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分析

2024-08-29

教师职业道德分析(精选9篇)

1.教师职业道德分析 篇一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复习试题之案例分析题

1.某学校一位实习老师,教数学。他上课很有趣,但对学生很严格,如果有上黑板演示题目做不出题,就会骂人。最严重的一次是,一个学习不好的男同学被教了好几次还做不对,他一怒之下就把人家的头往黑板上撞,用非常粗俗的话骂他。那个男生受不了这样的刺激,最后厌学,不肯再读书了,连高中都没上。

⑴这位数学实习教师的做法错在哪里?为什么?

⑵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参考答案:

⑴这位数学实习教师辱骂、体罚学生是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⑵分析: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从理想层面上看,教师要热爱学生;从原则层面上看,教师要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从规则层面上看,教师不准以任何借口歧视、侮辱、使用威胁性语言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案例中的数学实习教师,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对学生的严格并不错,但必须严而有度,严而有方。可是这位教师,对演示不出数学题目就要骂人,甚至对教了几遍还不会的学生,使用威胁性语言体罚甚至体罚学生。这种做法是错误的。⑶严重结果:造成了这位学生厌学甚至弃学;其行为严重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师德形象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2.一次公开观摩课上一位二十多年教龄的女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频频去叫那些反应机灵、学懂会用的好学生,而是善于捕捉那些不敢大胆发言,没有勇气回答问题的差生的一闪之念。一位女孩刚把有信心的眼睛抬起的时候就被老师叫起来回答,结果是心理过于紧张,老师启而不发满头大汗,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让她坐下来,平静一下语气温和地说了句:“没关系,老师知道你会了。只是过于紧张而暂时想不起,以后经常锻炼就好了。”这堂课使人感到,女老师用自己的爱心在点燃胆怯者的智慧之火,让学生受到“我有被爱的权利”。

⑴为什么说这位教师的爱是公正的、无私的?

⑵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⑴这位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公正、无私的。

⑵分析: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局限于个别对象,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肩负的是对一代人的教育使命,并非对个别人的教育任务。无论学生的外貌形象如何,也不能学生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自己心意,学生成绩是否优良,无论学生的品行、素质好坏,教师对所有学生都应怀着同样的深情和爱心,给学生以公正、无私的爱。案例中的教师,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不歧视“后进生”,在课堂上,不仅态度和蔼,温和的与学生交流,而且用心去激励学生,用爱心去点燃胆怯者的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受到“我有被爱的权利”。

⑶启示:

①教师对待学生不能有“偏爱”,也不能有“偏见”。

②“让每一个学生都抬着头走路”,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都感受到教师的爱的阳光。

③只要用心去播撒爱的种子,贯穿爱的教育,就会结出爱的果实。

3.某市第二十中学有一批复习资料投放阅览室让学生查阅,可是第一天就少了6本。有的人主张严肃查处,可是校长却不然,他写了几句话贴出去:“作为校长的首要责任是,要使全校师生明白,二十中人的人格是无价的,然而朋友,你信吗?投放的书少了6本。”第二天有人送回了一本,校长又公开写道:“你送回的不仅是一本书,你送回了人格,送回了二十中良好的校风。”第三天,其他5本也都送回了。

⑴根据案情说明这位校长的做法?

⑵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⑴这位校长的做法是情感育人。

⑵分析:案例中的校长,面对“学生拿走了图书阅览室里的几本书”的事件,不是严肃查处,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写了几句话贴出去。这几句话语重心长,道出了“二十中人的人格”、“二十中良好的校风”,感化这位学生,激起了学生积极情感的反映,于是这位学生就放回了书籍。在这里,校长既严,又爱,既有集体荣誉性的教育,又有人格尊严的启发。校长的情感很有感染力、渗透力,表现出对教育的忠诚,对学生的爱护。

⑶认识:

①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不能没有感情。教师的职业劳动需要丰富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同样是其劳动的工具。

②当学生有了缺点、有了错误时,教师要善于以情感去感化人、教育人、激励人。

③教师情感育人需要有智慧。教育没有情感,就像磨坊没有水。

4.有人曾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

第一个工人说:“砌砖。”

第二个工人说:“我在赚工资。”

第三个工人却唱着歌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

结果,前两个人终生都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⑴三个人的劳动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什么?

⑵联系教育劳动实际谈谈其重要性。

参考答案:

⑴三个人的劳动说明了“凡做事都要有个好态度”的道理。

⑵分析:这个故事中的三个人的结局固然有很多其他因素,但很重要的一点是三个人的工作态度有本质的区别。第一个工人为建一堵墙而工作,显然是机械地不带感情地做一件重复的事情;第二个工人为“赚工资”而工作,把工作当成了维持生计的手段,态度中充满了被迫的味道;第三个工人为“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而工作,充满了自信、自豪和想象力。由于各人的工作态度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⑶说态度问题很重要,这是因为:

①对于教师来说,教育教学工作态度常常能影响造就一种人生。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看到这样一种情形,领导交给教师一项工作,教师从心底里不想干,于是就消极应付,工作起来拖拖沓沓,经常惹得领导不高兴,最后尽管工作做得很漂亮,可就是由于你的工作态度不佳,在领导心目中的印象不好,落个费力不讨好的结局。

②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坚守工作岗位,端正劳动态度,注重工作价值,把工作热情倾注于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焕发出更大更多的内部力量。

③有了好的态度,我们才有了做人做事的出发点,我们的身体内部的潜质和热情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被调动起来进而汇成专业方面的智慧。

5.为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课改要求。某校创造性地拟定评价方案和表格,让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逐条审核,逐项打分,以此来判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具体需求,美其名曰“学生参与评价”。请对“学生参与评价”的做法阐述您的见解。

参考答案:

①评价是一种手段,旨在通过评价,使教师看到自己的成功之举和不足之处,以便及时调整工作目标和进程,优化教学过程,明确努力方向,对于激发教师发扬优势,克服缺点,增强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不无裨益。

②学生是教育者,是教育的直接对象,他们与教师接触的机会较多,应该最有发言权。案情中,学生参与评教,由于学生年龄还小,认识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考虑欠妥,因此,他们没有能力对教师的各方面教学行为作出一个合理、科学、恰当的评价……,甚至往往出现“倒挂”的现象,一旦哪位教师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就会遭到学生装非议,被学生认定为“不好教师”,普遍不受欢迎;而如果教师对学生放松要求,时时处处迁就忍让,和学生装称兄道弟,对学生装不负责任,反被说成是“好教师”,深受喜欢。

③学校在组织评教时,不能盲目追求“时髦”效应,哗众取宠,注重形式,否则评教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和方向,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挫伤大部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6.小学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活泼”一词造句,学生甲站起来说:“李华同学性格开朗,在体育课上表现得很活泼。”老师点评道:“很好。”学生乙站起来说:“河里的水很活泼。”老师沉吟了一会儿,评点说:“说水‘活泼’不合适,这个造句不贴切。”学生乙狐疑地坐下了。请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发表评价。

参考答案:

①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逐渐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新课程改革更要求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②案例中,“活泼”一词的主要含义是“生动自然;不呆板。”学生乙的造句很有生气,也符合“活泼”一词的含义,正反映了学生乙具有丰富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善于观察和想象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是儿童智力健康发展的体现。教师对学生乙的造句没有给予积极的肯定,必然会限制学生乙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应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只有这样,学生长大后,才能具有蓬勃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

③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教师敏锐地捕捉教育细节,科学地处理教育细节上。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更多的细节被教师关注,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迷人。

