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之魂

2024-07-26

民族之魂(精选19篇)

1.民族之魂 篇一

明礼,民族之魂

——国旗下的演讲

明礼,是指人与人在交往中,懂得互相尊重,谦虚谨慎的一种美德。它用独具的内涵丰富着中华儿女的思想;它用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中华儿女前进的方向……我们的先辈们凭着“明礼”的魅力,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民族,使我们的民族成为“礼仪之邦”,使我们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然而,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文化却发生着令人堪忧的变化。当中国的孩子开始变得倔犟,顶撞父母的时候,韩国的孩子们正恭恭敬敬地双手下垂,仔细聆听父母的教诲;当中国的孩子花着父母的血汗钱,心安理得地吃零食、下网吧、玩游戏的时候,美国的孩子正在打扫房间、修剪草坪;当中国的孩子为了一点儿误会而又吵又打的时候,日本的孩子正独自背着背包去高山旅行…… 当日、韩、美正学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美德时候,我们自己却将这些美德一点一点丢弃。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应该具有一种忧患意识,只有做到居安思危,我们才能健康的成长。孟子曾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你尊重他人,讲礼仪,他人自然会投向你尊重的目光。在我们生活中,文明礼貌的作用是无以伦比的,一声“对不起”,能化解剑拔弩张的冲突;一个友善的微笑,就如一道春风,温暖他人的心田;一次真诚的援助,便能唤起世间所有的爱心。

明礼能使一个人变得更高尚,更能使一个国家变得更强盛。亲爱的同学们,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使用文明语言做起,从不乱扔垃圾、不浪费粮食做起,从自觉保护环境做起,从拒绝打架斗殴,学会宽容忍让做起……

同学们都能以一颗明礼的心对待身边人,身边事,我们生活的家园一定会充满和谐与欢乐,我们的思想一定会光芒四射,我们的民族一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民族之魂 篇二

忧虑来自近年亲见亲历的诸多事实。

忧虑来自一个盘桓心中让自己越来越感到痛苦的思考:

我们的教育, 我们的中小学基础教育, 究竟要为中华民族、为我们的祖国培养怎样的一代人或几代人?我们拿什么来不断提高炎黄子孙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以确保中华民族有一个繁荣昌盛的光明未来?

如果我们不自我陶醉在学校扩建规模、毕业生数量等一连串数字的光环里, 如果我们肯冷静地审视教育为社会输送的人才质量, 那么, 看看从今日校园走出去的高中和大学毕业生, 究竟还有多少是像我们的前辈一样胸怀祖国、志在苍生、不计名利去服务人民大众的?

自己在高三讲台上站了多年, 一届届考入大学深造继而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 有时回校和我聊起未来, 话题已经越来越多地由过去的报效祖国, 变为工作单位福利、加班费、住房。

作为教师, 我们自己又怎样呢?我无法在良心上为自己开脱。

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习惯于一边课上课下痛斥腐败官员的见利忘义失格失德, 一边在假期偷偷摸摸地办班收费捞外快;我们常常感慨今日师生关系淡漠如水, 学生不知感恩, 自私自利漠视他人和社会, 可自己也再没有30年前在星期天骑着自行车, 来回跑几十里山路家访贫困生, 临走留下10元钱——几乎占当时月工资1/4的慷慨激情。

前人有言,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一旦自身发生异化, 甚至开始在不知不觉间“污染”校园, 又如何要求不谙世事的学生去抵制校外花花绿绿的诸多诱惑?

如今风行于部分校园的, 再不是“好男儿志在四方”的理想, 取而代之的是努力学习考名牌大学热门专业, 毕业后有一份条件优越薪酬优厚的工作;是不管老板是谁, 有月薪5 000元的活儿就绝不跟着月薪只给4 000元的主儿去干。

平心而论, 讲究实际没有错, 人不能不切实际地只活在理想里;考虑报酬看重金钱没有错, 在今天, 兜里没钱起码生存就有麻烦;多元价值观也没有错, 它是对主流价值观的补充。可是, 面对社会历史, 面对现实生活, 总有个判断是非的标准, 总不能让金砖与卵石等价。今天, 如果有谁在课上课下对学生讲报效祖国、舍生取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之类与中高考关系不大的话题, 恐怕不是被人视为另类, 就是被人看做不识时务。可是, 这些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之所在、魂之所在啊!

翻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绵延几千年, 历经坎坷曲折而始终向前发展, 靠的就是“仁者爱人”“舍生而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靠的就是“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靠的就是这些中华文明中最可宝贵的精神!我还是愿意呼喊出心头的切盼——教育啊, 别丢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3.承传民族之魂 延续陶瓷生命 篇三

近两年来,我一直在关注他的创作活动、总结他的艺术思想。由他独创的釉中彩绘浮雕瓷板画《鱼在云中穿梭》和《水中青花水上丝绸之路》系列作品,表现了一种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艺术确实不是技巧,但必须通过技巧来表达;艺术也不只是修养,但是修养能帮助艺术的升华与品位的界定。

纵观其作,不难发现都是他在材料语言和表现方式上执着“实验性”的探索的结晶,不仅感性与理性的的综合清晰可见,而且更是传统与现代的融汇,剥离与建构的实验。这些作品的成功,得益于他十几年水彩画和水墨画的艰苦训练。《鱼在云中穿梭》灵感源于他早期的水彩画系列,他在瓷板浮雕上再次作了升华性的实验,并特别强调光与意境的表现,注重明度与对比度的把握和进行二次烧成的工艺技术。瓷板画生动地表现出了鱼在三度空间中的生命与意境,拜读其画,可以真切感觉到他是在表现一种心象和意象,这也许正是中国绘画艺术讲究的“心中之境”吧。这些作品让人感觉到他是在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出发,然后进行反思和延伸。“水上丝绸之路”中出现的“山海经”传说故事符号,使之追塑到遥远的远古民间文化时代,通过时间的转换和视觉来引导人们无穷的想象力,从而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进行一种“神游”,更重要的是从一个侧面折射和反映出了当今人类的精神贫乏和审美需求,可谓一举叩世。

李清的陶瓷作品让我震动,其理由是他的作品明确地、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之中,同时又赋予了某一个新的灵魂。这些作品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既体现了艺术家对各种技术的运用自如,又表现出了不墨守陈规的个性特点,真诚地用一种内在的感染力来结合传统与现代,同样也体现了科技在艺术作品中体现的含量因素。

4.自强民族之魂书信作文 篇四

是啊!中华民族历来就是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二万五千里长征,这用无数生命写下的英雄史诗,已成为中国革命和人类历史上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一段永不磨灭的铁骨精魂的回忆。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惊呼这是前所未有的神话,远涉中国的西方记者斯诺,则把这称之为“东方魔力”。而这正是千百年来我们所固有的,具有强大凝聚力、鼓舞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民族精魂。从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历史雄辩地证明:民族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绵延万里的长城,气势壮阔的大运河,轰动全球的四大发明,……哪一项不闪耀着中华的辉煌?那一项不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智慧?那一项不能体现出我们炎黄子孙的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品质?在航天事业上,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执着奋斗。远在明朝,就有人把自己捆绑在装上了47枚巨大爆竹的座椅上,然后点燃升空……,经过几代的共同努力,中国五千年的梦想终于成真了。在十月十五日上午,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承载着民族的希望,飞上太空。十月十六日清晨,正当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五星红旗之时,飞船成功地在祖国着陆。它标志着中国人在攀登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它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又一非凡壮举,是我们国家的荣耀。我们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有能力自立于民族之林。

