不热爱,当然,不会有成功。邱学华几十年的执著追求、艰苦奋进,如果不用热爱来解释是无法理解的。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原本只有高一文化程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到农村小学去做代课老师。刚踏上小学讲台,他就立下志愿,要当一名好老师。为了研究小学教育,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考取师范大学教育系。大学毕业留下当助教,他又立志在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方面做出贡献,争取做小学教育专家。他克服重重困难,理想均一一实现。“文革”后,他又大胆进行尝试教学实验研究。一个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有志气、有雄心,否则,就会失去前进的目标,奋进的动力,这是他给我的有益启示。

二、要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勤奋刻苦地工作

一个人树立了远大的理想,立下了志愿,也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跨出了第一步。到达到目的,实现志愿必须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勤奋刻苦地工作。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成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空谈是永远得不到成功的。

在当农村小学教师的时候,他为了编制口算表,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每天都到深夜才睡,从制定一张口算表,到设计每个年级配套的口算,不知花了多少心血!他曾到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广泛的调查测验,检测学生达72000多人次,由于条件限制,几万人的数据都使用算盘进行分析的,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由于勤奋,邱学华还笔耕不辍,从1978年到现在,他编著和主编的著作达250多本,平均每年八、九本,总字数达3000多万字。这期间,他还跑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教师做了600多场次的报告。好多人都疑惑地问他:你的时间从哪里来?他说,是用别人休息和打扑克的时间工作。邱学华说自己并没有很高的天分,只是能吃苦而已。我想,以我们现在的条件,如果也能像他那样执著追求自己的理想,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呢?

三、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20多年来,尝试教学法从一个试验班发展到几十万个班级,从小学发展到中学、大学,从普教发展到幼教、职教,他靠的仍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道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邱学华到各地讲学,都是先讲理论,再借班上课,大受欢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尝试教学法”有了蓬勃的生命力,正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念成就了他今天的成功和辉煌。

四、要相信学生,敢于开拓创新

书中介绍了尝试教学的操作模式,有基本模式、灵活模式和整合模式。基本模式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准备练习、初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一些灵活模式,如调换式、增添式、结合式、超前式等。每种模式的步骤书中都作了介绍,但万变不离其宗,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精神不变。这与我们现在搞的整体建构和谐教学实验所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都是要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学、合作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不在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应该一面教一面学,教育学必须合一。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尝试教学法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哲学基础、教学论基础、心理学基础,又经过了20多年的实践检验,显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在学习了有关尝试教学法理论的基础上,我也在实践中尝试运用,力图和“整体建构和谐教学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认为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邱学华的人格魅力也使我赞叹不已,我坚信,只要向邱学华那样孜孜不倦执着于教学,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一定会一步步逐渐提高。

5.潜心教育 感悟幸福 篇五

关于对幸福的思索,还得从白岩松说起。十年前,白岩松出书《痛并快乐着》,这个短语很快就成为流行语,直到今天,我们还经常引用或改编,写总结时经常说自己“累并快乐着”、“痛并享受着”等等。2010年,白岩松又出书《幸福了吗?》书中他直面自己的心灵,追问“幸福在哪里?”“幸福了吗?”读他的书,感动、震撼的同时,引发我深深地思考:人的一生,是追求幸福的一生。幸福的密码到底是什么?可能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那么作为教师,幸福,又是什么?

人们常说“追求幸福”,我倒觉得,幸福更多的是一种感受,幸福不在追求的终点,幸福在起点与终点的每一个细节上。

那么,接下来,我想从三个感受入手,谈谈我所理解的教师的幸福。

一、与学生心灵交融,幸福像花儿绽放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去年春天,我身体不舒服,有三四天没有上班,在家休养。一日晚上,接到我班学生小元妈妈的电话,询问我的病情。她说,今天晚上吃饭的时候,小元拄着筷子什么也不吃,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她觉得很奇怪,因为孩子长这么大,从来没发生过这样的事——哪怕是闯再大的祸,他都不会吃不下饭。

(讲到这里,咱先来说说小元这个孩子。小元是我们班各科老师公认的最调皮、最难管、最不懂事的孩子。举个例子说,他能在年轻老师上课的时候,趴在桌子底下从第一位钻到最后一位,然后在老师的批评声中微笑着再钻回来。不管你是哄他还是训他,他都是一副嬉皮笑脸的模样,好像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老师们都盼着他能早一天长大。)

在家长的追问下,小元说:“妈妈,我们刘老师病了,好几天没来上课了,我想她了。” 小元妈妈说,她真没想到这个小捣蛋能说出这样的话,能难过得吃不下饭。电话那头的她哭了,为了孩子的长大,为了我们师生间的这份浓情。电话这头的我也流泪了,想到平日付出的点点滴滴,我付出真爱与宽容,收获的是最真最美的童心。

教育事业是一种基于人的生命成长的事业,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劳动见证着、促进着、影响着、推动着学生的成长。我们学校始终要求老师们关注学生的心灵,学校每年都要评选“魅力教师”,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要看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看孩子们是否喜欢这位老师。我们每个学期还在老师们中间进行“我的教育故事” 演讲比赛,老师们讲的故事中流淌的都是师生间浓浓的真情,让台下的老师及家长代表一次次热泪盈眶!真诚地对学生敞开心扉,付出我们的爱,更能感受到孩子们对我们的爱。这种心灵的交融是何等的珍贵!我们呵护童心,珍藏纯真!幸福像花儿绽放!

二、促自身专业成长,幸福似雨润心田

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我们不能仅仅是向学生奉献心血、青春乃至毕生的年华,不能仅仅是因学生的成长和成功而喜悦,我们还应该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事业境界和人生品味;在学生成长和成功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不断成长并走向成功,从中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为自己的生命喝彩。”一遍又一遍读着李老师的话,直读到自己热血沸腾!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这又是另外一个层次的幸福。

说到成就自己,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我不敢说自己有什么经验可谈,回顾18年的从教经历,我有这么三点体会:1.要埋头苦干;

2.要低头读书;3.要回头反思。

(一)要埋头苦干

说到“埋头苦干”,就给大家讲讲实验小学的“磨课”吧。一毕业,进入实验小学,我不怎么会讲课。可不会讲也得讲,每学期,学校都要组织人人参与的组内交流课、校内观摩课。谁都要好啊,怕在课堂上丢人,就得好好准备。反复琢磨教材,一遍遍试讲。教研组的老师都互相帮助,查资料、做课件,探讨教学思路,推敲某个细节。表面看起来是一个人讲了一节公开课,实际上相当于几个人讲了几节课。每个学期都要经过好几次这样的锻炼,日子长了,大家的水平也渐渐高了。

为了让我快速成长,学校领导们逮着机会就和我进行密集型的研究。记得有一年要参加青岛市的优质课比赛,赛前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因为是抽签比赛,所以要准备12篇课文。那些日子,我天天试讲,每篇课文至少讲了两遍,领导们也天天听,听完后就是

