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组活动主题

2024-09-17

语文教研组活动主题(共12篇)

1.语文教研组活动主题 篇一

大学区语文“构建有效课堂”主题教研活动方案 西安二十三中 李青

一、指导思想

通过学区内教研活动“九统一”,使各学校教学理念及形式走向“九转化”,达到教学资源成果的“九共享”,在学区内以师德修养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以知识更新与拓展、教育教学原理、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实施校本研修的目的

1、通过研究与探索,构建适合学区校学生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2、改善学区内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建立以教师研究为主体,课堂为主阵地,围绕“学生发展”,研究课堂有效教学形式,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形成学校课堂教学特色。

3、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大学区学习型组织。

三、实施校本研修的措施

1、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

(1).学区长长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安排、布署学区校本研修工作。(2)各学校.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督查校本研修工作。(3).各学校教导处、语文教研组具体组织落实校本培训工作。

2、采取多种校本研修形式,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素质。(1).专题带动:通过有效课堂专题研究,促进教师观念行为改进。(2).集体充电:要求全体语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由教育专业人员为教师“充电”的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变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为主动吸取养分的过程,使理论与实践融合真正成为可能。

(3).观摩听课:广泛开展学区内观课活动,落实观课后的评课和讨论环节,为大家提供交流的契机,运用理论分析实践,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和自身实际教学水平的良好机会,引导教师获得有益信息,达到资源共享。

(4)个人自修:教师自己确定目标,寻找相应教育理论和知识武装自己,在自修和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实现自我改进和提高;

(5).校际交流:加强学区内学校的交流、开放课堂、互通有无,积极为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创造条件

四、校本研修保障

1、适时确定具体的主题研修内容,组织教师进行研修。

(1).师德研修: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教师教学理论、教育思想、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观,认真履行教师职责。

(2).基本功研修:按照教师职业基本功和专业基本功的要求,组织教师学习理论、进行时间和技能培训,使教师在原有水平上有一定的提高,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

(3).教育教学能力研修:在新课改中,主要突出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改变教师教育行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教师尽快成长和成熟。

2、实施校本研修活动中,开展“五好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做好五件事:(1)读好一本教育名著;(2)写好一篇心得体会;(3)上好一节公开课;(4)做好一个优秀课件;(5)写好一份教学经验总结

五、研修活动安排

时间:2013年9月——2014年6月 参与人员:23中、44中、回中语文教师

研修方式:各校合作研讨交流,理论学习,课堂实践

具体做法:

1、深入学习,转变观念,明确实施“有效课堂”的重要性

通过校内广泛的宣传和发动,为有效课堂的开展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有效课堂教学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有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基本方法,了解不同学科“有效课堂”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明确有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通过学习,在对“有效课堂”的含义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组织教师根据有效课堂的要求通过自评互评找出自身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确定实验班级、定好实验教师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特选定初一年级为学区有效课堂建设实施的实验年级;由教研组长、初一几位老师负责此次实验教学的开展以及资料收集,后期推广等。

3、立足常规,夯实基础,增强“有效课堂”的内驱力

(1)优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规范备课、有效备课。教师在研读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高质量落实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程序、备作业的常规要求。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勇于创新,创造性开展有效备课,逐步让每一节课都能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线索清晰、方法得当、内容精当,使课堂活动时间和课堂教学结构,紧凑、合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激发兴趣,唤起学习的渴望,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优化教学策略,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恰当灵活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讲精练,及时反馈、有效调控,切实提高教学活动实效。提倡“两个有效”即每一位学生的有效和每一分钟的有效。关注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关注每一学生的问题。课堂上既要做到放手但不放任,让学生自主却不自流,让学生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全身投入,紧张而愉悦地学习。

(3)优化作业设计,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作业、创新作业批改方式、减轻学生重复、机械、无效的作业。教师精心地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选择性、实践性、开放性、趣味性的作业,创新作业批改形式,发挥作业批改中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师生心灵交流的激励性作用,作业及时评价,促进学生不断改进和发展的作用。

(4)规范学生学习习惯。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巩固等学习过程的管理,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逐步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中。

4、以导学案和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实践“有效课堂”模式

(1)编好、用好导学案。导学案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第一抓手,是沟通学与教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导学案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使用导学案,可使教师和学生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充分的互动和合作,便于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及时点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思考问题、收集积累资料的良好习惯,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是教学更有针对性。所以教研组应统一组织,分工合作,资源共享。

在导学案的编写上要做到知识问题化,对问题的设计,表述要精准,要注意问题化、参与化、方法化、层次化,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体现“导”的特征。对浅层性问题,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对深层次的问题,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在设计时做上“※”号,指明由“A”层或“B”层的同学做,让学生的学有明确的目标,“C”层的学生可以相应选择做。

(2)抓好学习小组建设。小组合作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意义学习过程中,全身心投入,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学会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如果没有管理、利用好,可能适得其反。所以在实践摸索过程中教师要多反思,首先,依据班级学生特点、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等情况分好小组,或者学生自愿结成小对子,小组成员一般为四人,每组学生各方面要相对平均,每小组要有响亮的名字。其次,培训好组长,发挥学习小组长的管理、组织、检查作用。再次,创新小组评价机制,用恰当的评价培养小组积极思考、深入研究、有效学习的精神,把评价变为一堂课的作料,自然顺畅。

5、进行以学科为单位的“有效课堂教学”集体备课活动

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解决实际问题。备课分为三段: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或试讲)、个人再备课。学校领导要全程负责各学科的集体备课,及时查找不足,凸显集体备课的实际效果。教学设计要突出教与学的统一。即要保证教师“教”的实效性,又要保证学生“学”的有效性。

6、组织全方位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

学校构建“以学定教”“以学评教”的教学管理机制,充分倾听学生和家长的意见,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定期举行全员性的“有效课堂教学”集中视导与评估,搭建“示范课”、“研究课”及“达标课”等多种教学平台,组织校、学区内外有关人员、市教研员进行全方位的“听、查、评”活动,通过实践与研究,真正摒弃课堂教学中无效的提问,无效的引导,无效的预设,无效的讲解,无效的训练等。

7、定期举行“有效课堂教学反思汇报会”活动

分年级语文备课组逐一反思,在反思中积累经验,提升素养,形成“自主探究有效教学,竭力构建活力课堂”的良好氛围。将汇报材料装订成册,教学领导将进行检查,成为宝贵的经验典集。

具体安排

(一)校内研修

2013年9月份为“准备阶段“:利用集中学习、分组学、自学、及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观摩学习等形式展开“创建有效课堂”学习讨论活动,深入剖析以往的教学现状,成立有效课堂研究领导小组,搜集研究资料,讨论制定实施方案。

2013年10、11月份为“实验阶段”:通过学习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懂得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聘请学科专家进行有效专题讲座。并将初一年级定为“有效课堂”教学实验班,各学校教研组长,骨干教师要发挥其引领作用。实验年级任课教师要相互交流,总结实践中的得与失,并能利用平时的教研活动展开研讨。

2013年12月份为“汇报提升月”:开展有效课堂研究校内汇报课活动,如教师示范课、展示课,将实践中形成的典型课例向全校教师展示。本学期末将总结表彰活动,表彰在活动中表现突出教师,为下学期的全面推开打下基础。

(二)学区研修

2014年3、4月为学区推广交流阶段:学区内各校推选优秀课进行公开课,组织各校老师观摩听课,课后进行评课研讨,总结经验,提出问题,寻找办法。各校语文教师进行课堂开放,不定期,不定时在各校内自由听课,全面推广有效课堂。2014年5、6月为学区教研总结表彰阶段:学区总结汇报课展评,研修教师写一份教研论文,上交自学笔记,最后进行评定表彰,选出优秀学校,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各校写出本次校本研修的总结。

通过以上系列活动,让我们共同努力,寻求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希望全体教师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这项改革的活动中来。凝聚团队心智,迸发集体智慧,进一步推进有效课堂的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我们的孩子会学、善学,学得轻松而灵动;让我们的老师善教、乐教,从工作中体验到快乐与幸福。

