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发展成效及建议论文

2024-09-11

休闲农业发展成效及建议论文(精选7篇)

1.休闲农业发展成效及建议论文 篇一

1 休闲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漳县大力发展以休闲渔业观光园、特种养殖观光园、草原观光园为形式的休闲畜牧业。截至目前, 全县有11家畜牧休闲观光园, 总投资达1 000万元, 从业人员131人, 年接待游客6万人, 实现产值632万元以上。这些休闲畜牧业以养殖业、草场为依托;以休闲、观光、度假为价值取向;以发展和宣传地域性经济为目的, 异军突起, 成为全县畜草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新的亮点。

1.1 休闲观光渔业快速发展

全县依托自然景观, 先后发展以休闲垂钓、旅游观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渔业观光园6家。如陈家磨商品渔业休闲基地充分利用漳县贵清山4A级旅游景点和遮阳山风景区的资源优势, 积极建设集休闲、旅游、垂钓、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园, 已拥有鱼塘15.47hm2, 年接待垂钓爱好者2万人, 经营收入达70万元;漳县金海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周边资源, 主要养殖鲟鱼、蟾蜍、林蛙, 占地3.7 hm2, 是一家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渔业科技综合开发应用示范基地, 年产鲟鱼30 t, 经营收入达200万元;甘肃东方投有限责任公司定西分公司依托雷公峡旅游资源, 开展鲑鳟鱼养殖繁育, 年产鲑鳟鱼4 000 kg, 经营收入达64万元。

1.2 特种养殖异军突起

主要将特种养殖与生态旅游和休闲观光结合, 发展特种养殖观光园2家。如龙凤溪放养鸡场充分利用在国家4A级景区遮阳山脚下的地位优势, 先后引进南岭黄鸡、珍珠鸡, 进行山地、林地放养, 年经营收入可达48万元;金钟镇智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周边天然草场, 投资130万元, 建成了占地1 hm2的蕨麻猪养殖小区, 年经营收入可达12万元。

1.3 草原观光畜牧业开始起步

把娱乐、餐饮融入草原观光畜牧业, 大力发展新型草原观光畜牧业, 在天然草原和风景名胜区, 为游客提供看、吃、住为一体的娱乐服务, 让游客们骑牦牛或骑马旅游观光, 品尝家养畜禽产品, 深度体验传统的牧民生活方式。如:木寨岭、分水岭、草滩一带及周边正在积极发展以骑马、狩猎、野宿为一体的草原观光型畜牧业。

2 休闲畜牧业发展优势

漳县作为全市旅游大县, 有着丰富的自然人文历史旅游资源。

2.1 丰富的人文资源

漳县旅游资源丰富, 人文景观众多。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国家森林公园贵清山、遮阳山, 是自然山水风景名胜区, 也是理想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的去处;有考古学家称之为“海内之最”的华夏千年井盐、汪氏元墓群, 是寻根溯源姓氏文化旅游的绝佳之处;有中共中央西北局盐井会议会址, 是市级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国家级珍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 是甘肃省唯一以秦岭细鳞鲑、水獭等水生野生珍稀动物保护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 还有雷公峡、韩家沟丹霞地貌、露骨山、大爷洞、铁笼山等30多个后续旅游景区 (点) 资源, 这些都是休闲畜牧业的宝贵资源, 也是发展休闲畜牧业的良好基础。

2.2 旺盛的市场需求

全县总人口20.58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 全县社会经济飞跃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截止2012年底,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956元, 增长18%, 农民人均纯收入3 541元, 增长19.6%, 居民生活需求明显转变, 节假日都喜欢以家庭为单元前往周边旅游, 休闲区度假, 旅游休闲活动逐日兴起。另一方面, 漳县的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 交通便利, 城乡间交通发达, 周边的消费者都能在短时间内到达目的地。据2012年统计, 全县共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 十分适合发展“短、平、快”式的城郊休闲畜牧业。

2.3 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在正式公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中, 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成为“最亮看点”。漳县把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 大力实施“旅游活县”战略, 以打造陇上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为目标。这些, 为城市中的人们“久在樊笼里, 复得反自然”, 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和现实途径, 为休闲畜牧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财源。

3 休闲畜牧业发展的问题

漳县休闲畜牧业是畜草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 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 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3.1 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全县的休闲畜牧业没有统一的整体规划, 基本上是以投资商自主开发为主, 其规划和设计也缺少科学化、规范化。由于投资者自身条件制约, 有的是聘请专业机构进行设计, 有的是由村和农户自发搞起来的, 导致各示范点在开发上随意性较大, 布局不合理, 影响了全县休闲畜牧业的整体发展。

3.2 缺乏特色项目的开发

目前, 全县推出的休闲项目大都是停留在垂钓、特种养殖、草原观光等方面, 虽然有别于城市生活, 但活动内容比较单调, 缺少系统的、全面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挖掘, 并且容易受季节性制约而造成资源闲置, 利用率不高, 带动力弱。如漳县大宗淡水鱼养殖场等大多休闲渔业场所只注重夏季垂钓和生产经营, 淡旺季落差太大, 旺季经营很火, 淡季基本停业, 设施闲置, 资源利用率不高。此外观赏和垂钓品种少, 新品种引进力度不够, 目前主要以草鱼、鲤鱼等常规养殖品种为主, 高档次名特优品种比重太低, 对高档次、高需求游客缺乏吸引力, 观赏垂钓收入占生产经营总收入比例低, 贡献率低。如果“天天都一样, 次次都相同”, 项目总体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必定会下降。

3.3 缺乏必要的资金扶持

休闲畜牧业项目投入大, 投资回报时间相对较长, 而全县休闲畜牧业项目大部分都是由乡镇政府投入或个人投资的, 仅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大笔资金, 很多地方往往是只能简单地修修路, 这就直接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慢, 并且影响了招商引资环境与发展的后劲。个人投资的休闲畜牧业项目由于资金投入有限, 发展较为缓慢, 造成一些有好的项目而没有资金无法上马, 制约了休闲畜牧业的发展。

3.4 缺乏现代化宣传手段

全县休闲畜牧业还处在低水平发展阶段, 对外宣传推介、与旅行社联系接洽能力等明显不足。同时, 大部分休闲示范点推介意识不浓, 在推销自己、推销景点、推销畜产品方面的表现也远远不够出色。除漳县金海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金钟智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极少数示范点外, 很多休闲畜牧业示范点没有明显的路标。现代化宣传手段更是寥寥无几。在渔家乐的层面上, 全县的渔家乐基本靠自然散客维持经营, 没有与旅行社达成固定的联系。