一、两个小时的评课。想想真是累啊,走着路、吃着饭、甚至睡着觉,满脑子都是课。累的不只我一个,所有参与指导的领导都处于这种状态,他们经常因为和我研究课而忘了下班、忘了吃饭、忘了接孩子。这18年来,大大小小的公开课讲了有多少节,我自己也数不清了。

苦是苦,可是大家一定有和我同样的感受,当你成功的上完一节课或者大家共同讨论出一个好思路,哪怕只是设计了一个新颖的作业题,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那时候,所有埋头苦干的经历都化作了幸福的回忆——点点滴滴。

(二)要低头读书

读书可以怡情,读书可以博彩,读书可以长智。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变成教师的精神需要”。

我十分庆幸,遇到了积极倡导读书的好领导。无论是过去的管校长还是现在的刘校长,都身体力行地引导老师们读书。管校长引导老师读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教大家学会做事,克服浮躁,把平凡的事做好,把简单的事做成。读丁远峙《方与圆》,学会做人,内在要方方正正,外在要灵活处之。要有所作为,要学会思考,抓住机会,快速行动。读《谁动了我的奶酪》使我们明白了,面对今天这个变革的时代,要不断寻找自己想要得到的新的“奶酪”,要适应变化,方能获得成功。而刘校长经常把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印刷发到每位老师的手中,和大家共享。比如,去年教师节,刘校长印发文章《提高教育工作幸福指数 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文中告诉我们:以前是教师有一桶水,给学生一碗水,所有学生只能用同一碗水。现在,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一碗水,需要那么多碗水,我们就得“打机井” 了。我们不学习就给不了学生新的东西,就无法获得学生和社会的信任。当我们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时候,个人和事业的幸福感就会源源不断产生。再比如,今年“三八节”,刘校长印发了文章《做阳光教师》,刘校长不仅关注老师们的工作,更希望老师们能做到身心和谐、心理阳光。《为自己的“长相”负责》这篇文章,引发我的思索。美国前总统林肯说:“一个人40岁以前的脸是父母决定的,40岁以后的脸却是自己决定的。”这话颇有道理。一个人的高低、胖瘦、五官的搭配等固然都是遗传基因决定的,但是脾性、谈吐、举止、文化、思想等方面却要靠后天的修养才能形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完全可以为自己的“长相”负责。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与学生朝夕相处,学生免不了是会像我们的,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塑造自身完美人格,使自己的“长相”光彩照人。正如同刘校长在推荐附言中写到:希望老师们通过读书学习,显朝气、养才气、生灵气、筑底气,使自己的“长相”越来越美丽!

从去年开始,我校还每学期评选书香教师;学校的青年教师还自发成立了“青年教师读书俱乐部”。他们制定了严格的章程、详实的读书计划,每周六都要集体读书、交流。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要教好书,就得读好书。读书更是教师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持之以恒地阅读,教师的素养才能得到提高。当我们手捧书本静静阅读的时候,什么荣誉啊、奖励啊、牢骚啊,都抛到脑后去了,沉浸在读书与思考中,享受着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幸福——就在字里行间,滋润心田。

(三)要回头反思

教育教学工作琐碎而又复杂,常常让人心生厌烦。有的老师星期一一走进学校就开始烦恼——又要去和孩子们淘力气了。想从繁杂的工作中寻找幸福,就要做智慧型教师——做事有办法,游刃有余。而成为智慧型教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不断地回头反思。

和大家讲讲我和一个学生过招的经历吧。还没有接班,小健的名字就如雷灌耳。扰乱课堂、打同学还不算,和老师也屡屡动手,用头顶老师的肚子,抢老师的手机摔,我无法想象,一个刚上二年级的孩子会顽劣到如此地步。看来,我真得好好会会他。

(第一个回合)

初次交手——勇者胜

开学第一节课。一进教室,我就注意到了他。独自一人坐在最后一位,看起来瘦瘦小小的,没什么特别之处。

在我的调动下,学生很快进入了上课的状态。听讲、读书、发言,一切是那么和谐。小健似乎对我这位新老师也颇感兴趣,努力挺直了身子参与到课堂上来。我特意让他回答了几个问题,思维清晰,表达正确,看来是个聪明的孩子。

不知不觉,半节课过去了,小健的新鲜劲也过去了。他开始翻铅笔盒、玩铅笔,并且口中念念有词,完全进入了自己的世界中。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我没有理他。很快,他的游戏就升级了。他不断捅前位的同学,邀请他们观看自己的表演。放肆的笑声也越来越刺耳。我停止讲课,走到他面前,伸出手:“拿来”。他攥着铅笔的手本能的往身后藏去,我迅速一翻手,抓住了他的手脖子。他用力挣扎着,想把手抽出来。我平静的看着他,由着他折腾。他试了几次,怎么也抽不出手来,就停止了努力。他迎着我的目光,满脸的不服气、愤怒和挑衅。我微微一笑,拿着铅笔,松开手,转身走向讲台。其实,我心里也没有底,我仍然高度紧张,准备着他从后面向我扑过来。还好,他没敢轻举妄动。转回身来,我看见他把自己的铅笔盒狠很地摔在地上。我没有理他,就让他发泄一下吧。这足以证明,第一回合,我赢了,算是给他一个下马威吧——新来的老师劲大,不好惹。

从第一次的交手,我觉得小健是个被宠坏了的孩子,他任性而且很过分。同时,他又很聪明,知道“欺软怕硬”。

(第二个回合)

多次较量——遭惨败

总是这样“以强凌弱”也不是个办法。小健很快就发现,我其实并不能把他怎么样,是只纸老虎而已。

看,这节课他又旧病复发。不仅自己不学,还弄出很大的声响。我用严厉的目光瞪他、点名批评,他总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我真火了,请他到讲台前面来。他没有半点羞愧之意,摇晃着走上来,一路上还挥着手,好像要上台领奖一样。真想踢他一脚!我深吸一口气,打开教室的门。他似乎习惯了,一下子就蹦了出去,还转身给我一个笑脸。而我,只能把满腔的怒火发在门上,使劲关上门。一直到下课,他都没有消停过。一会趴在门玻璃上做鬼脸,一会在门外喊同学的名字。好不容易安静了一会,居然捡了满满一大把树叶玩了起来。这次交手,以我的失败而告终。这个小滑头,短短几天就弄明白了:这个新老师,和原来的老师没什么两样,她也不能把我怎么样。空吓唬人而已。看来我还得另想法子。(第三个回合)