2.语文教研组活动主题 篇二

近年来,随着新教师的逐年增加,我园新教师数量已占到教师总数的25%。因此,针对新教师层面开展有的放矢的园本研训活动,成为我园教研工作的重点之一。

为了使教研活动适合新教师需求,上学期初,教研组面向新教师开展“成长路上的困惑”案例征集活动。随后,业务园长和教研组长、新教师代表对征集的众多案例进行分类、分析,发现“如何有效地做好家长工作”这一主题在新教师的困惑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具有典型性。由此,我们确定了新教师分层培训的第一个教研活动目标:帮助新教师寻求职业初期家长工作的关键因素,使新教师更快取得家长信任,顺利进行家园沟通。

接着,我们通过比较,挑选了一位老师撰写的案例作为教研活动的背景素材供教师们研讨分析。

【案例】

新教师的困惑

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我,在工作中有很多的困惑,现就家长工作这一点说说我的困惑吧。

我第一年是与有着丰富教学和班级管理经验的黄老师搭班的。刚开始工作时,忙于学习班级管理,所以没有太注意家长工作。当我慢慢地熟悉了班级管理,有精力去关注其他方面时,我发现基本上没有家长与我交流沟通。除非黄老师有事不在班级,只要黄老师在,家长有什么问题肯定是问黄老师的。开始时我也很少主动与家长们交流,特别是祖辈的家长。后来会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了,但是他们看见黄老师,都会主动地转过去和黄老师交流。而且有的时候我和他们说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时,会看见他们脸上有怀疑的表情。跟他们说孩子在幼儿园不好的表现时,他们总会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孩子开脱或者表现出不太开心的样子。慢慢地我也开始有点回避家长工作了,特别是不愿面对祖辈家长。

希望各位老师帮我分析分析,为什么家长不愿意和我交流沟通,在家长工作方面有什么好的方法和经验,能使新教师更快地让家长接受。

二、选取研讨策略———根据问题特性开展“先分组后网络互动”研究

1.分组的背景。

选择好典型案例以后,我们考虑到了教研形式的问题。教研组核心成员一致认为这一研讨活动如果安排在常规的教研组中展开,新教师这一关键群体可能会因为在其他教师面前缺乏自信,或者因为有经验教师的先行观点而缺失表达的机会。因此,我们将研讨分为新教师组(三年以内教龄教师)和师傅组(三年以上教龄教师自愿申报),先展开分组讨论。

2.研讨点的设计。

围绕案例资料和教研活动目标,我们设计了具体问题,并整理在“解析卷”上,在教研活动前分发给每一位教师,引发教师有目的地讨论分析。

【解析卷】

3.现场分组研讨。

由两位教研组长主持,新教师组和师傅组分别围绕预设的解析问题一一展开研讨。有了分组的前提和解析卷的引导,教师们的讨论情况比当初预设的还要活跃。

4.网络分享互动。

我们把两组的研讨现场用录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再把录像挂到校园网上,教师们通过网络分享交流信息,并利用网络评论功能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在网络上观摩了分组研讨实况以后,师傅们真实地了解了新教师开展家长工作的一些顾虑与想法。师傅们除了发现新教师经验不足、信心不足外,还了解到了新教师的虚心,对师傅的尊重、爱戴。师傅们对新教师做家长工作热情不够、缺乏主动性等一些表面现象有了新的思考与诠释,认为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去帮助新教师尽快胜任家长工作。

新教师看了师傅们对她们做家长工作特点的全面剖析后,感叹剖析是如此到位、透彻,也感受了师傅对新教师的宽容、理解与诚恳,明白了原来师傅们做家长工作游刃有余的背后藏着那么多道理。在师傅们系统地引领下,她们茅塞顿开,对做好家长工作有了方向与目标。

三、分析研讨过程———梳理呈现讨论的主要观点

在两组分组研讨的时候,记录员对每一位教师的发言进行实录。教研活动以后,教研组核心成员对各组的发言进行梳理,归纳形成了各组的主要观点,以下列表格形式呈现。同时将文稿分发给教师,供大家进一步分享学习研讨的阶段成果。

1.家长不信任新教师的原因

2.刘老师开展家长工作的特点

3.新教师能较快取得家长信任的方法

四、反思研讨效益———对分组互动主题教研活动的两点思考

1.分组研讨切合问题需要,基本体现了教研价值。

本次教研活动在组织形式上有了一些新的突破,从分到合的形式展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往师傅们和新教师坐在一起,新教师说困惑,师傅们会不自觉地居高临下说教。新教师们虽洗耳恭听,却缺乏自身对问题的主动思考,反而助长了依赖性。通过分组研讨,让各成员成了“平行”关系,而不是“上下”关系,创设了新教师有机会说的环境,减轻了新教师怕说错的心理压力。

2.分组研讨的依据、内容、方式有待改进,关注每位教师的体悟与发展。

研讨过程中发现新教师组部分教师也积累了一定的与家长沟通的经验和能力,这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单纯按照教龄将教师分为新教师组和师傅组的方法有待改进,必须在针对性上进一步探究。比如围绕本次“新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的主题,可以让新教师通过自主申报的方式有选择地参与“新教师组”或“师傅组”,使研讨真正切合教师的需求。

3.语文教研组活动主题 篇三

由于数学概念本身的抽象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给学生增加一定的困扰,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缺失。如果教师采用简单灌输、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而不能灵活运用,解题时就会束手无策或困难重重。针对此情况,我们以“分数的意义”一课教学为例,组织开展“概念教学”的主题教研活动,对“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深度的探究,现将我们的思考和大家交流。

一、教材解读,了解概念背景

依据小学数学概念呈现的两大特点(直观性和阶段性)及表现形式(描述式和定义式),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教材进行了深度解读。

1.纵向对比

人教版三年级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分数,建立分数的表象,如“1/2、1/3、1/4……这样的数叫分数”。由于五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相应的发展,所以教材侧重于分数的定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用分数来表示”。

2.横向比较

我们参阅了西师版教材,给分数的定义更加明确和具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我们发现不管是哪种版本教材,在“分数的意义”概念中有一个新概念——单位“1”非常重要,它是突破分数概念的关键所在。为此,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我们将教学始终围绕单位“1”进行,一是把从“一个物体平均分”延伸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二是从形象直观的“分数意义”上升到抽象理性的“分数意义”。教学中充分利用感知、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去经历、体验和探索,从直观到表象,继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二、认知冲突,激发概念需求

新课程倡导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从学生已经会了什么”开始进行教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我利用游戏让学生发现平均分得不到整数时不能用手指表示出来,进而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入分数的概念。我提问:“8除以2,4除以2,2除以2,1除以2,1除以3……同学们能不能比划出来?”生:“不能。”我追问:“那能说出来吗?”生:“二分之一。”“这与前面学习过的数有什么不同?”……然后向学生说明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体验探索,完善概念形成

数学概念的形成要历经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给予引导,使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1.直观感知,突出“一个整体”的认识

在学生完成复习题后,以一个集合圈自然巧妙地过渡到可以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对以往感知过的事物表象层层推进,体会到一个整体可大可小、可多可少,进而突破“一个整体”这一教学难点。然后通过“8个圆片”这个整体来研究分数,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知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为概念的形成建立一个鲜明的表象,使概念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师:把一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从而得到分数。

师:请看,这是四个苹果,如果把它圈在一起,可以说把4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课件出示6个球、8个月饼)可以怎么说?

生1:把6个球看成一个整体,把8个月饼看成一个整体。

师: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2:可以把我们全班人数看成一个整体。

生3:可以把我们全校的老师看成一个整体,还可以把全校的男老师看成一个整体。

生4:可以把一碗鸡汤看成一个整体。

……

师(出示部分生活中的“整体”图片):像图中的这些,我们把它叫一些物体(板书),也可以说成是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

生5:这样的整体有很多,可以很大很大。

师:它还能够表示出分数吗?

生6:能。

生7:不一定。

师:我们就选择“8个月饼”这个整体来研究吧。为了方便研究,月饼用圆形纸片来代替。

师:拿出练习纸,先把8个圆片看成一个整体,然后用虚线平均分成几份,用阴影表示出你创造的分数,并写在右边的横线上。

2.建立表象,理解单位“1”的内涵

在学生对“一个整体”的感知、体验活动后,师揭示单位“1”的含义,即把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看成是“一个整体”,然后把“一个整体”自然过渡上升到单位“1”,为单位“1”充分建立表象,从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3.体验探索,归纳分数的意义

我们设计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分数的本质特征,突出单位“1”的不同,但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一是相同的分数可以表示不同的数量;二是同一个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分数表示。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分数的本质特征,再自然过渡到把全班同学看成单位“1”说分数,从而总结分数的意义。

师:把全班同学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58份,其中1份是它的几分之几?2份、3份、4份、5份呢?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描述分数?

