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正文

2024-07-17

高平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正文(精选5篇)

1.高平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正文 篇一

开平市二○○六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作者:开平市统计局 加入时间:2007-6-25 11:02:43 点击数: 1307

(2007年4月30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镇级经济和税源经济。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保持较快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2006年,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运行质量同步提高,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1.61亿元(当年价),比上年增长13.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81亿元, 增2.36%;第二产业增加值66.94亿元,增长17.42 %;第三产业增加值51.86亿元,增长11.72%。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7:50.9:39.4。按户籍人口计人均生产总值19342元。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仍不合理,镇级经济发展不平衡;土地、能源等资源约束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生产成本增加;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旅游业未形成产业链,对住宿餐饮业等第三产业的拉动力仍不够。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2006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4.09亿元,农业发展速度104.50%,比上年高3.78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总产量23.73万吨,增7.98%,其中稻谷21.66万吨,增9.08%;水果总产量3.02万吨,减7.22%;蔬菜总产量36.67万吨,减0.26%;肉类总量5.05万吨,增1.20%;水产品产量3.20万吨,增8.28%;花生总产量1.11万吨,增6.71%;甘蔗(含果蔗)总产5.30万吨,增12.39%。

2006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增长,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1.34万亩,增8.54%,其中水稻种植面积60.09万亩,增10.87%;蔬菜播种面积28.75万亩,减1.33%;花卉种植面积1.34万亩,增26.95%。

畜牧业生产成果显著,全年生猪出栏量33.76万头,家禽出栏量2095.08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2.23%和4.20%;禽蛋产量稳步增长,全年总产量10692吨,比上年增长17.44%。

全市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19.48亿元,增长9.77%,其中集体企业11.14亿元,减12.97%。乡镇企业总产值232.91亿元,增9.63%,其中集体企业12.56亿元,减11.89%。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6年全市工业稳步发展,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2.05 亿元,比上年增长17.15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5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8.1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89 %。按企业经济类型分: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累计完成114.15亿元,比上年增长25.22 %;国有企业累计完成5.33亿元,减84.21%;集体企业完成2.17亿元,比上年减44.78%;股份制企业完成3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0.05 %;私营企业完成34.59亿元,比上年增长26.00 %;其他企业完成14.02亿元。

生产规模扩大,经济效益继续向好。2006年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5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194.37亿元,产品销售率95.8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90.31亿元,增长16.1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3.71%,实现利税总额14.56亿元,比上年减2.48 %,其中利润总额6.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3 %。

建筑工程结算收入有所增加。全年建筑安装总产值13.47亿元,比上年减3.99%。工程结算收入12.79亿元,比上年增9.41%。实现利税总额0.21亿元,减32.26 %。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市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6.41亿元,比上年增长21.33%。其中:基本建设完成10.06亿元,增长26.10%;更新改造完成投资5.31亿元,增长14.39%;房地产完成投资4.09亿元,增长67.54%;其他项目完成投资12.95亿元,增长0.61%。全年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施工项目164个,比上年增加2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47个,全投项目102个。民资投资稳步增加,全年民资直接投资16.46亿元,同比增长13.44%。

2006年商品房施工面积61.6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53%;竣工面积16.33万平方米,比上年减1.92%;住宅销售面积21.27万平方米,比上年减14.95%;住宅销售额2.50亿元,增长4.17%。

镇级投资项目增加,2006年全市镇级固定资产完成投资14.65亿元,比上年增长36.19%。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2006年全社会完成客运量2441万人,比上年增226.52%;客运周转量125052万人公里,比上年增172.10%;港口货物吞吐量20.88万吨,比上年增11.18%。

车辆拥有量增长较快。2006年汽车拥有量35776辆,比上年增长12.23%,其中小汽车26234辆,比上年净增3576辆,增长15.78%。摩托车172376辆,比上年增长10.26%。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4221万元,比上年增长15.66%,全市人均年函件用邮量9.49件/人,比上年减47.28%。全市固定电话21万部,比上年增19.05%,固定电话普及率30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47.86万部,移动电话普及率为70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

国内市场销售稳步增长,城市市场消费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1%。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00亿元,增长17.51%;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7.67亿元,增长9.03%。

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5.50亿元,比上年增长15.13%。其中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8.39亿元,增长37.38%。餐饮业全年实现零售额11.17亿元,增长6.01%。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出口贸易大幅增长。全市海关进出口总值140830万美元,同比增18.58%。外贸出口总值102544万美元,比上年增26.77%。其中国有企业出口产值13785万美元,比上年减19.48%;外资企业出口产值67787万美元,比上年增30.73%,私营企业出口产值20972万美元,比上年增75.92%。进口总值38286万美元,同比增1.10%。实现对外贸易顺差64258万美元。

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11270万美元,比上年增26.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023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3%。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978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0.5%。外向型企业575家,三资企业397家,来料加工企业178家。

