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企业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2024-10-27

机械制造企业环境保护工作总结(共10篇)(共10篇)

1.机械制造企业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篇一

【摘要】本方案针对某大型制造型企业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进行安全整改加固建议。可以为广大同行提供完备的思路。

第 1 章 项目概述

XX 大型制造型企业是国内一家大型从事制造型出口贸易的大型综合企业集团,为了落实国家及集团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细化各项信息网络安全工作措施,提升网络与信息系统工作的效率,增强信息系统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集团参照国家等级保护标准的要求,找出系统现有安全措施的差距,为安全整改建设提供依据。

本方案针对 XX 大型制造型企业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进行安全整改加固建议。

1.1 项目目标 本方案将通过对集团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工作,参照国家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要求,找出信息系统与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之间的差距,给出相应的整改意见,推动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整改工作的进行。

根据 XX 大型制造型企业集团信息系统目前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信息系统现有的安全防护措施,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供完善的安全整改方案,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资产是企业网络安全的最终评估对象。在一个全面的企业网络安全中,风险的所有重要因素都紧紧围绕着资产为中心,威胁、脆弱性以及风险都是针对资产

而客观存在的。威胁利用资产自身的脆弱性使得安全事件的发生成为可能,从而形成了风险。这些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将对资产甚至是整个系统都将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资产的评估是企业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的步骤,它被确定和估价的准确性将影响着后面所有因素的评估。本项目中资产评估的主要工作就是对信息系统企业网络安全范围内的资产进行识别,确定所有的评估对象,然后根据评估的资产在业务和应用流程中的作用为资产进行估价。

根据整个资产评估报告的结果可以清晰的分析出信息系统中各主要业务的重要性比较,以及各业务中各种类别的物理资产、软件资产和数据资产的重要程度,明确各业务系统的关键资产,确定安全评估和保护的重点对象。

1.2 项目范围 本文档适用于指导 XX 大型制造型企业集团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整改加固建设工作。

1.3 整改依据 主要依据:

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08)

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GB/T20271-2006)

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GB/T25070-2010)

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GB/T20269-2006)

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管理要求》(GB/T20282-2006)

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物理安全技术要求》(GB/T21052-2007)

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GB/T20270-2006)

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GA/T708-2007)

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模型》(GA/T709-2007)

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配置》(GA/T710-2007)

 GBT 20984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

 GBT 22239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 GBZ 20985 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事件管理指南

第 2 章 安全整改原则

保密性原则:对安全服务的实施过程和结果将严格保密,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不会泄露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会利用此数据进行任何侵害客户权益的行为;

标准性原则:服务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均依据国内或国际的相关标准进行;根据等级保护基本要求,进行分等级分安全域进行安全设计和安全建设。

规范性原则:在各项安全服务工作中的过程和文档,都具有很好的规范性,可以便于项目的跟踪和控制;

可控性原则:服务所使用的工具、方法和过程都会与集团双方认可的范围之内,服务进度遵守进度表的安排,保证双方对服务工作的可控性;

整体性原则:服务的范围和内容整体全面,涉及的 IT 运行的各个层面,避免由于遗漏造成未来的安全隐患;

最小影响原则:服务工作尽可能小的影响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不会对现有业务造成显著影响。

体系化原则:在体系设计、建设中,需要 充分考虑到各个层面的安全风险,构建完整的立体安全防护体系。

先进性原则:为满足后续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对安全产品、安全技术都充分考虑前瞻性要求,采用先进、成熟的安全产品、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

服务细致化原则:在项目咨询、建设过程中将充分结合自身的专业技术经验与行业经验相结合,结合现网的实际信息系统量身定做才可以保障其信息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第 3 章 系统现状分析

3.1 系统定级情况说明 综合考虑信息系统的业务信息和系统服务类型,以及其受到破坏时可能受到侵害的客体以及受侵害的程度,已将系统等级定为等级保护第三级、根据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整体网络信息化平台按照三级进行建设。

3.2 业务系统说明 本次参加整改的共有 3 个信息系统,分别是 OA 系统、物流查询系统、智能制造系统,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物流查询系统,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物流查询电子化管理系统(网络版)历经系统开发、模拟测试、网络、硬件设备安装部署,已经正式启动试运行工作,在试点和实施过程当中发现系统仍有不足之处,需要对系统进行深入完善和改进,其具有应用面广、用户规模大,并涉及到财政性资金的重要数据信息,以及基于公众网上部署的特性,因此系统自身和运行环境均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在数据传输、安全加密、网络监控、防入侵等方面的必须要建立一套更有效更完善的安全保护体系和措施。

3.3 安全定级情况 信息系统定级是等级保护工作的首要环节,是开展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整改、等级测评、监督检查等后续工作的重要基础。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应当根据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信息系统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等因素确定。具体如下:

第 4 章 现网安全风险分析

4.1 网络安全风险 4.1.1 互联网出口未采用冗余架构

通过网络架构分析,我们发现现网出口网络:互联网出口的入侵防御检测系统、下一代防火墙、上网行为管理等未采用冗余架构,存在单点故障风险。

4.1.2 缺少安全防护功能

通过网络架构分析和安全基线核查,我们发现现有的网络:互联网出口的下一代防火墙,入侵防御、web 应用防护、防病毒模块授权已经过期,安全防护特征库已无法升级更新,失去安全防护功能。

4.1.3 弱资源控制

通过网络架构分析和安全基线核查,我们发现现网网络:链路负载、下一防火墙未设置网络的最大链接数,存在资源耗尽的风险。

4.1.4 弱设备安全

通过网络架构分析和安全基线核查,我们发现现网网络: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存在共享账号,无法实现有效的身份鉴别,未实现双因素鉴别,存在弱口令,未周期修改密码,部分网络设备未启用登录设备失败功能和密码复杂度要求,存在口令爆破的风险;未对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可管理地址进行限制,交换机使用 telnet 进行管理存在鉴别信息被窃取的风险。

4.1.5 弱安全审计

通过网络架构分析和安全基线核查,我们发现现网网络:未配置专业日志审计设备,无法对审计记录进行有效的保护,无法定期日志长期保存和有效审计。

4.1.6 缺少安全管理中心

通过网络架构分析和安全基线核查,我们发现现网网络:缺少安全管理中心,无法有效的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对检测和报警的记录进行分析、评审和报告,无法对设备状态、恶意代码、补丁审计、安全审计等相关事项进行集中管理,且系统中存在主机和 web 的高危漏洞。

4.2 主机安全风险 4.2.1 存在高风险安全漏洞

通过漏洞扫描,我们发现 OA 系统主机上存在高风险安全漏洞:OpenSSH < 7.0 存在多个漏洞等,极易引发安全事件。

通过这些漏洞,攻击者可以对业务系统主机进行攻击,获得主机的控制权限。同时,在拿到主机的控制权限后,攻击者还可以此为跳板,对网络中的其他主机、设备进行监听和攻击。

4.2.2 弱身份鉴别能力

通过安全基线核查,我们发现物流查询系统主机上:操作系统的密码策略、账户锁定策略没有配置启用。数据库系统的密码策略和锁定策略没有配置启用、系统未采用两种或以上的认证方式进行身份鉴别,无法实现有效的身份鉴别。

通过利用弱身份鉴别能力,攻击者可以对业务系统主机进行口令爆破,获得主机的控制权限。同时,在拿到主机的控制权限后,攻击者还可以此为跳板,对网络中的其他主机、设备进行监听和攻击。

4.2.3 弱访问控制能力

通过安全基线核查,我们发现系统主机上:操作系统管理使用 root 账户,数据库和主机是同一人管理,未能实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数据库系统开启 XDB 危险服务;存在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账户 INVTOA3 拥有 DBA 权限。未对重要信息资源设置敏感标记;未限制登录终端的操作超时锁定时间;未设定终端接入方式、网络地址范围等条件限制终端登录。

通过利用弱访问控制能力,在攻击者拿到一部分系统访问权限后可实现越权。

4.2.4 弱安全审计能力

通过安全基线核查和网络架构分析,我们发现 OA 系统未部署专业的日志审计设备或软件,审计日志仅保存在主机本地,无法生成审计报表和自动告警。

这类弱安全审计能力,会导致系统安全事件时无法有效的记录和保存日志,影响安全事件的溯源。

4.2.5 缺少入侵防范能力

通过安全基线核查和漏洞扫描,我们发现现网系统未能够对重要程序的完整性进行检测,数据库系统和操作系统软件和补丁未及时更新,主机扫描存在漏洞。

缺少入侵防范能力,攻击者会较容易利用漏洞进行入侵攻击,系统容易遭到破坏。

4.2.6 缺少恶意代码防范能力

通过安全基线核查,我们发现物流查询系统操作系统未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缺少恶意代码防范能力容易是系统受到恶意代码的侵害。

4.2.7 缺少资源控制能力

通过安全基线核查,我们发现 OA 系统没有限制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最大或最小使用限度;未有措施对服务器进行监视,包括监视服务器的 CPU、硬盘、内存、网络等资源的使用情况;未能够对系统的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进行检测和报警。缺少资源控制能力容易导致系统资源被耗尽,容易遭受 DDoS(分布式拒绝攻击)的侵害。

4.3 应用安全风险 4.3.1 存在高风险安全漏洞

通过漏洞扫描和渗透测试,我们发现相关应用系统存在高风险安全漏洞:SQL 盲注、URL 重定向、跨站脚本攻击等,极易引发安全事件。

通过这些漏洞,攻击者可以对业务系统主机进行攻击,获得 web 应用的权限和数据,甚至获取到主机权限。

4.3.2 弱身份鉴别能力

通过安全基线核查,我们发现 OA 系统上:应用系统没有登录失败处理;没有用户身份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应用系统仅使用用户名加口令的单因素认证方式;系统未设置超时自动退出功能。

通过利用弱身份鉴别能力,攻击者可以对业务系统进行口令爆破,获得业务系统的控制权限。同时,在拿到业务系统的控制权限后,攻击者还可以此为跳板,对网络中的其他主机、设备进行监听和攻击。

4.3.3 未进行传输加密

通过安全基线核查,我们发现仓储系统上:应用系统未采用 hash 技术或者 HTTPS 协议,未能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与保密性、应用系统鉴别信息明文传输。

通过利用未进行传输加密,攻击者可嗅探网络数据窃取到应用传输消息,甚至是用户鉴别信息、个人信息等敏感信息。

4.3.4 缺少资源控制能力

通过安全基线核查,我们发现 OA 系统:系统未对单个账户的多重并发会话进行限制;未能够对系统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进行检测和报警。

缺少资源控制能力容易导致系统资源被耗尽,容易遭受 DDoS(分布式拒绝攻击)的侵害。

4.4 数据安全和备份恢复风险

4.4.1 缺少数据完整性和数据保密性能力

通过安全基线核查,我们发现三个系统:未采取有效措施对数据完整性进行检查;鉴别信息明文传输,未能保证鉴别信息的通信和存储的保密性。

缺少数据完整性和数据保密性能力,容易导致数据被篡改和数据泄露的风险。

4.5 管理安全风险 4.5.1 缺少维护手册和用户操作规程

通过管理体系检查,我们发现现网的管理体系缺少网络设备、安全设备、主机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的维护手册和用户操作规程等。

