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年代史(11篇)
1.初中历史年代史 篇一
历史事件巧记顺口溜
170万年前,元谋人在云南。20--70万年间,北京人已出现。公元前一千三,商王盘庚把都迁。
公元前1046,武王伐纣建西周。商鞅变法(前)356,战国形势乱悠悠。长平之战(前)260,纸上谈兵等于零。
揭竿而起(前)209,张楚政权不长久。(秦朝江山不长久)公元前138,张骞就出发。公元前119,张骞原路走。(前)221,秦统一;221,蜀汉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西汉,定都在长安。208,孙刘发,曹操赤壁败回家。
263年,魏灭蜀汉,三国要完。三国归晋280,人民享太平。淝水之战,383年,苻坚对谢安,洛涧失利中流箭,狼狈逃窜。494,迁都事,魏孝文帝改姓氏。589,隋取周,南北分裂告结束。
都江堰,李冰建,岷江中流分两边,外分洪,内浇灌,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入平原,天府之国人人赞,造福千秋传万年。
秦始皇,建集权。废分封,立郡县。车同轨,书小篆,又隶书,为新言。统货币,长城建。度量衡,两千年。汉武帝,能纳言,罢百家,儒术延,推恩令,巧夺权。强监察,无欺瞒。战匈奴,守边关。出西域,派张骞,丝绸路,美名传。
中华科技世领先,造纸术,在西汉,蔡伦改,东汉间,四世纪传朝鲜。东汉医学有贡献,神医华佗“麻沸散”。张仲景,箸《伤寒》,“医圣”美名万人传,“众方之祖”人称赞,推动医学大发展。《九章算术》最领先,总结周秦到两汉,面积容积连生产,负数方程能计算。祖冲之,宋齐间。圆周率,精计算,比欧洲,早千年。贾思勰两魏间,《齐民要术》写生产。《水经注》,是名篇。地理学,郦道元。价值高,成书难。
东汉初年佛教传,人人很喜欢,王公贵族想成仙,等级秩序不改变。百姓生死轮回返,因果报应讲在先,忍受人生苦和难,来生幸福乐升天。佛教教义广流传,努力修行影响远。白马寺汉明建,南朝北朝兴寺院,龙门云冈有佛像,石窟艺术大发展。佛教传入道教产,三教共栖世少见。
《史记》箸者司马迁,编著通史三千年,纪传体,树典范,开创廿四史首篇。魏孝文帝有远见,四九四年洛阳迁。改革风俗与习惯,以身作则走在先。说汉话,汉服穿,还把姓氏来改变。取长补短影响远,民族融合大发展。
南方经济大发展,原因共有五方面: 一是南方无战乱,游牧民族败北边。二是人口往南迁,生产技术很领先。三是地理条件好,沃野千里大平原。四是南朝有政策,社会稳定是关键。五是南北人心齐,共同劳动把活干。
农耕文化早出现,陶器发明在中原。青铜文化有发展,司母戊,大鼎现。甲骨文,有渊源,商朝历史窥一斑。孔丘出,儒术绽,仁礼德,孝为先。办教育,开史篇,有《论语》,传千年。诸百家,争相言,箸学说,思想传。有墨翟,弹墨线,韩非子,法家言。出孟轲,孔子传,老庄道,《庄子》篇。道教起,佛教传,儒学立,共栖汉。写《史记》,司马迁,纪传体,树典范。兵马俑,艺术湛,雕塑出,世罕见。王羲之,书圣缘,《兰亭序》代表全。顾恺之,办画展,点睛笔,人物现:
《洛神赋图》人称赞,《女史箴图》摹本传。龙门云冈有石佛,石窟艺术大发展。
//////////////////////////////////////////////////////////////////////////////////////////////////////////////////////////////////////
巧记历史年代六法 历史发展的过程,处在时间的演变之中。因此,在学习历史时,必须牢记一些重要的年月日。中学阶段要学习好几本书,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需记忆的大事年代实在是很多。不少同学学习时单纯的强记或机械性记,花费很多时间,而收效甚微,关键是没有学会巧记。下面就怎样巧记历史年代谈几种简便的方法。1.联系记忆法
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因果联系和发展规律,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去记忆,效果很好,还可防止颠倒记错。如1942-1945年间世界史上的大事: 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
1943年意大利投降,法西斯侵略集团开始瓦解。
1944年英美盟军诺曼底登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1945年德国、日本先后无条件投降
上述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是二战后期法西斯轴心国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打击下先后溃灭,学习时把这些历史年代进行联系记忆,容易记住。2.推算记忆法
有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年代呈有序排列,只记住一个年代,其它可以类推而知。如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二、三次代表大会,依次召开于1921、1922、1923年,记住“一大”召开的年代,后两次按顺序往后各推一年就行了。3.特征记忆法
一些年代数学的组成恰好有些特征,通过分析,发现其特点来记。如1234年,蒙古灭金,年代数字由小至大依次组合;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年代数字重复组合;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年代数字前后、中间各相同,等等。4.排列记忆法
把有等差的历史年代,按两年、五年、十年或更长时间排列在一起,以提高记忆效果。如辛亥革命之后的一段历史大事,之间刚好相隔一年: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5.归类记忆法
将同类历史事实归纳一起记忆其产生的年代。如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年代、欧美主要国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年代,中国史上主要农民起义年代等即可用此种方法归类记忆。6.中外对比记忆法
将某一年代中外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整理在一起,进行对比记忆。如1861年,中国史上,洋务运动开始、总理衙门成立、那拉氏发动北京政变;世界史上,美南北战争开始,俄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巧记历史年代的方法还可例析很多,如阶段记忆法、串线结网记忆法、提炼要点记忆法等。在学习中,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条件采用不同的记忆方法。但必须注意,不能离开历史史实,单纯地胡拼乱凑什么“口诀”、“谐音”等来记忆历史年代。如马克思逝世于1883年,有的同学用“一爬爬上山,高峰需登攀”的与史实毫无联系的谐音口诀来记,很不可取。学习过程中,应该在理解历史内容的基础上寻找规律,科学巧记,方可达事半功倍之效。摘自《历史学习方法指导》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
///////////////////////////////////////////////////////////////////////////////////////////////////// 我的记忆方法就是把整个历史拉成一条线,这样就是一个十字架,横的表示东西方,纵的表示中国从古到今,然后依次在线上按历史顺序填时间 记忆朝代发生的事情则要联想,比如:秦朝
首先我们得想到,一个朝代是伴随着开国君主的出现的,而这个开国的人一般都是你要记忆的,其次,一个朝代建立是一定要伴随前朝的灭亡的,这样你又把两个朝代的时间联系起来了
再次,开国不能闲着吧,我得来点政策,那么一个国家的政策能又几个方面呢,很少,政治,经济,文化 然后每一个领域总要有几个名人吧,这样一步一步的推,你就能把整个历史线给串联起来,一点都不难。特别是那些时间,不能靠死记,一定要懂得推理和联想,这都是我当初学历史的一点经验,你看看能用不
/////////////////////////////////////////////////////////////////////////////////////////////////////// 只有靠积累 凭兴趣积累 如果觉枯燥 如果只是一心想拿高分 背背知识点 大事件 年份不用多背 如果学的不是很深入的话 现在考卷不难 很死
我是历史课代表 古代文化史课代表 文献史课代表 书史课代表 嘉陵暮泊回答采纳率:40.0%2008-09-30 22:34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只是对历史过目不忘,但其原因是因为我太热爱历史了!我学中国近代史的时候,中国的战争片我是一个都不放过的,像什么《延安颂》,《长征》,《中国命运的决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纪实片。当然啦,功底比较好,我顺便也把世界近代史给预习了一遍!还有最主要老师讲好之后,回家认真的看书,主要的地方划一下。以便于日后复习!
