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人员培训制度(精选11篇)
1.传染病人员培训制度 篇一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制度
为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规范》,确保及时、准确、完整的报告传染病以及规范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1、每年年初制定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计划。
2、每年对本院医务人员进行至少四次以上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规范、传染病诊断标准以及近年来卫生部下发要求学习的相关文件和我市发生传染病暴发疫情和近几年未发现的传染病又重新出现时的培训。
3、每季度对乡村医生进行一次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规范、传染病诊断标准以及近年来卫生部下发要求学习的相关文件和我市发生传染病暴发疫情和近几年未发现的传染病又重新出现时的培训。
4、对我院医务人员和村医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和疫情报告的培训,培训后测试,测试结果纳入年底个人考核指标。
5、每次培训后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考试,并及时打分,同时进行培训效果评估。
6、保存培训通知、签到册、课件或讲义、培训效果等记录。
7、每次培训要有影像资料,培训材料整理装订,留存归档。
2.传染病人员培训制度 篇二
1 非洲常见传染病
1.1 疟疾
疟疾是人类社会最为灾难性的传染病之一。疟疾由疟原虫寄生虫引起, 通过受感染按蚊病媒的叮咬传播给人类。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 每年有32亿人处于罹患疟疾的风险之中, 导致约1.98亿例疟疾病例 (不确定范围为1.24亿至2.83亿) 以及估计发生58.4万例疟疾死亡病例 (不确定范围为36.7万人至75.5万人) , 其中90%的疟疾死亡发生在非洲, 超过43万名5岁以下的非洲儿童死亡。非洲病媒按蚊生命周期长, 且特别喜欢叮咬人类, 这是造成大约90%的全球疟疾死亡病例集中在非洲的主要原因。多数疟疾病例和死亡发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 该地区的特点是疟疾高水平传播和普遍报告发生杀虫剂耐药性。目前还没有获得许可的针对疟疾或任何其它人类寄生虫的疫苗。
1.2 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乏病毒 (简称HIV) 的反转录病毒感染后, 因免疫系统受到破坏, 逐渐成为许多伺机性疾病的攻击目标, 促成多种临床症状, 统称为症候群, 而非单纯的一种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毒) 攻击免疫系统, 削弱人体对感染以及一些癌症的监视和防御系统。随着该病毒破坏和损害免疫细胞功能, 感染者免疫系统逐渐出现缺陷。免疫功能通常是通过CD4细胞计数进行衡量的。免疫缺陷造成人体越来越易受到大量感染和疾病侵袭, 而如果免疫系统完好, 人体本可抵御这些感染和疾病。
艾滋病毒感染症状取决于感染阶段。艾滋病毒携带者往往在最初的几个月感染性最强, 但许多人到后期才意识到感染状况。在最初感染的前几周, 人们可能毫无症状, 或出现发热、头痛、皮疹或咽痛等流感疾病症状。随着病毒感染逐渐削弱人体免疫系统, 可能会出现其它体征和症状, 如淋巴结肿大、体重减轻、发热、腹泻和咳嗽等。若不加治疗, 也可能会发生结核病、隐球菌脑膜炎和癌症 (如淋巴瘤和卡波西肉瘤) 等严重疾病。感染者的血液、乳汁、精液、阴道分泌物等多种体液发生交换可以传播艾滋病毒。亲吻、拥抱、握手或者互用个人物品、共同用餐或饮用水等一般性日常接触不会使人获得感染。
艾滋病毒仍然属于一个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迄今已造成3900多万例死亡。2013年, 全球有150万人死于艾滋病毒相关病症。到2013年底, 约有3500万名艾滋病毒携带者。2013年, 全球有210万人新感染艾滋病毒。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影响最重地区, 2013年有2470万名艾滋病毒携带者。撒哈拉以南非洲几乎占到全球艾滋病毒新发感染总数的70%。至今尚未有针对艾滋病毒感染的治愈方法。
1.3 埃博拉病毒病
埃博拉是由一种丝状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出血性、动物源性传染病。1976年, 埃博拉出血热在非洲的苏丹和扎伊尔暴发, 病死率高达50%~90%。因该病始发于扎伊尔北部的埃博拉河流, 并在该区域严重流行, 故命名为埃博拉。
2014年在西非出现的疫情 (2014年3月报告出现首批病例) 是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发生的最大且最复杂的埃博拉疫情。本次疫情出现的病例和死亡数字超过了所有其它疫情的总和。疫情还在国家之间蔓延, 首先在几内亚发生, 随后通过陆路边界传到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 又通过飞机传到尼日利亚和美国, 通过陆路传到塞内加尔和马里。
人们认为大蝙蝠科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埃博拉是通过密切接触到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到人, 比如在热带雨林中发现的患病或者死亡的黑猩猩、大猩猩、果蝠、森林羚羊和豪猪。埃博拉随后通过人际间传播加以蔓延, 方式是 (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 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它体液或者受到这些液体污染的表面和材料 (如床上用品、衣物) 。只要病人的血液带有病毒就仍然具有传染性。潜伏期是从获得病毒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时间间隔, 可持续2天至21天。人们在出现症状后才具有传染性。先期症状为突然出现发热、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症状。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症状, 某些情况下会有内出血和外出血 (如牙龈渗血、便中带血) 。埃博拉病毒病 (以往称作埃博拉出血热) 是一种严重且往往致命的疾病, 死亡率高达90%。
1.4 黄热病
黄热病是一种由受感染的蚊虫传播的急性病毒性出血疾病。病名中的“黄”是指影响患者的黄疸。高达50%的感染严重病例若不经治疗, 会死于黄热病。全世界每年有20万人感染黄热病, 3万人因此失去生命, 其中90%发生在非洲。过去二十年中, 由于人群对疾病感染的免疫力下降、砍伐森林、城市化、人口流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黄热病病例数呈增加趋势。对黄热病没有特效治疗方法。仅根据症状来治疗, 目的是减轻症状, 缓解病人的不适感。疫苗接种是预防黄热病最为重要的方法。2013年非洲因黄热病造成的严重病例为8.4万至17万例, 导致的死亡为2.9万至6万例。
2 中国维和警察培训
2.1 中国维和警察介绍
向世界冲突地区派遣维和警察是我国重大外交举措, 对促进世界和平, 彰显我负责任大国形象有着重要意义。维和警察的主要职责是在任务区维持和平, 保护当地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人权、制止违法犯罪、指导培训当地警察, 帮助司法秩序重建等。应联合国请求, 自2000年1月以来我国已向东帝汶、波黑、科索沃、海地、阿富汗、利比里亚、苏丹、南苏丹、塞浦路斯等9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大批维和警察。我维和警察在异国他乡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中, 克服各种困难, 冒着生命危险, 经受血与火的考验, 以专业的技能和敬业的精神圆满完成各项维和任务, 受到了驻在国民众和世界同行的普遍赞誉, 所有维和警察均被联合国授予“维持和平勋章”, 他们为祖国和中国警察赢得了可贵的荣誉, 中国维和警察已经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2.2 中国维和警察培训
按照联合国要求, 所有出国维和的警察, 都必须在国内接受系统的维和培训后, 通过联合国甄选考试, 才能被派往联合国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我国维和警察通过公安部预选后, 统一在河北廊坊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进行集训。培训内容涵盖语言、驾驶、射击、计算机、医疗等多方面。目前我维和警察主要派往非洲的南苏丹和利比里亚。非洲传染病较多, 当地医疗条件十分落后, 我维和警察面临传染病的威胁, 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自身的生命健康安全非常重要。
针对非洲实际, 维和警察开展医疗相关培训时, 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非洲常见传染病预防。每期维和警察培训, 维和培训中心都聘请有丰富传染病防治经验的我国援非医疗专家来中心为维和警察当面授课, 教学效果良好。通过传染病预防教学主要是让所有维和警察了解非洲常见传染病, 包括疟疾、艾滋病、埃博拉、黄热病、霍乱等等, 通过学习掌握其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及如何预防, 使他们心中有底, 认识到这些疾病是可防可控的, 消除恐慌和害怕情绪。对于可以疫苗预防的, 譬如黄热病, 所有维和警察出国前都要接受疫苗注射, 霍乱则采取口服疫苗预防。疟疾是高发性传染病, 防治主要是定期口服抗疟药, 同时配发防蚊蚊帐、防蚊药液, 减少皮肤暴露部位, 注意症状, 及时发现及早治疗。艾滋病防治主要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埃博拉出血热贯彻“不接触、早发现, 早隔离”的原则进行防治。十多年来, 我驻非维和警察无一人因病伤亡, 虽然部分人员感染了疟疾, 但都及时进行了医治, 全部康复。很多维和警察在维和任务区不仅自己能正确面对疾病, 而且能指导维和同行, 并在当地开展传染病预防宣传教育, 受到大家普遍欢迎。维和警察任务区实践表明, 在维和警察中开展常见传染病预防教学, 是降低维和人员人身健康风险的有效和重要途径。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的传染病防治教学应根据非洲疾病形势继续开展和加强。
摘要:对非洲大陆起源并对非洲及整个世界造成严重影响的传染疾病如疟疾、艾滋病、埃博拉病毒病和黄热病的发生发展、传染媒介、流行趋势和影响程度进行了简要介绍, 并结合我国维和警察的任务和使命, 说明了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和传染病知识培训的意义。
关键词:非洲,传染病,中国维和警察
参考文献
[1]于涛.肆虐非洲的传染病[J].生命与灾害, 2014 (1) :16.