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用分数表示。

4.媒体应用,辨析分数的本质

我充分利用课件,启发学生观察并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课件展示糖的数量变化:12颗、24颗、48颗、一大堆糖……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知,再次巩固单位“1”不是指一个具体的数量,它代表的是一个整体,从而揭示分数的意义——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师(出示课件):有多少颗糖?

生:12颗糖。

师:把它平均分成2份——(学生口答出分数)24颗糖,填的分数变不变?48颗糖,填的分数变吗?一大堆糖呢?

师:不管是多少颗糖,我们都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整体”,填的分数都不变,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

此时,学生已具备了足够的知识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分数概念的形成水到渠成。

四、拓展延伸,巩固概念应用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基本练习、重点练习、判别练习、拓展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最后,让概念回归生活,应用于生活,再次引导学生巩固分数的意义。

课后,我感到一丝喜悦和触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探究,学习热情高涨,他们的精彩表现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在生活中,学生对于分数并不陌生,只是没有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它。通过这样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分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所学知识得以拓展升华。

4.语文教研组活动主题 篇四

摘要:语文教学强调对话,对话需要教师提问或者设计问题,有效的提问是保证课堂高效的重要前提。语文教研组集体学习理论,观摩视频,同课异构,主题议课,二次上课,总结形成结论,这是主题式教研活动的过程。

关键词:语文 提问 有效性 主题教研 案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都在打造“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构成因素很多,其中课堂提问(或者问题设计)的有效是大前提,它保证了师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可能追求到更高的教学效益,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我校初中部语文教研组从2013年10月起,开展了“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主题教研活动,做了以下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导演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语文学习“对话”过程,是学生同多种学习资源对话的过程。如何使学生高效地同各种资源对话呢?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问(或者问题设计)是关键。

有效的提问,也叫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合理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的提问方式。而课堂教学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 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的形式和内容陈旧,问题缺乏新意;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等低效甚至无效提问经常出现。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确立了“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为活动主题。

二、活动的过程

首先,我们进行了理论培训。通过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学习了《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对什么是有效有了较深的理解和认识;研讨了《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真正认识到“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建设高效课堂中的含义。我们还通过互联网学习了有关课堂提问或者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相关研究文献,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具体操作的认识大大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对本主题研究的信心和底气。

第二阶段,我们观摩了余映潮、王君、张泽勇等名师大家的课堂视频,也观摩了区80学时集中培训执教示范课的如文巧,李梅等老师的优秀课例,并针对本主题开展研讨。这个阶段大家一致表示获益匪浅,都认识到有效的问题不是能够照搬的,学情不同,生成不同,问题的设计大有学问。

第三阶段,选定课文同课异构,然后集体议课。我们请张红缨老师和陈纯静老师指教了《故乡》,录像之后反复观摩,写好议课稿现场交流。兹录“炮轰”精彩发言如下:张老师的课“设置问题的语言不够精炼,问题新意不突出,提问对象忽略了中差生,学生自主学习后缺少让学生有机会自主提问的机会”,陈老师的课“教师提问缺乏连贯性,有点琐碎,提问方式单一,多是教师问,学生齐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也缺乏激励性,整堂课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好。”;“两位老师的课都应当多考虑提的问题学生能否接受,问题是否太简单或太难,环节间的衔接问题,转折问题是否能帮助学生的思维进展、转换、提高等等”。

用心思考不走过场,打破情面共同提高,经过此环节,无论是执教者还是听课者,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启发。

第四阶段:二次上课。在集体议课之后,两位老师再次修改教学设计,再次上课。在这次上课中,第一次出现的许多不当之处有了明显改观。

三、已经取得的成效

经过两轮上课、议课之后,我们总结出关于有效提问的7点意见: 1.老师要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问题。2.难易相宜,在可回答的范围内提问。3.注意提出问题的延时性。

4.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让学生有机会自己提出问题。5.评价要多元化。

6.及时反馈,在收到回答后及时点评。7.提问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在改变以往“满堂讲”的过程中,有转为“满堂问”的倾向,纵使注意了提问的有效性,但仍存在问题碎、多的问题,应该深钻教材和学情,精雕细琢,多设计主问题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

2.课堂教学是生成的过程,特别是语文教学,后一个提问往往需要看前一个教学流程生成的具体情况而定,这就对使用如导学案、讲学稿等提前设计好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编写导学案或者讲学稿时就需要提前思考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矛盾,从而最大化地实现有效提问。

3.虽然每个语文老师都在参与这个主题教研活动,但仍存在“一阵风”、急功近利的教研侥幸思想。任何一种小问题研究,必须提高认识,发展成为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和研究意识,并持之以恒地实践,才能有根本的突破和真的收获。

5.教研活动主题方案 篇五

在贯彻落实文峰小学《三月教研活动月方案》,进一步推进语文学科新课程的实施,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提高本校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同时也为语文教师搭建一个交流、研讨、展示课堂教学成果的平台。教研组积极从3月4日--4月19日开展为期一个半月的小学语文学科主题研讨活动。为确保这次活动优质高效地开展,特做如下总结:

一、明确了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本次教研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实践性研究活动。本次教研主题活动要体现教师的主体性,过程的民主性和主题的引领性,关注教师的参与和体验,激发教师学习的内驱力为基本理念,以提升语文教师队伍整体施教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

二、活动主题操作性强

1.“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专题研究

2.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三、活动内容丰富

1、每位教师围绕主题展示课堂教学。(一篇精读课一课时,一篇略读课一课时)

2、骨干教师展示这一主题研究成果。

四、活动流程具有创新特点:

1、各教师根据主题查找资料展开学习。

2、展示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是:教师的课堂教学+骨干教师的经验介绍)

3、交流反思:各教师将研究的成果发布到班班通文档进行交流。做到资源共享

五、各教师积极性高

1、各教师要高度重视,按要求选好音像,课件等资源。

2、参与教师每次提前熟悉与主题有关的教材内容,带着问题讲课、说课、听课、评课研讨。

3、讲课教师准备好教案、教学反思、说课稿,论文上缴及时。

小学语文三月份教研活动(主题)方案

一、活动目的为了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全面提升我校教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经研究决定在三月份举办“语文教研教学教研月”活动。

二、活动主题

1.“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专题研究

2.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三、活动内容

1、开展以“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专题研究和“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为研究主题的教学研究月活动。

2、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进行说课、讲课、听课、评课、反思、小结等教研活动。

四、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三月份初,成立语文教研课题研究小组并组织研讨活动,教师准备语文公开课。

第二阶段:三月份中旬,1-6年级全体语文教师每人讲一节语文公开课课。

第三阶段:三月份中下旬,在文峰小学远教室展示,推荐优秀者到中心学校进行小学教师素养大赛展示。

语文公开课安排:

三、活动时间、地点:

2013年3月25日:三年级

2013年3月27日: 六年级

2013年4月1日:五年级

2013年4月3日:一年级

4月18日――4月25日上交说课稿、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论文

4、此主题方案,在4月25日之前完成。

备注:

(1)参与对象:语文组全体教师。

(2)学校将组织对本次校内教研课进行打分、评比。

6.主题教研活动总结 篇六

本次活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承担本次讲课任务的精心准备,业务领导深入其中研课、磨课,其他教师也积极参与,使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校于20xx年提出办书法特色学校,打造书香校园,我们自主研发了写字校本教材《墨香》。经过5年的使用,教学效果显著,为了使书法课堂教学再登新台阶,特开展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以书法教育为载体,营造民族、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形成“墨香校园”的办学特色以及创建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和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人文化品牌学校。致力于营建“写一手好字(墨香),以书写之美携手学校文化之魂。