/////////////////////////////////////////////////////////////////////////////////////////////////////// 1.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主要方法有:
(1)公式记忆法。在回答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时,如同解数学习题一样,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后按公式来记忆和解答。如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简单过程+结果+意义。经过=准备+发生+结果。意义=作用+特点+影响。人物=姓名+时代+事迹(包括思想、活动或著作)+影响。作品=作者+成书年代+内容+意义(或影响)。
(2)比较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是历史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记忆方法,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①把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秦、隋相比,汉、唐之比较等。②把某些表现相似而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清不同性质,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质相同但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综合比较,区分异同。如中国近代许多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④中外比较。如世界上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四个国家之比较,中国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之比较,中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与西方之比较等。
(3)列表图示法。列表图示法是:根据历史事件的特点,用表格图示形式使同类知识前后连贯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使众多史实、纷繁内容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收到化繁为简效果的一种方法。列表法最大优点是简明、醒目,是帮助记忆的一个有效方法,尤其在记忆复杂史料方面作用更明显。如古代政治改革(变法)、重大战役、科技文化成就;
(4)联想法。可分为纵向联想和横向联想两种。纵向联想就是抓住某一历史知识要点,使其前后连贯起来,即以某一史实为基点,既可涉及它前面发生的历史事件,又可联系到后面发生的事件,从点扩展到线,便可记住有关这一历史知识的前后内容。
(5)串字法。对有并列关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来记忆,即将有关内容按课文前后顺序串联起来,只记住其每一内容的第一个字即可。如王安石变法的五项内容可简化为“青、募、农、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按前后可简化为“开、德、雅、波”。用这种简化法可较快地记住课文内容。
3.巧记人名、地名、年代。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需要记忆的人名、地名、年代较多,去掉这些也就不成为历史了。学习历史,记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并不是光靠死记硬背,同样有比较可行的科学记忆方法。
(1)记人名。记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征来加强记忆。如两汉帝王都姓刘,两宋的姓赵,两晋的姓司马。
记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谐音法,用这两种方法记外国人名字尤为适用。谐音法就是将外国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汉字去理解,使原来无意义的音节成为有意义的名词或词组,便于记忆。有些人名不妨给它取个雅号,使用谐音法(雅号)记人名尽量要能顺口、生动,防止低级和粗俗。对历史人物不仅要记住读音,还要书写正确,若写错别字,则前功尽弃。如把齐桓公的“桓”写成“恒”,把“赢政”写成“嬴政”等等。
(2)记地名。历史学习中常常要记许多地名,尤其是古今异名和外国地名,更使初学者感到头痛,成为学习的拦路虎。如何记住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学习有关历史地名时,一定要借助地图册来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确的空间表象。如学习《中国古代对外经济交流》一章,要记的地名较多,一定要对着书本或图册,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记住;学《隋朝大运河》,只有看着地图册,才能记住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点(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四个段(自北而南),否则就会把方向搞错。对于中外史上有关军事的地名更应借助于图册和其中的各种标记,才能记住。
其次,要记住地名还要仔细看课本中历史地图下列的古今地名对照表,才不会将古今名称相同其实并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错。
(3)记年代。时间概念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中外历史绵延几千年(若从原始人群算起则有两三百万年),其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年代也有一两百个,牢记这些重要年代既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最使初学者感到困难的一个方面。
那么如何才能既多又快地牢记历史年代呢?
第一,分清公元前后,掌握年代与世纪换算法。在学习中国和世界的古代史部分,许多同学往往只记住年代的数字,却分不清究竟是在公元前还是公元后如何分清呢?
第二,联想记忆法。历史上有些重大事件,其经历时间相同,如隋统一全国(581—589年),安史之乱(755—763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都经历8年时间,所以只要记住其开始(或结束)年代,就可推算出其结束(或开头)年代,这样只要记住一头就行了。
第三,对比记忆法。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同一年代(或世纪)有时会发生几件大事,我们如把它们安排在一起就便于记忆了;
第四,利用数字特征来记忆。有些年代的数字很特殊,若将它编排在一起,就容易记住。
A自然数排列:1234年蒙古灭金,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B.两位数字相同的: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818年马克思诞生,1919年五四运动。
C.首尾数字相同的: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取得合法地位,383年淝水之战,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D.间隔时间相同的:在中国史和世界史中都有相隔时间2年、10年、100年、200年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我们可借助它来推算年代或事件,便于记忆。
相隔2年的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相隔10年的有: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1881年苏丹反英大起义;1884年中法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24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34年红军长征;1901年《辛丑条约》,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变,1941年“皖南事变”。
相隔100年的如: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1592年朝鲜抗日;1127年金灭北宋,1227年蒙古灭西夏。
相隔200年的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一句话法: 1、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枪在来克星顿打响,“大陆会议”上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这一事件可概括为一句话:“会上,华盛顿和大陆军一起起舞。”这里“一起起舞”是1775(年)的谐音。
2、“一溜溜儿台湾,成功的标志!”记下这句广告式的语句,就记住了“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这一事件。
二、顺口溜法:
如,明太祖朱元璋佃农出身,后来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于1368年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把这一事件编为: 佃户出身的朱元璋,郭子兴的红巾他裹上,建明朝应天他称帝,明太祖一身六疤不冤枉。其中,“一身六疤”不仅是1368(年)的谐音,而且道出了朱元璋为建明朝而身经百战的坎坷经历。又如,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这一事件可编为:“库页岛在黑龙卧,吓得俄国人一路把酒(杯)捏不住”。
三、诗行短句法:
如,“太平道上一巴土,黄巾张角蹲下解”,这两句话概括了:“张角创太平道组织,于184年率黄巾军起义,导致东汉政权瓦解”。
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王景治理黄河,合编为:“冬寒堵实用水排,静望黄河灌良田”。
///////////////////////////////////////////////////////////////////////////////////////////////////////////////////////////////////////////////////////////// 巧记近代历史事件
近代史部分:
1个社会:1840年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次鸦片战争: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860年第二次鸦战争。
3次斗争高潮: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1899年的义和团运动,1911年的辛亥革命。4.5亿两白银:《辛丑条》白银赔款数额。
