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共13篇)
1.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 篇一
2016年古田县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优惠政策
(一)补助对象
居住在条件恶劣偏远自然村农户;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户;居住在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需搬迁农户;因遭受自然灾害房屋倒塌和损毁,经民政部门认定要重建的农户;不属于上述四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建及五保户由当地政府统一安置的。
以上补助对象不得与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对象重复。
(二)补助标准
1、国定扶贫标准贫困户补助政策。每人补助25000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7000元;省级财政补助3000元;地方政府债券10000元,专项建设基金5000元。由农发行、国开行提供人均3.5万元的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贷款,贷款期限20年,中央财政给予90%的贴息。
2、省定扶贫标准贫困户补助政策。每人补助10000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10000元;由农发行、国开行向搬迁户提供一定额度长期低息贷款,贷款期限20年,利率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下浮10%以内,市、县两级政府要给予一定比例贴息支持。
3、非贫困户(一般农户)补助政策。省级财政每人补助3000元(困难计生户每户追加3000元补助,少数民族户按家庭人口每人追加1000元补助,贫困残疾人户按家庭人口每人追加1000元
补助);由农发行、国开行向搬迁户提供一定额度长期低息贷款,贷款期限20年,利率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下浮10%以内,市、县两级政府给予一定比例贴息支持。
4、五保户、鳏寡孤独群众补助政策。一是五保户安置。没有列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五保户,省级财政按每户15000元给予补助,鼓励五保户入住农村幸福院、养老院统一安置。二是鳏寡孤独等特困户。由县政府根据家庭实际人口统一提供相应的安置房,免费居住,产权归政府所有。
(注:请将该内容抄写予以张贴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监督电话:县扶贫办3880125)
2.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 篇二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甘肃省,实施方式,基本经验
易地扶贫搬迁兼具发展、生态、避灾等多维度目标[1], 是精准扶贫的有效实现形式。2010年以来, 甘肃省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指导方针, 扎实有序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累计共投入164.57亿元, 全省71个县市区的12.72万户63.48万贫困群众完成搬迁[2]。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安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迁出区的生态恢复效果显著, 产业发展也各具特色, 搬迁群众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预期目标。
一、2010年以来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的基本做法和实施方式
我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分布特点为“大分散、小集中”, 根据这些特点与以前工作经验的总结, 我省易地扶贫搬迁的基本做法和实施方式相较2010年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 主要采取集中连片、整体跨区域搬迁为主, 部分搬迁安置为辅的方式。
(一) 利用项目开发土地大规模集中连片搬迁
主要利用土地整治项目以及水利工程大规模开发的土地, 在统一的规划布局下, 考虑环境容量、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卫生服务条件、后续产业发展潜力等方面, 进行集中连片、整村整社、整流域搬迁安置。例如:古浪县从2011开始利用景电二期古浪灌区工程, 开发黄花滩闲置土地8.62万亩, 对其南部海拔在2 500米以上的高深山区4万多贫困群众进行移民搬迁[3];靖远县依托双永供水工程、刘川、中堡泵站更新改造、兴电改扩建工程、坝吴公路两侧土地整理等大型农田水利项目, 开发整理土地10万亩, 搬迁靖远县北部5个乡300户1 500名山区贫困群众[4];天祝县依托“下山入川”工程, 目前累计搬迁移民9 526户4.24万人, 建成祥瑞新村、打柴沟镇火石沟村等新农村示范点46个[5]。
(二) 建立示范安置点集中搬迁安置
2010年以来甘肃省创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模式, 在坚持整村整组集中连片搬迁的前提下, 主要依托水利设施项目建设和县城、小城镇、中心村等设施集中区域, 从山梁沟壑区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向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水川地及塬台地建点集中安置[6], 改善草场和中低产田, 统一布局建设道路交通、自来水管网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 配套建设温室大棚、养殖暖棚, 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 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特色林果业。依托城镇的信息、技术、市场优势, 扩大劳务输出, 提高二、三产业从业比重。
二、易地扶贫搬迁的成效评价
2010年以来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从搬迁规模到搬迁质量都比以前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从实施效果上看, 搬迁后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生产技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接续产业发展良好, 就业方式多元化, 现金收入稳步增加, 农民身份也在同时发生变化。
(一) 生产技能和群众素质得到提升
政府对安置区群众广泛开展果蔬种植、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和商贸流通等农业生产技能培训, 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雨露计划”, 使搬迁群众的劳动技能、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和文化素养得到了提升, 也提高了群众的农业生产和市场经营能力, 在转变群众观念的同时, 也扩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90%以上的搬迁群众实现了稳定脱贫目标。
(二) 产业结构升级、农民身份变化
安置区结合当地城镇建设工作, 在县城、小城镇规划建设了集中小区, 将城市周边山区有一定技能和商贸经营基础的贫困群众进行了集中安置。搬迁的农户通过合理的流转渠道, 将原有承包地转包给他人经营, 除获得一部分固定收益外, 还依托所安置城镇的信息、技术、市场等优势, 从事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等获得更多收入, 完成了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民身份的变化。不仅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还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 享受到了医疗、社保、住房、教育等公共福利。如永靖三马台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建成以草莓、圣女果、水果玉米等“刘家峡”品牌果蔬为主的高效蔬菜温棚200座, 使蔬菜亩产由原来的1 000元增加到5万元;永靖小岭乡旭坪村按照“地膜玉米→青贮氨化→畜牧养殖→能源沼气→废渣 (液) 还田”的循环模式, 积极引导群众走以农养畜、以畜促农的路子, 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7]。
(三) 就业多元化、现金收入增加
安置区充分发挥小城镇经济要素集中、辐射性强的特征, 将贫困群众搬迁至小城镇的附近, 在保证人均基本口粮田的基础上, 依托小城镇的有利资源, 引导贫困群众通过服务业、劳务输出等多种形式实现就业, 增加现金收入。如临夏积石山县前庄安置点, 距离县城仅2公里, 靠近淀粉厂、水泥厂等企业, 搬迁的群众农闲时间就到企业打工挣钱;临夏康乐县鸣麓乡郭家庄安置点, 由过去的单纯粮食作物种植调整为云杉育苗, 农民亩均收入达2.5~3万元, 是搬迁前的10倍;永靖坪沟乡罗家沟大力发展“高原夏菜”辣椒产业, 户均增加收入3600元[7]。
(四) 农民思想意识转变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有效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同时也促进了市场信息、先进文化和科技知识的传播, 使群众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增强了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交通、通讯、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 有效缩短了城乡的时空距离, 促进了安置区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提高了农户的科技意识、商品经济意识和教育投资意识等综合素质。
三、基本经验
2010年以来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按照国家、省上的政策规定,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结合本地实际的情况, 创造和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 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 主要的经验和做法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 对深度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是最快捷高效的扶贫措施