[2]秦广兴.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研究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 2014 (5) :1149.
[3]施旭光, 陈恩富.埃博拉病毒病的流行病学和生态学[J].疾病监测, 2015 (2) :162.
[4]苏锦坤, 师永霞, 洪烨等.黄热病现状分析及研究进展[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11 (2) :139.
3.传染病人员培训制度 篇三
【关键词】传染病;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023-02
传染病是最有可能成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因素之一,也是最受大家关注的问题之一。无论是在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流行期间,还是在传统和新发传染病如禽流感、艾滋病等时刻威胁人类健康的今天,医务人员经常身处危险之中,甚至牺牲生命。
我院是广西一所融预防、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大型传染病专科医院,以收治艾滋病、肝病、结核病为主。实际工作中,我院临床收治各种传染病病人数呈明显逐年上升趋势,且时有各类职业暴露事件发生,而护理人员直接面对传染病患者,其工作环境具有一定危险性,据调查统计,在HIV感染者中,6%为卫生工作者,其中63%为护士,可见护士受感染的危险最大,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近年来倍受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传染病专科医院护理人员传染病职业暴露情况,采取护理安全对策,对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具有积极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我院感染监控管理科2008年—2010年的医院职业暴露登记表。对我院发生的传染病职业暴露的32例医务人员进行分析。相关数据见表1、表2.
1.2方法: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科制定了本院医务人员意外职业暴露报告登记表,医务人员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登记表或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科,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科专职人员对暴露者的相关内容进行登记,并上报医院分管领导,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积极处理。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分布人群、科室、暴露原因、采取的防治措施及上报时限、发生趋势,并提出应对措施。
表12008年—2010年传染病职业暴露人员分布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人数逐年增多,其中护士职业暴露人数最多,占75.0%。
从表2可以看出,职业暴露事件报告情况:2008年—2010年共报告32件,分别为HIV职业暴露17件,占53.1%;PTB职业暴露4件,占12.5%;HBV职业暴露2件,占6.2%;狂犬病职业暴露1件,占3.1%;其它传染病职业暴露8件,占25.0%。
2 结果与分析
2.1 传染病职业暴露发生人群:我院2008年至2010年累计传染病职业暴露为32名。职业暴露人数逐年增多,其中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人数最多,24例,占75.0%,其次是医生2例,占6.2%,清洁工人6例,占18.8%,经追踪与监测,职业暴露后感染率为零,护理人员工作在临床一线,工作环境中存在许多物理性、生物性、化学性和社会心理性等职业危害因素。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尽管护理人员具有职业安全防护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但工作疲劳状态仍可使这类护理人员容易发生职业暴露。另外医院护士缺编问题严重,工作责任重,生活不规律,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医患关系紧张和精神压力大等因素使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所以,护士非常容易发生职业暴露。
2.2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原因:空心针刺伤发生22例(占68.8%),血液或体液喷溅眼部及周围皮肤8例(占25.0%),手术缝针刺伤1例(占3.1%),被烦燥病人抓伤1例(占3.1%),可见锐器损伤居首位,是职业暴露最常见的途径。在对HIV感染者的护理中,针头刺伤后的危险性包括刺伤的深度;有可见的血液从伤口溢出;针头刺破了静脉和动脉;污染源来自于晚期HIV感染者(推测是由于高病毒载量)。其次是意外直接接触血液或体液。医务人员对使用后的锐器放置不当,对易发生血液喷溅情况未作有效防护措施,处理使用过的注射器及针头时违反操作规程等都是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
表22008年—2010年传染病医院职业暴露事件报告情况
2.3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科室分布:病房内29例,手术室内1例;消毒供应室2例,因此病房、手术室、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是我院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2.4 职业暴露人员采取防治措施:锐器伤发生后,均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既立即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伤口,并挤出伤口的血液,用75%的酒精或0.5%碘伏或皮肤消毒液消毒伤口,24 小时内均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血常规、RPR等血液检测。
报告与保密:本着自愿的原则通知其上级,以获得正确的处理;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应严守秘密;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科专职人员详细记录所发生的情况 包括职业暴露者个人资料、时间、地点、污染部位、伤口类型(深浅、大小、有无出血)、污染物的情况(如,HIV的血液、HIV培养液等);如可能,获悉病人的血浆病毒载量、是否接受过治疗及所有药物的种类是十分重要的。
风险的评估:由专业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后,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药物预防和使用何种药物。危险评估的步骤包括:暴露的程度;暴露源的情况;预防方案的确定。
暴露的程度分级:暴露源的情况;药物预防的益处。
药物预防:
服药时间越快越好,最好在意外事故发生1 -2 小时之内。药物的选择:AZT是唯一已被证明可以减少针头刺伤后HIV感染发生的药物,如果服药者不能耐受AZT的毒副作用,可选用d4T(赛瑞特),AZT加3TC与单用AZT相比,其具有更强的抗病毒活性,而且3TC的耐受性很好,一般不会增加预防治疗的毒副作用,故这一组合更具合理性。
2.5 职业暴露发生趋势:2008年一2010年我院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分别是2008年发生6例,2009年发生11例,2010年发生15例。发生率呈逐年上升,上升幅度较大。其中HIV职业暴露17件,占53.1%,PTB职业暴露4件,占12.5%,HBV职业暴露2件,占6.2%,狂犬病职业暴露1件,占3.1%,其它传染病职业暴露8件,占25.0%。可见,HIV职业暴露是最容易发生的,近年来入住我院病人中被诊断为HIV 感染者逐年上升,由此导致我院护士在日常诊疗护理活动中发生HIV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也逐年增加,护理的职业特点是零距离接触患者,静脉穿刺、 吸痰等各项有创操作,接触医疗废弃物、 污染物及患者血液、 体液等的机会多,所以职业危险性较高。虽然医院反复多次举办职业暴露教育讲座,但是职业暴露发生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说明医护人员目前对职业暴露及职业防护关注重视不够,应该加大防范力度和自我保护意识。
3对策
从我院的职业暴露情况来看,护理人员的HIV职业暴露事件最多,而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是针刺伤,为了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医院采取了多项护理安全对策。
3.1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教育:①组织护理人员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寻找存在的问题,采取讲座及竞赛等方式,使护理人员进一步掌握职业防护相关知识,改变错误的操作习惯。②提供相关的防护物品.制订防护标准,大力推广真空采血管,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将职业防护纳入护理操作常规。③加强职业暴露的控制与管理;加强监督管理,不定期抽查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措施落实情况。使护理人员在实施各种操作中时刻树立防护意识。④合理人员编制: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减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次数及与病人接触的频率,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3.2 减少针刺伤的发生,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①在进行侵入性诊疗、護理操作过程中,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②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盖帽,如需盖帽只能用单手盖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片等锐器;安全处置尖锐物品,养成用持针器或止血钳拆卸的习惯,使用后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中,以防刺伤。③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袋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
3.3 由于HIV职业暴露呈逐年上升趋势,所以,我们必须从源头上阻断HIV医源性传播,阻断传播的方法: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而消毒是医疗场所切断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有效方法之一,我院制定了统一的消毒隔离原则,又有相应的、针对性很强的消毒、隔离措施。还制定了防止HIV职业暴露措施:包括普及性预防措施、实行机械化控制和工作操作控制。
①普及性预防措施:包括正确的使用个人防护设备,正确的洗手方法和消毒方法等;适用于一切明确需接触含有HIV物质的操作过程。当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该操作不会接触到含有HIV物质时,应按照处理含有HIV物质的要求进行普及性预防措施。
