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

2024-11-05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共12篇)

1.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 篇一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预习教案一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船长》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文中写了他的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说他的灵魂是伟大的?)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震荡调遣大副井然有序

威严履行深渊忠于职守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哭泣机械灵魂争执控制

调遣呼号斗殴克莱芒可怖

(2)指名朗读,指导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哭泣:小声地哭。

调遣:调派,差遣。

威严:威武而又严肃的样子。

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

肇祸:闯祸。

大副:船长的主要助手,驾驶工作的负责人。

深渊:很深的水。

井然有序:形容严谨而有条理,一点都不紊乱。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4、默读课文,按提纲“遇险一自救一牺牲”给全文分段。

讨论: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28自然段)

三、作业

1、生字描红、临写,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2.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 篇二

一、设计一:观察图片1, 用自己的话描述长城,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学习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长城挂图, 并让学生看图说话, 既训练观察能力, 又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还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到长城的整体形象。

1.教师出示挂图一, 让学生观察, 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2.同桌相互讲讲。3.点名交流, 适时评价。4.图上的内容, 在课文的何处呢?自由读课文找一找。

二、设计二:反复朗读第一段, 体会长城的雄伟壮观

设计意图:本段学习, 可以再次结合挂图一学习, 更加形象直观。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 分析写作技巧, 反复朗读, 感受其气势。

1.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一段, 用横线画出你心中的关键词句。2.从本段朗读中, 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先自己说, 再同桌相互补充, 最后全班交流。3.找一找, 本段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举例说说。4.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用心体会长城的气势。5.全班齐读本段, 读出气势。

三、设计三:图文结合, 变抽象的语言为形象直观的画面

意图:利用挂图二, 先让学生观察, 再结合第二段, 图文相称, 引导学生理解第二段的内容, 变抽象为形象直观, 让枯燥无味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活泼,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远看长城, 像一条长龙, 其雄伟的气势图中清晰可见, 那么近看长城又是什么样儿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挂图二, 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2.再读读课文, 图上的内容在文中的哪儿呢? (第二段) 3.指名读第二段, 请同学们想想本段写了长城的什么特点?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来呢?4.同桌再次分读第二段, 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

四、设计四:反复朗读, 读中想象, 读中悟情

意图:本段的学习采用抓重点词、句子, 教师范读、引读、学生反复诵读、想象等手段, 引导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及其聪明才智, 顿生敬佩之情。

1.了解到长城的高大坚固, 气势雄伟, 下面我们忍不住要登上长城了, 站在长城上, 你会有什么感想呢?先自由说说, 再交流。2.自读课文第三段, 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3.本段第一句是个什么句?起什么作用?该句中有哪几个动词, 并标出, 并说说这些动词用在这里起什么作用?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重读动词, 读出语气。5.再读该段二三句, 说说自己的理解。6.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 为什么?学生自由朗读、划线、交流。7.闭上眼睛, 听老师范读, 想象一下古代劳动人民干活的情景, 把你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 体会一下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及智慧。8.带着无限的敬意齐读第三段, 读好关键词句, 读出感情。

五、设计五:以读代讲, 读出对长城的无限赞美之情

意图:本文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前文内容的回顾梳理, 反复引读, 帮助学生加深对该课的理解, 培养其民族自豪感。

1.请同学们仔细回忆一下, 近看长城, 它是什么样儿的?而后齐读最后一段。2.近看长城呢, 它又有什么特点?生回答后又齐读最后一段。3.想想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修筑长城的, 多么的不容易啊!生回答后要求再齐读最后一段。4.通过三次朗读, 谁来说说长城为什么算得上是世界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呢?5.学到这里, 你心中感受如何?6.再次齐读最后一段, 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

六、设计六:创新作业, 写导游词

意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读书、思考、想象的平台, 引导学生对长城有了深刻地了解, 并能将长城介绍给更多的人, 同时也是考查学生对本课的理解程度。

师总结:“不到长城非好汉”, 好多人都想亲自登上长城, 一睹其雄姿, 有机会的话, 老师也想去, 你们呢?请你写一篇导游词, 带领更多的人去登一次长城, 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

七、教学反思

我就结合预先设定的这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课堂实际的效果, 学生的所得进行反思:

(一) 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

首先请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 并结合挂图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在读文后, 体会到长城很长。重点理解了“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含义,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长城的气势雄伟。

(二) 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对于近看长城这一段的处理, 我采取先让学生默读, 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 边对照小图, 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 这样一来, 学生在读课文时, 图文对照, 边读边看, 让学生理解课文有了一个依托, 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再引导学生从长城条石的大, 长城的宽, 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雄伟气魄,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些不理想, 自己的讲解太多, 学生比较被动。

(三)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 篇三

实践“让语文教学成为有根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立足打好学生素质基础,让学生在快乐读书中积累语言,形成语感;同时,注重陶冶学生情怀,让多彩而悠久的文化、正义和爱心这些永恒的东西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发展健康个性,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的深刻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懂得构建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是要以关爱、诚信为基础的,呼唤学生对他人、集体、社会付出更多的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了解内容

1.复习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出示三组词语:

(1)真好 舒适 温暖 躲进

(2)繁茂的绿蔓娇嫩的鸣叫蓬松的球儿神气十足地站一点点挨近友好地啄淘气地陪伴

(3)信赖,?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根据所列词句,分层次概括课文内容。

(二)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珍珠鸟外形特点,感受小家伙的可爱与作者的喜爱

(1)课件依次出示:鸟声——珍珠鸟——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悟。

(3)学生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外,注重体会情感。(珍珠鸟的活泼、可爱,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

(4)指导感情朗读。

小结:作者不但写了小珍珠鸟的特点,而且运用了比喻句写出了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2.品读课文4-6自然段,体会小家伙与作者的亲密进程,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1)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①过渡:这小家伙挺讨人喜爱的,其实啊,它还很机灵,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4自然段。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师巡视,引导学生运用读书作记号的方法去读课文。(读书应在书上圈圈、画画,不动笔墨不读书。)

③让表现较好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所画的一些词语,并说出自己为什么这样画,老师同时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小珍珠鸟与“我”亲近是有一个过程的。)

