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我们的必修课(精选6篇)
1.孤独是我们的必修课 篇一
我们都是孤独的散文
终于,我从大海边返程又回到了城市里。在那个大海边,我生活了大半年,每天的生活都很简单,简单的,甚至都有些枯燥。因为淡季,所以基本也没什么旅客,偶尔来的那么一些人,也都是来问厕所的,那时我也很好奇,为什么这些出门旅行的人非得以为宾馆有公共卫生间呢?没办法,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带他们去原本就开着的自己用的房间里去上厕所。
回想了一下,那大半年的时间里我其实过的很平淡,没什么激情,记得过年那段时间,店里的人包括老板都回老家去了,就剩我一人在看着这个宾馆,连同花园一起两千多平方,晚上的确有些吓人,周围都乌漆嘛黑的,自己晚上就躲在前台里,铺一张床,然后就哪也不去了,甚至还想过,如果该死的哪天突然跳闸断电了的话,那我一定会疯的,毋庸置疑。
好在这一切都过去了,开心过,生气过,失落过,也平静过。
坐上了公交车我就来到了城里,事先我就在网上订了一间青旅的沙发床,因为便宜,订了一个星期。而且青旅人多,大家又都在一间房子里,每天就会显得热闹些,晚上大家还可以做在一起聊聊天玩玩游戏什么的。但是,我失望了,这里住的客人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女生,我算了下,算我一个的话住里面的男生也就四个,且大家每天都要上班,等回来已经九点多十点了,且都爱安静,根本没人会和你坐下来聊天和玩游戏,除了做饭的时候。就这样,先前脑补的一些美好画面也就破灭了。
不知道为什么,住在那里每天晚上都失眠,常常等到四点多才睡去,睡不着的时候,我就会去阳台听歌,看楼下的人潮。从阳台往下瞧,是一片工地,听同住在这里的小伙伴讲。这是正在建的一座商城。工地旁有一条美食街,一到凌晨人就特别多,各种夜宵大排档,人潮鼎沸,那些饭桌上的人讲话的声音在八楼我住的这里都能听到。
听他们讲,这里是这座城市夜生活最丰富的地方之一。它啊,就隐藏在这些楼层的包围里,这些晚上出没的人,都在努力忘掉白天的种种压力,借着啤酒烧烤,讲述着一个个让自己泪眼朦胧的故事。
就这么几天过去了,我认识了一个女生,她很漂亮,个子也高,眉清目秀的,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说来可笑,到如今我都不知道她几岁,叫什么名字,什么星座,每次问起她都拒绝回答。
第一次认识的时候,我依旧失眠依旧来到阳台看风景,她悄无声息地来到我身旁我都不自知,当我发现她的时候,着实吓了一跳,然后愣神地看着她,她却反问道:“怎么,你心里有鬼啊?”,没想到她声音也蛮好听的。
“哈,你也睡不着吗?”我苦笑了一下问道。
“是啊,和你一样,失眠。”,她搬来了凳子坐下。
那时我心里想,她大概心里是有什么事,才会睡不着觉的,一个亭亭玉立的女生,不该是很重视睡眠的吗,都说早睡美容对身体好。
我递给了她一瓶酒,她不喝,然后我问她:“你是有什么心事吗?”