抓住机会——赢信任

机会说来就来了。这天中午,就餐的同学去餐厅吃饭没有2分钟,小健就哭着跑回了教室。一向口齿伶俐的他,说话也不清楚了,只是嚷着要回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小霸王如此伤心?好不容易把他哄的不哭了。从他抽抽噎噎的叙述中我明白了,原来早到餐厅的同学吃了他饭盒里的炸鱼,他一气之下饭也不吃了,就要回家。真是被宠坏了,一点委屈也受不了。虽然这么想,但是,这件事的确是别的同学错了,我一定要公正的处理。我带小健来到餐厅,找到搞恶作剧的琪琪。琪琪马上承认了错误,向小健道了歉。我又向餐厅的工作人员要来炸鱼放在小健的饭盒里。他终于高高兴兴地吃起饭来。

也许是我的公平公正引起了他的好感,吃完饭,他主动找我聊天。我就引导他:“发生了事情,耍脾气能不能解决问题?”他使劲摇头。“那你说怎么才能解决问题?”“告诉老师!”他脱口而出。真是个孩子!不过,这也说明他对我有了好感,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对啊,老师一定不会偏向哪一个人,一定会公平解决的,对吗?”他又使劲地点头。看着他天真的样子,我也忍不住笑了。

事后,我又及时和家长取得了联系。在电话里,小健的妈妈和我聊了很多。我了解到,由于小健的父母忙着做生意,小健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被老人宠坏了,十分任性。上学后,因为不守纪律,所以在家里经常遭训斥甚至挨打。谁知越打越差,真不知怎么办好了。一个任性的孩子,怎么能靠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教育呢?怪不得这孩子刀枪不入!我也和小健的妈妈谈了很多,主要是让她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少训斥多引导,更不许打骂,配合学校做好工作。

放下电话,我也明白了自己以前的方法错在哪里——硬碰硬,只能是两败俱伤啊。(第四个回合)

改变策略——见成效

下午,我就把小健从最后一位调到了第一位。而且,给他安排了一位成绩不如他的同学做同桌。我告诉他,你成绩好,要多帮助同桌。看得出来,他很激动,小脸都涨红了。

课堂上,我也有意识的多提问他,尽量不让他走神。有时,他又控制不住自己了,我就悄悄的走过去敲敲桌子,再指指他同桌。他立刻就明白了,得好好学,还得教同桌呢。他的注意力就又集中了。

特别是有几次午休,他表现好被值班老师表扬了,我又在班里表扬了他,他的劲头更足了。更值得一提的是那次歌咏比赛。下午比赛,上午我们去操场上熟悉场地。因为排队的班级比较多,我也催着学生抓紧时间。偏偏这时候小健又闹了起来,用力去推他前面的同学,差点把那学生推倒。我气极了,把他从队伍里拉出来,并大声告诉他,不用参加下午的比赛了。小健又“疯了”,他蹲在地上,用手使劲打地。我心想:“你上火?我更上火!我对你那么好,看你干了些什么!”直到放学,我都没有理他。

下午,我早早的来到学校,检查学生的服装、道具的准备情况。小健使劲凑到我跟前,嗬,小家伙,居然穿着崭新的校服,戴着一根新红领巾,手里还拿着两条长长的彩带。“你不用准备了,老师都说不用你上了!”“就是„„”还没等我说话,旁边的同学一齐攻击他。小健两眼含着泪水,眼巴巴的看着我。这可是我从来没见过的表情啊!要是在以前,他早就暴跳如雷了。“你知道自己错了吗?”我轻轻地问他。“恩。”他点着头,泪水簌簌地流下来。“那么,上了场要好好唱!”我帮他把彩带扎好,擦掉了眼泪,那眼睛里亮亮的,分明是感激,是希望啊。

比赛时,他站在男生第一排,唱得那么响亮,笑得那么开心。

是的,小健还是会时不时地犯错误。只是,现在的他不再充满敌意,而是能理智的和我一起分析事情的对错。并能主动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这不就是一大进步吗?

这是我当时写下的教育随笔,从这个故事中,老师们可以看到,面对特殊学生,我在不断地想办法,然后实践,实践后无论成败及时反思,接下来进一步指导自己的工作,再实践,再

反思。我也在不断反思中成长、成熟。

我写下的许多随笔也陆续发表在《教师博览》《班主任之友》《小学德育》等刊物上。当然,像我这样的老师,我们学校还有许多。参加工作仅7年的李鹏程老师,仅去年一年就发表了9篇文章呢。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这种感觉很幸福。

老师们之间的互相交流也是引导我们反思的一条好途径。我们学校设立了尚德讲坛,老师们走上讲坛,交流自己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点子,也坦诚分析自己的失败与不足。这个过程,无论对主讲者还是听者,都是反思升华的过程。

近两年,我校的很多老师都建立了班级博客,记录自己的工作和思考。抓住身边的细节,及时反思,已经成为我们学校许多老师的习惯了。

回头反思,每一次回头,都是一种提升,天长日久,有一天回望来时路,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脚印是那样清晰、坚实,心中那份默默的喜悦有个名字叫——幸福。

三、换个角度看问题,幸福如柳暗花明

教育教学生活中难免遇到棘手的问题、难以管教的学生以及无法沟通的家长等等。有的时候,事情并不像你想的那么糟糕,换个角度试试,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我想讲讲发生在我们学校的一件事: 我们学校的书吧是开放式的,书吧刚开始建立的时候,丢了不少书。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恼火的事情啊;那么大一个学校,怎么能查出是谁干的呢,多伤脑筋;就算能查出那么一个两个,怎能保证别的孩子不来拿书呢?按照一般的思路来处理这件事情,可真是够麻烦的。不少老师就建议还是把书放到图书馆吧!而刘校长却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这件事,他觉得学生偷偷地把书据为己有,这肯定是不对的,但是这个行为背后也有可取的因素,那就是学生爱读书。试想,这些书丢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不正是到了特别喜欢它的读者手里去了吗?而且,如果某一位学生喜欢某本书到了非要冒着道德风险据为己有的程度,这本书他一定会非常认真阅读的,甚至我们可以想象,说不定这本他偷偷拿回家去的书,会改变他一生„„因为即使丢书,一直也没有看到有一本书被撕坏扔在校园的任何一个地方,这说明学生是爱书的。所以如果因为丢书,那就是取消开放书吧,把书放回图书馆,让学生凭借书证借阅,这样当然可以保证书一本不丢。但放在图书室的书多半无人问津,或少人问津。这样整整齐齐的书,有何意义呢?这样想,老师们不但释然了,而且情况真的越来越好。

大概是从第二年开始,我们开放式书吧的书就基本不丢了。而一到课间,包括中午时分,总有孩子静静地在书吧前读书,成为学校一道美丽的风景。

再比如,做班主任老师的会经常代收各种费用,而学生却很难在规定时间都按时带来,总有忘记的。这就让老师们很烦恼,每次要收费前就得反复嘱咐,甚至要吓唬说,如果带不来就如何惩罚等等。搞得老师、学生都没没有好心情了。其实,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啊,不要想带不来就如何如何,而在布置任务前就和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可以记住这件事情,可以按时带来。学生的办法还是有许多的,往往出乎老师的意料。当然,效果也是非常好。我从来不会因为这种事情而烦恼。

教育教学生活中,这样的琐事俯首皆是,困惑、迷惘、心烦、生气的时候,换个角度,再换一个角度吧——幸福就在转角的地方,如柳暗花明!