④品读感受课文第4自然段(按“起先——渐渐地——后来”三个层次进行,引导学生抓住加点的字词体会小珍珠鸟与“我”每靠近一步都是以“我”的呵护为前提的。)。

学习第一层次“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

a.学生自由读。

b.交流读懂的内容(小珍珠鸟胆子慢慢大了,与“我”近了)。

c.再读体会小珍珠鸟的变化

学习第二层次“渐渐地它胆子大了,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a.师引读。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竟然”“一点点挨近”让学生明白小珍珠鸟胆子又变大了一些,出乎作者的意料)。

c.指导感情朗读。

学习第三层次“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a.学生自由读。

b.交流体会“友好地啄”所表达的情境,让学生明白这时的小珍珠鸟和“我”已经成了朋友。

⑤带着自己的感悟再读课文。

(2)以读代讲学习第5自然段。

①出示:“白天;傍晚 。”引读。

②着重理解“再三呼唤”这个词。

③齐读第5自然段。

(3)学习第6自然段。

①过渡:小家伙每天和“我”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与“我”建立了越来越深厚的感情,直到有一天(课件出示课文中小珍珠鸟在作者肩上睡觉的画面)。

②引导学生说出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小珍珠鸟睡得这样甜,可能在做什么梦?

③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幅温馨的画面加个题目。

④出示课文第6自然段,让学生说出读时应注意什么?然后再读这一自然段。

3.诵读第7自然段,回味美好境界,理解相互信赖是和谐共处的基础。

(1)过渡:同学们,此时此刻看到这美好的画面(小珍珠鸟在作者肩上熟睡),你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呼唤——

课件出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2)课件出示:一组动物与我和谐相处的画面,并配乐《让世界充满爱》。

师:信赖是一种关爱,是一份宽容,是一片呵护,是彼此间的尊重,只要心中充满爱,只要我们善待身边的每一种生灵,就会看见它们美丽的奔跑和飞翔,看见它们出自天性的自由和快乐……

(3)课件出示:仿照“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写出自己的格言。

宽容,。

诚信,。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目睹了一幅人鸟相亲的画卷,这是“信赖”创造出的美好的境界!同学们,让我们心中充满爱的情感,让爱与我们相伴而行!一起努力地去追寻世间的种种神奇境界吧!让世界多一些关爱,多一些沟通,多一些信赖!

板书设计:

20.珍珠鸟

怕人——亲近人——信赖人

(躲进 四周) (挨近 放心 友好 陪伴) (趴在肩上睡着)

(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4.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 篇四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母鸡》

哈尔滨市阿城区松峰山中心小学

牛洪晶

一、课例导语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步语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布满朝气的领域。

二、教材特点

本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之情。课文以作者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居功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感情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度的桥梁。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稳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看,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度阶段,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四、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直接引入。

今天我们阅读老舍笔下的《母鸡》,现在就请同学们阅读这篇文章。你感觉作者笔下的母鸡是怎么样的?(课件出示)

二、初读感知,了解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对母鸡的情感前后有什么不同?画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课件出示)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2、他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的改变?(板书:看见……)一向是什么意思?(一直)作者讨厌她什么?

3、不敢再讨厌换一种说法该怎么说? 作者为什么偏偏要说不敢再讨厌了呢?

4、课文中重有一句话概括地说出来作者不敢再讨厌的原因,谁能找到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大家齐读。

5、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你知道吗?(5~8)

6、请你有感情的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看看你读出了什么?(课件出示)学生汇报:勇敢、负责

它只是在一只鸟儿飞过来的时候负责吗?还有可能在什么时候它也会这样呢?(连到课文里读出来,其他同学表演出来)

这位鸡妈妈每时每刻都提着一颗心,为的是什么?这位鸡妈妈怎么样?刚才咱们一起想象着鸡妈妈每天都这样,老师忽然冒出一个问题,难道它不累吗?(学生回答)它累点又怎样呢,他习惯了这样操劳,因为它是一位母亲。刚才我们通过阅读把有感觉的词语圈出来,有感受就写下来,当我们读着读着冒出问题马上就记录下来。投影图(形象、直观,吸引学生注意力很好的导入了课文的学习。)

7、接下来同学们默读6~8自然段,体会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圈出有感觉的词语,写下自己的感受,记录冒出来的问题。(课件出示)

8、现在我们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

1、在鸡妈妈的照顾下它的孩子变得怎么样了?鸡妈妈在照顾小鸡的时候它也变了,变得怎么样了?

2、它半蹲着不累吗?联系生活感受半蹲,一名同学读,其他人半蹲。(采访:这位鸡妈妈感觉怎么样…….鸡妈妈请你们坐回鸡窝)

9、播放课件(配乐):母鸡就是这样半蹲着,十分钟、二十分钟、一小时……就这样半蹲着,腿麻了,翅膀酸了但是它还像雕塑一样半蹲着,就为给孩子一点温暖。(引读第七自然段)课件出示。

配乐烘托气氛,用投影图增加直观效果。

10、所以老舍先生这样赞美母鸡(课件出示),学生齐读,作者为什么对母鸡有那么深刻而丰富的情感? 课件出示《我的母亲》

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言)

因为老舍先生就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因老舍先生就这样丰富而深刻的成长经历,所以他写出了这么优秀的作品。

让我们和老舍先生一起赞美一下他的母亲。(课件出示)齐读。让我们赞美一下全天下的母亲(课件出示)。学生读时放录音配乐,学生兴趣更高。

五、感受母爱,升华感情

1、课文已经学完了,我想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如果他又听到了颤颤巍巍的声音他还讨厌吗?如果他又听到了细声细气的声音他还讨厌吗?如果他又听到了如怨如诉的声音他还讨厌吗?

