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智慧课堂教学

2024-10-14

学校智慧课堂教学(9篇)

1.学校智慧课堂教学 篇一

智慧体育 梦想前行

——棕北中学西区实验学校阳光体育组教育教学工作会

棕北中学西区实验学校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成立智慧体育工作室,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建立健全体育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

2018年9月5日,棕北中学西区实验学校阳光体育组开展了主题为“智慧体育 梦想前行”的教育教学工作会。

第一阶段,会上,教研组长尹鹏老师就本学期体育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全体老师认真做好笔记。

第二阶段,大家针对本学期的重要大活动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研究。确定了本学期教学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第三阶段,大家就智慧体育软件进行深度的学习和探讨,充分的挖掘科学技术的能量,更好为教育教学服务。

第四阶段,全组老师进行了专门你的体育安全知识学习,建立安全制度,树立安全意识,构建平安高效的体育课堂。

教研活动是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确保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安全、有序,更有效率,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提升体育教师的基本功和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并在活动中达成共识,促进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认真研究校本课程《南拳》的体育老师们

棕北中学西区实验学校体育组共13名教师,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各种体育活动,逐渐形成了“和谐、开放、创新、严谨”的组内文化。

在对体育课程的不断深化与改革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3+2+N”课程模式。“3”节体育常规课板块突出体能性,成品牌;“2”节体育选修板块,突出趣味性,成特色;“N”课时拓展长训机制板块,突出选择性;同时,依托智慧体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体育课程信息化教学,成立智慧体育工作室,承担区内体育教研活动。

利用动跃体育智能化教学软件,积极开展与落实体育教学工作,形成围绕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组内集体研讨——年级分管备课——课程实施与反思修正的教学成果。

全组教师参与《智慧体育背景下的“五四”学制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编写,荣获武侯区校本课程建设一等奖,同时也成为了国家武术课题子课题《武术形意拳校本课程建设》的主研单位,2018年成为成都体育学院“教育实践基地”。

2.学校智慧课堂教学 篇二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让教师把课改当作一件主动的事来做

1. 从营造课改的氛围上入手

除广泛利用学校的宣传阵地大吹课改号角外, 他们着重从四个方面来营造浓厚的课改氛围:一是全面学习, 组织教师每周参加一次课改基础理论学习, 并请来黄泽南等教育专家和汩罗市教育局的多位主管领导来校讲座, 让教师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头脑风暴中生成新理念;二是举办活动, 通过教学公开日、教学大比武、送课下乡等大型活动, 让课改在大范围内形成气候;三是榜样引路, 在各种场合大张旗鼓地表彰课改典型, 促进教师你追我赶;四是反思给力, 倡导教师每周写反思, 并一一张贴出来, 月月评奖, 期期总结, 引导教师认认真真、扎扎实实搞课改。这些措施使教师们强烈认识到, 深化课堂改革, 告别传统课堂, 建构高效课堂, 是促进师生解放的大好事, 他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2. 从激励制度上发力

罗城学校在课改激励方面力度是比较大的。一是人事聘任上, 实行“人尽其才, 优胜劣汰”的竞聘上岗制, 将教师是否参与课改实验, 作为聘用时是否优先的首要条件。二是绩效奖励上, 个人绩效工资的奖励性部分向课改大力倾斜。每期表彰20 个课改突出的教师, 对于课改不作为的, 则大幅削减其这方面的收入。三是评优选好上, 课改绩效作为重要指标, 教科室、教导处和办公室公正公开地进行考评后, 计入目标管理, 对不参与课改的, 实行一票否决制。一句话说, 就是让老师们感觉到:不搞好课改, 岗位上要吃亏, 奖金上要“瘦身”, 名誉上要背时。

3. 从坚定管理者的信念上把关

素质教育实施多年, 为什么许多学校总走不出应试教育的圈子, 根源在于他们的学校领导真正缺乏“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和将课改进行到底的决心。为了将课改进行到底, 五年多来罗城学校对行政的管理坚持两点:一是参与课改工作占行政考评的50%。二是课改工作的绩效作为行政提拔的重要依据, 目前学校中小学教研室主任就是从课改骨干中提拔的。实践证明, 统一了行政团队的思想, 坚定了行政团队的信念, 课改的持续推进就有了重要的保证。

二、搭建教师的工作平台, 让教师把课改当作一件最重要的事来做

1. 建构有张力的智慧课堂模式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让课堂先有模式, 然后才出模式。在这个问题上, 罗城人认为一方面一所学校所有的课堂必须有一些共性的东西, 体现共同的课堂价值追求, 这样课堂才会有点特色, 但另一方面各个科目各种课型之间又必须有个性, 能百花齐放, 争奇斗艳, 这样课堂才会有生命的张力。为此, 他们以“问题导学”和“分层练习”为核心建构了罗城学校的“三步三主”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整个模式三个环节的操作中, 教师都是根据基础不同的学生有目的地因材施教。从问题的提出到探究的过程, 始终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引导他们主动生疑, 积极探究, 生成智慧, 尤其是在分层练习环节, 从关注学生的学情出发, 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题, 编成校本化的练习本, 落实当堂检测, 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虽然这种模式仍处于实践中, 但假以时日一定会形成特色。

2. 构建本土课改理论

什么样的课改才是好的课改呢?持守什么样的理念才能使课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呢?课改一开始罗城人就思索着这个问题。他们现在的共识是搞课改首先是要抓住课堂的根本, 也就是要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主动地学习。为此他们提出了“有趣、有得、有思”的课堂改革标准, 把“乐学启智”定为课堂的主调, “问题导学”定为课堂的主线, “分层达标”定为课堂的主旨。要求教师致力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的思维, 丰盈学生的智慧, 让课堂成为知识的花园、思维的乐园、生命的家园。其次是要紧贴学校实际。离开学校实际, 任何形式的课改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罗城学校班级学额大, 教师负担重, 但他们在师资和质量方面一贯有优势, 科研方面有传统有积淀, 因此课改之初他们就提出了课改的“三不三要”:“三不”就是不搞形式, 不把课改搞成闹剧;不跟风, 不在课改中失去自我;不急进, 不在课改中做急功近利的事。“三要”就是要继承, 让课改有源头;要创新, 让课改有特色;要快乐, 让课堂有智慧。正因为如此, 罗城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常态化发展的良性势头, 教师对课改的支持度和参与度较高, 工作进展也比较顺利。

3. 创建提质减负的集体备课制度

罗城学校规定各备课组每周由主备人对自己所负责的下一周教学内容做中心发言, 然后其他老师作为副备人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 形成框架性的教案供教师创造性使用。要求上规范四点:①“一旨”:一个主旨——建构智慧课堂。②“三研”:个人研究在先, 集体研讨在后, 个人反思续之。③“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④“五备”:备教材、备内容、备教法、备学法、备习题。管理上, 包组行政到会督查, 考勤人员到场考勤。这样的集体备课, 既很好地凝聚了集体智慧, 又相对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4. 创建自主合作的小组评价制度

罗城学校采取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值日干部评和科任教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将学生的课堂表现、纪律、卫生、成绩等多方面进行捆绑, 坚持课课评、日日评、周周评、月月评、期期评。每周的周会课, 班主任都会雷打不动地总结本周或本月各小组的表现情况, 优秀小组介绍经验, 后进小组进行反思, 并将经验介绍和反思在班级外墙的班级课改专用展示栏上展示, 其他小组则由小组长对组员逐一点评, 最后汇总奖优罚劣。这样的评价, 既增强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又从很大程度上进一步解放了教师。

三、激发教师的事业热情, 让教师把课改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来做

1. 建设校园激情文化, 培植课改的精神土壤

任何一个团队, 只有成员构成, 没有精神凝聚, 是不可能有作为更不可能有战斗力的。为了凝聚每一颗心, 罗城学校把校园激情文化的建设摆在学校管理的核心位置。自学校创建以来, 他们在困境中求生存, 在发展中求突破, 逐步形成了“团结、拼搏、敬业、奉献”的罗城精神。现在这种精神已内化为罗城人的性格和习惯。只要大家深入他们的校园, 无论什么时候, 都可以亲身感受到。2010 年汩罗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强势推进新课改以来, 他们在全体教师中又提出了“幸福工作、快乐学习”的口号, 使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高高兴兴地参与到课改当中, 并满怀热情地为之思考、探索、总结、提升。如果说罗城学校的课改之花还有几分烂漫, 其多年来积淀的精神底蕴和激情文化建设与发展就是它的良田沃土。离开了这种良田沃土, 罗城学校的课改之花可能就要逊几分色, 少一段香。

2. 丰富教师文体生活, 增添教师工作的幸福感

罗城学校教师的工作量相对较重, 迎检任务也相对较多, 但教师们的精神状态是积极的, 除精神建设的作用外, 也得益于他们注重以丰富的文体活动愉悦身心, 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清明节踏青活动, 大家在共享美景的过程中放松了心情, 增进了情谊;钢笔字比赛、青年教师才艺大赛、教研组拔河比赛, 赛出了教师们的热情, 赛出了教师们的信心, 赛出了教师们的凝聚力;以办公室为单位的捉鱼比赛、神鼎山踏青、桃林赏花, 让大家忘却了年龄, 忘却了琐事, 体验了回归自然、回归童年的快乐。像这样增添教师幸福感的活动, 基本上一月有一次, 有力地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四、收获及思考