②工作操作控制:离开工作区域前应去除个人的个人防护设备,并放在指定的区域或容器中,以供储存,清洗消毒和处理。隔离衣如果被血液浸透污染后应该尽快立即更换。工作人员在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
③机械化控制是指在处理血源传播性病原时,为了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而尽可能采取的特殊的机械和器具。如:处理利器用的专用容器,无针输液设备,自行复帽针具等。(自动吸液管,防溅罩)应对机械化控制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并定期的更换以维护其功效。
总之,为了最大限度的保障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最大限度地降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危害,“安全第一”是职业防护的基本原则,医务人员应不断提高防护意识,加强自身防护,保障自身安全。
参考文献
[1]陈王英,田丽霞,冯治西.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对策.海南医学,2009,20(9):170-171.
[2] 李存宁.6 6例护士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对策.全科护理,2009,7(3):619-619.
[3] 赵鲜丽,马淑焕,邱巧玲.传染病医院艾滋病区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2010,13(12):41-42.
[4]许瑛,周 芳. 护理人员HIV职业暴露及防护研究进展,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4):2285-2286.
[5] 许菡菡. 体检中心采血室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中国疗养医学,2010,19(10):901-901.
4.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制度 篇四
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培训主要对象为全省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管疾病预防控制的领导、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技术人员和村卫生所(室)承担疾病预防控制职能的乡村医生。
据介绍,建立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让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明确农村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重大意义,农村传染病防控体系建立的重要性;熟悉重点传染病发病机制、传染性疾病的病原生物学及感染过程;掌握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特点、传染途径、流行环节和易感人群;熟练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传染病的消毒、隔离方法,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培训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采取集中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定期进行考核,做到培训有计划、落实有方案、效果有考核、约束有奖惩。疾病预防控制考核合格,作为个人考核、职务聘用、执业审核的依据之一。
5.传染病人员培训制度 篇五
姓名:单位:科别:
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44分)
1、下列哪些不是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A、传染源B、传播途径C、易感人群 D、流行特征E、以上都不是
2、下列哪个传染病是甲类传染病:()
A、霍乱 B、非典C、麻疹 D、流行性出血热E、狂犬病麻风病
3、下列哪些不是乙类传染病:()
A、艾滋病B、SARSC、人禽流感D、肺结核E、麻风病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通过以下哪种途径传播:()
A、飞沫呼吸道传染B、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经口传染 C、苍蝇作为媒介污染食物经口传染
D、带病毒的蚊虫叮咬经皮肤入血E、接触传播
5、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等其中感染()患者的病情重,病死率高
A、H9N2B、H7N7C、H5N1D、H7N2E、H7N36、传染病三级预防中的二级预防又称:()
A、病因预防B、初级预防C、伤残预防
D、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E、以上都不是
7、下列哪种是不能肯定的人禽流感传播途径:()
A、呼吸道传播B、密切接触感染家禽C、直接接触病毒毒株
D、密切接触人禽流感病人E、以上均不是
8、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
A、病人和隐性感染者B、带菌者C、鼠D、狗E、蚊子
9、下列哪项不是霍乱的主要临床表现:()
A、腹泻B、呕吐C、脱水D、肌肉痉挛E、神经损伤
10、下列哪个不是肠道传染病:()
A、流脑B、甲肝C、伤寒D、菌痢E、脊髓灰质炎
11、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是:()
A、呼吸道传播B、消化道传播 C、接触传播 D、母婴传播E、以上均是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遵循()
A分级负责B.属地管理C.异地管理D.户籍管理
2。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为()
A.各级各类医疗机构B。疾病预防控制机构C.采供血机构D.教育机构
3。传染病信息报告报告人包括()
A.患者B.传染病防治执行职务的人员C.乡村医生D个体开业医生
4。以下属于丙类传染病的有()
A.甲型H1N1流感 B.手足口病C.细菌性痢疾D.流行性腮腺炎
5.传染病信息报告需要分型报告的疾病有()
A.炭疽B.病毒性肝炎C.梅毒及肺结核D.疟疾
6。发现以下()疾病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A.甲类传染病B。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病非典型肺炎C.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D.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
7。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
A.呼吸道传播 B.接触感染的猪或其粪便 C.周围污染的环境或气溶胶等途径传播 D.消化道
8.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有()
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B。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C.流行性感冒D.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
三、是非题(每题3分,共24分)
1、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三类共39种。()
2、霍乱、艾滋病都是甲类传染病。()
3、对于乙类传染病则要求诊断后24小时内进行报告。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采取本办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报告时间:发现后于2小时内报告。()
4、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
5、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是白蚊伊蚊。()
6、麻疹是是呼吸道传染病,病人隔离期自发病之日起至退疹时或出疹后5日()
7、对病、死禽和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应按照规定进行医学观察3天。()
8、流行学调查主要是对病人进行调查不需要注意个人防护。()
四、填空题(每题4分,共16分)
1、法定传染病分三类,共有种,其中甲类传染病病种,丙类种。
2、传染病报告实行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由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报告卡。
6.传染病防控制度 篇六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校卫生安全管理,做好我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高卫生管理水平,强化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消除隐患,杜绝学校传染病流行,保障师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学校做好晨午检。发现异常,立即排查。如发现传染病早期症状(发热、感冒、皮疹、腹泻、黄疸等)及时上报,并做好检查记录。及时发现病例并立即联系家长将患儿送往就医,直至病愈方可返校。
2、学校对因病缺勤的学生要及时了解,追查病因及时掌握情况。
3、加强学校的卫生管理,特别是室内外卫生、饮用水、厕所的卫生管理,定期检查,并对每日的消毒、通风等防控工作,进行检查落实,并作好记录。
4、加强传染源隔离。学校一旦发现病例,则需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加强消毒,开窗通风,并对现场消毒。如情况严重,经请示批准后作停课处理。
5、领导小组及时与当地医院联系,对疑似学生进行进一步诊断治疗。
6、对整个校园进行彻底消毒。
7、认真调查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
7.传染病人员培训制度 篇七
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 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的管理主体发生了变化, 由以前的卫生行政部门做为执法主体转变为由食品药品监督局为执法主体。执法主体的转变, 使《食品安全法》在实施的过程中, 不免存在执法主体在交接过程中的真空和漏洞。如2011年12月27日, 我县某某镇一新开业的餐厅出现的亚硝酸盐中毒事件。在此事件中, 该餐厅在开业前, 所有从业人员都未进行从业人员健康体检, 也未办健康证、餐饮服务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开业前未经过相关食品安全、肠道传染病防治、防止食物中毒方面的知识培训, 以至于在开业的当天就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导致就餐的多人发生食物中毒。后因流行病学调查, 在放置盐和味精的容器中检出亚硝酸盐。而该餐厅所聘用的厨师就正是农村流动厨师。
我县在已处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 80%以上的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 都是因农村聚集性聚餐而引发的事件, 而农村流动厨师是这些事件的关键一环。因此, 加强农村流动厨师的管理是一个关系到食品安全、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大事。
2 现状