此时他已经……(学生答)震撼……

2、请同学们完成作业,认真读要求(课件出示)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男生读第一行,女同学读第二行。

你发现了什么?语言是有情感色彩的,当他的情感发生变化时语言自然就会发生变化,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语言大师。(出示课件介绍老舍)

3、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母鸡》这一课,感受到了老舍的语言魅力,今后希望大家多读一读他的著作。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六、板书设计:

一向讨厌 母鸡

(看见……)

母亲

不敢再讨厌

六、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力争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5.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 篇五

第七课《蛇与庄稼》 第二课时 教案

课文

第七课 蛇与庄稼

第七课

蛇与庄稼

课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熟练掌握本课中所提到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并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个别词语的正确读音。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讨论的方法来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任何事物之间必有一定联系的事实,懂得只有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的道理。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所举的具体事例,了解事物之间既有简单的联系,也有复杂的联系。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这样,才能把事儿做得更符合咱们的意愿。课型、课时:

新授课、第二课时。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举例法,讲解法。教学手段:

教科书,录音材料,黑板,粉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庄稼要想获得大丰收和什么有关呢?(水,阳光,肥料,种子…..)

师:说得对,这些都跟庄稼的丰收有密切的关系。但庄稼是否能丰收与蛇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蛇与庄稼”就告诉我们。

二、讲授新课

(一)师组织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积极思考,使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组织学生找出自己不太了解的词语并汇报。

(三)师板书学生找出的词语,并讲解。风调雨顺:风雨适合农时。

海啸:由海底地震或风暴引起的海水剧烈波动。海水冲上陆地,造成灾害。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呻吟:因痛苦而发出声音。淹没:(大水)漫过;盖过。

(四)分析并概括段意。

1.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并把课文分段。2.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段落大意。(师板书)第一自然段:讲蛇与庄稼的关系。第二自然段:讲猫和苜蓿的关系。

第三自然段:讲事物之间的联系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启发人们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

师提出几道题,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回答。1.对庄稼来说,台风会引起哪些后果呢? 2.老农的秘密是什么?

3.在马路上吐一口痰,可能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4.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和我们的意愿?

四、课堂小结

师: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什么?(学生来归纳总结)

(每一个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板书设计

第七课

蛇与庄稼

风调雨顺:风雨适合农时。

海啸:由海底地震或风暴引起的海水剧烈波动。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呻吟:因痛苦而发出声音。淹没:(大水)漫过;盖过。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6.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 篇六

关键词:以研促学,历史教学,实效性

本文仅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 (必修三) 第二单元第七课《启蒙运动》为例进行探讨, 以期领悟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真谛。若有不妥之处, 请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批评指正。现行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均采用模块式编排, 改变了传统教材以通史编排的体例, 以全新的理念重新建构历史知识体系, 分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这种编排注重与初中课程的衔接, 遵循了高中历史教学规律, 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 更加关注现实和社会发展,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但失去了通史教材的连贯性, 很多历史知识都被人为地割裂开来, 零散的分置于不同的模块中, 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历史的真实性。如何理清历史的来龙去脉, 还原历史的真实, 进一步落实新课标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 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提升模块教学的实效性, 这是我们历史教育人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我校在开展教学的同时对教材进行了新一轮的研讨, 现从以下方面谈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思考。

一优化模块知识结构, 让教材活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他才能顺利地学习…… (这) 是教育过程的逻辑。”模块编排本身包含了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的初衷。学生通过对模块的学习能够更加清晰、更加快捷地掌握历史知识, 建构历史知识体系。但作为施教者, 需要更进一步整合各个模块、各个子目, 优化模块知识结构, 在教材研究基础之上作精细化处理, 让教材活起来, 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 (必修三) 为例, 我们在研究的基础上对原来的板块做了如下处理:把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和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放在一起进行集中学习,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便于全面掌握古今中外的思想发展史;把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和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放在一起进行集中学习, 便于全面掌握古今中外的科技文化史。在具体课例中实施微调, 如在《启蒙运动》这一课中, 为了更好地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理性时代的到来, 选择先学习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这样演绎的历史模块就显得更灵活, 更具有可操作性, 提高了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14~18世纪的欧洲, 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 新航路的开辟, 资本主义继续发展, 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要求摆脱中世纪封建神学的束缚, 开启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人性得到张扬, 思想得到解放, 进而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最终演变成一场在思想领域反封建专制和教权主义的斗争——启蒙运动, 从而揭开了理性时代的到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引言和教材第一目第一二自然段教材内容及插图《观察天空》, 认识启蒙运动的出现与当时欧洲的经济、政治、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从而自然得出历史结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实践证明, 如果不整合教材, 凭教师枯燥的说教, 包括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 费时费力不说, 学生也无法理解其来龙去脉。大多数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深刻, 花上一节课的时间谈背景, 这显然就背离了课标的要求。

二实践模块教法学法, 让学生动起来

古人云:“善教者必有善学者, 而后其教之益大, 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之善, 而进之之功, 在人之自悟。”教学有法, 学无定法。学习模块肯定需要一定的方法, 不同的模块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课标给我们展现了四种基本方法:一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 努力做到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二是注重探究学习, 积极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的方法;四是合作学习和交流的方法。我们在深入领会课标的基础上进行课题专项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实践, 综合运用, 突出以生为本, 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如把讲解讲授法、谈话法与问题情境教学法、史料分析法等综合运用到教学中去, 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的生本高效课堂, 这既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又承载了学生的个性特征, 需要我们不断去追求!

以《启蒙运动》为例, 这一课有三目:第一目“理性时代的到来”讲解启蒙运动的背景和启蒙运动的核心理性主义;第二目“法国启蒙思想家”讲解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主张;第三目“启蒙运动的扩展”讲解德意志康德的思想主张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传统的教法就是依据教材的思路“填鸭式”的亦步亦趋, 没有创新, 缺乏活力, 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历史课堂应有的生命力。我们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新优化整合, 打破模块束缚, 用问题替代了课题, 使教材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线索更明了, 思路更清晰。学习课题的过程就是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谈话法、讲解法、情境教学法、史料分析法探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本课我设计的探究问题是:课件播放必修一, 有关辛亥革命、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相关场景, 通过观看后提问:你认为这些历史事件都受到了什么思想的启发? (情境导入、激情益智、谈话过渡。) (1) 你认为什么是启蒙思想? (释题置疑, 推进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促进社会发展的优秀传统,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 道德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中学生是明日之星, 他们道德的品质与祖国前进的步伐紧紧相随, 如何加强和改进我国中学生的道德教育, 以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是关乎民族命运的大事。一般认为, 德育工作仅仅是班主任或是心理辅导老师的工作, 而作为普通学科的老师, 这也是必要的一门功课。素质教育对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我们不能继续沉浸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老套教育模式中。新时代要求我们用新的眼光、新的思路去落实德育教育。