甘肃省在少数民族地区深入实施“1+17”精准扶贫行动方案和“双联”行动, 到2015年底少数民族地区的建档立卡人口达到了49万人。顺利实施整村推进项目, 其中藏区完成整村推进项目445个, 实现了藏区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和互助资金的两个“全覆盖”;临夏州完成整村推进项目520个、整乡推进项目24个、整流域连片开发项目7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顺利, 甘南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 220户47 333人, 临夏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3 607户82 506人。甘肃省在民族地区积极创新扶贫模式, 发展富民产业, 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1.实施畜草产业扶贫;2.推进文化旅游融合扶贫;3.培育电商扶贫;4.壮大特色劳务扶贫;5.推广光伏发电扶贫。如临夏、张家川回族聚居区大力发展清真食品、皮革制品、穆斯林服饰、民族手工艺品、民族医药等特色产业, 着力打造以民族经济为品牌的国家级开发区、清真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基地;肃北、肃南、阿克塞河西三县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力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农畜产品深加工、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民族用品四大支柱产业, 做优特色农牧、做大清洁能源、做强民族文化旅游;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凭借地处马蹄寺、金塔寺旅游景区的优势, 率先走上了“互联网+扶贫”的路子, 在大都麻村和乡政府集镇建成运营马蹄藏乡电商服务中心和“藏乡电商第一村”线下体验馆, 主推藏乡刺绣、野生山货、生态畜禽和杂粮副食共4大类25种特色产品, 深受淘宝用户好评, 大都麻村因此也被省商务厅、省扶贫办评为“全省电商扶贫试点村”[8]。
(二) 易地扶贫搬与产业结构优化紧密结合
2010年以来甘肃省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结合全省农牧业发展现状, 在充分了解农户发展意愿的基础上, 设计十种符合当地民情、农情和户情的发展模式。从搬迁前的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到搬迁后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种植特色农产品、林果业, 以养殖暖棚为代表的设施牧业也被广泛采用, 种植+养殖+沼气的立体循环农业正在初步形成;依托中心城镇、中心村开展季节性劳务输出, 在农闲季节将闲置的劳动力输转到二、三产业, 一方面拓宽渠道进一步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另外一方面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当地二、三产业发展。
(三) 以市场化行为规范易地扶贫搬迁
2010年以来甘肃省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 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 引进省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建设, 通过企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形式引导搬迁群众在安置区发展接续产业。这些模式因地制宜地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 有效地解决了搬迁群众如何在新环境下重新、尽快组织生产、生活的问题。
政府在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基础上, 还积极鼓励产业扶贫贷款和贫困户土地经营权进行入股经营。在政策上鼓励财政资金投入规模养殖、设施农业等项目, 将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分配给贫困村和贫困户, 按照“保底+分红”的方式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实践证明,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扶贫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是一项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困面貌的致富工程。2010年以来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在实施方式上有了新的变化, 主要采取集中连片、整体跨区域搬迁为主, 部分搬迁安置为辅的方式。从实施效果上看, 搬迁后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生产技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接续产业发展良好, 就业方式多元化, 现金收入稳步增加, 农民身份也在同时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何得桂.西部山区避灾扶贫移民型社区管理创新研究——基于安康的实践[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4, (3) :97—101.
[2]甘肃政府网.甘肃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EB/OL].http://www.gansu.gov.cn/, 2016-08-08.
[3]古浪县推进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纪实[N].甘肃日报, 2015-01-16.
[4]靖远县积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纪实[N].甘肃日报, 2016-10-14.
[5]天祝县松山滩上一栋栋现代化的农民新居拔地而起[N].甘肃日报, 2016-03-30.
[6]搬出“穷窝窝”过上新生活——甘肃“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综述[N].甘肃日报, 2016-03-01.
[7]永靖:结构调整好抓手扶贫并发新路子[J].中国水利, 2012, (22) .
3.“三三法”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篇三
一、“三问”——厘清思路,提振信心
围绕“为何搬迁、迁到哪里、迁后怎么脱贫”三个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开展民意大调查、专题大讨论,催生搬迁脱贫的内在动力。
(一)讲清“为何搬迁”,凝聚发展共识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镇政府先后5次培训武装镇村干部1000人次,印发《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解答》1万份,召开群众会100余场,让政策精神家喻户晓、入脑入心。加大民情调研力度,组建工作专班。镇领导班子成员带队,逐村召开座谈会,逐户调查走访,掌握易迁农户的需求,解答干部群众的困惑。加大示范带动力度。针对许多贫困户认为易迁项目是天上掉馅饼,坐在家里“等靠要”的思想,镇村两级公开搬迁安置点初步规划效果图,对有脱贫动力和门路的197户易迁户优先调度安排,促使易迁户不观望、犹豫。
(二)讲明“搬到哪里”,创造发展条件
易地扶贫搬迁是是推进开发式扶贫的一大创举。白杨坪镇立足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及贫困户的发展需求,按照“尊重民意、立足长远、统筹规划、以点带面”的思路、集中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原则,合理选点、规划建设。全镇有搬迁意愿且符合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户460户1473人被纳入“十三五”脱贫规划,其中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183户的安置房正在紧张建设中,预计年底可完成入住。交通区位优良,工业、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的集镇安置点成为贫困户的首选,转型为产业工人的鲁竹坝村搬迁户乐意依靠百果园生态休闲旅游来安置。
(三)讲实“迁后怎么脱贫”,鼓足发展干劲
白杨坪镇人均耕地不足12亩,仅靠传统农业无法承载这么多贫困户脱贫。镇政府着力推动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精细化转型,让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具体探索有三条路径。一是依托市场主体助力脱贫攻坚。全镇36家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社员1500余户,锁定的搬迁对象中每户有1人实现了稳定就业。二是培育商业市场。安置房设计168个门面,以成本价售给搬迁户自主经营,或交由村集体招商经营获取分红。三是积极发展农业规模经营。鼓励搬迁户流转经营土地山林,确保搬迁后农业收入不减少。目前,已有15家专业合作社租赁搬迁户土地近万亩。
二、“三关”——攻克难点,精准推进
聚焦搬迁对象锁定难、项目推进难、干部包保责任落实难等三大难点,把住“三关”、精准号令,打响搬迁扶贫的决胜之战。
(一)严把程序关,精准锁定对象
按照“一调查两评议三公示一审核”的流程,组织贫困户填写《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意愿调查表》《易地扶贫搬迁承诺书》,召开户主会和村民代表会进行评议,组、村、镇三级公示,对公示无异议的名单由镇委、镇政府集中审核,并上报市扶贫办组织“第三方”抽查评估,最后由市政府锁定,确保符合政策要求的一个不落、不符合搬迁条件的一个不进。为避免干部优亲厚友、违规操作,镇政府对各村各环节工作先审批方案,再组建专班现场监督、跟踪督查,开展了两轮有镇班子成员、各村书记和村第一书记参加的交换检查活动。镇纪委设立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加强日常监督。
(二)严把规划关,精准实施项目
坚持规划先行。组织专家评审,科学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聘请市规划设计院编制集中安置点建设详规,做到安置点规模适度,房型设计与搬迁对象一一对应。探索城镇化安置、产业园区安置两种模式。先期办好白杨坪集镇青春大道、鲁竹坝百果园生态农业园区2个集中安置试点,严格按政策和规划要求施工建设。贫困户家庭人口1人的建房面积控制在40平方米以内,2人及以上的控制在人均25平方米以内。每户出资不突破1万元,确保不因房返贫。集镇安置点拿出商业黄金地段建设安置房,配套建设商业门店,租金收入用于后续扶持搬迁贫困户;百果产业园安置点由企业出资建设。同时,积极探索土地山林出租得租金、企业劳务用工得工资、资金及生产资料入股得红利、农业惠农补贴归村民等四种增收渠道,促进搬迁户稳定脱贫。
(三)严把管理关,精准担当责任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书记、镇长挂帅,各村和镇直各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镇扶贫办统一调度;镇委书记主动与上级部门对接,申请审批绿色通道,快速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二是落实目标责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落实责任人,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确保每个村、每个安置点都有一名镇领导牵头负责,每个搬迁户都有一名干部结对联系,确保搬迁户按期搬迁入住和脱贫销号。三是加强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和资金管理。将工作进度与镇村干部绩效挂钩,采取“月督办、季拉练”的方式,及时掌握工作动态、解决难点问题,对未按期按要求完成任务的责任人严厉追责。目前,青春大道安置点一期、二期工程进展顺利,百果园安置点场地平整完毕、已启动安置房建设,建成后共可安置239户856人。
三、“三结合”——突出后劲,共享发展
结合发展特色产业、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美丽城镇推进搬迁脱贫,打消“生活不习惯、发展无门路”的后顾之忧,提升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强壮特色产业,拓展增收渠道
大力推广绿色环保、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以茶叶为主体,畜牧和烟果为两翼的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和以休闲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目前,全镇招商引进州裕登生态农业公司,创办麂子渡观光农业旅游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81家,注册了硒多多等特色知名农产品商标。全镇农业总产值达36亿元,乡鎮企业产值达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20%,共带动8000余名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二)培养新型农民,打造品质生活
