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课堂转型有感

2024-08-23

读课堂转型有感(精选15篇)

1.读课堂转型有感 篇一

读《教师教育观念深度转型:由认识走向行动》有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最近,我阅读学习了教育学博士韩立福先生的《教师教育观念深度转型:由认识走向行动》,感慨颇多。总括全书是从“传统观、现状分析、理论依据、转型策略”四个方面,详尽阐述了学生观、学习观、教师观、师生观等八个主题。以下就学生观,谈一谈自己浅薄的认识——学习是学会学习。

对于三尺讲台,我是一名新老师。工作两年多来,课堂内外,茶余饭后,我和身边的同事谈论的最多的话题是“谁学习好,谁学习差,谁学习进步了,谁学习没有起色”;面对学生,我总是一本课本走江湖,也信誓旦旦教训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必须掌握!”诸如此类的自以为是,还有许多。通过阅读,我明白,我被囿于传统的教学观不能自拔,我还固执地坚持着“教师中心”“知识中心”和“课本中心”。久而久之,发现学生掌握了一些知识,但却不会掌握学习的方法,欠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被动学习,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深度转变我的学生观成了当务之急,作为新时期的老师要积极提倡以下学习方式:

1、自主性学习。我曾经问过学生为什么学习,他们的答案多是“可以考上大学、可以赚钱、可以找个好工作......”这些目标并不是那么诱人,从孩子们的懈怠不难发觉。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悲惨世界里,学习成了多数每天真开眼的最大烦恼,他们为了成绩挨批评,为了一道难题流泪,为了作业皱起眉头。我想老师应该首先确立学习是一个理解、记忆、运用过程的观念,在课堂上多问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记忆知识。老师作为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应该精心备课,深入研读文本,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积极性,付诸行动,自主性学习就不难实现了。

2、合作式学习。我们班上有35个学生,绝顶聪明的可以说没有,都是普普通通的正常孩子。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那么根据学生特点调位置,分小组,形成小组内合作学习,真可谓明智之举。划分学习小组之后,选取负责人的正副组长,建立小组竞争机制,不得不说三年级的孩子是喜欢竞争的,他们在比较中发现长处和不足,在比赛中激发了潜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他们可以交流资料、可以自由讨论、可以取长补短,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共赢”。

3、探究式学习。我想到讲述《孔子拜师》一课的时候,我会连环问学生几个问题:孔子是谁?课文讲了孔子干了一件什么事?他拜谁为师?为什么要拜师?是怎样去拜师的?问题难易相间,但是环环相扣,解决到最后,小结式提问“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相信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也是学生理顺思路、掌握知识的过程。有时候放手让学生来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小组内解决,或者全班一块解决,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究学习过程。我相信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办法。

都说在新课程改革学习观转型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使得学生要“鱼”与“渔”双收,不仅学习到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让学生从课堂上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终生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我努力让学生“鱼”与“渔”兼得。

2.读课堂转型有感 篇二

阿克曼首先从1865年12月发生的两次致命事件第十三修正案和第十四修正案入手直奔主题———南方的重建。

南方重建的历史是复杂的。南方重建在在很多方面都对美国产生的重要影响,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美国国会在此期间通过了三个具有历史性的宪法修正案,而这三个修正案对美国的宪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个就是宪法第十三修正案,该修正案结束了美国的奴隶制度。第二个就是宪法第十四修正案,该修正案规定,凡是在美国出生和移民到美国定居的人都是美国的公民和他们生活所在州的州公民,任何一个州都不能限制公民的权利。最后一个就是宪法第十五修正案,该修正案规定美国公民不能因其肤色而妨碍其投票权。宪法第十三修正案解放了所有的黑人奴隶,第十四修正案又保护了他们的应有权利。[1]

在第十三修正案中,正是林肯和约翰逊对总统权力的持续运作,才使得第十三修正案最终得到通过。而第十四修正案的顺利通过,是源于共和党人成功的改造了分权体制,国会的主张令人信服。第十三修正案是以总统领导为模式,而第十四修正案则是以国会领导为模式。谈到此,就要说明此时南方政党态度的转变了。第十三与第十四修正案的通过正是因为共和党的人民授权说,而这些南方政党从最开始的强烈反对和质疑,到现在却不能随意的否定共和党的这种人民授权的说法了,因为他们知道共和党现在代表了联邦重建的新秩序,换言之,他们是美国重建的代言人,与共和党作对,他们的政治前途很可能会一片灰暗,所以他们选择了“及时转向”。[2]南方人相信总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改变,林肯的当选无疑是对奴隶制发起了挑战。但当时的南方政党并不承认林肯废除奴隶制度是代表了所有美国人民的意志,他仅能代表少数北方人,因此对《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南方人在战争结束后会主张总统作为总司令并没有权力去推动《宣言》背后的法律革命,当时的《宣言》在管辖范围上是无效的,在宪法意义上是存疑的,它甚至还承认了奴隶主是正当财产权益,但是这些都不能否决《宣言》在根本上的宪法意义。

重建后的南方,使美国的政治和经济都有了质的飞跃。因为美国三个修正案的通过,使得美国宪法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南北方的重建使得美国整体更加融合,也促使了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体化,为美国的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石。[3]

二、读《我们人民:转型》的启发

本书的立足点是二元民主,它同时也是美国宪政的“基本组织原则”。就像书中所描述的,现在的美国宪法,是由建国、重建以及新政三个时期的转型而演变过来的。在美国宪法三次关键的转型时期,需要人民站出来,通过选举发出宪法改革的信号,从而启动高级立法,然后由人民作出自己的选择,获得胜利的选举者也就因此获得了人民的授权,运用非常规的政治手段进行改革,从而迫使反对派及时转向,最后再有最高法院通过判决,开启一个新的宪政时代。美国的党派斗争向来都是被批判的对象,但作者在书中却塑造了一个党派政治的正面形象,在每一次的转型时期,政党的当选通常都代表了人民的真实选择,同时也为美国日后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决定性的政党胜利,才使得三次宪法顺利推行。回顾本书,作者在描述美国宪法的这三次大转型中,运用了大量的假设和现实的困境来丰富自己的观点,不禁也将读者带入了书中,跟着作者的思维去回顾那段动荡的历史。《我们人民》虽然是一部关于美国宪法发展历程的书籍,但是从中不难看出美国宪法中的民主精神。美国的宪法是世界各国宪法中最短的,但历代美国的制宪者都以他们的宪法为最高准则,可是又不拘泥于宪法所表达的字面含义,他们对宪法的理解是随着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而改变的,正如这三次重大的宪法转型,每一次都对宪法作出了新的解释,但又能很好的保持着美国民主、自由的传统。美国人民对宪法的尊重以及他们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正确抉择无疑不是这个国家强大的原因。

摘要:《我们人民》是美国政史研究学者阿克曼最著名的著作之一,它被称为“过去半个世纪在整个宪法理论领域所进行的重要工程”。本文就是以阿克曼的第二卷为原本,发现在阐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这一美国关键的历史阶段期间南方政党在重新修订美国宪法上的态度转变。通过美国历次宪法的修正案探寻美国在宪法上的民主批判。

关键词:美国宪法,南北战争,政党之争,宪政转型

参考文献

[1]布鲁斯.阿克曼.我们人民:转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112-116.