1. 收获

付出总有回报。三年来的努力, 让他们收获了满满的喜悦:

第一, 实验班变化大。以初始实验班初81 班为例, 这个班在实施课改前, 各学科评价居同年级8 个班中倒数第一, 进入年级前50 名的学生没有一个。他们在未调整任何科任教师的前提下, 对这个班进行了三年的课改, 初三毕业该班各学科评价均进入前三名, 7 名学生进入岳阳市两百强, 一次性合格率达95%以上。

第二, 学生综合素质高。在五至八年级中实施课改后, 学生综合素养明显提高:一是学生学习兴趣比过去更浓了;二是胆量更大了, 口头表达能力大为增强;三是班级建设更加有声有色;四是外部评价高, 2014 年上半年岳阳电视台来罗城学校采访, 随机采访的学生无不落落大方、侃侃而谈, 令记者十分吃惊。特别是2014 年龙舟赛期间新东方剧团来罗城学校挑演员时, 认为演员综合素质是最棒的, 夸赞有加。

第三, 学校中考成绩好。2013 年中考, 罗城学校教学质量继续领先, 九科教师个人评价罗城学校六科夺得全市第一, 中考质量挤进了岳阳市前四强。教学质量不但没有因课改下滑, 反而全线创新高。

第四, 学校影响提升快。“让课堂成为乐园, 让反思成为习惯, 让管理成为文化”的课改特色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课改积极分子占据全市40%之多;课改样板课占据全市三分之一有余;多次成功地承办了汨罗市新课程改革观摩活动, 接受了本市所有的学校来校观摩学习, 并经常为省、地、市专家出示观摩课;几百篇课改文章或见诸报端或获得各种等级的奖励……学校作为汨罗市课改实验样板学校、岳阳市课改先进校, 其辐射力快速提升。

2. 思考

三年的探索让罗城人有了一些收获, 也沉淀了他们的一些思考:

(1) 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校长。校长要能吃苦, 带领一班人于荆棘处劈出一条路来。任何校长以某些理由要求下属去做, 自己当甩手掌柜, 这个学校的课改注定是南柯一梦, 罗城学校的湛校长仍担任毕业班教学, 每期至少上一堂全校的示范课;校长要有远见, 善于为教育把脉, 把目光投向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光隧道里, 把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和课改的推进紧密结合在一起, 真正实行科研兴教的战略;校长要敢担当, 自古以来, 改革总是与阵痛相伴, 与挫折相随, 课改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校长要敢于担当。湛勇校长就曾明确地跟教师讲, 只要真正在落实学校的课改精神, 丝毫不用担心教学质量下滑, 万一下滑, 责任由他这个校长来承担。正是校长的担当, 教师才无后顾之忧;校长要淡名利, 正如湛校长所说:“当校长的不要去想沽名钓誉, 课堂就是校长事业所在, 校长的生命所在。”只有淡名利, 学校才能安安静静搞课改, 实实在在出成果。

(2) 课改成功与否的根本在坚持。今天的课改已开始迈向深水区, 罗城人感觉到, 越往深处走, 难度越大。这些年来, 他们感觉课改最需要的是坚持, 最难做到的是坚持。单讲让集体备课常态化、实效化, 做到周周背, 任课教师全员参与, 行政到组检查落到实处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坚持首先需要教师有信仰, 教育是事业, 不能应付而要用心来经营, 对教育没有信念的教师, 充其量是一个教育的过客;其次是教师要对课改有信心, 教师必须清楚, 课改搞好了, 课堂效率提高了, 学生学习就会快乐, 教师工作就会幸福, 当教育真正成为生命的引擎了, 心旷神怡的教育春天也就到了!

(3) 课改成功与否的支点在校本培训。有人是这样戏说素质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什么?就是高素质的人实施的教育。确确实实, 高素质的教师是课改的支点, 只有用高效的校本培训向这个支点发力, 课改才会有实质性的、内涵式的发展。罗城学校的校本培训始终明确两个原则:一是实用, 培训内容能解决教师困惑;二是草根, 培训方式方便。牢牢把握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抓好教研组建设, 把教研组建设成研究中心、培训中心、交流中心;第二是抓好备课组建设;第三是加强小组建设的研究。坚持培训好组长, 对学生做好学法指导, 小组建设立体式全方位覆盖学生的身心发展。

3.学校践行节约小智慧 篇三

一、宣传教育树观念

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学校宣传栏、校园广播、黑板报、倡议书等宣传阵地,开展“光盘行动”、“绿色出行”、征集“十大勤俭节约好习惯”、“家庭文明餐桌”社区行动、“节能(节水)伴我在校园,我把节能(节水)带回家”、“节约小故事、小窍门”征文等勤俭节约宣传教育实践活动,营造“人人节约、共建和谐”的良好氛围,逐渐内化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

二、检查督促养习惯

现在好多人浪费成习惯,倡导勤俭节约不是很容易接受,平时要加强相关的检查督促,及时提醒,找出节约漏洞和不廉洁隐患,对随意浪费现象予以曝光、批评,并与评选奖励活动结合起来,使其尽快养成良好习惯。如做到随手关水龙头,随手关闭不需要的电灯,电脑不用时关闭显示器,不使用办公电话与朋友“煲电话粥”,按需盛饭菜,晚上封闭火炉等。节约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平时的“唠唠叨叨”。

三、加强管理求规范

学校中的办公用品、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有计划采购,由专人保管,依程序领用,按要求归还。规范差旅报销,严格执行差旅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不购买伪劣产品。在规范管理下,会大大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人为损坏、丢失等。小事有规矩,大事必规范。

四、改进设施降耗能

对一些耗能设施设备尽可能地进行改进,如尽量使用节能灯具,楼梯过道使用声光控灯;改进印刷技术,尽量用废弃的资料纸背面试版,提高纸张利用率。

五、一物多用减成本

打扫卫生用桶接水,洗拖把后再冲厕,一水多用;双面使用纸张,一纸多用;用费的硬卡纸、包装纸用来装饰,或制作手工艺品,美化生活;废旧报纸上可以练习写毛笔字和国画等。尽量提高物品的使用率,可以减少使用成本。

六、及时维修迟报废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任何设施设备当使用出现小问题时,应及时维修,以防加快损坏速度,进而造成提前报废。课桌一条腿不稳,若不及时维修,很快会使整条桌子损坏;一个齿轮不灵,不能等到使整个电机烧坏才去维修。随时发现“跑冒滴漏”,随时修理。消除小隐患,保证大安全,关注小问题,成就大事情。

七、以旧换新防闲置

设备得不到充分使用也是浪费。对一些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闲置的设备,可以通过以旧换新等形式变成更需要的东西,避免长期闲置。如可用但版本低的电脑可通过一定渠道兑换成新电脑,旧桌凳可卖给二手货市场或赠送给需要的地方,做到物尽其用,不囤积,不闲置。

八、变废为宝巧利用

“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学校内看似“废物”很多,如果稍加改造即可成为“新产品”,这是一种创新智慧的体现。如速印机版纸芯筒可用来做手工艺品,学生营养早餐用过的纸箱收集起来可以卖钱补贴班级支出。设备上的旧配件、仪表、管路、附件、电器等可以改装,通过维修再利用。“修旧利废”就是变废为宝。

九、废品回收促循环

各种“废品”进入回收站后将被重新分类、处理,既环保又经济,促进了资源再利用。如废电池、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等应当分类回收,切不可随意焚烧、丢弃、销毁。

十、电子办公省资源

电子化办公已成必然,条件稍好的学校都具备了网络、计算机、打印机等电子办公系统,通过推广无纸化办公,尽量使用网络传递信息,使文件的制作、传送更加便捷,而且大大节省了纸张、油墨等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

节约非小事,但应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学校做起。

4.我的智慧学校作文500字 篇四

蓝蓝的天空,太阳灿烂地照耀着大地,智慧学校的同学们要上学了。

叮铃铃……清脆的铃声响起,学校的早读时间开始了。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的认真读书,读的一个比一个好。上课了,老师让同学们拿出语文书读第一课,同学们很快就读完了。我们学校有一个特殊的`东西,这就是智慧小布袋,只要碰到你不会的题,按一下“开”字,再输一下题目,就会有老师给你讲解。讲完后老师会再给你出相同类型的题,看看你是否听明白,如果你没有听懂,就输入“没有明白”这四个字,老师就好再讲一遍……就这样慢慢的学校的坏学生都变成好学生了,好学生都有“学霸”那么厉害了。他们的记忆力也很好,比如一分钟能记住90个国家的国旗和国徽,像我们平常人一分钟连30个都记不住吧?

智慧学校的孩子字也写的很好,那时因为他们喜欢写字,他们写字都是靠脑子来想,多动脑,多思考,才会有好的收获。

智慧学校的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读书,有时候一读就是几个钟头,读完一本书他们都会写一句简单的评论,这样对他们的未来有一定的帮助。智慧学校的图书馆有许多书,孩子们经常下课就去图书馆借书,所以一下课图书馆的管理员就开始忙碌起来,一直到上课……

5.学校智慧课堂教学 篇五

网上家长学校:新时期的家教智慧?

