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教学中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2024-09-24

浅谈科学教学中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共11篇)

1.浅谈科学教学中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一

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青海省平安县教育督导室 刘生梅

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综合能力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观察的活动。在观察和实验的探究实践活动中,观察是实验的基础,因为在探究自然事物的活动中,首先要在认真观察周围常见事物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然后经过思考,再通过实验验证,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在实验的过程中,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又伴随着实验的每个细节,才能得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培养,值得所有科学教师重视。

一、有效运用观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材的内容中,重点培养观察能力课占总课数的40%。这说明在低年级实验教材中培养观察能力的内容比例是占首位的。如:观察植物(叶、花、根、茎)的外部形态;观察动物(鱼、蚂蚁、鸽子、兔、蚕宝宝)的外部形态和生活方式;观察天气变化(晴、阴、雨、雪等)和四季特征;观察光和影的变化并根据太阳辨认方向;观察水和空气的物理性质等等,都是以培养观察能力为重点的教材内容。因此,通过具体的教材内容进行正确的观察方法的训练,观察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备足典型的观察材料,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观察的机会

充足的材料有利于分组观察,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观察的机会,更好地认识自然事物;典型的观察材料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观察,找出其特征;新颖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乐于观察、主动探究的情绪,全面认识自然事物的特征。

为儿童准备充足、典型、新颖的观察材料,是保证儿童有意观察、主动探究自然事物的基础条件。例如,在上《蚂蚁》这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放大镜、蚂蚁及一些辅助材料,放手让学生分组去自由地观察研究他感兴趣的问题。学生们面对昆虫盒里放的蚂蚁和放大镜,忍不住地用手去拨弄拨弄,用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观察,自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了。这时,我也不时地加入各小组的探究活动,让他们感觉到教师也是他们研究活动中的一份子。这时,还需要教师用眼睛和耳朵关注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要敏锐地注意到哪个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等帮助他们开展有时效性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训练学生运用感官感知事物的能力,掌握观察方法

按照新课标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即用眼、耳、鼻、舌、手(皮肤)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训练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不但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用各种感官进行正确的观察的方法。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不到较好地培养,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也非常的重要,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就要 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怎样才能使学生观有法、察有序呢?

“观有法”是指方法而言,是指学生用感官去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怎样去观察?观察重点是什么?运用哪种具体方法?“察有序”是指观察的先后顺序,即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观察中比较什么,观察后讨论什么,总结什么。在低年级科学教学中,结合教材的观察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种观察方法:一是从整体到部分的有序观察;二是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如讲《水中的鱼》一课,要培养学生“把整体分成部分按顺序地观察”的方法。学生看到金鱼后,对它美丽的颜色很感兴趣,教师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提问:“金鱼美丽吗?你喜欢吗?它为什么会在水里游?”这时教师及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的观察轨道上来:“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噢!是用眼睛看到的,再仔细看看,鱼的身体像什么形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观察的重点上来。接着引导学生按顺序地观察:“鱼的身体分几部分?每部分上都长有什么?你能按从前往后的顺序观察吗?”这样观察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步骤具体,方法适宜,学生按教师提出的问题有顺序地观察,从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对有些自然事物的研究,在观察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它的特征。在低年级科学教学中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来认识事物,是学生认识的又一方法。如认识《水》的显著特征时,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去观察,先让学生用感官(眼、鼻、舌)感知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是透明的,再把水与酒 精、汽油、醋、牛奶、盐水、糖水等用一看、二闻、三尝的方法进行比较,区别水与其它液体的不同之处。

以上是培养低年级学生通过感官进行观察认识自然事物的主要方法,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识规律,但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反复练习应用,才能正确掌握,使观察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四、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是获取知识的前提,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低年级的小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让他们亲自去接触自然界中的事物,凡是能观察到的教材内容都让他们亲自去看、去听、去摸、去感受,积极为他们创造观察的条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除了教材上要求观察的材料以外,还可以找些当地常见的、学生熟悉的实物观察。以此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引导他们在兴致勃勃的情绪中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得到能力的培养。如教《奇妙的树叶》一课时,师生共同采集各种植物的叶子,课堂上,通过让学生“给叶子找妈妈”的游戏,认识这些叶子都是什么植物的叶,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观察这些叶的形状像什么,比较这些叶有什么不同。学生学习兴致盎然,不但认识了教材中的几种叶形,还认识了当地一些常见植物的叶子。

五、适时引导,提高学生观察的实效

观察不是随意的看,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观察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只有目的明确,才能“有 的放矢”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对象上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情绪性明显,注意力常集中到次要的或与观察不相关的方面去,有些同学甚至以为观察是玩耍,因此,观察前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范围和观察重点。比如教《认识水》一课,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感知训练,教师要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正确方法,如怎样闻气味、尝味道等。所以,观察目的明确,观察重点突出,就能避免学生在观察中偏离观察内容,提高观察效率。

科学课上,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呢?教师的作用不是告诉,更不是灌输,而是帮助,是引导,引导学生把研讨朝中心问题方向靠。教师要处在中立的立场上为孩子们服务,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谁对,谁错,要引导学生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的发言是可靠的,教师可把获得大多数同意的观点写在黑板上,即使是“错误的观点”。如当堂课没材料,没实验证明它的错误,教师可在下一节课带些会产生矛盾的材料,再次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研究,用事实说话,促使学生认清事实和概念,澄清错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如在上《空气是什么样子的》时,证明粉笔、土壤等物体是否也有空气,当学生将物体放入水中兴奋地说:“我看到空气了!我看到空气了!”这时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说法,引导学生明确空气是看不到的,我们只是看到水中有气泡,来证明空气的存在。这样学生就能在日后的观察活动中,自然地会用事实说话。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低年级培养观察能力的基本要求,是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的,通过教学实践是能够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但也要充分认识到,低年级观察能力的培养任务是艰巨的,一种基本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反复进行训练、运用才能形成的。通过科学教学,让低年级熟练地掌握科学探究中最基本的观察技能,为今后中高年级学习科学课打下坚实的基础,是需任课教师不断努力的。我们今后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对这个研究课题进行研讨、探究、实践,不断提高自科学课的教学质量。

2.浅谈科学教学中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二

一、围绕实验目的,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定向性

实验中的观察, 都要有一定的目的。只有有目的地观察, 才能深入、细致、有效。因此, 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围绕实验目的, 积极运用心理学中的“注意”规律, 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向正确的轨道。“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客观研究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培养观察能力的定向性就是要强化“有意识的注意”, 尽量减弱“无意识注意”的影响, 使观察有明确的目的。例如, 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 教师除了要交待学生如何操作外, 还应指导学生如何观察, 观察哪几个地方, 然后教师再进行操作, 使学生通过对该实验的仪器、药品、操作和现象的观察, 掌握氢气有关还原性的知识和做该实验必须要注意的地方。

二、严格操作规程,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序性

观察能力的有序性是指实验操作要有一定的顺序。这个顺序限, 知识更新又是如此之快, 已经掌握的知识会很快地过时, 人们不得不终生学习。提取有用信息, 搜集、整理的能力才是立足于高科技信息时代的根本。因而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评价标准, 从知识转向了能力, 即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此外, 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习惯、方法等与语文学习效果有十分密切关系的非智力因素也进入了评估范围。

3. 评价处理赏识化

评价要充分考虑到激励功能, 赋予分数更多的内涵, 让评价手段真正发挥促进作用。尤其是日常性评价应有一定的弹性, 对不同天赋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应以学生的起点为参照, 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 凡是学生有进步, 或有创意, 或态度认真, 或思想方法科学, 可突破规定的分数, 同时让学生通过分数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三、新型评价的三维标准

其实课改的目的在于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 根本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水平、思想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学生, 其学习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1. 是否勤学、乐学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评价学习兴趣, 会使学生的“劳动”得到尊重, 因而能强化其学习动机, 激发其学习热情, 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语文学习的信心。

具体评价标准为:在平时的学习情境中, 能否形成乐于观察、广泛阅读、认真积累的意识和习惯;能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 勤恳学习, 如终如一。

2. 是否学会、会学

●周晓娟

的编排首先必须注意到知识本身的逻辑性, 只有依据知识的前后顺序, 顺理成章进行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编排, 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反之就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例如在“温度的测量”中我们为了说明不能利用人体感觉, 必须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道理, 安排了这样一个实验:取三盆温度不同的水, 请一个同学将左手浸在热水中、右手浸在冷水中, 停顿片刻后将双手同时浸入温水中, 则学生会感到左手浸在冷水中, 右手浸在热水中。对同一盆水双手的感觉都不一样, 这就清楚地说明了单凭人体直觉是无法测量温度的。但是如果把实验顺序编排错了, 开始将双手浸入温水中, 经过一段时间后, 左、右手分别浸入热水和冷水中, 学生就能得出左手浸在热水中, 右手浸在冷水中的正确判断, 这样就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又比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需要进行如下实验操作: (1) 取3支试管, 编号并各注入2毫升淀粉溶液; (2) 向各试管注入1毫升淀粉酶溶液, 摇匀后, 再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冰块、沸水和37℃水中维持温度5分钟; (3) 向各试管滴入1滴碘液; (4) 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冰块、沸水和37℃水中维持温度5分钟; (5) 观察实验现象。其实验操作步骤最合理的顺序为: (1) → (4) → (2) → (3) → (5) 。可见实验操作的顺序, 也是不能随意排列的。其次, 在编排操作原理时, 还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实验操作的设计要符合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顺序,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以逐步提高。