一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主要表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深入, 一些不良思想, 特别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开始影响部分青少年和少数德育工作者, 他们的思想开始发生扭曲。首先表现在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 拜金主义思想抬头上。有些学生在对待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上“自我”, 形成塑造自我形象的“盲崇”心态, 在对待正面事物时存在抵触心态, 他们竖起拒绝正面事物的心理屏障, 不屑追求文化知识, 嘲讽不屑好

(2) 这场运动是怎样发生的?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背景。) (3) 最先可能在哪个国家发生?法国为什么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分组讨论, 引发思考, 互动点评。) (4) 启蒙运动的核心是什么? (比较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 通过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角色扮演生活场景, 形成结论认知。) (5) 教材讲到了哪几个思想家?你能理解他们的观点吗? (自主学习, 用史料分析法得出历史结论。) (6) 这场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用资料图片示例法归纳总结。) (7) 学习了这一课你领悟到了什么? (思维升华, 结束新课。) 实践证明, 通过在问题情境设置、讲解示范、史料分析基础之上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中师生倍感受益, 实效性不言而喻, 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历史课堂上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教与学变成了一件轻松快乐的事, 为教为学乐此不疲, 我想这就是历史模块教学的一点启示。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让老师闲下来。

斯宾塞曾说:“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的帮助, 先天的才能是无力的。直观能解决很多事, 但不是一切。天才和科学结合后才能得到最高的成功。”新课程理念旨在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真正体现师生互动。传统的一支粉笔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单凭历史老师的说教已无法实现新课标的培养目标。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整合优化各种教学资源,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尤显重要。课件设计好了, 教师的角色由教到导, 把主体还给学生, 老师上课自然就轻松多了, 实现了由原来忙于说教到现在可以闲下来思考的转变。

《启蒙运动》这一课, 我们充分利用了教材本身的插图、人物图片和资料, 补充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康德等思想家的生平简介和观点史料, 增加了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运动以及亚洲民族的独立解放运动相关联的场景图片等大量直观而鲜活的历史素材。这样的课堂才能贴近学生, 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教材, 领悟启蒙运动的背景、核心思想、观点主张以及他们不懈探究真理的人格魅力, 更理性地认识启蒙运动影响和评价。这样的课堂也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 通过历史学习达到求真、溢情、启智的目的。

总之, 高中历史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 如何演绎出一幕幕精彩的课堂花絮, 需要我们大家一起用智慧的钥匙去开启这扇理想之门。让我们携起手来, 以研促学, 提升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旧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旧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第3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1[3]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第3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1

7.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 篇七

1.综合利用艺术字和自选图形美化文章。

2.提高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Word在加工、美化方面的优势。

3.在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用艺术字和自选图形美化文章,体会艺术字和自选图形的作用。

2.难点:通过“文字环绕”等命令,改变艺术字和自选图形在文档中的位置。

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实验学习、任务驱动

教学准备:

网络教室、PPT展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的家乡在江苏南通,大部分同学也是南通人。咱们南通人杰地灵,风景秀丽,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南通风光的短片,想看看吗?

引导观看《诗画南通》

师:看完这段三分钟的短片,你觉得南通给你的映像怎么样呢?

生:(美),南通很美!

师:美丽的南通曾经多次被中央电视台(CCTV)专题介绍并推向全国!身为南通人,我们都感觉异常自豪。如果你是一位作家,你想怎样表达对南通的赞美呢?

生:通过写作赞美南通。

师:南通著名作家、南通市副市长袁瑞良先生曾经写过数篇赞美南通的诗篇,这是一段他描写南通的文字。

(出示袁瑞良散文《诗画南通》,展示两篇内容相同的Word文档,其中一篇文章排版美化过)

师:如果你是一位设计者,要将这篇文章作为南通的宣传资料,赠送给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篇,你会选哪一个?为什么?

师:利用我们曾经学过的word软件,就可以实现你成为“小小设计师”的梦想。

Word中不但提供了改变字的大小、字体、字的颜色等文字修饰功能,还提供了多种样式的艺术字和图形。同学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利用这些方法做成的,你们想尽快地掌握这些方法成为小小设计师吗?我们今天来学习《第7课 美化文章》(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修饰时用到了艺术字和图形,你知道从word哪个菜单下可以找到插入它们的地方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任务一:请同学们看投影上所写的,自己动手操作,看看成功后的礼物是什么?

(1)打开桌面“诗画南通”文件夹中的“诗画南通”的Word文档。

(2)单击“插入(I)”菜单,指向“图片(P)”,选择“艺术字(W)”命令,弹出“艺术字库”对话框。

(3)在“艺术字库”对话框中,选择你喜欢的式样,单击“确定”按钮。

(4)在弹出的“编辑‘艺术字文字”栏中,输入“诗画南通”。

(5)选择你喜欢的字体和字号,单击“确定”按钮。

(学生练习五分钟)

师:大部分学生已经独立完成了任务,这个形状奇特、颜色鲜艳的艺术字就是你的礼物。(学生在成功地获得礼物之后,都开心地笑了。)

学生演示。

师:“除了这里可以插入艺术字外,你还能找到另外的方法吗?”

学生操作:找到在绘图工具栏上的“插入艺术字”或“视图工具栏艺术字”,教师肯定学生的成绩并让学生继续演示。

任务二:如果你对自己的艺术字不满意,该怎么修改呢?