4 休闲畜牧业的建议

通过调研, 一致认为:漳县具有大力发展休闲畜牧业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 只要领导重视, 认识到位, 上下推动, 休闲畜牧业必将成为拉动农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4.1 提高认识, 明确发展思路

提高对休闲畜牧业发展的认识, 明确发展的方向, 一是要把休闲畜牧业发展与畜草产业整体发展结合起来。休闲畜牧业是建立在传统畜牧生产经营、草原观光及农家生活基础上, 随着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出现的。休闲畜牧业是一种新型畜牧业生产形态, 对推动漳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加速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带动畜禽养殖、渔业、草产业等其他畜草产业发展, 促进畜牧现代化的整体推动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二是要把休闲畜牧业发展与漳县城乡旅游业布局发展结合起来。旅游资源是休闲畜牧业的重要载体。漳县人文自然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休闲畜牧业发展纳入漳县旅游业的总体规划布局, 要把以地方特色畜草资源开发和项目主题创新达到特色旅游经营的目的;三是要把休闲畜牧业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结合起来。发展休闲畜牧业是建立在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水生野生动物资源、草场景观基础上的, 在休闲畜牧业发展中, 一定要特别重视生态这个基础, 在经营休闲畜牧业中保护生态资源, 提升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生态渔业、生态草原, 为休闲畜牧业提供一个生态、自然、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4.2 科学规划, 提高资源利用

全县具有丰富的休闲畜牧业资源, 其中畜禽养殖业有万头肉牛基地、万头生猪基地、万只肉羊基地, 蕨麻猪、虫草鸡等特色养殖场;渔业有国家级珍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千亩渔业基地, 漳河、龙川河、榜沙河三条主要河流, 以及星罗棋布的水库山塘;草产业有天然草原9.43万hm2, 其中可利用面积8.75万hm2。要充分发掘利用这些资源, 对现有产业进行综合分析, 制定休闲畜牧业发展规划, 指导和引导业主合理有序开发, 着力将休闲畜牧业打造成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4.3 加强引导, 有序整体开发

休闲畜牧业是个新生事物, 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能否突破瓶颈, 成为引领新农村第三产业发展, 活跃农村经济的助推剂, 关键要做好引导, 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是规范管理。要加快制定休闲畜牧业的管理机制, 规范休闲畜牧业的项目审批 (或备案) 、可行性论证及日常管理。针对项目开发中服务设施占地、准入资格、经营范围、活动内容、经营单位的服务质量标准、收费标准等, 制定明确的管理办法。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休闲畜牧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 帮助提高素质和服务水平, 组织休闲畜牧业主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提升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二是市场引导。加大休闲畜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 以市场为导向, 吸引多元投入开发, 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休闲畜牧业。特别是引导和鼓励一批已经完成原始积累的外出人员, 带着资金、经验和信息回乡发展休闲畜牧业, 壮大地方经济。

4.4 突出特色, 加大综合利用

一是要做浓“特色”。开发休闲畜牧业要重点在特色畜牧业上做文章, 离开特色就没有吸引力, 也没有竞争力。要充分发挥区域、区位特色, 依托资源发展休闲观光项目, 积极探索国家级珍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模式, 合理确定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内容和开发强度, 科学配置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扩大休闲渔业内涵, 不断丰富垂钓品种, 在鲤鱼、鲫鱼等普通垂钓品种基础上, 增加鲳鱼、草鱼、罗非鱼等名优鱼类, 提升垂钓品位, 同时, 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发展餐饮休闲。在“三河”沿岸选择合适水域, 建设高标准、上规模的水上餐厅, 并开发特色鱼宴, 供游客参与观鱼、喂鱼、钓鱼、戏鱼、捕鱼等休闲娱乐活动, 体验做一天渔民的乐趣。二是要建好示范样板。休闲畜牧业建设是一项事关畜牧业长远发展的大事。就当前而言, 要抓好精品示范样板, 为发展高品位的休闲畜牧业打好基础, 做好示范。三是要突出文化特色。开发休闲畜牧业项目必须结合漳县实际, 注重文化品位, 发扬地方文化特色, 挖掘畜牧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内涵, 加强现代高科技畜牧业知识的运用示范, 加强城乡经济文化交流融合, 传播畜牧业科学知识, 以达到综合开发、做大做强的目的。

4.5 优化服务, 营造良好氛围

2.休闲农业发展成效及建议论文 篇二

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简称唐港区,地处渤海湾中心地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圈中。陆地面积432.4 km2,海岸线90 km,滩涂面积297.6 km2,唐港区现有海水养殖面积1 233 hm2,各类渔船188条,总功率20 769.5 kW,渔业人口2万余人,2014年全区渔业总产值5.82亿元,是唐港区大农业的支柱产业。唐港区的休闲渔业发展起步于2006年,由当地的大型旅游公司组织部分转产转业渔民,经渔业主管部门批准建造的休闲渔业船舶,并依托于旅游公司渔港开展营运。几年来,在渔业、安监、边防等部门的监管下健康运营,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在唐港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共登记休闲渔船17条,作业方式为出海观光演练式捕捞作业,在旅游旺季供不应求,2014年唐港区休闲渔业产值占全区渔业总产值的1.8%,不仅增加了转产转业渔民的就业途径,实现了渔民增收、渔业增效,同时也带动了唐港区交通、餐饮、住宿、商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

2唐港区发展海洋休闲渔业采取的措施

海洋休闲渔业是综合利用海洋渔业资源,满足人们海洋休闲服务需求的新型渔业产业。在当前海洋渔业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的形势下,休闲渔业能够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实现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渔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唐港区在发展休闲渔业经济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2.1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大行业引导力度

唐港区地处渤海湾及京津冀都市圈核心地带,处在京、津、唐、秦四个中心城市的交叉辐射区,地理条件独特,海洋资源丰富。唐港区充分利用显著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国际海滨休闲度假胜地,将发展滨海旅游与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宣传力度,多措并举,先行先试,着重引导并鼓励驾驶小型捕捞渔船的渔民转产转业,因地制宜地从事休闲渔业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增加设施渔业规模,扩大休闲渔业资源

唐港区传统渔业优势显著,渔业生产技术发达。近几年来,重点引进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生态渔业项目,高标准工厂化海水养殖车间及精养池塘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大力发展设施渔业,近海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渔耕文化气息浓郁,为发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休闲渔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3严格落实行业准入,加强安全监管力度