网上家长学校:新时期的家教智慧? 玉溪日报晨刊                            在玉溪,除了家长们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自学与修炼,家长学校在各中小学已普遍覆盖,同时网上家长学校也应运而生,使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实现了有效对接和沟通,解决了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困惑与疑难。以家长学校为主的家庭教育  目前在玉溪,家长学校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渠道,普遍覆盖到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组织性强,影响巨大,是将学校、家长、学生结合到一起必不可少的通道。  据市关工委专职副主任李江明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市关工委主动配合妇联、教育部门,在中小学、幼儿园推广普及家长学校,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指导基层开办家长学校。现在,全市共有800多所“示范性”和“三个一”、“简易”等各类家长学校,每年培训30多万名家长。  所谓“三个一”,指的是幼儿园、小学、初中的一年级入学新生家长都要接受以班级为单位的家长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规定、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知识、家庭教育相关知识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法律要求。一般来讲,农村学校上一节课,城市学校上一个星期。此外,一般学校每学期都会召集家长开家长会,告知家长学生在校情况,促进家长们交流家教经验。  据华宁县宁州示范小学副校长汪勇介绍,该校有1600名学生,一到六年级,每个年级5个班。目前,家庭教育主要依托家长学校。“学校有一个家长学校的讲师团,一年级新生入学时,讲师团老师会给新生家长上培训课,讲家长学校相关规定及家庭教育方法,把家庭和学校连接起来,促进学生与父母、老师更好的沟通,探讨一些比较棘手的教育问题。”汪勇说,现在比较典型的一个难题是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有几个学生就有几种个性,由此产生各种难题,现在并无具体可操作的解决方案。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子女,造成他们天不怕地不怕,难以管教;也有的家长由于对子女要求过于严苛,令子女性格胆怯,交往能力不足。这些问题,都通过家长学校,通过老师与家长相互沟通,共同解决。家长学校会教给家长正确对待子女的方式。有时,遇到问题特别大的学生,学校会通过年级组共同研究解决。  澄江县凤山小学德育主任李春艳说,该校共2804名学生,一年级新生举行开班典礼的时候,新生家长也要接受为期三天的家长学校培训,还需参加入学考试。以后,每个学期都会有2次的家长学校培训,每次都有一个主题。若遇到其他情况,学校会及时通知家长到学校接受培训。这些培训一直持续到学生毕业,毕业生家长需参加家长结业考试。此外,学校还开通了校讯通,通过短信平台,将家庭教育的正确理念传达给家长。网上家长学校应运而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在心理、生理各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问题也随之出现。家长迫切需要学习新的家庭教育方法,这时,网上家长学校出现了。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全球信息传播途径,发展十分迅猛,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一种深刻影响社会舆论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新型媒体。如何创新社会管理,搭建网上家长学校平台,进行系统、完善、生动、有效的网络家庭教育,是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据李江明介绍,“成长网――玉溪市网上家长学校”(网址:www.yxggw.gov.cn)于2003年3月创建开通,之后被“全国网上家长学校”首页链接,并纳入全国网上家长学校信息体系,这是目前我市网站首次被全国门户网站首页链接。现在,网站已从初建时的十几个栏目,发展到24个二级栏目、21个三级栏目,同时建立了50多个友情链接。目前,网站总访问量近63万人次。至2011年底,累计更新文字、图片等各类网站信息4694条(篇),共计388万字。  实体家长学校主要采取课堂式、集中式、面对面教学,对场地、资金等有一定要求,网上家长学校则是对实体家长学校的一种补充,满足家长多渠道自我充电。“玉溪市网上家长学校”的创办,创新了家长学校的形式和内容,延伸了家庭教育指导的空间,为家长与孩子提供了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新平台。网上家长学校的创建,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优化了育人环境。  去年,“成长网”在玉溪一小、江川县大街小学等学校培养了“小记者”队伍,形成校内校外、网上网下结合的教育合力,受到了学生、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欢迎。  市教育局关工委副主任、原易门一中校长周明伦这样评价网上家长学校:一、参与的学校、家长众多,受众面广;二、经济、时间成本低,提供一个信息和资源的窗口,让家长和老师各取所需;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自由度高,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四、利用了网络的便捷和网上知识的无限性,弥补了家长学校的不足。网上家长学校的困惑  在我市“聂耳与国歌”纪念聂耳诞辰100周年征文活动颁奖仪式上,聂耳小学五年级(5)班的符筱作为获奖学生代表发了言。她的母亲周轶说,她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做朋友”、尊敬她:“现在的娃娃自主性强,传统型的管教式家教已经不合适了。在孩子1岁多的.时候,我就念故事给她听,上幼儿园时她已经能够自己看书了,上了小学就直接丢本字典给她,让她自食其力了。”因为母亲爱看书,大人看书的时候,孩子也跟着一起看,符筱从小就培养了爱阅读的好习惯。“我们每周都要去逛书店,都会买些书。符筱喜欢看儿童版的《东周列国志》、《水浒传》等。”周轶说。  周轶也有困惑的时候:符筱渐渐长大,自主性越来越强,思维越来越自由,接触的东西要比上一代人多,有时候不知道该拿她怎么办。“我都是不断地遇到问题又解决问题!”她说,除了在家长学校与老师沟通之外,她常常上一些家教网站,从网络上寻找教育方法:“现在时代不同了,网络是很好的平台,希望能有比较健全的网上家长学校,能让家长很好地融入,学习新的教育方法。”  新平县新化中心小学的方一秦认为网上家长学校很有必要:“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困惑和问题,总希望能有一个途径,可以提供指导性的意见,让我们做好学生教育工作。这时,从网上寻找资源和途径,成为一种便捷而低成本的选择。”方一秦说,学校安装网络有好几年了,但会用的老师只占少数,关于“成长网”,他们是四月份才开始接触:“40多人共用一个IP地址,大家对网络的诉求虽然强烈,却难以得到满足。学校九成以上是农村学生,家里没有电脑。要实现网上家长学校,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实在是一个难题。”  凤山小学的李春艳老师说,学校的网上家长学校尚未开通,老师有时候也会去“成长网”寻找合适的资料来进行家长培训:“学校虽为县城中心完小,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农村户口学生很多,有电脑的学生家庭很少,要实现网上家长学校,一个字:难。” 

6.学校智慧课堂教学 篇六

--学校教科研管理初探

在现代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当各学校的校本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当“生本理念”逐步进入课堂,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教学不再仅仅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备课,新课程赋予了它更加丰富的内涵,教师迫切需要学校教学主管部门能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为教师备课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帮助。鉴于此,我校本学期开始了电子集体备课的探索。

一、电子集体备课的现实状况

一个工作三十年的老师就得写三十年的教案,我工作了十八年就认真书写了十八年的教案,也就是说工作多少年就得写多少年的教案。但每一年提笔时咱们都要重新思考写下备课,对前几年一些好的教学策略也记不清了,大脑里留存的也只不过是印象比较深刻的。沉重而繁琐的抄写令老师们劳力劳神。这种备课已成为教学中极不受欢迎的一项机械、呆板的工作。这样做既花费精力又花费时间,而课堂的提效需要的是经验的积累,智慧的叠加。

现代社会是网络时代,在家就可以网上看电影,网上超市越来越多,“电购”成为现代人的热衷,网上名师的课堂直接进入家庭,辅导学生学习。作为设备比较先进的私立学校老师,电子备课理应成为咱们每一位老师的拿手好戏。既能让咱们的电脑有用武之地,也能让咱们节约用纸--过一过低碳生活。

面对每一年咱们招进的大量新老师,咱们也曾经是一名新老师,咱们那个时候与现在的新老师一样进入一个新环境,最想得到是大家热情的帮助。反过来说,新生力量有他们的见解,有他们的长处,他们同样能带给老教师不同的冲击。尤其是年轻教师,他们在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缘自备课时的不充分,他们渴望改变“单兵作战”的备课方式,迫切需要同行的帮助,需要合作交流、沟通分享的备课平台。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真正实现新老教师的互助,在磨合与冲击中带动学校教科研的氛围,真正落实好我校经验的交流,智慧的叠加,电子集体备课在我校就应运而生了。

二、电子集体备课的实施

1.实行年级组、学科组集体备课制。学校教师首先进行分组,语数共12个年级组,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共5个学科组,共分17个组。

2.要求年级组长和学科组长提前做好教师个人次周所上内容的个人主备任务安排,根据小组人数和所任学科进行任务布置和分解。老师务必在年级组、学科组集中交流备课前按教导处下发的电子备课表格做好充分的准备,人人都要在钻研吃透教材(清楚地知道每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给学生)的前提下进行备课。主备要求做到目标符合认知准确恰当,备到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策略和方法,备精习题,备好当堂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准备课件和教具。也就是所备教案组内、学科内人人拿到教材就能把握好教学环节,明白每个教学环节要怎么组织学生参与,要准确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点,巩固知识点。

3.集体备课交流时间一周一次,学校确定大时间,每周一为学科组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集体备课交流时间,周二为数学学科,周三为语文学科,统一在阶梯教室或阅览室完成,便于此项工作的指导和开展。年级组、学科组组长根据组内教师时间安排小组商定好确切的交流时间上报教导处,以便教导处到组拷贝主备检查的效果,参加小组交流。

4.交流时要求人人分课主讲,其他老师在书上做好批注,勾画重难点,实行教案共享。同时帮助有困难的年轻教师补充完成集体备课,包括电子备课的相关格式,精心完成每一课的备课、课件及课前准备、课后作业。需打印稿的老师在每周完成后由组长在周五放学前审定打印下发给组内教师进行备课熟悉,不要求做二次备课,但上完课后要认真完成课后反思。