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致富能手与贫困户对话”、最美白杨人评选表彰等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引导搬迁户主动融入新环境,向善向美,变富变强。坚持“富脑袋也富口袋”,积极组织职能部门、市场主体加强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今年1至10月,全镇共开展各类培训30余场,培训8000余人次。州裕登生态农业公司举办葡萄种植、加工技术及农家乐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吸纳经培训合格的11个搬迁安置户36人在企业务工,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支持2个贫困户在园区开办农家乐,年均收入20多万元。
(三)建设美丽乡村,共享发展成果
乘借“六城”同创东风,大力推进“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地更净、乡村更美”五大工程。坚持公路建设、产业发展、特色民居改造三手齐抓,做美做特新农村,逐步告别“脏乱差”,提高搬迁户的满意度、获得感。着力做美做强新城镇。利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完成青春大道建设及水电网络配套,拉开集镇骨架,打造旅游特色小镇,为发展聚集人气。积极争取部门支持,兴建恩施市白杨坪小学、中心幼儿园,启动白杨坪镇卫生院扩建工程,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农贸市场项目前期工作,让搬迁户能享受到更优的公共服务。
4.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协议 篇四
甲 方: 镇人民政府 乙 方: 村民委员会 丙 方(搬迁安置户主): 身份证号:
原住房地址: 县 镇 村 社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的通知》(发改地区„2015‟2769号)、《甘肃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及《xx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细则》精神,依规定程序,甲方已被确定为 年易地扶贫搬迁户,为规范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甲乙丙三方就搬迁安置等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负责组织丙方按照规定的程序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扶持落实丙方搬迁后续产业,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二、丙方安置房采取由甲方集中安置方式建设,房屋面积标准按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的原则建设。
三、丙方符合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自愿搬迁到 安置点,房号,安置房面积为平方米。
四、丙方须按甲方制定的自筹资金方案,在入住前交纳自
筹资金 元,且十年内房屋不得买卖。
五、丙方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不得弄虚作假,冒名顶替,违反本协议。否则将不再享受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政策,并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六、本协议一经签订,甲乙丙三方必须严格遵守执行,双方未尽事宜,另行协议补充。本协议一式肆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一份。本协议书自三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公章): 乙方(公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法定代表人(签字):委托代理人(签字): 丙方(签字、手印):
5.易地扶贫搬迁试点项目资料 篇五
路面建设工程
建
设
资
料
云龙县苗尾乡人民政府
2011年5月
目录
一、工程前期工作阶段
1、工程设计说明书,含设计图纸和工程预算。
2、招标文件。
3、评标办法。
4、招标公告。
5、各投标单位投标报价表。
6、评标表格。
7、中标通知书。
8、施工合同履行授权委托书。
二、工程施工阶段
9、施工合同书。
10、廉政合同书,含廉政合同执行情况表。
11、安全生产责任状。
三、工程竣工验收阶段
12、竣工图纸。
13、工程施工收方纪录表。
14、决算工程量汇总表。
15、工程决算表。
16、劳务报酬花名册。
17、乡级初步验收鉴定书。
18、质量鉴定报告。
19、竣工验收请示。20、竣工验收报告。
21、县级竣工验收鉴定书。
四、工程后续管理阶段
6.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 篇六
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整治活动
本刊讯近期,我区正全面开展中小学(含中职学校)校园欺凌专项整治活动,5—7月为学校开展自我治理阶段,9—12月为各级教育部门专项督查阶段。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安全保护、法律知识等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政策、措施及方法,对于期间仍有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并产生恶劣影响的学校,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
(桂文)
举办首届“六一”儿童论坛
本刊讯最近,由自治区妇联、自治区教育厅联合主办,广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承办的“童心构筑梦想学习创领未来”广西首届“六一”儿童论坛在南宁举行,论坛设置了多种形式的文艺比赛,来自全区14个地市的55名学生代表参加了比赛。据悉,论坛组委会于4月份向全区下发了比赛通知,要求各市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小品、相声、评书等形式多样的预赛,最终选出42个节目参加全区决赛。决赛分A、B组进行,分别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蒙秀溪)
54个贫困县的幼儿园园长参加能力提升培训
本刊讯日前,我区54个贫困县的幼儿园园长共70人接受了为期5天的“贫困地区幼儿园园长管理能力提升”培训。本次培训由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幼儿教师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该中心针对县级幼儿园保教现状与培训需求,聘请区内外幼教专家做“小空间,大智慧——优化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实践与研究”“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一日活动”等专题讲座,并通过“专家讲学+观摩研讨+课程体验”的形式,组织园长们到自治区教育厅幼儿园观摩学习。
(桂文)
2016“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圆满落幕
本刊讯近日,由共青团广西区委、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科技厅等联合举办的2016“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圆满落幕。活动启动以来,全区43所高校共报备作品538件,经校级初选和评委盲审、现场复审,最终有127件进入决赛。期间,我区还举办了“创业·成长”广西青年创业创新论坛、“创青春·融众筹”创业创新嘉年华等活动,大力推广众筹、公益创业等理念,同时设立创业项目洽谈区、项目对接签约区,为企业代表与创业青年的“面对面”交流提供方便,实现创业项目与社会资源的“点对点”对接。(桂文)
职校教师每5年至少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6个月
日前,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要求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参与实践,累计时间不少于6个月,具体时间根据专业特点弹性变化,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也应先实践再上岗。实践形式包括到企业考察观摩、接受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岗位兼职或任职、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等。
体育教师将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除了明确提出各地要为学校配齐体育教师、配备体育教学装备外,还要求各地科学合理地确定体育教师工作量,把组织开展课外活动、课余训练、组织比赛等纳入其中,并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严禁初中教师干预或替学生填报志愿
近日,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6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严禁各地在招生过程中搞区域间、学校间生源封锁和地方保护,严禁初中教师干预或替学生填报志愿,严禁初中学校或教师在招生过程中向中等职业学校索要、收受任何名义的经费或实物,严禁招生中出现虚假宣传、欺骗误导学生的行为,严禁公办普通高中超计划、违反规定跨区域招生。对存在违规招生、办学秩序混乱等问题的学校,将视情节予以限制招生或停止招生惩罚。
山东:试点划分省与市县教育事权和支出责任
山东省近日出台意见,提出将在教育领域试点划分省与市县教育事权和支出责任。省级事权包括省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运行和管理、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提供等;市县事权包括市县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运行和管理、各阶段学校教育(含技工教育)管理等。省级事权由省级财政全额承担支出责任,市县事权由市县财政承担支出责任,市县履行本级事权存在支出缺口的,省级可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给予支持。
合肥:发展性协商式评估激励学校自主发展
为解决传统教育评价方式容易挫伤学校积极性的问题,最近,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教育体育局提出了“发展性协商式评估模式”。该评价模式的关键是发展性与协商性,即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评估标准是由教育督学、专家与学校充分协商后制定,并且要适合学校现阶段及今后的发展需求,从而激励各学校自主发展。
陕西:禁止学校委托家委会收取任何费用
近日,陕西省教育厅下发通知,禁止学校委托家长委员会收取任何费用。近几年,学校委托家长委员会乱收费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学校甚至把正常收缴的书费、教辅材料费等都交由家长委员会收取,企图逃避监督检查。为此,陕西省教育厅提出,凡存在委托家长委员会违规收费的学校,将依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学校负责人、具体责任人责任,并视情节给予相应纪律处分。
俄罗斯开展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系统运行试点