“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面完成各项整治工作,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项目已于2006年9月接受联合国专家考察评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发展理想。全市拥有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1家,三星级1家,二星级3家。2006年全年总共接待游客174万人次,比增5.45%;其中接待港澳台旅游者24.15万人次,比增39.35%,国际旅游者3.3万人,比增72.77%。旅游总收人6.97亿元,比增4.50%。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6亿元,按省统一口径增长16.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47 %。金融稳定。全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8.68亿元,比年初增长7.80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4.84亿元,比年初增长10.35%。各项贷款余额47.80亿元,比年初增4.91 %,其中短期贷款31.62亿元,比年初增8.85 %;中长期贷款14.61亿元,比年初减8.55 %。侨汇收入4286万美元,比上年减7.00 %。

2006年,全市保险业务承保额163.47亿元,比上年减5.25%。各项保费收入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2 %。支付各类赔款3905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较好成就。全年获得科技进步奖35项,其中地级市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全年专利申请量418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30家,其中省级25家,江门市级5家;民营科技企业55家,其中省级41家,江门市级14家。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产值2.28亿美元。

教育事业和谐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全市有中小学229所,其中完(高、职)中18所,初中24所,小学18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全市在校学生共135002人,其中小学生73475人,初中生37575人,高中阶段在校生23952人。幼儿园33所,在园儿童19275人。电视大学1所,在校本科生1038人,大专学生122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入学率100%,非正常流动率为0;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9%,与上年持平;17周岁人口中等教育完成率97.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初中入学率99.2%,与上年持平,毕业率99%,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非正常流动率0.70%,比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8%,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普九”五率连续第十七年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要求。全市初中毕业生11946人,升学率为91.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超额完成江门市下达的“普高”指标。全市高考录取人数3767人,其中本科录取人数1578人,比上年增加134人,升学率为51.4%,报考录取率69.46%。全年投入3894万元,新建改建校舍6.5万平方米。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市有文化馆1间;文化站15个;博物馆1间;美术馆1间;图书馆5间,总藏书量27.5万册,其中镇图书馆藏书量13.2万册;粤剧团2个;市(镇)影剧院5座。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共有卫生机构24个。其中医院5家,卫生院15家;妇幼保健院1家;专科防治所、站2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病床床位1448张,其中医院1066张,卫生院352张。卫生技术人员2202人,其中执业医师568人,执业助理医师153人。体育事业有新的突破。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重点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成功举办香港明星足球队对开平精英队对抗赛、“雅琪杯”中国女排和“税务杯”俄罗斯“中央陆军”女排对开平男排对抗赛、CBA中国男子,有23个代表团1230名运动员参加;成功举办 开平市龙舟锦标赛,有35支男子古式龙舟队参加。竞技体育新突破,我市运动员在全国比赛获得最好成绩个人第四,省运会比赛中获得1金2银4铜,省运会零金牌的记录成为历史。

十一、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

户籍人口有所增长。2006年年末全市总人口680435人,其中男性341057人,女性339378人。非农业人口247138人,占总人口的36.32%。全年出生人口8437人,出生率为12.40‰。死亡人口4458人,死亡率6.55‰。全市净增人口3979人,自然增长率5.85‰,比上年上升3.73个千分点。

劳动就业压力有所缓和。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367131人,比上年增1.97 %。其中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85978人,增6.79 %。失业人员人数651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804人。

社会福利保障事业日益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54097人,参加养老保险的有78900人,参加医疗保险的有40696人,参加工伤保险42167人,参加生育保险29121人。19339名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

十二、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城镇职工人均工资13897元,比上年增长7.99 %;农村人均纯收入5390元,比上年增长4.46%。居民住宅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竣工住宅面积16.33万平方米;住宅销售面积21.27万平方米。

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继续改善。以创建“文化先进市”和“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大力推动侨乡文化建设,各级文明单位、文明村继续增加。2006年新增开平市标兵文明单位6个,江门市标兵文明村2条,开平市标兵文明村15条,自1991年以来,已创建各级文明村288条,其中广东省文明村5条,江门市标兵文明村30条,开平市标兵文明村253条;广东省文明单位(窗口)8个;江门市标兵文明单位16个。

注:公报中的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高平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正文 篇二

一、原平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原平市地处山西省北中部, 位于忻定盆地北支。全市国土总面积2571平方公里 (385.65万亩) 。辖18个乡镇, 3个街道办事处, 520个村庄, 总人口48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原平市海拔在800~2400米之间, 地形东西高、中部低平, 呈盆地状。是以玉米、高粱为主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现有耕地120.6万亩, 其中旱地78.3万亩, 占64.9%;水浇地41.74万亩, 占34.6%;水田面积0.6万亩, 占0.5%;

原平市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9.7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4628元。其中出售商品收入23.94亿元, 占到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0.1%;按经营形式来看, 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达47.84亿元, 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0.1%, 占主要地位, 位居第一;其他经济收入7.89亿元, 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3.2%, 位居第二;乡办企业经营收入2.97亿元, 占到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 位居第三。