2.教师职业道德分析 篇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改变, 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职业环境也随之大为改观, 可以说, 经济大变革对高校教师角色的定位和高校教育机制改革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在这期间, 高校教师的角色认同和社会适应也面临着重要挑战, 高校教师师德修养能否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能否适应高校教师本职工作的特色和要求, 成为提高高校教师师德修养、促进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

十八大三中全会为解决新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 同时, 也是高校教师师德修养培养的指路牌, 为新时期高校教师道德修养建设提出了积极的能量。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2 研究现状

目前, 国内学者对师德修养建设的研究非常丰富, 笔者依据不同著述将之粗略分为学院派和经验派两个研究方向。学院派主要以经典的道德发展、职业理论为依据, 对教师这种职业的道德修养建设进行了分类论述, 为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经验派倾向于以道德自觉和从教经验两方面为基础, 对高校教师道德修养进行阐释, 为高校教师道德修养建设提供了生动详实的资料。

当然, 笔者的粗略分类没有厚薄之分, 主要是为了说明师德修养建设中“知行合一”的问题———如何将高深的理论转化成高校教师自觉恪守道德的动力?如何让默默无闻而又德艺双馨的教师在师德建设中坚定地立有一席之地?其实, 道德不是别人约束我们的法宝, 也不是我们前行的羁绊, 道德应该是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阶梯, 我们一步一步沿着道德规范的方向勉励前行, 最终才能为教师道德修养建设提供既现实又有说服力的生动教材。

因此, 总体来说, 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提高有赖于理论和实践的自动结合和相互促进, 这种结合的自发和自动性是本文将要重点说明的问题。

3 研究思路

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 对高校教师师德修养建设进行了简单梳理, 并对调高高校教师师德修养的途径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希望能对高校教师师德修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帮助。

4 理论基础

4.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概念

道德是指受社会习俗、群体心理影响下的, 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具有非强制性和非成文性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的过程中, 逐渐发展起来的、被社会公认的职业道德规范。

4.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2.1 基本规范

从教师这个职业的基本规范上面考虑, 高校教师人员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知行合一、教书育人;热爱教育、甘于奉献;治学严谨、求实创新;尊知重教、为人师表。

4.2.2 工作规范

从教师的工作对象考虑, 高校教师在与学生的关系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关心热爱学生, 严格而科学的要求和爱护学生, 平等地对待和尊重理解学生, 诲人不倦, 言传身教。

从教师的工作环境考虑, 高校教师应该正确处理同事间的关系, 教师之间要相互支持相互尊重, 同时, 正确处理同领导的关系, 克服各种错误倾向。学校领导也要更新观念、深入基层、率先垂范, 关心教师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充分发挥教师在培养人才和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4.2.3 长远规范

从教师作为正常社会人的功能角度考虑, 教师具有普通人应该具有的社会功能, 参加普通社会人可以参加的社会活动, 同时也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正确处理在社会交往中道德要求, 文明礼貌,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在校内外平易近人, 以高尚情操影响和净化社会, 在校内甘为人梯, 在校外也以为他人服务为乐事为己任, 谦虚勤奋,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

从教师的个人素养的道德要求方面考虑, 高校教师应该:语言规范精炼、准确纯洁;仪表仪容亲和、衣着朴实整洁, 举止文明得体, 态度和蔼可亲, 行为稳重端庄, 文化知识渊博, 自觉遵守社会主义纪律, 模范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 不断提高自己的言表风纪素养,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

5 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5.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需要依靠个人的自觉

道德是调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关系的规范, 是由社会舆论和个人觉悟认知共同决定的。所以, 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要依靠教师的个人觉悟和认识的提高。为此,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进行规范。第一, 要建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自我评价机制, 让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能反省自身, 在“见贤思齐见不贤思内省”的环境中才能让高校教师不断地主动反思、精进。第二, 要创新师德教育方式, 将先进事迹、榜样带到基层, 带到每一个高校教师的日常生活中, 积极创造条件, 为普通高校教师向师德模范学习提供机会。第三, 要从全社会、全学校形成一种学习榜样、尊德重道的风气和文化氛围, 把学生和群众对师德的期待转化成对教师的舆论监督, 让教师在不自觉中发现群众的呼声和要求, 并按照这种要求去自我要求、约束自己, 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觉悟。第四, 要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发掘更深层次的教育素材, 激发高校教师中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美德的自豪感、自信心, 把行善和积德的种子播撒到深厚肥沃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第五, 要从家庭这个小团体中激发教师的职业道德诉求, 只有从关爱自己身边的小家, 才能从中体悟到关爱学校这个大家庭、关心学生这个家庭成员的重要性。第六, 要从学生的感恩教育中为高校教师师德修养提供持续的动力, 只有教师工作对象的理解和接纳, 才能为教师的德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健康的基础。

5.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需要依靠学校和社会的支持

道德是需要社会舆论支撑的行为规范, 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反映。所以, 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需要依靠全社会和整个学校提供理性、包容、善意的环境。为此,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提供便利。第一, 不轻易以道德为借口要求别人, 苛求他人, 而是尽量以身作则, 行为世范, 用自己的行为和口碑为他人提供学习的榜样和教材。第二, 在非正式的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无法对教师的德行进行有效约束的时候, 可以采取公认的、正式的机制制约相应当事人, 防止发生影响教师师德的不良情况的发生。第三, “知未真, 毋轻传, 事未明, 毋轻信”, 不能为了博取同情或者哗众取宠等不端目的, 传播不实的负面消息, 影响师德建设工作。第四, 建立师德建设的危机应对机制, 把偶发的不良事件的影响限制到最小, 不能受群众的猎奇心理或者“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规律的影响, 放任不良消息的无限制放大, 影响到公众对教师师德的信任。尤其是在“眼球经济”的影响下, 新闻媒体为争取受众眼球, 往往会避重就轻、断章取义地故意挖掘一些负面信息, 迎合受众的胃口, 导致影响师德的负面消息被无限制地放大。第五, 建立主动公开、检讨的民主制度, 为师德建设提供一个公开的平台, 为教师的自我检讨和进步提供一个自觉、主动的平台, 将这种平台的沟通、交流功能变成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和生动课堂, 为局外人提供了解师德的窗口, 也为当局者提供学习和反思的机会和机缘。第六, 建立一个教师道德修养的最低底线标准, 明确高校教师所不能为、不当为的行为指标, 将简单的、富有典型意义的不良行为以明确的指标固定下来, 为教师的学习进步提供“日省”的指标, 相信会给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更有可操作性的量化工具。

最后, 作为一个刚进入大学从教的新教师, 我们还有很长的学习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面还会有很多挑战, 其中师德修养就是很重要的一点。虽然, 自己对师德的认识和自我的觉悟还不够高, 但是, 我还是非常愿意向每一位教师前辈们学习, 学习学校已有的优良传统和校园文化, 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在不断的思考和行动中完善自己, 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

6 结论建议

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推陈出新, 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 让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 共同推动教师师德修养的提升。

摘要: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只有高校教师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 不断提高自己对道德素养的自我需求和觉悟认识, 才能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提供积极、主动的条件;只要学校上下一心、社会舆论积极参与, 才能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提供更多奋勇前进的正能量。

关键词:职业道德,高校教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

3.教师职业道德分析 篇三

关键词: 新时期 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

虽然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主流是积极的,但我们必须看到,在青年教师成长的主要阶段伴随着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社会不正之风、干部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等,对高校教师在思想道德方面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科研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分析