三、运用对比手段,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敏锐性

观察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但是由于观察只能起到接受信息的作用, 人脑接受到的各种信息中, 既有本质的有用信息, 也有大量非本质的无用的信息, 必须对它们进行筛选、加工。抽取其本质的可用的部分, 这就要求观察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种敏锐的

中职语文学习评价要全面顾及社会发展、学生个体的成长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要以就业为导向。语文基础知识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学会人际交往、提高人文素质、完善职业素养的基础, 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 起着奠基作用。

具体评价标准为:能否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与需求选择阅读内容, 提取信息, 获取感受;是否具有日常应用文和职业岗位专业文书的写作知识和能力;能否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 切合职业语境的表达需要, 恰当、得体地进行口语交际;能否在职业交际中具有思维与表达的连贯性、清晰性和缜密性;在日常的学习中是否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 能否主动接受新知识, 概括事物的规律性。

3. 是否能学、善学

评价本身对学生学习起着导向的作用, 在创新社会到来之际, 新型的学习评价标准要充分体现创新理念,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思维空间, 创新的羽翼才能振翅高飞。

具体评价标准为:学生在进行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的同时, 能否形成独立人格的塑造, 能否打破传统思维习惯, 大胆提出问题, 发表不同见解, 尤其是开拓、创造性见解;能否勤搜集信息, 在感悟、模仿的基础上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自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自身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中职语文学习评价标准就应该体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目标, 综合学生们在学习中的各方面表现, 既考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 也重视他们在读、写、听、说这些能力训练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 为学生营造一个好学向上的氛围, 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为今后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观察力, 学生往往不是一开始就具备的, 需要我们运用多种方法加以培养锻炼。科学实验教学中较常使用的比较法, 特别是对比这种手段, 对同一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 比较其异同, 将能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抓住事物的本质, 实验时可以用对比手段来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敏锐性的培养。同时, 实验室中做实验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但学生学习的课堂决不单纯是实验室, 还应包括日常生活这个大课堂。所以我们还应常常让学生把实验现象与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感性认识进行比较, 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中探索事物的本质。例如, 在讲授“大气的压强”而做“水杯—硬纸片”实验时, 我们首先让学生根据日常经验猜想硬纸片会不会掉下来, 再演示这个实验。当学生看到硬纸片不会掉下来时, 无不感到新奇有趣, 我们因势利导让学生分析硬纸片为什么会与日常经验相违背不掉下来, 再引导学生分析如果杯里只盛少量水或没有水时硬纸片会不会掉下来, 如果虽有满杯水, 但用小刀片把硬纸与杯口接触处撬开一个小口子, 硬纸片会不会掉下来, 再进行演示, 使学生对大气压强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然后又让学生思考实验与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比较相似。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有的学生说钢笔吸墨水就是大气压强把墨水压进钢笔的;有的学生说茶壶盖上有个小孔就是为了让空气进去以便让壶内的水倒出, 等等。通过学生的讨论, 使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宽, 为今后能敏锐、细致、深入地观察周围一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 对于那些现象不甚明显的实验, 还可用多媒体等现代的电教手段, 化静为动, 化小为大, 这对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敏锐性是大有裨益的。

四、创造实验条件,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全面性

提高观察能力并非教学的目的和归宿, 而是要通过观察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概念。因此, 必须运用变式观察, 即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情况加以观察, 这就要提高全面的观察力。例如, 在讲授“沸腾”时做了如下实验:在大烧杯中放一盛水的小试管, 用酒精灯加热烧杯, 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量烧杯和试管中的水温, 待烧杯和试管中的水温都达到100℃时, 同学们观察发现大烧杯中的水不断地沸腾, 而试管中的水温虽为100℃, 却并没有沸腾, 这个实验反映了液体沸腾和热传递产生的条件:液体温度必须达到沸点, 沸点后还必须继续吸热才能沸腾, 发生热传递必须有温度差。这就改变了学生头脑中的达到沸点就能沸腾这一片面认识。这种用创造实验条件, 让学生全面观察实验现象形成正确概念的方法是科学教学中必须提倡的。又比如, 在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 只知看那美丽的、光亮的火星四射, 顾不得感知过程中在放热, 也没看到容器底有少量的水或细沙, 更不理会生成物的色、态。那么, 虽经一番观察, 却不能形成完整的燃烧概念, 对四氧化三铁的色态也不能描述。若此时叫学生自己亲自进行物质的燃烧实验时, 就会出现被烫伤事故或仪器炸裂等事故。而这种概念掌握不好和操作技能不高形成的原因, 就是不能系统地进行全面性的观察, 是观察能力薄弱的表现。

总之, 实验所提供的大量丰富的素材靠观察来获取。在科学实验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定向性、有序性、敏锐性、全面性, 会对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语境与英语教学中语用

能力的培养●俞芳芳

摘要:语境是现代语言学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不同的语言学家对语境有不同的论述, 但一般来说, 上下文、交际情景以及社会文化构成了语境的基本因素。语境理论对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及研究价值。

关键词:语境;语用学;英语;教学

语境因素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 特别是背景知识和情景知识在语用学的分析中有重要的作用。语境是语言交际中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的语言交际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受环境的制约影响。语境是语用的基础, 语境对语用起制约作用, 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实现和练习语言形式, 才能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语境

1923年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里诺夫斯基提出情景语境的概念, 认为交际环境对于语言交际来说是不能缺少的部分。他区别了三种类型的情景语境: (1) 言语与身体活动相互联系的情景; (2) 叙述情景; (3) 言语被用于填补言语真空的情景———“寒暄交际”。韩礼德将语境因素归纳为三个部分:场境、交际者和交际方式。也就是说语境涉及交际的时间、场合、当时的社会、文化及政治背景, 与交际相关的人物和他们在交际推理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 以及交际者的面部表情、身势语等诸多内容。海姆斯把语境因素概括为SPEAKING, 即以下八个方面:S—背景、场景 (setting and scene) ;P—参与者 (participants) ;E—目的、结果 (end) ;A—信息的形式与内容 (act sequence) ;K—传递信息的方式 (key) ;I—使用何种语言、方言 (instrumentalities) ;N—在多种情况下应遵守的规范 (norms) ;G—体载类型 (genres) 。

二、语境的功能

1. 制约功能

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总是在一定语境中进行的, 总得以一定语境作为依靠, 这就决定了语言运用必须依赖语境。这种依赖性表现为语言语境对语言运用具有制约作用, 也就是说, 语料的选择和语言运用方法的选择都要受特定语境的制约。这种制约作用要求语言运用者具有相应的适应能力。

2. 解释功能

语境的解释功能主要表现为对某些句素的实际含意作出解释。这是因为一些句素除了词汇意义外, 还隐含着一定语境意义。

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隐含着不同的言语行为主体。所谓制约功能是对发话人而言的, 发话人选择什么样的话语是由具体的言语和非言语环境决定的, 而解释功能则是对受话人而言的。一定的话语只有依据相应的语境才能得到解释。

三、英语学习中的语境

语境是语用的基础, 语境对语用起制约作用, 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实现和练习语言形式, 才能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在学习中我们会碰到各种各样的语用。英语阅读是一项复杂的书面交际活动, 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语境, 不同的语境带来不同的语义, 离开了具体的语境, 理解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如, The United States has now set up a loneliness industry.所谓loneliness industry指的是美国社会福利的一部分。由于缺少对西方社会的了解, 我们会将自己的社会文化套用到英语文化中。因此, 语境可以帮助排除歧义和语义模糊的现象,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同时大量的阅读能帮助我们了解英语文化, 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化语境。对语境的认识, 特别是对文化语境的认知, 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语境理解的学习和理解, 使听力理解变得更容易。如We shall cover TPND on your order.TPND是偷窃, 提货不着险。只有懂得cover在商务英语中的意义, 我们才能迅速反应, 听得明白。

3.浅谈科学教学中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 观察能力 观察方法 培养途径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人的智力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开端,是一种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主动摄取感知材料的活动。

伟大的科学家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谈及他为什么能作出如此大的贡献的原因时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发觉那些在时间上极易消逝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仔细观察能力上,我是超过中等水平人的。”从无数科学家成功的例子中,可以发现观察是科学家研究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理性思维形成的基础。中学生具备敏锐、精细的观察力是学好科学知识必备的良好素质。观察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本来不易掌握的知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有观察能力的学生,绝对不会是一个成绩落后或文理不通的学生。因此,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一、 明确观察目的