记得第一周参加各组的集体备课交流,有5个组花了整整两个小时才交流完成,大家各自还有很多工作,时间太长咱们的老师也耗不起。通过两个月的摸索实践,咱们找到了省时有效的交流方法。这就要求各组组长要提前一周安排主备任务,要求主备教师在交流前一天将自己主备教案交组长处集中审查格式、活动安排的合理,并拷贝给组内教师提前思考找出与自己想法不一样的点,以便在第二天的交流中更有实效性,同时也节约时间。

5.老师们上完课后,对教案再次进行调整上交,教导处每周定期收存各组各学科的电子集体备课教案,设立教案库、教具库、课件库,以后的每一学年咱们都可以在今年智慧的基础上轻松修改,深入交流后进入课堂上课,更进一步地做到经验的分享,智慧的叠加。

三、榜样、督促、考核出实效

1.各组中层干部要积极带头,备课、常规与老师同等纳入当月发放的绩效考核,不得无故请假或不参加或以工作忙为借口不做充分的准备。

2.集体备课扎实推进。

一是教案不能在网上下载,教导处在每个组确定的时间内到指定地点参加交流,留存图片资料并拷贝组内教师的备课进行查实是否网上下载,一经查实网上下载的教案,本组积分为零,当月取消评优资格。

二是课堂的跟踪抽查,分两种情况:一是每周对新进老师、年轻教师分年级听课,提前一天通知,以利于团队课堂的指导,对年轻老师的帮助,团队参加帮助被听课老师备课,团队参加评课,所听的课的积分进入年级、学科备课组捆绑考核。二是每周对年级组、学科组在校3年以上的老师不通知随堂听课,实行推门听课,对组织有问题的课堂进行跟踪听课,所听的课的积分进入年级、学科备课组捆绑考核。

3.鼓励老师们把自己的教学随笔、反思、案例进行上传、刊出积分,要求真实,电子文档由专人指导审稿积分,以此促进老师们静下心来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积累教学经验。

本学期我最感欣慰的就是咱们的部分老师把自己在教学中学会的、碰到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记录分析,以反思、随笔、日志和论文的形式上传到教导处与我分享大家的点滴经验、工作辛酸和取得的成功。大家在随笔中释放,在反思中前行。

4.年级组、学科组实行捆绑积分每周督促检查,按我校年级、学科捆绑考核制度每周积分上墙,记入教导处外墙上的周林学校教学督导台,让各组成员心中对本组积分有数,进行小组内战略的调整。每月总积分按40%评选优秀积分小组,贴出奖牌公示。每月每人210元的月绩效考核进入积分考核,每学期申请专项经费对活动积分奖励牌的小组进行学期奖励。

本学期第一学月年级、学科组捆绑积分考核由我、王志勇老师和低段组年段组长杨平带领的年段组老师们在9月24日共同监督完成,就老师们的个人积分、小组积分和教研组积分都严格按--第一学期年级、学科捆绑小组业务积分考核制度完成审核,最终结果已经张贴公示。及时公平的考核让集体备课交流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下去。

四、以活动培养和考核小组团队的凝聚力

为了与校园开放周紧密配合,欢迎学生家长到校参观访问,走进学生校园生活,立体感受周林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组织。每学年上学期11月的第一周为学校小组集体赛课周,小组捆绑赛课,学校以此来促使年轻教师的成长,由新老师或课堂教学需要帮助的老师执教。下学期5月的第一周为主题(阅读课、口语交际、应用题、实验课)赛课周,促使教研组在课题和主题教研上有所突破,分成三个大组参赛语文、数学各为一组,其他学科合为一组,由学校根据平时掌握情况,在各组内随抽2--3组参赛,评选出优秀教研组。

活动目标很明确,一是活动中加强17个年级、学科小组团队合作精神,让各年级、学科小组在本次合作中增强小团队的凝聚力。二是在活动中小组教师再次磨合,促进新老教师优势互补,提高大家对教学研讨的意识,感受教科研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乐于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三是在家长开放周展示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钻研,让17个小组的新老师和年轻老师展示和提高自己。四是打造一批参加地市级优质课的优秀团队,为学校每学年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赛活动分成两个部分,上午四节赛课,本组老师参加听课。下午第五节课组长带领小组团队说课,说课时间总时长为10分钟,要求说课老师说课与执教教师同步,其余老师进行教后反思说课,主要对执教教师预设了未完成的或未预设临场加入生成等相关环节进行教后说课,以此考核小组团队的互助和团结。比赛最后成绩由上课得分和团队说课得分相加,上课满分70分,说课满分30分,总分100分。

五、意外的收获

咱们今年推行的电子集体备课,从第一周主备教师完成优秀的37位老师增加到51位老师,这中间凝聚了咱们各年级、各学科组长的组织能力和在小组的号召力,凝聚了咱们老教师在新教师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劳和汗水。

党支部副书记罗倩这样说:“电子集体备课的精华在每周小组的交流时间。”我想咱们全校每一位老师都亲身体验过了,完成咱们的主备任务只是有了自己的教学设想,当咱们真正坐到一块儿交流时,把不同的想法说出来,进行比较和选择,才会产生智慧的碰撞,对教案进行修改和使用,真正实现经验的分享,智慧的叠加。这样的交流真正落实了学校工作计划中的“功在课前,效在课堂。”这一做法在一年级语文数学组、二年级语文数学组、四、五年级数学组、六年级语文数学组、英语、美术学科组的交流中淋漓地表现了出来。特别值得学习的是咱们整个二年级、四年级数学组、英语组和一二年级语文数学组的老师们,为了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课堂获取知识,除了完成备课任务之外,基本上每一节课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课件和教具的制作上。

老师们找到了用文笔来倾诉自己内心情感积蓄的最佳方法,找到了咱们每一位老师对课堂教学研究的最佳方法。语文组赵友焘老师撰写的《把课堂留给学生》一文真实地反映了老师要做到精炼语言进行引导和学习指导是多么重要;王乾荣老师撰写的《我的“后妈”生活》真实感人;张婷婷老师撰写的《游戏中的拼音教学》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数学组刘永翠老师就自己批改作业中的新发现撰写的《数学作业批改中使用评语的新思考》;英语组周群琴老师撰写的《致六(3)班学生的一封信》让我们看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科学学科组长胡晓燕撰写了《准备充分就很轻松》一文让我们看到了课前准备之重要;王体叶老师撰写的《在挫败中成长》、唐河老师撰写的《忆苦思甜》两篇文章都真实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触,再现了新老师在教学中的艰辛;音乐组唐苑、杨大平、王环环撰写的教学随笔也在周林教苑或周林校报上与老师们共同分享。两个月里,老师们上交反思随笔共50多篇,教研报道10多篇,教导处专人审定定稿后上传校园网,并同时在周林教苑和周林校报上刊出的文章30余篇。本次教科局要求论文上交,咱们的老师信手拈来,不会再出现没有素材,无从下手了。

电子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讲求课堂的实效,老师精致的生活。从管理到全体教师我们在探讨摸索中前行,咱们要辛苦一个学年,为下一学年的任教该年级的老师打下基础,节约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集体备课的交流中,真正实现年复一年中智慧的叠加。古语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长远来看,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辛苦是值得的!

7.倚重教师智慧, 促进学校管理 篇七

一、培育“自下而上”的智慧土壤

在笔者看来, 问计于民的策略背后, 更需要培育一种能够“计出”的土壤, 没有一种适合教师贡献智慧的土壤, 教师“计将安出”?那么, 这一土壤如何培育呢?笔者以为其中的关键是给教师一种视角。

有过问计于教师的校长, 想必都有一种体验, 那就是很多时候教师所提之计, 往往都离不开教师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这显然是教师缺乏一种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并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 集教师智慧的策略在于先让教师拥有一种全局的视角。但在现实管理中要做到这一点又是不容易的, 因为在目前的管理模式下, 教师天然地对学校管理有一种距离感, 因而弥补这种距离感成为校长的一项挑战。而面对这一挑战的办法就在于, 校长要从学校发展的脉络中, 寻找出学校决策对教师利益有着实际影响的因果关系, 这种因果关系在时间跨度上有长有短, 两者可以兼顾选择。时间跨度短的, 往往因果关系明确, 教师能够一读就懂;时间跨度长的, 校长要利用多种场合进行解释、强调, 从而让教师在无形当中形成明确的、真正能够走入内心的校荣我荣的观念。

有了这一观念之后, 教师往往就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给学校大小事务贡献自己的智慧。

二、传递“自上而下”的智慧声音

在现有的学校管理体制中, 问计于师并收集教师的声音, 是为了学校领导层的决策提供一个基础与依据。在具体事务落实的过程中, 要能够将教师的智慧整合成一个声音, 然后通过学校管理系统向下传递。现以学校的特色打造为例, 谈谈笔者的经验与做法。

