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

2024-09-14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精选12篇)

1.《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 篇一

农业科教动态(2014年第2期)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2014年3月10日

编者按:为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美丽乡村创建三大重点工程,搭建长期、稳定、高效的技术支撑平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持续提高,农业部决定从2014年起在全国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张桃林副部长在方案上明确批示:“很好!望科学规划布局、精心设计部署、扎实有效实施、形成长效机制”。现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发布,请各有关单位参阅并落实相关工作。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业部决定从2014年起在全国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基地”)。通过创新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建立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助推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美丽乡村创建三大工程有效实施,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

一、建设目标

紧紧围绕部党组中心工作和“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目标任务,遵循“体系工作法”,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美丽乡村创建三大工程为重点,在综合考虑我国农业区划和农牧渔优势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优先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试点市县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县、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等现有基地资源,遴选建设100个区域代表性强、产业链条完整、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有特点的创新基地。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明确目标任务、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绩效管理,促进科技与生产、集成与示范、培训与推广的紧密结合,力争把创新基地建成科学研究试验田、人员培训观摩田、生态农业样板田和农业决策参考田。

二、建设原则

(一)统筹规划,建设综合性基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创新基地建设进行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以区域主导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建设集自主创新、集成示范、推广应用、教育培训、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致力于解决全产业链各关键环节的技术难题。

(二)立足现有,建设永久性基地。依托现有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继承已有农业科技成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完善功能,将创新基地建成综合为主、各具特色的永久性基地。在全国发挥农业科技引领示范、辐射带动的功效。

(三)择优委托,建设开放性基地。遵照创新基地建设总体

规划,紧紧依靠中央和地方各有关单位,择优确定创新基地建设主体和共建单位。创新运行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创新基地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研发成果和信息平台等向社会开放,加快形成社会各方力量联合攻关、协同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格局。

三、建设任务

(一)抓好“四个一”。一是制定一个规划。根据每个创新基地的功能定位和服务需求,分别制定到“十三五”末的建设规划,明确科技创新目标、技术集成方向、推广服务重点、人员培训模式、组织管理制度等具体建设内容,引导创新基地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二是组建一支专家队伍。根据创新基地建设需求,组建一支由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相关企业等人员共同参与的专家团队。在首席专家的带领下,对基地农业产业发展、科学技术试验示范、农民生活条件改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方面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和日常指导。三是集成示范一批技术。根据创新基地服务主导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在充分梳理、继承现有科技成果的基础上,集成组装并示范应用一批技术,切实解决当前国家或区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科技问题。四是对接一个企业。立足主导产业发展特点,通过市场手段,促进每个创新基地(企业性质的创新基地除外)至少与一个企业有机对接,充分发挥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带动产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二)构建“五个机制”。一是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政府择优委托的科研立项机制。农业部和地方政府组织各建设单位

开展科技需求调研,明确科研目标,确定重点任务,制定建设规划,合力解决产业发展瓶颈问题。二是建立以首席专家为创新基地主要负责人的业务指导机制。农业部和地方政府根据创新基地发展需要,以建设依托单位为主,确定创新基地首席专家。首席专家负责创新基地的科研示范、人员培训和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总体安排和业务指导。三是建立以“政府+基地+专家(农技员)+企业(规模经营组织)+农民”模式为主的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地方政府主导,将农民需要的技术在创新基地中进行研发、集成试验示范,由科技专家或基层农技员将该技术推广到企业或其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技术用户,进而辐射到普通农民。四是建立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绩效管理机制。制定创新基地绩效管理办法,将创新基地促进国家或所在区域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量化,并做到奖罚分明,引导创新基地的各建设单位和人员全心全意为产业服务、为农民服务。五是建立以政府引导性支持和社会多元化投入相结合的自我发展机制。农业部和地方政府在创新基地建设政策上给予更多支持,组织相关的各级各类科研和推广项目向创新基地予以倾斜,并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创新基地将不断强化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创新工作,积极吸引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投入创新基地建设,促进创新基地高效可持续发展。

四、基本条件

—基地主体。基地建设主体可为县级政府农业部门或农业科研单位、教学单位、推广单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

场等规模经营组织。

—基地规模。基地应具有较大规模的、长期固定的集科研、示范、推广、培训功能于一身的场地以及必要的生活设施、试验器材、培训设备和现代化通讯手段。

—智力支撑。基地应具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齐全的、能够长期提供支撑的技术团队。

—研发实力。基地应具有各级各类科研或推广项目的实施基础,能够系统解决当地主导产业链条中各关键环节的共性技术问题,并已有成型集成技术正在示范、推广、应用。

—联企共建。基地应具有与企业合作的经验,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责权利清晰合理,且正在与至少1家企业合作。

—政府扶持。基地所在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积极整合资源、探索机制、加大投入,切实在衔接科研和推广体系工作方面成效显著。

五、遴选程序

(一)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制定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组织部内各有关司局、事业单位以及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实施方案和现有基地基础协商产生创新基地。

(二)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对协商产生的创新基地进行汇总、分析,并开展全面调研、论证,提出100个创新基地建设名单。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的前提下,确定名单并进行社会公示。

六、进度安排

2014年2-3月,完成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起草工作。2014年3-4月,完成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和创新

基地推荐工作。

2014年4-5月,完成创新基地调研和论证工作。2014年5-6月,完成100个创新基地的认定工作。2014年6-8月,完成100个创新基地建设规划工作。2014年8-9月,完成创新基地运行管理办法制定工作。2014年9-12月,完成创新基地的阶段性总结、宣传和明年的工作计划。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唐珂司长总牵头,刘艳副司长、杨礼胜副巡视员负责创新基地建设规划、遴选、挂牌、运行管理等具体指导工作。技术推广处、条件建设处负责具体工作,各处配合。设立专门工作小组,负责起草创新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实施方案以及开展相关调研等工作。各分工安排要做到定期督办,及时汇报进展。各省(区、市)及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科教单位要设专人负责相关具体工作,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二)明确权责分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负责创新基地建设统筹规划,制订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加强政策、项目扶持,遴选和考核基地,指导协调基地运行管理中有关重大问题。地方农业部门,负责创新基地推荐,委托创新基地开展相关研究、推广、培训等工作,对基地日常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管。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协调提供基地建设用地和其他配套设施,协调落实基地应享有的财政、税收、信贷、保险等有关扶持政策,及时协调解决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中的有关问题。农业科研教学

推广单位,负责牵头组建专家团队,制定基地发展规划和技术方案,提供有关科研成果及技术指导、培训与推广服务;依法获得相应知识产权及成果转让或投资收益。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负责收集提供有关技术需求,承接创新基地科技成果并大面积示范推广,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并享有经营收益,按照法律法规及约定方案将产生的部分效益合理返回基地。

(三)加强资源整合。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安排、延伸绩效管理等措施,加强农业科教环能系统资源向创新基地倾斜整合。推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948计划、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等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推广、资环和能源生态项目,在顶层设计上,以择优委托的形式强化对创新基地建设的支持。引导国家各级各类涉及农业生产、质量保障、信息服务、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项目资源和科技成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创新基地倾斜、延伸,切实提高创新基地的示范带动能力和效率。

(四)加强绩效管理。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全程跟踪检查创新基地从选择到建设的各项工作,对创新基地的组织领导和产业链、创新链、管理链中各环节进行全面督促指导。创新基地建设质量和运行成效将和相关农业科技类、农业资源环保和农村能源类项目的绩效考评工作挂钩,切实保证创新基地发挥其应有功能,并取得切实成效。

2.《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 篇二

1 中医治未病政策机制创新的重大意义

1.1 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行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于保障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对医源性疾病、化学药物毒副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绿色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医药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内在的文化认同使中医“治未病”思想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各种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养生保健方法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2]。中医治未病是以预防为主、关口前移,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3],“我的健康我做主”,这不但是老百姓真正的期盼,也是贯彻“预防为主”战略方针的具体行动。