从产业收入来源看, 农业收入7.82亿元, 占到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3.1%;牧业收入3.32亿元, 占总收入的5.6%;工业收入18.36亿元, 占总收入的30.8%;建筑业收入7.13亿元, 占总收入的11.9%;运输业收入9.57亿元, 占总收入的16.0%;餐饮业收入8.96亿元, 占总收入的15.0%;服务业收入1.87亿元, 占总收入的3.1%;其它收入2.41亿元, 占总收入的4.0%。

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 产业规模小, 附加值低

原平市乡、村工业基础差, 规模小。工业收入仅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0%左右。大部分是以原材料采掘, 初加工为主, 而且经营模式多为家族式管理、家庭经营为主。现代化企业元素较少, 管理粗放, 理念陈旧。制约了企业的拓展。造成发展缓慢, 经不起市场的变化冲击。在现阶段全省实施转型跨越发展的有利条件下, 举步维艰, 无所适从。原平市种植业规模虽位于全省前列, 特别是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位居本省前茅, 但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仅数量少, 而且规模小, 加工转化能力弱。目前仅有盛源化工有限公司玉米淀粉项目, 可转化加工玉米8万吨左右, 可使原平市30%的玉米实现就地转化增值。其余加工企业因资金短缺、规模小, 大部分处于家庭作坊式经营, 未形成产业化生产格局。幅射带动作用弱, 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2. 产业发展不平衡, 依赖地理位置较重

从全市工业、运输产业收入看, 地处原平西山地区的轩岗、长梁沟, 因依托本地丰富的煤炭、铝矿资源等, 工业、运输业较为发达, 收入位居全市前列, 新原乡、崞阳镇依据市区和中心集镇的区位优势, 具有一定的规模, 位居全市两项产业的第三;建筑业收入现阶段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新原乡、崞阳镇、西镇乡、子干乡充分利用离市区近便的有利条件, 该产业发展较好。位居全市前三名。分别占全市该产业收入的40.9%、17.3%、10.5%、10.4%。其他乡镇收入甚少。

种植业是原平的基础和传统产业, 近20年来以种植玉米为主, 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市播种面积的85%以上, 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的90%左右。其它作物种植面积很少。种植结构单一, 收入增加缓慢。闫庄镇、西镇乡、新原乡以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和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等优势, 产业收入位居全市前三名, 分别占全市种植业收入的10.9%、10.7%、10.2%、但仍以出售原粮为主, 加工业发展滞后, 种植业增值困难。

全市餐饮服务业主要在新原、东社、轩岗等乡镇区域发展较好。依托市区、中心集镇的优势和地理条件, 收入相对较高。分别占全市该产业收入的21.6%、20.0%、15%。

3. 资金短缺, 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原平虽有地理、交通、通讯等诸多有利条件, 但因观念陈旧, 吸纳外地资金的政策导向、环境等不配套, 致使境外投资不足。本地收入较低, 资金积累困难, 从而造成产业发展资金严重短缺, 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引进较少, 使各项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三、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2010年山西省被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为资源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原平市又被确定为山西省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试点市。这既是一次历史机遇, 也面临农村经济大发展的重大考验。同时也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此, 原平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提出了“扭住跨越发展, 挺进全国百强”的战略目标, 以打好“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项目大会战、教育大整顿”四大战役为抓手, 深入实施“创建园区、振兴教育、治理滹沱、改造化二四大工程, 大力招商引资、全面创优环境, 增进民生福祉, 打造品牌城市, 努力将原平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基地, 商贸物流中心, 富绕宜居家园。这对原平市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作者从发展角度, 立足农业稳市、工业立市、商业活市的思路, 提出一些初浅的建议。

1. 稳定种植业, 发展畜牧业, 调整产业结构

玉米是原平种植业的主导作物和优势产业。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要稳定该作物的种植面积, 提高单产, 加大加工业扶持力度, 开发玉米的下游产品, 延伸玉米产业链, 提高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 使玉米真正由产量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成为原平农业的支柱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健康养殖业, 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园区, 在转化玉米和综合利用玉米秸秆资源的同时, 为社会提供无公害肉、蛋、奶, 满足城乡人民的生活需求。同时扩大设施蔬菜、瓜果等生产基地建设, 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 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实现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

2. 充分利用山西省综改试验区先行试点市的优惠政策, 发挥区域、地理优势, 加快发展工业、建筑业

当前要充分发挥先行试点市的政策、区域优势, 用足用活优惠政策。在全力配合建设“新型铝业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机械装备制造园区”、“电力产业集群”等园区建设的同时, 大力发展相关产业。依托园区建设, 围绕园区产业有较快发展, 彻底扭转原平市乡村工业落后、陈旧、规模小、产值低的局面, 使原平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有新突破。

3. 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 提高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

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要充分利用兴建园区的最佳契机, 增加服务网点, 扩大网点规模, 提高服务质量, 在服务工业建设过程中发展壮大, 提升商贸流通业水平。通过新建大型专业化批发市场, 培育各类商品市场, 辐射带动广大农村地区商贸服务网点群体发展, 使农村商贸网点活起来, 实现农村便民连锁店全覆盖。真正发挥商业活市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长足发展, 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