[2]布鲁斯.阿克曼.我们人民:转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3.读《菜汤》有感 篇三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很简单,但它给予人们的启示还未结束。要是女财主还活着的话,也许至今仍不会明白塔齐娜的话。因为毕竟她是女财主,不是塔齐娜,不是和塔齐娜一样的穷人。对她来说,盐——是微不足道的。她有钱,要多少就能有多少。这样廉价的物品不值得去珍惜。看看现实生活中,“女财主”似乎越来越多。在学校学习的我们,由于学习机会来得太易而不予以重视,有的人反而感觉读书是在害自己,不是好事情。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对于父母和没有学习机会的同龄人是那样的不可理喻,那样的无法理解。父母会说:“你们为什么不认真学呢!当初……”没有学习机会的同龄人会问:“他们为什么不学呢,要换成我的话,我一定会……”

女财主永远不会明白塔齐娜的感受,毕竟她不是穷人。对于塔齐娜来说——盐,真的是太奢侈了,太重要了。瓦夏的离去,难道不是为了能换来那“微不足道”的盐吗?她因失去儿子而痛心。但瓦夏毕竟已经离开了她。现实是残酷的,现实又是真实的。面对冷冷的菜汤,盐并没错,所以她还得喝下它。感受那淡淡的咸味,也只能在这淡淡的咸味中去找回失去的孩子。

现实生活中,像塔齐娜那样相似遭遇的人还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把求学看成一件多么遥不可及而奢侈的事啊!他们拼命地勤工俭学,想方设法地向着目标努力,放牧、劈柴、劳作……无一不是想换回那一点点的“盐”,那是如此的珍贵。

我们希望已尝到了那菜汤的人别埋怨它的咸或淡,那样的机会来得并不是很容易;也希望尚未尝到菜汤的人不要放弃,生活有许许多多不得意需要你努力跨过。

4.读《课堂观察》有感 篇四

这学期,我阅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书,它以鲜活的教育叙事,深刻的学术思考,精辟的技术分析,完整的案例展示,体现了扎根实践的学术风格和平等、持续的伙伴式的合作,使我对如何实施“课堂观察”有了全新地认识和深刻地理解。

在我还没有学习课堂观察前,我简单地认为,课堂观察,不就是听课吗?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我们所说的听课、评课都是“单兵作战”,即上课的就管自己上课,听课的就管自己听课,评课就管评,三者工作互相独立。其实,这样的听评课模式弊端很多:听课者自己没有做充分准备,没有明确目标。而课堂观察却要讲究上课者和观察者、观察者和观察者之间的充分合作。它要求观察者或者研究者必须带着明确的目标参与,从不同的视角、视点切入但却始终围绕一个主题。

在以前的听课过程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有效学习没有足够的关注,而课堂观察却要求关注与有效教学有关的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行为,并且在记录工具的帮助下,定性、定量地记录。想想现有的评课,基本上都是即席发挥,虽然也能发现问题,但缺乏对课堂活动的分析研究,后续没有形成有价值的理论。而课堂观察却能弥补这些缺陷,使听课评课走向专业化,所以说课堂观察是专业化的听课、评课。

5.读《父母课堂》有感 篇五

像普天下父母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大出息,因此我不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注重孩子平时的学习心情和热情,但令我遗憾的是,孩子的成绩总是不太稳定,有时成绩好,有时成绩一般,令我倍生烦恼。

我读了《父母课堂》---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这篇文章,我静下心来反思自我,我是一个十分看重孩子考分的家长,每次孩子考完试,我总是穷追不舍的问道孩子的考试分数,孩子考得不好时,我总是疾言厉色的批评孩子,孩子总生活在我的不满中,其实这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这也是我需要调整的地方。这篇文章还告诉我们,身教胜过言传。父母不仅要“养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教孩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行,父母的行为要自慎,要处处给孩子做表率,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不断地反问自己,我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有时自己看电视,却不让孩子看;有时给自己很多自由,却给孩子很多的约束和要求。教育孩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长期的身教作用功不可没,认识到这点,我会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再提高对孩子的要求。

读了几篇文章,静下心来反思自我,感到震惊之余,认真的总结了自己对待儿子教育问题上误区,让我知道教育应该从细微处做起,从现在做起;不用语言羞辱孩子;不轻视孩子;不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在孩子面前,总是情绪饱满、信心十足;用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排解来自学校、社会等外界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特别是与孩子生命

意愿相违背的歧视、欺辱、强制、训诫,给孩子一个宽松并愉悦的心理成长环境,比限定与束缚更有效果,在学习上需要的是动力而不是压力。于是我也改变了教育方式。在做每件事之前都会和孩子沟通,了解他的想法,在一定限度的范围内让他自己安排学习和娱乐活动,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先做到,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孩子能够很有计划的安排自己写作业、预习功课以及娱乐的时间,还会很积极的去看点儿天文和科技方面的书。

感谢《父母课堂》,让我懂得作为家长不能光满足孩子的吃、穿、花销。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与孩子多沟通,并用正确的话语引导孩子,要学会细心的观察孩子的变化,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与孩子平等交流,让她充满欢欣地喜爱自己,爱家人,爱师长同学,学会用爱的眼光开世界,让他全心全意地信赖自己,让他能够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

《父母课堂》告诉我们许多解决孩子成长中的教育案例,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用一个个故事告诉哪些是父母应该做的,哪些是父母不应该做的,很容易被人接受。孩子成长是令家长快乐的,但也有这样那样的烦恼,愿《父母课堂》成为每个家长的良师益友,在家长迷惑的时候给予指点迷津,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6.读《走进美国课堂》有感 篇六

-------读《走进美国课堂》一书有感

“规则意识应从小培养”,这句话是我读完《走进美国课堂》一书后最大的感受。我们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学校教育是极张显个性与自由的。这一点作者王秋英在书讲述得很清楚:“在美国学校的每间教室都是花花绿绿的,景色非凡,没有一间教室是一模一样的,你不用担心会走错教室,甚至桌椅摆放的位置都各不相同。墙壁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图片、资料,更有甚者连天花板都是一团锦簇,令人叹为观止。更有趣的是教室里的桌椅位置与朝向也无一模一样的。有的成半圆状,朝一个方向;有的摆成几个小圈;有的是分成两个大组,相对而坐;有的是一组朝前,一组朝右,一组朝左,真是五花八门。这样摆放的目的是,无论教师走到教室里的哪个角落,学生都能轻易地看见我。很多教师的办公桌也都设在教室里的一角,桌子上也是五花八门------有各种各样的糖果,有形态各异的毛绒玩具,有作业,有老师和学生的照片,学生的课本和作业,琳琅满目,色彩丰富,绝不能用整齐来形容,却能给人以家的温馨。”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国内的教室:在每个班的教室里,名言警句、班规,什么东西贴哪儿都有一定的位置,桌椅摆放都是一模一样的,一切都中规中矩,并且以此为依据评选流动红旗班。如果不仔细看教室门口的牌子,一不小心就会走错教室。教室怎样布署、桌椅怎样摆放只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再小不过的细节问题了,但是在这些细节中,却体现了一些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就骤然乍现。也难怪我们的孩子都中规中矩,少有创造性。

在美国的小学课堂上,学生们则更放松,有的学生甚至坐在地上听课。美国丰富多彩的教室和极具个性的课堂,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课堂不就是菜市场,自由散漫,学生能学到什么东西呢?可实事上却正好相反,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相互之间交头接耳,嬉戏打闹的。这和美国学校的规则教育是有很大关系的。他们把学生的个性张扬和规则区分得很清楚。这不禁又使我联想起我们的国内教育,学生违反了学校或班级纪律,老师只能批评教育,起不到震慑作用,没有一定的违反规则后的惩戒措施的保障。在美国,一个学生经再三警告仍不认真听讲,违反上课规则,老师就可以打电话通知父母将其领走,家长也不会投诉,因为这都是有明确规定的。再看看我们的课堂,一个学生捣乱,影响其他学生,屡教不改,老师也无权通知家长领走学生。不惜牺牲多数孩子的听课利益。

正是美国的这种规则意识,使学校里的一切都井井有条。当学生离开时,一定会把椅子贴着桌子放回原位,即使两分钟后他回来再重新拉开椅子;桌椅子上都干干净净,看不到乱涂乱画的现象。美国公立学校,课本是循环使用的,即使经过几次这样的循环,他们的课本也很干净,边角都很整齐。单是这一点,就会让我们国内的师生们感叹不已。读了这些内容,作为一名国内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心中有很多无奈,很多的迷茫,同时也受到了一些启发,我虽不能改变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但我想只要通过我的努力,能或多或少地改变一下我所教的孩子们,哪怕是能养成一个守规则的好习惯也行。我现在执教的是六年级毕业班,送走这届学生后,我会重新执教一年级的新生,他们就像是一张白纸,我一定要在这张白纸上画出从小守规则的画儿来。首先在从孩子们能做到的小事开始,共同制定班级规则:离开座位时将凳子贴着桌子放回原位。不乱扔字纸。在教室里不大声喧哗。上课认真听讲,不妨碍他人。对于违反规则的学生一定要有惩戒措施,也可以效仿美国学校的规则-------减少孩子玩耍的时间。

《走进美国课堂》对没有去过美国的人来讲,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美国中小学教育现场实录,其中不乏素质教育的火花,是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图景指南。对于像我这样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它又是一个难得的教育实践书,对于家长来说,可以对照直美国的情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总之,这本书给了我许多启示。令人读后掩卷深思。