教研活动分观摩和研讨两大环节。三节课分别为:二年级,胡秀密执教的左右结构字的教学;四年级,李桂芝执教的半包围结构字的教学;和六年级,姜丽娜执教的上下结构字的教学。几位教师的课堂教学,都采取了结构归类,典型示范,分别运用了定位法和参照进行入微指导。她们将传统写字课的单调融入了趣味,让多种评价贯穿课堂始终,每节课都浸润着墨香。老师和孩子们写的`字,让听课教师啧啧称赞。

研讨环节更是让本次活动锦上添花,组长的评课精当准确,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分别点评这三节课。高玉玲老师说:“作为我们教师都知道,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作为最为枯燥的写字教学,培养学生兴趣就难上加难了。听了小蜜的这节教学,细心的老师会发现,她时时处处在激趣,运用激励的语言,学生每写一字的展示,以及她的师生Pk,展示的地方,生生互评都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研讨环节老师们更是各抒己见,何老师说道:“首先就是坚持,几年来我每天都坚持让孩子们练字20分钟。其次就是指导,先教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明确字的间架结构。重点笔画重点指导,突出主笔。巡视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领悟基本规律,熟练运用,形成书写技巧。最后就是鼓励,及时表扬,抓住时机采取课堂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写字的快乐。”李春芝老师说的也很实在“我的字写的不好看,但在教学写字课上,我认真指导,纠正孩子出现的错误。长期指导认真的教,我班的大部分学生的字都很好看,个别学生在学校举行的写字大赛中获奖。当我有时忙或出现松懈的时候,孩子的字就出现了很大的差别。今天听了这三节以后,我会在今后的写字课上认真指导,坚持不懈的去做,尽快让我班的孩子的字好起来。”

老师们在静静的观课时和热烈的讨论中都有了满满的收获。

7.语文教研组活动主题 篇七

一、活动主题确定要有三个“依据”

为更好地明确研究目标, 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 开展县市级教研活动一般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主题”从何而来呢?主题的确定应有三个“依据”。

1. 依据“课标、教材”, 理解内容, 分清利弊

《语文课程标准》是规定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是确定教研主题的重要依据, 课标中有“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 习作教学系列研讨活动主题就是依据课标而定的。现行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为体系编写, 如“热爱家庭、热爱祖国、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等, 大家听起来更像是思想品德课, 从语文的角度衡量, 教材难免有以下缺陷:语文知识体系模糊而无序;习作知识要求模糊而无序;阅读与习作结合不够紧密;与原来使用的以“知识”为体系编写的浙教版相比, 在“听、说、读、写、书”“字、词、句、段、篇”“读写结合”等方面, 相差较大, 教师难以把握。需要在“人文主题”的基础上, 关注文体, 凸显语用, 开展读写结合的二度开发。

2. 依据“课堂教学”, 解除困惑, 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往往是教研活动的重要依据, 我们要想为教师所想、急为教师所急、研为教师所研。在现行的教材使用中, 一线教师困惑多多:习作目标不明确;习作序列不明显;习作指导不明了;习作评价不明晰。学生的作文也问题多多:言之无趣、言之无物、言之无序。习作教学, 教师困惑, 学生糊涂。教师急需习作教学的研究, 以便明确目标, 提高习作教学的课堂效率。

3. 依据“课改动态”, 体会精神, 明确方向

主题教研的确定, 一方面要时时关注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的课改动态, 用来指导我们的教研活动。另一方面又要时时关注其他地区不重视的教研主题, 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而定。如:2013年下学期开始的“关注文体, 凸显语用”的系列教研活动, 是根据浙江省教研室2013年上学期在温州瑞安举行的主题教研而定的。而2011年上学期~2013上学期举行的“习作教学”五次系列活动, 主要考虑到课改以后, 国家、省、地市无论是教研活动还是竞赛, 阅读教学独占鳌头, 很少举行习作教学研讨会, 这是与习作教学的地位很不相称的, 系列活动是为改变这种状况而举行的。

总之, 课标教材、课堂教学、课改动向是教研主题确定的重要依据, 但重中之重是以师生为本, 最终目标是为培养教师、发展学生。

二、主题活动开展要有三个“阶段”

教研主题确定以后, 应如何开展教研活动, 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习作教学”的教研主题, 仅仅开展一次是不够的, 需要通过连续的研究, 才能明确不同的年段、不同的习作, 具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写作方法。具体要抓好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排好活动计划

习作教学系列教研活动, 作为系列, 必须要排好主题教研计划, 解决一个序列的问题。序列安排是非常重要的。序列如何安排呢?可以按年段 (低段、中段、高段) 序列编排;可以按体裁 (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 序列编排;可以按写作内容 (写人、写事、写景、写物) 序列编排;可以按形式 (看图写话、命题作文、自由作文) 序列编排……从可操作性、实用性等方面考虑, 以年段序列为主, 兼顾体裁与形式, 是比较理想的。故将整个系列活动安排五次, 历时两年半:低段习作—中段习作—高段习作—课堂竞赛—个人专场汇报, 总结回顾。安排活动内容时, 要根据主题, 从实际出发, 尽量考虑到学校的特色、教师的特长、教材的特点。首先, 要紧扣主题, 反映各种文体的基本规律, 在常规上引领教师。其次, 要兼顾其他, 交流各校有关习作教学的经验, 如:巍山镇校、吴宁一校的儿童诗;吴宁五校习作概念构图教学;南马实验小学的学生习作集等, 在特色上引领教师。

2. 第二阶段, 做好活动准备

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前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成败。准备应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活动组织者准备。

其一, 排好时间。一般是半年前确定教研主题;3个月前确定活动学校、上课教师;1个月前开始试教, 准备讲座内容;半个月前发研讨会通知 (通知中明确教研主题、上课年级、上课内容等) 。

其二, 组织准备。成立指导小组:由学校校长、分管副校长、小学教研员、语文教研组长组成。指导小组成员绝对不能成为摆设, 要切切实实地参加主题规划、备课听课, 起到指导作用, 否则不组织也罢。还要成立课堂研讨小组:以每节课为单位, 3~5个教师组成小组, 从确定教材、钻研教材、过程设计、试教评课, 全方位、全过程与上课教师合作。这样, 既提高了研讨课的质量, 又提升养了一大批教师的业务水平。

其三, 内容准备。习作教学系列研讨活动, 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学习课程标准, 整理成册:将低段、中段、高段、初中四个学段的教学目标, 分习作目的、内容、方法、体裁、过程、修改、标点符号、次数字数等8个方面进行比较, 装订成册。最大程度地了解课程标准的教学总目标及年段目标。

理解教材内容, 整理成册:将1~6年级的85次习作内容, 分成“学段目标、年级目标、教材内容、写作形式、课时目标”等栏目以“册”为单位, 进行整理归纳, 最大程度地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序列。

梳理习作知识, 整理成册:将小学段写人、写事、写景、写物、说明文、应用文、扩写、想象作文等13个习作内容的知识点, 分“习作内容、习作特点、习作要求”三个方面, 进行归纳、总结, 最大程度地了解知识序列。

“三册”的编制过程, 是“理解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内容、明确写作知识点”的过程, 只有这样, 才能高瞻远瞩, 统领整个系列研究。

其四, 课堂准备。每堂教研课, 从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定位、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效果显现, 每个环节都要反复斟酌、仔细推敲, 每堂课试教都在6次以上 (学校前期试教3次以上, 后期市教研员参与3次以上) , 力求完美, 起到示范作用。

其五, 讲座准备。讲座要求主题鲜明, 与研讨活动相符合, 在理论上有所提升, 力求做到市教研员自己亲自主讲。如首次活动, 因为是启动阶段, 市小学语文教研员吕绿杨作《写话习作作文》讲座,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 在习作目的、内容、方法、体裁、过程、修改、标点符号、次数字数等方面进行阐述, 明确各学段习作目标, 提出各学段衔接的方法, 为整个系列研究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第二、三次, 市小学语文教研员吕君兰老师分别对中段、高段作文教学通过讲座的形式, 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另外, 也邀请了研究作文教学有特长的教师 (如吴红花、包莉莎、杜群力等老师) 作讲座, 以达到充实内容、拓宽思路的目标。但必须市教研员亲自审稿, 提出修改意见。