学校特色是笔者所在地区教育局的一项重点工作, 要求各校要结合自身所处的地域特点与学校发展思路, 梳理并寻找一个特色出来, 并以特色打造为抓手, 促进学校的发展。这显然是一件好事, 但在具体落实中还是遇到了一些挑战。由于笔者所在学校的领导班子对此事思考时间稍长, 结果在起步时相对有些滞后, 但这样的滞后恰恰给后面的工作带来一些好处。因为在与其他步子较快的学校校长交流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 那就是学校管理层梳理出的特色不容易引发教师的兴趣, 结果在工作的过程中, 只有当事者感兴趣, 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此兴趣不大。这显然是不合适的!于是, 笔者也一改传统思路, 决定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让教师对此问题进行思考, 以实现后发优势。一是照例召开动员大会, 会上由分管负责同志向全体教师介绍了学校的特色打造思路, 特别强调特色不是某一个某一部分人的特色, 而是全体师生的特色;二是由各个年级各个教研组分头进行讨论, 最终由教研组长汇集组内意见, 以供学校进行参考;三是由管理层进行汇总, 并结合学校发展思路提供定稿。在这一过程中, 动员会上分管负责同志重点强调了学校特色与个人发展的联系, 举出了一些成长在特色打造过程中优秀教师成长的例子, 强调了特色并非游离于教育之外的事情, 而是与教育可以融为一体的、对师生成长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学校行政分到各个教研组, 听取、收集他们的想法与建议, 但并不发表具体的意见。有意思的是, 在这一过程中不少教师还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 问学生喜欢哪些活动, 希望学校有什么样的特色等。最后, 我们形成了德育讲坛、排球操、乒乓球、足球、书香校园、文化论坛等选项, 供全体师生票选。并根据票选结果确定了德、智、美三条线上的德育讲坛、书香校园和排球操三个特色项目, 然后融汇成学校特色打造的大项目。

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自下而上听取声音, 自上而下传递声音, 由于观念上的一致与理论上的认同, 因而在后面的特色打造的具体实施中, 就再也没有出现什么杂音。教师也是乐于参与其中, 为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贡献智慧和力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由于听取了教师的声音, 因而他们的观点得到了尊重, 自我发展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因而就更乐于用自己的努力去培育自己的智慧之花。而学校管理者作为其中的一员, 也就有了收获智慧之果的可能。

三、发挥“上下联动”的管理效应

由此看来, 有效的学校管理不应当是单向的, 而应当是双向的。因此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 校长要充分相信绝大部分教师, 尊重他们的内心需要。有经验的校长都知道, 教师这个群体其实是很可爱的, 他们或许平常对学校管理有一些微词, 但内心里还是希望学校发展的。小学相对而言应试压力不大, 因而教师的成长应当成为学校管理者的重要抓手。现在的小学年轻教师居多, 校长有必要结合不同教师个体的特点, 通过系统的管理来促进他们向更高层次的水平迈进。而所谓的系统管理, 其实就是学校管理层与教师之间实现双向沟通, 以发挥上下联动的管理效应。

8.在学校教育变革中增长变革智慧 篇八

我们经常听到来自理论界和各级管理层的种种抱怨,“一线教师的素质”往往成为问题的焦点,似乎学校改革推行不力、进展缓慢,主要根源或决定性的原因在于我们教师。这种抱怨反映出的对教育改革的焦虑固然可以理解,但我们绝不能把问题的责任全部转嫁、推卸给一线教师。无论以什么方式、什么身份或者以何种心态参与改革,任何人都没有任何理由推卸自己的责任。须知,任何时代的变革都不是首先有了“合格”的变革者才开始的。在变革过程中,研究者和管理者可能是变革的发起者、推动者,可能对变革表现出更多的主动、关注、热情和责任感、使命感,或者拥有一些可在教师面前炫耀的“先见”或“先进理论”,但这些并不见得是什么变革智慧,因此不能成为对教师居高临下,发号施令或指责抱怨的资本。

为什么要变革?应该从哪些方面认识变革的必要性?学校在变革过程中可以承担和应当承担的责任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是进行教育变革必须解决的前提性和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想变革和正在变革的群体和个人未必都清楚,因为没有相当开阔的思想视野和深刻的思维品质,就很难把握和领悟在时代背景的因素、社会历史文化的因素和学校教育自身的条件中,何谓教育发展的必然与可能,即使是很“专业”的研究者或管理者或许也很难把握。但是,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却可以随着变革的深入,逐步渗透到理论者和实践者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之中。也就是说,只要置身于变革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因变革的推动和进步而产生个体的适应性心理以及观念和行为变化,并可能促进个体变革智慧的内在生长。智慧获得的途径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定产生于变革之中或与变革紧密相联。以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例,“主体的人”“个性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创新的人”“主动发展的人”以及“独立而合作的人”,是几十年来我国教育中的主体词汇,也是其他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共同追求。同处于国际化、信息化、消费高度化以及生活方式多样化背景之下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出现类似的教育追求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对于相同大背景下具体民族差异引起的不同教育发展需求,大家却未必能一下子认识到。在日本,城市化和家庭孤立化现象日益严重,使得人们对人与人之间广泛联系的、具有生活情趣的社区生活产生渴望,继而重新审视教育的内容、方法、制度和政策,寄希望于借助“个性原则”来实现新的生活理想。在我国,社会转型为社会发展与人的终身、全面发展相一致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剧变化的复杂社会环境凸显了人的自我选择意识与能力,“自主发展的人”“个性健全的人”“独立创新的人”等成为对教育目标的新期待。这些新理想和新期待,首先出现在少数研究者的理论著作中,继而成为理论话语系统的主体词汇,进而渗透到实践话语之中,并或多或少地通过实践者的观念和行为形成其“实践形态”。一种观念从个别意识到普遍认同,再到转化成实践要几经反复和曲折,这个过程足以证实个人认识和能力的肤浅和单薄,也足以摧毁任何个人对其变革智慧的夸张想象。

任何一个人,都是在变革中认识变革,并在变革中发展相应的智慧;任何与变革有关联的人,无论是变革的研究者,管理者还是实践者,其智慧都是变革的成果或产物,而不单纯是变革的前提性条件。所以,对那种想当然的自我陶醉和没来由的责任转嫁,都需冷处理。在以往的变革思想中,教师一般都沦为最后的责任承担者,事实上,他们只不过充当了最后的实施者,是理论者和管理者描绘出蓝图进行指导,而由他们来执行而已。在变革设计和谋划过程中,他们被“分离”出来。这种变革谋划和实施者的分离,将造成任何一方都不能透析变革的全局和复杂的过程,而只能得到些许局部的零星的认识。认识到这一点,参与变革的任何一方,就需要认真检讨自己在认识中的过度自负或者不恰当的过度自卑,努力给予自己和他人以恰如其分的理性认识。从研究者的角度来说,目前所要做的是真正抛开偏见,重新认识我们的教师。其实,只要真正贴近和走进教育实践,就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师在课程开发、文化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所潜在的或者迸发的创造性的变革智慧,而这些智慧大多既不是先进理论者可给予的,也不是高明管理者所能传授的。日益普遍的班干部竞选制度以及后来的演进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把“竞选”作为民主参与的一个手段和途径,通过“竞选”打破教师单方面指定班干部和班干部终身制的局面。在改革初期,这种“竞选”制度在唤醒师生民主意识和提高民主能力等方面发挥了有力作用。但随着认识的深入,“班干部岗位”从狭隘意义上的班主任帮手,发展成被看作是一种锻炼学生管理班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公共资源时,成为一种不为某些学生所专有的、人人都有机会和权利分享的资源时,“竞选”作为实现“民主”的一个常规性程序,其局限性就暴露出来:“岗位”是有限的,“民主”并不能扩大参与面。此时,师生又表现出非凡的制度创造才能,如建设两个或三个班委会;对班级事务分类实行“工作组”制;从功能和形式上扩展岗位类型等。通过广泛参与来营造竞争对比、学习合作的氛围,同时也保证了学校中各种民主制度和形式独有的“教育性”,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实践创造。有了这种智慧性创造投入的教育变革,成功的可能性无疑会变大。

二、追求和实现教育变革的本土文化意义

教育变革赖以生存和骄傲的文化目标,还在于致力于填补“借鉴”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漏洞。这涉及如何认识学校变革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学校变革的文化使命以及如何寻找完成文化使命的途径方式等问题。而且,也不仅仅是认识层面的问题,其中还涵盖对民族文化的基本态度和文化变革的思想方法等。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全面转型期。全面转型,就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变革的同步性及相互作用性,就意味着社会各个领域都要为实现社会全面转型而变革自身,同时也为整体变革做出“分内之贡献”。教育变革,一方面要依据社会文化的变革推动实现自身的转变,另一方面,又不能等到社会文化转型成功之后,再考虑自身的变革;同时教育同样承担着社会文化传承、文化改造和文化创新的多重使命。对于社会文化和学校变革的互生性,“新基础教育”有着自己相对全面的理解:教育提升文化的教育功能,以形成学生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和探索、创造意识的态度和作用,以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是培养新生一代和改造成年一代的双重意义上的人的现代化过程,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双重改造,包括观念、内容、组织、活动及教育行为方式的全面改造;学校要完成适应新时期发展所提出的新文化任务,唯一的出路是参与新文化的创造,按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的精神构建超越现实指向未来的新学校文化;学校新文化的建设并非要求对历史和现实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而是应在现有文化的基础上,按培养新人的要求,进行取舍、整合与转化,使文化动态化、未来化、现代化。