“心事?那可多了去了,就好比这天上的星星。”,说完她抬头指向夜空,“好吧,天上现在没有星星。”,她又把头低了下来。
“就好比这万家灯火,它们也可以是星星。”,为了缓解她的失落和些许尴尬,我指了前面这些高楼大厦说道。
后来在谈话中,我知道了她是位旅人,中国所能想到的地方基本上她都去过了,一路上磕磕碰碰的,看到许多美丽的不尽相同的风景,但每次的出发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每次的旅行都是她一个人,没钱了就在当地打一阵子工,然后继续走,我问她为什么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她说她也不知道,就知道自己想这么一直走下去,后面她说,也许她是想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归属地,然后就一辈子待在那,就哪里都不去了。就像是你感应到了前世你所生活的那个地方,今生你便要去寻找到它。
我很羡慕,但也很担心,一个如花一般的姑娘家家的,一直在外面,怕她这样很不安全。但她却很乐观,也说了几起被抢劫的经历,怪心疼的。
她的出现让我有一种亲近感,也许是因为我们身上有些共同的经历吧。后来几个晚上,我们像约好了一样大半夜的在阳台各种聊天,还一起去楼下逛,说一些只有我们自己懂的话。
我们聊的最多的一个话题是孤独,我和她说:“人们都说一个人要学会享受孤独,因为只有在你一个人的时候你才会去思考,且人的一生孤独的时光是少之又少的,特别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但我想说,我活了二十年,孤独的时光未免也太多了吧。”
她说: “其实我很害怕一个人生活,每天起来发现房子里只有自己一个人,一天下来直到晚上睡觉还是自己一个人,虽然每天都在走着,去了那么多地方见过许多的人,可还是觉得有种隔离感,还是觉得只是自己一个人,这种感觉挺害怕的,但我偏偏就这么接受了,也适应了,真可笑。”
后来我说:“我想做个流浪汉,每天就这么走在路上,有的`吃就吃,没的吃就饿着,然后写写文章和诗歌,就这么一直在路上,尽情享受自己的精神生活。反正无牵无挂的,只要上天在我死的前几天给我个信就成…反正也死不了。”其实我说这话的时候是半开玩笑的,但我也没想到她会流下眼泪,这让我有点猝不及防。
“那我陪着你?你这样会很苦的,就和我一样,但是啊,我们都是幸福的,至少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她说这句话的时候还在流眼泪,但她是笑着和我说的。
“那好啊,路上也算是有人陪着了。”我也笑着对她说道,反正我们两都在彼此开着无聊的玩笑。
这个神秘的姑娘,住在大厅的帐篷里,问起她为什么住帐篷里的时候,她说是因为有一种安全感,且住帐篷里还挺浪漫的,虽然不是在星空下的草地上,也不是在大山的顶处,但还是觉得浪漫的。
令我没想到的是,某天下午我起床后,发现她的行李不见了,顿时我觉得少了什么,心慌了起来,这个曾经和我大半夜开玩笑的姑娘就这么走了,一句话都没说,毫无征兆。但好在她留了封信,让店家给我了。
信的内容:
我知道,我就这么一声不吭地走了是不对的,但我是因为怕和别人说再见,这两个字看起来没什么,但它却代表了每一次的分离,而分离往往会使人难受,所以,请一定原谅我。
这些天来谢谢你,肯陪我说说话,也为自己感到高兴,能遇到你这么一个算是有共同语言的人,这几个晚上,会成为我心里永久的回忆,它们将一直陪着我,直到我死去。
在我看来,这世上每个人其实都是孤独的,从出生那一刻起直到结束生命被埋进土里,我们的一生总会遇到很多人,会有很多次的相聚,那是欢乐的,幸福的,让每一个人都舍不得分离。这一个个美丽的孤独的个体,因为彼此都生存在这世上,才让这个世界变得热闹,变得有人情味。
你和我一样,永远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醒来,更不愿去接受这个现实,我们是可怜的,却也是幸福的,我们两个就像是在同一场梦中相遇,才会有这几个美好的夜晚。说个你不相信的事儿,其实至今为止,你是第一个在我路上认识到的,和我相处了几天的人。我想,这就够了啊,多了的话反而就变得不那么珍惜和宝贵了。