第二部分是参加活动的教师准备。

各学校接到通知后, 根据通知中的研讨主题、上课年级、上课内容等确定参加活动的教师, 参加活动的教师根据通知的内容, 有选择地进行备课, 做到不备课不参加活动, 备课材料在报到时上交, 然后进行整理统计, 把有关情况通报到各学校。

3. 第三阶段, 举行主题活动

举行主题活动, 形式既要丰富多彩, 又要讲究实效。一般分为两个部分, 前面部分通过上课、听课等形式, 进行课堂实践体验, 得到感性认识;后面部分通过评课、经验介绍、讲座等形式, 进行教学理性思考, 得到理论提升。例如:活动系列之三——高段习作教学研究活动, 具体安排如下:

三堂课:《小练笔》《漫画习作》《话题作文》。三堂课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既有课内, 又有课外;既有小作文, 又有大作文;既有写事记人, 又有想象抒情;既有习作前指导课, 又有习作后评讲课, 还有指导、评改结合。力求涉及高段作文教学的不同内容、不同类型、不同课堂结构。全方位地引领教师研究作文教学。

讲座之一:巍山镇校金俊华的《探索课堂习作教学的本真——市习作教学系列研讨活动的心路历程》, 把前三次的教研活动在学校层面上进行回顾总结。

讲座之二:吴宁五校包莉莎的《运用思维图帮助学生习作》。

本次活动把“评课”改为“写下水文”。主要考虑以下几点:其一, 教师随着课堂的教学进程, 当场与学生一起写下水文, 既能体验学生写作的酸甜苦辣, 又能了解教师的指导是否高效。其二, 教师与学生同时间、同情境写下水文, 改变以往的“学生写作、教师聊天”的尴尬局面, 会场氛围显得更为和谐。其三, 三堂课, 三篇作文,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写作水平, 为后面的评改也打下了基础, 从实践中看, 效果良好。

三、教研主题深化要有三个“面向”

县市级主题教研活动后的深化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做好呢?应该有三个面向。

1. 面向“乡镇”, 落实措施, 后续跟进

市级习作系列教研活动结束之后, 各乡镇学校贯彻教研活动会议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全市有1200多位小学语文教师, 至多也就200多位教师参加市级活动, 我们再挖潜力, 大部分教师还是不能参加活动。所以, 各教研基地、各中心校的校本教研就显得尤为关键。通过活动, 既能传达市教研活动的精神, 又能锻炼和培养一大批教师。

2. 面向“刊物”, 理论提升, 扩大影响

一次教研活动结束之后, 把我们的一些思考、做法形成书面材料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可以寄到有关刊物刊出, 既能让自己再思考, 又能资源共享。如市小学语文教研员吕绿杨撰写的《写话习作写作》一文, 发表在《小学教学参考》上, 其实就是把讲座稍作修改就成文了。我们两位市级小学语文教研员, 课改以后发表或获奖的20多篇论文及课例, 90%来自于市级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提供我们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 需珍惜和利用。这样既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也能扩大我市的知名度, 一举多得的事情, 何乐而不为呢?

3. 面向“云端”, 网络传播, 引向深入

把习作系列活动中的上课、讲座、评课等内容进行实录, 传到东阳教育云视网“名师讲坛”“公益课堂”等栏目上去, 让更多的教师、学生甚至家长收看, 共同享受优质资源, 使活动的效益最大化。另外, 建立微信、QQ群, 形成一个互动平台, 让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 效果是十分理想的。

8.语文教研组活动主题 篇八

关键词:高中语文;“一课一议”;教研活动

一、关于“一课一议”的概念

“一课一议”的教研活动是指选取教材中的同一教学内容,由多个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然后付诸实践并展开讨论的一种教研活动。这个教研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教材的某一课内容,目的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构想和教学设计,相互比较,取长补短,更好地去完善自我教学。“一课一议”是多维的互动群体研究模式,每个教师可以通过此平台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学风格,汲取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一课一议”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课前议完就结束了,而是形成“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知构建过程。

二、“一课一议”教研活动的意义

1.深挖教材内涵

文学作品有多重阐释性,每个人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具有差异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应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文章的内涵,让学生大胆设想,形成不同见解。“一课一议”的教研活动可以给教师全方位、立体的视野分析教材,也能激励学生分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2.提升教师水平

以往,教师构建课程就是参考一本《教学参考书》,缺乏交流与思想碰撞,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刻,甚至出现“千课一面”的教学设计。俗话说:“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相互交换就是两个思想。”而“一课一议”教研活动,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交流活动,大家各尽所能、各显神通、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产生“思维共振”,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

3.提高课堂质量

“一课一议”教研活动,使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使教师对教材有了更深刻的全面的认识,同时,教师也在寻找最佳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分享多人智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一课一议”教研活动中对教师的要求

1.加强合作意识,树立团队精神

由于教学工作的独立性和教学评价的单一性,教师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很多教师喜欢孤军奋战,教研活动只是“走过场”。

2.学会借鉴,切勿照搬

“一课一议”教研活动不是单一的集中大家的教学设计形成统一的模式,而是各取所需,一定要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学情,创造性地利用教研成果。

3.学会反思,好课多磨

这里的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反思后才能发现不足,再进行二次加工,直到满意为止。

9.美术主题教研活动方案 篇九

美术主题教研活动方案1

活动目标:

1.欣赏秋天的树林,学会用红黄、黄绿、红橙等色系表现秋天树林的色彩美。

2.学习合理构图,注意疏密有致、近大远小地安排画面。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用红黄、黄绿、红橙等色系表现秋天树林的色彩美。

重难点:学习合理构图,注意疏密有致、近大远小地安排画面。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中班时,幼儿上过美术活动《树》,初步掌握了绘画树的形态。

幼儿上过美术活动《跳舞的树叶娃娃》,尝试过用接色的方法进行涂色。

物质准备:课件:秋天树林的图片若干、轻松的音乐;范画红_系的树若干、黄绿色系、红橙色系的树林各一幅;画纸、蜡笔幼儿各一份。

活动过程:

一、欣赏秋天的树林,感受秋天树林的美丽。

1.播放轻松的音乐,出示图片,引导幼儿欣赏秋天的树林。

教师说:“秋天来了,秋天的树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引导幼儿欣赏图片。)

2.集中交流:秋天的树林美在什么地方,感知秋天树林的美。

当幼儿说到树的形态美时,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复习巩固幼儿对树形态的认识,如有的树干是粗壮的,有许多树枝,树冠像一朵花等。

当幼儿说到树的色彩时,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秋天的树上,有红色和_,有_和绿色,有红色和橙色,小结:秋天的树林颜色特别漂亮,一棵树上有红色和_,有_和绿色,也有红色和橙色。

如果幼儿能够观察到树林的布局,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如果没有发现,教师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二、学习绘画秋天的树林。

(一)学会用红黄、黄绿、红橙等色系表现秋天的树林。

1.出示画好树干、树冠的一棵树,巩固对接色方法的运用。

教师说:“秋天的树颜色特别好看。我都忍不住要把它画下来了。可是它的树冠可以涂什么颜色,怎么涂呢?”