(一)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1.职业信念动摇,敬业精神淡化。

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由于社会观念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各种行业间的利益差距加大,在行业待遇上,确实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剪刀差”。现在,虽然教师这种职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教师的地位工资待遇有所提高,但是与某些社会热门行业相比,教师的工资还是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的水平。此外,我国部分高校教师的工作条件、科研条件及各方面的待遇同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的后顾之忧没有解除,再加上高校管理者对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导致某些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敬业精神淡化、教学科研工作消极被动,有得过且过的倾向。

2.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缺乏爱心。

任何学校,从小学到大学,从国民教育到继续教育,中心任务,或者说根本职责就是育人。学校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所,更不是应试的机器。即使是赋予多重任务的大学,也应以育人为中心,知识创新、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都要围绕育人,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大学。

在高校,谁主要承担育人的责任?教师。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现在有不少诲人不倦的老师,他们一辈子的心血都花在学生身上,但同时也看到有一些教师忘却天职。他们都很忙,忙这忙那,唯独在育人上用心不够,花精力更少。有的教师干脆把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甩给辅导员。不少学校的教师评价体系没有有效地落到育人上,所以育人始终讲起来重视,做起来不重视。

(二)高校教师在学术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师肩负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重大责任。高校青年教师理应刻苦钻研,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多出成果,为国家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作出卓越的贡献,但是在一些高校教师中却出现科研上重数量、轻质量、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等不良倾向,出现一些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现在一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对这些不以为然,一些高校的校领导对此也认识不足,学校有了抄袭事件,不是给予当事人相应的处罚,让大学引以为戒,而是想办法遮掩。

高校里存在的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尽管是个别现象,但危害严重,不容忽视,它不仅损害学校的名声,危害大学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阻碍学术人才的成长和学术大师的产生。

二、新时期我国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师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新时期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要真正搞好师德建设,收到预期的效果,首先要纠正传统观念上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的问题,强化师德建设价值意识,动员所有的力量,站在把师德建设看成“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个战略高度抓师德建设;另外,高校管理者,上至校长,下至一般干部,都应该把师德建设看做是其岗位责任的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强化师德建设价值认识,树立大德育观念,在具体的岗位上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师德建设真抓实做,落实到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立足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的前提是立德树人。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要努力实施“爱的教育”,爱的教育集中体现在“师爱”上,在跟学生的相处中,关心学生的“八子”:“帽子(学位)、位子(职称)、票子、房子、内子(妻子)、外子(丈夫)、孩子和台子(发展平台)”,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二是严慈相济,提倡“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既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又要教育他们立志成才;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有特色结合起来,做到因材施教,注重从学生的专业与职业发展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和研究基础出发。

(三)坚持诚实守信,树立严谨的治学精神。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对高校教师严谨治学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诚实守信,严谨治学。诚实守信、严谨治学是高校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在科学研究中,需要高校教师有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有遵守学术道德、自觉抵制学术不端的行为规范;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真学问。

参考文献:

[1]张男星.关于“师德建设”的四个追问.人民教育,2006,05.

[2]邓丽芳.职业规范、职业精神与职业责任——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高教论坛,2015,01.

4.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案例分析题 篇四

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中国教育事业,毅然放弃高官不做,抛开舒适的城市生活,深入农村,接近群众,安于“粉笔生涯”三十载。他在靠募捐的困难条件下,创办了举世闻名的晓庄师范等各类学校。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爱满天下”的宽广胸怀,以及一贯身体力行,为人高尚的品质,光照后人。

请结合实例,谈谈你对人民教师理想人格的设想。参考答案要点:(1)所谓理想人格,是指一定道德原则规范的结晶和道德的完美典型,是一定道德所认定的各种善的集合,也是一定道德为人们树立的最高行为标准。

(2)人民教师理想人格的设想,应从以下各方面加以概括: 第一,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三,热爱教育,甘于奉献; 第四,教书育人,尽职尽责; 第五,严谨治学,德才兼备; 第六,以身立教,德识统一。

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第一条中,曾提出如下忠告:如果你的“本性”孤僻、沉默寡言,更多地愿意独处或与少数朋友交往,如果和人多的集体交往你头痛,如果你感到工作时独自一人或两个朋友一起比和一大批人在一起好,那就不要选择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

结合所给材料,论述教师职业劳动中人际关系的特殊性及其对教师个性品质的特殊要求。

参考答案要点:(1)教师职业劳动具有许多特殊性,其中在人际关系中,必须正确处理与学生、与同事、与领导、与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关系,有着各种特殊性;

(2)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侧重于人的气质和性格方面;

(3)教师职业劳动中人际关系的特点对于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其中对个性的要求是非常突出的。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性格,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乐群性”。乐群性即乐于与他人、与群众共同相处的性格,作为教师,不仅要与学生交往,甘为学生献身,而且离开了学生甚至会感到不适。

三、王某托朋友介绍去一所大学任教。问及原因,答曰:“教师工作轻松,悠闲,每年还有寒、暑假,我图的就是这个”。也有人认为教师的劳动就是“三清”(清闲、清贫、清高)。

对这些看法,应做何评价? 参考答案要点:(1)王某对教师工作的认识是不对的。实际上,教师的工作不仅不轻松,而且很辛苦,没有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做不好的;

(2)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对教师的个人能力要求很高,没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技能是做不好教师工作的;

(3)如果抱着图轻松、清闲的态度从事教育工作势必造成不良后果。

四、孙老师为某高校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到某高校任教。先是因为住房问题与单位领导发生口角,后又在职称评定时,因未过三分之二多数票而被否决。孙老师非常气愤,认为是院领导有意整她,故到院办大吵打闹。因倍感委屈,上课时控制不住自己而声泪俱下,无法继续上课,中途回办公室休息。后又因心情不好,在家休息,只好请别的老师带课。后又在教师的集体活动中,不顾场合,只要看见院领导就想发脾气,宣泄心中的不快。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怎么做?你认为孙老师应如何认识和处理与领导的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 此题评价教师处理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及对荣誉的态度。按照教师在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要求:(1)教师应正确的对待领导,正确的对待荣誉,正确的对待自己,冷静地处理与领导的关系,多从自身寻找原因;

(2)教师不应该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不应将不快的情绪告诉学生。否则,就会影响教师的形象,也影响教书育人的效果;

(3)领导对教师也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并根据规定与可能维护教师的正当利益。

五、李某为某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某高校任教,他的大部分同学均出国或到国内大公司任职。他原想去公司谋职,但因其身体矮小,谋职受挫,无奈进入高校。来校之初,情绪低落,勉强应付上那几节课,既不愿意当班主任,也不愿意做其他工作。后来,又与老同学联系,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校外兼职上去了。

用你学过的关于教师要热爱本职,忠于职守的道理评价李某的行为。参考答案要点: 此案例反映了一个年轻教师对教师工作的态度。

(1)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立足本职,踏实工作,对工作尽职尽责;

(2)如果不从思想和实践上解决对教育工作重要性以及教师的责任问题,势必对个人前途和教育工作带来重大损失。

六、苏步青教授为中国数学教育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从教50 多年,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也很有成就。早在30 年代,苏步青在日本荣获理学博士,与同学陈建功相约,自愿来到新建的浙江大学数学系任教。当时系里只有4 个教师,10 多个学生,图书资料奇缺,实验设备全无,经费无着落。他名为副教授,连续几个月没有拿到一分钱。但他毫不动摇,他与陈建功每人开四门课,外加辅导、改作业、编教材、搞科研。他利用暑期到日本去找资料,一个假期找回20 万字。靠这种自觉的事业心和意志力,为社会培养人才。解放后,他更是孜孜不倦,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就教师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来看,你从苏步青的事迹中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要点: 1.象苏步青这样的优秀教师在我国教育领域不胜枚举;

