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2024-07-02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7篇)

1.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篇一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一向就不是个爱读书得人,尤其是不喜欢看沉重的教育着作,条条框框,枯燥乏味,味同嚼蜡。但是这一本书却让我读得津津有味,就是教育专家李镇西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写的《把心灵献给孩子》。

书中没什么所谓的教育理论,都是他和同事们三年来在日常教书育人工作中的一些小故事和积累的经验,点点滴滴,是那么的真实生动,又是那么的让人受用。李老师和同事们所在的武侯实验中学在成都的郊区,学生大部分是当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文化素质、文明修养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后进生比较多,父母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文化背景也不理想。这一点和我们学校非常相似,所以书中的很多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读后也让我受益匪浅。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经常用陶行知的三段话来勉励自己:“要向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的确如此,李老师就是这么做的:平日里对待学生,一个平易近人的动作,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句充满信任的话语,一种尊重学生的态度……都让我们觉得他确实是能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的每一位学生。他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人格引领人格,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呵护生命、尊重个性、激发创造,发展德智体,弘扬真善美,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

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孩子当孩子,这一点让我感触颇深。平日里,我们往往会把“优等生”和“后进生”区别对待,把孩子当做大人来要求,急功近利,弄巧成拙。“把孩子当作成人,教师会有许多烦恼;把孩子当作敌人,教师会有许多愤怒;而把孩子当作孩子,教师则会有许多乐趣。”事实上真的是这样,有时候对待学生的很多问题,真的是我们老师自寻烦恼,有些大人都未必做的到的事情却强求孩子去做,真的是过于好笑。李老师和他的同事就提到我们要以一颗童心去看待孩子,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一定要认真研究分析,孩子是成长中的孩子,是成长中有个性的孩子,那么,他们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是很自然的,应该理解孩子,宽容孩子,某种程度上把自己变成孩子――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

读完此书,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更多的应该俯下身去,与孩子们多一份交流,对他们多一点关注,多一些关心、爱心和耐心,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保持积极向上的热情,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在实践中不断前进和成长。

2.《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感悟 篇二

著名教育家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的确,没有爱,我们的生活便像一潭死水,经不起半点涟漪;没有爱,我们的人生就如同荒芜的原野,裸露着冷寂的孤苦;没有爱,我们的世界就好比空洞乏味的魂魄,飘飘荡荡无所归依。作为一名教育者,工作着,生活着,教育着,奉献着,美丽着,更应该用爱去感化学生,用爱去影响学生,从而教会学生爱自己,爱生活,爱人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成为一个自足的、完善的、幸福的人!

爱生就是要尊重学生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的学生也是千差万别的,在时间的长河里,他们在各自的天地里成长、绚烂、成熟,有谁能说他们都不成功呢?每一个学生都可爱,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关爱!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小花,所以,你一定要蹲下身,才能欣赏他们的摇曳生长。我们需要用尊重的目光去审视他们,用欣赏的态度去鼓励他们,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们。

爱生就是要信任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的热情,对人的信任,形象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信任,是师生沟通交流中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信任,是心与心的交流;信任,是心与心的对话;信任,是心与心的慰藉。敞开心扉,尊重学生,予以他们对等生命的平等感,赋予他们泰然处之的从容感,给予他们快慰心灵的信任感,尤其重要!

爱生就是要理解学生

理解,是建立在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的更深一层次的精神力量。理解意味着,两个或者多个生命个体精神的高度契合和依赖。理解,是漫漫长夜里璀璨的启明星,照亮了学生前行的方向;理解是干涸丘壑中淙淙流淌的清泉,滋润了学生贫瘠的心田;理解是皑皑冬日里凌寒怒放的红梅,鼓舞了学生坚持的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3.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三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绝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老师会喜欢学生。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如此!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农村的小孩子,家里大部分都是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照顾生活,生活过得比较粗糙有许多小男生的手脸脚都是脏兮兮的,我每次看到都会提醒这些学生要好好洗澡,看到谁的衣服该换了就提醒一下,首先在生活上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看到一个学生的缺点,要从根源入手,找到原因,对症下药,不要做一些徒劳无获的事。

4.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师德演讲稿 篇四

如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么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孩子谋划与工作。