农村厨师在乡村为广大村民的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聚集性聚餐中承担包席做厨的工作, 在做厨的整个操作过程中, 食品安全意识、卫生知识的强弱对食品安全、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和防止食物中毒非常重要。农村流动厨师因其流动性大、场所不固定, 在管理上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即使在健康体检上, 农村流动厨师也不一定主动地参加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和办健康证。经摸底调查, 我县现有农村流动厨师600多人。
2014年9月至10月, 我县食品药品监督局和县疾控中心, 对乡镇流动厨师进行了从业人员健康体检, 共体检406人, 并对他们进行了“食品安全”、“肠道传染病防治”和“防止食物中毒”等相关知识的集中培训, 发放体检合格“健康证”和食品安全培训“合格证”404人, 强化了对农村流动厨师对食品安全意识的认知和管理。农村群体性聚餐是农村发生食品安全、肠道传染病病和食物中毒发生的重要场所, 所以严格加强管理是在必行。
3 建议
对加强农村食品安全、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和食物中毒, 以及农村厨师的管理, 笔者有以下建议:
(1) 政府是《食品安全法》和《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的牵头者, 在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实施过程中, 政府应责无旁贷。宣传好、实施好、贯彻好《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 是减少肠道传染病和防止食物中毒的关键。
(2) 行政执法主体和卫生职能部门, 应该形成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 对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餐饮服务人员, 要加强对卫生知识和《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和培训, 在事先预防上狠下功夫, 使从事与食品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和从事餐饮活动的从业人员, 真正的了解食品安全、肠道传染病和防止食物中毒的相关知识。让农村流动厨师自觉的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不能只是事后的执法和对相关事件的处罚。
8.传染病报告制度 篇八
一、传染病登记和初次报告
责任报告人在接诊所有就诊病人时,必须在登记本中做好记录,做到与挂号和处方签相符。初次接诊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时,必须在传染病登记本中做好记录,笔迹清楚,不缺项。同时立即按填卡要求填写完整的传染病纸质报告卡。
责任报告人在做出乙肝、肺结核、艾滋病、血吸虫病等慢性传染病诊断时,如已知该病例曾经作出诊断并被报告过,则本年度可不再进行报告;如对该病例的报告情况不清楚,或在同年内多次接诊的该类病例(包括复发病例),则仅对首次就诊进行一次报告,再次就诊且诊断结果未发生变更时则可不再进行报告。发现乙肝病原携带者,可不进行网络直报,但需进行登记,以周为单位报告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订正报告
责任报告人发现已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因该传染病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报告,并注明订正前报告病名)。
三、报告病种及时限
(一)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 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 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二)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 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三)遇以下情况要立即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或院感控制科):
1、甲类传染病的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鼠疫、霍乱;
2、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中的肺炭疽;
3、检诊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脊髓灰质炎(包括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炭疽、流行性脑膜炎、艾滋病、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白喉、百日咳、15岁以下新报告的乙型肝炎、急性血吸虫病、疟疾、其它当地新发或少见急性传染病;
4、不明原因肺炎、突发原因不明传染病、传染病聚集性发病。
xx医院
9.传染病报告制度111 篇九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是从地方到中央各级党政领导制定工作规划和施政的一个组成部分,对评价防治效果,开展检疫工作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使疫情报告达到全、快、准,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责任疫情报告人一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时间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疫情。
二.责任疫情报告人对诊治的传染病应及时、完整、准确的作好疫情登记和填写疫情报告卡。
三.传染病爆发流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责任报告人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疫情。
四.接到报告的疾控中心,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上级疾控中心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至当地政府。
五.各医疗单位,每周必须自查疫情报告情况一次,发现漏报及时补报,并于每月25日向当地疾控中心填报疫情报表。
六.每年10月疾控中心对所管辖区内的医疗单位按比例进行一次疫情漏报调查,根据上级的安排,定期开展居民漏诊漏报调查。
七.任何人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情节严重者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邢台桥东赵荣军中医诊所 消 毒 隔 离 制 度
一.医护人员上班时服装整洁,不得穿工作服进食堂和外出。
二.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地面每日用湿拖布擦洗,床、桌、椅每日擦洗抹布要专用。诊断室、治疗室、处置室等应保持室内整洁,每周大扫除一次。厕所必须保持清洁,便器应每次用后清洗消毒。
三.无菌器械、容器、敷料罐、持物钳等要定期灭菌。消毒液要定期更换,体温计用后要用消毒液浸泡。
四.各种医疗用品使用后均要消毒。清洁用具应专用并每日用红外线消毒,每日用化学药物熏蒸消毒,并做好记录。
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诊疗、换药、处置前后均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注射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六.已用过和未用过的物品有明显标记,并分开放置。定期检查无菌物品是否过期,不得使用过期物品。
七.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敷料、棉球等医疗废物,必须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处理,决不能乱扔、乱放。
八.传染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应按常规隔离,病员的排泄物和用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未经消毒处理不得带出或给他人使用。
九,接触传染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应穿隔离衣,戴口罩,穿工作罩,穿工作鞋。
十.凡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病员用过的物品应作特殊严格消毒处理,用过的敷料要烧毁。邢台桥东赵荣军中医诊所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一、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必须由取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环保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的集中处置单位统一收集处置,不得出售给个体商贩、废品回收站或交由其他任何单位收集处理。
二、医疗一次性废物应分类放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须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由专人应用专用的转运工具按照确定的时间、路线转运到指定贮存地点。转运工具和容器使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
三、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在标签上注明。
四、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五、使用过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如针灸针、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和输血器等物品必须就地进行消毒毁形,放入锐器盒,交由有资质的处置单位回收
六、锐器不应与其他废弃物混放,用后必须稳妥安全地置入锐器容器中,放入锐器盒,交由有资质的处置单位回收
七、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应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科室产生的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八、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九、加强监督,定期检查。
邢台桥东李汉群中医诊所
医 师 工 作 职 责
1.坚持依法执业,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2.严格执行门诊工作制度,带口罩、帽子,穿好工作服.3. 要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耐心细致询问病情、病史、用药情况及药物过敏史等,并对病人做认真仔细的检查。
4、医师必须认真写门诊病历,做好门诊登记,向患者交待治疗方面的注意事项,对需要转诊的患者及时提出处理意见。
5.医师应根据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据处方。
6、根据社区疾病发生、流行的特点,负责社区健康状况调查和社区健康诊断,做好社区居民的卫生宣传工作。
7、负责疫情登记、报告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
8、负责社区的健康咨询门诊工作。