2.要做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自觉地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 3.教师应该具有艰苦奋斗的品质;

4.教师应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不要固步自封、墨守成规。

七、据羊城晚报2005年9月13日报道:广州某高校学生小陈说,从开学至今,有一位专业课的老师,每逢上课必 先推荐自己编写的教材。“我这本教材已经卖出了 3000多册了,很受欢迎的。看你们是我自己的学生,原价45元。优惠40元卖给你们吧。”看学生好像听得有点不耐烦,该老师立即变换脸色,强调这是自愿购买的,但期未考试与这本教材有很大关系。另一名学生小曾也讲述了令他们哭笑不得的事情。系里开选修课,学生都 兴致勃勃去听课,不忘带上师兄,用过的教材。上课时,任课老师询问是否都有教材,学生大多说有了。“怎么可能,我还没向你们介绍我的书呢?”老师很纳闷,看了才发现都是借来的旧书。“书岂能乱借?是谁借给你们的,我要去追究他„„”该老师大发雷霆。后来,很多学生怕连累了师兄,师姐,都乖乖买了新书,还要排队让老师签名。签名时,该任课老师很高兴,因为她认为学生舍得买书才会专心读书。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对该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参考答案要点: 1.该材料反映出教师在处理学生关系上存在的职业道德 问题。违背了尊重和热爱学生和廉洁从教的道德要求。

2.教师向学生推销自己的书,把学生当作自己牟利的对 象,表明了我们的一些教师已经受到市场经济惟利是 图思想的影响,使师生关系变味,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教师以考试作诱饵,威胁学生买书,事实上已经超出了自由、自愿的范围,是以权谋私的行为。

5.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 篇五

【摘要】近年来,随着职业倦怠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教师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

不同的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有不同的定义,我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缺乏工作动力和兴趣,对教育教学工作感到厌倦。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教书育人的工作中表现的一系列消极心理、生理综合征的现象。教师职业倦怠是普遍客观存在,具有复杂深刻的原因,对个人组织社会有广泛严重的影响,我们应高度重视努力克服。【关 键 词】 职业倦怠 心理 影响 对策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是1974年美国学者费登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

职业倦怠现象作为一种现象,我认为它不是就单个个体而言的而是一种社会群体现象。黄荣光先生下的定义中‘一个人’的提法不妥。

我认为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是指教师在长期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表现的一系列消极心理、生理综合症的现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因素与其它职业相比,教师职业负担重,经常处于高压状态。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已经成为国家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但在实际工作中,分数、升学率依然是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标准。教师的教学不只是工作,更是一场永无休止的竞赛。

许多教师还兼班主任或其它管理工作。现在独生子女居多,自理能力差,很多生活小事都不能独立完成,因而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还得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和考核。这些都让教师颇感压力巨大。

(二)社会因素教师不但要传递人类文明,而且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的各级各类人才的重任。社会赋予教师的期望值很高,当教师不能够完全达到社会期望值时,往往会受到指责,甚至辱骂、殴打。

从客观上说,教师对社会的共享就决定了教师应该有较高的地位和待遇。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依然偏低。教师工作负担重、待遇低,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可,使教师荣誉感和责任感、理想和现实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产生懈怠态度。

(三)自身因素职业倦怠产生的因素也与教师自身的性格特征有关。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教师,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在面对压力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而性格开朗、心胸开阔的教师,能够正确地面对压力,很少产生倦怠心理。二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一)筋疲力尽,得过且过

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枯竭,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并不再付出努力;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在工作中无法体会到成就感。

(二)疯狂拼命

面对困境和预期的失败,试图做任何可能的努力。几种心理、生理综合,群体生活中心理是可以互相影响的。(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出现原因

(一)教师个人原因 1心理定位不准确

刚工作时激情高涨几年过去激情减弱甚至情绪低落。这说明开始心理定位就不准确导致有点挫折就迷漫没了方向。例如这样一封信:我叫肖华,是一名高中教师,参加教育工作十几年了,正处于年轻力壮的阶段,按说正是奋发有为的时候。可是,好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提不起精神来,工作没有激情,生活懒懒散散的,做事有气无力,感觉工作乏味,天天就是备课、讲课、改练习,家里、学校、讲台老三点。特别是推行新课标,强化新理念以后,感觉教育无所适从了,你尊重学生,可学生不尊重你;你严格要求学生,他们说你不给他自主的空间;你想惩罚违纪的学生,他却说你体罚他;学生上课睡大觉,你管他他说你干涉自由;他要谈恋爱,你批评他他说是个性需要。学生难调、课本难教、高考难以应付、家长社会要求太高,我总感觉自己生活在社会的夹缝之中,困惑无法解决,„难以燃烧,身心疲惫,慢慢变得漠然了、得过且过了[5]。2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

大量的备课、批改作业、自习辅导、各种阶段质量检测等,使教师工作负担增加,甚至丧失了个人的时间与空间,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比较的,从早晨天刚亮一直忙到深夜才能够得到休息,这种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迫使教师处于高负荷运转中。使得教师不堪重负,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教育部上半年调查后,统一了学生在学校时间上限。甚至各级地方也出台类似文件跟风,但地方学校却少有执行。

3长时间付出,心理得不到休整.脑力体力劳动不协调

日本学者佐藤所说,医生的工作是通过治愈一种疾病而终结,律师的工作是随着一个案件的结案而终结,教师的工作则并不是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就宣告结束。教师的工作无明显周期,需长时间投入,这样必然造成心力憔悴。在日常教学中,为了本职工作老师整天致力于如何教学而疏忽了体育锻炼,致使脑力与体力不能够平衡发展。

4长时间忙于教学疏于学习,个人师德修养的丢失,没有成就感

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新的思想观念正在猛烈地冲击着教师们所坚守的那些固有的职业的基本特性,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学习,则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对职业的反从进入师范时开始,师德教育中就反复讲教师要甘于清贫乐于奉献。但一些教师没有把它当作人生追求,而是乐于和别人比物质。和以前同学社会上其他的有钱有地位人比造成心理失衡。所以在教师收入不高的今天很容易迷失自我,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教师老是抱怨工作累收入少。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但工作成绩不易被人看到,导致教师失望心理产生。没有更多教师成功的平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良心理示范作用也是巨大的.周围成员对工作的冷漠、淡然、互相影响造成职业倦怠。

(二)组织根源(学校)1管理不民主,管理不规范

民主管理好处太多了,它的最大好处就是人人有主人翁责任感,最能调动大家积极性。可是由于利益驱动,学校大部分都搞一人堂。在这种环境中一把手就是皇帝,人性扭曲。在学校的组织结构方面,科室制组织结构使教师的专业角色受到挑战,减少了其自主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使得整个学校气氛更趋向于非人性化。随着班级人数的膨胀,需要耗费大量的情感和精力,加上过多的考试压力与授课数量,教师的工作负荷正逐年加大。除了应付学生外,学校还有一大堆其它事务等着教师去做。2考评机制不合理不能创造更多施展才能平台

cctv-12曾报导:河南上蔡二高魏东华(真名祥东伟),多年优秀教师,政教科干事,竟是十五年前杀人犯。这说明考评机制不能从内心使人向善,只能考评表面的,使教师表面服从,从而加大内心矛盾。几大考试成绩是考评最主要依据,还有课堂教学的优课率,辅导学生获奖,甚至刚性坐班等。这样使教师疲于奔命没有成就感可言 3家长、社会的不理解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独立性,无法全部由教师来控制。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无论大事小情都归罪于教师实不合理。为了应付家长们时不时的兴师问罪,教师们每天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导致一些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教师的心态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实属无奈(三)社会根源