5次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君子被杀: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位变法人士被杀。
7个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保路运动、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8国联军:1900年,英、俄、日、美、法、德、意、奥等八个国家联合侵华。
9个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瑗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推翻满清封建王朝。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
2.初中历史年代史 篇二
一、摸清我校开展乡土史教学的情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乡土史中的人物事件、风土人情都是学生身边的事物,学生对此一知半解,讲授乡土史可大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海州地区乡土史资源很多,在实践中,我们几位历史老师去查阅文献,了解本地的乡土史资源,收集整理成学习资料,大致将乡土资源归纳为以下几类:
(1)文字材料。
海州自古以来编写的地方志比较有名的有《隆庆海州志》《康熙海州志》《嘉庆海州志》等等,可以作为历史老师进行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发的第一手材料。改革开放以后,区政协组织编写的文史资料汇编(如《海州文史资料》等汇集历史、传说于一体),有利于历史课口述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此外,在开发连云港乡土史课程资源方面,可以借鉴彭云、刘洪石、李洪浦等地方史专家的研究成果。历史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阅读《海州文献录》《连云港风物传说》等资料。
(2)历史文化遗址、遗迹。
海州地区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众多:如将军崖岩画、石曼卿读书处、白虎山历代石刻等等,近现代的革命纪念地如板中三女杰、白虎山中共东海特别支部纪念处等等。
(3)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作为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海州与数不清的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远古时期的太昊、少昊,春秋时的孔子,北宋的苏轼、石曼卿,清代以花果山为原型书写《西游记》的吴承恩、以海州板浦为原型书写《镜花园》的李汝珍,近代历史上的沈云沛、许鼎林……他们每一个人都为海州乡土历史写上了精彩的一笔。
二、选择适合我校促进历史教学的乡土史
海州乡土史资源浩如烟海,但在实际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课堂需要选择适合我校的并能促进历史教学的乡土史资料。同时还可利用所选的乡土史资料对学校进行乡情、国情教育,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家、爱乡、爱国之情。
(1)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穿插补充乡土史课程资源。
教育家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我们的周围尽是过去事物的遗迹,如果能够看到它,哪怕是局部的,如果能接触它,感觉它,对发展爱护历史并且主要是爱护祖国的情感有很大意义。”
(2)组建乡土历史兴趣小组。
乡土史资源进入课堂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组建乡土历史兴趣小组,把乡土史以专题的形式列出来。历史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引领的作用: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在节假日及课余时间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方式去查找资料,并实地走访历史遗址。上述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从现实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思考问题、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3)邀请乡土史专家做专题讲座。
海州地区目前有许多乡土史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们在挖掘历史,拓展文化内涵上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学校可以邀请乡土史专家、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如老红军、老八路等等为学生作关于海州历史沿革、风物传说、名著与海州等方面的专题报告。名人做报告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文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乡土史教学取得的成效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乡土史教学进入历史课堂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学生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实践能力。
乡土史兴趣小组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在探究走访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原来对知识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了中坚力量。他们敢问、活跃,体现了他自身的价值,自信性增强了。同时获得了亲身体验,形成了一种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喜爱质疑、勇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活了自己在各学科学习中所有贮存的知识,提高了学生自我加工整理、输出信息的能力。
(2)学生品德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3.历史学先秦史方向复试指南 篇三
??尽管导师的问题是随机的,但我们还是需要事先进行充分的准备,这种准备是十分必要的。有些问题属于大路问题,什么方向都可能会问到的,如下:
??
1、你的毕业论文,提问几率高达99%。这个无疑要重点准备。
??准备方向如下:你的选题、选题目的、准备情况、史料掌握情况等。其实如果你的论文是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写就的,这些本应该都在你的选题报告中体现出来的,难度不大。
??技巧:复试节奏并不完全掌握在提问老师的手里,你完全可以主导面试老师们的思路,让他们沿着你准备好的方向提问。例如毕业论文环节,在谈及史料掌握情况时,你可以重点只谈及几种关键史料,不妨有条理的展开论述,引起老师们的注意,随后他们将有大概率提问相关问题„„下面你懂的。
??
2、相关史料,概率极高。
??准备方向:先秦史基本著作(完全必读书目:如翦伯赞、吕思勉同名著作《先秦史》,徐中舒《先秦史论稿》,杨宽《西周史》《战国史》,童书业《春秋史》,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等)、分期重要著作(例如夏商史有孙淼《夏商史稿》,社科院商代史系列,宋振豪《夏商社会生活史》等;西周史有杨宽、许倬云、白川静、张广志等几部作品;春秋史有童书业、顾德融同名著作,还有像张以仁《春秋史论集》等;战国史以杨宽先生的几部著作为代表等,具体书目此处从略,见后续帖)
??重要史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版本、流传等文献学常识
??文字学、人类学等其他重要相关学科著作:例如甲骨金文简帛资料等
??
3、附案例及讲解:
??以下为我自己复试情况,虽然自己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但表示还是有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
??(等待复试中)
??(前面同学出来,“你进去吧”,“还行么?”,“不知道„„”)推门进去。
??众导师:出去出去!叫到你再进来!(退出„„)
??某记录同学:可以进去了。
??我:(推门),各位老师好,我叫某某某,是XX人,来自XX师范大学(某边远师大)„„
??某老师:哪个大学?
??我:XX师范大学„„
??该老师:哦,XX师大呀!(众老师笑。因为该学校和我们学校是对口支援关系,所以两个历史系老师比较熟,大半是师生关系。)
??某老师:你是哪个方向?
??我:先秦史。
??该老师:终于来了一个先秦了!(笑)(指该校先秦导师)你碰着一个不容易啊!(众大笑)
??某老师:你是应届还是往届?
??我:往届。去年没考上。
??该老师:哦,毕业以后找工作了没?
??我:没有,在家呆了一年。
??该老师:一点找工作的准备都没有吗?一心准备考研?
??我:是。
??该老师:(点头)去年考的哪个大学?
??【插一句:就是找工作了也说个没找„„显得多有诚意啊„„】
??我:某某大学。
??某老师:去年考了多少分,主要差在哪了?
??我:考多少多少„„,主要英语不好,专业课也不突出。英语离他们分数线差了十几分。
??该老师:今年英语考了多少?
??我:多少多少。
??该老师:那还不错啊。去年是失误了?
??我:也不是,我英语一直不好,去年没考好,今年就努力了一下,也算比较幸运吧。
??该老师:今年运气成分大?
??我:有一些运气成分,主要还是自己下了点功夫„„
??【插:以上基本没什么用,写下来自己备忘的,各位跳过】
??该校先秦导师:说说你的毕业论文,写的哪方面的?
??我:毕业论文写的是《徐非淮夷„„》,主要从针对杜预在注左传的时候提及到的„„,然后进行考证、论述。
??导师:哪个淮夷?
??我:(不知道怎么解释了)就是那个„„那个„„
??某老师:(插嘴)就是那个淮水之夷吧。
??我:对对对,就是那个。
??导师:嗯,写论文参考了哪些书?
??我:因为这个题目历史上研究的也不多,史书方面主要参考了诗经、左传还有它们的几个注本,还有清人的一些注疏,像刘文淇《春秋左传旧注疏证》、诗经方面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陈奂《诗毛氏传疏》等。史料方面甲骨金文的著作也翻了一些。但是甲骨文涉及的这个题目的资料很少。
??导师:当代学者的著作呢?
??我:民国以来,论述这个命题最比较早的是陈梦家的《隹夷考》,然后还有„„,最新的比如07年、09年某某学校的硕士、博士论文,都涉及这个问题。
??导师:左传都读过哪些本子?
??我:主要还是读了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其他比如刘文淇的《旧注疏证》、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还有旧注,都读过一些。
??导师:说说春秋战国史方面的著作?