如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么就要走进孩子心中,尊重、认识、理解、欣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2002年,为响应上级实施学龄前三年教育的号召。我园招收了36名三周岁的幼儿,并由我担任班主任。在刚开学的两个月里为了尽快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想尽方法转移他们的情绪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画画、看动画片、到沙地里、水池里、玩沙玩水------多少次孩子的拉扯让我狼狈不堪。多少次孩子的哭闹令我心烦意乱,多少次喉咙疼的说不出话来。晚上回到家里累的躺在床上不想吃也不想喝。“屋漏偏逢连阴雨”正当我在幼儿园里忙得焦头烂额之际,自己一周岁的女儿无缘无故地发起了高烧。在家打了几天退烧针后病情非但没有减轻且有加重之势。没办法只好抱起孩子来到了市人民医院。大夫检查完毕问到:“你这妈是怎么当的,孩子病成这样才来。你这孩子得的是鹅口疮。你看孩子口腔的上额舌头,喉咙里布满白色的念球菌泡。再晚来一天病毒就会侵入大脑,后果不堪设想”。什么?孩子得的是鹅口疮,怪不得孩子这几天只哭连奶水都不吃。我怎么就不知道看看她的嘴里呢?我太粗心了!我懊恼地恨不得煽自己两个耳光。

“别着急,住下再说吧!”大夫在一旁说道。什么?住院!我一听急了。大夫,求求您,您能开点药让我们回家治好吗?“什么,有你这么当妈的吗?孩子都病成这样了你还不让他她住院,你到底是不是孩子的亲妈啊?你们是不是疼花钱?”大夫厉声喝道!我一听,委屈的泪水哗哗地流了出来,大夫,我快30岁才有了这个孩子我能不亲吗,我也不是疼钱,这个时候你就是让我把1000或2000元的钱扔到大街上,我孩子的病马上好了我也愿意去扔。我是放心不下我们班里那36名孩子啊。大夫,你想想如果我和孩子在医院里,我们班里的孩子怎么办?他们又由谁来照料呢?现在是秋收时节家长都很忙,顾不上孩子。万一出现个闪失,我怎么对得起那些家长和孩子,大夫求求您了!经过我的哭哭哀求,大夫最终同意不让我们在那里住院了,但必须有个条件:就是我们每天上午必须在医院里打完点滴我们再赶回家,不耽误下午上课。可直到现在,孩子的嗓子经常“沙哑”。朋友们给她起了个绰号叫“小鸭子”,婆婆也曾经半开玩笑的说:孩子摊上你这样的妈妈真是“上天里”了!

就这样,我开始了医院―家―幼儿园三点一线的来回奔波。由于连日奔波操劳我不小心患上了感冒。下午上课时我不停的打喷嚏。奇奇小朋友站起来说:“老师你是不是感冒了?”我有些吃惊地问:“你怎么知道我感冒了?”她稚气的说:“你老打喷嚏啊!”我忙说:“对不起,孩子们,老师耽误你们上课了”孩子们连声说:“没关系,没关系!”聪明的畅畅说:“老师,我奶奶说你这是为了我们累的,你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这时,不知谁带头喊了一声:“老师妈妈好”。顿时,教室里“老师妈妈好”的叫声此起彼伏。有的干脆叫“妈妈好”听到孩子们的叫声我感动的只想哭。不过,听到孩子门的亲切呼喊声,这两个多月来带新班的疲惫、辛苦、无奈一下子烟消云散。剩下的是满心的甜蜜与温馨。

5.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 篇五

浠水县博文学校潘火林

从教二十四个年头了,做了二十余年的班主任,我一直把“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当作座右铭。因为我知道,只有把真心交给学生,和他们做知心朋友的老师,学生才会信任你,依恋你,只有热爱学生的老师,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因此,二十四年来,我一直把教育学生、热爱和尊重学生,严格要求他们,同他们交朋友——作为我精神生活的支柱,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断的探索,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风格。

一、让教育充满爱,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十八世纪中叶,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的发展,只有真心实意的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的塑造他们的灵魂。”这里说的是,教师要有爱心,才能细心塑造学生,真正爱护学生,而不是追求功利,不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因此,在班级管理方面,我觉得许多原来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已经不太适合现在的孩子们,如果束缚太紧,会阻碍他们的发展,太松又容易让他们散漫自由,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学习,全面发展,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1、搬掉“铁交椅”,实行班级自治,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班里除了一名常任班长外,其余班干部,都是轮流值周制,每个同学都有资格当值周干部。结果,每个同学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民主制班,人人争当先进。值周干部自然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监督别人。不少原来的后进生也去掉自卑感,迎头敢了上来,班风班纪更加严谨。09~10学年每月都被评为文明班集体,流动红旗常常飘扬在我们的教室里。