4.5.2 缺少执行记录和审批记录文件

通过管理体系检查,我们发现现网管理体系缺少各项信息安全关键事项的执行记录和审批记录文件,如:备份恢复执行记录和审批记录、变更执行记录和审批记录、防恶意代码检查记录执行记录和审批记录文、漏洞检查执行记录和报告、日志审计执行记录和报告、补丁升级执行记录和审批记录文、安全事件处理记录和审批记录文、培训记录和考核记录、应急演练执行记录和报告等。

4.5.3 缺少管理体系评审和修订

通过管理体系检查,我们发现管理体系缺少未定期对 ISMS 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评审和修订,以及 ISMS 执行和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审核。

4.5.4 缺少总体建设规划和详细设计方案

通过管理体系检查,我们发现 ISMS 管理体系 未根据企业的安全需求和安全目标,统一考虑安全保障体系的总体安全策略、安全技术框架、安全管理策略设计总体建设规划和详细设计方案,并形成配套文件。

4.5.5 工程验收和交付缺少部分环节

通过对管理体系检查,我们发现 ISMS 管理体系 未在工程的测试验收缺少必要安全性测试和安全报告,在工程交付中未未进行运维手册的定制。

4.5.6 未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通过管理体系检查,我们发现 ISMS 管理体系 未在统一的应急预案框架下制定不同事件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框架应包括启动应急预案的条件、应急处理流程、系统恢复流程、事后教育和培训等内容,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及事后教育和培训。

4.5.7 未定期进行安全评估和安全加固

通过管理体系检查,我们发现 ISMS 管理体系未定期进行恶意代码检查扫描、漏洞扫描及漏洞加固、未定期进行整体的安全评估及风险整改。

4.5.8 缺少安全管理中心

通过网络架构分析、安全基线核查和管理体系检查,我们发现整体网络:缺少安全管理中心,无法有效的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对检测和报警的记录进行分析、评审和报告,无法对设备状态、恶意代码、补丁审计、安全审计等相关事项进行集中管理,且系统中存在主机和 web 的高危漏洞。

第 5 章 安全需求分析

5.1 安全计算环境需求分析 根据前期差距分析结果,该信息系统如果想达到等级保护三级关于安全计算环境的要求,还需要满足以下需求:

主机防病毒:该信息系统缺少主机防病毒的相关安全策略,需要配置网络版主机防病毒系统,从而实现对全网主机的恶意代码防范。

数据库审计:该信息系统缺少针对数据的审计设备,不能很好的满足主机安全审计的要求,需要部署专业的数据库审计设备。

运维堡垒主机:该信息系统无法实现管理员对网络设备和服务器进行管理时的双因素认证,需要部署堡垒机来实现。

备份与恢复:该信息系统没有完善的数据备份与恢复方案,需要制定相关策略。同时,该信息系统没有实现对关键网络设备的冗余,建议部署双链路确保设备冗余。

5.2 安全区域边界需求分析

根据前期差距分析结果,该信息系统如果想达到等级保护三级关于安全区域边界的要求,还需要满足以下需求:

边界访问控制:该信息系统无法实现对边界的访问控制,需要部署防火墙等安全设备来实现。

边界入侵防范:该信息系统无法实现对边界的访问控制,需要部署防火墙等安全设备来实现。

边界恶意代码过滤:该信息系统无法实现对边界的访问控制,需要部署防火墙等安全设备来实现。

防 web 攻击:该信息系统无法实现对边界的访问控制,需要部署防火墙等安全设备来实现。

安全域边界安全审计:该信息系统无法实现对边界的访问控制,需要部署署网络安全审计等安全设备来实现。

互联网出口安全审计:该信息系统无法实现对边界的访问控制,需要部署行为管理等设备来实现。

5.3 安全通信网络需求分析 根据前期差距分析结果,该信息系统如果想达到等级保护三级关于安全通信网络的要求,还需要满足以下需求:

通信完整性和保密性:该信息系统无法实现对边界的访问控制,需要部署 SSL VPN 等安全设备来实现。

流量管理:该信息系统无法实现对边界的访问控制,需要部署流量管理系统等安全设备来实现。

5.4 安全管理中心需求分析 根据前期差距分析结果,该信息系统如果想达到等级保护三级关于安全管理中心的要求,还需要满足以下需求:

统一日志平台:该信息系统无法实现对相关网络及安全设备的日志审计功能,需要部署日志审计系统来实现。

统一监控平台:该信息系统无法统一展示边界的安全威胁情况,需要部署安全感知平台等来实现。

统一管理平台:该信息系统无法实现对边界的访问控制,需要部署运维堡垒主机来实现。

第 6 章 总体安全设计

6.1 总体设计目标 本次安全等级保护整改方案设计的总体目标是依据国家等级保护的有关标准和规范,结合现网信息系统的现状,对其进行重新规划和合规性整改,为其建

立一个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有效保障其系统业务的正常开展,保护敏感数据信息的安全,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达到《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中第三级的相关技术和管理要求。

6.2 总体安全体系设计 本项目提出的等级保护体系模型,必须依照国家等级保护的相关要求,利用密码、代码验证、可信接入控制等核心技术,在“一个中心三重防御”的框架下实现对信息系统的全面防护。

安全管理中心

安全管理中心是整个等级保护体系中对信息系统进行集中安全管理的平台,是信息系统做到可测、可控、可管理的必要手段和措施。依照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中对安全管理中心的要求,一个符合基于可信计算和主动防御的等级保护体系模型的安全管理中心应至少包含以下三个部分:

系统管理

实现对系统资源和运行的配置。控制和管理,并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安全管理

实现对系统中的主体、客体进行统一标记,对主体进行授权,配置一致的安全策略,确保标记、授权和安全策略的数据完整性,并对安全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管理操作,并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

实现对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审计记录应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处理。此外,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此外,安全管理中心应做到技术与管理并重,加强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和系统运维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力度,规范安全管理操作规程,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集。

安全计算环境

参照基于可信计算和主动防御的等级保护模型,安全计算环境可划分成节点和典型应用两个子系统。在解决方案中,这两个子系统都将通过终端安全保护体系的建立来实现。

信息安全事故的源头主要集中在用户终端,要实现一个可信的、安全的计算环境,就必须从终端安全抓起。因此,依照等级保护在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包括强制访问控制)、网络行为控制(包括上网控制、违规外联的控制)、应用

安全、数据安全、安全审计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可充分结合可信计算技术和主动防御技术的先进性和安全性,提出一个基于可信计算和主动防御的终端安全保护体系模型,以实现从应用层、系统层、核心层三个方面对计算环境的全面防护。

安全区域边界

为保护边界安全,本解决方案针对构建一个安全的区域边界提出的解决手段是在被保护的信息边界部署一个“应用访问控制系统”。该系统应可以实现以下功能:信息层的自主和强制访问控制、防范 SQL 注入攻击和跨站攻击、抗 DoS/DDoS 攻击端口扫描、数据包过滤、网络地址换、安全审计等。由于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的相关技术非常成熟,因此,在本次系统整改总体设计中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将防火墙、防病毒网关、网络安全审计系统、IDS、IPS 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协同防护和联动处理。

此外,对于不同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连边界,可根据依照信息流向的高低,部署防火墙或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系统,并配置相应的安全策略以实现对信息流向的控制。

安全通信网络

目前,在通信网络安全方面,采用密码等核心技术实现的各类 VPN 都可以很有效的解决这类问题,达到在满足等级保护相关要求的同时,可灵活提高通信网络安全性的效果。

6.3 安全域划分说明 安全域的划分是网络防护的基础,事实上每一个安全边界所包含的区域都形成了一个安全域。这些区域具有不同的使命,具有不同的功能,分域保护的框架为明确各个域的安全等级奠定了基础,保证了信息流在交换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本项目中,将严格按照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网络使用的逻辑特性划分安全域,将划分如下几个区域:

互联网接入域,该区域说明如下:

在网络出口需提供流量清洗设备实现对 DDOS 等异常流量的清洗,链路负载自动匹配最优线路,保障网络可用性的同时实现快速接入;需在互联网出口边界利用防火墙进行隔离和访问控制,保护内部网络,利用 IPS 从 2-7 层对攻击进行防护,实现对入侵事件的监控、阻断,保护整体网络各个安全域免受外网常见恶意攻击;需对互联网出口流量进行识别并对流量进行管控,提高带宽利用率的同时保障用户上网体验。

办公网区域,该区域说明如下:

安全域内的终端上需具备防恶意代码的能力,并对接入内网的用户终端进行访问控制,明确访问权限以及可访问的网络范围。

DMZ 区,该区域说明如下:

该安全域内主要承载对外提供服务的服务器等,包括门户网站前端服务器、Web 业务服务器等。需在 DMZ 区域边界设置访问控制策略,并具备应用层攻击检测与防护能力、防篡改能力,同时也需要保证访问量较大的服务能够保持健康、稳定的运行。

服务器区域,该区域说明如下:

该安全域内主要承载内网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包含本次需过等级保护测评的 3 大信息系统,需对这些业务信息系统提供 2-7 层安全威胁识别及阻断攻击行为的能力,如 SQL 注入、XSS(跨站脚本攻击)、CSRF(跨站请求伪造攻击)、cookie 篡改等;需对存储业务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访问权限进行划分,并对数据的相关操作进行审计;需对敏感或重要数据进行备份。

综合安全管理区域,该区域说明如下:

该安全域对业务环境下的网络操作行为进行集中管理与细粒度审计;用于监控内网安全域之间的流量,对流量中的威胁进行实时检测并统一呈现 ;对资产及其可能存在的漏洞进行扫描。

第 7 章 详细方案技术设计

7.1 物理和环境安全保障

“物理和环境安全保障体系”是支撑整个信息网应用系统的基石。其作为网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依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对物理安全的有关要求,并结合信息化大集中、大整合、高共享的建设实际,不断扩展和变化,以满足信息化建设对基础设施保障和设备、数据安全的需求。

物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规划与应用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其设计方向必须紧贴应用发展的实际需求,以机房的基础设施和安保系统的完善建立物理层面的保障和安全管控。在基础设施方面扩容机房的综合布线、电气配线、动力系统、制冷系统,使应用部署不再受到机房、功能区域的限制,消除物理空间上的限制,让系统的建设更加灵活且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在物理安保方面进一步加强对人员的管控,通过整合现有安保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安保防控一体化构件,达到对资产的全面管理和安全防护。

1、供配电系统

各级网络机房的供配电系统要求能保证对机房内的主机、服务器、网络设备、通讯设备等的电源供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间断,做到无单点失效和平稳可靠,这就要求两路以上的市电供应,足够后备时间供电的 N+1 冗余的 UPS 系统,还有与机房供电系统匹配的自备发电机系统。

2、防雷接地

要求机房设有四种接地形式,即计算机专用直流逻辑地、配电系统交流工作地、安全保护地、防雷保护地。

3、消防报警及自动灭火

为实现火灾自动灭火功能,应该设计火灾自动监测及报警系统,以便能自动监测火灾的发生,并且启动自动灭火系统和报警系统。

4、门禁

各级网络机房应建立实用、高效的门禁系统,门禁系统需要注意的原则是安全可靠、简单易用、分级制度、中央控制和多种识别方式的结合,形成统一授权,分区管理的集中监控模式。