学生们认真地研究着他们喜欢的按钮的特点和作用,如:单击“编辑文字”按钮,会弹出“编辑文字”对话框,可以更改当前艺术字的文字、字体和字号。单击“艺术字库”按钮,会弹出“艺术字库”对话框,可以重新选择当前艺术字的式样等。

教师巡视指导。

完成任务后小组汇报,集体讨论交流并修改作品。

小结:可以用艺术字周围的小方块改变艺术字的大小。

三、实践运用,提高发展

师:同学们已经向小小设计师迈进了一大步,今天我们要把我们自己的作品修饰得更漂亮。我们还可以用自选图形来修饰它。

演示:插入“十字星”图形。

A.单击“插入”菜单,指向“图片”,选择“自选图形”命令,弹出“自选图片”工具栏。

B.单击“星与旗贴”中的“十字星”图形。

C.拖动出大小合适的“十字星”图形。

D.双击“十字星”图形,在“颜色与线条”中“填充”项的“颜色”框中选择一种颜色,在“透明度”框中选择“70%”,单击“确定”按钮。

E.拖动“十字星”图形到文章的合适位置。

在优美悦耳的音乐里开始自己的创作。

四、观摩协作,归纳总结

师:请已经完成作品的同学大胆地走出自己的座位去看看其他同学的作品,互相看一看,评一评,如果你觉得谁的作品比自己做得好,也可以虚心向他讨教。

(学生观看交流其他学生作品。)

师提示:你有什么办法插入图片?展示作品并交流学习心得。

师:这节课你学得快乐吗?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还想做什么?

老师相信,同学们手中一定还有更多精彩的设计,没来得及展示。没关系,那就请大家下课后将作品保存下来,打印后贴到班级教室后面的交流角上,让全班同学一起来交流,一起来分享,好吗?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P43“实践园”,使用艺术字和自选图形制作“车道示意图”。

五、结语

有人说: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你心里。其实,美的感觉也一样,它存在于你的心中。同学们,就让美从你进取的智慧里提取,在你勤劳的双手中放飞吧!长大后你一定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设计师!

课后反思: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法,从学生熟知的家乡介绍入手,设计了两个教学任务。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演示、练习,让学生在逐个解决任务的同时,了解和掌握了文字修饰的操作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充分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8.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 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国家近年来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了解家乡的概况,能自觉维护家乡的荣誉和利益,树立建设家乡的理想。

3、树立班级荣誉感,自觉维护班级利益。

4、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

每个人从出生就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群体中,我们的家、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每时每刻我们都在集体的温暖中成长,只有我们在集体中才能发挥更大的能力,才能创造出更高的成就。

二、自学指导(自学课本第68—79页,完成以下内容)

1、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生活在人类的中。

2、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是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我们。

3、在不同的群体中,我们扮演者不同的,一个完整的健康的个体是无法离开生活的。

三、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1、作为中学生能够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什么?

2、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中学生能做出什么?

3、建立和谐班级、和谐校园,中学生能做出什么?

4、某班思想品德课上,同学们围绕“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

小兵说:“个人的成长,主要靠自己奋斗,与集体关系不大。”小华说:“集体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共同体。在集体的进步中,我们不能考虑个人的利益”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什么?

四、学生展示 师生共评

五、有效训练 巩固达标

1、当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的时候,国外华人、华侨无不欢欣鼓舞、激动万分,这是因为()A.华人有着共同的祖先,同祖同根

B.个人的荣辱尊严与国家的民族的荣辱尊严紧密相关C.华人有着共同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惯D.华人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和追求

2、当今,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热血青年远离自己的故乡,响应国家的号召,去他乡实现自己的梦想,对此,你认为()A.他们不爱自己的故乡B.他们对故乡没有浓厚情感

C.他们应该留下来承担一份责任,建设自己的故乡,离去等于背叛

D.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无论到哪里工作,都是为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

3、“没有枝干的花,绝不长久。”对这句话的理解中,错误的选项是()

A.个人与群体之间有密切的关系B.个人应该服从群体,不能开“花” C.个人成长离不开群体的力量

D.集体发展了,个人发展的空间才会更加广阔

4、王选院士说:“我能够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国家支持、团队合作的结果,是20年来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这句话主要启示我们?()

A.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微不足道B.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自力更生,远离集体 C.要具备团队精神,发挥团队的力量D.只要融入集体,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5、1931年,吉鸿昌将军因为发对蒋介石反共卖国的政策被迫“出洋考察”。在国外,吉鸿昌将军在胸前佩戴一块自制的木牌子,上面写着:“我是中国人”。吉鸿昌这样做赢得了国内外人们的尊重,是因为吉鸿昌()

①.维护祖国的尊严②.把个人的尊严上升为民族的尊严③.热爱自己的祖国④.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我们的学校可能不够漂亮,我们的校史可能短暂且平凡,对此,我们应当这样正确对待()

①.我们将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前途无望 ②.我们将会承载着更多的希望,去创造辉煌③.我们将在这里播撒理想的种子

④.我们将会倾注青春的热情,扬起人生的风帆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我们学校为了响应“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制定了具有我校特色的麻里中学“八荣八耻”,希望同学们能自觉的维护学校的集体建设,这是因为()①.集体是个人成长的沃土②.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

③.一个的力量是渺小的,只能依靠集体④.团结的集体才有力量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光明网载文指出,学校给每班一个困难补助名额,某班班长未经任何人允许擅自将名额留给了自己,没有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要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就应该做到()①.在集体中要关系他人,想集体之所需②.所有的事情不能自己做主,要交给集体处理 ③.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增强团队意识

④.认识到个人与集体密不可分,积极为集体做贡献

9.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 篇九

1、在社会生活中,调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B)

A、自尊自重B、宽容友善C、言听计从D、积极的情绪

2、“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启示我们(D)

①人要有宽阔的胸襟②要有很大的酒量,才能多交朋友

③待人宽厚 与人为善④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③

3、当我们遇到隔阂和误会时,宽容能(A)

A医治我们心灵的创伤B迫使我们对往事耿耿于怀

C使你失去理智,做出一些超乎寻常的举动D让别人的温暖融化你寒冷的坚冰

4、进入初中后,你认为和新同学和谐相处要做到(D)

①相互帮助②相互猜疑③宽容友善④相互信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火锅底料添石蜡、火腿加敌敌畏„„生产这些“问题产品”的厂家侵犯了消费者的(B)

A、自主选择权B、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C、依法求偿权D、人格尊严受尊重

6、某房地产公司在出售商品房时,以建电暖气试点小区为由,强行配售电暖器,该房地产

公司的行为侵犯了购房者的(A)

A、自主选择权B、知情权C、人身安全不受损害权D、依法求偿权

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要求我们中学生(C)

A、难以接受、理解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教育 B、对家长的教育全盘接收

C、正确对待老师、家长的批评教育D、放纵自己的言行举止

8、下列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宽容的诗句是(D)

