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教案

2024-11-2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教案(共19篇)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教案 篇一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 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吗?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⑴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了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汇报。⑵验证 谈话: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办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是不是真的具有这些特点。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分组活动。⑶交流、总结

问: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的两条边叫做邻边。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⑷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的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⑸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

问: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⑹小结: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的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师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时,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照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讲述: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谈话:我们已经发现并验证了长方形的特征和正方形的特征,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小组讨论后在班级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在边上,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也就是说正方形不仅对边相逢,而且邻边也相等。

三、应用拓展

1、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小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2、动手测量

⑴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⑵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3、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展示部分学生课堂作业,要求说出所画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边 角

长方形 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 有四条边,都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教案 篇二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掌握图形的含义和大小比较, 单位面积等知识基础上学习的内容。这一内容的学习, 能够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使学生的空间观念、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提高解决简单几何图形问题的能力, 也为他们在以后的平面图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 通过有序观察, 动手实验, 合作探究发现、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能够进行知识迁移, 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观察、质疑、分析问题后能够动手操作, 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体验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 增强实际应用能力, 形成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1.在动手实践中, 通过拼摆初步认识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正方形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关系。

2.能够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学会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测算较大平面的面积。

【设计理念】

注重活动教学, 突出动手操作实践教学,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注重形象直观教学, 注重实践、探索、发现、归纳、提高、运用的教学思路的开展和落实。教学活动中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着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直尺, 电话卡若干。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激发操作兴趣

同学们都知道1平方厘米面积有多大, 也能够较好地用这一单位面积去摆放、拼图, 大家动手实践能力都是比较强的, 那么, 现在请大家将手里的小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 想想摆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和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可以两个同学合作操作。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 让学生由简单的动手实践主动的进入学习环节。加强合作, 让他们通过合作确保实践能够有效开展, 同时, 指导他们记录实验结果, 提高实践的经验, 养成记录的习惯。

二、实践反馈, 提高实践成效

先让学生小组交流, 自行检验实践所得, 完成课文82页例1的表格。然后由小组成员汇报填表结果, 全班同学一起验证。然后, 老师采用多媒体投影摆出的多个长方形图形, 以及表格内的相应结果, 引导做错的同学进行反思和修改。

设计意图:注重合作学习, 提高学生发现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演示,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点拨操作, 提高思维能力

首先, 针对投影上的表格, 让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提醒学生关注面积的单位, 然后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教具完成例题2的前一道题, 让学生思考后一道题怎样完成。

设计意图:我们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强, 他们的动实践能力也比较好, 前面一个图形采用拼图的方式完成, 进一步提高他们动手操作能力, 而后一题让他们自己思考完成, 能够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四、赏识肯定, 鼓励学生归纳

有同学在例2的后一道题是用拼图的方式得出长方形面积的, 我们大家已经能够很好地掌握长方形面积得出的一种方法。而有同学是用直尺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的, 这是一种创新的方法, 他们是比较喜欢动脑经, 也比较聪明的。我们发现了两种方法, 结果是不是相同的呢?哪一种方法好呢?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的空间, 摆放的同学是学习比较严谨的学生。而能够通过直尺量出长和宽, 计算出面积的学生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因此, 我们要有分层教学的意识, 使得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获得提高。

五、归纳评价, 引导方法获得

快速提问:现在同学们知道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我们发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又怎样计算呢?

让学生有七嘴八舌发言的机会, 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然后, 引导学生学习字母表示公式的方法。我们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形面积长与宽的关系, 截取长方形中的一个正方形, 让学生理解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即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设计意图:我们让学生自主验证归纳, 获得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认识和理解。这里我们要注意引导, 让学生动口作答和强化记忆, 通过幻灯片的演示发展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以及抽象思维能力。

六、应用迁移, 提高运用能力

让学生完成教材83页的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 安排两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如果学生平时字写得不好, 而在板演中写得工整要及时表扬。对学生答题不规范之处, 要提醒全班学生注意, 如计算结果中面积单位应该是平方米、平方厘米, 而不是米、厘米等。

完成课本84页第4题, 让带电话卡的同学进行操作, 没有电话卡的同学可以制作一个与电话卡面积相等的纸片进行测量。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准确运用公式和正确书写的能力, 通过操作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课堂小结, 布置相关作业

(略)

【教学反思】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经历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事物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3.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来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探究得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小正方形、方格纸、少先队标志、小长方形若干、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情境提问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有一天,乌龟又遇到了兔子,并再一次向兔子提出了挑战。乌龟和兔子进行粉刷墙面的比赛,看谁能赢?(课件:龟兔粉刷墙面的情境:兔子粉刷一块长方形的墙面,乌龟粉刷一块正方形的墙面,它们同时开始,同时完工。)

学生会出现争议, 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赢了?(生:要先知道它们粉刷的墙面的面积到底哪个大些。)

师:如何知道他们哪个粉刷的墙面面积大?(让学生明白用面积单位去测量较麻烦,不便于操作,要找到一种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方法)

2.揭示课题

二、 导学

1.初步感受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⑴方法引导。

师:(出示少先队队长标志)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你们能准确测量出它的面积吗?

⑵独立测量面积。

全部学生分两部分用两种不同方法(一种用面积单位、一种用透明方格纸)测量出少先队队长标志的面积。

⑶汇报交流。

问:用透明方格纸测出的面积是多什么?

师:这位用学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测的,说一说你测出的面积是多少?(投影出实物)

⑷观察比较。

①提出猜想。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了长方形标志的面积,但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用方格纸和小方块测量面积时,沿长都是摆7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沿宽都是摆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这说明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②引导探究。

师: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几厘米,7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呢?也就是“标志”的长是7厘米,宽呢?(课件出示:长7厘米、宽6厘米)

③初步得出结论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标志”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与宽的乘积。)

2.深入探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⑴小组实验:(小组学具:提供一个小长方形、一张实验统计表)

师:是不是所有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乘宽的积呢?同学们想不想再研究几个长方形?好,下面我们分小组来进行实验。

操作提示:

①由组长分工指定测量、记录及汇报人员。

②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关数据并填入表中。

③交流并写出验证结果。

⑵每人自选一个长方形测量并验证。

⑶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乘宽,是巧合吗?(学生讨论)

⑷总结方法。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⑸巩固迁移(单位:厘米)

课件演示长方形的长边逐渐缩短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口答。

师:这时的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它又叫什么?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根据这一方法,要求正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什么?

做一做:测量正方形手帕的面积

(6)小结:引导学生回顾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研究过程。

三、 尝试练习:

看图口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四、 深化练习:

1.龟、兔问题。

现在怎样判断谁赢了?(在学生说出应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时,教师出示兔子粉刷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3米和1米,乌龟粉刷的正方形的边长是2米。)

2.计算学校篮球场全场和半场的面积。

3.一块长方形菜地的宽是3米,长比宽多2米。求它的面积。

五、 开放练习:(课件出示兔子的家)计算兔子家的窗户的面积。(已知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3分米)

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首先是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点。教材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指出一些形状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引出本单元的研究对象。