据俄罗斯塔斯社消息,近日,俄罗斯面向5—9年级学生开展了数字化教学系统运行试点工作。该系统将通过网络为学校提供所有课程的网络资源,同时邀请国家功勋教师和知名学者进行网络授课,学生可通过系统提交作业、参加考试和获得课程成绩等。预计3—4年后,该系统将在俄罗斯所有学校投入运行,并向全国开放。
日本在公立学校推广“生态建校”理念
据日本倍乐生教育信息网消息,日本文部科学省为大力推广“生态学校”建设理念,目前已经为全国约1/4的公立中小学配置了太阳能发电设施等可再生能源设施,目的是在各中小学全面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课程。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相关人员介绍,日本今后还将推广零耗能的“超级生态学校”理念。
(除“本刊讯”消息外,其他消息根据新华网、新华社、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整理)
7.易地扶贫搬迁的来宾模式 篇七
广西来宾市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大石山区于一体的贫困地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相对贫困问题凸显。全市有4个贫困县(市),其中金秀、忻城2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十二五”期间列入全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贫困村有156个,2013年共有农村贫困人口46万人。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大石山区、干旱缺水地区、资源匮乏地区和水源林保护区。经过深入调研,该市决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为此,来宾市专门成立了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指挥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长、副总指挥长,指挥部下设9个工作组,负责各项具体工作,各县(市、区)也都成立了相关机构。同时,还制定出台了《来宾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意见》等政策。
来宾市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功探索出了颇具特色的“四种新模式”。一是依托工业园区进行搬迁,整合资源安排就业。将兴宾区雷山村、武宜村三八屯、忻城县古林屯等地群众搬到相应工业园区,就近安排就业,并发动干部“一对一”帮扶解决搬迁户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难题。
二是依托城镇化建设进行搬迁,城乡一体同步发展。在兴宾区、忻城县城区新区推进了一批安置房项目建设,共安置341户1801人。象州县将百丈乡大满村、那峨村、民进村委六屯等村屯群众125户593人搬迁到有接纳能力、交通便利、环境较好的城镇区域,不断壮大城镇规模。
三是依托旅游线路进行搬迁,培育产业促进增收。以金秀县为示范,围绕打造民俗体验、养生度假、观光探秘为一体的广西特色生态旅游名村目标,将长垌乡179户730人搬到金秀至平南公路沿线景区,组织群众展示瑶族歌舞、民间绝技,提供特色菜肴、地方民居,提高整体收入水平。
四是依托新农村建设进行搬迁,完善基础加快发展。对搬迁地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予以建设,配套学校、畜圈、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适用技术,调整种植结构,改变原居住区“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落后种养模式。
近几年,来宾市共成功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13个,搬迁贫困村屯172个,安置贫困对象4680户22264人,有效实现了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目标,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称为“来宾模式”。
来宾市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注重示范点的打造,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兴宾区迁江镇的雷山村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雷山村位于来宾市兴宾区迁江镇西南部,因地处大石山区,自然条件异常恶劣,基础设施差,自然灾害频发。全村下辖7个村屯,有127户404人,耕地210亩,均分布在山脚下石缝中。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650元,村民基本靠低保维持生活。7个自然村屯中有4个至今未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电话,整个村没有学校、卫生所。
8.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议书 篇八
镇区(幸福家园)集中安置点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
为加快老区XX脱贫攻坚步伐,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按照《XX市“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结合XX镇镇域建设总体规划和“十三五”时期贫困户易地搬迁意愿,经研究决定,计划实施XX镇2017--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镇区(幸福家园)集中安置点建设工程项目。
一、项目建设的意义: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会议、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和市委、市政府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安排部署,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方针,以精准扶贫为主线,实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区域发展促进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工作思路,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为我镇加快实现全国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设地点:XX镇东新区,西起幸福路,南接河滨路,北部与明珠大道相连。项目选址位于XX镇镇区东部,属新开发区,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机构正在规划建设,现代城市发展雏形显现,将建成XX镇新的经济、文化中心,区位条件 明显,交通条件优越,是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理想地段。
三、安置对象:XX镇2017--2018年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户。
四、搬迁规模及安置方式:计划搬迁69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72户2020人;非建档立卡同步搬迁118户,全部采用集中安置方式安置。
五、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该项目占地208.5余亩(其中安置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地51.57亩),初步规划建设一个建筑面积65800㎡26幢6层690余套住宅楼,分为25㎡、50㎡、75㎡、100㎡、280㎡、125㎡、150㎡七个户型,统筹安置2017--2018易地扶贫搬迁户572户2020人,其中安置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94户744人(2017年共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374户1448人)。剩余118套安置非贫困户同步搬迁。配套建设一所小学、一所幼儿院、一座医院。
六、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总投资1212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1414万元,通过省政府债务注入项目资本金2020万元,通过承接专项建设基金注入项目资本金1010万元,承接长期低息贷款7070万元,省市县三级财政各202万元计606万元。
七、投资概算:住宅楼建房资金7896万元,医院、小学、幼儿园、配套基础设施资金4224万元。
八、项目建设工期:22个月。2017年3月-2018年12月
九、项目建设效益:项目实施后,不仅能使690户生活在 山区的农民群众通过搬迁从根本上摆脱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能够促进其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开拓新的生存发展渠道和空间,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不仅有利于降低扶贫开发成本,减轻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的人口压力,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土地规模经营,而且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实施扶贫搬迁移民,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对XX镇实现“最先脱贫、率先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9.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 篇九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是指把居住在深山区、高寒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以及“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地区的贫困农户搬迁出来,到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致富,从而彻底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挠他们的生存问题。
四川省自2001年被纳入全國易地扶贫搬迁首批试点省区以来,在国家发改委的关心和支持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搬迁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向上,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享有“彝族母语之乡”等美誉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总体思路(2010-2020年)》,按照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紧紧瞄准贫困人口,进行以“彝家新寨”建设为载体,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民生改善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为支撑的综合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精准减贫。
