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18篇)
1.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一
由于中职院校是对专门性的人才培养的院校,因此,社会各行业对中职院校的学生需求是极大的。中职院校也在不断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但是这些人才不能仅仅了解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的技能,他们也需要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往来。因此,在中职院校的教学中,需要加入人文素养的培育这一环节。在现实的许多中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十分缺乏的,这也导致了许多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无法很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因此,如何通过语文学科,将人文素养的培育融入其中,成为了广大中职教师需要面对的课题。
(一)突破传统教学理念,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我国受教育人群也在快速增长,在这一情况下,我国高校对招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放低,导致了许多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涌入各类院校,中职院校更是如此。此外,大量学生的涌入,与社会的需求量产生了脱节,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在进行招工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对于中职学生的要求也愈发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中职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相差无几,因此,企业在进行选择时,会看中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需要迫切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的局限,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方法,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案等进行更新和改良,并根据不同的现实状况对自身教学的方式进行调整。教师自身要充分学习人文精神相关的知识,定期接受培训,将这些知识很好地融合进自己的教学方案中,对自己的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和补充,从而能够更好地在课堂中进行渗透教学。此外,中职语文教师要根据学校和教育部的教学指令和教学的大纲进行教学,不断改良创新,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给自己的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良好的氛围的营造,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激情和积极性。对教师而言,课堂氛围的营造,能够提升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课上能够更加投入和专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时,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为对象的理念,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
(二)努力挖掘深层次的人文精神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努力挖掘课本中与人文素养相关的内容,在不影响课堂教学进度的情况下,适当地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对人文素养进行有意识地灌输。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的读物,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灌输。通过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文阅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譬如,让学生阅读《鸟的天堂》一文,通过对课文的深层次解读,让学生发现作者隐藏在环境描写背后的人文情况,即保护环境的意识等。让学生对作者的心境进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将优秀的文化传递给学生,促进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的传递,最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2]。
(三)根据学生个性,进行多样化教学
由于中职教学与一般教学存在差别,因此在教学时要更加关注一个学生的长处和表现出来的天赋。通过对学生的天赋和能力的了解,为学生制定专属的学习方案和学习进度,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愉快、高效地成长。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的整体综合素养偏低,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适当降低难度和深度,进行简单的教学,在简单的教学中,挖掘深层次的人文素养,将学生的每个人的独特之处发挥出来,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情况,让课堂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有趣。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一点,是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总结。中职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努力通过教学方案的制定,将课程或课外内容的探究性、层次性和合作性进行有益地融合,将中职学生的培养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能力上,促进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的有效对接,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适应社会的真正需求,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升。此外,中职院校还要为中职学生尽可能地提高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时社会实践和实习,来对社会有个真正的、具体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度的提升,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的提高,对中职院校而言,通过语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了一项十分必要的课题。中职院校的教师和相关的工作者要充分地重视人文素养的重要,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将其渗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素养的熏陶,培养出优秀的人文精神,拥有人文关怀,从而促进自身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金燕.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5):145.
[2]郭燕芬.优化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J].考试周刊,2015(26):24.
2.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二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 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是一种人的内在品质, 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 它对人的全面健康、积极向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要想给学生作出表率, 教师必须在这方面有深度。在与学生平时的学习交往中, 才能处处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 处处感受到一个人的内心的热情, 处处让学生得到激励。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即与之化矣。”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从学生对老师的佩服、仰慕之情中, 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 调动了积极主动性, 形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积极评价的良性循环。可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人格魅力尤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高中生正处在人格和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国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度过。所以, 首先要解决好课堂中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问题, 比如语文、历史、德育、就业指导课, 等等。其实除了文科的课程以外, 在常人的思维里理工类的课程很难加入人文精神的教育, 其实不然, 每门功课、每个学科都有很多了不起的故事、了不起的人物和了不起的思想, 比如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构筑富有人文特色的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除了构筑人文课堂之外, 还必须营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人文学术环境和文化艺术氛围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重视把人文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 发动每一名教师, 让每一堂课, 每一处校园风景, 都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 进行悄无声息的、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式的内在自然型的人文精神教育。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启蒙老师, 家庭社区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进一步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合力机制, 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
三、注重学生实践, 让其感受人文的价值和魅力。
一切事物都要经过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的过程, 才能真正得到吸收利、用再创造。人文素养也是, 首先让其感受, 让其得到触动, 然后具有内因, 才有了自我改变冲动和动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坚持练字, 练习书法, 硬笔毛笔等, 开始时可能有很多同学不太愿意练, 找各种各样的理由, 这样开始就可以带学生观看书法大家写的字, 给他们讲解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作品, 甚至可以带他们去博物馆看看真迹。可以让他们从进校的第一天起, 每天坚持练习书法, 在每个学期末都进行评比, 把写得好的在墙报上粘贴。鼓励每一个有进步的同学。也可以在班会课上朗诵名家名作, 以及在手工课上, 做些剪纸, 制作皮影戏道具, 等等。总之, 重视一切形式的艺术实践, 积极培养学生对人文方面的感知, 并亲身体会, 得到激励和鼓舞, 进一步形成内在的驱动力, 形成自我欣赏、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
四、重视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
在班级刚组建之初, 积极营造温馨、平和、友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使学生一开始就乐于融入班集体。班级的建设体现在班级的布置和班级的舆论导向上。当学生第一天走进班级时, 应该有种归属感、温暖感。可以通过布置教室, 写上“欢迎你的到来, 成为我们中的一员”。也可以制作一个照片墙, 班上的每个同学都贴上一张照片。照片下方, 写上自己希望毕业时所达成的愿望。有荣誉墙, 上面贴满班集体的荣誉奖状。还有班级英雄榜, 上面写满了, 班上平时的大事小事、好事善事。积极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人性方面的亮点, 并加以弘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 以及期中期末的学期总结中, 不以分数论座次、排名, 而是以每位学生在本学期当中的综合测评作全面评价。在综合测评当中, 分数只占最后结果的百分之五十, 剩下的则是包括平时学生在学校的德育、比赛、考勤、积极表现等方面的分数, 综合测评分更加全面合理地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方面的特性, 使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看重学科分数, 而轻视德育、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 使学生的努力有了更加科学的考量机制。形成了培养机制再也不像过去那样总是老师唱独角戏, 不再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不应该只是“工具人”, 更应该是“社会人”。要加强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创新教育、独立教育, 使学生成为有益于家庭, 有益于社会, 有益于民族, 有益于人类的人。
摘要: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技能养成、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短板问题, 影响到职学生的整体、全面、健康的发展, 离党提出的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的目标差之甚远。本文就如何培养职业中生人文素养的方法、途径加以阐述。
3.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三
一、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需要具备的条件
一般来说,人文素养就是指通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后,逐步形成的内在品质及素养。人文素养的高低在价值取向、文化品位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均可以得到充分体现,与此同时人文素养还是优秀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语文学科虽然是一门拥有综合教育功能的课程,然而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的问题却很多,比如,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等等,这些都会对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充分符合了职业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同时也适应了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所以中职语文教学中关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一定要和普通教育有所差异。中职教育并没应试教育的束缚以及升学的压力,而且学习环境也比较宽松,在课外活动上也更加的丰富多彩。上述优势都为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具体方法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中职教学存在偏重工具性的问题,同时也忽视了语文教学中关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为有效提升中职学生的语文课程的人文素养,充分适应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应当从下面几点着手:
(一)以课文为载体,充分挖掘教材内的人文因素
在中职语文教材当中,包含了古今圣贤、仁人志士的诸多典范,还有很多做人的道理,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因素。语文教师需合理运用教材,不断挖掘教材内的人文因素,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讲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教师可把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予以详细交代,使学生们了解李白在写此文章时正处于仕途破灭的时期,而且还是和朋友杜甫离别之时,同时教学也可以将此文章范读给学生听,帮助他们理清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清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深层含义。
(二)加强课堂互动,营造课堂人文气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和学生加强互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进行良好的交流,进而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便需要中职语文教师积极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把语文教学向着更广的范围扩大,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人文气氛。比如,在讲授老舍的《我的母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事先预习一下课文,并查阅老舍的生平,然后在课堂让学生简述文章中所描写的关于母亲的事情,深入了解母亲多次“泪”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要始终对母亲怀有一颗敬爱、感恩之心。接着,让学生积极讨论文章中的有关内容,不断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意,使学生懂得感恩,学会与父母的积极沟通。如此一来便有效培养了学生们的人文素养。
(三)充分结合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不断强化人文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科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把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人生。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以及时代发展,努力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当今社会上比较流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引导学生对社会和生命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在积极的话题讨论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
应用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够充分展现语文教材当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中职语文教师需要合理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出更加丰富的人文环境,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讲授到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现出所描写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同时更深层次认清“三一八”惨案,进而培养学生爱国的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作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主动的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深层次激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不断培养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林晓亮,胡立东,黎明凡.以人才市场为导向加强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5):11-12.