记得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的袭击,泱泱华夏经受了严峻考验。在这场考验中,我们看到那些如宝石珍珠般璀璨晶莹的“中国精神”。正是靠着这些精神,中华民族才能从容度过了危难。面对酷烈的SARS,我们的“白衣使者”们日日夜夜地坚守着岗位,谁不热爱自己的生命?一个个医务人员倒下了,可是又有一批批的白衣天使们义无反顾地冲上了前线!为了他人的健康和幸福,白衣天使们心甘情愿地做出了巨大牺牲。“我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不能后退”,“不下,既然来了,就干下去,除非倒下。”这是他们常说的话,可这朴实的话语中,蕴藏着多么可贵的决心,凝聚着多么切实的行动!此时此刻,我热血沸腾,“白衣天使”们正是凭借着这种毫不畏惧、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易经》中的一句古话,它早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上下五千年,不知有多少炎黄子孙以此来励志图强。被誉为“当代保尔” 张海迪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爬起来”。这就是一种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意志,它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之精魂——自强不息。只有不畏困难,不懈奋斗的人,才能实现人生所向往的目标。

5.中华文化是民族之魂作文 篇五

我时常思索追问着自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都有那些优秀的民族精神呢?得到的答案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和振奋。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坚持正义爱好和平,是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晚辈要孝顺长辈,大人要爱护小孩。 “以仁治国,以德服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些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近代有“长征”精神、“抗洪”精神等等。这些民族精神不正是激励我们民族不断前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我们做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少年,一定要继承本民族的优秀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一定要做出举世瞩目的大事,从生活中的 小事做起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比如:坐公交车时给老人让座,过马路时帮助低年级的同学,这就是要体现我们尊老爱幼的良好品格,学习知识时要不怕一切困难,一步一个脚印的学好每一篇课文,解决掉每一道难题,这不就是红军的长征精神吗?让我们从这些细小的生活细节中把我们的民族精神都展现出来,让世界为我们喝彩,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永远辉煌。

6.民族之魂 篇六

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云南共青团将着力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青年理论武装,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组织青年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给全省青少年补钙。将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主线,进一步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广泛开展专家讲堂与信仰对话四进四信等主题宣讲活动,创作推出一批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青年读物、图文微博、动漫、短视频等文化产品,努力使理论武装工作贴近青年,积极引导全省广大团员青年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持续推进各族少年手拉手民族团结代代传等活动,深化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青少年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培育青少年的优秀品德,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全力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进一步强化网络舆论引导,深化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阳光跟帖行动,做到勇于举旗亮剑、澄清谬误,主动适应网上舆论引导工作新形势新要求,提升网络舆论引导的指挥效能和整体水平,努力在网络舆论引导总体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团结广大团员青年旗帜鲜明地开展斗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双推进的多样形式和载体,深化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等活动,引导全省广大团员和青少年不断坚定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不忘初心,永跟党走,团结带领全省广大青少年增强改革信心

7.师爱:育人之魂 篇七

一、 尊重学生是师爱的第一准则

渴望尊重、渴望理解、渴望认同、渴望赏识,是每个人深层次的精神需要。

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是师德范畴的一项重要内容。爱学生,就要从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入 手。尊重 学生人格 ,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育,用真爱化解矛盾与困惑。笔者刚带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时,常常洋洋洒洒、滔滔不绝地把课文从头串到尾, 那种感觉至真至醇, 汪洋恣肆, 一泻千里, 好不乐哉。但是笔者慢慢发现,这种教学方法的“支出”与“收入”相差甚远,效果远不是教师能想象的。但冷静下来,笔者开始反省,且与其他任科教师进行沟通沟通后发现, 教师与学生因其角色不同, 导致看人处事的方法不同。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 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与此同时,还要常引导学生思考, 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有利于加深师生间的了解,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二、 慈母般的爱是师爱的至高境界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这就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所在。可见师爱是纯粹的、真诚的 、无私的大 爱是一种慈母般的爱。全国优秀教师丁榕 在承受了 失子的痛 苦之后,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去教育,从而得到了学生无比的崇敬和爱戴。爱心,是燃烧的火,会让绝望的心灵重新点燃。作为一名教师, 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爱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深入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事事注意,时时留心 ,观察每一 个学生。当学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 学习中失去信心时, 教师应给予慈母般的温暖和帮助,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体验到你的爱心,他们就会直视困难, 努力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扬起理想的风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三、以身作则是师爱的基础

爱学生,就要以身作则,起到好榜样的作用。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培养塑造新一代, 以自己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展。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 言行举止都时刻影响着学生,教师雷厉风行,学生也会照着学;教师严谨治学,也能培养学生认真求学的习惯。同理,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对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自己却不能做到,学生就很可能会被挫伤积极性, 而且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也就不再那么有威信了。

四、 宽容对待学生是师爱的传承

著名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对学生宽容和理解, 教师要同情那些缺少天赋, 在生理上有某些缺陷的或者成绩差、犯了错误的学生, 要用同情心去唤醒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排除烦恼和悲伤,要用热情和温暖鼓励学生, 使学生充满信心地学习和生活。当遇到学生“顶牛”、“越轨”时,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 架子 ,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三思而后行,尤其需要有 自我批评 的勇气和 精神。要知道,也许学生的“顶牛”、“越轨”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萌发,作为教师要小心呵护,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 身教重于言教,“亲其师,才会信其道”。作为一名教师,要时时刻刻想着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对待每个学生。只有这样, 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较高的威信,赢得尊敬, 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铺垫。

8.笔墨写武陵大美 丹青守民族之魂 篇八

武陵的湘西之美,如芳馥醇厚的“包谷烧”酒,那山、那水、那人,恬静中热烈,澹泊中豪放。而把这一份美带出大山的人当中,沈从文拾起了散文和小说,黄永玉打开了绝美画作,宋祖英哼唱出山谷回音般扣人心弦的歌声。田明却用自己的笔墨丹青写武陵大美,守民族之魂。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田明,又名绍杰,1948年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田茹,毕业于原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师承徐悲鸿、张大千等画坛巨擘,家庭熏陶为田明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他转益多师,后深造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的中国画专业,深得龙瑞、陈绶祥、林冠夫等大师的教诲,得其三昧。一个土生土长的湘西土家汉子,昼间饮猛洞河水,夜里听麻妈轻唱“摇篮曲”,湘西风韵早已深入骨髓,因此他讴歌,他揄扬,他颂赞,为这一片鸾翔凤集、钟灵毓秀的灵地寄出醉人的明信片。

看田明老师作画是一种享受,有人比作为宣纸上的笔墨芭蕾,的确是有那么一种感觉。田明的画,常常把构图安排得很满,使画面有一种沿四面八方爆裂开的张力,大器秉然。他遍访湘西山山水水,溶洞、峡谷、泉瀑、早起的锦鸡、夜暮的沟壑,每一个场景,从来都只是他构建在心神脑海那个大千世界里的元素,他创作当下随心所至,信手拈来,尽情把玩。田明的笔墨,以线为上,苍劲而老辣。他认为中国画以线造型,有三层境界:描、画、写。描为初,画为次,最高的是“写”,以写书法的笔运感觉入画,掷地有声,力透纸背,尽情之时往往“得意忘形”,此乃逸品也。