几年来,唐港区初步建立并完善了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运转高效的协调机制和监管体系,对休闲渔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严格的行业准入与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和操作规程,促进了该区休闲渔业行业的合法、规范、安全经营。

3存在问题

3.1缺少休闲渔业法律法规及渔业规划,休闲渔业的扶持力度明显不足

由于目前休闲渔业在发展中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造成管理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在当前捕捞资源日益匮乏,渔民转产转业的现实背景下,缺乏长远的休闲渔业发展规划,专业渔港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够,服务面和服务深度不够,休闲渔业不会得到长足发展,而且休闲渔船普遍较小,安全问题不容乐观。

3.2劳动者素质不高和观念落后,缺乏良好的外部和内部发展环境

目前唐港区休闲渔业的从业者大多是一些传统渔民,文化水平较低,不具备现代渔业的发展理念,缺乏专业的行业知识和服务技能。由于处在发展初期,休闲渔业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管理机制仍不完善,在三无船舶非法营运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监管不到位的现象,休闲渔业市场亟需整顿规范。

4加快休闲渔业发展的建议

4.1建立完善的市场管理体系,加大对休闲渔业的扶持力度

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进一步理顺权属管理体制,海洋、渔业主管部门应会同工商、旅游、安监等部门共同制定相关的规定,依法行使管理职能,共同带动渔业经济和旅游经济发展。要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增加休闲渔业资金投入,作好财政和金融保险等方面的工作,完善扶持政策,鼓励依托海洋牧场、渔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家庭渔业社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兴办休闲渔业。

4.2制定长远休闲渔业发展规划,大力加强休闲渔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应根据唐港区的资源条件和环境特点,科学地、因地制宜地制定长远的休闲渔业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构建初具规模、特色显著、功能完备的休闲渔业发展格局。要加强大型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园区等规模化的设施渔业建设,进行休闲渔业专业渔港、餐饮住宿、渔家乐功能服务区等相关设施的高品位建设,形成规模,提升档次,建立品牌,迎合游客体验采捕、休闲垂钓、海域观光、享受海洋等物质文化方面的需求。

4.3加强对从业者相关知识的培训

要推进休闲渔业的健康发展,就要按照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采取多种形式和多项措施,进行专业技能、法律常识、卫生标准、旅游知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休闲渔业的安全性,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休闲渔业的不断发展。

3.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议书 篇三

项目建议书

重庆河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二〇一二年十月

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建议背景:

1.休闲观光农业是一项符合现代社会消费需求的新型农业产业。

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是以农村为基础,以农业为载体,以旅游为手段,以城市为市场,以文化为内涵,以参与为特点的新兴农业产业。农作物的生长和加工过程可以用于体验观看,具有了商品价值,农业的性质发生改变,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形成体验休闲经济的主导产业。它已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模式,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方向。

2.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2012年9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顺应重庆农村发展形势的现实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会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都强调,应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3.市场呼唤特色休闲观光农业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人际关系日渐疏离。这种用时间、健康换金钱的生活模式已很不健康,人们更渴望脱离尘嚣,尤其希望回归自然,在“桃花源”里拥有一块“私家菜园”,在体验农耕乐趣的同时,让时间“慢”下来,让心灵“回归”,从而达到养生,养心的目的。

重庆河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愿意投身于这一利国利民的产业中来,将以“推广现代农业、追求食品安全、提高生活品质、保护生态环境” 为己任,高标准,严要求,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以推动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持续发展。

二、项目名称:河东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基地(暂定)

三、项目定位

定位为“五园”:即国家级农业风情观光园、农事农活体验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科普教育园、农耕文化展示园。它具备教育培训、科技示范、农事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运动健身、会务购物等多种功能。该项目将采用复合开发模式,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家级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

四、项目建议选址:待定

总体要求:

1.离重庆主城区70公里内(1小时车程); 2.交通便捷,电力及其他公共配套设施相对成熟;

3.自然环境优美,地形、地貌适合生态观光农业用地布局规划; 4.土壤条件好,有一定的森林植被,光照强,水资源丰富。

五、项目建议面积:5000余亩

六、规划的原则:

1.遵循“生态、生活、生产、服务”的和谐理念,在农业系统、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上达到和谐统一,形成生态化的农业产业链,促进观光休闲农业园的可持续发展。

2.合理分区,明确主题,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农业园区的景观潜力,围绕“水”、“绿”、“野”、“趣”四大主题,并融合厚重的巴渝农耕文化,打造出独特的现代田园风情。

3.全面规划、多元投资、分期实施。在突出主题的前提下,把近期投资小效益大的关键性项目,规划到位,尽快进入设计与施工阶段,缩短建设周期,提高投资效益,做到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在投资开发上,要明确开发序列,突出重点,多元筹集资金。

总之,要向游客提供一种自在、自然、幽静、野趣、新奇的新型游乐体验空间,尽力体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消费心态。

七、建议项目内容:

按功能主要划分为:会员生态蔬菜种植区、生态养殖区(含鸡、鸭、鱼等)、瓜果观赏采摘区、农业科普示范区、优质果蔬种苗繁育区、农耕文化博物馆(含中华农耕始祖尧帝的雕塑)、特种养殖区、运动健身活动区、乡村美食休闲区、木屋度假会务区等十大功能区。

具体建设项目

1.第一期(2013年1月—2014年12月),规划面积:5000亩,建设内容: 1)接待服务区

占地面积约60亩,包含会员接待中心、农家美食休闲区、农家生活体验园、农耕文化展览馆、科普教育培训中心、五星级乡村酒店、农夫集市、蔬菜冷库、生态停车场等。

2)会员蔬菜种植区

占地面积600亩:为会员的私家菜园,包含家庭会员及单位会员认种面积。3)优质果蔬种苗繁育区

占地面积60亩:其中生产型温室大棚20亩,名优蔬菜苗培育园20亩,特色蔬菜种植示范园20亩。

4)生态瓜果种植区(观光采摘区)

占地面积190亩:其中葡萄园20亩;草莓园20亩;甜玉米20亩;樱桃番茄10亩;西瓜20亩,黑色食品种植园(紫薯、黑玉米、黑花生、黑玉米等)50亩;种植桃、梨、柑橘等其他果品50亩。