教材希望学生主动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征,因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内容、线索,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拿几张(注意: 不是一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折、量、比,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第58页的几张照片,起启发和鼓励学生操作的作用。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是学生通过对几个图形的操作后发现的,是在交流中呈现的。学生的发现往往是点滴、无序、不系统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交流时经历“无序有序”“零散完整”的过程,两个小卡通的对话是众多学生的发现经过整理后的概括。在学生分别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后,教材要求学生思考: 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相同的地方吗?引导他们比较这两种图形,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角并且都是直角,都有四条边并且对边相等。教材组织学生进行比较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巩固对图形特点的初步认识,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只要求学生知道这两种图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现在还不讲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想想做做”围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设计安排。第1题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曾经在钉子板上围过这两种图形,那时他们是凭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直观认识围的,现在再次围这些图形,要紧扣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思考和操作。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围的、怎样想的,围成的图形有什么特点。第3题把一张长方形纸按照图示的方法折、剪,并问学生“剪出的是正方形吗?为什么?”要求学生根据正方形的特点以及折、剪的过程作出解释。这道题再次让学生感受长方形与正方形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第4题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或大正方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的特点。其中用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答案是开放的,各有两种不同拼法,有助于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长方形的长与宽、正方形的边长也是本节教材的知识。第59页先告诉学生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然后在“想想做做”中练习。第5、6两题再现了什么是长方形的长和宽、什么是正方形的边长,并结合度量和估计突出长、宽与边长都是线段的长度。第7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题,通过画图形并说出图形每条边的长度,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长、宽与边长等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这部分学习内容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

(教室里的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一个面,课桌的面和电灯开关的表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出示图例(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想象的感知)

在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无处不在的。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研究它们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1)猜想。

课前同学们都准备了一个袋子,在这个袋子里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其它的平面图形。你能不用眼睛看,很快的从这个袋子里摸出一个长方形吗?试一试。你们摸出的是这个吗?(三角形)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那你们摸出的是这个图形(平形四边形)吗?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那是它(梯形)吗?为什么也不摸出这个图形呢?

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角,为什么你们摸出的不是这个图形呢? 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2)验证。

通过刚才的游戏,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征。但是这个只能作为初步的猜想,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来验证。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进一步的来研究它们的特征。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量的方法,发现两条长边都是12厘米,两条短边都是9厘米,因此我们认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2:我们也是用直尺量的,虽然量的结果不同,但也发现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也一样长。

生3:我们用铅笔去比的。先比出第一条长边有多长,并在铅笔上做记号,再去看另一条长边是不是也这样长,再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条短边。结果我们也发现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4:我们把长方形对折,可以看到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两条长边相等,换个方向对折,又可以看到两条短边也相等。(生边说自己的方法,边演示操作)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长方形的边有哪些特点?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们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它的对边是相等的,但是相邻两条边的长度不相等。(播放课件)

我们再来看看长方形的四个角,这四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长方形有四个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比一比,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谁能像刚才一样,分别从边的特点和角的特点两个方面来说一说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呢?

从同学们的汇报和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正方形也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也有四个角,都是直角。同学们,刚才我们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现在你能再用自己的话小组里来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吗? 出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显示课件,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3、比较异同

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都相等。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为了今后进一步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方形的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三、应用拓展

1.你会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在围之前先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有哪些特征?

四、播放微课,浓缩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

传统几何教学把知识的获取和逻辑思维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非常强调几何的推理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体现几何的价值,特别是几何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合情推理等方面“过程性”的教育价值。几何教学,从20世纪60年代的教具演示,到80年代的学具操作;从形式推导到公式意义的理解;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了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在实际教学中我尝到了探索的喜悦,对几何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1.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空间观念。

本课打破常规,用“想一想”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念和学习欲望,在操作活动中,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接着让学生在图形中辨别,在生活实例中辨别。教师精心安排的回忆,观察,操作,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空间观念在大量直观感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创新精神。

5.长方形与正方形特征教案 篇五

一、教学内容: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三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通过让学生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领悟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区别与联体现合作竞争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领悟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得出与验证!

四、教学过程:

(一)、绘本阅读,感知特征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那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遥远的北方有一个四边国,四边国里住着许多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它们快乐地生活着。一天四边国里贴出了国王的告示:“寡人已老,将在四边国内选拔人才,顺利通过所有考试的国民将成为王子并继承王位。”看来这个国王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帮他选王子吧。

第二天,粉色、黄色、紫色、蓝色、绿色、红色六个四边形,兴致勃勃来到皇宫脚下参加选拔比赛。士兵告诉它们:顺利进入最后一扇门才能成为王子。第一扇门,“上下一样宽的四边形才能通过这扇门。”守门的士兵宣布。粉色四边形被淘汰了。第二扇门,“不仅上下要一样宽,左右也要一样宽的图形才能进。”士兵们上下量量、左右量量,黄色四边形又伤心地离开了。第三扇门,守门的士兵又宣布“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才能通过。”这次,紫色和蓝色四边形也被挡在了门外。终于到了最后一扇门,绿色和红色四边形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扇门要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才才能进入。”看,红色四边形脸上了开了花,而绿色四边形伤心地掉下了眼泪。结果不说我们也知道,红色四边形见到了四边国的国王,国王宣布它就是四边国的王子——正方形。最后,正方形继承了王位,成为了四边国的国王。

师:从故事中我们知道正方形能成为王子,长方形能来到了最后一关,都是因为它们的边和角具有了一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课题)

(二)、操作讨论,探究特征

师:故事中,国王是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来过关的,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边角。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独立思考。利用学具卡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把你的发现在卡片上做简要记录。

(2)小组交流。在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和方法。

(3)准备发言。小组代表要先在组内说一说,说清楚本组发现了哪些特点?怎么发现的?

师:哪个聪明的孩子说一下长方形有哪些特点呢?

生1:经过我的测量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板书)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都非常棒。刚才那位同学说,长方形对边相等,什么是对边呢? 指出长方形的两条长的边是相对的,叫做对边;两条短的边也是相对的,也叫做对边。

师:正方形呢?

生2:4 个角都是直角,4 条边都相等。(板书)通过验证,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可以从边和角这两方面进行概括,谁再来说说长方形有怎样的特点?正方形呢? 练习:

(1)不看黑板内容,拿着正方形或长方形学具,同桌之间指一指说一说它们的特征。(2)(课件出示一些图形,如任意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学生判断这些图形为什么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三)、变式呈现,理解长、宽、边长 师:如果要分别知道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要量几条边的长度?为什么?正方形呢?

生3:长方形要量2个边的长度,因为对边相等。正方形要量1个边的长度,因为四条边相等。

师:那么,同学们,在测量长方形两组对边中,通常把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长、宽、边长。指认长、宽。图形分别竖放、横放、斜放。

练习: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3 厘米、宽 2 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边长 2 厘米正方形。

(四)、动手创造,巩固新知

师:我们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你能创造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出示活动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2)利用学具袋里的材料,自选材料独自创造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3)在组内介绍你创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追问:这些图形的大小明明不一样,为什么它们都是长方形(正方形)生:因为他们都具有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五)、梳理总结,完善知识结构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四边王国中两个重要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回顾一下,你对它们有哪些了解?课后和同学交流一下,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长方形或正方形?

五、作业设计:给学生布置课本及生活紧密相关的作业

六、课后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衔接教学内容,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动手操作中,没有更好的引导学生对于折一折的具体做法。

2.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坚持贯彻启发式的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6.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 篇六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交流,是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2、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

教学重点: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独立尝试: 自主思考过程

1、探索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课本80页例2.(1)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2)小组同学互相合作,用尺子量一量。

2、认识长方形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短边的长叫做()。

3、探索正方形的特征。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正方形,说说有什么特点? 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认识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

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

二、学习研讨交流,解惑展示:

合作探究: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相同: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直角。不同: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小结: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3。猜一猜:完成练习十七的第3题。

三、反馈测评: 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80页的“做一做”第1题。(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完成教材第80页的“做一做”第2题。

四、拓展延伸:

7.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教案 篇七

教学进度:10月中旬

一、说教材

本课旨在通过学生的操作 (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 , 观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即在操作实践中获得经验。但在教学实际中学生的这种探究学习往往容易浮于表面, 成为“测量员”、“计算器”和“操作工”, 缺乏主动探索性, 达不到“体验”数学的目标, 只是按教师 (书本) 的指令进行简单操作而已。真正有质量的学习活动必须具有学生内部思维活动的加入。

二、想设计

探究式学习是从问题开始, 问题可以是来自经验上的冲突。其实正方形、长方形和四边形学生早就认识, 何不根据长方形和四边形的关系、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 制造一个认知上的冲突来让学生探究它们的本质特征?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四边形包含长方形, 长方形包含正方形。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知识结构, 应怎样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新的设计中教师巧妙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同样都是四边形, 为什么有的能叫做长方形, 有的则不能;同样都是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为什么有的能叫做正方形, 有的则不能。这样学生就有了一种“似曾相识但又陌生”的感觉, 便产生了自主探究的欲望。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悟出:需要运用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等方法, 懂得自己去发现。比起教师 (书本) 的“口令”要有价值得多。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个充满智慧挑战的过程, 从初见有趣现象的惊诧, 到发现问题的迷惘, 经历探究过程的刺激, 最后到享受探索成功的喜悦, 学生都能体验到蕴意丰富的每一环节。课堂实录如下:

1. 情境设疑, 制造认知冲突

……

师:如果我让你画一个长方形, 你用几条线段围成?它会有几个角?