田明的画作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均有涉及,近年来他尤其擅长水墨山水。其曾先后修业于南京和北京,受金陵画派和北方山水的影响,画作既有北派画风苍茫浑厚的大器,又不失江南华滋润泽的娟秀。然而,武陵的山水,不仅跨越南北,亦有她瑰丽而内敛的西部风格,远非单一传统的“南宗”或“北派”足以表现。对此,田明尊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于艺术的思考,依赖于万物,更依托于心源之本,观照自然,得于心源而后诞生艺术的胚胎。他画了许多太行山及武陵山的写生,两者在外观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它被人类文明赋予的内涵却大有不同,太行山是红色之山,它正义凛然而苍凉悲壮;而武陵山“险、奇、野、方”,有板有眼,棱角分明,如同湘西人民方方正正毫不含糊的性情。所以田明画太行,多体现雄宏之气,画面满溢而出,用错位、分割、取舍、夸张等不同构成去重新组合归纳,一尊尊向上冲刺的群峰夹杂着一排排横向延伸的断层,大纵大横,大起大落;而他的武陵山,野性中夹有几分秀丽,用混合的斧劈、折带、解索及牛毛皴来极力表现山坡上蓬松的植被和坚实的石崖,形态各异的吊脚木楼点缀于其间,几行飞鸟、一叶扁舟、苗女、山羊……好一幅世外桃源的情境和谐而雅致,苍浑华滋,意境深邃。“得心源”,必须要先通彻领会到所画之物的精神内核,先有所造化,由心出发,赋予它人格化的文化思考和主观感受,才能赋予笔下之物独一无二的气质。心源就是感悟,就是那说不清也道不尽的大山情结,是他多年勤奋的艺术真诚和升华。

功夫在画外 织锦编春秋

田明先生的画室里悬挂着导师陈绶祥先生拟写的对联“抓住东游西荡、南辕北辙,装进里头,化成平常道;收拾三教九流、五花八门,撒向空中,得一智慧根。”这幅对联,写的便是田明绘画与众不同的地方。他不仅仅是专业画家,也是民族文化最虔诚的守护者。他花了六年时间,只为了成就土家民族工艺美术史中一朵绚烂的奇葩——土家织锦。将土家织锦撰写成一本具介绍性、资料性、研究性和指导性为一体的学术专著,这是田明多年来的夙愿。而今,他把理想变为颁奖台下雷动的掌声,《土家织锦》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政府最高奖第九届“山花奖·学术著作奖”、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第16届大会“最佳奖”以及2012年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湖南省首届文学艺术奖”。他以社会大文化的视野,从艺术人类学的高度,游艺于浩瀚的民族文化之林,高瞻远瞩。田明的画,就是在糅合了几个貌似并无关联的领域后而达到的极致,这就是功夫在画外。

不管是田明的画作,还是民间艺术理论著作《土家织锦》,都深深根植于湘西厚实的文化传统,业内人士评价他为“清丽而不失端庄,秀雅中透出中正”,亦戏称他为“湘西山水第一人”,清丽、中正,是武陵,是湘西的魅力,也是田明的印记。然而,田明画作成功之处绝不仅于此,他具有宏观的远见和目光,纵、横、深三者合一,一手紧握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一手抓住湘西民族民间的文脉精髓,还有一手,是他对于现实生活游刃有余的感知。纵,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解读,他的画,既吸取了唐宋绘画的庙堂之气,大气磅礴,阵势浩大,表现一种大时代的包容性,在细微处却又能彰显明清绘画细腻的笔墨精道,把情意“写”得“栩栩如生”;横,是本土文化的滋养,故乡山水、手工技艺、音乐舞蹈甚至巫傩祭祀都是他最好的素材,生于斯长于斯,培养出他对于民族文化敏感的知觉;深,是对于现实生活的领悟,田明曾在北京、深圳发展,最终却选择离去,他抛下浮躁,毅然背上行囊回归故里,对他而言,现实的大舞台比不上内心小小的坚守。他不喜欢大都市张扬而虚伪的生存状态,留恋着武陵大山里那支悠扬婉转而简单的山歌,所以他的画作,既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又为普通百姓所乐道,雅俗共赏。没有澄明的内在,便画不出既清且正的作品。田明有着全局性的理论支撑,画作并不刻意追求某门某派的定式,讲究自然清新,有法而有无定法,每一幅作品都讲究当时当地的有感而发。这就好比一个分数,思想的分子无限大,技法的分母无限小,整合起来,便是无穷无尽的可能。

9.爱 ,师德之魂 篇九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作为教师,我们的奉献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自身行为的道德规范,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学生和社会,对于学校工作的和谐开展、社会新人的培养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师德修养是非常必要的。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师德修养的根本内容。在教育过程中,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应该尊敬教师,但从教师的职责来说,其本质要求是热爱学生,教好学生。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首先必须教好学生,这是一个教师立身行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他们事业有成的立命之本,严格要求学生: “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在一丝不苟的教学实践中教书育人,忠心耿耿,尽心尽力。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据有关调查表明,喜欢渊博知识型老师的学生占31%;而喜欢具有师爱型的学生达到53%,他们希望自己的老师温和、可亲,具有爱心。由此可见,在学生们的心中,一个富于爱心的老师远比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更具老师的魅力。学生表示:对有爱心的老师他们会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教师合作,把教师看成是父母亲般的亲人。他们愿意向老师袒露内心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在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中,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这种师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是的,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清贫而艰辛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老师们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正是因为老师们都愿自己像一片绿叶,默默地去成就果实的辉煌,才有今天的桃李满天…有一个曾做过教师的人说:教师这工作是少有的净土,如果能在光荣感之余再多点幸福感,是值得一直干下去的。

幸福是什么?也许我们记住了许多快乐的场面,可幸福却是一种自己灵魂的问答。

当然,你完全可以选择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获得幸福。但当你身为一名教师,就有了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那就去爱你身边的孩子吧,像宽容你亲人的小脾气,和原谅你的孩子的恶作剧一样,去接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关爱别人,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它就会萦绕成一团幸福,紧紧裹住你的心灵。多少次,当你辛勤的工作日见成效,当你发现孩子们一个小小的进步时,无不欢欣雀跃,这样巨大的幸福感难道还不够吗?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

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无怨无悔。

10.文化—企业之魂 篇十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要成为一流的企业,首先要建设一流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企业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统一,是企业“思”与“行”相结合的体现。

“小企业做事,中等企业做人,大型企业做文化”,这是鲁董事长在新生报到时讲话中提到的,给我印象十分深刻。“以信为本,以和为贵”是我们五局混凝土公司的文化核心,进入公司以来,我就一直为公司的“信和”文化所感染。伴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信和”文化已经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了我的思想与行动中。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的文化就是思想,有思想才能更好的帮助企业发展。一个企业发展遇到瓶颈,需要企业文化的提升作指导;企业的业绩蒸蒸日上,它更需要优秀企业文化来掌舵。企业文化力可以更好的激发企业的生产力和经济力。

企业文化是一场触动传统思维方式革命,它使管理趋向人性化、文明化。企业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转变人对社会、对公司的价值观,使员工逐步理解和认识到他们与企业的相辅相成、共同成长的关系。企业文化不仅仅一种管理手段,更是一种走进别人心门的通道。我们不可能完全的控制一个人,但思想可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让人打开心门,心门既已打开,想进去就很容易。当一个人的思想和公司的文化相一致的时候,他的作用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他就会自愿自觉的维护企业形象,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因为他认同企业的发

展愿景并愿为之奋斗。

11.象戏之魂(二) 篇十一

车缓缓停在赛场外,被棋迷朋友们称为“千年老二”的陆宗民随后走了下来。因为陆宗民连续参加了五届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每次都是名列第二,而第一名都是被刚刚昏沉进入赛场的耿天河获得。

陆宗民的到场掀起了赛场新一轮高潮,因为陆宗民实实在在是一个美男子,棱角的轮廓,双目如电,高挺的鼻梁,洁白的牙齿。陆宗民在众多棋迷的簇拥下进入了赛场。

实际上耿天河与陆宗民两家因为象棋成为了世代“仇家”,因为陆宗民的爷爷、父亲都是由于耿天河的爷爷、父亲而终此一生未能登上全国冠军的宝座,而陆家为人争强好胜且多事端。对于棋盘上的失败并没有从自己的棋艺上找真正的原因,而是认为都是由于耿家人的原因,并且认为这是深仇大恨,耿耿于怀。