5)生态畜禽养殖区

占地250亩(林地):养殖土鸡、珍珠鸡、贵妃鸡、土鸭等优良家禽以及黑山羊(同时可采取会员可认养认购模式)。

6)生态水产养殖区

占地面积30亩:建设标准化养鱼塘,养殖草鱼、白鲢、鲫鱼等水产品,可开辟10亩左右作为垂钓休闲区(供游客垂钓、捕鱼、儿童亲水区)。

7)加工及物流配套区,占地30亩,包含蔬菜及其他农产品加工、冷库及其它生产配套设施等。8)专业合作社

占地面积:3680亩,建设生态大米基地、生态蔬菜基地、生态杂粮基地、生态水果种植基地等。

2.第二期(2015年1月—2015年12月)建设内容: 1)会员蔬菜种植区扩展区,部分区域采用智能可视体系; 2)珍稀花卉苗木繁育种植基地;

3)山地运动健身区:高尔夫练习场、羽毛球场、植物迷宫、森林养生休闲及山地运动拓展区等项目。

3.第三期(2016年1月—2016年12月)建设内容:

占地面积:200亩。建设农业专家楼、北欧风情养生度假村、高端养老公寓等项目。至2016年底,以木洞镇墙院村为核心,完成河东集团在木洞镇生态种植及养殖总体用地规模达5000亩,建成河东集团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所有基础设施及接待设施。

八、生产模式

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

九、主要服务对象

1.服务对象:城市中高端消费群体(即追求品质生活的都市人群),以会员制为主。2.服务模式:会员制+ CSA模式(社区支持农业)

十、资金估算及使用

总计划投资5亿元。

第一期投资1亿元,资金用于土地征用,引进新技术经济蔬菜培育种植,蔬菜大棚、养殖中心、接待服务中心、生态餐厅、农耕文化博物馆、五星级乡村酒店、农夫集市、加工中心、生态停车场等园区配套设施建设。

第二期及第三期累计投资4亿元,包括生态种植基地扩建、珍稀花卉苗木种植基地、运动健身区、农业专家楼、北欧风情养生度假村、高端养老公寓等项目等项目建设。

十一、项目资金来源

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筹措建设所需资金,使各项建设项目得以顺利开展。主要来源:

1.企业自筹:企业自有资金。

2.银行贷款:争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通过抵押、担保等方式获得建设资金。3.产业政策: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历来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每年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要将本产业项目纳入国家及省市政府的农业建设项目,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扶持。

十二、项目建议依据

1.《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的要点》; 2.《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3.《重庆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17年);

4.《重庆市农业委员会·重庆市旅游局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 5.重庆市《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十三、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1)直接经济效益组成:生态农产品销售+休闲旅游营业收入+种苗销售=数亿元

2)间接经济效益:通过横向发展模式、纵向发展模式,成立若干专业合作社,带动该区及其周边的用地扩展,创造若干间接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1)本项目建成后,可解决500—1000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以示范区为“孵化器”逐步向辐射区实现技术及规模辐射,可孵化出若干微小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更多地区的农民致富。

2)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建立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带动该地区的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并能增加区、镇财政收入。

3)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和交流,推动了城乡互动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3.生态效益:

1)园区使用有机生物肥料及生物农药,解决环境污染,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2)有利于挖掘、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们将充分依托河东集团的雄厚资金、人才与技术优势,以国家实施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工程为契机,以服务重庆城市为中心,以带动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计划用3-5年的时间,将河东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基地打造成为重庆地区乃至中国现代都市生态观光农业的典范。

4.休闲农业发展成效及建议论文 篇四

阮惠风 房红 王建伟

云南沿边地带的非法吸毒活动,具有人数多,分布广,结构特殊,情况复杂等一系列特点,经过多年的戒毒实践,云南的戒毒工作取得了诸多成效,但面对新的戒毒形势,尤其是《禁毒法》颁布以后,对戒毒工作提出了诸多的新要求,如何结合《禁毒法》有效开展云南戒毒工作,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一、云南的戒毒模式及成效

(一)自愿戒毒模式及成效 1.陇川的金木玲模式

2001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城子镇曼冒村委会上寨坝村的普通妇女金木玲和村子里另外17名妇女,针对村里男人吸毒、家庭生活难以为继、村里妇女纷纷外逃的情况,秉着“我想挽救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家庭和我们民族的后代子孙”理念,组成了妇女戒毒班,劝说村子里的男人戒毒。经过一段艰辛的历程,克服了种种困难与危险,至2004年,情况逐渐好转。截止目前,金木玲村子里的复吸率为零。

这一以家庭妇女为龙头的禁毒防艾模式,被媒体称为“金木玲模式”,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

2.彝族的虎日禁毒模式

1990年后毒品交易与毒品滥用在云南丽江地区居住的一部分彝族民众中扩散,当地嘉日家族的有识之士苦于缺少外界强有力的支持,于是寻求传统的民族习惯法,选择过去进行战争或集体军事行动的“虎日”,举行了禁毒盟誓大会、实行自救行动,由家族长将禁毒的誓言刻在岩石上,担保人从家族的禁毒委员会的手中将所担保的吸毒人员带走,此后监护其直至完全脱毒,人们将其称之为虎日戒毒模式。

在成效方面,至2002年,原22名吸毒者中,14人成功戒毒,且该家族中没有新增吸毒人员。因此,庄孔韶等学者评价:彝族的家 ① 此文章为房红女士2008国家社科青年项目“云南禁吸戒毒模式”的阶段性成果。族禁毒仪式是一个动态的并且有延伸性的社会实践,相比通常90%以上的复吸率,其禁毒的成功率实所罕见。这一模式为少数族群社区中利用传统文化资源预防毒品与艾滋病提供了思路。

3.思茅(现普洱)民间戒毒模式

2002年10月,在思茅市戒毒所和市红十字会等部门的支持下,普通市民李继东投资200余万元建成“重生预制板厂”,开始收戒思茅市强制戒毒所戒断人员为工人,实行“人性化关爱,准军事化管理”,积极探索 “无毒品+无歧视+生产自救+劳动康复+灵魂重塑”的“帮教模式”。三年过后,工人们不仅戒掉了毒瘾,还学会了开车、做地砖、干建筑活,并亲手建造新厂房,重生厂成了戒毒人群中口口相传的温馨家园。

4.美沙酮维持治疗模式

随着神经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吸毒已被证明是一种极易复发的慢性脑疾病,需要采取长期的药物维持治疗。近年来,为减轻吸毒者对海洛因的依赖,控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的传播,并减少与毒品有关的违法犯罪,我国开始在部分地区的吸毒人群中开展美沙酮维持治疗试点工作。

云南省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始于2004年,截至2008年1月,已在14个州(市)的52个县(市、区)开设了59个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