5、保安监控

各级网络机房的保安监控包括几个系统的监控:闭路监视系统、通道报警系统和人工监控系统,必要情况要求记录集中存储。

6、一体化的安保系统集成

机房应将门禁管理、视频监控、人员身份鉴别、人员行为管控、资产管控等多个基本安保元素进行一体化集成,遵循安全可靠、简单易维、分级授权、多种识别、全程跟踪的方式形成完善的安保防控体系。

7.2 网络边界安全管控 网络边界安全管控体系从网络整体结构、网络层边界管控措施、网络安全防护及监测、主机边界管理等几个方面来设计。

7.2.1 网络安全域设计

在信息系统中,遵守相同的信息安全策略的集合(包括人员,软硬件设备)称为安全域。它的目的是对信息系统中的不同安全等级区域分别进行保护,应进行安全域的划分、结构安全、边界整合以及防护策略设计。

在理顺了信息系统访问控制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信息安全体系框架安全域划分部分的内容,以及信息系统本身的业务特点和安全要求,建立 XX 企业客户的安全域模型,从交换域、计算域和用户域划分安全域模型,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及实施建议。

7.2.2 制定访问控制策略

根据信息系统网络访问关系梳理得到的相关结果,以及对于安全域划分结果进行分析,从大的方面制定各个安全级别之间的访问控制策略和安全防护措施(各种安全产品的部署),从小的方面制定同一个安全级别各个系统之间以及各个具体的安全域之间的访问控制策略。

7.2.3 网络安全防护管理

网络访问控制是防止对网络服务的未授权访问,根据安全域划分和访问控制策略在信息网络接入边界、核心边界实施访问控制;网络入侵检测(NIDS)是对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和运行状况进行监视,以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在现网内部署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监控所有进出服务器网段的流量,并对核心信息系统中的安全事件进行实时监控,发现和对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进行告警,从而使整个信息系统的网络入侵防范更为完善;终端准入控制机制从终端层到网络层,再到应用层和边界层,提供了

客户端准入、网络准入和应用准入等多种准入控制手段,确保只有通过身份验证和安全基线检查的办公终端才能接入内网并进行受控访问,对非法的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办公终端进行隔离和修复,构建出完善的 “ 内网安检系统 ”,从源头上有效减少内网安全漏洞。

边界出口处采用防火墙技术进行严格的链路访问控制,并能承载高会话数转发和会话状态控制。

核心计算域的访问控制通过核心交换机进行区域划分,然后通过防火墙或 ACL 机制进行对进出的数据流进行严格的访问管控,细化到 IP+ 端口细粒度的级别。

在出口增加防火墙加网络病毒检测防护,提升网络边界的恶意代码的防护。

7.3 终端主机安全管理 相关的安全接入基线要求为日常管理提供必要的安全底线,避免祼机运行或带“病”运行。应用系统主机安全在其相关的章节中描述。

应监控办公终端的操作系统补丁、防病毒软件、软件进程、登录口令、注册表等方面的运行情况。如果办公终端没有安装规定的操作系统补丁、防病毒软件的运行状态和病毒库更新状态不符合要求、没有运行指定的软件或运行了禁止运行的软件,或者有其它的 安全基线 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该办公终端的网络访问将被禁止。此时启动自动修复机制,或提示终端用户手工进行修复。待修复完成后,办公终端将自动得到重新访问网络的授权。

终端安全加固

通过禁用系统 Autorun(自动播放)、禁用终端的账号和共享的匿名枚举、禁用终端的可匿名的共享、禁用 Windows 系统的“发送到”菜单选项、禁用系统安全模式的功能、禁用 Windows 远程桌面、禁用启用系统自带的 DEP 功能(数据执行保护)、并可禁止对终端网卡属性进行修改,避免用户违规修改网卡的 IP、MAC、网关地址等属性,对终端操作系统进行安全加固,防止终端用户误操作,并有效预防蠕虫病毒和木马对办公终端带来的攻击。

除此之外,还提供丰富多样的自定义安全策略,可以用于对终端进行安全加固。例如可以通过检测特定文件或指定程序是否存,来检查终端是否有隐藏的木马或病毒;通过检测指定注册表项、指定注册表值或指定的注册表项和值得匹配关系是否存在,来检查终端是否存在隐藏的木马或病毒的可能,并可以通过对指定注册表项,进行保护,防止被木马或病毒恶意对其进行修改,从而达到控制终端的可能。

还可以根据公司内网要求,检查终端是否按照要求加入或登录指定的 AD 域,如果没有按照要求加入或登录域,还可以将其进行安全隔离,使其无法访问网络,保证单位域管理的有效实施。

进程红白黑名单管理

在现网网络环境中,办公终端软件环境的标准化能为桌面运维管理带来多方面的效益:能够降低桌面维护的复杂程度,确保关键软件在办公终端的强制安装与使用,同时通过禁止运行某些软件来提高工作效率。

进程管理通过定义办公终端进程运行的红、白、黑名单,实现自动、高效的进程管理功能,完全覆盖用户对进程管理的要求。进程管理,无论是进程红名单、黑名单还是白名单,都可以通过设置 MD5 码校验的方式检查进程名,防止用户对程序改名逃避安全检查。

在进程管理中所定义的红名单、白名单和黑名单的详细定义如下:

进程红名单:

办公终端必须运行的进程清单,是 “ 进程白名单 ” 的子集;

进程白名单:

办公终端能够运行的进程清单;

进程黑名单:

办公终端禁止运行的进程清单。

7.4 核心应用系统安全保护 核心应用系统的安全应从安全预警、安全管控和安全溯源三个方面来的保障,具体来说应做到事前的安全漏洞的检查、安全配置基线核查的安全风险预警,事中的严格边界访问控制、事后的网络业务审计、综合日志审计在内的业务溯源。

漏洞扫描及配置核查

据“全球信息安全调查”的数据,当前面临的最大安全挑战是“预防安全漏洞的出现”,在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和层出不穷的安全威胁面前,手工的漏洞管理工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对于有一定规模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管理员通常要借助漏洞管理工具来识别和修补漏洞。

应根据“发现—扫描—定性—修复—审核”的安全体系构建法则,综合运用多种国际最新的漏洞扫描与检测技术,能够快速发现网络资产,准确识别资产属性、全面扫描安全漏洞,清晰定性安全风险,给出修复建议和预防措施,并对风险控制策略进行有效审核,从而在弱点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实现安全自主掌控。

由于服务和软件的不正确部署和配置造成安全配置漏洞,入侵者会利用这些安装时默认设置的安全配置漏洞进行操作从而造成威胁。随着攻击形式和各种安全威胁事件的不断发生,越来越多的安全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正确进行安全配置的重要性。但是随着业务系统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重要应用和服务器数量及种类繁多,很容易发生安全管理人员的配置操作失误造成极大的影响。基于安全配置最低标准的安全配置基线检查就应运而生。

通过安全配置核查管理系统对于设备入网、工程验收、日常维护、合规检查等方面展开合规安全检查,找出不符合的项并选择和实施安全措施来控制安全风险。检查范围包括主流的网络设备、安全设备、数据库、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等,检查项包括:账号、口令、授权、日志、IP 协议和设备专有配置等内容。

核心边界业务访问控制

在核心的网络边界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启用访问控制功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 / 拒绝访问的能力,控制粒度为端口级,应对进出网络的信息内容进行过滤,实现对应用层 HTTP、FTP、TELNET 等协议命令级的控制;在会话处于非活跃一定时间或会话结束后终止网络连接,限制网

络最大流量数及网络连接数,对业务服务的重要次序来指定带宽分配优先级别,保证在网络发生拥堵的时候优先保护重要应用系统主机。

运维审计

因为种种历史遗留问题,并不是所有的信息系统都有严格的身份认证和权限划分,权限划分混乱,高权限账号(比如 root 账号)共用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网络管理人员,高权限账号往往掌握着数据库和业务系统的命脉,任何一个操作都可能导致数据的修改和泄露,最高权限的滥用,让运维安全变得更加脆弱,也让责任划分和威胁追踪变得更加困难。

无论是内部运维人员还是第三方代维人员,基于传统的维护方式,都是直接采用系统账号完成系统级别的认证即可进行维护操作。随着系统的不断庞大,运维人员与系统账号之间的交叉关系越来越复杂,一个账号多个人同时使用,是多对一的关系,账号不具有唯一性,系统账号的密码策略很难执行,密码修改要通知所有知道这个账号的人,如果有人离职或部门调动,密码需要立即修改,如果密码泄露无法追查,如果有误操作或者恶意操作,无法追查到责任人。

业务数据审计

信息网络的急速发展使得数据信息的价值及可访问性得到了提升,同时,也致使数据库信息资产面临严峻的挑战。数据库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外部的非法入侵,黑客针对业务系统或者数据库漏洞,采取各种攻击手段,篡改或者盗取数据。这部分威胁可以通过在业务网络入口部署防火墙、入侵防护等产品得到有效预防。而另一方面的威胁来自内部,内部员工的恶意

破坏、违规操作和越权访问,往往会带来数据的大量外泄和严重损坏,甚至导致数据库系统崩溃。而且,这些操作往往不具备攻击特征,很难被普通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识别出来,就更加防不胜防,迫切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来进行防护。

围绕数据库的业务系统安全隐患如何得到有效解决,一直以来是 IT 治理人员和 DBA 们关注的焦点:

管理层面:完善现有业务流程制度,明细人员职责和分工,规范内部员工的日常操作,严格监控第三方维护人员的操作。

技术层面:除了在业务网络部署相关的信息安全防护产品(如 FW、IPS 等),还需要专门针对数据库部署独立安全审计产品,对关键的数据库操作行为进行审计,做到违规行为发生时及时告警,事故发生后精确溯源。

不过,审计关键应用程序和数据库不是一项简单工作。特别是数据库系统,服务于各有不同权限的大量用户,支持高事务处理率,还必须满足苛刻的服务水平要求。商业数据库软件内建的审计能力不能满足独立性的基本要求,还会降低数据库性能并增加管理费用。

网络安全审计系统(业务网审计)是针对业务环境下的网络操作行为进行细粒度审计的合规性管理系统。在网络层通过对业务人员访问系统的访问行为进行解析、分析、记录、汇报,用来帮助用户事前规划预防,事中实时监视、违规行为响应,事后合规报告、事故追踪溯源,同时加强内外部网络行为监管、促进核心资产(数据库、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的正常运营。

7.5 数据安全建设 健全现有数据备份平台系统,并着手建立异地备份平台。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建设目标

根据等级保护前期调研结果,结合 对三级系统数据安全及备份的要求,从数据完整性、数据保密性和备份与恢复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进行数据安全和备份安全等级保护建设与改造。

数据完整性、数据保密性

三级系统数据完整性和保密性现状与等级保护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应完善以下几点:

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需进行加密,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存储过程中需进行加密,保证信息在存储过程中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存储过程中检测到完整性错误时需采取必要的恢复措施。

建设方案:

采用加密措施、数字签名与电子证书等保证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完整性不受到破坏,检测到完整性错误时,根据采用的完整性防护措施对信息进行恢复。加密技术需满足以下要求:

o 密钥的安全管理:需要在密钥生成、存储、分配、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其实施保护,确保密钥明文不能被其他进程和程序非相关组件访问到。

o 证书验证: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必须确保能够对系统中使用的证书进行正确鉴别,且不接受或继续使用非法的或者无效的证书。