[2]刘文广,黄志,郝柏文.在项目教学中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03):01-02.
[3]王聪,李新华,张思聪.以合作学习引领,打造专业核心竞争力——专业实训教学实践探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东卷)[C].2012.
4.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四
衢州中等专业学校刘小军
关键词:理念素养实践
面对未来的挑战,今天的学生要培养哪些核心素养?才能使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传统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现代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接下来,我根据自己所学所看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理念转变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核心素养不是某一个素养指标,也不等同于几个素养指标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素养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发挥的合力。,因此在实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时候一定要时刻保持全面的思考,不能只看见部分而忽略了整体。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是指中职学生应具备的适应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其获得全面培养、成功就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中职学生核心素养问题关系到中职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是中职学校办学方向的关键所在。培养和发展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也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的迫切需要。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中职学生的科学发展,培养出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借助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我们应具体研究学生,探究他们的政治角色、社会责任、人性品格、素养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成长的潜质和可能性,注重理想信念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理念,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当前的学校教育就如有人所说:“老师,对不起!我把您教的都还给您了。”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思考与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二、教师综合素养提升
学生核心素养备受关注时,我们不能不关注一个问题,即教师的素养。因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互联网时代,对教师自身综合素养要求更高了,因为学生除了在课堂获取知识,还可以在课外或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提升责任感与幸福感。核心素养在教科书中呈现的隐蔽性与拓展性,教学目标中素养目标的模糊性与延续性,以及学生评价指标的内隐性与动态性等,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充当新课程改革理念研究的参与者;教师要继承已有的改革成果,要主动将学生核心素养转化成“可教”的内容;又要做好核心素养下的课程教学衔接,因此要做基于核心素养课程教学目标的缔造者,而非原有课程教学目标的执行者;教师要做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的改良者,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相应评价标准,对学生评估的现有指标进行改良和优化,开展个性化学习诊断与“学会学习”专门指导。由此可见教师素养提升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显得刻不容缓。
三、着力教学实践
我认为,课堂就是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我们教学中的“三维目标”,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先从生活背景中开展预学,渗透核心素养。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老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入新知的教学,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探究活动中组织互学,渗透核心素养。
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展示交流、教师点拨讲解的形式,学生很好的理解了教学难点。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系列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思维这一所应关注的核心素养得以彰显。
5.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五
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不同于普通的本科学校,只有更好地使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更佳的人文素质、不断的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确保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获得良好的成果。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进行论述,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一些基本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人文素养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不仅需培养专业型的人才,更需要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真正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然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教育部门与高职院校应共同努力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人文素养的概念
所谓的人文素养指的是对人性的赞美、对理性的崇尚、对自由的追求与对个性的张扬,它更关注于人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相比于技术或者工具的理性,人文素养更强调价值与目的的理性;与实用主义相比,它更追求人的精神与理想主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人文素养则主要体现在追求爱国主义精神、追求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与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
二、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问题
(一)学生缺少正确的理想信念
经过相关人员的走访调查,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诸多学生存在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缺少较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对于专业课的学习缺乏足够的信心,缺少自主学习的动力,只是单纯的将文凭与收入作为学习的目标。正是基于上述现象的存在,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忽视了对人文素养的重视,甚至从未重视对自身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教师缺少对于语文教材的有效利用
对于目前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而言,诸多教师更多的关注于对语文知识的讲解,将基础知识与理论对学生进行硬性的灌输,单纯的使学生理解文章原意,而对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却从未进行深入的挖掘,使学生无法产生对人文因素的重视,进而无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教师缺少足够的人文关怀
纵观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只是单纯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传授,对于学生的疑问不管不问,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程度不足,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自身更是无法提升人文素养。
(四)缺少足够的实践活动
若想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必须将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然而实际的教学则为学生缺少足够的实践活动,对于在课本中学习的知识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相应的依据,使学生的活动空间逐渐减小,难以使学生获得足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加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第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虽然不同于本科院校的语文教材,然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仍然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例如作者通过某篇文章向学生传递较强的人文思想,深刻的揭示人生的真谛,极力的陶冶学生的情操。为此,教师必须对语文教材中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充分的将上述思想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努力的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第二,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加强人文关怀。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极力的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的表达,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为此教师应按照如下的做法来进行:首先,教师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自由的进行意志表达。其次,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怀,需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其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努力进行解决。
第三,努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展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更为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空间。为此高职院校可按照如下的做法来进行:首先,高职院校应大力的开设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与自然的亲密度,使其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人文素质的理解,以此来提升人文素养。其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合理的设置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人文素质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此来加深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举办实践活动,例如诗歌朗诵等,从中外的名家名作中来感受深刻的人文内涵。
第四,努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为此只有努力改变高职院校学生的错误思想,使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使其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在时刻向学生传递高尚的民族思想与爱国主义,作为语文教师应时刻应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己任,通过对人文素养的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思想,发挥人文思想的指导作用。
第五,创新教学模式,奠定人文内涵。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之所以较难形成高尚的人文素养,主要原因在于教师采用的仍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对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就进行积淀,进而无法使学生获得足够的人文素养的熏陶。为此教师应加大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人文素养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既可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6.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六