会场主席的高声宣告下,2056年全国象棋锦标赛正式开始。比赛共进行12轮,分为A、B、C、D四个小组,每小组出现四名选手。然后由A组对D组,B组对C组。决出四名积分靠前的选手,最后进行半决赛、决赛。

各组比赛选手都是经过去年的个人锦标赛的甲乙组选拔上来,而有资格参加今年个人锦标赛的,而由于近年来象棋软件的迅猛发展,选手总能将布局演绎得出神人化,将古老布局推陈出新,尤其是青少年棋手更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架势。

比赛进行得十分激烈,A组黑马少年宫超连连战胜特级大师,最后杀进半决赛,虽然没有将黑马角色扮演到最后,被“千年老二”陆宗民中炮急进中兵的布局攻城拔寨,但是这位黑马少年还是为比赛增加了许多看点和悬念。

耿天河是在半决赛中慢棋后手轻松战胜边疆第一高手左宗强。 最后耿天河与陆宗民又一次会师决赛。

明天就要进行与陆宗民的最后对决了,这一夜耿天河怎么都难以入睡,因为在他的心中胡荣华老师总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自己偏偏在最近又总是做着这样的一个怪梦,夜间休息不好,白天昏昏沉沉,有时候更是不知所云。

在梦中总是梦到一个人:

千年虽过。红黑二子依然让我迷醉;

千年随逝,棋子拍落的棋盘仍是震撼我心;

千年沧桑,世事变迁,不变的是寻找红黑玄机的灵魂的执著:

千年放浪,阅尽沉浮人生,无悔的是对无我无棋境界的永无停息的追逐……

千年追溯,无我无棋,一代国手,丹唇笑启,转盼流金,云髻峨峨,瑰姿艳逸,其形惊艳,人不可观。

乌纱帽,狩衣,蝙蝠折扇,执著坚定的眼神,俊逸非凡的容貌,一个困于棋盘千年的美丽灵魂,有一手近似神乎其技的棋艺,更有让人浮想联翩的名字。

这一切是那样的真实,似乎伸手可及。这着实让耿天河心神不宁。

12.情感表达——筝乐之魂 篇十二

关键词:古筝,情感,意境,灵魂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最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 是一件极善于表达情感的乐器。古筝演奏属于表演艺术, 一个演奏者不仅要具有纯熟、扎实的弹奏技能, 还需要具备表现作品感情的能力。准确、深刻和细致地表达作品的情感内涵, 是古筝演奏者的至高境界。要实现这一情感表达目标, 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一、掌握古筝理论知识, 明确古筝流派风格

两千多年来, 古筝在其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 因地域环境、政治经济、语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在与当地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的结合中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 其中有河南筝 (中州筝) 、山东筝 (齐鲁筝) 、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 (杭筝或武林筝) 、陕西筝等主要筝的流派, 还有闽南地区的福建筝 (闽南筝) 、少数民族中朝鲜的迦耶琴、蒙古族的牙托克 (蒙古筝) 、日本筝等。古筝演奏者应该丰富古筝理论知识, 对古筝的流派有较全面的认识。

“真秦之声”的陕西筝委婉悲怨, 慷慨抒情;“中州古调”的河南筝高亢粗犷, 明朗谐趣;“齐鲁大板”的山东筝刚柔并蓄、铿锵深沉;“韩江丝竹”的潮州筝“重六”调深情庄重, “轻六”调清新明快, “活五”调悲恻缠绵;“汉皋古韵”的客家筝悠扬深长, 古朴典雅;“武林逸韵”的浙江筝活泼明快、流畅秀丽;闽南地区的福建筝古朴淡雅;内蒙草原的蒙古筝高昂奔放、欢快明朗;朝鲜筝 (伽倻琴) 轻快活泼;伽倻琴弹唱是朝鲜族传统演唱形式, 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不同的流派都有其典型的代表作品, 比如, 浙江筝派的《高山流水》《月儿高》;山东筝派的《汉宫秋月》《丰收锣鼓》;河南筝派的《山坡羊》《闹元宵》;潮州筝派的《柳青娘》《寒鸦戏水》等, 只有明确作品的流派风格, 领悟不同古筝流派的差异和共性, 才能获得情感表达的突破点, 演奏中的情感激发和表达才能有本有源, 进而从精神层面展现各个流派的艺术魅力。

二、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充分理解作品内涵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因此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充分理解作品内涵是进行情感表达的重要前提。每一首筝曲都是对人生的感悟、经历和心灵深处情感的再现。正确地分析作品能够让演奏者深入地了解作品、更好地理解作品。如, 在弹奏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时, 我们就要明确这首作品是何占豪先生根据我国传统乐曲《满江红》改编的, 表现了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陷害, 囚禁在临安 (今杭州) 狱中, 在赴刑场的前夕, 他对社稷面临的危难的焦虑, 对家人处境的挂念, 对奸臣当道的愤恨, 以及对自己精忠报国却无门可投的无奈而引发的感慨。演奏者只有了解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正确理解了作品的内涵, 清楚了作品表现的思想情感, 挖掘出了筝曲作品蕴藏的情感因素, 领悟到曲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将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强化对筝曲的再创作, 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古筝演奏中的情感表达, 除了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 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内涵, 想象力也是进行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通过联想才可能从音乐中获得美感, 当然丰富的想象力也是需要生活的积累和人生境界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也许便无法完全领略其情感。如果想完美地表达音乐的思想感情, 那么一定要注重平日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通常古筝演奏者在少年时期很难把作品的音乐情感完全地表现出来, 这与他缺乏生活经验的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悲伤来临时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反应, 但是可能都是一开始比较激烈, 然后渐渐归于平淡之中。如, 《湘妃泪》是根据琵琶曲《塞上曲》改编的, 取材于昭君和番的历史故事。描写了汉代王昭君去凶奴和亲离别故乡后的凄凉情景。因此, 乐曲没有表现出一种大起大落的感情变化, 这应是昭君去匈奴多年以后她内心的真实写照。这时的思念和哀怨不可能是激烈的了, 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忧愁和哀伤。再如, 《汉宫秋月》是一首山东筝曲, 其风格淳朴古雅, 情绪哀婉惆怅, 刻意表现了处在古代封建暴君压迫和禁锢下的汉代宫女们对月伤情, 望月思念的愤懑心情。在演奏时, 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自身的生活体验, 把自己想象成为王昭君和汉代宫女, 那么, 乐曲中蕴含的情感就能自然地表达出来。

四、掌握演奏技巧, 提高音乐表现力

在具备了良好的音乐感受力、理解力及表现意欲的前提下, 手指能不能得心应手地胜任音乐演奏的需要, 就成为古筝演奏中的情感表达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古筝演奏的技巧形式多样。传统筝曲, 右手的勾、托、抹、提、大撮、小撮、摇指、刮奏、花指等;左手的颤、按、揉、滑等技巧。现代筝曲, 左手便移到筝码右侧与右手同时弹奏。这些技巧都需要在大量的练习中才能慢慢地积累。如:《香山射鼓》是一首陕西秦筝音乐风格的创作曲, 在这首乐曲的慢板中, 重点技巧的是“劈”这个指法。在谱面上所要用“劈”来演奏的音都标得很清楚, 一定要按指法的标注来演奏。在慢板中, 总有一些后缀句, 要划分好乐句, 分清乐句的轻重处理。另外, 慢板中左手的颤音幅度要大些, 不要演奏得太快, 只要演奏清楚就可以了, 这样后面的快板速度才可以表现出来。我们只有掌握了古筝演奏的各种基本技巧、科学的弹奏方法, 并处理好演奏时双手放松与紧张的关系, 做到触弦快而有力、松弛有度、富有弹性, 再融入自己的情感, 表达自己的乐思, 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喜悦或哀愁, 才能达到“声与情合二为一”的演奏境界。