教师承担着培育英才、弘扬历史文化的重任。社会各界对教师角色的期望来看,教师要充当“学者”、“教育家”、“爱的播洒者”和“家长代理人”等诸多角色,对于教师的角色期待及其理想模式,各执一词。教师肩负着社会的希望,同时也承受着压力。教师社会地位还较低 经济收入较少。不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社会活动平台 教师社会交往少,经常听到一看你就是老师这样的说法,教师好像已经异化了,带上了一些非“社会化”特征。跟踪服务做不到位 政府不了解学校动向,对学校要求多服务少。

6.教师职业道德分析 篇六

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面临的新问题及分析

作为一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校教师,我感觉自己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但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学习和认识上还感觉明显不足,近期通过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这门课程的培训学习,使我收获很大,深刻理解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训等方面的知识,引导我今后自觉修炼品性,不仅做到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培养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行和正确的言行举止。

一、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面临的新问题

从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兢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但也出现了部分教师只讲求自我发展,片面强调薪酬待遇,缺少奉献精神;有的教师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热衷于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主次颠倒;还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是“教书”,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是尽职尽责,他们与学生接触少,更不愿与学生交心、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纠正他们一些不良或消极的思想;个别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经常毫不避讳地发表一些对当前社会不满的偏激言论和错误观点,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在成型阶段的大学生造成了思想上的困惑或混乱,甚至造成误导。这些现象的存在,已影响了高校教师职业的整体形象,任其泛滥就会导致师德的滑坡,从而制约高校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教师队伍的稳定。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冲击和影响到了我们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呢?通过课程学习,我理解了其中的三大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高校教育市场化、国际化和大众化。(1)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高等教育市场化是20世纪末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一种重要变革趋向。我国为了促进教育革新,相应地把市场机制引进到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以此来提升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市场化并非为营利而为,它是解决政府举办高等教育的承重负担和提高办学效益的一种新的举措和尝试,并使得高等教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具体变化有:高等教育中由国家“统包统分”的招生分配制度演变为增加计划外招生名额和毕业分配实行双向选择等方式;学费不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结业论文

再免费,增加了私人办学、集体办学等市场化内容。高等教育通过市场化来配置资源,调整结构,有其优越之处,但纯粹的市场化与高等教育自身特性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同样地也会带来许多负面效应,比如,追求眼前利益的短视性和单纯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性造成高校教育发展失衡和物质化倾向。

高等教育国际化使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高等教育超越时空的局限,通过信息网络、市场等手段在国际范围内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和相互对接,并由此来重构各自高等教育的制度和组织。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和物质条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在国际化冲击下其内涵拓展了,相应的道德行为规范也丰富了。但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学术腐败等不良现象在教师队伍中也开始抬头,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特别是一些高校教师的爱国主义情操和理想信念也受到了影响。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等教育从精英的体制向大众的体制转化,这样以来不仅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和高校教师的人数大幅度增加,而且使高等教育发生了其他一系列重大变化。比如高等教育大众化缓解了高考升学压力,让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促进了办学模式的多元化,但同时可能又会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降低,使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剧增从而带来了就业风险和压力。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市场化、国际化和大众化所带来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带来的积极影响,也隐含着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带来的种种冲击与严峻挑战。如何正确应对、趋利避害,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在这三大因素影响下稳步提升,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分析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多种因素冲击和影响下,高校之中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出现了不容忽视、也不可回避的新问题。其中许多问题不但对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阻碍,削弱了教师自身的人格,也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不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而且,种种违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现象严重损害了教师队伍的表率作用和群众中教师形象的树立,还影响了广大学生对教师的价值评判。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南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并同时负有塑造学生正确人生 2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结业论文

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价值体系的重任。由于学生对教师一般都会有一种天然的敬畏和崇敬心理,尤其对于教师的言行,学生还会不自觉地效仿,倘若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道德操守不过硬或者教师自身人生观和世界观错误的话,除影响学生个人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社会发展,会对学生本人及社会起到不可估量的负面作用。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无论从外在意义还是内涵来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都是指教师的自我修养,是教师自觉地对自我进行再教育的过程。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势必经过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将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道德品质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既是师德修养的规范,也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学生不仅从书本中学习人性的善恶美丑,更多的是耳濡目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道德思想和行为,以其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并所接触到的最直观、最真实的道德榜样和范式,只有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的教师才能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带来一种无法在书本中学到的人生智慧,使其心灵和人格得到顿悟和升华,进而实现“不教而教”的理想效果。特别是我们这些新入职的教师,大多年纪轻、经验少、阅历浅,在自身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上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才能逐步达到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由此可见,在职业道德方面教师必须注重自我修养和完善,根据社会所需要的教师道德品质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改正不良职业道德观念和习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

可以说,当前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非常有必要,而且刻不容缓。(3)如何趋利避害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由于市场经济存在着逐利性、竞争性、自主性等特征,高等教育市场化也使高校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不得不受这些特点的影响,因而高校教师要正确对待身份认同和职业理想出现的困惑,强调人格力量,杜绝“一切向钱看”、“重利轻义”、“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等思想和行为的萌芽;防止教师之间的过度竞争而使同事间的团队和协作精神下降;防止因急功近利心理而导致的高校教师专业价值观念错误、教学与科研浮躁、学术道德缺失。

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国际化为高校发展创造的更好的外部环境(如留学、国 3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结业论文

际交流等),促进思想观念变化,增强世界眼光、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不低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和西方强势文化对师德带来的负面影响,坚定爱国情操和理想信念,并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培养和提升全球道德意识。

7.教师职业道德分析 篇七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以我校具有教师职业资格、在岗位一线、工作半年以上且自愿参与调查的教师为调查对象, 共发放71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66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3.0%。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1.2 测量工具

采用由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编制的“Maslach枯竭问卷-教育版 (MBI-ES) ”的内容作为问卷的主要内容。MBI-ES问卷包含3个维度, 其中情绪衰竭9个项目、去个性化5个项目、个人成就感8个项目。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和个体压力维度, 是指个体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情感资源过度消耗, 疲惫不堪, 精力丧失;去个性化又称“人格解体”, 是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 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一种负性情绪, 并在工作中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是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 指在工作中对自己效能感的评价, 更多地反映了职业倦怠中与人格相关的特质。MBI-ES问卷具有较好的跨文化信度和效度, 是教育领域使用较广泛的工具。另外, 从多元文化角度看, 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关系”的民族, 社会支持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正常生活。现将这些项目随机排序, 形成适用于我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量表, 力求更全面地了解我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社会支持资源, 使人们意识到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问卷采用4点计分法, 对“从未如此”、“很少如此”、“有时如此”、“经常如此”分别计1、2、3、4分。3个维度的得分相互独立, 不相加, 各维度得分为本维度所有项目的平均分。情绪衰竭维度和去个性化维度的得分越高, 同时个人成就感维度的得分越低, 则说明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由于职业倦怠是以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低职业效能为主要特征的多侧面心理结构, 被试个体在某一因素上的得分超过其临界值而呈现出倦怠, 并不意味着在其他因素上的必然倦怠。因此, 仅就单一因素检测结果很难准确判定个体的综合倦怠状况, 基于职业倦怠3个维度的测试标准应更为合理。