1.2 是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医疗费用的持续增长,对有限的社会资源提出了严峻挑战,“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4]。同时,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疾病谱中比重加大等因素的影响,给现有的医疗保障模式和体系带来压力和挑战。从世界范围看,即使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基于现代医学和以巨额财政补贴为代价的医疗健康保障模式,也被认为是“供不起和不可持续的医学”[5]。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是“穷国办大卫生”[2]。因此,必须将有限的卫生资源投放到那些最具有成本效益的服务中去[6]。通过中医“治未病”,防患于未然,使人们不生病、少生病或延缓发病,就是最具成本效果的服务之一[6]。

1.3 是实施“健康中国”伟大战略的重要抓手

现阶段我国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仍然较差,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严峻挑战。为此,政府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中国”战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健康公平性,实现社会经济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公共政策为落脚点,以重大专项、重大工程为切入点的国家战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有助于全面改善国民健康,确保医改成果为人民共享,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充分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坚持预防为主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四个基本原则之一[7]。中医治未病以其独具特色的先进理念、丰富多彩的特色技术、历史悠久的深远影响,必将成为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故积极探索中医治未病政策机制创新对于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4是弘扬中医治未病理论和技术的重大举措

中医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预防思想[8]。中医治未病是指通过治理调养体质,增强个体抗病能力,防止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变的方法,其内容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9]。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长期以来在保障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人们身心健康中发挥着独特作用[10]。中医“治未病”思想被国际上称为“最先进”、“最超前”的思维,它将人的认识带入“无病世界”、“无医世界”的高境界。国际上于20世纪末,围绕医学目的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大讨论,所得的共识是“好的医生应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而不仅是把病治好的医生”,“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11]。这与中医“治未病”之目的不谋而合[12]。随着人民群众健康观念的变化、医学模式转变和医学目的调整,中医治未病理念和预防保健实践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治未病工作,自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工作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中医治未病理念尚未全面普及,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量较小、面较窄,服务模式和体系不完善,服务手段和形式单一,专业技术队伍缺乏等问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13]。积极探索中医治未病政策机制创新,深入推进中医“治未病”工作,必将使中医“治未病”理论和技术得到全面继承,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 中医治未病政策机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开展中医治未病政策机制创新,必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以全面促进人民健康,提高健康的公平性,实现社会经济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预防为主”,实现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挖掘改革潜力,破解发展难题;按照“以人为本、统筹推进,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原则。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积极探索中医治未病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促进中医治未病现代化,让中医治未病深入参与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领域,突破中医治未病事业发展瓶颈。积极探索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指导的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新型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构建中医治未病服务供给体系,完善服务技术(产品)体系,建立服务支持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3 中医治未病政策机制创新的目标任务

3.1 探索中医治未病新都模式(简称“1233工程”)

构建中医治未病服务提供体系,完善服务技术(产品)体系,实施中医治未病“1233工程”建设。即建设1个中心:中医治未病中心;打造2个平台:中医治未病供给端联盟、中医健康云平台;创新3个模式:混合所有制模式、连锁经营模式、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探索3个结合:中医治未病与基因技术、免疫技术、智能化技术相结合。

3.1.1 建立一个中心

通过创新混合所有制模式,由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引入社会资本、技术、管理模式、营运机制建设中医治未病中心,制订中医治未病服务技术方案和服务流程。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中医治未病中心的运营监管。

3.1.2 打造两个平台

即中医治未病供给端联盟和中医健康云平台。通过打造两个平台,建立新都区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具体为健康检测与评估、健康指导与监测、健康干预与维护六大服务模块。

3.1.2. 1 打造中医治未病供给端联盟。

由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联合社会资本建立新都区中医治未病中心,建成新都区中医治未病健康教育、科研培训、业务指导中心,并与各基层中医治未病工作站签订“中医治未病服务合作协议”,成立中医治未病供给端联盟,与当地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向居民提供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

3.1.2. 2 打造中医健康云平台。

由新都区中医治未病中心主导,开发中医治未病信息平台和后端医师平台;联合智能健康检测设备厂家,开发前端健康感知平台;实现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移动设备上线,实现移动健康管理。

3.1.3 创新3个模式

3.1.3. 1 创新混合所有制模式。

以混合所有制和产业化为推手,把中医治未病体系从公立医院体系剥离,借助生产企业、中医药高校、科研机构、中医院的学术技术成果,形成独立的运行机构。

3.1.3. 2 创新连锁经营模式。

以中医治未病中心为基础,探索创新中医治未病连锁经营模式,实现“标识标牌、技术服务、经营管理、服务理念”四统一,坚持“简单化、专业化、标准化”三化管理。

3.1.3. 3 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

在中医治未病中心实现生产、学术、科研、运用一体化模式,激发中医治未病中心内部人才的能动性、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中医治未病服务质量。

3.1.4 探索3个结合

3.1.4. 1 中医治未病与基因技术相结合。

应用于健康检测与评估。在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健康状态评估等项目的基础上,应用基因检测技术,开展基因筛查服务,对于高危人群利用中医健康云平台进行实时服务跟踪,指导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

3.1.4. 2 中医治未病与免疫技术相结合。

在广泛开展针刺、灸法、拔罐、推拿、刮痧等中医特色干预技术的基础上,应用免疫技术,调节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平衡,提高对“未病”人群健康干预与健康维护的质量。

3.1.4. 3 中医治未病与智能化技术相结合。

实现移动健康管理。通过运用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把治未病服务延伸至家庭,实现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服务的一体化。

3.2 建立中医治未病服务支持体系

探索建立中医治未病工作运行新机制,加强治未病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播,建立政策保障制度,推动健康保险创新,为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开展提供支撑。

3.3 探索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联动机制

创新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式,将中医治未病中心、中医治未病供给端联盟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联动起来,探索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联动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方法、途径、机制和模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互补不足,构建开放性的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联动体系。

3.4 建立中医治未病服务评价体系

根据健康服务效果评价的常用原则和方法,探索建立中医治未病服务评价体系,即干预健康状态成效评价、中医治未病内部绩效评价和外部绩效评价;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效果评估研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4 中医治未病政策机制创新的保障措施

4.1 政府引导

新都区政府成立了由区长为组长的“成都市新都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卫计局,办公室主任由区卫计局党委书记、局长兼任,负责协调日常工作。

4.2 部门协作

明确区政府办公室、区委编办、区目督办、区卫计局、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政府法制办、区人社局(区医保局)、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的责任,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协同配合。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组织、指导、协调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4.3 市场驱动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一方面引入社会资本,采用混合所有制模式,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引导和激发需求。

4.4 多方参与

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养生保健机构、商业保险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另一方面,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密切合作,最终确保中医治未病工作顺利推进。

3.《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 篇三

当前,厦门市委、市政府正以金戈铁马、狂飙突进之势,扎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做强做大经济特区。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有利于厦门市走一条规模效益并举的发展道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基础

国际上创新型城市发展的路径与模式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文化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主要通过文化艺术创新实现城市的新生和繁荣,代表城市有巴黎、赫尔辛基等;第二类是服务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主要通过不断创造新的服务,充分满足人们的交通、购物、娱乐、休闲、安全、教育等各种需求而获得持续发展,代表城市有柏林、东京等;第三类是科技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拥有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具有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和明显的产业优势,是在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大潮和当代先进科技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础上,脱颖而出的新型城市形态,代表城市有加拿大的渥太华、美国的奥斯汀、韩国的大田等。

特区建设25年来,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功能完善的创新体系。目前,厦门市已初步建立起包括知识、技术、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在内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企业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到2005年底,全市已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企业技术中心35家,其中国家级的有5家,省级的有18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得到有力推动,已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孵化服务的各类机构不断涌现,全市拥有各类综合、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其中国家级创业中心2家;科技中介机构蓬勃发展,全市技术贸易机构达到250家。