长期以来,我们广大英语教师在英语实施过程中,过于关注学生英语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而对于人的愿望、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和英语教材所涉及的跨国文化意识等人文精神较少涉及,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的英语能力、英语水平提高了,但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提升。而《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一个人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他吸收有用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目前使用的牛津小学英语教材词汇量大,信息获取量多,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素质要求比较高,而小学阶段这个年龄层次的学生单词遗忘得快,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差,在没有外部语言环境下要将一门外语学扎实,必须依赖除上课、教材外的大量信息输入,一定量的课外语言信息资源的补充就有了必要性与现实性了。随着英语重要性的逐渐被广大家长、学生所认识和接受,和小学英语教学的开展,学生手中的英语读物和音像资料除了课本之外也正在逐渐增多,但是一方面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和紧张,对这些读物没有引起必要的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学生又缺乏自主、合理运用这些资料的能力和耐心,据我发现,这些课外的学习材料大多并没有被充分和有效的利用。因此,基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大文科”环境建设的要求,我校英语教研组结合县“十一五”课题“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果断地把“在英语阅读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作为子课题进行研究。教师通过科学的指导,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一、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英语阅读教学有导读、掠读、检索读、细读等,但是对学习英语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不用讲如此多的技巧。关键在于激发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和动机,满足他们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1
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但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依照学生学段的不同推荐书籍、动画 和文章
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等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科普知识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总之,推荐的材料要遵循教育性、益智性和趣味性原则,从易到难,逐步递增。切记不可心急,一次不能贪多。
2.推荐图书要把握时机和方式。
首先是在课前推荐读物,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其次在课后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及时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到课外阅读中,课后推荐相关的阅读内容,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推荐的方式有三点。首先是书刊的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的介绍。例如,我给三四年级学生上课外阅读的时候,就给他们讲《小红帽》、《拇指姑娘》的故事内容。课后,同学们就争先恐后的看“安徒生童话故事”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是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方式的机动性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第三,教师在推荐过程中,应有必要的指导和技巧。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学习,为学生树立学生的榜样。
3.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二、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要想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英语阅读,就需要想方设法营造课外英语阅读的氛围,要与家长一起营造英语阅读重要性的舆论,同时要树立英语阅读的榜样。就其地位而言,教师的英语阅读更为重要。教师要带头阅读,才能引导学生阅读;教师要喜爱阅读,才能引导学生爱上阅读;教师把感情融入了朗读,才能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的阅读行为能够感染学生,同学的阅读爱好也是能相互感染。所以教师要先引导那些生而好的学生,使他们首先养成英语课外阅读的习惯,并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来感染其他同学,从而逐步引导更多的学生喜爱英语阅读,加深英语阅读的氛围,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英语书香校园了。
三、传授自主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其创新精神,是课外阅读的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给小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必要前提。根据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教学要求,主要应教会他们以下几种最基本的阅读方法: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决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因此,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对于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详加研究,其它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
2、读记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本身便是极具创造因素的活动。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台,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文本所表达的内容,积极倡导“标新立异”,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提升其创造能力。
四、落实阅读检查,展示阅读成果,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文化素养,从而感受快乐、享受成功。
1、利用“故事会”,培养阅读兴趣。是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我经常结合口语秀比赛和课本剧比赛,召开各式各样的“故事会”。让学生把阅读的输入转化为说的形式输出。
2、开展“介绍会”,激发阅读兴趣。故事会的形式虽好,但毕竟不能天天开。为了给更多的孩子机会。我班每天的英语课都有5分钟是属于学生的,把“Every day English ”成为固定模式,每天两位同学登台向大家介绍自己所读课外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通过介绍,大家知道了许多自己没有读过的书的名字,简要内容,并且交流了读书经验,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力及胆量。然后,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借书阅读,这不仅仅激发了每一个人读书的兴趣,还使学生花较少的钱读较多的书。
3、举办“朗诵会”,扩大阅读面。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在老
师的指导下,在英语课上适时开展朗读比赛,可以是师生比,也可以是男女生对抗,总之方法灵活,形式多样。
4、展览优秀读书笔记,享受成功喜悦。
5、取得家长共识,维护阅读兴趣。孩子们的兴趣培养起来了,还需要精心的呵护,所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非常重要。开学初,我专门为孩子的课外阅读问题开了一次家长会。让家长知道应该让学生尽量多地去了解教科书以外的知识,这除了实践、考察等方法外,最简单最能付诸实现的就是大量地阅读。鼓励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同时,还可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坚持这样做的家庭中,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逐步提高了。
7.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七
一、教师要做好示范
在小学阶段, 特别在高年级, 学生没有真正接触社会,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一半来自教师的为人处事。因此, 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 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 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一位语文教师应着装得体, 知识渊博, 讲课娓娓动听, 辅导学生耐心、细心, 这种优秀的品质学生会看在眼里, 学在心里。教师身体力行, 以身示范, 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活书, 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将会是纸上谈兵, 因此塑造学生的人文素质应从小、从教师本身开始。
二、激发课堂活力, 渗透人文关怀
1.创设情境, 激发求知欲
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 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强大动力。 (1) 重视每节课的导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 在导入新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造成他们争论的矛盾, 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 重视整节课中情境的创设。要整节课中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鼓励学生提问
要培养学生敢问、好问的精神, 更应该会问。因此, 老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记得我们班有个胖乎乎的小男孩, 平时问题最多, 每堂课都必定要问一个问题, 我并没有阻止, 而是大加鼓励和表扬。之后在他的带动下几乎只要是自由读课文的时候, 每个孩子都在思考, 然后提出一些疑难问题, 创设探讨氛围, 共同研究解决, 大家学得不亦乐乎。
3.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在足够的思考时间内产生的, 我们在教授教材时, 多数都采用读书、小组合作的方式, 这样给了孩子充分的思考空间和练习空间, 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古西腊生物学家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 小学语文课程应承担起孩子内心深处人文素质闪亮的责任, 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受到人文思想的教育。
三、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和体验生活, 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 树立语文教学观, 拓宽学习渠道, 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课外资源。
1.引导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阅读教学要建立一个开放的, 以语文课本为扩散点, 开展扩展性阅读, 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让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 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用心去欣赏语言文字运用之妙, 丰富学生的知识。在扩展性阅读中, 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 探索能力不断增强, 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 语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将厚积而薄发。比如, 学完《丑小鸭》的时候去阅读《安徒生童话》, 这样的学习既是我们语文课堂的延伸, 又是孩子们培养阅读习惯、感受文学魅力的契机, 与此同时, 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在大量阅读中获得了发展。
2.鼓励学生体验生活,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到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 亲密接触课文以外的世界, 让他们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去发现、去描写生活中的人与事, 抒发自己的情与感。如编演课本剧, 续写故事, 开展辩论演讲比赛, 进行诗文配乐、演唱等等。通过这些活动, 激活学生思维, 张扬学生个性, 促发其创造力, 让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荣誉中发现自己的价值, 找到自尊和自信, 让他们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积淀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改革后, 之所以在语文课本中加入人文科学的内容, 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素质。在语文教学中, 可有机联系学生的生活、社会见闻等, 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了解社会, 接触社会, 培养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比如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 回国投身于国防建设, 为我国航天事业和核武器的发展做出贡献,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社会赋予自己的使命感, 激发他们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一旦学生有了社会责任感, 他们就会对周围的一切都负起责任, 尝试与他人沟通, 与别人分享, 理解彼此, 欣赏对方等等, 这不就是我们需要的人文精神吗?
