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作业人与自然(共4篇)(共4篇)
1.马哲作业人与自然 篇一
寓言
102091020810广告二班 徐琳琳最初看《小王子》是因为帮我弟弟借书,结果他没看。闲来无事就翻了一遍。并没有很认真的去看。听说这本书是写给大人的童话书,我现在算大人了吧!虽然又是我并不承认。
也许是带着任务去阅读,看到很慢。本身这本书也不长。它是一名法国作家圣德克旭贝里(Alex Fan)写的一本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寓言。书本开始有段小诗我很喜欢,就把它记在了随笔本上。“这就像花一样。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
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开着花。”
大人总是需要解释的。在这里请允许我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写。也许我应该承担起“大人”这个身份,但是这个但子太沉重了。我想我还没有做好准备。令人尴尬的是我已经不是那时单纯的小孩了,没有烦恼,很有想象。当然我这儿指的孩子并不是一个像小王子那样的丝毫不像是迷失在旷无人烟的沙漠的孩子。其实我们都知道这里的小王子已经不纯粹是一个六七岁的孩童了,他很孤独,懂得忧伤,了解寂寞,分享幸福,追友谊求。它是一种高度,生命的高度。就如同每个人的灵魂都有它的密度一样。坚强的灵魂自然有他的理由就像小王子,最后他让他的朋友小蛇咬他,于是他离开了地球。我猜这是他最后的选择,舍弃沉重的躯壳,让灵魂回家,回到行李归属的地方----小小的却很温暖很安全,那里有他的朋友爱人,让他牵挂的地方。
话题貌似跳开了,那我们回过头来说说大人们。大人们总是用他们的视角来评论我们孩子的突发奇想,总喜欢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左右我们的人生道路。这是现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我不能说大人是错的小孩是对的,但大人和小孩也是需要在平等的条件下交流沟通的。为什么会有代沟。仅仅是因为阅历和年龄吗?当然不是。只是大人小看了我们,而我们也高看了他们。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流的。为什么我们与动物不同,应为我们有语言。那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利用语言去交流沟通。而不是站在土地上只是为了谈生意,或发表自己的高谈阔论,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就行小王子在旅行时遇到的爱慕虚荣的人,只关心自己是不是富裕的,服饰是不是最华丽的······人有时在无知中变得愚蠢。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即使不愿意接受也无力抵抗。这个世界一直都不是由孩子主导。也许是从人类出现,部落兴起,家庭形成就开始有他的领导者,渐渐的也开始丧失了完全的自由。思想与肉体。至于“自由”这个概念对我而言还是比较抽象的。我们从什么角度去理解他,他便有一番他的哲理。这这个话题就此止住。
大人们喜欢数字,具体的,有对比,参照物的东西。当你对大人们讲起你新交的一个朋友时,他们从来不会向你提问一些实质的问题。打比方说,“我看见一幢玫瑰色砖盖成的漂亮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房子有多么好。你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会惊叫道“多漂亮的房子啊!”这是久而久之在人们心中形成的一
种价值观。形而上学,这也是一种想当有意思的知识。又或许你向别人说起小王子,说他是一个住在和他身体差不多大的星球上远没有说他来自小行星B612来得有说服力。如果像王子是存在的,在这里它存在的证据是:他很漂亮,有一头金色的头发,笑着想要一头小羊。这就证明了它的存在,并不一定要指出在哪颗已经被发现命名的星球上。这也许就是孩子和大人的思维区别吧。书中说懂得生活的人,是不会在乎那些编号的。当我们长大了,渐渐的忘记了联想,不屑于幻想,认为那是幼稚的。我们只相信科学,相信数据。那样的我们认为自己是智慧的,其实那也只是与无知在一线之隔。
这本书中的小王子是孤独寂寞的。就如同成长,把寂寞留给大地,如同樱花簌簌飘落又是一个夏天。白天旁逸斜出的茉莉花香都停止了她的眉笔,影子缠上墙,上演着凄美的舞台剧。我并不适合舞文弄墨,这句话也是我摘记本上的。这句话很诗意也很寂寞。我们学校今年夏天应该不会太寂寥。因为绿色在翻动,我我们要的只是耐心等待。
在成长寂寞又迷惘的路上,我们孩子大多丢失了幻想和理想。这里我想起了巴金《随想录》里的一段话:“但理想从未在我眼前隐去,尽管有时它离我很远,有时 它又似乎近在眼前,要抓住它却又两手空空。有时我竭尽全力向它奔,有时我停止追求,失去一切。但任何时候在我面前的或近或远,或明或暗,总有一道亮光。不管他是一团火,一盏灯,只要我一心向前,它就永远给我指路。”
有时我们似乎懂很多道理,但当我们身陷其中时,它似乎不曾来过。而大人们呢!他们总把道理挂在嘴边,摆在我们面前。束缚我们的身,捆绑我们的心。搭理不应该是用来束缚我们的。他是约束我们的行为,端正我们的生活态度。就是今天,我在网上看了一段视频,叫《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就在母亲节这一天。很感人。其中最主要提到了一本书《弟子规》当即我就把它下下来了。这本书加我们怎么做“人”。我个人认为这书应该在我们就要成为大人之前看。那几时才算长大成人呢?说实话我也不清楚。也许是当我们生日不再只想要蛋糕。只想到自己;也许我们开始学会低头;也许我们懂得自己要有方向······
《小王子》中有很多有趣的人物。其中有一个酒鬼,他说喝酒是为了忘却,忘却羞愧,羞愧喝酒。如此恶性循环。比照现实,此类数不胜数。还有一名实业家,他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严肃的人。他有哦一个有趣的理论,关于统治与占有。在他看来,只要他将准确的星星的数字写在一张纸上,存在银行里那这些就全部归他占有。很荒诞,不是吗?我们都知道他是错的,但很多时候我们有着和他一样的思维逻辑。这里可以谈谈欲望。这个我还不是很明晰。以后再看《小王子》时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小王子》应该是一本和《孙子兵法》《老子》等可以看一辈子的书。