教育的文化使命并不是奢望和虚幻的理论,因为文化作为生存方式,不是静止的、凝固的“遗产”,而是活动着、变迁着的,它渗透于人们日常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之中,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所以,文化的改造就意味着是对现实中人的观念行为的改造。改造教育中人的观念行为,也就触及和走到了实现教育文化使命的基本途径上。

教师和学生习惯于“执行”已经被安排好的,教师完全依赖教科书教学,课堂上演的是一幕幕事先彩排好的“教案剧”,即使在教育变革中,教师也要求给出“操作模式”,不仅被他人而且被自己降为按照固定工序和流程进行操作的“操作工”。班级中,学生“干部”和“群众”两级分化,班干部天经地义地成为教师管理的帮手,行使“小警察”“情报员”和教师“代言人”的角色和职权,作为“精英”包办班级的所有事务,一般来说是“终身制”,不发生严重错误不会“下岗”,而其他学生则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缺乏管理与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即使是班干部,也会认为“锻炼的机会”是教师给的等等。学校中师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对教育体制的依赖顺从是和整个的社会文化传统息息相关的,而学校班级的组织结构和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相比也有着很强的同构性和同质性。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更容易理解学校变革和社会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关系,也就更容易理解学校通过变革来实现自身的文化使命,是可以在日常性工作中通过改变师生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来切实进行的。

在师生心目中,对于班干部选拔标准有以下几种认识类型:

一是成绩和能力型:学习好,有能力。

二是特长型:某些方面领先一步(如智多星、火车头、水中鱼等)。

三是态度和品质型:肯为同学服务,工作认真;热心助人;说到做到;对自己要求高。

四是资源型:把各种岗位看作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权利和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的锻炼自己的资源。

对这些认识进行过程性分析,我们发现一种明显的变化趋势:在改革初期,前两类认识占绝大多数,随着改革的深化重心逐渐后移。目前,第三类型成为普遍认识,第四类型开始增多。在一些学校中,班干部的选举标准已经发生变化,即不再从能力,而是从“工作认真,热心助人,说到做到,对自己要求高”等方面对班干部进行选拔。当然,虽然选举班干部时我们不再“唯能力”论,但在班干部上任之后,不仅要从能力和态度方面严格要求,而且还要有意识地从能力和态度方面对班干部进行培养和锻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干部岗位的教育价值和其作为一种公共教育资源的意义。与此相关的是对干部轮换制的认识变化,在实施干部轮换制初期,各种阻力比较大,“做得好好的,为什么给撤下了?”学生思想上很难理解,心理上也很难接受。现在,班干部被轮换下来感到“很光荣,因为可以带新干部”,还有人认为“可以到新的岗位上挑战新的有难度的工作,更好地锻炼自己”。有的班干部主动提出让少数能力差、没有当过班干部或担任过的岗位难度较小的同学得到锻炼的机会,以培养其能力、锻炼其胆量。而且,这种认识还辐射到家庭、社会。干部轮换制实行初期,最大的阻力其实来自家长,当家长也接受了“资源意识”后,“干部轮换制”的阻力自然消失。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教育变革和人的变革、教育中文化的变革和整个社会文化的变革,其相通性和一致性是内在的,而不是人为强扭的。

当然,追求和实现教育变革的本土文化意义,不仅是指对本土文化的改造或者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它更体现的其实是对待民族文化的一种基本态度、立场或是在教育变革中必须秉承的文化信念,即“中国教育与中国本土文化是相互缠绕、相互锁定又彼此构成和彼此催育的,只有在民族文化土壤中扎稳根基,才有可能摆脱外来教育和文化对我们的强力牵引和拔根式的撼动,实现民族性意义上的自主发展”。

9.学校智慧课堂教学 篇九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品质与智慧

一些职业院校遭遇招生难就业难的时候,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却出现了招生火爆、就业供不应求的特殊景观。那么,这所学校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魅力?笔者怀着好奇走进了成都纺专,探寻其内中的玄机与奥妙,发现它确实有其超越一般学校的品质与智慧。

上篇

服务企业,合作共赢

尹析明书记认为,有的校企合作之所以遭遇了瓶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没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如果企业有了困难,学校可以有效解决,学校有了创新作品,可以很快应用于企业之中,且又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企业就会积极主动与学校联系,求得学校支持。而企业需要学校的时候,学校也就有了发展的可能。所以,学校不应当是一心想着企业为我注入多少资金,而是要重点思考我能为企业做些什么。当学校心想服务,甚至几乎无所求的时候,却往往有了不求自得的结果。

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四川省纺织服装行业人才教育的“领头羊”,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通过创新机制,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走出了一条“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路子。

走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之路

成都纺专建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给深化校企合作提供组织和服务保障的同时,也搭建起一个校企沟通平台。学校专门成立了“成都纺专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形成了“公司+院系”的社会服务机制。

随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深入,成都纺专原来的9个系也调整为9个校企合作的二级学院,并在办学机制上实现两大创新:一是各二级学院均成立校企合作的董事会或理事会,理事会通过拓展学院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联系合作渠道,搭建学校、地方政府(园区)、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合作交流平台,实现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二是各二级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重大事项由党政联席会决定,学院采取相对独立运作的运行机制,学院在人、财、物等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多方嵌入,合作育人”的办学新模式,让校企资金、技术、设备、师资相互嵌入,使“校中厂”、“厂中校”成为现实。

尹析明书记说:“这一系列的创新举措,目的就是要搭起一个学校与行业、企业顺畅交流合作的‘立交桥’,鼓励各二级学院主动‘走出去’与企业对接;敞开大门把一大批行业企业‘请进来’,让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行业企业打成一片,最终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为政府产业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服务,就要找准服务对象。成都纺专近年来,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但是,对星罗棋布的中小企业逐个培训与技术指导,学校是不可能提供这么多的人力资源的。如何办?成都纺专寻到了新的突破口,那就是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建立关系,共同建立技术服务中心与培训中心,由园区将当地的中小企业相关人员集合起来,由校方组织人员对他们进行培训与新产品推广。这样,学校既节省了人力,又让整个园区的企业受益。于是,学校便建立了一个适应园区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并与他们形成了一个共同发展的互相依存的合作共同体。目前,学校与四川省多个比较有名的产业园都建立了合作关系,服务的品质也与日俱增。

2011年6月9日,彭州市政府与成都纺专签订为期5年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学校和政府的优势,共同做好彭州家纺服装产业规划,共建国家纺织技术创新(西南)中心、成都纺专彭州产学研合作基地、纺织服装人力资源培训与服务(彭州)中心以及彭州市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合作主办或承办一年一度的四川省纺织服装行业高峰论坛。

成都纺专还打开校门,把人才培养的课堂搬到了企业,2011年12月,成都纺专与乐山市土主镇纺织园区就园区在岗人员轮训达成协议,以解决员工操作水平低、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现已培训员工2000余名。

同时,成都纺专还与广安中国西部牛仔纺织服装商贸科技产业园区、富顺纺织服装产业园区签订了类似协议。走进这些园区,一个清晰的感觉是,纺织产业界掀起了一股“纺专热”,园区和企业都乐意把成都纺专当成战略合作伙伴和产业推手。他们寄希望于成都纺专推动园区产业升级,提升管理水平,培训现代纺织工人,最终实现企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据介绍,成都纺专面向全省产业园区、企业等开展职业培训,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截至2013年底,共计培训3万余人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保障。

目前,产业园区已有13家企业落户学校,投入设备总值近千万元。这种“校中厂”的形成,是“共享、互补”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补充,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的实训等提供了可靠保证。

截至目前,成都纺专9个二级学院已与150余家企业、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与企业共建8个订单培养班;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合作100余项;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200余个;与6个园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据夏平校长介绍,学校为工业园区派出的老师工作取得了显著的业绩,深受他们的欢迎。比如为广安牛仔园区派出的张建伟老师,给予产业园区大量的技术指导,企业员工对他敬佩之至,把他当成企业发展的导师。上个月的一天,张建伟老师因意外事故不幸去世。听到这个消息,广安牛仔园区企业所有高管人员全部前来吊唁,所有企业职工都为他送了丧礼,而且,企业连续数日为他降半旗(厂旗)致哀。

宋雅路老师在彭州园区服务时先是担任主任助理,现在已经任副主任。他工作极其敬业,为园区提供了大量咨询。按规定,服务三年,他应该回校了。可园区政府一再挽留,要求延迟回校时间。他们说,这样的老师,我们离不开他;再说,他的人品,也对大家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服务在为学校争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学校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科技社会服务年收入由原来的一百多万增加到近千万。更重要的是,成都纺专的知名度、美誉度与信赖度不断提升的同时,其服务已经形成品牌,而品牌则是一个无形的资产,品牌也为学校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夏平校长认为,服务是多元的,它既有学校教师走进企业的服务方式,还有企业走进学校的服务形式。而要想让优秀企业落户学校,靠的就是品牌,靠的就是服务。真正优秀的企业,他们都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他们希望与品牌学校形成更大的品牌,实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的高层境界。

名牌企业“盯”上成都纺专

“凤兮凤兮,非梧不栖。”优秀的企业也是非品牌学校不入啊!世界500强企业芬兰通力电梯在考察成都纺专之后,给学校捐助了价值近50万元的先进设备,并将其西南培训中心放到学校,由学校对西南地区他们的电梯维修人员进行培训。校企双方共同投资350余万元建成的这个实训基地,占地近500平方米的电梯实训室内,扶式电梯、升降式电梯、货运电梯等一应俱全,全新的机房、开关门、升降机等部件通电运转,仿佛一个现代电梯展览场。该基地不但用于培训学生,还可以对在职电梯维护保养人员进行专业提升培训。