1.3 施测方法

由本课题组成员进行个别施测, 施测没有时间限制。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采取无记名的方式, 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况真实作答即可。

1.4 统计学处理

对问卷进行编码处理, 输入计算机, 使用SPSS11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主要使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

2 调查结果

2.1 我校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情况

由于国内目前尚无教师职业倦怠的统一判断标准和常模, 因此本研究借鉴赵玉芳等人的做法, 将教师职业倦怠在各维度的平均分与项目分的中位数做比较, 以此来衡量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水平。本量表采用4点计分法, 2.5为中位数。结果表明, 我校教师的情绪衰竭得分略高于中位数, 程度较高;去个性化得分低于中位数, 程度较低;个人成就感得分高于中位数, 说明有一定的个人成就感, 见表2。

2.2 不同教龄教师职业倦怠评分比较 (见表3)

为了方便比较, 本次调查将教师的工作年限分为0.5~5年、6~10年、11~20年、21~30年、30年以上5个阶段。通过数据比较我们发现, 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得分在11~20年这个阶段达到最高峰, 以后呈现回落趋势。个人成就感在11~20年这个阶段得分最低。所以11~20年这个阶段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最严重, 这个群体属于我校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

2.3 不同性别教师职业倦怠评分比较 (见表4)

在情绪衰竭方面, 男性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明显低于女性教师 (P<0.05) , 说明男教师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女教师强。当面临压力时, 男教师表现出比女教师更强的承受力, 因而工作与生活的自我效能感普遍要比女教师高。在去个性化方面, 男教师的去个性化特征明显比女教师弱 (P<0.05) , 说明男教师对工作的兴趣要高于女教师。而在个人成就感方面, 男教师的得分要高于女教师 (P<0.05) , 说明男教师从工作中体验到的成就感要高于女教师。

2.4 不同职称教师职业倦怠评分比较 (见表5)

中级职称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方面得分均高于高级职称和初级职称教师 (P<0.05) ;在个人成就感方面, 中级职称教师得分低于高级职称和初级职称教师 (P<0.05) 。这说明我校中级职称教师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

3 分析

3.1 整体职业倦怠结果分析

我校教师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 但表现有所不同, 他们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平均分超过中位数, 程度较高。说明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的压力较大, 引起的情绪反应也较强烈, 个体情感资源的耗竭情况较严重。去个性化得分低于中位数, 说明我校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较为积极, 个体人格特质尚可。个人成就感得分超过中位数, 说明我校教师在工作中能够体验到一定的成就感。

3.2 不同教龄教师职业倦怠结果分析

工作11~20年的教师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得分最高, 个人成就感得分最低, 职业倦怠程度最为严重。工作11~20年的教师年龄多在35~40岁之间, 处于青年与中年的交替阶段, 具有比较敏感的心理状态, 同时也处于个人职业发展、抚养子女的重要时期。他们是学校的骨干力量, 教学工作量大, 除常规理论教学外, 还有实训、实验教学和升学辅导等, 体力、精力消耗严重。在工作中, 虽然教学技能日渐熟练, 但和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相比, 往往已经失去了对工作的新鲜感和热情。这可能是这一教龄段教师情绪衰竭程度上升的重要原因。和刚参加工作时相比, 工作11~20年的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距逐年增加, 易产生代沟;随任教时间的增加, 教师与外界接触减少, 加之中职学生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较大, 师生交流出现障碍。这可能是这一教龄段教师去个性化程度上升的重要原因。任教伊始, 教师在潜意识中会给自己设定一个理想化的、较高的价值标准, 在工作中很努力, 希望通过工作可以积极地影响学生, 随着任教时间的增加, 他们开始面临种种现实状况, 例如学生的不良行为、厌学情绪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等, 导致教师在教学、管理上力不从心, 产生挫折感, 怀疑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意义。这可能是这一教龄段教师个人成就感降低的重要原因。应将11~20年教龄的教师作为学校实施心理干预的重点人群。

工作21~30年及30年以上的教师情绪衰竭及去个性化都有所回落, 其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来自家庭的压力减小, 人生阅历逐渐增加, 子女的年纪与学生年龄接近, 对学生变得宽容、理解, 师生交流变得容易。由于工作时间长, 教学经验丰富、工作情绪稳定、责任感更强烈, 所以个人成就感也较强。这个教师群体相对不容易发生职业倦怠现象。

3.3 不同性别教师职业倦怠结果分析

我校女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要高于男教师。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在给女性教师更多施展才华机会的同时, 也给她们带来了压力, 往往要面临比男性教师更多的挑战, 生活、工作中的多重角色需要她们更好地兼顾。我校女性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5%, 学校对于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应给予较大关注。

3.4 不同职称教师职业倦怠结果分析

我校中级职称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要比初级和高级职称的教师严重。究其原因可能与中级职称教师心理不平衡有一定关系。由于受职称比例的限制, 我校不少高年资中级职称教师无法取得高级职称, 他们为了晋升更高一级的职称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承担较大工作量的教学工作、承担班主任工作、承担行政工作、承担教科研工作, 同时也承受了更大的压力。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 对其学术上的认可可能是他们最为需要的, 而职称又是学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无法晋升职称, 使教师处于一种怀才不遇、忧虑苦闷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 加剧了教师的焦虑。

综上所述, 我们应该以年龄段、性别、职称为界限, 划分教师心理发展与危机干预的指标, 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调查和辅导, 改善我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让更多的教师体验到作为教师的幸福感, 从而更好地促进职业发展。

8.高校教师职业停滞产生机制分析 篇八

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停滞 产生机制 模型

一、引言介绍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内部竞争程度的日益激烈,部分教师正在经受着职业停滞的困扰。高校教师职业停滞是指高校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到某一阶段由于个人、组织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所导致暂时停滞的心理与行为。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通过对教师成长发展阶段进行考察,发现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周期性的动态过程。如Fessler提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要经历八个阶段,在稳定期一些教师进入职业停滞。Nuberman的研究指出大部分教师在职业发展中会经历一个自我怀疑、放弃幻想和重新评价时期。[1]国内,申继亮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发展生涯呈现非直线上升态势,其间可能会出现停滞阶段。连榕、孟迎芳提出了教师发展的三阶段论:新手型、熟手型和专家型教师。任何新教师都可以成为“熟手”,难的是从“熟手”变为“专家”,熟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之间存在一个停滞时期。[2]

以上研究表明,高效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并非呈直线性,有很多因素都可能导致其职业发展停滞不前。如果停滞延续过长而不能及时突破,不仅不利于教师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也不利于学校教学事业的发展。目前文献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教师职业停滞现象的描述和行为的概括上,而对职业停滞现象产业的机制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理论评述,阐述了高校教师职业停滞的产生机制并构建出相应的模型。

二、职业停滞研究的理论综述

总体来讲,目前国内外文献对职业停滞(Career Stagnation)研究的理论领域主要体现在职业高原领域、职业阻隔领域和职业成长领域。

(一)职业高原领域

T.P.Ference(1997)[3]等人将职业高原描述为个体由职业生涯发展的停滞所引发的诸如疏离感、低效能感、挫折感、失败感等系列职业生涯认同危机。他们将职業高原现象定义为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中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非常小。D.C.Feldman和J.F.Veige等人又先后从晋升、流动和责任角度重新界定了职业生涯高原现象,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4]