里面有一只狐狸很聪明。他提到了---建立关系。我们现在和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然人类在改造自然,联系是自然而然的。大人们以为在统治自然,人类可以改变一切。当然,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永远都不会灭亡。当我们随手扔个垃圾不也是“建立联系”吗?我们回过头来谈谈狐狸。是她让小王子懂得当一个东西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时,那他就是独一无二的。如同他小小星球上的那朵骄傲的玫瑰。小王子珍惜她,爱护她,是她如亲人,朋友。那一大片玫瑰之于他也只不过是普通的过客。生活中我没有太多的东西想要珍惜,最终却将它放弃了。因为我们并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重视它。我们对它并没有益处。换言之,它没有被我加之特殊的意义,对我也不是那么重要了。换个人也许就大不相同了。
狐狸说他有一个秘密:用心才能看得清,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就像这花对小王子的意义一样。他抬头仰望星空时,他能知道花在对他微笑。人呐!不需要具体知道哪颗星,只要知道我在其中一颗,我笑了,那么所有星星都在微笑。
以上是我所读到的一些关于生活与生命的寓言。
2.马哲作业人与自然 篇二
一、规范课前准备
学习用品是孩子学习的好伙伴。低年级学生有丢三落四的习惯, 经常发现有学生忘带数学书、上课后没有准备好相应的学习用品等情况, 等到要使用的时候就会花时间准备, 课堂学习的效率降低不少。在数学课前, 要求学生在课桌上放好当堂课要用到的学习用品, 对整堂课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孩子们在一年级刚刚接触到规范的数学课堂, 对于学习用品具体需要什么是不清楚的,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把要求细化到每一个小点。数学课堂的学习用品准备包括:
1.数学课本。这是数学课堂的必备用品。
2.数学自练本。当课堂上需要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时, 就不需要学生再到书包里去找了。这就弥补了一年级学生动作慢、注意力不易集中的不足;也避免了动作慢的学生还没拿出本子、其他学生已经完成任务的现象发生, 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帮助。
3.削好的铅笔2~3支。在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在大家已经动手做作业时、教师在讲解问题时还在吱吱呀呀地使用卷笔刀, 这就容易造成该生没有认真听讲, 还会影响其他孩子的听课, 不能很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4.直尺或者三角尺。数学作业经常有连线的练习题, 这时就需要用直尺或三角尺来画线, 使得作业本清晰、整洁。在使用尺子之前, 往往需要对学生进行辅导, 避免学生不会使用尺子的情况发生。
二、规范作业过程
1.认真读题、审题。大多数一年级学生没有读题的习惯, 往往是看到空格填完就好了。老师就应该在每次学生作业之前, 带领学生一一读题, 逐步培养学生读题的习惯, 促使学生从由教师带领着读题过渡到自觉地读题。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都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造成的。如果今天教的是减法, 那么作业中所有题目全用减法, 稍有变形、引申, 便错误百出。因此, 从一年级起就要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增强审题意识。
学生练习中经常会有比较大小的题目, 学生习惯了填写“>、<或=”, 但有时却又出现变式题, 要求填写的是“+”或“-”, 学生在没有认真审题的情况下, 还是当作>、<或=来填写, 导致错误发生。
2.独立思考。完成作业, 是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独立作业, 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独立思考是对知识点的再次理解感悟, 有时还会有新的思维火花碰撞出来。因此, 要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让其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再消化, 进一步巩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加上现在家庭独生子女居多, 班级中总有部分学生依赖思想很严重, 经常不愿意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 总想等着老师或者同学的帮助。对于这类学生, 老师更要培养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规范书写。书写潦草, 格式混乱, 粗心马虎, 都是造成错题的原因。其实, 整齐划一的作业格式不仅让人赏心悦目, 也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作业习惯的一个重要保证。
培养学生规范书写, 就要从一年级抓起。孩子们在入学之前, 从家庭、幼儿园等地方已经接触到了数的书写, 但是他们的握笔姿势和书写习惯往往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错误。因此, 孩子们一进入小学学习, 我们数学老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纠正学生错误的握笔姿势和书写习惯, 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 并要求书写工整, 格式规范。
4.及时完成作业。低年级学生做事拖拉, 注意力不易集中, 没有良好的作业习惯, 书写速度慢, 这就造成了有些学生在老师布置完作业后还慢慢吞吞地做练习, 十几二十分钟也做不好两道题。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找出是哪些原因导致孩子不能及时完成作业, 然后再制订针对性的方案进行训练。笔者就运用计时法来督促学生及时地完成作业, 奖励完成得又对又快的学生, 对动作慢的学生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由于班级学生人数比较多, 对学生作业及时性的检查也可以采用同桌或者组长检查的方法来督促。
三、规范作业反馈
作业完成之后, 教师在批改的过程中总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如计算错误、审题不清导致错误等。因此, 及时订正作业也是完成作业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强化学习效果, 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的意义。然而,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不及时订正作业的现象。关于学生订正作业的习惯, 老师们有个普遍的感觉:习惯差。本子发下去, 不订正;回家作业布置订正作业, 不订正、空着, 等等。为了让学生能快一点订正作业, 笔者采取了多种方式———