8.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八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55-01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说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养,重视人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教给学生一般的语文知识,还要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看法,对文本的理解,对大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培养自尊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我在实际教学中尝试着用以下几种方法切入:
一、言传身教法
即是用教师自身的语言教育人,用自己的行动带动人,用自己的做法感动人,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的方法。
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人文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语文教师不写作,怎么教学生写作;一个语文教师不读书,怎么教学生读书?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与学生分享着自己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和自己一起读书,才能养成一生读书的习惯。这种影响力,不应该只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威、权利的基础上而应该依靠自身文化素养的厚积、道德情操的高尚、审美气质的显扬、施教技艺的高超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这种隐性的潜在的影响超越了语文课堂本身。因而,语文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教学一篇文章,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得以提高。
二、吟咏诵读法
诵读法是立足于“读”而致力于“悟”的教学方法,它作为一种文本阅读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对言语、声音、形态的感知和塑造以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理解感悟文本的意义和情感,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它的优点是能让人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体会到意蕴美、情味美,进而形成良好语感。
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感受到的是庐山瀑布是那样壮美;读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读《隆中对》闪耀的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读《背影》《散步》感受到的是浓浓的亲情……
在具体操作方式上,我们可以教师导读,学生自读;可以集体读,小组读,分角色读,个人读;可以吟咏,可以背诵;也可以默读、速读综合运用,总之能读出美感来,读出情味来就好。
三、绘画联想法
就是利用大脑自己的语言——图像、符号和形式,通过对颜色、图像、符号的使用,有效地提高学生记忆力,将语言文字再现成情境,从而增强感悟能力,激发情感的方法。
在教学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时,文中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字,但却形象的勾勒出一幅凄凉惆怅的游子思乡图。曲分为写景和抒情两个部分,写景部分通过简单的意象的组合,勾勒了凄清的深秋晚景图。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曲中的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将曲中的意境用绘画的形式勾勒出来。这个过程不仅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还让学生在联想绘画的同时,体会了作品的情感,体味到了游子思乡的情愫,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四、入情入境法
就是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会如何、将怎样,即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的思维形态,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它能将人带入情境,能改变固定的思维、观念。
在教学李清照的词《武陵春》时,教师先要学生了解李清照。在了解了李清照的经历以后,让学生将自己当作李清照,想象自己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的情景,然后再来学习这首词,就不难理解到李清照的悲愁心情。“花已尽、倦梳头、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些语句让学生体会到了其中的凄凉心情,“闻说双溪春尚好、泛轻舟”也许可以减轻心中的悲愁,“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更加深刻的反映出作者心中的深深的愁苦心情。
9.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九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标准》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在语文教学中完成培养中小学生人文素养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正确理解人文,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那么什么是人文素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和人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和中学生、大学生不同的特点,体现了质与量可差异。对于小学生而言,其人文素养主要有:如何很好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于社会、人于人之 间的关系,并较好的解决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在以人文素养为核心,人文素养与语言能力并重、不可分割的语文素质观的指导下,我的语文教学的思路豁然明朗起来。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教学的优势。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将发挥重要作
用。在语文教学中寓于思想教育,是语文课的一个特点。所以,语文学科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而且,由于语文课程资源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更应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我们的教材主要有一篇篇的课文组成,这些课文的内容极为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宇宙空间小到细菌微生物,无所不有,真可谓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课文中不仅知识丰富,大部分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深刻的理解,体现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呢?
1、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贴在文章上的标签,需要学生遵循一定的路径才能有所体会。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要发挥朗读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声,记于心,文中的人、情、景、物跃出纸面,学生多方面的感知了教材,不假思索的感受到了文章所写事物的美。如《燕子》、《阿里山的云雾》两篇课文,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课文中所描绘的“春天花开草长,万木齐发”的景象,“赶集似的聚拢来”欢快热闹的气氛,“千山万壑,全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的美丽景色都很自然的出现在眼前。
要重视积累和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审美体验,受到了情感文化的熏陶,为什么那些读书读的多的人,其言谈举止跟别人不一样呢?道理就是如此。
2、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那么她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当学完《荔枝》这篇课文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这篇文章很感人,你对你的妈妈又了解多少呢?请你回家为你妈妈洗一次脚,并把洗脚的过程写下来。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我惊喜万分地发现:我的学生正在长大。有的学生把这种感人的场面写来,反映了家庭的和谐;有的学生对妈妈因过分劳累发出了内心的呼声;有的学生把妈妈当时的激动。自己内心的感激淋漓尽致地写了下来等等。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3、贴近学生的生活。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只有把生活引入课堂,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无限的生机。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比较大的课文,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呢?就是要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小音乐家扬科》的教学,学生对小扬科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对那些残害小扬科的人充满了憎恨,怎样能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呢?
我设计了一个小法庭,让学生们充当扬科的律师以及法庭的法官,还扬科一个公道,对那些残害扬科的人给与公正的判决。这样同学们不仅正确的表达了对扬科的同情,对旧社会的憎恨,同时受到了符合当代社会的法制教育。
二、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因素,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1、教师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教师的情感就是对于发展主体所具备的“爱心”,是对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行为、问题的情感和态度。“一个孩子牵动多少人的心,我如何拿心对孩子”教师不再是“唯我独尊”的圣者,而是把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的主体,自己则作为指挥的启迪者,情感的传递者,知识的指导者;也不再是讲解员,而是以情激情,以情启智的教练员、陪练员,是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
教师必须宽容,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要给与肯定和赞赏,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乐于标新立异。学生即使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举动,教师也要对其中合理、积极的成分持热情肯定的态度。
2、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情趣。
教师的工作很辛苦,但在工作之外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应该寻找生活的乐趣。一个有生活情趣的老师,其审美能力自然会高人一筹,在教学中不自觉的就会派上用场。
3、教师要培养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一个人品质高尚的表现。会反思的人具有谦虚内敛的性格,具有不服输的劲头,具有探索的精神,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做这样的反思:当学生精神不振时,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是能否唤起他的力量?能否从学生的目光中读出愿望?能否从学生的回答中听出创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欢娱?