①和8个流动服药车,成为中国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数量最多的省份。

5.昆明戴托普模式

云南戴托普康复项目囊括了教育、家庭治疗、医疗保健、HIV预防教育、职业培训和妇女项目等,设有医疗模式戒断部、心理咨询及治疗室、治疗社区、重返社区,还有分散在昆明市区、曲靖、宣威的7个门诊部,现已对上万人次的药物滥用者进行过美沙酮替代递减治疗、心理咨询等。

(二)社区戒毒模式及成效——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

2008年6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对吸毒成瘾人员,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社区戒毒的期限为三年”,确立了当前戒毒体系中社区戒毒模式的 ① 新华网:http://news.21cn.com/domestic/difang/2008/01/04/4115721.shtml,2008-01-04 18:18:33。法律地位与期限。但是由于禁吸戒毒工作的复杂性,各地社区发育程度的不一致性及为贯彻《禁毒法》实施而配套的相关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缺位等因素的影响,社区戒毒仍然存在着诸多疑点与问题,实施起来困难大。因此,对社区戒毒相关措施的具体实践与探索,显得尤为必要。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对社区戒毒中吸毒人员的社区矫正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与探索,结合《禁毒法》的立法精神与相关条款,将戒毒人员的社区矫正纳入整体的社区管理与建设活动体系之中,率先在昆明市挂牌建立起了九个社区矫正点,组成了由办事处禁毒专干、社区干部、社区医生、禁毒志愿者、派出所民警等多种力量构成的社区帮教队伍,摸索建立了一套新的社区帮教方法和工作制度,建立禁毒戒吸的社区控制网络,使禁毒戒吸工作由政府行为或公安部门的专项职能,变成具有广泛社会参与性的社区防治体系。

近年来,全区为176名矫助对象办理了低保,为35人安排了工作,为96人介绍了工作,给124人发放了困难救助金3万余元,为32人解决了子女入学等其它困难问题,受助人数达463人。通过帮助戒吸学员解决实际困难,使矫助对象恢复自立、自救能力,找到生活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为矫助对象巩固戒断成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再辅之以思想教育、心理矫治等方法,使戒吸成果得到了较好的巩固。

(三)强制隔离戒毒模式及成效 1.德宏潞西市强制隔离戒毒模式

潞西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始建于1989年,2005年禁毒人民战争打响后,新建了占地面积为72亩包括脱毒区、康复区、关爱区、办公室的新戒毒区,主体建筑面积13502.02平方米,设计容纳学员1500人;强制戒毒所设臵管教科、综合科、卫生所、劳务生产大队。按照“依法管理、严格管理、科学管理、文明管理”及“五条禁令”,签订了《责任书》;对全员收戒吸毒人员进行生理脱瘾、心理矫治、康复劳动和法律、道德教育,提高戒断率、巩固率。仅2007年收戒吸毒人员就多达995次,实现了社会面上基本无失控吸毒人员,减少了因吸毒人员流散于社会面上带来的治安刑事案件,对于萎缩毒品消费 市场、减少毒品供应、控制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等都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①

2.昆明市强制隔离戒毒模式②

昆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前身为昆明市强制戒毒所,建于1989年12月,是昆明市政府依法设立的综合性戒毒中心,也是全国第一家建立的由公安机关管理的戒毒所。近年来,戒毒所努力探索,改革创新,积极工作,始终把“提高巩固率,降低复吸率”作为工作重点,提出了“规范化管理、学校化教育、医院化治疗、劳动化康复、园林化建设”的昆明戒毒模式,得到了公安部的肯定,在全国戒毒所推广。

其突出成绩与亮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康复劳动基地,实现收戒方式由“外循环”向“内循环”的转变。二是实施了戒毒与侦查打击相结合的措施,开辟第二战场,扩大禁毒战果。三是戒毒管理与戒毒医疗科研一体化发展,研制成功“6.26”戒毒胶囊。

此外,在加强信息化管理与培训戒毒学员学习劳动技能方面,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加强对戒毒学员的管理与回归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社区康复戒毒模式及成效 1.开远:“雨露社区”禁毒模式

由于吸毒给家庭带来长期经济的损失和精神的负担,家庭成员对吸毒者极易产生厌恶感,吸毒人员回归社会十分困难,多数戒毒人员出所后,因家庭不接纳而流浪于社会,又因吸毒人群相同的毒品需求、社会地位、经济状况而纠集在一起,共同生活,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

开远市公安局针对戒毒人员出所后的这种状况,2003年提出并实施 “安全岛”计划,为强戒期满后不愿意回归社会重蹈覆辙的戒毒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过渡平台。“安全岛”计划参与人员在觉得自己的生理、心理、劳动技能等方面已做好充分的回归社会准备时,随时可以申请出所。后又针对实际工作中部分戒毒人员出所后因抵御不了毒品诱惑再次复吸的情况,在“安全岛”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雨露 参见王葆春:《对强制戒毒工作的思考——以<禁毒法>为视角》],载《法制与社会》,2008第24期。

② 根据http://。

[5] 阮惠风:《云南新型毒品滥用与控制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数据库。

5.休闲农业发展成效及建议论文 篇五

字数:3933 来源:建筑与文化 2012年6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近年来,休闲农业慢慢的为国内的人所接受,是根植于农业并服务于城乡居民的综合性旅游产业。但近两年一些区域、城市的休闲农业呈现“遍地开花”的趋势,各个自发建设的休闲农场也产生雷同的主题内容、缺乏特色竞争力等。针对这些弊端问题,本研究通过我国休闲农业园区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以期推动休闲农业健全、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策略

关于休闲农业园区

从休闲农业园区的产业源发性、经营的资源、目标市场、提供的服务内容和经营理念五个方面出发,可以将其概念归纳为“具有农业源发性,以乡村、农业生产生活资源为主要内容,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提供农业体验的活动,满足大众休闲、观光、游憩的需求,从而提高地区农业与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园区。”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目前存在其称谓各异、偏重的功能和目的不同的各种农业园区,但只要同时具备上述五点点内涵,都可以统称为休闲农业园区。

休闲农业园区的现状与问题

休闲农业在我国兴起的比较晚,在实践先行发展迅速的背后,暴露出了规划理论指导之后的短板。笔者通过对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的实地考察与相关规划案例研究基础上,总结认为:

2.1规划设计方面:缺乏技术规范与理论指导,规划成果层次不齐

如:①规划编制中各学科交叉、层次混乱。首先体现在规划实践中的问题就是各学科内容交叉、关系混乱、层次不分的情况较严重,导致规划编制与经营衔接困难。②缺乏前期发展规划,以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为经济导向,前期论证不充分,造成后期经营管理困难。表现在同地区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相似,缺乏市场区隔度。注重空间规划,忽略了前期市场调查、资源调查、客源分析等,目前缺乏先进的专业性的指导,产品开发较低端。③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园区建设杂乱无章。游客基础设施较差。无法满足收入中上等的客源需求,简陋的设施如果不加以改善,在今后将逐渐失去主流客源。④休闲产品开发人工化,生态效益底下,休闲农业基础知识贫乏。规划者与农业经营者缺乏沟通,导致园区内人工化设施过多,偏向娱乐园与旅游景点的规划设计。休闲农业园区的特色相对模糊。

2.2经营管理方面:忽视合作性规划、经营管理落后、不重视市场营销品牌

建设

如:①合作性规划是西方规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多学科交叉的现象导致规划单位不能独自完成任务,需要合作性规划来协调政府、开发商、民众各方的利益。②项目单

一、雷同重复地建设。运作的前期缺乏市场分析,旅游产品较单一,现有农业旅游季节性强,导致竞争力、吸引力、长期客源下降。③前期投入资金不足,无法规划建设旅游精品。④人工化倾向严重,不注重生态效益。在生态承载力方面,旺季时候的客源对环境破坏较大,影响了休闲农业的生态环境和服务环境。⑤经营管理不规范。目前休闲农业园区的立法管理仍然是个空白,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使得资源和环境容易遭到破坏。管理人员主要以当地农民为主,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各家为单位,缺乏组织协调。

2.3政策法规方面:法律规范和技术规范的建设需要加强

①由于我国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迅速,理论研究滞后,相较于类似的风景名声区规范等,休闲农业园区的迫切需要专业的技术规范与申报审批程序。目前,只有2010年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出台的《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创建》《休闲农业园区星级创建》申报文件。但此条例只适合申报的经营单位,对不参与申报的园区与地区没有任何约束作用,法规条例上凸显出薄弱与缺乏的特点。②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虽然我国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发展相当重视,但是由于经营者自身能力较差,十分需要政府宏观的控制与指导,缺少休闲农业区域的总体规划。使得现在的休闲农业出现了重复雷同与恶性竞争的现象,并未起到带动整个地区性的发展。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对策措施

3.1生态优先策略

目前,从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旅游项目的开发对环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一方面游客的环保意识较低,不尊重景区的生态环境与当地的风俗与居民原有的生活环境,随之发展的旅游商业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经营开发商注重眼前利益,忽略当地景区的土地和游客承载力,一哄而上的大手笔开发,势必使得景区的品质下降,失去市场竞争力。所以,生态保护的策略可以从游客、经营、规划设计三个角度来实施,建议:(1)加强游客的环保意识。虽然大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但是由于游客的休闲游憩活动还是对于农业环境造成冲击,根源在于游客的文化素养低、对农村文化的不尊重等。所以在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应包括对园区内游客的环境教育内容,除了环境的营造还可以通过园区的解说系统,落实环境保护的真谛,宣传生态旅游的好处,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生态、选择深度的生态旅游。(2)依据生态敏感度进行分

区管理,设置园区的承载量。企业的经营管理可以借鉴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国外的国家公园模式,结合基底环境的生态系统及游客的需求,将园区设置不同程度的分区,进行相对应的经营管理措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使得经营管理者方便管理。(3)规划设计的初始理应采用景观生态规划的手法,集合生态旅游的规划理念。首先,充分开发利用原有的资源,并且将园区内的资源与游憩活动相结合,达到复合式的放大效果;其次,结合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对园区的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进行规划设计。

3.2结合农村文化体验特色、加速市场区隔的策略

休闲农业旅游与一般休闲旅游的区别,根本上在于运用特有的乡村文化、生活方式和风土民情的体验氛围。休闲农业园区提供的正是一种健康、高品质的休闲游憩活动,所以经营上注重农业的经营、体验活动和民俗文化活动,保护了农村的文化健康发展,以农村文化来充实活动和体验的经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另外,也可以使得休闲农业园区在休闲旅游市场上凸显独特的特色,增强市场区隔度。建议:(1)调查研究当地的民俗风情。文化资源不像环境自然资源的显现性,需要规划人员深入当地调查研究。从有形的物质类似的有古老的庙宇、古代生产农具、古井、手工艺品,到无形的神话传说、婚庆习俗、名人历史、民俗歌谣、乡土烹饪等都可以作为休闲农业园区的休闲旅游资源。(2)规划设计体验活动。体验活动是休闲农业旅游中不可或缺的项目,也是休闲农业休闲游憩中复合型多的活动,深受游客的喜爱。将休闲农业旅游中各项体验进行适当的规划与安排,结合当地的农村文化,必然可以满足游客多样性的需求。(3)举办农村的文化节日活动。休闲农业园区可以联合当地乡村配合举办庆典祭祀、节庆活动、民俗表演等节庆活动吸引外来游客,也可以举办展示、比赛等参与体验的活动,邀请游客参与,可以让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4)配合农业生产,推广农产品文化发展。休闲农业园区出了提供休闲产品,此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融合发展也相应的给与重视。像农产品销售配合观光采摘、制造业的纪念品配合游客体验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形成创意产业与农业成产相结合。(5)推广农家住宿,提升服务品质。推广民宿、延长游客逗留的时间,必然推动当地餐饮、旅游产品的消费。于此同时,游客与当地农民近距离的接触,感受农村的生活氛围,更加增加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为休闲农业园区培养长期稳定的客源。

3.3多元合作的策略

休闲农业园区从规划编制到经营管理,无不显现这“合作”、“社区化”的概念。由于休闲农业园区的产业特性,规划编制涉及到了农业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势必需要多个

规划团队的合作。其二,由于国内农民个人的生产面积较小、资源有限,而休闲农业园区需要投入大量的土地、人力资源、专业的管理知识等,使得农民需要走合作经营的方式共同经营。园区内的各农户的合作,资源共享,提供需要经营的土地面积和设施,园区外与地区其他产业建立合作结盟的方式,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创造综合效益、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建议:(1)园区对内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园区内部结合多数农户的资源,并将资源做妥善的规划与利用,达成各项资源最佳配置。并通过农民之间的互动交流、管理经验交流,带动整体农村的经营管理能力。根据台湾大学江荣吉调查,台湾休闲农业园区内的经营组织有以下几种:合作经营、独资经营(家庭农场)、公司经营、公营经营、农会经营、委员会经营(分营合营)、共同经营。(2)园区对外整合相关联产业关系。正确分析休闲农业园区在产业内所处的地位,依据需求在产业内外寻找协调、结盟、整合、合资等经营上的连接,才能达成资源共享分担风险、创造综合效果并建立持久性的竞争地位。(陈昭郎,2010)综合调查发现,台湾休闲农业的外部合作发展类型为:结盟性、水平整合型、垂直整合型、合资型。