??【这个问题也是从毕业论文引出来的,因为我提及了很多春秋方面的史料,所以说毕业论文是引子,你想要导师们问你什么问题,就不妨多谈谈某些方面。】
??我:春秋史主要有„„(我还没说几句)
??某老师:说说读过哪些专家的书就好了。
??我:哦,像顾颉刚、童书业、杨宽的书都读过一些,还有„„(没说完„„)
??导师:你说读过顾颉刚的书,都有哪些啊?
??【这个导师不是很喜欢疑古派,我给忘了„„】
??我:市面上顾颉刚的书都读过一些,古史辨也读过几遍。
??某导师:你读过古史辨?第一册的序言你读了吗?
??我:读过,有100多页。写的很感人„„
??该老师:(大笑,回顾左右)我刚要问他有多少页。
??导师:(从刚才那个老师插嘴中拐回来,继续问)那你评价一下顾颉刚的观点。
??我:我觉得顾颉刚的观点分为两期。他前期主要是疑古,代表观点像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等。但是到后期,上世纪60年代他开始写《尚书大诰译证》,写了70多万字,利用多种材料,以考证为主。我觉得这个代表了他学术风格的转变。后来由王煦华先生以《周公东征史事考证》为名字陆续发表在《文史》上,应该算他的代表作„„
??【这时候反应过来,导师不太喜欢疑古,就谈点别的吧】
??某老师:你刚说顾颉刚晚年从事尚书的研究是吧,那协助他注释尚书的是谁呢?是王煦华先生吗?
??我:哦。不是的,是刘起釪先生。
??某老师:简帛了解多少?
??【我后来才知道这位老师是该校的先秦史博士,毕业两年,论文研究方向就是简帛】
??我:这个简帛方向我只看过一些概述性著作,像李零的《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还有李学勤的书。其他的专门著作没读多少。上博简的《孔子诗论》还有清华简的《保训》相关资料也看过一些,不过不怎么懂„„
??该老师:(点头,不懂就问别的吧)你说读过左传,你能说出左传鲁国十二公吗?
??我:(想擦汗了,神马问题你都问)这个我可能说不全„„
??该老师:没关系,你说说看。
??我:神马神马„„(到底没说全,文公、成公都没想起来),对不起老师,别的想不起来了。
??【这种问题也不能算多偏门,但还是算细节问题,下来查了一下,其实记住很简单,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其他很有可能问的,比如某书有多少卷、存佚情况,具体到数目、人名都有可能是考察的对象。所以读书的时候要扎实、扎实,准备的时候要尽可能充分、充分】
??到这,复试就结束了。总体来说,大路性的问题都是可以总结归纳事先准备的。细节性的,就看你的准备积累情况了。一般来说,先秦报的人少,很冷门,一般都调剂。所以一志愿报考的只要不出大乱子,也问题不大。
??没有经历过复试,会天马行空的想象,当你经历了以后,你会发现也不过如此。想想高考前的大伙,现在再去想想高考,是个什么心情。祝愿高考考生们顺风顺水,达成所愿。?
为了挣分,再简单写几段。
作为一个过来人,说点心得,聊供参考。
外语与政治该咋准备就咋准备,没啥可说的。
中国史,首先应该按照各学校的要求认真读几遍参考教材,这也没啥可多说的。
现在各个学校尤其是好学校越来越注重古汉语水平,所以建议想考的一定要认真读王力的《古代汉语》。
此外最好能够将《左传》与《史记》好好读一遍,如果条件或精力允许,不妨拿个白文本练练句读。据我所知,南开现在就有周末读书班(好像是陈絜教授与李晶博士主持),专门拿汲古阁本《左传》训练本科生读古书能力。这不仅对初试很重要,而且面试的时候绝对添彩,你要是说自己点读过《左传》或《史记》,这面试的先生们两眼绝对发绿光。
还有朱凤瀚《先秦史研究概要》、唐兰《古文字学通论》、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社科院考古所《新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三十年》、《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两周卷、陈絜《商周金文》、宋镇豪刘源《甲骨学与殷商史》、赵超的《简牍的发现与研究》(?)也不妨读读。为啥?不解释,你应该懂的。呵呵。
《段注》、《经传释词》要经常翻。没理由,必须滴!{:soso_e113:}
4.初中历史年代史 篇四
历史学二级学科介绍: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专业介绍&培养目标:在史学理论和史学史这两大领域之间,它以史学理论为研究重点,兼及史学史(侧重于研究近现代西方史学和历史哲学流派的历史);在史学理论领域,以广义社会历史理论研究为重点,而不局限于狭义的史学理论;而且坚持把理论探讨与实证的史学研究相结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古-1840)、中国近现代史学史(1840-2000)、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外国史学史
该专业研究生去向主要为政府、企业、教学、科研等部门中负责策划、咨询、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近年来,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各地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出版社等。共 13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B)、辽宁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安徽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
运城中公教育
5.初中历史年代史 篇五
这是一部关于氐羌族源流 研究 的开拓性学术专著。
首先,它填补了空白,第一次梳理出氐羌源流的基本脉胳。
羌族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群体,它们最早在甘青之交的黄河上游及渭水上游一带繁衍生息。后来它们向四方迁徙,与周围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渐形成新的族群。其中有一支向东迁首先进入文明 社会,形成炎帝族和黄帝族;一支向西南迁移,后来形成了吐蕃、苏毗、羊同及域外诸羌;还有一支则仍留居发祥地——甘青高原,由于 自然 条件艰苦,这一支 发展 缓慢,从而形成诸羌。氐族是以繁殖培育新羊种而得名的古老民族。它先在今河北北部的太行山麓同早已分布于此的戎、北狄、东夷、东胡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氐族族群,又向西南迁徙至甘南地区,与羌族杂居,互相融合,到汉魏时期形成了氐族。
由于氐族与汉族长期杂居,深受汉文化的 影响,过着农耕定居的生活,经济 较为发达,文明程度也比其他少数民族要高。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氐族加入了“五胡乱华”的行列,先后建立了前秦、仇池、后凉等国。到唐代,氐族几乎都融人汉族。属于氐人系统的人、白人则向西南迁人川西、滇北、滇中。因此,氐羌族是一群人数众多,迁徙分布范围广,影响深远的古老民族,是构成中华民族的重要骨干。氐羌族源远流长,列国分支和氐族繁多复杂,延续时间久远,要对氐羌族源流、分支、列国、诸姓氐的分布和迁徙作一纵向梳理,这绝非易事。何先生以数十年之积累,数十万里之调查访求,在艰苦的条件下撰成《氐羌源流史》,第一次全面系统论述了氐羌族的源流、迁徙、分布、流变等过程,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有关氐羌族史,历朝留下的史料十分稀少,且分散零碎,难以搜寻。时至今日,关于氐羌族的论著仅限于氐、羌、藏、彝及西南各民族的专史,如马长寿的《氐与羌》,任乃强的《羌族源流初探》,李绍明、冉光荣、周锡银的《羌族史》,方国瑜的《彝族史》,杨铭的《氐族史》等,这些专著无疑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何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几十年如一日,遍搜有关氐羌民族史的资料,正如,前言中所言,“不论零篇残简、寸楮半牍,凡涉及 历史 学、地 理学、民族学、古文字学、考古学、民俗学、地名学、天文学、动植物学及古农史等方面资料,都加以搜集、推敲、精选”。又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以近50万字的篇幅向我们展现了氐羌族及其后裔迁徙、演变的历史画卷。
《氐羌源流史》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33章148节,将氐族、羌族、戎族的各分支全部列出,所记述的部族或方国十分广泛。它研究了北戎、犬戎、鬼方戎、允姓之戎、等几十个亲族支系的来源和演变,搜集之完备,论述源流之长,研究视野之广阔,探寻其分布范围之辽阔,都是空前的。
破除陈言,创立新说,是本书的第三个显著特征。《氐羌源流史》是一部承上启下的新论新著,何先生在继承和 总结 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又不步他人后尘,提出了许多可贵的一家之说。例如:关于党项族族称的解释,中外学者说法不一,王静如疑“党”即上古音“羌”之讹,加“ut”为其复数,故汉族称之为党项。
日本学者对“党项”也有不同的解释,寺田婉雅解释党项为“广大草原”,青木文教认为党项即是“野蛮人的原野”,冈崎精郎以党项自称“弥药”有“黑色的党项”之意。何先生经过缜密的考证,指出:
6.初中历史年代史 篇六
一、苏联与中国空军武器装备建设
在革命战争年代, 中国共产党就充分意识到空军的重要性, 在不具备组建空军的物质条件下仍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和储备航空人才。抗战胜利后, 中共中央充分利用形势, 在东北建立了第一所航校。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迅速发展, 全国大陆即将得到全部解放, 剩下的任务是解放海南岛和台湾。要实施渡海登陆作战, 建立海军和空军是当务之急。中共中央决定加快建立空军的步伐。1949年1月8日, 中共中央在向全党发出的《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的任务》中正式提出:1949年及1950年, 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1]。从而把建立空军摆上了重要日程。
1949年7月10日, 毛泽东提出考虑选派三四百人去苏联学习空军, 向苏联购买飞机一百架左右, 连同现有的空军组成一个攻击部队, 掩护渡海, 准备明年夏季夺取台湾[2]。周恩来立即召集有关部门进行商讨。7月26日, 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在苏联访问的刘少奇, 让他向斯大林提出“能否在6个月至1年的期限内, 在莫斯科为我们培养1000名飞行员和300名机场勤务工作人员。此外, 苏联能否卖给我们100-200架歼击机、40-80架轰炸机”。如果苏方同意, 再派刘亚楼率小型代表团赴苏进行具体商谈[3]。在取得斯大林同意后, 刘亚楼和代表团成员带着中共中央制定的请苏联帮助组建空军的计划抵达莫斯科。8月13日, 刘少奇、刘亚楼同华西列夫斯基会谈, 苏方表示原则上同意中国代表团关于购买飞机, 聘请专家、顾问和帮助开办航校等事宜的设想方案。经过谈判, 刘亚楼和苏方达成协议, 苏联卖给中国434架飞机, 并派遣878名顾问和专家到中国帮助建立6所航校并训练飞行员。1949年10月15日, 首批从苏联购买的20架雅克-18运抵中国。当年底又接收了185架, 全部配属到苏联帮助开办的6所航校。