7.读课堂转型有感 篇七

关键词:轻松,课堂,读书,有感

约翰·霍特认为爱学习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既然孩子的天性是爱学习的, 为什么慢慢地他们会失去了往日学习的兴趣?每个学期开学的时候,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满怀着期待走进学校的, 他们希望能够遇到新的教师、新的同学、有趣的课程, 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刚开始的一段时间, 他们会聚精会神地听教师的讲授, 希望能够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可是慢慢地孩子要被一遍遍地督促写作业, 要在家长和教师的威逼利诱下学习。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一直爱学习呢? 霍特认为教师必须努力创设轻松有趣的气氛, 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保持思想、言语和行动上的自由。因此, 要让学生爱学习, 教师必须营造轻松有趣的气氛, 创设一个“自由”的课堂。

一、教师的语言要有吸引力。

从霍特写的教学日记, 我知道老师讲的课如果枯燥无味, 学生常会用逃避策略———含糊地说话, 胡乱猜想, 或者把问题抛回给老师。因此, 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 努力做到深入浅出。教学要洒脱自如, 语言要形象、生动、有趣。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语言;讲课中语言要清楚、准确、有条理、逻辑性强;对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要多用儿童易懂的语言;要找准教学内容的重点, 难点和关键, 围绕着重点、难点和关键考虑需要讲哪些话, 提哪些问题, 哪里要多讲, 哪里要少讲,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声情并茂。上课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观察学生的表情, 揣摩他们的内心变化。课堂中多采用肯定激励的语言来欣赏学生, 让学生产生自信, 因为教师的语言不光是传递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 教师的激励语言是他们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是他们学习动力的桥梁, 也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的纽带。如请学生朗读课文或回答问题时可以用这样的语言评价:“你读得很流利, 要是能大声一点就更好。”“你说得很好, 看来你用心读课文了。”“你真是火眼金睛, 观察得很仔细!”“你这个词用得真准确!”“你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进步真大! ”……

二、教师脸上要多一点微笑。

霍特认为经验丰富的老师对不听话的学生, 采取温和、关心、冷静或以鼓励的方式;也可以用语言、行动、眼神, 甚至微笑来安抚他们。是的, 教师如果一天到晚板着脸孔上课, 学生就会感到压抑和恐惧。而教师的微笑就是与学生进行友好的情感交流。正如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身上产生的那种高涨情绪,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而教师要得到儿童方面的生动活泼的反响, 归根到底还要取决于他自己, 取决于他的活动和他对儿童的态度啊! (《和教师的谈话》)

心理学家艾特·莫勒比思列举了这样一个公式:感情的全部表达=7%的言词+38%的声调+55%的面部表情。教师和蔼可亲的微笑的面部表情, 温和诚恳的声调, 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愉快的气氛。当我心情很好, 面带微笑, 对学生说话的语气柔和的时候, 学生特别专心, 发言也特别积极, 整节课下来和谐愉快。难怪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 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会做教师。”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表情应该多微笑, 多甜蜜, 多爱抚, 多温柔。这样学生才会接近你, 把你当成朋友, 喜欢上你的课, 喜欢学习。

三、创设一个轻松“自由”的课堂。

霍特阐述了自己的教学理想:创设一个自由的课堂, 学生们没有思想负担, 就像他们小时候一样, 对这个世界充满求知欲。像霍特所说的学生们没有思想负担而且自由的课堂, 我想是无法实现的。要学习, 就要有一定的压力, 就会有一定的思想负担。只是我们可以尽可能减轻学生的负担, 尽可能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由。课堂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 让孩子们驰骋想象, 开启心灵, 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课堂中, 作为教师, 我们要耐心, 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一些有深度、难度的问题一经提出, 教师不要“过早”地做出评价, 应尽可能地创设情境, 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形式, 巧妙地设问, 要多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 使学生能积极地开动脑筋, 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想象, 提高创新能力。霍特告诉我们:孩子不需要教。不用老师教, 孩子就可以学到很多, 甚至学得更好。我们还做不到完全放手, 但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放手。我们要让学生先思考、先尝试、先阅读———课外, 我们放手让学生先学先预习;课内, 我们指导学生先学, 然后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 让他们放松地、自由地说, 而我们教师在关键处或难点处再教, 学生便能集中注意力地听。如, 学习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的第2自然段时, 我用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 用“____”画出写猫头鹰的语句;用﹏﹏画出写动物们的语句。结合插图, 小组内分角色表演读, 体会猫头鹰和动物们的神态、心情。学生自学后在小组里自由大胆地表演读, 有的学生读猫头鹰的句子那种神气、命令的样子非常形象。小组交流让每个学生参与, 学生学习的兴趣浓, 表现欲强。

8.读《小言论》有感 篇八

我1937年4月生于苏州,出生后适逢日寇对苏州轰炸、对南京进逼。母亲抱着我与长兄王荫一起,坐难民船,逃往盐城建湖县水乡,父親则继续留在苏州打工,挣钱养家。我虚岁6岁时,进了新四军创办的小学读书。读到五年级时,我有次打开长兄从苏州带回的图书,里面有很多杂志、书籍,如《小朋友》、《中学生》、《生活》、《大众生活》、《中国地理》、吴敬恒著《帝国主义侵华史》、高尔基著《夜店》等。而《生活》、《大众生活》正是邹韬奋先生创办的。这两份杂志文字通俗,我能看懂,特别是其中的读者来信,各种各样的问题,韬奋先生都一一作答,大大丰富了我的知识,并感受到社会的复杂。

读初中时,我读了韬奋先生的《萍踪忆语》,打开了我认识西方国情、民情、文化的一扇窗。我负笈复旦大学历史系后,教世界近代史的老师是王造时 (1903-1971),抗日救国七君子之一,与韬奋先生是难友。这在我的心中,增加了不少对韬奋先生的亲切感。

韬奋先生是以新闻、出版界的前驱名世的。其实,他也是中国杂志界的老前辈,在中国杂文史上留下重要一页。这本《小言论》,就是其杂文代表作。这本书编入韬奋先生 1928年至 1933年写的小言论,也就是杂文,文字少则几百字,多则不过千字,是名符其实的短杂文。但是,篇幅虽小,内容却极为丰富,小中见大,多数文章都从小处入手,归结到有重大意义的结论中,使文章大大升华。社会病态的点点滴滴,国民性的林林总总,帝国主义的横行霸道,国民政府的腐败,汉奸汪精卫的卖国求荣,台湾高山族同胞的悲壮抗日,东北义勇军的殊死抵抗,等等等等,韬奋先生用他的铁笔,犀利剖析,掷地有声;而其所讴歌的抗暴御侮、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更彪炳千秋。

忝为杂文家之列,我以为韬奋先生的杂文,给我们很多启示。环顾海内杂文作家,就论述范围之博而言,无人能望韬奋先生项背。杂文如沦为时事小评论,前途堪虞。他的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虽不是什么独创,但鞭辟入里。没有深厚的学养,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做不到的。

起笔至此,不禁想起一件与韬奋先生有关的趣事。亡友出版家、编辑家、文史学者戴文葆学长,“文革”中受迫害,被发配老家阜宁县,在阜宁中学打扫厕所,掏大粪。十年前,文葆先生获得出版界大奖韬奋奖。消息传到阜宁,老乡奔走相告,说“戴文葆‘文化大革命’时在阜宁中学掏大粪掏得好,最近在北京得了掏粪奖!”呜乎,这些老乡根本不知道韬奋先生是何许人也,因此才会闹出这样大的笑话。隔膜如此,令人嗟叹。后来我在《文汇读书周报》专栏“新世说”中披露此事,引起曾彦修(严修)老前辈的注意,致电文葆先生,他特地来我家拜访,我将这份报纸送他留念。

显然,让更多人——包括普通百姓铭记邹韬奋先生,应当是新闻出版界、学术界义不容辞的事。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本文编辑 谢宁)

9.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有感 篇九

新课程提倡建立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它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体现新课程课堂教学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研究的课题,把老师和学生从题海和加课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快乐教,让学生快乐学。

《发现高效课堂密码》一书分为“高效课堂大揭秘”、“课堂规律有几多”“课堂医案巧拾零”、“模式建构与重建”等十四章内容。通过阅读,使我受益匪浅。其中第二章《课堂规律有几多》更是让我眼前为之一亮。仔细审视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意识的运用规律有几多 ?下面这些规律,在阅读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三主”协同率