观察是带有指向性的,观察目的明确,目标清楚,观察才能抓住重点,注意力才能集中到有关的观察对象,获得丰富的感知材料,从而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由于青少年的知觉常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因此观察往往从好奇心出发,容易浮光掠影或者被新奇的但不是重点的现象所吸引,从而忽略实验的主要方面。所以必须对学生的观察加以引导,明确观察目的,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事物或事物的重要方面,排除次要事物的干扰,从而收到理想的观察效果。例如: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讲氧气的化学性质时,要求学生观察的是磷和氧气反应的条件、反应的现象和生成物的性质及状态。而在讲质量守恒定律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观察的是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否变化。同一个实验在不同的观察要求下会有不同的观察重点,因此在观察时要教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以尽量达到预想的观察效果。

二、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乐意接受观察的具体要求。激发兴趣可以通过设疑、引入竞争 、趣化知识等方法去实施。激发兴趣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观察加以引导,明确观察目的。如学习“叶的形态”时,教师取出盆栽的夹竹桃、大叶黄杨、天竺葵,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三盆植物叶片的生长情况,然后指出夹竹桃叶是轮生,大叶黄杨的叶是对生,天竺葵的叶是互生。再要求学生观察夹竹桃上下两轮叶片生长的特点,并分析这种生长特点对植物生长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观察户外植物叶片的着生情况。这样会引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根据学习心理特点分析,各种直观材料和教具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如观察树上的节瘤、叶片结构等。久而久之还会养成对周围事物与环境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激发兴趣,引导观察,不但使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而且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掌握观察要点,学会观察方法

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可解一生之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在观察活动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1.比较观察法

比较就是在观察中区分客体,确定客体的异同、从而促进思维活动。观察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比较观察。由于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总是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因此总有可比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各种现象分析比较,要善于在相同事物和现象中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不同事物和现象中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如将近似的同一属性的生物进行比较,就能从相同中探微殊。人们平时往往把杨柳相提并论,习惯把柳树叫杨树,实际上杨和柳是同科异属的两类植物。杨的花苞尖端,雄蕊众多;柳的花苞全绿,雄蕊仅2~3枚。另外,杨枝硬挺,柳枝细且垂,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差异。再如观察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以及比较两表的构造、最小刻度及实验操作的异同点,通过这样比较后就能让学生获得更直观明了的认识。比较观察能较为容易地找出事物间的差异。

2.顺序观察法

顺序观察是指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要按顺序观察。一般的观察顺序为,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前到后、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等,应按照一定排列顺序进行观察。如对动物体的观察,应先看外部形态,再看内部结构。观察外部形态时应先看上后看下,先看前再看后。观察内部结构时应按每个系统的顺序进行。有条理地观察便于输入信息的加工与贮存,提高感知效率。例如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实验观察顺序为:①先观察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再确定电源电压,电源电压应略高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②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及它们的量程和最小刻度③观察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流和最大阻值;④按要求连接电路前电键是否断开,滑动变阻器是否滑在阻值最大位置;⑤电压表是否并联小灯泡,两端量程是否选得合适;⑥电流表是否串联在电路中,量程是否选得合适;⑦实验开始时,闭合电键调节滑动变阻器,重点观察电压表示数同时观察电流表示数。这样全面有序地观察,既明了实验顺序,又达到了观察的目的。

3.分步观察法

对于一些复杂的物理现象,应按照所制定的观察计划,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地仔细观察。如研究阿基米德定律实验,即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在弹簧下面挂上金属筒,筒下面吊上金属块,指出弹簧伸长后指针的位置调节金属块部分浸入水中再逐步增加浸入体积.观察弹簧长度的变化和溢出水的多少;③将金属块全部没入,溢水杯中的水流入小杯中;④将小杯里的水慢慢倒入小量筒里观察液面所示的位置。按照实验的步骤一步一步进行观察以获得实验数据,达到观察的目的,最后得到实验的结果。

4.整体观察法

整体观察的程序为先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即先对整体有一个初步的、一般的、粗略的认识后再分出对象的各部分,对这些部分细致地观察,从而对整体对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整体观察法强调学生综合运用眼、耳、手、鼻、舌等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不遗漏重要的“细节”;在观察对象的各个部分时注意跟对象整体联系,在整体观点指导下观察各个部分时重点观察主要部分,但又不放弃对次要部分的观察。

5. 重点观察法

重点观察的主要任务就是抓住事物本质的核心的关键部分或现象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的选择性,引导学生注意收集反映物理现象的本质特点的信息。依据观察的目的区别哪些是该观察的,哪些是不必要观察的。在观察物质时,引导学生根据观察提纲确定观察的重点项目。在观察装置时,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目的确定优先观察核心部分。在观察实验操作时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性的、重要的、以及不易观察的操作进行重点观察。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图表模型时, 引导学生观察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而不受部分无关现象的干扰。如托里拆利实验,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竖直管中水银柱高出槽中水银面,管内、外水银面有一定的高度差,则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大气压强的大小与水银柱的长度有关。此时应该进一步观察当玻璃管倾斜一个角度,管中水银多了一些,水银柱长度增加,但水银柱的竖直高度仍然不变。这表明与管的直立或倾斜无关。还有的同学可能认为大气压的大小与玻璃管的粗细有关那就换用两只内径不同的装满水银的玻璃管重复上述实验,可观察到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都是同一个数值,这表明与管的内径无关。可见这个现象的本质是水或柱的竖直高度与大气压有关。此实验表明作用在管外水银面上的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的水银,于是得到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因此在观察时明确重点也是至关重要的。

6.归纳观察法

归纳法是在获得许多个别事物的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事物的一般原理的方法,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这个方法也可以运用到物理实验观察中。即从一个个的现象观察中先得出一个个结论,然后归纳出一般的规律,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如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中,首先观察各种细胞器,其中有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叶绿体和液泡,而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却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由此指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植物细胞却具有以上细胞器。那么学生在下面的观察中会刻意寻找被观察细胞的特征细胞器,这样就能对细胞的观察和细胞器的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细心观察,持之以恒

观察的目的在于通过事物的现象及其特征的分析深刻的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掌握它的发展规律。如观察青蛙的生长过程,有利于掌握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变态的发育情况。有的学生对十八星瓢虫进行为期两年的观察和记录,从而弄清楚了十八星瓢虫的形态、生活习性及变化过程。

五.观察中学会思考、分析,发展寓意联想和求异联想

观察是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知觉过程,所以要学会边观察,边思考,启发引导,扩展联想,寓思想教育在观察中。例如,有老师在带领学生观察柳树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描述并归纳柳树的特点,同时,联想做人的品格。结果有学生说:“柳枝接骨,伤科早有妙用,柳叶代茶而饮,不愧是人类的好朋友。”有的说:“柳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极易成活,到处生根发芽,不需要优越条件,我们长大后也应该像柳树那样,哪里艰苦哪里安家。”就这样教师启发学生在同一事物的观察上,让学生各自抓住了事物的不同特征,产生了不同的联想,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六.开阔观察途径,注意观察结果的记录、整理和总结

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观察,能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丰富的知识。例如,野外调查、室内观察、解剖标本、声像展示、演示实验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更好的进行观察,理解知识。在观察过程中做好记录,并及时分析、统计、整理分类,也可绘成图表,最后归纳总结,写出观察报告或小论文,这对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理解、掌握知识和提高其学习兴趣起着重要作用,并且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观察越丰富,越准确,认识就越深刻,思维也就愈加活跃、广阔。科学课程是一门以观察为主的学科,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正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于浩.中学化学创新教法之实验改革指导.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6:125

[2] 范杰.化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9:112-113

[3] 周美珍.生物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9:66-67

4.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四

前言: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科的教学就是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从提出问题出发,通过设计实验,系统观察,搜集、分析、解释信息,做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过程,进行学习。

摘要:

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要依靠仔细地观察现象,并从观察中发现能成立的理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知识理解和技艺掌握之母。”由此可见,观察力对于学生了解并掌握客观事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在成长中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因此,我们在科学课上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去发现,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 观察 培养 方法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观察现象和各种实验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科学素养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整个科学教学中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首要前提。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呢?下面就谈一下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立足于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小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奇,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很容易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好奇心就是一个起点,一种力量,它会推动一个人寻求对他或她所看到的现象的解释,这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品质,也是实施观察能力的切入点。要使孩子学会观察,我们的起点就是立足于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好它,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教学中必须爱护学生的直接兴趣,鼓励学生多观察,同时把他们的观察兴趣引导到有益的方面来,培养他们的间接兴趣,从而使观察兴趣真正成为观察力发展的原动力。如教《植物的叶》一课时,师生共同采集各种植物的叶子,课堂上,通过让学生“给叶子找妈妈”的游戏,认识这些叶子都是什么植物的叶,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观察这些叶的形状像什么,比较这些叶有什么不同。学生学习兴致盎然,不但认识了教材中的几种叶形,还认识了当地一些常见植物的叶子。

二、备足观察材料,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观察的机会

充足的材料有利于分组观察,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观察的机会,更好地认识自然事物;典型的观察材料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观察,找出其特征;新颖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乐于观察、主动探究的情绪,全面认识自然事物的特征。