在开始大规模培养飞行员的同时, 中国加大了向苏联订购飞机的力度。1950年2月15日, 毛泽东致函斯大林, 提出使用苏联提供的第一笔贷款再订购628架飞机。中国出兵朝鲜后, 为了满足抗美援朝作战需要, 毛泽东在当年10月又致电斯大林, 提出增购2470架[4]。1950年7月下旬, 苏联军事部长华西列夫斯基指示军事总顾问克拉索夫斯基和巴季茨基, 将巴季茨基机群作价移交给中国[5]。1950年10月, 巴季茨基机群的飞机移交中方, 共有米格-15喷气式歼击机38架, 拉-11活塞飞机39架, 图-2活塞轰炸机9架, 伊尔-10活塞强击机25架, 教练机8架, 共119架;在东北地区承担防空任务的别洛夫空军师的122架米格-15、教练机、通信飞机16架, 中国也作价接收。志愿军出国作战后, 苏方又派出13个航空师来华协助沿海防空, 并帮助中国组建和训练空军, 到1951年这些部队回国, 苏方将飞机和其他装备作价移交中国空军, 除1个米格-15喷气歼击机师移交朝鲜人民军空军外, 其余12个师的飞机均由中国接收, 计有米格-15歼击机师1个, 米格-9歼击机师7个, 拉-9歼击机师1个, 图-2轻轰炸机师1个, 伊尔-10强击机师2个[1]。此外, 为支援解放军进军西藏, 适应高空运输的需要, 1950年9月16日, 中国向苏联订购了42架伊尔-12运输机[6]。
1950年, 苏联空军普遍装备了米格-15, 而卖给中国的大部分是苏联空军已经列入淘汰的米格-9。中国空军上下对苏联这种利己主义的做法非常不满, 这些意见很快就由在中国空军部队帮助训练的苏联军事顾问反映到了莫斯科。1951年5月22日和26日, 斯大林两次致电毛泽东表示歉意, 并承诺无偿提供给中国372架米格-15, 苏联只收取运费, 并可从军事贷款中扣除。第一批72架飞机将于6月20日以前运抵, 其余各批也将在8月底以前陆续运抵。原来出售给中国的米格-9, 苏联也不再收回, 留给中国用于飞行训练[5]。
1950年, 苏联又试制出产米格-15БИC, 米格-15БИC同F-86性能相近。1952年美国把F-86大批投入朝鲜战场, 志愿军空军的损失急剧增加, 中国要求苏联提供米格-15БИC。1952年8月, 苏联开始向中国出售米格-15БИC, 到12月总共提供了360余架, 中国空军共6个师改装了米格-15БИC。
除了歼击机, 苏联也向中国出售轰炸机。1952年9月, 周恩来、彭德怀与斯大林商谈朝鲜停战谈判及战局。为了支持中国继续和美国作战, 斯大林答应卖给中国60架当时最先进的伊尔-28喷气式轻型轰炸机, 另有3架教练机[7]。这些飞机于当年10月飞抵中国齐齐哈尔机场, 原装备图-2轻型轰炸机的空8师换装, 组成了伊尔-28轰炸机师。
从1950年10月中国出兵朝鲜至1954年初, 中国空军在苏联的援助下共建立了28个师70个团, 拥有各型3000余架, 总人数达25万人, 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一支包括歼击、强击、轰炸、侦察、运输航空兵在内的空中力量, 单从数量和规模来说当时已成为仅次于美、苏的第三大空军强国[8]。
二、苏联与中国军事航空工业的建设
要建立强大的人民空军, 必须走武器装备国产化的道路。在空军建立后, 中国领导人就考虑筹建航空工业。因此, 在向苏联订购飞机的同时, 中国政府也努力争取苏联的援助, 建立中国自己的航空工业。
1950年10月30日, 周恩来和扎哈罗夫商谈中国飞机修理厂和飞机引擎制造厂的建设问题, 向他说明中国计划在东北现有工厂的基础上进行兴建, 拟分两步走。首先做到能够装备和修理飞机, 制造某些飞机零件, 待将来条件成熟后再发展为飞机制造厂, 请苏联先派设计组来我国实地考察, 然后提出建设计划。扎哈罗夫同意这一建议。不久后, 苏联派出以赤干诺夫为组长的苏联航空工业专家组来中国考察。12月下旬, 周恩来召集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重工业部代部长何长工等人研究创建中国航空工业的方针、原则、发展道路以及争取苏联援助问题。会议确定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道路“应当是适应战争的需要先搞修理, 再由修理发展到制造。开始规模搞得小一些, 由小到大, 主要先解决飞机修理的需要, 要保证朝鲜打仗。在设计和建设修理厂的同时, 应有今后转为制造工厂的安排。”[6]
1951年1月1日, 何长工率代表团赴苏, 争取苏联援助中国建立航空工业。经过半个多月的谈判, 2月26日, 何长工与苏方代表达成了《中苏航空工业技术协定》草案。10月30日, 张闻天和苏联外贸部副部长科瓦利正式签署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组织修理飞机、发动机和组织飞机修理厂方面技术援助的协定》。这项协定包括援建6个修理厂及其所需技术资料、设备、工具、材料和配套件等, 以及派遣专家和顾问, 总金额为3000万卢布。1951年4月17日, 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政务院颁发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 宣布成立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第二天, 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成立, 统一负责所有飞机的修理工作。从当年5月至10月, 哈尔滨发动机修理厂、南昌飞机修理厂、沈阳飞机修理厂、沈阳发动机修理厂和株洲发动机修理厂先后成立。6月29日, 根据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的决定, 空军将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厂正式移交给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 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研制歼击机的沈阳飞机制造厂。
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的“156项工程”中, 有12项航空工业企业和2个航天工业企业。这批企业建成后, 中国利用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图纸和样机, 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 开始仿制苏联飞机。1953年12月23日, 中苏两国政府交换文件, 苏联把米格-15比斯和教练机雅克-18的制造权转让给中国, 并提供成套技术资料和样机[9]。1954年7月25日, 南昌飞机厂成功仿制苏联的雅克-18活塞式教练机, 定名为初教-5, 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实现了从修理走向制造的转变。1954年10月, 赫鲁晓夫致信毛泽东, 表示苏联愿意向中国提供几项新改进的军事技术, 以替代1953年5月15日协定中的那些类型的军事技术, 其中包括以米格-17Φ代替米格-15БИC[10]。11月, 苏联向中国转让了米格-17Φ的图纸。1956年, 中国仿制成功歼-5型喷气式飞机。1957年9月, 以聂荣臻为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苏, 谈判转让军工产品制造权问题。经过谈判, 苏联同意向中国转让米格-19Π、图-16轰炸机和4种战术导弹的制造权[9]。1958年, 苏联向中国提供了米格-19Π的制造图纸, 1959年4月, 中国仿制成功, 但没有正式生产。根据空军需要, 中国转而仿制米格-19C, 于1963年12月仿制成功, 命名为歼-6。1959年, 中国用苏联部件组装出第一架图-16轰炸机, 1963年开始仿制, 定名为轰-6甲。1962年10月, 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厂用苏制散件装配, 仿制苏联米格-21Φ-13型歼击机, 1966年12月仿制成功, 命名为歼-7。在苏联的援建下, 中国的军事航空工业企业在50年代已经具备了年生产飞机1500架的能力[11], 为空军武器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苏联除了提供军用飞机的技术资料、图纸和样机供中国仿制外, 还在机载弹药方面向中国提供援助。中国先后仿制成功了霹雳2号空空导弹, 23、30和37毫米3种口径10种航空炮弹、19种航空炸弹、8种型号的航空座椅弹射弹[12]。
7.初中西周历史提纲 篇七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中外重要转型事件
商鞅变法
(1)经济转型:度除井田制,承认士地私有制:奖励耕织,推动了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
(2)政治转型:奖励军功,确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促进了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过渡,并逐渐建立起封建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政治转型: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使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2)经济转型:推行均田制,推动了北魏封建经济的发展。
洋务运动
(1)经济转型: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
(2)教育转型:兴办近代科技和军事学堂,深遭留学生等,打破了儒学垄断数育的局面,揭开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历史答题技巧和方法
1高效解题技巧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2规范答题
在中考历史试卷中,非选择题是按照具体的知识点划分的,如果某一历史非选择题分值为5分,那么这一历史试题考察的知识点为五个。而且中考考生在回答时要注意排版,书写过乱也可能是中考考生丢分的原因。
3历史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8.初中历史年代史 篇八