发展迅猛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支撑和带动厦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250家,完成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3%。光电、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05年创造的工业产值大致为100亿元、30亿元和15亿元,亿元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成为国家第一批四大基地之一。同时,涌现出一大批知名企业和品牌,在软件产业方面,东南融通、巨龙软件、厦门精图、美亚柏科等软件企业已在国内的金融、公安、社保、地理信息等行业平台软件和手机、彩电、自控产品等嵌入式应用软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在信息技术服务产业方面,中国频道是亚洲排名第一的域名注册商,一级域名拥有量682640个,占全国总量的44%,二级域名拥有量86883个,占全国总量的25%。

富有吸引力的创新环境。科技园区(开发区)载体建设日新月异,“个五”期间,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实施“一区多园”战略,园区面积在岛内、岛外实现了同步扩张,已扩大到13.75平方公里,成为全市技术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2005年,火炬高新区实现工业产值58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7.8%,“十五”期间五年年均增长38.570。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持续增加,2005年科技投入达3.23亿元,占市本级可支配财力的3.9270,2006年安排科技投入3.63亿元,占市本级可供安排财力的4.19%,增幅比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高出59.91个百分点;科技投入以扶持产业科技项目为重点,5年间共资助33项重大产业化项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引进和激励人才的优惠政策,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组建了留学生创业园、台湾学者创业园、大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机构作为引进吸收人才的基地;到2005年,留学生创业园共引进留学生企业210家,全市共成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1个。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其它先进城市相比,厦门市在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力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需要在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进程中认真加以解决,主要体现为:优势学科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程度比较低;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品牌和产品比较少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渠道仍不够畅通;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等。

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构想

“十一五”期间,厦门市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主要思路是通过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设施和平台,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在迅速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一、夯实创新型城市的产业基础。

在制造业方面,重点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继续巩固壮大电子、机械、化工等三大制造业支柱,并通过进一步降低资源和环境压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光电子、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使其成为厦门经济新的增长点;利用高新技术改造食品、包装、服装、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提高其产品附加值。在服务业方面,重点是应用信息化技术发展物流、旅游、金融、商贸、文化、教育、医疗以及社区安全服务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形成安全、舒适、高效、节能的现代服务体系。在农业方面,重点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从城郊型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二、健全区域创新体系。

在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方面,重点是围绕制造业三大支柱、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综合科学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知识创新基地,开展基础应用和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面,重点是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企业或行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中试基地等,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能力;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在厦门开设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鼓励企业通过本地化研发升级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为突破技术壁垒的研发活动;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科技企业。

三、完善创新设施平台。

在成果转化创新体系建设方面,重点是按照投入多元化、服务专业化的原则,将火炬高新区、中科高科技产业基地、厦门知识产权转化基地等科技园区建成为成果转化基地;支持企业、高校、行业协会和其他投资主体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聚集科技人员转化科研成果。

在中介服务创新体系建设方面,重点是完善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评估、交易等配套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加快建立科技信用和监理体系,建立厦门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培育专业化的科技经纪人队伍。

在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重点是依托知名大学和行业内的技术领先企业,构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和大学技术研发环境的共享、信息交流渠道的共享、高端智力资源的共享、共性技术成果的共享。

在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重点是整合全市科技情报资源,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针对主要出口市场存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建立相关的信息预报服务平台,辅导企业采取各种应对措施。

四、优化创新环境。

在投融资体系建设方面,重点是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和引导民间创业投资,培育创业投资市场,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到主板、二板市场乃至海外上市,形成多渠道的创业投资退出机制。

在健全人才机制方面,重点是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鼓励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鼓励科技型企业设立管理股和技术股,充分体现科技人员的劳动价值;以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带动人才引进和培育,在重点技术领域建立良好的研究环境,加大对重大科技项目的资金保障力度,吸引国内外的技术人才加盟,并通过项目实施培养本地技术人才;鼓励企业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支持厦门高校与本地企业以共建的形式,开展针对本地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重奖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在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和保护制度方面,重点是在全社会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观念,增强专利保护意识,支持国内企业积极应对国外专利在我国申请的抗诉。

4.《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 篇四

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新亮点、打造“创新厦门”的新力举――总投资达200亿元的厦门科技创新园7月4日全面开工建设。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于伟国宣布开工。厦门科技创新园计划5年内建成以科研为主的新型知识社区及低碳产业园区,打造成为海西重要的研发集聚区、创新先导区。市领导刘可清、陈修茂、徐模、杜明聪、叶重耕,市有关部门及相关区负责人,高新区领导王保民、由欣、卢琳兵等参加开工仪式。

厦门科技创新园位于厦门环东海域集美区与同安区交界处,北至潘涂村,南至学院路,东至滨海西大道,西至同集路,面积约为4.9平方公里。园区规划“一轴、一带、两核、四片、六心、多廊”的结构,功能布局由研发区、核心办公区、工业设计中心、综合配套区四大功能区构成。计划5年内建成,建成区约600万平方米,投资约200亿元,着力形成科研为主的新型知识社区,成为海西最重要的技术创新和研发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和输出基地、创业孵化和高素质人才集聚基地。最终成为厦门市产业研发机构的集中区,低碳城市试点的示范区,二、三产业共同推进的联动区,成为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化高地,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新亮点。

副市长叶重耕在致辞中说,厦门科技创新园是厦门市打好“五大战役”,实施岛内外一体化、三三产共推进,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将进一步营造我市研发带动产业发展的环境优势,增强我市科研创新和科技孵化能力。它的建设必将对厦门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建设厦门科技创新园是火炬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实现自我完善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施研发带动、创新驱动的推进器和实战平台。值得关注的是,以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为契机,厦门科技创新园以建设低碳产业园区为目标,以规划为切入点,在土地利用、绿色交通、水资源综合利用、能源规划、打造绿色宜居宜业、综合物理环境以及创新绿建筑等方面加以研究控制,在园区规划、建设和产业项目引进等各个阶段,都以低排入、高效率为原则,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产业和园区发展低碳化,使之成为厦门的低碳示范园区。

火炬高新区全力推动厦门科技创新园的建设,建设与招商同步推进,瞄准极具产业化能力的高层次研发机构,吸引一批国家大型科研院所、央企研发总部、跨国企业或行业区域性总部研发项目及大型产业化研发项目落户,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以研发带动产业发展。目前,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厦门节电新能源技术研发试验中心、中电科技30所“厦门分所暨产业化基地”、中船重工七二五所“厦门新材料研究院和产业基地”等一批高层次研发机构及项目已落户厦门科技创新园。中船重工七二五所厦门材料研究院及产业化项目总投资35亿元,将开展先进材料技术研发,快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中电科技三十所厦门分部及产业化项目,总投资26亿元,将开展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物联网、汽车电子等四大专业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成为厦门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海峡现代农研院投资10亿元以上,重点建设创意农业、碳汇经济、食品加工、精准园艺等四个研发中心,国家对台农业交流合作基地、两岸科技与信息交流基地等两个对台合作基地以及食品交易所、厦门碳交所等两个技术交易市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厦门节电新能源技术研发试验中心下设五个专项实验室,即节电节能技术实验室、新能源机房调温技术实验室、智能电网技术实验室、风电控制技术实验室和冶炼节电技术实验室,至2015年初步形成拥有200-400个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研发机构。

开工仪式上,火炬集团分别与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福州福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科技创新园8号楼、4号楼认购意向书。

5.《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 篇五

(2004-10-14)

http:///portal/site/site/portal/yuanlinjv/mhttemp.portal?contentId=43466&categoryId=5099&siteName=gardens&categoryCode=00101500300900