1.奖惩结合法。学生喜欢拖拉, 10分钟的事要拖到2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成。因此, 笔者在作业订正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规定。在规定时间内, 能够及时完成订正任务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 如奖励章、下次可以少做几道题等;而不能及时订正的学生, 老师将另外布置作业。一般学生都不太愿意多做作业, 因此就赶紧订正。
2.小组竞赛法。对于学生及时订正错题, 还可以进行小组竞赛, 班级中总有一些学生作业认真仔细、做事能力强, 可以在班级中挑选这样的学生作为组长, 领导自己的组员认真、及时地订正作业。分组后要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 激励学生养成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
3.马哲作业人与自然 篇三
关键词:中国和谐思想;西方和谐思想;和谐哲学;发展形态
和谐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时代课题,古今中外的历代哲人对此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形成了本质相同而又各具特色的和谐思想。在人类认识的历史长河中,中西和谐思想作为人类理性自觉的产物和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就像两颗璀璨的明星,交相辉映,照耀和引导着人类及其社会文明发展的道路。在全球化时代,面对和谐与冲突张力失衡而导致的种种危机和紧张局势,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期待聚焦两颗“明星”的光芒。在寻求“中西马哲学”的对话空间中,整合两种和谐思想的共同智慧,构建适应“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需要的现代辩证的和谐哲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发展的新形态,也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重大理论课题。
一、中西和谐思想资源:构建和谐哲学的主要生长点
中国哲学中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西周的史伯最先提出著名的和谐哲学思想:“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在先秦思想中,儒家从孔子开始研究“中和”,强调“适中”而不偏颇。道教讲究“太和”、“至和”,崇尚自然,把”和谐“作为宇宙造化生命精神的体现。古代的阴阳学说把“和谐”视为一种宇宙观或者说宇宙演化的图景,认为阴阳二气两者阳出阴迫,只有阴和阳之间达到和谐才能生成千差万别的事物。中国哲学从整体性思维出发,把人、自然和社会看成是一个统一体,强调“直觉体悟”。这种和谐思想外化到社会历史领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自身的“和谐”修身,以缓和社会关系矛盾和冲突,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安宁有序。中国哲学的和谐思想突出强调人和、强调人伦关系的和谐,家国一体、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家和国和”、“天下为公”、“万邦协和”、“和为贵”、“求同存异”、“家和万事兴”、“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等等,都是和谐本体论外化为伦理政治的表现。在这种和谐思想的深刻影响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熟人社会”的社会政治文化结构体系和“分子”式的“个人”。
西方哲学中的“和谐”思想是从宇宙万物的状态出发来阐述的。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强调对立和斗争产生和谐。他认为和谐是对立的和谐,没有绝对的和谐,万物是和谐和不和谐的统一。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天体和谐论强调作为本原的“数”之间的关系和比例的运动变化产生和谐。莱布尼茨则把“单子”之间的和谐说成是上帝预先安排好了的。西方和谐哲学思想从发散性思维出发,把人、自然和社会看成是一个对立的矛盾体。这种和谐哲学思想外化于自然界,出现了人与自然界的道德话语和环境伦理学思想;外化到社会历史领域,强调人与人之间是不和谐的,强调通过建立社会制度的约束和限制来消除社会矛盾和冲突,从而达到社会秩序的和谐。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公民社会,从霍布斯的市民社会到洛克的社会契约论,从孔德的社会动力说和社会静力说到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等等和谐社会观念,无一不是从制度的设立、安排上与和谐联结起来,都是强调社会的外部制度和机制的安排,甚至于把这种制度安排归结为上帝或神的意志。在这种和谐思想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了西方社会所独有的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契约社会、公民社会的社会政治文化结构体系和“原子”式的“个人”。
中西哲学沿着各自的哲学旨趣出发,形成了不同的和谐思想和和谐社会理想。中国哲学注重整体性、全局性的、综合性的思维,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当中的和谐,认为世界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并从人自身出发,强调人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肯定社会内部各种力量的中和有序,形成了一种向内探求和谐的演进路径和图景。而西方哲学则注重理性、抽象、分析性的思维,重视人与自然的对立当中的和谐,这种和谐哲学思想认为世界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对立。强调人要积极变革自然,并从人以外的制度和机制出发,强调外在强力对不和谐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形成了一条向外探求和谐的演进路径和图景。中西方和谐哲学本体观为全世界各民族人民提供了一个可以相互学习、借鉴、融合、发展的思想资源,从而为促进整个人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互补互用:构建和谐哲学的基础