你一定要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你可以当我是不存在的,也可以当我死了,同样的,我也把你当成了上天可怜我而赐给我的一份小小的礼物,我知道,我这么做是自私的,也许还会伤了你的心,对不起。
世间有千百万种人,有千百万种相,有千百万种想法,亦有千百万种世界。
我坐在沙发上合起了这封信,呆坐良久,闭上眼睛脑子里尽是她同我一起聊天的那些晚上,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快一个星期了,我想此时的她,应该在某座城市吧,这个时候的她,在干嘛呢,我不知道,她真是奇怪,和我一样奇怪,奇怪得我现在总觉得她是我心里想出来的这么一个人,她也许就永远都没存在过,真是奇怪。
今后的每个晚上,也许我会想起当初她第一次和我认识的时候的模样,披着月光悄无声息地站到我的身旁,穿着短袖,轮廓分明,她是那么安静,双眼里充满着星辰,坐在那里,准备和你讲一晚上的故事。
写下这篇文章也真是奇怪,这篇文章看起来显得多么的无聊,但我真的喜欢啊,这是她给我的。一个陌生的姑娘,一个今天都不知道她身在何方的姑娘。
她就是眼前那些高楼大厦其中一扇窗户的星光,就这么在恍惚间离你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2.我们是略为孤独的一群人 篇二
作为同行一员,每每被朋友问到是做什么工作的,都要犹豫一下怎么跟对方解释我的工作内容。如果我说在可持续发展部门工作,对方可能会要我重复一遍“可持续发展”这个词,重复之后,要么还是茫然,要么问我是否在政府部门工作;如果我说是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对方一般会表示认同地说:你们负责捐款的吧?上次地震你们捐了多少钱啊?无论是哪种回应,都需要再耐心地解释一番我的工作内容。
我想不单是我,包括同行的一帮朋友也常常有这样的感触。我们在行业聚会上讨论得热火朝天的节能减碳,生态系统保护,垃圾回收,农民工子女小学配套,乡村移动书屋,影响力投资等话题,出了这个圈子跟别人说起来,常常被冠上了“高大上”的标签。在职业环境上来说,我们常常是显得略为孤独的一群人。
3.我们拥有同样的孤独诗歌 篇三
那年冬天,雪下了一遍又一遍
你站在门前眺望
我以为你是在等我
你说,假装眺望,只是不想让别人知道你的孤独
第二年冬天,还是那场雪
你依然站在门前
我知道你不是在等我
因为你曾说,只是不想让别人知道你的孤独
今年冬天,我看到了你说的.千堆雪
而现在,是我站在门前
我不需要假装眺望
因为很多人,都知道我的孤独
你还是走了,留下一整个冬天
等你连背影都散成了雪花
我仿佛听见你说,你是真的在等我
我急忙的翻找着记忆
却发现,找不到你等我的那个冬天
所谓孤独,只是我们谁都不肯原谅自己
等你真正走了,我才发现,原来天边就是眼前
你知道吗,我终于明白你的孤独
因为你走了,我也会离开
4.七夕夜让我们学会承受孤独的作文 篇四
鹊桥再度架起,重逢是否有期?
千百年前,写在两颗星星上的爱情,竟然如此久远而绵长,即使穷尽人间仰望的目光,用尽人间亿万条殷红的丝线,也串缀不起这流离人间的古老的情殇。
落在春天枝头的喜鹊,怎么也不会想起会在秋天竟与一个故事发生关系,更不会想起会一个清凉的夜晚用自己灵巧的燕翼,为一对有情人搭成一座桥梁,让一年一度的遥望化作天街的泪珠,打湿孤独人单薄的行衣。
碧海青天,爱情只是隔着一条河的距离,而相思却是一条长长的线,从混沌之初,一直到现在,将无数个黑夜串起,却总也兑现不了幸福的期许。爱情,如一只裹在丝茧里的蛹,用痛苦的挣扎为灵魂舞蹈。
没有爱情的日子里,爱情是一个美丽的花环,总是用无数个美好的想象编织着青春的光艳。而拥有爱情的日子,才知道世界上有一种情感,竟然能够让人用一生的泪水去为心梦舔伤。
相遇是故事美丽的开端,而相离却成为惨痛的结局,那些挥之不去的往事,竟如这浩瀚的星空,点点闪烁的,不是璀璨的微笑,而是盈盈的泪光,它们落在七夕的枕边,湿了一段段相思,瘦了一个个梦境。
自喜鹊消失的那一刻,蝉声渐渐变得清凉,情感如脆弱的.玻璃,稍微一碰便罩不住火焰的温度。这夜,总有一些人在窗外徘徊,也总有一些人在窗内忧郁。失眠的黑夜在一个人的灵魂里唱歌,爱情在鹊桥引领的路上踯躅。还有一些发霉的誓言,躺在阴暗的角落里,等待青苔爬满自己的身体。而乞巧的夜啊,除了天街落入眼里的几滴泪珠,还剩下些什么?夜幕下,一群荒诞的情感躲在暧昧的灯光里,唱着清冷河湾孤寂的歌。这夜呵,还有几个人相信爱情,还有几个人拥有坚贞?