参考文献

[1]阮如舫,打开城市百宝盒[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1

[2]郭焕成,郑建雄,任国柱,休闲农业理论研究与案例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郑建雄,休闲旅游产业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陈昭郎,休闲农业概论[M],台湾全华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9

[5]叶美秀,自主营造在宜兰-看见农民的创意[M],台湾天主教辅仁大学,1997

作者简介

魏然,苏州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

6.休闲农业发展成效及建议论文 篇六

1 荆州桃花村与衢州柑橘农场SWOT分析

1.1 内部优势分析

1.1.1 地理环境得天独厚

荆州市现占湖北省总面积的7.6%, 面积达14067km2, 包含9个县市区:荆州区、沙市区、石首市、监利县、江陵区、松滋市、公安市、洪湖市及荆州开发区等。

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 属浙江省辖地级市。衢州在历史上一直是闽浙赣皖四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 自古以来就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的美称。衢州境域东西宽127.5km, 南北长140.25km, 总面积8844.6km2, 境辖衢江区、江山市、柯城区、龙游县、开化县和常山县。

对比看来, 荆州市虽在休闲农业方面起步晚于衢州市, 但是却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优势地位。荆州市作为中部城市, 周边辐射区域较广, 其在全国中部的有利地理位置为其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休闲农业发展基础。

1.1.2 经济发展迅猛

随着荆州市经济的崛起和发展, 荆州市近几年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中连续3a位居前列。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6亿元, 同比增长12.7%, 第三产业增长值达380亿元, 增长优势明显。2013年全市继续以招商引资为抓手, 大力加强项目建设,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 投资总量再上新台阶。全市共接待游客1562.6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92.6亿元, 分别增长29.2%和31.1%。

经过初步核算, 衢州市在2012年GDP达到982.7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9.8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31.9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70.99亿元。以上资料可以看出, 衢州市经济发展趋势良好, 稳中有升, 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荆州市和衢州市近几年的经济均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且第三产业增势明显。从长远来看, 第三产业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产业增长劲头强劲。

1.1.3 资源特色显著

荆州市自2006年以来就以太湖桃花村农家乐作为大力打造的黄金旅游节目, 更是在2007年被荆州市旅游局评选为“荆州市乡村旅游示范村”。目前, 桃花村正努力申报“湖北省旅游名村”的项目。通过电视报纸、微博微信的多方位宣传, 努力提高湖北省荆州市桃花村的宣传度和知名度。

据资料统计显示, 钱江源、仙霞山、紫微山、三衢山、廿八都则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柑橘类植物不仅绿树成荫打造田园风光, 也可以进行盆栽移种放于窗台进行观赏, 来衢州游玩的游客在欣赏桔树美景, 被自然香氛环绕的同时也可以将橘海复制回家。

对比荆州市和衢州市的产业资源, 虽然不尽相同, 但是各有其资源特点且有其地方特色, 都是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这些资源特色成为其旅游产业的独一无二的资源。

1.2 内部劣势分析

1.2.1 荆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劣势分析

1.2.1. 1 劳动空心化严重

现今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在外务工的青壮年占农村劳动力的49%左右, 且每年外出务工的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农村青壮年缺失导致的劳动力空心化和务农人员老龄化现象明显。

1.2.1. 2 部分农村道路情况不佳

荆州市作为古时水路交通的核心, 其市区的区位优势明显, 但是涉及到县市区、农村的道路则存在“通路不通车”、“只通不畅”的状况, 很多村级公路的通畅率仅为8.5%, 没有承载大型客车的能力。

1.2.1. 3 游玩观赏期短, 游客消费欲望不强

每年3、4月份桃花、梨花和油菜花大面积开放, 每年秋季的9、10月份为果实成熟的季节, 夏季由于田地里无阴凉区、田间由于太阳暴晒温度较高, 没有游人或者观光客会选择夏季进行游玩。冬季由于无景可观、天寒地冻也成为一年中最萧条的季节, 旅游设施闲置, 桃花村的经营户收入锐减。

1.2.2 衢州市发展休闲农业的限制因素和主要劣势分析

1.2.2. 1 产业林相单一, 自我调控能力较差

由于衢州柑橘产业带种植产品单一且柑橘林四季常青, 缺乏季节变化的明显特征。

1.2.2. 2 市区人口偏少, 辐射范围较小

衢州市建市较晚, 在发展过程中城市化水平较低, 人口集聚力和周边辐射力都显得较为弱势, 对中心城市而言规模偏小。

1.2.2. 3 设备设施和环境有待改善

衢州市的林业农家乐在硬件设施和环境质量方面都有所欠缺, 同时, 作为从第一产业进入第三产业的大跨度行业, 农民在角色转变上难免存在不足。综合看来, 荆州市和衢州市目前开发的休闲农产品类型单一、主要以农家餐饮为主, 缺乏特色精品项目。所有的主题活动最后都变成吃饭、打牌、钓鱼等千篇一律的活动, 严重影响游客的重游率。

1.3 外部机遇分析

1.3.1 行业发展潜力十足

休闲农业主要是利用自然景观为城市游客提供相应的农业经营活动, 其方式多种多样, 主要包括体验型观光采摘、劳作休闲, 农民利用身边的农业资源摇身一变成为农场老板, 不仅让农民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更是充分利用了农业闲置资源。

另外, 荆州市积极响应省里政策, 策划开展“荆州人游荆州”的旅游活动, 在给予优惠政策的同时加大对旅游行业的投入。荆州市桃花村农家乐正面临政策上扶持、外部大环境良好的发展契机。

1.3.2 国家政策大力扶持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会议上指出, 全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好“三农”问题。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 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也可以改善农村的经济条件, 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有效途径。

1.3.3 假期助推旅游业发展

自从国家将五一和十一的假期调整后, 各地的旅游模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五一改为3d短假, 增加了清明、端午等3d假日, 这促使各地的旅游形式向短途短期转变。