追求和谐、构建和谐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归宿。然而在相同理论统摄下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因其赖以生长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的不同而显出不同的特征,但这并不防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谐思想与中西和谐思想在互补互用中达到会通与融合。
1.从理论精髓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更高级的唯物辩证法形式扬弃和兼容中西和谐哲学的朴素的辩证法。和谐是在矛盾的不断产生而又不断解决的过程中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西和谐哲学都看到了这一点,即都具有辩证法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列宁也曾说过,“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2]。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用中国化的语言即“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表达出来。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同样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先哲在探讨自己的哲学问题时达到了朴素唯物论与朴素辩证法的统一。根据冯契先生的观点,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是由“两个圆圈”画成的。一是“先秦时期争论‘天人’、‘名实’关系问题,由苟子作了比较正确、比较全面的总结,达到了朴素唯物论与朴素辩证法的统一”。二是“秦汉以后,哲学上关于‘有无’、‘理气’、‘形神’、‘心物’等问题的争论,由王夫之作了比较正确、比较全面的总结,在更高阶段上达到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统一,完成了又一个圆圈”[3]。在西方哲学中,最早论及“和谐”的是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和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在肯定事物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对立和谐观”,认为“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面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毕达哥拉斯提出“整个天是一个和谐”,认为天体按一定的和谐的数的关系运动,形成“天体和谐”。理论在任何时候都是生长在现实的土壤中,正是客观历史条件上的巨大落差,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得以在更高的形式上实现了对中西和谐哲学中朴素辩证法的扬弃和兼容。
2.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孕育着中西哲学和谐思想的朴素的历史唯物论的光辉思想。中西哲学中包含着很多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的合理因素。在“古今之辩”问题上,中国古代哲学阐述了历史进化以及社会变革的思想。如苟子说“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是说历史是前进的而不是倒退的,应当变革过时了的历史传统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韩非的“上古”、“中世”、“当今”,《春秋公羊传》中的“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等概念都体现了历史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思想萌芽。在“君民”关系上,中国古代哲学阐述了极其深刻的民本思想,与唯物史观对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的强调不谋而合。早在《古文尚书·子五之歌》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论述,成为民本思想的源头。在“食礼”关系上,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已经触及到了物质与精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深层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了。在财产分配问题上,中国古代哲学强调财富均等分配对于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如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与唯物史观在分配问题上有相通之处。在西方,如斯宾诺莎认为在理性指导下,遵从自然必然性,使人的身心和谐,实现国家内部的和谐;洛克和孟德斯鸠提出以“三权分立”来确立了国家权力运行的平衡和谐;卢梭在社会契约理论中,论述了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康德以“人为自然立法”之说,实现了人的自由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和谐。