4二OOO年五月十一日,国家建设部发出建城[2000]106号文件,“关于印发《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通知”,其全文如下:

为做好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进一步规范国家园林城市的申报、考核及有关管理工作,我部制订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1.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

2.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抄送:各有关城市园林局

附件一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使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特制定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及城市绿化工作的方针政策,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开展范围

全国设市城市人民政府均可申报国家园林城市。

直辖市人民政府可申报国家园林城区。

三、申报条件

园林城市要建立申报制,凡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方可申报国家园林城市。

1、城市人民政府已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计划,并实施3年以上的;

2、城市人民政府对照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组织自检,认为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

3、已开展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活动的,需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称号。

四、申报程序

国家园林城市的评选每两年开展一次,申报时间为评选年的五月份前,命名时间为十月份以后。

1、由申报城市人民政府向建设部提出申请,并抄报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2、由所在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申报城市组织资格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向建设部提出意见。

五、申报材料

1、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情况的汇报;

2、所在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评审意见;

3、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市概况、城市建设、城市环境状况等有关情况的说明;

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批准文件及实施情况的说明;

5、城市园林绿化情况的说明(城市公园建设、绿地建设与养护管理、大环境绿化建设、城市全民义务植树情况、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苗圃建设、法制建设和行业管理情况、科研成果、机构设置与队伍建设、投融资情况、居住区绿化、创建园林式单位等群众性绿化活动开展情况及创建工作的有关资料等)。

六、考核办法

建设部接到申请后,对申报城市统一组织城市绿化航空遥感测试,根据航空遥感测试结果、环境质量指标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初审,初审合格的城市,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实地考核。

七、命名表彰

经考核符合标准的城市(城区),由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或“国家园林城区”,颁发奖牌和证书。

八、复查管理

对已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城区)”实行复查制,每五年复查一次,复查合格的,保留“国家园林城市(城区)”称号,对复查验收不合格的,给予警告,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撤消“国家园林城市(城区)”称号。

九、工作要求

创建园林城市(城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符合当前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形势需要地,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各城市要本着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搞好创建园林城市活动,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优美舒适的园林城市,是全社会性的共同责任,需要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避免搞“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搞突击、一阵风,要做到认识上真正统一,领导上真正重视,措施上真正一位,工作上真正务实,使创建园林城市活动扎扎实实、富有成效。

创建园林城市(城区),要注重科学规划,加强管理。是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讲求实效。要防止虚报、瞒报、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要量力而行,把好事办好,让百姓满意,让市民高兴。

附件二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一、组织管理(10分)

1、认真执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2、市政府领导重视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创建活动动员有力,组织保障、政策资金落实;

3、创建工作指导思想明确,实施措施有力;

4、结合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实际,创造出丰富经验,对全国有示范、推动作用;

5、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机构完善,职能明确,行业管理到位;

6、管理法规和制度健全、配套;

7、执法管理落实、有效,无非法侵占绿地、破环绿化成果的严重事件;

8、园林绿化科研队伍和资金落实,科研成效显著。

二、规划设计(10分)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完成,获批准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严格实施规划,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2、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及道路绿化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形成有机的完善系统;

3、编制完成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规划;

4、认真执行《公园设计规范》,城市园林的设计、建设、养护管理达到先进水平,景观效果好。

三、景观保护(8分)

1、突出城市文化和民族特色,保护历史文化措施有力,效果明显,文物古迹及其所处环境得到保护;

2、城市布局合理,建筑和谐,容貌美观;

3、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法规健全,古树名木保护建档立卡,责任落实,措施有力;

4、户外广告管理规范,制度健全完善,效果明显。

四、绿化建设(30分)

(一)指标管理

1、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成果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各项园林绿化指标最近五年逐年增长;

2、经遥感技术鉴定核实,城市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达到基本指标;

3、各城区间的绿化指标差距逐年缩小,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相差在5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差距在2平方米内。

(二)道路绿化

1、城市街道绿化按道路长度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5%和80%以上;

2、市区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

3、全市形成林荫路系统,道路绿化、美化具有本地区特点。江、河、湖、海等水体沿岸绿化良好,具有特色,形成城市特有的风光带。

(三)居住区绿化

1、新建居住小区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辟有休息活动园地,改造旧居住绿化面积也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25%;

2、全市园林式居住区占60%以上;

3、居住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资金落实,措施得当,绿化种植维护落实,设施保护完整。

(四)单位绿化

1、市内各单位重视庭院绿化美化。开展“园林式单位”评选活动,标准科学合理,制度严格,成效显著;

2、达标单位占70%以上,先进单位占20%以上;

3、各单位和居民个人积极开展庭院、阳台、屋顶、墙面、室内绿化及认养绿地等绿化美化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苗圃建设

1、全市生产绿地总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

2、城市各项绿化美化工程所用苗木自给率达80%以上,并且规格、质量符合城市绿化栽植工程需要;

3、园林植物引种、育种工作成绩显著,培育出一批适应当地条件的具有特性、抗性优良品种。

(六)城市全民义务植树

城市全民义务植树每年完成,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不低于85%,尽责率在80%以上。

(七)立体绿化

垂直绿化普遍开展,积极推广屋顶绿化,景观效果好。

五、园林建设(12分)

1、城市建设精品多,标志性设施有特色,水平高;

2、城市公园绿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匀,设施齐全,维护良好,特色鲜明;

3、公园设计突出植物景观,绿化面积应占陆地总面积为的70%以上,绿化种植植物群落富有特色,维护管理良好;

4、推行按绿地生物量考核绿地质量,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高,绿地维护管理良好;

5、城市广场建设要突出以植物造景为主,植物本配置要乔灌草相结合,建筑小品、城市雕塑要突出城市特色,与周围环境协调美观,充分展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

六、生态建设(15分)

1、城市大环境绿化扎实开展,效果明显,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环境,形成城市独有的独特自然、文化风貌;

2、按照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建设防护绿地,维护管理措施落实,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环境效益良好;

3、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扎实开展,效果明显;

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以上;

5、污水处理率35%以上;

6、城市大气污染指数达到二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三类以上;

7、城市规划区内的河、湖、渠全面整治改造,形成城市园林景观,效果显著;

七、市政建设(15分)

1、燃气普及率80%以上;

2、万人拥有公共交运车辆达10辆(标台)以上;

3、实施城市亮化工程,效果明显,城市主次干道灯光亮灯率97%以上;

4、人均拥有道路面积9平方米以上;

5、用水普及率98%以上;

6、水质综合合格率100%。

八、特别条款

1、经遥感技术鉴定核实,达不到基本指标,不予验收;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未编制,或未按规定获批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暂缓验收;

3、连续发生重大破坏绿化成果的行为,暂缓验收;

4、城市园林绿化单项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的,加1分;

5、城市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每高出2个百分点或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每高于1平

方米,加1分;最高加5分;

6、城市园林绿化基本指标最近五年逐年增加低于0.5%或0.5平方米,倒扣1分;

7、城市生产绿地总面积低于城市建成区面积的1.5%的,倒扣1分;

8、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机构不完善,行业管理职能不到位以及管理体制未理顺的,倒扣2分;

9、有严重破坏绿化成果的行为,视情况倒扣分。

园林城市基本指标表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人均公共绿地 秦岭淮撕河以南 6.5 7 8

秦岭淮撕河以北 6 6.5 7.5

绿地率(%)秦岭淮撕河以南 30 32 34

秦岭淮撕河以北 28 30 32

绿化覆盖率% 秦岭淮撕河以南 35 37 39

秦岭淮撕河以北 33 35 37

直辖市园林城区验收

基本指标按中等城市执行。以下项目不列入验收范围: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完成,获批准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得到实施和严格管理,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2、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及道路绿化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形成有机的完整的系统;