备份和恢复

三级系统数据备份和恢复与等级保护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应完善以下几点:需提供本地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完全数据备份需每天一次,备份介质场外存放;必须提供异地数据备份功能,关键数据需定时批量传送至备用场地。

建设方案:

健全现有数据备份平台系统,完善《备份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内容,在现有内容上,需增加对三级系统备份周期要求(本地备份需每天一次)。备份介质场外存放,本地备份数据需提供恢复功能,并定期进行恢复测试。

建立异地备份中心,定期对各业务系统数据进行异地备份,对于重要的业务系统应进行实时备份。在数据异地备份传输过程中应进行加密传输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和保密性,加密方案使用数据完整性和保密性相关措施。

第 8 章 详细方案管理设计

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是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以及通过人员安全管理、安全教育与培训和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来落实人员职责,确定行为规范,保证技术措施真正发挥效用,与技术体系共同保障安全策略的有效贯彻和落实。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人员安全、安全教育和培训等四个方面内容。

8.1 总体安全方针与安全策略 总体安全方针与安全策略是指导集团所有信息安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信息安全决策机构对信息安全工作的决策和意图的表述。总体安全方针与安全策略的作用在于统一对信息安全工作的认识,规定信息安全的基本架构,明确信息安全的根本目标和原则。本次项目中将协助集团确定安全管理体系的层次及建立方式,明确各层次在安全管理体系中的职责以及安全策略,建立具有高可操作性的考核体系,以加强安全策略及各项管理制度的可落实性。

本次设计的 总体安全方针与安全策略 将具备以下特性:

o 安全策略紧紧围绕行业的发展战略,符合实际的信息安全需求,能保障与促进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避免理想化与不可操作性。

o 总体安全方针与安全策略 中将明确阐述所有信息化建设项目在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行维护和变更废弃等各阶段,应遵循的总体原则和要求。

o 安全策略在经过信息安全决策机构批准之后,将具备指导和规范信息安全工作的效力。

o 安全策略中将规定其自身的时效性,当信息系统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我方将协助及时对总体安全策略进行必要的调整,并将调整后的策略提交信息安全决策机构批准。

8.2 安全策略和管理制度 根据安全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制定各类管理规定、管理办法和暂行规定。从安全策略主文档中规定的安全各个方面所应遵守的原则方法和指导性策略引出的具体管理规定、管理办法和实施办法,是具有可操作性,且必须得到有效推行和实施的制度。

制定严格的制定与发布流程,方式,范围等,制度需要统一格式并进行有效版本控制;发布方式需要正式、有效并注明发布范围,对收发文进行登记。

8.3 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 根据基本要求设置安全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明确岗位职责;

设置安全管理岗位,设立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岗位,根据要求进行人员配备,配备专职安全员;成立指导和管理信息安全工作的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其最高领导由单位主管领导委任或授权;制定文件明确安全管理机构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分工和技能要求。

建立授权与审批制度;

建立内外部沟通合作渠道;

定期进行全面安全检查,特别是系统日常运行、系统漏洞和数据备份等。

人员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人员录用、离岗、考核、教育培训等内容。

一般单位都有统一的人事管理部门负责人员管理,这里的人员安全管理主要指对关键岗位人员进行的以安全为核心的管理,例如对关键岗位的人员采取在录用或上岗前进行全面、严格的安全审查和技能考核,与关键岗位人员签署保密协议,对离岗人员撤销系统帐户和相关权限等措施。

只有注重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才能做到安全有效的防范,因此需要对各类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岗位技能培训和相关安全技术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单位的信息安全方针、信息安全方面的基础知识、安全技术、安全标准、岗位操作规程、最新的工作流程、相关的安全责任要求、法律责任和惩戒措施等。

8.4 安全建设管理 系统建设管理的重点是与系统建设活动相关的过程管理,由于主要的建设活动是由服务方,如集成方、开发方、测评方、安全服务方等完成,运营使用单位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对之进行管理,应制定系统建设相关的管理制度,明确系统定级备案、方案设计、产品采购使用、软件开发、工程实施、验收交付、等级测评、安全服务等活动的管理责任部门、具体的管理内容和控制方法,并按照管理制度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完整保存相关的管理记录和过程文档。

8.5 安全运维管理、环境和资产安全管理制度

环境包括计算机、网络机房环境以及设置有网络终端的办公环境,明确环境安全管理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加强对人员出入、来访人员的控制,对有关物理访问、物品进出和环境安全等方面作出规定。对重要区域设置门禁控制手段,或使用视频监控等措施。

资产包括介质、设备、设施、数据、软件、文档等,资产管理不等同于设备物资管理,而是从安全和信息系统角度对资产进行管理,将资产作为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按其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进行管理。应明确资产安全管理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对资产进行分类、标识,编制与信息系统相关的软件资产、硬件资产等资产清单。

具体依据标准《基本要求》中系统运维管理,同时可以参照《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等。、设备和介质安全管理制度

明确配套设施、软硬件设备管理、维护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对信息系统的各种软硬件设备采购、发放、领用、维护和维修等过程进行控制,对介质的存放、使用、维护和销毁等方面作出规定,加强对涉外维修、敏感数据销毁等过程的监督控制。、日常运行维护制度

明确网络、系统日常运行维护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对运行管理中的日常操作、账号管理、安全配置、日志管理、补丁升级、口令更新等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制订设备操作管理、业务应用操作管理、变更控制和重用管理、信息交换管理相应的管理制度;制定与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相配套的规范和...

2.机械制造企业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篇二

汽车制造业被认为是对经济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之一。汽车企业关系到工业化的各个方面。在供应链环境下,面对不确定性,汽车制造企业必须选择柔性的采购方式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影响汽车制造企业采购柔性的因素有很多,必须立足于了解影响采购柔性的关键因素。

2 汽车制造企业提高采购柔性的必要性

2.1 汽车制造业的采购环境面临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

汽车制造企业的采购环境受到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供应链环境下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要有3个部分: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供应链采购内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供应链采购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指由于山体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游行示威引发的交通拥堵等偶发事件导致的不确定性。供应链采购内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指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内部环境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主要指整车企业、供应商企业和竞争对手的经营环境的变化。供应链采购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指采购过程中,其所处的外界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主要包括市场需求的变化、整车企业和供应商企业所处行业的持续变化、政府相关产业政策的变化等。面对采购环境突增的不确定性,提高采购柔性势在必行。

2.2 汽车制造企业的行业特性驱使汽车制造企业实行柔性的采购管理

汽车制造企业的企业链相对较长、关联度很紧密,需要一系列协同作业。这使得汽车制造企业不能单独完成零部件的生产。在把最终产品卖到客户手中的全过程中,必须借助于专业化的零部件供应、汽车零部件加工等。对于制造企业来说,采购成本占产品成本的60%以上。而汽车企业的采购成本则达到70%以上,对整车的定价有着直接影响。汽车制造企业对采购环节实行柔性管理能应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形成一定程度的价格优势,最终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2.3 汽车制造企业自身采购问题可以通过采购柔性管理得到改善

供应链柔性不足是阻碍中国汽车制造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绊脚石之一。在供应链柔性因素之中,采购柔性更加显得薄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产业链短、规模小、成本高。目前,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投资力度仍然不足,占整个汽车工业总投资的比例不到30%[1]。地方、部门、企业自成体系,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零部件企业,也未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难以体现规模效益。零部件工业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二是采购流程效率低下。汽车制造企业采购流程图如图1所示。根据流程图发现采购流程存在如下问题:不论发票还是货物都要送往财务部和物料部,增加了业务环节和工作量。会计部门核对“三票”是否相符,虽然具有监督效果,但涉及的工作量较多,会计部的稽核难度大而且相当繁琐。公司内部各部门间的凭证传递存在时滞,并且只有凭证作为信息流通的主要工具。这样,某一环节书面凭证的抄写错误会引来大量的询问查实工作,单据传递不畅,不能及时地发现并处理采购过程中的问题。货物的接收与审查工作涉及两个部门,也增加了采购业务的处理时间。

3汽车制造企业采购柔性的分析

采购柔性是指汽车制造企业面对不确定性时,能够保证适时、适量、适价、适质地完成采购任务,给各部门提供正常运转所需的零部件等。本文以汽车制造企业为核心对供应链环境下采购柔性水平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切入。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种不确定性,汽车制造企业能够灵活应对,保证质量、数量和价格,是判断采购柔性水平的标准。

3.1 订单柔性

订单柔性反映的是在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汽车制造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的变化,能够迅速对订单的内容进行调整,包括需求项目、数量、价格、付款方式、日期等,保证制造商与供应商信息通道的顺畅。订单是汽车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交易的重要凭证,有效的订单柔性能最大限度地保全双方利益,而不会出现把库存压力转移给供货商,从而影响整条供应链利润的恶性现象。

3.2 供应商柔性

供应商柔性是指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需要调换供应商,更换后能保证供货质量以及交货时间。达到这个要求,企业和供应商就要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彼此之间信任。同时对供应商过去的供货信息进行详细记载,这样可以根据供货情况,判断是否继续合作。其中,交货时间的柔性体现在零部件订货提前期、交货比率。时间柔性反映了供应商对汽车制造企业订单变化的反应速度。提高交货时间的准确性,是整条供应链上产品流通顺畅的保证。提高供应商柔性可以大大提高采购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3.3 数量柔性

对于汽车制造企业来说,数量柔性是指在零部件供给方面,面对生产需求,订单的增加或者降低,供应商有能力及时调幣零部件的供给数量,达到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它反映了制造企业在面对供应链外部环境变化,整合企业自身资源,以及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灵敏度。即以顾客需求为基本,有效地增加或者减少零部件的采购量。数量柔性能预防因为需求突增导致的缺货现象。

3.4 价格柔性

价格柔性是指汽车制造企业能够根据市场情况以及生产需求,以最优的价格获得零部件的能力。可以对采购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对于汽车制造企业来讲,采购成本占产品成本比重的70%以上,对最终整车价格的制定有着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因此,零部件的采购价格的柔性应该得到汽车制造企业的重视。在日益激烈的汽车市场竞争中,价格优势会增强汽车制造企业的竞争力。

3.5 物流柔性

物流柔性是指根据零部件的数量、形态等要求,灵活地选择运输工具。运输是保证到货时间最根本的因素。在运输中出现问题或者障碍的时候,要求企业能够及时对使用的运输方式进行调节。从操作层面来讲,主要涉及物流节点的柔性。例如选择的物流企业可容纳库存的规模等,也就是物流节点的资源和能力的大小。从基础层面来看,物流柔性涉及整个物流网络的柔性。也就是寻求一种可以将企业能利用的资源在空间上合理分派的方法。从组织层面来看,主要考察物流系统资源的获取柔性,可以通过灵活有效的组织形式来实现。例如外包或者企业联盟的形式获取外部额外的物流资源[2]。

3.6 财务柔性

财务柔性是指根据企业的资金运行情况,对支付方式的灵活选择。这样有利于企业降低资金成本,保障企业良好运作。由于企业资本运作、财务活动存在着变数,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汽车制造企业要提高其财务柔性。也就是要求企业动态地实施财务管理。在现代汽车制造企业,由于企业资本运作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理财环境和条件的不断改变,企业财务柔性正日趋凸显,分析企业财务柔性特征并探讨与之相适应的柔性对财务管理很有必要。

3.7 组织柔性

组织柔性是指一个组织忍受有限变化而不导致组织出现严重混乱现象的能力。对于汽车制造企业来说,组织柔性包括组织结构柔性和组织过程柔性两个方面[3]。组织柔性就是要求外露的组织结构和内在的联系过程相适应,以达到快速消除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的目的。结构柔性要能应付突发事件,有吸收环境变化冲击的能力。

3.8 采购柔性的结构模型

面临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采购系统的柔性体现出应对变化、适应变化、利用变化与创造变化的能力。因此,从系统面对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体现的能力角度,可以将上述采购柔性因素分为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图2所示)。这也是从动态的角度对采购柔性因素的划分,柔性在应对不确定性时是通过对不确定性程度的分析来选择不同程度的柔性,通过一定调节,以最经济的方式应对不确定性和突发事件。

4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尤为激烈,主要是以品牌为特征的各个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采购成本占汽车制造成本的70%以上,因此提高汽车制造企业的采购柔性,能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采购柔性,需要供需双方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最终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徐军洲.我国汽车制造企业采购现状、问题及时策[J].商业现代化.2009(16).