A、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

9、《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多年,但80%的消费者在碰到不如意的消费和服务的时候会

自己咽下这口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这是宽容美德的体现B、这样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C、这是正确处理宽容与维权关系的体现D、这是维权意识淡薄的体现

10、金庸小说中无数次写到“冤冤相报何时了,相逢一笑泯恩仇”,这要求我们:

(A)

A、对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也能宽容和理解

B、发现犯罪分子时,不应报告公安机关,而应放犯罪分子一马

C、对所有的敌人都应有爱心

D、放弃尊严,哪怕别人再怎么伤害我们也要不在乎

11、下列关于“宽容与维权”说法正确的是:(C)

A、维权是不宽容的一种表现,宽容别人就不能维权

B、宽容和维权是相互矛盾的C、宽容不能丧失原则

D、我们要对自己宽容,就算我们自己侵犯了别人的权利也当什么都没发生

12、关于对宽容的理解,正确的是:(A)

A、宽容不意味着不分是非曲直,不讲原则;不意味着麻木不仁,熟视无睹;不意味着柔弱无能

B、宽容别人,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回报

C、宽容意味着别人如果伤害了你,你只能忍气吞声

D、宽容意味着不严格

二、简答题

1、怎样正确把握宽容友善?

见书P66—672、在平时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你经常遇到下列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1)当老师对着全班同学的面错怪你时,你会怎么做:

理由是什么:

(2)当同学误解了你时。

你会怎么做:

理由是什么:

三、分析说明题

1、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小亮发现有人扒窃一位老爷爷的钱包,他想喊而没出声,因为他认为要宽容待人,原谅他的过错。小亮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不对,小亮的想法是对宽容的错误理解。这是因为对人宽容要讲原则,我们首先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对于任何违法犯罪行为不但不能宽容,还要与之进行坚决斗争,不能让犯罪分子

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2、初一学生王某到商店购买某歌星的DVD光盘。在购买时,王某让店主试放一下,但店主承诺不用试放,如果有质量问题包换。王某将光盘拿回家播放,发现画面模糊不清,效果极差。于是,王某当即将光盘拿到商店退换。由于购买时王某没有索要发票,拿不出凭证,因此店主矢口否认光盘是该店所售,不予退换。王某一气之下把店主给揍了一顿。

请回答:

(1)王某的行为正确吗?为什么?

王某购物时不检查质量、不索要发票的行为是不妥的;要求店主退还换光盘的行为是正确的;揍店主一顿的做法是错误的。

(2)作为消费者,我们在购物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注意仔细了解商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主要索要购物发票等。

(3)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哪些正确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协商、求助、诉诸法律,依法维权。

3、建国时期,晋国南阳地区长久没有地方官,当地社会很不安定。老百姓迫切希望朝廷能派官去。可是派谁去好呢?于是,晋王急召心腹大臣祁黄羊商议。结果,祁黄羊向晋王推荐了自己的仇人解狐担任南阳县令。因为解狐为官廉洁清政,一心为公。

(1)看了故事,你认为祁黄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祁黄羊公正廉明,不计前嫌,一切从大局考虑,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

(2)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什么情况也应该做到“记人之功,忘人之过”呢? 班级评选小干部、评选优秀团员等

(3)宽容待人有什么好处呢?

能团结人,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1卫生区的清扫是班级的常规工作之一。最近,七年级五班的部分同学在值日时,敷衍了事,班级卫生经常受到学校的批评。对此,这部分学生说,垃圾又不是我们丢的,我们凭什么打扫。班主任说,班级是个集体,作为集体的一员,你们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

(1)这些同学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1)自私自利,缺乏责任心,不关爱集体的表现。

(2)假如你是该班的班长,你该如何向他们说明?(2)搞好卫生是自己应当做的事,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只有对自己,才是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同时,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班级工作就是个人工作,每个人都应自觉维护班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尽到自己的责任。

2有一位同学在校内骑自行车,被值班的老师给抓住了。为了不给班级扣纪律分,这位同学

谎报了其他班级同学的名字。你是怎样看待这位同学的维护集体利益的行为的?

这位同学的行为不正确,因为个人要承担对集体的责任。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如果为了维护自己所在的班集体的荣誉和利益,而损害了其他班集体的荣誉和利益的话,那这种行为是极其错误的。是为我们所不耻的。我们不能为了小集体的利益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来。

3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有着自己不同的认识。有的同学认为:一个人要获得成功,不一定要依赖集体,只要自我奋斗就行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和沃土。只有融入到团结的集体之中,才能享受快乐,只有生活在团结的集体之中,才能获得成功。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茁壮成长,焕发生机。集体催人奋进,激励人们不断自我完善,鼓舞人们乐观自信。所以,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必须融入到集体中去,但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10.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 篇十

mófàn chǎo rǎng chéng chǔ xiōng huái shān diào

()()()()()

二、给词语的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你一定行。(4分)

冒昧(mēi mèi)惬意(qiè qià)洗漱(shùsù)铿锵(qiāngjiāng)

三、我知道要先比一比,再组词。(5分)

存()屈()燥()删()篇()

荐()崛()操()册()编()

四、本单元学了许多四字词语,我能把以下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8分)

灯()酒()()()非凡 耀武()()

风()日()()()匪浅 形()影()

我还能写两个四字词语:

五、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写上序号。可要动脑筋啊!(3分)

博:①多,丰富 ②宽广 ③取得

1、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2、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

3、叶圣陶老先生知识渊博。()

浓:①稠 ②颜色深 ③程度深

1、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显得虎虎有生气。()

2、爸爸下班了,我为他沏了一杯浓茶。()

3、最近,我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六、加上恰当的词语,让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具体。(4分)

1、()广场上坐满了()观众。

2、()市场上摆满了()蔬菜。

七、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8分)

1、有志者。

2、,慌于嬉;,毁于随。

3、莫以,莫以。

4、尺有所短。

5、盛年不重来。及时当勉励。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33分)

一、阅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片段,回答问题。(18分)

叶老先生见了我,象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chēngchèn)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mómú)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1、给文中的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划上“——”。(2分)

2、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一对近义词。()——()(2分)

3、用“~~”划出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把 比作。(3分)

4、从以上片段中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是一位 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划下来。(4分)