2、不一成不变的看待先进与后进,计算“进步分”,设立“鼓励奖”。任何一个班级,学生成绩,各种表现,个体之间的差异永远存在。好的学生总是受表扬,难免滋生骄傲情绪,不利于进步,有的学生总受批评,也会产生自卑感,更不利于进步,总的来说,都不利于他们素质的提高。基于这种认识,每当我接一个新的班级,就告诉学生,成绩只能说明过去,错误既往不咎,从现在开始,不管是学习还是品德,每有进步,就记录在案,如上次数学得了20分,这次得了50分,有进步就加两分,一月一评,给予奖励。我还带领大家一起埋葬缺点,要求大家把缺点写在一张纸上,然后把它烧掉,留下优点继续发扬。这样,学生有了奋斗目标,进步很快。

3、重视榜样的力量,不拘一格树标兵。现在的学生可以说是个个身怀绝技,人人能拉会唱。为了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在班里开展了创星活动,每周一评,有体育之星,劳动之星,卫生之星等等,使学生各方面的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班级一派生动活泼的局面。

二、同学们,向我看齐

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有过这样一段话:“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班主任往往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他们对班主任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班主任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之中会成为全班几十个孩子的把榜样。因此,工作中,我爱岗敬业,恪守职业道德,以爱润其心,以言导其行,我时刻注意自身形象,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往往率先垂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的学生。我曾经在一次班会上郑重的向全班同学承诺:“同学们,向我看齐。”周一升旗,我站在学生的前面,庄严肃立;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弯腰捡起地上的纸片;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我会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之手......这些,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实际行动上。班上有个新转来的学生坐在教室最后排,卫生习惯很不好,总是随手丢垃圾、纸屑,和他谈过多次效果不是很好。几次巡堂我看到他的桌子边又是一些纸屑,就没有打扰他上课,自己亲自捡起那些纸屑放到垃圾桶里。后来就再也没有看到他乱丢东西了,而且还主动去帮

别人打扫卫生。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这就是无声胜有声的教育。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带给学生无穷的力量。因此,我必须时刻自律,用健康向上的心灵去净化育人环境,用认真模范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的心灵。

三、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1、对后进生要转化。

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1)拿起表扬的武器,大张旗鼓的表扬后进生哪怕是极小的进步,且随时发现随时表扬;(2)给后进生更多的爱;(3)注意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每一个教育契机,每一点希望的火花);(4)让后进生上台唱主角,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5)允许后进生的错误反复,给他们反思的机会和时间。

我们班有一名同学叫胡超,人长得很有点黑,穿戴特别脏,写字更是潦草,通过家访我得知,他的父母在新疆农场,很少在家,因此,有时吃不上热饭,衣服脏了也不知道换。慢慢养成了不讲卫生的习惯,我对他制定了专门的转化方案和长期转化计划。我先从生活上给予关爱,常常在他生活费用完了带他去吃饭。再在学习上给予具体指导,帮他制定了“向及格迈进特别行动计划”。总结了他以前知识的缺陷所在,又组织了学习小组长专门给他补课。不到一个学期,他有了很大转变,这次数学考试得了97分。我特地大肆表扬。

2、对中等学生要优化。

中等学生常常是被忽视的一个占班级多数学生的群体。中等学生人数较多,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随大流的思想。既不愿冒尖,又不想落后,我对他们多次说:“今天的社会不能再等伯乐去挑千里马,而应该是千里马自己跑出来,证明给伯乐看。”我这学期开展的几次活动中就有4次是针对中等生的。

3、对优等生要强化。

(1)要让优等生树立为班级服务为荣意识,发挥自身特长,为班级建设出计出力。我在班会上曾说过:“咱们的班级是你的,也是我的,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珍惜集体荣誉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表现。老师和同学当然不是斗争的对手,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同学与同学之间也是这样,在我们班要能我为人人,那你的品格就得到了最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一帮一活动,由于每个人都各尽其责,这个活动我们开展得较为成功。每隔三周我们要 举行一次一帮一座谈会,谈成绩,指失误,定目标、计划。有较大成绩的在“班级量化足迹表”上颁印红花。