9.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培训,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精益求精,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10.传染病人员培训制度 篇十
医院感染也称院内感染, 护理人员院内感染是指护理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因职业性质而获得的感染。可以是在医院工作期间显示出感染的症状, 也可以是在医院工作后一定时间内出现症状, 也可为无症状的病原携带状态[1]。传染病病房护理人员的护理对象大多为具有传染病的患者, 护理人员在实施生活护理、进行治疗操作过程中接触患者的飞沫、排泄物、血液、体液的机会多, 所以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比普通病房高。尤其是在传染病爆发流行期间, 传染病房的护士是高危易感人群之一。2003年全球爆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疫情, 据统计, 其中护理人员病例占总病例的比例高达20% (个别省份高达50%) 。在流行期后期, 由于防护措施得力, 护理人员的发病数逐渐减少。所以, 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识”、“知”、“行”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2]。在传染科病房, 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在咳嗽、咳痰、打喷嚏时都会将病原微生物散布在空气中, 护理人员常与患者近距离接触, 因而患者对护理人员会造成呼吸道感染的威胁。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也是一大传染源, 同时经血液传播的HIV、HBV、HCV也是护理人员生物危害的主要种类之一。因此, 应积极做好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笔者现将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作简要阐述, 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
1 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
1.1 血源性传染病的感染
据报道, 美国每年有数百名护理人员死于工作中感染的血源性传染病, 平均每天死亡1人[3]。护理人员被已被病毒污染的注射针头刺伤是最为危险的感染途径之一, 主要发生在穿刺和拔针后的锐器处理操作过程中。临床护理人员承担着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的用后清洗消毒处理工作, 由于医疗物品使用后表面上污染了大量的细菌等微生物, 而且带血的器械上可能还污染了经血液传播的病毒[4]。因此, 对于条件好的大型医疗机构来讲, 基本上能够配备全自动或半自动密闭式器械清洗消毒器, 从而可以降低护理人员受感染的风险。但国内众多的中、小型医院由于资金的缺乏等原因, 专业清洗设施配备不完善, 仍处于护理人员手工清洗的状态, 所以工作中存在着被喷溅、直接接触、发生锐器伤等被感染的风险。
1.2 安全注射意识淡薄
不安全注射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问题。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在成年人中比较少见 (1%~2%) , 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10%~30%的医务人员或口腔科医务工作者曾感染过或正感染HBV[5]。由于护理人员对安全注射认识不足或理解不正确, 或虽有安全注射知识和操作技能, 但实际工作中并不按要求去做, 致使不安全注射成为护理人员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1.3 空气污染
病原体经空气传播疾病是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空气微生物来源于呼吸道分泌物、伤口脓液、皮屑等, 干燥后形成菌尘, 通过飞沫、咳嗽、咳痰、打喷嚏、清扫、人员走动、空气流动等方式传播疾病。护理人员长期处于医院空气污染的环境中, 所以容易引发医院感染。
1.4 手污染
手是病原体散播病毒的主要途径之一, 医院感染80%是由手引起的。曾检测过护理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未洗手者的带菌率为100%[6]。医院内的耐药菌, 特别是多重耐药菌在患者之间的传播, 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手进行的。所以, 护理人员洗手的依从性低是感染病毒的原因之一。
1.5 其他相关因素
医院感染管理机构不健全, 制度不完善, 不能有效开展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的监测和防护工作, 医疗机构缺乏必要的防护设施, 护理人员自身对医院感染的认识不足, 预防观念薄弱以及护理人员日常工作压力大, 易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 处于易感染状态等, 都是造成被感染的相关因素。
2 个人防护的具体措施
2.1 树立安全理念, 提高防护意识
新入传染科的护理人员会有陌生、恐惧、紧张心理, 而且相关预防知识缺乏, 因此, 入科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应从护理人员新入科起, 做好专科培训。应对其讲解传染科各种疾病的特征、治疗、护理, 传播途径、消毒隔离措施、自身防护等内容, 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培训方式进行职业安全教育, 树立“以人为本、管理干预、促进健康”的管理理念, 让护理人员了解工作环境的恶劣性及自身防护的重要性, 从而重视自身职业安全与健康, 将安全理念贯穿于实际工作中, 加强自身防护, 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2.2 强化护理安全管理, 创造护理安全文化
对护理人员实施安全教育培训是减少院内感染的主要措施。医院应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规范传染科护理操作的各个环节, 重视专科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将护理安全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思路运用到护理管理工作中去, 即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启动护理人员自我意识, 感悟工作责任, 唤起有意注意, 调控负性情绪, 引导正确的归因方式等营造“人本安全”氛围, 从而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培养和影响护理人员对安全护理的信念和态度, 以促使其安全护理行为的养成。这样不仅能给患者提供安全、无差错的护理, 还能保护护理人员, 保证其生理和心理健康。
2.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改善工作环境
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与工作量呈正比关系, 有序的工作环境、工作人员良好的心态是保证操作顺利的前提。因此, 科室应合理配备人力资源, 避免护理人员超负荷、加班工作。同时, 应改善工作环境, 为护理人员提供相对安静的环境, 从而减少职业损伤的发生。护理人员编制短缺、工作量大是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此可采取弹性排班制, 实施人性化管理, 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工作等, 如对身体不适的护理人员及时安排休息, 使护理人员感到温暖与关怀, 使其尽量减少接触传染源的机会, 减少自身感染。呼吸道传染患者可能因为病情需要进行床旁摄片, 病房空气消毒可能采用紫外线或三氧消毒机消毒等, 这些都会增加护理人员暴露于不安全环境中的机会。长期的辐射, 容易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障碍, 护理人员要学会保护自己躲避放射线的照射, 医院管理者应多关注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尽量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丰富护理人员业余文化生活, 多开展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 从而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4 体检与免疫接种
医疗机构应建立职工体检制度, 对招聘人员应进行岗前体检, 包括胸透、乙型肝炎系列、肝功能、血常规等。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 乙型肝炎病毒总感染率高达60%[7]。所以, 应将护理人员接种乙肝疫苗的计划提到日程上来, 尤其是口腔科、透析室、供应室、手术室等高危科室的护理人员。
2.5 空气传播预防
最简单的空气净化措施是自然通风, 可使空气中细菌密度降低, 还可选用紫外线灯、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等。临床护理人员接触呼吸道患者时应穿隔离衣裤, 戴16层棉纱口罩, 每4小时更换一次, 污染潮湿时随时更换。要做好口罩管理, 不戴时应将口罩内面折叠放入工作衣上面的口袋里, 及时定期清洗口罩送供应室高压消毒。
2.6 保持手卫生, 掌握戴手套指征
医务人员的手是外源性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 护理人员是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隔离技术的具体执行者, 因而护理人员手的清洁消毒是非常重要的。有效清洁双手是切断病原菌传播, 减低医院感染发生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对洗手指征、方法均有明确规定, 每日洗手频度应保持在医生大于30次, 护理人员大于35次[8];在接触每位患者后及处理患者用物后、每次操作前后都应用流动水洗手;采用六步洗手法, 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洗手时必须用洗手液认真揉搓双手及手腕部, 注意指尖、指缝、指关节等部位, 然后用流动水冲洗;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最好改善工作人员洗手设施, 配备专用洗手池, 改手拧式水龙头为脚踏式或头触式或红外线感应开关, 洗手后不能在工作服上擦拭, 应烘干双手或者用纸巾擦拭;在给每位患者操作前后要洗手, 以免造成交叉感染;当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或当护理人员或患者皮肤粘膜有破损时, 均应戴手套, 有资料显示, 戴手套后即使遭遇针刺, 其感染率较未戴手套者下降了50%[9], 但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在脱去手套后, 应立即洗手。
2.7 规范操作规程, 预防锐器伤
在进行治疗和护理时, 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熟练掌握锐利器械操作技术。在进行侵袭性操作过程中, 要保证充足的光线, 并注意防止被针头、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操作中, 用物放置有序, 做到忙而不乱, 对不合作的患者要有助手协助;操作后, 要及时小心清理,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锐器盒内, 避免用手相互传递锐器, 禁止回套针帽, 减少用物处理环节。