[2]周乐,季建华.物流系统柔性能力研究现状与展望[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4).

3.机械制造企业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 全球化经营;中国制造企业;环境战略;环境实践;环境绩效

中图分类号 F2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6-0017-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6.004

4.制造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要点 篇四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安全工作的文件及会议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关爱生命,安全发展”的意识,把加强厂区安全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强化责任,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在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月”的基础上,更加扎实有效的开展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努力创造良好、稳定、和谐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完善安全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按照“排查要认真、治理要坚决、成果要巩固、杜绝新隐患”的工作思路,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隐患,消除不安全因素,争创良好、稳定、和谐的安全生产环境。

三、工作要点及时间安排

(一)、按区域、分专业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为更加有效的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拟决定在下阶段采取按区域、分专业的形式,并结合DB33浙江省船舶修造企业安全生产基本要求,在公司范围内进行安全隐患大排查。公司安全员通过现场拍照记录等形式对电、气、涂装等各专业的安全隐患进行一次彻底的排查,对排查出来的各项隐患,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进行全面整改,做到安全隐患不留死角。

(二)、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管理业务知识培训

为进一步提高各部门一级主管及监造师的安全管理意识和业务水平,公司拟开展以安全事故案例为主要形式的安全生产管理业务知识培训。通过行之有效的业务知识培训以及测试,提高其安全管理能力,从而提升整个公司的安全管理水平。

(三)、切实加强厂区安全生产监管力度

通过加强日常巡查力度以及严格厂区动火审批、交叉作业审批等各项审批工作,及时纠正各类违规操作,确保各个生产环节的施工安全,从而最大限度的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大力开展厂区治安秩序整治行动

5.机械制造企业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篇五

1、PPT书写的总体思路多采取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提出方案-方案验证-……-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很简单,大多采用一个PPT页面用文字或图标来描述目前生产中的问题(多为生产不良率的问题);、查找原因多采用IE中的头脑风暴法和5W1H来进行,在PPT报告中多表现为鱼骨图(特性腰因图)来展示;、提出方案中可以提出几个方案来进行问题根源的验证,多采用对比的方法来验证问题的发生原因;表现在PPT演讲稿中大致是一些柱状图或表格来体现;、验证完以后一般是能找出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不能则要重复1中的步骤,反复验证来查找原因;、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通过一些改善手法后,会得到改善前后的一些对比数据,最后一般是通过一组柱状图来表现,或者通过数据的对比来体现,多用一页PPT幻灯片文稿就可以搞定了;、因为PPT改善报告是在众多工友面前演示的,所以为了提高互动性,最后一页PPT往往会加上“Q&A”的页面,以使交流更方便。

所以写PPT报告思路还是最重要的,要抓住每一步的重点写在PPT报告里,保持一个清晰的思路,阐述你想阐述的观点,亮出自己足够的论据,基本要能说服听众就是一个PPT改善报告的成功。

6.机械制造企业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篇六

初步财务工作规划的构思

公司整体业务发展迅猛,内部管理特别是会计核算和财务综合系统管理在围绕财务核算体系、流程体系假设、内控制度的构造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都局限于非常传统思维模式。从公司本身发展趋势来看,公司财务管理体系还很薄弱,制度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企业发展规模愈大,速度愈快,企业面临的风险愈大,经营环境愈复杂,如果没有规范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来保障,企业资产安全、市场开拓和业绩巩固和提升将会收到内部和外来的冲击。

要制订完善公司的会计核算和管理体系,有赖于公司管理观念的改变和公司经营管理系统的改革和文化逐步认可,还需能学习借鉴目前成功公司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并将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综合管理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系统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结合上次我参加公司成本会议观察和与领导的谈话,参照我自己的职业判断,我认为目前公司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在制度流程和体系健全性、制度可操作性,以及在具体执行上可能存在如下几方面缺陷。

第一,财务管理定位模糊,对财务和会计工作认识不足。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财务工作停留在核算和记帐方面,所谓的分析也只是事后算帐,由于传统核算模式和分析思路不能揭示成本超支的真正原因以及可行的纠正改进措施,给人一种老是算不对的印象,实际上真正的利润不是财务算出来,而是生产经营出来的,财务职责是首先发现正常的利润被吃掉的问题,然后和其他部门一起找到吃掉利润的黑手。

第二,内部会计核算和管理控制制度缺乏系统和可操作性,基本流于形式,没有结合公司业务实际形成自己的可行的制度体系,功能不全,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第三,在制度执行中存在诸多障碍。主要表现在:

(1)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赋予过多人为的弹性。通常是违规问题逐渐积累,例如废品后面很难落实到责任人,随时间推移,对废品追踪和监控记录没有一套流程,管理人员和工人都习以为常。成本日益膨胀,财务缺乏规范成本控制流程,很难发现成本增加后面的黑手。(2)制度的落实缺乏刚性。在执行中过多强调客观原因,互相推卸责任。对违反制度的人和事只要没有造成恶果就难受处惩,而且对违规违纪操作的处罚缺乏统一的尺度。

第四、公司会计核算和组织管理体系的框架比较紊乱,没有站在公司综合管理角度去设计,工作重复重叠,做大量无用功。人员虽然不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给人员调配和内部科学分工管理带来难度,出现分工不合理,职责不明,缺乏激励,没有形成系统的内部组织体系。

第五 部门之间及部门内部缺乏协调配合机制

财务系统缺乏与外部门沟通的意识,相对封闭,和业务部门业务脱节,坐等数据,就数据谈数据,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缺乏专业判断和推理,没有主动沟通的意识

为此,作为集团财务总裁,应对公司基本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初步确认公司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站在公司全局角度去思考,针对存在的问题,分轻重缓急,进行规划。一规划原则

首先,考虑眼前和将来财务工作的开展,我认为财务规划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财务整体工作的改观应稳妥求进。考虑到目前财务实际,不能盲目求快。整体改进分步分阶段进行。观念先进务实。从开始就给他们灌输新的思维和理念,传统国营企业和小型企业原始的财务观念要屏弃,引进规范和系统的大型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以及西方企业的财务思维,结合公司实际,逐步渗透入公司日常财务管理中去。公司已经走上集团化经营的道路,就需要求财务管理理念起点高,先进务实。任何工作都要本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原则。制度建设是规范之本,对于眼前的基础工作,应逐步用新的规范的做法来替代旧的,不能因循守旧。任何没有制度来规范的管理,或者过去凭人治,靠自觉发扬雷锋精神来维持的管理在市场经济社会只会引起到表里不一的效果,会使以后制度管理实施执行力度大打折扣。财务工作要统筹兼顾,责权利和考核奖惩激励措施配套。从系统角度从长远角度来规划,要保持制度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经常自我否定。逐步强化财务协调服务监督职能。以前财务工作忙乱低效率运转,与财务管理基础薄弱有关。更重要的是,财务以前没有可能被赋予真正监督协调控制的角色。企业发挥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对企业是门槛,对财务也是门槛。

现在财务管理要系统化规范化,管理外延应该不仅超出财务内部,而且要涉及其他部门人员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要涉及到业务流程的衔接和观念的碰撞和摩擦,财务制度不是仅对财务部门,任何人和部门必须遵守。所以这一点没有决策层的支持,财务管理要有大的改观,只可能是一句空话。

其次,谈谈具体开展工作的打算:

一、详细了解企业的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及其制度和运行情况

了解企业财务和业务流程,具体包括: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和分工以及财务人员基本业务素质;财务基本审批程序和流程;成本计算控制流程,生产货物流转与仓储物资管理,工资管理等等。

二 协助建立公司集团层面整体管理架构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公司实际和发展规划,从规范角度协助建立公司集团层面整体管理架构: 第一完善管理层的构成与职能的行使:

协助建立专业决策团队,科学确定管理层的职责分工和配合机制;

根据授权,确定各种事项的审批程序和流程。

同时明确公司各项管理制度一旦确定,从上到下,所有人员都必须遵守,从管理层开始就须强烈统一认识,不能搞部门主义。

如果管理层团队职位设置不合理,有其名无其实,形同虚设,责权利不到位,会挫伤团队成员工作积极性,让制度监督人,而不是让人治去监督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第二 根据公司管理架构,健全财务组织管理体系。

结合公司发展趋势和管理要求,动态设计财务组织管理体系。同时考虑拓展调整的空间。原则上财务系统初步分为会计核算部,成本部,资金部

会计核算部负责日常会计核算,报表编制,税务、审计,债权债务清理等事项,初步规划8-12人

财务成本部负责财务预算、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控制,仓库控制,内部审计、车间核算,分厂核算和车间统计以及仓库保管员,初步规划20-25人

资金部:出纳工作管理,资金管理,资金分析,融资筹资,以后上市具体工作准备 基本上 初步规划4-6人。

同时工作组织体系建设要做到如下几点:

1树立分工不分家思想,跳出小圈自我思维模式,在兼顾不相容职务原则基础上,考虑目前人员配备的情况,实行定期轮岗,同时要求员工自觉遵守公司管理秩序,服从工作安排,有强烈的团队执行意识和协作配合精神。强化会计人员和业务部门之间沟通,通过系统的单据和报表建立规范的沟通反馈渠道,树立整体系统观念。通过工作分配,来细化财务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其工作程序,改变以前传统纯粹记帐的思

想观念,树立多问勤问主动积极的工作作风,建立核算数据问责制,要求每个人对数字精雕细琢,不仅了解数字来源去脉,还要知其所以然。

1不断为新人和年轻人提供学习发展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适当接触目前本身以外的知识,有意识地进行实践锻炼,目前不会,不能意味学不会。不积极学习的员工和组织是将被淘汰的员工和组织。

1要求部门员工主动参与管理,主动服务业务开展,注重信息时效和价值,无效的滞后的信息是垃圾,无效的劳动是浪费个人和社会资源调整循序渐进,在遵循优胜劣汰基础上,充分考虑人员的学历技能经验和擅长以及进行适当调整,并保持管理前后延续。

1突出强化人员责任心和主动意识,同时提高工作效率,针对程序例行性工作充分授权给具体办理人员,办理过程原则不予干涉,但领导和财务负责人加强程序控制和及时事后审查,但非程序和突发性工作,必须经过有关审批和事先审查才能办理。