3.高平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正文 篇三

1 主要做法及措施

1.1 加大政策扶持, 增强设施蔬菜的建设力量

高平市出台了《关于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促进农民收入翻番的扶持办法》。2010年以来, 高平市财政投入设施蔬菜产业上的补贴资金达到6 000×104元, 其中, 2010年投入资金2 062×104元, 2011年1 308×104元, 2012年1 720×104元, 2013年1 170×104元。同时, 进一步加大发改、水利、林业、国土、农机、综合开发、科技等部门涉农资金整合力度,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 统筹用于农业园区水、电、路、机等基础设施建设。

1.2 打造亮点园区, 凸显设施蔬菜的示范作用

按照“区域化布局、园区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 目前全市建成6.7 hm2以上设施蔬菜园区64个, 特别是重点打造以天润农业园区为首的一批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龙头企业, 通过推出适宜的专用品种、先进技术, 建立高平设施蔬菜技术、品种风向标, 引领全市设施蔬菜发展, 为规模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使全市设施蔬菜建设有目标、生产有方向、发展有靠山、壮大有内力。

1.3 集中连片发展, 提高设施蔬菜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 高平市春提早西葫芦、秋延后西红柿、越冬一大茬辣椒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优势。春秋大棚春提早西葫芦、秋延后西红柿面积达到333 hm2, 产品远销安徽、河南、湖北等地。越冬一大茬辣椒规模化生产面积达到33 hm2, 产品占领了长治、晋城市场, 并远销郑州、太原等地。

1.4 狠抓标准生产, 确保设施蔬菜的安全生产

高平市以蔬菜标准园创建为重点, 经常组织技术人员到标准园进行指导, 要求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开展, 重点推广防虫网、粘虫板、防雾滴棚膜、膜下滴灌等10项生态化栽培技术, 做好生产档案记录, 做到操作规程上墙, 提升标准园建设标准, 把蔬菜产品质量监管贯穿于生产过程, 确保蔬菜产品和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目前, 高平市部、省、市级标准园分别达到了3个、4个、22个。

1.5 健全服务体系, 提升设施蔬菜的科技水平

健全市、乡、村3级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为农户提供农业信息、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产品检验检测等各项服务。请专家教授深入田间地头, 分批对农民开展大规模、全方位、多层次培训活动;在电视台联合开通“三农直通车”栏目, 每年制作节目50余期, 定期发布新品种、新技术和农产品供求信息;与瑞克斯旺等国际知名公司开展科技合作, 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 有力提升了全市设施蔬菜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技术力量薄弱

农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科技应用水平较低, 突出表现在新品种应用、茬口安排、配套技术、种植模式、冷藏保鲜、精深加工等技术滞后, 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

2.2 市场建设滞后

全市仅有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 销售渠道较窄, 销售网络不健全, 农村经纪人比较缺乏。

2.3 产业集聚效应不强

虽设施蔬菜产业具有很好基础, 但布局分散, 未形成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 特色品牌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

2.4 投资融资困难

农业投资大、周期长, 资金投入需求较大, 金融机构贷款机制不健全, 渠道不通畅, 造成投融资困难重重。

3 对策

3.1 强化科技支撑, 提高科技服务到位率

3.1.1 开展技术攻坚

一要在适种新品种方面攻坚。广泛开展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 筛选优良品种, 提高良种覆盖率。二要在配套生产技术上攻坚, 提高育苗、茬口安排、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的技术水平, 突出节本增效技术, 提高技术到位率。三制定蔬菜生产技术标准。

3.1.2 加强技术推广

健全市、乡、村3级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建设, 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开展科技服务信息化工程, 与省内外权威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 成立农业专家团队, 以菜农为服务对象, 开展技术咨询、生产指导、病理诊断, 发布市场信息。技术人员应在育苗、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 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 通过现场演示、实地讲解等直观方式, 增强培训效果。建立设施化、标准化、生态化蔬菜示范基地, 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蔬菜生产发展。

3.1.3 加快蔬菜技术队伍建设

一是抓紧充实、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各乡镇至少要有一两名懂蔬菜的专业干部。二是发现和培养一批基层土专家, 给予鼓励和支持, 发挥他们的示范引带作用。三是培养一支稳定的菜农队伍, 提高生产技能, 发挥“传、帮、带”作用。力争3年建成。

3.2 强化市场牵动, 提高农产品市场营销水平。

一要加快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对现有东城店上蔬菜综合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 完善市场设施和服务功能;在高平市重点蔬菜产区, 筹建区域性农产品蔬菜批发市场, 促进产地蔬菜销售;二要大力发展社区“菜篮子”便民店。应适当安排小区商服网点用房, 鼓励商家用自有房产办菜店, 降低经营成本, 提升经营水平, 方便群众买菜;三要建立直销渠道。支持农民扩大直销渠道, 鼓励批发市场、大型超市与农户、生产基地实行“场地对接”、“农超对接”。