5、作者认为“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非凡”的意思指,意义非凡的原因是。(3分)

6、“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的含义是()(2分)

①、爬山虎的颜色很绿,让人难以忘怀。

②、叶圣陶先生接见我,教诲我的情景,令我终生难忘,激励着我努力学习、刻苦写作。

7、你喜欢叶圣陶先生吗?为什么?(2分)

二、阅读《华罗庚》,回答问题。(15分)

华罗庚

那是在北京召开数学研究会的时候。

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

信的大意是:我读了您写的《堆叠素数论》,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可是经过反复核算,发现有一个问题的计算错了。这好比是在明珠上蒙上了一粒微尘,希望您能更正。

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是太好了,他的意见完全正确,他很有才华。”

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宣读了这封信,写信的青年也被邀请来参加会议。这个青年人就是陈景润,后来也成为一个有名的数学家。

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1、根据下列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里。(3分)

①、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的相符。()

②、改正已发表的谈话或文章中有关内容的错误。()

③、不停地称赞。()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2分)

普通()错误()

3、陈景润写信的时候,华罗庚是一位,陈景润是一位。(4分)

4、读第三自然段,“明珠上蒙上了一粒微尘”中“明珠”指 ;“一粒微尘”指。(4分)

5、用“√”标出下面正确的答案。(2分)

①、本文歌颂了华罗庚虚心接受批评,善于发现人才的精神。()

②、本文赞扬了陈景润钻研学问,认真严密的精神。()

③、本文赞扬了陈景润敢于向专家提意见的精神。()

第三部分:习作(30分)

11.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 篇十一

一、生字

崛(jué)起 铿(kēng)锵(qiāng) 春晖(huī)

楷(kǎi)模 皇帝(dì) 正义(yì) 伯(bó)父

租(zū)房 振(zhèn)作 典范(fàn) 闯(闯)关

平凡(fán) 巡(xún)逻 吵嚷(rǎng)夫妇(fù)

惩(chéng)罚 两篇(piān)推荐(jiàn) 翻(fān)身

窗帘(lián) 页(yè)面 删(shān)掉 词(cí)语

干燥(zào) 把握(wò) 融洽(qià) 黄昏(hūn)

模糊(hú) 漱(shù)口 惬(qiè)意 码(mǎ)头

反驳(bó) 逻(luó)辑(jí)愚昧(mèi)寂寞(mò)

和睦(mù) 分析(xī) 患(huàn)病 土匪(fěi)

客厅(tīnɡ) 逾(yú)越

二、多音字

说(shuōshuì) 少(shǎoshào)

相(xiāngxiàng) 塞(sèsāi sài) 单(dānchán shàn)

仔(zǐzǎi) 肖(xiāo xiào) 糊(hūhú hù)

处(chùchǔ) 喝(hēhè) 轧(zhágá yà)

三、近义词

胸怀——胸襟 沉思——深思 得意扬扬——自鸣得意

增添——增加 删掉——删除 确切——准确

闪烁——闪耀 蕴含——包含 融洽——和睦

摇曳——摇晃 燥热——炎热 惬意——舒服

疲倦——疲乏(疲惫) 相信——信赖 反驳——反对

筋疲力尽——精疲力竭 寂寞——孤单 冒昧——唐突

烦恼——苦恼 讨教——请教 告诫——劝解

大概——大约 受益匪浅——受益良多 形单影只——形影相吊

四、反义词

得意扬扬——垂头丧气 热闹——安静 繁华——荒凉

惩处——宽恕 欺凌——爱护 摇曳——摇晃

燥热——炎热 得意扬扬——垂头丧气热闹——安静

繁华——荒凉 惩处——宽恕 欺凌——爱护

疏远——亲密 嫉妒——羡慕 乐观——悲观

骄傲——谦虚 和睦——矛盾 严肃——活泼

恍然大悟——百思不解 筋疲力尽——精力充沛

反驳——赞同 危险——安全 充足——匮乏

疲倦——精神 坚持——放弃 惬意——难受

相信——怀疑

五、词语积累

繁华 踊跃 胸怀 疑惑不解 风和日丽 灯红酒绿

衣衫褴褛 得意扬扬 铿锵有力 推荐 删掉 融洽

蕴含 质朴 沉郁 摇曳 庆幸 莫名其妙

【描写爱国的词语】

以身殉国 忧国忘家 精忠报国 忧国忧民 保卫国家

【形容文章写得好的词语】

行云流水 洛阳纸贵 妙笔生花 笔下生辉

【AABB式】

密密麻麻 模模糊糊 形形色色 三三两两 支支吾吾

昏昏沉沉 鬼鬼祟祟 风风火火 纷纷扬扬

【描写疲惫的词语】

筋疲力尽 精疲力竭 气喘吁吁 腰酸背痛 疲惫不堪

【形容虚心好学的词语】

博采众长 不耻下问 虚怀若谷 执经叩问

六、词语搭配

(衣衫褴褛)的妇女 (衣着朴素)的妇女 (铿锵有力)的话语

(掷地有声)的话语 (厚厚)的大本子 (漂亮)的大本子

(绿葱葱)的爬山虎 (绿油油)的爬山虎 (简短)的评语

(精练)的评语 (温柔)的小精灵 (顽皮)的小精灵

绿得(沉郁) 绿得(鲜亮) (疲倦)地回到旅馆

(伤心)地回到旅馆 (惬意)地趴在床上

(自在)地趴在床上 (睡眼蒙眬)地看看表 (迷迷糊糊)地看看表

(温和)的面容 (凶恶)的面容 (平衡)的心态

(良好)的心态 (忧愁)的眼神 (喜悦)的眼神

(全面)地介绍自己 (诚恳)地介绍自己

七、积累句型

第25课我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反问句: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关联词:(1)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转折关系)

(2)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假设关系)

2.比喻句:(1)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3.“把”字句: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

拟人句: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第27课 乌 塔

1.反问句: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

2.关联词:(小姑娘)(一边)吃糖,(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并列关系)

第28课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1.设问句:不排除个别人可能是这样,但会不会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呢?我不相信这一点。

2.关联词:你的信使我很难过,(不是)为你的处境,(而是)为你的心态。(并列关系)