一个节日,只是一个故事而已,并没有实质的情感,我们完全可以不去相信它的高贵,而我们应该相信并尊重自己的生命。爱情是我们生活中的灯,总是照亮我孤独的心灵。一些美好的往事是夜空里挥洒不去的思绪,总是在万籁无声时响起,用缠绵悱恻的语言诉说着一段美丽的相遇。
有风吹来时,我看见有人把自己裹紧,在习惯了的黑夜中,让血液在沉静的夜阑里冲撞。今夜天街没有哭泣,天空一片明净,星光跌落的枝头,只有叶子摇晃,没有果实坠落。
看着孤独走进一些灵魂,在恍惚的时间里陷入困顿,情感是一团迷雾,没有人能够看清它的颜色和模样。也许所有的快乐会变成一种无奈的回忆,也许所有的苦楚都会因思念而成为伤痕,而我们为什么不把泪水藏进心里,让沉默写满诗章?
5.孤独是我们的必修课 篇五
给我们自己:50岁就开始准备,从害怕孤独到学习享受孤独
作者:
来源:《金色年代》2012年第06期
很多人担心孤独终老。以现在的家庭架构来看,这种可能性很大。与其担心着老来孤独,不如从中年起就做一些准备。
一、避免孤独
构建坚实的生活秩序:“老伴、老友、老窝、老底儿”——这是姜昆先生提倡的人到老年要珍惜“四老”。有老伴相依为命,老来的孤独会少些,人应该在中年时为老年做储备,好好珍惜你的老伴,两个人保持精神的沟通,重视养生,争取都长寿;和老伴好好建设你们的“老窝”,让家里温馨舒适;活了大半辈子,总有三五知己,隔三差五见见面聊聊心里话;除了“老友”,最好还交往一些年轻的朋友;从5 0岁或更早就做好老年生活和养老的财务准备,心里有底,无后顾之忧,拿出一些钱用于享受生活,相对来说,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就会减少。
构建外界的精神依托:帮助别人最快乐。很多被孤独感打败的老人岁数不大,身体不一定很不好,生活也不一定很困难,多数是因为自己不再有价值感,觉得人生已经百无聊赖。另一方面,有的老人在路口义务指路,有的在公交车站维持秩序,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帮助别人最快乐。”退休后找到某些力所能及、能够帮助别人的事情去做,会让你内心产生巨大的价值感。
二、排遣孤独
老伴、老友可能逝去,老窝可能剩你一个人,老底也可能不多,身体状况可能让你难以出去帮助别人,但你仍可以不孤苦无依。
培养兴趣,不光要“动”,也要“静”。除了唱歌跳舞、和朋友聚会那些“热闹”的爱好外,你一定要培养一些安静的、可以独自静享的爱好:如果你从小就有读书的习惯,书籍会展开一个丰富的世界。如果以前没有,也可以从退休后培养兴趣,由浅入深,读读书、写写字,此外,还可以听广播、看电视、养花、养鱼、上网、缝纫、烹饪、做手工、搞收藏、整理照片、听音乐、制作家谱……动静结合,构建自己丰富的业余生活。
有意识培养自理能力,不要太依赖另一半。几十年的家庭生活使夫妻俩各有分工。通常来说总会有一个人先走,所以在刚刚退休时,两个人都应该有意识地全面了解家务事,都有自理能力,一旦一方生病了或者先走了,另一个人不至于生活全面崩溃。真正到了孤独境地,自己先要有个正常生活秩序,而不是完全崩溃,相对来说比较好渡过难关。
龙源期刊网 http://.cn
6.孤独是我们的必修课 篇六
即使调侃“我发现我是村里面最壮的小伙子,有这个(迎战)责任”,但《独唱团》的夭折、韩三篇、方韩大战,那3年的各种经历共同证明,发声——包括写作、做杂志,变得成本过高。
《后会无期》似乎成为韩寒的一种解决方案,他转换赛道,正如他曾经在博客里写的那样,“我会飞出你们的射程。”