许多学者都对职业高原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如M.Tremblay等人将职业高原现象的产生归咎于个人、组织及社会三大因素。个体的晋升愿望、先前成功经历、资历、管理幅度、配偶的工作类型等因素与主观职业高原现象有显著的负相关,而外控和年龄与主观职业高原现象有显著的正相关。L.Lemire等人的研究也佐证了上述观点。D.C.Feldman等人最早注意到个体的需要与价值观、内部动力、能力与技术等对职业高原现象的影响。

职业高原是指个体在“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个体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的一种状态”,如果长时间不能突破职业高原的瓶颈,就会成为事实上的职业停滞。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高原就是职业停滞。职业高原理论同样适宜于职业停滞。

(二)职业阻隔领域

职业阻隔(Career Barriers)是由Crites(1969)[5]提出来的,指职业发展过程中员工个体所遭遇到的内在冲突,如无效能感、低成就动机以及外在挫折。1997年,Swanson&Woitke[6]对此定义进行了修订,认为职业阻隔是个体内在或外在环境中使职业进步发生困难的事件或情境。

职业阻隔与职业停滞并不是必然联系,但是存在较强的相关。职业停滞是由于调适不成功的职业阻隔因素引起、使职业进步无法继续的胶着状态。对于这种胶着状态,个体可能会采取通过一些反应进行调适,以求突破这种状态。如果个体的调试措施适当,他就能够突破这种状态,重新找回工作满意感,并使自己获得职业进步。如果个体不能找到有效的调控措施以有效地解决问题,个体就可能陷入挫折或冲突境地,并陷入职业停滞。

职业阻隔领域对于职业停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导致职业停滞的阻隔因素与遭遇职业停滞时的有效调整策略方面。在导致职业停滞的阻隔因素方面,研究者认为,导致职业停滞的阻隔因素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即使是同样的阻隔因素,不同的个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如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从该领域的研究结论看,主要包括:①从内在阻隔因素和外在阻隔因素看,内在阻隔因素的作用更大、更持久,如果调适方法不到位,引致职业停滞的可能性更大。②从动机、能力、机会三个因素考虑,动机所能解释的变异量更大,在一般场合下,动机缺失和职业停滞的关系更紧密。一些研究者通过对比管理人员的成就动机、工作能力与职务晋升的关系证明了动机比能力更有说服力,动机不仅直接影响结果变量,还通过影响能力间接影响结果变量。

(三)职业成长领域

职业成长(Career Growth)理论的研究较分散,由于研究的重点不同而形成了众多的理论学派,如能力学派、环境学派、社会学派和动机学派等。这些学派分别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职业停滞问题作了探讨。

1.能力学派对职业停滞的研究。能力学派认为,能力是预测员工职业成长和职业停滞最稳定的变量。当员工出现能力下降或能力匮乏征兆时,可预知其出现职业停滞的可能性增大。

2.环境学派对职业停滞的研究。环境学派认为环境因素是促进或抑制员工实现职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探讨可能导致职业停滞的环境因素,并把这些因素归为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等三方面。二是探讨导致职业停滞的机制和原因。如Argyris利用“不成熟-成熟”理论揭示了正式组织制度制约员工成长并导致职业停滞的原因;彼得则从不完善的晋升制度说明了职业停滞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三是探讨帮助员工避免或突破职业停滞的政策和建议。一些研究者认为,要促使员工实现正常成长,只有改变组织环境,推行以员工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加重员工责任以激发员工的责任心与创造性、更多地依靠员工的自我控制。也有研究者认为应敦促员工通过自我表现,或发挥最大潜能,不断向前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非向上攀缘,升到无法胜任的职位。

3.社会学派对职业停滞的研究。社会学派关于职业停滞的判断有三个重要的理论:关系型成长与发展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关系型成长与发展理论认为,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互相学习,并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通过这种互动学习促进职业成长。但是,如果这种互动关系因为个人意愿或关系技能水平的下降而中止,并且长期得不到恢复,就可能导致职业停滞的出现。社会网络理论根据员工在组织及社会网络中的结构、资源、规范和动态四维度来判断职业停滞倾向。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社会网络越庞大、在网络中的地位越高,其职业成长性越好;反之,职业停滞出现的可能性就大。社会学习理论对职业停滞的判断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能力来进行的。Bandura(1977)[7]将社会学习分为一般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形式。他认为观察学习不同于一般学习,它不限于个人体验,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或是通过遵照别人的吩咐去做,可以较快地获得大量经验,是个体进行自我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而有效的方式。在一般学习能力没有太大区别的情况下,观察学习能力就成为鉴别职业成长好坏的预测指示之一。

4.动机学派对职业停滞的研究。动机学派对职业停滞的研究很多是通过工作倦怠来进行的。动机学派认为,人具有自成长性,在成长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如果个体长期处于对资源过度要求的情境之下,就会产生工作倦怠,工作倦怠将扼杀员工的职业成长动机,并导致职业停滞倾向产生。

5.机会学派对职业停滞的研究。机会学派强调机会对于职业成长的重要性,并且认为机会缺失与职业停滞有密切关系。这个学派认为,从机会的需求上看,绝大多数员工是积极而主动的。但由于个体的需求差异,不同的人所认为有价值的成长机会是不一样的,这种结构性的机会缺失就会引致大范围的职业停滞。

三、高校教师职业停滞产生机制分析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笔者认为,动机、能力和机会是影响职业停滞的三个根本因素,家庭环境、组织氛围和社会环境则是引致因素。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动机是指教师个人的职业成长意愿,能力是指教师的个体工作能力,机会是指教师面临的组织机会。

(一)职业成长意愿对高校教师职业停滞的影响

职业成长意愿,指职业成长的主观愿望。职业成长意愿对职业停滞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职业成长意愿缺失,即表现为个人缺乏职业成长的主观愿望,成就动机弱,即使存在发展机会与进一步发展的能力,也只愿意停留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与组织氛围等因素是造成个体职业成长意愿缺失的重要原因。家庭满意度高的教师,由于生活幸福,对工作更有兴趣与热情,发生职业停滞的可能性比满意度低的教师要小。社会环境指个体周围的社会关系,包括亲戚和朋友。如果个体周围的人追求向上、进步,则会对个体造成追求成长的压力与动力,从而有利于个体保持积极的职业成长意愿,反之,则易造成个体职业成长意愿缺失。组织氛围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环境的共同认可,如果组织氛围支持员工追求进步与成长,员工的职业成长意愿就会得到支持与帮助,从而表现出积极的职业成长意愿,否则,容易造成个体职业成长意愿缺失。

(二)实现能力对高校教师职业停滞的影响

实现能力指个体工作能力,具体指在特定组织中,与职业成长具有内在联系的个体特征和品质,这些特征和品质包括个人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价值观、认知和行为技能等。实现能力对高校教师职业停滞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实现能力不足。实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个体缺乏适应岗位需要或进步的工作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有研究表明,当个人知识能力提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再要有所提高就比较困难,会出现一段成长趋缓甚至原地踏步的瓶颈期。高校教师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也受到这一规律支配,并且能力越到更高的层次,瓶颈期持续的时间也越长。面对社会变革,教学改革等变化带来的诸多压力,教师如果不能做到及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就会在工作中陷于被动,最终进入能力不足而导致的职业停滞期。

另外,实现能力也受到环境的影响。人的智力总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两种环境相比较,社会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更大。社会环境影响,可以把遗传素质为智力发展提供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现实。社会环境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的两种:宏观环境是指人生活的历史时代、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等等;微观环境包括家庭、亲戚朋友、居住条件等等,微观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其中家庭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发展与发挥尤为重要。