6.家庭教育感悟 篇六

怎样教育孩子,是为人父母者永恒的话题。我是陈凡一的妈妈,这里是我的几点心得,说出来与五·五班的家长朋友们分享:

一,我家规矩有方圆

在孩子的教育中,我会给孩子建立适当的规矩或限制,以保证他的安全,健康,并使之有序生活。但规矩和规矩不一样,有的绝对不可以改变,叫它“方规”,有的则有一定的灵活性,就叫它“圆规”吧。方规的例子有:不能打人,骂人,不能说谎,做完作业才能看电视等等。圆规的例子有:每天穿什么衣服,什么时候玩电脑,玩什么游戏,什么时候睡觉,吃什么等等。

由于“方规“不可改变,在涉及的时候,我总会语气坚定,清楚,并正面表达对孩子的要求,让孩子明白这事没商量,必须遵守“方规”。我常会说:“赶快把房间收拾好,这样你就可以早点看电视了。”而不会说:“你要是不赶紧把那像猪圈似的房间收拾好,你小子就别想看电视!”我常会说:“我知道你不会丢三落四的”。而不会说:“你要我提醒多少遍,才不会丢三落四”!

“方规”“圆规“的建立和遵守,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靠一件一件的小事积累,在父母的耐心和对方圆规矩的不同实施下,一定能培养出自立,自信,自律的孩子。您说,是吧!

二,孩子转变要有一个过度期

在一、二年级时,儿子在学习上对我的依赖性过强,一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问我。刚开始由于缺少方法,一问就帮助解答,时间常了,我觉得这样不利于儿子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就多给儿子思路,不会一步步告诉他怎么答题。坚持了没多久,他的老毛病又犯了,我不告诉他,他就在那儿生气,闹得一家人没个好心情。所以说:孩子改掉坏习惯需要一个过渡期,孩子有可能会反复。家长更需要有耐心,并告诉孩子:“再努力吧,人都是有点惰性的,但要学会控制。”改正一个坏习惯比养成一个好习惯更难,家长朋友们,你们同意吗?

三,伴随着危险成长

因为我们家住在南里,上学需要过一条热闹的大马路,起初我和大多数家长一样,都是早上送孩子,下午托管班接孩子。可有一天儿子对我说:“妈妈,我可以自己上学了。”我不放心,但我觉得还是应该 让他自己上学,这对他来说是一种锻炼,尽管有危险。

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伴随着危险,放开手,让孩子勇敢地走,也许伴随危险的成长,才是真正健康的成长。

四,妈妈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权利,快乐的童年时光,失去了就不再回来。只有在快乐中长大的孩子,才有可能拥有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心态,这就是妈妈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以上就是我教育孩子的几点心得,我们一起共勉吧!

陈凡一妈妈

7.阳光教育快乐人生 篇七

“阳光教育”表现为对学生的理解和信任, 暗含着对学生潜能的肯定和重视;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阳光教育与以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相契合, 包含着对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再认识;它又是一个过程, 一个多向互动、反馈和影响的过程。而“阳光教育”必须是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 它能让校园充满快乐, 能让孩子有自由的空间和宽松的环境走进阳光, 张扬个性, 快乐成长, 培养其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一、“阳光教育”的实施目标和设计

“阳光教育”这样一种比喻, 可以诠释为一种给我们校园生活带来光明的教育, 带来温暖的教育, 带来生命活力的教育。故此, 我们学校在实施中, 提出了:“阳光育人, 育健康人、文明人、快乐人、成功人”的核心教育思想, 倡导教师“做阳光雨露的实施者, 走教育人生这样的幸福路”, 引导学生“做阳光学生, 享快乐童年”。

从设计的结构图中可以发现, 我们的目标明确:阳光育人, 育健康人、文明人、快乐人、成功人。我们的实施措施具体:从构建阳光愿景—打造智慧课堂—开展多彩活动等三个方面展开, 有层次性有具独立性。同时, 阳光透明的管理, 教师团队的打造, 对阳光教育的实施予以了强大的支持和保证。

二、“阳光教育”的实施措施。

(一) 阳光愿景是阳光教育的首要前提。

构建完善的“以人为本”的“阳光教育”特色办学理论体系, 创建“主动发展、和谐育人”的素质教育平台, 校园内基本实现“三无” (无体罚现象和无刺激学生自尊心的语言、无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现象、无轻视学困生和给学生排队的现象) 、“三让” (让师生能够平等对话、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学生的隐私权得到尊重) 。使全体师生能用快乐的心情去迎接每一天的太阳。

(二) 智慧课堂是阳光教育的基本渠道。

实施阳光教育的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舞台,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遵循学习—实践—反思—提高的原则, 采用自培和外培相结合, 循序渐进地提高教师的生命课堂意识和专业素养。由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 增强课堂教学的情趣,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设一个和谐良好的生态课堂环境。

教师精心营造全新的课堂。紧紧抓住“开放性”和“创新性”课改灵魂。师生互助互动, 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使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得到发展。在课堂上, 师生平等对话, 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内在差异, 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能在原有基础上“长高三厘米”, 减少刚性作业, 增加弹性作业。减少书面作业, 增加实践作业;减少课后复习作业, 增加课前准备作业;减少课本练习作业, 增加课外读看作业, 力求布置形式灵活、内容丰富, 学生乐于接受, 易于完成, 在玩中学, 学中做, 做中悟。

(三) 多彩活动是阳光教育的重要载体。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尝试成功, 在成功中培养他们的自信;“挫折教育”、“做文明可爱的蔡小人”以及“我是90后”等一系列活动, 让学生学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今天我当家”、“好习惯, 我能行”、“感恩父母”等活动则让学生学会关心父母、关心他人;“阳光校园科技节”、“阳光校园体育节”、“阳光校园艺术节”等, 让学生感受科技、体育、艺术的活力与魅力, 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人格。

同时, 家校联动, 形成合力。定期举办培训班, 组织家长学习科学的教子方法, 掌握科学的教育艺术, 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让丰富的家教资源实现最大范围的共享。对家长会进行改革, 将孩子们推上前台, 与家长直面交流, 拉近家校间的距离。

三、民主透明的“阳光管理”是“阳光教育”的重要保证。

民主透明的“阳光管理”是“阳光教育”的重要保证。努力形成“个个主动关心学校发展, 人人自觉参与学校管理”的阳光氛围, 真正达到“天地人合一, 你我他同心”的境界。