3、编制完成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植物物种多样性规划;

4、城市大环境绿化扎实开展,效果明显,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环境,形成城市独有的独特自然、文化风貌;

6.申论材料:建设创新型国家 篇六

一、专题材料

(一)“创新”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一切发展成就无不与创新紧紧联系在一起。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二)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据专家分析,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发明专利多。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性

(1)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2)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3)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

(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意味着未来几年,我们必须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要超过7%。实现这一目标归根到底还是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持。据测算,如果我们继续保持40%的投资率,要如期实现翻两番的目标,那么科技进步贡献率必须由当前的39%提高到60%,不断向创新型国家行列迈进。

(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一跃而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总体上依赖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创造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是它们的4~1O倍,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资源消耗量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46%。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样的发展难以为继;牺牲稀缺而宝贵的资源环境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这样的代价过于高昂。因此,只有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目前,1

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我国设备投资有60%以上要靠进口。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拿出来向国外支付专利费。总起来说,建设创新型国家,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是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实际的战略思想,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五)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工作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

(3)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形成军民高技术的共享和相互转移的良好格局。

(4)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与地方的科技力量有机结合,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

(5)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二、参考材料 【相关数据】

(1)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11月发布《2010年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报告称,在过去10年中,中国无论在科研经费、论文出版量还是人才培养上都取得了突出进步,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正在迅速成为推动全球科学与工程研究进步的重要力量。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研究人员比例、论文质量以及申请专利等方面,中国仍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报告发表后几天,中国自主研制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就登上了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的首位。

(2)“在过去的5年到10年,中国在学术研究、工业发展、创新以及科研政策领域正在快步赶上‘三强’,即美国、日本和欧盟,可以说,她在科研上的进步要比经济增长更加迅速,”《2010年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作者、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吕克·泽特对记者表示,“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取得这样的进步,令世界为之惊叹。”他认为,中国科研人员和工程师的人数将在未来一两年内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一点十分关键,因为人才正是知识积累与传播的基础”。

而在报告的另一位作者、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穆荣平看来,中国之所以能在科研方面取得堪称“辉煌”的成就,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2006年通过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政策。自此,中国政府的科技投入有了明显的增长,同时激发了企业对于创新的积极性。

此外,中国对国际交流采取的开放态度也大大促进了科研的发展,这一点令泽特印象格外深刻。“每年都会有众多中国学生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各种学术交流从未间断。正是在这种国际合作中,中国加快了学习的步伐,始终与世界尖端科学保持一致。一言以蔽之,中 2

国成功的诀窍就在于对人才和交流的重视。”

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两位专家也坦诚地指出了中国与世界科技强国的差距。

“无论是科研人员的数量,还是论文的产出量,中国都在世界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如果我们把这些数字与人口总量进行比较,那么这并不算多,”穆荣平说,除了论文和科研人员数量占总人口比例不足外,中国在科研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上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比如发达国家科研人员平均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要多过中国,此外,他们在科研投资产出的比例上也处于领先,更重要的还有论文的质量,如果按照文献计量学的研究,中国科学家的论文引用数量和影响力虽然在近几年持续上升,但在全球范围内仍算不上是名列前茅,此外专利许可收入也相对较少,如果与投入相比,则会更加不成比例。”

而泽特则指出了中国科研在原创性和影响力上的不足。“中国可以生产出大量的高科技产品,但是一些核心部件和技术仍然依靠进口。此外,大多数中国企业尚未步入技术的尖端领域,并且获得相应的产权,这些差距的弥补都需要时间。”

(3)差距或许无法一夜之间逾越,但对于中国科研未来的发展,两位专家都充满了信心。

“我坚信,中国的科研将在未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无论是论文数量、企业研发还是专利申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肯定要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早,”泽特说。他表示,中国科学家的研究领域以及国家资助的覆盖面十分广泛,这使得中国不仅在材料科学、物理和化学等传统领域不断进步,而且在纳米和绿色技术等新兴项目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期待着到2020年,中国将产生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而在穆荣平看来,中国目前处在赶超科技发达国家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对于自己而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与我们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生产技术有关,但要真正向科技强国发起挑战,最重要的还是原始创新,这样才能拉动整个产业的创新。我们需要做的是拉近我国科学界与企业界的距离,将科技转变为有效的生产力”。

穆荣平认为,中国的科研发展将为世界带来两大贡献,首先,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人口和经济总量上,也表现在科技资源的总量方面。中国科学家如能在未来重视原始创新和知识的全面发展,将会释放出巨大能量。他们可以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研究并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共享研究成果;其次,中国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是其他国家不可能都遇到的,中国的发展模式、包括其中蕴含的技术,都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加工初级产品到向高科技领域的不断深入,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变。法国《世界报》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知识工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则认为,在原来的世界里,科研领域都是被美国、日本和欧盟三家垄断,如今的科学技术正在经历一个从“北”向“南”的扩展过程,并且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而中国正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

2009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2%,远远落后于创新型国家的相关比例。

【创新型国家建设不断推进 自主创新硕果累累 】

在2008年北京国际车展上,奇瑞、华晨、吉利、一汽、东风等国产汽车品牌,纷纷亮出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车、概念车、电动车、绿色环保节能车,以及高性能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由于缺乏自主创新,我国企业曾经饱尝“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卖10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尴尬。随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包括汽车工业在内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 3

列新突破和新成就。

从2006年年初的全国科技大会,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自主创新正从反复探讨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全社会高度关注和重视自主创新,各级政府和部门都对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一个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在自主创新的号角下,我国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如在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方面,禽流感疫苗、抗虫棉、矮败小麦、超级稻、双低油菜等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已居世界领先地位。

我国还开发应用了一批精密制造、清洁能源、智能交通、信息安全等产业关键性技术,攻克了一批对控制城市环境污染、资源勘探开发、减灾防灾、生态保护等有重大作用的关键技术,在微电子材料技术、功能陶瓷、纳米材料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

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排头兵。华为、海尔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开始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开始走向世界。

分析: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这是继2005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后,中国共产党在党代会报告中再次强调这一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

三、核心观点

(1)我国要想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持续不断的进步,有赖于其将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的能力。我将中国目前正在推行的举措是,设立了许多新的高等教育机构,从而培养出了数目可观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其中的潜台词似乎在于,数量上的优势将能自动转化为质量优质;换句话说,人才储备达到一定数量之后,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就会瓜熟蒂落。但是,我国要想获得质量上的优势,还必须掌握有关培育人才和支持创意文化的技能。中央计划、对专利和出版物实行配额制,这样的做法还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不能适应创新型经济的需要。

(2)我国还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将其在科技方面日益增长的实力与企业家、设计和社会创新等方面衔接起来,这对于能否实现科技成果的价值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应该持续不断地建立我们自己的人才引擎,使得海外人才向国内回流的情况不断增多。但在我国现有体制下,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如何融合,将是数量优势能否转化为质量优势的一个难点。

(3)在以资历和人际关系建立起来的研究界里,面对早已存在的森严等级,海归会遭遇文化冲击。在内部和地方的评估程序当中、在资源分配和资金申请方面,主观因素往往会压过客观标准。在地方政府和大学这一级,在提供必要的服务、支持方面、在履行科研资金承诺方面,都可能会有延迟。海归在遭遇种种挫折之后,很难下决心在国内长期待下去。

要形成有利于发现和创新的研究环境,现代化的研究设施和金钱远远不够。学者需要能够独立思考,不受干预地形成合作网络,并能自由地分发和获取信息。对科学家来说,互联网是最具生产力的工具之一。虽然我国无意阻止基于科学研究去获取网络信息,但缺乏全面的互联网服务,将对国内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带来限制。