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之间属于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它既反对“以教为主”“教”霸权,又有反对企图以降低教师的地位、淡化教师的作用,来凸显所谓“以学为主”的单极主体地位的做法。它主张教师和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伙伴”协同投入对教材文本的“活化”,促成教师、学生、教材三个主体之间的对话、交往、互动。

2、“双因”统一律

“双因”这里专指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课堂教学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融合相统一的过程。“双因”统一律的价值在于,课堂教学中,在完成智力培养目标的同时,自觉地(而不是自发地)激发非智力利因素的参与,不仅使“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效达成,同时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和升华。

3、伙伴效应率

在班级授课制的环境中,学习不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伙伴互助的过程,且往往会因为伙伴之间知识与能力的对称更容易形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会效果。

合作,不仅是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人格修炼的一个重要内涵。

4、学思结合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重视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学”与“思”二者不可偏废。

审视现在的课堂,问题出在重教“学”,而轻学“思”。知识网络的构建,一旦缺了思维的黏着,非常容易支离破碎。缺乏思维的“学”,其效率必有折扣。

5、“两化”创生率

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内化”与“外化”相互创生的结果。

所谓内化,就是师生对教材文本理解个性化意义构建的过程。

“内化”与“外化”都需要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在一次次智慧挑战中生成“个性化”的知识构建。

6、温故知新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全句的大意可以为:“(善于)温习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就可以学会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7、愤悱启发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大意是:“只有当学生心求通而未得时,才可以帮助学生开其意;只有当学生口欲言而不能时,才可以引导学生达其辞。”

8、视野关注极限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教师在视力正常的情况下,其视野关注极限为25人,再多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视野关注极限定律。这条定律对我们有三点启发: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建立视野资源意识,养成视野转换的习惯;坚持关注后进生。

9、学习快乐率

孔子的古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信是快乐的基础,自信能使人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10、“二八定律”

一般情况下,课堂上20%的属于重点、难点的内容需要教师,而80%的内容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掌握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真得不断学习,寻求教学规律,有意识地运用规律。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不能让学生迷迷瞪瞪的学,老师也不能稀里糊涂的教。

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狠抓预习环节的教学

以前我们在教学中也曾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但对预习这一环节重视不够,只有要求没有落实,或流于形式,甚至根本就没有用到这一环节。另一方面是我们没有充分利用这一环节的应有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布置预习任务时不明确,没有分解学习任务,没有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没有对学生的预习能力进行专门的培养。构建高效课堂必须高度重视预习环节,要加强对预习环节的具体要求、效果检测等方面的落实,保证预习的效果。

二、切实加强展示的精彩

首先是设计好问题,才能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学生思维灵活,更富有创意。此外组织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让师生、生生之间通过信息传递,思维得到激活,力求充分发展。

每位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每位学生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都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心,都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都会有新的收获,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室四周的黑板,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让学生在展示中提高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展示自己生成的东西,同学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激情的火花,小组之间、个人之间形成知识的对抗。加强展示的精彩和课堂的生气。

三、强化课前检测和落实当堂反馈

课前检测和当堂反馈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那么,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既能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预习,去拓展知识面,去自主探索……

四、引导学生整理与提炼知识结构体系

整理、加工、提炼知识结构既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又是巩固提高学习效果的必然环节。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容易忽视这一点,结果学生学的都是一些零乱的知识点。这样的学习结果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不利于学生认识学习内容的实质与核心,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之间进行联系,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创新。因此,在高效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概括、提炼的意识,要给学生总结概括的时间与空间,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发现高效课堂密码》,从理念到实践,从课内到课外,从教师专业发展到书香校园建设,提供了高效课堂建设的系统思考和方法指导,这是于老师多年来深入教学一线实践的结晶,每一篇文字的背后是他不知听了多少节课,经历了多少个课堂,思考了多少个日夜。这就是草根教育专家的书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值得我们阅读的地方。

10.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有感 篇十

——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有感

赵军伟

暑假里,细读了于春祥老师的《发现高校课堂密码》,心中倍感震撼。每每目睹封面上的那句简介——“一位草根教育专家的课改宣言,一份高校课堂完整解决方案”,我都禁不住心生赞叹。因为作者本身就是一位一直实践在教学一线上、时刻未曾脱离过课程改革的“草根教育专家”,因此才有发言权。他对“高校课堂”的完美阐释是极有权威性的,是令人心悦诚服的。

何谓“高效课堂”?作者认为:高效课堂是在新的课堂观、效率观基础上诞生的,它与传统课堂单纯以分数为旨归,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分数的效率观大相径庭,而是主张在课堂上要演绎“生命的狂欢”,生命活力与课堂效率的偕同共振才是高效课堂的价值所在。而高效课堂的秘诀,不一定非得创新,回归课堂的本质和规律,应该是当务之急。这本书致力于高效课堂本质与规律的研究,主要围绕高效课堂的背景根基、核心概念内涵、使命担当和品牌个性特色来展开,共分十四章。每段文字中,都有作者独特的视野和观点。

在“高效课堂大揭秘”一章中,作者提出一问:“课堂是否有乾坤?”令人耳目一新。作者认为:学生是“天”,教师是“地”,“地”永远不与“天”争精彩,而是以“天”的精彩作为自己的精彩!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真的精彩,学生的精彩才是师者最大的精彩!《易经》的启发之于课堂,竟是如此贴切。

作者认为,课堂的艺术,就是动与静的艺术。他将高效课堂“生命狂欢”的基本形式界定为“六动”——动手做,动脑思,动眼看,动耳听,动嘴议,动身演。反对以教师的动,替代学生的动;以教师的动,强迫学生的静。我们追求:动贵自动,静在自醒。从而将“动”、“静”阐释得淋漓尽致。

作者还提出了“信本课堂”这一新概念。自卑是禁锢智慧的绳索,自信是引爆智慧的火种。但自信从哪里来?口头语言表达、书面语言表达、肢体语言表达都是达成自信的基本形式。自信是快乐的基础,表达是自信的不二法门。从而揭示了学生为什么“我展示,我快乐”的生命密码。另外,作者的课堂“动车组”理论也独具匠心,为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有效引领。关于习惯的养成,书中的做法很值得老师们借鉴和学习。比如:最基本的读写姿势、板演卫生的习惯养成、低声交流的习惯、脱稿表达的习惯等。课改深处是习惯,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培养。我一直在想,如果作者没有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课改追求,那他哪来这一双慧眼,把高效课堂看得如此清清楚楚、明明

白白、真真切切啊?这正是他痴迷于高效课堂多年来的心血和经验之谈啊!

作者特别注重生活化教学。他提出的课堂规律——“温故知新律”就标新立异。他将“故”解释为“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作者认为,知识的根基在生活中。人的大脑总是对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印象深刻,而对单纯的知识的记忆最容易模糊掉。追求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既是检验知识效用度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知识建构的一种有效方法。

面对当前课堂上老师一味激励“零批评”的现状,作者给出了临床诊断书。他认为:课堂需要激励,但却不能拒绝批评,学生犯了错误就要承担责任。当然批评应该建立在尊重、理解、责任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学生如果天天生活在激励的赞美之中,他们的性格将会变得脆弱。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时,教师要注意频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激励失之严谨。由此我想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激励学生时千万不要走入极端。我们要让学生将优秀变成习惯,而不是把优秀变成图表扬。切记切记!

作为一位长年实践在课改一线的教育专家,作者提出了“新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用以指导老师们的教学。“三维目标记心间,学展点练四连环。没有学、没有展,紧闭尊口不发言。有了学、有了展,师生一起再点练。课堂原本很简单,模式一变一重天。”我觉得,作者的“建模”正是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入模”的操作路径,而“入模”是模仿、学习阶段,入门后再“出模”,这样逐步形成各自的模式风格。我相信,“建模”定能将教师逼出精彩,而教师“出模”后则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特色,这样方能不断超越自己!

关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作者阐述了其高屋建瓴的建议和做法。正像朱永新老师所说的那样,“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学生的发展”,可见教师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每天读书、写作、反思,则是教师发展的必经之路。

对于读书,作者指出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教师的读书意识。很多老师觉得工作忙,没时间读书。那么读书时间从哪里来?作者说,“见缝插针总能有些时间读书”。由此我想到了自己。这几年来,我的随身包里时刻放着一本书,我利用时间碎片来读书,这个办法让自己增加了许多读书时间。当别人在加班加点,搞教学突击,为分数而疲于奔命时,我在读书。我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我想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关键是自己有没有读书的意识和追求。

现在当我手捧此书,就如同找到了知己,书中的文字更加激励我要多读书,读好书。

作者告诉我们,要进行书面阅读和网络阅读;要“厚古”“博今”读时代;还要涉猎到各个领域,要多读一点教育理论之外的东西,因为个人知识的横向超越会提升人的思维品质;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等等。作者认为,将来教师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谁学习的速度快。学习是生存的需要。生命因读书而精彩,为人生而读书是我们的追求。作者的提醒犹如一场及时雨,一语中的,真诚实在!