生:用四条线段围成, 它会有四个角。

屏幕显示一个长方形, 再显示一个不规则四边形。

师: (指着不规则四边形) 我们来数一数这个四边形是用几条线段围成的?它有几个角?

生:它有四条线段, 也有四个角。

师:这两个图形都是用四条线段围成, 也都有四个角。

教师疑惑地问:看到这两个图形, 你有什么疑问要提?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要问问大家吗?

生:长方形也是一种四边形吗?

生: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 什么样的四边形才是长方形呢?

生:既然都有四条边, 四个角, 为什么一个叫长方形, 另一个却不能叫做长方形呢?

师:是啊, 相比之下长方形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2. 自主探究, 组织对话

(教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不规则四边形纸)

问:根据你的知识经验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出长方形的特殊?

生:用眼睛观察出来。

有一学生站起来怀疑地问:你用眼睛观察准确吗?

师:对呀, 用眼睛观察准确吗?用什么方法最准确呢?

生:量一量。

生:比一比。

师:对呀, 你们手上都有一张长方形纸, 量一量, 比一比吧。

学生各自动手操作。

师:你操作后, 有哪些发现?想不想与同学交流?

小组合作交流。

师:你们小组的发现是什么?

生:我们小组通过量一量, 发现了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 左右两条边相等。

师:能给我们边指点边介绍吗?

一学生上台演示介绍。

师:如把长方形倾斜一下, “上下两条边相等, 左右两条边相等”还能讲得清吗?那应该怎么说?

生:对应的两条边相等。

师:这个同学说得相当好。你们赞同吗?

师:“对应的两条边”也可以简称为对边。 (板书:对边)

师:大家一起用学到的这个新词来说说长方形的这个特点。

学生自由说一说。

师:还有谁来补充一下你们这组的发现?

生:我们还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别的四边形不可能都是四个直角。

生:我们发现有的四边形对边相等, 但四个角不都是直角, 它就不是长方形了。

师:通过你们自己的发现, 你对长方形有了哪些新认识?

生:长方形也是一个四边形, 是一个很特殊的四边形。

生:长方形对边相等, 有四个直角。

……

3. 比较异同, 获取本质

显示一个正方形。

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在正方形里是不是也有这个特点?

学生动手折折量量。

生:正方形的一组对边相等, 另一组对边也相等。

师:“长方形有四个直角”, 正方形会不会也这样呢?

学生用三角板量一量, 惊奇地说:“正方形也有四个直角。”

师:可以这么说, 正方形就是一种长方形, 但我们能不能随便地把一个长方形说成是正方形呢?

显示:几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生:不能。

师:相比之下, 正方形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一生抢答: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众多学生附和。

师:你们说得对吗?拿出正方形纸量一量, 比一比吧。

学生操作。

生:我刚才量了一下, 正方形的四条边是相等的。

生:我刚才这样折了一下 (同时演示:四条边重叠) , 四条边也是相等的。

师:你对正方形有了一个什么新认识?

生:我觉得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也有四个直角。

生:正方形可以说成是长方形, 但长方形不一定都是正方形。

生:正方形就是四条边都相等的长方形。

三、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明确教材的编写结构, 充分考虑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与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 既注意知识的逻辑联系, 也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8.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教案 篇八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本节课中,董老师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经验中认识、体验、理解数学知识:

1.认一认:课始,董老师从积木说起: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份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积木)这些积木的形状都不一样,你们认识吗?让学生从生活的经验中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为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打下基础,同时蕴育面离不开题的数学思想。

2.摸一摸:在学生指认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木后,董老师组织学生摸积木的一个面:在我们的学具盆里老师喂你们都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这三种积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圆柱,像老师这样(示范摸圆柱的底面)摸一摸(生活动),现在大家摸的这个面就是圆柱的底面。然后董老师请同学们分别拿出这三种积木中的一种摸一摸,看一看,并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我想“摸一摸”这一活动既为学生创造力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初步感悟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也为下一活动“说一说”准备了素材。

3.说一说:在学生充分摸一摸的基础上,董老师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觉,指名多名学生说出自己对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初步感觉,促使学生从动作操作向言语描述过渡,提升小朋友的形象感知。

4.画一画:在学生的语言描述中学生已经涌动起进一步操作的想法,董老师适时的站出来:小朋友们想把它们画出来吗?你有什么好办法把它画在纸上呢?几个学生立即举手发言:印在上面画;看着花!学生想动手的愿望更加强烈,董老师立即组织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积木在纸上画出一个图形,并适时指导少数还不会的同学:不会的没关系,可以看课本16页,仿照书上的样子自己画一个。

5.贴一贴:学生积极画图后,董老师有选择且有序地展示学生的作品,将学生的作品按照形状分成3排粘贴在黑板上(其中包括同一图形不同方位),为学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各自的特征做了自然的铺垫。

6.围一围:在学生自主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一些特征并进行图形的辨认后,董老师有组织学生“围一围”活动:“小白兔家门前有一块空地,它想围出一块地种萝卜。小朋友,你能不能用上刚才学的本领,帮小白兔围一围呢?谁来帮小白兔围一块长方形的菜地?你们会帮它围一块正方形的菜地吗?”

在学生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后,董老师又抛出话题:“能不能围出一个圆形的菜地呢?”班上学生自然分成两派,董老师指名赞成派中选派2人到黑板前进行了演示,学生都没有成功,对结果的探究赞成派中学生更加迫切,但董老师却不再让学生争辩:“到底能不能围成呢,欢迎同学们下课后继续辩论,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自然地将学生探究的越往延伸到课后,也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伏笔。

7.涂一涂:“用钉子板围圆形”许多学生探究的欲望正高,董老师又适时的组织学生“涂一涂”:“现在许多图形都赶来开会了,我们来帮他们分一分。这里面有哪些图形呢?(指导学生看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你会用水彩笔给这些图形分别涂上颜色吗?想一想怎么涂?涂好后统计好个数,填在表格里,比一比,看谁先涂完”。在轻松地音乐声中,全体学生个个积极动手,从原来的争辩情绪立即转向“涂一涂“的活动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董老师设计的这一系列数学活动就是把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结合起来,以具体的操作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给学生大胆表现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成功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一切的活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了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本节课董老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动手、勇敢展示,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1.大胆发言:在学生充分操作的基础上,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虽然有些幼稚,但并不缺少学生积极的数学思维火花:

课堂片段1(在学生充分摸一摸的基础上,董老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觉):

生1:圆柱的底面是圆圆的,滑滑的……

生2:正方体的底面是正正的,平平的……

生3:(接着上面同学的话)是方方的……

生4:长方体的底面是大大的,平平的……(学生将自己画的长方形比正方形大理解为大大的呢)

师:  还有跟它一样的吗?