1、实行人性化管理, 实现无边界合作, 提高管理效率。 (1) 在发挥中层干部作用的同时, 充分发挥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在管理中的作用, 调动每位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克服政令多出、交叉管理的状况。 (2) 实行校务公开, 增强工作的透明度。

通过评优、晋升职称、财务、收费、考核、评议“六公开”, 将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公之与众;通过设立校长接待日、学校开放日, 把学校管理以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展现在教职工和家长以及学生面前。

2、打造阳光教师团队, 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1) 加强教师群体观念和教育观念的管理教育。用良好的群体作风来影响和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 逐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课程观、教学观, 通过从自身做起, 言必行, 行必果, 果求好, 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 (2) 倡导“念人之善、扬人之长、谅人之难、容人之过”的为人处世原则。领导善于倾听教职工的心里话, 真心实意地为老师们排忧解难, 困难时及时伸出关爱之手, 理解、尊重, 同事之间能够换位思考, 让每位教师都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3、建立客观公正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在基础性管理制度中, 明确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职责权范围;在规范性制度中, 明确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有的行为;在程序性制度中, 提供管理上的可操作性;在奖惩性制度中, 强调合情、合理、公开、公平;在评价性制度中, 强调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摘要:阳光教育是生命培育生命, 倡导一种积极向上, 充满希望、快乐幸福、真诚关爱的阳光文化和阳光精神, 从而实现阳光的愿景。

8.感悟新形式教育 篇八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定位是传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传道、授业、解惑”这几个词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认为自己是教学的中心,因而有意无意地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这种做法往往压抑了学生的发展。新形势的教育要求教师首先要摆好自己的位置,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关注学生发展,要求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倡导“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种定位使教师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

平等地参与到活动当中

作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要参与到活动中去。教师“参与”可以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教师参与活动必须要做到与学生真正平等。

首先,老师切不可轻易否定学生的看法,伤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斯腾伯格提出:“阻碍学生智力成功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权威人物的负面期望。”教师在活动中虽然与学生平等,但是学生还是比较崇拜老师,把老师当成权威人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角度。有时学生的思维可能超越老师,出现新颖而奇特的想法,有的学生的想法是出人意料甚至可笑的,但是如果教师按照自己的思维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会压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询问学生这样回答的原因,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这样的答案是不是最好的。如果不是,那能不能一起找出最好的答案来。

其次,教师参与活动过程,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只是参与者,不能把答案提示或暗示给学生,给学生一条捷径,削弱学生的研究意识。教师最好是鼓励学生自己研究并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疑难时给予适当的点拨。那么,教师需要在哪些地方着重“提示点拨”呢?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学生不懂或忽略某个细节的时候进行点拨。教师的提示点拨还需要把握好“度”,旨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最后,教师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和及时反思的习惯。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上如出现误差,要及时在课堂上纠正,不能因面子而固执己见。承认错误不仅不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反而能获得学生的好感和信任。

真正的教育要求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技巧,还要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如诚实、坦率等。课堂上难免有一些学生上课不听讲,违反课堂纪律,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对其批评、指责。其实这时候教师不妨反思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如果教师真的控制不住,采取的方法不是很得当,要敢于进行自我批评,主动向学生道歉。教师敢于承认错误、过失,不仅给学生做了一个好榜样,还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增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心灵沟通。

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活动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把更多的学生推到这个舞台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起来?

第一。活动内容要有新意。怀特海曾经说:“成功的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必有某种创新。这种知识要么本身必须是新知识,要么必须是新时代,新世界里的某种创新的运用。”在选择内容时,教师要保持一颗童心,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创设出富有童趣的、有新意的活动。“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只有把知识与生活联系,把知识与孩子们关注的,想要探索的东西相联系,才能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选择好活动内容,教师还要设置有趣的导入活动引出主题。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它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学生的兴趣首先要靠有趣的导人来激发。心理学家舒帕尔·卡格安发现:在那些十分熟悉的事物面前,儿童们总是表现得心灰意冷、毫无兴趣,而将那些他们完全不熟悉的事物放在面前时,他们仍显得无动于衷,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们。

导出主题以后,教师还要组织孩子们的操作、讨论、结论等环节,这就使得教师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有专家指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一个好的老师,并不见得能明察秋毫地预见他的课将如何发展,但他能根据学生思维的逻辑规律,按照内容的要求走下去。”

第二,组织活动要注意语言的运用。高度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要求教师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必须做到准确、清晰,简洁、生动、有启发性,语言越简洁,越生动,学生就易于接受。

组织活动还要对学生正确引导。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是主体通过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信息的相互作用主动生成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反应在课堂隋境中,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与教师及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沟通彼此的理解,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正如郭沫若所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自己的手来做的精神”。

第三,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教师面对的不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群体。他们的思维不相同,想法也千奇百怪。教师要注意随时捕捉信息,处理课堂上的生成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教师必须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要学会接受学生的问题,然后把问题再抛给学生。从而使一节普通的课呈现出生机勃勃、异彩纷呈的动态变化,使课堂焕发出更强的生命活力。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美国学者罗伯特·迈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只有创设这种和谐的氛围,才能充分发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作用。

教师关怀、理解学生。对不同学生的表现都能透过现象寻求合理的解释。教师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待学生,而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只有这样才能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每一个学生都会在自己独特的领域取得好的成绩。我们不能用大部分学生的标准去衡量小部分人,教师要信

任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教育走向成功。一般来讲,越是容易被忽略的人,他的自尊心就越强。教师应谨慎对待每一个学生。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对待学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一样。”

全国优秀教师纪连海在专访中讲道:当上课时有学生睡觉,他是这样处理的,当他发现有个学生睡着了时,他很自然地边走边讲,走下讲台,当他绕到那个学生身后时,背对着他,用手从后面摸了一下那个学生的头,继续边走边讲,其他学生都没注意到。就是这一个小小的动作,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也更加尊重老师,以后,怎么还好意思上课时睡觉。

除了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还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包括和谐的教学情境,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教学情境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和谐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频频的心理接触和思维共振。学习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但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肯定会有错误出现,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在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善待学生,弄清问题出现的原因,鼓励学生重新探索,而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提议或看法。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指“做中学”,在“生活中学”,通过实践得出结论。在“生活中学”要求把生活中的现象与课堂紧密联系,设置有趣的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现在的学生接受的知识多是间接知识。间接知识有它的优点,但也有它不尽如人意的一面,让学生接受这种枯燥的间接知识的有效办法就是让他们动手,通过实践获得。因为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最容易记忆的。新课程也提到“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精神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就会给学生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要,抓住学生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设置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不只是教师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在解决课堂生成问题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知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技巧,而提出一个问题则需要创造性地想象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观察事物、发现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特殊的学生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欣赏。欣赏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可以让学生觉醒、自信起来。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奖赏时,他们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相反,当他们的愿望和行为受到教师的否定和批评时,则有可能因此产生挫折感,引起消极情绪体验。欣赏学生、热爱学生、激励学生进步是尊重学生情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用美妙的童心和赤诚的爱心搭起师生情感的桥梁。