为儿童准备充足、典型、新颖的观察材料,是保证儿童有意观察、主动探究自然事物的基础条件。例如,在上《蚂蚁》这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放大镜、蚂蚁及一些辅助材料,放手让学生分组去自由地观察研究他感兴趣的问题。学生们面对昆虫盒里放的蚂蚁和放大镜,忍不住地用手去拨弄拨弄,用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观察,自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了。这时,我也不时地加入各小组的探究活动,让他们感觉到教师也是他们研究活动中的一份子。这时,还需要教师用眼睛和耳朵关注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要敏锐地注意到哪个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等帮助他们开展有时效性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类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所以,课堂上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点思考问题的时间,鼓励大家要大胆质疑。每个人对学习内容都有不同的体验和独立思考后的不同见解,“我认为”,“我可以这样”,“我还可以这样”,„„与他人不同的的即是创新的“闪光点”。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傻问题,怪想法”。要通过学生的这些“幼稚”想法看到其背后的无穷创新“潜力”。例如,我在教《导体和绝缘体》时,一个学生的发言对我的启发很大,他说:“绝缘体有时也会导电。”对此,我没有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说木块如果湿了肯定会导电,他的解释令大家大吃一惊,他所追求的已不是一般的现象了,这种创造性思维不正是我们教育者所希望的吗?我鼓励他继续研究,把自己的想法写成小论文。在教学中,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不同见解,必将点燃起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科学探究的引航灯。爱因斯坦也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和发掘学生自由想象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异想天开的想象力。如《运动与摩擦力》一课,当通过老师的讲授,学生对摩擦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就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如果没有摩擦力,世界将会变成怎么样?当学生联想到没有摩擦力汽车将会横冲直撞,人们不能走路,人们将会很难拿起物体等多种很难想象的事情,世界将会变得一塌糊涂。通过这样的突破常规的想象,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摩擦力存在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适时引导,提高学生观察的实效

观察不是随意的看,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观察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只有目的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对象上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情绪性明显,注意力常集中到次要的或与观察不相关的方面去,有些同学甚至以为观察是玩耍,因此,观察前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范围和观察重点。比如教《认识水》一课,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感知训练,教师要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正确方法,如怎样闻气味、尝味道等。所以,观察目的明确,观察重点突出,就能避免学生在观察中偏离观察内容,提高观察效率。

六、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不到较好地培养,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也非常的重要,在科学教学中一般可以让学生尝试以下几种观察的方法:

1、直接观察法。不借助任何仪器,凭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方法。直接用眼睛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等。科学课中最简单的观察法。

2、间接观察法。运用一定的工具进行观察的方法。像望远镜、显微镜和放大镜,哈勃望远镜和隧道扫描显微镜的发明,使我们将原来看不到的东西现在都能看到了。在间接观察前,如果是首次使用要介绍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醒学生要注意的问题。间接观察可以延伸人类的感觉器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观察手段。如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叶表面的气孔,用放大镜观察纸的纤维等。

3、全面观察法。综合运用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的方法。水的观察,让学生运用眼、耳、鼻、舌等感觉,对水进行全面观察,从而归纳出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液体。

4、分解观察法。分解法就是将比较复杂的物体分成几个部分,对各个部分逐一地进行细致观察,然后再把各个部分综合起来认识,以便了解其全貌。如观察客轮,先看客轮的外形,再对客轮的船首、船身、船尾、船舱进行观察,最后将各个部分的观察综合起来,就认识了客轮的全貌。

5、比较观察法。比较是人们认识自然事物或现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自然教学中,运用比较观察容易发现自然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异同。如在研究“哺乳动物”时,利用幻灯片或挂图指导学生观察猫、牛、猴、狮子等的特征,就容易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以及它们在繁殖、喂养方面的共同特征。又如,在研究“鸟类”时,指导学生先观察鹰、喜鹊、家燕、大雁、啄木鸟等外形上的共同特征,再通过比较,学生就容易发现它们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尾、翅膀、腿六个部分。

6、长期观察法。如观察凤仙花的生长情况,观察蚕的一生变化,一周的天气变化。长期观察,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毅力品质,并能做好观察记录,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

„„

观察的方法还有很多,每一种观察法都有利弊,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另外,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观察活动中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深入指导、启发、点播和帮助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逐步养成科学观察的习惯和良好的科学态度,学会总结和应用观察结论,达到增强学生观察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的观察效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小学科学课中的十种观察方法》 杜志刚

5.浅谈科学教学中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五

【论文摘要】

本文结合近二年来我校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及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经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去了解学生,协助学生,给学生选择适合的探究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其评价,提出了让学生走上一条正确科学探究性活动之路。

【关键词】

选择探究主题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能力评 价

小学科学课程是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国家课程。为更好地了解小学科学课,走进小学科学教学课,区分好自然教学与小学科学教学,借此机会跟各位同行谈谈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点看法,以此来给大家一点参考的信息,以便日后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能注意到有关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摹仿的抄袭”。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我们必须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教育,要从培养科学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的教育,也是培养未来发明者、科学家的启蒙教育。世界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学探究和发明,我们不应该把人才视着为现代化技术的附属品,而应该看成为主宰。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学校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当前最主要的是冲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专轨,培养学生创新的良好素质。以下从我们现有的科学教材来谈一点看法:

一、鼓励学生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我们学完了教材的一些课之后,要做好学生新的科学探究工作,每一学期要给每一个学生至少一个探究主题,这个主题要适合及选择的范围。对小学生而言,题目若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必会提高其参与的兴趣,如洗头水的试验及调查、食物的脂肪含量、冷藏食物知多少、电蕊寿命、面粉的拉力、头发的盛重力、不同洗衣粉的清洁能力、厕纸的吸水能力。其实以上例子包括不少有趣的题目,大部分的内容既和日常生活有关,亦可进行科学探究,而过程和所需器材也不复杂。例如:电蕊寿命——学生可利用电动玩具来测试不同牌子电蕊的寿命;头发的盛重力——学生可向家人或朋友搜集数根头发,然后绑上砝码或适当又已知重量的对象如硬币,测试过程中,增加重量直至头发被扯断为止,若可行的话,可尝试找出年龄或性别与头发盛重力之间的关系。近两年来我校在申报“绿色学校”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进来,我们从“绿色学校”中的有关环保问题出发,提出大量有关适合这方面的探究主题。例如:校园植物的调查、学校绿化率、学校周边环境、废旧电池的回收„„,这一些都是很好的活动主题,而且也很适合小学生的思维。

二、引导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寻找答案。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十分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孩子提出问题。问题提出来后,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设计好实验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和相互讨论。在教师引导和建议下,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搜索证据、观察、提问、设想和验证。孩子们要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想法、活动情况,与正确答案相比较。

通过几年的小学科学教学,我们在教学中都能感受到儿童喜欢提问题的天性:“天为什么是蓝色的?”、“恐龙是怎么灭绝的?”„„,除此,还能感受到儿童回答问题的逻辑:“打雷是因为云彩没长眼睛!”、“太阳把地上的水吸走了!”„„。这些可贵的“天性”应变为更为成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这不仅是科学家需要的,也是21世纪普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假设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所做的可能性回答。例如,对“物体遇冷会收缩吗”这个问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提出各种假设:“物体遇冷会收缩—人冷了就会缩起来”,“物体遇冷不会收缩—教室里的桌子就没有因为冬天而变小”,再如:“把纸和球同时从高处放手,猜哪个先落地”的假设活动,是想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假设,并在假设的过程中发现:根据经验提出的假设有时是错误的,经验也可能造成假象。我们再用两张同样重的纸(其中一张揉成团)重复上面的实验”是一个拓展活动,同样说明根据经验提出的假设不一定可靠。而搜索证据是通过观察、实验、测量或从可靠信息源那里获取用以回答问题或验证假设的数据及资料的活动。许多重要的科学结论都是建立在假设与搜索证据的基础上的,如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等。因此做为一位科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时要注意做好下面的工作:

1、提出问题,而不是直接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机会。

2、提供一个适用于学生的计划方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考虑。

3、经常比较计划和实际的探究过程,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预见。

4、在教学上或活动结束时要经常讨论,提议学生去思考如可改进探究方法。

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的合作能力。

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比较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实验内容学生听,教师演实验方法学生看,教师提问实验结论学生答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不利于主体精神的培养。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的普及既为共享资源和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也容易使人进入一个自我封闭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以合作学习进行引导。

四、注重探究方法和过程的评价,鼓励探究结论的原创。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查、考试。其实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查、考试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单纯以一纸试卷所不能体现的。只有注重了探究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探究过程的纪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在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总之,应重视学生的评价,应有一个公正、积极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最后,我们相信我们每个教师都能坚持不懈地把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开展下去,上好每一节科学课,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科学的含义及探究科学的方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面向差生的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和进步。让所有的学生掌握探究的思维方法、感受探究的乐趣,培养出我们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可以这么说,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宏伟目标的实现,起始于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是科学成功的先奏