3.从理论的终极关怀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合、会通和超越了中西和谐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和谐哲学在先哲们描述的和谐社会的理想境界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这种社会理想最初反映在对《诗经》中的“乐土”的向往而后在《礼记·礼运》篇中得到经典表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最后由康有为著《大同书》而得到全面阐发。从这些表达中可以看出“大同”社会至少有这几个特点:一是在经济制度上实行财产公有;二是在政治制度上实行民主政治,推行选举制度;三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互相关爱,各尽所能。这些特征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论述是一致的,都是一幅和谐美好、其乐融融的生活图画。中国古代圣贤终究未能找到通往这一理想社会的正确途径,他们要么以神秘主义的方式来幻想它,要么提出一些超越历史的要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首先把哲学中的“和谐”和公平正义联系在一起,认为正义就是社会和谐。柏拉图继承和发挥了苏格拉底的观点,提出了“公正即和谐”的观点,认为通过理性和正义以控制人们的行为就可以达到和谐和至善。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政体应该是很好地协调贫富两个阶层的利益,一个国家的政权应该由中等阶层来掌握,这样就能很好地协调贫富两个阶层的利益,避免矛盾和冲突,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前提的,并科学揭示了到达共产主义大同社会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从而使这一和谐美好的社会理想找到了其实现的切实途径,从而超越了中西和谐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发展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运动的、发展的、开放的、多元的理论体系。“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4]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自身的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日趋全球化的时代,人的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在寻求中西马哲学的对话过程中,建立一种新的哲学形态,从冲突哲学、斗争哲学走向和谐哲学,即构建和谐哲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未来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
1.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发展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西哲学经历斗争与融合后将进入和谐状态。整个2l世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与这一大背景相适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斗争和融合将继续深化。在这次交锋中,各方都试图吸收他方的有益成果以便发扬自身,哲学大融合的时代将真正到来。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将进一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将与中国的哲学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自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发掘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加以提炼和改造,使之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更加扎实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将自觉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从当代中国现实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吸取鲜活的思想内容和理论营养,在中华民族的现代文化创造中提炼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继续大胆吸收西方哲学和文化中的理论成果。在全球化的时代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要求我们以一种真正广阔博大的世界胸怀来从事真正科学的批判和建设性的探索,从中提炼出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丰富与发展的新元素、新材料,吸取其中一切有价值的思想,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2.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式发展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由矛盾辩证法向和谐辩证法转变。自马克思以来,唯物辩证法、实践辩证法、自然辩证法、革命辩证法,其核心都是否定性,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矛盾辩证法。尽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矛盾辩证法作为人类智慧的积淀成果仍然是有效的,但是,历史进入了新的时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辩证法的理解和需求发生相应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要由过去向斗争性倾斜而转变为向对立面同一的全面回归。这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改革开放的深厚的思想积淀。中国改革开放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深重灾难向传统理解的矛盾辩证法提出了尖锐挑战。辩证法不能只诱导人们进行残酷的大批判,还应该带领人们驶向稳定、团结与和谐的彼岸。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矛盾辩证法走向和谐辩证法的思想动力和不竭的力量源泉。这既是对过去矛盾辩证法向斗争性倾斜的反思,又是对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和谐辩证法是对对立面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和对待,是向对立面的同一性的倾斜。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思想;江泽民提出以“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国际力量的和谐”为中心的和谐思想;胡锦涛在中共中央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里,进一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现阶段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贯穿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主旋律,郑重提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5]等一系列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任务。