近日,又有一块标有“奥的斯冠名培养班”的铜牌,挂进了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机械工程学院。全球电梯巨头奥的斯(OTIS)电梯与成都纺专也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电梯维护、保养人才。

尹析明书记认为,服务要盯准市场,还要面向未来。当下的服务,既对企业发展有利,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他们发现,中国是目前全球电梯生产和保有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据中国电梯协会统计,全球所有知名品牌均已经进入中国,全国注册的整梯电梯生产企业达到500家,总产量超过全球一半,国内目前在用电梯达到160万台。与此相应的,目前全国从事电梯维护工程的企业约有5800多家,电梯研发、生产、安装、维护、保养、管理人才,每年需求量为3万人,特别是近年电梯事故时有发生,折射出国内电梯维护技术人才缺乏的事实。这一现状也给培养高职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提供了机会。

夏平校长对笔者说,我们的服务,首先要考虑企业的需求与利益,然后才是考虑我们的需求与利益。当两种需求与利益合二为一时,就有了服务的高品质,也就有了利益的共享。任何只顾自己与只顾眼前的利益,都是不能长久的。《大学》有言:“国不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学校发展亦然,不以利为利而以义为利的时候,不但有了义,而且也有了利。

与四川省监狱管理局签署合作协议

2012年6月,成都纺专与四川省监狱管理部门签署合作协议,成都纺专将对四川省监狱管理部门的200名干警开展4期生产管理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服装制版、裁剪、生产、管理等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旨在为监狱企业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为监狱的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此前,成都纺专已为四川新源监狱培训了4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服装设计定制工考评员,为四川邛崃监狱培训了26名生产管理技术人员。迄今为止,为全省监狱培训服刑人员8000余人次,700余人获得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为出狱后开始新生活提供了帮助。

“你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真的很感谢你们!”握着成都纺专服装学院院长阳川的手,四川崇州监狱的监狱长任卫新充满了感激。任卫新口中的功德无量之事,指的是成都纺专派出老师到监狱上课的事。“成都纺专派出的老师,不计报酬,自带教材,教学生动,服刑人员愿意听,愿意学,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助人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四川新源监狱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崇敬这样表扬。

雷迪波尔服装学院应运而生

校企合作在各个层面展开并结出硕果之际,一些深度的合作也应运而生。成都纺专•雷迪波尔服装学院便是双方致力于把雷迪波尔服装学院打造成服装业的“黄埔军校”的一部杰作。

2012年6月,成都纺专与雷迪波尔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都纺专•雷迪波尔服装学院挂牌成立。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学院负责实施。其中,“士官生计划”是雷迪波尔服装学院董事会的一个重大决定。该计划以培养雷迪波尔高素质高技能管理团队和管理干部为目标,制定了包括雷迪波尔企业文化、销售、设计、生产管理、企划、陈列等岗位的培训方案。由学院服装专业专任教师与雷迪波尔品牌经理等组成校企教师团队进行联合教学。在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中遴选学生,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参加2~3个月的“士官生计划”培训和7个月的雷迪波尔专卖店实习。雷迪波尔服装学院按董事会要求,已完成3期共165名学员的培训。按学员晋升考核制度,参加该培训计划的学生经考核合格后,根据职业能力和工作表现,进入雷迪波尔公司不同岗位工作,沿着职业阶梯职位逐步晋升。雷迪波尔服装品牌设计团队有70%是成都纺专的毕业生,毕业生史海龙即是雷迪波尔公司设计部经理,也是学院设计团队带头人,他带领设计团队为“2013财富全球论坛”设计了志愿者官方制服。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士官生计划”,服装设计专业形成了“校企一体,职位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展示中高职教育教学成果。2012、2013年6月由成都纺专牵头,与联盟成员雷迪波尔服装有限公司和南充服装艺术学校等3所联盟中职学校成员共同举行的“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雷迪波尔”——毕业生服装暨艺术优秀作品展示会。2013年又举办“杰克杯”西南纺织服装教育联盟服装职业技能大赛。

今年6月14—15日,在成都宽窄巷子,《低碳生活“衣起来”2014成都纺专雷迪波乐时尚之夏》盛大开演,笔者与数千名游客市民观看了演出。在外籍乐队的伴奏下,雷迪波尔隆重推出今年30套春夏服装新品。之后,成都纺专服装学院2014毕业生作品闪亮登场,其毕业设计分为5个主题秀:高新技术(无水印染)成衣设计、蜀绣羌绣服装、创意服装设计、静态礼服设计、鞋类设计。本次秀上,共展出服装220多套,毕业设计获奖作品把服装秀活动推向高潮。同时,现场向获得最佳工艺奖、最佳创意奖、科技应用奖、市场潜力奖的学生及指老师颁发了奖杯与证书。学校还特邀印度Apeejay Education Society &Apeejay Stya University、北京服装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四川大学、四川理工学院优秀毕业生作品同台展示,让演出有了别样的风情。

为培养中国未来国际化服装设计师,雷迪波尔在此次活动中向四川教育基金会捐助50万元,定向用于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装人才培养。

据夏平校长讲,与雷迪波尔合作是一个成功的尝试。不过,它只是一个开始,学校将与有意深度合作的企业,建立久远的联系,实现合作共赢。

校企合作凸显成效

成都纺织高专在3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和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探索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校企合作从个别走向全面。目前,校企合作已内化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学院的建设思路,已融入学校的文化建设之中;实践的全面参与,校企合作在校内已形成共同关注,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领域的全面拓展,校企合作从单一的企业接受顶岗实习,扩展到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员工培训、文化对接等领域。

二是校企合作从松散走向紧密。企业、行业与学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态势走向深入。

各二级学院的理事会构成名单,都会有相关行业的负责人担任副理事长、理事。比如材料与环保学院理事会便聘请了香港广豪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陵为理事长,开平市信迪染整厂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荣沾等10人为副理事长,上海晨锦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喆等3人为理事。理事会成员单位对每个年级染整技术专业教学计划都要进行充分讨论,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给出各单位的建议和要求。

“理事单位的职责是对各学院的办学方向、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产业发展、大型项目等重大事项进行参谋、咨询、指导,参与学院发展规划的编制,并定期听取汇报,对学院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夏平校长说,学校要求所有专业均要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并规定企业人员不得少于三分之二,企业专家将不定期参与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制订和教学内容改革、职业岗位分析等。

三是校企合作从自发走向自觉。各二级学院、教师都有了主动出击的意识,很多行业企业也主动到校接洽合作。

成都纺专构建起的一系列校企合作机制体制,使得学校与企业之间关系更顺,权责更明,管理更规范。而在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实践中,学校与企业之间已初步形成了需求链、利益链、发展链,校企合作成为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

据了解,材料与环保学院与广东开平市信迪染整有限公司之间便已形成了这样“三种链条”。学院对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对无水激光印花技术进行研发与创新,为企业创收利润千万余元;作为回报,该企业又与学校合作成立信迪负责产品研发中心,开发在成都市“非遗节”进行展示的服装。

从单一项目合作到与政府、产业园区、企业的广泛合作,从人才培训到技术、营销的深度合作,成都纺专的社会服务事业,呈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态势。2012年4月6日,国家教育部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组回访成都纺专,对此给予高度评价:“成都纺专主动适应行业企业需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办学活力。”

当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已进入“十二五”重要发展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正以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为契机,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为西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技术服务、信息资源高地,建设成为对行业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持作用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职院校,在推动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提升中发挥骨干作用。

下篇

立德树人为本,锻炼精神品质

尹析明书记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人做好了,事也就能做好。”是的,儒家主张“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适应现代企业的人才,也必须是修身为本。成都纺专所培养的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与人格修为品德,让这所学校不但赢得了当下,也赢得了未来。

学校成为学生演绎感人的道德高地

成都纺专声誉日隆的时候,不少人开始探寻他们培养人才的内在奥秘。是他们的学生有很高的专业技能吗?是,也不是。有些学校的学生也有很高的专业技能,可是,走入企业之后,往往缺少持续发展的潜力,以致被逐渐地边缘化了。可成都纺专的学生则不然,他们初入企业之后,有的未必脱颖而出。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慢慢展示出其独特的风采,以至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四川广安市邻水县石永中学2007届2班艺术类考生曹于亚,捐肾以救身患尿毒症的父亲的事迹在有关媒体报道后,成都纺专就期待能够录取这位深有爱心的学生。尽管在为她政策性加20分后刚到学校的专业调档线,学校还是欣然同意录取曹于亚为该校2007级新生。她在学校三年学习期间,以品学兼优而赢得了同学们的赞扬。她所表现出来的人格修为,影响了众多的学生。而她到其他学校的报告交流,又提升了更多学生的人格境界。

尹析明书记说,我们录取曹于亚同学,意义之大是非同寻常的。她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道德教材,就是一个修身课程。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说教,而是身边的榜样。而曹于亚,几乎无时无处不在辐射着她的道德影响力。