回想自己这几年的成长历程,我深有感触。前几年,工资低,没钱买书,就到处借。令人欣喜的是,现在新学校的报刊琳琅满目,杂志五彩斑斓,图书异彩纷呈,这让我爱不释手,如鱼得水。嗜书如命的我把书看得重于一切。尤其当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时,更促使我不断读书,从而也促进我在教学上乘势而上,提升境界。我谨记于春祥老师的教导:学习再忙也要读书,手头再紧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学识再浅也要谈书。正是读书、写作、反思,改变了我的人生。

作者在“美丽指数最大化定律”中谈到,教师要重视气质美丽,学会用文化化妆。爱读书的女人不易发胖,显得年轻。他劝告大家:当你走出美容厅之后,别忘了找个地方静心读书。这一点,我极有体验。几年来在与书为伴的日子里,虽然自己的年龄在逐渐增大,但我的心态却一直像少女一样青春阳光!我想这一切,都与读书密不可分。我虽然改变不了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拓展它的宽度。正如窦桂梅老师所言:读书是女老师最好的化妆品,是男老师最好的名片。的确如此!

细心咀嚼着这本书,我思绪万千。我想,教师应该把读书、写作、反思当成一种习惯,当成一种生活状态。教师素质提高了,学生自然会受益。而对于学生来说,只要真正注重其素质的培养,应试会是相当轻松的事。正如于春祥老师说的那样:“高效课堂功夫在课外。”此乃至理名言!我思故我在,我写故我思。读书、写作、反思,应该伴随我终生。读完此书,更加坚定了我一直以来的信念!

11.读《春蚕》有感 篇十一

鄂尔多斯经济的崩溃,在我看来也是如此。诚然,崩溃的原因既有市民在经济形势大好的前提下缺少了投资风险防范意识,在经济出现波动的时候又没有正确的判断,实际上好些人根本就没有判断能力。但他们心中却又有着发大财的美梦。又有民间集资者的道德败坏,集资者在预感到经济已经不景气的情况下,没有及时刹车,而是选择隐瞒信息,“丧心病狂”的选择了吸纳更多的资金,企图来维系资金的流动。结果越陷越深,积重难返,最后崩溃。

在鄂尔多斯这样一个小的地域里,充沛的民间资金没有合理的流动去向,只能盲目的涌进了房地产市场,而有限的人口导致了住房需求的有限,有限的住房需求难以持久支撑房地产的泡沫。因此,通过房地产来拉动经济的增长的发展模式注定是不能够长久地。在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崩溃是“情理之中,应有之义”。

官员的腐败问题由来已久且久治难医。何以?一者,权力的特性使然,绝对的权力必然产生绝对的腐败。二者,官员的作风使然,权为己所用,利为己所谋,情为己所系。再者,制度的缺陷使然,我们的依法治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这样的设计,在制度层面一开始就给两种力量究竟谁能够成为根本力量留下了模棱两可的空间。而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也就难免出现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如此一来,对于权利的约束,监管也就无从谈起了。

但恐怕这些都还不是根源。我们的社会向来重视人际往来。甚至王朝的统治都是靠宗族,亲情,人际关系的力量来维持的。腐败的种子是在我们生存文化的土壤上生根发芽的。官员的腐败之所以遭人痛恨,是因为他和权力,和利益纠缠在了一起,而这些权力和利益又是为大家所有的,而腐败却使大家的权力和利益受到损失,而使少数人“中饱私囊”。官员的腐败只不过是我们生存文化在一个特殊领域内的,被赋予了特殊面貌的特殊表现罢了。

由此观之,腐败的治理实在是在改变一种生存文化,其余的办法都是在“隔靴搔痒”。因为在文化的大染缸里,“幸免”很侥幸的事情。个人是无辜的,也是有罪的。“每个原告者都是被告者,每个被告者也都是原告者。”

然而文化习惯的改变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情,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中,行政力量依然是主导社会的力量,好多事情都得政府从大局从根本出发,顶层设计,统筹推动。因此,这种“修葺”工作也就历史的落在了政府的肩上。

我们可喜的看到十八大后反腐的高调态势。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既拍苍蝇,又打老虎”再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再到“三不”机制,体现出的政府反腐的态度,力度,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但天下事有无到有易,由始及终难。反腐当然考验态度,力度,广度和深度,但更考验持久度。只有深入持久的进行反腐工作,腐败现象才会越来越少。同时,也许,在反腐的“倒逼”作用下,我们的社会文化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责任编辑 华南

12.读《走向高效课堂》有感教师 篇十二

假期里,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读几本书,想来,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专业书籍方面给,我阅读了《走向高效课堂》一书,说实话,刚开始看时觉得理论性太强,但细心揣摩,发现《走向高效课堂》一书是结合案例剖析,通过发现问题与困惑、提供策略与方法,系统阐释了高效课堂的内涵。用心读下来,受益匪浅。什么是高效课堂呢?通俗地讲就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让课堂精彩的生成,让学生狂欢着生命,让学生能持续发展。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相信学生是“师德”,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利用学生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头,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教育即解放、学生即创造。

第一,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融洽的。课堂上,老师要让自己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融洽的关系,要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寻求知识、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组织者和领路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成为学生表达观点、倾诉情感的知音。

第二,高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应该是高质、有效的。因为即使一位教师的课讲授得很出色,如果没有有效的组织教学,那么这一节课一定是一节失败的课。一节有效组织的课堂教学也就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任何一节课都要以组织教学开始,并贯穿课的始终。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学会课堂教学的各种组织方法和策略,并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师有效地教学,学生有效地学习。

第三,高效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真诚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熟悉学生的差异,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多角度地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多元化的答案,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准确地评价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回答,给予鼓励与肯定,从而让每一个独特的个性得以张扬和发展。

13.读《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有感 篇十三

陈微微 寒假里,我细细地品读了金小芳老师的《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每一章每一节都使我感受颇深。从金老师真实的案例和精辟的理论中可以感受到她是一个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讲究课堂管理艺术的老师。读了这本书,我明白学生尊重一个老师的理由,也反思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许多不足之处,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课堂管理艺术有待提高。

“威严不等于尊严,敬畏不一定敬重”。可能许多老师都认为要让学生怕自己,对学生凶,威信就建立起来了。或许有些老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体验着自己的“尊严”。其实这不是尊严,只是威严。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情感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账,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的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样,我们便把自己尊严的丰碑建在了学生的心中!

“有些话,少说为佳,不说最好”。有时候当学生做了些让老师深恶痛绝的事,或是在课堂上多次扰乱课堂纪律,作业多次不完成,我想可能许多老师都难以掩饰心中的愤怒,也包括我在内,会对学生说些不好听的话来发泄心中的怒气。应该只有少数老师才会强压怒火耐心教育吧,可这需要多宽广的胸襟与容忍度啊。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过来,教师在骂学生的过程中,只顾自己骂得痛快,不料却在学生面前暴露了自己的粗陋。掀开面纱,原来是一张这样丑陋的面孔。这种辱骂,只能让违纪学生觉得自己和老师扯平了,反而没有了“负罪感”。更可怕的是,违纪学生会觉得这位老师在人格上和自己“半斤八两”。以后这位教师再教育学生,给学生讲大道理,学生会“窃笑”。也许有的教师就这样在一次次的辱骂过程中把尊严给丧失了。所以做为教师,还是要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避免用羞辱性的词语。金老师还强调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不能忽视第一堂课,一分钟也不要拖堂,这也正是我忽略的地方。老师的首次亮相要是博得了满堂彩,下面的教学就会顺畅些、圆满些,要是讲砸了,当然还有弥补的机会,但是,实际弥补起来却是很困难的。如果一个老师要接手一个全新的班级,第一节课就应该精心准备,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才会“死心塌地”地爱上你的课。很多时候,一些老师为了把讲了一半的知识讲完,或者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需,不顾下课铃声已响,仍在继续进行教学活动。其实我也有意无意地偶尔“拖堂”,以为这样做是抓紧学习进度,提高学生成绩。殊不知这样做不但没有用处,反而适得其反。“拖堂”不仅侵犯了学生下课10分钟的休息权,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到下一节课的教学效率,这样无形中也损害了其他学科教师的利益。而且“拖堂”跟提高学生成绩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凡是喜欢“拖堂”的老师,一般来说学生口碑都不好,学生成绩优异的也非常少。看了金老师的文章,我想我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我也不会再“拖堂”了。