3.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发展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由体系研究向问题研究转变,而和谐社会问题研究将成为其研究焦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过分地强调体系化、公式化,从而扼杀了哲学发展的活力,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远离现实生活,自觉不自觉地脱离了社会实际。当前,哲学面临的困境是没有积极地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问题,主要的表现是当理论成为一种需要时,哲学则表现为“缺失”或“不在场”。因此,我们需要反省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需要在注重体系研究的同时,更要加强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是从建构新的体系开始,而是从解决时代性问题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建构不在于体系的完成,而在于它对时代性问题的科学解答和科学阐释。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时代精神的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6]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况的最实际的呼声。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构建一个怎样的和谐社会和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科学回答的问题,解决当代中国和谐发展道路问题的现成答案不在马克思的书本中,而在运用各种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当代中国问题进行不懈探索的过程中。从和谐社会问题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焦点。这对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和谐理论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由冲突走向和谐起到积极作用。体系是维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而对社会问题和时代问题的解答,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
4.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功能发展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由战争年代的革命批判功能向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功能转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发挥哲学批判的革命的功能,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是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在于实现人和人类的解放。改造世界既包含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旧世界的批判,也包含对新世界的发现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以往主要是发挥了它的“批判与解释的功能”。在革命战争时期,更多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对旧制度的破坏与摧毁联系在一起,由于民族解放的优先性与重要性,革命战争形势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决定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新社会建设中去。建国之后,由于认识上的失误,也没有很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设功能,由此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由主要发挥其批判和革命的功能转到以建设和创新为重心的轨道上来。在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和创造功能,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第一位历史使命。就建设与批判来说,建设第一,批判第二,批判应围绕建设的主题而展开。建设与批判两者之间,批判侧重的是破旧,是“破”;而建设则是以立新为主要内容,侧重于“立”。我们经常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是强调“建设”的重要性。建设是以“创新”为主旨,以“创新”为导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重要的是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创造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成为国家建设、创新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功能和使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89.