四、对策综述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思路

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

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科技发展的结构布局、战略重点和政策举措等方面,既 4

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遵循科技规律,又要紧密结合国情和国家战略需求,选择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是对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力的实情,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署,统筹当前和长远,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确定若干重点领域,抓住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培育大批创新企业,扎实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2.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紧紧抓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把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作为重点领域,把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作为优先主题,加快突破瓶颈制约,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

3.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要进一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管理科技事业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科技开发计划,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要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和共享,形成广泛的、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建立健全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同发展、创新增值的资源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要建立竞争机制,坚持国家科技计划对全社会开放,支持和鼓励国内有条件的各类机构平等参与承担国家重大计划和项目,为全社会积极创新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协调。

4.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5.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发展创新文化,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 5

7.发挥高校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 篇七

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高校在我国科技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规划纲要》指出, 高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 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在《教育规划纲要》中也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两个规划纲要都充分肯定了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据科技部的统计, 2000-2009年, 高校共承担了中央政府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 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7700多个, 获得科技经费总额约277.5亿元, 占中央政府国家科技计划总经费的25.7%。“973计划”项目中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并任首席科学家的有43项, 占立项总数的58.1%;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的项目有20项, 占立项总数的57.1%。2008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后, 已有150余所高校参加重大专项的研发工作, 承担项目经费达19.34亿元, 占总经费额度的18%。这些都充分反映出我国的高校具有坚实的科研实力, 在国家科技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建设高水平大学

建设高水平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校本身具有教育和科研的双重职能,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具有关键作用。新中国成立60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 已经形成了一批规模适当、学科综合和人才汇聚的高水平大学。随着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也由于全球化带来科技和人才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我们必须借鉴国外建设一流大学的经验和做法,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努力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对此, 两个规划纲要都进行了重点部署。《科技规划纲要》指出, “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 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积极支持大学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领域的原始创新”。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 “到2020年, 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 特色更加鲜明,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 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科技规划纲要》提出了我国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指出“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高校作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必须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鼓励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支持研究生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 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靠人才, 根本在教育”, 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 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等。

两个规划纲要都充分肯定了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30年来, 高校通过承担国家科技计划任务, 培养和锻炼了众多科研骨干力量, 在研究生教学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青年科研人才;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 (重点) 实验室等科研基地, 在科学前沿吸引、凝聚了一批优秀的科研团队;近年来, 通过“千人计划”引进的海外优秀人才, 超过1/3进入高校工作。

重视学科建设和创新基地建设

两个规划纲要均把学科建设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了部署。《科技规划纲要》指出, 对基础学科要进行全面布局, 突出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 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 并提出高校要适应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及时合理地设置一些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并调整专业结构等。《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 建设一批特色重点学科点, 实施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两个规划纲要都很强调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据统计, 目前依托高校组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32个, 占总数的62%。自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设立3年以来, 高校获此经费支持约41.7亿元。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54个, 占总数的23%;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有3个, 占总数的8%;高校参与其他平台建设子项目31个, 占总数的23%。

大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高校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两个规划纲要对此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规划纲要》提出, 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要积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服务,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机制,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提出, 要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 推进产学研结合,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十一五”期间, 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大学科技园从2004年的42家发展到2009年的76家;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从2004年的4978个, 增长到2008年的6173个。大学科技园累计已毕业企业2004年为1137家, 2008年为2979家。2007年, 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启动了“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 认定依托高校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5家, 为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2009年全国高校共输出技术31924项, 成交金额132亿元, 较上年增长了13.74%, 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的4.3%。

高校将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中, 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应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在自主创新、引领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要充分利用高校在学科交叉融合、人才配置等方面的优势, 努力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 继续发挥高校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探索领域的生力军作用。

要通过各类科技计划继续加大对高校的支持力度, 引导高校将服务国家目标与自由探索相结合。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开展研究工作, 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 不断提高高校的原始性创新能力。

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创新基地建设, 继续推动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大学科技园等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创新平台建设, 促进高校科学数据、科研仪器与设备共享。

要进一步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注重加强基础科学素质的培养和良好创新文化的养成。继续支持高校走向国际舞台开展高水平合作研发, 鼓励它们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8.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攻坚方案 篇八

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进入攻坚阶段。为全力推进我市“三创”工作攻坚任务,确保2015-2017年“三创”创建成功,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站在新起点、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总要求,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卫生问题,提高城市卫生整体质量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兴义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加快生态、富裕、文明、和谐兴义建设步伐。

二、攻坚目标

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集中攻坚,确保2015年3月完成申报工作,2015年6-11月通过全国爱卫会暗访,2016年9月通过全国爱卫会技术评估,2017年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命名。

(一)爱国卫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将爱国卫生工作纳入全市各级政府议事日程,列

—1—

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各级政府爱国卫生组织健全,成员单位分工明确、职责落实。爱卫会办公室独立或相对独立设臵,人员编制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爱国卫生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制订爱国卫生工作规划和计划,有部署、有总结。积极开展卫生街道、卫生社区、卫生单位等创建活动。畅通爱国卫生建议与投诉平台,认真核实和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群众对卫生状况满意率≥90%。

(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要求;健康教育网络健全;机关、企事业单位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制度;80%以上的社区建有体育健身设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率达到30%以上;每千人口至少有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开展禁烟、控烟宣传活动,禁止烟草广告,开展无烟场所建设,设臵禁止吸烟警语和标识。

(三)市容环境卫生。建成数字化城管系统,并正常运行;城市主次干道和街巷路面平整、整洁;垃圾收集容器配臵齐全;城市河道水面清洁,岸坡整洁,无垃圾杂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5平方米;城市功能照明完善,城市道路装灯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体系完善,垃圾、粪便日产日清;主要街道保洁时间不低于16小时,一般街道保洁时间不低于12小时;建筑工地管理符合《建筑施工现场环境

—2—

与卫生标准》要求;生活垃圾、污水、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管理和污染防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城市主次干道、车站、机场、港口、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的公厕不低于二类标准;集贸市场管理规范,配备卫生管理和保洁人员,环卫设施齐全,达到《标准化菜市场设臵与管理规范》要求的农副产品市场比例≥70%;活禽销售市场的卫生管理规范;社区和单位卫生管理组织和相关制度健全, 卫生状况良好,公共环卫设施完善,符合卫生要求,垃圾日产日清。;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配备专人负责卫生保洁,公共环卫设施布局合理,数量达标,垃圾密闭收集运输,日产日清,清运率100%。污水排放设施完善。路面硬化平整、整洁,无违规饲养畜禽等。

(四)环境保护。近3年辖区内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或空气污染指数(API)不超过100的天数≥300天,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均值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杜绝秸秆焚烧现象;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60分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质达标率100%,安全保障达标率100%,城区内水环境功能区达到要求,未划定功能区的无劣五类水体;医

—3—

疗废弃物统一由有资质的医疗废弃物处臵单位处臵,医源性污水的处理排放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五)重点场所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工作;公共场所卫生许可手续齐全有效,从业人员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场所内外环境整洁,硬件设施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要求;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强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控制工作,设立学校卫生室,配备兼职保健教师;开展健康学校建设活动,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近3年未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

(六)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工作机制,近3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餐饮业、集体食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90%;牲畜屠宰符合卫生及动物防疫要求,严格落实检疫程序;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要求,二次供水符合国家《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的标准要求,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小区直饮水的水质检测指标达到标准要求。

(七)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近3年未发生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和因防控措施不力导致的甲、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按期完成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点疾病预防控制规划要求;以街道(乡、镇)

—4—

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接种单位条件符合国家规定要求;制订流动人口免疫规划管理办法,居住满3个月以上的适龄儿童建卡、建证率达到95%以上;力争2015年建成***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75%以上;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臵合理,人员、经费能够满足工作需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要求,实验室检验设备装备达标率达到90%以上;无偿献血能够满足临床用血需要,临床用血100%来自自愿无偿献血,建成区无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和非法医疗广告;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3-10万服务人口设臵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乡镇设臵一所乡镇卫生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5%以上;全市婴儿死亡率≤1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4‰,孕产妇死亡率≤22/10万。