“公知”“先锋”“青年领袖”等标签的背后,韩寒努力地像常人一样享受生活。从带着《独唱团》原班人马办起新杂志《一个》到CTCC天马站比赛夺冠,他结婚、生子、赛车,“每天都只有一张照片,一篇文字,一个问题和他的答案。但也只是一枚碎片”。
跌落神坛之后,韩寒依旧是这个社会为数不多的清醒者之一。
而当三十而立的韩寒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担当,转而又彻底崩塌,重新开始另一段文化使命,逐渐走向成熟的韩寒,为这个同质化的时代留下了怎样的注脚?
郭敬明成功学与“公知韩寒”的会师:不是每个人都能安然活在时代边缘
关于韩寒,常有一个争论——韩寒的经历,究竟有没有普遍意义?
现在想来,当年对“韩寒现象”的讨论抑或批判实则是“80后”登上历史舞台的一次预演。那时的韩寒退学,出版《三重门》,从此“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与此同时,他的同龄人在做些什么?
在21世纪的头几年,令韩寒崭露头角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仍然红火,当时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喜欢训斥学生的一句话是“韩寒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但这也阻止不了人人都怀着成为下一个韩寒的梦。
郭敬明也是其中一个。
他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学少年,拿到了《萌芽》寄来的复赛通知,来到上海,“那个像海上花一样漂浮游移而又色彩绚烂的城市”。
某种程度上,上海塑造了现在的郭敬明:“你只要在这个城市很成功,没有人care你来自哪里,别人排斥你可能是因为你的地位、收入、在社会上所处的层级。它很现实、很冷漠,但同时你也不得不承认它很公平。”
商业与权力互相借力、各种明暗规则横行、成功至上的时代,郭敬明如鱼得水。《小时代》制片人安晓芬透露:很多本来是该由片方出面与政府协商的事,郭敬明凭一己之力也获得了支持,甚至有场戏需要封锁上海的延安路高架桥,也做到了。
“是各种合力造就了他,他赶上这么一个时代,其实他自己什么都不是。”反对者这句话有点狠。在《小时代》里,郭敬明也表达了相似的意思:这是匕首般锋利的冷漠时代……我们躺在自己的小小被窝里,我们微茫得几乎什么都不是。
自认微茫者却敏感于规则。在娱乐至上的气氛里,郭敬明把电影、电视等其它媒介的创意移植到纸媒,对青春文学进行偶像剧式的视觉包装,也非常注重对旗下作家时尚外形的打造,不仅卖字,也卖脸。他搞起“文学之新”选秀,旗下的作者穿着晚礼服,在豪华如宫殿般的酒店里拍艺术照,以飨粉丝。
郭敬明最终成为市场上的赢家。新概念15年,80后写作、青春文学这些词语反复被人提起,伴随着当事人的成长和变化——韩寒变身赛车手和意见领袖,张悦然主编一本纯文学杂志,更多没有被记住名字的80后作者各归各位,与文学梦渐行渐远。
只出版一期的《独唱团》夭折了,可《最小说》依然畅销,这也许就是这两个80后的区别。
在韩寒和郭敬明的18岁出走之后,那些像洪流一样数量凶猛的年轻人也在这10年里毕业、求职、娶妻、生子。一个个叛逆少年变成温和的中年人,在街头大声唱歌的人现在安静地坐在桌角。
从《后会无期》到《小时代》,这是韩寒和郭敬明的又一次精神会师。他们的电影趣味和审美如此不同。但作为两位中国80后代表,又有着耐人寻味的殊途同归。
他们的战争也许会持续一辈子,但无论情愿与否,他们都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个象征性符号。