生4:在它的后面和它一样,也是大大的,平平的……

生1:圆柱的底面是圆圆的,滑滑的……

生1:圆柱的底面是圆圆的,滑滑的……

课堂片段2(如何区分长方形与正方形)

师:我感觉正方形和长方形长得一样,你们同意吗?(老师过意挑起话题)

生(齐):不同意!

师:你们是怎么区分的呢?(充分利用儿童想表现自己的欲望)

生1:长方形是长的,正方形是正的……

生2:长方形它有点长,正方形它有点方……

师:对,正方形是方的。

生3:长方形比正方形多半个

……

在学生的自由发言中,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初 步认识就基本达到了目标。

2.积极动手:整节课,小朋友们一直处于各种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通过“摸一摸”、“画一画”、“围一围”、“涂一涂”等学生喜爱的操作活动,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直观感知,也为简单描述特征和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勇敢展示:在学生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进行多次展示后,对能否围成圆董老师2次让赞成围成圆形的同学演示,为学生勇敢表现自己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并将此项活动自然地引入课后,激发学生更积极地去探究数学的王国。

9.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42页 教学目标:

1.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周长,老师手里面有几个图形卡片,哪位同学上来摸摸这些图形的周长。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一定很熟悉篮球场吧!

2、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的,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幅图画的是篮球场,体育老师地四周划上线,篮球场地是长方形的,长28米,宽15米)请你提出数学问题。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1)提问: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 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2)自己动手算一算。

(3)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算法可能有:

(1)28+15+28+15=86(米)(2)28+28+15+15=86(米)(3)28×2=56(米)15×2=30(米)56+30=86(米)(4)28+15=43(米)43×2=86(米)(4)提问:你喜欢是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

3、巩固练习

三二班举行迎新年联欢会,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花边至少长多少分米?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一个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2)学生试做。计算方法可能有:

(1)25+25+25+25=100(厘米)(2)25×4=100(厘米)

(3)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5、巩固练习

正方形花圃每边长6米,它四周的栏杆长多少米?

三、思考题。

羊羊村第二节运动会开始啦,喜洋洋和灰太狼进行长跑比赛,两个人分别围着正方形和长方形跑道跑一周,结果喜洋洋赢了,而狡猾的灰太狼认为两个人的跑道长度不相等,要求裁判裁定。同学们你们愿意当一回裁判吗?

请左边的同学计算喜洋洋跑道(正方形)的周长。4×9=36(米)

请右边的同学计算灰太狼跑道(长方形)的周长。

12+6=18(米)

18×2=36(米)通过计算,你们认为这场比赛公平吗?

四、布置作业。

1.做“想想做做”第1题。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2.做“想想做做”第2题。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提问:做这两题时,你们先干什么?又干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追问:做这两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分别求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10.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能运用概念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2.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区别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学习过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1.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那么,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二、学习新课.

出示图形,这是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请同学提出问题,可以求什么?(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请同学在自己作业本上,分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订正时,老师板书)

通过计算你能发现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吗?请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出示思考题:

1.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

集体讨论归纳:

1.长方形周长是指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而它的面积是指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求周长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长度单位,求面积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

同学们讲得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简单地概括出面积和周长究竟有哪几点不同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归纳、概括)板书:

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1.概念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计量单位不同.

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向同学们请教,愿意帮忙吗?

如果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不是也存在这3点不同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也具备这3点不同)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假如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4,会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吗?

(学生叙述列式过程,老师写在黑板上)

这两个算式都是“4×4”,这不是完全相同吗?你们怎么能说它们不同呢?

(讨论一下,然后再回答)

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再归纳.

周长的4×4是4个边长,式子中的第一个4是4厘米.面积的4×4是4个4平方厘米,所以两个算式虽然都是4×4,但表示的意义不同.

说明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做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要认真审题.

三、巩固反馈.

1.请你用手指出桌面的周长,摸一摸桌面的面积.

2.出示正方形手帕,请同学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3.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里.

(1)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2)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围着花坛跑5圈,他每天早

晨要跑多少米?()

(3)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这个花坛里种草坪,这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A.20×20=400(米)

B. 20×4=80(米)

C.20×20=400(平方米)

D.20×4×5=400(米)

四、本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面积和周长有三点不同:1.概念不同;2.计算方法不同;3.计量单位不同.

五、课后作业

1.填表.

图 形 长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边 长 长18厘米,宽16厘米 长7米,宽4米 12 分米 周 长 面 积

1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教案 篇十一

①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②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③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学生列举已学的平面图形及名称)

师:这些都是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我们认识了。(出示粉笔盒、易拉罐、魔方、皮球、台灯罩等实物)大家看看,这些物体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你以前认识过,它们叫什么名称?(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这些物体与平面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占有一定的空间,是立体图形)除了这些立体图形,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各种形状的物体,因为它们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所以,我们把它们的形状叫做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首先呈现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等形状的生活用品,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

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等概念。

我们一起来看老师现在所指的部分就是长方体的面,请同学们在你的长方体上找到它的面;接着老师所指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顶点,用食指摸上去有什么感觉?也请同学们找到后用手摸一下;最后老师所指的部分是长方体的棱,请同学们也摸一摸。

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体,一个同学指出面、棱、顶点,另一个同学说出名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教学例一:同学们知道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从这三个方面继续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并将结果填写在表格内。(课件出示探究问题)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么找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②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你是怎样数的?想一想怎么数才既不会重复又不会遗漏?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集体汇报。

总结归纳长方体的特征,填写在表格中。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从以上几方面观察一个长方体实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用量一量、数一数等数学方法自主学习,在充分思考查找的基础上,同桌交流。使学生清楚地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在反馈知识点的同时反馈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对长方体的面、顶点、棱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地探究长方体的棱。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识长、宽、高

教学例二: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自己制作一个长方体。观察这个长方体。解决下列问题:

①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组?

②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他们的长度相等吗?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后,全班反馈: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按照相对的棱进行分组。可以分成三组,每组棱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

2.揭示概念,说明相对性

在一个长方体中,有3组棱,像这样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一般来说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长方体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的,随着摆放的位置不同,长、宽、高对应的棱也就不同了,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引导通过不同的摆放情况,说出相应的长、宽、高)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请同学们将自己的长方体实物放在桌面上观察一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那么,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通过课件,出示墨水盒、牙膏盒、粉笔盒的实物图,然后,去掉它们的实物表层,留下它们的轮廓,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画下来的长方体只用实线画出能看到的三个面,另三个面可以用虚线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同学们,长方体的特征我们已经探究完毕了。接下来,我们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一个正方体,同桌之间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参照长方体特征的探究步骤,合作探究正方体的特征)全班反馈。(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探究成果)教师板书。

我们共同探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那么大家觉得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幅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图1):

图1

三、巩固新知

①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②完成29页“做一做”和30页的“做一做”。小组内完成,全班反馈时展示学生的作品。

③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 )个面,( )个顶点和( )条棱。

④长方体每个面都是( )形,特殊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相对的面的面积( ),相对的棱长度( )。

⑤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80厘米。已知长是10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将生活和教学有效地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经历探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教案 篇十二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论等方法, 使学生基本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会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图.

技能目标: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发展目标:渗透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具和学具准备

多媒体、大土豆、水果刀、长方体纸盒、正方体纸盒、可围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硬纸片.