三、营造班级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首先要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优美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感染、熏陶学生。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应该从硬件和软件建设两方面入手,创造班级浓厚的文化氛围。所谓硬件建设,就是加强班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设置学习园地、标语牌、黑板报、图书箱等,确保这些班级文化设施布局科学合理,美观大方。所谓软件建设就是要创设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创建团结、友爱、互助的班风,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风。让学生在干净整洁、宽敞明亮、文化气息浓厚的教室里愉快地成长;让教室里终年荡漾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充满着人文的关怀。
四、认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广泛开展校内外语文实践活动,沟通课内外之间的联系,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不但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
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开展好这些活动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10.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篇十
积极努力的培养大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具备丰富的知识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在职场中不断进步,适应社会环境。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下的语文人文素养影响
一、语文人文素养的概念与认知
人文素养是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宝库人文学科知识、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等内容,更是指人们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与态度,包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等的关系。
如今,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文素养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而其对大学生的意义更是重要。
人文素养的重要表现便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的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关怀,它追求理想境界,着重对氧化的生活,将一切追求归结为人本身的关怀。
对大学生来说,应在学习掌握更多科学知识的同时,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让自己协调发展。
语文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各方面的知识的同时,将语文能力与个性品格、道德修养等各方面能力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素质能力。
语文人文素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根据大学生就业的需求,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可有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就业能力不是单纯的指某种技术或技能,而是大学生在初入职场及以后的发展中应对各种情况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相关联的。
据了解,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将就业能力分为阅读、写作、计算、沟通、适应五种能力,因而大学生语文认为素养不但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还包括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语言运用、对社会的适应力等各方面,是大学生学好自身专业的基础,综合就业素质的重要方面。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首先是人文知识的贫乏,目前,不少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不高,对文史哲学各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一些理工科学生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更是鲜有涉猎,对民族优秀文化及我国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了缺乏足够的了解,更不具备在我国民族文明熏陶下的文化气质与素养。
其中不乏一些学生的品位低下,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严重欠缺。
其次是人格修养较差,我国一向被成为“礼仪之邦”,但是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中,传统的善恶、雅俗等观念和划分标准,已然发生错位。
一些大学生的行为缺乏文明,生活懒散而不能自理,缺少社会公德。
还有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顾纪律,公然违背社会公德。
我们时常可见一些学生在公共场合不能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行为粗鲁,随地吐痰等现象时有发生。
第三是功利倾向明显,如今的大学校园中,信仰危机明显,很多大学生重视物质而忽视精神培养,功利主义色彩明显,甚至在交朋友等方面都是见利而为,在专业选择,知识涉猎乃至择业方面都缺少强烈的进取心,更是缺少个人理想的引导,缺乏良好的趣味需求,
甚至一些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来度日,这样的情况下显然已将经济组委引导个人行为的唯一标准。
三、语文人文素养及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
(一)语文人文素养的基本能力为其奠定扎实基础
语文人文素养中最基本的便是相关知识,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如果大学生不具备这样最基本的就业能力,那么便很难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便不能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
因而,对基本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掌握及对语文知识的熟练使用,包括语文阅读能力与技巧,熟悉各种文章的写作能力等,对大学生的就业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对语言丰富的积累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当学生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与积累,使得语文各方面知识都有了一定积淀后,便会自觉形成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如学生在学习中多读一些古代知识方面的书籍并悉心理解,便慢慢会对历史知识得以系统掌握,就业时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竞争力。
(二)可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及语言运用技巧
对语言的良好运用可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良好的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是学生成功获得自己心仪工作的基本能力。
求职时的一份完整、标准、有吸引力的简历;面对招聘面试人员的发问,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多方面的展示个人的素质和魅力,这些都与语文人文素养息息相关。
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制作简历的时候全面细致,重点突出,在参加面试时沉着冷静,不卑不亢。
另外,语文是思维的工具,语文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并作出合理判断。
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第一步,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并恰到好处的运用,对大学生的求职非常有利。
(三)良好的语言人文素养可促成良好习惯的形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大学生的就业至关重要,习惯本身不属于就业能力范畴,但却是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转换为能力的重要方法,可令学生终生受益并获得稳定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后一直从事第一职业的几率显著下降,变换工作与行业的现象越来越多。
这种情况要求人们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否则很可能失去就业机会。
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如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识,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等,都可帮助大学生培养主动去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提高其学习能力,经过长期积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利。
因而,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可说是学生就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对学生稳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四)引导学生塑造高尚的品格
良好人格的塑造是人类教育的目标之一,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
大学语文文化教材中所选择的作品,通常是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具有丰富的蕴意、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是我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处处体现出我民族文化中对高尚人格及操守的尊重。
如孔子宣扬的“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无不体现着我国伟大的精神境界,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起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直面人生,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在工作中才可获得更多机会。
四、如何提高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
(一)高校要提高对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应当加强高校方面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应结合本校现实情况,从高校课程建设、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出发,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语文人文素养教育评估体系,对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制定评估指标,包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等。
根据此评估指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定期评估,督促相关活动的开展和课程实施。
(二)语文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应被同等视之
在课程建设方面,两者应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课程门类、学习要求等方面,高校应在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关注人文素养的教育,可多开设一些相关方面的课程,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语文教学模式。
可以为大学生开设一些有关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规定学生必须要阅读的数目,要求其做好笔记,作为学生考评的指标之一。
或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公共选修课资源,将其与语文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
另外,高校应当时常开展人文素养方面的讲座,邀请国内外有名的专家学者进行主讲,并向每位学生开放,增加学生们与这些高层次学者间的接触,引导学生培养人文素养。
(三)良好的语文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的语文教育应提倡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等方式,致力于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借此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对高校语文教师来说,应把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树立发展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教学理念。
时刻以学生为本,令学生在学习语文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
11.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十一
一、充分利用阅读和写作两个法宝
要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阅读大量的书籍、积累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学生要学会创作具有自我思想的人文作品。要将书本上的人文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和写作。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训练,首先阅读是一个将文字“吃进嘴里的过程”。而写作是一个咀嚼和消化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引导他们正确地阅读、有针对性地阅读,阅读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作品。比如,教师让学生阅读童话类书籍,《卖火柴的小女孩》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爱心、同情心;《丑小鸭》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让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木偶奇遇记》告诉学生要做诚实的孩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除此之外,《弟子规》《唐诗三百首》《西游记》等作品,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十万个为什么》 《中国历史五千年》等书籍能够拓宽小学生的视野,丰富小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读完一部作品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可以根据文章情节的走势改写故事,也可以是读完一本书之后的感悟,还可以是对文章的评价。
二、趣味教学,激发兴趣
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让学生产生兴趣,切不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厌学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在课堂上下功夫。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增加导入环节,导入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小故事或者一件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事,比如,六年级语文教师某节课要讲课文《怀念母亲》,目的是让小学生孝敬父母,懂得感恩。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提问:世界上最爱你们的人是谁?你和母亲之间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通過问题引发的讨论,教师也可以点名让学生来分享自己的经历,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有趣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中心思想和人文情感的表达做铺垫。
三、回归生活,探索实践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能仅仅体现在书面上、口头上,生活中有很多地方会用到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如,写一个公告、向别人借钱时写一个借条、写信与明信片等。小学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在实践中还能发现许多新奇的东西。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回归生活,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不断发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发展自我,培养人文素养。
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总之,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阅读和写作,教师也要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落脚点还是生活实践。
12.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高中教育,历史教学,人文素养
从教学本质上进行分析,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逐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和人类社会的建设过程加以了解,进而以历史的思维去认识人和社会、自然以及人类个体之间的关系,并在认知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经验和智慧,进而有效提升人文素养,促使受教育者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因此,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必须加强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工作的重视,通过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一、对教材隐性知识加以挖掘,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丰富的素材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有大量图片,这些图片往往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图片进行解析,挖掘图片中隐含的人文素养知识,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历史,并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相应的培养[1]。
例如,教师在对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唐代绘画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形成深刻的认识,往往会对唐代画家的绘画特点进行分析,并让学生初步了解唐代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所遵循的创制法度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选择教材中的图片并对图片中的人文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比如《送子天王图》中所蕴含的诸神膜拜释迦牟尼的故事,让学生结合画面和故事对画作的人文内涵加以把握,并且对唐代绘画知识加深理解。教师对历史教材图片中隐藏的人文知识进行挖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宗教文化对我国古代人思想的影响,如神权至上和人权衰落的冲突等,进而对宗教伦理形成初步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相应提升。
二、建设和谐师生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加以培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教学效果的保障。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与学生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对学生开展相对科学的教育和引导,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针对袁世凯这一人物进行探究性分析和评价,并且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勇于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让学生能够通过讨论袁世凯这一历史人物形成深刻的认识[2]。同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渗透人文教育思想,让学生基于人文主义思想对袁世凯的行为进行分析。比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袁世凯的功过:袁世凯虽然窃取了革命的果实,但是在他执政期间维护了内蒙和西藏的统一,建立了中国近代首个近现代化的新军,在司法和教育体系的构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进而让学生能够结合袁世凯的功过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形成正确的认识,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相应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借助地方性历史知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高中历史教材往往会涉及一些地方性历史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这部分知识也能够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加以培养,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相应的强化。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高中历史教材中地方性历史知识的重视,适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地方性历史知识,对学生实施相应的人文素养培养。
比如在讲解夏商周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以无锡地区为夏商周时期吴国作为例子进行说明,让学生能够通过对吴国历史的了解学习到更为丰富的历史知识,并且在探索吴国历史的过程中,通过对吴文化的学习增加一定的人文知识。比如通过学习“吴歌”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正确的认识,并逐步了解吴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观看“吴戈”的图片,在教师的帮助下了解吴国的军事历史等,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高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为学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把握这种优势,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学生实施人文素养培养,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相应的强化,为学生未来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守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究[J].东方教育,2013(4).