欣赏学生就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倾听学生的一言一词。只有发现才能欣赏。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观察学生的举动,倾听学生的言辞,就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揣摩学生的知情意行。虽然课堂上学生比较多,但教师要做到既要照顾大多数,又要意识到少数人的存在,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也许正是这少数人使课堂添姿加彩,使老师与学生有意外的收获。

欣赏学生既要欣赏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又要欣赏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方面的独到之处,还要欣赏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即使学生有错误,教师也要换个角度去观察,也许这样看是错误,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是亮点。

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所谓的“差生”,在学习方面或纪律方面稍微弱一点。但并不是所有的方面都弱,教师要学会欣赏。教师喜欢聪明、漂亮、乖巧的学生,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学生只是老师的几百分之一,可他却是他父母的全部。即使学生表现不好,也应当用善意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去激励学生,使各种水平的孩子都生活在希望之中。

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读书学习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具备渊博的学识,教师才能以自己的风度、气质、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正在成长的一代求知欲强,信息渠道广,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教师不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就难以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会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如有位老师在讲“候鸟和留鸟”的时候,有个学生说:“鸽子也是候鸟”,老师否定了学生的说法。因为一般情况下鸽子是不会因气候的变化而迁徙的。但是如果教师了解这方面知识的话就应该知道:家鸽是不会迁徙的,但是野鸽却会因气候的变化而迁徙。

教师学习,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学习专业学科知识、教学理念知识和各方面的生活常识以及各种电化教学设备的使用等。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使教师在头脑中形成严密的知识网络,不仅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还有利于新思想、新方法的提出。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使教师紧跟时代,并能在教学中用最新的知识教育引导学生。

9.教育感悟 篇九

蛟河一中

教育工作中的缺失

参加教育工作十余载,蓦然回首走过的道路,除了紧张的忙碌之外,剩下的就只有怅然了!我的经历也从最初邯郸学步到逐渐适应最终成长为能独立应对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日常事务的成熟的教育工作者,到了这时本应该对工作感到轻松的时期了。然而,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却是时常困扰我的一个心结,如何才能培养真正的人就像一张网,罩着我促使我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梳理工作中的缺失只为明天能做少犯错误。

缺失一: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有危机意识,要在实际工作中把这种危机意识传输给社会的生力军。姑且先谈民族危机吧:古人尚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而在GDP连年以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中国,却是个因“中国制造”而“名扬中外”的大国。许多领域因不掌握核心技术,因不会创新、没有研发能力而受制于人,很多企业因我们劳动力资源优势做大以后却不能做强最终败落于西方发达国家。这就是我们企业致命的弱点,更是我们民族的弱点。然而很多人好大喜功,只看到我们廉价商品的出口数量就欢欣鼓舞、沾沾自喜甚至于忘乎所以,那么我们的民族何以发展。不把这种民族危机教给我们的孩子,他们长大成人就会重蹈覆辙。您若是再看看电视剧《雪豹》您就知道什么叫民族危机,您就能理解一个民族若是没有危机意识是何等的危险。

缺失二: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自己,在实践中理解教育的本真目的。中国正在由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逐渐走向富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终于过上了过去人们只敢想像的小康生活。然而,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财富没多久,牢骚与浮燥却不断涌上心头。社会上种种平庸与世俗在逐渐渗透社会的各种角落进而影响到我们的孩子——社会的未来。做为传承文明的教育工作者,如若不加强对理论的学习,不深刻感悟教育的本真目的,就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中迷失自我,逐渐消减在孩子人生教育中人格力量,进而影响到国家教育方略的有效实施。培养正直、善良、勤劳、勇敢的人,不但是教育的本真目的,更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职业信仰,让它指引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时刻为实现它而不懈地做出自己的贡献。

缺失三: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与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和水平。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辅助教学手段。这对于没有接受过计算机教育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能否胜任现代教学需要,能否恰当地使用它已经成为检验教师的硬性指标。同时,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也不能一概的否定,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虚心学习新的技术理论,切合实际、科学自然地应用于现代课堂教学之中,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教育教学水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缺失四: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有鲜明的个性。作为一个学校要有文化精神。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一个个有思想讲方法的人,而每个人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是不同的,所以,教师要有鲜明的个性。认同教师的个性,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教育培养的不是统一规格的产品,而应该是有思想的鲜活的个体,应尊重孩子的选择,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激励孩子在思想的天空里自由飞翔。有个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有个性的教师才能营造一个个性鲜明的群体,这个群体就是学校。而学校的价值在于:积淀历史文化,形成鲜明的个性品牌,铸就特色的教育模式,而这一切就构成了一所学校的文化精神。有了个性的教师才能不断地发展学校文化,有了鲜明的学校文化也能不断地同化教师,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才会有更多名家、名校,才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以上缺失只是本人十余年的反思感悟,主要是本人自身存在的,因经常受困,故亦尝试改进,只是改进速度自觉很慢,在此希望志士教导!个人认识难免偏颇,但是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仁人志士批评指正,并一道把民族的大业做大做强。

以上均为肺腑之言

10.情境教育读后感悟 篇十

读了李吉利老师的情境教育,我首先要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李吉利老师一直行走在语文教

学研究的大路上,提出“情境教育”设想,情境教学由语文单科发展为整体的情境教育,从

一个班发展向一个年级,从一个学科发展向各个学科,从而在整个小学教育中构建起一个多

元的情境教育网络,多年来不辞劳苦在做我们老师思想的点灯人。俗话说:今生遇到一位好

老师是一笔最大的财富,我真的感到老师是多么的重要,老师的“教”决定学生的“学”李吉利老师说:“儿童是我的挚爱,是我心灵的寄托。对于神圣的教育,我虔诚相待。”这句

话是我们所有老师的心情,是我们共同的想法,李老师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从“情境教学”

→“情境教育”→“情境课程”及正在研究的“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构建起情境教育的理

论框架及操作体系。李老师的文章思想使我受益匪浅,改变传统的理念与教学方式也是我作为新教师一直在探索的,以文中之“情”激起儿童心中之“情”,通过文中情的熏陶、感

染,来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我希望在我的教学上,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做学生

思想的点灯人。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李老师提出的“利用角色效应,增强主体意识”的基本

模式,师生亲和,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为学生提供丰富宽松

自然的环境,这是情境教育体现儿童的主体性,又深受儿童欢迎的崭新的重要策略。暑期

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精选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后感我在课堂上也总