2.8 正确掌握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完整的皮肤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后, 在用流动水冲洗后, 再用洗手液或肥皂搓洗, 最后再用流动水冲洗干净, 黏膜污染处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反复冲洗。有伤口时, 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 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 尽量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然后用流动水冲洗→洗手液或肥皂水搓洗→流动水冲洗干净→消毒→包扎→报告→相关抗体检测 (接种疫苗或预防用药, 必要时评估) →心理干预。职业暴露后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是预防职业暴露的关键, 当护理人员发生各类职业暴露后不要回避, 应及时上报。
2.9 加强传染病患者的管理
科室对痰菌阳性的结核、乙肝、艾滋病等患者应按国家传染病的要求严格隔离, 集中管理, 在晨间交接班时进行提示, 使医务人员心中有数, 在护理此类患者时加强注意。对住院患者做好健康教育, 使之遵守病房管理, 出行戴口罩, 指导他们在咳嗽或打喷嚏时应转向侧边或用卫生纸捂住口鼻, 礼貌咳嗽, 不随地吐痰, 痰吐在纸上包好进行焚烧或入厕水冲, 防止病菌传播, 减少感染机会。
2.1 0 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工作
切断传播途径是搞好传染病管理的重要环节, 不仅要对患者宣传消毒隔离的必要性, 也要对来探视的家属进行宣传教育预防传染病的常识。增强全民的保健意识, 防止传染病危害人体健康。
2.1 1 合理化建议
建议护理人员每天能够均衡饮食, 补充营养, 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生活有规律、保证睡眠、不吸烟、少饮酒, 劳逸结合, 合理休息;坚持体育锻炼和耐寒锻炼, 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工作中不要有恐慌心理, 避免过度防护, 保持良好的心态。
传染病院护理人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职业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职业安全不容忽视, 个人重视和行政干预是最大限度降低职业危害的关键。制订相关规章制度, 做好职业防护教育, 用观念指导实际工作, 用实际工作强化理念, 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 预防各种危害因素对护理人员造成的影响。同时, 应加强规范化护理管理, 以有效控制感染[10], 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2]沈冰.提高洗手依从性的6条金标准[J].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 2005, 15 (12) :1407.
[3]袁丽, 蒋红.高职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0) :795-796.
[4]宋慧.医院机械清洗热力消毒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5) :475-476.
[5]张小容.护理人员自身防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1) :29.
[6]张晓春, 林树建.200名护士洗手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 11 (4) :261.
[7]曹明霞.血源性传播疾病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 1999, 14 (1) :51-52.
[8]牛秀成, 张树德.护理人员洗手技术与再污染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8, 8 (2) :88.
[9]钟秀玲.医院供应室的管理与技术[M].北京: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6.
11.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 篇十一
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1
一、疫情领导班子:由主管业务副院长、疫情管理科长、疫情管理人员、医务科主任、护理部主任、感控科科长、质控科科长,组成传染病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负责对传染病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每年对上传染病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根据最新情况制定相关传染病有关制度。
二、疫情管理的内容:根据传染病法规定的37种传染病为报告病例。
三、具体实施:
1、每年新职工岗前培训必须有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的内容,学习结束必须进行考试。
2、要求每个科室每年至少学习传染病法一次,并有签到及每人学习后考试成绩或学习心得存档。每个科室的副主任或科聘主治医生为传染病监控医生。
3、门诊医生有完善的门诊日志。(如果在大医院,就诊病人较多的情况下,可以由护士帮助填写相关内容,待病人就诊结束,再补充诊断等)门诊日志内容包括:姓名、家长姓名(14岁以下患儿时必填)、性别、年龄、详细家庭地址、就诊时疾病临床表现、就诊后初步诊断、诊疗情况、处理。
4、出入院登记本的管理。病人入院后,必须填写完整的相关内容(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详细家庭地址,入院诊断);出院时,必须根据病历所书写的最后诊断填写病人的出院诊断。
5、检验科结果登记必须有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就诊科室、床位号、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检验科检验人员签名。
6、放射科结果登记必须有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就诊科室、床位号、检查项目、放射结果诊断、放射科医生签名。
7、门诊医生接到病人结果报告单后,做出诊断,如有报告病例,则按传染病报告卡要求填写完整疫报卡后将报卡送至门诊办公室,由疫情管理人员去收卡。
8、病房内,要求每位上班医生对新送到科室的所有化验或检查单结果进行分析,诊断(因为医生值出的时候,是休息至第二天的,按法律,从结果报出到网上直报,乙类必须为6小时内),如有诊断传染病例,则按传染病报告卡要求填写完整疫报卡,由护士过医嘱后,与出院卡并放一处,以利疫情管理人员收卡。
9、每天分早上和下午两次到科室进行签收传染病疫报卡(包括节假日,如要做到,必须有3人轮换),方能保证传染病报卡的按时报出。
签收的目的为明确疫情报告人及疫情管理人员责任;并在签收的同时审卡填报内容,保证内容完整;对伤寒、狂犬病等某些特殊病例可及时对病人进行调查;对于结核病、乙肝等容易多次入院就诊的病人,经过调查,可排除一年内重复上报的可能,这样,传染病卡上报的质量就能得到保证。
10、当天疫情粗略检查:每天疫情管理人员到放射科及检验科对当天所报出的结果进行检查,如有应上报的传染病结果,则检查是否有上报。(如有未上报的门诊病人,则查找开单医生,确定为病房临时出门诊的医生所填写的单,则由疫情管理人员根据该医生的门诊日志帮助填写并上报。)
11、每月中旬,必须查阅全院上月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出院病历、放射科检查结果及检验科检验结果。(这要求管理人员必须配足,要完成如此大量的工作,必须要求2位专职人员)
12、每月在质控简报中通报上月疫情报告情况(包括疫情动态,迟报、漏报的检查结果,并作出惩罚通告)。
在门诊日志和病房出入院登记上,还有第二个方法,可以减少很多工作量,当然,只是减少疫情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但却增加医生的工作量。那就是网络管理。
1、病人医疗资料在入院6小时内必须完整记载在计算机病历内。
2、医院所有检验和检查结果,必须在网上向科室报出。
3、当然,病人少的情况下,管理不是很难,但大医院病人多的情况下,操作就不容易了,那么,这还要求计算机的功能上,必须增加相关字串提示功能,这样,每当出现相关的诊断或检验、检查单结果的时候,我疫情管理人员就能及时得到资料,督促报告。
4、网络管理的好处就是只要有病人就诊、出入院,所有资料在计算机内,只要有相关疫情内容,可及时发现,则可避免迟报和漏报,亦不用每月进行病历检查。
四、如果出现传染病的迟、漏报现象,除外依照传染病法追究情况外,可由单位按照情节严重与否进行相当处罚(在没有发生传染病因此发生流行或暴发的情况下)。
如查出有迟报的病例,可以扣罚接诊医生、传染病监控医生每人各5元,并在医院简报或质控简报中提出批评;如有漏报,各扣罚接诊医生、科传染病监控医生每人各50元,并在医院简报或质控简报中发出通报批评;如传染病发生漏报三次者,接诊医生当年不得参加工作评优,晋升一律推迟一年。
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2
(一)传染病
1、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病人,禽流感、肺炭疽、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立即报告(2小时内)防保科,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2、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在12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3、认定发现传染病的时间,在一般情况下,病区以化验室结果报出的时间为准,1天或1天以上为迟报,3天或3天以上为漏报。
4、门诊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符合临床症状的传染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按法定报告时间报出,否则,按不报定性。
5、对发现法定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不报或漏报的责任人,每发现一例,扣奖金100元;每发现一例迟报的责任人,扣奖金50元。
6、发现甲类、乙类传染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必须填写报告卡,填写报告卡必须按规定填写清楚,不得缺项,如发现缺项,每项扣奖金5元。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医院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条款可予1000元以下的处罚,情节较严重的,按有关法律,给予直接责任人行政处分。
1、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因不报或漏报,造成严重后果的。
2、造成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医院内感染、实验室感染和致病性微生物扩散的。
3、因执行职务人员工作疏忽,末及时采取措施,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
(二)慢性病、职业病
1、被确定为需要报告的慢性病,按规定的报告制度向防保科报告。
2、医务人员在日常门诊,住院工作中发现居住市区的病人,患有冠心病急性发作,新发糖尿病、恶性肿瘤等规定的慢性病必须在出院前报防保科,否则作漏报处理,每发现一例扣奖金50元。
3、填写报告卡必须按规定填写清楚,不得缺项,如发现缺项,每项扣奖金5元。
4、医务人员在日常门诊,住院病人中发现急性职业病、急性职业中毒或疑似病人,以及属于在生活中误服或口服引起的农药中毒病人时,应及时(2小时)向防保科报告,并在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向防保科索要)。末按要求及时报告或瞒报、漏报的,每发现一例扣奖金50元。造成严重后果按相关条例处理。
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3