“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年轻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风,遍体鳞伤,才知道自己是草。”这是《艋舺》的台词。拒绝时代是有难度的事,不是每个人都有安然活在大时代边上的才华——
“别把韩寒看得太重,他不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也不是和规则战斗的人。但也别把韩寒看得太轻,他的嬉笑怒骂不是油嘴滑舌,也不是故作姿态。他有着轻巧的动机——好玩,但又有着重要的价值——他最本质的身份就是个人。”一家媒体如是说。
韩寒曾有不签售、不讲座、不剪彩、不参加演出等“12不”,但我们依然看过他为华硕电脑拍的“爱梦想,做自己,我是韩寒”,以及“我不是什么旗手,不是谁的代言,我是韩寒,我只代表我自己”的标榜自我的广告——尽管他曾为涉及商业活动而“谢罪大家”:“我已经很多天都失眠不安,这么多年难得和大家交流一次还要染上商业色彩,真的对不起大家。”
在《壹周立波秀》现场,周立波问:“韩寒,你写文章是为个人还是为社会?”韩寒咬着手指思考片刻,“一个人,只要确定他不是反人类反社会的,那么他为个人也就是为社会。”
知名媒体人许知远这么评价风头强劲的韩寒:“一个聪明的青年人,说出了一些真话,他就让这个时代的神经震颤不已。与其说这是韩寒的胜利,不如说是庸众的胜利,或是整个民族的失败。”
韩寒觉得许知远说的是对的,“我特别理解他说的所有东西”。
任何聪明都不能超越时代。让时光倒转近80年,巴金也在韩寒这个年龄。写文章抨击时事的时候,也是凭藉少年的直觉、热情和理想,其锐利却不输于韩寒前些年的杂文。
巴金只是那个时代的文学群星中的一颗,韩寒却似乎是今日广大青年中的孤独标杆。或许有人同样取得了商业价值上的成功,如郭敬明,但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的复杂影响力,再也没有人能超越在“公民”领域内“三十而立”的韩寒。
这究竟揭示了他的某种特异素质,还是我们时代的病症?
朴树、窦唯们的平凡之路
我们都爱过朴树,爱过窦唯、何勇,爱过“同桌的你”高晓松。那是一个白衣飘飘的纯情年代,是一个“妈妈我恶心”的反叛年代,是一个“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垃圾场”的摇滚岁月。“男孩”和我们的热烈的青春和我们的激情、梦想紧密生活在一起,是我们心中永恒不灭的精神旗帜。
□方言
摇滚异类:朴树的活着
2001年,记者正在一个小城读中学。《妈妈,我恶心》、《活着》密密麻麻的抄在歌词本上。我们亲切的称他为“小朴”,他如游吟的歌声成为一个16岁少年“反叛”的所有依据。
那个时候是他的第一张专辑《我去2000年》出版的第三年,从北京上海到偏远县城,所有的文艺青年以留着朴树的发型为荣。
第一张专辑出版,朴树26岁。一年之内,卖了30万张。2000年央视春晚导演组指名要朴树和《白桦林》。朴树不去,说就烦春晚这类主旋律的东西,何况还要假唱。2003年11月,第二张专辑《生如夏花》上市。几乎拿遍所有奖项,演出身价是国内前三名。
52个城市的巡演彻底摧毁了朴树。一段时间内,他称呼一切人都是“大傻×”,包括自己。各色人等不厌其烦地对他讲:千万不要伤害自己,如果你把今天晚上熬过去,明天早上你会发现完全不一样,你昨天晚上想的是不对的……
以后十年,朴树拒绝写歌,十年抑郁症在家。曾经天作之合的女友周迅和他分手。听说他伤心欲绝,听说他靠啃老维生,听说写不出歌词、唱不出歌。豆瓣上有个小组,“阻止朴树像贾宏声一样自杀”。