一、当前喜德县易地扶贫开发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尽管全县贫困人口在持续减少,但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按2736元的新扶贫标准,2014年底全县仍有贫困人口3.39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7.97%(因灾因病返贫人口未计入);贫困人口在全县24个乡镇170个行政村均有分布,尤其是高二半山区群众贫困尤为突出普遍。喜德县地形以中山为主,全县幅员面积2206平方公里,低中山、中山、高山占到幅员面积的94.93%,全县136个贫困村均分布在高二半山区,全县90%贫困人口均分布于此,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分布广的同时,因灾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突出。
2.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喜德彝区是解放后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发育程度相对不足,受传统社会和生活习俗影响,至今一些群众市场意识淡薄,求发展,谋发展的主观意识不强,自我发展能力弱,生产经营方式传统落后,毒品、艾滋病问题突出,人均受教育年限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年左右。
3.基础设施落后,基本公共服务滞后
县城交通主干道网络虽初步形成,但道路等级低,在全县1186公里公路中无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仅有3.5公里,三级公路仅有15公里,其余均为四级及以下公路。目前全县仍有6个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占总数的25%,137个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占总数的80.5%,水利设施差,资源型缺水问题突出,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为8.9%,存在饮水困难的农户比例高达20.39%。医疗条件差,医务人员不足,医疗设备短缺。
4.产业发展缓慢且支撑不强,市场体系不完善
喜德县先天资源禀赋不足,致使产业发展缓慢,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工资收入较低,农业生产沿袭传统种养方式,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缺少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副产品附加值低,马铃薯、喜德阉鸡、烤烟等现代农业没有形成支撑局面。工业支撑也很有限,缺乏骨干企业特别是缺乏龙头企业和强势产品的支撑,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越来越弱。
5.城镇集聚辐射能力不强,对农村发展带动力差
由于喜德县工业化水平较低,聚集度不高,导致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水平较低,城镇的接纳辐射能力弱,对城镇化的支撑不足,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2014年,喜德县城镇化水平只有24.47%,低于全国30.3个百分点,低于全省21.83个百分点,低于全州6.97个百分点,建制镇的城镇人口数量少,集聚速度慢,对农村地区的聚集和辐射能力明显不强。
二、对喜德县下一步易地扶贫工作开展的建议
1.推介喜德,支持发展优势产业
一是随着进出喜德的公路,铁路不断完善,喜德的区位优势,光热、土地和温泉资源优势,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将不断凸显。因而发展旅游业将是喜德未来的方向和出路。
二是发展能给农民带来稳定增收的农产品。如脱毒马铃薯、花椒、核桃、山地乌骨鸡、荞麦等。应尝试引进深加工企业,直接带动农民增收,并在农产品开发上帮助其招商引资。
2.扶植教育,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采取鼓励并选拔优秀大学生毕业生到喜德支教,实行城市教师支援农村学校等措施,缓解喜德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组织派遣喜德年青教师到发达地方的学校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技术,逐步提高喜德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是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动员社会力量。
三是开展劳务扶贫,利用民间组织、社会慈善机构人际关系优势,给予技术培训上的帮扶,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发展现代种养业的能力,推进家庭农场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援助卫生,提高扶贫群众的健康水平
应尽快解决医疗设备缺乏等相关问题,并尝试与州政府、省政府联系,派遣喜德医务人员到成都或西昌等先进发达地区的医院进行培训。
3.支援项目,改善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
一是援建美丽新村。目前喜德县居住在海拔2800m以上高寒山区的贫困农户有5000余户,他们希望移民搬迁到条件好的河谷、沟坝地区生活,但因群众自身积累不足,加上喜德县财政困难,此项工作进展缓慢。因而喜德县政府应发挥民间资本优势,帮扶促进扶贫群众集中移民搬迁,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幸福美丽新村。
二是完善交通建设。由于喜德县地貌以高二半为主,贫困村又多在山区,到目前仍有37个村未通公路。因而喜德县委县政府应积极联系上级主管部门,并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尽快解决交通问题。
三是解决群众饮水困难问题。目前喜德有110个村5.78万人未用上安全饮用水,因饮用不洁净致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喜德县委县政府应致力解决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上出现的问题。
10.区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 篇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脱贫和可持续致富为基本目标,以农民脱贫致富为主要任务,以群众认同度、参与度、满意度为基本评判标准,以易地扶贫搬迁为基本手段,切实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地区生存环境、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定居、要致富”的目标任务,促进全区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群众自愿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土地等多方面的问题,政策性强,操作复杂。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原则,注重处理好群众自愿搬迁与政府组织领导的关系,自始至终坚持群众自愿,加强思想动员工作,严禁强迫命令,坚决避免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搬迁。
(二)量力而行,保障基本
严格控制安置住房面积,同步配套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保障搬迁对象生产生活基本需要,不搞政府大包大揽,防止出现因建房致贫返贫。
(三)统筹谋划,突出重点
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布局安置区域,合理确定搬迁重点和规模,结合精准脱贫有关要求,优先安排自然环境恶劣地区深度贫困的群众。
(四)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根据搬迁户收入水平、安置地经济实力、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条件等情况制订安置方案。结合实际合理确定搬迁对象,优先保障自然环境特别恶劣地区深度贫困群众搬迁。
(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建筑功能设计和立面造型中,综合考虑农村生活生产习惯,建设具有农村特色和农村风情的安置点,彻底改善迁入地的生产、生活条件。
(六)合力攻坚,政策保障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涉及经济、社会、户籍、土地等多方面的问题,政策性强,操作复杂。合力攻坚,坚决打赢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攻坚战。在做好工程建设外,制定优惠政策,减轻搬迁贫困户负担,保障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主要目标
提前实施2019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到2018年底,完成搬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人,全面完成住房建设,彻底改善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并把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保护、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定居、要致富”的目标。
四、搬迁对象
居住在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边远山区、洪水淹没区、地灾多发区以及生态脆弱、资源匮乏、扶贫成本过高、就地脱贫无望、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五、搬迁规模及分布
(一)搬迁规模
根据四川省“十三五”实施方案,我区2019年计划搬迁规模为1户3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二)实施区域
结合实际情况,经过广泛实地调研,征求搬迁群众意见,2019年确定将永丰镇芙容寺村七组贫困户雍景勤,因居住地生态脆弱、资源匮乏、交通不便,迁入行政村内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方。
六、安置方式
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坚持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兼顾幸福美丽新村和乡村振兴建设,采取分散自建方式搬迁1户3人。
七、建设任务
(一)住房建设
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计划修建住房建筑面积75平方米。
(二)配套基础设施
建设入户道路0.1公里,接收饮水管网0.1公里。
(三)拆旧复垦
拆除搬迁户旧房1户,宅基地复垦65平方米。实行“先建后拆”,确保应拆尽拆,搬迁入住。
八、补助标准
依据我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和2016年、2017年实施情况,我区2019年对易地扶贫搬迁户仍按3人户6万元予以建房补助。(建房补助率为95.4%)自筹资金严格执行人均不超2500元,户均不超1万元的标准,防止贫困户因搬迁举债,因搬迁而难以脱贫。
九、资金测算与筹措方案
(一)资金需求测算
2019年,我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投资规模为16.4万元。
(二)资金筹措方案
2019年,我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投资规模为16.4万元。其中: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2.4万元,申请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4万元。
十、实施进度