3.3 强化品牌意识,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要充分发挥高平市光热资源丰富的优势, 打响蔬菜品牌, 生产精品蔬菜, 提升产品的附加值、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二要积极推广无害化栽培新技术, 严格按照无公害产品要求和商品质量标准进行管理、采收、分级、加工、包装、上市, 真正做到有品牌、有商标、无公害, 提升设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以特色、质量占领市场制高点, 以品牌引导社会健康消费;三要着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一批示范合作社。集中力量培植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骨干龙头企业、合作社, 发挥其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支持天润、凯永、金田等公司, 充分利用已有一定知名度的“今天”、“凯永”、“金田一号”品牌, 搞好蔬菜、食用菌等品种精深加工, 实行整体包装, 拓宽营销渠道, 扩大市场份额。鼓励企业投资设施蔬菜产业, 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组织体系, 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3.4 强化机制创新, 加大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的力度

4.高平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正文 篇四

一、我院实施现状

1.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

我院明确了院财务科是内部控制的牵头部门, 在内部控制中, 使财务科与各个部门建立起联动机制。

2.建设内部控制机制的情况

我院有效的分离各项业务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建立议事决策机制, 进行集体研究讨论, 建立健全员工岗位责任制, 对相关监督机制也在不断的健全。

3.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的情况

我院出台完善了《南平市妇幼保健院工作制度与岗位职责》, 《南平市妇幼保健院财务管理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政府采购业务、医院的各项收支业务、建设项目管理和资产管理等各项经济业务均较好地执行以上内部管理制度和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等相关规定。

4.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

我院针对内部控制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工作人员, 例如预算、决算编制人员, 合同管理人员、债务管理人员、会计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等, 出台了《南平市妇幼保健院工作制度与岗位职责》, 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

5.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

我院财务部门严格按照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 对各项经济业务处理相关账务, 对财务会计报告进行编制;严格遵守财政部规定做好财政资金预决算以及医院收入总预算、及时报送预决算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6.内部控制方法的落实情况

(1)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对与职务不相容的岗位进行确定, 对各个岗位的职责权利进行明确的规定。 (2) 授权审批控制。在医院日常业务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授权, 即经办人员签字—科室负责人审签—财务 (审计) 部门审批—分管领导审签—院长审核批准。 (3) 会计系统控制。按照规定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 采用会计核算软件核算, 指定专人装订, 按照会计档案保管的要求对会计凭证进行归档。 (4) 财产保护控制。对医院资产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 对于流动性大的药品每半年进行一次盘点, 并做到财务与药房、药库人员一对一的实地盘点, 耗材及固定资产每年盘点一次。 (5) 预算控制。认真做好财政资金预算以及医院收入总预算, 支出预算目前还尚未开展。 (6) 运营分析控制。按季、半年、年终三个时间节点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 发现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整改, 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7) 绩效考评控制。每年, 我院均制定详细的绩效考评细则, 确定绩效考评目标, 设置考核指标, 每月对科室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 形成考核结果。

7.内部监督与评价情况

我院各项业务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实行有效分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机制。

二、存在问题

1.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不到位

我院没有在每个业务环节中融入决策、执行、监督机制, 对各个环节的岗位没有进行业务流程的细化设置, 使职责范围与分工的边界十分的模糊不清, 权责不对等。例如:预算业务控制, 单位没有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这一决策机构, 没有指定归口管理部门承担指导、审核的职能。

2.单位预算管理不尽如人意

医院在进行内部控制和管理的过程中, 没有合理的应用预算管理, 使得预算管理的作用没有被发挥出来。“以预算管理为主线, 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预算管理体系尚未建立。

3.关键岗位人员没有定期培训

对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没有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 业务技能培训没有定期进行, 道德素质教育不到位, 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地提升, 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有限。

4.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滞后

因单位财力有限, 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无法在单位的信息系统中将内部控制的流程嵌入进去, 使人为操纵因素得到减少, 信息安全得不到保护。

5.财务风险防控意识有待加强

单位经济活动不合法或不合规的风险;建设项目和大宗资产采购等复杂经济事项事前论证不充分, 导致后续损失或浪费的风险;财务信息准确性的风险;资源使用效益低下的风险;发生舞弊或腐败现象的风险等在我院内部控制风险防控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强化。

6.内部监督流于形式

我院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主动参与医院医疗设备采购和建设项目的运行过程。但内部监督部门没有定期实施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执行结果进行有效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没有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并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内部控制的整改计划和措施。

三、对策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单位内控体系就如一张“网”, 任何部门或个人不能游离于单位内控体系之外。它在决策、执行、监督的过程中始终存在, 对单位的各项业务进行覆盖。内控体系建设具体工作包括梳理业务流程, 对业务环节要熟悉, 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系统分析, 将风险点进行确定, 制定合理的应对风险的对策, 使内部管理制度得到完善, 并按照其进行严格执行。