金老师的余下许许多多的教育箴言都值得我深深记住,她的课堂管理技巧是值得许多新教师学习运用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本人对课堂管理有了新的更全面的认识,受到了很多的启示。我会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讲书中的知识,逐步运用到课堂中。我想只要我们能掌握课堂管理艺术,那么上课将会是一种享受。

读《有效教学艺术》有感

[日期:2008-12-15]

美国的教育家帕克·帕尔默说:“教师的教学好坏都是发自内心的,教师把自我的灵魂状态,他所掌握的学科,以及教师与之共同生活的方式通过教学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就优秀教学而言,教师认识自我与与认识学生同等重要。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迫学生记忆和重复一些知识,学生离开学校后也就不会自读发人深省的书;如果教师不能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就不可能听到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就根本不会有改变学生的优秀教学。引领教师前行的是教师内心世界的导师。”在《有效教学艺术》中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深有同感。前几天同一位同事在谈论世界大学排名榜的情况,并上网查询,竟然发现在百名内中国竟没有一位大学入选。,包括我们心目中地位很高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中国人教学的水平差?还是中国的学生智商低?我们学生对于应试的能力是一流的,为什么我们学生在深入研究方面就不如人?为什么我们在勤勤奋奋、兢兢业业、扎扎实实打下的基础,竟然都是花拳绣腿。

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5%。可是就数学课而言,我们实际教学中老师的讲授占用的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时间有时达到了95%,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却很少,学生实践活动,我们现在的课堂仅占20%,学生教别人占的比例就更低了,只有5%,我们还处在主要靠向学生“灌”知识阶段,没有更好的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处处瞄准一个“效”字,我们的教学也应在“实效”上多下功夫,确保有效,力求高效。

对《有效教学艺术》的阅读我才刚刚接触它的皮毛,今后还将继续深入阅读,要达到触及它的精髓,把自己的每一堂课都上的有效,追求高效课堂是我的目标,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坚决杜绝负效教学,努力避免无效教学,革除低效教学,追求高效教学。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自主快乐的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开展了以“潜心读书,丰蕴内涵”为主题的读书交流活动。其实在两年前,我校的读书活动就在何校长的带领下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了。每每读着何校长为我们精心挑选的书籍,我的内心都洋溢着一种温暖:读书是对我们最好的福利和培训,它伴着我们从“经验型”向“研究型”和“专业型”教师转变。

自从学校开展读书活动以来,我觉得我最大的变化就是由被动变主动,由完成任务变成习惯使然。现在,读书已成为我的习惯:课下闲暇时,身心疲惫时,教学遇疑时,我总爱读上几页书,它让我的心安静且逐渐睿智起来。不光是学校提供的书,我自己还购买了了一些教学书籍,同时进行网上阅读,它为我的生活都带来了很多乐趣,为我的专业成长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最近我阅读了《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这本书,对于在课堂管理中充满困惑和担忧的我,顿时像找到了救星,徜徉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体会着那点点滴滴的智慧。

陶醉于这本书,感受着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品味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每一个细节,眼前顿时豁然开朗:原来教师的课堂管理有那么多的艺术!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管理,翻开以前的教案和课后反思,我思考着:一堂课,学生纪律不好,是学生的问题还是老师的责任?为什么有些课可以上得生动精彩,有些课就显得平淡无趣?为什么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老师上起来就有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我认为这就是课堂管理艺术的区别,其实就是展示教师个人修养、品位、气质和精神风貌的艺术,同时也是尊重自己、尊重学生的艺术。我深刻地意识到:提高自己的课堂管理艺术迫在眉睫。本书中提到了课堂管理的八大要点,给我印象最深,也是对我启发最大的就是“让你的眼睛学会说话”这个管理细节。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眼神中可以透露出很多的信息。学生在课堂上自控能力差,坚持不了太长时间,有的便开始自顾自地做起小动作来。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总会停下来进行集体教育,结果不仅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影响了学生的激情,更是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往往会造成课堂时间不够,没有完成预定教学内容的情况。读到这本书,我恍然大悟,其实最好的处理方式不是这样的。教师除了有艺术地调节课堂教学的结构和节奏外,眼神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有效途径。借助于抑扬顿挫的语调唤起全体同学注意的同时,或是走近其身边近距离时,用相对凝视的眼神提醒老师在注意他(她),请他(她)认真听课。现在正值期末复习阶段,天天做题,学生几乎都无精打采,很爱溜号。我马上用了书中的方法,几次试验下来,效果还是显易见的。学生对老师也是倍感亲切,拉近了彼此的感情,学生上课的热情更是空前高涨,课堂效率日渐提高。

总之,教师是课堂形态的构建者,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适应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要研究课堂上师生互动的规律,学会课堂组织管理的艺术技巧,努力创设一个充满情感、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给学生带来最佳的情绪状态。

读《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有感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中学 赵骏

2009.10 本书概况: 《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主编:金小芳,中学一级教师,多次担任班主任工作,教科研成果显著,发表过教育论文数篇,参与编写《一生必读的一百部文学名著》、《学习的故事》等多本教育专著,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教学实践操作能力。

本书内容介绍:课堂管理艺术和技巧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新表征,是教学实践和经验的概括和理性提升,本书所阐述的艺术和技巧是简约的,实用的,可操作的,可借鉴的。教师通过本书的阅读和借鉴,能够在新课程实践探索的道路上,不断更新课堂管理理念,优化课堂管理行为,形成新的教学本领和新的课堂管理艺术,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本书共八章。第一章《最好的管理就是少管理》。第二章《首先做好你自己》。第三章《制度重于一切》。第四章《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第五章《用好策略管好事》。第六章《抓住学生的眼球》。第七章《从细节中来,到细节中去》。第八章《沟通是管理的生命线》。第一章,主要阐述四条教育箴言:

1、还学生自由的空间。

2、学会授权,省事省心。“管得少”才能“管得好”。要管得少,又要“管得住”,就必须进行合理的委任与授权。授权是培养学生主体精神的途径。授权,是培养自尊自强、自信自立、自主自律、协作奉献和开拓创造于一身的人的最佳捷径。授权,是激励学生发挥其品质综合效能、教育熏陶和社会作用共同的结晶。授权,将促使学生在理想光环的召唤下,更努力地学习,更突出他们的特长。

3、有所为有所不为。

4、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第二章,主要阐述六条教育箴言:

1、要“解惑”不要“解气”。

2、威严不等于尊严,敬畏不一定敬重。要真正维护“师道尊严”,要真正让学生敬重你,要真正管理好课堂,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应该是,学会爱学生。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只把我们当作老师。这时我们获得的尊严,就不仅仅是教师的尊严,更有朋友的尊严、同志的尊严、兄长的尊严、父亲的尊严。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情感依恋。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3、有些话,少说为佳,不说最好。

4、你烦学生,学生会更烦你。

5、“大人”不计“小人”过。

6、在“揭短”中升华自己。

第三章,主要阐述四条教育箴言:

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2、第一节课就与学生订下规矩。

3、把契约引入课堂。

4、探究学习也不能没有约束。透视探究学习中的教学控制问题:

(一)探究学习是否应让教学控制走开。教学控制主要起调节与引导作用。

(二)探究学习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控制。探究学习中的教学控制必须依据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思想来设计,体现引导性和发展性原则。

1、探究学习中你的教学控制要关注什么。教学控制要促使学生愿意探究、能够探究,并在探究中获得情感的升华。

2、谁在实施教学控制。在课堂复杂的情境中,实施教学控制的并不只有教师,还包括学生和教学系统,他们各自的教学控制方式和功能是不同的。

3、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控制,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控制的方式来说,应该多种多样,并体现出各自的适宜性。

第四章,主要阐述四条教育箴言:

1、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2、千万不能忽视第一堂课。

3、一开始就叫对学生名字。只有用心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并在第一次就叫对,才更容易架起师生愉快沟通的桥梁。