13.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十三
从新课程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通过对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获取体育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掌握获取知识的合理方法,真正体验到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通过在体育实践教学中倡导科学探究精神,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倡导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的科学态度。
探究性是科学的重要属性之一,科学的范围并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探索知识所经历的过程和所使用的方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仅仅关注体育知识本身的教学而忽视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必然是片面的。有必要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加强对中职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体育知识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理解体育科学所经历的过程和这个过程中所应用的诸多方式方法。体育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知识与体育科学过程和体育方法的互相作用,让学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体会到科学的真正内涵,换言之,就是通过亲身经历的方式对体育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中职体育教师的引导,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行为,通过掌握体育知识,感受体育科学过程与体育方法的训练,在二者的作用下,不断形成属于自身的科学探究素养,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得到提升。
14.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十四
摘要:问题化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设计为开端,以问题主线来贯穿课堂学习的全过程,把解决旧问题、发现新问题当做学习的阶段落脚点和新一轮学习的起点,把提出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作为培养的目标。实践证明,在中职学校学科教学中运用问题化教学模式兼顾学生的职业素养渗透教育,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与态度、文明礼貌与遵规守纪养成、增强学生自信心善于与同伴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具有显著效果。本文重点介绍问题化教学渗透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设计方法和课堂实施策略。
关键词:职业素养问题化教学课堂教学
课题:本文系2016年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问题化教学渗透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QJY13516152)研究成果。
本文阐述并推荐问题化教学模式,它有利于中职生学习习惯与态度、文明禮貌与遵规守纪、自信心理与团结合作、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等职业素养的培养。经统计分析,运用此方法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一、问题设计
1.问题设计流程
问题设计是问题化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蕴含了知识教学目标和职业素养培养目标。设计流程为确定教学目标、预设教学问题及其有效性验证三个环节。确定教学目标要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有关规定为依据。预设教学问题一般以单元为单位对教学内容进行问题设计。预设问题的有效性验证是运用祝智庭教授的问题设计模板和胡小勇的问题质量验证方法进行单个问题和单元问题集的有效性验证,对无效的问题或问题集进行重新设计或调整,直至满意为止。
2.问题设计方法
问题化教学预设问题有“是何”“如何”“为何”“若何”“由何”五大类问题,它们在渗透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具有不同功能,可以选择运用。“是何”类问题是一些表示事实性内容的问题,主要涉及事实性知识的回忆与再现,或者通过说明、解说、转述来阐明某种事实性的意义,可用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如何”类问题是指向一些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问题,主要侧重于关注各类过程与活动中事关技能、流程性的知识解答,可用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为何”类问题是指向一些表示目的、理由、原理、法则、定律和逻辑推理的问题,侧重于探询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原理和逻辑关系,以便对事件、行为、观点、结果等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理,可用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若何”类问题是指向如果原有问题或事件的各种要素和属性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新问题和新结果,可用来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由何”类问题是作为情景的依附对象以及强化其对事物对象相关的各种情境要素的追溯与呈现,可用来强化其他类问题的情景化设计。
实验班学生认知水平差,许多学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解题过程不清晰,个别学生甚至按书本读都读不流畅,严重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思维。“是何”“如何”“为何”“若何”类问题由易到难。在对预设问题进行有效性验证时,要考虑使“是何”“如何”“为何”问题的数量呈现由多到少分布,以便实施课堂教学时重点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思维的条理性训练,其次再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螺旋式提升。
实验班学生有的能学而不会问,大多数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缺乏创造性,极少数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问题意识是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源。因此,要加强“由何”类问题在“是何”“如何”“为何”“若何”类问题中的融合设计,提高问题的情景设计。同时,“若何”类问题难度较大,问题设计要注意源于实际,融入社会,贴近学生生活、专业和职业岗位,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富有意义与实在价值,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激发,真正感受到今天的学习就是明天的需要,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问题化教学的课堂实施是将预设性问题转化为生成性问题,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环节。问题设计蕴含了所有的教学目标,只有将预设的教学问题赋予实施,直至解决,才能让学生在讨论、回答教学问题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语言表达与沟通、逻辑思维,学会课堂礼仪;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增强自信,善于与同伴合作;在课堂管理中端正学习态度,遵规守纪,讲文明懂礼貌。
实验班大多数学生初中阶段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很多不良陋习已延伸到了中职课堂,表现为课堂纪律散漫,不懂课堂礼仪,经常迟到,衣冠不整洁;上课不带课本;部分学生不尊重教师,与同学相处缺乏尊重和真诚友爱;文化基础薄弱,大多数缺乏自信心、害怕或不希望被叫答等,这些严重影响到课堂的有效实施。在问题化教学中,只有创设良好的问题化教学环境和有效的实施策略,才能使教学目标真正实现。
1.通过解决问题的激励机制与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
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对于人的一生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人格魅力。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了,习惯养成了,学习的动力将是巨大的。教师要制定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激励机制,以过程评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制定有关制度,给提前完成解题,课堂上勤思考、参加小组讨论、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质疑的学生按次数每次加2分等。这种做法使学生意识到:只要我积极参与,努力了是可以及格的。学生由此获得产生学习动力的“第一桶金”,端正学习态度,上课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举手应答,能利用互联网工具查阅课外读物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当这逐渐成为学生的`课堂日常行为后,学生在课堂上就不再酣然入睡,或沉迷于玩游戏;“破罐子破摔”的学生就不再害怕回答问题不正确而被嘲笑和歧视;不敢开口的学生就不再为被叫答而忐忑不安。
2.规范回答问题的课堂礼仪教育,促使学生文明礼貌遵规守纪行为的养成
实验班部分学生课堂纪律散漫,不懂课堂礼仪……这与未来学生工作的企业要求甚远。在实施问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在合作学习与回答问题中出现的不雅举止和低俗言语,强化合作共事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课堂礼仪中学会职业礼仪,意识到今天的课堂表现就如同明天职场的工作表现。如教育学生回答问题要起立,抢答要举手,讨论问题态度要和气,接受任务不推诿,学会倾听和包容同伴的不同意见等。