世界著名的侦探小说家——英国的柯南道尔在爱丁堡大学医科系就学时,医科教师贝尔第一次给他们上课,将一只装满琥珀色液体的杯子放在前排的课桌上,说:“这是一种特效药水,让我们大家尝尝它的味道,我先做个样子,你们学着我的样子尝。”说完,贝尔先用一个手指在杯中药水里蘸了一下,然后放进嘴里吮了一口。学生们依次走到杯前学着老师的样子尝药水,尝过之后,全都皱起了眉头。贝尔问学生:“你们观察到什么没有?”学生听了,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柯南道尔也不明白,站起来问:“老师,您不是让我们学您的样子尝药水的味道吗?”贝尔笑了笑,说:“对。”他让柯南道尔坐下,伸出右手的两个指头对学生说:“我是要你们学着我的样子尝。刚才我蘸药水的是食指,而放在嘴里的却是中指,因此实际上我什么也没尝到。而药水的味道很不怎么样,我已经从你们皱着的眉头上观察出来了。你们不观察,所以吃苦头,要记住,观察是科学成功的先奏。”

二、科学观察的含义

什么是科学观察? 观察,是指人们对周围存在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基于研究者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理解。但是,科学的观察,并不是指人们对观察的一般理解,即不仅仅是“仔细察看”,而是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对自然的、社会的现象和过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科学观察就是对观察对象的精确描述,观察能力就是能够对观察或研究对象从多方面感知并进行精确描述的能力。科学的观察至少主要包括这样几层意思:

(1)丰富细致的信息。就是要尽可能“观察”到更多的东西,找到更多的观察点,发现更多的差异点。当然“观察”得越仔细,“观察点”越多,“观察”到的东西就越多。

(2)准确细致的描述。观察不仅是“观察”到了什么,更重要的内容是被观察到的东西是什么样,也就是有哪些具体的特征。对这些特征的描述,除用语言文字外,还可以用图画、图片,但更多的科学观察,特别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更强调的是数据的搜集,通过借助某些测量工具对观察到的东西进行定量的描述。

(3)客观真实的记录。科学观察的意义在于观察结果的分享和观察资料的积累。因此科学观察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观察”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不但要如实记录“观察”到了什么、“观察”到的东西什么样,还要说明观察者是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观察的、是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观察”的。以便重新进行检验,或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发现。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

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特别是对学习自然科学的人来说,观察能力尤其重要。要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地、认真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习惯、兴趣和能力。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每个人由于观察敏锐性的差异,在同一件事物的观察上出现不同的兴趣,注意到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因此,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为了锻炼观察能力,要培养每个学生广泛的兴趣,这样才能促使孩子们津津有味地进行多样观察。同时,还要有中心兴趣。有了中心兴趣,就会全神贯注地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的观察。有的学生喜欢观察星空,特别是对银河、火星、月亮等观察兴趣很浓,能长期坚持并写出观察日记。这样就可以增长知识,打开思路。有的学生对植物很有兴趣,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从播种、发芽到发育、成熟,并做了大量观察日记。教师也经常给以指导,辅助以必要的知识。这样做不仅极大地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兴趣和持久的观察力,也提高了他们对事物发展全过程的表达能力。观察兴趣,还能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少年儿童对自然界的岩石、流水、风、雨、霜、雪、露、电、雷、动植物等都很有兴趣。时间久了,观察的兴趣和习惯就养成了。

(二)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通过直接体验,积累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的能力和习惯。为了有效地进行观察,更好地锻炼观察力,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是必要的。

1.确立观察目的。对一个事物进行观察时,要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达到什么目的,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主要方面,以抓住其本质特征。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点,有目的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锻炼。反之如果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对事物熟

视无睹,你的观察力就得不到锻炼。例如《花的构造》,学生只是按平常的方法去观察花的话,往往只是注意到漂亮的花瓣。相反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观察的话,除了色彩艳丽的花瓣,他们还会观察到花的萼片、雄蕊、雌蕊等。例如《养蚕》只是泛泛地看,就不能发现蚕在一生中每个细微的变化,不会对蚕这一生变化有深入的了解。确立一些观察的目标:蚕的一生经历哪些变化?蚕宝宝它是怎么样长大的,是怎么蜕皮的?什么时候开始吐丝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茧里面的蚕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在实践时观察就会非常的仔细,同时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每天从蚕的颜色、形态、身长以及身体变化等方面进行记录,收获会更大。当他们想了解这些内容的时候,再去观察一定带着目的性。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提高自己的观察力。

2.制订观察计划。在观察前,对观察的内容做出安排,制订周密的计划。如果在观察时毫无计划,漫无条理,那就不会有什么收获。因此,我们进行观察前就要打算好,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按顺序系统进行。观察的计划,可以写成书面的,也可以记在脑子里。像《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没有布置学生制订详细的观察计划之前,汇报交流时他们往往只能宽泛的说说在学校里看到哪些小动物,而具体地“小动物是什么样,有多大,在干什么,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它们对外界刺激有什么反应”等这些问题能不能详细描述。因此,在观察之前应让学生首先制订观察计划:观察哪一种动物,观察这种动物的哪些方面,到什么地方去观察,要注意哪些事项等等。这样,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取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再如《太阳和影子》,在行动之前首先要制定观察的时间、观察的对象,观察的内容以及怎么样进行观察和记录,并且事先进行预测。制定好这些计划后,再按照计划去进行观察。这样观察到的效果与没有计划、随心所欲的看的效果截然不同。

3.选择观察方法。根据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选择适合的观察方法。大多数同学缺乏生活经验和独立、系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或者看得粗心、笼统,甚至观察的顺序杂乱无章。观察任何一样事物,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能很快地找出事物的特点。观察的顺序,或从远到近,或自上而下,或由内而外。不同的顺序、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有可能不一样。例如《花的构造》,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我们应该怎么样进行观察?“随意用手去撕开看,行不行?”“怎么样观察,能够比较完整的看到花的每一个部分?”“从里面到外面,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引导学生找出恰当的观察方法:从外到里,一层一层地进行解剖,解剖后按顺序排列好。《骨骼》一课,学生观察人体骨骼模型时,注意力往往只集中到某一块或某几块骨头上,不能比较系统和全面地进行观察。教师在学生进行观察前,就要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观察方法和顺序,启发学生思考:人体的骨头有很多块,我们怎么样去观察?我们可以将人体的骨头分成几个部分去观察?每个部分的观察,是不是杂乱无序的看?怎么样观察才有利于我们对骨骼有个全面的了解?通过思考,让学生发现采用先面后点、自上而下、从前面到后面的顺序观察最为有效。

4.进行观察。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即可按照计划实施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按计划完成所确定的内容,在观察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没有想到的情况时,可以适当的调整观察计划。观察时要耐心和细致并使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要及时、客观的记录。例如学生观察蜗牛,发出的声音使蜗牛受到了惊吓,它缩到壳里不出来,这时,就不能再按部就班地进行观察。而应告诉学生要尽量避免发出很大的声音,静静地等待蜗牛出壳后再进行观察。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蜗牛的反应,并且及时记录下来。再如《冷热与温度》观察热水变凉的过程,学生事先要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在观察温度变化时就不能等温度计液柱停止时再读,同时要注意视线与液柱顶端相平。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及时提醒,有利于纠正观察中出现的问题。

5.整理观察资料。将观察过程中的记录进行整理,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例如《斜坡的启示》一课,学生在进行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实验时,会观察到在不同的斜面坡度拉动同一重物,拉力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的数据,在实验完成后,需要进行整理和归类。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数据按类别不同分别进行填入表格中不同的栏内。最后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三)学生在观察中应注意的事项

观察应注意些什么呢?一要忌漫无目的。许多学生在观察事物时,东张西望,漫无目标,他们观察过的事物如过眼烟云,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印象,因而总形不成观点。二忌片面观察。有的学生观察事物,只注意它的正面,不注意它的反面;只观察表面,不观察内部;只注意现在,不注意过去;只去注意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由于这种片面观察,他们所观察到的往往是一些假象,因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例如《热空气和冷空气》,学生在观察热空气的时候,往往只关注到了纸蛇的变化、杯子的变化,没有注意观察引起它们发生变化的条件,从而得出错误的观点。

(四)科学观察要遵循感知的客观规律。

观察和观察能力是在感知过程中提高的。因此,要培养观察力,就必须遵循感知的一些规律。也就是说感知的一些规律也成为观察的基本规律。如协同律,在观察过程中,有效地发动各种感知器官,分工合作,协同活动,这样可以提高观察的效果。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要求人们尽可能地运用视、听、味、嗅、触等感官进行感知。我们学习要做到“五到”,就是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通过多种感知的渠道,提高观察的效率。例如《一杯水的观察》,学生用眼睛看,发现水是没有颜色、透明的、会流动的物体;用鼻子闻时,了解到水是没有气味的;用舌头尝时,知道水是没有味道的;再用手去摸时,感受到水的温度;这样比较全面的观察了水,综合的了解了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通过长期不懈地实践和培养,教师可以使学生从漫无目的、杂乱无章、零散的观察逐渐养成了系统、全面、细致的科学观察习惯,这不仅可以使观察更为有效,也使科学实验更加准确,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贝弗里奇说:“培养那种以积极的探究态度观注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在研究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大量的学术知识更重要。”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细心的培养。作为一名从事科学启蒙教育的老师,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和长期观察的良好习惯。