4、一分钟也不要拖堂。不管因为什么原因拖堂,都是不可取的,拖得越多越久,越不利于课堂管理,而且,也不合法、不合情、不合理。(一)“拖堂”是对学校作息制度的蔑视与践踏。

(二)“拖堂”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观的集中体现。

(三)“拖堂”践踏学生休息权。

(四)“拖堂”破坏良好的师生关系。

(五)“拖堂”引起教师间的矛盾。

第五章,主要阐述六条教育箴言:

1、没有管不好的作业,只有不管用的方法。如果作业管理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坚持高质量的完成作业,那么它也就是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有的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有多种原因,情况相当复杂,因此也就应该有多种干预方法。

1、书写障碍所致。

2、懒惰,靠小聪明学习。

3、认为没奔头,灰心了。

4、作业不会做,或者障碍太多。

5、不喜欢这个老师。管理好作业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教师们找对方法做对事。

2、化冲突于无形中。

3、将计就计,因势利导。

4、斗气不如斗智。

5、不妨“幽”自己一“默”。

6、加一点智慧的佐料,让教学的汤鲜起来。第六章,主要阐述六条教育箴言:

1、用你的激情点燃学生的热情。有激情的课堂教学是奔放的,有吸引力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高效的课堂需要师生焕发生命的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激发激情,才能点燃心灵圣火,拨动生命的琴弦;因为只有激情才会有创造;只有激情,才能使教诲永远具有探究的魅力。赞可夫说:“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因此,激情的课堂更需要教师拥有一颗充满激情的心灵。

2、保持语调的“魅力”。

3、语速不是小问题。

4、让你的眼睛学会说话。

5、肢体语言,不是语言胜似语言。

6、让教学情境,“情”“境”交融。

第七章,主要阐述五条教育箴言:

1、未成曲调先有情——候课的细节。

2、透过现象看本质——课堂观察的细节。教师只有通过有效的课堂观察,才能把握住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反应,了解教学效果,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课堂观察的客体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整体的学习气氛,学生的面部表情,可靠的提问反馈,真实的教学效果,都是教师课堂观察的内容。

1、学生的学习行为。﹙1﹚参与状态;﹙2﹚交往状态;﹙3﹚思维状态;﹙4﹚情绪状态;﹙5﹚生成状态。

2、课堂学习气氛。

3、学生的面部表情。﹙1﹚目光观察;﹙2﹚面部表情观察;﹙3﹚形体动作观察。

4、教学效果。﹙1﹚对提问的反应;﹙2﹚对课堂练习和作业的反应;﹙3﹚对教师讲解的反应。

5、能力的培养和引导。(1)语言的能力;(2)独立自学的能力;(3)作业的能力。

3、专注才能专心——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细节。

4、评价要到位——课堂评价用语的细节。

5、常变才能常新——改变课堂环境的细节。

第八章,主要阐述五条教育箴言:

1、有效的沟通是成功的基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中进行的。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系列的沟通。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必须以“平等中的首席”的姿态,从注重教到注重学,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育自我精神,挖掘自我发现的潜能,提高他们自我建构的能力。

2、要对话不要对抗。

3、拥有坚定的立场。

4、给学生以积极的回应。

5、培养会“听”话的学生。读后感言:

根据课题要求,本人选择了这本书,我认为这本书中包含了很多关于教师教育教学的智慧,特别是课堂的驾驭方法和策略,在很多方面与表述方面不谋而合,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其中的第七章,作者在课堂的观察、提问、表述等一系列作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让我得益匪浅。本书用大量鲜活真实的案例说理,让我们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比较,在比较中发现,在发现中领悟,在领悟中成长„„本书除了庄重,也有活泼,除了严肃,也有风趣,除了说明,也有抒情,平实轻松的语言给我们以“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启发„„

14.读《女生日记》有感 篇十四

这本书是以日记的形式,写了五年级升六年级的女生冉冬阳从一个小女孩成长为一个少女的细小的心理变化。作者把女孩子渴望长大又害怕长大的这种矛盾的心情写得非常生动,充分真实地表现了现在的我们成长的快乐和烦恼。比如说:考试不打分数,只评等级A、B、C、D,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因为有些同学的家长会因为考试成绩来罚孩子。这本书还幽默地揭晓了女生心中的好多小秘密。

这本书让我脑海中反复出现了两部分内容:第一,我到底有没有能力自己生活呢?我觉得我没有能力,就像《女生日记》里面的林淑媛,她在中国的学习是数一数二的,可到了美国,除了数学,其他都是倒数第一,这是因为美国学生都会用电脑查资料,还擅长手工操作。在中国,林淑媛都不太接触电脑,这些都是父母帮忙做的,如果我到了美国,说不定也是这样的。我听不懂电视上的英语频道,更别说用英语交流了。第二是我们小学生应不应该挣钱呢?我想应该可以挣钱,但不能在上课时想着怎么挣钱,上课就应该好好学习,要想就在课间想。《女生日记》里面的吴缅就在班上卖通讯录,一元一本,他挣钱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梅小雅。就像我们学校开展的“爱心义卖”活动就是一次挣钱的机会,我们把挣到的钱都捐给了希望小学,帮助他们改善了学习环境。

15.读《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感 篇十五

1.......这个小结被叫做“教学反思”。“反思”什么呢?当然,不是反思教学方法,而是学生究竟从自己的课上学到了什么。“反”者,是指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围绕这个目标所做的教学设计;“思”者,是指教学目标和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们一般所进行的所谓“教学反思”都是站在教师的立场,反思我们在上一节课上的教学要点是否完整、教学语言是否规范等问题。但是,我们很少在反思,学生是否真正地从上一节课上学到我们所认为的知识与能力。赵亚夫老师的这一观点对我来说可谓是有醍醐灌顶之作用。

2.…...一节45分钟的历史课,用299个字(字斟句酌)表述了几乎涵盖了欧洲启蒙运动的所有重要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理论问题,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谁而定的?为什么要这样表述?我们能够完成如比庞大的教学任务吗?从操作的角度看,这样的教学目标除了只是目标是确定的、可测的以外,能力与思想教育目标是否连抓的把手都没有?…我们常常为历史教学目标贴上了太多的标签。……对广大的历史教师而言,开放历史课堂之时,同时也启动了个人的历史意识—学生参与其中的所感所悟—即教学目标还本务实之日。--------新课改之后的中学历史教学所承载的任务更重了:知识、能力、技巧等,加之课改后的教材在体例上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如何处理教材与教学目标之间的问题,这应该引起我们这些习惯了使用旧教材的中学历史教师们的思考。

3.教学的有效性是作用在学生身上,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习惯只论及教学的激发。一堂历史课上得好不好,首先是看教师“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环节、教态、教具使用等,评价中对学生的关注不过是他们的发言次数、活动气氛而已,总之是对教师教学配合的程度。当然,这样的教学有效性是很难被学生认可的。

再有一个传统的有效性指标,就是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课程改革打破了这个规矩,教学的有效性是针对学生的需求而言的,即使我们依然重视教师的教学设计,但是设计不是为了教而是为做的技术性程序,而是为学而做的生成性过程。.....--------赵亚夫老师把之前的教学设计的方式否定了,提出新课改之后的“设计不是为了教而是为做的技术性程序,而是为学而做的生成性过程”。这个提法有些让我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可能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进一步摸索。

4.即使是一些对历史很感兴趣、具有丰富历史知识的学生,他们的关注点也往往停留在历史事件本身。比如,一提起拿破仑,学生们会对拿破仑的身高、约瑟芬的轶事、滑铁卢战役的激烈场面等津津乐道,但对拿破仑到底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起着什么作用却很少考虑,因为在他们的心里,历史即为“故事”,与小说并无二致。

--------既然这是一个事实,那么,面对这个事实,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怎么教学才能纠正这一种现象,怎么样才能承载起国家所赋予历史学科的教育任务呢?这也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应该进行深入思考的。

以上摘抄来自于赵亚夫老师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昨天晚上,我看完了《历史是什么玩意儿》第四本。第四本和第三本讲的都是世界史,而第一二本讲的是中国史。同样,这本书的作者也是袁腾飞老师,关于袁老师之前已经介绍过,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历史是什么玩意儿4》是讲从“一战”前到“二战”后的这段历史。主要讲英、法、意、苏、德、美、奥(奥匈帝国),中国和日本也露过脸,不过“出镜率”不太高。因为当时中国比较乱,没时间去管其他国家的事情,更别说和其他国家大动干戈了。

现在让我来介绍一下“一战”期间各个国家的情况。一战时,德意奥联合在一块,英法苏联手对付德国等国家,最后的结局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德国受到了惩罚。可是德国是一个“不死小强”,你把他打趴下了,没多久他又站起来了。于是德国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比“一战”要混乱得多了,主要是:日本PK美国中国,英法等欧洲国家PK德国和苏联,非洲那边也有一些小国家在斗来斗去。最后依旧是法西斯被打趴下,然后又站了起来,不过站起来后就没有和别人继续打了,也算是浪子回头了吧!