是希望能创设一定的情趣,以形象、具体的情境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

理解教材,并使学生 心理技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

生的好奇心,想法是好的,但在把握上总是力不从心了,今后我在教学上更要多学习,挖掘

学生的内在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

探究的能力。情景教育值得我们借鉴和深入学习,李老师对儿童的“爱”和“情”更值得

我们学习,“情”是教育的“魂”,是情境教育的命脉。一直关注和支持着李吉林教改实验的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早就用“有情有境导童稚,无怨无悔见精神”来称誉李吉林。”

11.审美人生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美术教学;教学模式;审美人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0-0056-04

【作者简介】陈铁梅,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江苏海门,226100)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美术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通过美术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欣赏美的方法,习得表现美的技艺,提升创造美的能力。而对于心智成长关键期的中小学生来说,更可以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涵养德性,拓宽胸襟,提升人生境界,为成长为人格健全、生命充实的人作充分的准备。所以,美术教学不仅仅是在传递美术知识、技能、方法,更是在为学生当下和未来的诗意生活送上丰富的“营养基”。也就是说,美术学习,对学生成长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礼物。因此,“学校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而要给他们‘带得走的教育。”这应当成为每一个教育人铭记于心的教育信条,这就是我的教育梦想。

一、寻找美术教育的“明亮的那方”

在课程改革的旅程中,我时有困扰:比如美术教学与人生教育脱节,育人功能得不到全面而充分的彰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生价值导向关注度不够。即使在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多年后的今天,一谈起美术教学,还有人停留在“教画画”这一层面,而没有理解和领会如日本教育家鸟居昭美所说“培养学生从画画开始”的真正内涵和深意。

再如,教学过程中地方美术文化课程内容的缺失,导致文化传承断裂。学生无视生活中的美和身边的美,我们培养的“艺术人”文化基因不全,而我们知道,来自于乡土的美术文化,最能激荡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美感。然而在美术教学内容的统一化、教学程序的标准化、学习目标的成人化面前,学生内心的“缪斯”在慢慢消失。用挪威音乐教授布约克沃尔德的话说:“我们的缪斯死亡了。”

我希望,通过美术教学,让审美活动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以美术学科知识和技能为基点,帮助学生体会和感悟美术的独特魅力,尝试并再现美术发生过程的神奇。在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生命成长产生的深刻共鸣中,“唤醒眼睛”,让他们拥有随时随地捕捉美的眼光、能力和技巧。

通过美术教学,让创意表达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常态。在美术活动中,帮助学生挖掘创造潜能,发现创造的乐趣,继而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愿意启动创意思维模式。这样,美术就有可能避免成为“儿童时代错过了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语)。

通过美术教学,让博爱、善良成为学生的一种德性常态。美术表现的题材选择、美术家的追美历程等本身就包含了诸多精神美的元素——持之以恒、多维思考、善良意志、兼容并取等,这些真善美的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帮助他们学会乐观进取、积极向上,学会关注社会、尊重他人。

如此,美术教师不仅仅在做知识技术的传播者,更在做学生的人生导师。这样让美术被学生“带得走”,就具有了实际的意义,美术教育就有可能找到“明亮的那方”(日本童谣诗人金子美铃语),即审美教育与人生教育相通相容,帮助学生构建审美素养和丰满人格,观照、建设、享受生活,涵育高格调的生命态度等。

这样的美术教育,我称之为“审美人生教育”,这就是我的教学主张。

二、构建审美人生的教学模式

美术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寻美、求美、立美的过程,是学生获得人生教育和智慧启迪的过程。因此,实施有效的且有意味的美术教学无疑至关重要,而架构“宽度、密度、向度”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是其重要的基础工程。

1.宽度。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旨在围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进行挖掘深化、拓展延伸,并努力进行多学科综合,以拓宽学生的审美视域。

第二,在工具选用上,注重传统画材、现代媒体和综合材料的多重结合,帮助学生提高表现美的技艺水平和能力。

第三,在课堂组织上,着力加强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感知不同场域下审美客体带来的不同感受,加强对美的感知能力。

第四,在评价机制上,一方面采用偏重学生美术学习过程记录,并重视生生、师生评价的质性评价表“美术课笺”。另一方面采用“师生信笺”,与部分学生进行“私聊”。“师生信笺”是在长时间观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描述学生作品的美感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品质等进行积极性引导,为其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形成以及生命成长奠定基础。

2.密度。

密度,包括信息的密度和思维的密度。信息,是指与美术学科知识及其相关的知识内容。一定密度的信息是学生夯实认知的基础,也是思维力度的基础。思维的密度与信息的密度相互呼应,一同帮助学生站在历史和人文的高度看待美术。我在教学中注意两点,一是教学中无论是信息的密度,还是思维的密度,都必须疏密得当。太密集,学生思维负担过重,教学事倍功半;太稀疏,学生的思维没有打开,甚至没有启动,教学效果在零基点徘徊。二是思维密度的高低起伏节奏,要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程度呈正比。

3.向度。

向度,在这里指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势,指向教育目标和价值。

第一,超越技术层面。通过具体的美术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水平,以获得丰富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逐渐养成自觉认识美、热心追求美的习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培育高尚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感知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树立起美的理想,养成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也就是说,通过美术的教学,帮助学生拥有唤醒心中“缪斯”的技术、方法和能力。

第二,守护学生天性。坚守学生立场,通过创意性临摹、情景写生等趣味性美术活动,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有意识地创造审美意象。

第三,催发道德情感。通过具体的美术活动,学生能在自然、生活、艺术各个层面感知美的存在,获得审美准则,升华审美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为走向真善美提供丰厚的营养基。

第四,提升生命质量。在美术活动中,帮助学生时刻感受美带来的愉悦,达成感官与精神的统一,体验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快乐和自由。

宽度、密度、向度,三者紧密关联,目标直指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但是,这一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视具体学习领域而作优势组合,充分体现美术教育教学应有的价值,以美育人,以美养德,以美启智。

三、立足生命体验的教学实践探索

美术,对于学生的生命成长而言极为重要,它不仅“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通过美术的教学,培育学生的审美领悟力,在体验和理解美的生发过程中,培养学生记忆和联想美的自由思想,感知和体悟美的生机活力,改善那些过于崇尚理性而导致的人文、情感的缺失。

1.培养获取欣赏自然之美的视角和方法。

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以其丰富的色彩、灵动的笔触表现了海港日出的景象。 “黑夜已尽。那薄如丝纱的雾充溢着天地之间,如凸透镜一般把朝阳创造的红色世界无限扩大,再扩大。渐渐地,海面上那缕红色便代替了深蓝色和墨绿,温暖的感觉又重回到大地。”学生薛阳与此作品相遇时,调用了本能、感知、情意等诸多心理因素,在自己经历了一段美妙的审美旅程后作了这样的描述。席勒说:“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薛阳在赏析的过程中,经由判断、分析、理性等审美感知,从感性走向了理性,她又描述道:“莫奈啊,你‘带我回到了海边的家乡,那里虽然没有你笔下那有着满满紫韵的工厂,却也有停泊在海港的渔船,以及更能温暖我心田的家人……我就生活在‘名画中呢。”通过美术欣赏,学生获得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视角和方法,懂得了只要带着能“发现美的眼睛”就可以感知平凡生活的美,就能在审美理解中进行审美创造,形成个性解读。