2.认真梳理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 明确业务环节

组织相关人员对构成单位经济活动的各项业务进行调研。既对各项业务流程、业务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在业务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中, 将业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融入进去, 在各个环节中对岗位要进行细化设置, 使岗位的职责和分工十分明确。比如, 预算业务按照预算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可以分为预算编审、预算批复、预算执行、决算与绩效考评等主要业务环节。

3.系统分析内外部风险确定风险点, 制定应对策略

系统分析人力资源因素、管理因素、财务因素、营运安全等内部风险和经济形势、财政管理体制、市场竞争、消费者行为等外部风险, 找出可能造成单位经济利益流出的风险点并加以确定。选择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 并对其进行排序, 针对性的制定对策。

4.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以实际情况为依据, 根据内部控制规定的顺序建立管理制度, 并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 对《单位内控规范》的相关内容进行落实, 根据单位的特定业务对管理制度进行针对性的制定。

5.加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

系统内部要经常组织财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了解和掌握国家政策,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明确什么可接受什么不可接受。

6.加强信息化建设

根据省卫计委关于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要求, 对我院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 力争将医院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医院信息系统中, 保护信息安全;在信息系统中将内部控制的理念、流程和方法进行固化, 使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实现常态化和系统化。

7.强化内部监督

建立健全医院内部监督部门定期检查和评价机制。医院内部监督部门应该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执行结果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 并进行自我评价, 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内部控制的整改计划和措施。

参考文献

5.漳平市竹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五

1.1 竹林资源现状

漳平市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大部分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少部分属南亚热带气候,自然条件十分适宜竹类植物生长。境内竹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共有竹类植物11属44种,主要经济竹种有毛竹、绿竹、苦竹、石竹、麻竹、茶杆竹、台湾桂竹和青皮竹。现有竹林总面积2.48万公顷,其中毛竹林面积2.21万公顷,全市竹林面积达1 333.3hm2以上的乡镇有8个。漳平市毛竹林立竹量5 980万株,可年产竹材24万吨,年产各类鲜笋约5.2万吨。

1.2 笋竹加工业现状

漳平市笋竹加工企业达37家,其中笋加工企业3家(高众笋业实业有限公司、双洋笋制品厂、天宁竹业专业合作社)及一定数量的家庭作坊,主要产品有笋干、清水罐头、苦笋罐及少量小包装笋制品;竹材加工企业34家,已初具规模,主要产品有竹胶板、竹凉席、竹香芯等,其中年产值达1 000万元以上规模的企业有3家(龙祥、蓝天、万山)。

1.3 2008年竹产业产值情况

2008年竹产业产值为2.58亿元,其中竹材产值8 800万元(竹材产量1 100万根,中小径竹906t),鲜笋产值为4 000万元,笋竹加工产值为1.3亿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竹林培育总体水平较低

表现为资源培育科技含量低、管理粗放、竹林纯化严重、结构不合理。虽然漳平市竹林培育水平在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发展不平衡,低产、低质、低效的竹林还存在,在现有毛竹林中,低产毛竹林占40%左右。一些竹农对毛竹生产经营管理缺乏科技意识和发展规划,急功近利,投工投劳及资金投入均不足,造成抚育管理粗放,竹林经营方式陈旧,集约经营竹林面积比例小。采伐目的不明确,砍近留远,砍大留小,砍新留老。留笋养竹不尽人意,使竹林退化、低产、低效。由于长期盲目推广毛竹纯林,纯林化严重,竹林生态环境恶化,引起竹林病虫害加剧,受灾面积有上升的趋势。丰产林比例较低,难以发挥较大的经济效益。据调查,全市毛竹林面积2.21万公顷,而达到丰产高效竹林面积为2 200 hm2,占总面积的10%。全市毛竹林平均年产冬笋、春笋分别为345kg/hm2和1 875kg/hm2;平均单位面积产值5 175元/hm2。与永安市毛竹林年产冬笋、春笋分别达到3 750kg/hm2、10.5t/hm2,产值每公顷上万元相比,漳平市竹林培育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2.2 笋竹加工龙头企业少,经营产品种类少,市场开拓不够

调查显示,漳平市笋竹产品单一,区域特色不明显,市场开发滞后,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布局不合理。影响力强的企业不多,年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只有3家,属省级龙头企业的只有1家(龙祥竹胶板)。笋竹加工企业各自为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低,技术、经济力量不足,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研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弱,初级产品多,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未形成优势的拳头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产品还有待于开发。市场建设滞后,市场竞争力和营销手段落后,没有一个健全的营销体系和网络,没有一个以经销笋竹产品为主的市场,从而影响漳平市笋竹产品的流通。笋竹产品品牌少,漳平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1家笋竹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列入省级品牌和中国名牌,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造成企业效益不高。