(2)培养优等生抗挫折、失败的能力。比如让不会唱歌的优等生上台唱歌,不会下棋的参加象棋比赛,不会打乒乓球的参加乒乓球赛等。使优等生得到了较好锻炼。

教育有规律,但没有一条规律适合于所有的学生。在今天——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我深知自己的责任是塑造学生的个性。是把我的学生塑造成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有骨气、健全的人。因此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借鉴名师育人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思考、探索适合自己的管理路子,在实践的过程中再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以使教育工作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四、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工作中,我时刻以一颗慈父般的心关爱着每一位学生,始终以期待的目光关注着每一位学生。既是他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朋友。我经常采用互换角色的思考方法,把自己当成学生换位思考,然后再根据情况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比如我们班的一个姓陈的同学属于单亲家庭,破碎的家庭和不怎么宽余的生活使他养成了怪僻的性格:很少与人交流,总是“独行侠”似的独来独往。作业很少完成。上课时身子多数是趴在桌上的,脸贴着桌上的书,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要么就是把凳子放倒,人坐在上面只露出一个脑袋。班干部说他只当耳旁风,老师温言相劝他反而对着干。听了班干部和科任老师的反映,我知道他既有强烈的叛逆性格,又有强烈的自怜意识。我就采用“先冷后热”的迂回战术,小心翼翼地去碰触那颗

敏感的心。没人过问的“冷战”持续了几天,我冷眼观察了几天:他似乎老实了许多。有一天上我的数学课,他又懒洋洋地趴在桌上,我问他怎么了,他谎说肚子疼,让他去校医那儿看一看,他总是不肯。我故意表扬他带病坚持上课,精神可嘉,他不好意思地慢吞吞坐直了身子,再也没有趴下。这个细节让我捕捉到他内心的复杂性:一方面他向老师叫板,想以挑衅式的行为引起别人的“刮目相看”来掩盖他孤独脆弱的内心世界,以自暴自弃的行为表达自己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另一方面,他的内心和别的孩子一样需要鼓励、需要安慰、需要理解,也有一颗向上学好的心。以此为契机,课后我马上找他促膝长谈,告诉他类似以前的种种逆反行为非但不能使别人看得起,反而会使自己陷入孤立之地,你应该走到人群中来;也和他说,不要以为满世界的人都对不起你似的,真正的男子汉应该站起来迎接挑战,帮助母亲战胜困难,惟有这样,将来才能不被人生路上的种种困难吓倒,才会做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人。我的话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他回去上课了,我又马上和他的母亲通了电话,让她改换一种爱的方式,别老是觉得单亲家庭委屈了孩子因而事事迁就他,宠着他,这样容易使孩子受到委屈情绪的传染,而是应该更严格地要求他,把家里的重担分一些给他挑。以后,我又经常利用课间,“有意无意”的去接近他,了解一下他的学习或者衣食住行的情况,有时顺便给他捎些笔记本,有时给他推荐一些催人上进的好文章,有时教给他一些生活小窍门,有意避开那些惹他自怜的话题。再在他的背后,偷偷嘱咐几个学生,要多多接近这个同学,包括一起玩耍、一起讨论问题。因为同龄人是最容易沟通的。他变得坚强起来,脸上渐渐露出了微笑,而且他愿意跟许多同学有来有往,说说笑笑了,课堂上那些怪里怪气的举动也渐渐销声匿迹了。

平时,我还经常用写纸条的方法与学生交流。纸条上可以是对学生委婉的批评,善意的提醒,还可以是对学生改正错误的真诚鼓励和表扬。尤其是当遇到使老师盛怒的时候,我更是选择了写纸条。面对学生的错误,有时难免大怒,这时去做工作势必更糟,我便采用写纸条的方法:“请到我办公室来一趟,我有事找你。”小小一个纸条避免了大声的训斥,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机会,而且相信学生再找你谈话时对错误已经懊悔得不得了啦。

五、学会倾听,使师生得心彼此靠近。

班主任经常找犯了错误得学生谈话,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使之明白道理,认识并改正错误。多年得经验告诉我,班主任找学生谈话,不要一见面就来个“下马威”,如:你知道你犯了什么错误吗?你的问题在班里造成了多坏的影响......这样得谈话,把学生置于受审得位置,谈话变成了“审问”,其结果反而导致学生缄口不言或对抗顶撞。即使学生惧于老师得威严,当面认错,但也是口服心不服。因此,我认为,如果学生欲言,老师不妨把话停下来,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得讲,不要制止学生说话,不要打断他们得话,即使不诚实或者时为自己辩解,也要认真倾听学生讲话,耐心启发他们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然后晓之以理,帮他们分析错误得根源,使其心悦诚服得接受教育,这是对学生人格得尊重,也有利于学生下决心改正错误。