总之, 筝乐的意境是人的情感的表达, 我们在演奏技巧提高的同时, 努力表达出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 把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完美地传达给观 (听) 众, 与观 (听) 众的情感相互交融、发生共鸣。把传统之精华继承发扬光大, 让古筝这颗民族弹拨乐中的璀璨明珠永远闪烁出动人的光彩。

13.激情——工作之魂 篇十三

激情犹如一首诗。诗歌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瞬间,都仿佛是花瓣上的露珠,折射着阳光的温馨与亲切,没有激情的生命,只是一具空壳;激情的观念之下隐含着对发现寻找与创造的永恒性渴望。激情可以把生命注解成一朵朵美丽的风景,人会随着激情而年轻,向生命索要激情,原本就是我们活着和存在的理由。激情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是一种昂贵的精神品质。它产生一种强大的驱动力,让我们以强劲的动力,在高度自觉的状态下,把全身每一个细胞都调动起来,去完成我们内心渴望的工作。

在诗人的眼里,激情不只是烈火,也是巨浪,在科学家眼中,激情是让他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钻研的狂热冲劲。当激情与坚定的信念融合时,就成为发明与创新的强大动力。当拿破仑带着法兰西士兵翻越阿尔皮斯山,向敌人挺近的时候;当爱迪生沉醉于自己的幻想,遇到挫折百折不挠的时候;当罗丹沉迷于自己的雕塑世界,几达物我两忘,废寝忘食的程度时,是他们心中燃烧的激情之火,支持着他们的信念,让他们永往直前,最终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激情不是虚无的口号,它体现在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蕴含在具体行动中。那么怎样寻找并保持工作的激情呢?

没有一个老板会喜欢做事懒散,提不起劲的员工,是了,就连自己也不会喜欢这样的人。不要只想着老板在的时候好好表现一下就行,要知道在这个公司里老板才有最多的“耳目”,别想着几百人的公司老板不知道自己,小心那天老板不经意就喊出你的名字。每天做同一件事,同一种工作,每个人都有可能会失去激情。

寻找工作激情的另一方法是把公司企业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不是吗?每天几乎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在公司企业里度过,只看时间就应该知道,其实它已经是自己的第二个家了。公司企业里的每一位同事就好比自己的亲人,团结兄弟姐妹,爱这个家,并对家庭负责,把每位客户的来临都当作是自己亲戚的来访,热情接待他们。

再次,就是要心存感激,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这个“家”对你的关爱,感激这个职位让你体现了价值而没有虚度光阴,感谢这份工作——或许明天,自己将从这里有一个最好的转折与美好的开始。

14.雪之魂 篇十四

看漫天飞雪,似乎能听到雪落的声音,细细的,静静的……仰视,雪儿时而飘舞,时而飞旋,洁白的雪花似在献给人们一支曼妙的舞。看着她们美妙的姿态,可以让人沉浸许久。

雪花从空中飘飞到我的眼前,盘旋飞舞后,又轻柔地向院子里降落。就像是一个善舞的女子,在我眼前婆娑起舞,把她的美丽和才华展露后,含笑隐退,留于我的是对它无尽的遐想。很想用手接住一片雪花,仔细欣赏它的美。伸出手,一片雪花乖巧地落入我的手心,我还没来得急细细打量,它就在手心里幻化成一滴微小的水珠。我不停地接,它就不停地幻化,直到我的手心有了一小掬水。偶有几朵雪花飘飞到我的衣袖上,我目不转睛地打量着,它们的外形松软镂空,轻柔飘逸,形态各异,就像是一个个蹁跹而来的蝴蝶,我的衣袖就是花丛,它们在上面做着片刻的停留。它们白的那么纯正,白的那么独特,此色只应天上有。

雪是纯净的,是无瑕的。如果冬天里没有雪的飞舞,那这个冬天就不纯粹,更不彻底。有雪的冬天,世界被一片白色所覆盖。在所有自然现象里,惟独只有雪能让世界暂时失去它的本来面目,而又让人们的视觉找到美的享受。大雪覆盖了大地,也覆盖了人世间的种种丑恶。

雪带给人以生命的内容,带给人以生活的情趣,那漫天的恣意,满目的潇洒,陶醉了这个世界。细步走进洁白安静的雪地,摄入视野的是那白色的山,晶莹的树,像白丝带的马路,时而还能看到一个移动的白色的身影,那是有心人在寻找雪的灵魂。仰望雪舞飞扬的天空,心儿也成了一片空白,你可以什么也不想,也可以想入非非,自由的心灵在此刻变得毫无束缚,像鸟儿、像微风、像风筝,心灵是这般的豁达,又是那般的纯洁。举起手,轻摘一片雪片,任雪花在手心停留,轻轻的、柔柔的、害怕自己的一不小心,玷污了这大自然赐予的美。

雪是自然界最普通不过的现象,雪就像人类一样,一起在自然界里展示着各自的生命轨迹;可人生也像雪花一样转瞬即逝,没有人可以不朽。人生的过程就是活着的短暂时刻,难怪佛说“活在当下”。活在我们每个人真实的日子里,就如雪花从天空飘落,分分秒秒都在认真地经历着,从遥远的天穹到我们的生活视野里,雪花仍就是那般的洁白无瑕,虽不能获得阳光炽热的爱,就是化做水珠也渴望着爱,这是雪花坚贞的向往,这更是雪花执著精神的体现。

雪,也是自然界最美的气象。她气势恢弘地改造了山川沃野;涤荡了城市的尘嚣。入夜无声地平静了人们内心的浮躁。深深地呼吸,清凉的空气是如此的清新甜美。肺腑之间充盈着凉丝丝,清亮亮。心情也变得更加沉静。触景生情,内心不由激越了涌动的灵感,华丽的文字在心中默默咏叹大自然赋予的良辰美景。

当雪成为风景,那是和谐的社会给了人们充实的生活感受;

当雪成为风景,那是天地万物赐予人类灵感的厚积薄发;

15.爱与责任——师德之魂 篇十五

我认为首先应该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走进教室, 走进学生, 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做一个“爱”的使者, 用爱教书, 用心育人。

一学会赏识, 走进学生的内心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因此, 教师的心里应充满阳光, 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 甚至要将学生目前的缺点看成是未来的优点。哪怕仅仅只是星星之火, 也要及时地鼓励、表扬, 以促其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不断成长, 向着更高、更远、更美好的目标努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认识到自己优点、才能发现自己的潜能、才会努力、才会进步。老师的每一句赞语、每一次表扬, 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即使是差生也要创造条件, 使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 使学困生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

二学会宽容, 让学生信服

魏书生说:“学生不管多么难教育, 毕竟是青少年, 其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广阔的世界, 而世界必然是假恶丑与真善美并存的。教育学生时, 要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 让学生怎样, 不让学生怎样。而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里, 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 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 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 而是在帮助他。”对待学生的优点, 要用“放大镜”;对待学生的缺点, 要用“缩小镜”, 以宽容的态度处理学生的错误。