三、教与学的过程

(一) 课前谈话

1. 看照片

师:同学们都有什么爱好啊? (学生自由发言) , 杨老师喜欢拍照、摄影, 你们想不想看看我的作品啊? (播放录像片、照片, 边播放边讲解:这是在宾馆里隔着窗子拍摄到的窗外景物, 看到最多的是什么?生回答“高楼”;这是墨水瓶、奶粉盒、魔方、牙膏盒、篮球、灯罩……)

2. 放课件

师:你们知道吗?构成这些图像最基本的元素就是“点、线、面、体”. (1) 会画点吗? (会) 课件出示“·”, 点如果动起来会形成什么图形? (生猜想后, 播放课件“点动成线”的过程, 出示“点动成线”) (2) 线如果动起来会形成什么图形?学生猜想后, 展示“线动成面”的过程, 并出示“线动成面”. (3) 面如果动起来会形成什么图形?学生猜想后, 展示“面动成体”的过程, 并出示“面动成体.”

3. 观察、操作

(1) 拿出火柴盒, 你能找出火柴盒上的面吗? (学生指出火柴盒的面) 这个面是什么样的? (学生可能回答:平平的、长方形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用眼睛看到的、用手摸出来的) 大家也用手摸一摸火柴盒的面, 看有什么感觉? (平平的)

(2) 火柴盒上有没有线?让学生指出火柴盒上的线.平时我们把它叫做火柴盒的什么? (叫棱) 用手摸一摸“棱”, 看有什么感觉?土豆上有这样直直的棱吗?你有办法使土豆上也出现这样的一条棱吗? (板书:“棱”)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棱? (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3) 火柴盒上有点吗?让学生指出火柴盒上的“点”.我们通常叫它“顶点”. (板书“顶点”) 用手摸一摸顶点, 看有什么感觉?土豆上有这样的顶点吗?你有办法使土豆上也出现这样的点吗?什么叫做顶点?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4) 你手中的土豆上出现了几个平平的面?继续加工, 你会使它变成什么形状?谁愿意把自己加工的作品给大家看一看?让学生到前边展示.

(二) 导入新课

看来, 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不错.那么, 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呢?

师:你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生: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各种平面图形)

师:谁还记得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啊?正方形呢?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生:……)

(三) 探究讨论

1. 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举例) 任意找一个长方体的物体, 研究一下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师:谁愿意把研究的结果汇报一下?学生边汇报, 教师边让学生展示, 同时演示课件.

(1) 研究长方体的面:长方体有6个面.学生数后, 课件演示:上面和下面是相对的面 (板书:相对的面) , 让学生找出另外几组相对的面.并用同一种颜色标出相对的面.

相对的面大小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证明你的观点?学生测量, 汇报测量结果 (有上下面的长和宽, 左右面的长和宽, 前后面的长和宽) .

撕开火柴盒, 把相对的面重合.

电脑演示:相对的面移至重合验证. (板书:相对的面, 完全相同)

有没有特殊情况?学生找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生答, 师补充板书: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

小结“面的特征”:6个长方形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 研究长方体的棱:什么叫做棱?用手摸一摸长方体学具的棱.长方体有12条棱.学生数后, 指导数棱的方法.讨论这12条棱有什么特征.拿出长方体框架, 看看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你认为怎样分合理? (可以分成3组, 相对的4条棱为一组.因为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你怎么知道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看、量、比……) 电脑演示:将每组相对的4条棱移到一起进行比较. (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 研究长方体的顶点:什么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学生数出长方体学具的8个顶点, 教师指导数的方法.师生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 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这是长方体吗? (是或不是) 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 也叫立方体.

(1) 讨论正方体的特征.

师: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同学们自己研究一下.

小结: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也有12条棱, 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正方体也有8个顶点.

(2) 看立体图:投影正方体的立体图, 认识“棱”.

(3) 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拿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来观察, 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用集合圈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由此可见,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四)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四、教学反思

1.情景导入, 既贴近学生生活, 又激发学习兴趣.在新课导入时,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一幅幅引人的画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 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自主探究.在学生相互争论、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 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同时也引导了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在操作中发现, 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

1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教案 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2、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即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鸟巢,激发兴趣

师: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房前屋檐下,小燕衔泥忙做窝,杨柳树枝上,喜鹊衔枝忙做窝.它们也想有个家.师:老师帮它们做了几个鸟巢,请同学们看.(课件出示)师:鸟巢漂亮吗?你想不想也来做一个? 师:做鸟巢还需要用到许多数学知识,等我们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同学们就会做了.(二)

出示课题,交代目标 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图形(板书课题)师:我们先来看1号鸟巢,它是什么形状的?

师:2号鸟巢呢? 师:我们再观察它们的面.师:1号鸟巢的前、后面和上、下面是什么图形? 师:学生回答后在黑板上贴出一个长方形.师:2号鸟巢的每个面是什么图形?(贴出一个正方形)师: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希望同学们大胆想像,积极动手,自己研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种.(三)

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了解认知情况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长方形是什么样子的? 师:正方形呢?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特征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动手来验证一下.个人

2、验证:长方形的特征 师:我们先来验证长方形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纸,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验证长方形的特征.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验证的?(量一量

折一折)课件

师:用课件演示对边相等.师:谁还有补充?

师:你是这么知道长方形的4个边都是直角的?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长方形有哪些特征?(学生说完后板书:有4条边、4个直角、对边相等)

3、明确“长”和“宽”

师: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相等,相对的两条长边叫长方形的“长”,相对的两条短边叫长方形的“宽”,板书:长、宽

4、验证:正方形的特征

师:同学们真聪明,自己研究出了长方形的特征,我们就要这种方法,在小组内接着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师:哪个小组向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验证的? 师:你对他们的折法有意见吗? 师:对边折只能说明对边相等,不能证明四条边都相等,还需要对角折,才能证明四条边都相等.师:哪个小组还想补充?还有吗? 师:谁把正方形的特征完整地说一说?(学生说完后板书:有4条边、4个直角、4条边都相等)同桌

(四)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同学们在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说完后,师再强调)师: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五)

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师:出示

, 这种图形是长方形吗?为什么?

师: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师:象这种图形是由4条边组成的,我们叫它“四边形”.师: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四边形”?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是四边形,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师:出示五边形,象这种图形,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五边形)师:出示六边形,这种图形呢?(板书:六边形)

(六)针对性练习

1、快速抢答:正确判断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判断的?

2、图片欣赏:说一说由哪些图形组成

3、找身边的物体的面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正方形的?五方形的?六方形的? 师:请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平时多观察物体面的形状.4、想一想,最少用几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请你用手中的小棒摆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5、你能找出几个长方形?

6、猜猜看?猜对了吗?

7、这样能看出吗?观察全部再判断.8、我会分:按要求摘下来,贴在黑板上.师:老师准备了几种图形,请你按要求摘下来,并贴在黑板上.9、把手中的长方形变正方形,正方形变长方形.10、在方格纸上,用学过的平面图形拼一幅画!(画完后展示几个同学的作品)

(七)总结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师:你觉得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表现得都很棒!

(八)、进行情感教育

师:同学们学会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还认识了五边形和六边形,就可以做鸟巢了.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鸟类,做保护鸟类的小卫士.星期天的时候,请同学们动手做几个鸟巢,为鸟类献上一份爱心,好吗?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有四条边,相对的两条边相等;有四个直角,四个角都相等 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有四个直角,四个角都相等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的图形,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在课的一开始,我就借助课本主题图---做鸟巢,让学生激起做鸟巢的欲望。然后,借助长方体学具,使学生认识到每个面的形状,从而引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趁此,我发出提问: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都有哪些了解?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一步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这样,就让学生顺其自然的就接近了新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操作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量一量”、“折一折”和“比一比”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在学生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出示钉子板,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加强学生对图形的感知,同时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们展示自己。这样,既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也进一步拓展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

在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在利用学具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操作之前对于工具的使用没有交待到位,导致部分学生操作时无从下手,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发现一些方法来证明,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每个组的学生都去想多种方法,因而造成验证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

14.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篇十四

基础目标: 大部分学生(B 类)在经历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操作过程中,探索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拓展目标: 通过观察、动手和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培养部分学生(A 类)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探究的意识、创新能力。

教具:多媒体,长方形,正方形纸

学具:每人一张长方形,正方形纸,三角板,直尺,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师:回忆一下,我们以前都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师:仔细观察,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 生:桌子的面是„„

师:看来,长方形和正方形还藏着许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专门研究他们的边、角有什么特征?