在学生讲话前,还要给学生思考得时间。如果学生沉默不语,老师不要急躁的催促学生开口讲话,应允许学生稍作思考,并设法打消学生的思想顾虑以及心里恐惧,鼓励学生讲出心里话。这样,学生把你当作好朋友,愿意跟你交流,师生的心会越来越近,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读《把一切献给党》有感 篇六

读完了一本爱国书籍——《把一切献给党》。我承认,我并不是特别喜欢这样题材的书籍,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当我阅读《把一切献给党》的时候,真的让我获益良多,是一篇真正值得我们去阅读的书,书中的主人公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把一切献给党》,是一部在20世纪50年代就脍炙人口的自传体小说,写的是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无产阶级优秀战士的感人故事。这本书的主人公和作者,就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吴运铎。

抗日战争的爆发给了吴运铎一个全新的生活理想。工人们觉醒了,吴运铎更进一步认清了处于被压迫境地的原因。革命是惟一的出路。吴运铎毅然参加了新四军。从此,他开始了与枪炮制造紧密相连的一生。这是一个战士成长史,也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思想发展史,“把一切献给党”是一个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共产党员的心声。把一切献给党,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代,都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心声!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吴运铎成立的军工厂条件极端困难,没有生产过迫击炮弹,为此他毅然决定自己研究生产迫击炮弹。他找来一个未引爆的迫击炮弹,拿到实验场进行拆解,并让其他人一律撤离现场。自己一个人进行拆解,他将炮弹零件一个一个的拆开记录在本子上,绘制在图纸上,守侯在实验场外的领导和工人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当他把炮弹全部拆开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导火装置受到碰撞,引起爆炸,“轰”的一声响,将他的左手炸掉四个指头。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继续顽强地试验迫击炮弹,终于成功生产出了迫击炮弹。迫击炮弹生产后他又不顾一切地投入到枪榴弹的实验工作中去。他的助手和工人们都劝他说:“你已经负了一次伤,这些危险的实验由我们去做!”但是他坚持由他来做,这次的实验更加危险,实验中枪榴弹发生爆炸,将他的左膝盖炸了一个碗口大的血口,膝盖骨被掀掉炸成重伤,再一次住进医院。1953年他拖着伤残的身体写下了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以感人至深的事迹,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把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一切,都交给祖国,交给人民,交给党!”

其实每次阅读这类型的书目,我都会有很深的感动,每一次的阅读都是对灵魂的洗礼,都是对心灵的震撼。我们感动着,铭记着,珍惜着,如今的这样强大的中国,是党和革命先烈们如何艰难地挺过来的。

如今我国正处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时期,国内外五花八门的思想正互相激荡与冲击着我们的思想。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做到爱国爱党爱人民。

7.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篇七

看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被苏霍姆林斯基的细心、耐心、专心和对孩子伟大的爱而感动,对现行教育感到痛心和无奈——现在,我们的绝大部分老师争分夺秒地往孩子们的头脑里堵塞现成的说法、结论和论断,从来不给孩子机会去接触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捆住了孩子的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机器——我们的教育用一堵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而苏霍姆林斯基为了教孩子认识一个字母、一个单词费尽心机把他们带到农场、田野地头、河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性和善心,他把孩子带到森林里上音乐课,感受森林里蜜蜂的嗡嗡声、鸟叫声、流水声……,试问:我们现在有多少老师能够做到?不用说做到,就是想都不会想,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和学校,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推脱责任,宁可把孩子整天关在教室里,低年级同学连在学校里玩都没有机会,春秋游有的学校都取消了,更不用说带孩子到大自然里去感受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这只是教育的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真正的学校并不仅仅是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育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他不可能成为教育者。”

苏霍姆林斯基当了校长,为了零距离接触孩子,研究孩子的成长情况(包括细节)和各种变化,他直接选择兼任班主任。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别人怎样教育而不直接接触孩子,他就不再是教育者了”。李镇西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虔诚的追随者,这方面和苏霍姆林斯基何其相似!试问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位校长还兼任班主任?当然,这不能全怪校长,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教育行政化使校长们大多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达标验收而疲惫不堪,不用说校长兼任班主任,很多时候任课老师们还要牺牲教学时间或加班加点来突击做资料应付检查呢。

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孩子们,大多来自战后残缺不全的“病态”家庭,那些孩子各方面的状况远比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孩子们要差得多,但是,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用最大的勇气和决心教育好这些孩子,他说:“要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同时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劝告我们的老师说:“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低年级教师在孩子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对孩子来说应当是一个与生母一般亲昵可爱的人”“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父母亲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上一篇:数控加工操作报告下一篇:韦应物喜园中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