无数成功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宽容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曾经有个学生因个人愿望没有得到实现, 顶撞了老师。这位没有作任何解释, 而是给她写了一首小诗:“土地宽容了种子, 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 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 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 拥有了未来。”学生看了这首诗, 悟出了一些道理, 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当教师后我经常反思自己, 是否有哪些行为做错了, 哪些做得不太合理, 常常发现自身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班中爱捣乱的学生我开始不问原因, 总是批评, 有时语言还很过激, 学生有时候还还嘴, 使自己和学生都下不了台, 这样做的效果很不好。后来我用谈话代替批评,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法,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我在处理犯事学生时, 总是提醒自己:我是个教育工作者, 负有教育孩子责任, 应用平和的心态, 宽容学生, 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 用自己的阳光热情感染学生, 以满腔爱意滋润学生。

三严爱结合, 让学生敬重你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一味地对学生严格要求, 最重要的是应有一颗爱心, 用爱心感染学生, 使他们懂得爱与被爱, 心存感激, 学会关爱他人。现实中往往爱好学生易, 爱后进生难。我就要求自己不仅要爱“小天鹅”, 也要爱“丑小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 又要爱护有加, 采取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对待学生, 即严爱结合。第一, 在尊重关爱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没有规距, 不成方圆。人活在世上都要接受一定的约束, 老师正因为爱护你们, 才要对你们严格要求。”我经常对学生这样讲。对作业我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坚决杜绝不做、抄袭、应付等现象,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其成绩不断提高, 我所执教的班在每次考试中都能名列前茅。第二, 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去关心、理解、爱护学生, 努力创造条件, 使他们获得成功, 并且做到爱的得体、严而有理、有度、有方与有恒。在学生违反纪律时, 不能只是批评, 更多的应是诱导学生,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让他认识到他的行为会对他人、班级造成的不良影响。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的抵抗情绪, 另一方面也可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纠正学生不规范的行为。第三, 在学生面前, 应做到为人师表, 表里如一、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赢得学生的尊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要求学生不做的, 自己首先不做。因此为人师表者要努力摆正自己做人的目标, 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

教师就要甘于奉献, 心甘情愿地为学生付出自己的爱心。爱, 给了学生希望;爱, 给了学生动力!爱是教育事业的主旋律, 教师的爱是孩子们的雨露, 没有爱, 没有责任感, 最光辉的事业也会黯然失色。爱是教师美丽的语言, 教师是爱的使者, 离开了情感, 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您若变成孩子, 便有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 学校瞬间成为乐园。”用我们热情、诚恳的胸怀, 唤起孩子们的兴趣、激情, 赢得孩子们的信任, 让师生敞开心扉, 去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让我们致力于探索、创造充满情感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使教师的劳动里呈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情的魅力。

16.爱,师德之魂 篇十六

一、爱,是教育根本。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你也许会问:是什么?我将毫不犹豫的告诉你:那就是爱!它是人间最伟大的情感!从教十多年来,我时常问自己: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是优美的语言、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优美流畅的语言、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要爱自己的学生。每个人都需要爱,学生更需要爱。在这些年的教育中我深深的感觉到在爱的世界里一切都充满阳光。师爱是师德的灵魂,爱学生是一种心态、一种责任、一种智慧。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一代先圣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教诲我们:“仁者爱人、有教无类”,鲁迅先生也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爱”。

二、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是教育之爱的基础。

教师爱孩子,不但要爱优生而且要真诚的把爱献给学困生、问题生。爱优生要严而不纵,爱问题生要锲而不舍,要爱的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我们要像母亲一样爱每一个孩子,特别是要把爱的阳光照射到那些阴暗的角落,让那些孩子也感受到温暖。享受教师的爱是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更是每一名后进生的渴求,在学生面前,教师的言行举止时刻要把“公正、平等”放在首位,学生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而面对后进生,更需如此,教师千万不能因为某些后进生思想、学习成绩等问题被冷落、歧视,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后进生丧失自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只能使后进生更差。一次自习课上,我发现两名学生在说话,在同学面前,我批评了张某(学习成绩差),而没有点名批评李某(成绩好),这使的张某很不服气,说我偏向李某。确实这件小事我处理的欠妥,我忽略了师爱的关键——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公正是学生信赖老师的基础,对于后进生,公正更是转变后进生的第一道关口,而我却在关口上出了问题,这件事使我真体验到了教师这种平等的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而后进生需求的更是这种平等、公正的师爱,希望老师能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平等的爱。

2008年9月,我新接了一个毕业班,面对一个新的班集体,如何尽快熟悉学生情况,特别是如何管理好问题学生我颇费脑筋,花费了不少的心血。至今,我清楚地記得有程某、苗某某同学等几个人向我提出上课一点都听不懂,不想读书了。此时我真为他们担心,因为他们的九年义务教育任务没有完成,流入社会可能会学坏,我适时到他们家进行了家访,取得了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最终他们完成了学业,有的已经进入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进一步学习深造,我感到十分欣慰,今年春节,有几位得到我帮助的学生专程到学校来看望我,我心足矣!

三、爱学生还要为学生营造全方位的爱的环境

追求个体目标,不利于形成各方面协作,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依靠课内外各种途径的紧密配合,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一致才能完成。在学校内部,个人负责,对个人奖惩的做法,虽然可以强化教育者的责任意识,但却可能以牺牲合作和其他方面不关心为代价。如有的学校把学生的管理工作只看成是班主任的工作不是任课老师的职责,学生在课堂上不守纪律,任课教师推班主任管,似乎授课教师可以不管学生的思想,不负责教育学生,即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在社会上,人们认为“育人”是学校的事,这种认识不利于唤起全社会的教育意识,不利于“共同育人”观念的树立,会导致“5+2=0”现象的出现。所以我认为班上所有老师要与家长一起为学生营造全方位的爱的环境,要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沐浴着爱。

无私奉献是一种神圣的精神,他像冰山上的雪莲,洁白无瑕;像满山的红杜鹃,情暖人间。热爱学生首先表现为无私奉献的挚爱之心。现实生活中无私奉献的老师总是受到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尊重。汶川地震之中多少老师为挽救学生不顾自己安危,连续奋战,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试问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我想不是别的就是这世间最伟大的情感,是他们对教育工作的忠诚、更是他们对孩子们的爱。

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要对得起这个令人自豪的称谓,我们必须要有爱心,一颗爱学生的心、一颗爱学校的心、一颗爱事业的心。

17.追逐企业文化之魂 篇十七

近来,蕴含全新文化理念的阳光企业杂志正悄然盛行,它以企业文化传播的“五度空间”之精髓征服业界,并赢得一片喝彩。众多知名企业纷纷抛弃传统企业文化传播方式而拜倒在它的脚下,不禁使人想问原因何在呢?