第三,健全公司各项管理制度,以财务相关制度为主

制度建设,包括两个层次,首先是会计核算具体实施层次,其次是财务管理。

会计核算制度包括会计科目的规划和设置、具体会计帐务处理即原始单据的收集、审核和整理、会计科目的使用和记帐凭证的编制、报表管理。

会计核算是财务工作中最基础部分,是数据信息加工的关键环节,通过会计核算,将业务信息变成会计信息,通过财务分析,会计信息变成决策信息来指导业务经营。如果会计核算环节出问题,信息就会被扭曲从而误导别人。

会计科目设置和规划是会计核算管理第一个环节。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将使以后环节功亏一簧,导致数据归集混乱,直接误导决策。

其他会计核算管理方面工作以后逐步开展,以便和其他管理工作衔接起来。

其次是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财务内控管理和财务组织管理。

具体来讲,财务内控管理包括财务收支管理、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审批程序,费用管理、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存货入库、出库管理,退货换货的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应收帐款的管理、盘点制度和内部管理单据系统以及报表系统的管理。

这些管理制度须结合公司业务实际和管理现状来修订。

随着企业发展,财务人员只要以创新的思维积极地开展工作,变被动为主动,有信心有毅力跨越一道道门槛,为企业壮大提供强有力地财务支持。

第四加强与软件公司合作,逐步开展ERP系统的实施。借助ERP平台使管理得到提升。首先必须提醒,ERP 是双刃剑,如果企业领导没有搞清楚ERP到底是怎么回事就盲目实施,也可能导致失败。因为实施ERP项目必然要进行管理创新、流程再造,必然涉及到具体人的利益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领导团队没有团结一致,而是貌合神离、矛盾重重,再加上有的员工担心实施ERP项目以后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或增加工作的难度,而产生抵触情绪,必然会碰到很大的阻力,导致ERP流产。

其次ERP的选型、实施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涉及部门众多,人力、财力投入都很巨大的过程。上马ERP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细微差别,都有可能造成最终结果相去甚远。企业要对自己的业务模式、流程、企业发展方向非常清楚,从本质上认识ERP项目是一个企业管理系统工程,而不仅仅视其为企业财务软件。只有上下齐心,坚定不移才能成功实施ERP。如果企业的业务流程乱、人治大于法治等ERP无法解决的毛病。实施ERP项目可能会加重企业困难。

所以实施ERP是相当长时期任务(半年-1年),必须系统规划,进行综合分析。也可以逐步

实施,同时借助ERP实施,来优化系统企业业务流程.根据我以前工作经验,建议从用友、金碟、新中大等较成熟和有影响力的软件挑选。软件ERP也是公司基础建设和投入,应适当有前瞻性。

第五 建立物资编码系统

系统的物资编码系统是实施ERP的基础工作环节,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将公司所有物资进行归类整理分析,以树枝模型进行编制.同时规定物资编码管理制度,详细规定修改增减审批操作程序和执行监督力度,从制度上保障系统的正确实施.如果这项工作能在3个月完成,对公司材料出入库管理以及废品的管理将起极大促进作用.第六、组织实施全面预算、完善监督考核等工作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越显突出,传统认为预算都片面认为指的是财务预算,但全面预算管理包括财务预算,但不仅仅是财务预算,涉及采购、生产、技术、销售、人事、财务等部门业务预算。

销售预算制定:销售部门应根据企业的年度经营目标,在客观估计未来市场(包括已取得订单情况)及企业自身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合理确定产品销售结构、销售单价,最终确定收入预算。销售部门应根据市场及历史情况,制定出相应的销售政策(重点客户信用管理及赊销政策);

生产预算制定:生产部门根据销售计划及库存商品的情况,确定各产品当期的产量,进而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生产预算具体包括: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和制造费用预算等。采购预算制定:采购部门根据生产预算确定的直接材料预算、其他非生产用材料及库存材料的情况,确定材料的采购数量,同时根据市场及主要供应商的情况合理确定材料采购价格,制定出企业的采购计划及支付政策;

费用预算制定:销售费用应由销售部门根据销售计划、销售政策及上年实际情况制定出销售费用预算;管理费用应由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年度工作计划及上年实际情况,自行制定部门费用预算;财务费用由财务部根据融资计划及上年实际融资情况(借款余额等)编制财务费用预算。

融资预算制定:财务综合企业销售回款、采购支付、投资支出、费用支付及上年企业资金余额情况,平衡资金需求,确定融资计划。

现金预算制定:财务部根据销售预算的回款、采购预算的支付、投资计划及付现费用预算及筹资预算制定企业现金预算。

企业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财务日常管理主要是围绕预算来进行,协调监督预算日常执行情况.根据预算目标进行动态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事前有规划、事中有管理,事后有分析.目前预算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公司上下没有真正重视:目前预算管理大都走形式,搞文字游戏,领导布置任务开会,安排财务部搞些表格,公司上下很少当成一回事。

没有组织保证:没有设置专门负责预算的管理机构和配套控制考核激励措施,缺乏组织保障。部门参与不够:企业预算基本由财务部完成,相关业务部门参与不够,仅是财务自己编制一些表格。造成目前预算仅有数据,缺乏编制依据,业务部门很少知道预算是怎样编出来的。没有预算制度:企业没有预算编制流程与制度,缺乏制度保障。

人员缺乏培训:部分预算制定人员缺乏制定预算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加上企业没有明确的流程制度,使得预算制定缺乏技术支持。

全面预算管理实施首先要改变以前单纯财务预算的概念,具体工作开展包括预算制度建立,预算知识培训,预算控制实施办法,预算信息反馈和考核措施等.预计正常情况下3-5个月能基本

成型.第七 组织企业成本管理,制订人本特色的成本管理实施

针对机械行业特点,应培养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增强扭亏为盈和提高效益的观念和信心;建立员工与企业命运一体化机制,激发职工的成本管理积极性;加强培训教育,提高职工实施成本管理的技能;重建成本管理体系,鼓励一线员工投身参与;不断地推进技术革新,使成本指标科学完善。

具体来讲,首先(1)改善基础管理工作。对目前粗、疏的计量设施和计量工作体系、原始数据、定额体系等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进行了彻底清理、整顿、补充和修订。(2)完善成本控制体系。按照“成本费用关键环节设立控制点”的原则,设立等级成本控制点。在生产主要物料能耗点和主要费用开支点,建立关键级控制点。关键级控制点的人员配备、设备管理、定额管理、奖惩力度、统计报表频率要求,均高于其他级别。这个体系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调整,成本指标不断细化。成本指标一定要全员参与,鼓励员工参与测算,鼓励员工自己提目标。这样的成本系统和控制只有全员参与才能落实到实处。

成本控制和管理一定和预算结合起来,涉及面广,也是系统工程。成本数字不是财务关起门算出来的文字游戏,成本管理形成制度化,也需要数月的时间。

第八,协调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流程和单据系统。

财务工作不是孤立的,它的工作流程必须和业务流程达到无缝衔接,为此,必须站在一体化角度去规划。一般来说企业流程包括业务作业流程,这是核心流程,财务流程归属于支持管理流程。流程管理核心应以优化业务作业流程为主,分清工作主次。

在设计工作流程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企业的需要来设计,设计出来的东西一定要实际可行,否则文件越来越多,规范越来越多,最后要么就是大家无所适从,要么就是放在柜子里面做摆设给外人看。

完善可行的工作流程可以有效减少各部门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同时也可有效降低人员的培训成本。假如采购部门业务流程紊乱,购买的主材质量不稳定,导致车间报废的材料和半成品触目惊心,仓库各种各样的零件成堆,订单交期大量延迟,客户抱怨。造成产品的成本很高。这是没有标准化的作业流程或者是流程不实用而没有得到执行所带来的问题。谈到流程,必须涉及到作业标准问题。

在一个企业中,作业标准非常重要,它的影响不仅仅在成本方面,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企业的业务甚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业标准通常跟作业流程配套,作为流程中的一个部分。比如在设备作业的流程中,就会附加设备的操作和保养作业标准,在培训作业人员的时候就会将这些标准作为培训教材和考核点,员工在上岗后就知道如何操作机器,如何保养机器,出了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在哪里找设备,找哪些部门协助等等。

如果生产出现很多多做的浪费、等待的浪费、搬运的浪费、加工的浪费、库存的浪费和不良品、返修的浪费,那就该反思企业流程是否存在诸多问题。

流程优化是通过实施一套科学系统的单据系统来支持。单据重复重叠,传递杂乱无章,这就反映出流程管理存在的很多问题。单据是企业管理信息的载体。单据流动传递就是企业管理信息传递。其重要可见一斑。

业务流程和制度是相互对应的,是对制度的细化和补充。建立了一套现实可用的制度体系,作业标准体系,将企业的管理流程化、制度化,将企业依赖人的管理转变为制度化管理,让企业在低成本、低风险的环境中运行,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当然流程优化过程应结合ERP实施进度,来实现流程重组和再造。

第九 组织开展企业经济活动分析

企业各方面数据比较分散交叉重叠,为了对各方面经营数据进行整合归纳。这时组织财务和其他相关人员利用各自的专业知识领域,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各方面的了解,采用

系统的专业分析方法,做到深入浅出,尽量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对企业经济活动情况进行综合归纳剖析,为企业生产运营提供支持和监控信息。

这里涉及到分析模型和框架问题,分析的内容哪些,分析依据什么,哪些部门参与,好的方面有哪些,问题包括哪些,问题能否落实到责任人,公司是否有配套的奖惩措施,发现的问题是否能得到初步解决方案,下一步如何改进,谁来跟踪改进的落实等等。

这些工作由财务牵头,所有业务部门都参与,因为财务可能发现数据差异的原因,都最后追查到业务部门。财务不是技术专家,也不可能在时刻在生产第一现场。

第十、进行企业纳税筹划

任何企业可能都想尽可能少交税。税收是一种绝对成本,交税都会引起企业资金净流出,企业资金流出一点,留给企业自用的资金就会少一点,这对企业并没有益处,企业如果企业欲长期生存发展,必须追求在合法前提下去谋划节税方案,来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纳税筹划不能侥幸存蒙混过关心理,必须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组织形式和投资决策来选择。

如厂址选择在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可以享受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税收优惠政策。如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则可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其他方面很多,这里不再列举,其实国家有许多税收优惠政策,只要企业用心,把政策用足用好,就达到纳税筹划的目的。

另外,税收筹划是钻研国家税收政策基础上,不能自己想当然乱用和滥用,否则一旦公司被税务机关查出,可能被认定为偷漏税,甚至是犯罪,那么该公司遭受严重的损失。

其次与税务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税法有很多条款规定有很多弹性,例如处罚条款,这里企业一定要与税务建立良好的公私层次关系,巧妙融通来降低税务风险。