[3]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9.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0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
For "Chinese Philosophy ,Western philosophy and Marxist philosophy," a space for dialogue and build a harmonious philosophy
—— Shap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Wang Xin-xi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049 China)
Abstract: Chinese and Western thought is profound and long established harmony, essentially the same features but complementary, which makes human beings to adapt to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its social objectiv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in times of Marxist Philosophy,in the search for "Chinese and Western and Marxism" dialogue space,subject to approval beyond the Western Historical limitations of harmony, 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his thinking and rational kernel. Achieve their integration innovation, scientif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form of the dialectical philosophy of harmon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is the new form will also inevitably become a world-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major theoretical issues of the times.
Keywords: Chinese harmonious thought; Western harmonious thought; Harmonious philosophy; Development patterns
4.马哲作业人与自然 篇四
每一种理论的创新都有它的理论基础,都是从一定的理论前提出发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理论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哲学基础看,它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从实践看,它是对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发展经验的理论性提升;从指导意义看,它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纲领。
科学发展观体系既具有很强的思辨性、逻辑性,又具有非常全面、非常具体的现实性和应用价值,它带有某些当今时代其他哲学概念和哲学课题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科学发展观很容易同当代一些世界性的,有影响力的学术成就交流和融合。因此,科学发展观的研究,要着眼于大思路。
如果运作成功,完全有可能把握住历史唯物主义学科体系创新的历史性机遇,努力将新编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新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成涵盖原有唯物主义观和科学发展观这两大学科的系统。综上所述,以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有可能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佳突破口,并将深刻影响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格局。
如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给科学发展观下定义,那么,它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以某一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历史进程时期为研究对象,符合现代社会的社会科学内在规律的社会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基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是指以哲学、社会科学规律为指针的社会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又以社会的局部、社会的诸多要素为研究对象。
不能将科学发展观理解成如何让社会“科学的发展”。因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不是科学,更不能狭义地理解为自然科学。社会不可能自动的发展,也不可能类似自然科学、科学技术那样“科学的”发展,社会系统、社会科学不可能像实验科学那样富含决定性和必然性,只可能按哲学社会科学规律制约的发展。这就是说,我们所要探讨的科学发展观,实质上是由哲学、社会科学支撑的社会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显然不是由自然科学、科学技术体系所支撑的社会发展观。所以,研究科学发展观,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从一些重点社会科学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上,吸取营养。
科学发展观同我们党的先进性教育和总结执政经验、提高执政能力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当长历史时期必须正确面对,必须规划好、处理好和落实好的重大战略问题。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普适性,科学发展观甚至对当代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界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社会福利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问题,都可以提供很强的借鉴价值和借鉴意义。
科学发展观研究,需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在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长期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就,要将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在理论上、实践上在当代中国社会扎下根,必须始终坚持指导思想不动摇。
【马哲作业人与自然】推荐阅读:
马哲论文----人与自然矛盾的现实状况06-17
马哲试题06-10
马哲基础知识考研10-11
马哲论文城市化问题11-06
马哲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0-08
马哲辨析题及论述题10-14
考研政治之马哲备考方法指导08-05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哲部分简答题08-30
自然地理作业一答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