3.分组教学,增强学生自信心,善于与同伴合作
自信心强的学生做事积极主动、思想活跃,喜欢和教师、同学交流,懂得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具有宽容心、懂得互相协作,能大胆提出和别人不一样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应答流畅、自然。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善于与同伴合作,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让学生在参与小组管理中获得自信。把班级分成若干個小组,每小组设一名组长。组长负责组织组员查阅教材资料,讨论、解决问题和提出疑惑,以及对每位组员的课堂表现做出客观评价。起初自选组长,待学生相互熟悉后轮流当组长。由此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在参与小组的管理与评价中获得锻炼,借助小组的智慧勇敢地答题,体验“我也行”或“有你帮我能行”的成功喜悦,增强了自信心。
(2)制定课题答题与叫答规则,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一般基础较好的学生比较自信,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表面上看,问题顺利解决,教学任务完成了,但很容易陷入“优生”课堂,忽略了基础差的学生的培养。制定课堂答题与叫答规则,融入激励机制,可让每位学生获得公平解答问题的机会。答题原则上先由教师叫答,组长安排组员轮流代表小组回答,其他组员补充。被叫答小组在规定时间内仍然无法解决的,其他小组组员可自由抢答。难度小的问题,教师、组长叫答时,要尽可能把机会让给基础差的学生,为他们减轻压力消除顾虑。这种以小组为“家”共同解决问题,融入答题机会平等与自由抢答的规则,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增强集体意识,无论能力高低都有机会代表小组展现自我,通过抢答为小组增光添彩,为组员和自己加分。学生由此养成了对自我肯定的信心、自我约束的控制力、承受挫折的忍耐力,懂得互相宽容、互相协作,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
4.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创造性是思维发展的最终目标,民主、平等、和谐的问题化教学课堂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和赏识学生的提问行为,消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过度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让每一位学生都认识到,即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或者脱离现实,也值得表达、研讨、与他人分享。切不可经常质疑学生的大胆发问且不予重视或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这样会切断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结果验证
实验班实施问题化教学一个半月后,使用《学生职业素养评价表》分别对第一节课和最后一节课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测评,将测评数据做成样品T检验,SPSS17.0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态度、自信心理、善于与人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文明礼貌遵规守纪、思维条理性与语言表达能力及其总评Sig均小于0.050,说明统计分析有意义。实践表明,问题化教学渗透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效果显著。
★ 高职英语分层教学刍议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 刍议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 毕业就业指导论文
★ 刍议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论文
★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价值观刍议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件
★ 中职学生语文教学论文
★ 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运用论文
15.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十五
一、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人文素养素材
打开高中英语教材,可以发现里面蕴含很多人文素养内容。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时,教师可以分析教材,以教本知识为核心内容,围绕核心为学生延伸拓展相关的知识,深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素养的元素,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利用这些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例如,教师在讲到高中英语人教版《The Olympic Games》这一教学内容时,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网络、书籍、报纸等)搜集与“The Olympic Games”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The origin of the Olympic Games(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由来)”、“Olympic related stories(奥运会相关的故事)”等。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由一首《One world,One dream》歌曲导入教学。并为学生引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相关话题,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英语说一说自己所知道奥运会与奥运精神。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可以将之前搜集的相关素材,有意识、有目的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强化教育,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师教学
分析高中生的特点可以发现,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与英语学习能力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到《Wildlife protection》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Wild animals are good friends of human beings.We must protect them.(野生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必须保护它们)”的意识。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设备,课前在网上下载一些濒临灭绝和已经灭绝的野生保护动物的图片,如:金丝猴、中国犀牛、白臀叶猴等。再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人类猎杀、保护野生动物的视频。通过这些形象、直观的视频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巧妙的为学生传统人文素养的相关知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延伸教育,在英语阅读教学渗透人文素养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除教材中蕴含一些人文素养之外,英语阅读中同样蕴含丰富的人文素养。因为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最终可以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当今社会热点为话题,如:“农民工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为学生设置相关的阅读并为学生讲解。然后引出问题:“What problems do farmer workers have in today’s China(当前我国农民工面临的问题?)”,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在讨论前,教师可以将学生科学合理划分小组,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小组外各小组互相探讨和辩论。以这样的形式增强英语课堂与社会实际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教材的基础之上,通过英语阅读中相关的社会话题,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生正处于心智发育关键时期,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分析、总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策略,以促进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为学生渗透人文素养,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拓展,从而进一步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摘要:新课标中提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学理念。故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高中生英语语言知识、技巧与文化意识。使学生的人文素养随着英语学习而拓展、升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将来的英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姚巧云.高中英语教学中关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研究[J].英语教师,2015,11:126-127+136.
[2]王剑卫.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探索[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3,09:59-60.