7.机械制造企业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篇七

一、理论推导与假设

1、制造柔性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H enk W.V olberda (1997) 认为随着企业环境变得越来越动荡, 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再主要来自于专门化的惯例, 而是来自于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即企业的高绩效要求企业具备极强的柔性化能力。此外由于顾客期望、全球竞争以及技术的不断更新, 使得制造企业正面临着日益不确定的外部环境 (V onderem bse, 1991;G erm ain., 2001) , 因而制造柔性越来越成为取得竞争优势的武器 (Li, G abrielO.O gunm okun, 2007) 。为了进一步详细研究制造柔性如何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能力理论和权变理论的角度来研究不同制造柔性变量之间的关系。Zhang (2003) [1]认为企业外部柔性包括产量柔性和组合柔性两个维度。产量柔性指制造系统在不同的总产出水平上都能获得效益的运作能力;混合柔性指制造柔性在给定的产能条件下有效地生产不同产品组合的能力;通过提高企业的产量柔性和混合柔性, 可以更好地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内部柔性可以满足企业生产效率的需要, 并不直接与市场需求和环境不确定性相关。通常内部柔性包括劳动力柔性、机械柔性、物料处理柔性和加工路线柔性等。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内部柔性可以通过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来影响外部柔性,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蒋峦 (2004) [2]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 重点论述了企业市场的连续先动优势、大规模定制优势和企业品牌优势。他认为在动态环境下, 企业更强调对以往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竞争优势的主动的“破坏性的毁灭”, 即在自灭自新中, 通过连续短暂的优势创造, 从而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由于顾客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不稳定, 仅靠小而专和大规模生产已无法满足顾客巨大的个性化需求。这就要求把大规模、标准化与个性化、专业化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因此, 在动态竞争的条件下, 大规模定制逐渐成为企业一个新的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品牌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有密切的关系, 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之一, 品牌能为企业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认为制造柔性和竞争优势之间具有紧密相连的关系。因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 1:外部柔性对竞争优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 1a:外部柔性与品牌优势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H 1b:外部柔性与连续先动优势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H 1c:外部柔性与大规模定制优势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H 2:内部柔性对竞争优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 2a:内部柔性与品牌优势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H 1b:内部柔性与连续先动优势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H 1c:内部柔性与大规模定制优势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2、环境不确定性的驱动作用

在制造柔性的相关研究中, 很多学者都是从环境不确定性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但不同的研究基于不同的研究背景和不同的环境对于这一关系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以环境不确定性作为原因变量对制造柔性进行的。Frazzled (1986) 认为获取柔性是为了在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保持企业竞争力, 是企业面对产品生命周期变化、竞争者进入、产品的需求变化、新产品引进、原材料和生产工艺等问题的应对措施。Correa (1994) 则指出环境不确定性和产量的不确定性是由企业生产计划外的变化引起的, 不管是从内部还是外部生产的不确定性都具有一种激发作用, 成为企业追求制造柔性的原因。W ard等人 (1995) 具体研究了环境与制造柔性的关系, 认为企业的环境会影响制造柔性。由此, 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 3:环境不确定性对制造柔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 3a:环境不确定性对外部柔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 3b:环境不确定性对内部柔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概念测量与研究方法

1、概念测量

本研究认为环境不确定性主要有动态性、复杂性、不可预测性三个子变量组成。分别用U 1、U 2、U 3表示, 共21个测量子句。制造柔性主要由内部柔性和外部柔性两个子变量组成。其中, 内部柔性 (N R) 由劳动力柔性、物料处理柔性及路径柔性、供应柔性、分销柔性及协调柔性测量, 共24个测量子句;外部柔性 (W R) 由产量柔性和混合柔性测量, 共9个测量子句。企业竞争优势主要由品牌优势, 大规模定制优势以及企业连续先动优势三个子变量构成, 分别用PY、LY和D Y表示, 共11个测量子句。

以上所有指标均采用李氏5分量表 (Likert-5Points) , 给最高的赋值为5分, 给最低的赋值为1分。

2、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对制造柔性及竞争优势理论做了较详细的概述, 在理论概述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采用SPSS16.0、LIS-REL8.7作为实证分析的工具, 对数据分别进行了信度与效度检验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对本研究的假设进行检验。

三、实证分析过程

1、信度与效度分析

通过各变量维度的问卷题数与标准化前值、标准化后值可以看出每个变量维度的信度都高于0.70, 这表示本研究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值, 可继续保留进行后续的分析。在效度方面, 各维度的设计都参考相关文献且经过实务专家讨论和修正, 所以具有相当高的内容效度。

2、结构方程全模型

根据上文检验结果, 各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良好, 可在此基础上构建结构方程全模型。全模型也是本实证研究的最终结果, 其相关的拟合指数都比较好, 说明模型拟合良好。具体拟合指数见表1。通过模型可以看出, 外部柔性对品牌优势、连续先动优势及大规模定制优势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作用系数分别为0.13、0.07和0.14, 这与H 1a、H 1b及H 1c不相一致, H 1没有得到支持, 即外部柔性对竞争优势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内部柔性对品牌优势、连续先动优势及大规模定制优势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作用系数分别为0.50、0.58和0.53, 这与H 2a、H 2b及H 2c相一致, H 2得到支持, 即内部柔性对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从上表可看出, R M R的值小于0.05, R M SEA的值小于0.08, G FI、A G FI、N FI、IFI、CFI等指标均接近或大于0.9, 这说明整个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

3、环境不确定性对制造柔性的驱动作用

为了检验环境不确定性对制造柔性的驱动作用, 即本研究的H 3、H 3a和H 3b。本研究以行业类别、企业性质、销售总额及资产总额为控制变量, 环境不确定性为解释变量, 外部柔性和内部柔性为被解释变量做多元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

注:N=381:*P<0.05:**P<0.01:***P<0.001

具体地, 环境不确定性对外部柔性的回归系数为0.118, 且在P<0.001水平上显著, 环境不确定性对内部柔性的回归系数为0.225, 也显著异于零 (P<0.001) , 说明环境不确定性对外部柔性和内部柔性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从表2也可以看出, 环境不确定性对制造柔性的回归系数为0.176, 且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也就是说, 环境不确定性对制造柔性有驱动作用, 不确定性水平越高, 企业越需要培养制造柔性能力。并且, 在这一方程中, 控制变量企业规模对制造柔性的回归系数也为正且显著异于零 (P<0.001) , 说明企业规模对制造柔性有正向影响, 亦即企业规模越大, 可能越重视环境信息的收集, 且有足够的资源与能力保证信息收集的全面及时性与理解的准确性。

综上, 环境不确定性确实对制造柔性具有驱动作用, 因此本文H 3, H 3a, H 3b均得到验证。

四、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性在于利用实证的方法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 并验证了制造柔性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相关关系。下面我们强调一下本研究从实证分析中所得到的主要发现。

1、环境不确定性、制造柔性及竞争优势的关系

我们的研究支持了环境不确定性对制造柔性的驱动作用, 即环境不确定性越高, 企业越需要较高的制造柔性;外部柔性对企业竞争优势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即拥有较高的产量柔性和混合柔性并不一定能相应的增加企业的品牌优势、连续先动优势和大规模定制优势, 这与Lynch, Cross (1991) 认为外部柔性直接与消费者需求相关, 进而与竞争优势相关不符;内部柔性对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即企业如果拥有较高的劳动力柔性、物料处理柔性、路径柔性、协调柔性等, 就能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

2、环境不确定性、制造柔性对我国制造业的启示

在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中, 珠三角首当其冲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作为其区域主导产业的制造业正面临着如何从危机中找到新的契机的重要问题和机遇, 如何实现创新、转型和升级, 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当今企业经营环境中, 行业技术因素、供应商因素、竞争者因素及顾客因素对企业获得制造柔性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今金融危机的形势下, 企业应该紧密地关注自己的生产流程, 积极同供应商保持紧密的联系以及密切关注顾客的需求, 挖掘有利的机会提高自身的制造柔性。

(2) 内部柔性对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这为我国制造业企业通过增强自身的内部柔性来获得高竞争优势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此, 企业应该改进自己的制造流程, 做好内部的流程管理工作, 提高制造效率, 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Qingyu Zhang a, 1, Mark A.Vonderembse b, Jeen-Su Limc, 2;M anufacturing flexibility:defining and analyzing relationships;among competence, capabi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3

8.机械制造企业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篇八

摘要:装备制造企业的基层单元,通过“做实产品工艺,指导现场技术;细分物资管理,强化成本意识;严抓质量监管,减少生产反复;快速组织生产,提高运作效率;精细设备管理,促进挖潜增效”等措施,在生产实践中,持续渗透和培养员工的“实细严快精”的工作作风,从而促进企业文化落地,为驱动企业经济效能提升服务。

关键词:企业文化;经营;管理;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有多种原则,重在“以人为本”和其“经济性”原则。其一,在企业文化中,一个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观念对其言行举止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领会企业文化的重大意义。其二,企业文化附属于经济组织,应具有经济性,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广大员工中培养“实、细、严、快、精”的工作作风显得至关重要。它有利于打造一支工作作风扎实、生产效率较高、技能水平过硬、技术创新有道的职工队伍。通过建设和实施以上内容,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正是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体现。

1、在产品技术工艺方面,注重一个“实”字,力求实效

一是注重技术创新的实效性,要较好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通过改进工艺而削减生产成本;其次重视新项目的开发,以此为载体加强技术人员的培养以及技能操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技术技能水平,保持技能、技术上的优势,向新技术要效益,用新工艺降成本。

2、在设备管理方面,掌握一个“细”字,以养代修

加强对设备操作者的培训,转变其设备管理的被动意识;健全设备管理中的规章制度,增强设备管理的约束力。培训操作公用设备的专职人员,考试合格持证上岗;使之树立降本降耗意识,减少因设备状态不好而造成的原材料消耗,避免因出现次品、废品而造成的成本浪费。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机互动”,使“降低设备能耗”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

3、在产品质量监管方面,突出一个“严”字,从严治理

把“加紧健全优化质量管理机制,把好产品的质量关”当做基层单元树品牌、求生存的不二方法。一是进一步强化和规范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实施 “两级技术质量交底”工作。在产品施工前,自上而下——由项目面向车间、车间面向班组,开展两级技术质量交底工作。将产品预制过程中工艺要点和质量控制要点向生产一线进行传达,将可能出现的质量隐患,杜绝在施工之前。二是基层质量、检测机构双管齐下,加强产品生产过程检验,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立即指出并着手改正,避免将质量问题在最终产品中暴露出来,造成整改难度加大和成本增加的问题,大大减少了产品质量问题的发生和成本的支出。三是保障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组织相关部门、检测机构专职质检、车间技术员及外包队负责人召开质量例会,掌握各单位质量工作开展情况,了解生产中的质量控制难点和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安排落实质管工作,真正做到有效沟通、有效管理,使得质量管理工作开展更加顺利,效果更加显著。

4、在生产运行管理方面,把握一个“快”字,靠前指挥

科学组织生产,保证产品工期,完成生产经营指标。持续增强施工项目的“计划性”,坚持考核生产节点的“严格性”,保证生产组织的“高效性”。以材料准备、工艺制定为先导,生产协调、经营结算工作协同配合,将企业下达的预算指标全面落实。

5、在物资的管理方面,讲求一个“精”字,精打细算

通過加强库存物资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提高材料的采购、使用效率。一是加大盘库力度,精确采购。基层单元保证对库存的盘点频率,及时掌握材料库存信息,结合生产所需,上报采购所缺材料。做到最小量采购,最高效使用。二是由一线生产单元上报项目配套物资,使其能够结合本单位库存灵活采购,减少统一采购、下发造成的材料积压。三是强化基层管理单元间的信息沟通与共享,盘活积压材料。责任落实到人,加强各基层管理单元物资管理人员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在降低采购成本的同时,盘活积压材料。四是库存材料的代用,以及非常用材料的代用是近期最直接的降本增效的途径。在排产前,物资部门与技术部门加强沟通,由物资部门提供非常用和积压材料清单,技术部门可以结合清单在编排下料、生产工艺时使用上述材料以替代原设计材料,降低库存,减少材料采购种类,进而减少材料成本的积压。