这样的审美活动只有通过连续性的刺激强化,才能将审美体验固化为审美自觉。趴在草坪上给植物画“肖像”,学生被芳草萋萋感动,领悟着生命的美好和生长的价值;学生们用收集了大半年的成万个饮料瓶盖,在画室墙壁上拼贴成趣味盎然的装饰画,以行动让环保理念升华;倚着栏杆,向外眺望,观察透视规律,学生们对“风景在别处”有了独特的认识……美术以自身的直观和愉悦,唤醒感性,发展理性,成为德性成长的基点,引导学生的心灵定格在追美、向善、求真的价值系统中,架构起积极、灿烂的人生。

2.掌握领悟生活之美的兴趣和技艺。

在“父母的第二表情”这一课中,学生都细细描画着父母的手的“特写”,或青筋暴突,或纤细柔软。在课堂评价环节,学生感慨万千:“黑白素描对比明显,最能表现我爸爸粗壮有力的手,这是支撑起我们全家的手。”“妈妈的手温暖如春,所以我选择线描的方法来表现。”通过明暗、色彩、透视、构图等美术表现手法和技艺的学习,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审美冲动。于是我们集体策划了“美的视觉日记——跟爸妈上班去”的课程,要求学生利用寒假跟爸妈上两天班,用摄影、绘画等艺术形式,记录爸妈从清晨起床到夜晚休息的整个过程,感受爸妈生活的“累并快乐”。年后开学第一周,当图文并茂的主题展览开幕时,观展的家长们眼中闪着泪光,学生的脸上则溢满了自豪。学生说:“主题展让我走近了爸妈的工作,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对爸妈工作的劳累有了切身的体会。”通过各类美术主题活动,在彰显学生美术技能的同时,更是在帮助学生像王子唤醒白雪公主那样,去吻醒心灵深处沉睡着的价值——爱、忠诚、善良、宽容、平等、正义等,继而获得一代人对周遭世界美的褒扬和对恶的批判,然后逐渐内化至灵魂,形成对事物更为完善的看法,剔除人性中的丑陋,促进内在自我道德意识的形成,甚至糅合成一种道德标准,在将来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这一道德标准安身立命,完成灵魂的自我救赎,使人生达到完善。美,是灵魂的“清道夫”。

卢梭说:“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与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而这种“接受”不会被迫,更不会像海市蜃楼般可见但不可求,因为美术教学内容的形象性、直观性,方法的愉悦性、情感性,效果的可见性、深远性等优势,让它变得可看、可摸,能触及人的心灵深处。

3.拥有追求创意之美的勇气和能力。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是成长着的自由生命体,他们率真、天真、纯真,喜欢天马行空地想象,喜欢自由地表达。

年初,一场大雪将校园笼罩成了银色的世界,难得的美景很快便转化成教育资源,一项美术活动就此促成——以雪为媒,创作一件美术作品。学生欢快地奔向自己心仪的“地盘”,不长时间,“飞龙在天”仰首起舞,“玉兔呈祥”安静守望,一幅“江山如画”书法作品令人叫绝,就是常规的雪人也因为手擎班旗、身穿班服而不再是像常规那样地呈现,最令人惊艳的是顶着“创作”名号名正言顺打雪仗的那一组,他们在“最后一刻”迅速将自己“固化”成“十八罗汉”雕塑造型,美其名曰“行为艺术”,震撼全校,在临时组织的投票评比中,他们大获全胜。美术教学活动激发和强化着学生的创造冲动,并顺应着这股冲动,发展着想象力和创造力。

只要有机会,学生们就葆有创新的勇气。开学第一天,学生天娇在学校摆擂:“攻擂的你,只要将你设计的校徽设计图和设计说明张贴在空白处就行。攻擂人数不限,年龄不限,性别不限。我,等你来攻擂!”“擂台”是学校电子屏上的滚动视频、广播中心的播音和学校随处可见的海报,音效、文学,立体、平面,全方位的创意“出击”,惹得学生蠢蠢欲动,教师跃跃欲试。创新,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次行动。

审美人生教育,就是在帮助学生沉浸在创意迸发的世界里,并慢慢超越依从、功利、庸常、消极,拥有独立自主、锐于进取、务实求真、团结包容等现代人格,成长为具有创造性品质的国家栋梁。

4.养成品味艺术之美的习惯和素养。

当下资源的丰富,让数不胜数的世界名画“就在眼前”。一个优盘就让“毕加索与他的《格尔尼卡》”“罗丹与他的《巴尔扎克》”“徐悲鸿与他的《愚公移山》”等班级“巡回画展”成为现实。学生在这些“名画课程”中,感受着作品散发出的人性光芒,以及对生存世界和生命意义的深度追问。如果有一天,学生能自觉地走进美术馆、博物馆,那么,美就真正“进驻”了他的心里。

至今,我手机上还保留着学生发来的短信:“老师,我代您看到她了,正如您说的那样,她美得惊心动魄,我激动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这是当年欣赏《维纳斯的诞生》时与学生的“戏言”:“她就收藏在意大利乌菲兹美术馆,如果你有幸看到了,就代我多看一眼。”之后学生不断发来短信:“膜拜了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触摸了罗丹《大卫》。”不难看出,他已成为美的信徒。审美人生教育,是将培养高品位的审美趣味和情感视作己任,虽然不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但却可以帮助学生成长为懂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艺术人”。诗意化的生命,艺术化的人生,是何等美妙。

这是一种至情的人生。他会为自然美景而激动,为天籁之音而感动,会在旅途中停下匆匆脚步,去发现阳光普照山川的绚烂,发现朗月挥洒大地的妩媚。他会自觉将生活经验和审美感知联系起来,通过审美活动,愉悦心灵,完善性情,将生命过客升格为审美主体,让内心平和、安宁。

这是一种臻善的人生。他会珍惜千年文明精髓,对历史遗迹表达由衷的神往和尊重,而绝不会成为低俗文化的追随者,也绝不会成为“到此一游”那世界性笑话的主角。他会理解和认同多元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作品的不同,会由此推及人生理解,善待自己,尊重他人,在努力完善自我中,成长为同伴的重要他人。

这是一种尚美的人生。他会懂得着衣打扮、居室格调与素养的协调,使日常生活跳出现实苑囿,进入精神愉悦的境界,超越个体生命有限的存在,得到博大的心胸、宽广的眼界,成为生命高扬、生活充实的人。

上一篇:妈妈参加家长会日记下一篇:四川平均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