物理学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任何一个具体的物理知识和理论体系都是汇集许多人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常常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迈出有意义的一步,它包含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因素,包含着探索者的艰辛与悲欢,又体现着认识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继承与突破、理性与非理性的辨证统一,因而也包含着丰富的“教书育人”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因素,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还须把历史引入教学中。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并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各学派间的.争端以及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例如,牛顿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科学家,在高一一开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牛顿的生平及其科学研究历程,从而消除了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了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
同时,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回顾,使学生消除对已有物理知识来源的神秘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懂得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既与社会生产力密切相关也受到物理学发展内在规律的制约,任何一部分物理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可靠的、精确的、可重复的实验是物理学中决定一切的基础。因此,了解物理学史可提高人们进行科学创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这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献身的动人事迹,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居里夫人为研制放射性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平民法拉第”,亚里士多德富有批判和怀疑精神等。这些科学家不畏艰险,不惜生命,不慕利禄,不怕权威,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有助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分单元讲解、分析发展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按规有的形式和体系来理解和把握物理知识,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例如,在讲到力的概念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讲高二年级“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磁及电和磁关系的认识过程。通过讲解安培、法拉弟、愣次和麦克韦等人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在有了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左、右手定则、法拉弟电磁感应、愣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
三、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有着辉煌的成就。例如,在理论著作方面,《墨经》中对力学、光学的论述;《天工开物》中关于简单机械的记述;《梦溪笔谈》对磁角的论述,《论衡》中关于简单电现象的记述《考工记》中关于工程技术,声音传播的记载等在当时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就是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在实用技术方法,更是举不胜举。指南针、地球仪、浑天仪、船闸、石拱桥、火箭等,都是我国最早发
9.激发学史兴趣, 优化历史课堂 篇九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 可谓是袖珍百科全书, 具有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素材和主题可以挖掘。历史教学也应该是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的, 要改变目前历史教学的现状, 关键是教师如何把握历史教学的特点, 用积极的情感去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 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根据历史学科的知识特点, 结合笔者几年来的教学实践, 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例,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史兴趣, 优化历史课堂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走进去”———意境式导入, 爱“史”没商量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这一环节非常重要, 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与败。因此, 每一节课的导入都要精心设计, 争取从一开始就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 诱发其求知欲, 必能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教师, 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应有准确把握, 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颖导语。通过一个笑话, 一个动作, 一种社会现象等, 激发求知欲, 引发注意焦点, 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中学生情感丰富, 并且具有高度热情, 容易被感染。在导入新课时, 积极创设意境, 以此感染学生, 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笔者在讲授《抗日战争》一课前, 先播放著名歌曲《保卫黄河》, 歌曲激昂、澎湃的旋律立刻引起学生的共鸣, 激起学生对受难同胞的同情和对日寇的憎恶, 体会中华民族争取抗战胜利的决心。这样, 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特定的意境之中, 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 有身临其境之感, 产生迫切要求学习的欲望, 从而进入课本的意境中去。
二、“动起来”——学生主体式课堂, 其“获”无穷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传授知识, 学生学习知识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大胆让学生来“扮演”教师这一角色给同学讲课, 结果会怎样呢?笔者在有些课上进行了学生讲课的尝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笔者把学习《抗日战争》一课中两个内容交给学生处理。一是关于抗日战争以前, 日本的侵华史实;一是抗日战争期间, 日军在抗日战争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 制成简单的课件。上课时叫学生代表上台向同学们讲述自己的成果。学生能较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 搜集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品起来”———“新”手段与“旧”历史碰撞, 声色并重
对于久远的历史不易感知, 适宜的情境可以克服学习内容的抽象性, 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 形象生动具体, 有利于学习的强化和迁移。我们可以借助历史图片和视频, 创设丰富的情境, 把抽象的历史概念变成学生可以感知的历史形象, 把逝去的历史事实生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缩短时空距离, 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 思想受到启迪。
例如笔者上《抗日战争》一课的重点———全民族抗战这一内容时, 先出示一幅中国地图, 反映当时日军的侵华概况, 让学生对当时的状况有了形象的了解。在讲述国民党正面战场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的四大会战时, 播放了《淞沪会战》的视频材料, 接着在讲述共产党敌后战场做出的贡献时, 播放了视频《百团大战》。这样变课本上抽象的文字介绍为直观材料, 学生通过视频、史料、录像图片展示等方式更加深刻地体会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以及民族气节。同时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 创设出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新情境,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让学生感知历史, 体味历史。