为确保2019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顺利完成,方案印发之日起正式启动2019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2018年7月前进行前期相关工作(施工图优化设计等),8月前完成住房建设工作,10月组织搬迁户搬迁入住。11月前完成拆旧复垦工作。
十一、政策保障
(一)土地支持政策
坚持“节约用地、少占耕地、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搬迁后的废弃建设用地将及时予以整治复垦,用于农林牧发展用地,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所需土地及建房手续,应分别到自然资源、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登记,并办理国有或集体建设土地使用证和乡村建房规划许可证(乡镇集镇安置需办理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所需费用予以优惠,贫困户可以免交。
(二)金融支持政策
推广易地搬迁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解决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农户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坚持特色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搬迁户入园务工获得工资收入,引导搬迁群众走出一条“进园奔康”的脱贫新路子,带动搬迁户就业增收。
(四)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激励引导易地扶贫搬迁户自主创业,在贷款、用地等方面给予扶持。
十二、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
由项目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完成搬迁对象的确定、审核和把关;
组织实施分散安置工作,抓好工程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尽早发现和及时处置易地扶贫搬迁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稳定。项目村村委会负责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宣传政策,解决搬迁中的具体问题,监督项目质量和资金的使用,化解矛盾,确保稳定。
(二)完善项目管理,确保有章可循
实行公示公告制。从计划下达到竣工验收,实行“公示公告”,即:项目乡镇人民政府通过政务公开栏等形式公示项目到村,村通过村务公开栏、村民会议等形式公示项目到组入户;
在项目点设立工程建设公告牌。
实行过程监督制。一是项目乡镇人民政府指派工程监管人员,严格按各行业技术规范规程进行工程监督。二是落实项目资金监督管理责任,明确项目资金监管责任人、项目资金专管员和项目资金监督员,全面构建项目资金监督网络。三是对每道工序、每批材料、每个管理人员等建立档案,实行质量责任终身制,出现问题终身负责。四是竣工项目实行验收制度。首先由项目实施单位组织自查,然后申请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全面检查。
实行档案精细化管理制。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台账,加强项目档案管理,推动档案管理精细化,从项目储备、申报、审批、实施、竣工等各个环节的档案都清晰明了。
(三)强化资金监管,确保规范安全
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设立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单独核算。分散安置农户建房补助资金,打卡直发;
附属工程建设项目启动时拨付项目资金的30%,工程量完成100%时拨付项目资金的40%,竣工验收后拨付项目资金的27%,扣项目资金总额的3%作为工程质量保证金,项目交付使用一年后,由项目乡镇人民政府组织项目村进行复验,复验合格后,拨付工程质量保证金。资金管理严格按上级下达的额度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擅自提取项目管理费;
11.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心得体会 篇十一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这是许多贫困地区发生的现象,贫困地区百姓的生活始终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实现贫困百姓真脱贫,答好易地扶贫搬迁在“经济、文化、思想”三道题至关重要。
答好就业“经济”题,稳住群众致富心。欲茂其枝,必深其根。就业作为“六稳”“六保”的首要任务,是“五个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关乎民生幸福指数,关乎搬迁群众能否尽快融入城镇生活,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因此基层工作者应着重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真抓实干,着力为搬迁群众提供有效就业帮扶,帮助群众换上新业,增加收入,扎下根来,适应市民新身份,融入城镇新生活,谱写人生新篇章。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降低返贫风险、巩固脱贫成果、稳住群众致富心,切实答好群众就业这道“经济”题。
答好乡愁“文化”题,解开群众乡愁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然而易地扶贫搬迁的群众在职业上、民族上、文化上存在一定差异,文化在一定程
度决定搬迁群众是否真正扎下根来,加上易地扶贫安置点缺乏相应文化活动场所,以至于“原乡文化”融入面临“水土不服”,搬迁群众“魂”无处安放。作为时代的答题者,切不可让贫困群众身进城,其“魂”依然锁于村,要做群众乡愁的解锁者。时刻保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态度,放下架子,降低姿态,找准角色,做群众的贴心人,主动了解群众文化需求,及时提供乡愁的港湾,切实答好乡愁这道“文化题”。
12.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 篇十二
脱贫攻坚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会议讲话
同志们:
经市委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市委农村工作暨全市脱贫攻坚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州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脱贫攻坚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总体要求,奋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刚才,卫计、教育、农商行分别就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和金融扶贫作了发言,国税、川恒公司、湖南商会就帮扶工作作了交流发言,农工、扶贫、仙桥和温氏集团也对扶贫工作作了承诺发言,平湘同志就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脱贫攻坚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了安排,我完全赞同,大家务必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把准发展大趋势,在农业农村发展上树立新理念
一要充分认识取得的成绩,自我鼓劲。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梨、茶、畜”主导产业发展、农业“接二连三”、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具体工作上花了心思、下了力气,也见了效果。一是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坚持发展以“梨、茶、畜”为主导,烤烟、蔬菜、中药材等为补充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梨、茶产业XX.X万亩,畜牧业产值累计完成XX.X亿元。成功引进温氏集团、大北农、天丰等企业入驻,培育龙头企业44家、专业合作社XXX个。**年,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完成XX.X亿元,全市农业发展呈现出传统产业稳步前进、主导产业持续扩模和“大企业带动大发展”的良好态势。二是农村环境全面改善。通过“道路建设三年会战”“骨干水源工程”“六小工程”和美丽乡村等建设,农村交通保障更给力,出行更便捷,饮用、灌溉用水保障更到位,全市广大农村基础设施较大改善。三是扶贫基础不断夯实。通过对“一山两流域”重点贫困区域走访、摸排、建档、立卡,贫困人群、致贫原因等扶贫底数进一步摸准,为“精准滴灌”打下了基础。
二要全面认清农业农村工作存在问题,自我鞭策。**历来是工业城市,我们起步转型不久,农业基础薄弱,“三农”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出现“四有四欠”状况:一是有产业,但欠强大。我市虽然明确了“梨、茶、畜”作为主导产业发展,但均属起步阶段,对农业经济支撑还明显不足,特别是梨、茶两个产业,虽然有了XX.X万亩的种植规模,但还存在管护不善、经营不好等较多问题。二是有产品,但欠品牌。在全市农业产业方面,我们推出了保利食品、金狗茶油、“**金谷福梨”等农特产品,但除“**金谷福梨”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区域公用品牌外,其他产品品牌价值不大,农业效益,离不开品牌效应,我们在创品牌、出特色方面还任重道远。三是扶贫方面有推进,但欠精准。针对“一山两流域”重点贫困区域,我们给予政策、资金等倾斜,各部门(单位)也进行大量走访帮扶,但仍然存在产业覆盖、医疗扶贫、项目帮扶不精准情况,实施扶贫工程项目还存在个别“扶大户”“帮富人”的情况,产业覆盖与贫困户的利益连接不好。四是农业“接二连三”方面有连接,但欠速度。“接二连三”是我市农业跨越发展的一大突破口,但是就当前来看,我市除金狗茶油、保利食品等有二产加工和黄丝江边、金山双谷连接三产外,“接二连三”推进速度还较慢,而且点少面窄,质量也不高。对此,我们务必自我鞭策,加快进度,牢固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意识,及时补齐“短板”,加快发展。
三要全面掌握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新理念,自我更新。理念不对头,发展难对路。加快农村发展,我们必须以新的理念去引领、去推动。一是要树立适度规模经营的新理念。要统筹谋划农业产业布局,准确定位、科学规划、财政扶持、主体带动,着力一村或几村连片发展一类种植业、养殖业,向规模农业、基地农业、产业农业方向发展,形成大产业区域、大产业基地、大产业市场。二是要树立三产互动相融的新理念。突破就农业抓农业的局限,着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功能、发展农业新业态,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农业“接二连三”。三是要树立培育农业工人的新理念。大力发展农业技能培养,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吸引和培育一大批科技带头人、农业营销人才、农业经营人才等,让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成为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四是要树立深化农村改革的新理念。要摆脱农业发展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透支资源环境的发展方式,有效应对日益加重的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问题,不断深化改革,继续推行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三变”。五是要树立市场主体引领的新理念。着力引进工商企业、工商资本等市场主体投资农业,由市场主体去带动、引领农业发展,统筹协调好各类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使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互利互惠的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有利于对外开展市场竞争的利益共同体。