阳光企业杂志,与传统文化传承模式博弈的结果就是,它在企业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走过的脚步、留下的烙印,正被人们所熟悉,并被牢牢记住。

思:逐本溯源

目前,隶属阳光传媒旗下的阳光导航已经与海信、蒙牛、国美等多家名企结成联盟,共同进军多媒体资讯服务业。在最新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荣登第52位的阳光传媒集团领军人吴征、杨澜夫妇,为何将下一个目标锁定在多媒体资讯服务领域?为此众多知名企业先后将目光投向了同一公司的同一产品——阳光导航的阳光企业杂志(阳光网络多媒体平台)。

阳光企业杂志,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持续的动力,企业文化从此重现生机,并被赋予前所未有的潜在能量。它仿佛一缕阳光,照亮企业文化曾经阴暗的角落。它的出现,为企业文化的营造增添了浓重的色彩。

随着产业环境的变迁,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不断发生变化,文化传播理念日趋改变。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有效性与可行性日益被企业所重视。与此同时,企业文化传播开始从单一转向系统,从封闭步入开放,从局部转向整体。用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话来说,“企业文化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也曾表示,“文化是企业的基因,文化是第二生产力。”

如何保证文化有效、顺利的传承?企业文化通过5个维度的传播,即传播的广度、表现的力度、积淀的厚度、互动的程度、创新的速度,这种全新的文化理念,正在帮助企业走出文化传播的误区,因为企业文化如同人一样都有生命。

变:借网造势

那么,如何降低成本,在使企业文化更有效地传播的同时使商业利益最大化?目前来说,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搭建一个开放而专业的平台,促进企业发展与文化传播的有效对接。

帮助企业寻找个性化的文化传播途径,帮助企业营造市场互动气氛,帮助企业节约成本,进行更大范围的扩散,阳光导航正致力于改变企业文化传播的实际效应。

到目前为止,10余家名企签约阳光导航,无一不被阳光网络多媒体杂志的内在魅力所信服,其中包括海尔集团、青岛啤酒集团、华远地产、中建发展、泰康人寿、中国中信集团公司等。

不难看出,知名企业开始选择阳光网络多媒体杂志平台,究其根本,主要受企业文化有效传播的力量所驱使。

根据企业需求而定制的阳光企业杂志,正在帮助企业塑造文化之根。一经植入,便滋生成长。

赢:融合制胜

按照传统思路与做法,企业文化传播不但投入巨大,成本极高,而且成效甚微。由于诸多现实问题,使企业陷入文化传播的困局当中。

简单分析,传统企业杂志取得良好的效果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其中包括成本限制因素、发行限制因素、技术限制因素等。客观地说,纸质媒体的传播不得不受到时间与空间范围的限制,而在技术层面上,更是受到表现形式方面的约束。与此同时,受到第三方物流渠道、邮政渠道成本过高,组织渠道难以有效监控等客观因素,导致传统企业杂志在发行拓展方面困难重重。

如何使企业摆脱困境,甩掉沉重包袱,使企业文化重现生机?阳光网络多媒体杂志的出现,使企业看到了更多希望,使众多企业的文化传播获得再生动力。

“网络多媒体杂志”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诱惑,正因为它的独特魅力所在。它融合了视频、音频、动画、文字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以三维立体化概念进行直观的渗透传播,因此实现了范围更广、实时性更强、互动效果更好的多种效应。它集电视、互联网、报刊于一体,具备一般媒体无法超越的集成优势,从而突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企业网络多媒体杂志的价值就在于富有更具感染力的表现形式、方便阅读、不受文章篇幅所限、具有较低的制作成本、使网络成为最新的发行渠道等多种优点。

其实,成本控制是企业始终关心的话题之一。而多媒体杂志,突破了传统杂志的成本限制,这也是吸引企业眼球的原因之一。以50页、成本10元的杂志为例,每增加一个发行对象,需要增加8元成本;而采用网络多媒体杂志,总成本缩至不足3元,每增加一个发行对象,仅需增加1元的成本。了解这种80%与30%的关系,就能知道它能为企业节约多少成本。

虽然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但是无论内向型、内外一体化型还是外向型企业,阳光企业杂志所彰显出来的张力,对企业的加速、助推作用,远远超出想象。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团队的执行力,还能够提升合作伙伴的忠诚度。

“让别人赢,自己才能赢。”北京阳光导航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裁程虹将这样的人生感悟融入阳光导航的事业中。毋庸置疑,阳光网络多媒体杂志已经成为企业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并赢得用户的广泛认知。

所谓“先知先觉,先机先得”,就是面对机遇与挑战,不肯放过。正因如此,当阳光企业杂志浮出水面之时,海尔来了,青啤来了,相信不久的将来,还有更多企业纷纷涌来。

18.师之魂,国之魂演讲稿 篇十八

这首儿歌曾经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地震灾区广为流传。孩子们用质朴,稚嫩的话语,吟唱出了这一首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赞歌。老师在孩子们的歌声中,成为了危难时刻拯救他们的“天使”。

德阳市东汽中学的谭千秋就是这么样的一位“天使”。在地震发生的同时,他猛地张开了双臂,趴在了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朵“祖国的花朵”,那四名学生都幸运的获得了重生,而保护“祖国花朵”的谭老师却不幸遇难。崇州市怀远镇中学的吴忠红也是这样的一名老师。地震发生的时候,他正在兴致勃勃地讲课。很快地,他就意识到了危险,对惊得目瞪口呆的学生大声喊着:“是地震,同学们不要慌,别怕,快点儿下楼!”当让大家一一下楼时,发现教室里还有两名学生没下来时,他赶紧掉转头,拼命往楼上跑去。“吴老师,楼马上就要垮了,不要上去!”已经跑出了教室的学生林霞着急地喊道,但是,她看到的却是她意料之外的——吴老师义无反顾地向上奔跑的背影,学生们撤离教学楼不到十秒钟,楼房就垮塌了,吴老师和班上那两名没跟上的学生残酷地被掩埋在一片废墟之中。在5月13日清晨7时,救援战士从一片瓦砾堆中找到了吴忠红的遗体,紧接着,他们又在吴忠红身体的下面,找到了两名学生的遗体。用身体护住身体,这就是老师呀!

汶川县映秀小学的张米亚也是这样一位“天使”。汶川县映秀小学原本是一幢六层楼高的教学楼,地震发生后一下子便夷为平地,在挖掘废墟的时候,救援人员看到了这样一种感人的场面:在废墟中,张米亚老师跪扑在地面上,身体向前俯,双臂张开,怀里紧紧地搂着两个孩子,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保护自己的幼儿似的。虽然张老师的后脑勺已经被不知人间真情的水泥块砸得血肉模糊,但在他臂弯里的“两只小鹰”还活着,因为受到了“雄鹰的保护”。由于张米亚紧抱着孩子,其手臂完全僵硬了,救援人员只能两眼含泪,眼睁睁的看着这双充满爱的双手被无情的锯子锯断,才能完好无损地使“两只幼鹰”平安获得重生的道路。用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这就是我们的老师呀!

北川中学的李佳萍是这么的一位善良的“天使”。地震发生的时候,她正在跟学生们津津有味地讲课。伴随着一阵“轰隆隆”的响声,教室剧烈地摇晃,像在舞动疯狂的迪斯科。学生们都吓得不知所措。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李老师大吼一声:“同学们,是地震,快跑!”她一个箭步冲到教室门口,奋力拉开了教室的门,并拼尽了全力把学生们一个一个地往门外推,在李老师的疏导下,有36名学生很快就冲出了教室,但是,他们刚刚跑出教学楼时,就听见“轰”的一声巨响,李老师和另外6名学生被压在垮塌的楼体之中,当被掩埋的李老师从昏迷中醒来时,发现学生们都还好好地活着,便不顾自己的伤痛,开始教那6名学生自救。带领学生们在废墟中整整坚持了三十多个小时后,李老师的声音渐渐虚弱下来,她用尽了自己最后的一点儿气力艰难地鼓励学生“你们……一定要……坚持活……活着……我……我会在另一个世界里祝福你们!”说完这句话后,李佳萍老师就再也没有醒过来。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这就是我们最最敬爱的老师呀!