在多层次实验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实验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们知道,实验是引导小学生探究发现的要素之一,而实验又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启发性实验和整合性实验三个层次,那么,在不同的实验层次中,皆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并有不同侧重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加以探讨,敬请同行斧正。“做好”验证性实验,在被动模仿中开发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潜力

验证性实验通常是指在一致结论的基础上,小学生通过被动地模仿前人已经做过的实验过程所进行的验证结论的实验。这种实验的特点是寻规蹈矩,按部就班,这对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或丢弃这种实验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不但能使小学生追寻科学家的探索足迹,能使初学者体会和领悟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原理,而且这是快速步入通过实验探索自然奥秘大门的捷径,同时我们通过变换方式亦能达到开发小学生科学探究潜力的目的。

1.1在验证中求新,在求新中探究。在做验证性实验时,要多鼓励小学生思考本实验有没有比这种方法更好更直接的方法,在求新中探究好方法,如小学生在被动模仿老师的演示《冷和热》的实验时,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其中的变化规律。这时老师可鼓励小学生换一换思考的角度,让学生经历、体验由热到冷的过程,教者可问:你能用什么办法让热水冷下来?你怎么知道热水变冷了?这些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接着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充分感知由热变冷的过程。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够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并且能自觉地使用温度计和做些记录来形象地描述热变冷(或冷变热)的过程。通过反复验证,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就使小学生在仍然做这种验证性实验的同时,达到了求新而探究的目的。

1.2在验证中发散,在发散中探究。针对验证性实验中的某些问题可以通过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来进行探究。如某些对照性实验,就可以让小学生自行设计出不同的实验组进行探究,像《植物与环境》的对比实验,就可以启发小学生用不同植物为实验材料、设置不同环境等进行对照实验。当用这一组植物(或某一类环境)做实验时,可启发学生能否用其它的植物(或其他环境)代替,来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分析植物的长势为何有所不同?让小学生在实验中去找答案。

1.3在验证中求疑,在求疑中探究。在实验中鼓励小学生要经常问:这样做对吗?这样做好吗?能否那样做?如在鼓励小学生做验证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时,小学生质疑:完全淹没在水中的种子不能萌发是被水淹的原因吗?在得知了是因为缺少空气的原因后,又问:能否用给鱼用的加氧泵充气使种子萌发?接着教师鼓励小学生自行实验探索释疑。这些问题的提出并通过实验验证,小学生探究实验的潜力就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开发。2 “做活”启发性实验,在主动探求中发展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智力

启发性实验(国外称发现式实验),是在给出课题、提出要求、准备多种仪器用品等材料的基础上,由小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并创造性地独立完成实验任务的实验方法。这种实验方式集增长科学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培养科研能力于一体,使小学生重在参与,在探究实验结论过程中发展小学生智力,而这种实验方法的掌握,将使小学生获益终身。其实验的一般步骤是:教师创造情境(或从录像、报刊、网上

查询),启发小学生思维——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及有针对性的假设——正确设计科学性、可行性方案(常有对照组)——按要求操作实验(常多次进行,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通过实验得出与假设相关的结论—进一步引申到实践中应用,同时检验整个实验的正确性。

2.1启发思路,唤醒探究意识。由于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现在小学生的思维又呈多极化状态,因此小学生自身并非是没有探究意识,而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启发,这里需要教师做一些工作,如科学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向小学生提供一些有探究价值的报刊和网站;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放一些无土无公害蔬菜栽培等内容的录像;带领小学生在学校附近进行生态系统状况的调查、分析和评价等等。实践证明,只要启发思路对头,就会唤醒小学生的探究意识。

2.2创设情境,激发探究行为。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的,因此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如实验室全天开放,学校在可能的前提下应为小学生提供适当的实验设备和实验仪器等,为小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创造一定的条件;还应通过多种途径筹措一些资金让高年级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外出考察和调查,让小学生在大自然和新环境视野中迸发出新的探究火花;还可在放一段污水处理方面的录像的基础上,让小学生在思考启示中探究低耗、简捷处理污水的措施。还比如《热对流》的教学,就可围绕液体中有没有这种现象?怎样把冷水、热水分开?教者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实验用品和材料,通过情境的创设,启发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动手让小学生进行探究。

2.3评价导引,养成探究习惯。“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小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把探究的过程、创新的“成果”作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次课都依据实验探究的情况,实施定性与定量评价,引导小学生树立长期探究的习惯。还可定期留探究性作业(像设计一种检验种子化学成分的设计方案等);让小学生撰写与探究实验相关的小论文,用以考察小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同时把评价作为一种创造性实践,也可以让小学生进行植物嫁接、采集与制作简单的植物标本、小动物饲养条件的实验与分析等,都能很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探究精神。3 “做全”整合性实验,在多维探索中培养小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整合性实验就是把各类有依从和制约关系的实验内容,通过一系列相关的多因子探究实验,完成一组或若干组实验任务的实验方式。这种实验方式通过多角度拟题、设计方案、分析矫正(相关实验间交叉、重合等因素影响)、思考结论、撰写综合报告等程序进行,相对单因子因素实验要复杂得多,故属较高层次的探究实验。在要求高年级小学生做此类实验时,应尽量将各种因素考虑周全,最终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3.1整合设计,树立整合意识。做实验,有时往往不是就单个因素进行探究,而是可对多个因素进行整合,在做一个整合实验中,探索多个方面的结论,从而使小学生树立整合意识。同时小学生无论何时做实验,都应在考虑得到可能的实验结果时,也要捕捉那些在做整合实验前并非设想但却在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要从许多科学家在研究科学中与真理擦肩而过的遗憾中汲取教训,要有求真求实的精神。

3.2整合实验,培养多维思想。把实验过程整合到一起,在实验中进行多维思想训练。如在做昆虫饲养的实验时,就有探究影响昆虫生活习性的因素(光照、温度、湿度、土壤、食性等)、探究昆虫的全部生活史(生长发育各个时期的生长状态等)、探究该种昆虫与人类的关系(若有害则探究防治方法,尤其是生物防治方法;若有利则探究保护与利用途径和方式)等。通过这种较为复杂的整合性实验,小学生自行思考、设计、操作、整合,由此培养了小学生的多维思想。

6.浅谈科学教学中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六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使学生以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合作者。教师必须精心备课,对所设置的教学问题必须具有趣味性、新奇性、生活性、开放性和适宜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提出一些问题,透过圆形金鱼缸看鱼,鱼会变大,筷子斜插入水中,侧面会看到筷子在分界处弯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会产生兴趣,达到一定的效果。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首先在教学中要狠抓“双基”的落实,让学生学透知识,练实知识,用活知识。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要克服定向思维,培养发散性思维和思维的变通能力,对于一个问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注重解决问题的唯一性。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中的许多问题,往往是开放的,多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在习题教学中要加强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同解等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例如,有这样一道开放题:现有一杯纯净水和一杯食盐水,仪器不限,用那些方法可以鉴别它们,通过各小组的热烈讨论和交流,利用密度、浮力、蒸发结晶、凝固点、导电性等知识,同学们得出了10多种方法,并用实验加以证明,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例如有一重为10斤的一个瓶子,用手拿着不动。手与瓶子的摩擦力为多少?当手握瓶子的力增大,此时,瓶子与手之间的摩擦力是否增大。一般的学生会认为摩擦力会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这是一种定向思维。如果用逆向思维去分析瓶子的状态未变。即静止(受平衡力的作用)f=G,就不难理解。通过这些思维方式的训练和解题的指导,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从实验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

科学实验离不开观察,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每个科学实验都有其明确的实验目标。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对每个实验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观察和观察什么?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具体内容。例如在观察水沸腾实验中,教师提出让学生观察水在沸腾前后实验现象。实验后有的学生就观察到沸腾前气泡上升中变小,消失,沸腾后气泡会变大,破裂,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又如,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时,指导学生观察:当金属盒中的橡皮膜在不同深度,不同液体,不同方向时,分别观察U型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是否发生变化,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使学生掌握实验观察的具体方法。如顺序观察法,对比观察法,重点观察法,全面与重点观察法,归纳观察法等。

在平时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提问题,也提不出问题,不管是实验还是作业都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观察,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把课本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出一些问题。

三、注重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阶段的实验大多数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用人为控制的实验条件去验证这些结论,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这样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把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探索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让学生按照探究的过程进行,在实验中强化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在这个实验中,最难的是电路的设计,教师可采用让学生独立设计——小组讨论合作——各组讨论交流——师生共同补充。整合完成设计的方法,让学生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通过评估与交流,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加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开始时,可先让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用2只开关控制一个灯泡,并且闭合任一只开关都能使灯泡发光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采取少给器材,设置故障电路,把仪器调乱,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解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实验误差,改进实验等。又如在“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除按教材上的方法外,教师可提出问题,用一只已知阻值的电阻代替电压表,其他器材不变,设计实验,然后教师再深入引导学生。如果在这个实验中,电压表的量程小于灯泡的额定电压时,怎样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通过这样的引导和启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与创造能力