2.3 竹产业人才匮乏

要提升竹业产业水平,关键在于人才。虽然漳平市林业院校毕业的大中专生不少,但专门从事竹业开发研究推广的很少,加工利用的更少。从笋加工企业看,从业人员没有人毕业于食品加工专业;从竹加工企业看,也没有相应专业毕业的人才。据调查,从业人员当中在岗职工接受培训的机会少,漳平市竹业从业人员当中80%以上把竹业作为兼职,离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甚远。技术创新关键在人,竹业技术水平集中体现在现有的竹业企业上,漳平市竹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非常匮乏,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已成当务之急,可见人才问题是制约漳平市竹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关键所在。目前漳平市林业系统中专门从事竹业的专业人员只有3人,比例不及1%,与全国林业系统内部13.6%的平均水平相差悬殊,使全面开展竹业工作有一定难度。

2.4 政府的宏观调控薄弱,行政管理不当

目前,漳平市竹产业从资源培育、保护到产品加工利用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发展的产业政策尚不健全;政府缺乏宏观调控手段,对产品价格、市场竞争缺乏统一指导和协调,造成境内、外企业间竞争无序,相互间套购原竹和竹制半成品。据调查,笋竹加工企业普遍反映原材料不足,原竹外流严重,龙头企业因无原料而停产。

3 发展对策

漳平市竹产业发展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资源培育为基础,三大效益为目标,以中低产竹林改造、丰产竹林培育、笋竹精深加工为产业发展重点,实行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和系列化开发,培育和构造竹产业龙头企业,使竹业有组织地走向市场,以推进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从而使竹业走向自我发展、自我调节、自我积累、自我约束的良性循环轨道。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继续把竹产业放在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上,深入调研,总结提高,加大扶持力度,推进竹产业发展。加强科学育竹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更新观念,克服传统粗放经营竹林的旧习惯,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大丰产竹林示范和培训力度,提高竹农开发竹业生产的积极性,使竹业开发真正成为广大竹农发展经济的自觉行动,形成“山当田耕、竹当菜种”的全民育竹养竹的新理念。继续对竹业开发工作完成良好的乡镇给予表彰奖励。

3.2 坚持把竹林资源培育放在首位,提高竹林培育水平

培育好竹资源是发展竹产业的基础,漳平市要紧紧围绕竹林资源培育这个中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竹林培育要在强化护笋养竹、竹林抚育、合理采伐的基础上,重点推广竹阔混交、竹林喷灌、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对于竹山交通不便、技术推广不够的地方,要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重点扶持,加大力度开发竹林资源。同时开展竹类研究,促进科技和生产相结合。

漳平市在抓好竹林资源培育实际工作中应坚持3条原则:一是分区指导、分类经营原则。交通不便的毛竹林以发展材用林为主,其他地方以笋竹两用林为主,坚持以毛竹为主,兼顾中小径竹发展。二是科学育竹、集约经营原则。通过技术培训和丰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广低产竹林改造和丰产竹林建设技术,增加竹林的效益。三是典型示范与全面推广相结合原则。在抓好技术培训和推广基础上,做好龙岩市现代竹子科技园、高产高效竹林示范片(户)工作,促进竹农科学化集约经营竹林。通过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广大竹农采用丰产培育技术经营竹林,走科学化、集约化经营道路。

3.3 加大政策扶持,创造推动竹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3.3.1 积极拓宽产业发展投资渠道。

充分利用漳平为原中央苏区县的有利条件,争取财政支持。积极争取林业贴息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支持竹业生产项目,对符合信贷要求的,优先给予支持,支持笋竹加工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在精深加工、带动辐射和市场开拓方面引领笋竹加工业的发展。要积极为竹业发展的相关项目做好协调工作,争取更多渠道投入竹业发展,积极引导农民通过成立竹业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对各种专业合作社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要完善面向竹农的竹业小额贷款扶持机制,简化贷款手续,扩大信贷规模,开展包括林权抵押贷款在内的符合竹业特点的多种信贷模式融资业务。

3.3.2 完善林权林地流转机制。

要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竹林向有经济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生产经营者手中流转。通过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多种途径推动竹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竹林经营效益。

3.4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提高竹林科技水平

3.4.1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竹产业科技攻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结合好的方法和先进适用技术,继续加大与大专院校的科技合作,通过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储备[1]。要做好《亚热带中小型竹林可持续经营基地建设》、《漳平市高效笋用林可持续经营基地建设》2个国家级项目申报工作的落实,争取使这2个项目落户漳平市。继续推进竹业的科技进步,扩大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掌握竹产业科技发展前沿,确定全市竹产业发展中要突破的技术难题,进行重点攻关。

3.4.2 大力推进竹产业标准化建设。

积极做好竹产业标准化建设的规划管理,加快竹产业相关标准制订工作,尽快形成配套的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规范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建设。同时树立开放观念,积极引进外来人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竹产业升级,提高漳平竹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3.5 积极培育竹产业主体,打造笋竹产品品牌