为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管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学校内的发生与流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疫情报告小组:
组长:杜红梅
副组长:耿孝寅
组员:印志静、黄亦平、各年级组长与教师。
二、具体措施:
1、为严防传染病疫情在学校内传播流行,设置学校传染病疫情主要报告员(张薇),疫情报告员要依法履行职责,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按照以下要求向发病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单位报告。
——疫情报告员在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
——疫情报告人在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在规定时间内报告。
——疫情报告人在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报告。
2、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校内发生传染病,每一位教师均为义务报告员,应立即报告学校领导,第一时间告之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员,由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员与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单位联系立即采取有效隔离措施,严防传染病出现须发和多发病例。
3、班主任严密观察学生健康状况,发现异常立即安排专人到医疗部门就诊治疗,防止传染病发生。如果出现传染病的迟、漏报现象,除对外依照传染病法追究情况外,学校按照情节严重与否将与当月和年终奖金挂钩。
4、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学生时,立即采取隔离措施,请示校领导,进一步到医疗单位诊治。
5、加强传染病防治意识,对未上课同学要立即与家长联系,询问未上课原因,做好传染病的疫情报告。
6、加强学生的晨检制度,发现可疑传染病时,要立即报告领导,逐级进行核实诊断。
7、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疫情报告员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发现传染病疑似病或诊断病人时,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进行投药和预防工作,防止传染病进一步扩大或续发。
8、学校领导要及时下班级,收集未上课学生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生病状况,对传染病做到防患于未然。
9、学校疫情报告员发现传染病病人或传染病疑似病人时,不得隐瞒、谎报或缓报。如因疫情报告员玩忽职守造成学校内传染病传播流行,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0、学校传染病疫情即时进行直报,同时由疫情报告员汇总登记在《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本》上备查。
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4
1.医务人员在诊疗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疫情或者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时,应遵循《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2.传染病报告病种(37种)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甲传染病(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传染病疫情报告时限:甲类传染病2小时;乙、丙类传染病24小时。
4.发现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必须立即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及医教部,医教部应于2小时内向医院领导及上级卫生部门报告,首诊医生于2小时内上报《传染病报告卡》。
5.出现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时,应按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和方式报告疫情。
6.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
7.地方传染病病员向区疾病控制中心网络直报,部队传染病病员应向医院预防保健科报告,由预防保健科向卫生处报告。
8.发生食物中毒、大批不明原因病员、当地未有过或者国家已宣布消灭的传染病时,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应立即报告医教部,同时向院首长报告,医院应在最短时间内向上级卫生部门报告,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9.严格登记制度。门诊、急诊各接诊医师、放射科、检验科必须建立疫情登记本,做好接诊病例登记,对接诊及检出的传染病病员必须详细登记,及时报告。
10.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要求。
11.未经批准,不得对外通报、公布和引用发表未经公布的传染病疫情。
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5
一、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
(一)我院承担责任范围内传染病疫情信息的监测、报告任务,我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执行首诊负责制。谁发现、谁报告,疫情管理实行责任追究。
(三)医院在门、急诊设立预检分诊点,对发热、疱疹和腹泻病人进行预检、登记、分诊,及时监测、分诊传染病患者。
(四)传染病专职员随时通过院内信息化系统进行传染病疫情主动监测,另设专人对疫苗针对传染病进行主动和被动监测。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传染病。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传染病分为甲类(2种)、乙类(26种)和丙类(11种)。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2、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3、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传染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尖锐湿疣、结核性胸膜炎等和其他爆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4、不明原因肺炎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5、群体性疾病、疑似或确诊的罕见传染病及在同一单位、同一地点和同一家庭发现三例以上的传染病例。
(二)报告时限
1.报告时限的计算:以检验科(或放射科)阳性结果确定时间或门诊日志、病历等记录的诊断时间为起始时间,以网络直报系统的录卡时间为截止时间。
2.甲类和乙类中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或病原携带者(炭疽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炎、群聚传染病患者应立即电话报告疾病预防控制科,疾病预防控制科立即向主管处室领导和区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在各级会诊后属报告范围者,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
其他乙、丙类传染病于诊断当时通过医院内网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经核对无误后上传,疾病预防控制科24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
(三)报告病例分类与分型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应分型报告。
(四)专病报告
1.肺结核病报告
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责任报告人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根据《传染病患者救治及转诊制度》进行上报和联系转院,转院前完善相关病历资料,填写《结核病患者转诊单》,一联交传染病患者,另两联随《传染病报告卡》上传疾病预防控制科。
2.艾滋病报告
HIV初筛试验阳性者报告为“疑似病例”,初筛后确认阳性者报告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3.肝炎报告
乙肝、丙肝分急、慢性诊断,首次接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传疾病预防控制科,复诊患者不再进行报告。
4.性病报告
发现初次确诊的性病患者,首诊医生要按时限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传。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只报告初发病例。
(五)节假日等非正常工作时间疫情报告
夜间和非工作时间发现甲类和乙类中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或病原携带者、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新发传染病、群聚型传染病、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首诊医生要立即电话报告医院总值班,总值班立即报告疾病预防控制科及区疾病控制中心,同时临床首诊医生要立即采取就地隔离措施,防治传染病扩散。
其他乙、丙类传染病应于发现当日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传。
(六)疫苗相关法定传染病的报告与监测
首诊医生发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麻疹、乙脑等病例时,应立即电话报告疾病预防控制科预防接种门诊(2351),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前往流调。
AFP监测内容:
脊髓灰质炎;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神经根炎;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单神经炎;神经丛炎;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急性多发性肌炎;肉毒中毒;
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短暂性肢体麻痹。
(七)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
1.填卡医生要按照传染病报告卡所附“填卡说明”,对卡中的内容逐项认真填写,“*”号必填。注意字迹清楚、项目齐全、内容符合逻辑,报告及时准确,不得有漏项、缺项。
2.报告卡中的“发病日期”是指本次传染病症状开始出现的日期或初检日期,不明确时填写就诊日期。“诊断日期”应为本次诊断传染病日期。
3.卡片上没有列入的诊断名称,填写在“其他”一栏。
4.14岁及以下儿童要填写家长姓名、联系电话,并详细填写现住址、所在学校或幼托机构的名称及班级。城市准确到门牌号,农村准确到乡、村、组。