二、紧扣致富小康大目标,在精准脱贫攻坚上要有新作为
按照全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面摘帽的脱贫任务,我们必须保持脱贫攻坚的思想不松、力度不减、措施加强,确保20**年减少贫困人口XX.X万人以上,XXX个贫困村出列。全市上下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州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长春书记“两个绝对不行,两个情有可原”要求,即“该进入的没有进入绝对不行,不该退出的退出绝对不行;不该进入的进入情有可原,该退出的没有退出情有可原”,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
一要以产业扶贫为根本,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抓好扶贫攻坚,既要输血,更要造血,突击式扶贫、短时期扶贫等方式治标不治本,发展产业才是根本之举。一是加快完善产业规划布局。农工局要牵好头,发改、扶贫等部门要密切配合,结合全市“一山两流域”地域特性、产业特征,按照有针对性、有操作性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贫困村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各乡镇(街道)要立足贫困村和贫困户实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梨、茶、畜”产业,着力在培育上下功夫,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产业、每个村都有增收项目、每户人都有脱贫门路。三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作用,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流转承包农村土地,争取让企业落户贫困村,有效解决贫困村发展和贫困户就业问题。要围绕提高贫困村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多样的新型经营主体,更好地带动脱贫致富。四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发挥好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致富能手等作用,把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起来,用好用活“特惠贷”等政策,引导入股参与“保底分红”,增加租金、股金和薪金收入。
二要以扶贫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项目进度。抓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等实际问题,不断改善贫困村发展条件,提升农村幸福指数。一是加快启动未开工建设的项目。目前道坪、牛场、陆坪等地易地扶贫搬迁、“道路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较多路段和“十大骨干水源工程”大多数工程项目已开工建设并序时推进,对于少部分未开工项目,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属地乡镇(街道)要进一步梳理,找准原因和问题所在,拿出解决办法,确保尽快开工建设。但必须强调,宜快则快,该走程序的必须严格按程序进行。二是扎实推进在建项目建设。落地“一山两流域”项目较多,各项目实施主体单位,一定要督促施工单位组建精良施工队伍,确保机械器具充足、建设材料供应顺畅,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特别是涉及到工程建设周期较长的项目,各主管单位一定要严格打表,随时督查进度,预留时间进行项目验收,只能超前,不能延后。三是加强质量和安全监管。切实抓好工程建设质量安全,严格按照程序和标准进行建设,绝不能偷工减料,出现“豆腐渣”工程。
三要以构建大扶贫格局为纽带,不断完善帮扶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委主体、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五大主体的作用,构建头等大事、人人出力的良好氛围。一是要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各乡镇(街道)党委(工)书记、乡镇长(主任)要把脱贫攻坚放在心中、抓在手上。贫困村“第一书记”要进角色、在状态,真正静下心、沉下去,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农村,不脱贫不脱钩。充分调动农村致富能手的作用,激起他们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就近就地发展产业,带动家乡贫困乡亲致富。二是发挥部门帮扶作用。市直各部门(单位)都要积极投身脱贫共建事业,自觉把“头等大事”落实为“头等任务”。主要领导要亲自上手,推出精兵强将,真帮实促。今年,把各部门(含垂管部门)对口帮扶情况作为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推行帮扶大比拼活动,赛成绩、亮作风、比进度。三是扎实推进社会帮扶工作。鼓励商会、协会、企业积极参与“百企帮百村”“一户一人就业计划”“一村一企”等帮扶工作,用好企业的信息资源、商业资源、岗位资源,引导企业积极投身大扶贫事业。统战部、工商联、工信局要精准掌握企业帮扶情况,做好成效评估,要构建项目资金向优秀脱贫企业倾斜的机制,将各项财政支持资金更多支持爱心企业。
四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追求,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和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证。一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挂帮联系单位、企业要进一步转变作风,切实履职,准确掌握贫困人口基本情况,真正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贫困村“第一书记”要进角色、在状态,真正静下心、沉下去,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农村,不脱贫不脱钩。充分调动农村致富能手的作用,激起他们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就近就地发展产业,带动家乡贫困乡亲致富。二是要强化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保障。教师全员聘任后,边远贫困地区师资明显不足,教育局要调配好教师,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这些最实际的问题。要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的帮扶力度,确保不因贫困而辍学,不因入学而返贫;人社局、工信局等有关部门要做好贫困户就业引导和推荐吸纳工作,实施好“贫困户一户一人就业计划”,让贫困户通过就业增收来实现脱贫致富;卫计局要用好“国家资金保障助推医疗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好仙桥整乡实施结核病筛查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市民政局要全力做好民政救助兜底保障;市双拥办要尽快出台复退军人“两个率先”方案,及时启动该项工作。同时,要借助慈善平台和志愿服务力量,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五要以达到搬迁脱贫为目标,全力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要继续推行好我市易地扶贫搬迁“333”工作法(三优先、三结合、三保障),着力做到七个精准(对象识别精准、政策知晓精准、规划选址精准、安置面积精准、实施配套精准、项目调度精准、后期扶持精准),探索走出一条“农民集中居住、公共服务均等配套、城乡统筹发展”的易地扶贫搬迁路子,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把准搬迁对象条件,确保“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农村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搬尽搬、实现脱贫;精准选定安置点,全部实行城镇化集中安置,以城区及产业园区安置为主,重点集镇安置为辅,不搞农村搬农村,同时要注重“以岗定搬”“以产促搬”,合理确定安置点规模;严格执行建筑面积标准,不能让未稳定脱贫的搬迁贫困户因搬迁影响脱贫;重点突出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工作,通过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引导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通过加大搬迁村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整理和资源开发,增加搬迁群众收入,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三、坚持转型创新大方向,在农业产业发展上要有新举措
围绕建设全省梨产业第一县(市)、重点产茶县(市)、生猪调出大县(市)的目标,我们要落实要求、调优结构,在做好“梨、茶、畜”主导产业的同时,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业经济实现新的增长,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升级、跨越发展。
一要围绕主导产业做强传统农业。要继续做好以“梨、茶、畜”为主导,烤烟、蔬菜、中药材等为补充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文章,做大一产总量。要把绿色健康作为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核心,建立绿色产业、绿色农特产品的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鼓励、引导企业做好“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创建和申报,帮助企业打响品牌、树立名牌。要注重产业配套,积极招引或培育茶叶、果蔬及肉食加工企业,要突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大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实现大发展。要深入推广“互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依托电子商务平台,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方式,努力使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融入和赢得更大范围的市场。
二要加快产业融合打造农业新业态。在做强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经济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农村资源做文章。要充分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加快实现农业“接二连三”,通过产业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前后联动、要素聚集、机制完善和跨界配置,交叉融合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要加大对黄丝江边、金山双谷等特色农业的开发打造,以规模花海、万亩果园等为载体,开发农耕文化体验、慢行骑旅、摄影、亲子采摘等体闲项目,继续做好农旅融合文章,实现以农造景、以景带旅、以旅促农、农旅结合、协同发展,释放农旅叠加效应。要拓宽思路,广泛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做法,积极探索发展创意农业和循环农业,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