在幼儿简单讲述以后,教师在集体面前示范用红黄接色的方法进行涂色,引导幼儿徒手模仿,巩固幼儿对接色涂色的运用。

2.出示许多红黄颜色的树,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色系。

教师说:“老师用红黄颜色表现了一棵秋天的树,看,当我有许多红黄颜色的树时,就形成了一片红_系的树林。”

教师提问:“除了可以用红_系表现秋天的树林,还可以用什么色系表现秋天的树林呢?”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教师进行引导,如:红橙色系、黄绿色系等。

(二)学习合理构图,注意疏密有致,近大远小地安排画面。

1.尝试将红_系的树布置在画纸上。

教师提问:“现在老师要把这些红_系的树布置在画纸上,怎么放?谁来试一试?”教师请个别幼儿上前尝试摆放,其他幼儿观看、思考是否合理,为什么。

2.集中交流:“秋天的树林应该怎样构图,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出示黄绿色系以及红橙色系的两幅画,引导幼儿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构图时要注意疏密有致、近大远小地合理布置画面。

3.再次请幼儿将红_系的树布置在画纸上,注意疏密有致、近大远小地合理构图。

三、清楚要求,自主绘画

1.教师提出要求:“今天我们要在纸上来画一画秋天的树林,请先想好你的树林怎样构图,准备画什么色系的树林,想好后,请你开始动笔认真地画吧。注意疏密有致、近大远小,接色要自然哦。”

2.教师点击课件,循环播放画面,播放轻松的音乐。幼儿绘画,教师巡回观察,在幼儿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和技术上的支持与引导。

四、评价、交流

1.请先画的幼儿将作品给配班老师布置在展示板上,幼儿之间进行欣赏、交流。

2.组织幼儿集中讲评。

教师说:“你最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教师组织幼儿欣赏作品,引导幼儿围绕构图和色彩的合理与应用进行讲评,鼓励幼儿之间相互学习。

活动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自然结束。

美术主题教研活动方案2

活动目标:

1、在指定的范围内用右手食指蘸彩色颜料,从上往下,一下、一下地点画出雨滴,学会用抹布擦手(弄干净手指)的方法。

2、感知儿歌、歌曲的节奏,帮助幼儿学会“点”和“提”的动作。

3、合作作画时,会找空地方,并能保持手指的清洁。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5、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1、贴有“白云娃娃”的蓝色粉画纸若干张,用铅笔在“白云”下面画上“竖线”。(贴在墙上,直接作画)

2、分别装有红、黄、蓝、绿4种水粉颜料和吸水的海绵。

3、抹布若干。

活动过程:

1、感知作画方式,引起学习兴趣。

(1)音乐游戏《大雨小雨》(用身体和手部的动作及嘴巴的发音,感知一下一下的节奏和点、提的动作)。

(2)老师边蘸色边随着音乐的节奏一下下由“云”而下地顺着铅笔线点画雨滴。

(3)引导幼儿观察:老师在干什么?老师怎样画出雨滴的?

(4)请一位幼儿来模仿老师点画出雨滴,全体幼儿边听唱《大雨小雨》,边空手练习一下一下地点,注意不拖拉。

(5)请两位幼儿示范同方向点画如何不碰撞,以及擦手的要求。

2、幼儿作画

(1)两位幼儿共同点画一朵云上下来的雨滴。

(2)老师巡回指导。

3、评价活动。

(1)将作品贴在活动室墙上。

(2)幼儿和老师一起收拾桌面,整理作画工具。

(3)幼儿自由地去观赏作品。

美术主题教研活动方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对美术的兴趣。

2、学习画一个封闭的圆,并在圆的基础上添画成小鸡。

3、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4、在浸染、欣赏作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1、每名幼儿胸前一只母鸡图,藏三支油画棒。

2、若干只剪成鸡窝的粉色卡纸。

教学过程:

1、幼儿别上母鸡图,带上三支油画棒。随音乐《老母鸡》学母鸡拍拍翅膀进入室内坐下来。

2、小母鸡们有什么本领呢?哪只母鸡能干,用你的油画棒生个鸡蛋。

其它小母鸡也来生鸡蛋吧,我们去找个鸡窝生个蛋,鸡窝在哪儿呀?音乐四遍,幼儿随音乐自由画蛋。

生了这么多的鸡蛋我们心情怎么样?

3、如果能把鸡蛋孵出小鸡来,那一定更幸福吧。这次让母鸡妈妈先来试试。(音乐时,教师边示范边念儿歌:啄破一个洞洞,露出尖尖嘴巴,伸出二只小脚,叽叽叽叽叫妈妈。)我孵出小鸡来了,你们想不想把蛋孵成小鸡呢?(音乐四遍,幼儿自由地找个圆画成小鸡。教师提醒幼儿把一些空的鸡窝画小鸡。)

4、小母鸡们真能干,大家想想小鸡们喜欢去哪里玩,爱吃什么食物,我们给它添画上去。

5、我们真能干,不仅会生蛋还能孵出小鸡来。我们带鸡宝宝去外面晒晒太阳,做做游戏吧。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掌握了画圆的方法,我通过出示漂亮的母鸡图片,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在示范画圆前,我应该带领幼儿用手在空中比划一次画圆,这样有助于幼儿后面的用画笔在画纸上画圆。在示范画圆时,我应该随即的强调一下拿画笔的正确姿势,每一个细节都要注意到,下次活动中应该更加的细心与全面。在幼儿动手画圆时,我不但注意指导个别幼儿,还随时顾忌全部的幼儿,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幼儿,这点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要继续保持。结束部分,幼儿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以后我可以请幼儿自己来给大家介绍作品,这样能更好的带动幼儿的积极性。

美术主题教研活动方案4

活动目标:

1、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2、初步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

3、通过大熊猫的黑白对比、学习浓墨、淡墨的运用。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5、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到动物园参观过大熊猫;大熊猫的图片资料、水墨画工具。

活动过程:

一、欣赏讨论

1、你们喜欢黑色吗?

其实黑色也很漂亮又很有用,想一想我们画哪些东西的时候需要黑色?

2、欣赏大熊猫图片

找找大熊猫身体上哪些地方有黑色。

二、师生共同讨论画法。

1、今天我们要用水墨画来画大熊猫。

墨可以调成淡墨、浓墨,那么大熊猫身上黑的地方用什么墨?

其它地方又用什么墨呢?

2、请个别幼儿上来试画大熊猫,大家欣赏讨论。(边欣赏大熊猫图片)

大熊猫由哪些部分组成?像什么形状?用浓墨还是淡墨?

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教师和幼儿共同完成范画。

三、提出创作要求

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大熊猫,有吃东西的,有睡觉的,有坐在地上的,有爬在树上的…….现在我们用画笔来给你喜欢的大熊猫照个像,照相前要先想好:大熊猫和谁在一起?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把大熊猫的动作也要照下来!

四、幼儿作画,教师指导重点

1、导刚入门的中班孩子掌握调浓墨、淡墨的技巧。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作不同的熊猫形态。

3、提醒幼儿注意水墨画作画习惯,鼓励刚入门的孩子正确握笔。

4、引导大班的孩子用不同的水墨画技巧作画,并能用颜料添画背景,鼓励中班孩子向大班孩子学习。

五、欣赏评价

展示幼儿作品,相互欣赏,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说说为什么。

美术主题教研活动方案5

活动目标:

1、能大胆的在竹筒上进行装饰。

2、体验创作活动的乐趣。

3、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4、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5、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颜料、笔、竹筒、范例。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空心树,实心芽,千年不结子,年不开花。

师:今天啊,老师要请小朋友来猜一个谜语,小朋友细细的听好喽!(幼儿自由猜)

2、出示旧竹子。

师:小朋友真棒。这么快就猜出来了。老师这里啊有一些竹子,你们觉得好看吗?

“怎么让它变的好看呢?”(幼儿举手回答问题)

师:小朋友想了这么多办法,老师觉的都很好,今天呢我们学习一种新的绘画方法------竹筒画,就是在竹筒上话画画。

3、出示范例。

师:瞧,好看吗?你们知道老师用什么办法来装饰的吗?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竹筒(点、线、面)

------这几个竹筒又是怎么装饰的呢?(风景、房子、春天)

------再来看看这个竹筒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上下对称)

------还有一个呢?我们看看(色块)

(欣赏过程中,有区别的引导幼儿进行比较、观察)

师总结:哦,原来我们可以用我们画线描画的方法用点线面来装饰,还可以把我们自己喜欢的图案、风景、关于春天的一些故事画上去,也可以用对称、大色块的方法进行装饰。

4、幼儿构思作画,教师观察指导。

师:如果你来装饰的话,你打算怎么装饰呢?(个别幼儿进行简单回答)

师:我知道每个小朋友都很想去尝试了,但在小朋友装饰前,老师有几个要求:

竹筒画和在纸上画画不同,把它竖起来画,边画边转。

在装饰时,要注意颜色的搭配。

安静的在自己的座位上画画,不要走来走去。

5、作品欣赏。

师:你觉得哪个竹筒装饰的漂亮?为什么?