(三)组织机会对高校教师职业停滞影响

组织机会是指个体职业成长机会,包括职务晋升与专业晋升的机会、横向流动机会、学习机会等。组织机会对高校教师职业停滞影响主要表现为组织机会缺失。由于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殊性,学校的管理职位越向上越少,专业职称晋升越向上越难且数量有限,所以,无论是行政职务或是专业职称都有可能使个体产生“没有发展前途”的感觉,从而缺乏进一步向上的动力,产生职业停滞。假如学校没有公正合理的晋升制度,管理不够科学和完善,不能给教师提供平等的晋升机会,会很容易使教师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职业成长,也易导致教师职业停滞。

四、高校教师职业停滞的产生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停滞的互动模型:

根据模型我们可以看到,一是个体的职业成长意愿缺失、实现能力不足和组织机会缺失等因素都能够独立地引发个体的职业停滞,但并不是说个体的职业停滞一定需要这三个因素同时存在,对于不同的个体,产生作用的因素可能是一个、两个或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二是个体虽然具有职业成长的意愿,但如果实现能力不足和组织集会缺乏的情况下,也会产生职业停滞;三是个体虽然具备了良好的职业成长意愿和较强的职业实现能力,但是在组织机会缺乏的情况下,也会导致个体产生职业停滞。四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组织氛围等因素会独立或联合通过对个体成长意愿的影响,造成个体造成个体职业停止。

五、结论

高校教师职业停滞是在个体的职业成长意愿、实现能力和组织机会三大根本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同时也受到家庭环境、组织氛围和社会环境等三个引致因素的影响。为有效应对高校教师的职业停滞,保持高校教师健康、旺盛的教学与科研活力,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这就要求:一是高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疏导方式,帮助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保证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顺利发展;二是建立起内部公平合理的职称职务晋升制度与学习进修安排,保证员工具有公平的组织机会;三是组织内应采取措施,树立起“比教学、比科研、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组织氛围,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温馨的组织环境;四是教师个体也应不断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更新能够紧跟自己所研究领域发展的步伐并尽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提高个体的实现能力。

参考文献:

[1]Ralph Fessler,Judith C Christense.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董丽敏,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靳艳芬,张晓辉,母小勇.教师职业停滞研究[J].教学研究,2005,(6).

[3]Ference,T.P.,Stoner,J.A.F.,&Warren,E.K.Managing the career plateau[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7,(2):602-612.

[4]Feldman,Daniel C.,Weitz,Barton A..Career Plateaus Reconsidered[J].Journal of Management.Bloomington,Mar 1988,14(1):69.

[5]Crites,J.O.Vocational psychology[M].NewYork:Mc-Graw-

Hill,1969.

[6]Swanson,J.L.,Woitke,M,B.Theory into practice in career assessment for women: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s regarding perceived career barriers[J].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1997,(5):431-450.

[7]Bandura,A.Social learning theory[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77.

9.教师职业道德分析 篇九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职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文内涵,已成为高职教育工作的重点。本文阐述了高职教师的职业素养内容,提出了提升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具体策略,并对未来工作作出展望,旨在为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指在其职业生活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的观念意识与行为品质。教师是学校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学校才能形成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进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高职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高职教师的道德素养

道德素养是教师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责任感的集中体现,在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上和学校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上有方向性作用。作为高职教师,其道德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要求:首先,拥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在教学工作中有高度责任感。其次,热爱高职教育事业,能认识到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意义。最后,在学生中起示范作用,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并能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综上所述,高职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还要有一定的道德素养,以指导自身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取向。

(二)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分为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方面,与科技素养呈相对应的状态。高职院校虽然以实践教育和技术教育为主,但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而非只有操作技能的单一培养。如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已成为高职学校人文建设工作中的一大难点,而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是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体现在以下各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对社会发展和人文精神持关心态度。二是人文知识丰富。三是有人文文化思维,利用此思维开展创新科研工作。高职院校教师要把人文素养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思想工具,以此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

(三)高职教师的创新素养

创新素养是一种敢于怀疑的创造性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敢为人先的创造性思维。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创新观念、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是创新素养的核心。课堂教学质量和创新素养联系紧密,高职教师要在进行技术理论知识的讲解前主动研究应用技术,了解社会的产业背景和企业的生产流程,把创新的科技成果带进教学课堂,以此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四)高职教师的双师素养

双师素养也叫专业素养,是一种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因素之和,包括职能力、态度和心理因素等,教师的双师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理念,专业态度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因此高职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水平,还要在实践技能和工艺上有所建树,这样才能让高职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实践操作的要领,从而具备核心竞争能力。

(五)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是一种处理信息的技能,也是一种筛选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要求高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网络资源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也要在整合信息的同时对其进行筛选,避免对学生造成信息污染。信息素养是社会不断发展下对高职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高职教师要成为学生信息整合的辅助者和咨询者,以信息为媒介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共享,从而形成具有合作意义的伙伴关系。

二、高职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升策略和展望

(一)高职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升策略

1.树立正确价值观

如今,由于部分教师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在报端上常能见到教师失职甚至失德的报道,使教师的道德底线受到挑战。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首先,高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为学生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其次,高职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进行价值观引导和思想道德教育,以达到学生知识和品格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最后,高职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岗位职责,在教学工作中有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为高职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高职教师道德素养的提高,不是空洞的学习相关道德条例和规范,而是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观察和理解下,对工作经历的心得体会。

2.终身学习

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师只有在不断的知识更新中,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学生传授当今社会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因此,通过终身学习,高职教师可以使职业素养中的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高。高职教师在终身学习理念中,要把学习有机结合到日常生活中,通过阅读的形式拓展自身的文化知识层面,提升文化知识修养。在学习过程中,高职教师还要明确学习内容,把关注点放在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成果上,为教学活动提供更多全面而又个性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主动、高效的学习,引导学生和自己共同终身成长。

3.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教师运用新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师信息素养得以提高的有效方式。高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强化信息意识,注重网络资源的利用,使信息带动高职教育现代化。在面对各种形式的信息时,高职教师要懂得甄选,对不良信息进行坚决抵制,加强自身的信息道德意识,使教师拥有规范的信息行为准则,最终实现信息素养的提升。

4.深入企业

书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因此高职教师要经常深入企业,获得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让教学内容有实用性和操作性。不仅如此,高职教师还要主动与企业联系,获得项目合作的机会,共同研究科研成果,实现企业生产力的提高,以此实现高职教师双师素养的提高。

5.应用研究

积极参与应用研究,不仅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新兴技术,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还能让高职教师的视野得到拓展,实践操作能力也得到增强,最终提高创新素养。高职教师通过调查与研究,能将理论和实践融合,提高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进而更好的服务社会、保持专业的发展水平。高职教师的创新素养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只有单一的理论学习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必须通过应用研究活动,推广科研成果,并应用在具体领域,才能实质性的提升创新素养。

(二)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展望

高职教师的职业素养水平对高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决定性作用,高职教师要明白职业素养对自身职业发展和引导学生工作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工作中有意识的培养职业素养,实现道德、创新、信息、专业和人文技能的全面发展,是每一位高职教师必须完成的目标与教学工作开展的方向。

结束语:

高职教师职业素养建设工作的积极开展,能让教师队伍和教育事业得到良性发展。而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衰与成败,因此对教师职业素养进行研究,对学校、社会与国家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有关别样的生日400字小学精选作文下一篇:大班语言教案《有趣的象形字》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