三要强化改革创新促进农户增收。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激活农村生产要素,让农村土地活起来、资产活起来、市场主体活起来。要发挥**敢于先行先试的精神,积极响应国家、省有关改革政策,加快推进农村“三变”、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等改革,争取改出成效、试出亮点,积极培育**经验,尽快释放土地红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帮助农户增收。要建立农村用地保障机制,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助推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并深入研究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市、乡、村三级联动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要持续推进企业带动、农民参与、协会统筹、金融支持、保险兜底、政府帮助的“六方合作”机制,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特别是加强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推行合同订单、保护价收购、利益兜底等,让农民直接受益;推行利润返还、收益分成等,让农民充分受益;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等,让农民持续受益。同时,要进一步健全风险防范机制,落实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准入制度,推进农业保险、农业担保,增强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要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农村发展后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直是阻碍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农业农村要发展,基础设施要先行。要加快要素保障,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大力整合扶贫、农工、交通、水务、供电、文旅、工信及“一事一议”等项目,加快实施好县乡道改扩建、撤并建制村和通组联户道路硬化、人饮安全、农村电网改造、宽带覆盖等项目建设,切实改善农业农村最基本的水、电、路、讯等问题。要加大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保护好青山绿水,增强农村生态及其产品的供给能力。要加强农村电子商务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创新农村金融等服务,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四、构建齐抓共管大格局,在强化组织领导上要有新魄力
农村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农业产业是一二三产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村工作面广量大、点多线长、任务繁重。我们必须要像重视工业一样加大投入、要像建设城市一样增加精力、要像服务招商一样热情周到,严格落实农业农村工作“重中之重”的责任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业农村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在组织领导上要突出合作共建。要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大格局,确保工作部署精准、资金投入到位、干部配置合理、措施有力得当。各乡镇(街道)、涉农部门要切实履行自身职能,统筹谋划,确保做到工作和服务向“三农”延伸和倾斜。健全完善新农村建设考核办法,加大考核力度,科学运用好考核结果,形成合力共建的良好局面。
二是在政策引导上要注重落实效果。各乡镇(街道)、涉农部门、扶贫部门要认真研究上级利好政策,吃透政策精神,把握政策精髓,坚决将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到位。要善用督查和考核武器,开展好政策落实情况督查和实施绩效评估。要坚持政策创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出台符合我市实际的有关政策文件。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主流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政策宣传和技术指导,让群众知晓政策、掌握政策、善用政策,提高利好政策的落实效果,发挥利好政策的助推作用。
三是在要素投入上要强化需求保障。要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进一步健全财政“三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强财政“三农”投入资金的有效整合,不断提高“三农”资金绩效。要加强引导主要涉农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力争保持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要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金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加强“三农”发展用地保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在符合规划前提下,优先满足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宅基地置换、“空心村”整治和各类重大“三农”项目发展的用地需求。
四是在队伍建设上要严格纪律作风建设。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设,保障好村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等政策待遇。要完善农村工作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参与“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同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纪律和作风建设,一要廉,严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州、市委各项规定;二要勤,坚持走群众路线,到群众中去,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全面准确地掌握农村实情,研究提出切合实际的对策措施;三要实,切实解决一批农民群众呼声集中、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和突出问题,办成一批农民满意的民生实事。
五是在基层自治上要坚持服务发展。要强化村支两委对村集体的领导,发挥好村规民约的自治作用,持续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推进党务、政务、事务、财务、服务公开,巩固民主管理。要发挥好“乡贤会”的助推作用,凝聚关心和支持家乡建设的乡贤人士为地方发展献计出力。要强化社会风险评估,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落实好信访维稳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政法、公安等部门要继续做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各类犯罪活动严打高压态势,确保农村大局和谐稳定,为农村发展夯实基础。
13.易地扶贫搬迁迎检汇报材料 篇十三
一、湾子村基本情况简介 湾子村位于阿市乡西北部,距乡政府 13 公里,平均海拔 1200米,被喻为“阿市的小西藏”就是湾子村,东、南与本乡安然村接壤,西面与清水镇发沙村隔河相望,北面与吉场高兴村隔河相望。全村总面积 3680 亩,耕地面积 2400 亩。所辖 8 个村民组,居住着苗、汉、彝、仡佬 4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数占总人口比例为 30.1%。现有农村家庭户 265 户,人口 1344 人;贫困户 83 户,人数 328 人;低保户 38 户,人数 71 人;20xx 年易地扶贫搬迁已搬迁户 28 户 130 人;20xx 年新增易地扶贫搬迁户 75 户,人数 323 人;留守儿童 20 户,人数 41 人。湾子村土地贫瘠,地势险要,文化、经济相对十分落后,与外面连接的通村路是湾子村唯一的经济动脉,由于受石漠化地貌影响,加之水资源严重短缺,严重制约本村产业发展,有效的脱贫之路就是易地扶贫搬迁。
二、各项工作基本情况 (一)易地扶贫搬迁情况 20xx 至 20xx 年零星搬迁共计 29 户 130 人;其中贫困户 29户 130 人;截止目前已搬迁入住 27 户 122 人;未搬迁入住 2 户8 人。
20xx年湾子村纳入整村搬迁;有意愿搬迁农户共计75户323人;其中贫困户 8 户 41 人。
(二)20xx 年上报全排全查错评、漏评、错退情况
1、20xx 年 2 月 28 日上报:漏评户 1 户 5 人,漏评人口 4户 5 人,错评户 0 户 0 人,错评人口 3 户 3 人,错退户 0 户 0 人,返贫户 0 户 0 人(已处理)。
3、20xx 年 5 月 30 日上报:漏评户 1 户 5 人,漏评人口 0户 0 人,错评户 0 户 0 人,错评人口 0 户 0 人,错退户 0 户 0 人,返贫户 0 户 0 人。
(三)享受低保情况 20xx 年享受低保共计 38 户 71(四)残疾人员情况 湾子村残疾人共计 28 人(其中:一级残 7 人;二级残 7 人;三级残 4 人;四级残 10 人)
(五)非建档立卡七类重点人员情况 非建档立卡七类重点人员共计 27 户 95 人(六)20xx 年度危房改造情况 20xx 年危房改造共计 1 户(七)精准扶贫“特惠贷”情况 1、我村共计 47 户贫困户享受特惠特(八)合医报销情况 20xx 年 1 至 5 月,合医报销共计 51 人次、共计报销金额274495.23 元;其中贫困户报销 xx 人次、共计报销金额 61207.83元,贫困户住院报销比例达 90%以上。
(九)精准扶贫教育资助情况
经排查我村未发现未获得教育资助的学生(十)引导贫困户外出务工情况 20xx 年外出务工共人(其中已脱贫贫困户 28 人、未脱贫贫困户 8 人),未脱贫户务工补助共 11089.04 元。
(十一)辍学学生情况 1、辍学学生共 4 人(其中贫困户 1 人,黄琴现年 14 岁,在广东务工;村支两委以及学校教师多次做工作劝返均不愿返回就学)
(十二)饮水安全情况 全村饮水提升工程正有序推进;目前入户管道安装已经完工;消毒也已完工;其他工程正有序进行中。
三、产业发展情况 (一)20xx 年第一批中央财政项目落实情况 20xx 年第一批中央财政项目脱毒马铃薯种植:共 7 户 10 亩,补助资金共计 4500 元,20xx 年第一批中央财政项目生猪养殖:8户 16 头,补助资金共计 22400 元。
(三)贫困户入股情况 20xx 年入股盛丰公司共 xx 户 45 人,入股资为每户 1535 元;共计 27630 元,每年保底分红比例为入股扶贫资金的 7%,入股三年,每年签约一次,三年期满后本金退还给贫困户发展其它产业。
四、下一步打算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推荐阅读:
易地扶贫搬迁主体报告08-16
易地扶贫搬迁施工方案10-11
泸州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08-09
易地搬迁承诺书09-19
乡镇易地搬迁工作总结07-24
易地安置流程09-25
彬县扶贫移民搬迁财政资金项目管理办法07-25
全市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讲话稿09-26
扶贫政策汇总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