(八)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建立健全病媒生物防控机制,建成区鼠、蚊、蝇、蟑螂的密度达到国家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标准C级要求;重点行业和单位防蚊蝇和防鼠设施合格率≥95%。

三、攻坚重点

(一)市容市貌攻坚1.完善市政设施。(1)完善环卫设施,各项环卫设施配备齐全,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2)实施绿化

—5—

提升工程。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5平方米。(3)实施亮化拓展工程。实施城区路灯节能改造工程,推进背街小巷路灯安装,改冷光源为暖光源;实施城区立面风貌改造。(4)实施市政畅通工程。实施路面硬化改造工程1028399㎡,实施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5)实施农贸综合市场改造升级工程。实施金源(北门)市场、向阳锦峰市场、机械厂老城市场、酱菜厂市场、黄草专署综合市场、新时代农贸市场、东南干渠市场、蓝天农贸市场、兴达农贸市场、惠实综合农贸市场、丰源市场、金桔果蔬批发市场、永康综合农贸市场、峰林农贸综合市场、吉祥综合农贸批发市场、新联农贸市场、南翔农贸综合市场改造升级。2.改善环境卫生。推进环卫管理和作业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精细化管理,提升环境卫生作业水平。3.规范市容秩序。(1)实施面店招牌统一工程。拆除城区背街小巷次干道残旧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广告设施,实施文化墙建设。(2)实施秩序整治工程。全面整治市容秩序,整治占道经营、超店面经营,对各种“乱”现象进行治理。4.对建成区范围内1172个旱厕进行改造。

(二)公共卫生攻坚1.实施市民健康素质提升工程。(1)每月由街道办事处组织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培训。(2)医院每季度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教育1次以上,门诊、住院部开设健康教育专栏并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3)2015

—6—

年5月起,在车站、广场等人群集中地方设立健康教育宣传电子屏,流动播放健康教育知识。(4)学校开设健康教育知识课,有教材、教案、备课、测试,并通过学生向家长宣传健康教育知识。(5)每月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各行业,开展普及以职业卫生、疾病预防、营养卫生、吸烟有害健康等为主要内容的健康知识宣传活动。(6)开展控烟教育,机关、学校、医院、车站、广场等公共区域设置明确禁烟标示,设置控烟监督员对在公共场所吸烟人群进行监督。2015年7月前,全市机关、学校、医院、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均创为无烟单位。(7)开展“树新风、改陋习”活动,整治“随手抛、随手摘”等行为。全市市民健康知识知晓率2015年5月达50%,6月达70%,9月达80%。2.实施食品安全保障工程。(1)开展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环节的食品安全整治,重点规范无证生产经营、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从业人员无健康证、食品生产经营条件不完善等行为。(2)对未持有效健康证的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并集中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3)开展餐饮、食堂等餐饮环节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规范餐饮经营行为。(4)根据城区情况划定夜市、食品摊点经营场所,开展流动食品摊点专项整治;(5)建设、完善定点屠宰场所,对生猪、牛、羊、禽类实行定点屠宰和检验检疫。3.实施“五小”行业整治工程。开展小餐饮、小美容美发店、小浴

—7—

室、小歌舞厅、小网吧等卫生整治,规范“五小”行业管理,提高持证率,做到证照齐全,消毒措施到位。持证率2015年6月达80%,8月达100%。4.实施疾病防控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市、乡两级医疗机构疫情登记、报告、院内感染等制度,规范传染病报告和处置。5.实施“四害”密度达标工程。(1)落实“四害”防治综合措施,开展以清除曝露垃圾、杂物,消除积水等为重点的环境卫生整治,消除“四害”孳生场所;(2)委托专业消杀公司每季度开展一次城区除“四害”活动,鼠、蚊、蟑螂密度达到国家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标准C级要求。

(三)环境保护攻坚

2015年6月实现:近3年辖区内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或空气污染指数(API)不超过100的天数≥300天,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均值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杜绝秸秆焚烧现象;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60分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质达标率100%,安全保障达标率100%。

四、时间安排

(一)2015年2月,全面启动“创卫”攻坚。

(二)2015年3月,通过省爱卫办初评后上报全国爱卫会。

(三)2015年9月,完成国家卫生城市八大项四十小项80%

—8—

以上的工作任务,通过全国爱卫会的暗访。

(四)2016年9月,全面完成国家卫生城市八大项四十小项工作任务,通过全国爱卫会技术评估。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市成立“三创”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工作的统筹指挥、安排部署和协调调度。按照统一抽人、集中办公、协调推进的要求,做好“三创”业务工作。各街道办(乡镇)、市直各部门要把“三创”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人负责,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二)资金保障。市财政将“三创”经费纳入预算,充分保障“三创”硬件设施项目建设和日常办公等所需资金。

(三)制度保障。一是建立目标责任制。将“三创”攻坚目 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二是建立定期督促检查制度。由“三创”指挥部组织按月对责任单位进行定期督促检查,定期通报。三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市“三创”指挥部例会根据工作推进情况每月召开一次。例会主要内容:组织协调、督促落实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以事实、数据、指标为依据,全面及时通报全市“三创”工作进展情况;严格对照各项“三创”指标,对工作进行分析、研判和汇总,及时研究、解决“三创”工作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下一步工

—9—

作提出具体要求,强有力地推进各项工作。

(四)档案管理。各责任单位、街道办建立“三创”资料档案动态化管理机制,严格按照条理清晰、逻辑合理、数据统一、原始有效、分类有序、注重内容、突出重点的原则收集完善整理存档,并及时报送市“三创”工作进展和考核指标达标情况以及工作简报。

(五)严格问责。凡对“三创”工作重视不够,工作不力,影响全局的单位或个人,市委、市政府将《***市“三创”工作问责办法》实行严格问责。

9.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篇九

《 人民日报 》(2012年07月08日 04 版)

本报北京7月7日电(余婷婷、赵永新)7月7日下午,科技部、教育部、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国防科工局、中国科协在京举行座谈会,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大家表示,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于我们准确把握科技发展新形势、明确科技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各部门将深入学习胡锦涛、温家宝同志的重要讲话,认真领会精神,结合部门实际研究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思路与措施,动员全国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会精神上来。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说,科技部将把学习贯彻大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一是深刻领会大会精神,准确把握中央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二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创新氛围;三是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推进科技改革与发展的合力;四是完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改革意见任务的落实;五是抓好试点示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中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和党组副书记方新在发言中表示,中科院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致力重大创新突破,加快重大产出,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做出重大创新贡献;要以重大产出为导向,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设现代国家科研机构制度,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继续探索新路子;以加强协同创新为重点,大力加强与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的联合合作,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科技与教育、科技与区域发展的紧密结合。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说,教育部将面向国家需求,引导高等学校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创新体制,进一步增强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坚持开放办学,推进科教结合;大力培养创新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强调,国资委将进一步发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骨干带头作用,加强对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和指导推动,完善推动中央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强科技创新的考核,完善激励政策,加强中央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说,工程院将动员全体院士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专业领域内发挥领军作用,积极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加强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建设,更好地发挥院士的决策咨询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说,基金委将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项目资助环境建设,以稳定培养人才为根本加强人才发展环境建设,以协同创新为重点加强战略协作环境建设,以卓越管理为抓手加强服务保障环境建设,推动科学基金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国防科工局副局长胡亚枫说,科工局将统筹推进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推进军工科研院所改革,推进国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国防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国防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希表示,中国科协将努力在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和国家科技工作中找准着力点,不断提高服务创新、服务政府和社会、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增强科普惠农益民实效,进一步密切联系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创新文化。