第二课堂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广阔天地,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为此,建立了课外兴趣小组。这里学生可以进行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自制教具等。例如自制密度计,用电磁继电器控制的防盗指示灯等。每个学期,对学生的这些作品进行评比和展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鼓舞了学生的创造性。

7.浅谈科学教学中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七

一、用怀疑的眼光看世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科学知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不断发展和进步。科学强调和尊重事实对理论的检验, 科学的本质就是质疑和探究, 是不断地追求真理和不断地修正错误, 是不断地创新和创造。例如, 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过程, 生长素的发现和提取过程, 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等, 通过这些典型的科学史的教学,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思想形成的曲折和艰辛, 让学生认识到即使现有的科学理论也只能是相对真理,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错性。

二、创设发现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眼光

1.采用差异性实验, 创设问题情境

差异性实验是指结果出人意料之外的、与学生学习的前概念或常识相违背的科学实验, 这些实验所展示的现象与学生学习科学的前概念发生矛盾, 能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 使他们头脑中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 在差异性实验中, 要提供学生自主建构问题的时间, 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语言组织, 提出相应的问题。

2.运用日常生活经验, 创设问题情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 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 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科学问题, 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 学生感受较深。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在教学中注重渗透“从生活走向科学, 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来创设发现问题情境, 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3.利用想象创设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教学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呈现, 有意识地设计疑点, 让学生感受到时时有疑, 处处有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大胆想象, 大胆质疑。

三、教给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能力

1.联系实际, 引发质疑

联系实际引发质疑就是通过分析、比较某种观点、看法和已知事实现象或新的实验事实是否矛盾, 从而提出质疑。例如, 关于原子结构, 开始汤姆生提出了“枣糕”模型, 后来卢瑟福做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发现汤姆生的“枣糕”模型和α粒子散射实验事实相矛盾, 于是产生了质疑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逻辑推理, 产生质疑

现代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 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摆正老师与学生的正确关系, 以免出现“一言堂”教学。只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问题, 组织教学材料, 设计教学策略, 让一堂课变成学生的一个“发现——探究——推理——判断”的过程。即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 就是一种探究式教学。

3.追因求果, 进行质疑

我们要教育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脑海中要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 要经常追问科学概念为什么要这样定义, 科学规律是如何得来的, 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发现某科学现象也要经常问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类比联想, 进行质疑

通过类比联想进行质疑也是科学中常用的质疑方法。类比法是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来类比说明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如, 在讲解“欧姆定律”时, 可引导学生把水流跟电流进行类比, 即用水压来类比电压, 用水管的阻力来类比导体的电阻, 水流量 (每秒流过某截面的水的体积) 类比电流。

5.逆向思考, 提出质疑

这是与通常的思维程序相反的一种思考方式, 它是通过从相反的方向展开思维, 提出问题的一种质疑方法。例如, 法拉第根据电产生磁的现象, 逆向思考提出了质疑:磁能否产生电?并通过了10年的艰辛努力, 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6.变化条件, 进行质疑

科学规律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变换一下条件, 问一问科学规律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形式及其适应范围;另外同一个科学问题处理起来往往有多种方法,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问问能否用别的方法来解决某一问题。

8.浅谈科学教学中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八

初中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义务教育大纲提出要“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位于各种能力之首的观察能力是其它各种能力的基础。初中初中科学课教学作为本学科的启蒙教学,实验自然是培养学生能力尤其是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对于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恐怕早就对初中科学课这门课有所向往了。所以教师应从绪言课开始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在绪言课中在演示镁带燃烧、铜绿分解时,就有计划地介绍、有目的引导学生观察物质、初中科学课反应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竞赛,看谁观察得细致、准确,好的及时表扬,以后每次实验都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自动手,不断培养他们的兴趣,逐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二、观察能力的养成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知觉,观察的效果决定于观察的目的、任务的明确程度。如果观察目的、任务不明确,学生上课时就会东张西望,抓不着要领。如在给学生做二氧化碳不能助燃和密度比空气大的实验时,如果不告诉学生应该注意什么,许多学生就只会看热闹,如果教师明确指出观察的目的和重点,学生会集中到烧杯中高矮两支蜡烛的熄灭和熄灭的有先有后这一现象上,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所以在实验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有关知识,明确实验的目的和任务,制订观察计划,按计划观察,同时善辨多思,注意每一个细节,特别不要放过例外情况,并随时提出问题,从中寻求解答。认真、仔细、全面地观察,并完整准确地记录是得出正确实验结果的前提,对于一个实验如何进行观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物质

注意掌握物理性质后性质的观察顺序。观察物质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等;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稳定性、酸碱性等等。

2.观察实验仪器及装置

做某个实验,需要哪些仪器,各有什么特征,如何连接,整个装置有哪些特点和要点,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掌握从上到下,自左向右正确观察实验装置的顺序。

3.观察实验操作

实验开始后,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结束后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需要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地观察所做的实验中,先要让学生学会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中的规范要领。

4.观察反应过程

学生要注意自始至终认真观察从“反应物”到“反应过程”及“生成物”的物理变化全过程,注意反应条件及反应过程中的发光、发热、气味、沉淀、气体、变色等现象,认真观察每一个细节,并详实地做好记录。

三、观察时注意让更多的感官参与

做实验时,注意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积极参与,学会运用眼、口、耳、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客观的观察、模仿、记录。实践是观察力发展的基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他们进行观察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敏锐的观察力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形成的,需要不断地总结比较,在教师的指导下,注意观察一些稍纵即逝的物理现象,精细地观察微弱的物理现象,准确地分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物理现象,提出疑问,并进行分、研究,得出结论。

四、观察与思维密切配合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开端,是认识事物发展思维和想象的基础。而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初中科学课实验中,只有把观察与思维密切结合起来,才能通过自己的思维把握现象的本质。

例如,在做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时,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仅仅是石灰石表面有气泡冒出,这时要让学生思考产生的这些气泡是什么气体?怎样进行检验?然后教师用燃着的木条在管口检验,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所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再如在做木炭燃烧时,待木炭燃烧停止后倒入一些澄清的石灰水,稍振荡,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变浑浊,这时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澄清的石灰水能变浑浊?(暂时造成悬念,告诉学生待学完氢氧化钙的性质后就会明白)。

因此,让学生把观察和思维密切结合起来,才能通过现象做出判断,再用实验加以论证,方能做出结论。

五、用对照比较的方法使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对照比较的方法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讲解知识,理解知识,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而初中科学课实验的观察,同样也要采用对照比较的方法,使观察的现象更为深刻,使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如在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时,通过磷、硫、蜡烛在空气里和氧气里所发生不同现象的对照比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氧气是一种物理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教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实验时,要让学生对照比较实验室制氧气和制氢气所用仪器基本是一样的,但有没有不同的地方?(仪器、收集方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仪器、收集方法),反应的条件是否一样?在装置试管时是否相同?这样采用对照和比较的方法,从而巩固了实验室制氧气和制氢气的基本方法的有关知识。

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法,除了通过实验来培养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外,还可以通过对习题、图表、数据等观察得出结论、规律或形成初步概念。同时,教师亦可帮助学生总结从观察一些个别实验的方法中,概括出观察相似实验的方法。学生也可以通过自编提纲,互相讨论,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完善,逐步掌握观察方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总之,只有培养好学生观察能力,才能使学生认识实验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培养正确的观察能力是学好初中科学课的重要一环。

9.浅谈科学教学中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九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是创业的原动力和本质,创新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创业的成效上,创业同时又推动并深化着创新。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而生命科学又是一门发展较快、实践较强的科学,其实践教学的地位尤其重要,创新创业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本文结合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在生物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讨如何利用本学科资源(如科研、学术成果、科研仪器设备等),培养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而创建生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生物科学;高校大学生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是生物学的世纪[1]。生命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息、文明以及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和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人类所面临的粮食、医药、人口、能源和环境等重大问题的解决。21世纪是创业型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我国要在2020年进入到创新型国家行列,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科技大国,就需要一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潜质的促进社会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提 高全民创新意识、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任。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培养与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不仅能够使之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严峻调整、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因此,如何在教育资源及教学经费短缺的状况下,培养适应生命科学与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摆在我们面前[2]。以下是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的生物科学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可凭借优势报考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相近专业的研究生和出国留学。

主要课程: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动植物标本制作、生态学、基因工程、进化论、生物统计、生物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

根据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2010修订版培养方案以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策做一些探讨。

一、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将全新的教育理念贯穿于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制订一套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生物科学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方案,重点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所以要打造4个学科平台,设置“3+1”模块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即设置“公共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将专业课分成“动物细工程、生物制品分离制备工艺、发酵工艺与产品开发”三类不同领域研究方向,并设置“研究创新型、交叉复合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今后的发展[3]。可多方向地选择动物细胞培养、生物制品、发酵工艺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分别进入各个科学研究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训练,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技能,利用前沿的知识开拓思路,增强创新意识,为就业奠定基础。通过设置特色板块,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而且有利于改善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水平,进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学科的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4]。