四、“走出来”———过去的历史与现代的感悟, 一个都不能少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对实际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常常需要“以史为鉴”, 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 来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这正好为我们历史教学与现实的结合提供了契机, 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中如能适时地引入一些国内外“热点”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 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促使他们开动脑筋, 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例如在讲授《抗日战争》一课时, 在最后历史探究反思部分, 笔者留给学生的探究问题是:学习了本节课以后, 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当前的中日关系?针对当前中国与日本关系的发展, 学生知之不多又非常希望了解中日关系的现状:对日本入常、教科书事件、钓鱼岛争端、参拜靖国神社、东海石油争端等问题。让学生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引导学生联系近几年来中日关系的发展状况, 结合当前政治经济状况思考问题, 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又拓展思维, 提高能力。
总之, 只要教师经过精心设计, 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们增长知识, 达到学史明智、知史做人的目的, 优化历史课堂, 使历史学科焕发出本来具有的盎然生机。
摘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今天, 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给历史课堂注入活力, 响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成为新课改的当务之急。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 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优化历史课堂的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10.初中历史年代史 篇十
陈建辉,福建省漳州一中分校,363000 把数学史纳入高中数学选修课中成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在教学内容处理上的一大亮点,《标准》指出要通过数学史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虽然在初中还没有开设“数学史”课程,但是在各个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中都有一定的数学史料,研究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让数学史的渗透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亮点.1.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意义
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曾说:“如果我们想要预知数学的未来,最适合的途径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因此数学教学中,把一些重要的数学史料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思想,感受数学发展的曲折,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获得真知的同时获得顽强学习的勇气,进而塑造完美的人格. 1.1.展示祖国传统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介绍我国数学的光辉成就以及数学家在数学史上的杰出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责任感.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漫长的数学发展历史和令人感叹的杰出成就.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渗透数学史,使教学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如:在有理数教学时,介绍我国早在约二千年前就有“正负术”,而国外最早引入负数的印度,大约在公元628年;在指导学生阅读《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等阅读教材后,还可详细地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圆周率等的研究过程和成就.我国在近代、现代数学发展中也取得丰硕成果,在数论、微分几何等领域的研究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陈景润成功地证明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等„„通过这些数学史实和事例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超越世界数学先进水平的胆识,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优良个性品质.1.2.介绍富有启迪作用的数学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脍灸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一个精彩的故事总是能唤起学生无限的遐想,引导他们进入数学的殿堂.”
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从清康熙帝微服南巡时,处理“公差与卖马牛伙计之争”的故事引入;讲“位置的确定”时,可介绍笛卡儿睡醒观察天花板苍蝇的爬动,受其启发发明了解析几何的故事.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情景中,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使学生体验数学发现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数学的发展很少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每前进一步,都充满斗争和挫折,特别在重大突破的关键时刻,不仅会遇到世俗观念的阻碍,还会遭到数学界传统观念的排挤,数学家本人也会犯错误.第一个发现无理数的希帕金斯(Hippasus)被毕[1][2]达哥拉斯的忠实信徒们抛进大海;哈密顿也曾为“四色问题”冥思苦想13年而不得其果.但是数学家们并没有被困难、挫折、诽谤所吓倒,而是克服种种困难,推动数学向前发展.在教学中加入这些内容,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增强数学的吸引力,数学学习也许就不再是被迫无奈的.1.3.展示数学家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无论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还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都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其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历代数学家研究成果的结晶,它们蕴涵于数学材料之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善于挖掘.如:在数与代数部分,可以穿插介绍一些有关正负数和无理数的历史与方程及其解法有关的材料、函数概念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等内容.介绍勾股定理的几个著名证法及其有关的一些著名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简要介绍圆周率π的历史,使学生领略与π有关的方法、数值、公式、性质的历史内涵和现代价值;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古希腊及中国古代的割圆术,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逼近思想,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历史上的许多数学发现都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对数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习中的人都有很大的推动和启发作用.比如欧拉将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抽象成一笔画问题中所使用的一般化方法,同时也使用了“转化”的思想方法.善于使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正是数学家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数学家们往往不是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不断地将它变形,直至把它转化为已经得到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战胜题海战术的有力武器,现在不少学生只知道做题,而不重视解题后的反思,当他们面对一个全新的问题时便束手无策.而学习前人在面对未知领域所用的思想方法,对我们解决问题很有帮助.类似这样的数学史知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在探索数学问题时应冲破思维的局限,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1.4.挖掘数学史中的美育资源,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
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
[3]弦„„,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数学是美的,无数数学家都为这种数学的美所折服.通过数学史渗透引导学生领悟数学美.例如: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个非常简洁而深刻的定理.两千多年来,它激起了无数人对数学的兴趣,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印度国王Bhaskara、美国总统Carfield等都给出过它的证明.“1940年,美国数
学家卢米斯在所著《毕达哥拉斯命题艺术》的第二版中收集了它的370种证明,充分展现了这个定理的无穷魅力.”