汶川地震当天晚上,整个成都纺专既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也在演绎一场激情昂扬的乐章。男生自发组织了一个突击队,要雨中赶到灾区去实施他们的救助行动。就在“壮士”将行的时候,却突然闯出来一个叫翁荣芳的女学生,她执意要与这些男生同去汶川。有备而来的她,出示了全国红十字会急救员证书,说明自己有资格、有理由到地震灾区奉献她的一份力量。大家都被感动了,就在掌声和雨声中,她与男生组成的突击队踏上了征程。

地震灾区夺走不幸者生命的同时,也让一些孩子无家可归。成都纺专就有两个学生成了孤儿。当天晚上学校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做出规定,免去这两个学生所有学费。第二天便详细地摸清了地震灾区所有学生的名单,向他们每人发放了300元的生活费,一周时间,又一一摸清了地震灾区家中房屋倒塌者的学生名单,每人补助1000元。而有亲人失去生命者,则补助2000元。

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上资助的同时,学校更重视资助育人,培育他们良好的品德。让他们通过劳动与智慧,获取相应的经济收益;让他们积极做志愿者、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他们经济上贫困,可是,精神上却是丰富的。当没有了自卑,心理阳光,知道感恩之后,他们的未来之路才能走好。

今年汶川地震灾区六周年之日,曾在成都纺专上学的一个孤儿结婚,尹书记与黄诚副校长等人,还专程赶去参加了他的婚礼。当学校领导出现在婚礼上时,这个学生的激动感动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他也为自己曾是一位成都纺专的学生而自豪。他情不自禁地说,一定要好好工作,感恩母校,感恩社会。

夏平校长说,学生在校三年,我们给予他们的,不只是知识与技能,还有永远的牵挂与终生的铭记。有一位学生毕业已经六年多了,当学校得知他患了白血病后,马上组织校友会及在校学生对他进行了捐助,让他度过难关,身体得以康复。这个学生感动万分地说:“成都纺专就是我的第二个家,那里有我永远的亲人啊!”

成都纺专艺术学院750名学生成立了70余个虚拟公司,迄今为止,这些公司参与了大大小小几十项社会公益服务,院长黄强苓对学生说:“你们现在还没到挣钱的时候,要先做一些公益性的事情,通过与社会的接触、交流,积累工作的经验和人生的经验,才能为以后的事业带来帮助。”

很多企业之所以特别青睐成都纺专的学生,除了他们精湛的技能之外,就是他们做人的品质。他们不但成了企业的优秀员工,还影响到更多的员工,让他们企业有了持续发展的内在能量。

学校永远是校友的家

汶川大地震期间,学校安全也成了重中之重。按照规定,晚11点之后,不能有外人进校。一天晚上,几十个老师轮流值班,有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在进校门的时候,一位值班的青年老师对他说:“你已经毕业了,不要再来学校了。”恰巧时任校长的尹析明在场,他感觉这个老师只是从安全工作这一个方面说的,却没有从毕业生永远是学校的成员视角考虑问题。于是,他对这个毕业生说:“成都纺专永远是你的学校。你什么时候来,学校大门都是对你开着的!”这个毕业生感动地说:“是啊,这就是我们的家啊!”

尹析明书记认为,只要在成都纺专上过学的人,就永远是学校的学生,也永远是学校的主人。他们会永远关注学校的发展,学校发展也应当有他们的一份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友资源也是学校的一笔财富。为此,2009年,学校就成立了校友办公室,每年都有校友返校日,学校全部免费接待。众多校友看到学校蒸蒸日上的气象,个个感到由衷地高兴。而有些经济实力的校友,也对学校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捐助。不过,学校并不将这些钱用于当下学校的建设上,而是全部用于困难校友的资助上。为此,学校成立了校友基金会,如果哪一位校友有了天灾人祸,学校就会给予即时的帮助,让他们感到学校永远是他们最可靠的支撑。

世界杯引发“好学校,好校长”的盛赞

近日的世界杯牵动了无数球迷的心,而学生中的球迷爱好者也心驰神往,狂欢不已。一些学校则如临大敌,想尽千方百计,堵住了学生的观看之路。心中愤愤不平的学生,便有了让学校领导头痛的各种各样的“不轨”行动。

有的学校认为,他们的堵塞行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比如有的学生在宿舍里观看世界杯的时候,欢呼声、感叹声、惊叫声不绝于耳,甚至彻夜不眠。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足球赛,无疑,他们就成了这种此起彼伏叫喊声的受害者。

成都纺专领导认为,学生喜欢足球与关注世界杯是一件好事,问题是如何把这件好事做好。显然,堵不是一个好办法,你可以堵住学生不看足球的眼,却堵不住他们关注足球的心。于是,学校想出一条两全其美的方法:在阶梯教室与食堂为喜爱世界杯的学生打开电视,让他们尽情观看且又文明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而不爱好足球的学生,则按时回到宿舍,正常休息与睡眠。于是,学校下发了《关于2014年世界杯期间有关事宜的通知》,旋即,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学生纷纷在网上与微信上传播这一消息,以“好学校,好校长”盛赞这一举措。《成都商报》等新闻媒体也闻讯而来,作了报道。其他媒体也纷纷转载,一时间,成都纺专为学生开辟专场观看世界杯成了一个特号新闻。《广州日报》不但转载,而且还以《成都一学校组织学生集中看世界杯获赞》为题写了一段评述文章:“世界杯来了,你还在为宿舍断电断网看不成世界杯恼火?嘿,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出台通知,学生可在阶梯教室和食堂集中看球,还制定了统一出寝、回寝时间表!学校副校长说,看球时学生不能喝酒,吃点零食助兴没问题。业界良心!中国好校长啊!”

当人们高喊以学生为本的时候,是不是像成都纺专一样,既想到了学生的诉求,又采取了有效的措施?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本不但要内化于心,还要通过智慧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无处不在的人文情怀。

据黄诚副校长讲,畅通观看世界杯之路,只是学校关注学生心理诉求的一个案例,而学校领导心系学生,却是无处无时不在的。比如,他们开通了微信微博,学生可以随时在上面留言,而尹析明书记的微信微博则成了学生登录最多的地方。有的学生还将尹书记作为自己心中的偶像,崇拜之至又“学而时习之”。

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自己与学校越来越好,偶尔出现一些摩擦,更多是缺乏沟通造成的。只要学校为他们提供一个随时可以倾诉心声的平台,并即时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摩擦就会变成和谐。当学生感到学校领导对自己无微不至关怀的时候,他们就会在心里生成一种感激之情,就会心畅意舒,就会努力向上。当领导以学生为本的时候,不管是出台政策,还是解决某个问题,都会站到学生的立场上。这样,学生不但不会对学校有不满情绪,而且还会感恩学校。所以,在经由第三方对学校的评估中,对就业现状满意度与校友推荐度比例比全国高出十几个百分点。

第三方的评估显见学生的质量之高

成都纺专学生走出校门之后,是不是还像在校一样具有美好的品德,能不能胜任企业的工作,有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成为学校领导思考的一个大问题。尹析明书记认为,学校不能只管毕业之时学生“出口”人数的多少,更要关注他们未来发展的前景。那么,其质量优劣的评估,是学校说了算吗?是哪一个合作企业说了算吗?都不是。而是应当由第三方的权威机构说了算,与著名教育调查与数据公司——麦克思(Mycos)签订了6年合作协议,后者将为学校提供新生调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重要数据和报告。让这个第三方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科学的评估报告。麦可思对2010届成都纺专毕业生毕业三年后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4824元,比全国平均数高出184元,职位晋升比高出全国9个百分点,在成都就业的达55.9%。

同时,在调查中发现一个与学校期待值完全相反的结果,那就是服装专业毕业的学生收入不高,而社会上服装行业人员的收入却高于学校教职工的收入。究其原因,是因为从纺专走出来的毕业生更多在生产行业线上,那些中小企业的老板,是不会给予他们高工资的。于是,学校调整了服装专业的课程,以加强设计与品牌营销为主,结果,毕业生的收入大大提升,以至在整个成都纺专毕业生居于领先位置。

“出口”质量之优,直接带来的是“入口”的人数之多。成都纺专连续四年实施单独招生,生源质量越来越高,人数越来越多。2014年,单招计划招生850人,参考者则多达4000多人。据黄诚副校长讲,成都纺专已经成为四川省单独参考学生规模最大的专科学校之一,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让学校精神内化到学生的心里

成都纺专一直致力于学生“全面成才、终身发展”,“时尚纺专,相伴一生”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尹析明书记认为,学生在纺专三年的求学,不但要获取必需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还要给予他们终生受用的品质。

第三方调查公司的数据显示,原来,学校从毕业生对母校的反馈意见中,发现“学风问题”的关注度从以前的6%增加到了16%。这说明学生对学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人格与文化素养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一所大学之所以成为名校,必须有一个核心要素,那就是大学文化,而其中的精神文化,则是核心中的核心。我们不妨看看纺专精神文化的一些核心元素——纺专精神:敬业奉献 民主和谐 自强不息 追求卓越;纺专校训: 德修于正 学究于行;纺专校风: 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纺专教风: 范勤 严爱;纺专学风: 好学 善问 勤思 笃行。

以上这些,都属于学校精神文化的范畴,精神文化一旦内化到学生的心里,外化出来就是一道又一道的绚丽风景。那么,纺专的学生走出校门之后,带给企业的就不只是专业技术,还有纺专的精神文化。

上一篇:草房子读书笔记400字下一篇:好莱坞电影中的广告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