二、全面优化组合课程结构,构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根据“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的要求,目前课程体系存在课时分配不当、个别课程课时偏少以及选修课内容不够等问题。根据新的培养目标要求,要对现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及选修课的内容和课时进行调整,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减少内容重叠。通过减少课程学时,给学生减负,增加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活动。适当增加动物细胞培养、生物制品工艺、发酵工艺等方向的选修课程,培养创新型生物科学人才,建立面向生物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创新研究型实践训练。第一、二两个学期为通识教育课程及部分学科基课学习[5]。第三、四两个学期为学科基础课学习时间,第五、六两个学期为专业课程学习时间,第七学期为生产、科研实习和模块选修课,第八学期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

通识教育是通过教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求使学生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形成新的思想与知识,为今后的创新性工作做准备。总体上,低年级学生以通识教育为主,只安排少量专业基础课;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以专业学习为主,拓宽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实践环节,突出综合创新性实践内容,努力培养高质量的生物科学创新人才。

三、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要内容,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力求用实验来演示和验证理论,对教师和教材依赖性强,按部就班地做,并且通常用理论去修改自己的实验结果。这种做法极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学生思维定式,操作机械,更谈不上对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实验模式已难以适应教育体系创新和发展的需要[6]。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在保证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删去一些陈旧且缺少启示性的实验,搭建以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基本技能训练一实践能力训练一综合能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用性强的综合性、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增设开放性实验。实验中融人教师科研课题和成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不断改革与创新实验项目。既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实验技能,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直接加入老师的科研课题和研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科研优势,多种途径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平台,使更多的学生参与科研与实践创新活动。学生也可以自主申报课题,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训练的过程,撰写科研论文或结题报告,参加学院每年举行的学术论坛和优秀论文评选。通过课题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四、开展素质拓展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生物科学人才

素质教育是近几十年来世界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教育思潮与教育实践,为帮助青年一代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提倡和开展以提高学生素质为

目的的教育。我国的素质教育也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经过十几年的推动和发展。素质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真正解决好教育与时代发展要求同步、与社会需求相符的难题。因此,从素质教育本身的发展来说,拓展大学素质教育必须继续加强和改进[7]。

依据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大三下学期增加素质拓展教育。拓宽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在加强计划内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验、毕业设计等)的基础上,以学生活动为依托,强化素质拓展教育,完善大学生综合索质,拓宽大学生就业的空间[8]。同时,加强创业教育,指导毕业生认识创业所必备的素质和条件,如创业知识的储备、资金的准备、技术和兴趣、个人能力等等。聘请富有经验的创业成功者到校为毕业生做创业报告,让学生从成功者的经历中积累经验,了解创业的基本程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进行创业尝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同时专设大学生创业类选修课程,让学生通过课程系统地学习创业知识[9]。总之,从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完善综合素质,健全人格,并在实践活动中张扬个性,发展自身,提升能力,全面成长成才。

针对我校生物科学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生物类人才的需求状况,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问和空间;推进课程和教材建设,使教学内容始终跟上国际生物学发展的步伐,建设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和相关教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对现有基础型实验课程的整合,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程序,增强创新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自由选择的课程模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0]。同时开展素质拓展教育,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大学生就业的空间。为学校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服务于社会,将教学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则[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高述民,李凤兰,张志翔.生物学发展及其时人才素质的要求[J].生物学通报,2004,39(9):32—35.

[3]吕 荣.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及发展创业教育相关性研究[ D] .西南财经大学,2 0 1 1 .

[4]牛长松.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探析[ J ] .比较教育研究,2 0 0 7,0 4:7 9 —8 3 .

[5] 余瑞玲.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证研究 [ D] .厦 门大学,2 006.

[6]屠萍官,吴庆余.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2):4—7.[7]罗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67--69.

[8] 董元梅.大学生创业政策研 究 [ D ] .安徽 大学,2 0 1 0

[9]董亮等,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07,(9):44.

10.浅谈科学教学中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十

旗口小学 李艳伟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口算是学生学习整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同时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又极其广泛.学生是否掌握口算方法,直接影响着多位数加减法和多位数乘除法能否计算正确、迅速。因此,我们必须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尤其是低年级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就更为重要。我在口算教学中得出几点体会:

一、数形结合,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演示,小棒操作,图片拼贴等直观演示手段,让学生感知口算的意义,理解口诀的来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如: 教学20以内加法,让学生用小棒等摆弄。例如教8+5=13,引导学生用小棒摆,拿出8根和5根各放一堆,计算时先从5根那一堆取出2根放进8根里,合起来是10根;再加上剩下的3根,得出13根.然后逐步摆脱实物的演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回忆一下操作的过程和方法,在头脑里遗留下事物的形象,从而达到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建立了形,再结合数,从而达到了数形结合。学生在做加减法的时候,可以闭上眼睛在大脑里面想摆小棒从而计算出结果。学生的这种想象过程,就是理解计算过程。这也就是学生以后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时的依据。

二、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良好的口算习惯是提高口算正确率的保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数学教学的一般要求。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养成良好的的口算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三、科学设计,强化训练,巩固提高口算能力。我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下巩固训练: 1.视算听算结合训练

视算和听算是口算练习中两种基本的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题目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求通过耳听、脑记和脑算,方能算出得数,难度较大。在口算中经常调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互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心理始终保持着渴求积极状态。

2.形式多样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通常会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抢答口算题、笔录口算争奖章、组口算比赛夺红旗、数数传球、卡片辅助找朋友、课堂擂台赛等形式,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口算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游戏效应,我有时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如“小蝌蚪找妈妈”、“手拉手找朋友”、“龟兔赛跪”、“抽签答题”等,让学生在玩中促练、练中有提高。

通过多方面、多种形势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正确、迅速,还能激励学生的上进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增长智慧,发展思维.

11.浅谈科学教学中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画家画画之前必先成竹在胸,这样才能画好形和神,才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同样,写字之前也必须对字的结构笔画了然于胸才能写好字。要想写一手好字,必须学会观察。低年级写字教学中如何培养弦子的观察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观察田字格

低年级刚学写字,为了帮助孩子形成把握字的问架结构的能力,教学写字之前,教师要带领学生认识田字格。了解田字格的组成,能熟练地说出田字格各部分的名称: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左半格、右半格、上半格、下半格,为今后写字打好基础。

二、观察笔画

基本笔画是构筑汉字的基石。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笔画的外形,掌握每一个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例如:教学“、”时,可问:小朋友,仔细瞧瞧点像什么呀?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点画的外形像水滴,上面是尖的,下面是圆的。接着老师再让学生观察点的运笔方法。老师范写指导,左上起笔。由轻到重向右下行笔,稍顿后即收笔,不能重描,一笔写成。写“点”关键要有行笔过程,万不可笔尖一看纸就收笔。老师范写时,一定让学生好好看,让学生伸出手书空。

一些外形相近的笔画要指导学生多加辨别,在辨别比较中提高观察能力。如请学生观察斜勾、卧勾和竖弯勾它们的相同,最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勾,不同点是竖弯钩先竖后弯勾,斜勾从左上往右下斜,卧勾平躺。此外勾的方向学生很容易写禾好的。指导学生观察勾的方向,也是很重要的。竖勾的勾与竖要形成45度角,不可太平,也不可太陡。

基本笔画笔笔过硬,才能组配成好字。因此,低年级写字教学的起始阶段,应尤其注重笔画的教学,为学生写好汉字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观察偏旁

仔细观察偏旁,并掌握偏旁写法,可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二年级《识字一》中的生字“烟”,教学中紧扣“火”字旁让学生反复观察。第一,观察“火”字旁和“火”字有什么不同。第二,观察“火”字旁由哪些笔画组成。第三。观察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老师在学生的基础上稍加点拨:“火”字的撩变为一点。为了让出位置给右边的“因”,书法上这叫让右。“火”字旁比“火”要瘦一些。“火”字旁一定要写在左半格,竖撇要伸长。本单元的“焰”、“炉灶”都是“火”字旁,写好第一个便很容易写好第二第三个。此外未字旁、木字旁等都有让右的原则,学生都可以触类旁通。

四、观察结构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左右、左中右结构的字。组成字的每一个部件要写得瘦而长,靠得紧凑些,如:“秋”、“做”等;上下、上中下结构的字,组成汉字的每一个部件应写得扁而宽,上下对正、压紧,且做到上紧下松。如:“善”、“章”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哪些笔画长,哪些笔画短,主笔位置一定要看清。如要看准哪一笔在横中线、竖中线,最关键的是哪一笔,最难写的是哪一笔。教师还要多作示范,让学生静观默察每一笔的运笔是否到位,细细体味。观察越仔细,范字在脑中的印象就越深。“眼”中字就会变成“心”中字。随着眼力的提高,写出的字就能准确、顺当、美观。

上一篇:给毕业时自己的一封信下一篇:实习工程监理求职简历