1.4 外部挑战分析

1.4.1 传统主导产业地位受威胁

在以柑橘为传统主产业的衢州, 柑橘产业园的地步开始逐渐开始让位于房地产业、工业、制造业等收益见效快的项目。柑橘种植收益见效慢, 远远不及房地产业、工业和制造业效益高。

1.4.2 同质行业竞争激烈

桃花村农家乐旅游面临的首先是荆州市和湖北省内同质化激烈的竞争。同类型的乡村旅游项目不断涌现。距离荆州110km里远的宜昌, 不仅有长江三峡等景观作为后备支撑, 且宜昌的农家乐发展相当迅猛。10a前宜昌的农家乐寥寥无几, 经过几年的发展, 目前已经发展到了3400余家之多 (包括县市) , 相互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2 关于加快发展荆州市休闲农业的建议

2.1 科学统筹规划, 实现生态绿色旅游

在现阶段, 应立足于荆州市本身拥有的特色农业资源和地理环境优势, 将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相结合, 坚持田园休闲的道路, 按照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和规模化发展的思路, 在解决基础设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生态环境的同时, 加强政府监管和农庄本身的规范管理与服务, 打造具有荆州特色的高品质休闲农业旅游。

2.2 空间合理布局, 因地制宜创新意

科学规划空间布局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休闲农业的项目规划, 不仅要考虑交通区位和当地农业资源条件, 还需要准确选址和掌握规模。

2.3 农户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水平

休闲农业, 是消费新需求、新趋势在功能上进行的延伸, 同时使生活在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居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需要大量服务型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荆州市政府相关部门可通过院校培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和渠道, 培养一批专门从事休闲农业的服务型人才。

2.4 政府加强组织协调, 实行规范有序管理

休闲农业本身属于交叉产业, 它横跨了农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板块, 同时它的自身发展涵括了商业、旅游业、乡镇企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环保等行业和部门。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它不仅需要政府等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和大力支持, 而且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当地主管部门应建立一个统一的机构进行各部门的协调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5个统一: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授牌、统一宣传促销、统一收费标准。

2.5 强化品牌意识, 打造明星优质品牌

强化品牌意识、提高品牌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产品的质量, 这使得农庄从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的转变能够使得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发展的过程当中,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客人的满意度为目标, 在规划建设和布局调整当中, 以强力打造品牌信誉。

参考文献

[1]卢小琴.基于SWOT分析的荆州桃花村农家乐旅游开发[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5 (31) :12-13.

[2]吴倩妮.我国“农家乐”旅游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版) 农学卷, 2006, 9 (15) :4.

7.休闲农业发展成效及建议论文 篇七

关键词:流通产业;休闲经济;建议

休闲经济是由休闲消费需求与休闲产品和服务供给构建而成的经济形态,具体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消费的休闲化,二是生活方式的休闲化,三是休闲行为的商业化与社会化。我国已逐步进入休闲经济时代,大众对休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攀升,休闲式消费正逐步成为我国消费经济增长的主力,成为拉动我国内需的关键。

休闲可以与其他各行各业相互渗入,因此休闲经济时代云南流通产业发展有了新机遇。随着我国流通经济的“新常态”,流通经济增速普遍放缓,我国处于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阶段,云南流通产业的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也迎来了全新的转型机遇。在休闲经济时代下,打造休闲流通的新业态,是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动力。

流通产业向休闲化发展模式,就是在休闲经济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以及现代大众消费需求的变革,应用现代休闲产业经营理念,对传统的流通业态、流通服务、流通环境等进行休闲化革新。流通产业的休闲化发展模式,本质上就是在消费者休闲需求日益多元化环境下的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新模式。

一、云南流通产业休闲化发展的背景

(一)云南流通产业休闲化发展模式显现。在现代社会,休闲消费总伴随着休闲服务对休闲产品进行体验,流通企业为消费者提供商品流通服务的同时,还附加提供了一定的休闲型服务。传统商业街区演变成为休闲商业街区,集购物、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等于一体。传统会展演变为会展休闲旅游,集传统会展、文化节事、休闲旅游、文化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会展旅游业态,休闲体验色彩不断深化。

(二)休闲享受型消费需求观念显现。目前,云南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几乎得到满足,消费需求观念会向多元化、高层次化转变。消费需求观念的深化,居民的生活处于由满足基本生活向休闲享受型转变。

(三)休闲式消费和休闲体验促进流通产业休闲化发展。目前,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呈现出以满足自身精神需求为主、基础消费为辅的特点,消费者将消费过程视为一种休闲的形式,在消费过程中获得各种体验享受。

二、云南流通产业休闲化发展的必然性

(一)消费者休闲消费需求日益显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实现以后,便会不断向多元化、更高层次需求跃升。托马斯认为,休闲使人类回归至健康、平衡的本性,休闲使人类的生活更富意义。近几年来随着休闲经济蓬勃崛起,休闲消费已越来越成为人们消费的主要方式,流通产业休闲化发展的趋势日益凸显。

(二)新技术驱动流通产业休闲化。流通产业的发展演变轨迹与技术的变革方向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现代化的流通技术驱动流通产业实现创新发展、适应休闲消费需求。新型技术的注入,使流通产业内部资源得到整合,生成新的发展模式。

(三)创新带动流通产业向休闲化模式转型。现阶段的商品流通已转变为现代化综合型商品流通方式。随着休闲经济的发展,云南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流通企业在业务活动重组过程中积极为消费者提供休闲产品和服务,提高消费者休闲体验消费的质量,使得流通企业的经营业务重心产生本质性的转变。。

三、云南流通产业休闲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本文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推动云南流通产业休闲化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促进流通产品休闲化。省市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带头挖掘和宣传休闲经济发展的效益,鼓励企业、社会组织运用休闲观念对流通经济进行再包装,使休闲流通产品不断系列化、特色化、精品化,促进流通产业不断适应休闲化改革方向。(2)促进流通业态和经营模式休闲化。大型超市等流通业态利用商场平台优势,打造集购物、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休闲购物中心,一站式满足消费者对休闲享受的需求。(3)促进流通产业休闲化。现在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重要渠道,流通产业发展应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完善电子商务服务功能,不断开拓特色售后服务,增强消费体验性,促进休闲质量不断提升。(4)促进休闲商品流通体系。针对云南大部分休闲活动场所(如旅游点、健身点等)商品流通体系不完善、商品种类单一,商品消费价格偏高,甚至“天价”等阻碍休闲消费的实际,省内流通企业与休闲活动场所有效对接,推动流通产业与休闲产业融合共生,加快形成大休闲流通体系。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考百日誓师教师发言稿下一篇:关于校园新闻的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