接下来就是2014年,朴树为韩寒的《后会无期》写主题曲,唱出《平凡之路》,复出,回到娱乐版面——诉说的故事却不再是“恶心”,而是“平凡才是唯一的归宿”——朴树结婚了,变成丈夫和男人,朴树需要养家。
高晓松:青春、爱情、荷尔蒙
高晓松现在是个胖子。与他有关的最多的新闻是他娶了一个80后的小娇妻,然后又和人离了婚;他在《快乐女声》做评委,非要捧一个叫曾轶可的女生;他做了一个唾沫横飞的《晓说》,像个话唠,整天调侃自己的肚子和大长腿。
高晓松1988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后退学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94年出版《校园民谣》、1996年个人作品集《青春无悔》,声名大噪;曾创立了规模最大的国内唱片公司太合麦田。
高晓松爷爷高景德曾是清华大学校长,外公是深圳大学的创办者,母亲、舅舅皆为清华教授。高晓松有一个被安排好的一条路,上清华,然后去国外读博士。20岁左右高晓松从清华退了学,组乐队,去海南、厦门流浪。
“我不要这样的家庭,不要在清华读书,至于要什么,去路上找吧!我年轻时候一直在以各种方式反抗生活。总想踹生活两脚。”在厦门他流浪,爱上姑娘,失恋,偷窃,身无分文,和流浪汉住在一起。年少时的高晓松几乎干了所有“违法乱纪”的事情。
2011年,高晓松酒驾被抓,老老实实的写了道歉信,把半年刑期全程坐满。在看守所里读马尔克斯,将其80岁著作的小说翻译成《昔年种柳》。
青春、爱情、荷尔蒙,生活都会一一收回。“我写过《杀了她喂猪》,是重金属风格,还有《彼得堡遗书》。年轻时候,我是内心柔软,外表狰狞;现在的我,内心狰狞,外表柔软,正好反了过来。”
高晓松这么解释男孩老去,“我们在年轻时谈的未来不是真的未来,那都是梦想或者欲望。只有老到现在,被生活打得节节败退后,你才能清楚知道什么是未来。 ”
发福的窦唯与何勇:
男孩是一种精神
廖一梅在文章里这么写道:“有那么几年,我常常在出租车里听到何勇的《钟鼓楼》。他写过‘我的舌头就是美味佳肴,任你品尝’,他出现的场合便要疯狂起来乱作一团,后来不再唱歌说不想被人利用,后来得了抑郁症差点烧了家里的房子,因为吃药而变胖……”
廖一梅看着身边一个个叛逆少年变成温和的中年人,她那曾经是著名愤青的丈夫在毕业后还被学校给了记过处分,现在也稳重、宽容,是受人尊敬的导演,被人称为“老师”。
窦唯烧车的事,勾起了孟京辉的愤青情结,手里的报纸晃得“哗哗”响,大声宣称:“音乐圈的人组织签名声援了吗?为什么不?”现在不再有愤青了,大家都很冷静理智,崔健发表的声明是经过律师修改的,措辞十分主流,何勇也是。
我们都喜欢窦唯,关于他的记忆与我们那热烈的青春有关,那个热爱摇滚,热爱激情,热爱梦想的时代。黑豹时期的歌大家人人会唱,后来的《黑梦》也是人手一盘。
但是如今的窦唯只出现的八卦的头条,在美容院和发型屋的八卦杂志上,我们一次次地看到窦唯的消息:作为王菲的前夫,当年的著名情事的男主角,他落寞、发胖,他没钱,第二任妻子指责他不抚养孩子。
【孤独是我们的必修课】推荐阅读:
阅读是一种孤独作文600字11-07
孤独是一种病六年级作文700字07-23
感悟孤独的美文欣赏:最孤独的时刻10-12
个人的孤独散文10-18
作文 我们是不可战胜的!06-30
您的宝贵意见是我们07-30
《海浪是我们的朋友》教案09-16
我们的青春是奋斗作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