3.5.1 积极培植龙头企业。

竹业的一产和二产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产是二产的基础,而二产反过来带动一产发展。漳平市的笋竹加工企业在数量、规模、资源利用率上与先进竹产区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漳平市要着力培育一批笋竹加工龙头企业,采取“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是龙头扶持谁”的方法,依托现有基础,扶优扶强、优势互补,通过改造提高或新建或联合兼并,走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的发展路子。在资金、政策、技术、服务上对规模大、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笋竹加工企业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加大扶持力度,将这种企业培育成竹产业的“航空母舰”,扩大影响力,树立行业形象,带动整个竹产业的发展。从机制创新入手,引导企业参与基地建设,推动“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发展,促进竹生产、加工、市场的有机结合,使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此外,在创办一批龙头企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能适应市场需求、有地方特色、达到一定规模的主导产业体系。根据实际情况,漳平市应着重围绕笋产品精加工、竹炭、竹筷、竹胶板、竹纤维、竹编工艺等建设主导产业。高度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建立漳平市竹制品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应积极开发新一代精深加工产品,以实现竹产业高效增值,拓展产品市场销路,同时进行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质量管理方法,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整体水平。

3.5.2 打造响亮的笋竹产品品牌。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要拓展产品市场,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打造优质的品牌,以品牌抢占市场[2]。漳平市笋竹加工企业要充分发挥各自在技术、资金、市场方面的优势,提高产品质量,挖掘笋竹产品的市场潜力,努力打造体现各自特色的知名品牌,依靠品牌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政府应积极鼓励企业创品牌,给予资金、政策的扶持,相关部门要就打造品牌给予支持,并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尤其要做好竹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工作,增强笋竹产品的竞争力。

3.5.3 支持竹业专业协作组织的发展。

给予政策引导,支持林农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咨询、代销生产资料供应、产品营销等服务项目,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适应能力。要加强规范管理,抓好典型示范,不断增强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自身活力和服务能力,增强对竹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促进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6 完善各项服务,促进竹产业发展

3.6.1 建立完善运销服务体系。

任何产品,无论是初级的原笋、原竹还是加工制品,只有作为商品完成销售,才能体现产品的价值,而运销服务体系的不健全正是漳平市竹产业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1]。因此,当务之急应构筑由笋竹加工企业、营销大户、自产自销户组成的竹业运销网络,提高营销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建立起一支信息灵、反应快、能适应市场变化、有较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同时围绕产品建设市场,从等客商上门、等市场转到专业市场建设上的方式,转到采用优惠政策,实行多方联合、多方投资的方式,在原有市场环境较好的重点竹产区或交通干线旁的乡(镇)投资建立笋竹类产品专业市场,设立笋竹产品销售一条街,以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吸引国内外竹业经销商来漳平从事竹产品购销业务。漳平市可考虑在时机成熟时利用双洋镇明笋干历史悠久、知名度高等特点在双洋镇设立笋竹类产品专业市场。

3.6.2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林业部门应加大竹林资源培育、管理的力度,积极参与笋竹加工、经营,本着先扶持后获益的原则,在税费、信贷、外贸出口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使其做大做强。要充分发挥林业主管部门和竹业协会的作用,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有效地调控竹业市场流通,杜绝原竹和竹制半成品无序外流,确保加工企业原料充足。设立并健全笋竹一、二、三产业的行业协会,使其能在维权、协调、交流、自律、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加强行业内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交流合作,避免无序竞争。要进行市场化的运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为经济主体牵线搭桥,引进人才、技术及设备,及时提供各类信息,组织参观、展销、培训等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调动竹农育林、企业主创业的积极性,以保证漳平竹业经济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3.7 创新模式,增强竹业发展活力

3.7.1 加强对野生笋用竹林的开发利用。

漳平市竹产业化过程中,资源开发的重点是毛竹,但也不能忽视其他野生中小径竹的开发利用。漳平市独特的气候带,使得漳平市竹类资源丰富,许多野生竹笋笋味优美、品质优良,是一种自然绿色食品,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在中小径竹的开发利用中,一要注意避免过度集约经营,盲目追求产量,使竹笋失去天然产品的特色;二要注意稳妥推进,适当规模,应根据资源状况、市场行情以及效益情况,开发有地方特色的野生竹笋。

3.7.2种养结合,发展立体林业。

立体种养可充分利用林地空间,提高单位面积效益,又能促进竹林生产,使竹林增产增收,形成良性循环。如竹山养羊、养鸡,不仅可增加收益,而且笋竹产量可明显提高;又如竹林下套种经济作物,是一种高效立体林业的模式[3]。

3.7.3 开发生态旅游。

把竹林资源开发和竹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逐步建成一个集竹林风景、竹文化、竹艺术于一体的旅游景区。漳平市可考虑在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生态旅游。

摘要:通过对漳平市竹产业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 包含竹林资源现状、笋竹加工业现状及2008年竹产业产值情况, 并分析了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漳平市竹产业发展对策, 理清了漳平市竹产业发展的思路, 以期为各级党政领导制定农村经济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竹产业,现状,问题,发展对策,福建漳平

参考文献

[1]孙政, 周正廷.丽水市竹产业化建设进展与思考[J].竹子研究汇刊, 2003 (4) :67-71.

[2]陈兰仙.加快福建省竹产业化发展的建议[J].武夷科学, 2006 (1) :284-287.

上一篇:高三关于奋斗的优秀作文下一篇:分析化学武汉大学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