同学们,这样无私奉献的老师远不只这么几位,还有许多许多,如:向倩、张家春、方明飞、连蓉、袁文婷……我真想把他(她)们都一一地写出来,但是,这,似乎并不是那么的重要,因为他们的名字将会永留青史,他们的精神品质将万古流芳,他们无论现在是生是死,但在人们心中,他们永远活着!同时,大家都能够感受到,自己身边的老师其实也在用着各种方式,好好地保护着我们,不论是轰轰烈烈也好,还是平淡无奇也罢,都在向我们传递了一种强烈的情,那就是可敬的老师对我们的一种无微不至的师爱。我不知道,在灾难来临之际,我们的老师想到的是什么,但我看到了老师在做着什么,那就是:用绿叶护住红花,用生命换取生命。我看到了老师那美丽的灵魂。

同学们,我想告诉你们的是:老师的行为最美;老师的灵魂最美。而这最美的师魂不正是中华民族的国魂吗?国魂所在,国魂所指,必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19.追寻文言文教学之魂 篇十九

先说说我自己。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学教育,后来读的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当初学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完全是门外汉。古汉语书上的繁体字我不认识,也没人教我文言知识,靠的是一本《说文解字》和一本《现代汉语词典》连查带猜,去读懂每一个字,读懂文章。按照考试大纲,读背了几百篇的诗文,然后用买的往年的考试卷检测一下自己。就这样,后来,我基本上能看懂书上的文章,也能悟出一些内容所包含的思想来。当次考试的时候,考了全县第一。现在想想,大致有三点可以作为我自己从事文言文教学的启示:

1.想读书的愿望,也即兴趣与动力。

2.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的功能在于提高对文字的悟性。

3.以“读懂”为目的,“悟懂”为过程,而绝非是为纯粹的应付考试。

一种提醒:语感教学

曾经与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青年交流文言文教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精神传承,他认为当代的中学生非常有必要学习文言文。但他对目前中学那种只重记背、字句落实的教学方式非常反感,也许,这就是他们当年学习文言文的唯一方式。他说:如果我当老师,我一定注重语感教育,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当然提高了。这虽是一个教学的门外汉说的话,却切中了文言文教学的弊端,也指明了文言文教学的一大方向。

一种呼唤:文字、文章、文化

这种呼吁也即强调了把文言文当做一篇文章来教,既不能忽视对文言语句的积累,又要注重它的文学性,注重它的文学教育和文化传承功能。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又要防止顾此失彼。有时候,我们注重了文言知识的落实,轻视了文化知识的补充和忽视了文章的教育功能。有时候,我们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验,不再字斟句酌地教,学生学得轻松,开心,但是课后我们有不放心了,还得花大量时间去落实字词。但是从近年宁波卷的中考试题来看,这句患得患失的心态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可是,从升学的功利性而言,语文老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自己因某一字词没有落实,而成为“千古罪人”。

看来要实现文言文教学的功能与目标,语文老师必须从考试的缚茧中挣开手脚,回归文言文教学最本源的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

1.诵读为主,突破困境

诵读(朗读和背诵)是最为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也是最实用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钥匙。钱梦龙老师说:老师特别重视诵读的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也逐渐熟悉,这就为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文言文虽然已经失去了“活”的语言环境,但它自身却有着很强的可读性,许多文言文音韵和谐,读来如风行水上,朗朗上口;有的句式整齐,有的骈散结合;或长或短;或运用多种艺术修辞手法;或蕴含深刻哲理,发人深省;或启迪人们的智慧,让人从中获得很大的教益,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因此,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品味其优美的语言,增强语感,也才能真正领悟其崇高的艺术性美感。通过反复读来读去,字、词、句自然而然地进入大脑,课文的内容与意旨,随之融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笔者在教学中,有时会采用三步法: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再读课文,读出节奏———深读课文,读出情感。

《马说》就是以“读”为基本方法设计的。

介绍了韩愈、古文运动、说等知识后,然后就是读。第一步是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准“食”、“祗”、“见”等几个词,学生要读准这几个词,必须要了解这几个词义,这样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知识就迎刃而解了。第二步要求学生注意“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等几个长句的节奏,同样,读准节奏的前提是理解句意。第三步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感情的关键是抓住五个含“也”的语句,要求读出“也”的不同语气。采用个人范读和集体诵读相结合的方法,在范读时结合文章内容的解读,教学的重点难点就融合在这个环节中了。

《马说》这五个“也”,都跟文章的全局有关,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可以说是全篇脉络的标志。其中包含了作者因千里马“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愤愤不平之意和无限痛惜之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满腔的愤懑和强烈的感叹之意,对“食马者”、“不知”的无情的鞭策与嘲讽。

这五个“也”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同时又反过来表达了作者在叙述这些内容时的感情状态。把“也”的语气读出来了,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也就了然于胸了,背诵也就不难了。

2.积累词句,培养语感

语感并不是不可捉摸的虚无飘渺的东西,也不是天生的资质,与其他语文能力一样,是靠长期反复实践得来的。任其自然,在长期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语感也会提高;而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的训练,能促使语感的进一步形成。古人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语感的养成。多读,多接触,读散文时读到句读自成,读韵文时读到韵律自现,则可以说语感差不多到了一定水平了。且这种自我探索的过程,极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古代私塾摇头晃脑式的诵读,以记忆背诵为主,本身就是寻找句读和韵律、培养语感的过程。可能暂时不一定所有都能理解,但是一旦熟记了,待经历更丰、学识更深,原先的积累便展现了价值。

当然,语感教学的前提是掌握主要的字词的意思。可以说,知识是原料,而语感就是把原料做成成品的技能。用3000个常用字,却能构成风格各异的文章,这就是语感的发挥。

字词知识的积累,靠的是课堂和平时的积累。而课堂积累的方法也不单单是机械的记与背,而有兴趣的活动远比机械记忆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方面,钱梦龙老师无疑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可以借鉴方式。请看他的《愚公移山》教学片断: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第一环节是初步理清“人”和“事”。他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2.提问: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

3.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4.提问:“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很显然,设计这几个问题,是要学生明确——且、将、叟、老头、京城氏、龀、孀妻、遗男、方、仞等词语的含义,引导学生读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等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我曾套用这个教案给学生上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提问方法将具体的字词放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达到了“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克服同化的困难,促进顺应的实现,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能力,以期能够自然而然地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写就通、一说就顺(王尚文语)”的效果。

文言文需要积累的东西很多,不仅有文言知识,还有名言佳句、成语典故,文化常识。积累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培养语感。

教给方法,帮助学生自己积累。如“释词”的方法———扩词法、换词法,“直译”的方法——补充、保留、删除、调整。

初二的时候,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可以帮学生理出文言文基础知识脉络,引导学生平时有意识地去整理知识,通过联系、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获得积累的高效率。

3.适当补充,调节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适当补充文化常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民族历史、文化、思想,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童趣》是学生入初中后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该文很有情趣,通过想象把对象“大”化、“美”化、理想化,获得三种“物外之趣”,符合了儿童的联想力和好奇心。但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虽能略知一二,但普遍反映不能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

这时候,我告诉学生,这叫文言文,就是古代人写文章的语言,它的特点是语言特别简练而典雅。为了让学生感知这个特点,特地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里有一个表示自己视力很好,能看见很细小的东西的成语是哪一个呀?”学生马上找出了“明察秋毫”,继续问:“明察秋毫为什么能表示视力极好啊?这成语啊,就是出自文言文里,同学们比较一下,用成语和不用成语有什么区别吗?”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成语的特点,也初步体会了文言文的特点。

然后开始跟学生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先引导学生背诵几句小学学过的名言,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就这样巧妙地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告诉学生,这些名言都是通过文言文保留下来的,中国古代有好几万册文言文典籍,记载了我国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生活风貌。这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增,产生了要将文言文读懂的迫切心理。我在适时介绍了文言文释词、翻译的方法和一些工具书,并点出重点词语,让学生采用刚学的方法去解释这些词语。想不到,第二节课,学生基本上能够口头准确地翻译课文,超出了我预期的目标。

上一篇:特别的一天500字作文下一篇:从那一刻开始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