16.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十六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人文素养;创新
“人文学科不是使一个人学到一门技术,而是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就教师而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注重人文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健全学生人格。对学生而言,要正确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和内化。教育除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重要的还得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治、品德的磨砺、科学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教育、人文素养的培育是对传统教学唯工具性、功利性的深刻反思和矫正。传统的教育中人文素养与知识训练的分离,表现在重视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学科,轻视语史政等人文学科、数理化等学科的教学中很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作为人文学科的思想政治课,如何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作了一些探索。
一、人文素养在具体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体现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关键是抓住人文教育的切入点,抓住切入点会有事半功倍之效。寻找教材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交叉点,这是走出单纯人文知识传授的认识圈子的一个关键。只要认识到位,就会找到机会。例如,高中政治教材必修一<经济生活>,我挖掘了以下教育交叉点:①货币本身没有意志和感情,它既为好人服务,也为坏人效劳。②正确对待货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诚实劳动,合法经营。③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和品质。④树立竞争意识,敢于开拓进取。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学法、尊法、守法、用法。⑥“先富”要扶贫,走共同富裕道路。⑦按劳分配不允许不劳而获。⑧经营者要全面提高素質,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遵守市场交易原则,诚实守信。⑨树立劳动者主人翁意识,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等。根据具体情况,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结构,灵活处理。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境,营造良性沟通,构建平等教学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体现价值,增强学生人文意识。学生渴望民主、创造、生成的教学,渴望以人为本的教学,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种“支持性的环境”(所谓支持性的环境就是接纳、忍让不同意见的环境)。接纳意味着支持和鼓励,容忍意味着不批判、不压制,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及学生间、师生间的认识分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进行互动的、生成的对话,无论在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哪方面,让每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能在宽松宜人的环境中敞开心扉,表达见解,并得到他人的关注,使其本来封闭、排异甚至是自卑的心态向开放、接纳、自信的心态转变;促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取得尽可能大的发展。
三、重新构建学习模式,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创造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现代构建主义心理学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当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政治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学习政治课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构建起新知识,原有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的进入而调整和改变。
四、探索多元评价机制,达到知行有机统一,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评价机制的多元可以是多种评价方式,如卷面考试、多元评价、成长记录袋、差异评价、撰写调查报告、日常行为习惯的考察等多方面综合考察一个学生,促进学生把政治课的德育要求落到实际,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坚强意志、乐观个性、良好习惯及较强的进取心、同情心、责任感、荣誉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17.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十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强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高职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高职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培养高职生的创新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涉及到种种因素。其中,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到高职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效果。本文以此为主题展开分析,希望能为提高高职教师人文素养和高职生创新意识提供一定思路。
二、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与高职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与高职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息息相关,从某种角度而言,高职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高职生创新意识的强弱。
(一)高职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影响高职生人文素养的高低,进而影响高职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为学生发挥表率作用,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一方面,假若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不够高,他们在与高职生的交往中就会产生不得体的表现,不仅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还会引发负面效应。比如当高职生遇到生活或学习挫折向教师寻求帮助时,人文素质低的教师可能是与学生一起唉声叹气,埋怨命运不公;而人文素质高的教师则会与学生一起寻找解决办法,从较高层次上去引导学生,帮助他们重振信心,从而培养他们的正确“三观”。而这种面对困难不放弃、不断进取的意志品质正是培养创新意识所需要的重要条件。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文素质不高,会直接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高职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影响他们的教学方式,进而影响高职生的创新意识
毫无疑问,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而人文素质高的教师会有意识地挖掘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举一反三,积极开启学生的智慧,尽量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照本宣科和勉强应付。而人文素质低的教师在分析教学案例时,只能拾人牙慧,无法打开教学思路,在教学中存在僵化保守的弊端,即使掌握了一些前沿案例,也只是将前人的研究重复一遍,无法进行拓展性解读,从而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人文素质高的教师在教学中会有意识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渐形成创新意识,比如他们会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呈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学习知识。而人文素质低的教师仅仅依靠“教材+粉笔+黑板”的方式进行教学,导致教学气氛沉闷不堪,学生学习兴致缺缺。
(三)提高高职教师人文素养的对策
高职教师人文素养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要提高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现代教育理念明确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与他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使他们愿意亲近教师。
2.培养高度的责任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能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作用。
3.不断加强学习。首先,教师要多阅读文史哲等人文书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其次,教师要加强专业学习,了解本专业的前沿信息,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再次,教师要多参加教科研活动,与其他教师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自身水平的提高。
三、结束语
18.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十八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张庄联校宁艾小学 李瑞梅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我国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开拓。而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在语文教学中逐渐渗透。这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科学规律,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呢?
一、认真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底蕴。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可以从故事情节人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可以从课文主题人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可以从课文词句人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还可以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人手,挖掘文化意趣。
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所以我们要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着眼于教材与传统文化的对话。如在教学课文《孔子拜师》一文时,我们要把掘教材所蕴涵的礼仪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广泛搜集古人在拜师过
程中的一些传统礼仪、称谓及古人尊师爱师的名言警句等。并在此基础上引申类似的有趣故事,如“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让学生课后阅读。这就在引导学习知识的同时,把故事所包含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传达出来,让学生感受现在学校所要求的文明习惯的养成其实就在传承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礼仪。例如讲授《示儿》时,我在讲完此文后穿插讲述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他的一些事迹以及他的重要作品《离骚》的情况。我通过简单易懂的言语描述,可以产生比较好的效果:我国古代诸如《示儿》这样的爱国诗数不胜数,同样,爱国诗人也非常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应算战国末期的屈原。屈原学识渊博,但不幸的是,在朝廷给当权派排挤,遭流放的境地;但他始终不忘国事,时时刻刻关心国家的安危,他这种献身与理想的高尚情操、坚贞不屈的伟大人格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代子孙,尤其是知识分子产生了去大的影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诗歌无情得揭露斥责了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热爱国家、疾恶如仇的修身洁行、坚贞不屈的高尚人格。《离骚》高度的艺术成就与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得结合为一体,使它成为光照千古的绝唱,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信,经过教者这样“点拨”,学生在课后一定会记得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文学家、爱国诗人的存在,而他的情操、品格也一定会萦绕与同学们的心中;对屈原的《离骚》,他们也许一辈子也忘不了它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以后,有意无意间他们也一定会去翻阅、浏览,甚至成诵!最重要的是,他们曾深深地震撼与屈原的高尚的爱国情操当中。
二、加强识字教学,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汉字是人类文学史上最悠久,充满生机,既形象美丽又蕴含智慧 的文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此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以及发展变化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搜集阅读《甲骨文的发现》,了解汉字起源于甲骨文。然后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如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2》时,老师让学生自由看图,说说像什么?老师通过多媒体演示重点指导“羊、鸟、兔”这几个字演变的大致过程。其实上面这些字叫象形字,这是汉字最初发展阶段,之后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通过这些让学生对汉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加深了对汉字的感情,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热爱祖国文字,立志树立学好汉语的决心。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汉语文化形象丰赡、意义深远、气韵生动,这就是语文教学中所要寻觅的文化。汉字本身就镌刻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站立起来才能成为“人”;“人”“言”要讲“信”。细究每个汉字,都能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智慧。所以,小学必须加强识字和写字的教学。要让学生领悟掌握汉字的基本规律和书写规范习惯。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同时,多介绍古人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
三、注重诵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古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东坡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种读,不仅仅是默读,更注重于朗读。在小学中开展诵读活动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的作用。通过诵读经典让学生体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天人合一”“和为贵”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让学生知道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和谐社会”都能在传统国学经典中找到渊源。诵读经典,传承经典文化不但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是社会和谐、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诗词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诗词可以说是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此外,我还要加强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文化熏陶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传统文化氛围。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诗词反映了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如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描写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情景。教学这首诗时让学生领会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燃烧鞭炮、喜欢屠苏酒和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让学生领会我国重阳节的传统习谷;登高、插茱萸。还有很多反映我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老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让学生对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教材中的内容,通过查资料,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或以综合性语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的来源及各地节日的风情习俗。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
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学生长时间徜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并注重积极尝试和点滴积累,定能受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推荐阅读: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06-14
职业素养下中职语文教学探究论文09-02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初探论文07-02
中职语文中的情感教学11-19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12-13
浅析中职语文雷雨课程教学设计论文07-04
试论中职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教育论文12-16
学生主体性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论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