语文学习“三步曲”

一理解:

语文学习固然要多看课外书籍,多读好文章,多看报纸,甚至标语、广告,古人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多频道、全天候地接收外来信息,但是有些同学因为对所学的东西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理解,所以进中学默写小学学过的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倍”会写成“备”、“被”,“渭城朝雨 轻尘”,“轻尘”会写成“清晨”,我想如果学生真正懂得这句诗的意思,是不会产生这种错误的。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错别字特别多,而且稀奇古怪,不懂词义是主要原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无疑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识记: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前学后忘,学期刚开始教的内容到中途就忘却了,时过境迁就不再有什么印象了,分析原因主要是没有用心去读用心去记,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颂外必要的还要做笔记,好记心不及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徐特立老师有一条重要的读书经验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现在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要写读书杂记,也正是出于这 一原因,这是积累知识的好办法。

三运用:

俗话说“学以致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积累的多少和运用的好坏,都在作文中体现出来。现在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是学归学,写归写,把学与写绝然分开,不会模仿名篇的构思布局,学了那么多优美的词语不会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去,文章内容空洞枯燥乏味。学与用是相辅相存的,常用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而学又为写提供了源头活水。

学语文难,难在需要你持之以恒地积累,难在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运用“理解、识记、运用”的方法,坚持多看、多思、多写,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阅读和写作能力是会逐步提高的。

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通过对容貌、神情、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12.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 篇十二

2010-11-18 13:32:00| 分类: 语文教师 |举报|字号 订阅

主备人: 朱崔完小

于文聪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是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进行编排的,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文园地七》是综合训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那片绿油油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他家做客的故事。《乌塔》讲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能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6、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7、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8、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回忆成长中体验到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3、对文中的人或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独特看法。

4、学习书信的正确格式及写法。

5、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6、围绕成长的故事,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四、教学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课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时

《乌塔》

1课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课时

《语文园地七》

5课时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整体备课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包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记叙的是12岁的周恩来的故事。年小志大的周恩来,为我们树立了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榜样。《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记叙的是作家肖复兴上初中时受到叶圣陶老先生指导写作的事,表达了作者对叶老感激与怀念之情。《乌塔》记叙的是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旅游欧洲的事,赞扬了小乌塔极强的独立自主能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告诉了我们每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要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的认知观念,还要教育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尊重他人、懂得感谢,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学情分析】

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继续学习第七单元的四篇文章,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著名文学家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中受到启发,懂得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好处。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学会用记叙手法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本单元要求能认会写的字有25个,只要求充分调动的字有28个。

2、能用上单元学习的“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词,逐步形成自我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习惯,培养自我阅读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朗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注意重音和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全文。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教法与学法】

先讲讲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趣事、有教育意义的事等,再参观一些当地名人的纪念堂(馆),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然后回到课堂,逐课学习。按照“口语交际——社会实践——课堂教学——单元总结”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教学时间】 12课时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出示3组词语

▲帝国主义列强租界

▲闯进惩处吵嚷

▲踊跃回答铿锵有力

2、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1)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2)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

(3)思考讨论:

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

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感情朗读。

(1)引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四、写话或说话训练。

(一)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

(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五、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六、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四)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第一部分,重点品味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1)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2)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3)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

(4)师生合作读整段。

(5)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1)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

(2)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三)、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四、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第8自然段

通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3、第9自然段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楷模──榜样,模范。

叶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诚宽厚;作品──一丝不苟,写作极为认真。

5、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虎)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6、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1、结合重点句理解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2、小结:批改作文、邀请做客这两件事,给了肖复兴极大的影响,鼓舞着他努力学习,坚定了他的文学之路。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五、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一)“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补充肖复兴的相关资料。

(二)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板书:

修改作文───改

一丝不苟

指点鼓励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人品作品堪称楷模

邀请作客───亲切(认真、期待)

27*《乌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并能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立自强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教学难点: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见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感知课文。

1、你们独自一个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看样去的?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岁就一个人周游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

2、检查词语的理解。

3、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⑴分组通读课文,教师发现错误,及时引导学生纠正。

⑵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出示地图,介绍欧洲,让学生对乌塔油然而生敬意。

三、深入学习课文,集会文章思想。

(一)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再次自读课文。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说说你的理由和见解。

(二)学生带问题,自主学习。

(三)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四、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1、提出讨论的论题:乌塔这样做好不好?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2、初步了解学生的看法后,根据该和不该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在班级反馈。

3、教师根据情况行当评价。

五、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安排活动,课外延伸

课外组织“让孩子独自出行-----学乌塔、家乡寻春记”的活动,活动的范围先确定在“家乡”这一小范围,可以聘请家长、老师同时参加,以小组的形式,尝试自行设计外出路线,自行安排外出设备,自行准备外出经费,设身处地的体验乌塔的感受。活动结束,召开一次座谈会,总结活动的心得,并指导完成一次实践性习作。

板书设计:

乌塔

1.打工挣钱

周游欧洲 2.阅读书籍,了解各国 自立自强

3.懂得自保、自救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重难点:

1、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平时交流中常用什么方式呢?(谈话、电话、收发信息,还有书信。)是啊,书信也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以书信的形式进行交流的例文,那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二、学习提示:

自己小声读课文,用铅笔划出

1、来信中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2、在回信中柯岩老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三、深入思考并讨论,探究文中道理

师:对于张国强提出的问题有可能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有什么看法?你曾经有过这种感觉吗?你是怎样做的?

四、对比着两封书信,你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对比来信和回信的写法及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五、巩固练习,紧记书信格式

1、出示练习,让学生根据内容改成书信的格式。

练习内容:今天,小明写信通知哥哥爸爸得了急病,请哥哥收到信后马上回家。

(1)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2)指名在黑板写,全班校正。

2、给王虹写回信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很多人也像张国强一样遇到一些烦恼常常不知怎样解决,这里知心姐姐给我们转来了王虹的一封来信让我们帮助她跟王虹写封回信,我们能做到吗?

请打开课本,看看王虹遇到了什么问题?同桌商量一下该怎样给她写回信。

六、自己根据口语交际的情况,写回信。

上一篇:小学重阳节的敬老活动方案下一篇: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优秀教案《高人矮人》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