6、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建设是指企业文化相关的理念的形成、塑造、传播等过程,凝练的口号重在宣贯执行。装备制造企业的基层单元,设定“实、细、严、快、精”的企业文化定位,逐步通过生产实践这一有效手段,传播积极健康、活泼和谐的员工精神氛围,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及做工作的主动性,以人为本,促进企业文化落地,从而帮助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9.XX企业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篇九

组 长 XXX(董事长、法人或矿长)副组长 XXX(副矿长或总工程师、分管环保的领导)

成 员(成员由其余矿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领导小组负责全矿环保的长远规划和其他重大环境问题审定,其职责是:

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有关环保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2.负责监督和审查全矿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期规划和计划。

3.掌握全矿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

4.适时召开研究和决策矿重大环境问题的会议。5.对矿属各单位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6.对违反有关环境法规、条例、规定,污染和破坏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甚至造成人身伤亡的,给予批评、警告、罚款、停产治理直至建议追究法律责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机电科(或其他科室),具体负责全矿环境管理、污染治理和其他日常工作,其职责是: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煤炭工业及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令、条例、规范和标准,并结合我矿的具体情况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并督促执行,积极主动完成各项环境保护业务。

2.协调各科室编制全矿废水、扬尘、燥声、固废的长远治理规划和近期治理目标,落实并监督和检查计划的执行。

3.按时、准确、保质保量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种报表的填报工作,建立污染源和各种报表档案。

4.摸清污染源现状,分轻重缓急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规划和措施,对各类污染事故要及时追查,查明原因后提出处理意见。

5.配合基建单位做好新、改、扩建项目中有关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委托、编制和审查工作。

6.参与新、改、扩建及技术改造项目的设计审查、监督和检查环保“三同时”的执行情况,组织和参加环保工程设施竣工验收。

7.配合抓好环境监测工作,掌握矿区环境情况,为矿区发展、合理布局、综合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8.监督、协调完成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下达的限期治理项目,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9.根据生产和环保工作的需要,会同有关技术部门开展环保可研工作,积极推广污染治理新技术、新工艺,搜集环保情报信息技术资料,做好图纸和资料的保管工作。

10.积极开展全矿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普及环保知识,逐步提高全矿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

11.召开全矿环保工作会议,安排、总结环保工作,并提出对在环保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的建议。

10.机械制造企业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篇十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为贯彻落实制造强国、制造强省战略部署,顺应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加快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从2018年到2020年,在全市范围内遴选20-30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通过试点示范,推动制造业企业管理、生产过程、服务等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

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实现全覆盖,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额达800亿元以上;智能制造水平快速提升,累计获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6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30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省经信委认定的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达70个;累计新增使用机器人4800台套,万人机器人数量达到120台,全市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8万元/人。

二、项目类型

市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分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和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等四种类型。

智能工厂是指将机器人、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三者在制造过程中有机融合,涵盖了对工厂(车间)制造的全流程,主要解决工厂(车间)从产品的设计到制造、应用的智能化。

— 1 — 数字化车间是指生产车间由工件传送系统和控制系统,将自动化装备和辅助设备按照工艺顺序进行结合,在无人(或少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进行操作或控制,自动完成产品全部或部分制造过程,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及良品率。

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是指为全市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改造服务的平台,开展服务的内容包括:智能制造技术集成应用与服务、智能制造展示及培训服务、智能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和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服务。

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是指已获得“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中任一称号,且2020年产值或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以上。

三、遴选条件

(一)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申报单位(两者只能申报其中一种)须符合以下条件:

1.项目实施单位在珠海市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运营和财务状况良好;

2.企业成长性好,近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呈增长态势; 3.列入珠海市“十百千计划”培育清单,项目申请单位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000万元。

4.项目技术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示范项目使用的装备和系统需自主安全可控;

5.项目须符合《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条件》,同时符合多种模式可优先选取;

— 2 — 6.项目在降低运营成本、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不良品率、提高能源利用率五个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并保持持续提升,具有良好的增长性。

(二)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须符合以下条件:

1.项目实施单位是在珠海市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

2.服务平台机构运作规范、规章制度健全,经营规范;有明确的发展规划与年度目标。

3.服务平台拥有智能制造技术水平高、研究和服务实践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团队带头人,拥有一定规模的技术服务人才队伍,服务平台从业人员20人以上,其中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达到50%以上。

4.服务平台拥有在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智能制造服务成功案例2-3项以上。

5.服务平台具备对外提供智能制造展示、培训、咨询等公共技术服务的装备能力和场地条件,专用场地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软件和仪器设备价值不低于300万元。

6.服务平台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对本地区智能制造产业具有较强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三)智能制造标杆企业需符合以下条件:

1.项目实施单位在珠海市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运营和财务状况良好;

2.企业已获认定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或“智能

— 3 — 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三种类型其中一种;

3.2020年前企业产值或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以上。

四、遴选程序

(一)示范项目(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遴选程序

1.组织申报。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印发项目申报通知,企业自愿申报,由各区(经济功能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部门收集企业申报材料,对企业上报的材料进行初审,出具推荐意见,加盖公章后集中上报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

2.评审认定。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受理,组织专家对初审合格的单位进行评审,提出预选名单,经局领导班子会议审议通过后,向社会公示。公示期5个工作日。公示期有异议的,进行核实处理。

3.授予牌匾。公示期无异议,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出具认定文件,并制作相关牌匾,授予示范项目承担单位。

4.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撤销其试点示范资格:(1)企业自行要求撤销的;(2)企业已不具备示范条件的;

(3)弄虚作假、违反相关规定或有其它违法行为的。

(二)智能制造标杆项目遴选程序

1.符合条件且有意向申报标杆项目的企业,向企业所在区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提出申请。区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对企业经营目标提出要求,形成扶持协议方案后,由区政府(经 — 4 — 济功能区管委会)向市政府报送请示。

2.市政府分管市领导召集发改、财政、科工信、国土、住规建、珠海基金等单位对扶持协议方案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意见反馈区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

3.区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按市分管领导协调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后,将扶持协议方案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

4.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由区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与企业签订扶持协议。区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每年要将协议实施情况报市政府,协议到期后,区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要对协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报市政府。

五、政策措施

(一)资金项目扶持。市级技术改造资金对市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予以支持,对认定为数字化车间按项目设备投入10%予以支持;对认定为智能工厂按项目设备投入12%予以支持;对认定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按项目设备投入15%予以支持。以上三项每项最高支持金额不高于100万元,一个单位只能申报其中一项。对条件成熟的项目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智能制造项目,争取国家、省级财政资金支持。

(二)重点企业扶持。经认定为市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且目前已经是产值或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以上的企业或2020年前达到产值或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的企业(企业签订承诺书),可申请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的扶持,扶持内容包括土地、规划、基金等方面。

(三)做好人才保障。深入实施珠海英才计划政策,推动智能制造等相关人才的引进,做好人才入户、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服务,增强我市对产业人才的吸引力。积极组织企业与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珠海市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进行对接,通过开展订单式人才培训,帮助企业挖掘内部潜力。

(四)落实挂点跟踪服务。贯彻执行市、区两级“十百千计划”挂点服务工作机制,建立企业服务台账,实行跟踪服务,切实帮助龙头、骨干企业解决问题和困难。

附 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条件

附件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条件

一、离散型智能制造

(一)车间/工厂的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均已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规划、生产、运营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二)应用数字化三维设计与工艺技术进行产品、工艺设计与仿真,并通过物理检测与试验进行验证与优化。建立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实现产品设计、工艺数据的集成管理。

(三)制造装备数控化率超过70%,并实现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与集成。

(四)建立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实现生产进度、现场操作、质量检验、设备状态、物料传送等生产现场数据自动上传,并实现可视化管理。

(五)建立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计划、调度、质量、设备、生产、能效等管理功能。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供应链、物流、成本等企业经营管理功能。

(六)建立工厂内部通信网络架构,实现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物流等制造过程各环节之间,以及制造过程与制造执行系统(MES)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信息互联互通。

(七)建有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有功能安全保护系统,采用全生命周期方法有效避免系统失效。

二、流程型智能制造

(一)工厂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均已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生产流程数据可视化和生产工艺优化。

(二)实现对物流、能流、物性、资产的全流程监控,建立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生产工艺数据自动数采率达到90%以上。

— 7 — 实现原料、关键工艺和成品检测数据的采集和集成利用,建立实时的质量预警。

(三)采用先进控制系统,工厂自控投用率达到90%以上,关键生产环节实现基于模型的先进控制和在线优化。

(四)建立生产执行系统(MES),生产计划、调度均建立模型,实现生产模型化分析决策、过程量化管理、成本和质量动态跟踪以及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一体化协同优化。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

(五)对于存在较高安全与环境风险的项目,实现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和危险源的自动检测与监控、安全生产的全方位监控,建立在线应急指挥联动系统。

(六)建立工厂通信网络架构,实现工艺、生产、检验、物流等制造过程各环节之间,以及制造过程与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生产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

(七)建有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有功能安全保护系统,采用全生命周期方法有效避免系统失效。

三、网络协同制造

(一)建有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云平台,具有完善的体系架构和相应的运行规则。

(二)通过协同云平台,展示社会/企业/部门制造资源,实现制造资源和需求的有效对接。

(三)通过协同云平台,实现面向需求的企业间/部门间创新资源、设计能力的共享、互补和对接。

(四)通过协同云平台,实现面向订单的企业间/部门间生产资源合理调配,以及制造过程各环节和供应链的并行组织生产。

(五)建有围绕全生产链协同共享的产品溯源体系,实现企业间涵盖产品生产制造与运维服务等环节的信息溯源服务。

(六)建有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四、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一)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差异化的定制参数,组合形成个性化产品。

(二)建有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通过定制参数选择、三维数字建模、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等方式,实现与用户深度交互,快速生成产品定制方案。

(三)建有个性化产品数据库,应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特征进行挖掘和分析。

(四)个性化定制平台与企业研发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数字化制造系统实现协同与集成。

五、远程运维服务

(一)采用远程运维服务模式的智能装备/产品应配置开放的数据接口,具备数据采集、通信和远程控制等功能,利用支持

— 9 — IPv4、IPv6等技术的工业互联网,采集并上传设备状态、作业操作、环境情况等数据,并根据远程指令灵活调整设备运行参数。

(二)建立智能装备/产品远程运维服务平台,能够对装备/产品上传数据进行有效筛选、梳理、存储与管理,并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向用户提供日常运行维护、在线检测、预测性维护、故障预警、诊断与修复、运行优化、远程升级等服务。

(三)智能装备/产品远程运维服务平台应与设备制造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产品研发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四)智能装备/产品远程运维服务平台应建立相应的专家库和专家咨询系统,能够为智能装备/产品的远程诊断提供智能决策支持,并向用户提出运行维护解决方案。

上一篇:世界知名建筑下一篇:领导老师见面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