10.《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 篇十

第一, 中小学校将逐渐过渡到新的教育标准。中小学生将按照新教育标准的要求学习。教科书的出版发行和审定都将依据新的教育标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工作也要依据新的教育标准。

第二, 完善天才儿童支持体系。俄罗斯将继续开展学校奥林匹克竞赛。加强中小学校和补充教育机构的密切联系。补充教育机构是儿童创造性的家园, 是青年技术人员的实验站和俱乐部。在联邦大学和国家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 俄罗斯还将为天才儿童开办面授和远程学校。

第三, 发掘教师潜力。俄罗斯将实行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 即个人模块化方案, 教师可以在短期内掌握个性化的培训内容。在这种新模式下, 教师可以自己决定将培训费用交给谁———职业技能培训学院、大学或创新学校。教师考核制度也将发生变化, 即由地区一级来负责考核。没有通过考核的教师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后, 可以再次接受考核。此外, 俄罗斯还将进一步实现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现代化, 在每个联邦地区和城市创建大型的联邦教育中心。大多数师范大学都将合并入古典大学。

第四, 更新学校基础设施网。在《国家教育纲要》的框架下, 巩固基础学校新模式, 使学校成为社会文化的综合体。实施《我们的新学校》方案, 支持地方和个别学校, 为它们提供资金使其在优质的教学条件下获得良好的效益。

第五, 保护和加强中小学生健康。俄联邦政府还针对儿童健康保护向教育机构做出新规定。中小学校应该增加体育课的课时数, 并提高体育课质量。建立儿童健康日常性监测方法, 比如中小学生健康登记卡等。

11.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 篇十一

一、工作任务

按照市政大楼美化亮化提升工程为示范,增加乔木种植,绿化强度必须达到原有树木的l 倍以上,不具备种植条件的单位,由市林业局协助,采取易地种植的办法,安排到南山森林公园按照单位在职职工每人1 0株的标准补种。

(l)开展园林化单位(小区)、绿化达标单位(小区)创建活动。

(2)居民绿化。大力倡导居民养花和居民庭院、阳台绿化改善市民居住环境,打造“阳台布满绿、庭院遍地春”的南康绿化特色。按照“绿化加美化,每户10 盆花”(木本为主)的要求开展社区绿化美化活动。高标准打造办公区绿化示范区,搞好平顶房的屋顶绿化和有庭院家庭的庭院

(3)坚持路段责任制,要求每日两次到责任路段进行秩序整治和卫生大扫除,形成全民创建氛围。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成立市残联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创建办工作人员分别由各科室负责人,按照方案分工,具体负责本部门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

(二)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制订好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有计划开展专项整治,做好各项整治和日常管理工作,如期实现创建目标。

(三)加大投入,保障经费。要充分保障并逐年增加对庭院绿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要相应增加对绿化的投入。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有计划、有组织地搞好宣传发动,要制作创建专题宣传片和反映城市绿化成果为主的宣传画册,要开辟宣传专栏,组织好宣传工作,营造舆论氛围,以强化市民绿化意识

(五)加强管理,依法治绿。要认真宣传和贯彻执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及我市有关城市绿化方面的规范性又件。要严格保护城市的现有绿化成果,坚决杜绝损绿、毁绿的事件发生。

(六)加强督查,提高效能。要加快工作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每半个月向市创建办通报,按照创建工作考核奖惩办法,对任务完成好的科室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要进行批评教育。

三、时间安排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由领导小组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检查验收的方法,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0 年2 月一3 月中旬)、召开市残联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动员大会,部署创建工作,明确责任单位和落实创建任务、加强宣传,层层发动,广泛动员,营造氛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实施方案,组成工作组,并拿出具体实施方案报市创建指挥部审定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0 年3 月一2010 年5 月)

l、根据市创建指挥部的审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全面组织实施各项目标任务,在实施过程中确保质量和时间进度。、实行创建工作责任路段制度,针对创建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采取多种方法,利用各种途径,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攻坚,快速度、高质量完成预期任务、定期召开会议,听取科室的工作进度汇报,协调解决问题,做好指导、协调、督办和保障工作

(三)自查申报阶段(2010 年5 月一6 月)

各科室完成工作任务后,及时上报有关书面材料,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组织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并提出完善整改意见。根据市创建办的验收意见,抓紧时间对各项任务加以整改,以期进一步完善提高,市创建办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创建工作材料的综合汇总工作,完成各种申报材料的编印

(四)迎检攻坚阶段(2010 年6 月以后)、召开会议,迎接考察专家组对我市进行的创建查验工作、进一步巩固前一阶段已取得的各项达标成果,查漏补缺,深入推进创建工作。、评审期间,加强与市建设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及时向有关方面反馈信息。

四、奖惩办法

为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和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由领导小组与各科室签订目标责任状。对责任领导实施严格的目标考评和奖惩制度。

(一)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科室负责人负责实施,把创建工作列入干部任职考核的重要内容。

12.《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 篇十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的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认识的深化,顺应了时代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实现“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体制改革,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抓好这两个重点,也就抓住了全部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我们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切实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努力调动各方面科学发展的积极性,着力解决一切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就一定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一定要改变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必须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创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创造自主世界著名品牌,提高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增值服务,鼓励发展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必须在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的同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是根本出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部署经济建设时,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重大进展,作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

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两个字的改变,而是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在涵盖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体现了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理念上的深化,道路上的拓展,国际环境认识上的提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理念上要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不仅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要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发展道路上要根本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的国际环境上要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经济发展的理念、道路、环境,都是对经济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问题。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艰苦的过程,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我们要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根本性突破。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过程就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

一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信息化对工业化有着极大的带动作用,而且还丰富和拓展了工业化的内涵。因此,必须加快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大力推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提升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从改革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目前,我国服务业与过去相比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与整个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均收入应达到的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要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研究与开发、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消费性服务业,扩大企业、公共事业机构和政府的服务外包业务,努力提高服务业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

三是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我国国情决定了今后农业的发展很难再靠增加自然资源的投入,出路只能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要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紧迫感,自觉把它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即: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业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这样来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分点。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任务时强调指出,要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综合性措施。必须按照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的内容,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把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

当然,强调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并不是推卸或减小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在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和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并带动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从多方面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还要在全社会发展群众,进行结对帮扶支持,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并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使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以

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时强调指出,要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的核心要求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服务业。要着力做强高技术产业。抓住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时机,加快淘汰浪费能源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二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既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减轻环境压力的治本之策。要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开展循环经济示范点,探索有效模式,研究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推动重点行业、园区、城市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

三是加快完善相关政策。要加快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使用。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等成绩显著的企业,要给予税收减免等政策优惠。要切实加大对节约能源资源方面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节约能源资源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首先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和思想认识不足的影响,公共产品不仅供给量不足,而且供给结构也不合理,不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要求。

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关注民生。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投入应更多地投向长期“短腿”的社会事业,投向义务教育、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廉租房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政府的公共政策和财政投入向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倾斜。应更多帮助欠发达地区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加大中央财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具有扶贫济困性质的一般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好地面向困难群众,除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制度外,还要关注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加强就业培训,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问题等。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还要促进和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公共财政体系要促进和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特别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

利用外资方式、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这两个创新,是我国对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是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迫切需要。要着眼于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引导跨国并购向优化产业结构方向发展,放宽中西部地区外资进入的行业限制。完善并购环境,建立跨国并购的法律体系;继续优化软硬件环境建设,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外资研发机构与我国企业和科研院校开展合作,更好地发挥技术共享、合作研究、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溢出效应;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外包企业承接本公司集团和其他企业的外包业务,提高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水平;有效利用境外资本市场,鼓励具备条件的境外机构参股国内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逐步扩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规模。

上一篇:高一学期自我评价左右下一篇:初中语文说课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