6、拓展活动

师:竹子不但可以用来画画,还有很多用处,你们知道吗?我们可以用她来演奏歌曲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10.学校教研主题活动总结 篇十

一、关注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负责。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校努力转变观念,把热爱学生放在第一位,有了这种心境,师生之间就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许多事情便迎刃而解,热爱学生包括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只要是我校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老师们都一视同仁。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他们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开发,提的问题自然就多了,面也广了,所以不管工作有多忙,教师们都坚持反复钻研教材,大量阅读参考书,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育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要做好它,十分不易。但我们相信,只要乐岗敬业,定会有所收获。

二、为教师的发展作想,对教师负责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发展、要生存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样末来的教师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具有过硬的本领,在校长的指导下,精心制定了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计划,通过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让全体教师参与到教学研讨活动中来,增强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教育科研水平越来越与教师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积极宣传发动广大教师撰写论文,让教师有一个展示的机会,学习的机会,积累资料的机会并服务于教育教学,让教师受益,学生受益。

三、加强服务意识,对学校负责

作为教导处,能正确定位,努力做好校长的助手。协调好教师之间的关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校长的指导下,制订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并注意总结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作好记录,存档留作日后参考用。

2、制订教导工作方面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检查考核制度,负责好教学工作的常规检查,期中检测和期末检测工作,期末做好教学工作总结。做好考勤登记工作,为学校考评教师提供依据。

3、组织全校教育教学研究和经验交流,组织检测,及质量分析,领导和指导教研组工作。比如,这学期我们就进行了两次课堂教学研究和两次经验交流活动,分别提听了丁学萍和张龙英两位老师的研究课,还组织了以蔡兴丽和仲菊芳两位老师为主讲教师的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交流活动。为我校年轻教师的学习成长提供了机会。

4、关心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安排好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好学生的运动会竞赛活动。在运动会上,学校组织了以班级为单位的小组赛和班与班之间的友谊赛,还有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各种球赛,种类多,形式灵活。学生的参与面广,积极性高。通过比赛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可谓是一举多得。

5、组织好备课、听课、评课工作,负责指导各教研组工作,组织好教研活动。协调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疑难。

11.语文教研组活动主题 篇十一

关键词:主题活动;活动设计;课堂教学改革;分层作业;语文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里错过了的东西,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在小学阶段,我们一线教师所要关注的不是孩子的分数,而是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深入思考的时候,儿童才可能获得真正的智力发展。

怎样的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挖掘课堂的深度,扩大参与的广度,

培养孩子的语文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笔者尝试着整合文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丰富作业形式,延伸活动范围,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

一、自然课堂:“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鲜活的、丰富的感官刺激能夠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春天来了,清新的空气、盎然的生机都不失为良好的学习素材,走出教室、寻找春天,“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主题教学活动应运而生。

1.寻春之旅——体验合作

活动伊始,我让孩子们带好本子记录寻找到的春天。在小队长的带领下,六个小分队在清脆的鸟叫声中、温暖的春风里、开放着的蝴蝶花花瓣上、刚探出头的小草叶上……都寻找到了春天的足迹。

在各小队的寻春活动过程中,小队长根据老师的提醒,对小队内各小队员进行了分工:共同观察、记录、交流汇报。为引导孩子进行合理的竞争,激发参与兴趣,提高活动效率,我设定了15分钟的小队寻找活动时间。在后续的交流中,孩子们自己就总结出了怎样才能提升合作的有效性:共同商量、细心倾听;做好自己、热心集体……

2.诉春之情——学会观察

寻找春天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亲身体验春天的美好,体验的目的在于“我口言我心”。在共同寻春的活动中,我带着孩子们来到乐昌含笑树下。孩子们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让我欣喜若狂,更让这春日里的含笑树充满了生命力。

寻春之旅,诉春之情,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不断地转动着。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课的教育意义在于他能使知识得到不断地运用,培养儿童通过亲身经验认识到: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正是在思维不断被激发时,儿童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人,才能学会真实的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才是特别宝贵的。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从而爱钻研、会思考。”

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良好的观察习惯,让孩子对自然更加敏感,外在的语言表达也更加细腻。

二、体验教育: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生命,在教学本组内容时,我提前让孩子们回家搜集资料,先小队内交流,再请被推选出的六名代表在“学生讲坛”上进行全班交流。为让孩子们对生命有更深的认识,还需要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入《风中的树叶》。

为深化本次活动主题,结合学情,我设计了分层作业:

1.读读、讲讲

把这个故事多读几遍,回家讲给家人听。(必做)

2.写写、画画

我是绘本小作家——续写《风中的树叶》,至少描绘出三片柳叶的故事,多者不限。(选做)

3.查查、找找:再次搜集关于热爱生命的故事,你一定会有新的感悟。(选做)

从作业反馈来看,孩子们很喜欢这项作业,文字、图画,还有那天马行空的想象,无一不让叶子充满了独特的生命力。因为孩子真心喜欢这个故事。作业设计有梯度、有选择。“理想中的作业是能够做到针对每个孩子自身的学习水平而设计的,是孩子自己主动要做的。让每个孩子真正做属于他们自己的作业。”

三、学习能力:“挑战吉尼斯”,激发孩子的语文能力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为让孩子们周末在家时能够更好地充分利用时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为孩子们举办了“挑战吉尼斯”系列活动:第一季、背诵大赛;第二季、默写大赛;第三季、小声日;第四季、极速问答二十秒;第五季、桂林山水播音员;第六季、男生女生谁更棒辩论赛;第七季、《小英雄雨来》课本剧表演……

比赛中,既有横向的学习小队之间、各小队员之间的竞争,又有纵向的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的竞争。合理的竞争机制,让孩子们不再畏学,对学习充满了兴趣,激发了孩子的语文能力。

“主题活动”只是一个基点,它带着我和孩子们踏上了一段不同寻常的路途,这一路充满了幸福感动。收起行囊,继续反思,我将带着我的孩子们继续寻找这独特的“基点”,感受语文的美好……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33-134.

[2]刘守旗.教育的艺术[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87-88.

[3]白莉莉.建一所现代“笑”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8.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私立第一实验学校)

12.语文教研组活动主题 篇十二

eClass数字化校园综合平台就是把所有多媒体内容、课件、主要的应用功能和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料都集中在一个B/S (浏览器/服务器) 架构的平台来管理, 让使用者只需要通过网络浏览器访问平台就能实现各种电子书包的教学应用。是教育信息技术由教学支持范式向学习支持范式转换的有 效信息技术手段, 为实现主题式实践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技术保障, 完成教育范式由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的顺畅过渡。现以笔者的一节语文口语交际和习作综合交流活动课《浓浓母校情》为例, 来对eClass环境下的主题式实践探究活动作分析和探讨。

●课前准备阶段——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为主线

“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的设计思路是设计真实学习环境的合理外推, 一方面, 当学习活动与真实的任务或问题挂钩时, 学习活动便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要想让学生拥有学习过程的主动权, 教师就不能再主宰学习过程或规约学生的思维, 而应该为他们提供任务或问题中的思维挑战, 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 并且学以致用, 减小学校与社会之间存在的距离, 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 现实中的任务与问题不同于强加给学生的学习目标或现成答案, 学生可以通过主动的探索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 培养求知欲。

1.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上小学将近五年了, 还有一年多就要离开母校升中学, 在这几年的小学生活中, 对母校肯定有许多难忘的记忆, 可能对在母校中某一次活动难以忘怀, 对母校的一草一木恋恋不舍, 还有对母校的老师或同学感到依恋……这些都会成为学生口语交流或是习作非常好的素材。另外,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活动策划能力, 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 本班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搜集信息、整理素材、制作PPT等能力, 也非常喜欢表现自己, 希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任务, 并通过投票竞选的方式来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

2.学生的课前准备

学生分小组选择好任务, 由组长安排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 如参加口语交际活动的小组, 可以有同学找配乐, 有找配图, 有做PPT, 还有找相关的诗词或歌曲的并负责朗诵表演的。每个组员完成任务后, 把自己搜集的素材提交到eClass学习网站同组的讨论区里, 由负责合成PPT的同学最后完成背景的制作。

选择完成想象作文的同学, 则按照学案要求, 独立完成写作及配图, 并通过eClass学习网站提交作业。

3.教师的课前准备

设计活动导学案, 具体如下:

①口语交际。主题:浓浓的母校情。活动形式:朗诵诗词、演唱歌曲、歌舞表演等。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 课外搜集其他有关思念的文章或诗词、歌曲, 开展一次综合交流活动。可以采取朗诵诗词、文章, 演唱歌曲等形式。为了让表演更精彩, 可以用“配乐+背景+朗诵诗歌”、“配乐+背景+朗诵文章”、“配乐+ 背景+演唱歌曲”等方式。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类型即可。 (分组活动, 把搜集到的资料放到讨论栏中) 时间:25分钟。主持人:自荐, 1~2人, 男女各1人。总策划: 班长及班委共6人。

②习作。主题:感恩母校。形式:想象作文。内容:以“感恩母校”为内容, 发挥想象力, 想象小学毕业时, 你将离开母校, 母校有什么会让你觉得依依不舍?是美丽的校园、有特色的课程、各类有趣、难忘的体验活动, 还是同窗六年的同学, 对你孜孜不倦教育的老师等。把你对母校的留恋、难忘的情感写下来, 还可以用画图、拍照、设计心意卡等形式辅助表达这份情感。 (分小组活动, 把图画、照片和贺卡及作文放到讨论栏里) 要求:学习运用本单元学过的表达方法来表达情感, 语句要通顺, 400字左右。时间:15分钟。

综合交流及习作选择其中一题做。

●课堂教学阶段——“面向过程”的教学内容和“有援”的学习环境

在学习范式中, 强调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要“面向过程”, 重视学习内容的故事性和叙事性。换言之, 就是将学科知识、概念等得以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实践并体验, 学生可以从中领悟人类知识增长的实际过程, 从而增强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1.导入部分

同学们, 你们在福新小学生活了近五年, 再过一年多就毕业了, 当你要离开母校时, 是否有难以割舍的情感呢? 今天我们就以“浓浓的母校情”为主题, 开展一次综合活动 (如图1) 。

课前, 各组同学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经过初赛, 我们选出了四组同学进入决赛, 这节课请这四组同学上台展示。最后, 我们将通过投票选出本次活动中最炫组合奖一个, 最佳舞台气质奖两名, 未来作家奖一名, 最文明观众奖一名、最热情观众奖一名。观看的同学可以即时发帖写出你票选他 (她) 的理由。

2.口语交际展示部分

师:首先, 有请刘桐组表演。 (组长负责控制电脑, 其他人表演。表演结束后, 组长宣读小组成员所做的贡献) 吹拉弹唱样样全, 很有意思的一组表演, 你有什么想对他们说呢?请发帖支持他们吧。

接下来, 请朱从容小组表演。 (一名组员播放PPT, 其他人表演, 表演结束后, 组长宣读小组成员所做的贡献) 这组的表演你们喜欢吗?赶快动起你们的手指吧, 写下你们支持的话!

3.习作展示部分

师:接下来, 这位同学是用写故事的方式来表达对母校的眷恋之情, 有请梁宁芮。 (梁宁芮上台打开网络作业,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文章)

还有一位同学也写了自己的故事, 看看他在福新小学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程心玥同学上台打开讨论栏,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文章)

在学生的整个展示部分, 还需为学生提供“有援”的学习环境, 以保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因为倡导学生拥有学习过程的主动权并非意味着他们的任何学习活动都是有效的, 在缺乏指导的自主学习中, 学生可能会因受挫而失去深入探究的兴趣, 也可能因错误线索的引导而偏离预期的方向, 所以学习环境中的“有援”成分, 就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 教师应该予以有效的支持, 当然, 这种支持不是提供答案, 而是提供资源、示范、启发和咨询, 使学生不但可以借此解决问题, 还可以将教师所应用的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中, 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学生评价阶段——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和资源共享的“开放空间”

在教学范式下, 评价往往是在教学之后进行的一种孤立的、终结性的活动, 目的在于对学习结果进行判断, 是“面向结果”的;而在学习范式中, 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本身就是学习的目标之一, 评价具有指导学习方向、在学习过程中给予激励的作用, 与之相适应的, 学习范式更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绩效表现, 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能力和水平。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成为自我成长者, 而自我成长者将“能够使用较强的自我评价技能提高未来的绩效, 进而不断成长”。因而要多为学生提供自评、互评以及评价资源的机会或挑战, 使他们从中获得重要的评价技能。

另外, 信息技术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显著的转换, 教学支持范式是从封闭的角度来评价教学技术产品 (如课件) , 但随着学习空间的不断延伸, 人们发现在资源共享方面更能对学生的绩效表现发挥作用, 因而学习支持范式在保持原有评价标准的基础上, 更关注开放空间内的资源共享。

1.拉票、投票环节

师:精彩的节目已经看完了, 看来, 你们心目中已经选出哪个组是最炫组合了, 哪位同学的文章是最美了。下面, 我们进入投票环节, 在投票前, 我们让这些同学说几句话, 给自己拉拉票吧! 哪位同学想给自己拉票?或者“粉丝”也可以给自己的支持者拉票。

学生进行投票 (图2为学生利用eClass平台投票功能进行票选) 。

2.展示投票结果

师:请同学谈谈自己把票投给了谁?你在讨论栏发表了什么意见? (学生发言) 从这些同学们的发帖可以看出, 你们是非常认真地观看表演, 而且用心记下了, 大家觉得谁可以得到“最文明观众奖”呢? (图3为学生在eClass平台的讨论栏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今天, 我们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综合交流活动, 有表演节目, 有发帖讨论, 还有拉票和投票。这样课堂与以往很不同!聪明的你, 发现不同在哪里吗? (引导说出现代化, 信息化的课堂有什么好处)

在“浓浓的母校情”活动中, 大家以朗诵、歌舞、作文的等多种形式, 表达了同一种情感, 那就是对母校深刻的感恩之情。希望今天的学习, 让同学们在快乐中收获了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创造性使用教材, 整合教材, 并根据学生学情改编教材的一节课。我把原本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主题由“浓浓的故乡情”改为了“浓浓的母校情”, 这个主题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也切合他们的生活体验, 学生可以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课前, 学生根据主题进行自由组合, 由组长分配任务, 组员各司其职进行资料搜集、整理, 排演节目, 制作PPT等。整个准备过程, 学生积极性高涨, 搜集、整理资料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课中, 在激励评价机制的鼓励下, 如评选各类优秀节目、小组、观众等, 学生非常认真地观看节目。在拉票互动环节中,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 自评和互评的水平高, 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此环节也是电子书包使用效果最突出的地方, 每个学生手上都有一台电脑, 学生通过讨论栏可以即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使课堂互动达到最大化, 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讨论和评价中。

本次是一节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和习作的综合活动课, 打破了传统的上课模式, 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形式展示、汇报、交流学习成果。并且利用了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 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合作、交流, 课中进行即时互动、反馈的辅助功能, 使师生、生生交流跨越时空, 提高了学习效率。

点评

E-Learning具有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便捷的协同交流、友好的互动等独特的优势, 但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 缺乏了教师的深度参与, 学习效果并不像预期的那样理想。如何充分体现E-Learning的主动参与性, 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教师或专家的引导作用、合理定位教师的角色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成为重要的议题。

本节课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都进行了很好的回应, 有较好的示范作用。

一、从关注技术特点到关注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特点, 从IT向教育回归, 这一理念在本节课中有着淋漓的表现。麦老师利用VCLASS教学平台为学生打造了一个E-Learning学习环境, 充分关注了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关注技术环境下的教材整合, 充分展现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优势, 如麦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整合教材, 并根据学生学情改编教材的一节课。把原本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主题由“浓浓的故乡情”改为了“浓浓的母校情”, 这种整合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 也切合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二是以任务为驱动充分展示了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组织特点, 如在课前, 学生根据主题进行资料搜集、整理, 排演节目, 制作PPT等。

二、更好地发挥了技术的认知工具作用。在本节课中, 技术不单作为教师教学的工具, 而且也变成了学生学习和认知的重要工具, 如表达认知的工具、交流的工具、情感激励的工具、自主学习的工具、协作的工具以及评价的工具等。例如, 在习作展示部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了认知加工和表达,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促进了思维的外化等, 对教学的产出以及学习成果的检验, 知识的外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这种任务驱动、活动贯穿以及内容的打包整合形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范式的转变方面起到了“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为e-Learning环境下的课堂组织, 活动设计, 教师角色定位以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上一篇:初一军训感受400字作文下一篇:感恩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