板书揭题: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师:请拿出准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仔细观察,先猜一猜它们的边有什么特点,角又有什么特点?同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猜测的情况。(由于是猜测,所以在每一条特征后加“?”。)

师:刚才这些都是大家的猜测。(板书:猜测)结论是否正确,还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每人先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选长方形的同学向大家示意一下,请你利用自己手边的工具,去验证一下长方形的对边是否相等,四个角是否都是直角?选择正方形的同学,请你也选择自己的方法验证一下正方形的四条边是否相等,四个角是否都是直角?你可以选择独立研究,也可以与同桌一起讨论,比一比,谁的想法多。(板书:验证)

学生动手验证。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选择了什么图形?怎样验证的?

生:(演示)我选择长方形,我通过量的方法,发现了长方形„„

板书:量、折、比

师:我们选择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通过大家的验证,我们发现了„ 生: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共同的地方是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茄子老师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一些平面图形,请你来判断一下几号是长方形,几号是正方形?一起再来认识一下其他的图形。

师:大家课前还准备了一副三角板,能和你的同桌合作共同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说一说你是怎么选择的?其实只要大家在学习中善于观察,善于联系,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师:就像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的名字一样,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条边都有自己的名称。你能很快的从书上找到答案吗?

学生齐读,指名说一说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区别。师:能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上把名称添上吗?

师:同学们的脑子真灵活,不知道你的手巧不巧?接下来我们来个小比赛好不好?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看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个长方形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想想做做3)

师:(想想做做4)先自己拼一拼,并说一说你能想到几种拼法?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5

三、拓展应用,巩固升华

师: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古代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精确的记载。古埃及金字塔的底部就是一个标准的正方形,我国从秦朝开始皇帝用的书简,玉玺等,它们的面一般都会选择长方形或正方形,更不用说,我国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比西方早了整整两千年,听到这,你有什么感受?

即便现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里,长方形和正方形也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美的化身!(多媒体演示)

四、全课总结

师:在这悠扬的音乐声中,说一说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今天还学到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先„„

板书:

长方形 和 正方形

边长 猜测

验证

边:

对边相等

四条边相等

角:

四个角是直角

四个角是直角

结论量折

15.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教案 篇十五

一、操作, 促进理解, 形成表象

操作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图形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 获取几何形体知识, 并在运用几何形体知识的过程中丰富感性认识, 形成表象, 掌握几何形体的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例如,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例1时, 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并认真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通过“数”, 认识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经过“比”, 认识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教学例2时, 让学生小组合作, 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 用橡皮泥粘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引导学生观察, 一个长方体中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 每一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 在长方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 这几条棱的长度怎样?相交于其他顶点的棱各有几条, 它们的长度怎样?这样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清楚地感知长方体12条棱之间的关系, 并在观察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2011年版课标》把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作为空间观念的一个内容, 把能进行这些转化作为空间观念的一种表现。因此,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时, 教师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 让学生注意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展开前的每个面, 在展开后分别是哪个面, 然后再引导学生推导公式并进行简单应用。通过实践操作,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领悟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

二、比较, 强化理解, 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教学“图形与几何”时, 教师如能运用恰当的对比法进行教学,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帮助学生区别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方法, 提高识别能力, 使其更好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自主建构数学知识要素, 从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提升。例如, 在刚开始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时, 学生对表面积和体积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因此, 教学中应加强对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等三个方面内容的对比, 使学生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经过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使学生区分两个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的特点, 具体可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 观察实物, 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或体积。

(1) 操作演示。让每个学生拿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 沿着棱剪开, 看一看展开后的形状。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 (或正方体) 的表面积是什么?长方体 (或正方体) 的体积是什么?长方体 (或正方体) 的容积是什么?它与体积有什么异同? (2)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长方体 (或正方体) 的表面积是长方体 (或正方体) 6个面的总面积;长方体 (或正方体) 的体积是长方体 (或正方体) 所占空间的大小。

2. 通过迁移, 比较表面积和体积。

(1) 引导学生思考:计算长方体 (或正方体) 的表面积和体积, 分别需要测量哪些数据?计量单位分别是什么? (2) 引导学生小结:要计算长方体 (或正方体) 的表面积和体积, 都需测量长、宽、高;表面积的计量单位分别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体积的计量单位分别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3. 抓住特征, 比较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 (或模型) , 说一说怎样计算长方体 (或正方体) 的表面积和体积?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和公式有什么不同?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各应怎样计算, 避免让学生死记、死套公式。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表面积和体积这两个概念时, 要让学生指着实物或模型说, 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他们思维的广阔性。

三、演绎, 学有价值的数学,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011年版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不能依赖死记硬背, 而应以理解为基础, 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 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 抽象概括, 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学习数学知识, 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书本上的数学问题,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觉地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研究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如在教学“表面积的计算”之后, 可设计一节“香烟盒的包装”实践活动课。活动一:教师拿出一个香烟盒, 在桌上摆一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有几种摆法?哪一种摆法更稳当?为什么?活动二:教师拿出两个香烟盒, 将它们放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 新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香烟盒的表面积的和相比, 哪个小些?为什么? (2) 能摆出几种不同的长方体? (3) 哪种摆法表面积最小?为什么?活动三:动手操作, 小组合作。4人一组将10个香烟盒重新组合成一个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 选择一种你认为最省包装纸的方法, 并计算出香烟盒包装纸的面积。 (2) 你的包装与实际包装的香烟盒相比, 谁的包装更合理?为什么? (3)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发现:如果物体遮住的面积越大, 剩下的面积就越小, 所需要的包装纸就越少。

16.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教案 篇十六

关键词:长方体;正方体;面积;数形结合

教师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时,要透彻掌握教学目标以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认知“体”与“平面图形”的差别。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自主探究,实现学生对体的基本认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设计正确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并全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学生自主探索,完成对“体”的初步认知

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行自主探究,能够更深层次地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

课前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剪刀、直尺。

在课程的开始,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然后将自己得到的结论记录下来。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将纸盒沿着棱剪开,再继续观察。这个时候学生会很容易地发现纸盒变成了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发现展开后的图形分别对应着原来的哪个部分,从而得到长方体、正方体分别有十二条棱、六个面,通过研究发现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有正方形,而且每个面都相等;长方体也有六个面,但是只有对面相等。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足自己动手实践的时间,这样一来,不但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了新课改的要求。

二、实际操作,探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完成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知之后,接下来学生掌握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变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含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要紧密联系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初步认知。

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学生了解到它们是由六个面构成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形放在黑板上,让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一个纸盒需要多少材料?通过以前对长方形面积和正方形面积的学习,学生非常容易就会联想到把六个面的面积加到一起就是制作纸盒的面积。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总结出每个面和长、宽、高的联系,见下图:

a×c=前面的面积(或者后面的面积),a×b=底面的面积(或者上面的面积),b×c=右侧面的面积(左侧面的面积),因为对面的面积相等,把这三个面的面积(a×c+a×b+b×c)×2=六个面的面积;正方体是完全六个相等的面,所以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以六就是正方体的面积。学生导出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再启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遇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例如鱼缸和烟囱,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这两种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对实际生活的了解,知道鱼缸有五个面,所以计算的时候要排除一个面,而烟囱有四个面,要适当减去两个面。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教学策略:首先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把抽象思维转变为具体事物的研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操作对象,易于学生的理解。其次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学生自己实际操作:剪、量、看、算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引导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汲取。再次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实例结合,告知学生数学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有关数学教学策略的分析