最让我感到气愤的一件事就是小日本的不知悔改。二战后,英法等国家对法西斯进行了裁决,主要法西斯分子都在临刑前真心悔改,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唯独可恶的小日本,临时了还不知悔改,还高声喊着:“大日本帝国万岁”“天皇万岁”。日本人依旧崇尚武士道精神,认为为主人尽忠就是对的。看来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十分不可思议的事,那就是富得流油的沙特。在沙特,一个大学教师的月工资约为3.2万美元,也就是大约24万人民币。在沙特,开奔驰、宝马是很丢脸的事,只有打工仔和保姆才开这些车。沙特的国王每年都要去西班牙的一个小镇度假,国王给西班牙一天500万美元,让他把小镇上的居民都移居到别的地方,并且国王一住就是三个月。看到这儿,我心里已经惊叹几百次了,心里大喊“太有钱了”几百次了!

至此,我已经把《历史是什么玩意儿1-4》看完了。我觉得这套书太好看了,袁老师太幽默了。如果有机会,大家一定要看看哦!追问:就要它的讀後感..現成的 回答:

有句话说得好,“读史使人明智。”我认为研读历史知识非常有意思,还非常有意义。读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让我从中汲取无数经验和教训,更可以让我增加文化素养并积累知识沉淀内涵。近半年来,我常常挤出一些时间,手捧袁腾飞老师的《历史是什么玩意儿》,读得津津有味。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历史书。袁腾飞老师叙事大胆泼辣,诙谐幽默、百无禁忌,改变了以往历史书严肃、说教、干巴刻板的面目,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身,正史野史,科技文化,经济政治,人文地理,包罗万象。据闻,袁老师每天必看历史书,几十年如一日,因为他这种心静如水的治学态度,所以能写出这样通俗而丰厚的作品。读了袁老师的书,我常常思考:自己又要怎样修炼才能像他那样沉静如水,才能以一种不浮躁的治学态度来发展我自己的教书生涯呢?

我天天带着愉悦轻松的心情来读这套书。虽然有人说该书“广度达到960万平方公里,深度却只有1厘米”,但我认为他提供了区别于官方的另一种历史叙述的可能性。袁老师的一些观点也是惊世骇俗,是我感到耳目一新。例如“七次下西洋,600万两银子花出去,郑和整个是一个散财童子。”“汉人的服装是最笨拙的,宽袍大袖,那个大袖子能钻进一个人去,穿上那个衣服一上街,勤劳的清洁工都得下岗。”“秦始皇一开始还是很勤政的,他每天早起洗脸刷牙之后看600斤奏章。别怕,当时奏章是写在竹简上,要是看纸的,600斤能看死他。他让在寝宫里搁一个秤,每天秤约600斤,不看完不休息,累得手都翻不动竹简了,拿绸布条挂到脖子上吊着翻,太累了!”„„ 评说历史要公正,不能挟杂个人的情绪,但袁老师读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也正反映了国家文化之繁荣,言论之自由。我们身处的时代是多元的时代,需要的是包容的胸襟,以及更多的声音,需要我们亮出自己的观点。袁腾飞至少告诉我们,历史除了课本还有另一种解读的视角,告诉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思考问题,告诉我们权威也是可以被挑战的。钱学森先生仙逝前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因为我们的社会不太允许自由思想,我们的社会正在扼杀杰出的人才。自从看了袁老师的书,我更加认识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应该尊重孩子的话语自主权,对孩子们的一些独特的感悟给予尊重和赞扬!这是很重要的事情,不是吗?

另外,通过这本书我还想到:为什么很多所谓的高深理论都要凌驾于人们之上?难道普通人够不到的才是事物价值之所在吗?我认为非也!我觉得做学问也要像袁老师一样,只有真正让人看得懂,读得通,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这才是学问之价值所在。袁老师是奋斗在这条道路上的志士,我也希望自己加入 首先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历史书。这本书叙事大胆泼辣,诙谐幽默、百无禁忌,改变了以往历史书严肃、说教、干巴刻板的面目,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身,正史野史,科技文化,经济政治,人文地理,包罗万象。其历史知识之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朝代。每一个细节都能信手拈来,足见作者功力之深厚。据说,作者每天必看历史书,几十年如一日,因为他这种心静如水的治学态度,所以能写出这样通俗而丰厚的作品。以往一捧起历史书就会索然无味,实在不能像看小说那么投入,而这本书我是带着愉悦轻松的心情。

另外,通过这本书我还想到:为什么很多所谓的高深理论都要凌驾于人们之上?难道普通人够不到的才是事物价值之所在吗?我认为非也!我觉得做学问也要像作者一样,只有真正让人看得懂,读得通,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这才是学问之价值所在。袁老师是奋斗在这条道路上的志士,我也希望自己加入。观看《大国崛起》 反思世界史教学

2006年央视第二套推出大型政论片《大国崛起》,这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从此引发了不同视角的解读,给不同领域善于思考的人们以启迪。这个绝好的教学素材对于当历史教师的我来说真是如获珍宝,我将这部片子作为重要线索和资料补充贯穿于整个九年级世界史的教学中。为向学生宣传此片,当年我制定的口号是:“央视二套,历史频道”。

学习《大国崛起》,学生学会了反思与感悟;“学而不思则罔”,要学好历史就必须勤于思考,并由勤于思考走向善于思考,世界历史空间广阔,发人深思的问题很多。利用《大国崛起》参与世界史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了。例如结合世界近代史教学,学生们从《大国崛起》里就归纳和罗列出了大国崛起应具备的条件:(1)美国的崛起史证明制度创新是经济富强、持续发展的动力;(2)葡萄牙与西班牙的崛起,说明了只有去探索才能走出新的道路,荷兰的启示是守信赢得声誉,更赢得发展(3)德国的崛起告诉人们维护国家统一、和平的国际关系是发展的重要保障;(4)英法美的长久不衰告诉我们;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才能维护社会长治久安;(5)俄国的崛起告诉了我们什么叫虚心,什么叫谦卑,英国、苏联给我们的启示是精神的力量;(6)日本崛起的启示是创新、领先的科技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7)充足与一流的人才资源使国家永葆活力。这样的反思是有益的,我深信它的效果和作用将会在今后更长的时间里得到体现和验证。

学习《大国崛起》使我不断反思世界史教学。

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教的好,更要“博览群书”,不断更新知识信息。传统的以备教材、备学生为主的备课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新课改之后应树立全新的备课观念,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及要求,结合历史新教材的内容特点,备课时应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张嘴”便是历史课堂全部的局面必须改变。因为这种一言堂式的教学,难以再现宏大的历史场景、错综复杂的历史线索、鲜活的历史人物,也很难形成师生互动的大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巨大,使课堂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改变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明确了学习世界历史的根本目的是 “以史为鉴”,培养“世界眼光”。即了解世界,从世界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借鉴外国优秀的文明成果。

学习《大国崛起》促使国人共同反思。

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感悟,读史催人奋进。《大国崛起》给正在崛起的中国提供学习借鉴。因为在每个国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个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真正的治国之道是从这里产生的。

(1)发展才是硬道理,不注重发展最终的结果是衰落。

(2)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的灵魂。历史一再证明,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出路,只能被历史所抛弃。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科技的进步,大国的崛起靠的就是科技。

(4)教育是一个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根本,谁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谁就有了成功的保证。

(5)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熟悉自己的历史,不善于学习别人的历史智慧,要么集体失忆,要么集体失语,肯定没有好的前途。

《大国崛起》乃是数十位中外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人文学家、大学教授、政府顾问等社会精英倾注极大精力打造的一个普世教材。它注重历史带给现实的思考,为人类共同的进步提供借鉴。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她几乎能满足我们初高中历史课堂的教育教学的所需,值得借鉴和学习。

最后用《大国崛起》最后一集里几句慷慨激昂的台词作结束语吧!

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里只是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过渡语下一篇:世界环境日的简短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