此外,像黄金分割、哥德巴赫猜想、四色问题、多阶幻方等给人以美的欢乐,让学生在学习中觉得心旷神怡.同时,在感叹和欣赏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尺规作图的简单美等时,可以形成对数学良好的情感体验,领略数学命题和数学方法的美学价值,提高数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更热爱数学这门学科,执迷于对数学的探索. 1.5.再现历史数学名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数学选修活动课的开展,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去,加强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建构数学模型的训练,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尤其是差生)感到数学有趣、有用,使学生更加重视发展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自觉性,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历史名题可以使数学训练的过程变得富有趣味和探索意义,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历史名题的提出一般来说都是自然的,它或者直接提供了相应数学内容的现实背景,或者揭示了实质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于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和方法都是重要的;许多历史名题的提出和解决与大数学家有关,让学生感到他本人正在探索一个曾经被大数学家探索过的问题,或许这个问题曾难住过许多有名的人物,学生会感到一种智力的挑战,也会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享受;同时,历史名题往往可以提供生动的人文背景.《四库全书》中的“庄氏算学”,介绍我市清代数学家庄亨阳的严谨治学、刻苦钻研、不怕困难、为官清廉、献身事业的感人事迹.在徐州治水、清理淤沙、扩建水闸、加固堤岸中,他都进行精确测量绘制图表,他注意西算中用,把数学原理应用到实践中,并编写《算法书》、《河防书》等普及读物.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应注意的五个问题
2.1教育性.渗透的数学史知识必须是正确的.不可随意编造,特别是在介绍我国数学史时,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2.2趣味性.渗透的数学史知识要有趣.在数学史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选材恰当,表达合乎情节,知识与趣味共在. 2.3.广泛性.渗透的数学史知识要不分年代、区域.数学是几千年来全人类不断探索、历尽千辛万苦共同取得的财富,是各地数学家相互交流,共同探索的结果.因此在进行数学史渗透时要注意选择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史料,不能只局限于我国数学史.这样才能全面地、准确地展示数学史的全貌.
2.4.灵活性.渗透数学史知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及将来工作都有作用.限于授课时间安排,只能有所侧重.数学史知识应穿插在授课内容中自然引出的,要把握时机、适时介绍,不应过分渲染、喧宾夺主,要正确把握数学史渗透和数学知识生成的主次.
2.5拓展性.除课堂教学外,可为学生提供参考文献,开阔学生眼界,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正确阅读课外读物,继而进行自学,使学生终生受益.
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四点建议
3.1.明确在义务教育阶段渗透数学史的意义和作用,并借鉴高中课改区开展“数学史选修”的经验,鼓励有条件的初中校可以利用选修、活动课开设“数学史”选修,介绍数学史,开展乡土数学史教育.3.2.在教材“阅读材料、附录”的修订中,适当增加与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相匹配的数学史料,提供给学生阅读.或出版一些有关数学史的科普读物,充分利用科普读物的传播功能.
3.3.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成立数学史研究小组,做好数学史的渗透研究;让学生编辑数学小报《数苑撷英》,介绍数学家事迹、选登历史名题,乃至编辑校本课程《数学史》普及读本.3.4.数学教研组可以与学校图书馆(室)联合开展数学史专题的读书活动等,如:组织专门的数学晚会、出数学板报、开数学史专题讲座以及伟大数学家生忌纪念会等.参考文献:
[1].庄瓦金,数学思想史教程[M].悉尼:国际华文出版社,2002.4 [2].张奠宙,20世纪数学经纬[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3 [3].[美]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M].北大数学系数学史翻译组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4].陈慧玲,浅谈数学史教学的教育功能[J].全国高师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4年年会交流论文
电子信箱:zzyzcjh@163.com或 cjh@zzyz.net 备注:本文发表于《数学教学研究》(兰州)2008年第1期
11.初中历史年代史 篇十一
历史教学需要论证“何为历史”、“历史何来”,如果只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历史,就只会让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大打折扣,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对学生论证“历史何来? ”的疑问没有说服力。因此,历史老师必须重新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将枯燥的历史课上得生动,让灌输型的历史知识可以有“真凭实据”,使学生认识到“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并让学生进行材料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以 史导论 ”的内涵
“以史导论”是“论”、“导 ”、“史”三大层面的结合 , 从其内涵中理解可以“史”为基础,“导”为衔接,“论”为灵魂。
1.1“史 ”
“史”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 , 主要是指在历史中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实实在在的过去发展进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都应以“史”为根本如实讲述,确保可以体现历史的真实性与科学性。
1.2“导 ”
“导”可以说是桥梁 ,起到衔接作用 ,体现历史学科的现代教学理念,通过导入相关历史事件、历史材料等方式方法引入教学的相关内容。“导”不仅展现了历史表象的主要教学方法,体现运行逻辑,而且表现了老师引导学生按照由浅入深的过程学习,以此揭发历史现象背后发展的逻辑。
1.3“论 ”
“论”是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的重点教学目标 , 体现了历史课程教授背后的真正目的。历史教学需要积极引导,历史知识的传授不是一味灌输,而是让学生认识怎样才能“以史为鉴”。在教学中,老师应提出课程的中心内容及课程中的重要问题,引导学生怎样从历史角度思考认识,了解社会。同时,“论”体现了历史教学的价值 ,是历史课真正的灵魂 ,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引导后的思维启示,“论”的形成与确定必须综合考虑教材、学生与现实这三大基本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真正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学习历史。
2.“以史导论 ”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1课程 设 计
为了简单而又全面地体现“以史导论”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以欧洲政治史课程为例。欧洲历史政治舞台具有丰富的理论色彩, 但是由于其强烈的理论性而表现得格外抽象,特别是在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的教学中,学生既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又要对重要的概念进行把握,如此多的内容让学生对内涵的理解非常困难,如何让学生更加简便地了解复杂的欧洲史就成了历史老师的首要任务。对此,可以通过历史情景设计,将历史还原为现实。
2.2导 入 新 课
老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时代背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了解《权利法案》对过往和议会权利的分配等。老师通过课前收集的图片、影片等直观反映的相关素材向学生展示与课程相联系的内容,如向学生出示美国自由女神像,并让学生回答图片中的人物是谁? 代表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再总结出自由女神所反映的背后故事:“自由女神是自由的象征,是美国人的向往,而美国和英国密不可分, 那么用什么样的图来表达英国人的象征呢? ”借机引入下一环节。
2.2情景再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合理情境。老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当时的情景,也可以分配角色,让学生还原关于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情景:一组学生扮演讨伐暴君约翰的贵族,另一组学生扮演暴君约翰。十来个“贵族”身带“佩剑”,让“暴君约翰”确保传统习俗法律生效,并不能收收苛捐杂税,否则动用武力。虽然“约翰”对于“贵族”的威胁非常生气和懊恼,却出乎意料地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以“贵族们”的要求为基础的《大宪章》四天后诞生了。情景重现完毕后,让学生思考:《大宪章》诞生的意义是什么? 议会的职能又是什么? 当今英国的政治制度如何? 让学生思考回答后,老师进行总结。这样不仅让学生生动地了解了历史事件,而且结合了当前实际,让学生认识到了时事政治,拓展了学生开放性思维。
2.3探 究 整 合
“以史导论”教学模式的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开放的世界意识,让学生合作发现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本课的学习在于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客观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 理解和尊重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文明成果。老师通过史料让学生认识历史情景后还应回归课本,从《大宪章》的诞生到《权利法案》的颁布进行总结,在此过程中,还应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分析,整合探究。不仅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老师还必须做到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引导和点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以史导论”的教学效果。
结语
对于史实知识的认定和史料的理解与诠释是当前新课改实行的最终教学理念。将“以史导论”模式引入历史课堂可以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不仅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积累历史教训,而且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实现当前课程标准的目标与要求。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想达到历史教学质量的新高度,就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 积极探索探究性学习与历史课堂教学整合的新方式,并努力实现路径,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知识的传递者。
摘要:历史教学中通过“以史导论”的方式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情景再现,进一步认识到“史从何处,证史一致”的史学原则,从而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分析总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