数学提倡的“数形结合”的思想,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数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是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变,虽然学生以前学习过正方形和长方形,但是空间的立体图形的思维还没有真正的形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掌握规律的目的。

随着高科技在教学上的应用,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立体图形,从而增加学生的立体感,以便更好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思想应该贯穿于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发散学生思维,全面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是一个重点,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要本着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做到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实际教学不断地积累经验,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不断完善。相信通过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一定会迈向一个新台阶。

17.《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教案 篇十七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并且能总结出它们的简便计算公式;

2、学生能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由来,并且能灵活运用在实际问题中;

3、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难点:理解长方形何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公式由来,并且能够根据特定的条件求出其中的数量。

三、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卡片,练习单,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看看我们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卡片。你认识它们吗? 生:认识,它们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光知道它们的名字可不算真正的认识哦,你能说说它们具体有什么特点吗?(指名回答)生:长方形的四个角是直角,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个角是直角,四边相等。师:嗯,你回答得真好。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才算是真正认识。给你点赞!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长,谁能说说什么是周长? 生:周长就是边线一周的总长度。师:那你猜猜这节课我们会学什么?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师:没错,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请你们利用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在练习单上完成以下任务:(1)在练习单的相应位置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线;(2)用尺子量一量边线各边的长度,并且标注在边线旁边。

2、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个长方形卡片的边线,它由几条边组成的?分别是多长? 生:它由四条边组成,长度分别是5厘米、5厘米、3厘米、3厘米。

师:那你有什么办法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请你在练习单上完成长方形卡片的周长计算。(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计算。)(给学生大约3分钟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完成得怎么样啦?现在先前后桌同学讨论,交流一下你的结果和方法。看看谁的计算方法最好。(1分钟后指名同学分享做法,可上讲台投影展示)在学生作业展示的过程中进行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做法:3+5+3+5=16(厘米)

第二种做法:3×2+5×2=16(厘米)(或3+3+5++5=16(厘米))第三种做法:(3+5)×2=16(厘米)

其中第三种做法学生可能不易想到,可以借助课件动画进行演示。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还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先列式。你们知道这里的(3+5)是什么吗?对,是一组长+宽。那一组长+宽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看看,这个长方形的边线有几组长+宽?所以两组长+宽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同意吗?反过来,周长的一半就是一

列式板书 组(长+宽)的长度。指导同学用手比划,一边比划一边说。)

师:所以我们可以给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总结出一个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师:谁能说说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指名回答)

生:因为两组长+宽就是长方形的周长,2个长+宽,就是长+宽的2倍。所以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师:你说得真好,还有没有其他能像某某一样这样说吗? 生:…

3、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同学们,你们算算正方形卡片的周长是多少?想想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

(两分钟后指名同学展示作业情况)师: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你的做法的?

做法一:3+3+3+3=12(厘米)做法二:3×4=12(厘米)

提问:你为什么这样算?哪种方法更简单?

生:第二种做法更简单,因为有4个3相加,用乘法比较简便。

师:同学们,也就是说正方形的4个边长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那我们可以归纳: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和学生一起总结)

4、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刚刚的学习,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简便了吗? 生: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知识巩固与应用

1、《想想做做》第一题:计算下列图形的周长(提示同学们要注意单位)

2、思考题:

(1)

1、小明用一根2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边长=周长÷4)

(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0米,长是3米。它的宽有多长?(一组(长+宽)的长度是周长的一半。)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你有什么收获要和大家分享的吗?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长方形卡片的周长:

正方形卡片的周长: 第一种做法:3+5+3+5=16(厘米)3×4=12(厘米)

第二种做法:3×2+5×2=16(厘米)

正方形的边线长由4条长度 第三种做法:(3+5)×2=16(厘米)

相等的边组成,所以它的周长 长方形的边线长由两组(长+宽)组成,是边长的4倍。所以它的周长是(长+宽)的2倍。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18.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教案 篇十八

认图形

教学内容

1、 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重点、难点

1、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2、 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3、 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

教学要求

1、 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地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加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第六周星期五第三节--.03--28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42页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画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使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加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

积木钉子板、水彩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些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认识一些图形。(板书:认图形)

二、新授

1、搭积木

(1)每一组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套积木,请小朋友自己动手搭一搭。分小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拼搭的情况。

(2)提问,观察拼搭的积木,想一想在拼搭的积木中哪些是已经认识的,哪些还不认识?

(3)分类:

教师从中取出1个长方体,让学生说出名称并要求学生把拼搭中的所长方体都拿出来放在一起。

学生用类似的方法,把拼搭的积木进行分类。学生分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类的情况。

汇报分类结果,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4)认识平面

①首先观察长方体,观察各块长方体积木正向着我们的那个面,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说明: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个面,这样的一个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形。

板书:

长方形

观察长方体的每一个面与黑板上画的长方形一样吗?

②观察正方体,观察各块正方体积木正向着我们的那个面。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正方形。说明: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个面。这样的一个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

板书:正方形

观察正方体的每个面与黑板上的正方形一样吗?

③观察圆柱。观察圆柱一个正向着我们的那个底面,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说明: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个面。这们的一个面我们把它叫做圆。

板书:圆

观察圆柱的两个底面与黑板上面的圆一样吗?

3、 说出下面图形的名称。

先指名说出图形的名称,同桌同学再互相认一认。

3、小结。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一题图,看一看图中的小男孩是怎样用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画图形的?

(2)学生照样子画一画,每画出一个图形,说一说图形的名称?学生画图,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想一想:画长方形可以利用哪种几何形体?画正方形和圆呢?

2、完成“想想做做”2。

(1)出示第2题图,仔细观察,说说图中哪些物体的画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2)在我们的教室里找一找,说说教室里哪些物体的画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3、完成“想想做做”3。

(1)出示第3题图,边看图边想:钉子板上围成的是什么图形?怎样围的?你也会围吗?

(2)学生自己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在钉子板上能围出圆吗?让学生去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

4、完成“想想做做”4。

(1)先让学生在方格约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2)通过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你了解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哪些特征?

四、作业布置。

19.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教案 篇十九

在复习课上,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复习、自觉地梳理知识, 是衡量复习课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一般地说, 教师为了达到复习量的高密度, 往往在课前精心选择习题, 然后在课堂复习时, 将大量的习题呈现给学生, 似乎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课堂实践表明, 教师的一片苦心, 并不能换来学生的认真态度, 有时学生的“反感”情绪则会抵制练习的密度。为此, 教师也感到十分苦恼。

复习课是再现学习的过程, 将已学知识加以梳理, 纳入整体系统之中。要想让学生保持新授课时的那种“新”“动”的滋味, 笔者在“长、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复习与整理中, 不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做题这唯一的形式上, 而是利用学生平时做题时产生的错误, 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错因、解决问题。

对此, 笔者尝试把学生平时容易出现的错误以及比较有代表的错题归类,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说出错因, 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 他们分析错例和处理错例的能力就逐步增强。因此, 笔者把复习课的基本环节分为出示错例—分析错因—解决措施—拓展应用四个步骤。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为学生学习梯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打基础, 在面积的学习过程中, 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本单元包括的知识点有:面积单位、面积的计算方法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在出示错例中, 培养学生分析错因的能力,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分析错因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审题的好习惯。

3.在复习整理中,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 能够正确利用错误。

【教学过程】

今天这节数学课, 要从我们昨天做的关于“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练习题说起。我们先一起来回忆这道题。

一、运用概念, 灵活解题 (慢慢读题, 仔细观察)

(一) 错例展示

1. 出示习题。

张大伯利用篱笆靠一面墙围成一个羊圈 (如下图) , 算出这个羊圈的面积。篱笆全长多少米?