5.对报告患者诊断变更、患者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报卡类别选择“订正报告”,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三、传染病信息管理
1.任何人发现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疑似患者不得瞒报、漏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首诊医务人员对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
2.疾病预防控制科通过内网传染病报告系统进行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并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及诊断时间等逐一进行审核,确保上报信息准确无误;发现问题卡片时应及时与患者首诊医师联系,核对患者门诊或住院病历及其他相关登记信息后完善报告卡内容,同时应进行报告卡查重并剔除重卡,最终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定期进行疫情资料分析。
3.医护人员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将传染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医务人员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传染病疫情调查、采样与处理。
4.责任疫情报告人迟报、漏报、疾病预防控制科应督导相关人员在规定时限内进行补报,同时按照规定落实奖惩制度;对造成传染病传播和流行的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5.新入院的医务人员必须接受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实行考核合格上岗制。
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6
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1、医务人员在诊疗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疫情或者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时,应遵循<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2、传染病报告病种(37种)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传染病疫情报告时限:甲类传染病2小时;乙、丙类传染病24小时。
4、发现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必须立即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及医教部,医教部应于2小时内向医院领导及上级卫生部门报告,首诊医生于2小时内上报<传染病报告卡>。
5、出现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时,应按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和方式报告疫情。
6、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
7、地方传染病病员向灞桥区疾病控制中心网络直报,部队传染病病员应向本院预防保健科报告,由预防保健科向学校卫生处报告。
8、发生食物中毒、大批不明原因病员、当地未有过或者国家已宣布消灭的传染病时,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应立即报告医教部,同时向院首长报告,医院应在最短时间内向上级卫生部门报告,同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9、严格登记制度。门诊、急诊各接诊医师、放射科、检验科必须建立疫情登记本,做好接诊病例登记,对接诊及检出的传染病病员必须详细登记,及时报告。
10、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
11、未经批准,不得对外通报、公布和引用发表未经公布的传染病疫情。
医院感染消毒、灭菌、隔离制度
1、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遵循医院感染标准预防原则,认真执行隔离防护措施,注意医务人员和病员的双向保护。
2、医务人员上班时必须按要求着工作服,接触病员前后要洗手,操作中接触血液或体液,必须戴手套,并根据情况穿隔离衣、戴护目镜。
3、医务人员应按要求使用流动水洗手,保持手部皮肤清洁,必要时使用消毒剂或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4、医务人员在接触病员前后,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的皮肤、粘膜及侵入性操作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传染病房等重点病房时,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脱去手套后等情况下必须洗手。
5、住院病员的安置应感染病员与非感染病员分开,同类感染病员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员单独安置。
6、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7、病床应一床一巾湿式清扫,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清洗晾干。
8、地面湿式清扫,当有污染时先用消毒剂处理后再清洁。拖把应分区设置,标记明确,悬挂晾干备用。
9、病房应严格执行消毒常规,病员出院、转科或死亡后,所有物品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10、治疗室、换药室、监护室、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急救室等重点诊疗场所,必须有严格的人员进出规定,定期消毒。
11、进行无菌操作前必须洗手、戴口罩、戴帽子,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12、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13、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消毒或灭菌方法。凡耐热、耐湿的物品如手术器械、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法。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法。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或其他低温方式灭菌。消毒首选煮沸、流通蒸汽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时选择化学消毒方法。
14、医务人员要了解化学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以及使用方法,根据不同情况合理选择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及灭菌剂。
15、配制化学消毒剂时必须检测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
16、更换消毒、灭菌剂时,用于浸泡消毒、灭菌物品的容器必须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17、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传染病病员和特殊细菌感染病员用过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或灭菌处理。
18、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消毒或灭菌处理。
19、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棉签、针头、刀片等医疗废物在科室按规定使用专用收集袋或利器盒分类放置,对医疗废物种类、数量等详细登记,由护保中心统一收集、运输、暂存,转交指定的医疗废物处置厂家,交接登记项目齐全。
艾滋病消毒隔离防护制度
1、对可疑或确诊的艾滋病病员采取“血液/体液隔离”措施,单人隔离,同种病原感染者可同室隔离。
2、接触病员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戴手套,脸部可能被血液或体液溢出及溅落污染时应戴眼罩,脱手套后洗手。
3、在血液、体液可能污染工作服时应穿隔离衣。
4、接触病员及污染性物品后立即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洗手。
5、处理所有尖锐利器物品时,小心操作,防止锐器损伤。
6、被病员血液及体液污染的器械、用品、被服,应按“消-洗-消”的原则进行处理。
7、医疗废物分类放置,放入专用医疗废物收集袋或利器盒,采用双袋包装处理,标识明显。
8、病人出院后病房、床单位、所有物品进行终末消毒处理,用含氯1000mg/l消毒液擦洗、浸泡消毒。
9、建立医务人员锐器损伤报告和登记制度。发生针刺后应立即用除菌皂及清水冲洗皮肤伤口,粘膜则以清水冲洗。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进行相应的处理及追踪观察。
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7
1、认真按实记载门诊日志,门诊日志为发现、检索传染病的基础资料。15岁以下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必须记载家长姓名、学校年级及班级。
2、检验科、放射科发现传染病的阳性结果时,要询问并登记病人的详细住址和电话号码,同时电话报告防保科和临床首诊医师。
3、临床首诊医生在接到检验科或放射科的报告后,应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告防保科。
4、传染病疫情报告实行首诊负责制,任何责任疫情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新的传染病报告卡,卡上标记的星号必填,同时报告防保科。对于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在短期内填写传染病订正卡,并上报防保科。
5、防保科根据传染病报告要求,立即进行网络直报或卡报市疾控中心,并认真填写传染病总登记簿和肺结核转诊登记簿,保存传染病报告卡3年。
6、对于15岁以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疾病病人应立即电话报告防保科,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求询问患儿家长姓名、住址、电话号码。
7、报告时限:甲类和乙类甲管的传染病在2小时内,乙类传染病在6小时内,丙类传染病在12小时内。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于2小时内向医院办公室、卫生局报告。
9、住院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电话报告防保科,同时转尘洁分院治疗(肺外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除外)。
【传染病人员培训制度】推荐阅读:
传染病知识培训制度08-01
连坪完小传染病防治宣传培训制度10-19
传染病培训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考试题12-18
传染病防控流程制度07-08
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07-14
传染病防控消毒制度08-12
传染病诊断转诊制度09-05
小学传染病报告制度10-02
传染病的知识培训08-25
2015传染病培训总结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