2. 想一想你是怎么做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之前自己的做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面我们来听一听××所使用的方法。

【预设:求面积就是长乘宽, 求周长就是长加宽的和乘2。我这道题算错了, 应该再减去一个宽。我做题时着急, 所以没看清题就写了。】

3. 小结如何审题。

其他同学, 你们在做题时, 有没有没看清题就做, 结果做错了?那你觉得以后读题时, 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慢慢读题, 仔细看图, 我们就不会把“一面靠墙”这个重要的信息丢掉了。 (板书:慢慢读题, 仔细观察)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错误, 让学生自己分析错误的原因, 提示学生要慢慢读题、仔细观察, 同时让学生感受分析自己的错误能够帮助自己成长。)

(二) 对应训练

请做试卷上的第一题, 就按照我们对自己的提示认真完成这道题。 (出示习题)

找一个错例让学生说过程。 (写出错例)

【预设:40÷2-10=10m 10×10=100m2。】

请××说说思考的过程, 其他同学认真听, 听完后可以向他提问, 或表达你自己的观点。

【预设:40是三边的长, 不是四边的长。】

请你仔细看看题, 同意他的方法吗?谁和××的方法一样, 都是把40米当成了四条边的长。那请你作为大家的代表, 在图上指一指, 40米到底在哪?其他同学注意看, 你们同意吗?他帮助你找到了错误的原因,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有没有和他错得不一样的?说说你是怎么错的。那你现在会改了吗?

谁把答案说一说?直接列式。

小结:以上两道题, 都是长方形的变形题, 错例提示我们, 利用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解决问题时, 要慢慢读题, 仔细观察, 考虑实际情况, 不要乱套公式。

(设计意图:根据上面错误率比较高的题, 设计了例2, 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利用学生课堂上生成的错误, 让学生自己分析错误的原因,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

二、转化信息, 解决问题 (圈圈重点, 做好标记)

这里还有一道和长方形周长有关的题, 也是我们做过的题, 大家看一看。

(一) 错例一:没有统一单位

下面请樊明冲同学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请你仔细看看, 有一个小问题, 你们发现了吗?我们一定要注意单位统一, 这是我们做题时最容易出错的一个问题, 老师有时都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

我们可以把重点的词语圈出来, 这样就可以提示我们单位要统一。

老师把这个小妙招写在黑板上。 (板书:圈圈重点)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错误, 让学生通过观察, 发现单位统一的问题, 同时提出小妙招, 可以圈圈重点, 这样学生在审题时, 就会用上这一妙招。)

(二) 错例二:丢掉信息

我们再看看支明迪是怎么做的。请支明迪到前面来和大家说说想法, 其他同学注意听, 可以提出你的问题。

1. 现在你就是老师, 要把题给大家讲明白。

2. 这回你明白了吗?刚才你是哪里出现问题了?

你可不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方法避免漏掉题中的信息呢?在图上标数, 可以把5分米写在图上。 (板书:做好标记)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错误, 让学生通过观察, 分析问题, 同时使用小妙招, 可以做标记, 在做题时提示自己, 帮助理解题意。)

(三) 小结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位同学的方法, 支明迪是利用长方形公式解决的, 樊明冲是抓住了周长概念的本质, 发现8根小棒的长就是图形的周长, 这两种方法都是可取的。最主要的是, 他们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两个好办法。用上我们刚刚找到的好办法审题, 就是慢审题 (板书) , 这样在解决问题时, 你们的正确率一定会更高。

(设计意图:适时的总结提升, 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对比, 学生能够明白在求周长时, 可以利用周长的概念, 也可以利用公式解答。)

现在请你慢慢读题, 仔细观察, 重新读一遍题, 把你认为重点的词、信息圈一圈、标一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小妙招重新审题, 强化学生的审题能力。)

三、巧妙操作, 解决问题

(一) 发现错因, 寻找策略

在试卷上还有一道我们昨天做过的题, 现在请你用上刚才的办法审一遍这道题。回忆一下这道题你当时怎么做的?老师这里有两位同学的解题过程。

师:出示: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 拼成一个长方形, 它的周长是24厘米 (如图) , 原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判断一下做得对不对, 小组讨论一下错误的原因, 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帮我们理解题意呢?

你们分析的错因和他们一样吗?想到解决的办法了吗?拼一拼。这样的题, 通过拼一拼, 我们发现拼完后的周长不是原图形的周长。 (板书:拼一拼)

(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判断, 发现错误, 分析错因, 找到解决的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错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实际操作, 解决问题

现在请你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三个长方形 (一个为长12、宽10, 另外两个长10、宽5) , 小组合作, 从中选取两个或三个长方形, 拼一拼, 求出新图形的周长。 (出示幻灯片)

找不同组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写上周长。

我们来判断一下他们的答案是否正确。

小结:通过刚才拼一拼的方法, 你们拼出了不一样的图形, 还能自己编题, 真是了不起。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开放拓展的题, 根据上一道题, 学生提到了可以拼一拼的方法, 帮助自己理解题意, 这时给学生提供空间,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图形, 拼出新的长方形。自己编题, 自己解答,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四、实际操作, 选择答案

过渡:刚才你们用长方形拼出了新的图形, 现在给你们两个正方形, 像这样放在桌子上, 想一想, 被盖住的面积是多少呢?现在给出三个答案, 你准备选择几?

有两张边长都是10厘米的正方形纸, 将它们重叠地摆放在桌子上, 重叠部分是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桌面上被盖住部分的面积是 () 。

(1) 10×10×2=200 (平方厘米)

(2) 10×10×2-4×4=184 (平方厘米)

(3) 10×10×2-4×4×2=168 (平方厘米)

(有选 (3) 的, 也有选 (2) 的)

怎样验证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拼一拼、剪一剪)

我们先来看 (3) , 10×10×2是两个正方形的面积, 再减去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应该是这样。发现中间部分没有了。 (3) 行吗?再来看看 (2) , 减去一个正方形的面积, 我们看一看。所以选择 (2) 。

刚才, 利用你们说的剪一剪的方法, 验证了你们的想法是正确的。 (板书:剪一剪)

看来拼一拼、剪一剪可以让我们手中的图形千变万化, 多么神奇呀。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题意, 要注意我们不能乱操作, 要根据题意操作, 我们给这种操作起个名字叫巧操作。 (板书:巧操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 判断出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也是提示学生在做题时, 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帮助自己理解题意。)

五、实际画图, 解决问题

过渡:刚才我们做的题都是图文结合的题, 在日常练习中, 我们还常常会遇到纯文字的题目。

出示题:从一张长18厘米、宽10厘米的电光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剩余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剩余部分的周长是多少?

要解决这样的题,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理解题意呢? (画一画)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 当遇到纯文字题时, 可以通过动手操作、画图等多种方法帮助自己理解题意。)

六、总结全课, 谈谈收获 (略)

【课后反思】

一、利用学生的错误,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自己的错误, 找到错误的原因, 找到审题的方法。慢审题、巧操作, 是根据具体的问题和学情, 让学生有效解答的解题策略。慢审题里面包括慢慢读题、仔细观察、圈圈重点、做好标记;巧操作里面包括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

二、利用学生的错误, 培养学生分析错因的能力

日常学习中, 学生每次拿到错题都不看, 直接改, 交过来还是错的, 甚至和之前错的一样。教师经常会说, 你看看之前你怎么错的, 改了半天, 还是错的。我们让学生看错题, 看什么呢?通过对错题的分析, 学生发现, 原来错题是有用的, 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找到错因, 在改题时, 就知道怎么改了, 还能提示自己以后做同类型的题怎么做, 提升做题的正确率。

三、利用学生的错误,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

上一篇:金融学多选下一篇:保安犯错检讨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